小学语文教学技巧分析

2024-09-28

小学语文教学技巧分析(共12篇)

小学语文教学技巧分析 篇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在艰苦的边远地区,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 已成为教育公平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想法:

一利用资源优势, 寓教材内容于自然

农村是离自然最近的地方, 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 孩子们每天与大自然相伴, 生活丰富多彩。知识源于自然, 将天然生成的资源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用适当的方式组织教学, 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科学课上, 学习有关“种子发芽的试验、动物与环境、土壤中有什么”时, 面对这些教学内容, 教师不能仅凭教材中的几幅插图, 单调地进行讲解, 因为这些内容贴近农村孩子的生活, 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后带领学生走进自然, 采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课前让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课后让学生补充资料, 为所学内容作进一步拓展。让学生在接受文本学习的同时,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走进自然, 了解自然, 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增强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创设激励情境, 让兴趣推动学习

“表扬胜于批评”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教师首先应该学会肯定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多用鼓励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多与学生交流, 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扬, 教师在课堂上只要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可以专门设计一个展示台, 每天布置练习书写的内容, 如抄写生字、词语、课文精彩片段、单元习作等, 并将每次作业进行展示, 让其他学生尽情浏览并做出公正的评价。这样, 学生每天都会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在评比中培养自我完善意识、竞争意识。教师要有意关注平时书写比较差的学生的表现, 如果在展示过程中发现他有所改善就要给予好的评价。如“比以前好多了”“比前一次更规范了”“字体端正了”“继续努力将会更好”对于天真纯朴的农村孩子, 不用讲更多的道理, 只要教师耐心地引领他们去动手学习,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用表扬代替批评, 教育质量一定能提高。

三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农村条件落后, 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教学不能无视差异, 也不能消除差异, 不能只重视尖子生的成长, 应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教学过程中, 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很自卑, 想说而不敢说, 由于基础差, 感到吃力, 处于被动、应付的低潮状态。如果教师忽视了他们的学习过程, 或者只是批评、指责, 对他们的教育缺少耐心和关爱, 就会影响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还会让他们产生反感情绪。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因材施教, 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知识经验及认知过程, 在课堂中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有计划地训练他们的能力。当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提高时, 教师再进行拔高练习强化训练。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面对的是个性、智商、认知水平都不同的孩子, 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耐心地引导, 用心关爱, 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向好的方面发展, 留给每个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 才能得到“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四培养农村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农村孩子家里信息设备不完善, 学习过程中课前查阅资料受到限制, 认知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针对这一特点, 只有课前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充分了解学生, 根据文本的学习要求, 精心设计问题, 情境导入、营造激情氛围,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中细化问题, 引领学生细读课文, 在没有任何资料的前提下, 在读中感悟教材内容, 作者表达的情感。用“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了什么?不明白什么?”启发学生参与交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在参与探索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一堂课结束, 设计如“学完本节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的想法向大家说?”等问题, 让课堂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中。精心设计问题才能让学生在消化课内知识的同时, 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的、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 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 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教学活动中要留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质疑, 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缺点错误, 与学生站在一个平台上参与探索, 参与学习, 把讲台让给学生, 让课堂在和谐的氛围中深入。这些都是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农村小学教师应当根据农村的发展特点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为农村小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 (钟启泉译)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

[2]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3]钱守旺.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EB/OL].http://www.jsczsx.cn/rdgc/ShowArticle.asp?ArticleID=719

[4]李智国.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性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3)

小学语文教学技巧分析 篇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技巧分析人教版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误区

首先,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比较空洞,缺乏深度,让学生无从下手,容易形成提问之后卡壳或冷场的现象,无法实现提问的目的。其次,问题过于表面化与形式化,针对这种问题,学生无需深入思考就能够获得答案,虽然从表明上来看符合提问教学法的要求,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提问方式比较浅显,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思维萎缩。再次,问题过于直白单调,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小,只是简单地按照顺序提出一个个知识点,从而导致学生思维容易僵化,无法充分激发其学习动力与探究兴趣。最后,教师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回答,限制了他们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提问方式比较单一,一直用“教师问、学生答”,很少用“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答”,缺少互动。还有教师把提问作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整节课都在提问,让学生“应接不暇”。也有教师在提问之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学生的思考时间比较有限,所以无法对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一)加强启发性的课堂提问

对于小学生来说,提问是思维的起点,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提问时,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自信推敲,所设计的问题是否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启发式的课堂提问,需要强调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究意识,是拓展学生思维的基础。教师运用启发式提问,可以促使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积极互动,可以帮助其在思考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幸福是什么》教学中,教师首先就可以提问学生:自己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课文中人物对幸福的追求又是什么?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与课文内容产生互动,理解问题的中心思想与真实含义。另外,通过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还能够渲染课堂氛围,提升学习效率。

(二)加强艺术性的课堂提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进行提问时,需要充分考虑问题的艺术性、科

xiaoxue.xuekeedu.com

学性与有效性。在提问之前,教师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要考虑到问题的挑战性、启发性与变通性,最终挑选最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运用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让其思考层次更具深度。而对于那些不经思考、无从下手的问题就无需提问,提问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范围与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鸟的天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有看到鸟?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很多鸟?学生们就会思考为什么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提升问题的艺术性。

(三)加强针对性的课堂提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且是经过仔细斟酌而筛选的文章,对于重点内容的思考与探究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认真深度钻研教材,要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充分突出课文重点,不能过于笼统,也不能太空太大,否则,学生对于文章的分析就会支离破碎,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例如,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阅读教学中,为了提升提问的针对性,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当时的人们都绝对相信亚里士多德吗?人们相信与崇拜亚里士多德到什么程度?伽利略对这个观点的怀疑是否有依据呢?这些问题贯穿着整个文章内容,还是文章重点?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对于学习这篇课文来说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四)教师重视课堂提问态度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态度,会对小学生思考以及回答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对问题比较重视,学生在思考与回答过程中也会重视该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题时,神态需要自然而安详,表示对问题的重视,从而帮助学生提升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树立回答问题的自信,教师不能故意使用问题来为难学生,应该以服务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态度进行提问。例如,在进行《一夜的工作》阅读教学时,教师提问学生时,为了体现出对问题的重视程度,神态应该安详自然,表示凝重,设置的问题可以是: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周总理的简朴生活?从哪里可以体会到总理的劳苦?对问题的重视也能够体现出对周总理的尊敬,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之

情。

三、总结

xiaoxue.xuekeedu.com

小学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分析 篇3

关键词:小学汉语;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89-01

引言

在教学汉语知识时,如何提高汉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汉语教师都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作为一名小学汉语教师,需要在汉语课堂教学实践当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让学生都能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发现汉语独有的魅力。本文主要围绕着汉语教学展开,具体分析见下几点,希望给其他的老师也能带来一些帮助。

一、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展开教学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疆小学汉语课堂教学当中,因为汉语作为第二学习语言,很多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比较低。因此,要想提高小学汉语课堂的教学的效果,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水平,首先就应该激发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作为导向,展开教学效果不错。一方面,为了降低学习汉语的难度,教师可以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结合双语进行教学,让小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功感。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情境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把汉语教学的内容借助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们,组织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教学当中去学习相关的汉语,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收获一定的乐趣。

二、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活汉语课堂教学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汉字本身结构比较复杂,数量比较多,语序和维吾尔族语言的语序还有所不同,再加上在这里又缺少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因此,一提起学汉语,很多小学生都觉得较为枯燥无味,有抵触的心理。但是,汉语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小学生的科目之一。因为汉语既具有一定的工具性,而且人文性还比较强,和日常生活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的生活、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灵活地使用一些手段,比如说形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录音录像、简笔画;或者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猜谜语的形式开展多样化且趣味性十足的教学模式等,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汉语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主动去学习汉语。例如,在探究《燕子妈妈笑了》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再适当地配上优美的音乐,然后再以讲故事的形式对新课进行导入,小朋友们也都能够在娱乐的同时,还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探究一些新的知识。

三、多为学生创造汉语交流的机会

维吾尔族的小学阶段的学生说汉语的机会少之又少,很多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一些汉语知识,但是在课外的时候一般都是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对于学习汉语是很不利的。作为一名汉语教师要适当地多鼓励学生在日常的交际当中也要多使用汉语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尽量多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沟通,鼓励学生多说多练,尽量让学生都能够养成说汉语用汉语交流的好习惯,时间久了,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另外,现阶段的中小学一般都是双语学校,教师也可以借助双语班和汉语班学生结对子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双语学生的汉语水平的。

四、善于与学生交流

汉语教师只有把教学当做心灵的交流,才能让学生的汉语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汉语时,除了要传递一些信息、发展认知外,既要有较强的主观感情成份,同时也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也能得出,教师一个和蔼的神情,期待的目光以及适当的手势等,都能够满足学生模仿心里的需求,学生也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来对待老师,这样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是很有好处的。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举止言谈都要大方有度,要经常关注学生的动态,并且再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加以表情或者是手势动作。这样,也更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尽管说小学生的语言学习主要靠习得,但是少数民族的学生学习汉语对他们来说毕竟还是第二种语言,外界的因素加上学生自身的因素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因此,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师,在教学时,除了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一些汉语言知识外,而且还要使得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技能外,同时也要重视培养与保持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与积极性,因为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对语言学习兴趣的保持的。此外,教师也要有一定的双语教育的理论知识,要充分利用正迁移的优势把汉语言的魅力呈现给学生,此外,也要把学生母语的积极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和学生一起分析学习汉语低效产生的原因,鼓励学生主动去克服困难,进而再养成使用汉语进行思维的好习惯。

作为一名小学汉语教师,在教学汉语言知识时,要教会学生规范地使用汉语言文字。要想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首先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汉语的态度,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汉语的目的:在教学时也要规范汉语教学,适当进行创新,让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发现汉语的魅力,进而喜欢上汉语。

参考文献:

[1]洪琳.浅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01):22~24.

[2]曹遴凌.感悟新课标,落实有效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

[3]周海英,景萍.针对小学汉语教师汉语学习策略教学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06:32-35.

[4]罗芳;西藏农牧区小学生汉语学习目标、困难及其对策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5]黄东林,汉语拼音拼写初探[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

[6]张砾月 云南教育报刊社 云南教育2010年9月上旬第25期19頁《汉语拼音教学的难点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技巧分析 篇4

一、课前调动学生情绪

教师在上课前采用适当的方式如猜谜语、背诵诗歌等小游戏来活跃课堂, 将学生的情绪带入课堂中来, 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基础。经过小游戏的过程, 学生会用热情且饱满的态度来接受新的知识, 为上好语文课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导课有趣味,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环境的轻松有利于知识的生成, 学生大脑的放松。教师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带领学生去学习更为深入的知识。教师要注意, 导课一定要将趣味性与方法的多样性相结合, 围绕课文进行, 第一时间让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课中巩固知识, 加强学生记忆力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 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 难以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一个熟悉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课堂上需要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语文知识。一段知识讲解完, 教师要给学生一小段时间进行自我巩固, 这样几次下来, 学生记忆的内容更为深刻, 所用记忆时间越来越少, 效果明显。

四、教师上课节奏要有张有弛, 学生便于接受

良好的教学节奏要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水平, 同时要突出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对于简单次要的知识, 教师只需要略加提示, 再加上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 让学生在一段紧张的学习过后得到一定的放松;对于重点与难点, 教师要放慢速度, 便于让学生在保持注意力的同时对这些问题有着充分的理解与掌握, 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在课结束时, 教师要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总结, 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的思维在适合的节奏中更为积极活跃。

五、课结束时进行提问,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在课堂要结束时, 教师鼓励学生对于本课的内容提出质疑或是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质疑的内容和方式只要和教学内容有关, 可以任意选择, 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堂知识, 还可以让教师对于学生有所了解, 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 反思本节课的内容, 吸取优点改进缺点, 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的结尾需要对于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的作用, 更要起到画龙点睛与提炼升华的作用, 最为重要的是可以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在语文课堂的结语中, 选取一些趣事, 可以使学生难以忘记。

总而言之, 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目标与必然趋势, 它体现了以人为本, 更为确切的是尊重学生的自主观念。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了发挥, 学生主动带着兴趣去学习, 让学生在快乐时提高效率, 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六、课堂技巧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的教, 还有注重课堂学生的反馈情况上, 教师需要唤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主动去解决问题。在实际过程中, 教师要做出及时的反应, 与学生一同完成教学目标, 不再只是一个人包办学生的内容。

对于课堂的提问, 教师要设计的精妙。问题最好是能开拓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这三种类似是最好的提问方式:一是学生尚不明确或是不完全确定的, 二是能够激发学生搞明白的欲望的, 三是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相适应的。同时,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 不能用对错这两个字来评价, 必须要有明确精细的点评。

小组合作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重大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课堂讨论, 交互彼此的想法与观点, 形成个体的情感与认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合作与交流的环节, 让学生有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但最为重要的是, 合作交流的活动展开, 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的需要, 要是主题枯燥无聊, 则可以不要开展, 避免时间的浪费。

合作学习的优点有三个:一是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二是可以让同学们优势互补, 共同进步;三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过程中, 往往因为教师没有充分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 将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混为一谈, 结果导致学生只是校对了答案就没事, 没有得到本该有的效果, 还在课堂上说笑打闹。所以, 教师在积极推进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 要给予充分的指导, 让学生明确讨论的主题, 讨论的方式与合作的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提高语文教学的高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技巧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有效利用, 需要教师对于课堂技巧有着深入的理解, 运用各种手段, 将教学的利益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 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出良好的条件。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 让他们自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享受利用和学习知识的乐趣。经过这样的过程, 相信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可以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小学语文的课堂技巧还需要教师更为深入的探索,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摘要: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一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如“少、慢、差、费”等现象,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行教学实践的改革, 通过对语文课堂的技巧分析来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本文笔者将从多样的课堂技巧来分析如何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课堂技巧

参考文献

[1].孙索英.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2].赵景瑞.我的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艺术[M].北京, 教育出版社.2009.3

小学生状物作文写作技巧「分析」 篇5

一、怎样写物品

研究物品的特点,可以训练我们的观察和写作能力。要写好物品工艺类的状物文,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抓住特征 。从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制造材料)等方面,对所写的物品仔细观察。因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种物品,也会有某些细微的区别,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抓住物品的特点写,就是抓住了这一物品区别于另一物品的地方写。

2、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1)按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顺序写。 (2)按物品各部分的空间顺序写。 (3)有的物品,须按先外后内的顺序写,即先写外表,再写里面的顺序。

3、状物需要想象和联想。 展开想象和联想,不仅使所写之物更加具体生动,还可以开拓作品的意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比如,下面两段话的描写:

这个文具盒是用塑料做的,长方形,盒盖上面画着青青的草,红红的花,还有一棵古老的树,树下,白雪公主和蝴蝶公主正在笑眯眯地望着我,好像在对我说:“你也是美丽的小公主,你可一定要好好学习哟!”

打开文具盒,可以看到文具盒里面分上下两层。在它的上层,自动铅笔工作后正在休息,铅笔的旁边是它的好朋友——尺子和橡皮,仿佛在随时准备帮助铅笔更好地完成工作。文具盒的下层,彩笔十六兄弟整装待发,仿佛在说:“小主人,我们随时听候您的命令!”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可喜欢工作了:当我要写作业的时候,铅笔就会立刻跳到我手中帮助我写字;当我写错字的时候,橡皮就很愉快地过来帮我改正错误;当我要画直线的时候,尺子就会挺身而出,大显身手;要是我想画画了,那一排彩笔就会争先恐后地来到我面前,争相展示自己的美丽…… 它们相处的可好了。当然,这都是文具盒的功劳,要不是文具盒,它们怎么能成为好朋友呢?

二、怎样写动物

大多数小学生都喜爱小动物,看了以后总想把它们写出来。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写好描写小动物的作文呢?

1.写外形 。首先,观察小动物的外形,一般是写小动物的静态。在观察时,包括颜色、长相、个头都要如实写出来。其次,要抓住特点,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三是按顺序:先整体一再局部一 最后整体。概括写整体,具体写局部,用总分关系的句群。最后,为使描写更形象、具体,要展开 丰富的想象,恰当地运用比喻。特别要注意提醒小学生“像……”、“犹如……”、“仿佛……”等比喻词的使用。例如,下面这段话:

我有一只小白兔,雪白的绒毛,胖胖的身体,非常可爱! 这只小白兔有一对长长的大耳朵,它的耳朵很灵敏,哪怕有一点动静,耳朵都会立即竖起来。它还有两只红宝石似的眼睛,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处闪闪发光。最逗人的是那张三瓣嘴,吃东西和呼吸的时候,向三面张开,露出粉红的牙床。

2.写习性。 写小动物,还要细心观察它们的动作、静态和生活习性.例如,写它们吃食物、嬉戏的样子,相互追逐争斗的情形,如何筑巢、休息的情况等等。 小动物也有 感情、情绪,这要靠小学生从它们的叫声和动作中,用拟人的方法去体会和想象,这样就能写出小动物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显示出它们的活泼和可爱. 但重要的还是要在描述当中,自然融入自己的感情,使文章声情并茂,分外生动。

比如说我们观察一只猫,对猫的大小、颜色、形貌,要有大体上的认识,再观察它的头、耳朵、眼睛、鼻子、嘴有什么特点,它的叫声有无变化?它在来生人、外出、进食、睡觉时,又是什么样子的?它对主人的态度如何?与其他动物的关系如何?它什么时候可爱?什么时候闹脾气?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在描写的时候,就要对观察得来的材料,根据文章内容需要进行选择,把最生动具体,最有用的材料写进文章里。

三、怎样写植物

提起植物,小学生的脑海会出现许多花草树木的样子,但是要将平时熟悉的植物写成作文,很多同学却感到很难,有的觉得无话可写,有的.三言两语就写完了。怎样才能写好植物呢?

首先,写前要细心观察所写的植物,并做观察记录。观察时,先看整体的形状(外形)特征;再看颜色、枝叶的细部特征及生长环境,并把所看到的详细情况记录下来。

其次,安排好写作顺序。

1、可以从整体到局部 。先写植物的整体特征,再写它的局部特征。例如以主干、枝、叶、花、果等为序,并突出写其中的一两部分。另外写的时候,要求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详细地描绘、刻画。例如描写树叶,就写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给人的感觉等;描写花,就写它们的大小、香味、色彩、花期等,使人有如身临其境。另外,植物对阳光、土壤、肥料和水的需要如何……但也不需要面面俱到,要抓住最能反映植物特征的部位写。

写作的时候,要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例如下面一段话:

月季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涂上了一层光亮亮的油脂。光滑而明亮。整个花枝昂首挺胸,接受阳光母亲的沐浴。花的中心有黄色的花蕊,花蕊顶端粘着花粉,散发出诱人的芳香,所以常引来一群群勤劳的蜜蜂和美丽的蝴蝶。

2、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很多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直至枯萎,每个时期的形态各不相同的,所以,可以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3、写观察日记。 可以用写观察日记的方法。来描述某种植物在一段时间里的生长、发育情况。

4、以四时变化为序。 很多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各具特色,所以,还可以其四时的变换顺序来写。

5、托物抒怀,借物咏志。 写植物,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外形和色彩的描写上,还应该在文章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感悟人生的哲理、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等等。用这种方法,要借助例文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在描摹植物形态的同时,赋予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

我们在描写植物时,如果能进行人格化描写,就可以使笔下的花草具有思想品质特点,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有情趣。我们在描写植物的时候,也要写出对植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描写其特点,那文章会更有滋味。例如下面一段话:

小学语文教学技巧分析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技巧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教学模式中一种常见的方式。一堂有条有理的数学课是离不开教师有技巧的提问,学生多样的回答,其实表面上看只是一问一答的形式,但其中却暗含着深刻的道理,那么关于如何有技巧的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一个完整的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的,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教”的主导作用,那么也必须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融入到课堂中。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方法之一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里,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思维逻辑能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候,自我控制能力差,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在学习上,对于新鲜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想立刻弄清楚,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新颖的教学提问,迅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动脑思考,提高学生研究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能够完全集中注意力的投入课堂教学中去。

(三)增添课堂氛围

数学本身的性质就是更注重于反应能力的科目,与语文学科有着不同,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对于一些数字、算数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数学课就显得单调乏味。营造一个轻松,积极参与性强的课堂氛围,提问则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教师提出一个新颖的问题,就像在道路两旁的小树,突然一阵微风吹来,让学生像路旁的小树一样又开始轻轻地摇了起来。有技巧的提问能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来,进而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体现教学的效果

通过课堂提问,学生的回答能够体现之前所学知识点和正在学习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制定教学进度和知识拓展的难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调节教学进度,学生对基础不熟练的知识点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增加记忆,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任务,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二、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形式

(一)即时提问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经常作为测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太过即时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对于提问的问题没有设计性和针对性,方式简单、问题单一。例如在教学生:“认识角”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长方形,圆形,正方形,问:“同学们,你们看出来这是什么了吗?”学生答:“长方形,圆形,正方形”。很显然这样的问题是很随意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答案也是显然易见的,达不到教学效果。有的教师问题之间缺乏关联,与知识点毫无关系,脱离课堂中心,问题难易程度不一,老师在提问时没有任何设计。

(二)问题没有针对性

在课堂中,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节省时间,只注意到班级中学习较好的学生,对他们的提问较为频繁,无论问题的难易程度都让他们回答,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教差的同学,原本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能够回答,但由于教师的忽视,就会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降低,成为了课堂中的观看者,认为只要看着他们回答就好,反正老师也不会问我的。失去了学习兴趣就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三)缺乏客观的评价

传统小学数学课中,当学生回答完教师的问题,教师都会用一些对、不对、的词语算式对学生的评价,然后继续提问,或直接讲解。那么这样评价是单一的,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经过自己思考总结出来的,而教师只是一个字两个字就评价了,如果教师能进行客观,多角度的评价,会给予学生更好的认可。

三、小学数学提问技巧的应用

(一)知识点提问分层

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做到精心策划,难易程度分明,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详细的规划,合理的安排,尤其是对于提问环节,首先,教师要清楚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基础知识点,拓展点相结合,其次问题的设置应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和特点进行提問,最后,教师要顾及到班级的每一位同学,不能只照顾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二)问题的提问要根据时机

教师讲解知识点前,要先有一个前提引进,例如:在讲解“角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设定一个情景:“我们去上学”根据这个情景教师拿出一些交通指示的图片,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出口指示牌(长方形),限速指示牌(圆形)等,让学生们比较他们的不同。教师可以问:这些是什么?学生答:交通标志。那么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他们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这时学生就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让学生各抒己见,当然课堂的气氛就会被带动起来,那么这个提问的时机就很高,使问题有效。不同的时机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果有学生迷惑时进行提问,就会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在关键知识点提问时,突出问题的重点。

(三)要及时回答学生问题

学生有问题,教师要及时回答并讲解,这是小学数学课堂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做课前准备时,不但要设计好问题,更要理清思绪,明确给出答案,同时,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对于哪种学生会出现会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引导,在提问的问题中,学生给出的问题肯定会不同,那么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对不同回答给出不同的评价,数学这门科目答案是为唯一的,知识方法可以不同,对就是,错就是错,教师不能模棱两可,通过自己的回答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语:

总之,对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一定要讲究技巧的运用,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善于设定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就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这还需要我们教师和学习上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赵海波.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快乐阅读.2015(14).

[2]胡册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技巧[J].新课程(上).2015(02).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学习技巧分析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情感素养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通过生活实践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净化和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让每个个体都得到发展,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形态,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更深层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展开联想,品味意境

联想是创新的前提,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联想,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体验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古诗词中的形、色、情、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体味文章美的意境,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教学时让学生以“假如我是诗人”进入意境,展开想象的翅膀,勾画一幅画面:长江两岸,春暖花开,彩蝶翩翩,百花吐艳,滚滚波浪向东翻腾,一叶扁舟漂向水天相接的远方,消失在烟波浩渺的江面。学生借助想象,融入自己理解,创造出美的意境,学生领悟到作者融景色美之中的情感,拓展美、创造美。语文教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挖掘教材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鉴赏美,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思索,领会作品蕴含,提升鉴赏能力。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教学时让学生以“假如我是诗人”进入意境,展开想象的翅膀,勾画一幅画面:“阳光下的香炉峰云雾缭绕, 高悬于山川之间的瀑布一泻千里,仿佛银河从天上坠落。”学生借助想象,融入自己理解,创造出美的意境,学生领悟到作者融景色美之中的情感,拓展美、创造美。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诗人的审美意识挖掘古诗词的审美情感,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欣赏美,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思索,领会作品含义,提升审美能力。

二、读中感悟,激发情感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都是流传千古的绝唱,散发着无穷的韵味。 古诗具有音乐特质,节奏感强,韵律和谐,通过丰富的美感、特有的旋律、变化的节奏塑造形象,精彩纷呈的古诗词是前人留下的艺术瑰宝,传承着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与学生兴趣的相关点,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体会诗歌的意蕴美,感受诗歌的艺术美,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愉悦,在读中理解古诗词含义,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领悟古诗词蕴含的生活哲理。例如,《春夜喜雨》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激情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在读准字音基础上,读出重音、音韵和节奏,让学生一边读,一边体会诗句的节奏,做到熟读成诵,为诗歌鉴赏奠定基础,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作者笔下的画面,学生在想象中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歌是音韵的艺术,体现了音乐美,具有往复回环的节奏感,抑扬顿挫的声音美带给人美的享受,所谓“三分诗七分读”,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内涵的音律之美让读者的心灵为之感染,体会诗歌蕴含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领略诗歌意境美,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三、多媒体展现,如临其境

用多媒体再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体验如诗如画的情景。古诗词把音、画、意、韵、情、趣融为一体,文辞凝练、意境优美,在古诗教学中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真切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多媒体技术用声像诠释诗文,用形象描摹抽象,用有声替代无声,把苍白的文字变成精彩的画面, 激趣生情。例如,《望洞庭》所描述的洞庭湖美景,文中情景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单单凭借书中的插图,难以唤起学生美感,领悟作者的情感。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洞庭湖的真面目,为学生再现丰富多彩的图像,带领学生走近洞庭湖,远景、近景、全景交替出现, 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洞庭湖景色尽收眼底,产生生动的视觉效应,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学生在多种感觉的刺激下,心灵受到触动,激发联想和想象,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在画面的感染下, 朗读体味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韵味,产生情感共鸣,享受自然美的同时,激发小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情感, 形成健康高尚的人格。

小学语文教学技巧分析 篇8

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师生交流,还有生生交流。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课堂讨论有利于促进课堂信息多向互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他们相互启发、相互切磋,集思广益,共同获得进步。《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事实证明,开展课堂讨论活动,可使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还能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当学生思维相互碰撞之后,往往会闪现出具有创造性的智慧火花。所以,语文教师在每堂课教学过程中, 应该为学生适当安排一些相互讨论的机会。同时,教师还要适时指导,提高学生讨论效率与质量,这才符合新课程改革基本精神。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如何组织讨论、指导讨论、总结讨论呢? 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讨论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课堂讨论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对促进小学生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教师确实在使用课堂讨论法方面进行了有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目前,部分语文教师应用课堂讨论法时走入了误区,这其中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1.课前对课堂讨论准备不足。一堂合格的讨论课应该活泼而不枯燥,能有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要有明确的讨论主题,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同时,课堂讨论是教师与学生多向互动的过程,中间隐含着不确定因素。恰恰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前对课堂讨论准备不足,没有明确讨论时机和讨论主题,没有提前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安排一些超出学生能力水平的讨论主题,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一头雾水,讨论效果可想而知。

2.课堂讨论目标不明确。有些小学语文教师使用课堂讨论教学法,只是为了给课堂贴上“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标签,以示自己实施新课改的决心。他们对课堂讨论目标、质量视而不见。安排讨论活动时,只管放任学生争得耳红脖子粗却不加制止,认为这样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实则这样的讨论根本就是形同虚设、不堪一击。

3.教师不重视课堂讨论环节。有些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旧沿袭“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认为现在的小学生不好管控,让他们进行课堂讨论只会叽叽喳喳、乱作一团,达不到应有效果,索性不安排课堂讨论环节,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从头听到尾。由此,学生学习主体性就在无形中被扼杀了。

三、小学语文课堂讨论加强教师指导技巧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讨论。同时,教师要放下身份,成为学生的朋友,为学生学习提供适当建议。教师要成为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监督者和独裁者。教师不可为学生下决定,对学生提出出人意料的答案,教师不能直接否决,而要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保护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培养能力。

2.设计合理的讨论主题。毋庸置疑 ,教师预先精心设计与组织好课堂教学讨论主题,是课堂讨论成功的保证。定题是课堂讨论保证质量的关键,拟定讨论题应是教材重点、难点,是学生兴趣的问题,应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允许学生存在不同观点。在《会摇尾巴的狼》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设计“为什么狼说的话都是漂亮话? ”这一问题,这个问题基本概括全文主旨,学生通过讨论这个问题,可以全面认识狼狡猾的本性。如果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没有围绕教学重点,让学生讨论“狼是如何掉进陷阱中的? ”“猎人最后有没有被猎人杀死? ”这样的问题,显然就没有效度可言。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讨论活动中不可或缺。 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下列方面着手引导:一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如针对“为什么狼说的话都是漂亮话? ”这一问题,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漂亮话”,就是“好听的假话”只有理解了“漂亮话”的内涵,学生才能针对主题进行讨论。二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看法。例如,针对“为什么狼说的话都是漂亮话? ”这一问题的讨论,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先具体分析狼第二次说的话,找出他的话与行动之间存在的矛盾。通过典型分析,学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对狼说的其他几次话做出分析,展开讨论。

4.引导学生质疑讨论结果。学生得出讨论结果后 ,并不意味着课堂讨论已经结束了。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质疑讨论结果培养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你能说说这次讨论中最重要的一两点是什么吗? ”“关于这次话题还有什么疑虑的吗? ”“谁对今天的讨论结果有更好的理解? ”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反思这次讨论过程,争取下次再接再厉。

四、结语

小学语文备课技巧 篇9

一、导入新课和设计导语应遵循的原则

1.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

课堂教学的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导语, 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2.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导语 。

备课时可以从教学内容中抽出有概括意义的一个或几个问题, 将其与学生熟知的或似知非知的事例联系在一起, 设计出独出心裁的导语。由于每节教材内容有丰富而广阔的外延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事物, 课堂的起始设计可以从关联中寻找线索。

3.导入要言简意赅或短小精悍 。 导入部分时间过长 , 使 人有喧宾夺主之感。

4.导入形式要丰富多彩 。

二、教材中心的提炼技巧

备课前应该先钻研教材, 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成竹在胸, 切忌备课时, 认为这也重要, 那也重要, 面面俱到, 千头万绪。蜻蜓点水的结果只能是浅尝辄止。下面介绍几种提炼中心的主要方法。

1.题目分析法。

一篇文章的 题目常能 反映该篇 文章的重 点和中心 所在。分析 题目的含 义 (当然要结 合课文内 容 ) , 尤其要抓 住“题眼”分析透彻课文的中心 , 教学重点自然突出了。如《 高大的背影 》, 记叙妈妈 背“我”去医 院看病的 路上 , 一位三轮车工人主动送“我”去医院的事。 如果抓住“高大”一词来分析:“背影”为什么“高大”? 它“高大”在什么地方? 教学重点就突出了。

2.篇中揭示 法。

有些教材一开始就揭示出该篇的中心, 有的则在中间用中心语句提炼教材的中心, 有的则篇末点题, 抓住这些词语就能够提炼文章的中心。

3.归纳总结法 。

先把教材分成段落或层次, 根据各部分或层次的主要内容, 分析它们在整篇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 从而概括出整篇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三、备课的“模拟讲授”环节

模拟讲授或训练作为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往往被人忽视。其实, 教案完成了, 是纸上的东西。纸上谈兵不一定能取得实战效果。要实现两个飞跃, 一是把纸上的东西变成脑子里的东西, 成为印象, 也就是把教案里的文字变成形象, 印在脑海里, 形成意识。第二个飞跃是把意识变为行动, 也就是能够按教案的设想进行实际操作。有的教师写完教案, 要看几遍, 边看边想在课堂上如何动作, 甚至对着镜子演示一番, 像演员排练节目一样, 若发现纰漏, 则及时修改补充教案, 直到满意为止, 这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写了教案就搁置一边, 到了课堂上再临场发挥, 就有点草率了。

四、备课“六忌”

1.忌 简单照搬 。

2.忌千头万绪。

3.忌 闭门造车 。 教师备课时 , 对学生的知识结构 、认知能力等全然不顾, 势必会降低教学效率。

4.忌 琐碎设问 。 有的教师一问到底 , 不管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 在不该设问处滥问, 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5.忌 漫无目的 。 教学目的不明确 , 备课时毫无目的 , 课堂上随意发挥, 学生只会茫茫然, 所得甚微。

6.忌程式定势。根据小学生好奇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 , 教师备课时, 必须因文而异, 教法要富于变化, 努力寻求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单调乏味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五、导入技巧的运用

紧扣课文设计一两个问题, 最好能总领全文, 或从侧面入手, 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例如:《司马光》一课, 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 如果平时你和另一位小朋友玩耍时, 他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盛水的缸里, 你有什么办法把那位小朋友救出来? 今天要讲的课文中的司马光就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叙述故事导入:小学生爱听故事, 通过讲故事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 老师可通过讲述孔明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借到十万只箭的故事导入新课, 学生兴趣一定很浓。歌谣导入:歌谣, 特别是儿歌, 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历来备受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一些儿歌, 并加以引导, 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符合“寓教于乐”的教育原理。谜语导入:如教《奇妙的“眼睛”》, 先让学生猜一个谜:上边毛, 下边毛, 中间有颗黑葡萄。由谜语导入对“眼睛”的学习, 过渡自然, 学生兴趣浓厚。游戏导入:小学低、中年级宜采用这种方法。图画导入:通过图像导入新课, 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如教《鹅》这首故事时, 教师一笔画出了曲颈高歌的白鹅。无疑此时被画震惊了的孩子的情绪是异常振奋的, 精神会格外专注, 思维也会空前活跃, 各种理解想象乃至灵感都会奔涌而至。音乐导入:多用于音乐渲染气氛的课文和直接是音乐歌词的课文。如《鸟的天堂》, 教师可先放《百鸟朝凤》的乐曲。如上作文课, 作文题为《我所喜欢的一首歌》, 教师可在学生动笔之前先放几首优美动听的歌曲, 并加以适当的点评。导入新课的艺术和方法还有很多, 如笑话导入法、成语导入法表扬导入法、观察导入法、诗词导入法、珍闻导入法, 等等。切记生搬硬套, 要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无论运用哪种导入方法都一定要紧扣教学中心。

小学语文导入技巧 篇10

一、导入要注意趣味性

设计导入要引人入胜, 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不会保留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以便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学习活动,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形式上看,教师可以从解题入手,单刀直入;也可以从文中提出问题,引起悬念,顺势导入。此外,引一条格言,打个比方,解释一个典故,介绍作者的生平逸事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极浓厚的兴趣;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做智力游戏做实验等形式唤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情趣,教师的导语设计应尽可能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当然,导语设计追求生动、活泼、有趣,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那样反而会冲淡和影响新课教学。

二、以多媒体动画导入

“教学的艺术在于唤醒、诱导和激励”。在语文课上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 把被感知的对象直观呈现。通过音响效果、色彩渲染、动态画面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学习热情高涨持久,继而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教学《小池塘》一课时,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笔者设计制作了精美、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将池塘、芦苇、太阳、星星、月牙儿的图片配上一段音乐和适当的解说。教学伊始,先用大屏幕放给学生,那美丽的画面加上画龙点睛的解说, 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学生, 学生欣赏着、赞叹着……意犹未尽之时,再学习课文内容,师生一同欣赏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写如此美丽的情景的。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以设疑入文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 “疑”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结合点。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丰富的问题情境,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 引领学生很快进入课文。如:笔者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第二课时时,师:“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各是什么结果? ”在学生回答之后,笔者用激情的语言引出问题:“是啊,小黑兔真了不起,蘑菇该奖给它吧! 可兔妈妈却把蘑菇奖给了小白兔, 想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不自觉地对兔妈妈的做法产生疑问,激发想探究下文的欲望。当然,设疑式导语的设计不是单纯的一种,它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疑,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意境法

饱含情感,用艺术语言描述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借助形象的描绘,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心驰神往地进入知识新天地。

比如在讲授《桂林山水》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创设教学情境:“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大好河山壮丽多姿,有数不清的胜景,有描不完的神韵。广博无垠的草原牛羊如云;白雪皑皑的冰峰,树立壮观;千万条涓涓细流与星罗棋布的湖泊纵横交错,奇山险峰,怪石嶙峋,又是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祖国的版图,简直就是一幅迷人的画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景散文《桂林山水》,看作者是怎样用那细腻的笔,描绘出桂林山水的神奇特点的。”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思路迅速引入寻觅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之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奇特功效。

五、生活导入,激活学生思维

语文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二者有机结合,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现象与事物导入新知学习,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亲切感与认同感, 从而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进行新知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要以生活的眼光审视教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挖掘学习内容,在教材中挖掘生活元素。一方面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辅助学生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提高学生的提取能力,另一方面以学生在课上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服务于生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只有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悦而积极地参与教学。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得法,就要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情景精心设计导入方法,巧妙导入新课,从各方面刺激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然后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新课学习中。

摘要:成功的课前导入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注重课前导入,以成功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从而让学生乐学,最终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中科学提问技巧分析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提问技巧

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的共鸣的纽带。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重视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农村学校,调查表明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无思考价值。比如:“对不对”、“是不是”等。

2.含湖不清。如教“行程问题应用题”时,出示例题后,为了引出线段图,教者问“借助什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当场就把学生卡住了。如果改成“用线段图表示,该怎样画?,最后比较出“借助线段图,我们看得更清楚了。”,是不是这样提问更好呢?

3.钻牛角尖。比如:“1”加“1”等于几?为什么?,学生无言回答。如果改为:“怎么想的”学生就容易回答些。

4.忽视差生。一些教者,总认为差生笨,问题答不上来,不给他答题机会。

二、怎样设计数学可他的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数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动力,那么怎样设计课堂提问才能适应《新课标》的需要,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提问要具有诱导性

课堂提问既是促进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又是教学技巧的具体展现。教师借助提问能发促思益智,使学生在畅想和满足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提问,更能收到激发兴趣,唤起情感,激活思维的效果。

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通过精心设问,层层设疑,一次又一次掀起教学高潮。教学过程如下:

(出示课件,屏幕上显示一个圆,圆周上的一点闪烁后沿圆周绕一周,然后闪烁圆周。)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出什么是周长吗?

生:圆一周的长度,叫圆的周长。

师:那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接着启发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测出圆的周长的?

生:用滚动法、绕线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来。

师:如果要测量这样的圆(师用线、小球演示),你能把它立起来滚动吗?

师:你还有那些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提问可带有启发性,设计的问题要有坡度,循序渐进,大问题后面要有较易较小的小问题做铺垫。如在复习“长方体特征”时,师问: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如有困难,教师可以接着问:(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2)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怎样?(3)长方体相对的棱有几条?相对的棱长怎样?(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长方形的叫什么?

(三)提问要具有开放性

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中流于形式的提问,不要拘泥于一个问题一个答案。小学生是思维活跃,有的时候会出现让人出乎意料的答案。教师应在给学生打好基础的基础上,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变动,让学生探究,从儿加强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创设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富有挑战问题中,不断发展多角度,多策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是变得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

三、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一)目的明确,语言清晰

课堂教学每个问题都要具有针对性,要有价值性,不一定什么问题都要问。要明确提出什么问题,对旧知、新知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如:教体积的意义时,教师首先提出(1)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样的问题是为新知,体积单位的确定做了一个铺垫。紧接着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个正方体放入水中,将会怎样?再把大一点的玻璃球放入水中,还会发现怎样?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题不仅把学生带入新知的情境中,而且具有针对性,明确性。

(二)深浅适度,层次分明

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求提出的问题要面学生的思维的最近发展的区。问题太容易,不利于发展思维太难,学生答不出,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要深浅适度,所提问题应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未知到已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对于重点难点知识,教师要设计一些铺垫性的小问题,搭桥铺垫。

(三)形式多样,面向全体

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善于变化提问的角度,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问的形式也要多种多样,同一个问题,既可以设计成天空题、选择题,也可以设计成判断或改成题,不一定都要问为什么。某一个问题既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的同学互问互答。甚至也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提问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以利于全方位提高。教师所提问题对尖子生可以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以渐渐提高,对希望生可以降低。这样可以使全体先试试都在积极思考老师的提问。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科学性,又要讲技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的每一更神经,就能极大的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美香.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J]. 课外阅读旬刊, 2012(8):223-223.

[2]色木姐.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学导报, 2014(10).

[3]谢怀红.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初探[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3(26):72-73.

小学语文导入技巧初探 篇12

一、故事导入法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讲故事、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子是不感兴趣的。教师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显得亲切自然,课堂上一定鸦雀无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例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当时的心理状态,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奇山秀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动人的神话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父子俩,姓龙,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起来也非常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死逼着父子俩连夜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好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们搜刮完了,不要闹饥荒,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藏在这里的岩洞里,因没有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到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麽密山,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喜欢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吗?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

二、巧设悬念法

从心理学角度讲,悬念是指人们心理活动过程中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紧张的心理,这种心理活动有很大的诱惑力,能给学生造成一种强烈的心理,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急于阅读的兴趣。大教育家孔子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形象地说明了如何巧妙运用悬念法。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悬念:“我们一般怎么向别人借东西呢?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向谁借的呢?为什么用‘草船’借箭?能借到吗?怎么借的?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章节,从中找出答案。”

三、直接导入法

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通过简短的导语,把所要学习的课题一下子出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接触课题后迅速转入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节奏,而且有一定的新鲜感。这种方法适用于高年级,且课文写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的导入,文章是围绕邱少云来写的,用的是第一人称。作者是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的班长,叫李兴元。这篇课文是他在朝鲜战场上夺取三九一高地时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感人事迹。

四、歌唱导入法

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作为表情艺术,能动之以情,通过音乐来打动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心情。因此,我在有些课的开头,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或者传统的歌曲与课文的主题或情节联系起来,让学生唱这些歌,然后自然地导入新课,产生共鸣。

例如教《景阳冈》这篇课文时,正好中央电视台刚刚播放过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学生对剧情基本了解,尤其对主题曲《好汉歌》更是情有独钟,都能把这首激烈跳跃直抒胸臆的主题曲唱得出神入化。我紧扣学生的这个兴奋点,在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把这首歌大胆地齐唱了两遍,学生的积极性倍增,都想早些知道课文是怎样深入细致地描绘他们心目中的好汉的。

五、意境法

饱含情感,用艺术语言描述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借助形象的描绘,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心驰神往地进入知识新天地。

比如在讲授《桂林山水》一文时,我设计如下导语,创设教学情境:“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大好河山壮丽多姿,有数不清的胜景,有描不完的神韵。广博无垠的草原牛羊如云;白雪皑皑的冰峰,树立壮观;千万条涓涓细流与星罗棋布的湖泊纵横交错,奇山险峰,怪石嶙峋,又是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祖国的版图,简直就是一幅迷人的画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景散文《桂林山水》,看作者是怎样用他那细腻的笔,描绘出桂林山水的神奇特点的。”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思路迅速引入到寻觅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之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奇特功效。

六、图画导入法

这是低年级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借助教材中的插图挂图,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想象有意识地将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愉快思维中接触课文,如《诚实的孩子》可利用书中插图导入:“图中画了几个人?他们在望着什么东西?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又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这种导入法具有直观性,有益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上一篇:探疑问题下一篇:独柱墩桥梁抗倾覆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