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故事为语文课堂增加(共9篇)
让故事为语文课堂增加 篇1
让故事扮靓语文课堂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职中语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与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构成了反比关系。由于缺乏重视,因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出现大面积的或睡觉,或玩手机,或聊天……往往老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怎么办?经过多次尝试,我认为将故事带进语文课堂是改变这一现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故事在语文课堂能绽放自己独特的魅力。
首先,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老少皆宜。故事大多富有情节和趣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注入趣味因子,使课堂充满活力。如在上新生入学第一堂语文课时,我没有直入课文而是讲文学史,列举各个朝代的文学现象。大部分学生知道唐诗宋词,那唐以前宋以后呢?学生却知之甚少。当谈到上古神话时,我讲了女娲造人的故事和希腊神话中关于人的来源的故事,讲先秦散文时我讲了说客们周游列国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老师只是信手拈来,但学生却趣味盎然。课前精神萎靡的学生被我的故事说得兴奋不已。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当作礼物来接受。”
其次,故事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故事包含了人类集体的或个人的经验,它就像一个智慧锦囊,包罗万象,取之不尽,传递着人类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故事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我在介绍莫泊桑时讲到了他的代表作《羊脂球》;当我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根据课文的需要介绍了《水浒传》的序言和高俅发迹等与课文有关的故事;介绍巴金时介绍了《爱情三部曲》的故事梗概……这些优美的故事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好多同学都到学校图书馆去借来阅读。这样一来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更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于漪老师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故事可以化解难点,易于学生理解。如教学“交谈的技巧”时,学生对谐音改口不能理解,我讲了《雷雨》中鲁侍萍初见三十年未见的大儿子周萍时说的一句话:“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学生不但理解了谐音改口的涵义,而且领悟了谐音改口这种交谈技巧的重要作用。
二、故事在语文课堂的运用灵活自如,能做到有的放矢。
1、导入新课用故事。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因而在新课一开始,教师可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或故事,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立即带进课堂。
新课导入的故事,可以是教材中的现成故事,可以是有关作者的经典故事,可以是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故事,还可以链接到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有的造成悬念,在最精彩处戛然而止,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的情节感人,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有的则以舒缓、自然,而又富有诗意见长,能制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
如教学《麦琪的礼物》一文时,我是这样开头的:“1899年的圣诞节来临前夕,美国哥伦布城监狱里,一个囚徒因无钱给女儿买礼物而发愁、痛苦。他忽然想起他从前写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给市民们很好的消遣和娱乐。于是,他写下了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小说获得很大成功,他用得到的稿酬让心爱的女儿得到了圣诞礼物。从此创作的作品源源不断,成了与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是谁呢?”——一开始用故事设置悬念,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突破难点用故事。
在课文重难点的突破上运用故事,可以达到分解重难点、降低理解的难度的目的。教材的重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何突破?有时候借助故事能化难为易。如教学《清塘荷韵》一文时,作者的感悟是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引导学生品读文中作者感悟前后对荷花描写的语句后,讲了体操运动员桑兰的故事、残疾人作家史铁生的故事和美国盲聋作家海伦·凯勒的故事,从这些人物身上学生体会到了生命力量的不可抗拒,对故事人物的感受中理解了这篇文章作者的感悟。这样的故事运用不但化解了重难点,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同学们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也有了深刻地体会。
3、揭示主旨用故事。
在揭示文章主旨时运用故事可以起到强化课文主旨的作用。如学习《秋水》一文时,在学生领悟了课文的主旨后,我让学生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4、集中注意力用故事。
在一堂课教学中,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总是有限的,况且有些学生上课老走神。当发现部分学生注意力已经不在课堂时,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既能调整课堂教学氛围,又能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经过精挑细选的故事将是语文课堂的点睛之笔。语文课堂不是故事会,不能良莠不分。首先,与课文内容无关的故事不能讲,以免信口开河,离题万里。其次,没有内涵,没有回味的故事不能讲,以免课堂淡如白开水,寡而无味。三是趣味不高,思想性不强的故事不能讲,以免流于庸俗、低劣。最后,太长的故事不能讲,以免冲击课文,造成本末倒置。所以,用到课堂的故事必须有所选择。这些经过精挑细选的故事必定是刀刃上的好钢,画龙点睛之笔,对学生起到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作用。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将故事带进课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课堂大的教学效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为。若纯粹为了热闹而引用大量的故事又将是对神圣语文课堂的一种玷污。让小故事活跃大课堂,让小故事铸成大智慧,让小故事折射大语文。让故事扮靓我们的语文课堂吧!。
让故事为语文课堂增加 篇2
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故事呢?
一、课前活动讲故事, 积累写作素材
在每节语文课前, 我都组织学生进行课前讲故事活动。每天一人, 依次轮流进行。故事主题由老师定, 三周一个主题。学生围绕老师定的主题提前收集背诵故事, 轮到自己时, 在语文课伊始, 站到讲台上落落大方、语言流畅、声音洪亮地讲述自己整编的故事。对学生来说, 故事生动有趣, 而且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 肚子里有东西, 写作便水到渠成, 得心应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 他们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获得了成就感, 接受了精神的洗礼。如无臂钢琴家刘伟的故事, 坚守肝胆手术60年的吴孟超医生的故事等, 让学生一生都铭记于心, 受益无穷。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故事中学写作, 学做人, 故事为语文教学增添了一抹不平凡的色彩。
二、导入新课讲故事, 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当然也需要一个好的“开场白”———导语。因此,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 创设一种先声诱人、引人入胜的佳境,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极为重大。先讲一则小故事, 语言通俗易懂, 幽默风趣, 往往能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如我讲解《竞选州长》时, 就以一个小故事开头:马克·吐温在发表了《竞选州长》的小说后, 一次在大街上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 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 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 我的防弹汽车的钢板最坚固, 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 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 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 还不锐利吗?”这样的导语让学生忍俊不禁。一则小故事看似闲话, 学生却听得十分专注, 处于一种愉悦畅快状态, 学生不必在死记硬背上下工夫, 甚至没意识到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 却真实地在笑声中感受到了马克·吐温语言的幽默、辛辣的特点。趣味故事, 为语文教学增添了一抹不平凡的色彩。
三、介绍背景讲故事, 轻松理解课文
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 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 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 可以给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果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背景资料, 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文言文教学, 适当讲解一些历史故事, 能够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而轻松,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 我向学生介绍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起因的历史故事: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 (前684) , 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 齐桓公 (公子小白) 与其庶兄公子纠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 (齐襄公堂弟) 已被杀, 齐国一时无君, 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 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 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 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 取得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 两军交战于乾时 (齐地) , 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 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 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 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通过这一故事, 学生了解到了这一战对于鲁国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一战, 更深入地理解了曹刿“主动请见”的爱国精神之可贵, 和他“论战”、“参战”时所表现出的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背景故事, 这一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源, 如果语文教师能合理长久地开发利用它, 它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增添不平凡的色彩。
四、理解主旨讲故事, 丰富情感体验
在学生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之后, 也可以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讲故事, 强化印象, 加深体会, 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情感。如讲《敬畏生命》一课时, 补充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奇异植物的故事;讲《斑羚飞渡》一课时, 补充亚马逊森林火灾中黑蚂蚁团成一个大球突围逃生的故事和《藏羚羊跪拜》的故事;讲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一课时, 补充她放弃申请镭的专利, 将遗产全部捐献, 一点也不留给自己的女儿的故事。这样就能把有限的课堂变成无限的知识的海洋, 用故事打动学生, 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理解主旨讲故事, 让语文教学充满不平凡的色彩。
五、续写课文编故事,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找准想象的切入点,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小说一类的文体, 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续编故事, 这会让语文教学充满创新的魅力, 精彩纷呈。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 我让学生续写结尾。有的学生写道:于勒靠着辛勤劳动, 终于攒下一笔钱, 做了一笔大买卖, 赚了许多钱, 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菲利普一家的命运。有的学生写道:于勒依然穷困潦倒,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来投奔哥哥一家, 菲利普夫妇更加薄情寡义, 面目可憎。还有学生写道:二姐夫其实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他并不是因为那封信才娶了二姐, 当他得知于勒叔叔的事后, 主动找岳父母谈这件事, 在他的劝说下, 菲利普夫妇心底的人性的光辉终于被唤醒……从学生的作品中, 我真正明白“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道理, 只是看教师有没有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大海和蓝天。续写课文编故事, 让语文教学充满了创新色彩。
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把故事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那么语文课堂一定是多姿多彩、充满智慧的, 试问还有哪个学生不爱学习语文呢?故事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增添不平凡的色彩。
参考文献
让故事为语文课堂增加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戏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32-01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改变小学语文课堂中那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得语文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则是响应素质教育的第一步。其中,让游戏“做客”小学语文课堂,把游戏带入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将其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并和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则是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建立能使得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游戏教学体现出了新课程理念对小学生天性和人格的尊重。本文主要结合游戏教学展开如下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利用游戏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把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有利于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如果只是单一地对文本进行讲解,单纯地传授知识,一节课下来,课堂氛围沉闷无比,而且还很难激活学生们的思考,根本不可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了解决这一现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适当地设计和安排一些游戏活动,主要是为了活跃氛围,让学生都能够更自觉地去阅读、学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例如,表演游戏活动。喜欢表演、好动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天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者是表演,能满足他们游戏与幻想的心理,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刻领悟课文的内容,把握角色的特点,掌握文章的中心。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可以设计一些表演类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比如,在探究《秋姑娘的信》这篇文章时,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扮演秋姑娘、松鼠、青蛙以及大雁等角色,并且再带上相应的头饰,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既能够读出人物的语气,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教学内容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对美术、音乐的兴趣与感知力超出常人的想象。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结合学生的这种特性,多开展丰富有趣、刺激的感官游戏,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利于学生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当中。例如,在分析《小小竹排画中游》这篇文章时,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描绘一个男孩撑着竹排顺流而下,观赏美丽风光的画面。文章中的“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的画面非常丰富,且种类繁多,动感十足,同时还洋溢着欢快的感情。文章中的“禾苗绿油油”则是一句色彩感非常强烈的语句。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撑竹排的体验,根本不可能体会出其中的情感。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同学们,小小竹排画中游,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向往、美妙的画面呀。那么,大家拿起手中的水彩笔,结合自己的想象画出这幅画吧。”这时,学生们也都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认真地体味诗歌中呈现出来的场景。显眼的色彩、丰富的事物等都刺激着每一位学生的视觉,让学生都能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和诗歌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设置的游戏内容要仅仅围绕知识点,坚持适度的原则
在语文教学当中,游戏的选择与安排不能是盲目的,也不能单纯地为了游戏而游戏。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所选择的游戏内容都需要紧紧地围绕着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展开,要切实把游戏的宗旨落到知识点的讲解和掌握上。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能够把握游戏的目标,要做到不偏离宗旨和方向,而且还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例如,在学习毛泽东的《长征》这篇文章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指导学生掌握古诗的停顿间隔以及背诵技巧,要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韵味。然后,在朗诵比赛中,一些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也可以在其他学生面前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朗诵技巧。接着,教师也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总结,让每一个小组都选派出一个代表进行讨论总结的展示,让全体学生不仅仅只是背诵这首古诗,而是还能够全方位地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思想感情等。创设这样的游戏教学,让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四、游戏的创设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游戏环节加以设置时,也需要紧紧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日常生活丰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把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调动出来,使学生都能够更加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分析杜牧的《江南春绝句》这首诗时,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画出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春天的形象描绘出来。通过这种绘画的教学方式,既能够锻炼、丰富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有利于使得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感受,感受到江南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的美景,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有助于学生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结语: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游戏化的教学是把游戏活动和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新型的教学方法,主要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在游戏化教学设置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让小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出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游戏中学习文化知识,在游戏中拓宽自己的视野,进而再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缪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原则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3).
[2]王欣卉.游戏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J].中华少年,2016-(02).
[3]旦文姬.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1).
让故事为语文课堂增加 篇4
一、案例描述
我们学校一年级每个班级都有五十个学生。没有多媒体设备,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费力又不讨好,教学秩序难以维持。后来我观察到《品德与生活》课金老师上课时小朋友们都很安静,听得很认真,原来金老师把课文的内容都编成了童话故事。对呀,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于是,每次上新课,我也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或者配上一段音乐,在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一说到讲故事,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小朋友们个个都竖着耳朵,听得可认真了。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数学知识也同时进入了学生的脑海。这不就是我们经常提倡的“寓教于乐”吗?
在小朋友学习人教版第一册P29“0的认识”的时候,上课一开始我就用故事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林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有一天,阳光灿烂,猫妈妈和小猫背着鱼竿高高兴兴地来到小河边钓鱼。猫妈妈非常安静的坐在河边,聚精会神的在钓鱼,小猫也学猫妈妈的样子,坐在猫妈妈旁边钓鱼。一会,猫妈妈就钩到了一条大鱼,而小猫这时候看到飞来一只美丽的蝴蝶,就跑了过去抓蝴蝶,结果没有抓到。然后又回到河边钓鱼,过了一会,猫妈妈又钩到一条大鱼,而小猫又看到了一只蜻蜓,又跑去抓蜻蜓,结果还是没有抓到。再回到河边钓鱼。……谁能帮老师把这个故事讲完?”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你一言、我一语,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有的说小猫不专心钓鱼,最后一条鱼也没钓到,有的说小猫玩累了,以至于钓鱼时睡着了等等,总之当太阳下山了,要回家的时候,猫妈妈钓到了好几条大鱼,而小猫一条也没有钓着,“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地回去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每个学生,我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了两只水桶,一只装着5条大鱼,另一水桶空空的,让学生数一数猫妈妈钓了几条鱼。小朋友在数猫妈妈和小猫钓到的鱼的只数时时候,“0”也就顺理成章的被学生接受了。在最后,我还让学生说一说小猫这样做好不好,让他们懂得要认认真真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道理。
二、案例反思
学生是在童话故事中慢慢长大的,他们喜欢听童话故事,也非常喜欢讲童话故事。因此,有趣的数学故事就经常走进我的课堂。数学故事不仅深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知识,而且在讲数学故事的过程中,还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深受故事的感动和启发。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之前,几乎天天都接触童话故事,在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他们非常喜欢听故事。在课堂上故事的魅力依然不减,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大法宝。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而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甚至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新教材的内容设计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学习内容和练习的设计非常注重童趣,如果我们上一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语文高效课堂小故事 篇5
回顾这两个多月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然后就是从多方面探讨高效课堂的方式方法。我做了一些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与感悟,以及和大家分享课堂中发生的一些小故事。
我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堂,应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以生为本,要看三点:第一点,学生是否喜欢和期待上这节课。第二点,学生是否有以下收获:一是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字,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二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第三点,这一节课学生反馈的信息渠道是否通畅,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并快速反应跟进,查漏补缺。
第一个故事:让周鑫爱上语文课。
作为学生,有权选择是否喜欢上你的课。我认为作为我们教师,有必要认识到“学生就是上帝”,当学生在你的课上体验到语文的魅力与学习的快乐时,他就会成为你课堂忠实的“回头客”。周鑫在以前认为自己是差生,觉得自己学习语文有困难,对语文产生不了兴趣,很厌学,上语文课老是心不在焉。针对他这些问题,我对症下药。
每节课都应该让周鑫有快乐的回味。令人回味的可以是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如在学习《果园机器人》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讲了《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周鑫明白了: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可以是一次针锋相对的交流和辩论,如在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交流和辩论的方式,同学们明白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可以是你的真挚赞赏和鼓励,如学习《七颗钻石》这篇课文时,当周鑫同学说到“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时,我称赞了周鑫,因为他让同学们明白了: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令人回味的还可以是一场有趣的情景表演,在学习《亡羊补牢》这篇课文时,我让周鑫和其它同学表演了这个故事。总之,最关键的就是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地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切,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周鑫同学从此喜欢上了语文课,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情绪高涨,我看到他的进步我很高兴和欣慰。
第二个故事:让全班学生简单扎实地上好语文课。
我认为简单,就是要简约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简化教学环节,简便教学方法,不搞花架子。扎实,就是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底子,抓好语言文字训练。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前的传统式教学就是满堂灌,一节课全是老师在讲,与学生的互动很少。学生觉得语文复杂难懂,老是死记硬背,没有新意。针对这个问题,我充分利用高效课堂的优势,简化了语文课的繁琐流程,将重要知识简化精炼,使整堂课没有了以前的复杂,而是重新焕然一新,简单易懂。
如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上,我是这样做的:
1、教会学生在预习中读准字音
预习是专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的。为了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识字效率,我让学生学会自学。在上新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生字。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初读课文时学生先把本课的生字找出来,注上音,自己识记。然后学生之间互相认读生字,并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这样,通过预习,学生获得了学习生字的主动权。
2、教会学生同时运用眼、耳、脑记住字形
听课是重要的学习途径,又是很难掌握的学习技巧。让学生同时运用眼、耳、脑去积极地捕捉知识。眼,要注意看清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及笔顺。耳,要注意听清老师指出的重点,如老师说“下雪”的“雪”字上面是“雨字头”,“雨字头”第三笔是横钩,不要写成横折或横折钩等。脑,要牢记字的读音、字形、字义。有的字,如“木桩”的“桩”、“欺负”的“欺”可以运用已有知识,帮助识记;有的字,如“环绕”的“绕”、“欺骗”的“骗”、“方便”的“便”可与熟字“烧饭”的“烧”、“偏旁”的“偏”、“使用”的“使”进行比较,加深记忆。还有的字,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3、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比如教“回”这个生字,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回头”的“回”与“有一回”的“回”的不同意思。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知道前者是“掉转”的意思,后者是量词,表示次数。再让学生说说 “回”字还可以组成哪些词。这样教学,遵循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学生理解到了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是不同的。
4、教会学生在比较中识记字形、通过组词理解字义 比如“蜜蜂”的“蜂”和“山峰”的“峰”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但字义不同。我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字:“蜜蜂”的“蜂”是虫字旁,虫字旁的字,一般与昆虫有关;“山峰”的“峰”是山字旁,山字旁的字,意思大都与山有关。“蜂”可以组成词语:“蜜蜂、蜂蜜、胡蜂”等,“峰” 可以组成词语:“山峰、顶峰、峰峦”等。这样引导,学生既记住了这两个字的字形,又理解了这两个字的字义。
5、教会学生自编儿歌识字
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也便于记忆。因此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学习“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如学习“司机”的“司”字,编 成“同”字去掉一小竖;如学习“法、丢”时,我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6、教会学生利用形声字识字
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字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例如:“蜻”是蜻蜓的“蜻”,所以用虫字旁,右边读音,整个字也读“qing”。从这个角度思考、讲解,学生基本做到过目不忘。
祖国的文字很美,我不光要求学生要记住课文中的生字,还要他们开展比赛,看谁课外识记的汉字多。祖国的语言更美,我要求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总之,要上好小学语文课,要有高效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学识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要设法让学生敢说会读;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独立探索、大胆想象、求异创新;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乐于接触大自然、体验生活。这样才能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主动权和高效率。
让语文课堂更加 篇6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新课程让教师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学习的课堂,一个让学生能尽情发挥、展示才能,有能学到知识的课堂、一个更加实用的课堂。
【关键词】:课堂知识实用
场景一:某市级赛课现场,一位执教《背影》的教师,特地穿一件长袍马褂到教室,引得学生哄笑不已,后又两手扒住黑板上的边框作上爬状,仿佛文中父亲翻越火车月台时的艰难情状,这并不高明的表演,只让学生觉得老师好玩和有趣,根本没有实用性可言。
场景二:某君讲《故乡》时,从头至尾表演起杨二嫂的卖弄风情、尖酸刻薄,闰土的呆滞恭敬,至于环境渲染的特色,人物对照的匠心则全给这手舞足蹈冲淡了,冲散了。
场景三:有一青年才俊教学《雷电颂》,在朗读那大段的独白时,全身颤动,双目圆睁,末了仿效京戏舞台上人物把头连旋好几圈,直累得头晕眼花、气喘吁吁为止。
以上种种,集中展示了目前在我们层层级级的语文教学大奖赛、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中的突出现象,课堂中花样翻新的教学技巧,精美的课件满天飞、老师学生上窜下跳,令人“热血沸腾”,让人瞠目结舌,回过头仔细研究,在这些课堂中真正能起到示范作用的实在太少。卞幼平老师曾在《江苏教育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对这以上这三类课作了归类:一是做作表演式;二是放胆演剧式;三是即兴发挥式。在我看来这三类课概括起来一个词,即“做秀”,华而不实,没有实用性。让这些“做秀”课到处示范、展示,去“秀一把”,其副作用是不会小的。长期下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能一天天好起来吗?
面对现实,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今天课堂教学中应该把精力和时间真正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放在语文教学的实用性研究上,在语文教学的“实功”上多琢磨,在学生学习的“实效”上动脑筋,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实用。
一、教师素质要提高
“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全面的业务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课堂中,一位优秀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始终保持风度、自信的讲解、流利的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所用这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这些会带动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增加心里暗示(接受教师)并专注于教师的讲授,很多名师就是这样,如魏书生、王崧舟、张思明老师等,他们就要个人很高的个人魅力和素质。当然这种个人魅力和素质源于教师的秉性修养、知识储备、业务水平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时间的洗礼,才能逐步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
二、学生发展要关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现状、技能水平情况等的现实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对处于学生的心理需求要了解清楚;对学生对学习效果的掌握情况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等。另外,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服务者,将学生当作自己的服务对象,在课堂教学中要换位思考,以检验自己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可行,学生的是否在不断的进步的。学生对我课堂有多少了解、兴趣到关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所学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自己的收获等。
三、吃透教材要实干
当代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她40多年从教的主要精力就是放在教材上的。特级教师孙双金曾这样对论述专研教材:唯有吃透教材,才能设计出好的教路、学路;唯有吃透教材,课堂上才能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唯有吃透教材,教师才能应对学生各种疑难问题;唯有吃透教材,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潇洒走一回”。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备课时,对知识点需标注清楚;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对于教材的内容并不需要全部讲授,学生重复学习易产生厌倦情绪;对如何讲述要点应做到心中有数;对各个知识点之间如何承接贯连做好准备。上课前,要对以上方面进行回顾和检查,准备充分后再进行授课。
四、课堂提问要技巧
提问对帮助学生理清思想和概括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过于简单地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并马上提问,一般学生没有准备和引导的情况下,回答往往不尽如人意。钱梦龙教师教《愚公移山》,不问“遗孀之子”是什么意思,而问:这么小的孩子去移山,他的爸爸同意吗?这问题问得巧,问得妙,问得绝,这样的提问就具有实用价值,既提出了问题,又达到了知识传授的目的。另外,在提问的过程中,要与学生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以免给学生过多的压力。聆听学生的回答时,要求自己走近学生,要将爱洒向学生,学生在回答时会以肯定的目光注视这学生,并面带微笑,以表示对学生的关注和鼓励;学生回答错误时,不要用批评的语气指责学生,而应先认同学生回答正确之处,呵护他,再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期望;学生回答不出来时,会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鼓励,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五、课堂传授要实在
在讲解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尽量以学生生活贴近的事作为引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让语文课堂更加实用。如王崧舟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时,在进行教学拓展时师的情形:
师:请大家再默读课文,关于圆明园,关于圆明园的毁灭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提问,主要内容是对强盗的质疑,对清政府的质疑,关于圆明园的其他一些问题5-6个)
师;王老师这里有一份关于圆明园的资料,这是我在网上下载并整理的,能解决大家的部分问题。
生(读课外材料)。以下为师生就一些让人震撼的数字进行对话交流。比如,圆明园生肖塑像的铜首,拍卖价将近一亿人民币。比如圆明园是世界上化时最长的园林--151年。在交流的过程中,好多学生神情激动。这个板块,王老师也处理得甚为巧妙。课堂知识的传授,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要实实在在,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要以学生所在的学校、居住环境、人际交往、情感流露,学习中的感悟等为例子进行讲解,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检验。语文课堂的传授是不脱离现实,而是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很贴近的,是有用武之地的,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六、情感交流要真诚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许多著名的特级教师就是情感交流的“高手”,如斯霞、魏书生、吉春亚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交流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交流,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这样的教学活动,台上台下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这样的课堂就不会有实用的价值。因此,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乳交融、和谐真诚,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的说教,才能防止出现压迫强制式的教学,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达到课堂实用的目的。
“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的艺术,更是善待学生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吃透教材,做好课堂传授,重视师生情感交流以外,还需多参与课堂实践,运用先进的媒体教育工具,这样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内容才能更加丰富,讲解才能有说服力,学生才能学到知识,才能让语文课堂更加实用。
【参考文献】:
①张庆奎,周春燕《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江苏高教》
②蔡明《少谈虚,多务实》
③孙双金《让语文课充满勃勃生气》
④吉春亚《“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⑤吉春亚《让语文课走在“回家”的路上》
⑥于永正《教学艺术来自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让“体验”为语文课堂增添光彩 篇7
一、创设情境, 激发体验欲望
初中生受生活阅历、阅读经验、学识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制约, 对语文教材中许多文本蕴含着的情感、意蕴、情境、形象、风格等美学特质往往只是一知半解, 其中对比较深奥的科普说明文等更有难以逾越的理解障碍。所以, 教学时, 我们只有设法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关联的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在教师创设的与文本相似的情境中开展阅读、理解、感受、品味和体验等思维活动, 才有可能促进学生将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转换成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形象, 从而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和体验。
比如, 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是一篇比较深奥难懂的生物学遗传基因方面的科普说明文。对此, 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于是表现出厌学情绪。由此, 我采用了下列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 收到了较好的阅读体验效果:
上课伊始, 运用多媒体展示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新进展的《日本人用一滴血成功克隆老鼠可繁殖后代寿命无异》新闻报道, 激起了学生对“克隆”话题的关注与兴趣;之后, 又展示了《美科学家首次用自体皮肤细胞克隆人类胚胎 (图) 》及《克隆人技术路线图》, 引导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克隆”的技术操作流程。受此熏陶与感染, 学生非常自觉、快乐地走进了《奇妙的克隆》文本, 深度理解和体味了文本中诸如克隆的定义、克隆技术的试验流程、克隆技术的利弊等问题。可见, 语文教学时, “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 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 (王朝东语)
二、把握“传情点”, 架设沟通桥梁
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 作者都善于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蕴含在一定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之中, 而文学作品中那些在传情达意上颇具张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 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传情点”。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的传情点, 为学生架设与作者心灵、与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意蕴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桥梁。
比如,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表现父子情深的感人肺腑的叙事散文。教学时, 我们应该紧紧把握文本中描写父亲爬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的那个段落的精彩传情片段, 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作者在此场面描写中感情真挚深沉, 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父亲那抑制不住的感激、愧疚之情。通过反复朗读, 让学生联想自身, 真切体会父爱的深沉感人, 常常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时, 只要教师恰当把握住文本的传情之点, 引导学生入情地反复朗读、品味文本中最具表现力和表达效果的语言文字就一定能够唤起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着的美学意蕴产生丰富的情感 体验。
三、用心体验, 以情悟理
语文教材中, 具有非凡感召力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教学时, 只要我们运用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心体味这些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就不仅能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化, 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深切体验中把学习语文的具体目标落到实处。
比如,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极具人情美的融叙事与抒情于一体的散文。文中描写了作者一家祖孙三代在春天到来之际, 一同到田野散步时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尊老爱幼的一个精彩而又感人的生活片段, 启迪读者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思考。教学时,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分析、品味、感悟文本中所蕴含着的上述人世间最珍贵、最美丽、最和谐、最动人的真情, 并引导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要学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体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等。
鉴于此, 教学时, 在引导学生潜心品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 我并不急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旨、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等, 而是引导学生思考: 这篇文章中的哪一个精彩场面的描写最具人间真情、最容易熏陶和感染读者的心灵?结果, 学生纷纷发言说:在田野散步归途之中, 作者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 而是顺从母亲的意愿走大路, 最后当母亲的意愿改变时, 又顺从母亲的意愿走小路, 当母亲遇到走不过的地方时, 作者蹲下身子背着母亲走的场面十分感人, 由此表现出来的作者孝顺长辈的美好品格令人感动。
四、注重实践, 真切体验
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作文教学, 教师常常采用命题或者半命题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写作。如此, 则非常容易误导学生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和模式去思考和写作。这样的写作训练无法引导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因为教师 的引导模式不可能切合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所以, 作文教学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像朱自清的《背影》和莫怀戚的《散步》中所描写的那样, 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深有感触的、具有独特体验的生活经历或者学习经历等。
比如, 执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后, 为了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辛苦, 我要求每个学生回家后, 为父亲或者母亲做一件具体的事情, 然后以“报得三春晖”为话题自拟题目, 自选角度, 自选文体, 写下这件事的经过和在心灵深处产生的最敏感、最微妙、最真实的感受。批阅学生的作文时, 因为学生亲身经历了回报父亲或者母亲养育之恩的过程, 所以文章都写得非常真切感人。其中, 有位学生写道:“昨晚, 我说服爸爸接受我为他剃一次胡须的时候, 意外地发现了爸爸原本又黑又浓的胡子竟然有三分之一变成了灰白色。想想自己平日不好好读书, 每次开家长会时, 爸爸因为在班主任表扬同学时听不到我的名字而沮丧失望的神情, 想想爸爸为了养育我而每天起早贪黑地打工的情景, 我的泪禁不住悄悄地落了下来……”
让古诗为语文课堂增添光彩 篇8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最大兴趣。”因为兴趣可以使同学们对自己将要学习与探究的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内驱动力。高中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的学习亦然。同学们只有对古典诗词产生了极大的学习、探究兴趣,才会以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去探究古典诗词,最终在对古典诗词极其浓厚的兴趣的导引下,培养终身热爱古典诗词、鉴赏古典诗词、甚至二度创作古典诗词的良好素养。
比如,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将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名家配乐音画朗诵《梦游天姥吟留别》视频播放给同学们欣赏。当《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音画视频中传递出来的雄厚高亢、飘渺梦幻般的诵读之声回荡在整个教室、飘荡在每个同学的耳际的时候,同学们学习、探究这首古典诗词的兴趣被大大地激发了起来,随之也情不自禁地合着《梦游天姥吟留别》音画诵读视频中传达出来的抑扬顿挫的声调和深沉感慨的情感基调,大声诵读起了李白这首内涵丰富迷离、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游仙诗:“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不用说,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音画视频与同学们抑扬顿挫的诵读情境的感染下,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高声诵读我们中华民族古典诗词文化历史星空中最闪烁、最夺目的那颗亘古璀璨的巨星——李白的绝世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洪流中。
二.鉴赏意境,再度创作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指作者在艺术创作中通过对自然界的风花雪月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境界。古典诗词亦然。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全诗的意蕴,营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惊心动魄的、胜似仙境的艺术情境,表现出作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卑不屈的高贵品质。教学时,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同学们反复诵读、品鉴、探究、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审美特质,就不仅可以引导同学们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的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中深刻品鉴到作者精心营造的雄伟瑰丽、变幻莫测的优美意境,还可以引导同学们在此过程中品味到《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蕴含着的浓浓的艺术魅力。
三.品析形象,美化心灵
古典诗词中的形象,既指作者运用比喻、夸张、象征、衬托等艺术手法在作品中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比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卑不屈的诗人自我形象,也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比如《诗经·邶风·静女》中的主人公“静女”形象等。教学时,引导同学们反复品析、多维感知上述古典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可以借此熏陶同学们美好的情感,美化同学们的心灵。
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古典诗词时,在引导同学们反复诵读和充分感知这首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我曾有意“留白”十分钟,引导同学们讨论下列两个问题: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在怎样的逆境之中写下的绝世名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美丽情怀和高贵品质?
2,作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出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之气,在今天对我们的青少年否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请说说你的感想与理由。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谈论后,纷纷争先恐后地举手阐述自己具有一定深度又极具个性化的深刻感悟。
由上可知,教学古典诗词时,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教学古典诗词的方法与技巧,就不仅可以引导同学们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地鉴赏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学特质,还可以构建美丽、精彩的课堂。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篇9
威宁二小李昇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习惯的主渠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握好每一堂语文课,让语文课堂活满活力。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如果再加上死气沉沉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就会坐如针毡。语文界的前辈吕叔湘先生曾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舞台变得精彩?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激情?我从这些年的课堂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灿烂的微笑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开始
还记得刚调到这所学校时,不知是因为环境陌生、同事也陌生?还是接任的六年级大个子学生太调皮?或是对职业有了怠倦感?反正我总是摆出一副严师的脸孔出入。记得那次上了一堂公开课下来,许多老师的评价是:“课上得不错,只是从头到尾没见你笑过。”我能笑得出来吗?这是六个班分出来的,“大杂汇”,差生聚集,淘气包大全,打架斗殴是常有的事,学生对老师充满了敌意……哎!明天装一个笑容进教室吧!第二天,我一改常态,带着灿烂的笑容走上讲
台,学生惊奇地望着我,整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孩子还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原来,李老师也会笑啊!”
从此,我常常提醒自己:微笑!记得微笑!
学生犯错时,我会微笑着询问:“为什么?”他们对老师的这种温和的态度是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在仅有的一道心理防线溃败而无足够应变的情况下,只能以羞愧、诚实的态度来面对老师,袒露内心的真诚;上课铃响了,我会挂着真诚的微笑走进教室,学生也就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学习;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手心朝上,一个优美的“请”,让学生倍感亲切;当他们答对问题时,微笑着说一声“我喜欢你的回答!”“来!老师和你握个手!”“来,咱俩击个掌!”让孩子们在整堂课中充满了信心;下课后,我不会忘记微笑着向学生道一声“再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从而对老师下节课有深深的期待。这样,学生从心灵深处,对老师产生一种近距离的亲切感和深深的折服感!
一年下来,恶习基本杜绝,学生也深深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课,成绩也明显进步。我最大的秘诀就是:微笑!
可见,教师的微笑给学生的影响有多重要!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他们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这样,你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你的语文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的语文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深深地记得那天在三(5)班上的《画杨桃》,其中我问学生“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时,一个女孩子大声说:“老
师,就是您这个样儿啊!”我再次笑了!“言教不如身教”果然如此啊!
给学生以更多的微笑,也就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信,给了他们更多的学习选择权,以至学生会相信老师不会轻易否定他们,更不会批评他们。这样,学生就找到了张扬个性的空间。何愁语文课堂没有活力与激情?
二、抑扬顿挫的语言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保障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三尺讲台,其实就是教师每天的“舞台”,如果一支曲子千篇一律是一个曲调,那谁还愿意去听呢?如果每天嚼着同样的“馍馍”,谁还愿意“吃呢”?同样的道理,成年累月的课堂,一成不变的语调,那和寺庙的和尚念经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语调变得抑扬顿挫,充满激情。
记得那次优质课评比,我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地震带来的巨大伤害,我出示了汶川大地震中体现父爱母爱的相关图片,加上我深情并茂的旁白:“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位父亲,当他经历了万般曲折找到自己的儿子时,儿子早已被倒塌的房屋夺去了生命。但父亲毫不犹豫地脱下外套盖在儿子头上,并背起儿子,目的只有一个:带儿子回家„„”学生被深
深地打动了。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时,我先让学生理解这位父亲挖的时间长,再想想他在挖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你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带不同语气读这句话,读出父亲的劳累,读出父亲的疲惫,读出父亲的焦急,读出时间的绵长„„读到第三遍时,孩子们早已声音哽咽,再看评委和其他老师也是泪光闪闪了„„
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激情如火,熊熊燃烧;激情似水,汹涌澎湃;激情若风,遒劲浩荡。可时而高山流水,可时而小溪潺潺;可时而熊咆龙吟,可时而幽咽泉流„„这样,学生上你的课堂,就会感觉轻松、愉快、充实,与其说在学习语文知识,不如说在“享受”语文课堂。激情进入语文课堂,必将使语文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三、优雅的教态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催化剂
没有教态的帮助,一个人说话会变得很拘谨,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你这个人让人望而生厌。自然、自信的身体语言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自如。
教师同样是角色的扮演者,如果能用活泼的肢体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学生就愿意和老师亲近,老师的引导就能充分发挥作用。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老师抱着手臂对学生说话,学生对老师的感觉肯定很
差。如果老师改变了这种肢体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但这并不是说每位老师都要对学生张牙舞爪,而是要注重体态的节奏和韵律美。身体和语言的协调应该是和谐的。像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举手投足都会在讲话,而且已经超越了讲话本身。孩子会对你的眼神,动作有相应的反应,就说明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畅通了。有了这样愉悦的教学环境,还愁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吗?还愁你的课堂没有活力吗?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著名语文教育家李镇西也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这对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至关重要的。因为语文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堂。我们在重视工具性的同时,莫要忽视了它的另一个重要性,那就是人文性——培养人的优秀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所以,你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目标,甚至是学生的人生发展。切记,莫信口开河。
【让故事为语文课堂增加】推荐阅读:
让朗读为语文课堂增色05-21
我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小故事08-30
语文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故事06-06
让故事走进历史课堂11-04
让科学小故事更多走进科学课堂11-08
小学语文故事10-29
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扬帆助航07-15
让学生享受语文课堂12-11
让听写回归语文课堂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