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

2024-07-1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共8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 篇1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法

[摘 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

[关键词]阅读 情境 感悟 激活 读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反之,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下面我就多年以来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积累的看法谈谈。

一、引趣激兴,创设情境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实体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的《庐山的云雾》,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观察“云雾”这些自然现象,了解云雾的一些特点;又如《触摸春天》、《桂林山水》、《荷花》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如我在教《鸟的天堂》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鸟生存的情境,鸟的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3、语感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白鹭》,当白鹭的图象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白鹭,闪闪发光的双眼,它洁白高贵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便能充分感受白鹭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4、想象情境。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在教学《麻雀》中老麻雀救小麻雀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小麻雀遇到了什么危险,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麻雀着想,为老麻雀着想。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蝙蝠和雷达》一课,上课伊始,可让学生质疑提问:什么是雷达?蝙蝠和雷达好像是不相干的两种事物,怎么会连在一起?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决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想象,这堂课的学习会因了学生解决课前问题的浓厚兴趣而轻松愉快。小学语文教材中类似的课题很多,比如《小苗和大树的对话》、《长城和运河》、《水上飞机》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3、抓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中提出了自主学习,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朱熹也曾说过:“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渔夫的故事》一文中,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整堂课避免了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三、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四、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例如,我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许多同学找了描写丹顶鹤外型及活动的句子。当我让他们说明喜欢的原因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同学说:“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有的同学说:“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还有同学接着说:“我看作者太喜欢丹顶鹤了,他把丹顶鹤写得如此完美。”最有趣的是李强同学的发言,他说:“老师,我认为„引吭高歌‟、„展翅飞翔‟、„高雅‟这三个词用得非常恰当、生动。不仅写出了丹顶鹤歌唱的声音,同时也引导我们把丹顶鹤动作想象出来了,太美的姿态……”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我充分利用课前就已经布置的作业:你回家详细观察了什么动物?重点观察了它的什么?把你观察到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不一会,有的写了小白狗、有的写了大公鸡、有的写了小鸭……不光写了外型,还写了步态、叫声以及吃相等,许多同学写得很形象、很具体。再如,教学《观潮》一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笔者认为,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索,找出善于挖掘学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 篇2

育才小学提出小学语文“1+2”主题阅读单元教学实践研究,旨在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量的累积中获得质的飞跃,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一、“小学语文‘1+2’主题阅读单元教学模式”的内涵解读

“1”指一套教材,现行的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2”指两套读本,学校教师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单元教学主题编写的《主题式现代美文阅读》《主题式古代诗文诵读》。“小学语文‘1+2’主题阅读单元教学模式”是以单元主题为核心来构思教学环节,展示教学流程,遵循“整体性原则”的课堂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单元主题,学完本单元的课文后,将阅读视野延伸至两套读本,阅读内容由“点”变成“圆”——以主题为圆心,以文本为半径,形成课堂容量从“1”变为“1+2”的圆。其最大特点是,以一个单元的教材为单位组织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不是单篇教学,而是把“1+2”三套教材中相关联的三个单元组成一个大单元,用单元主题统领整个教学流程。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是传统教学的三倍以上。主题阅读单元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整合教材”;对学生来说,不是在“读教材”,而是在“学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文化的积淀。

二、“小学语文‘1+2’主题阅读单元教学模式”的命题追溯

审视当下的语文课堂,我们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一学期一百多节语文课,学生仅仅读了一本规定教材。两三课的时间,教师不厌其烦地反复教学一篇课文,肤浅的提问、缺乏深度的追问使得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得不到长久维持。这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是相违背的。只顾埋头拉车,很少抬头看天的教师们,仍然保持陈旧的教学理念,为了达成《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常常让学生抄写生字词、组词、听写,读课文、背课文、做单元测试题等。完成既定任务后,学生筋疲力尽,鲜有精力再去进行课外阅读。殊不知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以及阅读兴趣,并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的有效阅读慢慢得来的。想要弘扬人本主义理念,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为学生人生打上深深的人文精神底色,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努力建构学生渴望的理想课堂,让学生爱上阅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学会独立自主地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个性发展。

三、“小学语文‘1+2’主题阅读单元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1. 建构主题,整合教学内容

我们通读教材每一个单元的文章后,从中提炼出相应的教学主题,从主题的触发点、共振点出发,把原来支离破碎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成一个“集成块”,编写了校本教材《主题式现代美文阅读》《主题式古代诗文诵读》,形成大容量、多角度、同主题、重文学濡染、关注文化传承的教学资源包。

我们根据文本特点确定精读篇目、略读篇目,使每个主题单元的文本成为一个知识链、知识块。学生以主题为依托,带着具体的目标主动参与,通过加大语言的信息量,强化语言的规范性,一篇带多篇,从一定的“量”中读出一定的“质”来,悟出语文学习的规律,从而达到改变认知结构的目的。

案例1: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主题阅读单元教学内容(见下表)

2. 精略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们采用“精略结合”的方法实施主题阅读单元教学模式。“精略结合”指的是精读品悟(选定的教材中的精读篇目)+略读感悟(教材中的略读篇目、美文阅读篇目、经典诵读篇目)。

“精读品悟”指的是选定的教材中的精读篇目。教材是许多学者专家的智慧结晶,虽不尽善尽美,但很多文章文质兼美,是学生习得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的佳作范本。每个单元,我们围绕主题确定1~2篇精读篇目,一篇课文的教学需要2~3课时。“略读感悟”指的是教材中的略读篇目、现代美文阅读篇目、古代诗文诵读篇目。一节课上可以学习1篇文章,也可以学习2篇,甚至3~4篇文章。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教材中的课文,也可以是美文阅读篇目、经典诵读篇目,或是三者兼顾。

“1+2”主题阅读课堂教学,让学生不再是“等待被装满的容器”,而是“等待被点燃的火把”。课前,学生有一种期待,期待活动体验、交流展示;课中,学生有一种满足,满足于静默思考的充实、一抒胸臆的快感;课后,学生有一种留恋,留恋回味课堂的愉悦。

案例2: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以“美德飘香”单元主题为核心组织教材,进行拓展式主题阅读教学。教学内容发生变化,由课本上的3篇文章,拓展为10篇文章。教学方法发生变化,以单元为主题进行教学,主题如藤,文章如瓜,以“藤”串“瓜”进行整体设计。

第一阶段(1~4课时)指导阅读,激发兴趣。精读品悟《军神》,3课时,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军神’是谁,为什么称他为‘军神’,‘军神’到底具有哪些美德”等问题,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从而深化认识,激发兴趣。略读感悟《金子》,1课时,指导学生迁移运用学习到的方法,进行半独立的批注式阅读。

第二阶段(5~8课时)运用批注式的阅读方法深入品读。先用1课时重点阅读教材中的《掌声》,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画、注、批等形式进行深入品读,巩固阅读方法。然后用2课时独立阅读《主题式现代美文阅读》中的《孤掌也鸣》《苏珊的帽子》《难忘的八个字》,并进行1课时整个单元的阅读分享。

第三阶段(9~12课时)情感诵读,升华主题。用1课时进行情感诵读。先重点诵读《白梅》,抓住关键词读出情感,体会意境;再放手自读《赠汪伦》《书湖阴先生壁》《剑客》,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美德。用2课时完成练习7的教学;最后用1课时进行主题习作训练,升华主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阅读能力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

1.从学生的角度观现状

从学生的角度观阅读现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学生阅读时间受限。经过对学生的抽查,发现学生的课余时间已经被安排得比较充实,已经没有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学习,加之由于家长认为,语文就是母语的学习,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因此没有必要进行额外的课外阅读,所以把学生的课余时间都安排了奥数、舞蹈和跆拳道等特技课程,保证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2)学生的阅读范围比较狭隘。学生阅读范围一般情况下都是课本之上的文章,造成这种原因,最重要的是老师没有积极正确的引导,没有及时地引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2.从老师的角度观现状

从老师的角度看语文的阅读现状,我们会发现由于我国教育改革比较缓慢,因此,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扩展阅读课程概念和意识比较模糊及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课堂讲解中大多数老师采用识词、组词、读文、回顾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忽略了学生阅读情感的体验。

3.从监护人的角度观现状

家长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新接触的课程,比如,数学或者英文课程,因此,家长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比较缺乏,究其原因是因为家长不清楚扩展阅读的重要性,世界调查组织对优秀人调查表明,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人将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成功,小学生自律和自学的能力有限,因此家长没有及时地督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间接地阻碍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学科,虽然每个学科所学内容不同,但是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是一样的,所以阅读习惯间接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定期阅读对于学生来说,会激发学生敢于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单独思考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塑造性比较强,勤于阅读有利于塑造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及思想感情表达能力,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对学生的影响并不一样,因为各种形式的题材对学生情感认知和欣赏能力都不一样,比如,叙述类的文章将会提高学生的叙事能力,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明白如何和别人进行沟通,而阅读情感丰富的文章将会增加学生情感的细腻性。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老师的授课重点与难点,但是定期组织学生阅读,这一方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因为大量的阅读和收集其中优秀的语言和词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被动写作的方式转变为主动写作方式,最终全方位地促进小学生的写作质量。

三、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对策

1.提高阅读的重视程度

了解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之后,不仅是老师而且学生都应该提高对阅读重视。老师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应该有针对性地扩展课外阅读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在鼓励的同时应该推荐学生几本好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老师应该积极寻找新的授课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模仿文章的情景,建立学生阅读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成为情景设计中的主要人物,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明白文章的主要思想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科研组织调查显示,一个良好的习惯养成只需要一个月,对于塑造性比较强的小学生来说时间也许只需要一到两个星期,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以下几种方法:(1)培养学生专注能力,引導学生静心阅读,鼓励学生认真阅读文章,锻炼学生的专注力,对于文章的选择可以从简短易懂的入手。(2)激发学生的好奇性,结合小学生自身特点进行特殊的阅读训练,老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阅读情况并引导学生阅读。

总之,随着小学生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要运用各种办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使学生在阅读世界中自由翱翔,飞向更加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杨斌.新课标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20).

[2]王晓燕.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5(S1).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题及答案1 篇4

朋友就读于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父亲的努力下,去了县城的中心小学,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倒也有滋有味。

可是,朋友渐渐地对那种平淡的生活失去了兴趣,他想过得更为激情、更为精彩,于是就在一个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的支援西部的活动中报了名,置亲朋好友的劝告于不顾,要求到西部支教。

朋友被安置到甘肃西部的一个小山村里。第二天就正式讲课了,三、四、五年级在一起上课,讲得匆匆忙忙的。不久,朋友就来信说,那里条件艰苦,工作也累,似乎想知难而退。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

那天,班上最小的一个孩子问他:‚老师,书本上说的冰淇淋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城里的孩子都喜欢吃冰淇淋?‛

‚冰淇淋是一种冰做的食物,里面放有奶油、巧克力等物,吃着凉凉的、甜甜的,在夏天可食用,可消暑、增加人体能量……‛他面对一群瞪大眼睛的孩子,忽然感到自己的解说是那样苍白无力,毕竟,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是应该亲口尝一尝的。‚老师,巧克力是什么呀?‛他刚刚顿住,另一个孩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道。

看着孩子们迷惑的眼神,朋友感到了问题的棘手,就匆匆地应付了几句,孩子们听得似懂非懂的。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到县城去领一个邮包,正打算回去时,却无意中发现了那个县城唯一的冷饮店,他决定为班上的二十几个学生每人买一个冰淇淋带回去。好在那天天气还不是很热,他向老板要了一个塑料盒子,又找来一些棉花、布片,包裹着装有冰淇淋的食品袋,赶了近二十里的山路,朋友才回到了山村,还好,冰淇淋才稍微化了一点。他将冰淇淋分给了孩子们,看到他们欢呼雀跃的样子,心里才稍稍多了一些安慰。

第二个星期,他看到了一个孩子的作文:‚我们都很爱我们的老师,他是一个好人,给我们每个人买了一个冰淇淋,很好吃。我们以前谁都没有吃过冰淇淋,那时,我们感动得流泪了,冰淇淋也很感动,它流着白色的泪……‛

1.请将下列词语填入合适的位置。

偏僻平淡 迷惑 艰苦 棘手 偶然()的山村

()的生活()的眼神()的条件

()的问题()的机会 2.你能根据意思填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吗?

(1)遇到了困难就放弃

(2)急迫得不能等待

(3)高兴地呼喊着,像雀儿一样跳跃起来 3.读句子,仔细体味,完成练习。

(1)‚他置亲朋好友的劝告于不顾,要求到西部支教。‛

①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②比较一下,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

(2)好在那天天气还不是很热,他向老板要了一个塑料盒子,又找来一些棉花、布片,包裹着装有冰淇淋的食品袋,赶了近二十里的山路,朋友才回到了山村……

①句子中的‚赶‛能否改成‚走‛?为什么? ②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4.文中‚冰淇淋的眼泪‛表面上指_________,实际上指______________。

5.随着西部开发号角的吹响,不少有志青年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纷纷报名投身到西部建设的伟大洪流中,文中的这位有志青年就是其中的一员。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

《老爸》

老爸是我对父亲大人的戏称,说是戏称可也说明一些问题,由于他长期在山上开采石头,饱经风吹雨打,所以三十几岁的人常会被人错以为五十开外,怪不得走在大街上,会有人喊他‚老大爷‛。

老爸是我最好的朋友。下雨天,我打着伞到石塘子里接他,他一见我,就放下手里的锤儿、撬儿,拍拍手上和衣服上的尘土,用粗糙而有力的大手将我高高举起,自豪的说:‚瞧,我的儿子!‛看他那得意的样子就知道他今天的活儿干的很顺手。

老爸吃够了没文化的苦,所以他特别关心我的学习,当得知我在全省小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得优秀奖时,他简直乐得合不拢嘴,但为了让我保持冷静的头脑,他吸了口烟,说:‚碟子的外面有盆,盆的外面有缸,别太得意啊!‛

老爸为人和善,从不打我,我犯了错误,他也是以说服的方式教导我改正。简介的教诲常令我回味许久。即使气急了,他也只是冲着我喊:‚小心我的‘铁砂掌’不长眼睛。‛然后装出一副摩拳擦掌的架势,其实他哪会让我吃什么‚铁砂掌‛,只不过是吓唬我而已,最后

总是一笑了之。夜深了,窗外传来阵阵熟悉的呼噜声,今天老爸肯定是累坏了。老爸,我祝你做个好梦。练一练: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粗糙(zào cāo)教诲(huì huǐ)

2.理解同个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① 他长期在山上开采石头,饱经风吹雨打。② 今年的小麦颗粒饱满,获得了丰收。③ 今天晚上,我已经吃得很饱了。3.仔细读短文并填空。① 老爸名字的由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为了让我保持冷静的头脑,他抽了口烟,说:‚碟子的外面有盆,盆外面有缸,别太得意啊!‛

老爸话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节意。第3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有一个好习惯》

‚我有一个好习惯……‛我正在写个人小节,妈妈见了,说:‚你呀,有什么好习惯,光知道玩。‛我心里连声叫冤:妈妈呀妈妈,您难道不知道我的好习惯是爱动脑筋吗?您忘了上一次的事了吗?//

那回,我的数学老师出了一道思考题,这道题可真够难的,但不一会儿,班上的两个‚尖子生‛便做出来了。老师看了他们做的题,笑而不语。我还在埋头苦思,想了大半天也想不出来。半堂课过去了,老师开始让打架讨论。两个‚尖子生‛各执己见,争论不休,老师却没有表态。这时我想出来了,在老师的鼓励下站起来说:‚我认为,他们都错了!……‛同学们大吃一惊,开始议论起来,而两个尖子生也怀疑的望着我。老师一边挥了挥手,让大家安静,一边又用目光示意我继续说下去。我迟疑了一下,接着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同 学们都向我投来敬佩的目光。老师赞许地点点头,对大家说:‚胡晓江同学说的很对!‛听了老师的表扬,我得意极了。

这件事告诉过您,怎么忘了?那您还记得设计自动门的事吗?

那一回,楼房里闹老鼠,我们家厨房里也出现过老鼠,一忘记关厨房门老鼠就要进来。你们都发急了。我动了脑筋,在门上按上皮筋,你进去它关上,你出来它也关上,多妙啊!

像这类事情还多着呢!还有一回,学校的水池的下水管不通了,水池子挤满了水。我又开动脑筋,用皮管抽水,很快就把水池的水排出了。//

想到了这件事,我便对妈妈说:‚妈妈,我的好习惯是——‛‚是啊,爱动脑筋。‛妈妈笑着接过我的话说。啊,原来妈妈没忘记我有一个多么好的习惯!// 练一练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

①各执己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争论不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多出运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请你写出两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分好的段概括段意。第1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答。

‚我‛有一个什么好习惯?作者用几个具体事例来表现‚我‛的好习惯?其中哪件事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淇淋的眼泪》

【答案:1.偏僻的山村

平淡的生活 迷惑的眼神 艰苦的条件 棘手的问题

偶然的机会 2.知难而退 迫不及待 欢呼雀跃 3.①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劝告,要求到西部支教 ②原句采用‚置……不顾‛的句式,把‚不顾‛放在句尾,更突出青年 教师的意志坚定,不可动摇。(2)①不能。‚赶‛有赶时间的意思,比‚走‛更能突出青年教师为了孩子们甘愿吃苦受累的崇高精神②青年教师的伟大精神深深感动了我4.冰淇淋溶化后流出的白色奶液像是在流泪的样子

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感激之情】 《老爸》 答案: 1.cāo huì

2.(1)足、充分

(2)饱满

(3)满足了食量 3.(1)一是由于长期在山上开采石头,风吹雨打,三十几岁常被人错以为五十开外,喊做‚老大爷‛;二是爸爸和‚我‛是最好的朋友,‚我‛开玩笑戏称他为‚老爸‛。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能骄傲。

4.第3节:老爸特别关心‚我‛的学习,即为‚我‛取得优异成绩而高兴,又教育我不能骄傲。

第4节:老爸为人和善,总是说服教育我改正错误,从不打我。

《我有一个好习惯》 答案: 1.(1)执:坚持。各自坚持自己的看法、意见。(2)休:停止。各人坚持自己的意见,互相辩论不停。2.(1)第1小节最后一句:‚您忘了上一次的事了吗?‚(2)第3小节:‚这件事告诉......涉及自动门的事吗?‚

3.第1段:妈妈‚讽刺‛正在总结‚好习惯‛的‚我的‛只知道玩,‚我‛很委屈,怀疑妈妈忘了‚我‛‚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第2段:数学课上‚我‛动脑筋,想出了连两个‚尖子‛生也做不出的思考题,还开动脑筋设计了防老鼠的门、疏通了下水管道。

第3段:妈妈笑了,原来她并没有忘记‚我‛有一个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4.‚我‚有一个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作者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表现。其中数学课上动脑筋想出思考题是详写,开动脑筋给厨房门安皮筋自动门和疏通学校水池是略写。

浅析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1 篇5

浅析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摘要] 语感和语感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历久弥新话题,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主要从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对语感的概述以及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三方面浅析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语感 培养

传统语文教学没有“语感”一词,但却时时处处渗透着语感培养的精神内涵。古代语文教

1育中有关“语感”的问题是通过对“悟”这一独特的认知方式来说明的。以“悟”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生命力的集中所在。孔子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育策略,荀子要求学生“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学主张,正好都从不同的侧面概括了语文素质教育之大概。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文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2在他们看来,全身心的感悟,这与古代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悟”为核心相符合。不仅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正式提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的教学要求,语感及语感教学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一、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1教师主导—讲授知识模式

该模式的中心环节为“感知—理解—记忆”中的理解环节。教师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还原性的解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理解课文,获得知识并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它的核心是对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生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所以教师的讲解和提问成为学生还原阅读原意的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教师也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新旧 1 史 玮,传统语文语感培养对现代语文语感教学的启示,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语文教育心理学

知识的联系,启发其推旧知新、善于发问、巧设情境、选准知识与智能的结合点。3 学生体验—感悟积累模式

对于该模式,更多地强调是学生的建构特征,重视情感的体验,重视语感与语感教学,以“感悟—积累”作为语感培养模式的中心,使之与阅读本质的再认识直接相联系起来。研究者认为“语感实际上是左右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杠杆,在所有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须臾或缺的”。由此进一步指出“语感是语言能力的„纲‟,语感教学时语4文教学的„纲‟”。于是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身言语实践活动积极建构个体的言语经验,指导其朗读、吟诵,切身体察,进行“语感操练”,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作为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概述 语感的内涵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语文素质高的人,往往语感能力较好,可见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跟语感能力的强弱有直接的联系。从语言工具论来看,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人的语感能力,使之“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叶圣陶先生和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十分重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首先来了解下语感的丰富内涵。

我国最早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语感的是夏丐尊先生,他在《我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5

叶圣陶先生认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语感‟。”

王尚文先生在他的专著《语感论》中谈到:“主观的语感源于客观的言语,是客观的言语对象对人的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是人的言语器官长期感受言语对象不断积淀的结晶,是人的言语这一对象在人身上对象化的实现。”

还有的观点认为“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是思维并不直 34 钱 进,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分析,载《教学与管理》,语文教育心理学

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的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或者说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等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阐释语感内涵。如果我们单从某一角度来揭示语感的本质特征,其结果将会导致对语感认识的片面性,但多重角度的定义和解释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认清语感的本质特征。尽管有关语感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但对语感是一种直觉思维的心理感受力的表述学者们有着共识。6可以这么认为:语感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习得和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对言语理解、言语生成的综合全面的直觉的语言能力。语感的特征

语感是由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它由感知觉、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在董蓓菲的《语文教育心理学》中提出语感具有直觉性、模糊性、个人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的特征。综合研究者们对语感这对语言敏锐的感悟能力特征的研究,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直觉性

语感的直觉性是对言语对象能迅速做出正误、真伪、是非、美丑判断,无理性分析。这是语感最基本的特征和核心要素。也就是说语感是一种对语言超乎常规的感应,它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直觉”是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一个及其重要的概念,他认为“直觉”能自然而然识别和理解句子,创造和生成句子。例如,一个没有学过修辞的人,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和语言符号暗示出的形象,体会到“春风拂面”中的“拂”字,比“吹”、“掠”、“袭”来得亲切自然。7作家的神来之笔,演说家的即兴演讲,往往是在瞬间就将他们的思想自如流畅地展开、释放出来,这些语言在说出来之前,基本上只是以一种直觉的状态存在。

语感所凭借的是直觉思维,“如果说,分析思维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话,那么语感这种直觉思维就是在实现由感性到理性这一过程之后,又继续向前发展为感性形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以感性形式表达的理性内容。它把理性过程凝结在感性形式之中了。”具体地说来,语感具有直觉思维的非逻辑性、快捷、直接、整体等特点。

非逻辑性指的是语感不依靠某种明确的逻辑原则和严密的推理,带有一定程度的猜测性和预见性。快捷指的是语感以直接的自动化方式进行的瞬时性活动,立即对言语做出判断,67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语文教育心理学

这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文眼、重点句段获得大意、本意和言外之意的结果。直接指的是语感可以突破常规思维定势,以非线性的跳跃方式,径直指向最后的结论。整体强调整体感知,要求把言语对象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整体把握、笼统感受、模糊思维”是汉民族感受语言对象的主要和擅长的方式方法。

2.2 联想性

语感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侧面、多层面、多方位的,整体的、全面的、笼统的把握,但是语言描述的显象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实现。远离了对语音、词义、词汇、语法等具体语素的细枝末节的详尽分析,也就需要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联想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从而真正地理解语言意义,实现意象,引起情绪上的效应,把握传达的复杂感情。如我们见到“夕阳”往往就会联想到迟暮的老人,逝去的岁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或者在眼前浮现如血的夕阳、纷飞的落叶、乡间的缕缕炊烟等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联想中孕育中无数的创造性,对同一词语由于各人的经验、意识不同,产生的联想与想象也就不同,当然各人的语感也就不同。

2.3 情感性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向往的。”透过断断续续的文字,我们体验到的是作者当时因及其悲痛而语不成句的心境,读物激情,引起无限的缅怀和激愤。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老师也总会让我们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语言,既是认知符号,也是情感符号,因而语感里必然包含着情感因素。

情感在作为人在感受外界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往往通过知觉而粘附在一定的表象上,并借助言语活动中的瞬间联想和想象反映出来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悟是人的心理活动,真、善、美的心灵是敏捷的感悟能力的源泉,要获得良好的感悟能力,应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语感不仅能对言语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作出正误判断,而且能对内容的真伪与形式的美丑作出判断。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所以要尽力诱发他们的审美情感,使语感进入高层次境界。语感与语文知识

语感学习和语文知识学习是语文学习中两种不同类型,它们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

语文教育心理学

同构成语文学习的整体,共同推动语文学习的进行。8然而往往在学习中易产生两种片面性:单纯强调语感学习,忽略语文知识学习;另一种则是忽视语感训练。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过分强调从诵读中建立语感,引导学生反复地读与写,很少涉及到语文知识的讲解。现代语文学习则只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然而单纯从语文知识学语文比单纯从语感学语文效果更差。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问题,语文知识学习符合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应用的一般心理规律,它是人们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它与言语经验保持着重要联系,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正是为有效进行语文训练,同时在语文基本训练中获得的言语经验又能为基础知识提供语境。那么当前紧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语感学习,坚实语言积累,为了解决“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语感学习需要语文知识的支撑,语文知识学习亦需要语感学习作为基础。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 培养语感的基本原则

新课标指出:“语文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语文学科主要是通过培养人的语感这一途径最终达到“立人”的目的,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使人格不断完善。语感居于语文素质的核心,其培养必须遵循“理解—感受—实践”的原则。

1.1 理解性原则

语感看似是一种纯直觉的过程,似乎不需要思维活动的参与。然而实际上,它必须以理解作为前提和先决条件,没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感受就绝不可能产生,理解是语感形成的开始阶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细细品味,学生需要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经过了思考。学生的感受、体会才能更深。必须将理解转换成自己的东西,智力活动与思维活动一齐参与到其中,才能培养出好的语感。

1.2 感受性原则

“感受”一词在《新华词典》中有两个意义:生活实践中的感想、体会;感受到,受到。通过感知使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对象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阅读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学习作者感知方式、思维方式。“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付出了思想感情,而付出也就是对言语的感受,感受性原则说的是为了培养语感尽可能地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的言语,用他们自己的感受、知觉、8 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语文心理学基础,语文教育心理学

认识、情感去触摸它,与作品中的对象产生情感上、思想上的共鸣。

1.3 实践性原则

语感是在运用语言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感受只能产生于感受的实践。语感教学要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必须创造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适当给予启发、指导、引导、示范,让其完成两方面的实践:一个是感受的实践;一个是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鼓励学生在听说读的过程中,把感想、体会写成语感随笔;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体验到的感受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课外广泛阅读,这样久而久之,语感自然而然培养起来。培养语感的方法方式 2.1 反复诵读揣摩,形成语感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9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重视诵读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就如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文章不品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读出深层含义的训练亦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此外,在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的同时,还需要教师的精讲、点拨带领学生进入文章的境界, 感受文章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 领略其独特的语文魅力。理解是前提,重复是关键。

2.2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训练语感

习惯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大量浏览和阅读各种优秀的作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收获,就需要提高学生的速度能力。速度即快速阅读,是视觉器官感知文字符号并直接转换成义,消除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成为视觉器官感知文字符号—获得意义的过程。10速度时,眼睛在每一行里只停留两三处,所以对学生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心理因素的要求较高。在教学中,也可对速度进行科学地训练。教师可采取限时速读的方法,在布置阅读任务时,可根据读物的难以程度及阅读的目的,规定时间让学生读完。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没三学段 “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语文教育心理学

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11学生有了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能提高视读的机敏性,提高阅读速度。

2.3 注重背诵积累,强化语感

背诵这个是在古代历史上最常用的学习方法,我国的传统经验。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广泛接触背诵并积累言语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能力,才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学生们由于熟记了许多诗词散文名篇而丰富了词汇和语文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尤其是在学生写作感到无话可说的时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就显而易见了。

背诵时积累的主要途径,有了量的保证,才能有质的飞跃。大量的感性材料牢记于心,不断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增加他们对词汇、句式的储备,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精华和语言经验。这种语言知识和经验就会转化为一种语言能力,逐渐积累,长期沉淀,从而厚积薄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语感得到强化。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语文教育心理学

[参考文献]

1.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2. 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语文心理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 3. 钟为永,语文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2000.6;

4. 邓明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教育,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1; 5. 刘

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6. 任群英,试论语感及其培养,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3.4; 7. 李海林,论语感的心理特征,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8. 喻

玲,初中语文语感培养模式思考,在线学科教学;

9. 毛西琼,浅议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 10. 史 玮,传统语文语感培养对现代语文语感教学的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33); 11. 12. 杨春英,语感培养—语文素质教育的呼唤,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11; 申

彤,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13. 14. 钱 进,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分析,教学与管理,1999.5;

小学语文教学论1 篇6

学生学业成就的心理因素,在于自身的学习意愿。任何时候,教师对学生都有较高的学业希望,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呢?

一、诅咒或过多的批评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笔者在班中曾做过小学生生活情趣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最喜欢老师说的话是:“好好努力吧!”“你真聪明。”“谢谢你!”最希望的是:“老师不要太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一件事”。可见,承认学生的能力并加以适当的赞扬是提高学生学习意愿的秘诀。

教师的诅咒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和心情忧闷,学生最讨厌“谁会像你这么蠢!”“你丢尽了我们班的脸!”这类诅咒的话语。更不要对学生说:“你为啥这么不喜欢做功课!”这种暗示性语言会给学生错误的印象,认为自己真的讨厌学习。若看到学生比以前学习有进步,要称赞他:“你最近真用功呀!”假使他的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可以说:“这次是你准备得不够充分,下次再好好努力,没问题。”等话语安慰学生,鼓励他继续努力。

二、对学生要与他自己比较。做教师的大多爱拿差生与优生作比较。如:“你怎么不向班长学学。”“你的同桌的成绩那么好,你怎么这样差!”强硬指责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丧失学习意愿。对于差生,只要今日之我超越昨天之我,那就是进步。面对学生微小的进步,作为教师不妨用微笑、拍拍肩膀的方式表示对学生的称赞。如果老师强求学生达到其能力所不及的目标,学生便会丧失努力的意愿,变得什么也不想做了。

三、领悟学生的个性偏差,激发其主动进取的精神。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缺乏学习意愿,同时也表现在个性品质上的偏差。它包括精神欠集中,缺乏恒心和耐性,学习上消极悲观等个性特征。对此,可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班会,让他们多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改变其内向、敏感的性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 篇7

首先, 明确教学目的, 不仅要打有准备的仗, 更要打准备充分的仗, 绝对不能打糊涂仗。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不仅仅是局限在简单的能做题, 能程序化, 机械化的复制答题模式, 而是在阅读后有所思, 有所想, 有所领悟。要明确这种教学目的, 首先要明确何谓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明文规定, 即掌握学过的常用词语, 理解句子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比较熟练的默读, 划分段与归纳段意, 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学习, 我们就已经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目的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对学习过的字词、句子熟练掌握, 并能流利的朗读和默读, 还要能归纳段意, 提炼中心思想。

其次, 要有明确的计划。在明确了教学目的之后, 就要以此目的为中心, 作出明确的提高阅读能力的计划。要有长远的战略安排, 也要有近期的细节策划。具体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详细的计划。比如, 在一年级的时候, 可以开始对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但主要还是着眼于阅读基础的夯实。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的识记方面。到了二年级, 逐渐增加对阅读能力的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比较流利的朗读和阅读, 依此类推, 循序渐进, 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实行, 在阅读教学中, 必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 注意正确的方法。老师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教学实践中, 关键在于交给学生方法, 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 常常抱怨做了各种努力, 可学生就是不会, 抱怨学生领悟能力太差, 却不改进自己的方法。在教学中, 学生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但并非有天壤之别, 其中的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正确的方法的教育下, 都是能够掌握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并达到大纲要求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生的学, 而在于教师的教, 在于教的方法。

具体到怎样的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有许多的经验可与大家共同分享。比如熟练的朗读, 一味的让学生不停的读, 学生虽然照办, 却一直在自己的错误中往复循环, 不能进步。我一直都先自己为学生作示范朗读, 再让学生自己练习, 之后叫学生在全班当众朗读, 为其指出错误。通过这些努力, 学生的朗读能力都步上台阶。再以中心思想的归纳为例, 要教会学生如何看文章各段的意思相似之处, 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看文章的关键词句, 看文章的题目, 看文章的主要人物, 看其不同的类型。通过长期的训练, 使学生具体的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提高其阅读的能力。

第四, 营造课堂氛围。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就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抽查各位同学对文章的看法, 课堂上随堂做一些练习, 以此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作出训练。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哪些方面的理解存在着问题, 并加以引导。

第五, 在作文练习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要求学生作文时, 可以要求他们首先写提纲, 中心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作文练习,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作文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一举双得。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活动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99-01

从事小语文教学经历让我不得不承认农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能力不强,阅读量少,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学习成绩。然而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又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

一、阅读教学要注重感悟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在读文感悟的基础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整个感悟过程需要他们自已完成,而不是老师包办代替,给学生心灵以自由。当然,老师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要适时加以指导。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一是为学生指导思考的方向;二是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想问题;三是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四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学生已充分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展开对话,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看法加以辩论,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取长补短,发展思维;五是利用阅读,促进写作,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和生活紧密联系,不仅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凝聚着强烈、丰富的情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二、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一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速度,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二是提高学生做阅读题的效率。现在小学高年级的县单元测试题一般安排了两道阅读题,阅读内容占有很大的篇幅,如不提高阅读速度,学生极有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做不完。所以教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还必须重视习惯的培养。例如,在单元教学中,精读课文可以重点分析、研讨,而对于略读课文则是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的好材料,只要快速阅读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坚持了,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2、养学生阅读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进行阅读训练不可缺少的智能因素,也是达到阅读目的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想象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阅读中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即学生按课文中的描述在脑子里构成的想象。这种再造想象体现着学生的知识能力,个人生活阅历和丰富的联想能力。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途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三、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我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浆,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这时我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我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

上一篇:2018班级团委工作计划怎么写下一篇:用放肆来仿写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