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2024-05-1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精选12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篇1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 人们通过阅读获得自身需要的信息, 电子设备、报纸等媒介都为人们传播着各种信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艺术, 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 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 教师没有及时评价与指导, 忽视学生独特的见解

就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况看, 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阅读的机会非常少。对于学生毫无感情的阅读, 教师并没有及时地进行评价及指导, 导致大部分学生丧失了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另外, 当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自己对于课文的独特见解的时候, 大部分教师视而不见, 或者是以“与答案不符”进行评价, 然后就依照答案进行一板一眼的单一教学, 这也是造成学生对于阅读失去兴趣和热情的原因之一。

2.教师的教学修养较为低下

不少教师长期受到传统观念和陈旧教学理念的影响, 把掌握语文知识视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把语文课本的教学视为语文教学的全部, 严重的甚至还混淆了学习语文和研究语文两者的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语文讲深、讲透, 忽视了学生自身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针对实际的教学情况, 校方应自觉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或教育, 建立阅读教学创新教育理念, 调整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1.朗读训练

阅读, 最重要的是读。在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的时候, 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并加以多方的指导, 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阅读, 可以放飞学生的心灵, 主动让学生学会思考, 久而久之, 即可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好各阶段的学生的学习状况, 做到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在阅读中识字、认字, 以学习普通话为主要目标, 务求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发音正确且流利有感情;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 则可以开始让他们自由阅读, 并开展讨论, 进行交流, 课余时间则可以多写读后感, 积累语言, 培养良好的语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则需要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同时进行思考, 学会欣赏课文, 拓展阅读视野。

2.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工作应该富有人文性, 其中,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凸显学生这个主体, 不仅要按照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工作的准备和开展, 极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 还需要对每位学生的语文知识、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多加留意, 力求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师生间进行互动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生生之间进行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讨论完成后, 每组可派代表上台进行汇报, 而其他小组也可提出问题, 让全班同学讨论, 务求达到交流的目的。当教师发现有学生对于课文的句子意思理解不透的时候, 可适当地提出合适的建议,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然后再让学生认真地阅读, 在读中感悟。同时,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也需要熟读课文, 并向学生表达出自己对于课文的感悟, 这样才能够成功地构建和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桥梁。

总而言之, 我国正开展着教育改革, 那么传统的教育制度也应随之改变。想要学生们主动地、积极地、不断地学习、学好语文, 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再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探索出一套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这样不仅有利于创新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 更有利于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孙传峰.多媒体使语文教学更精彩[J].新课程 (小学) , 2010 (07) .

[2]夏振兰.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22)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篇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经验,尊重他们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神,丰富其精神世界。

一、在观察与想象中拓宽创新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基础就是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鼓励学生想得远些,想得开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些,想得与别人不一样些。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独创性。所有这些都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1.观察为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

孩子们怎么能想得广、想得远呢?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储存。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认识为基础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路的非常重要的品质。人对世界的认识,据统计90%通过视觉获取,因此观察对儿童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童年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

在教学中要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不仅在课堂中,通过实物演示、图画以及电视屏幕的再现指导学生观察,而且还要在课外引导学生大量观察,让他们体验、认识周围世界。在有指导的观察中优光选择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设计启发性导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场中儿童的想象、思维、语言活动结合起来。

2.想象为创新思维插上翅膀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孩子们是富于想象的,凭借想象,孩子们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到达小鸟都到不了的地方。

其实,激起孩子的想象并不是件多么玄妙的事,关键是教师要为激发孩子的想象提供契机。一是要让学生获得直接印象;二是形成需要的推动。想象往往是与儿童的感受紧密相连的。在优化的情境中,因为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印象,这种“直接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

教学《冬天是魔术师》时,我在孩子们面前展示了一幅画:大雪中一支腊梅凌寒怒放。教师的语言描述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冰雪世界,孩子们仿佛闻到了腊梅的幽香。课文的描写伴随着学生的视觉所得,与他们在生活中曾经获得的冬天的感受很自然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在一段充满幻想的音乐旋律中,在“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的一吹的提示下,他们深情地、美美地描述着:雪姑娘把大地变白了,还领来了雪娃娃。”“把娃娃的脸吹红了”“把家里的暖气吹热了”“火锅店又热闹了”。这样把他们所获得的冬天的内心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甚至到了课间,许多孩子还在我身边,争先恐后地表述他们的感受。所有这些都表明,想象本身不仅是创新的前提,还是进行持续创造的驱动力。有个孩子说:“冬天雪娃娃来了,春天它会走的,到明年还来,这是《雪娃娃和小兔》那本书里说的。”我马上表扬他:“你真棒,会读书了。”这时,有许多学生说起自己看到的有关冬天的文章。有些学生没有读到,急切地向这部分学生打听这些文章在哪儿有。我顺势启发他们:“多读书多好哇,可以知道那么多事情。我们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换读书,这样大家就可以看许多书了。”之后,我发现班上总有书在传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独立阅读是有困难的,但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常有孩子在一起谈论书,也经常有学生向我请教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我认为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习惯,关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基础。

二、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创造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讲解、分析、说明,学生习惯被动学习,这样阅读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因此包办代替。而新课程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这一切如果被教师包办代替,这些能力的培养又何从谈起呢?

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三自”,即自己作主、自觉主动、自悟行动。首先是根据统一的教学目标,自由选择相应的书刊阅读。在学习《大海》一文时,可以询问孩子们:“大海里有什么?”这时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书刊阅读,查找资料。有些同学看童话书,有的同学阅读的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刊,最后展现在教师面前的阅读情况各不相同。其次,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阅读态度,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这时我提出了三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最后,就是在阅读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进而获取知识,升华为思想。陶行知先生提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著名论断。从“行动”到“自悟”再到“行动”这一良性循环是创新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创新素养的开展过程,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模式探究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27-01

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应清楚地认识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诵背十分强调,但在我们的眼中这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有读熟了课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过去和当前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因而阅读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感知后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当然,在读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定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流利。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多形式练,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学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读,多练习,多种形式的读是关键。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主体了,积极性也就高了。

五、具体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六、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总之,语文中的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要我们教师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一个班出现几个读书出色的学生不难,难的是让全班同学能够有滋有味地读书,爱读书,这就不容易了。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的中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养成有感情朗读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孟庆伟.注重现代学法指导,凸现学生主体地位[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03)

[2]范雪娇.浅谈合作学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 2011(09)

[3]梅妙聪.“图式”与快乐阅读——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 小学教学设计. 2009(15)

[4]潘建忠.图式与句式教学:一个转折复句的教学实验[J]. 心理科学. 2000(0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篇4

一、树立正确阅读理念,创新阅读思想

阅读不是为了做课后题,也不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是自己的一种愿望,想要从书本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这一观点,摆正自己的阅读态度。 而老师不要将阅读的任务提前给学生,最好先从“ 你对文章有哪些理解和问题” 开始,让他们轻松阅读,深入思考。 阅读如同给人输入新鲜的血液一样,能唤醒人的活力,同时也开阔视野。 小学生就要有这样的阅读启发,不断创新自己的思想,让自己一直处在学习的非饱和状态。

二、丰富阅读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上课之前,老师都会有教案,但是这并不代表课堂会按照老师的规划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是无法预料的。 因此老师要更丰富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案,多准备一篇阅读, 防止有意外情况的发生。 而且老师还要积极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小意外,可以灵活教学,而非随意教学。 创新教学手段,积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结合阅读的内容进行最恰当的扩展和改变。

三、情境阅读教学法,身临其境阅读

阅读之所以能够开阔人的视野, 就是因为在自己身上从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或是没有进行过这样的思考。 所以我们阅读的东西是新的,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的。 小学生还没有这样深入思考的能力,就需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诱导。 如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给学生创造阅读中的客观环境,然后将氛围也烘托起来。 之后让老师进行情境想象的阅读方法,自己去体会作者的心态。 在这样的情境教学当中,学生能够对文章做最清晰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不是用眼睛或嘴巴读书,而是在用心读。

总之,创新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其本质就是让学生体会阅读的本质,深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件乐事,而非一种学习压力。

摘要:语文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技能。其实阅读与其说是一种学习能力,不如说是一种生活能力,一种从书本获取信息,从文字中思考的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的阅读习惯。以此为目的,简单谈一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篇5

窦忠爱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突破口又在于创新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勇于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力异,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活起来。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会自己想学的东西。”的确,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是应该让学生的头脑及感觉和运动器官得到充分的施展的时候了。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重想象,在想象中创新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挖掘课文中想象点,激发学生浓厚的想象兴趣,让学生对文字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由于课文内容通俗,语言优美,在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特点理会感受的基础上,教师设一创新性问题加以引导;如果你亲自来到桂林,你眼前会出现一种怎样的画面呢?这样,学生一定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江底鱼虾、螃蟹活动的情景和水面船只来往,游人欢笑及山上树木清翠,鸟语花香的又——优美景象。

二、重质疑,在质疑中创新

巴甫洛夫曾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时质疑,敢于怀疑权威,怀疑教材,怀疑老师。教学《滥竽充数》揭示中心时,一位老师把责任全推到南郭先生身上,一些学生便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齐宣王深入实际,了解实情,或其它人出于善意,给予指出,或他家里人目光远大,不贪小利,南郭先生还会滥竽充数吗?这些问题就富有创意,值得探索。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麻雀》一课时讲:“这篇课文通过讲老麻雀勇敢救小麻雀的事,表现出一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立刻有学生反对说:“全文从头到尾只说老麻雀,没说公的、母的,不能用‘伟大的母爱’归纳。这也是一种质疑创新的结果老师与同学们一起经过讨论、分析,将“母爱”改为了“亲子之情”。

三、重讨论,在讨论中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地组织学生讨论,既能提高学生的思辩理解能力,又能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这是一种调动学生投入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如理解《捞铁牛》后,教师有意引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怀丙和尚想的办法是不是完美无缺呢?如果有不完美的地方,你想应该怎样修改呢?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就能想到,原有的办法有费时又费力的污染水源的不足,可准备两只备用船,捞铁牛时直接把泥沙铲到搭木架的船上,这样既减少了污染,又节省了人力。

四、重表演,在表演中创新 表演是语言和动作的有机统一,是思维的物质外部表现。小学生好说好动,好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剧情编导,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发明和创造。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狼在不同的情况下几次说自己是狗,而老山羊又在这曲折辗转的剧情中发现它是狼。这里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并鼓励学生拓展思维丰富剧情。通过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后,学生先分小组表演,再在全班表演,结果有些同学的表演还真有创意。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增加了对狼这种虚伪、狡诈、凶狠的本性的充分认识和理解。

另外,在看图学文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重观察,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画面,在观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点”,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创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

葛炳臣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作为语文学科来说发展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3 但是,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只停留在的被动的接受上,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搞好阅读教学,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境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几年的阅读教学,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质疑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一环,必须加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的更具体形象: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质疑,增强质疑求异的信心,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善问,并把这种质疑扩展到课外阅读中去。学生的质疑问题,能使学生对教学活动更深入地参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在质疑中阅读,在质疑中领悟。基于这一思想,我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质疑。教学一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看书自学,并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阅读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全班同学共同探讨,搞不懂 继续阅读,教师辅助讲解,直道知道弄懂为止。对于那些也想质疑,但由于各种原因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我根据他们的情况,讲课时注意给学生留下余味,以便发展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窃读记》一课时,当学生初读课文后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读书为什么要窃呢?我便让学生紧紧抓住这一问题展开来读,使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生活的贫困,对读书的渴望,并教育学生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养成阅读的习惯。

(二)个性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作为阅读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气质.生活经验,每时每刻都展示着自己的个性。“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个再创造、再认识的过程,是一种个体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阅读应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们理当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感受,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才能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我在教学《向往奥运》时,出示了奥运相关课件,展示了那激动人心的场景,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同学为我国成功申奥而欢呼雀跃;有的同学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课 堂气氛异常活跃,我为学生张扬的个性而感染,并充分肯定了大家的感受。我的体会是: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感悟作者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感悟到文本的丰富性和多意性,从而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张扬这种个性,最后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意味着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名组织者和辅导者,应创设一种让学生自由翱翔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自觉去阅读、识记、品味、感悟,从而把握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阅读作品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方法,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和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而使学生养成主动积极、科学严谨、不屈不挠的态度和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如我在教学《丰碑》一课中,学生自编自导,在课堂上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课本剧,故事情节曲折感人,很有戏剧色彩。课堂上各学习小组踊跃登台表演,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道具,给人物增加了很多个性化的语言,表演的惟妙惟肖。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们充分自学了课文内容。这样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而且自学后的效果往往比教师讲给他们的要好许多倍。在这种开放自主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教师阅读课上的旁观者,而是实现了真正意 义上的自主,他们自主的阅读,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加深了理解和感悟,体验创造的快乐、实现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阅读

叶圣陶提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学习信心的不断加强,创新思维也不断得到提升。如举办朗诵会、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制作读书卡片、故事新编以及交流读书心得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提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创造力的培养要落实到“做”之中,落实到活动中,他说:“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总之,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调动思维围绕整篇课文,从整体出发,突破具体,又在具体方面得到升华。这样,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注重了知识的联系,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遵循了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可以使教与学思维立体化、动态化,7 消除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平板、单向和静态性。特别是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注重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更体现素质教育,更有利于人才培养,更切合现代阅读理念,更贴近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

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以读为本”

任送暖

“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然而,以读为本,并非是将阅读教学倒退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形式。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地背课文,这大概是没有人会同意的。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导向性,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

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条理地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的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吃透两头,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自觉地将“读”贯穿 教学全过程。

一、通读感知

我们拿到课文,应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总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因为我觉得如果学生连最起码的“通读熟读”课文都做不到,又何来的读懂课文呢?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都习惯性的让学生去自由读、默读、分角色来读……对于难读的长句,我还进行示范辅导。我觉得,花这个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我们老师再加以指导,那么他的效果将会是事半功倍的。然而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很少听到教师开始就说“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的,而是想方设法地巧设导语,或创设情境,或改变教学程序,出其不意地“直奔中心”等。当然,做得好,这样会使课堂更灵活,更能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提高阅读效益。但也有许多课前的导入,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标新立异,让人有一种“作秀”之嫌。譬如课堂伊始,教师就问学生:“你最喜欢读那个段落?为什么喜欢”试想,学生没有对课文的充分阅读,何来的感悟?

二、细读悟语

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 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必须强调的是“细读悟语”的“悟语”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悟语言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透过内容,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内容的人文性的内在统一。“细读悟语”阶段的教学最能反映出教师的创造力,往往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我们教师在评课时,常是用“高潮迭起”“异彩纷呈”等词加以赞美。但教师在追求这些效应时,却往往犯这样的毛病,语言训练不扎实,忽略了学生深入地“读”课文的过程,使分析架空,也就是忽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拼命地讲解与分析,就是学生游离了课文的语言,高谈阔论。

这一过程的开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仔细阅读,问一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要保证学生细读的质量,细读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1、读思结合。“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学而不思则罔。”这都是强调思的重要性。“思”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学生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读议结合。课堂就是同学们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当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没有交流,与文本的对话就无法开展,交流会促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交流也会使学生在一些阅读误区中返回过来。教师适时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与“价值观导向”之间的关系,肯定正确,纠正错语,平等对话,又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

3、读练结合。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语文教学只读不练,学生学得不扎实,体现不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目前,也有把语文课上成表演课的现象,这更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功能和性质。而朗读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学生从中可以受到感染和教育,领悟做人的真谛。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的精心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比如《小珊迪》,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功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

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姜新财

通过近两年来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学习,使我们认识到:

1、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

从我们出生那天起,我们就用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用心感受着这个世界,用头脑思考着这个世界。起初我们不会说话,我们用各种表情和手势,表达着我们的需要与想法,与父母交流着。渐渐地,我们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写字,于是我们开始用语言、用文字表达我们的观察,表达我们的感受,表达我们的思考,表达我们的心声。同时,倾听和阅读别人的表达。这种语言的交流与对话在我们上学以前一直自然地进行着。

儿童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初步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来到一个叫学校的地方,倾听成人对这个世界的科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数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艺术的观察、感受与思考,文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哲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儿童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朴素的解读,在学校里与成人对这个世界的科学的解读、数学的解读、艺术的解读、文学的解读、哲学的解读开展交流与对话。在此基础上,丰富、充实、深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

在语文课上,当学生面对一篇篇课文、一部部作品时,他们实际上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与另一个人(作者)进行交流,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与思考。这样,阅读首先是学生通过文本(作者的作品)与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学生阅读作品,本质上是通过解读文本,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最终理解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与独特思考。这就是阅读的本质。

2、阅读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在阅读之前,学生与这个世界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即观察、感受与思考的过程),学生与世界对话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在作者写作之前,作者与这个世界也首先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其结果是作者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并以文学的手法表达出来成为作品。作品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解读的意义的载体,即“文本”。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开展对话(即解读作品字面意思的过程),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达到与作者就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开展对话与交流的目的。

因此,阅读从其自然固有的本来面目来说,它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学生之所以能够去主动探究,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当然,在学生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提供帮助与指导。

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尝试探究式学习意义重大

过去我们上语文课,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注重课文分析。学生主要在教师带领下阅读课文,除回答一些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外,以倾听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是引导学生加深对某一篇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强,基本上按照教案中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进程一步步进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平行班教同一篇课文,教学情形基本相似。

现在,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除古诗文外,对选文没有具体限定。各套教材根据标准可以自由确定各自的选文,因此,不同版本教材的选文将会有很大不同。将来的考试是根据课程标准来出题的,而不是根据某套教材出题。因此,试题不会与课文扣得太紧,而是与课文游离的。试卷重点考查的不再是学生对某些课文的理解,而是考查学生的一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

因此,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就不应该再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某一篇课文的理解上,如让学生理解并记住某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精彩句段分析等,而应把重点放在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和水平。探究这些课文只是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和水平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探究哪些课文并不重要,只要是 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课文,都可以用做学生探究的材料。也就是说,这些课文并不是不可替代的。

当然,教材编写者精心挑选的这一篇篇的精美的课文,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最适合不过——不仅力求每篇课文适合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范例,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而且力求每篇课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美感。如果教师出于某些考虑,想对这些选文作些调整,也是完全可以的。一方面,教材本身就是供实验检验的;另一方面,根据现在“校本设计”的最新课程与教学理念,教师有责任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校本或班本课程与教学,拥有课程和教学的最终决定权。但最终的语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模式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模式

构建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时通过有效的科学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创新学习的境界,实现创新学习。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阅读教学,又应该构建怎样的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呢?下面就第十册《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尝试构建的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建情境,激发情感

兴趣和爱好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渗透的情感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运用现代多媒体电脑为学生播放有关青海湖的录像,让学生欣赏青海湖梦幻般的景色。在一个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畅游青海湖的欲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就及时激发学生的情感,设计问题:你喜欢青海湖吗?想不想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青海湖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课堂上尽可能地表扬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办法,但我觉得能认真地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是一种更有效的办法。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已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自主学习,鼓励质疑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阅读教学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識,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我创设了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品读重点等)自主阅读课文,并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同时,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地读一读。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自主的读书中探究学习,从而发现问题,独立求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三、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生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已解决的问题可以进行汇报,别的小组可以提出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达到交流的目的,小组筛选后,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简单的立即解决,重要的、难点的地方,经过学习认真筛选,提出重点,让全班同学讨论。由于《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阅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较容易,如: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青海湖的?青海湖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合作讨论,马上就能理解。但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等句子的意思理解还不够到位,就应该由老师再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老师则起到点拨导思的作用。

四、归纳释疑,提出见解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会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新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多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序地发现,自觉地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乐趣。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而,创新教学就是要把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改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使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改进学习方法,以便下一课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我就通过让学生交流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以及谈谈你看到这梦幻般的青海湖时的感受和体会等创新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感受和体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实践练习,拓展创新

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得学习。”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不仅是学习知识,而且是创新的必要途径。学习目的不仅只是“求懂”,更重要的是求发展。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我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1)摘录并背诵课文中的好词佳句。(2)做一个小导游,请你把青海湖梦幻般的景色介绍给你的好朋友。(3)鼓励学生课外去寻找有关青海湖和其他湖泊的资料。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会学习”,而且要让学生“会创新学习”。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创新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技巧,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方法初探 篇7

一、彻底摒弃“灌入式”教学方法, 重视培养小学生自能读书的良好习惯

当今语文教学中, 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形成了一种对教师依赖的习惯, 教师带着他们阅读, 他们便一讲就懂;可是如果拿一篇文章给学生自己阅读, 他们便不知道怎么样去读。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也是难以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稳固的语文学习习惯, 是语言功能发展和语文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之一, 对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应彻底摒弃“灌入式”陈旧的教学方法, 重视培养小学生自能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1.要从“人的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意义。培养这种习惯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现状,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 自己品悟, 这才能谈得上养成自能读书的习惯。此外, 一个人的习惯养成同他的行为动机、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能够充分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从而有利于自能读书习惯的培养。

2.要确立阅读教学常规, 规范学生阅读行为。建立阅读教学常规就是要制约学生的阅读行为, 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 得到强化, 趋于稳定,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良好习惯形成, 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 因而教师应长期坚持这些阅读教学常规, 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 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

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说的“整体”是指一篇完整的文章, “部分”是指构成一篇文章的词、句、段。从文章的结构来看, 词、句、段是服务于整篇文章的需要而从属于文章的;从阅读的目的来看, 人们是为了理解整篇文章的需要而去理解词、句、段的。教师在教学一篇文章时, 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中关于整体与部分统一的原理, 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首先想知道文章写了什么, 而不是想知道文章可分成几部分。这跟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关。

1.要通过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只有把作者的思路弄清楚了, 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要从作者的思路入手, 弄请作者运用了那些主要材料, 初步了解作者有些什么表达的意图。

2.要通过阅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每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作者情感的结晶, 无论它是以抒情为主, 还是以写景或者叙事为主, 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因素, 具有一定程度的感染力量。

3.要通过读课文了解文章的框架。框架是文章思想内容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 把握住文章的框架就可以说是从整体上把握住了文章的基本面貌。阅读理解一篇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精心设计一两个中心提问, 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 觉悟之机也。”可见, 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 如果没有问题, 认识也就停止了。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 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 扣住重点, 抓住难点。扣住重点引导点拨, 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 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 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 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 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比较干脆利落。

“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 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 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 因而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摘要:围绕新课程初小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创新, 从而优化阅读教学。第一, 彻底摒弃“灌入式”教学方法, 重视培养中学生自能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第二,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 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第三, 认清启发式这种教学指导思想, 精心设计一两个中心提问, 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探讨 篇8

一、创新课程导入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同时自控能力较差, 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做好课程导入, 力求在课程开始的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将所授课程的背景及相关信息进行查阅, 尽量多搜集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与课文相关的材料, 作为一个导入来展示给学生。也可以将课程导入部分设置成各种小游戏。这样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保证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上注意力集中。

例如, 《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 在进行教学之前可以安排学生对自家的宠物、动物园中的小动物进行观察, 特别是它们的脚印, 并在授课之前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升对这一课文的好奇心, 让学生喜欢学习这篇课文。这一导入, 还能够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生活, 让他们喜爱动物、爱护动物。这样的导入不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还降低了授课的难度。

二、创新情境创设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创设, 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好的方法。对情境创设进行创新, 就需要教师运用好各种教学工具。现代小学的教学设施基本完善,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这些教学设施进行合理地利用。情境创设首先离不开文字的描述, 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授课之前做好准备, 将所需要创设的情景进行自我模拟, 对其所需要的语言不断进行完善, 力求选择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句。这样才能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同时, 这一过程也离不开背景音乐、图片、道具、视频等物品的配合。小学生的情境创设可以选择多种道具, 从而更好地帮助其理解课文。

例如, 《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 教师可以自己制作或者安排学生制作小白兔、小灰兔、老山羊的头像, 并准备关于白菜的图片, 并用课件制作出菜园、小车、白菜的生长过程等视频, 给学生创设一个比较逼真的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分角色表演, 从而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并逐渐加深对语文学科的喜爱。这一情境的创设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这样对情境创设进行创新, 帮助学生更好地配合教师进行阅读教学。

三、创新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之后, 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真正的将学生看作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首先教师要转变教授法为主的教学手段,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不断地融入新的教学手段, 使阅读教学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 选择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课本剧编排、师生合作学习等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同时,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 并激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例如, 《晏子使楚》一课就十分适合进行课本剧的编排。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晏子出使楚国的过程分段进行情景表演, 并选出表现最好的 “晏子”。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 还能让学生在进行课本剧的编排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了解晏子的聪明机智。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故事更感兴趣, 从而帮助教师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创新课后作业

由于小学生能力有限, 无法给其安排高强度的家庭作业。而为了保证其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需要教师对课后作业进行创新, 力求让学生能够在 “玩” 中学习。课后作业并不一定要以纸质形式呈献给学校和家长, 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掌握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 可以安排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 这样不仅方便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 还能加深家长与孩子的感情, 并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一些课文还可以进行内容上的扩充与改编, 从而挖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 在学习过 《小摄影师》一课之后,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与家长共同搜集高尔基的其他作品, 并进行阅读, 在下节课上课时讲给其他同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尔基生活的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 体会人间疾苦。同时, 也要注意跳出这篇课文, 让每位学生都体验一下摄影师这一职位, 回家之后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或者大自然中拍摄下自己喜欢的景物。也可以拍摄自己的家人, 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下来。并在全班进行展示, 选择出被更多同学喜欢的作品进行一个小型的展览。这样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教学并不是死板的文字, 而是生动灵活并且与生活密切联系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在课程导入、情境创设、教学手段、课后作业几方面进行创新,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落实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 并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 2014.

[2]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 2014.

[3]田春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5, (06) :160-16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篇9

一、建立相应的情景,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情感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是老师能够比较成功的创建各种相应的教学情景, 同时渗透相关的情感教育, 那么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使得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在进行新知识讲解之前, 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技术为小学生播放相关的录像或者语音, 让学生能够有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只有营造一个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学习情景, 学生才能够有继续学习的欲望或者动力, 与此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同时根据相关的录像或者语音及时的提出问题, 让学生进行思考或者回答, 其中问题的设置时刻与文章有关, 从而非常顺利的引出要想讲解的知识或者文章。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同时也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提出疑问

在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 阅读是学生比较有个性化的行为。所以小学的语文教学老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突出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 经常鼓励学生动脑或者动口, 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对各种事物或者知识都能够存有一个质疑的习惯。小学生对于阅读的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 所以现在他们对于阅读的主要方式方法还在探索的过程, 这就使得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学习眼光或者角度来进行相关书籍的阅读, 与此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胆的提问,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小学的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调动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 老师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找资料或者思考, 最终找到答案的过程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 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整个过程。

三、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采用各种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正是比较活泼的阶段, 所以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具体的方式就是, 老师可以布置任务之后, 让学生可以采用同桌进行交流, 或者组成小组进行交流, 也可以全班交流, 甚至可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交流等很多方式, 采用相互交流的方式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小学生大胆的提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问或者困难, 进行沟通交流, 最终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或者难题。如果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采用的是组成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 已经解决的问题可以向语文老师进行汇报, 其他小组可以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答案或者想法, 从而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 经过小组的挑选, 提出这个小组的疑问, 简单的问题或者地方可以进行简单的解决, 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或者比较困难的问题, 需要经过小组的不断讨论或者研究之后, 提出不同的意见或者想法, 最终经过全班同学以及老师的研究或者讨论决定。比如, 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如“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 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可是此时, 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 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等这些句子不能够理解透彻, 甚至有些同学不能够正确的理解, 这个时候就应该由语文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疑问进行解答, 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这种类型的句子或者文章, 从而使得小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

四、将学生提出的各种进行归纳总结, 同时提出自己的解释或者见解

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语文老师作为一名老师不仅需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小学生, 更要成为小学学生的朋友, 从而让小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或者学习。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相关的教学老师需要学生多提供讨论或者交流的机会, 能够让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或者想法,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获取知识或者技能, 与此同时体验成功的兴趣或者热情。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让语文老师的讲解知识的教学方式改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相关知识或者技能, 通俗来讲就是指语文老师的教学目的不再是将现成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能够非常准确的引导学生进行进行思维创新, 使得小学生能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 我们需要关注或者重视学生的自己的感受或者体验, 鼓励小学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或者见解。

除了上面讲到的这些, 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改善学习方法, 提升学习效率, 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进行说明, 在教学《青海湖, 梦幻般的湖》一文时, 教学老师可以让学生沟通或者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或者内容, 并且说出为什么喜欢它。

只要小学的语文老师能够按照上面讲述的这个步骤以及方式进行小学生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 在不久的将来肯定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营造出创新学习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2]陈丽蓉.“现代化象意图解识字教学”之可行性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10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新思维。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课堂教学,既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做好课前的引导预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有目的的因材施教,学生才能自主探索,结出创新的果实。如教学《我的“自白书”》一课时,选择这样的开场:同学们喜欢听英雄人物的故事吗?有许多英雄人物在战场上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但是,还有许多革命者却是在阴暗的牢房里同敌人展开宁死不屈的斗争。他们中间还有人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我的“自白书”》就是其中一首。

(二)以情创境,调动创新思维的主动性。《我的“自白书”》是一篇很有感染力的文章,教师可以把文章的写作背景结合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思想性的渗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学习热情。好的语文教学,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培植充满激情的种子,他会在必要时尽情释放正能量。初读全诗之后,教师可以这样说“读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歌,老师仿佛看到了在那阴暗的牢房里,在冰冷潮湿的泥地上,躺着一个血肉模糊的人,被打裂的伤口正在滴着鲜血,当敌人要他写下出卖组织的“自白书”时,他却大义凛然,写下了这首光辉的诗篇。教师用富有激情与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知到革命者是用生命捍卫正义,以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同敌人作斗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爱国热忱。

(三)借助载体,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在有了感受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相关载体。如听一段配上音乐的的介绍陈然写这首诗的背景,接着教师配乐朗诵全诗,引导学生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好象听到了什么?在音乐情境的渲染下,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进入了诗歌所表现的情境之中。

二、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一)鼓励质疑,播撒小学生创新的种子。质疑是对客观真理的探究,是获取和掌握信息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们在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积极讨论中提升自己敢于质疑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其实是要冲破人们头脑中固有思维的束缚,是对头脑中原始认知的革新和重塑,这个过程,其实是要靠教师的经验正确引导来完成的。布鲁纳说过:“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而得到的知识才真正有效。”以语文教学中《赤壁之战》为教学案例,简单阐述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制作课件、展示成果、演讲点评等环节,对于孙、曹双方军队的概况以及风力的作用已一清二楚。2.通过小发明、小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和思考,是通过思考能力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亲力亲为相结合来达到的。例如,手工课——《我为长辈做板凳》,让学生观察实物——积木板凳,教师可以直接提问:为什么给长辈做板凳?学生会回答:(1)他们工作很辛苦。(2)表达我们对长辈的爱。(3)长大后做一名工程师等等。学生们回答了很多,更可贵的是,他们有的独立拼成,有的合作拼成动许多形状各异、舒适安稳的小板凳。这样的小发明、小创造,激发了学生们爱心的同时,更好地对他们进行了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培养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循循善诱,唤醒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质疑只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质疑问难的内容变成理解问题的思路。巧妙地将学生的思维打开的金钥匙,不是生搬硬套,死记硬背,更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表达,善于实践,活跃而不失严谨,争论而不失和谐,懂得合作与共赢是相辅相成的。1.启发诱导的最佳时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孔子的观点,就是在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的“愤”时,在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的“悱”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父亲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所以你们要象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怎样理解这句话呢?许多学生都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做象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人。为了避免学生产生作者赞美花生,贬低桃子、石榴、苹果的错误认识,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使学生明白以上三者同样有价值。因此说,教学过程中,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抓住最佳时机十分必要。2.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全面分析的过程,其实是教学中的一个多元化命题。怎样达到全面性呢?针对教育教学对象的多元性、多面性和灵活性特点,教师要充分做好功课,研究教育对象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教育背景等,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尺度,做好长远规划,为每个个体的积极健康发展认真负责。教育者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许多问题都有他的来龙去脉、延伸发展和最终结果,要求教师引导,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培养思维的主动性、创造性、逻辑性,在竞争与合作中达到寓学于乐的共赢,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敏捷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刘兰花.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技巧的策略[J].现代阅读,2013,(1):198-199.

[2]陈欣.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7,(08):82.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模式 篇11

一、借助课件演示,提高主动性

当今,多媒体先进的教学设备走进了一间间教室,而这些教学设备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有效地带动教师备课形式、上课模式及师生互动方式发生可喜的变化:教师上一节课要查阅更多的参考资料,要进行更为充分的教学预设;一节课的教学容量更大了……现在,如何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设备为语文教学服务,成为当前每个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特殊的教学优势来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轻

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诱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时,在点拨文章中心之前,我先播放圆明园原貌的录像,让学生宛如漫游在那美景之中,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接着镜头一转,出现“火烧圆明园”的一幕,学生目睹了英法侵略者如何凶残地烧毁圆明园,人人心中都充满了悲愤之情。我不用多讲,通过一幕幕画面的放映,文章所体现的中心也便从景中来,学生顺利地读懂了文章的内容。

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师就不能只靠单调的说教,而应竭力创设教学情境,借助于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获得学习的成功,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勤学、会学、乐学。

二、创设对话平台,突出开放性

新课标大力倡导“对话”的理念,努力推动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及学生与文本、作者、教材编者的有效对话。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搭建起一个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平台,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与体验。如,在教学《蒙娜丽莎之约》一课时,在学生阅读了描写蒙娜丽莎“微笑”的片段后,我让学生仔细观看屏幕上的蒙娜丽莎,提出“你们觉得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什么样的笑”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对世俗的嘲笑;有的说,是满含爱意的、深情的笑……此时,大家兴趣盎然,我立即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感受画家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这种互动讨论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启动了学生大胆想象,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引导自主质疑,凸显探究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引导学生质疑方面,我常采用如下方式:

1.自学生疑

学生通过自学,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到上课时心中有数。每上一篇新课之前,我并不急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预习时寻求答案,而是给他们充足的自学时间,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2.合作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交流或全班合作交流这两种形式相互交错运用。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个人的疑难问题,简单的立即解答,较复杂的便通过全班合作交流寻求解答。这种做法,改变了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思维定势,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学会提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激励他们好学、乐学、主动学,开启创新之门。

四、注重语文实践,彰显实效性

让学生多动手实践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能让学生动手操作探求新知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在实践中自学自悟。如《詹天佑》一课,我在教学詹天佑“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两部分时,先带领学生熟读片段内容,帮助扫清障碍,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文字的叙述,自己动手画出示意图,再指名到黑板上画图演示。这样一来,不用教师太多的言语来加以解释,学生都能牢固地掌握詹天佑开凿隧道时采用的两种方法以及“人”字形线路的走法,深刻地感受到詹天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如“制作小卡片”“制作手抄报”“发明小创作”等,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

精神。

新课程呼唤创新型的教师,呼唤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并以此来突破传统教学的弊端,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片沃土,从而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篇12

一、精心选择阅读材料, 合理把握阅读速度

由于在学习中, 只有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带着兴趣去学习, 才会更加深刻, 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果。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能力的锻炼也是需要一个过程, 那么教师就要精心选择阅读材料。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 难度逐渐提升, 要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找到成就感, 这样学生才会在成就感中提起学习兴趣, 阅读积极性也会大幅度提高。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等查询工具选择比较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进行教学。这样更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背景。其次, 在教学上我们教师一定要精心设疑, 不能面面俱到地讲解课文, 要让学生在了解主旨大意的情况下, 提高阅读速度, 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 提高阅读效率。但是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一定要保证阅读质量, 在了解文章主旨大意的前提下, 才能提高速度。不然再快的阅读速度也是空有速度没有质量。在平时教学中, 也要注意学生的接受度。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偏低, 就应该适当地放慢速度,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思考, 教师只要起到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引导作用。

二、养成良好正确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平时我们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众所周知, 一个好的课前预习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整个过程是否成功, 或者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就十分重要。很多时候高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着不同性质内容的文章, 这样就鼓励学生在课前对于课文的重点以及文章的大致主旨思路有一个大概了解, 然后带着问题和目的去阅读文章。这样的阅读方法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方法更加高效。因为传统的阅读方法都是学生上来就开始阅读, 根本没有做到课前预习, 对文章的大致主旨没有一个初步了解, 这就导致在阅读中盲目没有目的的阅读, 思维也会受到文章的控制, 发挥不了阅读教学的本质作用。那么教师在课堂中也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反应针对性地讲解, 积极引导学生的正确思路。让学生将阅读内容多多联系生活实际, 让课堂更加贴近生活。其次, 在阅读中避免不了出现一些不认识的生词和常识, 这就需要学生养成随手携带工具书的习惯, 及时查阅。这样更方便于记忆, 也会使记忆更加深刻, 从而达到较好的阅读教学目的。

三、加强课外阅读, 拓展知识视野

俗话说:“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处处皆美学。”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多年, 经过反复琢磨发现, 其实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德育方面有着别的科目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对于学生的美育培养, 欣赏美、发现美、感悟美的引导方面有着很好的功效。同时语文教材中经典美文对学生人文素质、美学修养的培养方面都有着很大作用。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 经典美文在其历史的长河中绽放璀璨明珠。同时我们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美文都是经过作家的审美处理, 有着极其强烈的人文色彩和情感倾向,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处处有生活, 生活处处有语文。那么我们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培养课外阅读习惯, 通过课外阅读丰富我们的知识, 加强我们对生活、对社会都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由于小学生高年级的学生正是一个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年纪。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也是十分强烈。那么通过课外阅读就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其次, 由于学生是带着好奇、带着兴趣去阅读。这样的阅读定会保持很强的专注度, 阅读以及效果也会十分明显。同时我们教师也要适当地作引导, 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课外阅读书籍, 而不是泛滥杂的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在健康的阅读中丰富自我知识储备, 传递爱的精神文明。同时也能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结语

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教师只是作为思路和方向的引导者。那么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就要做到把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精神升华。

摘要:随着新课改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 小学语文作为我国青少年人文思想教育的关键阶段, 其高效性教学就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小学生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心智相对比较成熟, 在思想和问题的接受能力上往往相对比较容易接受。而阅读凭借着有认识世界、搜集信息、发展思维、取得审美经验的特点一直都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所以, 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注意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永琴.关于改进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9 (02) .

[2]张丽琴.关于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 2009 (25) .

上一篇:多器官多系统损害下一篇:汽车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