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激情在语文课堂绽放(通用8篇)
让激情在语文课堂绽放 篇1
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
常常羡慕钱梦龙、于漪、魏书生等大家们在课堂上的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他们或激情澎湃,或慷慨激昂,或行云流水,或轻松自如,既可以演绎小桥流水,也可以尽显金戈铁马。听他们的讲课,那是一份享受,一份入迷,一份如痴如醉。细细品味,他们的风格虽然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蕴含其中,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用满腔的激情在课堂上掀起滚滚浪潮。
事实确如此,语文教师需要激情,语文课堂需要激情,要用激情吹皱一池春水,一石激起千层浪。语文课堂必须是流动的、活泼的,以情激情,以情启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真切地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尽享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当然,课堂上的激情不是做作和表演,而是一种真情流露,情至所然。但要想真正地做到这一点,是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的。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就有意识地利用一些小的细节在课堂上来一番激情演绎。每次与一批新的学生见面,我总要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比如:我可以用一首诗开始:“不知多少次暗中祷告/只为了心中的梦/不再缥缈/有一天,我们真地相遇了/万千欣喜/竟什么也说不出/只用微笑说了一句/能够认识你们,真好!”相信这样的诗句,能够迅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彼此陌生的心在刚接触的一霎那间就贴得很近很近。再如:面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我会精心拟写一副对联送给他们:“学海泛轻舟群豪逐鹿尽显英雄本色,考场竞风流蟾宫折桂敢问舍我其谁”,横批“志在必得”。同学们听后群情激昂,相信这片刻的激励会使他们豪情万丈,信心百倍地去奔赴人生的考场。
当然,这些仅仅是激情课堂的冰山一角,在课堂上的激情演绎是不拘一格的。那么怎样才能拥有激情的课堂呢,我认为不可缺少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个性魅力
教无定法。现实教学中,配套的教参,或是特级教师编写的教案,只能是必要的借鉴。但决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白石老人曾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样的教诲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这样说,一味地模仿某种教法和模式,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做法。因为那不贴近语文教学实际。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并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将各种教法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让自己的教学充满个性。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泯灭了其个性,就像花儿少了雨露,就像万物失去了阳光。语文教学的个性,是一种特色,一种风格,是教师人格的外化。发挥教师个性,就“必须绝对保证有个人的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列宁语)。教学有个性,才能使课堂富有情趣,课堂的感染力才会大大增强。比如: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我就从不去排斥,而是把流行音乐带到语文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其中的奥秘。在《老鼠爱大米》的歌词中研究修辞,在《两只蝴蝶》优美的旋律中学习写作,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自己的心永远与年轻的心一起跳动,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成为鲜活的课堂。
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使用典故、谜语、谚语、歇后语等,经常地显一显幽默,也是很好的激情方法。像讲解对联的对仗技巧时,我先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吝啬的大地主为母亲祝寿,因舍不得花钱,就把门上原有的一副对联“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让账房先生改一下,把上联的“人”改成“妈”,然后又故作斯文地叫账房先生一定把下联的“福”改成“爹”,并说这样才符合对仗。学生开怀大笑,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有的教师象涓涓流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有的教师象明星演员,让学生去体会其中人物的酸、甜、苦、辣;有的教师像导游,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总之,不论你拥有怎样的风格,只要你扬长避短,就能让你的语文课堂激情荡漾,个性飞扬。
二、真情地投入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不是无情人。作为一位语文教师站立讲台,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情感鲜活的人,激情似火的是你,柔情似水的是你,铿锵有力的是你,缠绵悱恻的也是你;你就是横槊赋诗的曹孟德,你就是执手相看泪眼的柳三变,你就是歌“大江东去”的苏东坡,你就是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李易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为有了激情,屈原才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因为有了激情,李白才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因为有了激情,苏轼才有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堂好的语文课,老师必定是充满激情的。面对着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面对着精美的语言文字,面对着几十个渴求知识、渴求精神陶冶的学生,你必须充满激情地进入角色,用你的激情将学生带入兴奋状态。哀婉处还它一个哀婉,悲愤处还它一个悲愤,昂扬处还它一个昂扬„„
智慧灵感来自激情,思维张力源于激情,彰显教学个性需要激情,锻造学子英才不可以没有激情。激情澎湃你就可以左右逢源、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曲径通幽,妙语如珠,声情并茂,这样的语文课会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兴趣。歌德有句名言:“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引导学生随着教学内容情感脉搏的跳动而跳动,才能真正品味出文章的精华。
我喜欢看倪萍主持的电视节目,悲痛时声泪俱下撕肝裂肺,喜悦时春风拂面阳光灿烂。有人说她只会煽情,可没有激情谈何煽情!一个语文教师真正地在课堂上能够煽起学生的情感来,那不正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所在吗?因此每每在课堂上朗诵文章时,我总是事先结合名家的朗诵带反反复复揣摩朗读,力求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记得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的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许多学生当场流下了眼泪,这强烈的情感共鸣不正是经典文学历久弥新的无穷魅力所在吗?
三、不竭的源头活水
语文教师要想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必不可少的是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它是语文教师的命脉。教师自身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了其语文教学的层次,有品位者
在课堂上自会风流潇洒,游刃有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有品味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位善学之人,一定是位博学之士。因此语文教师要多读书,读各类书,让自己拥有广阔的文化知识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其高品位的文化修养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人格,铸造学生的灵魂,影响学生的一生。只有拥有了丰厚的知识库存,方可在语文课堂上产生磁铁般的吸引力,这是语文教师的事业之“本”。
“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语文教师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一个语文教师,自己的素养要高,力求方方面面做学生的表率。作文课上,我就常常写下水作文,与学生同场竞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这样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学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和年轻的心一起歌唱;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与大家一起共赏;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一定会演绎出热烈和辉煌。有努力就有收获,让我们在感受课堂的情感涌动中与学生一起幸福地成长,享受语文教学带给我们的一个个意外惊喜!
我的语文教育同行们,我的有志于做优秀语文教师的朋友们,要使自己多一份才情,少一份匠气;多一份沉静,少一份虚浮。当你走上讲台面对学生时,意识到语文教师所肩负的传承文明、启迪智慧、陶冶心灵、健全人格的神圣使命时,就让激情在你的胸中汹涌澎湃吧!
让激情在语文课堂绽放 篇2
1.相互交流, 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正是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 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理的课堂提问能创设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因此, 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 能使学生在课堂中乐学、学会, 促进师生间相互交流, 增进了解。好的提问方式能促使学生内容丰富的语言输出、能促进学生较多地参与课堂活动、能增进师生、生生之间使用目标语进行交流。
2.启发思维, 促进教学
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对于学生的启迪、诱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提问引导学生把准思考方向, 扩展思维广度, 提高思考层次。只有新颖的问题不断地被提出与解决, 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地被激活, 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才能得到激发, 知识的传输才会更加畅通, 如此反复, 不断调整, 来实施教学全过程。
二、提问技巧
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包括设疑、释疑、析疑三个阶段, 但提出问题尤其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些技巧, 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 而想象却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
1.要注重矛盾性
当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新知识不一致, 或者原有知识不足以解决新问题时, 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课堂提问有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困惑, 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回忆与建构, 诱发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活动和探索行为, 帮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意识。同时学生在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逐渐地将知识内化, 形成自己的“见识”和“观点”, 并且思维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只有助于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所以, 教师要科学合理所谓利用课堂提问, 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有效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为此, 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当深入钻研教材, 抓住突破口, 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 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 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 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可见, 抓住契机, 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 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 应从实际出发, 不能故弄玄虚, 把学生弄糊涂。
2.要注重趣味性
低年级学生天真可爱, 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利用这个特点, 在语文活动中, 对小学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 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参加活动, 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 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3.要注重层次性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难到易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习活动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 对于那些具体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 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领悟, 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 把一些太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 以降低问题难度。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度, 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过死, 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实际操作中, 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 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4.要注重发散性
课堂中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既拓宽思维的空间, 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笔者日前看到这样一篇教学笔录, 一位老师在教学《推敲》时问:“通过朗读这一段, 你们体会到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说贾岛和李凝的感情很深, 不知是谁忽然冒了一句:“贾岛是用什么来写诗的?”于是课堂上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贾岛是用树枝在地上写的。”“绝对不可能, 李凝不知道贾岛来过他家, 自然也就不会留意地上还有诗, 说不定还会被他无意中踩坏。”有的说:“我想贾岛肯定是把笔墨随身带着, 而备即兴写作时用。”“有道理, 古代很多人衣服的袖子很大, 可以把笔墨纸砚放在衣袖里。”“砚台很重怎么放在衣袖里呀?再说贾岛家里很穷, 穷得都出家当了和尚。他怎么能舍得让衣服整天被砚台磨损呢?肯定是把手指咬破在门上写的。”有的说:“有可能是贾岛进李凝家里用毛笔写的, 因为李凝家里没有门闩, 再说‘僧推月下门’的‘推’字说明他进了李凝家。”“我想贾岛是用毛驴的尾巴写的。”当时这位老师很纳闷, 毛驴的尾巴怎么写诗呢?“把毛驴尾巴上的毛拔下来, 再到河边拔一根芦苇, 把驴毛插在芦苇上面, 不就成笔了吗?”他说得头头是道。还有的说:“他肯能是拿石头或树枝写在李凝家的墙上的, 因为那时侯的墙大都是泥墙。”随后, 这位老师让学生把他们的解答在班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对各种不同的解法给予肯定,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通过交流, 充分展现每位学生的思考过程, 最后通过全班讨论选取最佳创意说法。这样既鼓励求异, 又重视多中选优, 好中求佳,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的课堂提问语能揭示矛盾, 唤起联想, 引起思考, 放飞学生激情, 有利于当堂反馈教学信息, 调节课堂。所以,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总是精心设计提问, 意图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高峰。教师应避免使用那些肤浅, 平庸的提问语, 零敲碎打、毫无联系的提问语, 置学生于被动的提问语, 这样的提问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与开发学生智力背道而驰。
三、结语
课堂提问是实现“三维目标”中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 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和语文交际活动的催化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学习空间、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能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互动交流、增进师生感情;它还能加深语言信息输入, 产生语言内化,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打下基础。
摘要:小学新课程目标的确定是以学生的为基本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旨, 并且新课程也倡导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应善于通过课堂提问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 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学模式,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于钢.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新华出版社, 2005.
[2]周锦秀.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让无限激情荡漾在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养;课堂气氛;激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59-01
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漪说:“激情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激情”是什么呢,就是指强烈的、具有爆发力的情感,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就是需要处于主导地位的老师来创设这样的情感,感悟内容、体会感情、释放热情、感染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富于生命。
苏霍母林斯基也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激情,急于传授知识,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冷漠的态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然而,若激情过盛,又会使愉悦的气氛流于形式。”所以,教师不去主动创设教学激情,就不会有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激情。语文老师该怎样让激情荡漾在语文课堂上呢?
一、让自信激发课堂激情的灵感
没有自信,我们的语言也就缺乏感染力,更不会富于激情,情动于衷而溢于言,激昂慷慨的口语伴随着智慧的火花,才能打动学生,否则平淡如水,干硬生瘪,则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只有充满自信,教师才能有滔滔不绝出口成章的课堂灵感,只有充满自信,教师才能有生动娴熟极富感情的课堂语言,只有充满自信,才能让我们的语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如何才能有课堂的自信?
一要精心备课,只有课前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张弛有度、挥洒自如,才能使课堂激情飞扬。
二要合理设计,只有合理地设计了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成竹在胸,得心应手,自然信心倍增。
二、让语言催化课堂激情的感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语言的偏差,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那么,怎么让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呢?
1、精心设计的导入能点燃课堂激情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不仅是引导学生思维,而且还感染学生的情感。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就起着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乃至情感的作用。那充满激情的引人入胜的导语极易将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
如在讲《斑羚飞渡》一文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然后,我由故事展开,用悲壮地语气将学生引入课堂,“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就这样,学生们被我带入了激情的课堂中。
2、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激发课堂激情
语文教材以丰富的情感魅力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而情感作为一种内在的体验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体会文章内容,才有可能获得某种情感体验,情意盎然的朗读,或使人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或使人潸然泪下,荡气回肠。
如在教学《海燕》时,我通过激情澎湃的范读,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这样一次次的声情并茂地朗读中,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整个课堂都充满着那种振奋人心的激情。所以说,朗读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意蕴情趣的整体感悟,有利于语感的培养,更有利于激发课堂激情。
3、惟妙惟肖的表演能放飞课堂的激情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较多地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由权威的“导演”转换为平等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心理学家也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表现欲最强的阶段,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角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但真正调动起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记住所学的知识,更能引燃语文课堂的激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探索、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如在教学契诃夫早期短篇小说《变色龙》时,根据小说篇幅短小,浅而易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在表演中让学生掌握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用表演的方式组织教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以调动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让体态增强课堂激情的氛围
体态语包括手势语、表情语、身势语,手势语所表达的语言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运用适当的体态语,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激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如在教学《黄河颂》一课,当我们激情澎湃的语言伴着铿锵有力的动作、坚毅自信的眼神,黄河的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就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又如在教学《背影》一文,讲到父亲为“我”买橘子时,“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当我们用平缓的语气伴着缓和的手势、柔和的目光,父亲的伟大也就跃然眼前。
让激情在语文课堂绽放 篇4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文以中学生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话题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新思维;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31
一、营造良好氛围,为创造性思维开辟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少些说教,多些自主探究,即使有些观点是异想天开,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如笔者在上《第一次真好》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第一次的认识和感受,有的学生认为第一次的感觉不好,他说学自行车第一次摔骨折了,什么玩都搞不成。笔者当时没有加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如何看到人生中的诸多第一次。像现在仍然有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意识到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其重点都在注意引导学生向着标准答案看齐,使得学生完全无法推陈出新,也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中学教师应当改变这种课堂现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引导学生以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多从换位思考的方向来考虑问题,无论对与错,这种引导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有助于营造课堂气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
二、拓展思维空间,加强创新思维的力度
创新思维的本质特性是求异性思维。求异思维又分为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挖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注重知识的前后迁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扎实地培养创新思维。
1.逆向思维的训练。由于中学生身心处在发展阶段,所以学生感知和思考问题以顺向思维为主。教师有意识地设计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发和形成。让学生从不同的立足点分析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答案,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答案。如上《愚公移山》一文,以“愚公愚蠢吗”为内容,让学生开展了实话实说争辩,在讨论会上,同学们滔滔不绝,各抒己见,最后形成了共识。学生认为愚公既值得颂扬又愚蠢。愚公之所以值得称赞,是因为我们看到在愚公身上有一种征服和改造自然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愚公之所以愚蠢,是因为他蛮干不巧干,不用搬家这种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家人受大山阻塞的困难。愚公移山的做法实在愚蠢,愚公移山的精神确实可佳。笔者就这样辩证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2.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也叫多向思维、多触角思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一问多答”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寻找不同的解题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如在教学《枭逢鸠》一文中,我们如何看待枭东徙这个问题时,笔者就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并调动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我们既可以把鸠的叫声看作某种缺点,也可看作一种独特的个性特点,再联系生活我们就知道如何对待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作为阅读教学凭借的课文,不少是名家的精品名著,随处可寻想象的训练点。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依据上下文,展开深入而丰富的想象,在想象中理解课文,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其平时的教学中,充分结合教材课文,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充分展开其想象空间。
在中学语文的很多教材内容中,一些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中,很多作者都为了突出其重点,使得文章结构清晰明了,其措辞用语大多也简单明了,然后就会省略掉一部分内容或者说是一笔带过,然后就会形成断层,语文教师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例如笔者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文中写到“我”爬到山腰一处石架上,被几个同伴抛弃后欲上不能,欲下不行,左右维艰时,“我”当时的心理活动可以说十分复杂,但文中却是点到即止,笔者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想象此时“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一听很有兴趣,不仅说出了恐惧、伤心,还有懊悔、痛恨等一系列的复杂心理,都说的头头是道,想象十分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还有的课文结尾用了省略号,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余地,教师可以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笔者上《滋味》一文,文末说到“也许我们应该把全镇的人都请来同我们共享这美丽的欢乐……”,笔者就利用这个省略号,让学生充分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美丽的欢乐。学生不仅能联系自己春节放烟花的情景描绘那种美丽,还形容出那种盼望已久的快乐心情。此外,笔者利用课堂作文,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
在课堂中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自己体会,自己发现和自己解决问题,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可从这两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在合作讨论中引导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适当为学生提供探索讨论的时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学习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读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时,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想法,认为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枯燥很单调,这反映学生不肯,怕吃苦。其实这是因为学生对主题理解不深刻不到位的缘故。后来,笔者就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自己从旁点拨,再让学生联系先生讲课的方法和内容,有些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枯燥,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授课,严重扼杀了孩子活泼好问的天性,最后学生都认识到原来是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主题也理解了,还能结合当今的素质教育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提升。
2.在矛盾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教学过程的矛盾展示给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社戏》一文,笔者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月夜归航途中偷吃罗汉豆,其实那豆是水煮的,戏呢看的打哈欠,可没我们现在弄的色香味俱全,可迅哥儿却说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呢?看似矛盾的问题经过(下转第36页)(上接第31页)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作者难忘的是当地人的淳朴、热情的民风民俗。这样让学生质疑释疑,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五、教学中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时,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方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故事会、朗读比赛、辩论会、课本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上《蜀鄙二僧》一文时,笔者让学生扮演文中两和尚,根据内容揣摩僧人的心理,琢磨说话的语气、神态,并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学生不仅演活了课本,还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思想,也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可结合课文教材和社会新闻话题来加强学生的实践,使得学生能够在充实自己知识面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并了解自己,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素养。对于加强学生实践,教师可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找相关资料,也可以找身边的新闻话题,例如笔者在上《墨子》一文时,要探讨墨子的劝说艺术,笔者就结合中日钓鱼岛事件,说说墨子处理国家争端的方式对现在的人们处理国家关系的启示(教师提供有关背景和新闻资料),学生就能够借古论今,畅所欲言,创新思维得到很大提升。
六、设计新颖的作业,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作业练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新颖的练习,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笔者在上完《安塞腰鼓》后,设计了如下问题:1.安塞腰鼓涌动着生命的力量,展现了黄土地的阳刚之气,是我国西北的一种地方名鼓,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名鼓及作品?2.安塞腰鼓产生于我国西北部,你在电视或报纸上看到过有关西北大开发的报道吗?请课下办一张小报。3.你看过美国西部牛仔生活的影片吗?如果看过,说说你对美国西部及我国西部的印象。笔者通过这样几个问题,把课本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我们中学教师要想做好其本质工作,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创新型的优秀人才,就必须在其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所有思维想象力潜能,充分调动其思维创新的兴趣和热情。要做好这些工作,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的教学观念挑战,教学要有创新,教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要有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让美丽的思维之花在课堂中绽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
让激情在语文课堂绽放 篇5
甘肃省民勤县第五中学沈承玳733300 听过很多老师的语文课,总的感觉有两种:
一、有的老师语文课上得死气沉沉:老师讲得有气无力,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二、也有不少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或激情澎湃,或柔情似水,或风趣幽默„„因为后者全身心地投入,用满腔的激情把语文课堂燃烧得灵性飞扬。事实证明,语文老师需要激情,语文课堂更需要激情。但是,语文课堂上的激情不是装点门面的无病呻吟,而是亲历参与和探究之后的真情流露。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因参与和探究而变得激情燃烧,个性飞扬呢?
一、、教师要善抓学生情感的兴奋点,以此激发学生的激情。我爱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谈论周杰伦的《菊花台》、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蕈秋》、井冈山的《愚公移山》„„我们共享优美的旋律,玩味高雅的诗词,体会细腻的感情,捕捉时代的脉搏„„学生会在浓厚的兴趣中理解内容,提高能力素质。我也喜欢让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一起舞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鲜活的情感。
我也喜欢随机在课堂教学中让简短有力的谜语、谚语、歇后语以及最新经典流行语来激起一个又一个的情感涟漪,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情感大潮中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一次,不太爱回答问题的张鹏超水平回答了一个问题,我马上翘起大拇指说:“你,太有才了!”同学们一愣,突然暴发出舒心的大笑。张鹏同学也从此自信满满,常常在语文课上“驰骋纵横”。又一次,学习《蜘蛛》时,我用“南阳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摆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的谜语来激趣,一
堂课因一个简单的问题而调动了全班同学参与热情,教学重点也因此轻松实现。
二、教师要营造师生情感互动的氛围,以此点燃激情火花。
很多人喜欢看李咏、毕福剑等人主持的节目,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会煽情。我认为,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记得在学习《散步》时,我用并不十分标准的普通话声情并茂的朗读了全文,让许多学生如临其境。我常常随着课文的情节而喜怒哀乐,学生也常常被我的情绪所感染,不断地和我的感情发生热烈的碰撞,激发出一个个灵性的火花。
我会因为一个学生的精彩发言而击掌叫好,也会为一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激动半天。学生的情绪在老师的激情澎湃中被点燃,师生在激动着对方的激动,赞赏着对方的体验。研读《木兰诗》时,当学到“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员溅溅„„”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我的学生谈起小学时曾经参加过的勤工俭学活动。他们回忆起当时住在农民家好几天,晚上睡觉时真是腰酸背痛腿抽筋呀,每天又吃不上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任务又重,想着想着心中就越发的孤独寂寞,突然有一个同学哭了,全屋的同学都哭了„„接着有不少同学争先发言。在阵阵掌声之后,我首先满脸兴奋地夸奖了这些同学的亲身体验,然后因势利导,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可以看出,学生真的走进了木兰女当时的内心世界。记得学习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时,当讲到“我”成年后雨中回忆父亲读诗、去世的文段时,我和学生都陷入了那种淡淡的惆怅与忧伤之中。我们静静地默读,静静地体验,师生的情感在互动交流中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和碰撞,情感分子充盈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三、着力挖掘教材资源,为激发情感开源
语文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课文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所谓情感活动与交流,就是指文本自身的感情、学生的感情和教师的感情三者相互沟通,最终达到一个情感共鸣点。例如,我教学《散步》时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题:假如在一场灾难面前(如火灾、地震等)你们一家三代同处险境,请你猜想一下,你的爸爸首先会救谁出去?请说说理由。这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参与激情空前高涨。他们说得激动不已。有的说先救自己,因为爸爸最爱他(她);有的说会先救老人,因为爸爸孝敬父母。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孩子们的思想在不断地升华,品质在不断提升。又如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我问,范进一生中参加科举考试三十几年,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敬佩”,如果你到时候高三连补两年都没考上大学,你会怎么做?话音一落,教室里立刻像炸了锅。他们有打算学手艺的,有打算出去打工的,有打算种地的„„一阵激烈的表达之后,学生对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认
识更加深刻了,对今天的美好生活和和谐社会更加热爱了。
四、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修养,精心提炼点燃激情的火种。
“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首先是一位善学、博学之人。语文就是生活。我非常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我积累古今中外的感人故事,积累国内外大事,积累名言警句等等,然后把它们有机
融入语文课堂中去,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学习《邓稼先》时,我正好以神七问天为契机,不但水到渠成地导入了课文,更主要的是,整个课堂上一直充满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蚂蚁》时,到了深入理解主题的时候,我巧妙地把汶川大地震的内容引入,学生不但很轻松地理解了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而且再一次被激发了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之情。
五、设计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的热情。
多媒体—让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篇6
贵州省荔波县玉屏二小
何银凤
摘要: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多媒体作为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起到了中介作用。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中脱颖而出,它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利于掌握知识而受到教师的青睐,更让我的语文课堂教学绽放出无限的光彩。
一、激活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掌握知识表现为自身内在的学习需,“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因此,兴趣的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多媒体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语言是一种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对那些缺乏生活经历的孩子们来说,要他们面对一大堆的抽象符号去理解、体会,可真是件苦事!怎么才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兴趣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动力。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在一种高涨而积极的情绪中从事学习和思考,那该多好啊!有一次,我在上课时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发现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聚精会神。这才是我认识到电教媒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好的效果。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被动。于是,在教学中我尝试选择一些适当的时候,放一则故事、一幅幻灯片,播放一段录像或一段音乐。以 “声”激趣,以“画”激趣,以“境”激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
《荷叶圆圆》一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描写了夏天小池塘里的美丽荷叶,小伙伴们都喜欢荷叶,把荷叶当成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学习本文,能让学生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荷叶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荷叶的喜爱之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学校和天津蓟县一小进行“手拉手”活动,那是我上一年级时的一次教研活动,我选择了上这一课。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动态的池塘荷叶,学生看到生动美丽的动画,都忍不住发出了呼喊“哇!”然后我将画面定格在一片荷叶上,让他们观察荷叶的形象,由此展开对荷叶的认识。根据荷叶的特点,学生便很容易了解小伙伴们为什么把荷叶当成“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还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设想自己能把荷叶当成什么,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可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从形象感知,使学生受到情感的引导。
文学作品以塑造形象为手段,达到教育、启智的目的。多媒体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将形象放大、缩小、连续、定格等,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如第十册《丰碑》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教师提问:“丰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的是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接着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第三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导入第七节的学习,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使学生了解军需处长是被严寒冻死的。接着,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引导学生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的?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军需处长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这种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差别,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在模拟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
多媒体的模拟功能,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把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课堂信息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十册《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奋不顾身”一词,我利用多媒体模拟:喊杀声,枪炮声混成一片,红军战士不怕危险,奋勇夺桥……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定格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几个红军战士夺桥的动作(铺桥、冲锋),用“红军战士夺桥奋不顾身、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在视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运用词语把它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通过模拟的过程,视、听结合,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词语理解更为深刻透彻。模拟的过程,还能使课文重点理解更为方便。例如:《飞夺泸定桥》另一重点段“抢时间”的教学中,教师即可运用多媒体模拟敌我双方抢时间的经过,使学生很快就能了解重点,进入课文的情境中,获得真实的感受。
(三)、利用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1)说明“境”与“情”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1、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以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学生很难理解人民对总理的一片深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小段哀乐,问学生:听了有何感受?(难过、悲伤)师:你们知道吗?总理逝世的那天,举国悲哀,山河同泣,其悲壮如失去亲人,是什么原因使人民如此爱戴总理呢?以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感受悲伤的气氛,直接而有效。
2、以画面再现情境
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可爱,在欣赏了太空所见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蓝白交错,美丽极了后,教师说:让我们再到地面上,我们的身边去看看吧。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庐山的秀、黄果树瀑布的壮观……这些美丽的画面一一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我们要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了。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小鱼死亡;树林乱砍滥伐,山上一片荒芜,到哪里去寻找绿色?
利用多媒体展现美的画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利用多媒体展现丑的情景,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点化教学中的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设计课件,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一)、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
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体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进行说话训练。这样,从感知→理解→运用,从抽象→具体→形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想象、联想是作者从客观实体上生发出来的。以多媒体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例如:第六册《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我设计了如下课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华欣赏满池的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驰骋于美的画面中,积极参与进教师的教学之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兴趣激发为先导,以视听为手段,以提高课堂参与率为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目的。多媒体让我的语文课堂绽放无限光彩。
参考文献:
(1)、(《文心雕龙》)
作者简介:
让教学机智在语文课堂中绽放精彩 篇7
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 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智能表现, 是细致的观察力, 机智灵敏的反应力, 准确迅速的判断力, 坚定理智的自制力和灵活果断的应变力五种能力综合表现的结果。教学机智, 是课堂精彩的生成, 魅力的绽放!对于课堂上的每一位老师来说, 需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机智去应对课堂教育上突发的偶然性时间, 发挥教育的艺术性, 只有这样才能从容不迫、镇定沉着, 成功排除干扰, 化险为夷。因此, 我学习了一些教学中的机智应对方法, 与大家探讨。
一、有一种教学机智, 叫做“故弄玄虚”
在教学中, 教师或者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 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这时,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故意卖个关子, 放手让学生充分交流, 借以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阅读的积极性。通过师生、生生的心灵碰撞,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失误, 面对这些失误, 教师应学会巧妙把握, 化教学尴尬为“故弄玄虚”, 引导学生“将错就错”,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错中透析文章用词的精妙。假若教师直接承认自己出错, 那教学就显得呆板而缺少生气, 学生也会从心里产生不屑之情, 大大降低教学效果。
二、有一种教学机智, 叫做“润物无声”
课堂教学是一首流动的音乐, 随时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带来新的生成的音符。这个时候, 灵动的教学机智, 会奏出精彩的乐章。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请一位小朋友读生字, 九个生字读对了八个, 只有“搂在怀里”的“搂”字读错了。这个时候, 只见于老师把小家伙搂了一下, 小家伙十分机灵, 立刻大声说:“lou!”
我们在课堂上都曾碰到过类似的学生“卡壳”“冷场”的情况, 我们更多运用的“教学机智”都是请其他同学“代劳”。然而, 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 当学生读错了, 老师没有请其他同学“帮助”他, 也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看, 一个亲切的动作, 就使学生读准了“搂”字的读音, 我们相信, 这个“搂”字会永远刻在学生的心田中, 因为这里包含着于老师“润物无声”的教学机智和“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
三、有一种教学机智, 叫做“顺水推舟”
“课堂教育同样需要艺术性, 不能只是循规蹈矩, 按照既定的路线来进行呆板讲解, 从而使得课堂缺乏激情的氛围。语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叶澜教授形象而精辟地阐明了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现在的学生, 手头上有许多参考资料, 他们阅读书籍的范围广, 汲取知识的途径较多。因此, 他们的课外知识也较为丰富。在阅读教学中, 他们往往会补充进一些知识, 他们的回答常常会出乎教师的预设。此时教师不能选择回避, 而是要抓住契机, 将它们当作一种较好的教学资源, 以学生的回答为切入口, 顺着学生的回答, 及时应用教学机智顺水推舟, 以新的教学思路推进教学, 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有一种教学机智, 叫做“柳暗花明”
语文教学中, 我们老师经常会碰到学生问一些在老师预想之外的问, 碰到这些问题时, 如果老师能够灵活回来或者对学生一些启示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 往往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意外的灵感。教师不妨以此为切入口, 变换角度, 顺着新的思路进行教学。往往会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情境, 给人一种“峰回路转”、“豁然一亮”的感觉。
比如在上《赤壁之战》这一课时, 作为特级教师的徐善俊老师就充分发挥出了教育的艺术性, 在课文学完的时候, 他突然问学生:“在赤壁之战结束后, 作为胜利者的一方, 周瑜会对这次战役的胜利作出怎样的总结?”在提出问题后, 他还让学生结合相关历史知识, 设身处地的去猜想问题的答案, 然后以此为基础, 进而提出作为失败一方的曹操又将会作出怎样的反思。只见此时, 一个小男孩举手发言:“我看过《三国演义》, 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 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一句话使得课堂气氛像凝固了似的, 大家对这突发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只见徐老师先是一笑, 继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 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是, 你说曹操回去以后, 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咱们现在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 行不行?”这一问, 课堂气氛顿时又活跃起来。学生把曹操的“内省”说得头头是道。徐老师灵活机智的引导学生变换角度, 顺着新的思路从文化的角度再次进入课文, 峰回路转式地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丰富提高了认识。
“精彩的生成”看似“信手拈来”, 实际上是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显现!这正验证了“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里, 我不得不为徐老师的“起死回生”的教学机智而喝彩!是的, 在课堂上, 我们随时会遭遇被学生问倒或有学生“唱反调”的突发情况, 这个时候, 我们不少老师往往是来个“高挂免战牌”, 来个“回避肃静”, 这也就算“机智”应变过去了。但徐老师则不然, 他没有轻易向学生“屈服”, 而是来个“回马枪”, 这一招, 使得课堂“峰回路转”“绝处逢生”, 真是一个“无法预约的精彩”啊!
一堂好课告诉我们, 要想在课堂上不断闪现智慧的灵光, 就必须要营造一个宽容以及宽松的课堂氛围, 充分发挥个性教学的作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一位教育者如果没有教育机智, 就不可能成为良好的教育实践者。”语文教师的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和学生发展的共同需求, 更是新课程的深情期盼。
摘要:教学机智, 是课堂精彩的生成, 魅力的绽放!一个真正掌握了教学艺术、善于应用教学机智的教师面对课堂上突发的偶然事件, 才能从容不迫、镇定沉着, 成功排除干扰, 化险为夷。
关键词:教学机智,语文课堂,教师
参考文献
[1]李晓文.现代心理学.2003.4.
让音乐之花在写作中激情绽放 篇8
关键词:音乐;构思;语言;情感;作文教学
“音乐是祖先赐给我们的特殊的礼物。”我喜欢音乐,也渴望把音乐融入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让老师更有感染力,让学生多一份欢声笑语。
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音乐扮靓作文的标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人要衣装,文要题装”。可见题目的重要性。如今的考场作文,很多要求自拟标题。所以,一个有个性有特点的好题目能一下子吸引住阅卷老师,令其充满兴趣地把文章看下去。怎样拟立一个吸人眼球的作文标题,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利用一些歌词,我们能巧妙地拟立出或新颖或别致的标题。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音乐“真实“作文的情感
《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旋律各异的音乐通过不同乐器的演奏,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让听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形成不同程度的情感体验。所以,音乐具备很强的情绪色彩。
在语文教学中将音乐引入作文教学,通过音乐渲染氛围,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那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写作思路,促进产生写作冲动、拥有表达欲望,继而写出情真意切的美文。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给学生播放歌曲《懂你》,一句句朴素的语言,在满文军深情的唱腔中寄托了母亲对孩子的默默付出。学生听着听着就不知不觉进入歌里的情感世界,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不知不觉跟着轻轻唱起来,有的同学唱着唱着就夹杂进了哽咽之声。这时我趁机深情地将学生引导到那天要写的话题作文《我的父亲母亲》上来,学生借着歌曲情感的传递写出了一篇篇饱含真挚感情的作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音乐放飞写作想象
利用音乐充实学生的想象,激起他们的写作灵感。
学习何其芳的《秋天》时,在学生学习了作者“用语言描绘声音形象”的写法后,我播放了名曲《雪的梦幻》,乐曲像在抒情,像在沉思,像是在对时光流逝感叹,对时过境迁感慨。让人听得浮想联翩,学生随着音乐陶醉其中并渐入佳境,文思如泉涌,很快就写出了三百多字的作文来。通过这种“寓乐于教”的教学活动,我们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扩展他们的视野,而且可以通过这种创造性的想象,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写作灵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写作的快乐,从而更加热爱语文。
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音乐“精巧”作文构思
1、借用精美歌词作为题记或者开头,也可用一系列相关联的歌曲名为小标题来构思全文。05年语文中考,金华地区有一篇名为《我们就是希望》的满分作文题,它在开头借用流行歌曲——朴树的《生如夏花》中的“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我在这里啊/就是这里啊/惊鸿一般短暂/象夏花一样絢烂。”作为题记来构思文章,增添了文章的亮点,从而成功地引起了阅卷老师的注意力。
在“青春”为话题的作文课上,我以学生合唱校园民谣<青春>进行导入,并在接下来的作文教学环节中,针对“借用精美的歌词作为题记或开头,用一系列相关联的歌曲名为小标题来构思全文”进行有意识的指导,这节课上得很得心应手。
2、借用独特的写作形式即幽默地串起流行歌曲的歌名连成一篇文章的段落。“〈你〉是我的〈美丽天使〉,你是一朵〈香水百合〉你的〈睫毛弯弯〉就象〈阳光下的星星〉你的〈笑脸〉就象飘着〈菊花香〉的〈六月彩虹〉,你的〈发如雪〉〈恰似你的温柔〉一样飘洒在你〈倔强的背后〉。”这是一篇用歌曲名串联起的的作文片段。
现在流行歌曲很多,把这些曲名编在一起,的确有新意也挺有意思。有一些学生产生了用同样方式自己也写一篇作文的念头。用一种诙谐的方式讲述初中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不是别有一番趣味吗?
他的作文是这样写的:“每天过着〈简单的生活〉,〈有时候〉,真的〈好想〉〈想找一个地方〉去接受〈新的喝彩〉,但是每天在〈洗脸〉时却发现,自己正处于〈一言难尽〉的初中生生活……”
这位同学真是现学现用,巧妙地借用歌名表现出自己真实的心声,整篇文章用歌曲名串连,充满了幽默和新意。
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音乐美化作文语言
1、用在文中,营造作文的亮点。我们常常说学生作文是白骨精,语言干瘪,无血无肉,令老师大伤脑筋。其实,巧妙地引用歌曲的歌词,可使作文的语言变得形象生动、活泼机智,增添文章文采。
2、趣味仿写歌词,提高整体语言的表达能力。所谓仿寫,是指仿照原歌词进行改写,要求学生通过改动不多的一些字词,使新歌词与原歌词在意蕴、思想或风格及情调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差异,给人以新的情趣或启发。
在快乐中学习,在音乐中写作。好玩、有趣,这就是音乐在作文写作中的魔力——快乐作文、快乐表达!
【让激情在语文课堂绽放】推荐阅读:
追求激情的语文课堂06-19
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08-15
富有激情的语文课堂论文07-24
语文课堂因激情而亮丽08-10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激情08-21
《让语文课堂即时评价绽放绚丽色彩》10-08
燃烧激情绽放梦想06-27
让太空课堂点燃青少年学科学的激情05-14
语文激情教学法06-07
语文教学中的激情作用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