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语文教学

2024-06-16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通用12篇)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 篇1

新课程推行以来, 笔者参与了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切身的体验, 笔者能领悟到新课程理念的先进, 也赞同它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然而, 顺应时代要求的改革,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诸多的问题。在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 来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注重“形式热闹”, 忽略“实际效果”

目前, 笔者听了许多教师设计的小学语文课, 大都让人感觉华而不实, 表面上热热闹闹, 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他们要么目标不清, 不要说学生, 就连听课的教师也弄不明白讲课者的意图, 如果问执教者本人教学意图是什么, 回答就是觉得这样设计很新颖;要么与课堂整体教学不协调, 像是借了一件不合身的衣服, 总是不自然;要么故意走复杂路线, 明明用简单朴实的方法就能达到效果的, 偏偏要绕弯路、片面追求新奇的形式。

这些片面追求形式的状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常见的现象:笔者调查了很多教师, 他们大多认为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就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其实, 这种做法如同“东施效颦”, 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2. 注重“全面培养”, 忽略“专项发展”

一般教师在备课时总有“求全”的思想, 偏偏语文教学目标的经纬度很多, 知识、情感、能力, 字词句篇、听说读写, 记忆、思维、想象……讲求完美的老师恨不得在一堂课中实现所有的目标, 面面俱到的结果是老师辛苦、学生疲惫。因此, 在备课时, 教师应根据年级和单元的教学重点集中时间和力量, 突破难点、完成重点, 进行专项训练, 提高教学的实际效率。

3. 注重知识积累, 忽略习惯培养

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事实告诉我们, 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不仅在于知识掌握的多少, 更在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阶段的知识难度很低, 只要智力正常的孩子, 掌握这些知识应该没有问题。那么, 为什么还会有不少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差呢?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我们许多老师似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 他们仍然单一地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知识的积累上, 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做法:教知识的多, 教方法的少;看结论的多, 看过程的少;关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的多, 重视课堂学习行为养成的少。

4. 注重教辅资料, 忽略文本, 缺乏自己的感悟

现在不少教师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 一要备课首先就是上网查找资料, 看有没有同类的课件、教学设计可以摘抄, 都没有想过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阅读教材, 让自己贴近课文, 经过反复品味, 读出自己的体验来。一个没有自己见解的老师, 是不可能上好一堂语文课的。有的教师一堂课下来, 课本和教参光洁如新, 却在教辅资料上圈圈点点。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取得精彩的课堂教学效果, 正确的做法是先仔细品读课文, 再去看教学参考, 然后去翻阅其他教辅材料。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更有助于激发和总结教师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教师出现问题的原因

新课程改革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 理念新、起点高, 实际推行中却出现了种种问题, 许多美好设想无法在现实教学中实现。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笔者认为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仍是一个无法忽视重要的原因。作为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实施者, 教师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而新课程改革在各方面都对我们教师自身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提出相当高的要求。而我们现在教师队伍的状况是怎样的呢?由于历史的原因, 现在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原来中师毕业的, 而由于当年教师不足, 从社会上更转入了不少非师范专业的人员, 他们都是在传统教学下成长起来的, 要摆脱固有的东西不易, 教师队伍水平没有明显的提升。而这些缺乏的东西恰恰是实施新课程中最需要教师具备的。

结合教学实践,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1. 不理解。

由于没有理解新课程, 所以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无所适从, 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完成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怎样把握“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到底怎样摆等问题还没弄明白, 就要进行实际的课堂教学了。于是, 传统的一律抛弃, 新课程又只学了皮毛, 这真是现代版的“邯郸学步”。

2. 入误区。

因为未能正确理解新课程, 教师的学习进入了一些误区, 走偏了道。比如, 在教学上, 追求技巧而忽视真情。教师过于重视教学技术化, 往往在技术的种类、运用的技巧上煞费苦心地琢磨、钻研, 而对教学过程缺乏真情实感的投入, 整个课堂平淡无味。教师的情感始终游离于课堂之外, 这样又怎能使学生的思维真正进入课堂?

另外, 在学习上, 有些教师过于功利, 而缺乏平时的积累。教师学习临时抱佛脚的多, 平常下功夫、坚持不懈的少。有些教师, 在平时的教学中, 往往需要资料的时候就直接查找相关的书籍, 阅读目的性太强, 阅读面太窄:除教育工具书外, 有些教师对其他领域如天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知识很少涉猎。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 篇2

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

语文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要从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角度来进行。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单一的目标,就没有时间去展望、塑造整个的生命。我们培养的是人,是生命全程中处于起跑阶段的人,是生理、认知、情感等整体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就必须在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每一个教育细节中体现我们关怀生命、塑造完人这一教育理念,而不应该让求知成为惟一。在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中堆砌理智知识,并以此来评判人的发展,这样做,只会泯灭孩子的灵性,抑制纯真的童心。

一、对“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儿童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文史学家周汝昌先生读了《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感慨良多,写了篇短文呼吁教育专家“多动动脑筋”寻找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总钥匙”,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对“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

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

那么未来这个更加技术化、国际化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关注的是现实性、技术性和一大堆没有与社会整合的知识,而不是人。这是教育的悲哀。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一语中的:“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也不断花样翻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

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学习,以掌握丰富的语言,传承精神遗产。而学习语言的形式应该是教师帮助下学生自主的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口语交际。新的小学语文大纲出来之后,大家都认为很好,重主体、重整体、重感悟,确实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就操作而言,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却处于一种“失范”的状态,怎么“整体”,怎么“感悟”,早自习读,晚自习读,回家读,上课还读,读什么,怎么读。我以为,抓住“读书”就是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古代童子“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练就了语言的童子功,而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端时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了,因而造成了多年来我们语文教育的极大浪费。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大量语言信息的贮存以及对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和对文章技巧、逻辑修辞的敏感是生成语言的关键。没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贮存,又怎么谈得上去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呢?然而我们今天是在肢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式的语言点的训练,这是舍本逐末,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我想在读书问题上应该思考三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

具有创见的思想家、文学家所呕心沥血写成的充满智慧火花和文采斐然的经典作品,也就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个关键点,那么,选择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就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了,语文教师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我以为阅读教学如果有序的话,这就是阅读材料的语言难度和思想深度,而不是各种能力的人为的琐碎的逻辑划分。每篇课文都要整体感知,都要理清思路,都要筛选信息,都要理解关键语句,都要体验思想感情,都有许多思维的训练,但不管怎样,对字词的掌握、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和成块语言的记忆是核心。这样的话,我们就可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进行大胆选材了。像小语教材中的《火烧云》《鸟的天堂》《草原》《我家的猫》《威尼斯的小艇》等散文都是上乘之作。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中国的古诗、古希腊的神话、各国的童话、一些适合孩子读的小说比如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等都是极好的阅读教材。我曾经向小朋友推荐过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小语课本第八册也选了题为《争吵》的这一段。这是一本情感真挚的、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性尊严的好作品,语言亲切自然,如涓涓的溪流,童趣盎然,其中有一种理想的东西在引导孩子。现在国内还没有定论的儿童阅读书目,这是一个遗憾。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编了一套“新世纪教育文库”,儿童部分选了《宝葫芦的秘密》《草房子》等好的作品,广大教师们可以关注。

其次是怎样读的问题。当然要朗读、默读、速读,要能有体验的读、抓住主要信息的读,要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行结合。这里面每一项读的技巧都要经过一定量的训练,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考察目前小学生读的能力,单就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一项而言,不少同学也是不能过关的。其实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从语言学习还是生

浅析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风格

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书法家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语文教学风格。小学的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用来鉴别一位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没有风格的文学作品是枯燥乏味的,没有风格的艺术品是会被历史遗忘的,没有教学风格的教师则没有到达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作用

语文教学风格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使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诸种因素表现出来的独具个性特征的审美风貌,是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师执著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在小学这一关键阶段,对学生影响最深的是教师,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意义重大。教师作为小学生最为依赖的人之一,通过教学语言、教学仪态、教学态度等外显或内隐的各种途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研究表明,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匹配性高时,学生的学习适应较好;匹配性适中时,效果居中;匹配性低时,效果最差。教学过程是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的综合,是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摩擦、适应的综合,如果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就会大幅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有风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利于形成学习风格。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勉强将课讲完,疲于应付,是不可能带领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的,更不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索学科奥秘的习惯。教学风格是教师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如果教师在投身教育事业之初,积极探索,努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则会对自己的发展状态、目标、方向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及时避免职业倦怠。即使通过长久奋斗,还未形成教学风格,但是因为怀有长远目标,对教学风格的追求不会止步,自我发展的动机强烈,也不易于产生职业倦怠。

二、教师培养教学风格的途径

在所有人都呼唤有教学风格的小学语文教师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应该寻找一些有效途径来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够给国家输送更多的教学一线能手。

1.增加教学机会,提高教师兴趣

教师,尤其是教龄较长的老教师在同一所小学工作时间过长,对教学环境、领导同事、教学对象都较为熟悉之后,产生倦怠心理,倾向于使用习惯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创造性教学思维,容易产生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教育主管部门可针对此现象,组织教师进行“换校讲课”的活动,为城市小学、城郊小学与乡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提供交换教学机会。帮助教师了解针对不同素质的小学生,如何使自己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较为有效地结合起来,也可观测教师进行交换教学时,教学风格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情况。校际间教师流动,可以是活动性质的,也可以上升到制度层面,有利于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为不同性格的教师提供可选择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使教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风格应完善之处。

2.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应合理利用青年教师的激情与热情,及时点拨,助其明确发展方向,制定专业成长规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教师风格化发展的前提,教师职业发展如何,决定了教师的教育质量和生命质量。制定适合教师个性的专业发展规划,有利于教师更专注于自身未来发展方向并为之而努力,更好地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学校需为青年教师提供较多的培训、进修机会,与制定好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充实青年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其次,教学实践是教学风格形成的主要手段,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离不开学校领导和专家型教师的关怀与指导。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示范课、公开课、参与科研、撰写论文等,需要合理地安排与组织。观察、模仿前辈教师固然重要,及时反思、总结自己的经验,对于青年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教学风格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3.发挥自身优势,塑造教学风格

教师应清晰分辨自身个性中对于教学风格的形成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进行发扬,不利因素进行改造。语文教师的个性特点包括兴趣爱好、性格气质、思维方式等,这些决定了教师的审美情趣,进而影响教师在潜意识中对教材产生不同的选择倾向性,并发挥自身的优势,

对教学过程进行艺术加工、教学创新,在这种自我选择、自我扬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较为急躁、严厉,做事效率高,但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缺乏亲切感,与学生交往不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这样的教师应戒骄戒躁,重点发扬重效率、行动力强的风格,改造急躁、严厉的性格,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的能力优势表现在不同方面,有的擅长板书设计、有的朗读水平高超、有的教学语言精炼、有的善于激发学生情感等。在完善不足之处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将优势发展为特色,如有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上的板书特别潦草,是他教学的一个软肋,后来他想出办法,在课前用小黑板精心设计好板书,字一笔一划写好,再用白纸遮盖住。上课时提到教室,等讲到精彩之处,老师将白纸撕去,完美的板书呈现在学生眼前。此举不仅将教师的劣势转换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成为了这位小学语文教师的专属特长。

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和老师的意义都非常重大,是一名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风格体系的完善,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参与和合作。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风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潘朝阳,李如密.论教学风格及其境界[J].当代教育与文化 2001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 篇4

一、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的价值

中国是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个国民的文化修养在诗词就可表现出其水平高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的,诗人蕴含在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雄心让人激奋感慨。现代小学语文课堂中对诗词的讲解是时代的要求,是为了更好地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平仄押韵及对仗工整是古诗词的重要要求,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规范语言文字,并提高其语言准确性。爱国、闺怨、送别等都是我国古诗词题材类型,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知识及写作素材的过程。受古诗词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陶冶了情操,又丰富了知识,还提高了文化修养。此外,夸张、叠词、比喻等修辞手法经常运用于古诗词中,艺术性极强,朗朗上口的古诗读起来给人的是一种美的感受。学生思维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进行积极的启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会得到极大提高,在古诗词的意境美之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去学习,而是开始主动探索诗词中的魅力。

二、小学语文诗词具体的教学策略

1. 让学生反复品味原文的语言美

内蕴丰富、精练、言简意赅是我国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古人在写诗时,很注重炼字,如,贾岛写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写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等。再如,作者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中,区区二十个字,柳宗元就形象生动地把一个山中幽静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一个“蓑笠翁”夹杂在“万径”和“千山”这一寂寥广阔的环境中,更显空旷,同时也带上了一丝自由自在的洒脱之意,而在“灭”“绝”的这些看起来十分冰冷的字眼中带上一个“钓”字,全诗死寂的画面一下就有了生气,活了起来。《江雪》描绘的是一幅老渔翁寒江冬钓图,在诗词的背后向我们展示的是作者柳宗元孤傲、洒脱的内心独白:在纯洁而寂静的天地间,一个凄冷孤寂的老渔翁独钓寒江雪,生活是如此的平淡,而性格又如此孤傲。在“鸟飞绝”“人踪灭”安静寒冷的氛围中,天寒地冻毫不在意,世间烦恼全部忘记,只是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用山水景烘托的是寂静氛围,并以山水之间隐居的渔翁自喻,对自己政治上不得意的郁闷心情尽情地进行抒发。通过学生的反复品味,就是要让其理解这短短二十字小诗蕴涵的情感信息和抒情技巧,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2.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在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诗词学习要求中指出,学生在学习的第一阶段只需学会生字词,对诗句的大概意思可以理解,并能够做到背诵和默写即可;学生第二阶段则在低年级要求的基础上,可以理解诗句的内涵,依据诗的内容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画面,除此之外,对一些古诗词常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比如:作者的姓名及写诗的时代背景;区分五言、七言绝句和五言、七言律诗等古诗题材;知道古诗如何进行押韵;明白如何区别通假字。例如,“景”在“返景入森林”中通“影”,“柴”在《鹿柴》中通“寨”。虽然这些古诗常识在大纲要求中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必须懂得,但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阶段,在小学就应该开始接触并对古诗词较为系统地了解,可以掌握一定的古诗词基础知识,以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宽,并对古诗词欣赏水平逐步提高。学生高年级阶段,古诗词的基础就已经比较深厚了,高年级学生的想象、创造、分析、记忆、语言表达等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老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适当提高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增加一定的难度,使学生进入到可以初步领会古诗词思想意境的新阶段。

3. 对比教学

意境和感情基调是学习古诗词中比较高的学习阶段,而这两点在许多古诗词中却是相似或直接就是相同的。根据古诗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进行对比教学,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而且可以对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进行极大提升。例如,《泊船瓜洲》的中心情感思想就是“思念家乡”。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过主题相同的古诗进行回忆,比如,王维写的《杂诗》、李白写的《静夜愚》等,使学生思维进一步拓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这几首诗的异同,让学生对相同主题的古诗词进行巩固复习,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 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古诗词认识不是太深刻,古诗词的魅力也无法感受到。所以,教师在这一阶段教学时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进行激发。在古诗词学习中,有一个良好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前,对作者的一些逸闻趣事可以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学习古诗词才会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古诗词中魅力尽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我们要积极地去开展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以此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令学生对乡情、闲情、友情、爱国情、亲情等主题的作品情感进行正确把握,使学生、教师、作者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发扬光大我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志刚.聆听李白的心声——浅谈小学古诗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2013(04).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 篇5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的识字兴趣,还要教给他们识字的方法。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才能不断培养学生识字能力,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一、集中归类法

集中识字的关键是归类,帮助学生认识汉字的构字规律,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是识字教学的重要任务。从中国汉字结构来看,有象形、会意、形近、形声等多种形式,细细研究,这些造字法都有一定的规律。归类识字法就是将不同的汉字按其内在规律进行分类教学的一种方法,归类识字最大的好处是不容易混淆。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这样既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记范围,学生就更容易记住了。

1、形声字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字的意义,另一部分是字的读音。利用形声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字的基本意义,做到准确运用汉字。在学习二年级语文上册《树之歌》时,要认识的生字当中“杨、桐、枫、松、柏、杉、桂”等字都是形声字,这些形声字的声旁一般只做表音,左边的形旁是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这些生字都带有“木”,都跟树木有关系。同时进行拓展,让学生想一想还认识哪些带有“木”的字,然后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而且还认识了一些课外的生字,拓宽了识字面。

2、象形字是比照实物形体模拟描画成字的方式,具有十分明显的图画特征,象形字都是具体形象的描写,如木与禾,天与夫,用和甩等。

3、会意识字即整体的意义由部分的意义合成的字。如“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等等,这种方法有利于理解字词的意义。

4、形近字即外形结构相近的字。如“鸟--乌、令--今、问--间”等。可以利用口诀来区分形近字,例如区分渴和喝:渴了要喝水(⺡),喝水要用嘴(口);区分推、堆、谁:有手才能推,有土是土堆,有言想问谁?利用形近字,可以区别字形的异同,从而减少错别字。

二、随文识字法

随文识字法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使生字字义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突显出来。汉字都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可以把字的音、形结合起来,再结合词句和上下文理解字义,与此同时,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当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就可以使学生在感知字的任何一个因素时,都可以准确地再现另外两个因素,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利用这种方法,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要识的生字,在反复朗读,反复理解的基础上认清字形,指导书写,然后再将字放回到课文中,联系上下文的关系理解字义,这样的识字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认后识,再变字形,使字的音、形、义分散学习,既减轻了学生识字的压力,又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了识字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字理识字法

字理识字教学法是依据汉字的结构规律,运用汉字音形义的联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猫”字时,教师可先出示“猫”的图片,引导学生从图当中认识反犬旁,然后借助字源认识“猫”,认识反犬旁。接着出示猪、狗、狐狸的图片和动物名称,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猜一猜它们为什么都有反犬旁?学生交流,最后老师点播:反犬旁的字大多与动物有关。

四、谜语识字法

用谜语的形式来识字,是因为谜语常常用押韵顺口的形式来描述某个汉字的特点,易读易懂,而且符合学生好奇、喜欢猜谜的特点,猜到了谜底又能使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充满信心。如教“午”字:“远看像头牛,近看牛没头,要问是啥字,看看日当头。”这样,学生不但记清了“午”字的形和义,而且把它和牛字区别开来。再如教“鲁”字:“刀字头,田字脸,腰里横着一条线;压着日字成一姓,都说它是山东汉。”学生可以从前两句中掌握正确的字形,从后两句中了解它的字义,是姓,也是山东的简称。在教学看图识字“日”“月”“水”“火”时,为了激发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可编谜语:“又大又红一个圆,东升西落挂天边(日)”;“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月)”;“无色又无味,无形也无状,生活不离它,江海湖泊藏(水)”;“夜晚红红亮亮,炒菜做饭真棒,一旦不受管束,消防队员紧张(火)。”当学生猜出谜语时,老师依次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板书“日”“月”“水”“火”四个字,拼读后讲清字形、笔顺,学生练写。通俗易懂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兴趣支配下,很自然地记住了生字的音、形,并为理解字义打下了基础。

五、儿歌识字法

读儿歌是低年级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编一些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儿歌或顺口溜,在教学中让他们反复诵读,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如:教学“草”时,我教孩子们念“早上长青草,草、草、草”;学“坐”时念“两人土上坐,坐、坐、坐,坐下的坐”;教“看”时念“手放目(眼睛)上,火眼金晴看、看、看”(并做动作)等。由老师编,逐步过渡到引导学生创编,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 篇6

关键词:课外活动;提高质量;写作素材;创新能力

对学生而言,小学语文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就会投入极大的精力,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则表现出很厌恶的心理。要想让学生愉悦地接受知识,就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外活动的拓展,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拓展课外活动,对小学生意义重大

1.拓展课外活动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天真活泼的性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填鸭式的传统教育只会让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枯燥、厌恶感。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如此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拓展课外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展课外活动能让学生学习到很多课外知识,达到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的效果,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可以促使自身变得更加主动,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以及交往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拓展课外活动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拓展课外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促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

二、怎样拓展课外活动

1.以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

拓展课外活动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应该腾出部分时间让学生讲故事,如此能够促使学生逐渐产生对课堂的兴趣。语文这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课本知识很单一,需要增添课外知识,学生在收集故事的过程中,就可以增加课外阅读量。此外,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

2.以语文教学为基础,多开展交流活动

多交流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国旗和太阳一起升起》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展开交流,让学生搜集国旗的故事,让他们讨论“为什么升国旗那么隆重”,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又如在讲《火把节》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搜集各个民族的节日、故事等等,如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也更热爱我们的祖国。

3.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比赛活动

组织开展各项积极比赛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针对学生不踊跃发言的状况,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讲故事比赛,培养学生发言的勇气和兴趣;而针对学生写作能力较差的状况,教师则可以组织开展日记或作文比赛,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爱好。

4.结合学生的喜好开展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能无法满足部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例如有些学生喜欢寓言故事,但教师在课堂本上能够讲解的故事不多。对此,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组织成立寓言故事小组,让学生自主展开交流,增加知识量。又如,有的学生喜欢诗歌,教师就可以组织成立一个诗歌组,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而有的同学喜欢看图说话,教师就可以组织成立一个看图说话小组,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如此便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知识能够进行深入了解。

5.开展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作文具有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掌握的素材量有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小任务,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素材。例如可以让学生回家帮父母干家务,给父母洗脚,让他们对父母有颗感恩的心;还可以让学生打扫校园卫生,让他们参与劳动,学会尊敬环卫工人;还可以争作交通小警察,在放学时组织学生安全有序离校,让他们感觉人民警察的光荣……学生对生活有了真实的感触,便能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自身的写作情感。

6.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具有很强的思维发散能力,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拓展其创新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总而言之,拓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教师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

参考文献:

[1]顾成凤.序幕拉开的艺术:浅谈小学语文课的导入[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2).

[2]李德威.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设置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14).

[3]谢华.开拓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空间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J].课外语文,2013(16).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口语表达

未来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 合作离不开思想、情感的交流。而口语是所有交流手段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因此,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时, 口语表达是教师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一个教师的价值观、道德水准、文化修养、知识水平、审美情趣及至心理品质和思维方式等, 都会在教育、教学和其他工作过程中, 通过教师特有的口语表达方式的形式对教育对象和其他受众产生影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肩负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语习惯的重任, 而其自身的口语表达直接给予学生垂范和模仿。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表达水准的高低, 会直接影响着学生。高水准的口语艺术, 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美好的感受;低水准的口语表达, 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甚或可能会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进入难堪的境地。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工作中, 必须提炼自己的语言, 以高超的口语表达艺术给予学生美的享受。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的形象性

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发展得并不很完全, 他们对具体的对象更容易接受。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以叙述、描述为主, 有比较鲜明的感情色彩。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尽量使我们的表达直观可感, 多用描述。对人或事物, 对触动人心的意境、瞬间作形神兼备的静态勾勒。或是结合教学插入形象化的比喻、拟人、举例等, 以及对动作、神态、情状的插入描述, 用语不多, 但说得形神毕见, 轻松活泼。例如在“确”字的教学中:

师:“确”这个字有点难认、难记, 不过我讲个故事你们就记住了。有个小朋友放学回家, 看到老水牛在田边吃草, 就拾起一块小石头砸过去。当的一声, 石头砸在牛角上了。一位老爷爷见到了, 就说:“你砸得很准确, 但是用石头砸牛角, 确实不好!”记住了吗?“确”这个字怎么记呀?

生:石头砸牛角——确。

师:对。他砸得“准确”, 但是这样做“确实”很不好!……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 “确”这个表意抽象、使用频率不高的字不大好教。教师巧妙地通过一个小故事, 使之具体形象地进入他们的感知, 使他们掌握了这个字的音、形、义, 而且用老爷爷的话造句, 推动了对字的理解。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的生动性

枯燥乏味的语言会导致学生听觉感受性的减弱和学习效果的降低, 而生动的语言便于在学生大脑中形成表象, 有利于他们将这种表象与自己对课文的感知进行想象。如学习《升旗》一文, 课文里有这样一段话:“国旗啊, 您是新中国的象征……多少前辈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浴血奋战, 英勇献身……”我用生活的语言讲述了这段话, 当讲到“多少前辈英勇献身时”, 我的热血在沸腾, 禁不住流下了眼泪。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可以看出此时学生的心情也和老师一样。于是我问学生:“你们在想什么?心情怎样?”学生A说:“我在想解放军叔叔在战场上和敌人打仗的情景。”学生B说:“在我的脑海里呈现出硝烟弥漫的战场, 解放军叔叔乘胜追击打败了敌人, 五星红旗插上了一座又一座山头的情景。”学生C说:“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迎风飘扬, 我们少先队员在红旗下庄严宣誓的情景。”……此时, 我们的心情非常激动, 生动的语言给孩子们创设了生动的场面, 使他们更加热爱国旗, 热爱祖国。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的情感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语言产生感染力, 就要将自己丰富的感情贯穿其中。同时, 要把握住教材中最感人的“动情点”, 从动情点着眼, 作声情并茂的表达, 把握分寸, 放得开、收得拢, 起伏有度, 浓淡相宜。如记得读小学时语文教师在讲《蚕》时讲到:……课文写了母亲的外貌、神态。母亲看到蚕儿生命的开始时, “微笑着”, 她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母亲。看着小得像蚂蚁的蚕, 母亲为什么微笑呢?……说得对, 蚕茧换钱可以给孩子们交学费。也许她想, 到了那一天, 孩子们背着小书包, 一蹦一跳地上学去, 她心里喜欢, 所以“微笑”了……课文最后一句话是“我抬起头, 看见母亲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一个“又”字告诉我们, 母亲一年年劳累, 起早贪晚, 日夜操劳, 显得更衰老了!银白的头发在风中飘洒, 看着怎不叫人心酸啊……教师的讲读流露出同情、尊敬的感情, 而且抓住“微笑着”“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这两处“动情点”, 对其外貌、神态和心理作静态的描述和渲染, 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母亲的高尚品格, 这样的讲述, 使感情的传导更强烈, 更让人经久难忘。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 篇8

一、课外拓展活动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作用

1. 课外活动的拓展能促使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根据按照学生具体需求制订教学大纲。小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长期集中, 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牢。开展了课外的拓展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激发起小学生对于语文的好奇心, 让学生对语文更加关注, 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 让学生可以快速的接受课堂知识, 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语文课外拓展活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伴随这些年来, 素质教育的不断进行,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 课外拓展活动也慢慢被重视。语文课堂中通过课外拓展活动开展, 让学生注意力都集中过来, 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至语文知识, 有效延伸语文课堂, 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

2. 课外活动的拓展能让学生全方位发展

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 学生缺少主动性, 被动接受课堂的知识慢慢失去了课堂的主体地位, 对语文课堂失去了兴趣。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在开阔视野过程中可以在潜移的形式下接受语文知识。学生通过各类课外拓展活动学会了更多书本知识, 对世界更加了解。

课外拓展活动开展让学生变得非常积极, 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 在课堂上也会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最大限度锻炼了学生语文的表达力, 促进学生和学生间的交流, 并提升学生的应变力,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3. 课外活动的拓展能促进现代教育发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课外拓展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及知识的积累都有了很好的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 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 让学生可以学会并体验生活, 发挥主观能动性, 加深教育的深入改革。

二、课外活动的拓展方法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当中, 教师多数只重视课堂教学, 并未意识到课外教学的重要性, 所以, 在现有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等特点, 拓展语文的教学空间, 让课外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提升学生的兴趣。

1. 用课外活动的形式与教材相适应

小学教学内容多数和生活有非常大的联系, 同时对场景的展现、对于人物的塑造也不复杂。所以对于一些教学内容, 使用课外活动的形式要与教材接近, 加深孩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非常有需要的。例如, 在学习《咏柳》时, 可把学生带出课堂, 让他们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2. 开设创新形式的教学方式

活动的创设不能单单只局限在课文教学中, 还可运用活动型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带来更多的创新。例如, 在学习新闻类相关课文时, 在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为掌握新闻类文章的特点之后, 可直接布置以下的任务: 新闻发布会。学生亲自对掌握的新闻进行阐述与处理, 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矫正, 课堂效率可得到非常好的保证。

3. 具体方法操作

( 1) 以教学进度为基础, 开展各类竞赛

为课堂教学提供服务, 作为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原则, 在组织活动的同时一定要由教学配套设施出发, 完善并补充课堂教学, 深化教学成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根据教学进度的不同进行多类型的学科竞赛。如写字竞赛、朗读比赛等, 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果, 对一些学生基础不扎实的可在每单元结束后, 开展识字游戏或是默写的比赛, 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生字正确进行朗读等。通过比赛游戏, 不单可激发学习兴趣, 还能让记忆变得容易, 为学生打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要注意的是, 小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情感不丰富, 因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 要多多注意朗读技巧的培养, 通过定期举行朗读比赛, 对学生进行分组比拼的活动。在这样的竞赛背景下, 不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 同时还可进一步巩固并提升朗读的水平, 大大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 2) 以教学内容为模板, 开展各类活动

为了可以切实提升教学的质量,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 不可单单依靠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时间, 在教学组织内容与环节当中, 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则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对于这种现象, 在课外活动组织的过程中应该要主动创设情境, 对过程进行理解、深化。比例, 在《看不见的爱》当中, 为了能深入教学效果的分析, 提升学生的感恩心情, 在教学中可开展感恩同学、朋友、父母的活动, 让学生可以回忆同学、朋友在生活过程中找寻到亮点, 同时在班级活动中进行交流, 为学生构建起良好学习氛围, 在生活和教学紧密联系的同时确保教学成果。

又如, 在学习《中国茶》一课时, 可通过图片的展示对中国茶历史进行学习, 了解茶在中国的重要性, 加深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 3) 以作文教学为诱因, 开展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的作文中, 多数学生都会觉得作文很难写, 作文的教学成果非常低, 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学方式陈旧外,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对生活的积累, 缺少写作素材, 对生活没有体验。从而让学生在写作赛程中出现东拼西凑的情况, 再加上因为是虚构的生活场景, 作文内容没有感悟可言。针对这类现象, 教师应该多多为学生创造机会,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写更具真实和感觉的内容。

比如, 在课后的时间里, 可以组织学生对老党员、老红军进行采访, 通过组织关爱老人等活动让学生学会珍惜眼前爱他们的人, 用感恩的心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朋友……同时, 这也是给他们送去爱的表现, 通过这些活动, 不单可让学生快速得到成长, 丰富写作的情感, 同时这也是让学生理解社会、生活, 对生活进行积累的过程。

三、结束语

综上,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教学是一种非常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 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一定会发挥其真正作用力。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中, 一定要以切身的实际来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提升。

摘要:课外活动的拓展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兴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所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基础, 积极拓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 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课外活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

参考文献

[1]王春烨.浅议拓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空间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祖国 (教育建设) , 2013, (3) :167.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 篇9

一、语文教学语言要做到“四重视”

(1)语言要严谨。知识本身是严密的、系统的,教学时的很大一部分是在传授知识,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严谨。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准确健康、优美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示范,进行语感训练。因此,语文教学语言首先必须规范而纯正,具有标准而动听的语音、确切而丰富的词汇、合理而灵活的语法结构及严谨的语言品质。

(2)语言要简洁。精确严谨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起码要求,而简洁精炼是语文教学语言迈向艺术顶峰的强劲推动力。语言简洁就是言简意骇,用尽量少的语句包含更多量的内容,但这决不意味着过分的浓缩,把语文的传授搞得艰深难懂。语文教学语言应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做到精炼,这就需要教师对文章有准确的认识、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思路及明析的表达,避免说话内容空洞,啰嗦重复,教学中须避免可有可无的话语。

(3)语言要生动。每位教师都是学生的语言老师。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模仿语音语调,汲取着词汇,并直接接受教师语言风格的熏陶。教师的语言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发展。若教师语言贫乏,平淡如水,缺乏光彩,就会导致学生上课没有精神,精力不集中,有厌学之感,学习效果也将受到极大的影响。若教师的语言风趣幽默,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欢快,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见,生动的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性最突出的特点。

(4)语言要通俗文雅。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表达时既要做到通俗易懂,又要做到文明雅致。当然,现在的教师虽然不像过去的先生那样满口“之乎者也”,但在教学语言中也不时夹杂着一些晦涩难懂的名词术语,这新的“之乎者也”也时有出现。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说实在的,在我们的知识分子中间对语言文字缺乏常规性理解是并不少见的,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吕老的评价也很适用于教师。

二、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

(1)相声般的风趣幽默。幽默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也是智慧的表现。真正驾驭了课堂的教师才能有真正幽默的语言。幽默使索然无味的文章在讲解起来让学生听得兴致盎然。教师幽默的语言,能感染学生,并且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到喜欢,在欢笑之后,给他们以智慧的启迪。教学语言的幽默应该是高雅、精彩的语言锤炼,它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又令人思索,同时它又是课堂“调味剂”,能很好地融洽师生关系。

(2)小说般的具体形象。小学语文课文基本上是文学作品,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努力再现作品的内容,描绘出作品的内容,描绘出作品本身的形象。要做到这样,必须在备课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角度,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这也是让学生领会课文主旨重要的教学方法。

(3)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语文教师讲课其实和说评书、做节目一样,可以在讲解时巧设悬疑、引起矛盾,扣住学生心弦,提出关键问题,启发学生理解。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问学生:“很多动物从小就和妈妈长得差不多,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一样?”带着这个问题重新理清课文,注意小蝌蚪身体的变化,启发学生一步步理解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4)诗朗诵般的激情渲染。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不仅仅是各种技巧的掌握,还必须有内在的激情。在课堂中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教师只有具备这种状态,才能很好地制造气氛,渲染情绪,感染学生,使教师、教材、学生融于一体,相互感化。如在讲《白杨》一课时,指导看图并向学生介绍:“同学们,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它黄沙满目、浩瀚无边,既没有山水又不见人烟,大风一起,飞沙走石,景色是何等的荒凉,环境是何等恶劣呀!就在这样的地方,一行行的白杨却映入了旅客的眼帘!它是那么笔直,那么挺拔,那么秀丽,那么引人注目。”教师用热情高亢的基调,加以栩栩如生的语言进行渲染,表达了赞美之情,激人奋进,让学生备受感染。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 篇10

新课程改革以来, 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发生着悄然变化。课堂有效教学也成为课改路上值得总结与反思的话题。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内外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是我们所有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文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些探索。

一、聚焦缘由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 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的确, 错误人人会犯, 通常人们认为犯了错误就意味着失败。但我认为课堂本就是一个允许人出错的地方, 而当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之时, 教师就应该跳出预设的思路, 灵活应变, 去关注课堂中那不和谐的“音符”, 利用课堂中那不和谐的“音符”, 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如果用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 错误既是实践失败的见证, 又是正确方向的借鉴, 对我们这些从事教学的人而言, 它还是成功的契机。因此, 这样的课堂反而会因为出错而精彩。本文我就结合教学实际从因错误而造就的精彩瞬间, 来谈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领技巧。

二、“错”也不错

我所认为的“错误造就精彩”, 并不是说有了“错”很精彩, 而是指用了“错”更精彩, 指教师艺术地处理了随机生成的差错, 巧妙地彰显了错误的宝贵价值所呈现的精彩。有时候, 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往往隐藏着正确的结论, 或者成为建构正确结论的“基石”。那些错误往往大多是“差那么一点”、“拐个弯就对了”。我们在课堂上最出彩的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当某个同学发表了一个有“错误”的意见之后, 同学们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最终使更多的同学更快地走向了“正确”, 精彩呈现的关键要素就是同学的“错误”, 撞击了其他同学思维的火花, 使同学获得了灵感。

因此, 错误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 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失败乃成功之母”, 课堂上学生错误的出现是一种行为的失败, 它的出现可以引起学生心理上的重视, 进而引起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 主动去正视错误、分析错因, 从而迈向成功———在以后的知识的运用中不再出现相同的错误。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出错的机会。从另一个角度讲, 给学生出错的机会, 也是教师为自己提供了教育的契机, 为知识的传播创设了一个新的载体。对教师而言, 学生的“差错”是机遇, 是挑战, 更是教育智慧的折射。可见, 出“错”也不错。

三、“错”亦有道

1. 辩出精彩。

“辩”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在现代课堂上运用得比较多, 但因其对老师调控课堂的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往往会导致课堂活了, 却没有辩在教学重点难点处, 辩在是非不明处, 辩在思想开放处。因此, 我就简单地举个例子加以说明如何用好这种教学方法:课堂上, 当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的差错时, 是最佳的辩论时机, 这时教师可以把课堂的自主权让给学生, 让学生在互动辩论中激情高涨———辩论造势, 辩出精彩。

2. 以变制变。

还没讲的答案被学生提前答出来, 怎么办, “以变制变”才是最佳的处理方式。如果说, 以变应变是课堂的使命, 那么, 以变制变就是课堂的精彩生成。课堂上会不断涌现学生各种各样的反应, 会不断产生始料未及的信息。如何面对种种突如其来的变化, 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唯有积极实践课堂教学, 积淀宝贵的教学经验, 全力锤炼、发展教育机智, 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付, 自如应变, 才能做到以变制变。

3. 顺水推舟。

有的时候, 可以来一个顺水推舟;孩子提出的异样的声音, 教师可再把问题抛回给孩子。来句“哪个孩子是他的好朋友, 帮忙解决一下”这样, 孩子能解决的, 当场处理。

4. 鼓励错误。

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 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 而“自我否定”以自我反省, 特别是内在的“观点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习错误, 并及时引发这种观念冲突, 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 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 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 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 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点拨

所谓“点拨”,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学点拨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结合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进行启发、引导,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

一、找准支点,点拨适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能够找准需要点拨的支点,并且确保点拨适量。有些语文课文的关键在开头,那就需要教师把教学的支点放在篇首,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等让学生走进文章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整篇课文。

二、找出疑点,点拨适时

如果教师能够在课文中找出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的“疑点”,那么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文章中有不容易理解的点,教师就要发挥点拨的作用,首先亮出疑点,再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的含义理解疑点,锻炼他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搭建桥梁,步步为营

小学语文的学习中总会遇到一些相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这时,学生完全没有思路,所以,教师就要为学生搭建桥梁,指点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为他们搭建阶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最终学到更高层次的知识,同时,对于学生的点拨还应该从课文中引申到生活中,帮助学生在其他科目和实际生活中提升学习能力。

四、情绪平和,用词委婉

小学阶段的学生难免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必须注意调动他们的情绪,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与学生沟通,适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够完整,教师也要注意措辞,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小学教师要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面对难题无可奈何时给予他们点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明权.浅谈点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1995(10).

[2]陈进娥.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拨艺术[J].新课程:小学,2012(09).

[3]张春凤.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点拨艺术[J].教育科学,2014(8).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体现教学能力 篇12

一、教师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在一个班级中, 由于学生的爱好、思维、认知等不同, 导致在学习上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整体上提高班级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存在的差异。如果是按照一个标准在执教时“齐步走”“一刀切”或“扯平拉齐”, 根本不能体现自己的教学能力, 学生的学习仍然是原地踏步。因此,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一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兼顾到, 做到培优、提中、补差。对优秀生, 要保障他们的求知愿望, 从学习的难度上有所提升, 充分开发潜能, 不能使他们处于“嗷嗷待哺”状态;对中等生, 要让他们吃好, 提高现有的水平, 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对“学困生”要加大转化力度。教师不要放弃和歧视他们, 孩子还小, 大多数并不是由于智力原因造成的学习落后, 教师要耐心教育, 在课下多补课, 多指导他们学习。

二要扬长避短。我发现, 优等生并不是样样都行, 而“学困生”也不是一无是处, 他们都有学习上的优点和劣势。如有的学生字写得好, 有的喜欢阅读, 有的作文不错, 有的擅长口语表达等等, 如果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 我们就会忽略每个学生的细节, 甚至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 在教学上, 要发挥他们的优势, 抓住其不同的特点, 扬长避短, 带动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要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 避实就虚。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建立学习的档案, 从中发现每个学生学习上容易出错的地方, 做到针对性教学, 因材施教, 避免教育的资源浪费。比如, 有的学生字写得不对, 有的造句不通顺, 有的标点符号混淆等, 教师可以进行不同的指导。

二、教师要注意“整体”把握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 就是把握课文创设的语境, 把握作者的基本倾向或观点, 把握人物、事物的本质属性。离开了这些, 我们就无法理解、判断、赞赏、批评某个词语是否用得恰当, 某种句式用得是否合理, 某个细节描绘得是否传神。单独地学习词语、修辞手法、句式、写作方法, 只是语文知识的学习, 而不是阅读教学。那么, 如何处理整体把握课文与分段、概括、分析课文之间的关系呢?我们说, 对重点篇目应该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分段, 理解概括段意。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个人需要、体验和理解始终是最重要的。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 (如按情节线索分段、按时间顺序分段、按空间顺序分段、依据观察点变化分段、按情节发展顺序分段、按人物出场先后顺序分段等等) 。答案可能是相同的, 也可以是不同的, 只要言之有理, 就不存在对与不对的问题。

三、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认知往往取决于个人发喜好, 对感兴趣的知识, 学习就积极、主动, 学得快;不感兴趣的内容感到学习困难, 没有学习的热情, 学习效果围绕教学内容, 挖掘和开放兴趣点。

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 教师一节课下来如果只是讲课, 学生往往感到枯燥, 没有学习的兴趣。可以变化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玩中学。如做游戏。猜谜游戏、摘果子游戏、一字花开游戏等, 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去识字, 学拼音;表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带上面具, 亲身体验;讲故事。小学生最爱听故事。教师讲课时, 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地给学生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 能激发学习兴趣。例如, 古诗教学《塞下曲》, 我就先讲了一个汉朝名将李广的故事, 学生听完故事后, 不仅大体理解了诗意, 而且兴趣盎然, 印象深刻。当然, 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很多, 讲解时教师要适当选择, 做到有的放矢。

四、教师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 语文教学是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统一, 缺一不可。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起步时期, 语文的教学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语文的工具性, 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 发展学生的智力, 创新学习思维, 开阔视野。语文的人文性, 需要教师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五、教师要在课堂有效讲授

语言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是一门艺术。讲授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听课的效果, 教师的讲授要注意以下方面。

1. 讲授要吸引学生。

只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才能愿意听, 听得进去。教师如果直白地把教学内容讲解给学生, 比较单调, 要在语言上吸引学生。如生动、幽默、音调抑扬顿挫, 调整语速等。

2. 掌握课堂讲授的节奏。

一堂较为成功的课程一定具备适当的教学节奏。适当的教学节奏不仅可以让教师讲授的过程比较轻松, 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容易理解、掌握应有的知识。比如, 教师在对课程进行备课时, 需要设计合理的过渡, 并保证过渡的简洁、合理, 控制过渡的数量。如果这方面把握好了, 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 而且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3. 讲授要清晰明了。

在教学中, 教师对于要教学的内容应做到有组织、清晰、循序渐进, 让学生知道哪些知识点需要简单了解, 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把握, 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把控。在引起学生的注意的同时, 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收集必要的信息资源, 列出学生感到陌生或者是难以理解的概念, 明确课堂的主要教学任务, 从而使讲授变得更为清晰, 教师和学生保持一种相互的对话和交流, 使得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

4. 讲授配合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讲授的辅助方式, 利用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 通过不同的表情、眼神、手势、肢体动作, 让讲授更加形象, 吸引学生听讲, 增强记忆, 理解深刻。

5. 充满感情。

富有感情的话语比单纯的理性话语, 更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倾注感情的语言能描绘出语境,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听课才有情感的投入。

上一篇: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下一篇:应用化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