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趣味性洋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用12篇)
让趣味性洋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篇1
让趣味性洋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樊庆洪(武定县教研室)
摘要 学习兴趣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教学趣味性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语文课堂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精巧的课堂教学设计,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都可以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 趣味性 洋溢 教学
许多老师都知道兴趣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论述也已经很多了。但经常到班级听语文课,有很大一部分语文学习课堂依然兴味索然,讲者唾沫星子横飞,听者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研习语文的环境没有一点生机活力,教学效果不佳。反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教法不因循守旧,时时创新而变换有度,课堂上使用语言风趣幽默、简洁明了,处理教材准确精当,教学方法手段多样,课堂听讲、诵读、思考、互动有度不烦人,有趣味,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到快乐和有趣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好。据调查,在我们集山区、民族、贫困“三位一体”的地方(以武定县为例),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依然是困扰教学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缺乏兴趣爱好,学习语文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驱动力,语文学习效果就不会好,语文素养不能得到切实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常被人挂在嘴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是七年级伊始就要灌输给学生的理念。要使学生
面前迷失自我,莫衷一是,满眼迷茫了。究其原因是没有实实在在的自我思考与探索,不从实质上改革旧有模式,不肯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想为发展学生的能力而教,只图自己省事。因而,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不能把课堂当做教师表演的舞台,而要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真正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其次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加趣味性,提高学习积极性。“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是一种不同于以往教材的学习方式,它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丰富生活内容,获得语文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语文课堂真正是趣味课堂、有效课堂、有用课堂,学到的是有用语文。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教育时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就是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据调查,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为了考试分数,很少让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或根本不做,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做起来费力、费时;二是做了好像于考试分数也无益。基于这样的认识,教材编写者的匠心被歪曲了,语文教学回到了原始轨道。其实,从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内容来看,除了“综合性学习”外,选文中的许多篇目也利于在教学中采取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方式以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例如,学习《云南的歌会》一文时,在我们楚雄州,在我们武定地区就流传有优美动听的民歌,“武定酒歌”更是耳熟能详,男女老幼个个都能唱上几调。每年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从州县到乡镇都有比赛歌会,可让学生注意去听、去唱、去搜集;整理民歌的内容,分清民歌的类别,体味民歌的情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既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 的心理准备,引起积极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接受能力千差万别,不做任何“预热”的随意性课堂不可能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效果不会理想。优美风趣的语言可以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学生的注意,贯穿于教学中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有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先让学生去搜集农谚并理解它的意思,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这很容易办到。上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搜集到的农谚是劳动人民在生产活动中通过长期观察大自然,思考自然景物与气候关系得出的经验结晶,大自然中的日月山川色彩变幻无穷,江河湖海纵横神奇九州,花草树木诉说春夏秋冬,虫鱼鸟兽尽显自然风流,蝌蚪游动预示春天已到,绿树成荫展现夏意浓浓,大雁南飞告知秋风袭来,风霜雨雪是为冬的魂灵,大自然就是用她独特的语言,向人们翻阅着一本旖旎绮丽又神秘莫测的无字书,要读懂大自然的这本无字书,请大家走进《大自然的语言》。”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目的却只有一个,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做。引导学生研习课文过程中幽默、精确、独到的点拨和引领,可以使学生沉浸在通过思考获得知识这个过程的愉悦里,在快乐中学习才会其乐无穷,语文课堂对学生才会有吸引力。幽默、简洁、准确的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回味课堂乐趣,意犹未尽,体味到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当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的时候,学生就会喜欢语文课了。
通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只是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的外在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所追求的只
651600 电话:*** 邮箱;fanqinghong0997@126.com
让趣味性洋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篇2
诚然,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 其内容庞杂, 其形式令人眼花缭乱, 大量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 语文教师俨然是博学多才的学者, 语文课也仿佛成了综合课。非语文的东西更是“越俎代庖”, 语文味严重缺失, 换句话说就是“种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地”。
一名语文教师究竟应怎样做, 才能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呢?两年来, 我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1. 诗情画意, 感受“语文味”
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 是情感的语文, 因为语文课不仅学语文知识, 还承载着传承文化的任务——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以“情”感人是语文课的重要特点。从某种角度说,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命脉。教育家赞可夫曾这样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 欢快的情绪, 能使他们精神振奋, 思维活跃, 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基于此, 教师饱含浓郁炽烈的情感, 学生便会随之入境, 领略语文动人心魄的艺术美丽。
记得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一夜的工作》时, 他先声情并茂地朗诵宋小明为周总理写下的一首诗。然后, 让学生读一读, 想一想:诗的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1:诗里写了这么多“你就是这样的人”, 说明诗人非常爱戴周总理。
师:来, 继续说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2:“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 用你的微笑回答, 你是这样的人。”因为这里, 总理把伤痛藏在自己身上, 他用微笑回答。
师:不是一点点伤痛, 而是—— (生跟着说:所有的伤痛) , 有哪一位能把所有的伤痛都藏在自己的身上? (学生情绪激动)
生:“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 在你的胸前写下, 你是这样的人。”
师:你感动吗?为什么?
生:因为他把所有的心装在他心里。
师: (点头肯定) 为什么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究竟总理的什么感动了这位诗人?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的一夜。请大家拿起课本, 大声朗读《一夜的工作》。注意, 读的时候, 把生字读准, 把句子读通, 一边读一边琢磨一个问题——读完总理的一夜后, 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 你想用什么词语?为什么?
这个教学片段, 王老师用富有磁性的声音, 激情而内敛的情感, 抑扬顿挫地朗诵宋小明的诗, 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语文”的美丽殿堂, 把人们对总理的怀念、爱戴、崇敬之情展示在了学生面前, 营造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诗一般的情感氛围和基调。
2. 诵读揣摩, 读出“语文味”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读, 能帮助理解语义, 能帮助再现情境, 能帮助领悟内涵, 能提高语言水平, 能发展思维能力。然而, 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 读出语言的滋味, 读出语言的神韵, 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读出“语文味”。
例如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 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 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那颗强烈的爱国心;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来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 激活学生的思维, 积淀学生的语言。又如,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多元朗读:在施工委员会上, 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 慷慨激昂地勉励工作人员“______”;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 施工质量不是很高, 便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________”;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 消极怠工, 便严肃而恳切地勉励工作人员“________”。再如, “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 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 那又该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 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 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 关键在于是否能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
以上教学, 学生的每一次朗读, 无不体现着对文本的理解, 无不渗透着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诵读, 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 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同时, 在这样的多元诵读中, 浓浓的“语文味”也就洋溢其中了。
3. 品词析句, 品味“语文味”
品词析句, 是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 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感受力的主要方法, 更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在品读比较当中, 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 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才能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要把有目的、有选择地于细微处辨析字词, 看成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唯有这样, 才能使语文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朝气, 也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记得我在执教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迟到》这篇课文时, 我充分挖掘语言生长点, 引导学生通过品析重点词句, 来感受父亲的严厉。
师:刚才,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 也有了自己的思考, 现在谁来谈一谈, 你从课文哪些词句感受到了父亲的严厉?
生1:我从“他瘦瘦高高的, 站到我的床前来, 瞪着我”这句话中的“瞪”字感受到了父亲很严厉。
师:你这是抓住父亲的—— (板书:神态) 。真会读书!
生2:我还从“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感受到了父亲的严厉。
师:为什么连续用了两个“快起”。
生:因为父亲很着急, 在催促“我”起床, 所以连续用了两个“快起”。
师:你这是抓住父亲的—— (板书:语言) 。那描写父亲语言的还有哪一句?
师: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句话,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3:刚才两个“快起”现在只剩下一个“起”。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
生:它还连续用了两个“!”号。
以上教学, 我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 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 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 提高学生敏锐感悟语言的能力, 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趣味性洋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篇3
有评论家如此提过,现货德育的素质教育应取向于道德整合,即对道德发展与培养的各种要素进行统整、优化、协同、创新的发展过程。在学校中实施道德整合教育策略,整体提高和优化学生的品德素质过程,决不是仅仅领先一门政治或思想品德课可以实现的。语文由于其意向情(情感情)特性,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德育实效。
语文教学中通常所谓的意向性,也就是指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动机、意志、性格、气质等候性心理品质。它们与情感相类,皆属于说者、听者、写者的非智力因素。有了意向性或情感性的重要因素,教师可在诱导教学、选材讲授中侧重于有效引发学生情绪,从而提高学生情感思维,培养高尚、美好的情操修养。例如结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佳句名言,以古喻今,古今相照,发其深思。象岳飞《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空悲切,白了少年头”就能够引起学生对青春、时间珍贵的思索,督促他们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而象“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则告诫学生为人行事应意志坚定,洁身自好。诸如此类还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等。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举不胜举的千古佳句讲析,既增加学生的知识更让学生了解历史和祖国的悠久文化,增加他们对祖国文化传统的自豪感,使他们从中体会古人的高风亮节、凌云壮志,从而树立起崇高的品质与良好的人格修养。
这些,也是语文教学在德育工作中体现的动力作用。有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也将大大促进语文学习的兴趣及效果。情注其中,意蕴于内,融知识讲授与情感传递、品格培养于一体,正是语文教学具有的独特过程。既提高语言能力,又达到“移情练意”的功能,这两者的进程皆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生成过程,也正是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兼容并包的一个因素所在。
现代德育应大势所趋,也应走向素质教育,而非空洞、枯燥的引经论理。德育也是一种综合体系,也因贯穿中学各学科各角度。语文教学以德育为基石,以提高语言能力为目标;同时德育工作又可借助语文教学情感性意向性优势,得以更生动形象更深入浅出地实行。缺少德育工作的思想基石,语文教学将流于单纯,浅显的读解。
德育工作的素质教育取向,真实也正是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走向,即潜移默化、综合发展。
让课堂洋溢真情和智慧 篇4
在心灵互动的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下面几种途径,创设氛围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索和顿悟。我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满足学生的精神追求,做到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实现师生间的思想共享和情感共鸣。
一是情感渗透。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以知识广博启智,以人格力量服众,以深沉思辨达理,以春风化雨润心。
在教《我有一颗感恩的心》一课时,我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和母亲相依为命,每天妈妈下班都给她带一块年糕回来,那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一天,外面下着大雨,小女孩望啊望啊,总也看不到妈妈回家,于是,她顺着妈妈回家的路去找,却发现妈妈倒在大树下。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攥着一块年糕……可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她明白了,知道妈妈是放心不下自己,小女孩擦干了眼泪,用手语唱起了《感恩的心》这首歌。泪水、雨水从她小小却又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她一遍一遍唱着,终于,妈妈的眼睛闭上了……
很多学生的眼睛里也都闪烁着泪光,还有些女生轻轻地抽泣起来。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感染了每一颗纯真的心。所有的学生都在用心演唱着这首歌,整个教室涌动着感恩之情。歌声如春雨般滋润着每一个孩子,每一颗善良的心。俗话说,“情通理达”,情感是通向心灵的桥梁。只有感情相通,才能使道理如久旱之甘露,点点滴滴滋润学生的心田。
二是艺术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引导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讲《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课时,许多学生认为共产主义不可能实现,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群青蛙比赛爬高塔,到了一半的时候,有些青蛙就开始打退堂鼓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青蛙退出了比赛。只有一只最小的青蛙最终到达塔顶,成为胜利者。当小青蛙下来的时候,大家问它是靠什么力量成功的? 小青蛙说:“你们在爬高塔的时候,每爬一级台阶,总是想离塔尖还有很远,越来越没有自信,所以最后你们放弃了。而我,每爬一级台阶,我都抬头看上一级台阶,只向上爬一级台阶,对我来讲都是不困难的。所以,我就一直爬到了顶端。”
三是情境体验。我认为,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只有经过体验,身临而入境,体验而晓理,感受而动情,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
例如,在讲《抵制不良诱惑》一课时,我这样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形成对不良诱惑的认识:“生活中诱惑时时处处存在,有些诱惑能促进我们努力奋斗,有些诱惑会给人带来不良的后果,如果你们现在面临这些诱惑,如何去抵制诱惑?”在同学们的思维碰撞之下,许多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产生了:转移注意力法、榜样引导法、后果反思法、利弊分析法、转弊为利法、培养良好兴趣法和自我告诫法,等等。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感受,而且让学生形成了远离不良诱惑的情境体验和认识。
四是躬身力行。我以日常生活为根本点,以角色扮演为生长点,以实践考察为切入点,以反思生活为关键点,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不断完善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真正贯通平时阻隔在学与用之间的壁垒,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师生心灵互动。比如,我把教学延伸到社会大课堂,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考察活动:既有赴蓟县贫困山区慰问的农村体验之旅,还有赴空客A320、天津纺织博物馆、达仁堂药业考察的工业考察之旅,也有赴北京参观红军长征精神教育展的红色学习之旅,参与学生总计可达500人次。还有很多学生志愿在学校周边地区义务献爱心,比如到“宝岛眼镜”服务,利用寒假参加“慰问老教师”的活动,到第一老年公寓义务劳动,有人已坚持10年之久,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心灵互动让教育水到渠成实现师生心灵互动的教学就像春风春雨,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人、唤醒人、打动人。多年的实践证明,实现师生心灵互动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个人成长以及学校的教学工作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在师生心灵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形成了宽松、愉悦、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不但理解了别人,发现了自己,还在思维碰撞中形成了共识,在交流沟通中消除了偏见,形成了学生乐学、易学、活学、会学的面貌。我所带的年级连续多年都取得了高考的优异成绩,其中2008届、2011届高考600分以上人数,均居全市前列。我所教的三届高三毕业班,共有7位同学考取了北京大学。实现了心灵互动的课堂教学,收获的不仅是学生优异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师生在心灵互动中,彼此加深了对生命的意义、价值的认识,从而追求更高尚的生活,实现了共同成长。
20、让练笔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篇5
【摘 要】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平时的练笔指导”,“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如何将平时阅读的题材、写作方法、遣词造句等内化给孩子们自己的,运用于平时的习作中来。要想提高习作水平,也不能急于一朝一夕。教师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把练笔与阅读教学、课外阅读相结合,扎实地训练,就能让孩子们摆脱多读多写而无效的怪圈,学生就能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关键词】 练笔指导 模仿 阅读
我们的孩子喜欢读书,到了高年级学了许多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外有的孩子已经将名著读了个遍,然而写作仍然是个头疼的事情。干巴巴的几句话,看了也是头疼,希望通过积累和写日记来改变这一状况,然而,这种训练费时,增加了孩子们的负担,最终还是在唉声叹气中不了了之。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平时的练笔指导”,“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如何将平时阅读的题材、写作方法、遣词造句等内化给孩子们自己的,运用于平时的习作中来。我着力于课堂教学中的练笔指导,引导有创意的表达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巧用文本语言,挖掘教材的模仿点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便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同样,在写作教学中,只要给学生一个支点,孩子们便能写出一篇篇文辞兼美的文章来。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我们的学生之所以读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作文仍是一讲作文就头痛,写出来的文章不像个样子,主要是写作思维训练不够。因而在教学中,我从文本引导有创意的表达实践,如: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中的《泉城》一课,语句非常优美,描写的词语非常多,因此我设计让学生模仿写词语: 忽聚忽散
忽断忽续
忽_忽_
忽_ 忽_ 秋雨潇潇
另外还鼓励学生把模仿的词语连成句子,当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全部完成,学生能写多少就写多少。
这课还有一段这样写道:“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这些泉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孩子们在低年级就已经训练过了,如果不进行指导,写出来的可能还是那个水平,因此我根据训练的需要,创设课间场景,主题明确,情节生动有趣,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难易也适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共同交流互动,描述操场上活动过程,还让几个学生即兴表演当时的动作等,既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又能触发学生灵感,为写提供了生动活泼的素材。一学生写道:
同学们都像小鸟一般飞快地冲出教室,跑到操场上做起自己喜爱的活动,同学们有的跳橡皮筋,那小女孩辫子一甩一甩的像只快乐的小鸟;有的踢足球,守门员目不转睛地盯着移动的球;有的在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其中我们班的几个男生最厉害,一会工夫全变成篮球明星,看李恒同学投篮多像姚明啊!心理学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能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 学生有了可模仿的句式,又有话可说,“写”就水到渠成了。
另外,书中有许多总分式的段落,结构紧凑,层次鲜明,也是让学生模仿的好范本。
二、看文本插图,打开想象的翅膀
小练笔形式灵活,自由创作的空间开阔,课文中的插图经常被忽视,或者只是辅助课文讲解来使用。其实孩子们非常喜欢书本中花花绿绿的插图,经常看见孩子拿着笔在上面描摹,或拿张纸照着上面画,不知道这里面是否藏着孩子们的无尽遐想,一次偶尔的课堂生成,让我恍悟孩子们喜爱插图的缘由。事情是这样的:
走进课堂,翻开课本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第19课《台湾的蝴蝶谷》(苏教版二年级语文),刚打开书,我欲介绍蝴蝶谷,就有一男生懒懒地说:“老师,你去过蝴蝶谷吗?我都没去过!”一句话激起了所有学生的共同心声,没去过,看来上也不感兴趣哦!我做出遗憾的样子说:“是啊,老师也没去过,可老师看着书上的插图,真感到像在梦中一样!”
“是吗?我也要看看!”“好吧,同学们仔细看看书下面的插图。”学生们个个抱着书看着蝴蝶,有的在小声地议论着,一会儿,他们都举起小手。“老师,你看这些蝴蝶都朝我飞来!”
“哈哈,瞧他把书都拿倒过来了!”还没来及评价,学生们已经笑起他。我把书倒过来看,还真是的。“同学们,他好有创意,倒着看蝴蝶都向我飞来”我夸了他,大家都效仿起来,有的斜着看,有的倒着看。“老师我要带个照相机给它们拍照!”
“你还没照,照相机上肯定都是五颜六色的蝴蝶啦!” “对啊,那肯定会围成一朵五彩的向日葵。”
“我走进蝴蝶的世界,我要和它们做朋友,一起跳舞!”“我感到自己变成了蝴蝶仙子。”女生们已是想入翩翩,男生叫道:“老师,我要带上画笔去画蝴蝶。”
“我要写歌词,谱上曲子,大家一起唱!”
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该让他们写,我起了个头“在梦里,我走进蝴蝶的世界!”学生们写了起来。
三、名篇片段导读,让练笔不再无据可依
一次参加县统一的阅卷工作,是六年级的作文。当我拿着文质优美、字迹工整的学生作文时,我有些惊讶,六年级的孩子书写那般的工整,一看就知道是练过书法的,再读读那文字,可以说好词连串,比喻句、拟人句一个接着一个,可以说是盛装登场,感受着语言的优美。然而细细读来,实在不知所云,这是一篇以“我的发现”为主题的作文,读完之后实在不知小作者发现了什么?事后我在思考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作文?语言是文章的“砖石”,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习作占着重要的比例,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将积累的语言文字用来表达孩童的生活,是小学生习作。而不是一味的积累,很多小学生误以为习作中只有“好词佳句”,就能博得众人的 眼球,就是好文章。而对于题材的选择、表现内容的“实在”,以及用词的准确性都统统忽略了,甚至有些孩子在作文中堆砌着大量不着边的成语。这样的作文徒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我戏称它为“穿着美丽裙子的稻草人”。
机械地背诵文章经典段落,甚至是单一地为了考试的背诵积累是不可取得。教师应该在学生背诵积累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从如何写的角度进行思考。因而在单元习作指导课中,我借助同一主题的名篇片段指导学生练笔,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一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如何写好特点成为孩子们写这篇习作的关键。我找来了《火烧云》和《春》等同一主题的文章,学生边读边找出文中对这一自然现象描写的句子。适逢春雨连绵,看着窗外的雨,孩子们都说喜欢。顺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创意表达。因而我挑出朱自清的散文《春》,里面有一段描写春雨。学生们读后,有说作家主要是写出雨中的景,可是这些景是乡村的景,我们现在可以去写校园的景,晚上柏油马路上的景。一石激起三层浪,孩子们纷纷模仿着作家的风格说起自己感受到的春雨。孩子们这样写道——
“雨水轻轻地落在雨伞上,像是一曲美妙的音乐;雨水落在小草的脑袋上,小草就像点了一下头。大树吸收了这春雨妈妈的乳汁,变得高大挺拔了。”
“我透过窗户望去,在路灯下,它显得那么细,如牛毛、如花针。恍然间,我感觉天空就是一台吐丝机,把千万根丝线从天空中抛下,在路灯的照耀下,又变成金丝银丝。” 要想提高习作水平,也不能急于一朝一夕。教师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把练笔与课堂阅读教学、课外阅读相结合,扎实地训练,就能让孩子们摆脱多读多写而无效的怪圈,学生就能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参考文献】
让趣味性洋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篇6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更深刻认识到深入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课改实验的主旋律,也是教学相长得以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只有搞好校本教研,不断探索语文教学新途径,才能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一 正确认识校本教研,是搞好教研活动的基础。
校本教研是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育科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教育科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性。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虽然我们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了认真的解读,我们已初步了解它的特点及实施要领,这也为我们参与实验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但面对这次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在课改实施中,仍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困惑。
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组织有效的小组合组学习?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语文探究活动?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比教育观念的转变轻松多少。我们需要更实际、更具体的指导,需要教研工作的有效跟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提高老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搞好教研活动的基础。
二 确立研究课题,明确研究内容。校本教研解决的问题均发生在教师身边,遇到问题时,教师要敢于质疑,这就是课题。在工作中,每位教师参与教研组课题的制定,把自己关注到的问题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把达成共识的问题确定为教研组课题。这种课题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制定课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分工合作,探讨交流的过程。语文课博大精深,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针对我们学生的特点:在新课改语文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放在第一位,在读写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好读书。我们把老师们平时读过的好书、好文章介绍给学生,读给学生听;鼓励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文章推荐给大家,使学生之间进行同伴交流;定期开展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展示,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并及时根据书或文章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如在教授《死海不死》时,一开篇就让学生思考:题目中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他们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兴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
再如:讲授《孔乙己》时,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兴趣盎然地深究其名?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激疑激趣的疑问,会诱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第二,引导学生探索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书。因为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语文课文已不再是灌输、训练的工具,而是学生以主动学习方式与对话、体验、探究的文化载体。阅读成了一种“聚会”,是作者被读者相约或召唤入场,读者与作者对话,理解课文,并以个性化方式去体验课文,去探究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如在教授《变色龙》一文时,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就
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地过程中,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很容易地就解决了。
第三,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并教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运用。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出了一个号召“大家共享阅读的快乐”,只要每个学生手里有一本书,然后交换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就会扩大好几倍。有好书好的文章,同学们会争相传阅,或者由语文课代表读给大家听,或者把好的文章抄写在板报上„„我们的学生还有一个阅读资源库,老师把每次考试的优秀作文贮存在电脑里,并经常印发给学生阅读。读身边的文章,读自己的文章,学生们兴致更高。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阅读就是他们搜集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写读书笔记,可以进一步深化他们在阅读中的收获,有的同学写了一千多页的读书笔记。通过阅读与写笔记,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其感受体验生活的敏感度也得以提高,为其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四,阅读教学的成功尝试,使我们在写作指导上有章可循。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为此在教学每一课时,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让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去挖掘文章的美,如语言美、结构美,主旨美等。对于那些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不仅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而且要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进行感情升华,同时让学生进行片断练习。
为了更好地突出读写结合,几乎每学一课,我们都会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一个片断练习。这样的读写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总体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论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
如在学完《孔乙己》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我说孔乙己》、《孔乙己之死》《孔乙己是个可笑又可悲的人》、《孔乙己是个可怜又可憎的人》、《走近孔乙己》等文章,学生们深入挖掘教材各抒己见,由表及里,全面深刻的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从而带动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三 让校本教研走向课堂,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
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如:上完《愚公移山》后,我就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了一场愚公移山还是搬家好的辩论赛,同学们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饭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投诸渤海之尾的做法是利己不利人,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最后老师在肯定同学们的意见的同时结合文章的写作目的,引导学生形成共识:愚公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必过多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代去考虑。但在当今的经济社会,还需要开动脑筋,运用智慧,不光肯干,还要巧干。这样既达到了教学
目的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在教授《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辨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
在学习《孔乙己》《范进中举》这个比较单元时,我也采取了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不同意见的同学持之以据地分析,然后也从课本出发,点拨学生,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深入领会文章,从而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四 采用灵活的研究方法,讲求校本教研实效性。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
在实验的进程中,每一位一线教师都会不时面临一些具体的、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个体的教育经验与教育环境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以个体自主活动的方式开展研究,自觉地针对面临的教学问题,进行教改实践尝试与理性反思。
实践证明,这种自主性研究,对教师教学智慧的不断生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⒈重视集体教研制度,构建同伴互助平台。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教师互助是校本研究的标志与灵魂。进行集体备课,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同伴互助的有效途径。
在备课中,教师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方法在交流、讨论中会产生碰撞,促使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我们实行集体备课制,总体思路是“分组备课、集体评议、个人
修改、注重反思”16个字。在分组备课中我们采取说课、写课的方式。说课即说教材、说方法、说依据,以此训练老师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和用普通话教学的能力,达到独立钻研教材,用普通话授课的较高教学水平。写课,即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训练老师即席写教案的能力,要求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教案的内容体现知识的科学性,方法的实效性,设计的艺术性。在写课的同时要绘制教学所需的简笔画,板书设计,制作教具,课件。集体评议中,看备课时教师是否做到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否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科学的设计教学过程,如何让新理念、新精神逐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当中。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和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在集体备课中,教师充分发扬了协作、互助的精神教学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能尽力帮助、指导新教师,使其能尽快适应新的要求,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达到了师师互动,共同提高的目的。
⒉倡导个性化教学,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课改实验应培养会思想、会创新的有个性的教师,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我们在抓好集体备课的同时,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课堂学习形式的多样性,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根据研究课题、所教学生及所喜欢的形式进行创新备课研究,以求达到有个性的特色教学。
⒊确立“校本教研日”,使校本教研制度化。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每月两次为语文“校本教研日”,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学期末有总结。教研组每月开展一至二节的教学观摩研讨课,定时组织本组教师进行说课、评课、教学案例交流、下水文评比、撰写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等活动。要求每位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伴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我们的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
⒋教研活动形式多样性。校本教研的生命在课堂。我们对课堂教学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研究和探索。
除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外,我们还开展了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活动,把教师执教的课拍摄成录像,一是让该执教者观看,进行自我反思;二是让教研组的教师观看,认真探讨,学习优点,提倡个性;三是骨干教师带徒活动,骨干教师要上示范课;四是要求每一位教师每月写一个教学故事,并在周四教研日上讲述;五是同伴互助方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合作上课,也可以与不同年级的教师交换上课;六是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让家长也与新课程一起同行,使学校形成“课堂能搬出教室,家长能走进课堂”的景观。
⒌组织落实,制度保证。先后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青年教师评定制、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学校对在教育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和在教科研中勇于创新的教师给予奖励,鼓励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变。
五 取得的初步成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们在校本教研中有了初步的效果,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欲望增强,专业水平和专业意识得到提高,初步具备自我反思与交流协作能力。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听课、评课、上研讨课的一系列锻炼,初步学会了自我反思、同伴协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了反思,在教研活动中学会了交流,在交流学习中学会了接纳,在接纳感悟中学会了调整,在同伴互助中学会了成长。我校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的有十几篇,多名语文教师在省市级学科评优活动中获奖,涌现出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
让科普文教学洋溢语文味 篇7
一.深入解读文本, 找准情趣点
要想让我们的课堂有语文味, 首先必须找准情趣、理趣交融的生长点。这个生长点就是课文的重难点、语言的闪亮点、读写的结合点。例如必修3第四单元科普文的教学, 在单元提示中明确地说明了阅读科普文的作用和注意点——“阅读科普文, 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同时也要注意审美鉴赏, 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这个提示清楚地告诉我们科普文教学除了科普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其科学思维和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以及感受科学家探索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例如《宇宙的边疆》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讲述关于宇宙探索问题的科普说明文, 也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作者以形象精美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宇宙的浩瀚无垠和神秘莫测, 激发人们探索宇宙的强烈欲望。作为解说词作者抓住说明对象按空间顺序逐步推进介绍, 同时融入大量的议论和抒情, 使文本更具有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也不断地表达了对人类世界的思考。探索宇宙的激情和对人类的关怀结合在一起, 使这篇文章超出简单的科学知识介绍层面, 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层面。
因此教学本文, 首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解说词的基本特点, 并以此为线索快速梳理文章结构, 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写作内容;然后重点分析探讨文章的语言, 体会作者在写作本文时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以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解说词特点, 把握说明对象、顺序和语言等;
2、了解一些宇宙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1、体会解说词中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好处;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 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和科学精神;
2、体会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
重点: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
难点: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 体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品读文本, 挖掘语言的美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文章不是无情物, 科普文也是如此, 它即使再通俗易懂, 也不可能不包含作者的内心情感, 只要我们恰当地引导学生品读, 挖掘语言因子, 品词析句, 深入文本对话, 就一定会领悟作者内心的情感。例在《宇》教学过程中, 执教者在引导学生了解解说词的特点和明确写作对象和顺序等内容之后, 进而重点分析探讨文章语言的优美。
老师要求:学生精读课文, 认真揣摩文章语言的特点;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来谈谈理由和感受。学生通过品读体会到语言的形象精美, 如比喻、拟人手法运用, 语句形象生动;议论抒情结合, 富有激情又引人深思。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语句的品读, 进一步体会作者探索科学的精神。例如引导学生诵读文章题记:
“我索取荣誉的对象不应该是太空, 而应该是我的灵魂。假如我拥有一切, 我就无所用心。好大喜功则为宇宙汪洋所吞没, 开动脑筋则领悟世界。”
“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 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我站立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
读题记,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老师质疑:“宇宙是无边无际的, 我们为什么要探索?”深入文本, 展开讨论, 老师点评鼓励。
三.活用文本, 拓展迁移
语文有着内容的丰富性和阅读的多解性, 是需要被唤醒的, 而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可以改变文本的宽度、厚度以及温度, 使文本在想象与体验中成为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的形象, 从而真正“存活”于学生心灵。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熟练阅读和写作的技能。《宇》是讲述宇宙探索问题的科普文, 了解解说词和有关宇宙的知识只是浅层次学习, 本文教学重难点应定位在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 体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个性 篇8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洋溢着个性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有个性,其次语文教师应多想办法让学生展现个性。
一、语文教师应具备独特的教学个性
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明显,愈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同样,个性意识越強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就愈能创造性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教师独特的个性,是实施个性语文教学的前提。
语文思维的培养、阅读智慧的提升固然在于学生自身的努力,但绝不能离开教师的引导和熏陶,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语文课堂的风格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很难想象一个不善于阅读和思考的语文老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一堂死板而缺乏个性的语文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一旦只善于讲题目、分析解题技巧而不能引领学生阅读思考作品、走进广阔的语文天空,那么他教学的源头活水便会枯竭。我的愚见,语文教师必须学有所专,必须有个性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上出一堂堂独特的课,否则,教者平庸,课堂呆板,学生无趣。
如:两个教师用同样讲述法讲同一篇课文,而教学效果未必相同,这其中牵涉到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问题。可见,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在讲述法中是至关重要的,每个教师只要能发挥自身的长处,体现出各自不同的语言艺术,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有的教师词汇丰富、妙语连珠;有的语言流畅、幽默生动;有的富于感情、扣人心弦;有的意蕴深刻,耐人回味;有的自然亲切,善于启发等等,尽管他们的语言艺术不同,然而都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色,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个性化语文教学,展现学生个性
1.课前课后积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富有个性化的开放型语文教学,应尤其重视课前课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读书”“说书”“评书”作文比赛和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使学生课前课后认真读书、积极积累。有了课前课后的积累,学生在个性化的课堂上再也不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学生有了积累还会提高自信心,课堂上将会畅所欲言,个性尽显了。
2.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只有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而要营造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尊重、接纳的学习氛围,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充分地思考,教师的努力才能取得效果,学生的个性才有展现的可能。
3.给学生质疑、讨论、求异的空间
个性化课堂应把绝大多数时间留给学生,给学生质疑、讨论、求异的空间。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从题目上质疑,从内容上质疑,从写法上质疑,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质疑,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质疑;课堂讨论可能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求异思维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造这些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有了质疑、讨论、求异的空间,就有了发展个性思维的机会,就能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4.积极评价,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学生都是喜欢受表扬的。教师只有善于运用评价,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要做到像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认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产生超越的自豪感”。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都能诱发他们潜藏的情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课堂评价除了教师评价还应由学生互相评价,学生互评的过程也是体现、提高学生个性的过程。
语文是最有个性的!语文课堂是丰富多彩的!通过语文,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作家,一群群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篇篇个性色彩浓烈的作品。在语文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这片个性天空中遨游。在这过程中,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尽显个性。语文课堂上有了个性的教师、有了个性的学生,语文课堂就会洋溢着个性。
(作者单位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城南学校)
让趣味性洋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篇9
摘要:作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运用文字传递讯息、表达感情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见,作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道德情操以及审美观与爱国主义精神的重任。因此,作文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作用。而作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同时也是长期以来亟待教师解决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本文下面将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简要探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让其走向精彩,以此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说明文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篇10
[关键词]说明文 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45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常识性说明文,这些说明文特点是知识性强,语言严谨,用词准确,采用了大量的说明方法,一不小心就会被语文教师上成科学课,迷失了语文的自我。那么,如何在说明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
一、在对比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在语言运用上特别强调准确和简明。《我是什么》是一篇拟人化的科学短文,文字特别生动有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动词的运用。
师:云遇到冷风会变成雨、雹子、雪(简笔画),雨、雹子、雪是怎样回到大地上来的呢?请同学们选字填空。
(打、落、飘)
水珠是 下来。雹子是 下来。雪花是 下来。
生1:水珠用“落”,因为水珠不轻也不重,刚好落下。
生2:雹子用“打”,因为雹子很大,很有劲。
生3:小雪花是“飘”下来,因为小雪花很轻很轻,像鹅毛一样随风飘下来。
师:文章用词多准确啊!让我们带上动作好好读一读,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还见过水变成哪些样子呢?人们又管它叫什么?(图片:雾、露珠)
(生练习说话,学习作者准确用词表达)
有时,我变成水汽,(飘)在空中,人们管我叫雾。有时,我变成小水珠,(躺)在荷叶上,人们管我叫露珠。
学生通过对“落、打、飘”的揣摩品味、比较运用,领悟到要根据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情况,用准确的词语来表达意思,并且通过拓展延伸训练,进一步学习了用准确的动词来写“雾”和“露珠”,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在迁移运用中感受表达的实效性
我们必须重视读中学写、迁移表达的方法,提高读写效率。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说明情境,让学生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练习说明事物。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1.指名读句子,说一说感受。(师:读了这个句子,你觉得赵州桥怎么样?生:很雄伟。师:从哪些词语感觉到的呢?生:五十多米、九米多、三十七米多)
2.学习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雄伟、壮观的气势)
4.语言练习:我们的多媒体教室十分宽敞。它长
米,宽 米,高 米,可以容纳 多人。
课堂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学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后,马上让学生模仿此写法,写多媒体教室的长、宽、高,将学到的说明方法迁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表达,使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实于笔尖。
三、在体悟形式中感受构段的特色性
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构段教学特别重要。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仍以《赵州桥》一课的教学为例。
师: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写桥的美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找一找美观表现在哪里?用“——”画出来,读一读。
生1:作者写桥的美观围绕“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这句话来写的。
生2:美观表现在“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师:这三幅精美的图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
生3: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
师: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这段的?
生4:作者按总、分、总的顺序。
师:这是我们构段的常用方法。以后还会学到。
师:想一想,栏板上还有哪些精美的龙的图案?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
……
理解文本内容是学习语言表达的前提。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探究作者表达的秘妙,感悟语言表达的形式,并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在迁移运用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要根据说明文的特点,想方设法地挖掘教材中的语用点,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让说明文教学也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42让生活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篇11
鸿尾中心小学 林丽雅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要培养这种语文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渗透现实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势在必行。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立足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所需,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创造力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因此语文的教学必须既要有人文的高度,又要具备人生的高度。而这样的语文教学该怎样进行才更加有效,是目前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这是填鸭式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痛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
我们都知道,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方沃土。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
二、生活是语文源源不断的一泓清泉
生活中的细节可能并不是每一个都是优雅的存在,就像老人佝偻的背,踉跄的身影,在繁华的闹市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灯红酒绿的奢华生活大打折扣,但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存在才给人以更多的思索,才会让许多文人手下的笔流露出更多让人深思的现实。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生活在不经意间成为语文最光辉的来源,是文学精深的源泉。语文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生活处处是语文。的确,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才有语文的多姿多彩。读一首清新的小诗,让我们感受生活的清甜。读一篇精美的散文,让我们捡拾起生活五彩的贝壳,读一部大作,让我们在沉思中感悟生活,窥见社会百态。生活与语文的相互浸润才使得语文变得如此的五彩缤纷,充满阳光,也使语文也在生活中获得了新的生命,焕发出青春活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生活作为自己的源头,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让生活走入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将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记得有人曾这样说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便有多大”。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是等同于生活的。在课堂中,固然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但我觉得最核心的还应该是让生活走进课堂,每当太阳升起,又到当太阳落山,人们在这越发苍老的地球上生活,在平凡的角落里耕耘着自己的那一亩土地,于是,辛勤的汗水又交织成了一篇篇辛勤劳作的美文,赞扬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闻鸡起舞的人们。春天百花盛开,夏天清荷鸣蝉,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就又让绝妙的文字凑成了一篇篇四季佳作。
四、作文源于生活
写作中应让学生感受“生活即语文”这句话的内涵。若学生觉得,“学习”这一种生活,和“生活”这一种生活,完全是两码事,那么我们教育的问题就不是一点点了。“作文”这东西,从来不只是向书本学习,只知道向书本学习的人,不一定真懂得作文、真懂语文。作文至少有两个必要的“打通”:
一、跟自己的心灵打通,不知道将自己的心灵铺展在纸上的作文,只是作业。
二、日常无意中的所见,电视里、报纸中、网络上的所见,都能信手拈来地进入自己的作文,与“作文”打通,作文才能真正活起来。
五、架起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
语文与生活是同在的,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必然伴有语文,因此人类要依托语文来参与生活;同样语文也离不开生活,语文能力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得到发展。语文如果脱离了生活,必然成为毫无生命力的一堆文字。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更要求我们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之中,学习语文,让学生在生活中快乐学文、轻松学文。
此外,还可以在在语文活动课中延伸生活,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综合性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并占据一席之地,它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得到学生的欢迎。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而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这能够弥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一方沃土,我们语文教师应学会用生活的方式教语文,让学生们学会用生活的方式学语文,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使语文教学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为语文教学开创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让趣味性洋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篇12
重庆市南岸区龙门浩小学
黄 秀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参与式教学,教什么比怎样教、学什么比怎样学更为重要。如何让教材变得更厚实,拓展学习的宽度和深度,我认为利用补充拓展材料,让课堂变得更丰厚这是举轻若重的问题。本文就从三个方面:丰富背景文字、丰满文本文字、补充拓展文字,肤浅谈谈如何让语文课堂变得更丰厚。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 丰富背景 丰满文本 拓展文字
十年新课程改革,让原本僵硬的课程变得鲜活、灵动起来。作为课堂驾驭者——老师,教什么,让课堂的主体——学生,学什么,是新课程改革举轻若重的问题。在参与式教学中,怎样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有效甚至获得高效,我认为充分挖掘教材,把握文本训练重、难点,及时补充拓展材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一、丰富背景文字,为深入学习、理解文本作坚实铺垫。
纵观小学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优秀名家名篇经久不衰。如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凡卡》,这篇催人泪下的故事几经教材改版,可仍保留至今,原因就是作品文字感人肺腑!但由于作品与学生生活的时空相隔甚远。如果没有对时代背景的介绍,学生无法感受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就无法亲近作品,甚至认为虚假。在课前,除了要求学生课前大量搜集材料,老师还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找准文章背景补充点,为学生深入学习、理解文本做好坚实铺垫。
(一)课前补充时代背景。
《再见了,亲人》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后期志愿军离朝回国时,朝鲜大娘、大嫂、小金花等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难舍难分的情景,表达了两国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如果课前学生没有对两国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了解,理解大娘、大嫂、小金花的语言、行动就比较困难。因此课前我补充这样的一段文字:“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万人,14万英烈的忠魂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其中有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舍身炸暗堡的黄继光,冰窟中救朝鲜儿童的罗盛教,不需马革裹尸还的毛岸英„„当一个个熟悉的英雄名字在耳畔响起,学生对于文中亲人这种别离依时依不舍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二)文中补充时代背景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从下文看,当时的小作者并没有理解伯父说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同样,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有相当的难度,必须得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鲁迅先生生活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他为了帮助受苦受难的社会底层人民,在与侄女笑谈中强烈地谴责不合理的社会,表现了他的乐观与豁达。有了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学生理解此段就轻松自如了。
(三)课后拓展创作背景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优秀代表作品。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为了激发学生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强烈控诉,很有必要给学生介绍此文的创作背景:安徒生在外旅行,收到朋友寄出来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图片,想到自己可怜的身世,触景生情,悲愤地写下了这篇举世闻名的童话作品。勿需多撰言,对发生在小女孩身上的可悲故事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情感。
二、丰满文本文字,为课堂变得厚实作坚实根基。
教材只是个例子而已。特级教师贾志敏在《语文课上要教语文》中谈到:“教语文,就是老师借助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写文章,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怎样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在教材这一根本点上找准生发点,丰满文本文字,拓展语文课堂的宽度与深度,让语文课堂变得厚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一)补充与文本事件相符的文字
《怀念母亲》主要讲述了季羡林先生对生养自己的母亲和祖**亲的怀念和深深的挚爱之情。为了真彻地体会对生母的怀念与悔恨,我找准课文链接点,指导学生诵读感悟。学生理解母亲去世,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悲痛欲绝,真想和母亲随风而去,很不理解。在朗读时,还在偷偷地发笑,见到这一情景,我及时出示了这一段文字(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小声读读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想象的翅膀得以飞翔,纷纷表达。有的谈到文中母子其乐融融,有的说季羡林爷爷小时候真幸福,有一个疼爱自己,慈祥而又富有耐心的母亲,虽然家庭贫穷但母爱却让季老感到幸福,所以才会在母亲去世时如此难过。当然孩子们思想的阐门一旦打开,文思泉涌者有之、出口成章者有之。有孩子说到:爸爸妈妈每天上班很辛苦,我们回到家里,不能做小皇帝小公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常常为他们端一杯水,递一份报,洗洗自己的衣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为父母减轻一点点负担,都是应该的„„听到孩子们虽然稚嫩但却饱含对父母理解尊重的话语,我感到特别欣慰,随即出示了一句名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请孩子们从小都做一个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孩子。
通过这一课文链接,我们不仅轻松理解了季老先生对母亲深深的爱,同时也受到感染。平时那些苦口婆心的孝敬长辈的教育在这里显得多么苍白,其实这就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教育。
(二)拓展能充分体现主人公品质的文字
《詹天佑》是一篇离学生生活时代较远的文章,可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却极为深厚,很有必要指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文章主要讲述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修筑中国人自己主持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詹天佑临危受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除了文中讲到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技术落后等困难以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困难,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体会到修建这条铁路的不易,我找到几段文字,能从侧面折射出修建此项工程的不易及伟大。于是在教学课文4——6自然段后,我及时呈现了相关文字:1.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2.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3.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4.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我让学生先默读这几段文字,然后谈谈詹天佑对修建京张铁路到底付出了多大代价。看到这些带泪带血的文字,哪里还需要老师启发引导,学生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争先恐后地表达对慈禧太后、皇亲国戚等祸国殃民的谴责,对帝国主义者乘机欺凌的愤懑,同时为詹天佑面临巨大困难的担忧及对其失去心爱女儿的悲痛。
(三)补充与文段表达相同的文字
《猴王出世》有这样一段文字:“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此段有三个分句,其表达方法、语言特点别具一格,先指导学生观察每一个分句在语言表达上的规律:三个字是从动作上描写石猴,四个字是从石猴的玩伴说,六个字是从石猴的生活规律说,从而读到了石猴的活泼可爱、逍遥自在、怡然自得。从文字中我们读到了这样一只独特的猴,可概括出吴承恩小说语言的特点“奇、神„„”教学于此,及时出示《西游记》原著第一回类似的文段: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八腊„„青松林下任他玩,绿林涧边随洗濯。学生默读文段后,静思默想,同是三个字的,仍有不同,可见吴承恩小说语言锤炼之精美。当然这样的指导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同时石猴的顽皮、逍遥、聪明等形象就刻画在了孩子们的心中。由此青睐原著,迫不及待一览究竟而读的动机就不容置疑。
三、设置悬念,为语文学习走向生活作坚实后盾。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篇作品的教学,仅是抛砖引玉,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把在语文课上学到知识能力进行迁移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学会终身学习。因此老师要学会利用教材做例子,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让他们自觉在生活中学习,为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作储备。
《草船借箭》新课结束时,我富有激励地告诉学生,原著《三国演义》非常精彩,不愧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里边像这样精彩的故事不胜枚举,如《空城计》《七擒孟获》《官渡之战》„„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拜读,去感受经典的永恒魅力。
总之,参与式课堂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全程参与课堂教学,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丰厚的课堂上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秦训刚 晏渝生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让趣味性洋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推荐阅读:
让学生在趣味中识字05-22
趣味性语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妙用09-29
趣味性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9-03
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教学08-20
如何让营造趣味课堂09-06
论文浅谈如何让识字教学充满趣味性10-20
语文趣味性教学08-24
语文趣味性教学09-11
小学数学课堂中趣味性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