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故事(共16篇)
语文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故事 篇1
文 | 老何 来源 | 老何原创(ID:laoheyuanchuang)
王阿姨手机响了。
她接通后,手机里传出紧张急切的声音:“王阿姨!你儿子小明摔倒了,他一直哭……”
王阿姨赶忙问道:“你是谁?小明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伤到没有?”
对方声音更大了:“小明摔倒了,他一直哭……”
王阿姨急死了,赶忙提高嗓音又问了一遍:“你是谁?小明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伤到没有?”
对方也更急了,急速说道:“王阿姨!你快点来啊!小明摔倒了,他一直哭……”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师提问到:“为什么对方反复强调小明摔倒了,他一直哭?”
同学们回答:“因为这个信息最重要,最需要通过强调来提醒王阿姨注意,引起重视。”
老师继续问道:“为什么王阿姨急切之中连续问了四个问题?”
同学们回答:
“第一个问题,是需要知道对方的身份,确认事件是否属实,以防被骗。”
“第二个问题,是需要知道地点,以便赶过去找到小明。”
“第三个问题,是需要知道前因后果,以便知悉事件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四个问题,是需要知道严重程度,以便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正确应对和处理。”
老师微笑着再问:“为什么两个人都急死了?”
同学们回答:
“对方着急,是因为急于告知家长赶紧来帮助小明。”
“家长着急,是因为对方情急之下没有把事情说清楚,无从着手。”
老师低声问道:“那么,如何才能把事情说清楚呢?”
同学们齐声回答:“必须掌握叙事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老师再问:“那么,叙事方法中的‘倒叙’怎么理解呢?”
同学们朗声答道:“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到前面来说,引起人的注意,使人急于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再将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这就是‘倒叙’。”
于是,训练开始了。
几个低年级的小学生很快完成了训练。
语文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故事 篇2
在三年级第一堂正式的习作课, 我觉得帮助学生消除习作的神秘感, 使他们感到习作并不难, 拥有放松的习作心态, 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习作课便成功了。
我先充分利用例文的“引导”作用, 让学生通过对例文的阅读明白习作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可以是自己的经历, 也可以是自己的愿望和想象等, 习作原来并不难。接下来, 我便拿出了自己的宝贝——金色的礼盒, 神秘地问:“猜猜里面藏着什么?”学生天马行空, 众说纷纭。贪吃的建林说是薯片, 小书虫丁聪说是老师推荐的新书, 最爱异想天开的诺诺说是外星人……我一本正经地说:“里面可是一样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贝, 谁想亲眼来看看?但要保证不能把看到的结果说出来!”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 大家争着抢着要看。第一个幸运儿是子豪, 圆圆的脸上丝毫不掩饰自己得意的神情, 他大摇大摆走上讲台, 打开箱子, 把头伸了进去, 看完后对着大家哈哈大笑, 什么也没说就回到了座位上。接下来看的几个同学都笑呵呵地回来了。下面的学生早就按捺不住了, 屁股早就离开了凳子, 随时准备冲上来看个究竟。游戏最后, 我笑眯眯地问:“现在谁来说说你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宝贝?”“啊, 原来这独一无二的宝贝就是自己呀!”孩子们恍然大悟。
游戏结束了, 我请学生给刚才这个游戏取个名字, 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趣的游戏》、《神秘的宝盒》、《独一无二的宝贝》、《一节特别的习作课》等。我引导学生结合我出示的句式回忆游戏的过程。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不需要我过多提醒, 学生把游戏前后老师和同学的表情、动作、语言观察得很是细致, 既有面上的描写, 又有点上的刻画, 而自己游戏前后的心理活动变化更是描绘得入木三分。学生快乐情绪的自然流淌与倾泻给了我无限惊喜, 也给了我深深的启迪。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的那样, 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
“现在动笔吧, 还有问题吗?”看着孩子们轻松的笑容, 听着笔尖落在纸上那如天籁般美妙的声音, 我知道这节课, 我成功了。
二、我教学生凑字数
三年级上册习作四教完了, 小朋友们埋头疾书, 我在教室里信步走着, 欣赏着学生笔下迷人的秋天。小怡又一次率先将草稿本交给了我, 我下意识地看了她一眼。只见她的小脸上满是欢喜, 手上捧着终于让她如释重负的草稿本。我读懂了, 又一次浩大的工程完成了, 现在就只剩下我验收过关的环节了, 接下来就可以将自己的大作大声地朗读给同学们听了。
我微笑着接过小怡的作文本, 洋洋洒洒写了将近三页纸, 语句流畅, 不乏情趣, 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 的确很不错。但毕竟是孩子, 总有不妥之处, 于是, 我拿起红笔, 开始批改。不一会儿, 就删去了一些啰唆的废话。“老师……”小怡红着眼轻轻叫了一声, “这些句子我想留着。”“为什么?”我很纳闷:这些多余的句子对文章毫无用处, 反而冲淡了精彩之处。小怡愣了一下, 吞吞吐吐地说道:“要是都删掉了, 我的文章就写不满三百字了, 妈妈说这样得不到高分, 会让我重写的。”我心头一沉: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作文目的越来越功利, 即要在考试时得高分。这沉重的包袱使得学生小小年纪就知道了作文要写得长一些, 哪怕胡乱地塞上一些空话、套话, 也比篇幅短的作文强。
我打开实物投影仪, 把小怡的本子放了上去, 故作神秘地问:“小怡, 看来你很想把作文写长, 今天老师就把轻轻松松写满字数的秘诀交给你!”同学们一听, 纷纷停下了手中的笔, 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我煞有其事地用红笔圈出小怡作文本上“天高云淡”、“雁过留声”等词, 问:“这几个词写得怎么样?”同学们显然有些摸不着头脑:“写得不错, 写出了秋天的特点。”我假装糊涂地问:“天怎么高, 云又是淡得如何呢?”这一问, 有几个机灵鬼已经领会我的意思, 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星翔说道:“天是那么蓝, 仿佛刚用蓝宝石洗过一样。天边飘来一朵白云, 淡淡的, 不知是哪位仙女不小心掉下的一块丝帕, 令人神往。”好家伙, 把先前学到的课文中的语句灵活用上了, 我朝他竖起了大拇指:“看, 人家多会凑字数, 轻轻松松, 五十字有了吧!”这一下, 不服气的可多了:
“天气渐渐地转凉了, 一片片枯黄的叶子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 纷纷离开了大树妈妈温暖的怀抱, 轻轻地从树上飘落下来, 飞落到草地、小河、庄稼上。这落叶似乎是报信员, 告诉大家秋天来了, 秋天来了。”
“秋天来了, 天气慢慢地凉爽起来了。瞧, 湛蓝的天空中, 大雁一会儿排成‘一’字, 一会儿排成‘人’字, 往南方飞去。它们有力地扇动着双翅, 边飞边叫, 仿佛在向我们告别。”
……
见时机已到, 我一本正经地说:“看, 刚才的四个字、八个字, 变成了这么多优美的句段, 把文章写长不难吧!”学生深有感触, 纷纷点头。“其实, 在这篇文章中, 凑字数的秘诀, 就是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把你看到的事物写具体。那么, 你看到的菊花、桂花、蚂蚁、蝈蝈等又是怎样的呢?赶快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把它们展现出来吧!”说到这里, 教室里一下子变得出奇安静, 学生奋笔疾书。
三、我们出书吧
三年级的最后一节习作课, 我觉得该给学生“下点猛药”。新宇问:“老师, 今天我们这节作文课写点什么?”我清清嗓子, 故弄玄虚地说:“今天我们不写作文。”“啊?!”孩子们的惊叹声中有惊喜, 有不解。“你们写本书送给我。”我故作平淡地说道。“啊?!”这一次, 孩子们的惊呼声中更多的是愤怒:老师太过分了, 我们小小年纪, 竟要写书。
“不要紧张。”我拿出一本童话书, “我们来看看, 书由封面、目录和一个个故事构成。那我们每人写一个童话故事, 不就四十多篇了, 挺厚的一本书了。昨天, 幼儿园的邹老师打电话给我, 班里好些小朋友都有一些坏习惯:贪吃糖果, 饭前不洗手, 挑食, 看书写字姿势不正确, 等等, 老师怎么教育都没用。我们帮帮邹老师好不好?怎么帮呢?幼儿园的小朋友最喜欢听童话故事了, 我们通过童话故事把这些坏习惯的害处讲清楚, 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然后把你们的一个个故事编成一本书, 相信一定能解决邹老师的燃眉之急。怎么样?”
不到一天, 学生作文齐刷刷地写好了。《眼睛先生找朋友》、《挑食兔跳跳》、《小糖猪历险记》……既然要出书了, 可不能这么草率。我们的故事要新, 要生动, 要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心服口服。于是, 学生自发地成立了修改小组, 圈圈画画不说, 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潜力不容小觑。
语文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故事 篇3
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目的不在于培养作家,不在于培养学生文学创造的能力,而是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提高谋生能力打基础。初中作文记叙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上。
“数码故事叙述”是将数码信息技术与语言文字的表达结合起来,利用数码信息技术记录学生身边的生活,为记叙文写作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素材和生活化的情境,从而转换为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记录生活的能力。
关于“转换”,我国学者刘淼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思维到外部书面语言表达要经过三级转换。
第一级是从思维到内部语言的直接转换。内部语言是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相关联的言语形态,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内部语言的语音的发音是隐蔽的,二是内部语言以自己的思想活动为思考对象,三是内部语言呈现片段性。第二级转换是内部语言到外部口头语言的转换。第三级转换是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换。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表达过程有重叠但不完全相同:加工充分、质量好的部分经过过滤器直接進入书面语言表达,不合要求的部分要经过再加工。
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点认识:一是学生的生活积累往往决定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质量,二是有效的作文指导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转换,三是进行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有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写作教学就是这么一个循序渐进的、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螺旋式上升的教与学的过程。
“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基本形式可概括为:拍拍——说说——议议——写写——评评——改改。
1、拍拍——学会观察,积累印象。真实的生活是记叙文写作的生命。学生虽然每天都能耳闻目睹、亲身经历许多事情,也可能通过一些媒介获得许多人和事的信息,但是在写作时却往往会抱怨“没什么可写”,究其原因,在于观察能力不强。观察就是运用人的感官感知客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过程,是学生认识生活、积累生活印象的主要方法,对写作具有特殊意义。
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并利用一定的载体让学生实践,这对低年级的学生尤其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码拍摄成了我们记录生活的重要手段,其直观、具体、可重现的特点,对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很有帮助。
从前表可以看出,数码素材的拍摄根据阶段和教学要点的差异有不同的要求。
第一阶段教师指定拍摄主题,有时甚至要由教师提供数码素材,素材的内容主要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共同生活。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在校园内的生活拍摄便于教师有效指导。从教学要点的要求来说,统一的素材便于教师组织集中、有针对性的教与学的活动。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相关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从记录共性的学校生活,逐步进入记录具有个性特点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从拍摄完整过程到拍摄某些片段甚至某一瞬间。在用数码技术记录生活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断提升,各种生活印象不断积累,为记叙文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数码素材为作文教学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还可以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说说——降低难度,以说带写。“说说”主要是指学生的口述作文。从写作三级转换理论来看,学生的口头表达有助于内部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化。口述作文将二级转换和三级转换区分开来,避免了高水平加工与低水平加工的同时进行,降低了书面作文的难度。因为有了“拍拍”的基础,基本解决了“写什么”的难题,学生的口头作文变得有话可说。说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数码素材进行整理、思考的过程,也是推敲词语、斟酌语段、调整结构、增改内容的过程。通过口头作文,学生做到胸有成竹,使得书面表达更容易,质量更高。
口头作文教学常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在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参与口头作文的机会,并可以得到小组成员及时的评价和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小组指导和班级交流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提高转化的质量。
3、议议——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议议”与“说说”是交错融合的过程,两者交错进行,互有促进。
内部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需要经过过滤器的筛选,那些质量不高的信息需要重新加工,而整个加工过程都是在自我监控下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议论与评价,不但有助于加强这种内部的监控,也有助于提高加工的效率和质量。“数码故事叙述”作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数字化的写作素材和交际化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师生可感、可知的范围内。在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时,其他人作为观众、听众,在看和听的过程中思考。在口头作文结束后的“议议”部分,其他人又成为评价者和建议者,根据个人对写作素材的感知、体验和思考,讨论切磋,各抒己见。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要注意倾听,适时点拨,合理引导,适当指导;另一方面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除了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用教师的热情与真情去点燃学生写作的兴趣与激情。
4、写写——合理要求,优质转换。有了“拍拍”、“说说”、“议议”的充分铺垫,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质量得到提高,书面表达的难度大为降低。“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教学是建立在对作文教学基础教育特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因此,在写作上尽量要求学生将注意力放在通顺、准确、实用、有效上,不以文学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样既能降低写作的难度,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又能恢复作文要求“平民化”的本来面目,有利于降低初中作文教学的压力。
5、评评、改改——鼓励为主,查漏补缺。“评评”、“改改”环节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加工过程。为了能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与能力,“数码故事叙述”的作文评价从要求上回归“平民化”,从形式上追求多样化,从对结果的关注转变为对过程的关注。通过评价,发现学生作文的亮点,增强学生写作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作文中的不足,从而有反思,有改进,有提高。
语文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故事 篇4
“第一个难题是学习录屏软件。”张菊侠告诉记者,学校的大部分老师都是第一次录课程,刚开始几乎一头雾水,搞不懂有哪些软件可以使用。“大家就相互交流,年轻一点的教年纪大一点的老师,家里有娃玩手机电脑玩得溜的就向自己的孩子请教。”
好在,张菊侠有一对上大学的双胞胎女儿。“我就不耻下问,让孩子手把手教我。中间也尝试了好几种录屏软件,最终选定一款最合适的。”
“课程上传到学校群里后,还要经过几轮检查。同事之间要先帮忙核对,我作为初三物理教研组组长,也要负责检查同课老师教学资料,然后学校领导再检查一遍,这个工作量还是很大的。”张菊侠说,学生最终看到的教学视频,都必须保质保量,既不能出现讲解中的知识性错误,也不能出现录制中的技术错误。
“随着老师们掌握得逐渐熟练,学校也对教学视频提出更规范的要求,统一的片头,统一的开场白,让大家在家中学习的时候一样体会到在校上课的秩序感和庄重感,不能降低学习质量。老师们都很追求完美,有人为了一节课,要反复录制十几遍,不愿意给孩子留下不顺畅的感觉。”
我与语文的故事作文 篇5
我带着疑问,走进了教室,一进门,就看见黑板上写着“时有数”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表明了老师的用意,这真是语言的魅力。中午吃饭时的“汗滴流下土”,接水时“珍惜水资源”,甚至上厕所时都有“匆匆来,冲冲走”……我们的生活根本离不开语文。
离开了校园,我漫步街头,一个个引人注目的广告语,每一句都将自己的产品赞美的无比诱人。什么“让你随时‘脉动’回来”、“要快克,就要用‘快克’”……
在语文的世界里,再平凡不过的东西,只要用上优美的比喻、夸张的手法,就会变得魅力四射。
离开了街道,走向公园,一句句保护草坪的标语,让我转过了目光,“请君多走几步路,勿将这里当马路”有了这样的标语,谁又会介意多走那“几步路”呢?
我的语文学习故事作文 篇6
我的语文学习故事作文范例
“语文”是我一生中学习的伴侣,它带给我的是无穷的乐趣。俗话说得好,“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如今,我已成了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小书迷”,生活上,学习上我都离不开书,我和书可是天生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书,是一种快乐,它能使我抛开烦恼,迎接欢乐;书,是一种美得享受,它能让我如同在快乐地旅游一样,在书的海洋中尽情地翱翔;书,是我学习中的好老师,当我有困难的.时候,它能为我开启一道新的思路,使我茅塞顿开……我对书激了兴趣,还是因一点小事造成的。记得上低年级时,妈妈总是一番又一番地表扬邻居张哥哥,主要是赞美他的文采。那时候,我厌倦看书。妈妈还少不了唠叨我,让我多学习他。有一回,当妈妈像往日般滔滔不绝地称赞他时,我很不服气,向妈妈抗议:“为啥一定要学习张哥哥呢?他不就能写出优美的作文?”妈妈脸色涨红了,严肃地说:“能写出佳作,已经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啦!”我不厌其烦地顶上一句:“有多难啊?不就是多看书嘛!”妈妈由阴转晴,心花露放:“既然你觉得那么简单,那从今以后你就得多看书了,我等着你的佳作。”听了妈妈的话,我觉得不好意思,就只好勉强地答应了。我既然轻易地答应了,就只好照着做。妈妈给我买了一堆堆书,故事书、作文书、历史书......五花八门,都快要把我“淹没”了。起初,我只是硬着眉头把书看完,全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不过,看完后总像是看过了一部电影,回味无穷。慢慢的,我养成了爱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日积月累,我已经吸收了不少的“营养”。由于岁月的流逝,我迷上了看书。家里的书柜已经填满了,不再受“客”了。因为如此,我的作文水平有着明显的进步,这给了一直担心我写作的妈妈不少安慰!学习语文也还是一件多姿多彩的事呢!一次考试,我得了“92”分,虽然成绩不太理想,但我已经是全班第一了。可我没有理由高兴得起,因为别的班最高是“98”分,如果不是因为我粗心大意,我就是全级第一这个“宝座”了!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我连基础题都错了,真不该!题目让我找出近义词,我却找了反义词,老师狠狠地扣了我五分。作文内容写得不错,可就是错别字连篇,可惜啊!作文被扣了三分。老师经常批评我粗心,我老是改不掉。就因为这样,我才决定要做个“小心”人,只要持之以恒,我就能把不好的习惯改掉,只有这样我的语文学习会更令人羡慕......
语文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故事 篇7
一、故事教学的概述
(一) 故事教学的定义
故事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 通过故事融入教学内容中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故事的内涵和精华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体会到事物的本质。语文故事教学就是把语文内容的字词句、思想内涵等融入到故事中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讲故事或者听故事中学习到语文知识, 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1]。
(二) 故事教学的特性
故事教学具有这样的特性: (1) 互动性。故事教学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 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设计好故事教学的选题,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让他们进行探讨。 (2) 真实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所讲的故事必须真实, 不能随意编造。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等情况进行故事的设定。 (3) 多样性。故事应该源于实际的生活, 应该设定不同的故事, 让学生感受不同故事的内涵和意义。
(三) 故事教学的意义
故事教学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 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以故事作为教学载体, 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有着轻松、活泼的氛围, 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2) 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故事教学可以让学生进入到一种角色, 感受语文的作用和魅力, 培养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 (3) 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体系构建能力。
二、中职语文课堂故事教学的实施
(一) 选择或创编恰当的故事开展课堂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对以往知识进行整合、创编故事。故事的难易程度需要结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 故事的情节、长短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等方面, 还需要综合考虑实际的生活经验。同时, 选择恰当、生动的故事是故事教学的重要方式, 运用学生熟悉的故事进行教学,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二) 根据实际的语文教学, 合理有效地运用故事教学
对于重点、难点的语文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努力挖掘以往的教学知识点进行故事的设计和创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故事教学,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 比如:重要的词语或者语句, 可让学生自我发挥创编出有趣、简单的故事。
(三)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创建故事情境
根据中职语文教学的内容, 充分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创建出形象生动的故事情境。比如:多媒体教学, 可运用其图片、视频、音效等功能, 建立起语文故事教学情境, 把语文知识点通过故事叙述的方式, 可以融入语文知识, 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深入性的感受和体验, 引起学生高涨的兴趣。
(四) 启发和引导学生创编故事,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突出语言文字的表达性, 重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 应该激励学生勤思善学, 大胆地编创故事和运用故事, 锻炼学生的语文掌握能力, 通过讲述和倾听,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运用能力。同时, 需要以实际的生活场景进行故事创作和教学。
三、中职语文故事教学的原则
(一) 符合中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性、心理状态等情况, 开展故事教学, 寓教于乐与主动发展的原则。选取的故事不仅要贴近教材内容, 还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心理及认知水平。运用的语文故事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难度适宜, 否则不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 保持语言的通俗性
在进行语文故事教学中, 需要保持语言的通俗性, 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 以丰富故事内容, 在选择和创编故事中, 应该让语言更为通俗、准确地表达[3]。
(三) 故事需要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收集、改编一些语文故事, 再整理并运用到教学中去, 因为故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修养, 因此必须把故事恰当合理地融入进课堂教学。
四、结语
故事教学对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而言, 是一种创新和改革。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个人能力, 大胆创新和运用故事教学方式, 为中职语文教育教学做出重要的贡献, 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伟.故事教学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课外语文, 2012 (6) .
[2]邹旋.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课堂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0 (15) .
语文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故事 篇8
所谓“微故事教学”,具体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穿插一些相关的简明、短小的故事,实施教学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丰盈充实教材文本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考,进而使学生从中悟到文理、掌握文道。微故事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遵循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要求。本文试就微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提出以下思考。
一、巧用背景式微故事,激发学习兴趣,铺垫情感
朱熹说:“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 兴趣是求知最有效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导入方式设计得巧妙精当,就能在顷刻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上课伊始我们采用妙趣横生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背景式微故事导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深入理解文本铺垫情感。
【 《祖父的园子》“导课”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与今天学习内容相关的真实故事:《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的香港,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散文化抒情小说。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一部分。从萧红一生的经历来看,祖父无疑是一个重要人物。在萧红的记忆中,祖父是唯一爱她的人,祖父的爱是萧红童年时代唯一的温暖和亮光。在作家萧红的心里,幼时生母病故,继母与她感情淡漠,父亲专制顽固,只有年迈的祖父能给这缺少爱的孩子一点安慰。祖父的园子也就是对已经逝去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在《呼兰河传》的结尾处,作者满怀深情地提及自己的祖父: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就死了。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作者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是一种精神寄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祖父的园子》,去感受祖父的园子的独特吧!
培养学生浓浓的语文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节选自名家的经典文章,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感受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上课伊始,导入背景式微故事,为学生描述作品背后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奠定学习课文的情感。
二、巧用链接式微故事,深入理解感悟,润物无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一篇篇文章的背后都牵着一个个故事。故事诱趣,故事联想,故事启智。我们除了直接呈现短小故事外,还可以对一些长篇故事进行二度创造,转换成适合学生理解接受的生动语言,以微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也可让学生进行二度创造,以微故事形式在课堂中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内涵。
【《泊船瓜洲》之品“绿”教学片段】
读“绿”:理解“绿”的原意。
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悟“绿”:体会“绿”的精妙。
师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冈,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看课文插图,你能猜出他用过哪些字吗?(到、过、满……)
师:关于改成“绿”字,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呢。
师讲述王安石改字的微故事。王安石先用“到”字,他感觉不满意,于是继续琢磨,继续推敲,继续修改。换了十几个字,就是找不到灵感。突然有一天,他翻看唐人诗集,看到这样一句诗: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他觉得这个“绿”字用得特别好,就把这个“绿”字用到这首诗中。这样一改,千古名句就有了!
(学生听完故事后谈启发)
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不仅仅是王安石注重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还有贾岛也是这样的。
链接《贾岛推敲》的微故事。(内容略)
语文教师不能只埋头于课堂上的字词句作业,语文贵在“教无定法”,在《泊船瓜洲》等古诗文教学中,品悟“绿”字,光借助注释来理解换词还不够深入彻底。学生对“绿”字的理解也只会停留在精妙的层面上,所以必须借助王安石改字的微故事,并链接贾岛推敲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多储备一些经典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三、巧用延伸式微故事,引发探究之意,其乐无穷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对接。语文教师都明白要把学生引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一堂语文课结束,不是学习的终结,恰恰是另一个学习的开始。用微故事的形式加以延伸,让语文学习带着情感温度,带着语言的魅力,一次次洗涤学生的心灵,丰厚学生的积淀。
【《草船借箭》之延伸式微故事结课】
1.引:孩子们,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从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三国演义》这部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的魅力。如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等。其实,这部作品除此让人称道之外,还有隐藏于其中的汉字小故事也常常令人津津乐道,啧啧称奇。
2.听:《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两段杨修解字的故事。
①重修园门的故事。三国时,曹操帐下有位主簿叫杨修,此人聪明过人。曹操下令建造一座相府花园,花园建成后,曹操亲自前去观看,打量片刻,也不说花园建得如何,只是取笔在门上写一个“活”字。工匠不知道曹操之意,十分心焦,害怕不按照丞相的要求改建将会受责,于是去请教相府谋士。众谋士均不解何意,唯有杨修说:“‘门’中‘活’字乃是一个‘阔’字,丞相嫌园门太阔了。”众人听后,都觉有理。于是,工匠重新改造园门后,又请曹操来看,曹操看后非常满意也十分惊讶,问道:“是谁猜着了我的意思?”手下人说:“是杨修。”曹操当众将杨修夸赞了一番。
②“一合酥”的故事。(内容略)
3.谈:刚才的汉字微故事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4.结:同学们,《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四大古典名著,肯定有其独到之处。你们可以自己再细细品味这部巨作。把你的发现简缩成微故事来交流。
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火眼金睛,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千里眼”和“顺风耳”,善于利用语文课程的教育资源,更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上述例子中,笔者就是巧妙引用《三国演义》中趣味汉字的微故事,让语文学习变得丰盈,使学生在已学课文基础上,进一步把资源引入语文学习中,激发阅读欲望,拓宽语文阅读视野。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敏感性,随时与学生一起享受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乐趣。搭建生活大舞台,走进语文大世界!
四、巧用练笔式微故事,提升习作能力,事半功倍
围绕“微故事”进行随堂练笔,基本形式有改编、续写、创编、写实等。在形象又有趣味的故事引导下,学生意识到原来写作思路还可以如此丰富,从而会从不同角度对写作内容予以理解,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不同故事的支撑而变得意味无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就能得以发散,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力定然有所提高,不仅积累素材,还能使习作能力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
【《秋思》古诗词之创编教学片段】
古诗词中的名篇佳作为学生自由想象提供了凭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古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把这些古诗词创编成别有情趣的微故事。比如,《秋思》一诗,看似平淡,却包含了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在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的瞬间,笔者让他们把这首诗创编成微故事,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借助想象,把原诗所描绘的“开封”的场景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具体地写出来。一位同学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唉,我想写的话实在太多了,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呀!天刚亮,我就将匆匆写好的信交给了邮差,并对他千叮咛万嘱咐。邮差要走了,我突然又想起了什么,赶紧叫住他说:“请等等,我还有话要讲!”邮差不耐烦地掏出信。我急忙打开信封,匆匆浏览了一遍书信,好像又不知道要补充些什么,只好又将信封好,双手递给邮差,并说了声:“谢谢你!”邮差走了,看着他渐渐远去的背景,我苦涩又无奈地笑了……
总之,寓语文教育于微故事情节之中,让学生在享受故事的快乐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微故事语文教学正如一泓活水,浸润着语文课堂教学,符合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透过微故事语文教学去寻找其内在的意蕴,也就是其所渗透出来的是一种语文学习的生活状态,既是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又是学生语文学习状态的变革。
微故事让语文课堂多了一份生趣,多了一份鲜活,多了学生的一次次顿悟,也多了师生之间的缕缕和谐。微故事,将轻轻叩开童心之门,也将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 篇9
从事语文教学已十来个年头,虽不能说自己已是行家,至少对语文教与学有些了解,就好像常在水中游,虽不是游泳健将,但多少熟悉一些水性一样。
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寓教于“文”(课文之文学性),这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此,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学,“教之无„文‟,行而不远”。枯燥乏味的教学,学生不愿听,又有多少效果可言呢?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呢?我以为,处于语文教学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应着重在以下两方面做文章。
一、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因为,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要让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文学素养低的语文教师也能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师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途径,不外乎“三多”:
1.多读。2.多写。3.多体验生活。
二、强化教学中的创造性
过去,对语文教学,我们过于强调以本为本,也即不能丝毫脱离教材、教学参考书,过于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学性。这就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手脚,使得他们在教学中循规蹈矩,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将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可想而知,如此缺乏创造性、缺乏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教学,只能造成文学性、生动性的“缺席”,难以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产生不了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国家教育部对语文教学大纲作了调整,强调整体感知课文,要求中学生能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学语文教师松了绑,使之在教学中发挥独创性、突出文学性变成了可能。如何强化教学中的创造性,这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我的看法是语文教师至少要做到“三新”:
1.教学理念新。2.教学语言新。3.教学方法新。
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是一些优秀中学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拿来”,为自己所用。我们也可以自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现在,已有不少语文教师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教学之中,这是很好的。多媒体课件,其显著特点在于形象直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有利于在教学中突现文学性,值得语文教师“拿来”。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 篇10
我的教学故事——巧用语文课堂,用“情”感化学生
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阶段,他们对社会、对人、对身边事都有了自己独特看法,但由于这个阶段的心理因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走弯路,甚至走向歧途。因此,这段时期是他们的思想非常需要老师、父母正确引导的阶段。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它们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了人间真挚的情感,是我们老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很好范例。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就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子,以教材中的感人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崇尚美好的品德。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巧用语文课堂这一土壤,使语文教学和德育水乳交融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大多数文章,抒情性很强,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在语文课堂中,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诵课文,可以让学生受到浓厚的情感熏陶。例如《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的脍炙人口的名篇,我在讲述这篇课文时,就积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所抒发的父爱子、子爱父的父子深情。我在介绍完写作背景的后,让学生反复自由地诵读课文,让他们自己在诵读中品味里面的父子深情。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我细心的观察他们的表情,发现很多学生的眼睛已经湿润了。我会心一笑:文章的情感,不是凭靠我们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感悟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读来打动学生,使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
二、让学生在教师讲解课文时受到情感熏陶。
语文教材选材丰富、多样等特点,决定了教育视角的广泛性。课文中一些人物的事迹,是德育的很好范例。比如,在学习《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文时,我们通过理解课文可知道,“两弹一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是一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在他身上没有神秘的色彩,没有耀眼的光环。有的只是他“置身沙漠,碎首黄尘”的一腔热血,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所以,我在讲述这篇课文时,通过对邓稼先这位人物感人事迹的分析,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知道,两弹的研制成功,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又一辉煌成就,全体中华儿女为此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在这样氛围中,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从中让学生受到一次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通过发掘文章中所蕴涵的爱国主义因素,可以有效地教育和激励学生,使他们增进爱国之情,确立报国之志。又如《我的老师》一文中,作家海伦由于身体上的缺馅,心里特别苦闷,在她老师充满爱心的教导下,她有了知识,有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成为著名作家。所以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我就直接启发学生思考:既哑又聋的海伦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获得成功,我们四肢健全的青年学生们,为什么不能做生活的强者?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这样学生就直接接受了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教育。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语文课堂中,使它们两者水乳交融。
三、让学生在教师介绍课文作者和时代背景时受到情感熏陶。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都是名家名作。很多作品的作者,他们的成功就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好范本。所以,我们教师在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时要加以点拨,让学生在了解课文作者时受到情感熏陶。比如,讲述《春》这篇文章时,我为学生详细地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当讲到朱自清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时,我就伺机教育学生:我们作为炎黄的子孙,在任何时候,都要和作者朱自清一样捍卫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气节。又如在我给学生介绍《风筝》的作者鲁迅时,就着重介绍了作家鲁迅求学经历,特别是他人生中的几次转折,更是作了重点介绍。介绍后伺机教育学生: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为国为民、积极正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四、让学生在课堂写作中受到情感熏陶。
写作,是学生抒发情感、升华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生的思想修养、审美情趣、意志品质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引导。这样,我们可以利用课堂的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伺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学完《背影》这篇课文,我就让学生以“爸爸(妈妈),请原谅我”为题写一篇作文,通过写作训练,是学生更深刻理解、感受天下父母情。又如,学完《鲁迅自传》,可以让学生写《我心目中的鲁迅》,通过写作,让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鲁迅有了更深的理解,为鲁迅一生的奋斗而感动,使其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而我们教师在作文讲评时,不能光找优秀作文,还须找一些后进生的作文,发掘其优点,通过表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可以说,德育伴随着写作的整个过程,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所以,我认为我们语文老师,应该留意学生在日记、作文中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时,我们的一句告诫,一声叮嘱,一个举动,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
重视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11
为什么学生喜欢听故事呢?
1. 故事中有奇妙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处在学龄阶段的儿童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每当听故事时,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就会感到极大的满足。
2. 故事在生动的情节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能给孩子以智慧和美德,是孩子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3. 故事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能引起他们的内心共鸣,将他们的情感牢牢牵系在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上。这种沉浸状态被称作“叙事转移”,远比说教的效果好过百倍、千倍。
怎么讲故事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妙用?
1. 要选择合适的内容
(1) 有的放矢,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所讲故事必须围绕主题,服从主题。比如,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走近李白”时,以徐凝写《庐山瀑布》、苏轼写《戏徐凝瀑布诗》的两个小故事来丰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故事的讲述与铺陈已然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 要符合儿童的年龄与兴趣特点。低年级学生,宜选用短小浅显的童话故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中年级的学生,更爱听与生活、自然有关的故事;高年级的学生,则渴望尽快融入社会,历史故事、英雄人物、激荡的情节更吸引他们。
(3) 故事的语言要尽量通俗、生动,人物形象要鲜明,才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2. 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切入
(1) 故事是打开课堂之门的魔法棒。对于一些课文的导入,用生动的故事无疑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① 用作者的人生经历导入。比如教学《清平乐 村居》,上课一开始,我以故事的形式把辛弃疾生活的环境、时代向学生娓娓道来。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辛弃疾、与作品的距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② 用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的故事导入。《人类的老师》是一篇通俗易懂的说明文,教学时可以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故事作为开场白。“谁是他们的老师,谁给他们带来了灵感的火花?答案就是——鸟儿。除此之外,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还有谁?”这样就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快速地走入课文。
③ 用教师经历的故事导入。比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中,我真诚地向学生讲述了自己和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引发了孩子的回忆,从而进入作者的内心。
(2) 故事是丰满人物形象的画笔。学语文,离不开理解人物形象。每一位作者的人生便是一个故事,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最好钥匙。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走近李白”的过程中,给学生讲述了多个李白的故事。听完这些故事,李白酒中仙的形象就映入学生的脑海,对李白豪迈潇洒的诗作也就有了感性的认识。
(3) 故事是学生背诵课文的捷径。教师可以用故事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找出课文的线索或是人为地编辑线索,再将这些线索串联成一个故事。这样,讲故事的过程既是记忆的过程,也是运用语言的过程。
(4) 故事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强心针。课堂教学关键要为学生推开一扇窗,打开一道门,指出一条路。例如教学《莫泊桑拜师》一文时,讲一讲他的著名作品《项链》;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后,讲一讲《希腊神话故事》中《潘多拉的魔盒》;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时,讲一讲巴金的《雾》《雨》《电》……这样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更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真是一石三鸟。
(5) 故事是辅导学生写作的神笔。编故事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创作、练笔的过程。读了《皇帝的新装》,就请学生续写后记;学了《公仪休拒收礼物》,请学生将剧本改编为故事……像这样学生改编故事、续写故事、创编故事、写实故事,就是在写自己的生活、愿望、灵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飞跃、升腾,是对故事教学的最好报答。
浅谈语文教学中小故事的趣用 篇12
一、趣用小故事引读课文
教文言文《晏子使楚》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学习, 我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国务卿访华, 国务卿一行人态度傲慢, 常常出言不逊, 有一次, 国务卿带着蔑视的神色说:“中国人很喜欢低头走路, 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头走路。”此语一出, 话惊四座, 显然这句话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许多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愤愤不平, 但是如果出面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 必定会引起双方的不愉快, 也势必会影响到以后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 但如果忍气吞声, 听任对方的羞辱, 那么国威何在?就在这令人尴尬的时刻, 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长周恩来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国务卿阁下, 这并不奇怪, 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 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周总理的一句妙语, 不仅挽回了面子, 而且不露声色地对无礼反唇相讥, 一场外交冲突就在笑声中化解了, 刚才紧张的气氛又变得和谐融洽起来。讲完后我问学生:“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这个小故事说明了周总理的机智, 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我点点头说:“同学们说对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晏子使楚》一文, 看看晏子是怎样机智巧妙地挫败楚王的。”于是就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阅读, 像这样, 以小故事引入课文学习, 容易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学好课文。
二、趣用小故事纠正错别字
教《论语八则》时, 我曾经让学生朗读课文, 有些学生把文中的“曰”字读成了“日”。让学生默写时, 有些学生把“曰”字写成“日”字, 这是学生认字不认真造成的错别字。为了纠正错误, 在总结朗读与默写时, 我适时地讲了一个笑话小故事:从前, 有个学童不认真读书, 他忘了“日”字的解释, 就急忙去查字典, 碰巧看见一个“曰”字, 他惊讶地说:“哎呀, 三天不见, 你竟胖成这样, 几乎让我认不出来啦!”学生们听了都乐起来, 课堂充满了快活的气氛。由此, 我用这个小故事对写读错音和写错别字的同学进行了敲击, 引起注意, 使他们辨别瘦高的“日” (ri) 和扁胖的“曰” (yue) 字, 以后, 我再进行朗读和默写, 学生不再出现“日”和“曰”的误读误写。
三、趣用小故事训练说话
在一次说话训练课上, 我打印出一个小故事发给每位同学。故事内容是:有一次, 大作家莫泊桑在一部小说中要细腻地描写一个人被踢后的感觉, 可他并没有这种体验, 想来想去难以下笔, 于是, 他来到大街上, 恰好一个乞丐迎面走来, 莫泊桑急忙站到他面前说:“请踢我几脚好吗?”对方一愣, 莫泊桑笑着说:“我给你钱。”乞丐一把抓过钱, 狠狠地踢起来。莫泊桑忍着痛回到屋子里拿起笔, 飞快地记下了当时的真实感受, 学生读了, 有的笑起来了, 有的在议论,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我让学生设计莫泊桑被踢后的表情、动作、心理, 通过合理想象进行扩充说话。因为故事的情景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因此, 形成了大家争说的热烈场面, 很好地达到了说话训练的效果。
四、趣用小故事指导写作
写作训练时, 要求学生的作文要构思巧妙。我讲了个小故事:有一个画师收了一批学生, 为了检验他们的成绩, 便出一道题考考他们, 题目是:看谁在一张纸上画出最多的骆驼。于是, 有的学生在纸上密密麻麻地画了一群骆驼;有的学生为了省笔, 只画出骆驼的头, 有的学生别出心裁, 他先下笔勾出两座山峰, 后再画从山谷走出一只骆驼, 后边又有一只骆驼走出半截身子。画师评此幅画为佳作, 因为他的构思巧妙, 寓意深刻, 谁能猜出山谷里藏了多少只骆驼呢?
学生听了默默赞叹, 于是, 我引导学生由小故事联系写作进行议论, 并小结:作文也像画画一样, 拿到题目, 仔细地思考题目的要求, 按表达主题的需要, 选好材料, 这时就要认真地构思, 寻求新颖的表现角度, 如故事中那位学生画的山谷里走出的一只跟着一只的骆驼, 很巧妙地表现了“多”字, 这就是他的巧妙的构思。
五、趣用小说故事理解注释
课文下面的注释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但有的注释引用典故或故事, 学生看后不好理解, 例如, 我教《有的人》一课, 文中有“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一句诗。课文下面注释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鲁迅《自嘲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教师的的教学小故事 篇13
从孩子还不太懂事的时候起,我就教给他应当吃什么,不应当吃什么。记得他刚上幼儿园不久,教师要个可乐瓶子,我和孩子一齐买来可乐,然后将里边的液体倒入下水道,最终才将空瓶截成教师要的半截带到学校。所以,孩子至今从来不在学校附近的地摊上买任何东西吃,他十分喜欢吃蔬菜和水果,每餐没有蔬菜和水果他就要提醒,用不着我们摧他吃什么。
这其中的关键是,我不吸烟,不喝酒,不打游戏,不看电视,不吃垃圾食品,自然孩子也不会做这些。孩子吃得营养了,自然他就会很健康,即使偶尔有点儿发烧感冒,这都属正常现象,我用自我专业的营养学知识就能够给他调理好。也所以,他从1岁以后至今,将近8年,没有吃过一次药,没有打过一次针。我的观念是健康是第一位的,学习才是第二位的。当然,他的身体健康了,大脑营养充足了,学习起来自然也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孩子从小没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即使学习再好,长大后也是无用的。相反,假如我没有自我约束,总是吃一些不该吃的东西,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那孩子必须也会是这个样貌。
我和语文的故事作文700字 篇14
在“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春天里,我们相识。揣着对小学的憧憬,对老师的向往,我上了小学。第一天就认识了你,还依稀记得:老师拿着小棒,指着黑板教我们读“a,o,e”我被你绕得哭笑不得,舌头来不及打滚,从那时,我就心里暗暗地想:我一定要学好你!不久,嘴边蹦蹦跳跳,调皮的你终于被我抓住了。接着我认识了很多字,便开始接触各种书籍。我品味着方方正正、匀称娟秀的中文字,忽然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图案。于是,我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书籍,丛书中, 你让我体会到了曹操“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抱负;让我明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之心;让我体会到了抗日战争的困苦......我与语文的情愫,是难以描述,此时无声胜有声。学语文,让我明白了许多人世沧桑,更了解了许多的古代人物,让我学习他们,和历史进行交流,触摸远古的文明和苍凉,和现实进行交流,泛起真善美的河流,和未来进行交流,憧憬无际美好的未来......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学语文,在生活中,我们也在学语文,接触语文。语文,你还让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当我和同桌吵架生气时,你告诉我“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样不值得;当我失败时,你告诉我“失败乃成功之母”,振作起来;当我想念父母时,你告诉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巧用故事教学升华语文课堂 篇15
1. 通过多媒体方式, 构建故事新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 其基本特点就是活泼好动, 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很强但自控能力很弱。通常他们对某一感兴趣的事物无法持续较长的时间, 注意力就会转移。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尤其要注重保持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方法将故事的趣味性表达出来, 比如将其与影像结合起来。这便是多媒体故事教学的开始, 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得到启发并专注于课堂, 这样他们更容易受到吸引进入教师布置的情境, 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比如针对《司马光》这一篇课文, 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采用“声影像”的多媒体方式来构建故事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先让学生将课文故事朗读一遍, 在知晓故事情节后, 再引导他们想象“当时的场景”, 接着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故事影片给孩子们播放, 同时结合课文内容, 对影片中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进行预测, 以互动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故事的情境。再加上相应的提问——“如果你是司马光, 看到小朋友掉进水缸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类似的提问能让学生移情换境, 身临其境地理解文章的故事感。
2. 强化学生表演实践, 深悟故事情节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 需要创造性地理解与使用语文教材, 善于用好教材而不仅仅是教, 这样才能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挖掘课程深处的资源, 从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进行实践练习。抓住小学生表演欲望强烈这个点, 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将其与故事性课文结合起来, 通过提炼课文内容的一个故事梗概, 把重要的剧情和情节编排成适合学生表演的小节目, 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重新把故事演绎一遍, 其他的同学则作为评委, 看哪些人物表演得好, 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通过学生间相互的表演和讨论,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重要性, 将故事融入表演。当学生角色代入后, 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理解人物的性格, 掌握故事的逻辑发展思维。这就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语文故事教学模式, 学生既得到了表演实践, 又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课文背后表达的思想, 可谓一箭双雕。
3. 巧用课文空处留白, 开发导引新故事
语文教材是小学生接触和认知语文世界的主要方式。因此, 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与使用教材, 才能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好地实践语文学习。随着小学语文教材的不断开放, 也为语文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故事性教学设计过程中, 要在围绕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拓展和延伸, 将教材的“留白”部分进行放大, 挖掘出新的故事资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可以借助课文教材的图景, 充分发掘教学中积极乐学的因素, 将图景与故事结合起来, 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找到破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策略。比如《乌鸦喝水》一课中, 教师在导课阶段加入“放小鸟”的故事情节后, 结合文章“鸟”的主体教学, 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串连起来, 强化记忆。接着教师以出其不意的图片展示方式, 加上一定的故事阐述后向学生抛出问题——“乌鸦如何才能喝到水呢?”类似的故事阐述和问题导出, 可以让课堂兼具神秘性和启发性, 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 对小学生来说, 故事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需要教师从导课开始发挥故事的独特作用, 让故事充满语文课堂, 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步一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彩娟.让故事点亮语文[J].语文建设.2011 (8) .
语文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故事 篇16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小学语文
故事以它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娱乐性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它犹如兴奋剂,大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它短小精悍,灵活多变,很适宜于穿插在教学中。因此,故事教学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故事教学法的意义
1.故事给学生带来无穷乐趣
爱听美妙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内容丰富多彩,而其引人入胜的情节,鲜明生动的形象,也很吸引小学生,是最易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平时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如:我是小白兔,你是大灰狼;我是白雪公主,你是巫婆;我是黑猫警长……等等,在小学生的生活中都是伴随着这些好听有趣的故事,故事给小学生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2.故事给学生带来情感体验
听故事,几乎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丰富奇特的构思,常常与小学生的心灵展开对话,引起小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故事是集中地、典型地反映现实生活,并以活生生的形象来反映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由于是非鲜明,感染力大,学生在聚精会神地听故事的同时,往往会为正义和善良而快乐和欢呼,为小主人公悲惨的遭遇而流出感伤的眼泪,为故事中人物的机智而点头或对愚笨而摇头。学生听过某些故事后,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往往会有所改变,如知道关心别人了,爱清洁了等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故事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故事教学法的实施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用故事开头,形象生动,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一下子就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讲授新课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如教师在讲《一夜的工作》时,用这样一个故事开头:同学们,全世界各国领导人才智超群者比比皆是,他们在世界政坛上叱咤风云,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在他们去世后,本国都降半旗致哀,而联合国那面旗帜却始终高高飘扬,显示它的威严庄重,并不因某个国家领导人逝世而下降半旗。惟独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去世后,联合国降半旗致哀。其他各国使者议论纷纷,抱怨不平,并提出抗议,这时联合国秘书长出来讲了两点:第一,中国的人口有十几亿,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中国的总理自己没有一个孩子;第二,中国的人民币无数,而他们的总理没有一分存款。你们哪个国家的领导人如果具备其中一点,我可马上降半旗致哀。各国使者听后只好悄悄退去。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新中国的总理,你们能不为咱们有这样的好总理感到骄傲自豪吗?同学们被总理的伟大精神所感染,急于了解周总理的工作情况的心情更加迫切,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一夜的工作》就事半功倍了。
2.故事穿插,调控情绪
小学生天生好动,讲课中如果不讲究方法,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在讲课中,除了让学生动手动脑外,把小故事穿插进去,可以起到兴奋、调节作用,使学生重新振作精神,兴致勃勃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敌人只好把看家的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看家本领”一词,教师可穿插这样一个故事:从前虎拜猫为师学习武艺,虎虚心请教,猫耐心传授。一天天过去了,虎学到了许多本领,洋洋得意,猫看在眼里,没有吱声。又过了许多天,猫告诉虎说:“我的武艺教完了,你可以离开了。”虎听后,心中暗自惊喜,如果我把猫吃掉,这天下不就属于我的了吗?忽然间,虎凶相毕露,呲牙裂嘴,张开大口,向猫扑去。说时迟,那时快,猫好像早已料到这一点,便飞身向一棵大树,虎紧追不放,眼看快要追上,猫“哧”的地一声爬上了大树。虎在树下喘着粗气,不解地朝树上望去,“你不是说武艺教完了吗?”猫轻蔑地说“其他都教给你了,只有这一招没有教给你,不然的话,我早被你吃掉了。”同学们,这一招就是最后一招,也就是看家本领。可惜敌人还不如猫,尽管使用了火力警戒,但还是难以保其性命。同学们不仅听得兴趣盎然,而且更加加深了对这一词的理解。
3.故事结尾,拓展延伸
在课文讲完后,通过一个故事进行点拨、引申,启发学生体会到什么?想到了什么?联系实际写一篇短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讲《荔枝》一课后,我讲了这样一个歌颂母爱的故事。唐山地震时,一个母亲与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被困在一个狭小的墙角里,外面被水泥板遮盖,无法出去,在缺水缺食的情况下,母亲为了救活孩子,在身上的奶水吸干后,用利器将自己的手指头刺破,让孩子吮吸。几天后,等人们发现他们时,孩子还活着,而母亲已离开了人世。让人难忘的是母亲十个手指上留下了十个干瘪的小眼儿。同学们,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啊!为了孩子她连命都不要,你们的母亲难道不是这样吗?为了自己的孩子,她们宁愿舍弃一切。听了这个故事后,你们有什么启发?请想想你们的母亲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哪些?试根据课文的模式,以《母子之间》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语文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故事】推荐阅读:
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故事11-07
我的教学故事 小学语文09-04
我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小故事08-30
我和语文老师的故事作文11-28
语文真课堂的构建?――以故事教学为例12-30
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08-07
语文教学的教师随笔12-28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10-09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05-12
语文教师的教学总结报告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