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教学小学语文

2024-07-20

教师课堂教学小学语文(通用12篇)

教师课堂教学小学语文 篇1

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 这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 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教师与学生地位以及作用的发挥, 其核心理论就是由师生教育转为生本教育, 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作用的发挥, 提倡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展开积极自主的探究性活动, 达到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思维的效果。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浅谈如下几点见解。

一、变教材的机械执行者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视教材为经典、为权威, 一切以教材与教参为准, 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完全限定在教材内, 机械地执行教材, 不敢越雷池半步, 严格地照本宣科, 教材上怎么写的教师就怎么讲, 教师怎么讲的学生就怎么记。在讲解课文时, 教师也是按照特定的套路, 即从作者生平、主题思想到段落大意的固有模式进行详细剖析。教师就如同一个解剖师, 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生硬地分解成各个模块。学生没有时间与机会阅读和思考, 教师也根本不允许学生展开积极的阅读与思考, 使得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成为了教学的牺牲品。这样的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 是重要的教学依据, 我们的教学要以教材为基础, 依托于教材, 同时又要创造性运用教材。我们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校的办学实际, 优化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 变机械运用教材为灵活整合教材, 成为真正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学的距离, 增强教学的熟悉感与亲切度, 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可以真正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 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与运用水平。

二、变知识的拥有者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教学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固定拥有者, 任务也不是将所拥有的知识单向地传递给学生。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不是单方面的单向活动, 二者是平等的学习主体,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有效互动的过程。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由知识与真理的化身转换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体, 一起来参与教学活动, 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与合作者, 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 教学相长。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讲堂, 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学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 视学生为平等的学习体, 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与学生一起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还要让学生拥有更多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 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能动性。此外,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发言, 真正体现教学的平等与民主。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要让学生拥有挑战与质疑的勇气, 让学生敢于挑战, 敢于质疑, 善于发表个人见解, 让课堂上拥有更多“不和谐”的声音, 让学生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闪现学生智慧与创新的火花;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教师、与同学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 在思想的交汇与思维的碰撞中立足文本, 同时又超越文本,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升华学生的认知。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更多的机会, 倡导个性化阅读, 不要以条条框框来限制学生的思维, 而是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所学与生活经验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不是还原作者的生活, 而是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达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三、变单一的评价者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以往只是单一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这并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而且很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 缺乏后继学习力量, 而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教师要变单一的评价者为学习的激励者, 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转折点, 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1. 过程与结果并重。

我们都知道, 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 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可能需要经过漫长的学习过程才能取得可喜的成绩。因此, 在评价时我们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我们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思考的独立性、参与的主动性、发言的积极性等。

2. 批评与表扬相辅。

一味地批评与表扬都是不科学的。一味地批评只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 而使学生丧失学习动力;一味地表扬, 容易使学生产生骄傲情绪, 无法客观看待, 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批评要与表扬同行, 表扬要真实、具体、中肯, 批评要适度适量, 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 又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好的发扬, 不好的改正,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与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 教师就是教学这艘大船的掌舵人,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提高。作为新世纪合格的人民教师, 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教学观念, 而是要紧跟教育形势的发展, 认真学习与领会新课改精神, 将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深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切实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 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教师课堂教学小学语文 篇2

陈宏伟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68-01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艺术语言的灵巧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启蒙教育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具有示范、引导和影响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语言艺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及教学修养、教学风格等都会从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体现出来。因此,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质量,有效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其它学科教学语言相比,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规范性

教师为人师表,口语的示范作用是“师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具有规范性。因为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儿童处在语言习得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如果一位教师不会运用普通话教学,那么他的语言即使妙语连珠,也不是规范化的。同时教师的口语表达还要做到声音宏亮、发音清晰、语流通畅,语调自然、适度。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科学,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 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语意明确,毫无歧义。语文教学口语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学用语的简约与精练上。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不取决于话讲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简明扼要,是否句句击在学生心坎上。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要点,突出精华,精要处不惜泼墨如水,次要处也能惜墨如金,使学生在同样有限的课时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被儿童充分理解和完全掌握,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具体的表现手法来看,应多用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多用儿童所习惯的、所熟悉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学口语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同时要注意有意识地逐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相对较多的发展,这时,教师口语则要求严谨、深刻些。

四、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发展形象思维。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小学语文《月光曲》中有“幽静”一词,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词典解释为“幽雅安静”,尽管十分准确,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与意境。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这样阐述:“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境界。”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幽静”的氛围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幽远静谧的意境。有人曾经说过,完善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演说语言的雄辩。这虽然是一种几近苛刻的要求,但它无疑也为我们描画了一个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朱 山.普通话口语艺术}MI.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3.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语言

对于语文课来说,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教师的语言应该正确规范、通俗易懂、清晰简练,力求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还要求有启发性、科学性。归纳起来就是用智慧让自己的课堂语言“靓”起来。在教师语言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别具特色。因为教学对象是处在成长期和模仿期的小学生,因此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但声情并茂,突出语文的艺术感染力,而且注重言传身教,在生动的教学过程中陶冶孩子们的心灵,为他们树立榜样。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教师教学语言的最佳表达。即使你准备的教案再好,没有好的表达形式也无济于事。

一、教师教学语言要规范

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即既要发音准确,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又要用词得当,语句通顺。教师不规范的语言不仅会造成知识性的错误和逻辑上的混乱,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此,教师应当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榜样,不仅要注意积累词汇的数量,而且要防止差错和失误,讲究语言的质量。教学语言是师生的心灵之约,是传情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理应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所以,教师教学时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词汇、语法等方面符合要求,吐字清晰,表达流利。教师在运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时,要充分驾驭课堂语言,善于发挥汉语优势,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讲课时,语言要有音乐节奏感,优美生动,当高必高,当急必急,当缓必缓。关键之处应有重音,重点之处应有反复,难懂之处应仔细咀嚼。教师应从讲课语言的声调变化之中显示出讲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深度和广度。要学生驰骋想象的地方,应以声传情,并辅以适当的手势。还要较为熟练地运用语言的“整齐美”、“错落美”、“节奏美”,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这也是语言的规范性和美感性的魅力之所在。

二、教师课堂语言要有趣味性

语文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课堂语言丰富学生词汇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才感觉舒服悦耳,才能兴趣盎然,听得津津有味。例如,不少学生学在习生字时,往往容易把形近字、同音字等混淆在一起,如“拨”与“拔”、“厉”与“历”、“已”和“己”等,虽然多次提醒但收效甚微。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经过仔细分析研究,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识字课。在课堂上,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讲一个小白兔拔萝卜的故事。”学生自然非常欢喜。我在黑板上写了“拔萝卜”后,继续讲道:“有一只小白兔种了一只萝卜,秋天到了,萝卜长得很大很大的,它一个人怎么也拔不动。于是,它喊来了好多好朋友一起动手来拔萝卜,你们看,‘拔’字就是‘扌’加个‘朋友’的‘友’字多一点,那‘友’字上的一点就是那只大萝卜。而‘拨’字,是‘扌’加一根‘头发’的‘发’字,大家想一想,用一根头发能拔动大萝卜吗?”这节识字课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教师教学语言要有激励性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激励性的语言,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因为小学生向师性特别强,因此,课堂中,教师每一句看似无意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情绪,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随意性评语转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一句“你真棒!”这样简单一句评语,往往会使学生信心大增,尤其是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当学生的答案与教师意想的答案有较大距离时,教师断不可用讥笑的口吻斥责学生,而应亲切和蔼地对学生说:“你的思考很有见地,但与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你会有新发现的。”学生在老师和风细雨地鼓励和引导下,自然会放下心理负担,全身心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中,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当然,对于一些故意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师该严则严,批评不留情面,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

四、教师教学语言要充满情感

教学语言是师生的心灵之约,是传情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引“生”入情、入境,激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整篇课文的基调就是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以悲伤的感情讲解课文。当讲到“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我用低沉而悲伤的语调,随着小女孩的悲惨死去感情由弱到强,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小女孩的可怜,从而体会到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幸福而言,只有死去才能解脱的残酷现实。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也对小女孩所处社会的黑暗表示愤慨。同时认识到自己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现在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莫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浅析.小学教学研究, 2011 (19) .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5

篇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我尝试借鉴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1、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习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可以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3、“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4、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如把作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起来如在音乐课中,让学生记一记自己是怎样学习歌曲、舞蹈和当时的心情。在美术课中写一写自己是怎样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的,及看到自己画的感受。

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品质,张扬他们的个性,和他们一起茁壮成长。

篇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

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

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有没有反思过去的文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五年级>数学教学随笔(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语文教学反思以下几点:

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野”在中指什么意思?

2、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

3、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

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语文论文库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再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

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1、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2、交还自主权,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

我觉得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篇三: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篇6

虽然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本文从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观念、注重交流互动等方面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教学策略,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是比较重要的学科,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可以学习到相关的语文知识,最为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新一轮课程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也是如此,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更新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一般以讲解知识为主,学生只是教师教学的灌输对象,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课本中的知识教给学生,只要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取得高分教师就算完成了任务,教师不会真正关心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教的知识内容[1]。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教学,因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理论方面的,还有一些结合生活的一些小常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阶段学生刚接触语文学科,对语文课本当中的很多知识都会感到好奇,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学生的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够很快地掌握小学语文的相关知识,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改变对学习的看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就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以便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提升学习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提升学生的兴趣。

2.1善于发现闪光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从成绩这一方面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不能仅仅认为优秀的学生只是表现在成绩好,事实上有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并不是特别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可以成绩片面地评价学生[2]。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对每个学生持以相同的态度,小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好并没有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在语文的学习当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一文时,不能只找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表达自己与雷锋的故事,也可以让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讲述自己与雷锋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有表现的机会,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2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生长的生活环境以及心理特点不同,在学习中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对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可能记忆力比较好一点,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一篇语文课文。而有的学生在理解力方面表现得比较好,能够快速地抓住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有的学生则比较擅长文章的写作,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个性,并在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采取较好的教学效果[3]。例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提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都有一定的收获,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3善于运用评价

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味地批评学生,学生就比较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4]。为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善于运用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要对每一位学生都发出由衷的赞美、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自己是有优点的,这样就会产生一定的自信心,就会对语文的学习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取的较好的学习效果。

3.善于运用交流

教师课堂教学小学语文 篇7

一抓好备课环节, 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首要条件。作为新教师,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信心和底气。就同一教师来说, 进行观摩教学时, 教学效果一般都比平时好, 原因并非观摩教学时, 教学能力提高了, 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 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可以说, 任何一堂成功的课, 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在备课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弄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主要内容等方面的情况, 并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进行研判。在此基础上,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查找相关教学辅导用书, 收集相关教学资源, 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必要的组合、整理、加工形成课堂教学的课件、教案等资源。对于自己的备课形成的课件、教案、习题等成果要及时进行保存, 并以开放的心态, 采用恰当的形式与学科组内的教师进行分享, 虚心地请求他们为自己的备课成果提意见, 以便不断充实和完善相关内容的设计, 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现实需要。

二抓好课前预习,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预习,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学生在学习前的一个知识和心理准备过程, 充分的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对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对学习内容产生一些疑问, 自然而然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有效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预习是学生在课前根据教师的要求自己去读书, 自己去思考, 自己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明确预习的要求是学生抓好课前预习的基础, 作为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 (1) 初读课文后, 要求把不懂的字词画出, 然后查字典或看课文注释解决, 自学生字词。 (2) 再读课文, 画出优美或感受深刻的词句, 做批注, 写感受。 (3) 细读课文, 了解每个自然段内容, 理清文章的脉络,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 尝试做课后习题, 深刻领会文章主题。 (5) 提出不懂的问题。另外, 还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如字典怎样查, 查出来的意思怎样判断, 读书应怎样读, 怎样做笔记, 怎样圈点勾画, 怎样评注。又如读书的方法, 告诉学生用默读法概括段意, 用跳读法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找出一些过渡句及特殊句子, 如议论抒情句。

三落实好课堂教学三个环节, 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落实好以下三个环节:预习检查——交流反馈——达标测评。

第一, 预习的检查可以督促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更主要的是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生预习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便根据学生的疑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当然预习的检查要灵活多样, 可以在课前检查, 也可以贯穿于整堂课。

第二, 交流反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也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 互相启发, 互相帮助,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合作交流呢? (1) 在新旧知识衔接、沟通知识之间联系时进行合作交流。 (2) 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交流。 (3) 归纳法则、规律和概念时, 进行合作交流。 (4) 解答开放性题目时进行合作交流。 (5) 解答疑难问题时进行合作交流。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时, 教师要主动融入学生交流的情景中去, 不能做一个清闲的旁观者。教师要么在教室里进行巡视, 及时了解学生交流讨论的动态;要么对讨论不积极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必要的鼓励和引导;要么加入其中的一个合作小组, 同学生一起进行问题探究, 在交流中, 教师要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也要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允许学生对他的观点进行辩解或说明, 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观点进行挑战和质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论证充分, 教师要大胆认可学生的观点。在充分合作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引导各小组纷纷亮出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允许观点交锋, 并及时对学生认识的误区和偏差进行纠正, 对学生的片面看法进行补充和完善, 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全面和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 课堂达标检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课堂达标检测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达标检测设计的原则: (1) 适当性原则。教师在选配练习题时要做到题型常见、题量适当、内容新颖、难度系数设置合理, 对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帮助。 (2) 针对性原则。练习题应当瞄准教学的重难点知识、易错易混知识、课堂教学主干知识进行设计, 同时还要做到让处在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从做练习题中有所收获。 (3) 及时性原则。对学生的达标检测要及时进行, 不宜拖沓或人为地中断, 对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和补缺, 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体现教学能力 篇8

一、教师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在一个班级中, 由于学生的爱好、思维、认知等不同, 导致在学习上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整体上提高班级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存在的差异。如果是按照一个标准在执教时“齐步走”“一刀切”或“扯平拉齐”, 根本不能体现自己的教学能力, 学生的学习仍然是原地踏步。因此,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一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兼顾到, 做到培优、提中、补差。对优秀生, 要保障他们的求知愿望, 从学习的难度上有所提升, 充分开发潜能, 不能使他们处于“嗷嗷待哺”状态;对中等生, 要让他们吃好, 提高现有的水平, 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对“学困生”要加大转化力度。教师不要放弃和歧视他们, 孩子还小, 大多数并不是由于智力原因造成的学习落后, 教师要耐心教育, 在课下多补课, 多指导他们学习。

二要扬长避短。我发现, 优等生并不是样样都行, 而“学困生”也不是一无是处, 他们都有学习上的优点和劣势。如有的学生字写得好, 有的喜欢阅读, 有的作文不错, 有的擅长口语表达等等, 如果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 我们就会忽略每个学生的细节, 甚至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 在教学上, 要发挥他们的优势, 抓住其不同的特点, 扬长避短, 带动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要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 避实就虚。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建立学习的档案, 从中发现每个学生学习上容易出错的地方, 做到针对性教学, 因材施教, 避免教育的资源浪费。比如, 有的学生字写得不对, 有的造句不通顺, 有的标点符号混淆等, 教师可以进行不同的指导。

二、教师要注意“整体”把握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 就是把握课文创设的语境, 把握作者的基本倾向或观点, 把握人物、事物的本质属性。离开了这些, 我们就无法理解、判断、赞赏、批评某个词语是否用得恰当, 某种句式用得是否合理, 某个细节描绘得是否传神。单独地学习词语、修辞手法、句式、写作方法, 只是语文知识的学习, 而不是阅读教学。那么, 如何处理整体把握课文与分段、概括、分析课文之间的关系呢?我们说, 对重点篇目应该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分段, 理解概括段意。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个人需要、体验和理解始终是最重要的。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 (如按情节线索分段、按时间顺序分段、按空间顺序分段、依据观察点变化分段、按情节发展顺序分段、按人物出场先后顺序分段等等) 。答案可能是相同的, 也可以是不同的, 只要言之有理, 就不存在对与不对的问题。

三、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认知往往取决于个人发喜好, 对感兴趣的知识, 学习就积极、主动, 学得快;不感兴趣的内容感到学习困难, 没有学习的热情, 学习效果围绕教学内容, 挖掘和开放兴趣点。

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 教师一节课下来如果只是讲课, 学生往往感到枯燥, 没有学习的兴趣。可以变化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玩中学。如做游戏。猜谜游戏、摘果子游戏、一字花开游戏等, 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去识字, 学拼音;表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带上面具, 亲身体验;讲故事。小学生最爱听故事。教师讲课时, 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地给学生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 能激发学习兴趣。例如, 古诗教学《塞下曲》, 我就先讲了一个汉朝名将李广的故事, 学生听完故事后, 不仅大体理解了诗意, 而且兴趣盎然, 印象深刻。当然, 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很多, 讲解时教师要适当选择, 做到有的放矢。

四、教师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 语文教学是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统一, 缺一不可。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起步时期, 语文的教学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语文的工具性, 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 发展学生的智力, 创新学习思维, 开阔视野。语文的人文性, 需要教师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五、教师要在课堂有效讲授

语言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是一门艺术。讲授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听课的效果, 教师的讲授要注意以下方面。

1. 讲授要吸引学生。

只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才能愿意听, 听得进去。教师如果直白地把教学内容讲解给学生, 比较单调, 要在语言上吸引学生。如生动、幽默、音调抑扬顿挫, 调整语速等。

2. 掌握课堂讲授的节奏。

一堂较为成功的课程一定具备适当的教学节奏。适当的教学节奏不仅可以让教师讲授的过程比较轻松, 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容易理解、掌握应有的知识。比如, 教师在对课程进行备课时, 需要设计合理的过渡, 并保证过渡的简洁、合理, 控制过渡的数量。如果这方面把握好了, 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 而且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3. 讲授要清晰明了。

在教学中, 教师对于要教学的内容应做到有组织、清晰、循序渐进, 让学生知道哪些知识点需要简单了解, 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把握, 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把控。在引起学生的注意的同时, 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收集必要的信息资源, 列出学生感到陌生或者是难以理解的概念, 明确课堂的主要教学任务, 从而使讲授变得更为清晰, 教师和学生保持一种相互的对话和交流, 使得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

4. 讲授配合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讲授的辅助方式, 利用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 通过不同的表情、眼神、手势、肢体动作, 让讲授更加形象, 吸引学生听讲, 增强记忆, 理解深刻。

5. 充满感情。

富有感情的话语比单纯的理性话语, 更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倾注感情的语言能描绘出语境,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听课才有情感的投入。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篇9

一、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 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 但很多教师往往忽视朗读训练, 繁琐的分析, 多余的提问, 占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教师讲出来的, 而是让学生去读、去悟。因此, 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课堂上要给学生多读的机会。

二、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在阅读教学中, 注意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但可调动学生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而且能够强化教学重点, 帮助突破教学难点, 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

三、阅读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其主体作用, 首先必须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为此, 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这是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 其情绪良好, 可以使全体学生心旷神怡, 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不良情绪却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 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所以教师一进课堂, 必须抛弃杂念, 甩开烦恼, 集中精力进入角色, 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与学生平等对话, 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 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 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产生情感的迁移, 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心理学家认为,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 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 才会自觉地动脑筋, 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 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地进行学习, 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 以教材为载体, 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 以灵活运用教法为手段, 以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分析 篇10

一、摆脱语文课堂教学的惯性

惯性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一不小心, 惯性就会驱使我们做出很多我们不可估量的事情了。在进行课堂教学当中, 教师很可能会不可避免地惯性地、循环地讲话, 而且很容易将日常使用的口头禅说出来。语文课堂教学的课文导入方式是有限的, 对于学生的批评和表扬也是几个经常重复的语句, 而作业的要求也是会变得似乎总是在重复一样的东西。一些语气词的加入会大大降低语言的美感, 这一切的发生究其原因, 还是惯性在作怪。对于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改革, 这些学生也变得越来越聪明, 苍白无力的语言和缘于惯性的口头禅使得教师成为学生模仿和取笑的对象, 上课学生接话的现象就是由此而来。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对于教师的语言已经很烦了, 教学语言过于刻板, 没有变化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从惯性里摆脱出来, 这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步骤。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 教师进行讲解的语音语调要富于变化。在讲到学生的心理兴奋点时, 要升高语调、加快语速、提高音量, 在学生学习的心理松弛点时, 就要进行语调的变化,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 提高语言的趣味性和形象性, 尤其在进行课文的朗诵时, 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自身语调的变化, 这些手段能够很有效地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和节奏性的良好把握, 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进行思考。然而, 如果老师不能进行很好地表达, 语言的单调和平铺直叙使得学生不能进行积极思考, 加大学生的疲劳程度, 使得学生想要睡觉, 课堂效率大大降低。

二、对于流行语要进行理性对待

现在, 网络对于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 生活中到处都能看到网络的存在, 而网络流行语已经被学生运用到了日常的生活当中。而语文课堂上遇到流行语更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一些课堂上的经典语言是被老师们推崇的, 但是这些语言翻来覆去已经被说了几十年, 学生对于这些语言的运用已经逐渐感到麻木, 对于语文课堂的理解逐渐僵化, 逐渐失去了自身具有的个性。事实上, 对于经典语言的反复利用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模式化, 在学生对于课文还没能读懂时就会抛出一系列的问题, 使得学生急于回答而不能对于课文进行到位的解读, 其实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重复的很多, 字面上的意思的理解居多, 对于学生真正的个体思维和比较深刻、独特的见解几乎看不到, 产生这样的问题的原因就是这些定式问题本身就是空话、大话, 这些问题没有十分明确的指向性, 这些问题的答案没有明确的边界。学生不能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没有具体的突破口, 学生的个性和思想没有发挥的空间。

流行语在课堂上的使用带来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于流行语的运用一定要恰当。千万不能人云亦云, 得到不好的效果, 语文的课堂教学崇尚的是个性的鲜明和独特, 对于真诚和理解的推崇是值得肯定的, 因此要坚持自身鲜明的个性, 对于自己的语言上的特色要进行创新, 形成自身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语文的实际课堂教学当中, 要对于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析,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也要进行不同语言风格的变换。语文教师对于自身的课堂语言艺术的追求应该是坚持不懈的, 以达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总结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逐渐发展,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艺术对于每一个语文老师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具有魅力的课堂语言能够使得学生很快学会学习的方法, 并且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新课程标准下, 语文老师应该避免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走入一些教学误区, 对于语文课堂的语言艺术要进行提升, 努力使自己课堂的语言魅力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助力。本文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进行研究,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给出了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成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J].学周刊:C, 2012 (4) .

[2]谢春静.小学语文教师如何精心锤炼课堂语言[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1 (2) .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研究 篇11

小学语文 教师 有效提问

一、引言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问题的有效性差;问题的水平偏低;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提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什么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总是发言非常踊跃,总是高高地举起小手。而到了高年级,研究者发现,学生无论是对问题的理解或是难易程度都几乎表现出漠然,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提问,找出教学对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效提问的涵义

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提问”。从广义上讲,任何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语句,也就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发他人产生心智活动并做出回答反应的刺激都是提问。关于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涵义,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桥梁和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

在本研究中,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水平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用通俗易懂的、简洁的语言向学生陈述问题,引发学生在语文上的认知冲突,促进其进行相关信息搜集、探索或思考行为,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最终通过一名或多名学生回答,以加深他们对语文问题的全面理解的一种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方式。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方式

笔者在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的为期2个月(28节新授课)的课堂提问的观察记录后,发现日常教学中最常提出的问题分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识记水平,如“这一段写了什么”“什么是秋高气爽”“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等等;“是不是”类型的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判断和理解,如“能不能这样理解”“为什么”类型的问题,主要是对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如“从这一段里你能读出什么”“为什么说……”“从……看出……”“怎么样”类型的问题,主要为开放性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与评价能力,不设正确答案;“启发性问题”,如教师在执教《古诗两首》中《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结尾时,就设计尝试背诵,拓展延伸的环节,提问一:背诵《送元二使安西》,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两个人在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诗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问题二:古诗中还有许多是写送别的,请同学们读一读你们课外所搜集到的送别诗。在布置作业环节也体现出发散思维的提问,口语交际:除了饮酒,他们彼此之间还会说些什么?说一说,演一演;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

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提问,讲求课堂的艺术,能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认知性、评价性,也在此过程中充满创造性、理解性,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才可以有深度、有高度、有坡度。

1.有效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个问题或一组问题,都有其强烈的目的性,渗透着强烈的教学意图,在备课阶段就要精心进行设计,因为每一次提问都是为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铺垫。那就需要教师首先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学生的全方位收益和教学的整体效益,教师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迅速理解、接受,并带着问题去解读文本、寻求答案,就要将问题讲清楚、说明白。简言之,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明晰。

2.有效提问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略高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愿望,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主动寻找与学生相契合的思维切入点。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学会“跳一跳”,然后才“摘到果子”,如果没有这“一跳”,“果子”可以随便得到,那就无异于是不劳而获,长此以往,学生还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只有了解和关注到学生的自信心和好胜心,才能启发学生思维。

3.有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家庭教育都是不同的,而已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各有千秋的,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面对全体学生,而不是几个优等生的独角戏,这更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比如,平时不太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些学生或许已经多次举手但都没有被叫到的同学;有些胆子比较小的同学想举手又不敢举手的同学,经常回答问题但是答案不对的同学……他们也在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或许老师的一句鼓励就会“拨开云雾见青天”,老师的一个微笑就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老师的一个期待的眼神就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

4.有效提问要注意提问时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课堂提问是要讲求时机的。教师的精心设计要把握时机,做到不温不火,恰到好处,从教学内容看,应该选择知识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处发问,尤其是上课伊始,就要通过提问将学生的兴奋点和注意力引到课堂中来。需要特别一提的是,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的回答无奇不有,课堂上随时都有生成的“火花”,教师要依据情况及时反问、追问。

五、结论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研究是小学课堂研究的一个分支,它依托于小学语文这一视角,是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尝试,随着我们对于课堂教学效益越来越高的追求,近年来备受关注。但是,没有一种提问是最有效的提问方式,本研究主要阐释了有效提问的内涵、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实施策略,力求能够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高艳.现代教学基木技能[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2]饶满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规则[J].教学与管理,2009,(8).

[3]戴红.一稳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提问[J].教学与管理,2006,(23).

[4]张新宇.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5]李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研究——以某小学四年级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1.

教师课堂教学小学语文 篇12

关键词:基础学科,教学语言,评价语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对同学们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语言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同学们课堂上的注意力,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能力,努力做到准确、生动、有号召力和有吸引力。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语用进行了探究,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语用策略,旨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把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分为三类:组织类、讲课类、提问类,下面结合它们各自的特点及运用时注意的事项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语用进行探究。

一、组织类语言

1. 导入语———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导入语更是一门艺术中的艺术,课堂的导入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效率的高低。课堂导入语的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和对知识求知的欲望。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语时要做到精彩,且极具吸引力。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第十九课《乌鸦喝水》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结合图片讲一段故事,讲到乌鸦发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是却喝不到然后停止,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想知道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过渡语———承上启下,衔接自然

过渡语也是语文教师讲课时必须用到的语言,缺乏过渡语的课堂毫无生趣。过渡语在语文课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堂的过渡语要做到简洁、精练、自然、顺畅,能够使课堂叙述顺利进入到接下来的环节中。例如在《乌鸦喝水》一课中,“瓶子口这么小,大家想知道乌鸦会想出什么办法来喝水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乌鸦喝水》”,语言非常的简洁精练却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效果非常理想。

3. 结束语———归纳总结,回味流长

结束语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结束语虽然用的时间不多,有时候只是一句话,但是它对整堂课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如果把好的导入语看作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结束语则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总结:司马光,聪明勇敢、沉稳镇定,凭借着自己的机智把自己的小伙伴救了出来,使自己的小伙伴脱离了危险,我们要学习司马光聪明勇敢、机智果断的精神。如此结束课本内容,催人奋进,又能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讲课类语言

1. 讲授语———生动有趣,条理清楚

讲授语,是指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解课本内容、知识要点所用的教学语言,是语文课上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语言形式,授课语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课本的内容总结出来的,授课语必须要通俗易懂,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不高,因此必须要满足小学生的需求,另外授课语必须生动有趣、条理清楚,要对学生有吸引力,许多小学生上语文课就睡觉,这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一部分老师的原因,教师授课语是关键所在,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授课语言。

2. 分析语———透彻深入,有理有据

分析语必须要做到透彻深入,有理有据,不能似是而非。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本身就差,教师在分析课本内容时必须要深入,一层一层分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在运用分析语时要做到简洁、顺畅,用最简洁的话语进行表述,平时不断加强自身语言思维的训练,提高自身语言能力。

4. 抒情语———表达情感,营造氛围

抒情语是教师表达自己的情感,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的一种语言形式。抒情语要真诚,适当运用,一般在课堂上应用较少,主要起到营造氛围的作用。例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中,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为学生营造一种秋天雨天的氛围,让他们融入其中。

三、问题类语言

1. 提问语———简洁干练,凸显主题

提问语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常用的语言之一,是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有效的工具。有效的提问语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如果提问不当也会得到相反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破坏课堂的氛围,不利于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那什么才算是有效的提问语呢?有效的课堂提问语必须要从课本出发,从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课本的内容和知识点来进行,设计一些能诱发学生思维兴趣的问题。例如《手捧花盆的孩子》一课中,“为什么手里捧着空花盆的孩子得到了国王的赏识呢?”“国王想挑选哪一类的人才做继承人呢?”通过这两个问题直逼课文的中心思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2. 引导语———环环相扣,启发性强

引导语是提问语的延伸,是问题类语言的一种,对营造课堂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导语用得得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才会有更深的理解,活跃的课堂氛围才能促进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得以凸显,学习的目的才会完成。例如《手捧花盆的孩子》一课中,“国王想挑选哪一类的人才做继承人呢?”许多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可能一时回答不上来,课堂一时陷入僵局,那么教师就应该及时地引导:“和其他孩子相比,手里捧空花盆的孩子具有怎样的品质呢?”答案很明显,同学们对问题的回答也会变得轻松,课堂氛围也会活跃起来。

3. 评价语———正面激励,鼓舞人心

评价语也是语文课堂常用的语言之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语也非常看中,因此教师的评价语必须客观积极,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要经常用“你回答得很棒!”“你的想法很巧妙!”等评价语,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的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教师的语言对于课堂知识的传播和教学效率的高低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精彩的表述、细致的分析、巧妙的概括,能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中,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要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品品.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语用探究.曲阜师范大学[J],2014(04).

[2]沙水花.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性探究.广西师范大学,2013(04)

[3]潘文杰,尚雪娇.论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美.赤峰学院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

[4]刘丽书.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的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基于A校的个案分析.东北师范大学,2014(05).

[5]韩文敏.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转变的分析.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上一篇:第二英语课堂下一篇:体育教学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