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

2024-10-09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共11篇)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 篇1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是其审美修养的主要体现,与语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关系密切.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语文教师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

作 者:李芸 姜化通 作者单位:章丘市闫家峪学校,山东,章丘,250207 刊 名:语文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语文教师 审美能力 审美化教学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素质,阅读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促使其积极参与, 通过丰富的情感、情境体验, 在对课文的感知中深化审美能力, 将自己转化为阅读的主人, 提高阅读能力。

1 审美素质的培养

1.1 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 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 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的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 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而少爷们只不过是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 在学生的心目中, 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 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 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 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2 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首先, 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 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 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 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 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 层层叠叠的情景, “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 “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 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其次, 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 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 讲究工整美, 有的句式参差, 讲究段落美。在教这类句子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 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 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秀丽多姿的桂林山水的强烈情感。

再次, 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 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 为什么这句话他 (她) 讲合适, 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

1.3 审美创造力素养的培养培养

学生审美创造力是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 也是小学生素养的最高境界。审美创造力教学就是通过语文审美教育, 启迪学生创造美的灵性, 点燃审美的智慧灭花, 使他们在语文课的教学中, 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学生学会了发现文美、感受文美、表达文美、创造文美, 这本身就涵盖了语文的基本功能。以《望庐山瀑布》一课为例, 确立本课“寻找美——表达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美育主线,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生、挂、飞流、直下、疑、落”等, 结合字词的意境去领会读的节奏、情感, 继而鼓励学生用所积累的语言文字自由表达自然景观。带着这些初步的感受进入课文的学习, 在学习中体会、感悟文章所表达的语言文字美、作者的情感美、描写的意境美, 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进入鉴赏和创造的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望庐山瀑布》的意境, 通过浏览家乡的名山大川, 创作一篇体现学生自我感受的诗歌或散文, 进一步挖掘学生创造美的潜质, 提升审美创造力的素养。

2 阅读能力的培养

2.1 创设意境,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首先, 创设良好语言环境。教师的教学语言既是承载教学内容的载体, 又是学生的语言样本。《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言, 尽快把学生引入语文的情境上来,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渴望阅读, 期待阅读。同时, 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导言”和“结语”, 更要讲究教学语言艺术, 还要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贯穿于与学生的交流过程。

其次, 音乐渲染气氛。运用音乐来渲染情境,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作者的感情。教师精选那些和课文内容、意境、作者情感相一致的乐曲。教学开始时营造气氛, 教学过程中烘托气氛;也可以采取配乐朗读等形式, 既能体现学科之间的整合, 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 角色表演展示。在那些描写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的课文中, 通过学生和教师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学生既熟悉了角色和课文内容, 又在展示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由入境而入情, 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表达情感的体验。《小母鸡种稻子》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涉及稻子及种稻子的过程, 对于农村的孩子并不陌生。学习本文时, 我设计一个分角色表演。根据课文内容,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小鸡、小鸭、小猫和小猪”, 再由各组推荐一个同学合作表演, 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2 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阅读

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是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的有效策略。这里的“目标”, 首先是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补充与课文同步的阅读材料。如每学完一篇课文, 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本相配套的阅读材料。这样, 学生可以明确读什么, 为什么读, 怎样读。其次是指导学生关注语文教材中重点文章所表达的重点语句, 关注自己认为重点的语句或信息, 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有区别地阅读重点的和非重点的信息。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精读吟诵, 学会快速阅读。

2.3 启发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积累, 顾名思义, 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毛泽东说过“语言这东西, 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 非下苦功不可。”这里所说的“苦功”就是指多读多写。不熟读、背诵、博览大量的诗文, 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笔, 要想学会读写是不可能的。低年级学生只对动感强的事物或事情过程中动感强的感兴趣, 注意的过程也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因而, 教师在语言表达和积累方面, 首先要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其次, 要增加学生的词语积累。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在口头或书面表达时, 如果没有丰富的词汇就不能准确地描绘事物,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词语积累显得尤其重要。鼓励学生采取多诵读、多记忆、勤动笔等方法进行积累。同时, 学到好的词、句、段时, 引导学生体会“好”在哪里, 同时让学生做好笔记;引导学生多举例、多运用, 进行理解性的记忆。

参考文献

[1]黄刚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初探[J].吉林教育, 2009 (5) .

[2]许晓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 2008 (36) .

[3]卢凤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企业家天地, 2007 (6) .

[4]刘中慧.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5) .

[5]孙玉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 (小学版) , 2009 (5) .

[6]张艳琴.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之浅见[J].新课程 (小学版) , 2009 (5) .

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 篇3

通常说来,审美能力通常指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三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处处体现着美。其审美修养的主要体现,与语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关系密切。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则应是美的使者。语文教师只有全面加强美学修养,奠定扎实的美学知识基础,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较强的审美能力,把语文教学变成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下面就语文教师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审美感知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前提

通常说来,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也必然从感知开始。审美感知力要求主体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力表现在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知审美对象,不轻易放过一字一句,又能从整体上去把握,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去作深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语文教学的审美感知力既要求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更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这种审美感知力不只是为了自身的审美愉悦,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中的美。

语文教学强调文与美的统一,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力有助于语文教学运用汉语这种具有丰富的美的资源的语种,展开优美的抒情和滔滔的雄辩,展示生动的审美场景,使美像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心田,让学生体验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这里处处有美,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敏锐的审美感知力,才能在美的花园中领略到美,并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地,去感知千姿百态的美。

二、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动力

比起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是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这一能力。鉴赏力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

语文教学对教师的审美鉴赏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必须做到独具慧眼。审美鉴赏力的构成需要丰富的情感、准确的判断力。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看到文章中美的形象,感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语文教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鼓舞。情是文之根,语文教师抓准了它,就可以转变成学生之意。

审美评判力是语文教师审美鉴赏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评判力是对审美对象的美丑、好坏、高低的分辨和评价能力,这样的评判比科学认识的评判包含着更为复杂的心理因素。它需要建立于高尚健康的审美观基础之上,在方法上要对审美对象进行综合分析、概括、比较,以准确地评判审美事实和审美价值的意义,分辨良莠。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审美评判力,才能透过形象,通过表象,通过理性的审美评判,挖掘其本质。课文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具有作者独特的艺术美感,语文教师应具备把作品放在它所描写的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进行评判的能力,这样才能抓住课文的显著美学特征。

语文教师具备了多重审美鉴赏力,语文的教学就多了审美情趣;既可动之以情,又可弘扬真善美、针砭假恶丑,将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审美境界之中去。

三、审美创造力是语文教学的归宿

语文教学的审美创造是美学理论的实践化,即是语文教师按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语文教师的审美创造力又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必须以审美感知力和审美鉴赏力为基础。语文教师的审美创造力还包括还原性创造和全新性创造。前者要求语文教师能通过直观等方法将美的人、事、物进行还原;后者要求语文教师能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

语文教师离不开审美能力,如果忽视了审美能力,语文教师就会成为一个蹩脚的教书匠。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并以高尚的审美观指导教学,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美的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4

——《陌上桑》一文的审美教育

曲江区白土中学 刘翠凤

语文教学应有意识地渗透审美教育,这样才能凸现语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在《陌上桑》一文教学中,我将美育渗透其中,教给学生如何欣赏美女,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分辨美与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般情况下学生会认为,相貌好、衣着华丽的女人是美女,很多人都会从外表去看一个人的美与丑,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人的真正美,在于形与神的统一,在于真与善的统一,通过《陌上桑》这篇文章的学习教育,告诉学生什么是真正的美女——那就是美貌与智慧的完美统一,文中的罗敷,就是美女的代表。

为什么说罗敷是美女呢?首先是她有美丽的外表:头上梳着云朵般的发髻,耳朵上佩着明珠宝饰,下身穿着浅黄色带有花纹的丝绸裙子,上身穿着紫色的短袄。罗敷的美,打动着路边的人:挑担路过的男士,见了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须;年轻的少年,见到罗敷,摘下帽子只戴纱巾;耕田的男士,见了罗敷,忘记了把住犁耕田;锄地的男士,见了罗敷,忘记了握住锄头锄地;见了罗敷的人,回家之后都相互嗔怨,只是因为见了罗敷。课文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美貌的女子,她让所有见到她的人忘记了自我,忘记了所做的事情,人人都被她的美貌陶醉着。当我们学完这段时,我们只能 说她只是一个外表美丽的女子,我们还不敢说她是一个美女。因为,美,当看外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通过她的内心看她是否美丽善良。

作者接着着重刻划罗敷的内心美。面对使君的调戏,她是如何表现她的人格魅力的呢?使君凭着自己的权势,自以为能打动罗敷,能占有罗敷,没想到却被罗敷不动声的嘲讽一翻,最后只弄得狼狈不堪,逃之夭夭。我们看看罗敷是怎么用智慧拒绝使君的无理要求的。

使君自认为他条件好,身为太守,有“五马”拉的车,所以敢问“宁可共载不?”,在他心里,可能会这样想,以我的权势,还弄不到你这样一个村妇吗?可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个小小的村妇,竟然对他不屑一顾:“使君你是多么的愚蠢,你有你的家室,我有我的丈夫”一口拒绝了他,还让他遭受斥责和嘲讽,令他自取其辱,知难而退。

那么,罗敷是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免受侮辱而脱身的呢?罗敷是用盛夸自己丈夫的权势、智慧和美貌,让使君深知不如而知难而退的。罗敷告诉使君:用什么标志来辨认我的丈夫呢?我的丈夫他骑着白马.白马的后面跟着小黑马,尾巴上系着青丝,头上用金色的络头笼着。接着罗敷盛夸自己丈夫的官级:十五岁时做了小吏,二十岁时做了大夫,三十岁时做了侍中郎,四十岁时做了一城的长官。最后,罗敷盛夸自己丈夫的美貌:我的丈夫长得白白净净,须发疏密得体,步履从容,落落大方,好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人才出众。

罗敷这样盛夸丈夫,言下之意就是让使君知道自己的丈夫比他好一千倍一万倍,让他知难而退,不要再对她有非份之想。也是用这种 方法,罗敷摆脱了困境。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罗敷的勇敢和智慧,正直和善良,美丽和纯真。她不畏权势,不贪图富贵,用机智地击退一个无耻之使君。摆脱了困境,赢得了胜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思想的正直,人格的高尚,心灵的美丽,如果说罗敷的外表令人倾慕,那她的人格更让人敬佩。她可以说是外表与智慧集于一身的真正的美女。她懂得用智慧和勇气来拒绝无耻使君的非份之想。严辞拒绝使君就是对自己尊严的尊重和维护,盛夸自己的夫君就是对使君的嘲讽和鄙视,赞美自己的夫君就是对使君的批评与揭露,同时也是对爱情的忠贞与维护。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对罗敷的智慧和勇敢倾佩和向往。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有美好的心灵,有不可侮辱的尊严,有不图富贵的高尚品德,有不受利诱的坚定信心,她用智慧和力量赢得了胜利,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尊严。罗敷是古代美女的代表,也是我们现代女性学习和向往的美女。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 篇5

时代的飞速发展诞生了无数的广告。从广义来说,广告可分为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两大类。非商业广告以公益广告为主。现代大部分商家已不再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惜重金征集广告,化巨资在电视台播放广告,在报纸刊登广告,借以打开市场,扩展市场,巩固市场。有的则“曲线救国”,赞助播放公益广告来提升企业的形象。

广告已充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作为语言文字的工作者,理应先去了解广告,研究广告。2004年秋首次与师生见面的初三新教材(上册),在语文专题活动“广告三棱镜”中花大量篇幅,分“广告知识窗”,“广告故事苑”,“广告点评台”,“广告创作室”,“广告研讨会”五个部分让师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挑选了解放前直至现在的几十则优秀广告作为例子。编者的用意就是要“丰富学生的广告知识,在活动中激发研究广告,乃至创作广告的兴趣”(引自教参),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在生活中活学语文。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赏析优秀的广告语呢我认为,赏析一则广告语,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由浅到深,多侧面去挖掘它的美:

一、构思美

一则广告就像一篇文章。广告设计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去打动人们的心。几乎所有的广告语都能别出心裁,先让人们耳目一新,继而打量其产品,直至怦然心动,购买其产品。人云亦云的广告语没有吸引力。所以,赏析广告语,应该引导学生先去欣赏广告构思的新颖和独特。如丽珠肠乐这种微生态制剂的广告语是:你有五千万吗?初一听,吓一跳,以为是问你拥有多少财富。其实,“五千万”是指每一粒胶囊里含有的双歧杆菌的数量。这则广告语表面上问消费者是否在服用丽珠肠乐胶囊,暗里又咄咄逼人地诘问其它种类的活菌制剂:“你的产品每一粒含有五千万个活菌吗”从而显示自己产品“过得硬”,构思十分巧妙。又如“孔府家酒”,不从酒香,酒醇,酒清或酿酒历史悠久的角度做广告,因为这些已经被别的酒类广告做滥了。它的广告语是:孔府家酒,叫人想家。这句话充满了中国人的伦理亲情,春风般温柔,令人不想家而想家,想家的更思亲人,也许还会使人忆起“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或唱起《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乡愁浓郁时谁不想举杯销愁呢?又如:雕牌洗洁精为了显示自己干净彻底的洗洁功能,别出心裁地创造了这样一句广告语:雕牌洗洁精,会让盘子唱歌的洗洁精。洗洁精怎么会让盘子唱歌学生一时不解,笔者适时地播放录好的影像。画面上,演员边跳跃边用手指在洗净的盘子上来回摩挲,发出悦耳的声音。原来,只有洗得干净的盘子才会摩擦有声。这则广告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使人也想享受一下盘子美妙的“歌唱”。

当学生为广告的新奇而啧啧赞叹时,笔者趁机开导:“我们写作与创作广告语一样,要立意新颖,使人耳目一新。”学生从广告语赏析中真切地领悟到了写作时创新的可贵。

二、修辞美

广告语为了句式优美,匀称,读上去琅琅上口,或引人注意,或意味深长,常采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1、对偶

运用对偶句式,广告简洁匀称,言少意丰,易读易记。赏析前,笔者常先出示广告上句,让学生写出下句,评析学生的“作品”后才展示原广告语。例如:统一润滑油的广告语是:多一些润滑,学生运用对偶知识,大多能对出下句“少一些摩擦”。此广告语因意蕴丰富而摘取2003年中国十大流行广告语的桂冠。上海市在申办2010年世博会时,也采用了一句对偶的广告语:中国如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一时间,曾传遍大江南北。江苏省承办的十运会的主题宣传语是“拼搏2005,梦圆2008”,句式整齐,含义深刻,鼓舞人心。江苏省纪委2005年举办了廉政公益广告征集,获奖作品绝大部分是对仗工整的佳句,如“大事小事秉公办事,大节小节清廉为节”,“松竹梅,岁寒三友;清正廉,为官三律”,“公正是无畏的基石,清廉是秉公的土壤”——这些工整的廉政宣传语既庄重典雅,又亲切感人,“润物细无声”,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2、谐音

谐音广告语常化用成语而来,幽默有趣,一语双关。如骑乐无穷(自行车),饮以为乐(饮料),默默无蚊(蚊香),无屑可击(洗发精)等。也有不化用成语的,如三精葡萄糖酸锌的广告是:聪明的妈妈会用锌。“用锌”与“用心”是谐音,告诉为人母者要用心关怀子女,用心选好营养品。企业化用成语或俗语的谐音来作广告,会不会因此而扰乱语言规则?我认为不必担心。从积极的态度来看,这正显示了商品经济时代语言的魅力和经济价值,语言工作者应该为此而自豪,而不是一味去抱怨。语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变化中显示活力。没有生命力的语言注定是昙花一现。我们的任务是一方面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规范语言,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赏析语言的活用现象。既知道语言现象的“源”,又了解语言现象的“流”。来龙去脉清楚了,能够对比分析,那么,非但不会混淆成语和谐音广告语,还能感受到语言的奇妙和活力。从教多年,我也没有发现一位学生因接触谐音广告而写了错别字。可见,我们大可不必把谐音广告视作洪水猛兽。3、夸张

一般广告语都是恰如其分的宣传产品的优点,怕招致“言过其实”的指责甚至欺骗消费者的罪名。然而,白丽美容香皂却大胆地使用了“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的广告语。明摆着是夸张,离奇的说法,却令人接受,就因为它迎合了人们想拥有年轻,拥有漂亮的心理。

4、比兴

“红牛”饮料的广告语是:汽车要加油,我要喝红牛。先言他物,再说饮料,把喝“红牛”饮料说成像汽车要加油一样重要,形象而诱人。5、仿用。

广告语言中的仿用大多是在有相当知名度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里作些改动,使其成为自己品牌的“代言人”。如“亮妆”化妆品的广告语是“人靠衣装,美靠亮妆”。这句话是由“人靠衣裳,马靠鞍”,“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改造而来,巧妙地嵌入了“亮妆”化妆品的名字,把产品的功能说了个明明白白。

另外还有设问,双关,反问,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兼用两种,三种的也有。如“联想”电脑的广告语是“假如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既用设问,又用双关,突出了联想电脑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还令人产生许多“联想”。这样的广告语不但优美动听,而且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在广告语中学习修辞,学生兴趣浓厚,而且记忆特别深刻。

三、价值美

商业广告最终是要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这是第一位的。如感冒药海王银得菲的广告语是:关键时刻,怎能感冒?突出了感冒要快治的思想。相配的系列广告之一“生日篇”的画面表现当然也很独特(大意是,女友为主人公庆祝生日,而主人公面对蛋糕,正要默许心愿,突然大打喷嚏。场面十分尴尬)。至今,很多人都能绘声绘色地模仿广告中的台词“许个愿吧——”。广告投放后的2个月,在全国4个城市调查显示:药品知名度是89%,而投放前是10%都没有到!由此可见,优秀的广告能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其次,广告语也要创造文化价值,令人愉悦,启人心智甚至给人教育。戴比尔斯钻石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不仅道出了钻石的真正价值,而且也从另一个层面把爱情的价值提升到足够的高度,使人们很容易把钻石与爱情联系起来,这的确会给人美妙的感觉。海尔集团的广告“海尔,中国造”充满了民族自豪感,鼓舞人心;红塔集团的广告“山高人为峰”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申奥口号和奥运会正式宣传口号。它们兼具多种价值的美。“新北京,新奥运”这一申奥口号的特点主要是向世界充分表达北京申办奥运会的信心和能力,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由于长期闭关锁国世界对中国认识上存在的误区,显示了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决心。申奥口号通过2001年7月13日的成功申办而达到预期目的,如今已圆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正式宣传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短短的十个字,其经济价值当然不可估量(已注册了6个国家45大类的商标),更重要的是它的巨大的社会价值。此宣传语刚“出炉”时,我就问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一宣传语,你会想到些什么?”有的说,我们的梦想是要共同办好奥运会,杜绝服用兴奋剂,不公平裁判,吹黑哨;有的说,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我们要和睦相处,健康生活;有的说,眼前浮现出的是伊拉克无辜平民横尸街头的悲惨场面,油井的滚滚浓烟;有的说,为什么我们在奥运会上能够携起手来,却不能在其它领域和平相处呢维护世界的和平,为什么如此艰难同学们联想很丰富。可见,这则宣传语的价值已远远超越了体育运动的范畴。再上网一查,同学们对这一宣传语的了解更加深刻了。原来,“这一口号高度概括了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三大举办理念;表达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地人民共有美好家园,同享文明成果,携手共创未来的崇高理想;表达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正大步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民族致力于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为建立和平美好的世界而贡献力量的心声。这一宣传语具有清晰而丰富的表现力,句式合理优美,语言简洁有力,振奋人心”(引自网络)。至此,同学们对奥运广告语的审美由朦胧转向清晰,由肤浅转向深刻。

赏析广告语的价值美,可以让学生懂得,一则好的广告语,要兼顾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唯有如此,才能永驻人们的心头,才能获得持久的效益。

在赏析优秀广告语的同时,对于像“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样有争议的广告语,可以让学生从语法角度去讨论,修改。又如:雅乐多活性乳酸菌饮料的广告语是:雅乐多,活的好。给人一种误解:雅乐多乳酸菌死的不好,活的才好。如果改成“雅乐多,活得好”,那么表意就非常清晰,完美了。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 篇6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联结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重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注重审美情操、品格情操的熏陶与培养。过程的实践责任在于教师:即采用何种方法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本人认为:教育中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结,注重“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品格美”的熏陶与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感受音乐美,增强语感和想像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通过音律与节奏创作了音乐艺术。这种来自视、听高级感官而产生的美感对学生来说能获得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巧妙地运用音节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想像,使情感,思维及个性心理活跃起来,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儿歌、散文、绕口令中的韵律美,节奏美让人余音绕梁,回味幽长。

1、把握语句的节奏,培养良好的语感。

节奏,又叫节拍,它是由音节的组合,诗句的停顿决定的。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如我在指导朗读《荷花》中的一段话:

白荷花/在这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第一句话总起句,句首的“白荷花”起提示作用,指导读重音,二至四句起始“有的”读时稍加停顿;第二句描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语调轻松,语音稍低;第三句写有的花瓣全都开了,“全都”读重音,语调稍高,语速稍快,展现荷花怒放的气势;最后一句语音稍低,稍重,好似花骨朵积蓄力量,就要竞相开放。通过这样的美读,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像,体味白荷花的美姿。

2、借助器乐创设情景,激发想像力。

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景。如教《观潮》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跃宕起伏的音乐观看潮来时的壮丽与雄奇。音乐声,浪潮声,声声入耳。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浪潮越来越近,一齐向这边涌来,声音非常响。”理解了潮来时的“浩浩荡荡”、“山崩地裂”。当时学生所表现出的眼神和表情,证明了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大潮的壮美。

在教学中,我还曾运用了快板、小鼓、电子琴等乐器进行伴奏,让学生合着节拍诵读诗文。让学生在美的音乐中享受、感悟,得到美的熏陶。

二、玩味文段的图画美,激发爱国热忱。

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相当强,语文教材编有大量优美的富于教育意义的图画。老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图画美、图案美,唤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

例如:《桂林山水》的插图,描绘的是玲珑剔透的山水风景图。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观看图画。之后提问:

1、作者写漓江水是抓住哪些特点来写的?(板书:静、清、绿)

2、漓江的水清得怎样,绿得怎样?(重放画面,要求学生从画面进行玩味、联想)

通过让同学观察、诵读、玩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秀丽。然后在抒情优美乐曲声中,用当导游的方式,边看画面边背诵,可谓声情并茂。桂林山水的风景图,让学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豪情。

教学中除了注重欣赏图画美之外。我还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汲取知识,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如教学《春风》一课:

春风吹,春风吹, 春风吹,春风吹,

吹绿了柳树, 吹来了燕子,

吹红了桃花。 吹醒了青蛙。

在指导学生阅读后,我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线条轮廓图,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所想给单线条轮廓涂上色彩。并要求学生边涂边想:大自然的春天由哪些美丽的色彩和景物组成?学生完成涂色后,再朗读就能很好感悟春天的美了,那“绿”的叶,“红”的花,活泼可爱的小燕子,青蛙构成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增强了感性的认识,拓展了思维。

三、领略诗文的意境美,获得情性和理性的交融与升华。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教诗词,不仅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多读多练”是教学诗词的一个特点。反复吟咏,方能读出韵味来,细细体味诗中蕴含的意境。同时使思维产生发散。如教《朝发白帝城》,这是李白在唐朝元二年春天遇赦,离别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全诗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画面:“清晨诗人辞别朝霞满天的白帝城,乘着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山峦叠嶂,夹道相迎……好一幅三峡行舟图啊!”通过听有感情的配乐导读,学生进入情境了:全诗展示了三峡美景,洋溢着诗人遇赦东归时轻松,喜悦的心情。从而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对部分文章的精彩片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参与认识活动,做到语言、形象、情感三者融合。使审美教育成为情感教育,思想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在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的氛围中分析情境和再现情境,使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得到发展。

四、锻炼品格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为提高人文素养打下基础的,也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材的内容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品质,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真善美,识别伪恶丑,自觉丰满人格力量,增强道德修养。

1、人格力量的培养。

教师要把塑造学生真善美三种人格作为奋斗目标。依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去完善学生美好的人格。如第五册《中彩那天》,文章里的小作者多希望能把中彩的那辆奔驰汽车占为己有,但爸爸却把汽车还给了库伯。这体现了爸爸品格上的“真”。讲课时,我让大家讨论这个问题,然后自由发表意见。并说说:你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将向爸爸说什么?大家异常热烈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总结时,同学们懂得了:爸爸的诚实是最珍贵的,是一辆几十万的奔驰汽车无法比的,因为诚实正直是心灵美的体现。

不论诚实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或是无私奉献,崇敬英雄,尊敬师长,乐于助人;还是和蔼谦虚,谈吐文雅,举止端庄等都体现了人格的真善美.教师针对这些内容,要善于引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2、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

一种情感向道德、人格、价值观的升华,都离不开一个“知”字,学生在优秀 篇章中接受到健康崇高的情感熏陶,是认知的成分。一旦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呢?

首先,要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所谓“势”,即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也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能力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在教童话《幸福是什么》,我先让学生上台谈谈最感幸福的事。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长在甜水里。所讲离不开吃、喝、玩、乐及亲人的疼爱。此时应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幸福的真谛,结合课文领会“劳动最幸福”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次,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文章中鲜明的英雄形象,如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雷锋、张思德……无一不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英雄为国捐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会深刻印在脑子里的。这时候的教育会影响他们一生,也正是理想教育,奉献教育,爱国教育的大好时机。

综上所述,审美的熏陶、启迪、养成教育是学生长期的认知活动,是潜移默化、融会贯通的过程。这个过程和语文的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相联。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把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放在首要的战略地位,而审美教育(即上文论述的如何注重“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品格美”的熏陶与培养过程)也尤为重要。做好这一环,对全方位育人,塑造学生优良道德情操,养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力量,树立无私奉献的理想观念等教育都起着不可低估的力量。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注重审美情趣和意识的锻炼与培养,能唤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亟待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 篇7

那么, 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再现形象, 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 审美也必须从感知开始。审美感知是审美活动的基础, 没有相应的审美感知能力, 就不能把握完整的审美形象。审美感知力就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各种审美特点的把握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审美的主体———学生自觉加强对审美感觉器官的训练,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我们知道审美感知主要靠听和看, 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借助语言、实物、图片、声像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课文中的艺术美。

1. 加强朗读, 激发感知

朗读是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方式, 可以由教师范读或者布置学生动情“美读”, 要掌握并处理好轻重、快慢、停顿、韵律、语气等朗读技巧, 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具有艺术穿透力, 可以使得具有视觉特征的语言文字立体化, 变得鲜活起来, 转化为听觉艺术。富有节奏的朗读对学生的知觉和感觉有较强的冲击力。

如《壶口瀑布》是一篇很适合于朗读的文章, 当朗读到“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 其势如千军万马, 互相挤着、撞着, 推推搡搡, 前呼后拥, 撞向石壁, 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时, 学生眼前就会立即浮现出黄河滚滚的形象, 从而感受到壶口瀑布气势雄伟磅礴的壮美, 进入理想的艺术境界。

2. 利用多媒体, 强化感知

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可以将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 这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

如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抒情诗。上课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雨巷》 的配乐朗诵视频, 再现了课文的内容, 使无声的语言描写变成可感、动态的美丽画面。伴随着背景音乐《此生不再》柔和的乐韵, 那绵绵不尽的细雨、悠长寂寥的巷子、独自彷徨的“我”、古雅孤寂的油纸伞、美丽惆怅的丁香姑娘等画面便呈现在学生眼前, 再加上朗诵者徐涛那低沉感伤的声音, 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太美了! ”可见, 多媒体的巧妙使用, 可以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音像语言和视像语言, 从而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受到强烈的刺激, 培养起审美感知能力。

二、创造具象, 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力是人类独具的一种高级思维品质, 是从审美感知走向审美鉴赏的桥梁和中介。如果说审美感知把我们引领到了一个个体的审美世界, 那么, 审美想象就使我们真正进入这个世界, 畅游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 领略这个世界的万种风情, 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 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再造的过程。它不仅可以使凝固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还可以在另一片思维王国里创造性地填补作品中的艺术空白, 从而尽情地感受作品美的意境。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在审美对象和学生之间, 建立一条能够触发想象的审美联系, 给学生开辟审美想象的通道, 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想象。

1. 图文转换, 驰骋想象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 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对课文形象给予补充丰富, 借有限景看到无限情。在教学中, 要实现文字符号的转换, 把抽象有限的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可感、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安排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或内容片段自行绘画。让学生借助于想象, 去再现课文的美, 显现于笔端, 这是培养审美想象力的一条途径。

如教陶渊明 的《归园田 居 ( 其一) 》时, 我让学生按照诗中文字的描述, 紧紧抓住景物的特征, 展开想象, 给这首诗画一幅插图。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画出了他们想象中的田园风光图。这是一个深化认识、再造想象的过程,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

2. 读写结合, 发展想象

读写结合进行审美想象力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依据课文实写内容, 引导学生想象具体之景, 并且加以描绘。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未尽之意, 进行续写练习。

如教泰戈尔的《职业》这篇课文时, 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观, 展开想象的翅膀, 为课文续写一节诗。学生的续写可谓精彩纷呈。有的学生说愿意做一个画家, 用画笔描绘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有的学生说愿意做一个渔夫,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每天用渔网去撒播对生活的希望; 也有学生说愿意做一个铁匠, 挥动手中的铁锤, 打造自己的人生之路, 等等。可见, 这种练习不但丰富了读, 锻炼了写, 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 发展了他们的审美想象力。

三、升华认识, 培养学生非凡的审美鉴赏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 如什么是美? 淡妆美还是浓妆美? 穿补丁衣服美不美? 松树、梅花、兰花美在哪里? ……诸如此类问题该如何理解。这就涉及审美鉴赏力的问题。审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所谓审美鉴赏力是指审美者对审美对象欣赏和鉴别的能力。

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名篇, 这些作品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美的风格, 如壶口瀑布的壮美, 天山的绮丽, 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 雨巷的凄清迷蒙, 等等。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对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分析和挖掘, 唤起学生情感, 调动学生想象,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 抓住美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作家借助语言来描绘美丽的景象、美满的生活、美好的人生, 抒发美好的情愫。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作品优美的语言进行品析、鉴赏, 让学生体味作品中所熔铸的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具体细腻地描绘了一幅清新隽永、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图,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以及隐隐的哀愁, 而这种情感正是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传达出来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透过作者的语言, 一幅素淡朦胧、宁静和谐的荷塘月色图就会浮现于学生脑海中, 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 抓住美的形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美具有形象化的特点, 美和形象始终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离开了具体生动的形象, 美和美感就失去了依托。语文教材中的作品, 都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传情达意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领悟作品的人物美, 特别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

例如《一碗清汤荞麦面》中的老板夫妇, 当母子三人在大年夜来北海亭面馆吃清汤荞麦面时, 老板夫妇并没有轻视这三个母子, 而是热情、善良地帮助他们, 给予他们温暖、尊重、祝福、鼓励, 在老板夫妇身上体现出人情美、人性美。

又如《我的母 亲》中的母 子情, 《绝品》中的朋友情, 《那一年, 面包飘香》中的师生情, 都是通过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因此, 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人物形象, 并深刻地体会其所表现出来的感情, 细心品味, 反复揣摩, 这样学生必定能作出富有感情的审美评价, 使审美鉴赏更上一个新的高度。

3. 抓住美的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中的客观景象与作家强烈的主观感情的和谐统一, 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 意有尽而情不尽”的优美意境。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作品的意境中去探索其深意呢? 这要靠想象、联想。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联想的翅膀, 去理解作品中那“言外之意”的意境。

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 怀古》中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给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读着这样雄伟的诗句, 感受到的不仅是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 还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 进而联想到诗人把江水浪花和千古风流人物交织在一起, 慨叹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的短暂。在这里诗人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创造了一个深沉、旷远的优美意境, 学生借助想象、联想就能进一步鉴赏到诗句的意境美。

总而言之, 探讨语文教学中美的规律,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是中职语文教师的使命。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掘教材中美的闪光点,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想象力、鉴赏力, 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尼采说过: “从你的脚下深掘下去, 必定有涌泉喷出。”让我们共同掘进, 让语文审美的清泉汩汩而出, 流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流向语文教育的大千世界, 流入学生的纯洁心田吧!

参考文献

[1]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蓉.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01) .

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8

如何卓有成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凭借教材向学生输送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类之美,陶冶学生的心灵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使学生动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

有了情感,才能去发现美,审视美。离开了情感,审美就不可能实现。情感体验是美感的最基本的特征,它贯穿于美感心理活动的全过程,是审美创造的内在动力。学生在学习中只有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和兴趣,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为此,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相机诱导,点燃学生心中的探求知识的好奇之火,激发儿童审美创造的兴趣。

1.品词会意

讲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字、词的妙用,语句的含义,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感受美的熏陶,让学生认识作品是怎样以本身艺术美来再现生活美,表现形象美的。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的因子,进行美的情感积淀。如写枫红水碧,花红柳绿的色彩美;写鹰飞鱼跃,江水奔腾,百舸争流的动态美……

2.质疑诱趣

抓住课题或有关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如学生初学童话《要下雨了》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后质疑:还没有下雨,小白兔怎么知道要下雨了?课文学完后,再次质疑:下雨前的现象还有很多,除了书上和小朋友介绍的几种,还有那些呢?请大家去观察和寻找吧!这样学生趣味盎然,学习探索的情绪十分高涨。

3.即景生情

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生动、形象、愉悦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其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爱美情趣。比如教学《小马过河》时,由学生分别扮演小马、松鼠、老牛和妈妈的角色,通过朗读,再现课文情境,特别对“小马”由“高兴”到“为难”,由“难为情”到“决心大”的语气,反复揣摩,反复推敲。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口头表达的能力,感受了创造美。

二、导学生入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审美感觉和知觉的合称,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第一要素。通过审美感知,可有效引起学生心态的系列变化,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或怨、或怒,丰富多彩。这些情感色彩的烙印就要求学生有仔细的审美观察。没有审美观察,就没有审美感受;没有审美感受的积累,就无所谓审美创造,对审美对象的感受是审美的起点。聋哑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指导他们结合课文观察插图。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选用语言、图片、实物、声像、表演等形象的教学媒体,直观的手段来释句,攻难化疑,尽量使课文中的文字表述具体化、形象化。

三、让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联想

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小学生最富有想象力,这是一种天性。世界在小学生的眼里,充满着奇异的色彩,哪怕是一些普通的小盒子,在学生的眼里、心里、手中,是“汽车”是“房子”或是“小动物的家”,乃至于墙上斑驳的痕迹,天空多变的云彩、晚霞,在学生的眼里也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一直流向天际;是长翅膀的马,飞向遥远的月球、浩瀚的宇宙……这正是学生想象的活力,创造的萌芽。

语文教学不仅要充分提供想象的条件,启发学生多角度展开联想,还要善于分析因果,推断结果,启发学生合理想象。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式很多,但是启发想象必须以教材为凭借,以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水平为基础,找准想象的诱发点,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四、让学生发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

美的创造在于发现,“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东西,指导他们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开拓表达美的广阔天地。诸如,学生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珊瑚》、《海龟》、《海底世界》四篇有关海的课文以后,浩瀚的大海,奇妙的海底世界,成了学生心驰神往的地方。李吉林老师在教学时因势利导,凭借教学四篇课文后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作一次综合性的练习,写一篇《漫游海底世界》的作文。学生们驰骋幻想,作品闪耀着奇异的光彩,他们有的驾驶着高速潜艇,有的带着激光枪,有的带了机器人,他们在大海深处探索。他们有的写穿过美丽的珊瑚丛来到了水晶宫,有的遇上了善良的美人鱼,有的和鲸大战起来,表达了学生美好的理想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些表达都基于独特的感受、独到的发现。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语文课中,处处有美育的因素,只有把美育贯穿到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相机渗透,引导学生从语文中发现美,培养学生对美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充实知识,丰富心灵,培养品格,完善人格。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 篇9

摘自:《星韵网》

把美育引入学校教育,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美育与德育、智育并不矛盾,德育不是说教,智育不是灌输,它们同样也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没有美育,人生就会失去一半的美好意义,那么如何把美育的原则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呢?

首先,要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即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课文朗读先声夺人

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的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朗读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第二,感受入手,渐入情境

语文课不同于鉴赏批评。有着自身的规律及要求。这就要求教者应善于扑捉信息,从感受入手,使学生直接入情入境。

第三,适时点拨,把握内涵

美的内涵丰富多彩。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好的课文不但有完美的形式,更有其内在的思想意识,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感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适时点拨,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总之,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相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其次,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即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使德育以情感为引导,智育以形象为先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

由于现行的中学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佳作,其中除考虑到语文基础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性以外,许多课文本身就具有鉴赏价值。因此这就要求教者首先必须具有丰富的鉴赏经验,在保证“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下,调动各种手段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一文时,先请学生说说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代表作,并请学生回忆一下初中学过哪些朱自清的文章。这样很自然的由朱自清的《背景》引出朱自清的生平。由其生平介绍讲到毛泽东对其的评价,经过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引导,顺理成章地由其散文作品的朴素清新,引出其人格的崇高伟大,明白了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品德和智慧结合的特征,明白了美不但在形式更在内容。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 篇10

审美体验的作用以及其与小学语文作文训练的融合研究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中心小学 潘佳娣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各个学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在所有的学科中,小学语文与审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小学语文作文训练中适当地融入审美体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引领学生走向更为宽广的自然界、心灵、社会生活,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实现审美体验在小学语文作文训练中的作用。本文将主要对审美体验的作用以及其小学语文作文训练的融合进行研究。

【关键词】审美体验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之后,学校越来越注重学生审美体验的培养。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审美体验是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以及感受美。小学生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的时候,一定要将学生的审美体验贯穿到作文中去,将自然之美与文字之美以及人性之美相结合,构建一个完整的作文布局,让学生在作文训练中不断的去发现身边的美,塑造身边的美,以及描绘身边的美。如此一来,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写作水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的方法,尽量的使用一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对作文训练的兴趣。

1.审美体验与作文训练的联系

1.1自然之箕

审美体验能够给学生的写作带来自然之美。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息息相关,正因为人类生存在自然界,才获得了自然界中事事物物的审美体验。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的时候,要求学生描写自然界中的景物是小学作文训练的基础,也是小学作文中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将自然界的景物描绘的栩栩如生,怎样对作文的结构进行布局才能使得作文更加的生动、准确、贴近自然界。如果完全地脱离了自然界,单纯地凭借假想和捏造是很难准确地描绘出自然界的美。例如:教师在以《春天》为题,让学生对春天进行描绘时,很多学生思维角度的跨越比较宽广,()通常都是联想到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春意黯然等一些景象。教师进行作文指导的时候,引导学生说出桃树开花,杏树发芽、春韵等。

1.2心灵之美

心灵美才是真的美。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小学生还处于“前运算阶段”,因此小学生的心灵是美的。如何才能让学生将心灵的美表现出来,其主要的途径就是让其参与到人际生活中去,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面对社会、家庭、以及自然,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审美体验,才能够让学生将知、情、意三者有效结合,进而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最简单的词汇,描绘出最朴实的文章,将心灵之美呈现出来。

1.3社会之美

语文其实与生活息息相关,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虽然小学生还没有步入社会,但其生活是离不开社会的,小学生对社会的看法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所以,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点滴。作文写作是没有局限性的,教育除了要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地面对社会,并且发现社会中美好的一部分,进而让学生对社会生活充分热情和憧憬。例如:不久前的一则新闻报道中,一名小男孩因为癌症而去世,但是在他去世之后,他身上的器官被全部的捐献出来,这样的社会美德就是社会生活之美。

2.审美体贯穿作文训练的对策

2 1引领学生走进自然界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自然界相关的文章,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手将桂林山水的美表现出来,这些文章就是学生写作时最好的参照物。但是文章毕竟是文章,与现实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引领学生走进更宽广的自然界,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自然之美,如此一来,学生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就能够将自身的感受表达出来。例如:倾听山泉的叮咚的声音,亲近身边的花花草草。这样才能够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避免教材中的句子和词语对学生产生的制约因素。

2.2引领学生走进心灵

小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心智发育不全面,对任何事物都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对于一些事物还缺乏审美的能力和意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引领学生,用心灵去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用心灵去感受周边生活的变化、用心灵去体会周围的人和事,而不能盲目的从众。教师要教导学生保持心灵的纯洁,摒弃周围的丑恶虚假事物,进而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意境,有效的将心灵审美体验与作文训练相融合。

2.3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反应社会生活的文章,像《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主要是描绘在地震中父亲在废墟中寻找自己的儿子,在找到儿子之后,儿子让其他的同学先出去,自己最后出去,这些文章主要体现的就是,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但是人与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作者的想法毕竟是别人的,教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不能够将他人的想法和观点强压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因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慢慢地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中的事物以及各行各业的状况,让学生在主观意识中形成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学生在社会中的体验绝对比在教材中的多,因此教师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能够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社会中的真善美,如此一来,学生在作文训练的时候,就能够更好的将社会审美体验融入到作文中来。

3.结语

小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学生 语文 审美能力

学界普遍认为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是培养小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方式方法;让小学生感受文字之美、体会人性之美,具备初步的审美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素养的形成过程是学得的过程,需通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能够使学生具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知识的学习与其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起来,使其相辅相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审美能力练习和运用的过程。

一、激情诵读,体验文章情感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倾听和体验是“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因此,要练就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先打开学生对美的观察窗口。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来打开学生的视听感官,继而打开学生其它的感官器官。朗读是目前大家普遍认为非常有效的方法。

带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搭建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怎样朗读才能使学生在品读文字的过程中,更好感悟作者的情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呢?首先是范读。学生初期可能自己还不能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好的泛读作品放给学生听,也可以自己给学生做范读演示,让学生不仅听,同时学,在以后的朗读中能够充满感情的读。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慢慢接近并揣摩作者的情感,通过学习模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在朗读过程中,一些特殊的、情感过于强烈的段落,老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或者是借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体验其中的情感。而对于感情表达不明显的说明文,教师可以通过引读,逐步诱发学生的情感,感受艺术熏陶。

二、细品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

优美的文字除了朗读,还需要细品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发现其魅力所在,感受非其不能表达的意境。即只“读”还不够,要有学生“品”的过程,才能得到感悟。同时,心理学家指出,语言训练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通过美文欣赏,能够自然地展开想象,体会到美的享受。如《迎接绿色》这篇课文的文字就值得细品推敲,尤其以第8自然段,描述精准、描写精彩、美而生动。其中,“花,一路黄过去,满楼清香,叶,一路绿过去,鲜嫩滴翠”将黄花、绿叶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且将学生的想象力“一路”引申下去,无边无际。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感觉到丝瓜叶绿得生动,丝瓜花开的漂亮;有的学生说体会到丝瓜叶长得很多很快,丝瓜花开得也特别多。“是,大家的感受与文中所描述一致,我也这么觉得。”我总结说,“为了更好地与大家分享我的感受,我把我想到的景象用电脑制作了出来,大家看看与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吗?”同学们非常认真的观看着我展示给大家的图片,有的同学还一遍看一遍小声读着诗句。再次总结,学生不再局限于图片的景象,大家想到的更多了,有的说:“得到主人精心的照顾,充足的阳光和水分让丝瓜长得更快更好。”有的说:“大家喜爱长得快,好照顾的丝瓜,也更爱绿色,更爱生活了。”古人云:“书读三遍其义自见”,要学生能够感受文字之美,同样离不开多读、细品。

三、注重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审美意识

语文是一门应用性特别强的基础学科,讨论交流即是语文应用的重要方式。交流也是大家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最主要方式。课堂之上,通过交流,能够诱导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感受表达出来,加深对人物的了解,感受人物的品质,在感受人物品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教会学生正确思考、认真分析、比较判断的过程,也是学生审美判断能力提升养成的过程。如《果敢的判断》这一课文,能够很好的教会学生冷静思考、果敢判断。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让大家思考:让小泽征尔再三考虑的到底是什么?他都进行了哪些比较?最后他为什么能够做出果敢的判断?其实,理清了这些问题,本文的学习任务基本也就完成了。要理解小泽征尔的犹豫,学生需要先熟悉小泽征尔本人。只有真正的了解了主人公本人,才能理解他的犹豫,并能明确他为什么能够做出果敢的决定,那就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如此以来,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就跃到学生面前的了,同学们也就能够欣赏文章主旨之美。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就算是打好了审美的基础。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不同,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认真比较,在分析整理中逐渐理解并感受美,提升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力。

总之,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用美的文章来慢慢感染学生,让学生逐渐养成斟酌词句的习惯,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学会对比和判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上一篇:单元作文:我眼里的秋天下一篇:三年级上期中数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