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讲座

2024-08-13

小学语文教师讲座(通用9篇)

小学语文教师讲座 篇1

小学语文教师讲座学习心得

XX年X月XX日,XX教师进修学校特地邀请了“中华吟诵广东中心”的XX吴教授,为我们讲授《吟诵与国学教育》。

在讲座上,XX吴教授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矛盾能够把《红楼梦》倒背如流,鲁迅幼小时期就能背下《纲鉴》,而杨振宁在初入中学时背诵过整本《孟子》……事实证明诵读中国经典会使脑子变聪明。

带着好奇之心,我认真地听吴教授讲课。吴教授先把吟诵的入门法则发给了我们,让我们认真领会。然后依着法则,吴教授带着大家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登鹳雀楼》和《清明》。老师们在吴教授的带领下由拘谨地读到放开来读,由原来的朗读也变为依字行腔地诵读,教室里吟诵之声此起彼伏,老师们兴味盎然。对于如何找入声字,吴教授告诉我们:我们先用台山方言把诗句读一次,那个读得又短促又用力的就是入声字。根据吴教授说的办法我们都试着找入声字,结果基本上都能把诗句中的入声字找出来。

下午是最开心的时刻,因为我们分小组进行练习吟诵。各个小组根据吴教授教的吟诵方法,再加上手势来吟诵古诗文,教室里气氛热烈,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声不断。轮到表演吟诵的时候,有两个小组竟然能够以唱的形式来吟诵古诗文,令我佩服不已。

通过培训,我知道了吟诵是中国唯一的诵读方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一定会把所学到的吟诵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让我的学生也能感受到吟诵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师讲座 篇2

一、我们很努力,还将继续努力

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批评由来已久,特别是初中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师甚是不满,什么东西都怪小学教师没教好。而家长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却是“万能型”的。而应试教育的压力就像一个重重的壳,总让我们举步维艰,有许多教师自嘲说:“我们不是乌龟,就像王八。”常听到一些领导和所谓的专家在台上夸夸其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学生的认知差异,学生的个性不同,如果学生自己不努力,家长不配合,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孩子,谁有能力教好每一个孩子?更何况谁不想自己培养的孩子都是能人志士!现在的家庭,四到六个家长都教不好一个孩子,凭什么让我们一个老师教好一群孩子?我们每年听数十次讲座、观摩数十场公开课,每个专家都有他的自圆其说,每一个都不一样,我们一线教师都不知道到底应该吸收谁的观念。

我们忙碌着,也盲目着。教育问题不能单认为是教师的责任,还有学校、家长、社会……如果单纯回到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可以说,一线的语文教师很敬业,很努力,只是努力的付出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已。而这并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错。看看数学教材、英语教材、科学教材,乃至美术、音乐、体育教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无不清清楚楚,唯有语文教材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课标、年段要求只是一个指导方向,而教什么却是我们教师自己去解读文本,自己去选择和取舍,在这中间消耗了太多的精力,有时往往是吃力不讨好。而考试的题目也是五花八门,同一年段今年考这个,明年考那个,一线教师总是被教得团团转。

吴忠豪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小学语文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不在语文教师身上,而是教材编写的缺陷。所谓的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说得如此动听,但我们语文教师却忙得死去活来,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科学课、音乐课早已屡见不鲜了。我们总是在摸索中前进,即便遇挫受阻,我们依然十分努力地探索语文教材的新途径,不断地提升自身语文素养,不断地去研究教材,开发适合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我相信不管错和败,有了吴教授的理解,千千万万的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将继续行走在语文教改的前沿。

二、我们学会聚焦,聚焦于本体性教学

改革实验多年后,终于把语文课程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样的定义让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至少明确了两个关键点:一是学习文本的语言文字,二是学习重在实践中的运用。而“语言文字”是一个大课题,对于小学来说,这又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一线教师对此还是摸不着头脑。吴教授提出的指向本体性教学是一盏明灯。他告诉一线教师:根据课标和学段特点,结合孩子的语言发展需求和规律,安排文本本体性的教学内容,不要拘泥于教材,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积累本文语言,学习知识和方法。他认为: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学阶段必须将大量的语言积累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以此来丰富词汇、培养语感、规范语言习惯。语文教师要树立语文课程意识,有明确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能清晰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方法、形成语文技能。而非本体性的教学内容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在本体性教学中进行渗透和感悟就可以了。有了这个语文课程特有的、反映课程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对于教材的解读、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容易把握了;对于教什么也更加明确了,不用在一大堆资料里苦苦寻找一篇课文到底要教什么了。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更“专一”一些,聚焦点可以更集中一些,备课的压力也会小一些。

三、我们很明确,学会运用才是硬道理

中小学教师应如何参与讲座式培训 篇3

一、有备而听是前提

1态度准备是参与学习的兴奋剂

以本市两类教师培训为例,一例是全市所有教师必须参加的普训,每到周末,数百人陆陆续续走进会场,目的是拿到一份继续教育的课时证明,认真听课者寥寥;另一例是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参训的五十余人多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提问。

形成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除了与培训规模、参训者素质、培训内容等因素有关外,教师参与培训的态度影响巨大。前一类培训中,教师们视之为一种任务和义务,多数人抱着被动应付的态度;后一类培训中,老师们则将其当成一种荣誉和福利,组织者明确提出培养“名师”的办班目标,更是大大地刺激了参与者高层次的内在发展需求。因此,每次培训前,组织者要了解教师的学习需要,选择合理的培训内容,制订科学的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师更要养成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良好意识,自觉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培训。

2知识准备是透彻理解的催化剂

组织者一般会提前下发培训计划,其中包括主讲人的姓名和培训主题。主讲人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被培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他们的相关信息,预先了解其研究方向、已有成就、主要观点、讲课风格等等;不同人对同一话题所持的观点往往不尽相同,教师可以以培训标题为关键词,通过网络搜索多元化的观点和素材。这样,可以使听课更有针对性,思考更具全面性,有助于教师透彻理解专家的观点。

例如:笔者在参加昆山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前,发现培训计划中有上海市教科院胡兴宏先生主讲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而2009年第8期《人民教育》刊发过胡先生的《中小学教师科研选题策略》一文,感觉两者会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便再次研读该文,了解其主要观点;同时阅读该期杂志中谢翌的《教师应该研究什么样的问题》等同类论文。听报告时,既能很顺畅地理解讲授者的思路和观点,还能不断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畅想将来开展教科研的方法。

3问题准备是观念更新的促进剂

教师在预先了解讲座内容时,时常会遇到不懂之处,或者“发现”讲座内容与教学实践、自身经验的冲突之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师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个告知和被告知的过程,教育观念的真正转变必须来自于个体在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主动的思考和需求,来自于个体在遇到问题时进行积极思维和寻求解决问题办法时所采取的行动。

因此,教师在“预习”阶段,要有意识地比照专家观点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尝试运用它们去解释一些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在此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些自己难以理解、无法解决的疑问,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整理好,有准备地走进会场、走向专家。这样,教师就会形成探求答案的迫切愿望,更积极地听讲、思考和探究,更主动地与同行讨论、向专家请教,最终使自己豁然开朗,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属于自己的新观点。

二、建构地听是关键

教师听讲座并不是为了记住专家讲的所有内容,而要设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能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边“听”边建构,力求初步形成“源于专家,适于自己”的观点、方法和思想。

1注重理解

透彻理解是自主建构的基点,教师在听讲座时首先要处理好倾听、思考和记录之间的关系。

一是用心倾听。倾听是理解的前提,受训教师先要搁置自己的观点和其他不同的说法,立足讲授者的角度,循着讲授者的思路,仔细倾听、体会、消化和理解讲授者的观点。

二是潜心思考。思考是理解的关键,教师要深入思考讲座内容和前期准备的问题,潜心体会讲授者主要的观点和方法。教师还要用心思索专家观点的“来龙去脉”,如专家是运用何种方法推出一些结论的?自己以前有没有听过、见过类似的观点?新学的理论适合指导自己哪些方面的教育教学实践?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和研究?这种思考指向于实践、指向于方法、指向于未来。因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三是合理记录。记录是理解的双刃剑。过多的记录会挤占思考的时间,由于讲课人多备有讲稿或PPT,教师不必将主要精力用在对原话的记录上;必要的记录能强化理解和促进创新,教师要注重对结构性、实用性、启发性内容和自己心得体会的记录。例如:本人在参加培训时,会简约记录专家报告的结构体系和核心内涵,淡化细节性知识;记录自己尚不了解的“新理论”,简化大众化的内容;记录令自己豁然开朗的启发性语言、课例或事件,压缩冗长的表述。同时,会详细记载听课时的心得体会,它们可能是对讲座内容的延伸、质疑和自我诠释,也可能是对自己某些行为的肯定、批评、强调和改进等等,这些内容是自己对讲座内容的个性化重构,是自己的一种创新,因而是记录的重点。

2善于联想

自由、充分地联想,可以将正在进行的学习与自己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有助于理解的深入、思路的拓展和运用的创新。

一要联想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实践永远是中小学教师需要关注的焦点,教师在听讲座过程中,既要不断运用新学的理论来重审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又要尝试运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验证专家观点,进而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问题,探索具有实用价值的新方法。

二要联系其他相关的理论和观点。教师在“听”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联系其他专家的不同观点、自己的已有观念,以及同行的“草根化”议论,将这些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甄别和融合,进而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三要联接自己正在研究的问题。多数教师有自己研究的课题或者关心的教育教学问题,听课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联系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或撰写的论文,将每个专家的相关观点和方法,分解并汇集到一起,对自己当下的研究再次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进而借鉴和运用新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自己的研究活动,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常常会产生一些新的灵感和研究生长点。

联想着听,不再是坐着听,而是“跑着听”、“飞着听”,教师在课堂上浮想联翩、反应敏捷。使专家观点与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观念不断产生碰撞,形成一些超越“我”与“他”的新想法。联想着听,教师会发现自己的许多教育教学行为与一些理论不谋而合,感觉理论不再高深和遥远。而是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而产生成就

感和参与研究的信心。

3大胆质疑

教育教学实践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并不是每位教师所经历的教育教学事件都能用一般性的理论来诠释,教师不仅会在准备阶段产生一些困惑,听讲座过程中也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疑问。质疑是教师与专家思想火花碰撞的结果,是教师积极思考后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听讲座时要进一步质疑,设法让自己的思维激荡起来,思路拓展出去。

教师的质疑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如质疑自己已有的观念、经验和行为,质疑约定俗成的大众化教育教学行为,质疑专家的观点,质疑教材或其他书籍的内容等等。在理论众多但说法不一、行为多元而褒贬不一的今天,教师更不能迷信权威,人云亦云,不能跟着感觉走,或者完全跟着他人走;而要借助质疑,通过自主思考、同行探讨和求助专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智慧。

三、听后反思是升华

专家所讲的内容理论层次较高,教师即使当时已能理解,并能结合自己的直接和间接经验进行反思,但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的反思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随意性,教师有必要进行再次整理和反思。

1对学习心得进行再整理

教师听课过程记录下来的内容,多属灵光乍现,因而零零星星、条理混乱,有些可能比较粗浅、不切实际,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对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去虚存实、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式的取舍,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这样,教师通过对自己听课时的“新发现”进行进一步的思考、选择和整理,可以形成精练、新颖、实用、系统的新认识,为将来的运用和研究奠定基础。

例如:本人在每次培训后,都会结合专家讲稿,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精心整理课堂笔记,这样,既可以“温故而知新”,将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又能提炼、生成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本文就是对多次培训记录中相关内容的思考和整理。

2对教学实践进行再反思

中小学教师继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他们的学习与反思都要反复回归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在听讲座过程中已然联想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但当时的有些想法可能是片面的、零散的、感性的、理想化的。因此,每次培训后,教师还要结合所学理论,再次比照、反观和重审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对那些习以为常的教学事件和教育生活进行重新思考、质疑。从中寻找自身问题,探索改进方法,从而完成对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再认识。当然,教师在反思时切不可生搬硬挂,完全按理论要求改造自己,而要立足特定的教学对象,探寻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3对突出问题进行专题反思

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受专家观点、思想和方法的启迪,时常会对教育教学的某些方面产生强烈的体验,而教师感触最深之处,往往是他们自己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是他们最关心、最困惑的教育教学问题,思考、探究它们对教师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教师在每次培训后,有必要撷取一个或几个亟需解决的话题,有所侧重地进行专题反思。

专题反思强调针对性和深刻性。教师基于专家理论,以及自己在学习、思考过程中形成的感受,可以对某个教学环节展开反思,如专项反思教学过渡的技巧、学生活动分组的方法等等;可以对自己某类教学行为进行反省,如专题反思自己教学语言的感染力、评价学生的激励性等等……这样,教师通过聚焦教育教学的某一侧面、要素或事件,并进行仔细地分析和深度地开掘,可以拓展教师对新学理论理解的深度和运用的广度,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操作方法,更具实践意义。

小学教师法制讲座心得体会 篇4

一、 中学生应懂得哪些法律常识:

(一)法是如何解释的这个问题,有无数种说法,汉语中的法字。古代写作 。左旁的水字是公平的意思。右旁的 来自“神明裁判”故事里的一头刚直的独角神兽。传说当两方打官司时,审判官便把 拉出来,它的角去顶撞谁,谁就是不直者,谁就败诉。律字是“均布”既“不偏不倚的意思。由此可知,在我国法律一词的本来含义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公平、公正”,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二)法制,有广义和狭义之解,广义的法制,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总和。狭义的法制,指全体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严格按照法律办事。社会主义法制是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它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几个方面的统一。中心环节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和全体公民都要严格地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以确立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实现统治和进行建设所必须的法律秩序。

(三)法律体系:我国的法律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宪法和法律,另一类从属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文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的立法基础。它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就其内容和制定机关而言,可分为基本法律和其它法律,基本法律是指刑法、民法、诉讼法律、行政法律、经济法律。其它法律是指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如森林法、商标法、海关法、食品卫生法。

规范性文件(1)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

(2)行政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各委员会制定。

(3)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较大的市人大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低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只在制定机关的管辖范围内生效。

(4)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特别行政区的法规。

(四)什么是违法与犯罪?

在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案例,事情发生在5月26日某县城水上花园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是星期日,三位中学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嘻玩,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下,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流,在这里我给同学们出三个思考题:(1)第一步应该怎么做,(2)甲失手致伤乙,算不算犯罪,(3)如果甲构成犯罪,犯什么罪。结果应是(1)尽快送附近医院或是拔打120急救电话,治疗伤者,同时报警。前提是如果鉴定部门确定为重伤,且甲的年龄已满16周岁,首先是甲的这种行为构成犯罪,其次违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徒刑或拘役。这个案例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受害人的伤势,如果是轻微伤,构成治安违法,如果是轻伤,则是自诉案件,适用刑法。

再次就要考虑的是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所谓刑事责任年龄,就是指对犯罪后果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定年龄。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的,应负刑事责任。同时《刑法》第十四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在这个案件中,如果某甲不满16周岁,不构成犯罪。因为他是过失伤害,而不是故意伤害,但是某甲的监护人将承担治疗费用和行政处理。这里我特要提醒违法和犯罪不是同一个概念。

首先违法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禁止做的及不允许做的或是应当做的而不去做的行为。犯罪是指触犯《刑法》,严重危害社会,依照〈〈刑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其次根据我们的办案实践,违法行为主要表现在违法治安管理的行为,触犯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犯罪触犯的是〈〈刑法〉〉。

第三,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违法的处罚种类有治安警告、治安罚款、治安拘留。按照〈〈刑法〉〉对犯罪分子处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从以上我给大家介绍的有关法律常识和案例分析,违法不等于犯罪,犯罪必定违法,无论是违法与犯罪,同学们都不能触犯,要从点滴做起,从遵守校纪、校规入手,做学法守法的好学生、好公民,禁止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否则就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五)、怎样区分打架还手和正当防卫: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双方打了架,后动手的一方总说自己是在正当防卫,那么,双方打架后动手的一方其是正当防卫吗?一般说来,打架后动手的一方不属于正当防卫,这是因为正当防卫第一要件是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时,它包括有社会危害性的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对这些行为如果不采取防卫行为,停止侵害,将会对社会,人身等造成重大伤害。打架还手就不同了,甲动手打了乙,乙完全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解决。最佳的解决方法是学生应及时报告老师,公民可以报警,没有必要动手还击,动手还击引起互殴,不利于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秩序。

所以两人打架,不论何方被打致伤,还手的一方一般不算正当防卫。如何因还手打架而使事态恶化,不论是先动手造成的还是后动手造成的,对方都要负法律责任,但如果遭到对方的非法暴力侵害,比如先动手的一方拿棍子或凶器施暴,你就应尽快避开,脱离危险,并报告老师,但却不可以正当防卫为借口打人,把事情闹大。任何时候都不能施暴。不论有理还是无理。我这里有一个案例,即是7月在一个抗旱打水的甲乙两户人家,甲家因抽水路过乙家的田地,水流进了乙家,甲便在乙家田埂上加固,乙以毁坏庄稼为由,拒绝甲加固,双方撕扯,乙先用泥锹打伤甲,这时甲顺手拿起田旁的羊叉向乙刺去,致乙重伤,此案经公安机关侦破,甲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赔偿医药费2.7万元。多么惨痛的教训啊。208月1日晚,两名男性乘客搭乘黄某的出租车至某超市旁时,持刀逼住黄某从其身上抢走现金200余元和一部手机,将车钥匙丢出窗外后下车逃跑。黄某拾回钥匙后,两男子已不知去向。黄某开车寻找,发现抢钱那两个人正要坐一台摩托车逃走。黄某便用出租车车头撞摩托车前轮,两男子跳下车逃跑。黄某继续驾车追赶,将其中一人逼在一处栏杆内。黄某在车内见这名男子手持尖刀在晃动,双方僵持了约10秒钟左右,这名男子又跑。黄某驾车将其撞倒,致其失血性休克死亡。后黄某拨打110报警。 此案例出租车驾驶员不属正当防卫,被法院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刑.在法庭上黄陈述时,还在讲是正当防卫。法庭剥回了诉讼请求。同时防卫过当,也要负法律责任。

小学教师听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篇5

讲座一开始,陈默老师就为我们陈述了当今教师面临的教育难题是前所未有,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她为我们分析了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任务及此阶段需要孕育的能力。

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陈老师给我们指出了应对策略。所以班主任应该当学生的保护人,把对学生的爱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爱,还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不仅从身体(出生和体能)、心理(气质类型和个性特征);还要从环境(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了解学生。总之,只有心到,班主任才能做好。

想让孩子愿意学习,就要懂得孩子学习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学习的理解和成年人不一样,不是建立在理性的角度,如学习好才能有出息等,家长说千万遍也没有用,不懂,他们是从感性的角度看待学习的,学习有没有乐趣?他们对学习有没有感觉?所以,想让孩子愿意去学习,要把握三点:

1、有趣味,要“引诱”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这件事情好玩了,他才会去持续关注;

2、能分享,要为孩子营造分享的氛围,这是一个人的学习动机也是心理需求;

3、有成就感,对孩子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及时真诚地鼓励,并且坚持不懈。

中小学教师应如何参与讲座式培训 篇6

陈炳飞

研究表明,由专家做讲座对中小学教师进行集体培训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据统计,这类培训只能使15%左右的教师在教学观念和行为上产生明显改善;但是,由于这种方法便于操作、培训面广,目前仍广泛存在于各类教师的继续教育中。这就要求讲授者能以通俗的语言表述高深的理论,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要注重与受训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而作为学习的主体,中小学教师以何种态度和行为参与培训,更是至关重要。

一、有备而听是前提

1、态度准备是参与学习的兴奋剂

以本市两类教师培训为例,一例是全市所有教师必须参加的普训,每到周末,数百人陆陆续续走进会场,目的是拿到一份继续教育的课时证明,认真听课者寥寥;另一例是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参训的五十余人多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提问。

形成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除了与培训规模、参训者素质、培训内容等因素有关外,教师参与培训的态度影响巨大。前一类培训中,教师们视之为一种任务和义务,多数人抱着被动应付的态度;后一类培训中,老师们则将其当成一种荣誉和福利,组织者明确提出培养“名师”的办班目标,更是大大地刺激了参与者高层次的内在发展需求。因此,每次培训前,组织者要了解教师的学习需要,选择合理的培训内容,制订科学的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师更要养成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良好意识,自觉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培训。

2、知识准备是透彻理解的催化剂

组织者一般会提前下发培训计划,其中包括主讲人的姓名和培训主题。主讲人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被培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他们的相关信息,预先了解其研究方向、已有成就、主要观点、讲课风格等等;不同人对同一话题所持的观点往往不尽相同,教师可以以培训标题为关键词,通过网络搜索多元化的观点和素材。这样,可以使听课更有针对性,思考更具全面性,有助于教师透彻理解专家的观点。

例如:笔者在参加昆山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前,发现培训计划中有上海市教科院胡兴宏先生主讲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而2009年第8期《人民教育》刊发过胡先生的《中小学教师科研选题策略》一文,感觉两者会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便再次研读该文,了解其主要观点;同时阅读该期杂志中谢翌的《教师应该研究什么样的问题》等同类论文。听报告时,既能很顺畅地理解讲授者的思路和观点,还能不断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畅想将来开展教科研的方法。

3、问题准备是观念更新的促进剂

教师在预先了解讲座内容时,时常会遇到不懂之处,或者“发现”讲座内容与教学实践、自身经验的冲突之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师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个告知和被告知的过程,教育观念的真正转变必须来自于个体在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主动的思考和需求,来自于个体在遇到问题时进行积极思维和寻求解决问题办法时所采取的行动。

因此,教师在“预习”阶段,要有意识地比照专家观点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尝试运用它们去解释一些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在此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些自己难以理解、无法解决的疑问,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整理好,有准备地走进会场、走向专家。这样,教师就会形成探求答案的迫切愿望,更积极地听讲、思考和探究,更主动与同行讨论、向专家请教,最终使自己豁然开朗,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属于自己的新观点。

二、建构地听是关键

教师听讲座并不是为了记住专家讲的所有内容,而要设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能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边“听”边建构,力求初步形成“源于专家,适于自己”的观点、方法和思想。

1、注重理解

透彻理解是自主建构的基点,教师在听讲座时首先要处理好倾听、思考和记录之间的关系。一是用心倾听。倾听是理解的前提,受训教师先要搁置自己的观点和其它不同的说法,立足讲授者的角度,循着讲授者的思路,仔细倾听、体会、消化和理解讲授者的观点。

二是潜心思考。思考是理解的关键,教师要深入思考讲座内容和前期准备的问题,潜心体会讲授者主要的观点和方法。教师还要用心思索专家观点的“来龙去脉”,如专家是运用何种方法推出一些结论的?自己以前有没有听过、见过类似的观点?新学的理论适合指导自己哪些方面的教育教学实践?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和研究?这种思考指向于实践、指向于方法、指向于未来,因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三是合理记录。记录是理解的双刃剑。过多的记录会挤占思考的时间,由于讲课人多备有讲稿或PPT,教师不必将主要精力用在对原话的记录上;必要的记录能强化理解和促进创新,教师要注重对结构性、实用性、启发性内容和自己心得体会的记录。例如:本人在参加培训时,会简约记录专家报告的结构体系和核心内涵,淡化细节性知识;记录自己尚不了解的“新理论”,简化大众化的内容;记录令自己豁然开朗的启发性语言、课例或事件,压缩冗长的表述。同时,会详细记载听课时的心得体会,它们可能是对讲座内容的延伸、质疑和自我诠释,也可能是对自己某些行为的肯定、批评、强调和改进等等,这些内容是自己对讲座内容的个性化重构,是自己的一种创新,因而是记录的重点。

2、善于联想

自由、充分地联想,可以将正在进行的学习与自己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有助于理解的深入、思路的拓展和运用的创新。

一要联想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实践永远是中小学教师需要关注的焦点,教师在听讲座过程中,既要不断运用新学的理论来重审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又要尝试运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验证专家观点,进而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问题,探索具有实用价值的新方法。

二要联系其它相关的理论和观点。教师在“听”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联系其它专家的不同观点、自己的已有观念,以及同行的“草根化”议论,将这些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甄别和融合,进而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三要联接自己正在研究的问题。多数教师有自己研究的课题或者关心的教育教学问题,听课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联系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或撰写的论文,将每个专家的相关观点和方法,分解并汇集到一起,对自己当下的研究再次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进而借鉴和运用新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自己的研究活动,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常常会产生一些新的灵感和研究生长点。

联想着听,不再是坐着听,而是“跑着听”、“飞着听”,教师在课堂上浮想联翩、反应敏捷,使专家观点与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观念不断产生碰撞,形成一些超越“我”与“他”的新想法。联想着听,教师会发现自己的许多教育教学行为与一些理论不谋而合,感觉理论不再高深和遥远,而是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而产生成就感和参与研究的信心。

3、大胆质疑

教育教学实践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并不是每位教师所经历的教育教学事件都能用一般性的理论来诠释,教师不仅会在准备阶段产生一些困惑,听讲座过程中也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疑问。质疑是教师

与专家思想火花碰撞的结果,是教师积极思考后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听讲座时要进一步质疑,设法让自己的思维激荡起来,思路拓展出去。

教师的质疑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如质疑自己已有的观念、经验和行为,质疑约定俗成的大众化教育教学行为,质疑专家的观点,质疑教材或其它书籍的内容等等。在理论众多但说法不

一、行为多元而褒贬不一的今天,教师更不能迷信权威,人云亦云,不能跟着感觉走,或者完全跟着他人走;而要借助质疑,通过自主思考、同行探讨和求助专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智慧。

三、听后反思是升华

专家所讲的内容理论层次较高,教师即使当时已能理解,并能结合自己的直接和间接经验进行反思,但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的反思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随意性,教师有必要进行再次整理和反思。

1、对学习心得进行再整理

教师在听课过程记录下来的内容,多属灵光乍现,因而零零星星、条理混乱,有些可能比较粗浅、不切实际,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对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去虚存实、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式的取舍,并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这样,教师通过对自己听课时的“新发现”进行进一步的思考、选择和整理,可以形成精练、新颖、实用、系统的新认识,为将来的运用和研究奠定基础。

例如:本人在每次培训后,都会结合专家讲稿,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精心整理课堂笔记,这样,既可以“温故而知新”,将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又能提炼、生成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本文就是对多次培训记录中相关内容的思考和整理而成。

2、对教学实践进行再反思

中小学教师继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他们的学习与反思都要反复回归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在听讲座过程中已然联想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但当时的有些想法可能是片面的、零散的、感性的、理想化的;因此,每次培训后,教师还要结合所学理论,再次比照、反观和重审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对那些习以为常的教学事件和教育生活进行重新思考、质疑,从中寻找自身问题,探索改进方法,从而完成对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再认识。当然,教师在反思时切不可生搬硬挂,完全按理论要求改造自己,而要立足特定的教学对象,探寻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3、对突出问题进行专题反思

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受专家观点、思想和方法的启迪,时常会对教育教学的某些方面产生强烈的体验,而教师感触最深之处,往往是他们自己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是他们最关心、最困惑的教育教学问题,思考、探究它们对教师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教师在每次培训后,有必要撷取一个或几个亟需解决的话题,有所侧重地进行专题反思。

专题反思强调针对性和深刻性。教师基于专家理论,以及自己在学习、思考过程中形成的感受,可以对某个教学环节展开反思,如专项反思教学过渡的技巧、学生活动分组的方法等等;可以对自己某类教学行为进行反省,如专题反思自己教学语言的感染力、评价学生的激励性等等;„„。这样,教师通过聚焦教育教学的某一侧面、要素或事件,并进行仔细地分析和深度地开掘,可以拓展教师对新学理论理解的深度和运用的广度,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操作方法,更具实践和实战意义。

小学语文教师讲座 篇7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科技奥运”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之一就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科学研究,需要体育学科及全体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基于个人成才还是事业的发展,只有努力做一名具有研究头脑、勇于创新的体育教师,才能更主动地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而不落伍。

重视科研,首先在于大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是科学,既需要科学理论地指导,又需要科学地研究、设计和实施。相比其他文化课教学过程而言,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科技”含量要求更高。诸如在实现教学目标上,如何根据不同教材、对象科学把握学习技能、增强体质、发展个性情感与培养兴趣的关系;在教学观念与方法上,如何体现主导与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发挥讲解、示范练习评价的不同作用;在教学组织与管理上,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兼顾全班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少数学生的不同需要;在体育教学评价上,既要考虑多元目标的实现程度,又要选择对不同目标的可行评价方法与标准等等。这些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在时间上又受到45分钟的刚性限制,在空间和形式上则处于开放的操场(或体育馆中)与学生运动之中,而不像学生坐在教室里便于控制;在学生人数上,我国中小学大多在50~60人一个班甚至一班70多人;面对每年不同的学生班级,面对每一个丰富多彩的学生,面对如此复杂的体育教学工作,显然不能年复一年的重复性对付教学,而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要深入研究体育课堂教学的规律,了解当代青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体育需求,探索在中国特色条件下(如班级学生多、同场班级多、场地小器材缺等)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体育教学策略与模式。所以,高质量和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是离不开体育教师的研究头脑和科研活动的,这方面的成功事例不胜枚举。

重视科研,还在于学校体育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战略需要。学校体育(特别是中小学)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是优秀体育人才成长的摇篮。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国际大赛乃至奥运赛场上的体育选手,大多孕育和成长于中小学体育的土壤,一经体育教师的慧眼识才、早期培养和层层输送,才使他们走上了为国争光的领奖台。因此,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和课余运动训练中,如何去发现“姚明”、“刘翔”、“邓亚萍”式的体育之才,绝不是“年年重复旧教案”、“陈陈相袭老一套”而能成功的;必须要求教师要具备研究的头脑,科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不同项目儿童少年选材的特点与方法,探索学校课余训练中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特有的规律和方法体系,才可能事半功倍地去随时发现有优异运动才能的体育苗子,并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科学地育才,才有望通过每一位体育教师的辛勤之手和探索之路,把身边的学生送向未来世界冠军的奥运赛场。在竞技体育中,儿童少年早期专项化培养早已是国际性共识;儿童的特殊运动才能的早期发现,也有其规律可循;但各项目千差万别、方法各异。中小学阶段如何及时发现体育苗子而不埋没人才,需要广大体育教师不断地探索总结才能实现。

重视科研,也是体育教师实现角色转变,主动适应体育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正在深入推进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无论从教育观念转变还是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创新,最根本的要求是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要求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就能力类型而言,尽快由传统的“经验辛苦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就工作类型而言,尽快由过去单一的“教学—教练型”向“教学(训练)—科研综合型”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将科研活动紧密地结合于日常教学训练之中,以研究的眼光,善于在教学训练中发现问题,反思总结问题;以科学的原理方法,在教学训练中去探索、解决问题;用研究的成果去进一步指导和推进教学训练工作。唯其如此,我们的体育教师就可能实现在学校体育和新课程改革中,由被动适应变为主动适应,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导演与创造者,由课程执行转向课程研究和创新,由单纯教书匠转向学生的健康指导者和学习引导者。

重视科研,更是体育教师改变命运、提高地位、造就名师、成才发展的成功之路。笔者曾专门研究过上世纪80年初的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和90年代初全国千名农村优秀体育教师的成才规律和经验,这两批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虽在教学训练上各有特色,但其共同的成才因素与优势都是重视科研,都能结合自己的教学训练实践开展科研;科研成果又为他们的教学训练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科研活动增加了他们成才腾飞的翅膀。近几年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取得成就的学校或教师,也大都是以研究的视野关注体育课程改革,以探索的精神在课改中总结发现问题,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课改中去研究解决问题。这些优秀教师也因此在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但改变了本学科和本人在学校的地位,甚至成了当地的名师或学科带头人;其良性循环又进一步促进了体育学科的持续发展。他们的成功经历证实了:科研可有作为,有为才能有位;也揭示了,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不断研究和认识其规律,才能不断向前。这样的科学研究对学生而言,是研究成果的分享者和受益人;因为体育教师不循常规、勇于创新的探索与研究,使学生接受的不仅仅是体育知识与技能,也不仅仅是练习中的汗水与泪水;学生得到了可能更多的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机会,分担了课程创新开发中的不同角色,感受到了在体育学习中开发潜能、张扬个性的灵动与新奇,甚至从体育教师的奋斗言行中感悟到体育创新的真谛和对人生价值的美好追求。对教师而言,这种科研工作并非额外负担。因为科研在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训练效果的同时,也在同时改造教师自己,使体育教师在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能力,提高了自己综合素质,在平凡中不断迈入人生新的境界;甚至因科研感受到向自己的智力、能力和人格挑战的激情,在探索与创造中有了生命的新发现,感受到因创造成功而带来的欢乐与喜悦。

新时代呼唤教师观念的转变,建设创新性国家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奉献。而每一位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体育教师,理应成为有研究头脑的创造型教师,研究与创新首先将成为每位教师(包括体育教师)的生存方式之一。其前景是在研究中学习,在探索中前进,在创造中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局限于学历提升和多种培训,更重要的是参与科研活动之中。在这种创造色彩的成长途径之中,可能带给教师的不仅是可见的科研成果,更多的收获还有多种教育价值,包括开放的心态、创造的意识、超越的观念、进取的精神和成长的渴望。

讲座的创新 篇8

受这一举措的启发,我反思丁自己正在从事的教师培训工作,并重新思考和构想了即将开办的几次讲座和教师培训。对讲座的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作了重新的、全面的思考,构建出一个区别于以往的、力求体现新理念、实践新方法的全新的讲座模式。愿在此与专家、同行交流、讨教。

一、讲座形式——从“被动接受”向“主动选择”的转变

在“十五”师训课程《高新科技与现代生活》中,除了师生交互式活动以外,约有近1/2的时间安排了讲座,我准备了二十几个题目,以往都是由我选定题目。受到上述启发以后,我用多媒体将所有题目做成超级链接,请听众“自由点击”后确定讲座题目。在其后为区骨干教师和成校校长班开办的几次讲座和师训课程中,这种“自由点击”的讲座形式深受听众的欢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讲座的听众似乎已经习惯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讲座形式,当我将二十几个讲座题目呈现在大屏幕上请大家点击时,所有听众的眼前为之一亮,他们全神贯注地听了我对每一个题目所作的简短的内容介绍之后,便争先恐后地点击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并且听得聚精会神,其积极性和专注程度令我感动,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实践的成效让我体会到,是创新的理念和实践赋予了传统的讲座以新的生机和活力,它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是:听众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选择,意愿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我想,培养学习兴趣一直是教育工作者追求和努力的目标,而这种讲座形式的创新也许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可行的教学途径。

二、讲座内容——避艰深求综合

讲座形式的创新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而真正成功的核心还在于讲座的内容的精选。我的师训课程《高新科技与现代生活》的培训对象是中小幼各层次和各学科教师,从教师的现有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出发,应当帮助教师构建一个相对完整、全面、综合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讲座内容的选择上,我力求体现四个字“高、广、浅、近”;高——介绍先进的理念和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广——让学员跳出学科的小圈子,了解多学科知识及其相互渗透和综合,拓展知识结构,浅——不涉及艰深的理论,但讲明基本原理,避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近——了解身边的科学,能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去认识、分析和处理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讲座主要围绕科技、社会、生活、宇宙、能源、环保等多方面内容,共二十几个话题,打开一扇科技之窗,并追求最丰之收效。具体题目见下表:

三、讲座方法——从“一言堂”向“双向互动”的转变

素质教育提倡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我想,在讲座中也应提倡这一理念。在我近来听过的一些讲座中,演讲者的这种意识已有所体现,他们在讲座中会对听众讲:“我希望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局面,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捉问,或者在讲座后留给大家一些提问的时间”。我认为这种意识是十分可喜的,然而,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我们看到的情况通常是,听众大多缄默不语。其实听众并非不愿意配合,他们很希望有机会与演讲者对话,互动为何难以进行?我想,也许是调动的方式有待商榷。

我针对自己的讲座思考了很多,我认为,互动应以创设适当的问题和情境为前捉。例如在介绍专题“中国人的科学素养有多高”中,我边讲边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和讨论,如:“请大家做一个选择题:从事哪—种职业的人能够对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起主要作用?领导人、科学家、企业家、教师?”,选择的结果基本是统一的,而我的意图在于呼吁教师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如“抗菌素能杀死病毒吗?”(在科学素养调查中的一个问题),听众根据自己的求医经验,纷纷踊跃地发表意见,最终达成共识。再如“为什么黑色的花很少见?”这个问题是我自己设计的,是我们身边的普遍现象,但又是一个人们未曾深入思考过的,其中蕴含着简单的科学道理的问题。大家十分积极地参与讨论,反复思考、质疑和争论,不仅搞清楚了其中的科学道理,更重要的是,大家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懈追求和勇于探索,我们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同时,他们会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我想,这种从“一言堂”向“双向互动”的转变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它可以使听众从传统讲座中的“被动听讲”转变为“边听边想”,将大家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起来,使讲座发挥出更理想的效果。

四、讲座手段——追求先进,讲求实效

听众在讲座中表现出的专注程度和参与意识十分喜人,而我更进一步的期望是,如何让讲座中所蕴含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内化为学员的素养,转化为其自身的教育智慧。为此,我依据二期课改的改革要点中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精神,选择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运用在讲座中。其意义在于:

1、优化讲座效果

多媒体与教学的有效整合决不能单纯地视为在教学上多用了一两件教学工具,也不仅是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史上的一种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它改变了教育信息的传递形态,扩大了信息量,提高了学习效率。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信息是通过各种感官(眼耳鼻舌身)传递给大脑的。

对记忆比率的研究表明:

◆只听,则3小时后能记住60%,3天后可记住15%:

◆只看,则3小时后能记住70%,3天后可记住40%,

◆视听并用,则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后可记住75%。

实验表明:

◆学习中,眼最灵,耳其次。眼有400多万条神经通向大脑,耳有6万多条神经通向大脑。

◆大脑左半球对语言感受能力强,善于抽象思维;大脑右半球对图像感受能力强,善于形象思维,所以有“左半球主思,右半球主形”的说法。

因此,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

我们也常有这样的感受:一段精彩的语言或文字可以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但其影响可能不够长远,因为难以维持长久记忆。而一幅形象的画面或图片对人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和内心感染力却是难以磨灭的,它更容易长久地深入人心。 最近,上海某高校的一名专家来我院为硕士课程班授课,池在多媒体的运用上可称得上驾轻就熟。精彩的语言、大量的素材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展示,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幅描绘“满堂灌”的漫画,正如他所说;“我今天所讲的某一句话可能很精彩,但也许课后就被大家忘记了,但我展示的这一张图片可能会永远记在你的脑子里。”的确是这样,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我连他的名字都记不起来了,但那幅画确是让我终生难忘的,这应该就是心理学和脑科学的道理所在。因此,形象的画面之神奇功效是绝不可小觑的。

2、发挥示范功能

当前,科学的信息化,技术的数字化已成为整个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向。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和推进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形势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中的普遍应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时代要求我们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对于我们从事教师培训的机构,更应该在这方面起到领先和示范作用。在讲座中,我将所有的讲座内容都做成多媒体的形式,图文声像并茂地向学员开启一扇丰富多彩的科技之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回顾自己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几乎被埋在了粉笔灰里。只有在近两年,真正体会到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仅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了教学效果。

对于多媒体教学,有些人有过不解和非议,作为—种新生事物,这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应摸索一种适当的应用方法,让它与教学实现有效的整合。在培训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学员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亲身感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效应,感受到这种有效的整合会实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效果,于是,他们从最初的怀疑、观望,到逐步地接受,并自觉地应用。我想,这种示范功能的实现也正是素质教育和二期课改所期望的。

小学语文教师讲座 篇9

听《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从课题研究开始》讲座心得体会

2015年11月17日,听李斩棘老师讲了《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从课题研究开始》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李老师从“为什么做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需要什么?”“做课题研究基本程序是什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这四个方面展开了这次讲座。

我认为做课题研究是一线教师理解孩子、深入掌握教育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是,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对于课题研究一直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如何去有效的进行课题研究是十分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而李斩棘老师就像一场及时雨来到了我们身边,给了我们最需要的课题研究方法指导,让我们对以后的课题研究不再迷茫,不再为研究什么而苦恼。

确实,以前选择课题研究总觉得新的就是好的,没有联系实际的研究都是泛泛的空谈,只有立足于教学工作,平时课堂,结合自己课堂上的活动风格,孩子们养成的游戏习惯,从小处着手,注意对日常教育现象进行反思,那么研究的素材自然而然就多了,而且从实际出发,对于研究的各种现象都能仔细观察、记录,然后整理变成有用的理论依据。

李老师的讲座既广泛又细致,广泛之处引领我们寻找到了课题研究的方向,细致处让我们规范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研究程序中的各个环节,如如何表述题目等都一一举例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解说。

上一篇:赞美女人的词语下一篇:经济坏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