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2024-10-2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通用10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篇1

《小学语文教学》2014年增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指导•优化》目录

01 教学设计“三问”薛法根 一年级

04 《小松鼠找花生》(人教版一上)葛 莉 曹爱卫 曾扬明 08 《雪地里的小画家》(人教版一上)谢 俏 李晓蓉 12 《荷叶圆圆》(人教版一下)王 炜 张敬义 二年级 《黄山奇石》(人教版二上)朱增明 杨 柳 陆青春 20 《古诗两首》(人教版二上)刘须锦 孔凡成 24 《我不是最弱小的》(人教版二下)李 莉 商德远 28 《阿德的梦》(人教版二下)金晓芳 胡 君 三年级

《盘古开天地》(人教版三上)徐 颖 张咏梅 36 《掌声》(人教版三上)林志明 莫国夫 罗才军 40 《燕子》(人教版三下)张莹莹 李竹平

《妈妈的账单》(人教版三下)张书献 许彦达 米卫民 48 《长城和运河》(苏教版三下)诸向阳 干国祥

《庐山的云雾》(苏教版三下)储红梅 高子阳 郑 春 邵龙霞 四年级

《观潮》(人教版四上)叶月兰 于晓琳 60 《白鹅》(人教版四上)高祥虎 钟 静

《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四下)臧松刚 阎宗学 高万同 68 《夜莺的歌声》(人教版四下)吴 鹏 佘同生 72 《生命 生命》(人教版四下)黄吉鸿 俞国平李彩娟 五年级 76 《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五上)倪静川 赖正清 王崧舟 虞大明 81 《七律·长征》(人教版五上)孙忠心 汪 潮 84 《黄果树瀑布》(苏教版五上)瞿卫华 周益民 88 《将相和》(人教版五下)王彧钊 励汾水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人教版五下)焦 斌 王崧舟 薛法根 六年级

《老人与海鸥》(人教版六上)纪继兰 刘发建 何建军 100 《伯牙绝弦》(人教版六上)隋红军 张 宏 104 《月光曲》(人教版六上)黄瑞荘 孙建锋 108 《船长》(苏教版六上)洪 胜 蒋 卉 骆正位 112 《草原》(苏教版六上)黄元虎 陈 萍 王树华 116 《鞋匠的儿子》(苏教版六上)缪云芳 李 勤 120 《匆匆》(人教版六下)曹利娟 汪秀梅

《跨越百年的美丽》(人教版六下)李 莉 罗大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篇2

关键词:优化,教学,滋润,色泽

优化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 取决于教师是否能立足教材, 钻研文本,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才能让阅读教学走出低谷, 尽快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并坚持“以读为基础, 讲清字词句, 启发想, 引导说, 指导写”的阅读教学途径。营造积极探究的文化课堂, 倡导主动言说的自由课堂, 建立开放立体的阅读课堂会拓展生命的空间, 提升生命的质量。

一、注重阅读方式指导, 形成整体认识结构

学生学习语文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 是逐步深化的。第一阶段是感知, 即初读课文, 了解字面意思, 感知课文写了什么。第二阶段是理解, 经过思考文章的内在联系, 理解文中的事物是怎样写的。第三阶段是探究和迁移, 抓住重点研读, 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并能通过相应的说写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就一课书的阅读教学过程来说, 一般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这也是近几年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即先让学生掌握全文大意, 再进而分解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和叙述层次, 然后归纳全文, 明确文章中心思想和作者是怎样突出这个中心的。例如《第一场雪》是以时间的变化来安排材料的, 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 理解文章条理:雪前———雪中———雪后, 事物 (部分) ———联想 (联想部分)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获得总体印象, 然后搞清楚部分具体讲什么;雪前———雪后初晴图;联想———瑞雪丰年图。各部分是以时间为序安排的:天气骤然变化引起的一场大雪, 雪后景色很美, 作者由观雪景引起“瑞雪兆丰年”的联想, 表达了作者对胶东半岛第一场雪的喜爱之情。对部分进行整体分析, 最后再回到整体;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喜爱之情;思考作者为什么喜爱第一场雪, 形成整体的认识结构。这样既注重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也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人翁精神。

二、加强读为基础训练,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理解字词句, 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功, 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该在这一阶段加强指导, 针对学生实际, 提示学生, 让学生由浅入深, 反复阅读, 循文求意, 品评领会, 学会理解。我在教学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时, 通过研读知道: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 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 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 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 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孩子们放飞的是蜻蜓, 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 放飞爱心, 放飞希望。研讨重点和疑难, 这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又一重要过程, 是高潮部分。一般的是抓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 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克服越俎代庖的倾向, 把解决重要的疑难的过程, 变成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信息交流和反馈, 互相启发思维的过程。这样,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愉悦, 进一步调动他们深钻课文的积极性。

三、整合发展思维语言, 培养思维训练能力

这里的“发展思维”就是前边提到的“启发想”, “发展语言”即“引导说, 指导写”。思维训练是阅读教育的核心, “引导说, 指导写”是阅读教学的归宿。因此, 教师要做好“启发想、引导说、指导写”的工作, 引导学生弄清“想”是基础, “说”和“写”是“想”的外在表现, 是“想”的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全盘考虑, 精心设计能揭示一定学习规律并有衔接性的辅导题。例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 书中这样描写内洞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 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 一条黄龙, 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内洞的双龙叶老看罢说:“有点像, 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 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提示说:“像与不像, 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 而是结合课文内容, 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 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 然后继续讨论。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 就会逐渐克服解答问题时的盲目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这样设计课堂阅读训练, 从理解字词句入手, 以引导分析文章结构为衔接点;深化到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会, 有层次性, 有引导性, 学生能想得出, 答得对, 发言积极, 见解有特点, 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得到发挥。同时, 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目的。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简析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简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一、着力培养自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迅速增长,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教法,又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鹅》是一篇习作例文,属于半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时应当减少老师的讲解,多让学生动脑筋,自己读懂课文,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看课文后边的思考题,然后启发学生带着问题一步一步地读懂课文。习作例文担负着指导阅读和指導写作的双重任务。也就是说不但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辅导下读懂课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写作方法,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按照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事物。因此,在指导阅读后向学生布置一篇作文。《我赞美××》、《我爱故乡的××》《我爱学校的××》等。《鹅》讲完后,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抓住事物特点介绍小动物的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这样做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

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本里有很多题目新颖引人。如讲《人桥》一课时,我在揭题中讲到,”桥”是大家熟悉的建筑。桥是用什么修建成的呢?同学们都能回答出:用木料修成的桥是木桥;用石头修成的桥是石桥;还有用钢铁修成的铁桥……今天我们讲的一种桥既不是水泥修的,也不是石头造的,而是用人搭起来的”人桥”。这是讲解放战争中的故事,解放军战士为了消灭对岸的敌人,在没有桥的情况下,使进攻部队踏着”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三、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念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整体。就小学语文来说,是由识字、写字、听话和说话、阅读和作文诸因素构成的,诸因素之间又有各自的体系。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纵横联系,构成语文学科的整体。有些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忽视了课文的整体,一篇课文,只注意其中某些词句,或是只注意开头结尾,或者只偏重认识一些生字,或者只讲求思想教育……凡此种种,都是忽视了整体。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课文的整体观念。在接触任务一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地位、作用,重点读写训练项目是什么。

四、要渗透政治思想教育

我们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塑造一代新人,培养一代新人,去建设两个文明的新世界,这是当前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大纲》里讲到,语文教学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两性:一是工具性,二是思想性。这门学科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凭借阅读教材,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进行的。每教一篇文章,就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字、词、句、篇,通过这些语言形式来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说明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二者都重要。还说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在语言文字教学中相机渗透,二者是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当然,我们反对不顾思想内容的纯语言文字的教学,也反对脱离课文,架空的分析思想内容。总之,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要根据课文中固有的思想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其训练重点贯穿始终。对于学生来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内容大意,知道主要讲些什么,而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深入理解,最后再总起来阅读,体会得才会更深刻。另外深钻教材是树立整体观念的前提,钻研教材不仅要掌握每节课所教内容的训练重点,还要把握所教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处理好今天与明天,上学年与本学年的知识内容上的关系,只要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就会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目的地进行序列训练。只要胸中有全局,分段把好关,层层打好基础,处处围绕主线训练,就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篇4

内容提要: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人为的和为人的实践活动,“为人”表明教学活动应具有确定性;“人为”表明教学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复杂”表明教学活动必须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而这个过程则意味着教学活动开展必须具有实践智慧,亦即教学智慧。本文着力探讨在沐浴着新课程改革春风的今天,如何营造充盈智慧的灵性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就不应该仅用在记忆上,而应该用在思考上。所以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学校里,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更应该是智慧教育。而作为实施智慧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

什么是智慧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应该是:探究未知,活化已知,充满生机。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的兴趣会得到激发,探究的欲望会得到激活,知识的社会价值会得以体现;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会体验到求索的愉悦和求知的快乐,师生的智慧之花会在互动与对话中绽放。

一、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再创造”的课堂

“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或自定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它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相对的、为我的。它的存在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意义的实现则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的经验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依据他们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情趣,去研究那些未定性的层面,去填充那些“空白”,进行文本的再创造。

课文《梅花魂》中有这么一句话: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从中读出了“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吉鸿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又如《将相和》中写“负荆请罪”故事时,写道:“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段话无疑给学生留下了创造的空间。到了蔺相如的府上,廉颇说些什么,蔺相如说些什么,他们又做了些什么。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同学说:“„„老天爷仿佛要考验廉颇似的,下起了鹅毛大雪。廉颇背着荆条跪在冰天雪地之中,一动也不动。蔺相如见此情景,十分感动,连忙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披在了廉颇身上„„”多精彩的一“披”,学生的创造也在这“披”中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

“智慧要靠智慧来培养”。是的,我们的教育需要具有智慧头脑的教师,我们的教师应该营造具有智慧氛围的课堂,然而我们现在的课堂让成长的生命缺失智慧。中国的孩子带着问号走进学校,带着句号走出学校,死板的课堂逐渐地使活生生的生命体失掉了个体性、灵活性、丰富性和创造性,学生们潜在智慧的成长被阻隔了、遮蔽了,学生智慧的棱角被磨去了。学生渴望有智慧的教师,渴望让他们的智慧得以展现。

二、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凸显探究的课堂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还原文本”,追求唯一性、标准性,使得教学目标成为“海市蜃楼”。因为实践表明:学生有时是无法超越时空去对文本加以理解的,于是造成了学生说空话、说假话,说老师想听的话。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谁的表达像老师,谁就会得到更多的表扬。追求“一个声音”只能使学生的感悟和联想变得日趋封闭和狭窄,而这样的阅读教学也只能培养出一些具有思想奴性的人。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静心阅读文本,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有利于整体把握课文,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实践证明,一堂课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宜过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能一问抵多问,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上的“碎问碎答”带来的高耗低效。所以一堂课以不超过6个问题情境为宜。问题还应具有挑战性,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易,会使学生感到无聊;太难,挑战性又变成了威胁性。

在教学《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读读课文,体会、体会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中第二个问题是“主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头脑风暴”,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对课文进行了自主研读。在“生—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了重建。有同学说:“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就能完成造箭任务,后面写道第三天大雾漫天,顺风顺水,由此可见诸葛亮算到了第三天的天气和风象,真是神机妙算。”有同学说:“课题中‘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因为‘借’是有借有还的,诸葛亮的‘还’是在战场上‘还’到曹军的身上。”多有创意的回答,真正读出了文本的未尽之意,未曾有之意。在总结《景阳冈》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对武松这个人物展开了辩论:有同学认为:“武松是个英雄,他遇到了老虎,没有害怕退缩,而是机智、勇敢地打死了老虎,他值得我们敬佩!”也有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武松这个人酗酒,酒多会误事的,新闻里经常报道说有人酒后驾车酿成车祸,造成家毁人亡。所以他不值得我们

学习。”„„这时候答案不重要了, 他们分析可能与文章的主旨不一样,与教参的分析不一样,与教师备课的结论不一样,但这是正常现象,其中还可能孕育着创造的萌芽。当然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并不是追求教学的一种无序状态,还需要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如上述案例中,在学生一番畅所欲言后,我说:“人无完人,金无赤金。武松酗洒固然不好,但他的机智勇敢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

传统的阅读教学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其本质是“还原文本”,而且这种还原要“原汁原味”,绝不允许“误解文本”,也就是要使学生对文本产生“镜式反映”。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求知的过程。海德格尔说:“理解文本不再是找出文本背后的原初意义,而是超越中返回的去蔽运动,去敞开和揭示出文本所表征的存在的可能性。”这一理念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相一致,揭示了有智慧的阅读教学的内涵: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去阅读文本,超越作者本意,对文本重新建构,产生创造性阅读结论。

三、智慧的课堂应该是鲜活灵动的课堂

语文课堂中,师生的情感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它就像一首歌的旋律。语文课堂应该追求文本、作者、教者、学生之间的多向的情感交流。要实现这情感的交流,语文老师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寻找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寻找走进孩子心灵的方式。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善于表达自己那些富有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并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陶冶思想,张扬个性,提高能力。所以,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应该像云一样,任由精神舒展,任由心灵放

飞;智慧的课堂,应该让学生主宰自己,能与老师平等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智慧的课堂,要让学生有丰满的个性,能“我思故我在”,说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思;智慧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在课堂中要让学生的灵性得以迸发,原始的灵性得以生长,潜具的悟性得以唤醒。

一年级上册《虎王开会》一文,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转换角色来激发兴趣:“如果你是‘百兽之王’老虎,看到那么多动物都准时到达,而小小的蜗牛却没来你会怎样想?说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如果你是小蜗牛,听到老虎大发脾气,又会怎样?”这样将文本情境、文本经历巧妙地“嫁接”到学生身上,使学生感同身受,在读中渐入佳境,内化语言,感悟情、理、意、趣。老虎的心情有的学生认为是生气,有的认为是担心,还有的认为是疑惑;蜗牛的心情有的认为是害怕,有的认为是得意,有的认为是恭敬。不能强求一致,要鼓励求异思维。当学生真情投入谈到是否喜欢小蜗牛时,有的说蜗牛懒惰,不喜欢它;有的喜欢小蜗牛,因为它聪明,肯动脑筋想办法。只要学生理解得合乎情理,且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出相应的语气,教师就应用鼓励性的语言支持他们。当然,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感悟,另一方面也要把握必要的是非尺度,避免太多游离于文本之外活动或者说表演,引领学生走上科学的感悟之路。只有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才会更加生动、活泼、丰富。

苏穆姆林斯基说:“智慧要靠智慧来培养”。缺乏智慧,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充其量是只是一种“死读书”。让我们与学生一同真诚地走进文本,在对话中思辩,在补白处遐想,在意味深长处拓展,带领学生寻找智慧,创造智慧,让阅读教学永远勃发出智慧的光芒。

四、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充满诗意的课堂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人荷德尔林对人的生存发出了诗意的感慨和召唤。是的,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课堂是学生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他们有权在课堂上追求诗意。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理应让孩子们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生命里收获美丽的错误——这是每一个老师所追求的课堂境界。我们认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

诗意的课堂应该充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境界,诗意的课堂,应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苦苦探索后的发现,应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应有“摘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般抛砖引玉式的独特境地,应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师生的思想时而在上面栖息,时而又畅游四方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也只有那种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感受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真正的语文课堂,应是诗意四溢的栖息地,是灵魂畅游的伊甸园,是情感荡漾的乐园,是妙不可言的美的殿堂,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语文课堂应是诗意的课堂,审美的课堂。诗意,使课堂飘洒美丽音符;审美,使课堂流淌浓浓的诗意。课堂,因诗意而美丽,也因美丽而充满诗意!

五、智慧的课堂应该是走进生活的课堂

课堂应当是学生的精神生活世界,应当是学生发展的乐园。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个精神的、直觉的情感世界中进行,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长的真正快乐。要拓展课堂的精神空间,让课堂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走向现实的社会。要把认知活动同学生的直接经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要拓展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使课堂充满人文的气息,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交流互动过程中体验生活的乐趣。要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想象、创造的天地,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中,精神得到升华。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终身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充分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有人说:“知识,只是能让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新课程实施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因为新课程所期待的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课堂,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而这样的课堂是生成的,是无法预设的,它总在有序与无序的整合中发展。教

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我们应该用智慧的心灵去唤醒学生智慧的头脑,用智慧的生命去启迪生命的智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键——让语文课堂充盈智慧

河东区盘山道小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篇5

【摘 要】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不断探索的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实现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是一线教师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并急需将途经、方法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途径方法;探讨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小学生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才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的阅读教学,对于理解文本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应面带笑容,和蔼亲切,愉快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想读、乐读、真读。如在教学李白诗歌《望庐山瀑布》之时,先放轻音乐,然后用幻灯或信息技术展示庐山瀑布的奇丽、雄伟、壮观之景,师生在声、像情之中进入诗的意境,心随情动,情动与辞发。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其启蒙而引其趣”,引导学生阅读兴趣的坚持,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兴趣持久。

二.鼓励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以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主动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读懂文本,读活文意。

如在教学《蛇与庄家》一文中,老师可以提示:猫、田鼠、土蜂、苜蓿之间的生物链关系,去读懂文本之意,并联系当今生态环境建设,如“洪涝、泥石流”“退耕还林”等方面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活文本,多元化的感受,世界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她?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的具体特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大胆放权: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思考,大胆提问;二是创设民主、宽松的阅读环境,拓展学生的阅读时空;三是精心设计“问题”,教会学生质疑,深于文本探究。如教《山行》这首诗时,任让学生阅读,品味诗中作者的心情以及让学生自己在回家路上时有什么感受,谈体会。

三.教会学法,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1.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多元化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永远是以问题开始的,鼓励学生对文本尝试多角度质疑问难。比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思考点:(1)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2)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不出胜负?(3)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一设计,学生阅读后,会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

2.发展求异思维,突出创新思维。如教学课文《落花生》时,虽文本朴实无华,但真情实感跃于纸上。让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花生与做人有什么联系?平凡与伟大,怎样理解? 3.拓展思维空间,激励想象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思维。如一问多答,一词多解。教学《跳水》一文时,让学生阅读,想象“当船长逼儿子跳水时”,会有什么结果,你对此有什么感受?新课程、新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体验和理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篇6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与写作、理解与鉴赏等能力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小学语文加强阅读教学效率势在必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十分适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本文将探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翻转课堂;阅读教学

一、前言

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将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上,引导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这使得学生失去学习乐趣与成就感,极大地降低了课堂效率。翻转课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它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使语文教学工作变得简单易行,将这一模式应用于阅读教学也可谓是明智之举。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关内容综述

(一)概念

翻转课堂也称为“颠倒课堂”,它是指在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重新调整课堂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交付给学生。在该教学模式下,课堂的时间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项目中,积极探讨项目内容,并将问题投射到现实生活中,试着分析当今社会乃至未来世界发展将面临的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教师转变角色,不再占用课堂授课时间,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可以看视频、听博客或在网络上与他人讨论,如此一来,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堂效果也更加显著。

(二)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无法掌握课前与课后的关系,预习一知半解,课上吸收效果差,课后面对习题则发蒙,最终造成恶性循环。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因此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翻转课堂将课堂变为解决问题与深入研究的环节。在课前,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等软件,对教材内容有了系统的了解,课上学习也更加轻松。翻转课堂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学生通过自身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实际需要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氛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受到该模式的影响,课上与课下学习也逐渐成了当前学生学习的新常态。

传统课堂以黑板、粉笔与教材为教学工具,学生需要45分钟全神贯注地盯着黑板,一旦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合胃口,学生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翻转课堂将微课程视频作为主要载体,内容短小精悍,知识点密集,简单易懂,且具有直观性特点,这无疑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此外,网络系统支持需要零成本,学生的学习也不再受到时间与地点的限制。

网络是公共平台,因此,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不同种类甚至是跨国界的学习材料,并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材料,从而真正地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心准备课前材料

近年来,网络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信息化与数字化也得到了有效的推广与普及,小学教育工作要想更好的求发展,就要从自身出发,积极探究当前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创新思维,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教育工作当中。翻转课堂是现代化教育研究的成功典范,它更能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更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运用翻转课堂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学习、课堂互动与课后复习。课前是学生吸收知识的重要过程,小学生的注意力时常会受到周边事物的干扰,无法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因此,采用微课预习的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习的效率,还可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此外,课前准备工作必不可少,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制定相对应的主题,构建独特的教学场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沙滩上的童话》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与沙滩有关的图片,如贝壳、螃蟹等,教师利用蓝色与金色幕布装饰教室,让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图片粘贴在幕布上,教室瞬间变成海边沙滩。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海边的风景、海水、海鸥、白云等制作成PPT,伴随着潮汐的声音,学生仿佛置身于金色的沙滩上,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加强课堂互动

微课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互动,课上教师结合课堂主题提出几点问题,学生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激烈的讨论,实现知识的内化。语文阅读的综合性较强,教师应搭配适宜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上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要求学生吐字清晰、语速平稳并富有感情,学生自己也要注意对停顿以及重轻音的处理。翻转课堂教学的魅力在于翻转,教师只需要充当学生的领路人,放宽课堂时间,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传道、授业、解惑是作为一个教师的根本之道,教师应当端正自己的态度,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做学生的领路人而非操控者。

教材内容虽经过千挑万选,但也存在局限性,教师不应当将全部精力放在教材内容上,也应挖掘深层次的材料,并用浅显的语言输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充分利用课后时间

在课前与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全面地了解阅读知识,但没有最后的总结,知识便无法形成体系,前面的工作也变得徒劳无功。小学生缺乏自我反省与总结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引导。教师应结合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布置针对性的学习任务,注重个体间的差异,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显著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完《落花生》一课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文鉴赏,并分析花生的价值,从花生身上学生可以学到何种品质等等。学生通过吸收他人的观点与知识,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而使教学活动更具有现实意义。

课后,教师还可以布置家庭亲子任务,让家长更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并帮助?W生回顾课上所学的内容,营造更加和谐的家庭环境,使学生更能将阅读学习作为一种乐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应当加强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与理解阅读,以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技巧浅析 篇7

教学改革是切实落实“十二五”规划关于科教新国战略的重要体现。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 在阅读教学环节上, 教学模式、教学形态、教学角色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新课改需求形成矛盾。在面对新课改需求的背景下, 针对教学技巧来优化课堂教学, 是阅读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并已形成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技巧的枯燥化, 尤其是僵化的教学模式衍生了固化的教学形态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突出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以灵活的教学形态适应小学生的个性需求。小学语文在新课改的大潮下, 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牵引式”为主, 把阅读教学变成了学生定向性的阅读要求。在定向性的阅读教学常态化下, 僵化的教学模式衍生了固化的教学形态, 阅读教学旨在答案的模板化、课外阅读的形式化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多以固定的教学技巧进行, 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 再跟进式地对课文大意进行阐述和归纳, 学生得到的阅读在答案和思想上, 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版, 强化了应试教育的需求。

2. 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 尤其是传统的教学角色定位消极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主体化的教学地位是实践课改需求、深化阅读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对待阅读教学上, 以“敷衍、灌输”的态度来支配教学角色的定位, 这就决定了学生处于“被学”的状态。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 进行着阅读训练、阅读做题、阅读总结等, 一连串的阅读技能培养, 被教师“一手操办”, 学生成了课堂的“观众”。我们知道, “观众”做久了, 势必造成小学生情感元素的疲惫感, 学生消极地应付教师, 教师疲惫地应对课改要求, 这样一来, 就形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痼疾”。

三、基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技巧, 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1. 以自主学习为主线, 让学生在自主提问中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小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 在自我感知上喜欢自主性, 这就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以自主学习为教学主线, 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学生在自主提问的激发下, 阅读的参与性被调动。表面上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走, 但实质是学生在自我阅读的问题意识下, 形成潜在的阅读动力。例如:在《棉鞋里的阳光》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大家在阅读过程中, 对于阳光在棉鞋里有什么看法 (疑问) 吗?”学生纷纷开始提问道“为什么阳光可以让奶奶暖和?”“为什么小峰觉得阳光下的棉鞋格外的温暖呢?”“课文的阳光到底寓意什么?”此时, 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中心意义入手, 让学生在阅读的感知下, 去感知和体验“阳光”和“棉鞋”。于是, 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被逐一解决。教师的这一自主问题的设问法, 把僵化的课堂交予学生手中, 学生无形中成为了课堂的“导演”, 教师只是配合学生“演完”一堂高质量的课堂。

2. 以拓展性阅读为导向, 让学生在宽广的阅读面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对于新知的欲望是无穷的, 这就强调了课堂教学以拓展性阅读为导向是非常必要的。在拓展性阅读的导向中, 不能以阅读量来“曲解”这一教学技巧。丰富的拓展性阅读, 应该以“针对、自主、兴趣”为元素导向, 让学生在扩展阅读中快乐学、善于学。教师在拓展性阅读教学中, 要立足于教材、整合于学生个性需求, 以针对性的阅读元素, 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是一门语言, 多阅读是培养语感、养成语文素养所必经的途径。对于小学生而言, 让学生多朗读是一种无形的、有效的教学形态。同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个性喜好, 选择名家的作品来作为拓展阅读的素材, 这也是良好自主学习所需求的。

3. 以学生的想象力为元素, 让学生在角色感中融入阅读情感

阅读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强调在角色感中融入情感的元素。我们知道,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 在好奇心的支配下,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挖掘。在实际的教学中, 关于优美词句的赏析, 是语文阅读教学所必需的。优美的语句展现的是一幅幅迥异的图景, 学生在丰富想象力的支配下, 往往可以进行图景元素的“再生”和拓展。于是,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抓住学生这一特性, 以学生的想象力作为教学的元素, 以角色的融入开展以活动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例如, 教师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让学生在角色中, 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 妈妈对于小蝌蚪的牵挂心, 这样就可以在活动中, 实现教学的目标, 并让学生养成合作的精神, 整个课堂氛围都被调动起来了。

四、结语

小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 在阅读教学中, 应强调学生阅读感知和认识的培养。目前, 传统的阅读教学已固化了教学形态、僵化了教学模式, 这些都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对此, 以教学技巧作为阅读教学的优化点, 是针对语文课程特点、整合学生需求的重要优化手段。

参考文献

[1]单宗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J].科技文汇, 2012 (03) .

[2]迟国庆.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散文阅读, 2011 (08) .

[3]房娟.小学低年级阅读模式新探[J].现代阅读, 2011 (08) .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43-01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缺乏感染力

同一篇文章经不同老师的讲解会让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优秀的教师能够将文章讲解的生动、耐人寻味,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的状态中,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但是很有很多教师达不到这种状态,一味的灌输、朗读,教学设计粗糙,使阅读教学缺乏感染力,对学生的引导缺乏力度。例如,有的教师在朗读中声情并茂,阅读流畅,感染力就强;相反,感染力很弱,阅读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高粱情》是一篇感情丰富的课文,有的教师能够利用充满激情的阅读达到与文章意境相符的状态,有的教师语调平平,未能表达出应有的感情,学生的阅读兴趣未能被激起,自然对文章的理解不深刻。可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提高教学的感染力,让学生接受感情的洗礼。

2、教学方法落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好坏有密切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随着文章的不同而不同的。然而很多教师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所有的文章几乎都使用一种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使学生难以深入文章的中心。例如,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法,取得过一定的效果,那么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最好的、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章,但是长此以往,这种单一的、僵化的教学方法会一点点消磨掉学生们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很差。因此,教学方法的使用要不断创新、交替使用,力争让学生永远保持对阅读的兴趣。

3、学段教学缺乏针对性

阅读教学不仅仅要分析所教的文章,同样还要分析所教的学生,要分析他们的阅读特点,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然而,一些教师认识不到不同学段的阅读特点,或要求过高,或要求过低。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文章语句的特点,这样看似简答的任务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实很那,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1、提高教学的感染力

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导入文章,在开展阅读教学前,要充分研读文章,根据文章的背景、问题等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例如,在学习《四季》时,教师要搜集四季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首先通过图片了解四季的特点,然后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变化,而后让学生说收在不同的季节自己穿什么样的衣服,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四季变化的顺序,同时也能产生热爱大自然之情。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利用朗读提高感染力。教师要明确不同阶段朗读的目标:学习之前阅读是为了掌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学习中读是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或是寻找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的感情,学习后读是为了回味。因此,教师要明确朗读的目标,跟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在不同阅读阶段有不同的阅读效果。教师也可以变化阅读方式,让学生保持阅读兴趣,例如,可以全班一起读,也可以让学生一人读一段,也可以分角色读等。例如,在阅读《唯一的听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朗读一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而后在教学中让学生再一次阅读,体会“我”的心理和行动方面的变化,最后让学生再次回味文章,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情变化。第三,教师要善于提问。提问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寻找答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寻找答案中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富有启发性,要有针对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2、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要积极创新阅读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阅读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阅读,提高阅读课堂的活力,例如,在一些有较多陌生字词的文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阅读变记忆字词,达到双重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举办讲故事大赛、小小演讲比赛等,在学习完一篇文章后依据文章制定活动主题,即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文章主旨。第三,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文章,而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因此,教师可以在一个阶段的阅读教学后,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自主交流、自主探究。

3、提高学段的针对性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教师的阅读教学总体策略要有针对性。对于1~2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喜欢上阅读,能够从阅读中获得快乐,因此,要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目光;对于3~4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先预习,然后粗读,再精读,最后回味阅读;对于5~6年级的学生,教师要让他们能够养成独特的阅读方法,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要让学生都通过自主阅读完成阅读目标。

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系到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影响到他们以后的阅读学习,同时还对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提高重视,善于发现阅读教学中的不足,积极创新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 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 科学中国人. 2015(06)

[2] 郭 璐.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 新课程(小学). 2014(09)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指导方法 篇9

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让读占鳌头,避免议论纷纷,自由诵读太多。我曾听过不少这样的课,课堂教学演变成课堂表演,学生只需在教师超强的表演能力下,配合好教师读读书,作作陪衬即可。课堂不是靠学生自己从语言文字的咀嚼和品味中产生情感,而是靠教师大段大段煽情的, 甚至是声泪俱下的语言感召,达到情感的高潮。

课上完以后,学生脑海里除留下教师的表演,对文本语言文字并未留下多少记忆。为什么要强调读的重要性? 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读的目的和作用。

我们大致可以把语言分为口头语言规范语言和精美语言,要使规范语言和精美语言内化成学生的习惯语言,增强语感,只有在掌握了大量书面语言以后才能实现,因此书面语言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积累是对母语最好的学习。只有多读才能充分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和思想碰撞。

教师要使学生从小就养成潜心会文的读书习惯, 这种好习惯的养成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使他们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我们要记住:生命的苍白与丰富,浅薄与深邃,往往取决于个体的阅读经历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后,教师要迅速地引导到感情朗读上面来:说得这么好,能把你的理解和情感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吗? 那么,该怎样读呢? 你尽可以读出你自己的感受。

读得这么好了,能把这句话背下来吗? 如果学生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还可以指向读:看来理解这句话还有些困难,这样吧,我们再好好把这句话读一读,还要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也可以向别人讨教一下,你一定会有新的感触。师生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研读和一次次对语言的品味中受到语言文字的浸染、滋养,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是这样水乳交融的。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分析表达都要用读和品来统领,整个阅读教学过程都应是从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情,读中受到人文性的熏陶的,

以读代说,以读代训,以读代练,以读代写。在不断地读中,达到以读促理解,又以理解来促读,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这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正所谓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人教版第十册的《桥》,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洪水袭击这个村庄的时候,老支书像一座山一样,冷静地带领着一百多村民通过一座窄窄的桥转移,他果断地做出决定,共产党员靠后,让群众先过,甚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留到了最后。

刚送走最后一个群众,桥塌了,留在最后的父子俩被洪水卷走。有的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劲地分析:老支书什么举止深深地打动了你,使你最受感动?分析完一个段落就走向另一个段落:还有那个地方让你深受感动? 可偏偏就是不深入朗读。

都说得这样动情了,为什么不顺势指导读呢?愤悱之处,是需要用感情朗读来宣泄和倾诉的呀! 我心里不禁想着。后来才发现,教师是等全部分析完再来读, 甚至有些地方只安排一下齐读便作罢。这样读成了课堂的一种点缀,仍是以繁琐分析为主。

怎样安排读呢?我们在重点处的教学时,说到哪儿,就读到哪儿;读到哪儿,就指导到哪儿;指导到哪儿,就再读到哪儿。很通俗,很好操作,很有效果。这样做,就把理解、感悟与读书的层次性融为一体了,师生的感情随着读书的深入,不断升华,词句积累也在其中了。

二、阅读技巧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做阅读题的排头兵,是做阅读题成败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首先要读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去读,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提高答题的效率,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对于比较易读懂的文章,基本上读2-3遍即可,对于很难读懂的文章,大凡需要读到4-5遍,此时的这些阅读看似浪费时间,其实是恰恰相反的,因为只有在读懂文章的前提下再答题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窘境。

此外,默读时要做到有针对性,学会取舍,对于重点的语段(如揭示课文中心思想或阐述道理)要详细地研读,对于叙述性(陪衬中心思想)语段要快速地一眼带过,这样详略得当地阅读文本,才能大幅度地提高阅读效率。

(二)题段对应,编排有序

对,是阅读中的保障兵,是节省做阅读题时间的基石。从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大多数阅读题下面的问题与阅读材料的段落是一一对应的。

有时出现下面的问题与上面的每个自然段一一对应,有时下面的问题与上面的自然段是一对多的,这样就需要先看有几个问题和几个自然段,做到心中有数,在答题时,快速地定位到相应的段落,这样就会避免每回答一个问题都从第一自然段读起的现象,同时会大幅度地节省阅读的时间。

(三)快速定位,学会摘抄

定,是阅读中的攻坚兵,直接关系到阅读的成败。学生在读阅读问题时要搜索问题中的关键字和关键词,直接去上面相对应的段落里去寻找,当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后,进行文本分析, 此时问题的答案不在前面就在后面,有时在前一句或者前一段,有时在后一句或后一段。

当找到符合问题的答案时,要进行合理的摘抄,避免抄得过多或者不足,在书写时还要注意字迹的规范整洁。有时在文本中没有合适的原句符合问题,这样就需要整合语句,结合中心思想,用自己的话进行整理概括。

(四)水滴石穿,勤能补拙

练,是阅读中的后勤兵,直接关系到阅读能力的长足提高。阅读的能力是在阅读量、知识积累、做题联系等条件下逐渐提高的。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方法技巧指导 篇10

一、比较阅读教学法

1、比较阅读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的比较阅读教学方法,指通过阅读教学内容的比较、教学对象的比较等来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在教学的内容上要注重进行比较,例如两篇相同类型、不同类型的阅读文章进行比较分析,并且通过提问的方式发现教学的对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认知,从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

2、比较阅读教学法的特点 比较阅读教学法的比较阅读只是一种手段、方式,而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章,通过阅读文章的比较发现其差异,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水平是其最终的目的。比较阅读教学方法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首先,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到的阅读文章并不止一篇,这样才有比较,才会得出不一样的认识。

其次,比较阅读还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因为比较阅读中要清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认知,就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第三,比较阅读教学方法还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连接进行比较,也就是新学的知识与旧的已有的知识要进行比较、整合,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

3、如何实施比较阅读教学法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要先深入理解其内涵,并结合其特点来实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比较阅读教学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些老师容易忽视的。在教学的内容上,选择进行比较阅读教学的文章要有典型性、代表性,并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尊重学生的心中的想法等。

二、角色扮演阅读教学法

1、角色扮演阅读教学法的内涵 角色扮演阅读教学法又可以叫做朗读阅读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朗读的形式,把阅读文章中的内容人物分角色扮演来朗读,这样既可以加深同学们对阅读文章的整体认知,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并根据语言语气的变化来揣测文章人物的心理世界,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这对于帮助学生全文有重要意义。

朗读或者分角色扮演只是一种形式,而深入地把握文章主题才是其目的与核心。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很多题物都是围绕这个点来进行的,主要抓住了这个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答出来,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2、角色扮演阅读教学法的特点 朗读是角色扮演阅读教学法的最大的特点,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角色扮演阅读教学法取得成效的关键。朗读一定要有感情地朗读,在平时的一般阅读教学课堂可以让学生朗读出来,而在考试中就让学生在心中默读、朗读,同样会收到效果。此外,角色扮演阅读教学法对阅读文章的类型有一定的要求,要选用那些人物心理活动、对话等明显的类型等。

三、情境设置阅读教学法

1、情境设置阅读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设置阅读法是指根据文章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在现实的教学中积极营造这种环境氛围,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文章中去,通过文章背景环境的悲喜等情绪感受文章的人物情感,达到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情境设置阅读教学法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阅读教学方法。

2、情境设置阅读教学法的特点 情境设置阅读法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要能成功地营造出这种环境氛围,或者及时不能营造出物理环境氛围,也要让学生的心理状态进入到这种氛围,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一致,这样才会更容易理解阅读的文章,理解是做好阅读教学的核心。

3、如何实施情境设置阅读教学法 实施情境设置阅读教学法可以依靠一定教学设施,例如利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把阅读文章的意境氛围展现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章。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创造充足的课外阅读条件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们阅读兴趣的关键,但是目前应试体制下的小学生们,能够真正用来阅读的课后时间非常少。各学科教师应当相互合作,适当地减少课外作业,给小学生们课外阅读创造充分的条件。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打好学生的学习功底,才能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地运用结合起来。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解决小学生兴趣低下、注意力涣散的问题,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故事性强、人物情感饱满等,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们创造的这个主题明确的学习情境,可以帮助小学生们深入理解阅读材料中人物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导入艺术的形式,结合语文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分角色表演等,小学生们参与在其中,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养成了。

(三)重视开展有意义的朗读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研究表明,小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大声的朗读能够使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对读过文字的印象。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不同的句式,朗读可以促进说话的能力,朗读也能提高写作能力等。

(四)加强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面改革,确定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核心地位,逐渐加强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教知识,应该逐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们自己解决在学习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答案,应当辅助学生们使用学习工具,多启发学生们,组织小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学习,逐渐的激发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意识。

(五)变被动为主动、激发阅读兴趣

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阅读有了兴趣,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兴趣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和培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天就能够实现的。教师应该注意在合适的时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思考时,教师应该进行及时的点拨,使学生对问题能够豁然开朗。当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时,教师可以提出能够引起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对问题的探讨兴趣,小学生们对阅读一旦产生了学习兴趣,就能够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发自内心的学习。

3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方法

一、兴趣引领,变“阅读”为“悦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阅读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乐于阅读,他们才会享受阅读的过程,才能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学习课文,了解课文所讲述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单调乏味,还会逐渐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利于高效的阅读教学的实施。在新时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从而引导学生变“阅读”为“悦读”。

例如,在教学课文《松鼠》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出示一个谜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并回答:“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伞。”

通过这样的谜语设计,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就可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课文,并让学生自主地阅读课文。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时更加用心,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小松鼠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小松鼠喜欢吃什么?它们是如何做窝的?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学生在阅读时会更加认真,从而使得学生会更加积极地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二、师生合作,使学生体验阅读的趣味

阅读不仅能让学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也是提升阅读效果的主要手段。师生合作共同进行阅读既有助于构建出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学生体验到阅读的趣味。在组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题材,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从而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提高阅读效率,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

例如,在教学课文《晏子使楚》时,教师就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在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给角色“加戏”,让参与表演的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想象加创造的过程,从而带领学生走出课本内容的限制,将课文中的人物“演活”。

这样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且,师生共同合作还能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有助于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接下来的教学。

三、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也是提升学生素养的主要途径。虽然语文教材中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是很难深入地分析学习的,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就难以得到提升。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极其必要的,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与能力都在不断地提升发展,他们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了广阔的视野,才能在接收的信息中正确地辨别,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了课文《草船借箭》后,很多学生对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感到很惊奇,他们对这个人物也莫名地多了几分崇拜感,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阅读《三国演义》的小学版读物。

有趣的插图、简洁的故事情节会让学生对整个的故事情节以及相应的故事背景有整体的认知与掌握,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与人格特征等。而且,有效的课外阅读也会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积累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学生的阅读成效也要通过实践的运用来检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信心。并且,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还会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使其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到语文文化的内涵与韵味,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为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保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4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有哪些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增加学生阅读数量和提高阅读质量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提高阅读的兴趣?针对平时学生产生的问题,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1、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以满腔的热情面对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在任何场合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尤其在学生面前,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相当强,稍不注意,学生就会养成一些坏习惯。所以,教师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树立榜样。是啊!其实在你关注学生的同时,学生也时时刻刻注意着你。记得又一次,我因为感冒精神不好,课没备到位,上课也没激情,所以那堂课上死气沉沉的,一堂课下来感觉自己好失败,心情极郁闷。

我想:如果每堂课都这样,学生还会有阅读的兴趣吗?所以,有人说老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喜怒哀乐,这是千真万确的。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以满腔的热情面对学生,用特有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高尚的情操去陶冶学生,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2、把课内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布置具体的阅读任务。

有人说:“有了理想才有动力。”是啊!如果做什么事都浑浑噩噩,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那么又何来动力呢?

这个班我是从一年级带上来的,现在已带了五年多。一年级开家长会时,我首先向各位家长阐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家长每天至少给孩子讲半个小时故事,在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的同时,逐步引导孩子每天阅读的习惯。

二年级后要每位家长为孩子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要求家长继续培养孩子们阅读故事的同时,再有计划地让孩子们背诵唐诗;三、四年级在班上创立图书角,引进春苗书屋大量书籍,布置一些易懂的国内外名著要求孩子们必读;五、六年级鼓励孩子们广泛阅读国内外名著、名家作品,再要求诵读一些有名的文言文、做一些文言文训练……

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我班大部分孩子都养成了阅读习惯,有几个孩子对阅读甚至达到了酷爱:一次,中午放学回家,路上堵车了,我班邹圣宇同学竟在车上大哭起来,问其原因,说:中午回家没时间看《三国演义》了。此后,这位孩子不管在哪里,总会带着课外读物。这些爱上阅读的孩子课堂上总是能侃侃而谈,语文也越学越轻松。

3、制订有效的奖励机制。

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小学生更爱表现自己,他们都想在班里甚至学校里小有名气,因为那可以当作炫耀的资本。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制订有效的奖励机制,去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当然奖励机制的制订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在制订时要权衡利弊,既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又不能让学生为了得到奖励而肆无忌惮,不顾一切。

二、教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在教学中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对此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口、手、耳、眼全方位地参与,培养他们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圈画批注,指点学法

课前预习中,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不懂地方,再将感受深刻的语句画下来,写出感受等,这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那么,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勾点圈画和批注呢?这里以六年一期的《江山如此多娇》的教学为例,随教学反思而指点学法。

(1)、通读课文时圈画批注,扫清阅读障碍。教学时,采取典型引路,老师示范,学生学习方法。如《江山如此多娇》这一课,在“乍暖还寒”、“崭露雄姿”、“豁然开朗”等生字词上圈画,点出“传世之作”等重点词,随时查阅工具书,在空白处给生字词注拼音,批注词以及分段理由,并写出段意。

在批注时,要着眼于解词方法及分段方法的学习。如解释词语时,可以相机指点因词而异的六种解词方法:查字典注释法,词素解词法,近义比较法,演示法,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解词法等,使学生掌握的学法变一为众。

(2)、精读课文时,圈画批注,理解课文内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要根据单元重点和课文特点,着重引导学生圈画批注表明思想的关键句子。随着教学的进行,指导找出中心句、中心词。如教学《江山如此多娇》一文中,引导学生在圈画中心句“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凝聚了这么多人的心血,自然成了珍贵的传世之作”的同时,圈画“凝聚”、“传世之作”等词,便于读出语感,并在旁批注“珍贵无价”。通过分析具体的语句,使学生对《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国画有更深的了解。

(3)、品读课文时圈画批注,领悟语言规律。这一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圈画批注重点词句。在领悟语言规律时,要告诉学生对有些句子,只知道讲什么还远远不够,还应从它有怎样的深刻含义的角度去深入理解,反复推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表达思想起什么作用?如品味“两位画家开始构思草图,一次、两次、三次,总觉得不够理想”时,引导学生从“一次、两次、三次”体会两位画家构思的艰难,反映了画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2、抓住特点,迁移学法。

课堂教学是学法指导的主战场,不能只满足于学会圈画批注等基本方法,老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学法的指导目标,做到讲授知识与学法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学法。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着重讲读“擦燃第一根火柴”所出现的幻觉。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学法指导:

(1)了解“是什么”,从整体上看,小女孩在幻觉中看到了什么?

(2)探究“为什么”,找出描写大火炉精美的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要把幻觉中的东西描写得如此美丽?

(3)联系中心思想,小女孩渴望些什么?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然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它段落。这是段与段之间的学法迁移。也可在同类课文之间进行篇与篇之间的学法迁移。

例如,学习《咏柳》,我在指导学生了解词义的基础上理解诗意时,归纳出方法:(1)写的是什么景?(2)景中之物是什么?(3)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4)诗人写物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掌握了上述学习方法后,就可在学习相关类似的古诗中,按照诗中的画面、景物的组合来想象理解诗意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规律,学以致用。

阅读实践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阅读教学应抓住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规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应善于驾驭教材,引导学生从内容和语言上反复推敲,深入探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心灵上的交流。

三、把阅读教学与写作相结合。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阅读是为了写作,写作离不开阅读,课文讲解可以说是直接为写作服务的。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使两者有机结合,实行课文练笔,不失为好方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例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学生会说出“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 “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

“作者太喜欢丹顶鹤了,他把丹顶鹤写得如此完美。”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可利用课前就已经布置的作业:你回家详细观察了什么动物?重点观察了它的什么?把你观察到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如果我们能经常这样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总而言之,只要大家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找出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就一定能做好阅读教学!

上一篇:销售承包协议书下一篇:相爱唯美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