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

2025-01-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共15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 篇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和劣。那么当前的小学阅读教学状况到底怎么样呢? 根据掌握到的材料发现,小学阅读教学已经有可很好的经验和方法,但是在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现将好的经验广泛推广,将问题尽可能地加以明辨和改正。

首先,要发扬小学生在阅读中的发散性思维。在小学生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教导学生能从事情的几个方面,多个层次来看问题,可以顺向思维,也要学习逆向思维,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讨论能力。通过讨论、不统观点相互碰撞,思维更加活跃,沿逆向或多项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也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其次,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时要讲究提问技巧。一是让学生明白思考问题的策略;二是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对常见问题的归类,掌握各类问题的性质和答题要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 篇2

一、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位置

在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作为教师,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应当是学生, 而非我们。因此, 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思考以下两点:①让学生去自行探索, 课堂提问的重心不是解决问题, 而是锻炼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然而, 问题是教师提, 还是学生自己主动提出, 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学生提的效果往往要好于教师提, 因此, 我们要多给他们一些时间, 让学生主动去动手、动眼、动脑, 教师则设疑激趣, 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向积极的状态;②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 因此,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精讲、教学训练中采取有效的技巧与方法, 用示范性、简洁、明了的方法去引导课堂的展开。

二、做好教学情境的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教学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而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在这方面有很大不同, 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是在语言的引导下, 利用本学科的定理、概念、推论来归纳和总结, 而语文阅读训练却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语言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媒介, 更是教学内容, 学生要想理解语言传递的信息, 必须通过感知、想象等思维方式进入情境, 才能理解。在实际教学中, 部分教师只重视文章中的理性因素, 忽视了蕴含在字词句中的情感因素, 原本情感强烈、情节丰富的在解剖之后仅剩下几条干巴巴的主线, 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失去学习动力。因此, 我们必须通过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的方式, 引导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主动去获取知识, 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我们应想方设法地创设情境, 一步步把学生引导向柳暗花明处。如课文《草原》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播放与草原有关的图片、视频或歌曲, 创设情景, 让学生入情入境, 体会到草原的形态, 认识到草原的宽广, 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突出情感因素,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言作为人们交流的工具, 本身就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 而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章, 尤其是各类诗、词、歌、赋, 其蕴含的对人、对物、对事的态度和感情更是强烈, 而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显著区别于数理化类学科的明显特点。要想使语文阅读教学变的活泼, 教出趣味, 以情动人, 就必须突出情感因素, 不管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 都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文章中蕴含的褒贬之意, 憎爱之情, 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文章的含义和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 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蝌蚪妈妈对孩子的牵挂心情, 通过切实的感受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

同时, 在小学阶段, 小学生对新事物存在很强的求知欲, 但自身知识储备相对不足, 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屡屡受挫, 很可能会降低对阅读课的兴趣, 因此, 教师要注意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孩子们使用工具书、勤于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小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课堂联系生活, 激励学习

语文阅读课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结合, 丰富的阅读素材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 因此, 语文技能和语文知识与人们的现实交际需求有密切的联系, 而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也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语文阅读课不是为了教课文而教课文, 而是要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际,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有所用”, 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主动去获取知识, 运用知识, 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五、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情境性与思维性强调教师运用的教学语言必须鲜明、形象、准确、富有渲染力, 能够如实呈现作品中描绘的画面, 成功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无论是描述还是讲解, 所使用的语言都必须新颖、活泼, 富有魅力, 善于引起学生的注意, 给学生美的熏陶和享受, 让学生不自觉地去模仿和学习。

语文阅读课的艺术性还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条理清晰, 能够严密、准确地阐释某事物, 或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的描述, 或冷静客观、简明扼要的分析。总而言之, 要想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艺术化, 语文教师必须着力于锻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让自己的语言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典范。

六、结语

总而言之, 阅读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十分重要, 小学阶段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 在小学阶段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 也会使学生一生受益。因此, 我们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阅读, 给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 从多个角度去开展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阅读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技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苏丽娜.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J].阅读与鉴赏 (中旬) , 2011 (02) .

[2]陈永杰.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 2011 (87) .

[3]叶秀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方法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09)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提问技巧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提问技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相应的提问技巧,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使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得出正确答案。

一、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设计

首先,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设计问题的重要前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教学的基本工具,而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必须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问题。

其次,教师要全面了解教材,预设学生的回答,把控好课堂教学秩序,明确整个教学流程。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问学生:“一大一小两个铁球是否真的能够同时着地?如果是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它们会不会同时着地呢?”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促使学生主动深入地阅读课文,并进行思考。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抓住问题本质,明确提问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因此,教师必须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地设计。

如在教学《小伙伴》时,笔者问学生:“玛莎丢了背包之后,那些小伙伴都对她说了几句话,你喜欢哪个小伙伴?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本意是引导学生回答“安东做得最好,因为安东用实际行动帮助了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学生回答出了教师预设的答案,但是也有几个学生认为安娜做得最好,因为安娜提醒小伙伴不要犯这种错误,帮助小伙伴养成好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既要纠正学生的回答,又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以说“你们回答得很好。如果你们遇到类似的事情,会怎么做呢?”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的正轨,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三、做好差异化教学,设计多样化的问题

受性格、成长环境和个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不相同,导致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设计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如在教学《猫》时,教师可以问成绩优异的学生:“猫古怪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你对整篇课文有什么感受?”这种有层次的问题,既充分尊重了学生,又促使学生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设置提问时,教师应当树立提问意识,抓住问题,明确提问目标,做好差异化教学,设计多样化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提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窦冰,苏政波.对中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提问技巧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

[2]李锁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提问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

[3]郭晓静.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4]徐德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J].快乐阅读,2015,(24).

[5]孟凡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5).

[6]樊茂旭.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技巧分析[J].神州,2013,(36).

小学语文阅读题的回答技巧 篇4

一、给文章加标题

我们经常把题目称之为文章的题眼,题目应该是文章主线的关键所在。一个小技巧:读完一篇文章后,你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基本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然后看一看文章的头尾,一般写文章都会在开头和结尾突出文章的主题和中心,题目就是中心的高度概括,我们可以在头尾里找到线索。且给文章命名要文学化一些,艺术化一些,既要点明中心,又要精而巧。(我们自己在构思也文章时也可以借鉴)

二、阅读题中的拼音翻汉字、将词语补充完整,写近义词、反义词等

这类题一定要审清题目,看是否有“请在文中”这样的字眼,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在文章当中找到答案。

三、解释文中的词语

要从几个层面进行作答。先解释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写一写这个词在文章当中的意思。比如考试题中的“木然”这个词。先写出本意“形容人受到惊吓发呆、不知所措的样子”然后再联系文中答“本文指年轻人见到老人是盲人后,惊呆了。”

所以“木然”最合适的解释为:形容人受到惊吓发呆、不知所措的样子。本文指年轻人见到老人是盲人后,惊呆了。

需要解释的词=本意+文中意思

四、理解、品味词句题

1、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3、品味词语: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五、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六、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七、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八、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九、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帮人加深体味,给人鲜明的印象,叫人便于接受。

拟人的作用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感染力。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十、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十一、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千万不要忘了“请在文中划线”、“请在文中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请给文中标上标点符号”这类在文章中做的题目,在阅读时,看到有括号内有两个拼音的;有没有标标点符号的,就应该特别注意。同时还要看清要求,是划去不正确的读音,还是给正确的读音画“

”还是打“√”这些细节。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 篇5

能力的提升固然重要,但是更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要用对学习方法,千万不要急于求成而让孩子们走入学习的误区。

在日后的学习当中,离不开阅读,就像我们所说的,阅读理解、写作等等方面,都会涉及到,家长们应该注意一下,孩子在阅读的时候都会出现哪些障碍?

孩子做作业时没有办法做到的通篇阅读,课后题也是一知半解;要么就是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不完整、不具体;不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答非所问。只会套用生硬的回答方法,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草草填满。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们千万不要给他们过多的依赖辅导,而是给他们更多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时间,久而久之,他们也会有所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篇6

阅读理解的难点在于对文段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它又分为两种情况:

1、意义明显的词语,可以再上下文中找到解释

2、意义隐晦的词语,虽然在语言环境中有具体的内容,但作者并没有吧他用文字明确地表示出来,需要我们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和归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注重文段中关键语句的理解

关键语句是指在文段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在意义或结构上起斜街、照应的作用。要理解它们的含义,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熟悉语法知识,依靠语法知识对句子进行分析,重点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恰当,次序是否合理等

2、依赖语感。

3注重对文段的概括能力

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炼与升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片面、不偏颇、简洁不拖沓。其次,需要对文段的重要信息筛选。

4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与目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 篇7

一、创造阅读条件, 激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时,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真正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使每个学生始终处于主动读书的状态。教师还要努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 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进行调整和补救, 让所有孩子在自我基础上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才能令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真正的实效层次。

近年来, 我校在自身的图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基础上, 建立了二级阅读基地。一是由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组成大阅读中心, 里面书籍丰富、资料繁多, 分类摆放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的“必读书目”, 供学生自由选择, 进行自主性阅读。二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图书角, 发动学生自己购置图书、交流图书。全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个性化的图书角, 存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平时也可以多搞些图书漂流活动。这样就保证了较充足的读物, 让学生有书可读, 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保持。为了进一步创造鼓励学生阅读的条件, 我还在班上尝试开展了书籍交流会、“读书周”等有关活动, 在一次“读书周”活动中, 有的学生读了《格林童话》, 有的同学看的是《天方夜谭》、《草房子》、《伊索寓言》等, 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跟别人交换, 这种互读共赏, 必然会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重视阅读指导, 培养阅读能力

所谓探究性阅读, 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疑点, 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 然后自主解决阅读中的困难。探究性阅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 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疑点, 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兴趣爱好, 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其次, 就是让学生模仿探究性阅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指导, 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一些经典的阅读篇目, 然后教给学生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主要从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上加以模仿。

比如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有经典名著《西游记》的选段“三打白骨精”, 在指导孩子读这篇课文之前, 我先引领孩子去观看电视剧片段, 以帮助学生们了解这个故事的梗概, 由此, 增加了孩子们对这个故事的喜爱。接着, 在这节阅读指导课上, 我提出了如下问题布置阅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每一次打白骨精的经过?文中孙悟空是个怎样的形象?白骨精又是怎样的形象?就这样让孩子带着对后面故事的好奇走进文本、阅读起来。带着疑问去读书, 实践证明, 这是一条最有效的读书方法。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 我让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 即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普及本《西游记》, 同学们对这本经典的神话故事非常喜爱, 甚至有同学还学会了模仿孙悟空或者猪八戒的样子和动作, 并模仿得惟妙惟肖。我还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作者是怎样来塑造一个追求自由、勇敢无畏的孙悟空形象的?猪八戒是更像一个神仙还是更像普通人?这些问题又把阅读推向了一个深层次, 学生在被故事吸引的同时也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 培养了阅读良好的习惯。

三、丰富阅读积累, 提升阅读素养

丰富积累阅读知识, 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我经常让学生更多地自主探究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熟练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常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增加阅读量。要知道, 阅读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与其他的知识技巧相结合的。要把学生的“读、思、议、说、写”等各种能力综合起来, 要以读为本, 读出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教师的导读方法指导应正确、灵活、多样, 要尝试精心设计启发语和提示语,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联系自身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去认识和感悟文本, 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并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去交流, 获得全面的认识。

比如在苏教版教材中的经典文章有《长江之歌》、《三亚落日》, 诗词《渔歌子》、《石灰吟》等, 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语言积累。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比较阅读, 让学生圈画出优美词句和经典句式, 并通过每天必做的美文诵读来加强对语言的积累, 让学生在文字海洋的徜徉中受到不经意的熏陶。而对于阅读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而言, 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兴趣, 倡导多元化的阅读, 比如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 教师可推荐有历史积淀和文化承载的作品让学生去研读并做好批注摘要等;而对于个性活泼的学生, 可以推荐他阅读现时流行的文学作品和小品文章。并要把课上和课下联系起来, 在兴趣的推动下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提升。当然,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积累过程中, 要尽量使学生在语文阅读积累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全面提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技巧;见解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80-01

一、激发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合,不能过难、过深,否则就会取得相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循序渐进,切记不可拔苗助长。因此,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去阅读,并且及时地肯定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阅读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采取从整体入手的原则进行讲解,教学伊始,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检查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时笔者设疑激趣:文章中写“和”,但是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的呢?最后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这种设置伏笔的疑问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笔者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去细细地品读文章中的矛盾点,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也会很快找出相关的原因。有助于提升教师阅读讲解的效果。

2.抓重点段,拨通全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口述。我们的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要从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来教学。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内容的时候,在理解的基础上,笔者跟学生说:“秦兵马俑形态万千,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于是笔者就安排了几位学生演示,从中间选出一个导游,其他孩子当游客,让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的前提下,介绍下自己理解中的兵马俑的形象。这样的演示也极大地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兴趣,高效课堂的创建就会很容易了。同时这样做也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二、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有义务地去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师生也应该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因此,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放松心情,减缓紧张情绪,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到课文的阅读。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然而然地就能发挥出来。

1.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老师要努力探索阅读指导的可行方法,有意识地把自主阅读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针,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两篇文章时,描写的对象都是农村的孩子,笔者在学习时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比较,并且让学生说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仔细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接着再由老师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老师则起到点拨导思的作用。

2.语文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相互配合、公平民主、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益。例如《妈妈的爱》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母爱的伟大与神圣,让学生去感受母爱并且学会爱自己的妈妈,进而上升到爱伟大的祖国的情怀。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建立一个自由、和谐、轻松的阅读课堂氛围,让阅读教学课堂时刻充满生机与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方法的教育价值。

三、课堂阅读评价的有效运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与发展会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评价的时候,要采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尽量少的去指责学生错误的行为,要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错误所在,这样既能保护学习的自信心,也能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1.阅读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阅读评价中,要给予学生积极的信息,保持学生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笔者在对文章进行总结时说:“我们认识事物不能象青蛙那样,坐井观天,目光狭小。”此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看法:“我认为青蛙也没有错,因为它没有撒谎,看到井盖上的天有多大,就说了多大,青蛙也应该算是个诚实的家伙。”笔者听到学生的歧义后,先是鼓励这位学生的勇气可嘉,他的感悟也是独有的,他说的也没有错,笔者肯定了他的想法,进而在为他分析此则寓言故事的中心思想,告诉他们看待问题要进行一分为二,有些事情我们可能只看到了它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多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尽量使自己站得高些,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效地解答了学生的一些疑问。也有效的保证了语文教学实施的素质教育。

2.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着眼于学生的“会学”。教会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训练,达到学用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鼓励学生,提高阅读质量。以《白杨》学习为例;《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名篇,语言质朴、生动,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强化训练,“爸爸”那种服从需要,扎根边疆不怕困难的品格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而且使形式得到应用、巩固,达到训练的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到父爱的深沉和伟大;同时在学习了本课借物喻人手法,也要让学生仿写一篇相关的短文,及时地鼓励学生进行读写结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也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此外,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老师为有努力探索阅读指导的可行方法而努力,有意识地把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点去执行,才能教育学生获取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本事,进而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大境界。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应该自身语文素养上下功夫。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积极地指引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海永.基于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走向——增肥失败之“会诊”引发的思考[J].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7(11).

[2]李玲娓.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3]戴网生.是演绎,还是归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选择[J]. 上海教育科研. 2004(04).

[4]张坤炽.以教材为生发点,有效拓展阅读[J].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10(Z1).

小学语文课堂多种阅读方法技巧 篇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疑激趣、范读引趣、目标导趣的方法快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水上飞机》一文时设置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看见过飞机吗?(见过)什么样子的?(两个翅膀,在空中飞),飞机有什么类型?(货机、客机、飞播机、直升机……),然后话锋一转,你们见过水上飞机吗?(没有)你们想了解水上飞机的哪些知识?(学生纷纷回答形状、性能等),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带着你们想探究的问题来自读课文。

从而调动学生想急于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优美的散文、诗歌等题材的课文可以通过教师范读课文或应用多媒体资源朗读,对学生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唤起学生美的感受,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对于故事性强、有很强感染力的课文可以采取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如“课文讲了什么事?”“文中最精彩、最感人的是哪部分?”等来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读有目的,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方面,还要发挥课堂评价的积极作用,通过师生、生生积极互动、激励性课堂教学评价,会使学生获得阅读的兴趣,表现的欲望,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教学中对读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听的同学来讲,也会努力争取读好书,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的鼓励中,学生会产生更强的成就感,更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主动阅读。

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丰富“读”的形式,创新“读”的方法,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从学习过程来讲,读可分为: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从形式来讲,有朗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朗读竞赛等;从课文内容(情感)层面来讲,有高兴、激动、紧张、伤心、矛盾、焦急等,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如某老师在教学《小抄写员》一课时,恰当的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紧紧抓住文中五处心理活动描写,把“叙利奥”的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责任、放弃和坚持的矛盾心理和“父亲”的提醒、责怪、愤怒、失望情感以及那感人的肺腑的“父子情爱”感悟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无穷。阅读教学可谓形式多样,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学生阅读课文首先要专注,要专心致志,克服有口无心,随口“哇哇”的现象。要做到专注,就要眼、口、耳、手、脑各种感官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眼要看准文本,做到不增不减,不错不漏;口要朗朗有声,抑扬顿挫,自然流畅,语感优美;学会倾听,能够欣赏,能够辨析;手要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在读的过程中,对重点进行勾划,对问题进行提示对易混给予正音;用脑就是用心读书,边读边思考,只有用心读书,边读边想,在阅读中感悟体会,才能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

其次要有目标。一篇文章在阅读之前要明确“读”的目的,既要有能力方面的目标(包括正确、流利、有感情等不同层次的要求),又要有知识方面的目标(要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要使学生每读一遍都要有新的收获。第三要有从层次,要循序渐进。初读课文重在正确再读课文要重在流利顺畅,把握重点,要有感悟,精读课文要把握情感,注重内化,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文体分类指导,对学生新接触或接触较少的文体要重点指导,如一教师在教学《你,浪花的一滴水》一文时,重点指导学生对诗歌朗读的“情感、基调、停顿”等技巧,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形式美、韵律美。另一教师在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时,重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父母之间默契、关怀、体贴和那如茉莉般洁白纯净的爱,体会文章细腻真切的感情。学会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能力目标,教学中只有通过学生不断实践、反复锤炼,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写到: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习惯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的习惯,即用心读书,边读边想的习惯。其次是培养学生朗读、有感情的读的习惯。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反复的训练、反复的实践,学生只有养成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习惯,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才会喜欢语文,热爱阅读。其三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姿势。正确的阅读姿势是学生保持持续专注学习、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的保证。

阅读时要做到坐姿端正,神情专注,保持好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和角度,健康用眼,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也非一日之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语文老师长期不懈地努力。只要我们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兴趣,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最终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 篇10

当今小学教育中阅读材料丰富,阅读信息量多,“提问式”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帮助、引导学生阅读的重要教学方式。因此,小学教师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对提升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设问导学,找对方向“准”阅读

由于神经系统活动的内抑制能力尚未发展,且知识、语言水平有限,小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存在较大的障碍。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知识层次结构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在阅读理解教学中,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技能,排除阅读障碍。

为此,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线索及课文重点设置疑问,以具体的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文章,抓准阅读方向,理顺文章思路。这样,通过设问导学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整体把握文章,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逾越在阅读理解上的障碍。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二泉映月》一课时,笔者是这样为学生排除阅读障碍的:

通过反复阅读1~4节,提醒学生注意对“饱经风霜”等重点词汇所在句子的理解。同时在黑板做如下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在笔者的如此引导下,学生很快也能将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使他們对文章结构有了初步的掌握,能够思路清晰地紧跟笔者的节奏,深入探索,理解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二、提问激趣,调动情绪“乐”阅读

教师在平时的阅读理解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产生求知热情,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快乐学习的情绪。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教师利用精巧的问题调动学生情绪,可以激发学生对文章深入阅读的欲望与兴趣。

学生对问题有了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被唤起,就能够集中更多的精力专注于阅读、享受阅读,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与作者产生和谐共鸣。

三、疑问促思,巧用矛盾“智”阅读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源自惊奇和疑问。”实践证明,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通过问题的提问,开启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以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抓住文章重难点,选准问点,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层层深入文章,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收获良好的阅读效果。同时,一个好的问题就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认识得以及时充分地交流,学生之间也积极探讨思考。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海伦·凯勒》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笔者带领学生从第一段开始分析,并提问:“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并与同桌相互探讨。待学生讨论完毕,笔者提问邀请学生回答。

生:“这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展现了海伦·凯勒的痛苦。”

师:“从哪些句子看出?”

生:“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学生体验了海伦·凯勒的痛苦心情后,笔者又问:“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们纷纷表示出痛苦害怕的心情。笔者趁势抛出疑问:“海伦·凯勒在一开始也是痛苦害怕,甚至逃避,那是什么改变了她,使她在以后能收获巨大成功呢?”在这样的一番巧妙提问中,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思考,为下文的学习及全文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对于阅读能力还不是很强、发散思维能力欠缺的小学生来说,循循善诱,讲究方法的提问方式,可以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入阅读的美妙世界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努力使自己贴近小学生的思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提问起到导学、激趣、促思的良好效果,以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

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 篇11

阅读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洋思教学模式中提倡学生先“学”后“教”。先“学”阶段包括学生看书自学和检测自学效果两个环节, “自学”是指学生按照自学指导认真阅读课文, 用学生认真地看书, 代替老师传授课本知识。每学一篇新课文, 学生的学都是从阅读开始。阅读活动的开始, 学生便与教材 (课本) 之间发生交流, 运用平时积累的信息经验, 对课文进行消化、理解并要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结合自身的认识, 对课文所描写的时代给予自己的评价, 此时教师及时的引导, 让学生由课文当时的社会背景思考到“自身”。如此通过阅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由表层理解到更深层的寓意, 达到由课文到生活再到自己的境界。

一、整体阅读

在课文教学中, 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首先要进行整体阅读, 在整体阅读时要分辨文章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文章阅读要求不同。如阅读散文时要了解作者选取什么事物材料来写的, 了解事物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作者展开了哪些联想, 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式。例如, 《背影》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 阅读时, 要分析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八年前在车站父亲送别儿子情景的详细记叙和具体描写, 来表达父亲疼爱儿子的深挚感情以及作者在生活中的惨淡, 精神压抑的困境中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二、段落阅读

在段落阅读中, 要明确段落内容与全篇课文的关系, 分清层次, 理解段落中句子之间的联系, 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有它相对的独立性, 应根据文章内容确定和分析段落中的关键词句。1.抓住中心句, 中心句多是陈述句, 其位置多在段尾;2.抓修饰语, 它使课文内容更具体、形象、生动;3.抓中心语, 中心语陈述的内容往往是句子的中心意思所在,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捕鸟的语句:“扫开一块雪, 露出地面, 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 下面撒些秕谷, 棒上系一要长绳, 人远远地牵着, 看鸟雀下来啄食, 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 将绳子一拉, 便罩住了。”这段文字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写出了闰土父亲传授的捕鸟方法, 从而具体描绘冬天中百草园的乐趣。突出主题:“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 掌握课文内容, 我们可运用“求异法”, 在课堂结束时,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共同特点的文章, 通过阅读, 将相异点列出来, 进行对照分析。如:鲁迅的《孔乙已》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 反映的主题是一样的, 通过悲剧人物的描写批判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但反映形式不同, 《孔乙已》着重对人物悲剧性格的渲染, 而《范进中举》着重强调人物悲剧性的结局, 学生通过阅读, 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境遇, 性格及写作特点的异同进行比较, 加深认识。

三、课外阅读要精选材料

除了课程资源外, 学生还能从图书馆查阅各类书籍, 而今天, 我们常用的是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 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 学生可自由选择时间阅读学习资料。但读什么却大有讲究, 因为开卷未必都有益, 精选阅读材料是指导学生阅读的重要一步, 要选对学生的思想与道德起熏陶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而且难度适中,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选材。过简, 使学生懒于思考;过深, 难度大使学生失去兴趣。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让学生的阅读有所得, 学有所用。通过阅读的桥梁, 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摘要:本文从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中的重要作用出发, 笔者从整体阅读、段落阅读及课外阅读三个方面着眼, 用实例论证并阐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与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技能.陈莉蓉.《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第01期

[2]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李雪.《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第02期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和技巧 篇12

拿到文字材料,首先要通读一遍文章,注意文章的题材,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然后审查下面给出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去细读一边文章,这样做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

文章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在为中心思想服务,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准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这就需要同学们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二、掌握解题技巧

下面将为同学们罗列出各种阅读理解的问题形式,并给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来,一般来说正面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反面情绪的有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从字里行间中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感流露,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委婉含蓄,要联系生活细细品读。

2、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某句的作用,或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一般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首尾呼应,或者是寓意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3、文章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8种,分别为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比较常考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将深奥的道理变得易于理解,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 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 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4、概括文章主旨

文章主旨,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用下列句式套用:“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还有就是一般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5、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而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又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被引用到文章,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三、把握关键词

对文章中的关键词难以做出正确的理解是阅读理解的难点之一,这些关键词往往不会有明确的文字进行表述,学生对这些关键次没有正确的理解。想要正确的理解这些关键词和字,就需要学生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结合上下文和语境通过归纳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解答这些题时,学生应把握以下三点:

1、首先要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其确切含义,只有依照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把词义理解准确、透彻。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把选项中的词代入句中,默念一遍,找语感

通过上面对语文注重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答题技巧的知识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很好的掌握,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3、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考生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这个目标:

(1)首先应对整篇文章有完整、准确的理解,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

(2)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或关键词,它们有时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也会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或中间;

(3)要对文章的引申含义进行分析和深加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 篇13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使读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形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呵护学生个性,诱发兴趣。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各有各的秉赋和天性;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要重视人的价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篇课文,哪怕是经典名作,不同的学生肯定会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对于阅读能力的训练,不同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教师既要考虑到面上的拓展,又要考虑到点上的突破。与其打着让学生 “全面发展”的旗号,不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扎扎实实地训练他们有潜力的某一方面,使之为今后的自我发展打好基础。

(二)和谐师生关系,诱导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因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相机教育学生: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教与学都是互相的,每个人都可以各抒己见,就算错了也无所谓。而且,我总是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后进生,不仅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还肯定他们发言、朗读中的点滴优点及进步。

通过这些做法,让学生逐渐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随之得到了锻炼。

(三)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兴趣。

现行的小学高段语文教材,有许多对高尚情操的陶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探求的美文,它们能启迪学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我们应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挖掘出来。

(四)开展实践活动,保持兴趣。

实践活动是语文兴趣与能力形成的土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就应转变观念,变单一课堂教学为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辅助的“大语文”教育体系。我们要知道每一个实践活动,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多经常开展“讲故事”、“读书会”、“展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演讲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拓展学习文化的范围,扩大知识视野,增加文化知识,补充语文积累,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二、方法入门,推动学生善于阅读。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的确,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你违背了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读书亦如此,贵在得法,方法不当,等于没读。

当你掌握到各种技巧与规则后,你就会少走弯路,你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你也就能越来越多地享受阅读的乐趣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该给他们作适当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读书时真正受益。

(一)从阅读的整体而言,要有计划,有部署,有要求,循序渐进。

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想学生取得“滴水穿石”之功效,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制定好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目的、要求、范围、时间、步骤、方法等。

1、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具体的阅读计划和措施。主要从课外阅读的规划、目标、内容、总量、活动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去制定。阅读量依据《课标》的规定。阅读目标首先要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从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等方面分解出不同层次的目标。

我采用“自主性”、“计划性”和“目的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定课外阅读的内容。“自主性”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教师只要求学生在选择读物时要涉及到不同的门类,进行广泛地阅读,而不是具体指定读哪本书。

“计划性”是指着眼于本校的办学特色,思考“我班的学生毕业时应该有怎样的文化积淀”从而确定我班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读完100本左右的书。“目的性”就是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

2、根据阅读计划,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书目。学生时间有限,应帮助他们合理选择书目。古代学者提出读书有“四别”,即“目治之书(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书(不仅看而且要背),心治之书(不仅要背而且要认真思考),手治之书(不仅要看、背而且要摘其要点写下来)”。

所以,阅读应分清轻重缓急。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科书应是“手治之书”,重要的参考书是“心治之书”,消遣性读物是“目治之书”。不同的书目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

在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

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从阅读的过程而言,要有广度,有深度,有速度,博采众长。

阅读的过程主要体现在“读”字上,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既要保“量”,更要保“质”,还要有一定的速度。

1、课内外衔接,保证阅读的广度和容量。

《课标》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真正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用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

2、多法并用,保证阅读的速度和数量。

在信息时代,面对剧增的知识、信息,如果不能多法并用,高速度、高效率地去读书、学习,不用说建设四化,就连“生存”也难以保障。(这里的“多法”指的是“读法”,主要有: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朗读法、默读法、诵读法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

“限时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根据篇幅,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读完。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和信息处理能力有了长足进步,速度快了,数量也就多了。

3、去粗存精,保证阅读的深度和质量。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读书如果一味追求数量,并不是一件好事。有位哲人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三)从阅读的目的而言,要有恒心,有经验,有成效,迎刃而解。

千教万学,千阅万读,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能正确理解、分析、解答试卷上的疑难问题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说白了也就是为了提高阅读成绩,增加考试分数。可是需要阅读积累的内容又实在太多、太广了,简直让人有一种不着边际,大海捞针的感觉。

语文教学阅读方法中设疑技巧浅谈 篇14

一、抓住“课题”, 巧妙设疑

“课题”也就是文章的题目, 它是一篇文章的标志, 是文章内容的精髓。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课题, 反复咀嚼文章内容的关键性词语巧妙设疑, 引导学生因疑而读, 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有效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比如, 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 我们可以围绕“飞渡”进行巧妙的设疑:文章中的斑羚为什么要飞渡?它怎么样才能飞渡?斑羚飞渡给我们哪些启示?再如, 学习《孙权劝学》一文时, 我们可以围绕“劝”字进行设疑:孙权为什么要劝学?他又是怎么样进行劝学的?劝学的结果又怎么样?学习《羚羊木雕》这篇文章, 我们可以围绕“木雕”设疑为:木雕它是一个生活中的工艺品, 文中围绕木雕会发生哪些事情?假如你是这个故事中的主人翁, 你将会如何做?在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诱导下, 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 不仅能整体感知到文章的主要内容, 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 还能树立学生阅读的信心, 从内心真正品尝到阅读的趣味。

二、探究“关键词句”, 准确设疑

文章内容精彩与否关键取决于文章的语言, 而对于文章而言, 语言的魅力则体现在文章中重点词、关键句上。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有效地把握有关关键词句设疑研读, 能更好地带动学生对文章的思考, 更清晰地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 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 在教学《口技》这篇课文时, 我们从开头的句子“京中有善口技者”一句着手进行设疑, 教师不失时机地紧扣“善”字设疑, 要求学生一边有感情地自读课文, 一边思考找出最能体现“善”字的关键语句。这样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文章的脉络, 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内容, 明确文章所要体现的中心思想。又如, 在教学《社戏》中最后一段内容:“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真的那么好吃吗?那夜的“戏”真的那么好看吗?为什么“那夜”的所有东西在作者心中都是那样的美好, 那样的难忘?这不仅仅使学生把握了文章主要内容的提要, 还掌握了阅读教学中的研讨技巧, 有效地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

三、紧扣“悬念”挖掘设疑

小学生语文阅读技巧的培养 篇15

随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各行各业需要不断提高阅读水平,及时准确地处理各种资料和文件,这无疑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重视不重视阅读知识和能力,其后果是大不相同的。现在西方国家普遍重视阅读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他们经常举办各种阅读讲习班、研究班,在短期内掌握阅读方法。他们以此来求得工作效率的提高,这是很可贵的,值得我们借鉴。目前,在我国阅读能力差是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怎样才能高效能地提高国民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应该是我国教育科研的重大课题。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在小学阶段就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培养他们的阅读技巧,可以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文尝试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技巧,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参考意义。

二.小学生语文阅读技巧的培养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技巧能促使他们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效率,有助于加速学习的进程;还能增强学生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技巧更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技巧的掌握与否,需要教师的培养和引导。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技巧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灵活处理

从根本上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理解、欣赏、吸收、评价的过程。所以教师首先要灵活处理语文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挖出有利因素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技能。首先,教师要深入领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并自觉、合理地将它们融入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去,有的放矢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技能。第二,教师要通晓语文教材体系。语文教师一定要通读全套教材,从整体上把握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编排体系,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层次清晰的知识体系。第三,教师要精读全册教材,把握单元组合的规律。第四,要吃透每篇课文,依据它在单元整体中所处的位置,提出每篇课文的教学要点。最后,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一些成功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范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换、信息的传递,还有意义的分享、灵魂的碰撞和精神的融通,课文意义就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生发,直到无限。

2、以读为本

顾名思义,阅读课就是读书课,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指导下的看书读书活动。因此,培养阅读技巧的第一要务是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阅读实践,要以读为本。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必须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实现。以读为本,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充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去读书。要让学生主动地读,自觉地读,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取代教师的“一言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悟、体验来补充教师的见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读,然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讨论,在“头脑风暴”中,学生必能得出新的见解,新的想法,阅读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最终都是要通过学生的变化来加以体现。当然,阅读课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是抹杀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光是让学生读,教师还要进行范读。在范读过程中,教师要付诸足够的感情,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新奇的世界,张开想象的翅膀,与作者一起产生心灵共鸣。在教师的带动和指导下,学生必能以新的状态投入阅读活动,得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

3、珍视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珍视”即珍惜重视。“独特”,即独有的、特别的,具有个性的,包含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价值取向。这一理念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即学生是阅读的主人,阅读教学应体现学生自读自悟,鼓励个性化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富有创见的教师会注意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完全敞开心灵,自由自在地显出个性去阅读,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作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从而促进学生个性、情感积极健康发展。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活动情境。从突破教学重点入手,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以跃跃欲试的心态参与阅读活动,提升对文本的认识,对文本的感悟。也可以营造想象情境,依据对作品语言的描述,借助音乐、图画等道具,启迪学生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中获得新的启示。

4、培养语感

在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不止一次提到:“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增强语感,锻炼思维。”“阅读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过程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由此看来,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感,这已经成为语文界的共识。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直觉领悟能力。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表层理解和“言在意外”的深层次的理解,都需要凭借语感,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情味和旨趣。培养语感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必要的途径,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培养训练才能获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强化语言训练,鼓励想象联想,加强朗读和诵读等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听、多记忆,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形成良好的语感。另外,教师要在阅读课堂上多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此增强他们对问题的直接敏感力,提升语感,从而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究的欲望,从而激励学生去自主、能动、积极地思考。

5、注重课外

首先,要重视课内外沟通。一是加强课堂内外联系。学生阅读的内容绝不应囿于教科书。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在课中穿插阅读相关文章,还可以指导学生课后开展拓展性阅读。二是加强校园内外沟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访问、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随家长外出旅游,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利用现代视听手段,拓展语文学习渠道。三是加强学科之间融合。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语文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材料中必然包含有社会、自然的知识,包含有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因素,这就使得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与科学课、品德与生活课等课程的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阅读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有很强的艺术性,这使阅读教学与艺术课中的音乐、美术息息相通。因此,阅读教学要主动与其他学科联系,加强融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其次,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不少于145万字)。这种开放的阅读教学观,对于学生拓展文化视野、积淀人文素养、丰富思想内涵,优化言语能力具有长远的积极效应。

三.结束语

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技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尊重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凸显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相信他们的阅读能力,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阅读技巧,促进他们的长远发展。教师还要注意认真、充分地备课,因为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爱问、爱看,教师只有提前准备,尽可能预设各种问题,教学效率才有可能真正提高。

上一篇:人生关爱的话题作文下一篇:2024年宁蒗一中中国梦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