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分析

2024-07-05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分析(共12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分析 篇1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下, 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教学理念得到更新, 教学方法得到改进。事实上,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课堂效率低下仍是一个影响教学管理的重大难题。学生年龄较小, 注意力分散, 需要采用特别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带动学生的注意力。所以, 教师对于课堂技巧就需要很灵活地把握。

一、课前调动学生情绪

教师在上课前采用适当的方式如猜谜语、背诵诗歌等小游戏来活跃课堂, 将学生的情绪带入课堂中来, 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基础。经过小游戏的过程, 学生会用热情且饱满的态度来接受新的知识, 为上好语文课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导课有趣味,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环境的轻松有利于知识的生成, 学生大脑的放松。教师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带领学生去学习更为深入的知识。教师要注意, 导课一定要将趣味性与方法的多样性相结合, 围绕课文进行, 第一时间让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课中巩固知识, 加强学生记忆力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 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 难以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一个熟悉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课堂上需要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语文知识。一段知识讲解完, 教师要给学生一小段时间进行自我巩固, 这样几次下来, 学生记忆的内容更为深刻, 所用记忆时间越来越少, 效果明显。

四、教师上课节奏要有张有弛, 学生便于接受

良好的教学节奏要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水平, 同时要突出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对于简单次要的知识, 教师只需要略加提示, 再加上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 让学生在一段紧张的学习过后得到一定的放松;对于重点与难点, 教师要放慢速度, 便于让学生在保持注意力的同时对这些问题有着充分的理解与掌握, 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在课结束时, 教师要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总结, 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的思维在适合的节奏中更为积极活跃。

五、课结束时进行提问,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在课堂要结束时, 教师鼓励学生对于本课的内容提出质疑或是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质疑的内容和方式只要和教学内容有关, 可以任意选择, 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堂知识, 还可以让教师对于学生有所了解, 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 反思本节课的内容, 吸取优点改进缺点, 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的结尾需要对于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的作用, 更要起到画龙点睛与提炼升华的作用, 最为重要的是可以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在语文课堂的结语中, 选取一些趣事, 可以使学生难以忘记。

总而言之, 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目标与必然趋势, 它体现了以人为本, 更为确切的是尊重学生的自主观念。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了发挥, 学生主动带着兴趣去学习, 让学生在快乐时提高效率, 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六、课堂技巧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的教, 还有注重课堂学生的反馈情况上, 教师需要唤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主动去解决问题。在实际过程中, 教师要做出及时的反应, 与学生一同完成教学目标, 不再只是一个人包办学生的内容。

对于课堂的提问, 教师要设计的精妙。问题最好是能开拓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这三种类似是最好的提问方式:一是学生尚不明确或是不完全确定的, 二是能够激发学生搞明白的欲望的, 三是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相适应的。同时,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 不能用对错这两个字来评价, 必须要有明确精细的点评。

小组合作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重大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课堂讨论, 交互彼此的想法与观点, 形成个体的情感与认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合作与交流的环节, 让学生有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但最为重要的是, 合作交流的活动展开, 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的需要, 要是主题枯燥无聊, 则可以不要开展, 避免时间的浪费。

合作学习的优点有三个:一是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二是可以让同学们优势互补, 共同进步;三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过程中, 往往因为教师没有充分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 将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混为一谈, 结果导致学生只是校对了答案就没事, 没有得到本该有的效果, 还在课堂上说笑打闹。所以, 教师在积极推进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 要给予充分的指导, 让学生明确讨论的主题, 讨论的方式与合作的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提高语文教学的高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技巧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有效利用, 需要教师对于课堂技巧有着深入的理解, 运用各种手段, 将教学的利益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 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出良好的条件。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 让他们自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享受利用和学习知识的乐趣。经过这样的过程, 相信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可以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小学语文的课堂技巧还需要教师更为深入的探索,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摘要: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一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如“少、慢、差、费”等现象,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行教学实践的改革, 通过对语文课堂的技巧分析来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本文笔者将从多样的课堂技巧来分析如何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课堂技巧

参考文献

[1].孙索英.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2].赵景瑞.我的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艺术[M].北京, 教育出版社.2009.3

[3].刘瑞红.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J].语文学刊.2011 (6)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分析 篇2

一、用真情感染学生

小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一定要非常融洽,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将老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悟学生,而不是盲目地为了上课而上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所感及学生的本性还原在课堂中。

比如,在讲授课文《母亲的恩情》一文时,教师将自己前几天录制的一段视频给学生进行播放,这段视频是这位教师前几天下班时看到的一段情景,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一天下课后,下起了漂泊大雨,雨水很快将路面浇湿了,地面到处都是水,然而由于雨水来得过于突然,很多学生都没有带伞,这让很多小学生感到不知所措,然而当教师走到学校门口时,发现门口很多妈妈早已打着伞等着自己的孩子,教师很是感动,将这一段视频录制了下来。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仔细观看了这段视频后,向学生询问这是什么,看到视频后有什么感受,就是这段视频,让很多学生感受到母亲的真实情感。

教师上课有时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一段真情的视频就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将自己的真实情感与课堂相结合。

二、用真心关心学生

所谓真心关心学生,不仅仅指教师全心全意上好每一堂课,还表现在教师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表现在用真心去对待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甚至每一次思考和动作教师都应该认真对待,只有这样才能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动学生,才能创建更加真实的课堂。

比如,教师在讲授《木兰从军》一文时,教师发现班级中每一位学生对待花木兰代父从军这一件事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认为花木兰的这种做法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他为了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亲自替父去参军,这种精神值得学生去学习;然而有的学生则不以为然,认为花木兰的做法是一种欺骗的行为,小学生不应该学习这种欺骗人的行为;还有的学生认为花木兰从军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自己又不去打仗,因此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什么意见,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很显然会对持有第一类意见的学生感到满意,在他们心目中,这类学生才是真正能够领悟语文知识的学生,而教师往往也会表扬这些学生,而对于持有其他观点的学生,教师则要么不予理会,要么进行批评。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算真心地对待学生,教师用真心去关心学生,需要做的是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观点,即使他的观点不正确,教师也应尊重他们的观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观点与老师进行分享,也才能保证求真课堂的顺利开展。

三、用真才教会学生

所谓用真才教会学生,并不是说教师没有真才实学,目前能够担任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师都是一些高材生,对于语文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有一定的造诣,但这里所说的真才指的是教师要对学生实事求是,即所谓的知之者为知之,不知者为不知,在充分做好准备的前提下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比如,在讲授课文《狐假虎威》一文时,教师在讲完课文后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狐狸作为欺骗老虎的对象,狐狸是狡猾的我们从小就知道,但为什么说它是狡猾的,有没有真实的故事啊?”这个问题看似比较简单,但小学生提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是想知道真实中的狐狸究竟是什么样子,对于老师来说这个问题也许比较棘手,因为很多老师也没有见过狐狸,为此如果教师想营造出一个真实的课堂,就应这样回答学生:“这个问题提得非常现实,老师也没有见过狐狸,目前无法为你解答,等我下课收集资料后为你解答这一问题。”

这样的回答方式就给学生一个实事求是的感觉,教师在现实生活中获取相关信息后给学生进行展示,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展示狐狸的狡猾这一事实。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用自己的真才去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提问,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门不能马虎的事情。

总之,求真课堂指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认真上好每堂课,还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求真的课堂,让学生自身所想、所感更为真实地表达出来,从而使课堂变得更加自由和生动。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真实的课堂,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雨琴。求真求实打造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25)。

小学语文优化课堂教学分析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优化

在小学语文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是,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没有真正将学生放到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优化课堂教学。

一、优化课堂教学,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关键,因为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更愿意投入学习。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同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在遇到问题时,师生、生生可以一起进行探究和讨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大家讨论探究下得出问题的答案,更容易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发言,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敢于大胆发言并和大家一起讨论。对于学生讨论以后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由教师负责解答。只有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下,才能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二、优化课堂教学,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

对于小学语文来说,要想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必须要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需要经历感知、理解和运用的过程,对小学语文课本的阅读,就是从认识文字到运用文字的过程。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经历五个阶段:感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品评性阅读、积极性阅读和运用性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把握好这几个阶段,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能真正学到知识,实现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从而达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三、优化课堂教学,要摆正师生之间的关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有的教师只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去进行备课,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学生的思路总是跟着教师的想法走,使得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反而没有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相背离的。要想实现语文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必须要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看做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到学生手里,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去尽情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四、优化课堂教学,要体现语文学科的训练性

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学理解、语文知识积累和运用上。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语文训练是重要的手段。为了凸显语文的训练性,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

一是逐步树立语文训练的意识。在语文学习中,要想突出语文训练性,应该发挥学生的运动员精神。对于一些阅读题目,教师进行了适当的示范以后,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要让学生之间进行探究和讨论,实在讨论不出确定的结果,可以向老师请教。运用这样的学习模式,才能够逐渐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技能。

二是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生语文阅读的阅读量、背诵优秀诗文的篇数,这就是小学生语文积累阅读的目标。只有有了充分的语言积累,才能逐渐提高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让学生不管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时间都有充分的机会去阅读,多背诵,多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扩大学生的语言储备量。

三是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进行全方位训练。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个性特点是有差别的,在语文训练中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提问,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有话说,有思考的意识,只有所有的学生“动”起来,才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篇4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策略

阅读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一项技能,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和掌握本领的重要途径。而小学阅读是一个人阅读的起点,是掌握阅读能力的基础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应该加以重视的部分。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获取知识量的大小,对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小学语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

很多学生存在阅读能力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不愿意读、读的少,还有很多学生是应付读书。因为相对来说,阅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比较枯燥的事情。很多学生长期形成对阅读的消极情绪,造成了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不上去。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阅读恐惧,这种情绪使得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去阅读,他们总是在担心阅读、担心考试,怕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同学以及家长会瞧不起他们。这样的心理因素会导致学生更加远离阅读,更不用说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了。

2. 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师为了追求分数上的“高指标”,一味地重视分析轻视阅读,重视深度轻视宽度,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分析字词和语篇上,学生没有自己的分析、理解、阅读的时间,只能跟着教师的指挥走。学生没有时间进行阅读感悟,就缺少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产生不了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这样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这样的阅读方法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成为了呆板的做阅读理解的工具,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良习惯。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有了学习动力,学生才能进行自觉阅读,快乐阅读,有效率的。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的一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年龄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抓住学生的共性,为学生创造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尽量为学生营造比较宽松的阅读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阅读。教师应多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面多下功夫,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方面。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学生都比较了解的伟人,讲述一些他们从小读书,最终成为学富五车并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使得学生从中意识到读书的好处,读书可以使他们变成跟伟人一样的人。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提升。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于小学语文来说,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识字教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识字多少直接关系到阅读能不能顺畅的进行下去,进而会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认识的字不是很多,只能依靠读音来进行阅读,严重制约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发展多下功夫。学生识字的水平上去之后,阅读的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要想提高识字能力,这里有几点建议:

首先,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要告诉学生不要担心读错字,要耐心地劝导学生,敢于读错字才能有纠正自己的机会。在每一次上新课的时候,不要先急于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讲解。想很好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最开始要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文章,也就是自读。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不认识的字词,画出来,然后再由老师进行通篇阅读,要放慢阅读的速度,使得学生可以把自己不认识的字音标注在课本上。听完老师的范读以后,要求学生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在字典中找到,把意思标注在旁边,以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其次,让识字与阅读互相促进。就是在阅读中提高识字量,在识字中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中认识生字,有助于对字词的理解和记忆,把字词放在一篇文章中就是给了这些字词运用的情境,这样很有利于认识生字词,也有利于对其的理解。

3.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在有了一定生字词的积累以后,对于读通顺一篇文章就很容易了。现在需要的就是正确而有效的阅读方法。所以,这时候,教师应该注重如果指导学生怎样阅读。这里的阅读不要仅仅局限于课内的阅读,而要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阅读是教师引导下的有目的阅读,是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而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是课内阅读所学到的阅读方法的应用和实践。长时间的课外阅读会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督促学生做好笔记,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对于有自己见解的地方进行一些批注也是很好的习惯。其次,对于不同题材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些是需要精读的就一定要逐字逐句地进行,有些只要范读的就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在字词上。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师要积极面对问题,采用多种方法去有效地解决问题,为学生提高良好的阅读环境。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篇5

王祖亮

(1)相当多教师对教育的“终极目的”以及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教育“总目标”表现出模糊认识。教师的教育视野不够开阔,不能从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去关照语文教育,不能从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进程中估价学生个体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没能更好地体会到“教和学”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孩子和谐全面地发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尚未被大多数教师作为理想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中提倡和推广,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教育教学亟待强化。

(3)教师们普遍对语文课程的开放体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解和担忧。对课程结构的多元化、教材的多样化,课程资源向家庭、社会、自然延伸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顾虑重重,反映出教师已经适应了程式化、封闭式、静态的教学模式,对立体、开放、富有弹性、动态的语文课程思路新理念的引入和落实有畏难和惰性导致的抵触情绪。

2、教学过程与方法

(1)几乎所有的教师能在规定课时内基本完成教学内容,但其中只有一半的教师“能顺利完成”,表明教学内容的选择,课时的安排与学生实际能力并不完全适宜。访谈中一位教师说:“我们现在几乎不会上课了,不知抓教材里的什么?‘粗枝大叶,粗到什么程度’?有些篇目观念新了,但难度大了。课后习题要求过高,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内容少,练习无从下手,考试凭借什么?作文教学难,学生无话可说,无病呻吟,写出的文章胡编乱造。究其原因:其一,生活内容单一,学习成了他们的全部,其二,缺少真切而深刻的感受,优越的物质生活,百般的家庭呵护使他们很难品味道生活的酸甜苦辣。对于古代诗文,学生知识、阅历相对缺乏,无法充分领悟其中的意义,教师们主张在这些文章中能附加相关背景资料。特别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呼吁增加阅读材料,以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开阔视野。

(2)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总的来说有所加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仍然存在,且地区也有差异。

虽然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认识到应该采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但从访谈和课堂观摩中了解到“满堂灌”仍在课堂中普遍存在。

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不够,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练得太少。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当然要讲知识,但把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课文肢解为孤立的字、词、句;课堂上纠缠于离开了课文整体背景的那种字、词训练,有的甚至是文字游戏。例如,填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成了常见的现象,脱离了语境的造句和名词解释,常使学生不知所措。

一问到底。在课堂上,教师用不着边际的提问,来代替学生的训练。这种提问,是教师按照课文情节发展顺序编排的,既不考虑学生懂不懂,也不考虑问题有无启发性。以问代讲,以问代读,一问到底,这样好像课堂上很热闹,其实掩盖了学生的被动,与一讲到底如出一辙。提问当然重要,但提问要有针对性(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启发性(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所领悟)。有些提问既无语言价值,也无训练价值,更无教育价值,却挤掉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读书的时间。

(3)现代教学手段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据统计,70%的教师“偶尔使用”或“不会使用”教学媒体,只有外人来听课时才使用。从中不难看出:首先是教育资金投入不足,设备匮乏问题较普遍,我们全县只有首山站村小学有大屏幕。另外,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采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观能动性不够。这与现代教育差距尚大,与“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差距更大。

4、知识与技能

(1)教师的学历基本符合国家对教师资格的要求,但高学历所占比重尚小。教师们也普遍感到知识匮乏,在教学中常常困难重重。尤其是将来面对新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有限,处理起教材力不从心。绝大多数教师的个人综合素养亟待提高。据访谈了解到,能“经常组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教师很少,教师综合素养的偏低,限制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向外延伸,影响着学生艺术兴趣的激发,审美情趣的培养,从而在整体上影响素质教育的质量,不利于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多数教师能经常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但不少教师反映,平时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精力搞教育科研,只能应付差事。一些学校受各种因素的冲击和干扰,教育科研活动只是个概念,没有具体实在意义。

(3)教案书写任务繁重,书写内容多,形式繁琐,每天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抄写教案上了,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案是教师上课的蓝本,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二)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习理念(1)“探究”、“合作”式的学习理念在学生中不够深入,一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不高。“偶尔”和“从不”向老师或同学请教问题的学生有80%,另一方面也说明语文学习过程中,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渠道不够畅通。

(2)85%的学生认识到现代化教学媒体的重要性。这透视出现代教学媒体的充分运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与日益发展的信息时代特征相吻合。

(3)60%的学生能够及时弥补语文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但仍有30%的学生“暂时搁置”、“置之不理”。这种情况说明语文教育除了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之外,更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大部分学生把教科书列为主要阅读内容。一部分学生把作文书刊作为最主要的阅读书目。阅读卡通、连环画和科幻小说的有一小部分学生,结合调查数据和访谈内容可以看出,学生阅读面相当狭窄,能够综合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报刊的学生甚少。

2、学习的情感趋向

(1)80%的学生能够坚持朗读(或背诵)课文,这对语文学习无疑是有益的。当然这种情况与教师的倡导、督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20%的学生“不太喜欢”、“不喜欢”参加语文课外活动,这反映出语文教育的实际效果和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存在差距,需要积极弥补。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语文价值则强调要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朴实性则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原生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抓住这三点,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实施教学,才有可能构建高效课堂。

一、有效的语文课堂是发展的课堂

教学的对象是谁?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促進学生的发展。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归根结底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呢?

首先,课堂教学要有利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强调的是这里指的是每一个学生,即处于受教育状态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不会受成绩、知识结构、班级特点等影响,倡导的是一种公平的受教育权。在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方法上,则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而定。

其次,课堂教学要能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其中。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教师不能取代,需要学生自己在参与中获得。要参与就需要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整合起来,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感官的刺激,更要获得心灵的感悟。

最后,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育不是一个机器生产过程,需要的不是“标准化产品”,而是将活生生的个体培养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发展个体。

二、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有价值的课堂

语文课的价值就体现在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如何体现语文的价值,如何上出语文味来,首先要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标准。如果我们把工具性看为“言”的话,那么人文性就应该是“意”,“意”借“言”而生,“言”凭“意”而活。简单地说,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让学生在应用中获得人文教育,让学生的价值观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培养。

其次,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对语文的学习不是朝夕可见,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获得。如果一堂语文课只是让学生说说看看而没有语言的积累,那么,这样的课堂无疑只会让学生获得感官的刺激,而无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其实关于语言的积累,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来进行加强。如《三顾茅庐》中有两个练习就值得教师利用:一是“先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解释词语的基础上造句等,以加强语言的积累;二是“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己见,这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方法。通过这些方式,无疑更能突出语文课堂的价值,从而突出其有效性。

三、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朴实的课堂

朴实的语文课要求语文课上出常态,不是一种表演,追求完美但不要求完美,朴实的语文课应该是简简单单的语文课,是扎扎实实抓质量的语文课。

首先,朴实的语文课要求做到目标简明,内容简约。目标简明,内容简约要求教师以最简单的方式来呈现教学要求,以最简单的流程来引导学生学习,如通过识字、学词、读通、了解内容、理清结构、读懂、品词句、感悟价值、领会文章表达方式来进行,如利用导学案由几个主要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等。

其次,要注重预设和生成的结合。因教学所面对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课堂就不可能是完全按照预设计划进行的,很多时候容易“出娄子”。有效的语文课就要求教师能在计划之外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语文课变成生成的课堂。

有效的课堂是发展中的课堂,是充满人文性发展的课堂,是朴实而简单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杨兰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2]陈红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魅力中国,2009(8).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分析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口语表达

口语交际,是在人与人交往的特定的语境中,听、说双方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总要求是: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下面将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进行分析。

一、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

(一)通过复述教学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复述是促进学生把消极的词汇变成积极词汇的有效手段。复述训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语言,促进学生语言的规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经常选择一些典型的课文或段落让学生变换角度,变换人称或把文章展开、加上丰富的想象进行复述,如《乌鸦喝水》等。复述中采用优生引路、中生紧跟、差生跟上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

(二)在各种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要抓住这一特点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如:班队课上,让学生开展朗诵诗歌、讲故事、表演相声、小品、绕口令等;在晨会课上,让学生介绍生活小常识,背诵格言和诗文等。实践证明,这些活动既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在平时的字、词、句训练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因此要让学生把话说好,首先应抓词、句的训练,从平时训练的一点一滴做起。我的做法是:(1)抓一词多用,如骄傲一词,通过反复造句练习,使学生掌握了这个词的两个不同的意思,即一是自豪、一是自以了不起,看不起人;(2)利用一句话,让学生采用变换人称、变换句式、变换关联词等多种形式反复说,使学生懂得了同一意思的句子在不同情况下的表达方式。

(四)纠正语病

学生在说话时,常常出现语病。如有的学生一张口嗯、啊不断。这些问题一方面说明词语不丰富,逻辑性不强,另一方面是口语表达能力弱,思维能力不强的表现。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克服这些毛病,首先教师的口语表达应成为学生的楷模,无论与学生交谈还是上课都要做到口齿清晰,用词不达意准确,表达有条理,语句精炼,以自身去感染学生。另外对学生的语病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二、教学多样化,让孩子们会说

凡是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这是由母语学习的广泛性决定的。“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所以口语交际训练的天地是广阔的,途径是多样的。

(一)口语交际专题训练

通过教材中的专题训练,使学生比较系统、快捷地掌握口语交际的有关知识,提高相关技能。这种专题训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跟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二是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随着学生身心发展,他们的交际面会更广泛,要求的相应交际技能和素质也更高。比如低年级的口语交际题目一般是自我介绍、借文具、带路问路、道歉、转述、看病等;中年级的训练专题一般是:介绍一本书、劝阻、找人、建议、约请、接电话等;高年级一般是:用压岁钱、讲故事、说实验、请教别人、说成语、演讲、辩论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年级的口语交际训练比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训练更注重了学生的主观性,这使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教师,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更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想象及思维。

(二)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从社会学角度讲,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语文课上尤其如是。所以语文教师课堂上要有训练的意识,融口语交际训练于阅读课和作文课中。在一些好的语文课上,教师这方面的引导、矫正等往往不着痕迹,与课堂主要教学目标水乳交融。“请大家仔细听,这位同学读得怎样?”这是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请大家评一评刚才某学生的回答。”这是指导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习给别人提看法;“别着急,吸一口气,再慢慢说”“你讲的很对,能不能说得再响亮些?”这是对学生口语交际信心的激发和口语技能的强化训练。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分析 篇8

一、开展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1.采用拼字游戏进行识字教学

在开展识字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制作大量汉字或汉字卡片,并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汉字或汉字卡片,开展拼字比赛,并要求学生一边拼字一边读字音,并能够组词,从而使学生在拼字比赛的过程中识字。例如“,十” 与“口”可以拼成“田”“古”“叶”“甲”“由”“申”等字,在这一游戏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同时还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字,可谓一举两得。

2.在字谜游戏活动中开展识字教学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编造各种字谜让其他同学猜,同时也可以结合汉字的自身特点,将一些汉字编成字谜让学生猜。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学生编制了各式各样的字谜:十月十日打一字(朝);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拿);千分之一百分之一(伯)等。同时,学生对于各类猜字谜游戏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积极性。如,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多种多样的字谜:存心不善,有口难言(恶);日月同行 (明)等,学生多会积极踊跃地思考这些谜底。由此看来编字谜游戏与猜字谜游戏,是提高学生识字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除上述的游戏之外,教师还可设计多种识字游戏,如编故事与顺口溜游戏、汉字找朋友游戏、火眼金睛辨形声字游戏等。 根据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变单纯教授的识字教学为游戏识字教学,让学生好学、乐学,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从而提高了识字教学效率。

二、分析汉字造字规律,引导学生识字

汉字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汉字的规律及特点,将其灵活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例如,课文中存在许多字形与字音相似、字义却全然不同的汉字,或有些字由同一偏旁构成,在汉字构成上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学习的方法进行识字,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寻找汉字构成的奥秘,去归纳他们形成的共同规律,并将这些字加以比较和区别,做到举一反三。例如,月亮去掉单耳旁(脚)、口旁加苗是猫叫(瞄)或者“三人成众、三口成品、三木成森”等,使学生积极探索会意字的结构规律,然后对同类字进行自主学习。在象形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这些字的形象感知,从而掌握象形字的识字规律。例如,在学习“耳、山、休、鱼、伞”等汉字时,教师可将这类字与图形、 实物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与字的比较中,优化识字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识字的数量,而且还能够将识字与写作阅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合理地利用。例如,制作集字形、字音与色彩等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观察色彩鲜明的文字的同时,完成识字任务。又如,可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呈现一组象形文字,将图形、 象形字、现代汉字、简化字这一抽象的过程,以动画形式呈现出来,在富有动感的画面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从而达到优化识字教学效果的目标。

四、鼓励学生在课外生活实践中识字

汉字遍布于生活的各个角落, 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要将课堂识字教学内容与课外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汉字,进行识字练习,从而开展多样化的识字教学活动。如在设计“逛家电商场”时,让学生在课后由父母带领去逛家电商场,让学生了解各种家电的名称,要求父母指导学生针对各种家电名称进行识字练习。这不仅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认识了更多的汉字,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可以交流讨论的话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总之,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部分,关系到整个语文教学质量好坏,识字教学的方法丰富多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当识字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识字的兴趣,促使学生热爱语言文字,把识字不再作为一种负担,真正享受到学习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教师要通过识字教学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本条件。识字教学是抽象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进而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因此,采用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工作。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游戏教学、汉字合成规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分析 篇9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

虽然很多学校都比较重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但由于很多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死记硬背, 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

第一, 传统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主要是教师讲解, 然后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 也就是说学生主动识字机会不多, 也没有掌握识字的正确方法, 识字热情不高。

第二, 教师太过追求学生识字的数量和速度, 造成学生写错字较多, 字迹潦草, 不规范程度高。同时, 由于是机械记忆, 造成学生记的快, 忘的也快, 回生率较高。

第三, 学生识字态度不端正, 教师没有及时给予纠正, 造成学生基本功不扎实, 识字能力不强。

第四, 教师只注重学生课堂上的识字学习, 忽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汉字, 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远离现实生活, 造成学生感觉学习汉字枯燥乏味, 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

(一) 增强学生识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设比较有趣的识字方法,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变被动识字为主动识字,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识字氛围中对所学汉字进行最直接和最深刻的了解, 并最终掌握。如教学“雨”时, 可以让学生回答看到这个字想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发挥想象, 看到雨就想到里面的四点像一滴一滴的雨点儿, 正从天空中慢慢掉下来。如此以来, 学生的识字不再是死记硬背, 而是充满了想象, 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二) 增加学生的识字途径

语文识字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当中, 因为学生在单一的识字教学形式下会逐渐失去兴趣, 进而失去识字的动力。现实生活中, 识字的渠道有很多种, 教师要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不同引导。

第一, 古诗识字。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前, 就已经会背诵很多首古诗, 但是古诗中有很多字他们并不会写, 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如果教师能够选取一些多数同学都比较熟悉的古诗, 然后引导学生每天进行小组背诵比赛,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认识这些古诗中的生字, 再看到这些生字, 学生就会把字音、字形和字义马上联系在一起。

第二, 故事识字。有些汉字本身就有一段故事, 如果教师将故事讲给学生听, 不但有利于学生识记汉字内涵, 而且学生印象较为深刻。比如学习“盒”字时, 教师可以将三国中的一段故事:有人进贡曹操爱吃的酥, 曹操随手将“一盒酥”写于盒子上, 杨修看到以后, 就对将士说, 丞相的意思是每人尝一口, 大家不明白, 他解释道:“‘盒’字就是每人一口的意思。”这样一讲, 学生就牢牢记住了这个字。

第三, 字谜识字。字谜不仅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更巩固所学汉字, 加深记忆。如还是教学“雨”字,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猜一字谜:“千条线, 万条线, 落在水里看不见。”学生马上就会想到下雨时, 一滴一滴的水珠落在水里, 连成了一条条晶莹透亮的线。于是, 每到下雨, 学生就会想到这个谜语, 想到这个字。

另外, 生活中食品包装袋上的标识、商店门牌、路边广告牌、街边路牌、电影电视剧中的字幕、广告中的广告词等, 这些都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总之,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识字的好习惯, 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识字, 并积极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

(三)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 有针对性性地引导识字

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 识字数量和识字能力也不相同,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识字。对于新课文中的生字, 教师可以问学生认识的有几个、通过什么途径认识的等问题, 及时了解学生识字情况,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不会的生字。同时, 引导不认识字的同学多学习几种认识汉字的途径, 帮助已经认识的同学增强自信和表现欲, 进而提高全班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四) 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记得快, 忘得也快, 刚学习的生字, 一会儿就忘, 或者在课文中认识, 单独拿出来就不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习汉字, 提高识字的效率。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标上记号, 然后再教学生这些生字, 最后让学生自己回到课文中学习辨认。同时,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读物、古诗词背诵、自编故事中巩固生字, 使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加深对这些生字的印象。

(五) 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识字, 就是要看到一个汉字要知道这个字怎么读, 有什么意思;听到一个汉字的读音, 要知道这个汉字怎么写, 意义是什么。汉字形体是由基本的字画:点、横、竖、撇、捺、折组合而成的, 字形比较难掌握。学生刚刚接触汉字时, 对字形只是有模糊的轮廓, 常常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 甚至有些字会遗漏细小的部分,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字的笔画、偏旁、部首和结构, 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字形, 并根据偏旁确定不同字的含义。如能发现情、清和晴的区别。

三、结论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篇10

1.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开阔视野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培养。首先,从学生自身的情况,自主的选择阅读书物,从而提高知识积累量,使语文教学课堂上气氛活跃,积极发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高,注意力就会集中,课堂效率自然而然的就会提高,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根据学生的爱好,推荐不同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领略书中的精神思想,有利于学生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进行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升华。最后,有利于加强小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学校平常也可以通过校园广播传递文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小学生正处于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活泼可爱,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开展扩展阅读有利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兴趣爱好,扩大阅读量,增加语言积累,提高扩展知识面,增加想象力,从而使得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事情发展有更透彻的领悟,在书本上学到如何正确的待人接物,还可以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材料,增加词汇量,丰富文笔内容,可以通过文章时刻关注焦点问题,充实文章故事情节,还可以加强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扩展阅读,可以打破空间上的束缚,让学生体验到丰富多彩的世界,增加对世界的认知,去探讨世界的奇妙之处,让学生体会到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多的了解民族的文化古韵,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把其发扬光大,为民族文化的发展贡献一分自己的力量。

二、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方法

1. 创造拓展阅读的气氛

小学教育材料,每一本都是经过仔细审核,通过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研究和对文化知识的考量结合形成的,是语文阅读的精髓。所以,开展小学语文阅读必须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在理解了文本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课外扩展阅读。以扩展阅读为辅,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语文教材与扩展读物相辅相成,相互融入,提高课堂效率。其次,教师需要打破空间上的束缚,不要只局限于教室里,应该带领学生去学校图书馆、书店等不同的地方,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乐趣,体会到不一样的感觉,让学生领悟到多姿多彩世界的奇妙之处。

2. 增加课堂中的拓展内容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重要途径是增加课堂中的扩展内容。老师在进行文本材料讲解时可以进行扩展阅读,在课前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结合教学目标,参考课外读物,提问相关问题,指引学生去课外阅读中寻找问题答案,这种方法,可以潜移默化的将课外阅读的方式灌溉于学生思想中,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形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其次,教师可以上课结束以后留下问题,要让每个学生进行课外扩展阅读的收获,谈谈自己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和整理资料,在这过程中由主动转为被动,效率就会提升,也会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意义。

3. 读和练相互结合,激发学生潜力

作为语文课程教育的重要环节,从读到讲的过程中,两者相结合,缺一不可,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领读,通过朗朗的读书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从而感受知识的力量,仿佛身临其境,画面若隐若现,陶醉其中,让学生感受非凡,增强文化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其次,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依次进行领读,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通过“读”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提高自己的胆魄,用心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最后,可以组织班级上的朗读比赛,争取人人都参与,通过以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和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讲明扩展阅读的重要性,改变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的落后思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提倡家长和学生一起完成扩展阅读,阅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学生可以和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从文章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发,把扩展阅读变成学生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项目,融合于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为学生们的美好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学生们的未来保驾护航,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开展拓展阅读尤为重要,教师和家长要及时沟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想象力,开阔眼界,加深学生对文学的感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提高综合素质,促使全面学生,努力做一个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分析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84-01

一、目前我国小学阅读教育的现状

1、小学重视基础教育而忽视阅读教育

我国小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重视应试教育,在课本基础知识的教学上投放的精力过多。这样的结果就是对于阅读教育的忽视,在素质教育不断普及的今天,小学教学应该使用课改需求,不能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准则,如果从我国国民阅读育本身来看,其就存在阅读性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为了获得高分数,教师在学生个人精神以及人文修养方面必然所有忽略。

2、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随意性大

教学效果是够能够得到了实现,教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在我国,教师问题由来已久,并且已经成为了阅读教育中的一个硬伤,加大制度的制约我国阅读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具体的表现为:

(1)教师自身的阅读修养不够,思维守旧不灵活,最主要是对阅读教育没有兴趣,缺乏热情。一名合格的阅读教育工作者,拥有丰富的阅读底蕴以及对本职工作的极度热情,是最为基本的素质。同时还需要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与时俱进。作为阅读教师,不懂得语言的运用,没有科学的授课方法,那么学生将无法真正领会到阅读的真正意义,更无法对阅读产生兴趣。

(2)一部分教师在授课时过于主观,散漫,讲课内容松散,毫无系统性可言,还有一部分教师授课方法死板,不懂得创新,授课内容陈旧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对于阅读作品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心思想挖掘不深,这些问题都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的意思,找不到终点,更无法真正体会阅读作品的深刻内涵,对于阅读课程缺乏兴趣,不能够主动学习,由于课堂缺乏趣味性,死气沉沉,因此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也无法从作品中得到启示,提升阅读修养,阅读课程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

3、小学生阅读的功利化、娱乐化

当代小学生对于阅读的热情可谓寥寥,与之相对应的对于阅读学习的功利性却在日渐凸显,从目前我国小学生对待阅读的态度来看,怀揣阅读梦的孩子已经十分不多,人们不再是因为热爱而学习,他们大部分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为了博得家长的赞赏而学习,为了能有个好的未来而学习,那些光鲜夺目的证书对于人们的吸引力远远大于阅读作品,还有一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文章,但仅仅限于动漫、玄幻、武侠之类的小说,真正的阅读作品很好有人问津,这些都是造成了我国小学生缺少阅读底蕴,对我国文化知之甚少的重要原因。

二、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

1、阅读与艺术合并教学,注重学生阅读鉴赏与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

在未来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将阅读与艺术相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侧重于阅读与历史、艺术等联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国外很多小学校都会在校内为学生开设阅读活动课,并且这些授课教师的整体素质都非常高,这样的教学模式,会消除学生心中的枷锁,使他们在不同的艺术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殿堂,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认知,进而培养其独立研究能力的形成。

2、新时期阅读教学的思路创新

(1)树立科学的阅读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抓住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地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的学习能力。

(2)实现阅读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首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双基”的训练,即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的训练。其次,教师还要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段落大意等进行“精讲”,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意。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注重讲练的结合,例如:要带领学生进行语句的扩展以及句子仿写练习,从而使得学生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及语文素养。而且,为了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还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以及开放性学习等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3)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合作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交流。在学生自主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对其给予指导,告诉学生应该自学哪些内容。

例如:文章的体裁与背景等等。要为学生传授科学的自学方法,例如如何细致地分析文章内容,如何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活跃阅读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从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万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甘肃教育.2010(01)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分析 篇12

“整体把握”就是对文本全面“号脉”。这要求教师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来精读文本, 了解文本的“文”与“质”, 多角度、多方位地与作者深层对话。通常, 教师解读作品先要解读作者。任何作者的创作不可避免地都反映着作者个人的生活时代、经历, 也体现了作者的个性品质。所有的精品创作都寄予着那些作家伟大而深邃的思想。正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正是这些极具灵魂的创作造就了作家独有的文学风格。

解读了作 者之后 , 就需要教 师从“文”与“质”或“文”与“道”两个方面整体地去精读课文。人们常说“文道统一”“文质兼美”, 这就是说文章在这两个层面的问题。那么, 如何从“文”与“质”入手精读课文呢?第一, 用心体会文章的“文”。用“语文”的视角对文本进行鉴赏和阅读, 分析其篇章布局、结构安排、悬念设置、空白余音、遣词造句、语体风格等。第二, 解读文本的“质”, 即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可以透过文本去分析“文本究竟说了什么、要说什么、该说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题所在。需要指出的是, 以往人们谈到文章的“质”, 就会指向文章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今天, 我们更多的是从人本意义的角度解读,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认识和揭示文章的“质”, 这更切合生活实际, 更加生动和富有时代感, 对学生也更具有教育意义。

二、拓展相关背景, 延伸阅读

在文本中, 作家的表达常常是隐晦而含蓄的, 只有全面地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本写作的时代背景, 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在《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 作者用简练的笔法勾勒出了爱因斯坦的形象特征:“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 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 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才穿的拖鞋”;明明是小姑娘边走边玩, “一下子撞上了”迎面而来的爱因斯坦, 但爱因斯坦却先于小姑娘说:“对不起, 小姑娘, 是我不小心。”看到这样的描述, 学生的第一印象肯定会认为这是个不会打理自己、做事糊涂的小老头。但当他们通过对文本的详细阅读, 从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出发进行理解时, 一个有血有肉、热爱科学、和蔼可亲的伟大科学家形象就会真正显现在他们面前。当学生进一步了解到爱因斯坦小时候的学习经历, 了解到其是通过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取得如此成就时, 他们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和崇拜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或许比教学更重要。

三、放飞想象, 善于品味

意境是作者把个人的情感融入写作的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 对意境的品析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 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出发, 结合作者的情感, 放飞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深入到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去体验作者当时的情感, 去欣赏作品的独特魅力。这就是心灵的交融, 这就是想象的再造过程。

四、注重朗读

朗读就是大声地将文本读出声来, 带有丰富的感情, 其和默读有很大的不同。默读是将重点放在文字的表达意思上, 对语言的节奏和音律都没有加以重视。音量有高低, 速度有快慢, 这些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出来。朗读比默读的要求高得多, 不但要注意音准、音量、速度, 还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神态动作。学生朗读的目的就是要与作者的情感进行交融。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的情感和语势只有通过大声的朗读才能够表达出来, 只有大声的朗读才能够发现问题。在学习《青山》的时候, 朗读的音调应该低沉缓慢, 因为这篇文章的情感是凝重悲壮的。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就没有重视这一点, 这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五、文本细读要和提问、练习写作与表达相结合方能升华

《鸟的天堂》一课中的重点语段是作者对于大榕树的描写, 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体会到大榕树的美和大, 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那么学生对“鸟的天堂”的理解就只能够停留在概念化的美中, 甚至部分学生会认为所谓的鸟的天堂实质上就是大榕树。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 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让学生明确大榕树为鸟儿营造出了一种安静、安全、安逸的生活环境, 并带领学生进行体会, 让他们感受到作者是如何将鸟的天堂呈现出来的, 再将文本语言的联系放置在整个文章中, 引导学生关注词和词、句子和句子以及段落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将文中描写的情景清晰地还原出来, 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与生命的节奏, 领悟到作者心中的快乐天堂, 意识到自然与人的和谐。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根基之所在。如果我们把语文比作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那么文本解读就像大树的“根”。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越加深入, 语文这棵大树才能越加生机盎然、枝繁叶茂!文本细读是一个欣赏性和创造性和谐统一的过程。通过文本阅读, 我们发现了人生的价值, 领会了生命的真谛, 就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让我们深深地扎根在文学的天地里, 畅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吧!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文本细读的方式, 教师应以此为指导, 从文本的内涵和意蕴两方面入手进行语文教学。本文重点研究了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细读

参考文献

[1]宋玉峰.小学语文文本有效解读需要做好“三突出”[J].基础教育研究, 2012 (20) .

上一篇:全预制装配式下一篇:全桥逆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