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

2024-09-16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共12篇)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 篇1

一、关注自我阶段

(1)广泛阅读,增加知识储备。在小学语文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多种途径中,最重要的是教师长时间坚持不懈地读书,在阅读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集体的治理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由此可见,阅读是教师一生中重要的知识来源,是实现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教师是一个要求不断成长的职业,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教书育人是其本质特征,教师的阅读不仅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坚定教育信心,还能带动学生的阅读热情,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应从专业发展需要出发,从教科书入手,阅读大量的相关内容,以新课程、新教育理念为指导,进行有选择地、正确地阅读。量变引起质变,大量的阅读,终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2)反思自我,在总结中成长。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引导的准确性、适度性和艺术性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积累经验方法,才能促进教师成长。

(3)教师培训,提升专业素养。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创造性工作,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技能,需要丰富的经验以及教育机智。很多年轻教师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这就需要参加教师培训,吸取间接经验,提升专业素养。

二、关注环境阶段

(1)在听课中学习,改进教学方法。听课是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展教研活动常见的有效方式。多听课,听好课,对青年教师有很大的帮助。吸收值得借鉴的优点,并对不足之处进行思考,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改正。听课,集交流、沟通、协调为一体,是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种形式。听课时要听出教学的重点,抓住教学的实质,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听课中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2)在教学中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在学习了理论和经验之后,应把这些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来。但是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经验,学习的经验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不能生搬硬套,否则适得其反,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经验的运用,要靠教师不断思考与研究,结合课堂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改进,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检验所学习的理论和经验的正确性、有效性;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使自己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改革、不断进步。总结真正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提高教学水平。

(3)在团队中合作交流,积累经验。每一所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个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应该精诚合作、真诚交流。每一次的交流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教师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教学灵感,升华教学方法,教师们在交流中深化认识,丰富经验。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是要有信息参与意识,在参与中得到信息和认识。团队成员之间共享资源,分享经验,共同成长。

三、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成长过程的最高层次就是“关注学生”,教师从“关注自我”到“关注环境”都是为“关注学生”进行铺垫。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实现普通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过渡。

(1)关注学生心理环境。“突发问题”可以考验一个教师成熟与否,也是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语文课上教师正在讲授《游园不值》这首诗,一名迟到的学生“砰”的一声,推门而入,旁若无人。教师并没有当众批评他,而是利用教学内容,问同学们:“‘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拜访朋友,为什么‘小扣’,而不‘猛扣’呢?”同学们回答:因为诗人有礼貌,有涵养。教师又微笑问迟到的学生:“你认为呢?你赞成‘小扣’还是‘猛扣’呢?”那名迟到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同学们也笑了起来。教师运用教育机智风趣而又含蓄的批评,让学生在愉悦中受教育,在愧疚中受感化,远比声色俱厉地训斥效果好得多。课堂上这样的突发问题层出不穷,教师要在这些问题中关注学生,利用机会教育学生。

(2)在课堂细节中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细微之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教学效果,课堂气氛,忽视了学生的细节。细节才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一个小细节反映出真实的问题,成熟的教师要在细节中关注学生,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在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策略,也同样存在着外部发展因素和内部发展因素。众所周知,内因决定外因,无论哪个阶段,自身的重视和个人自我实现的理想才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动力。优秀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实现“自我培养”,在此基础上借助有力的外部条件,利用教师培训,教师团队合作,有效交流等形式提升专业素养。教师成长的最高层次是关注学生,只有开始关注学生,才开始向专家型教师转变。如何关注学生,怎样关注学生,是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 篇2

认知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充分体现了以“双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的形成,并具有科学而全面的理论基础。本文从研究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模式出发,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处于动态过程,教师始终是一个点拨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总是在各个环节中积极主动地操作、探索,再操作、再探索。通过研究,学生们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学好了计算机技术,并能在网络环境下运用计算机进行搜集信息、积累信息、运用信息,处理信息,提高了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网络

语文

教学模式

研究

所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是一项涉及教育理论、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教学改革研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索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途径,将小学语文教学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

本文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坚持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改革教法,改进学法,渗透素质教育,在有效地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搜集、积累、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及处理信息的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下面从环境建设、研究的原则、以及从识字教学模式研究、阅读教学模式研究、作文教学模式研究等方面出发,并进行理性的思考。

一、基于网络研究的环境建设 为了搞好基于网络研究工作,积极做好研究环境的建设,我校重点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硬件建设。

一是建立教学用的计算机房,使之能适应于学生上机练习、测试,并能运用一些CAI学习软件。我校原已投资13万多元建成了一个拥有30台计算机的教学机房。为了搞好基于网络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以后又投资25万元改造了原来的机房,新添了34台586计算机,建立了无盘WindowsNT教学网,每台工作站均能正常运行Windows95,并安装了调制解调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使教学试验环境更为完善。

二是建立了“讲演型多媒体教室”共投资了12万元。由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录像机、VCD、视频展示仪、切换播出,用于播放语文多媒体教学软件,改革课堂教学过程结构。

三是建立了校园网络系统,共投资了40多万元,每个办公室和教室都配置了电脑,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使语文教学的渠道又拓宽了。

二、基于网络研究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研究中,我们力求学校、家庭互相配合,形成整体;课内外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形成整体,从整体上增强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二)主导作用与主动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研究中要通过学生内因的作用,促使其发展,我们力求做到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逐步做到爱学、要学、学会、会学,学得主动。

(三)教学中要注意“结合”的原则

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做到有机结合,明确语文课还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课,除了找准结合点,在“结合”上做文章外,还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四)加强基础与发展智能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中我们坚持思想教育、基础教学、发展智能有机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五)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原则 “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办有特色”是我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全面不等于平均发展,在研究中我们善于发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打好基础。

三、基于网络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基于网络的识字教学模式的研究 现代教学中改革与优化传统的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一直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研究人员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汉字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求。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我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成为人们交流思想,从事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小学生读书、作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低年级语文课本中识字量分析,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效果,学生识字质量,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辅助教学,通过网络播放图形、图象、声音等,将信息转达给学生,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在电脑中输入汉字,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条件。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是从具体事物的接触中获得愉快的体验而直接产生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独有的魅力,通过网络环境下生动形象的表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上《要下雨了》一课。教学“闷”,采取以情景激趣的方法,先出示图1: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再出示图2:一人在屋子里,一颗心不停地上下跳动,进而出示谜语“门里一颗心”(闷)最后让学生联系刚才的情境,说说“闷”的意思或用“闷”说一句话。再如,“一个姓方的孩子,戴着一顶帽子,在水里游泳”以谜语导入教学“游”,重点指导“游”的书写,采用跟电脑博士写一写,用小鼠标拼一拼,看大屏幕比一比,与好朋友赛一赛等形式,在比较学习中把“游”字写规范,写漂亮。

再如,“劳动”一词,它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让学生理解其意呢?运用网络技术的优势把录像输入电脑中,制作成课件,在教学时,播放一段人们在果园里劳动的情景画面,请小朋友说说,画面中人们在干什么?学生滔滔不绝地说,既明白“劳动”的含义,省去许多教师繁琐的语言,而学生却有了真正的体会。教《啄木鸟和大树》一课,比较理解:年轻力壮的大树和枯死的大树的区别,这时就可运用计算机进行热键处理,电脑中储存课文词义所要阐述的相应图片:“稀稀拉拉的叶子的大树”、“枝条干枯的树干”、“被虫蛀空的大树”这三副图,有了计算机的帮助,学习文章过程中,学生想了解什么,只需自己用鼠标点击相应的词去看看相应的图片,这样通过电脑中的图画理解了词的含义,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学生参与面广泛了,动手操作的时间多了,而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也多了,理解就加深了,老师的话却少了。这样优化了课堂机制,使学生能选用更灵活的方式掌握知识,效果很好,这更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2、教给方法,学会自学

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具有接近人性化的交互性方式,可以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以及处理媒体的多元化(包括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的特点,非常适合于自学,学校引进了大量现成的CAI课件,为低年级学生自学识字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事先输入所学的生字,让学生操作键盘来认识生字。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学会自学.3、学会文字输入

在学生识字过程中是由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3.5%来自于嗅觉,1.5%来自于触觉,1%来自于味觉。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知识,在逐渐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低年级识字教学实验中,最宜于学生学习的是“认知码”输入方法。因为它具有规范性、易学性、快捷性、完备性的特点,是一套符合小学生认知结构和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计算机汉字输入法,教给编码规则,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自行拆字编码,具体步骤如下: ① 熟悉键盘,指法练习。② 学习基本笔画代码、特殊笔画代码,各部件代码拼音字母。③ 熟记高频字表。④ 二部件、三部件、四部件、多部件及合体字的编码规则。⑤ 认知码拆分规则。⑥ 生字输入练习。

4、巩固生字,多角度训练 ① 通过图画,让学生写生字。

我们知道最早的汉字实际上都是图画,所谓写字,就是画画儿,我国最早的汉字是象形字,它是描绘实物形状或特征,因此,上课时教师要抓住这一教学规律,从图着手引发识字兴趣,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和图片进行处理。如教“目”时,老师先出示事先设定的画面“ ”让学生猜字,逐步让学生明白“目”是由以前人们画的画面“ ”中演变的,所以“目”又称为眼睛,单击鼠标,出示画面“目”字,使学生通过画面了解字的形和义。再如教学生字“日”时,先出示画面“ ”,再点击字形与图结合,理解“ ”表示“日”指太阳,以图表义;而图形“ ”表示山;两个人在一起表示从等。通过图形的认识掌握字形,再通过图形了解字的意思,并把字写出来,学生记得深刻。② 假设情景,启发学生运用生字。

一个无生命的字,因为有了电脑网络技术的介入,变为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图案。如《秋天的果园》中的“笑”字,利用图片将竹字头设计成是孩子的眉毛和眼睛“ ”,“一撇”设计成孩子的嘴巴“ ”;“大”制作成小孩子的四肢和身体“ ”,最后出现一张娃娃脸“ ”。学生一瞧马上把“笑”牢牢地印在脑海中。对“笑”中“大”上面是撇而不是横,学生也能通过图案来领会,省略了教师的语言,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动的教学,使学生有了充分的想象,有些学生还开始自己设计图案呢!学生在学“飞”字时,孩子自己画了一幅图;一只白鸽在展翅飞翔,上课时学生说明,“飞”字中的“ ”就像白鸽展翅飞翔,位于身体的中上部,而“ ”就像白鸽的身体要圆滑,才能减少风的阻力,飞得高,教师按照学生的想象设计画面。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有趣地记住并会运用生字。③ 组织游戏,强化对生字的运用。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在学习中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发挥孩子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而电脑多媒体作为现代的教学手段在发挥学生主动性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先输入所需要的生字,让学生操作键盘来认识生字,此外,教师还设计了相应的识字游戏,如:让学生自己操作鼠标找准生字读音;对号入座;看拼音写字等等,而对错同样由电脑提醒。让学生动脑学学找找。教师则将学习的指挥棒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生字。在此过程中,更注重了学生实际掌握生字量,因材施教。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通过电脑识字给他们更多生字,提高识字量,给孩子们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机会。而对另一些孩子在人机交互中学到自己学会的知识,这也是一种收获,孩子同样高兴。电脑提供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因材施教贴近每一个学生,让孩子们各有所得。④ 开展生字组词写句竞赛。

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的限制,对写字中出现错误共性的分析,仅限于教师举例讲评。缺少学生作业的直观分析。儿童心理学表明:教学中应善于找出学生的缺点,给予适当的评价,可以大大激发学习生字的兴趣。我校开展的生字竞赛、组词竞赛、写句竞赛,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好方法,学生们在竞赛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二)基于网络的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而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为实现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利的物质保障,为学生进行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创设了全新的学习环境。

1、导读激趣,初学全文

(1)通过网络系统发送多媒体CAI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讲,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阶段的深入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从现成的多媒体CAI光盘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从教师机上通过网络系统发送到学生机上,取得了录像、幻灯无法比拟的效果。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上课始,先让学生欣赏桂林一带奇丽的自然风光,电脑课件那绘声绘色的动态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随机进行教学,学生独立入境,情趣盎然。课堂中,对于一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如“漓江的水真静啊……”课件再现漓江水,让学生细细欣赏、静静感受,尽情领略祖国河山的秀美,达成目标。(2)采取人机对话,进行全文初学 ①细读课文,将不明白的问题输入计算机。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传统教学中全文初学这一环节的教学,往往是教师首先提出阅读思考题,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既定问题,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而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文提供的信息之间发生冲突时,由于学生要全力完成教师所提问题,这种冲突则被淡化、忽略,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顺应过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被人为地取消了。如上《三味书屋》时的做法是:首先,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将不明白的问题输入计算机。学生在计算机上打出了各种问题:“三味书屋”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什么含义?“私塾”是什么?跟学校有什么区别?鲁迅先生为什么随便在书桌上刻字?……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即是对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反馈的过程,同时也为以后主动进行意义建构培育了动机。这时,教师通过教师机轮流查看学习能力不一的学生在计算机上提出的问题,使下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做到心中有数,又不影响每个学生的自主思考,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在很短时间内就可完成。但如果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教师就必须采取指名请学生以课堂发言的方式来实现,又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发言的学生面不会很广,教师因此难以全面把握各类学生对课文感知的程度;反之,如果让较多的学生发言,则无疑延长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②选择典型问题,组织开展教学。由于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有些问题甚至是很幼稚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对于必须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解决的问题采取暂时“存疑”的方式;对于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可指导学生通过“热键”的方式查询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包括课文内容背景介绍,词语解释等)来处理;对于某些学生提出的贯穿全文、能够体现当前所学知识“主题”的问题,则利用网络技术传播到其他学生机上,组织初步的协商辩论,最后将学生达成的共识输入计算机,从而整体感知全文。

2、媒体设境,重点探究(1)理解词句

新出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要理解它们在课文里的意思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指导学生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雨中》一课,结尾有这样一句话:那一筐大苹果,经过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姑娘的车上,闪着亮晶晶的光芒。怎么理解这“亮晶晶的光芒”?我们在教学中以课件展示这一情景:姑娘目送着帮助她捡苹果的人渐渐远去,眼中闪动着泪光,从她眼中看去,苹果上闪动着光彩。学生体会到了姑娘此时的激动心情,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2)给课文列提纲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指导学生理解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逐步学会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列出该文章的写作提纲。

格式如下:

课题:

中心思想: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

学生通过学习讨论,调整屏幕内容。日积月累,对于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有很大帮助。(3)指导朗读,帮助积累 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要经常进行朗读、默读、背诵练习。多媒体网络系统独特的语音功能(通过话筒广播),能使学生与教师的朗读更为清晰、效果更为完善,更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小镇的早晨》,运用课件将学生带入一个沐浴着晨光的宁静而又热闹的江南小镇,有声有景有情,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在一遍又一遍投入地朗读中,所有的难题都会感悟出来。熟读成诵,帮助积累。利用多媒体教室,使师生对话、生与生对话、人机对话以及运行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更为快捷方便,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3、练习反馈,拓展思维

计算机多媒体为学生们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题库,可以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综合测试,利用多媒体CAI光盘信息量大的特点,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思维空间。

(三)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水平。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命题、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往往是学生面对作文纸愁眉苦脸,茫然无措,缺乏表达的欲望,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淡起。基于网络的作文训练,目标是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从学生的作文心理过程出发,探索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作文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及时反馈学生习作情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学生主体地位是否突现,是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有一位教师在一堂计算机辅助作文教学观摩课上,先是出示作文题目,春游

。教师问学生:春天,同学们去哪些地方游玩?这个题目可怎么填写?学生发言踊跃,答案五花八门。春游楠溪江、春游雁荡山、春游江心屿、春游温州动物园……这样启发学生很好。然而教师把话题一转说:今天我们就写《春游西湖》。去过西湖吗?大多数学生回答去过。(兴致已颓然),但不少学生是暑假、寒假里去过的。教师管不了那么多,自己说了一大堆西湖的赞美词。然后用电脑播放西湖美景的视频片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边看边想:春天的西湖美在哪儿?看完了学生说不上什么。教师启发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湖水、树木、亭子、桥、船、山、游客等等。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请你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把春天西湖的美景写出来。开始作文,学生在电脑中打字,显然很被动、很无奈、苦于无话可写。我们认为,学习是学生内部心理机制与外部信息有机结合的结果,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需要的只是教师适时的指导,恰当的点拨,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运用已有信息,通过认知、顿悟,理解去获取知识,去思考创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作指导,尽量避免形式主义,实现形式和实质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发挥基于网络进行作文教学的功效。

1、分层设置写作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既要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各方面的能力。然而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多层面的,个别差异必然存在。教材规定的习作要求是面向大多数学生而定,比较笼统。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对习作要求恰当处理。如《学写人物对话》,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设计了四个写作目标:(1)根据看到的画面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2)根据看到的画面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并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3)根据看到的画面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并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人物语言富有个性,自然。(4)自己从生活、学习中选择一个内容,把人物对话写下来,并达到第3个目标所要求的。显然,这4个目标的难度是逐步提高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作文基础选择一个自己认为能达到的目标,电脑会做出相应判断。选目标1,电脑显示:你很谦虚,相信你一定能达到目的;选目标2,电脑显示:你的目标定得恰当,细心一些,赶快动手写。选目标3,电脑显示:好样的!你是个自信的孩子,相信你一定得“优”。选目标4,电脑显示: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祝你成功!学生经过努力,达到超过了自行确立的学习目标时,他就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

2、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作文资料库 有了明确的习作目标,学生可以围绕目标确立写作的素材,网络的优势在这里得到最好的体现。但是,五光十色、堆砌太多的资料,既容易迷乱、抑制学生的思维,又会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笔者认为,必须遵循科学性、趣味性、层次性的原则来设计。如《学写人物的对话》,在课堂上安排了四段对话录像:(1)一位小姑娘去商店买文具盒与营业员阿姨的对话:(2)两位同学一起看《故事大王》时的对话;(3)一位大嫂在农贸市场买菜时与蔬菜摊主的对话;(4)年轻的夫妻卖完了自家生产的农副产品摇着乌篷船回家的对话。这四段录像只出现画面,没有说话声,恰当地配以音乐。目的是让学生展开想象,他们在说些什么?然后自己选择一个内容写,也可以自己从生活积累中选择内容写,不作素材上的硬性规定。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写出神采各异的人物,多姿多彩的生活。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

3、写作方式多样化

课堂四十分钟对于不同学生其学习效果不同。学生自身的作文技能有差异,文字输入速度有快慢,如果一刀切地要求学生一堂课完成整篇文章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可设计多样化、可选择的习作方式。如:课堂内只完成文章的重点段或其中某一个片断。也可以两位同学合作写一个相同的内容,先扮演不同角色表演对话,然后一起写。进行协作学习,可以取长补短。或可以师生合写,教师与一位学生建立合作学习伙伴(最好是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实现个别辅导。如教师写营业阿姨的语言,学生写小姑娘的话,教师示范于无声中提示了学生,学习习作中的错误教师可以及时指正。习作方式的多样化,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中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场面,创作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积极创新、互相学习互相激励的过程。

4、作文评改个别化

既然写作目标是分层次的,那么,目标作为评估的依据,在作文评改时也以学生是否实现了自定目标为主要标准,首先要求学生自我评价。这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的自我检验,有助于学生自尊心、自信心、自主心的培养,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自己认为已经达到了写作目标,语句通顺,即可打“优”。教师可选择几位学生提问,为什么给自己打“优”或“良”。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肯定自己、批评自己从而发展自己。然后可安排了学生互评、互读同学的作文,依自己的标准给对方打成绩,同样展开讨论:为什么你给“优”或“良”“及格”等。这是一个充分体现学生个别差异、促进同学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是很有价值的环节。教师在这方面,要坚持因人而异的差异评价。同样水平的作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成绩。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为作文评改提供了极为便捷高效的手段。教师可将任何一名学生的习作切换给所有学生,或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全体学生都面对同一篇习作。也可将教师机上的范文随时切换给一个、一组或全体学生。大大优化了作文批改的环节,提高了作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同学的文章中,他们对照自己、检查自己,找出差距,并且渐渐缩短差距。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使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得到最佳发挥。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作文教学,优势已不需多言,其前景之光明,潜力之巨大是无可估量的。然而教学改革根本的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改革创新。计算机网络只是为新的教学思想的实现提供服务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致力于教学改革的跨世纪的教师,尤其要把握好这一点。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作指导,尊重学生,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研究的思考

(一)对识字教学的思考

1、基于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记准字形

汉字中有许多字笔画难写易错的字,常使识别能力不强的低年级孩子混淆搞错。如“袜”字,孩子们很容易将“衤”写成“礻”,但通过认知码汉字拆分编码打字,若取“礻、末”两部件,编码为“sm”,根本打不出这个字,用它的正确编码“im”才能打出,加强了对该字正确偏旁的识记;再如“候”,学生书写时易漏掉中间的一竖,但若用认知码编码,“丨”是一个独立的代码,多次对该字正确编码输入后,学生在书写时便很少会再漏写,这样,无形中促使孩子准确地记住了字形。

2、基于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搞清笔顺

汉字的笔顺有其独特的稳定结构、方便书写的作用,虽然在生字的教学中,老师总会按照笔顺规则对生字的笔顺作再三的强调,但许多孩子还是会在实际书写时打乱顺序,随意书写,影响书写质量。而认知码的编码基本上是根据汉字的笔画、笔顺设计的。独体字的编码方法是:表音符+首笔画码+末笔画码。对独体字的编码,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笔顺:如“长”编码应该是“C86”,它的首笔是“丿”(代码为8),若把首笔当作“一”则编码为“C16”,在计算机上就打不出“长”了;合体字也是按部件的书写顺序编码的,如“断”字,书写顺序是“米、、斤”,编码为“mqj”,学生就不会错写为“、米、斤”了。

3、基于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发展思维

利用认知码输入法给汉字拆分、编码并快速输入计算机的过程,是一个密度、强度大的思维训练过程;再者,看打、听打、想打等等形式多样的汉字输入方式的训练,同样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想打,学生可以大胆想象,对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4、基于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激发兴趣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识字教学时,孩子们可以进行汉字输入,联想扩词、用词造句,在人机交互中,学生们及时纠正学习中的失误,及时品尝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大增强。老师经常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汉字输入比赛,更激起了他们的参与竞争、检验自己的浓厚兴趣,因此,学生们一到电脑房上课,脸上总是溢满灿烂的、兴奋的神情。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计算机对识字教学的辅助,使更多的学生会更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二)对阅读教学的思考

1、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可以巧创教学情境

学习情境是促使教材、教师、学生三者水乳交融、情感互渗的课堂氛围。纵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其内容包罗万旬:科技知识、自然风光、风云人物、童话寓言……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在。要认识、理解这些事物,对于这些阅历较浅、判断力欠佳又以无意注意占优势、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来说,仅仅靠教师的语言、传统的看图学文和一般的媒体教学(投影片、录音机)来创设情境是不够的。课件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创设情境绝对是它的拿手好戏。它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与学习对象相关的原有认知,帮助学生进入最佳的精神状态。如教学《秋天的果园》时,笔者根据城里的小学生一般都没见过真正的果园这一实际,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通过逼真的生活画面和优美动听的音乐,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首先,凭借课文借助课件展示秋天的果园;树上挂满了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葡萄架下挂着一串串的紫葡萄,人们正在快乐地劳动着,同时,配以轻松欢快的《丰收之歌》。城里的学生只见过水果店摆着的水果,当这一幅幅生动的丰收图跃入他们的眼帘时,他们不禁发出了一阵又一阵的惊叹声。接着将画面定格,并有意设问:“小朋友,你们惊叹些什么呀?”学生个个踊跃发言,抒发内心的感受,真正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2、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总体上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传统教学的做法: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不教,学生不会;尽管教学过程千姿百态,但缺少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学生仍然跟着教师走;在方法上,我们总是习惯于没有多少启发性的“满堂问”,习惯于沿用缺少语言训练价值的纯课文内容分析。叶圣陶先生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明确提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教师教,自己能阅读。”我们要牢记这一点,要真正指导学生去学习语文,让他动脑、动口、动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来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作业,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作,语言堪称典范。课文通过语言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美和智慧美。课文语言规范,课文的词语丰富多彩,句式配合是灵活多样,修辞方式异彩纷呈……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思想美,规范美和艺术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感情,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我是一条小河》课文语句优美,富有童趣,有的用词造句匠心独具,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学习“我跑过田野,看见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迎春花,我换上了一件鲜艳的花衣服”时,有学生质疑:句子中用的为什么是“换上”,而不是“穿上”?在有的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后,老师没有马上肯定谁的意见,而是利用网络资源,领着学生一块儿去看了看文中第一小节所描绘的美景,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语言艺术美的理解。在全文的教学即将结束之时,老师又让学生当一回小河,和着配乐录像,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在明媚的春光里奔跑,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此时,课文语言的艺术美体验到了,语言规范美感悟到了,热爱春光、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也得到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高。

4、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应该肯定,小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也是喜欢创造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课文语言,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课文《葡萄沟》时,让学生谈谈你学懂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就写“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好在什么地方,除了课文中讲的以外,还有哪些地方好呢?根据提供的“葡萄沟”网站,学生调出很多有关葡萄沟的优点,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5、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可以拓展课外知识

从学生认知活动的整体来看,每堂课的学习终点,应当同时又是新认知活动的起点,为此很多老师都十分注意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开放性的学习格局。计算机凭借其可以储存大容量信息的优势,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如教学《葡萄沟》后,任课老师收集了大量有关葡萄沟的知识,并下载了整个新疆葡萄沟的网站,让学生在网络上随意调用。这样,更丰富了他们对葡萄沟的了解,也更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再如《北京》、《江姐》、《我是一条小河》、《万里长城》、《学画》、《月亮姐姐的新伙伴》等课文都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将相应的课外知识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既可深化课文内容,又可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孩子们成为见多识广、强闻博记的一代。

(三)对作文教学的思考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作文教学的研究,我校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在总结过去的同时,也深深地思考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充满信心。

1、基于网络进行作文教学对教学观念的思考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装满”知识,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的能力。静观我们的作文课堂,很多时候,老师还是一味地灌输给学生作文的内容和技法,而忽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生在课堂中兴趣不浓。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作文教学,就会克服这种毛病。

2、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对当前教学软件的现状思考

多年来,我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们冷静地审视到,很多教学软件还是局限于为教师讲课服务,无法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多向交流,这就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王相东教授指出;目前,急需开发研制适应素质教育需要,能够符合教育教学特点,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学科教师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的具有开发和灵活应用的多媒体工具型、资料型、百科全书型的软件。

而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作文教学,正是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一种资料、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而我们的教学课件也越来越往网络化发展。有人曾提出,“网络化教育”有可能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的新的“突破点”。

3、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 基于教学观念及教学软件的限制,我们的四周普遍存在着的作文教学往往以多媒体的展示为主,以“教”为主。我们充分认识到,这种展示确实给教师的讲解提供了帮助,也提高了效率,但是,我们也似乎在思考着一些问题:其一,课件展示的资料是教师“灌”给学生的信息。其二,习作时,师生、生生交流面不广,也不及时,计算机的“习作版”往往成为“作文本”的替代品,学生往往是埋头“单干”,限制了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其三,评改时,学生的自主权得不到充分发挥。要修改或欣赏他人文章,总是以老师或推荐人的意见为大家的意见,修改指导、讲评一刀切,这无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没有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总之,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能充分运用网络的资源,上述的一些问题便可以随之慢慢解决,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实现以“学”为主,从而造就新世纪所需的人才。不过经费短缺是一大问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这样基于网络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才能大面积推广,才能朝更深的层次发展。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全国语文“四结合”课题组编写,2001.5

2、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1

4、《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浙江省小语“四结合”教改试验指导组编写,2000.12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 篇3

童心是儿童拥有的本纯之心,拥有童心就意味着拥有了纯真、好奇、想象力、探索心……对于童心的可贵之处,德国儿童文学之父凯斯特纳就曾说:“只有拥有童心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因为拥有童心的人拥有了人最本质的品性,也拥有了人最诗性的眼光。从教育领域而言,儿童的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发现、了解并理解儿童发展的特点,就掌握了教育引领儿童自然成长的密码,也就站在了关注儿童生命成长的立场上,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要向儿童学习,从儿童中学习在成人文化中普遍严重缺乏的自由的想象力、鲜活的审美力以及广博的同情心和正义感。而在语文教育领域,童心的保留尤其重要。语文教育作为我们民族的母语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它最突出的特点就表现在文化方面,它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之外,还要立足于对学生生命成长关怀的教育高度,培养学生用充满文学的诗意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生命的语文气质,诚如德国诗人、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息在这大地之上。”为了实现人(至少是儿童)能诗意地栖息在平凡的大地上的理想,语文教育有责。因此,从童心出发,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开始,找回与塑造教师们的自然与生命意识成为了必要,因为对自然的关照和对生命的由衷地关怀是我们具有诗意的眼光的立足点。

一、童心与教师的自然意识

儿童是敏于自然的。苏霍姆林斯基就此曾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他们最热衷于探索的对象就是他们生活的大自然。自然对于儿童成长上的影响,作家沈从文在自己的作品中有过一段精彩的描写:“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的声音、新鲜的色彩、新鲜的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须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儿童是用童心来看自然的。他们时常把自然现象和自然力量人格化,置身于自然的时候,他们总是轻而易举地把自己变身为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可以同动植物、高山大海、蓝天白云对话,当然,他们也可以把自己幻化成自然。他们的思维具体而直观,他们的眼睛没有世俗功利,因而他们更容易捕捉到自然的独特神韵,儿童相对于成人而言,他们与自然的距离更近,甚至我们可以说,儿童看待自然时好奇而富有想象力的眼光,使他们在自然生活面前呈现一种近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的审美愉悦。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表现自然的题材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因为中国的文学传统重意境。刘勰在“意境说”中就阐明:“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家们是用直觉思维感悟的方式来把握审美对象的精神气韵的,因此,对自然生活直觉感受的敏锐度就直接影响到了语文学习中的审美感觉的敏锐度。

在这点上,作为成人的小学语文教师确乎有向儿童学习的必要,以童心的灵动来观乎自然。从教育的实施过程来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儿童的发展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依据、目的和动因,一个无法与自然对话的教师是品味不到语言文学所散发出来的迷人魅力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类似的课堂教学情景:一位老师正在引领学生学习一篇文字优美的课文《乡下人家》,老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中描写乡下人家生活图景的文字,然后提问学生:“乡下人家美吗?”没等学生回答,老师“啪”地一下出示乡下美景的图片:“这就是美丽的乡下人家。”

在类似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以现代科技的手段遮蔽了自己对自然生活体验观察的贫乏,也遮蔽了儿童流动的童心,一个对自然生活疏于观察,在自然面前没有激情涌动的语文教师,如何对话处处涌动着生活触感的语文课堂呢?

而儿童是用他们的自然心来对话语文文本的。有一位老师写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老师正在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课,问学生:“花儿为什么会开呀?”一个学生回答:“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另一个学生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儿顶开了。”又一个学生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穿得最漂亮。”还有的学生说:“她长耳朵,她想听小朋友唱歌。”突然,学生们都仰起脸来问老师:“老师,您说呢?”

如果是一个童心盎然的老师,他(她)的回答会接近于他(她)的学生:“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小脸,笑了。”我在教师培训班上用这个教例试验的结果却是更多的老师是这样回答的:“因为春天到了。”老师的回答迥异于儿童,是因为他们站在成人的视角看问题,即所谓透过问题的表面,看到了问题的实质,失去了对自然的诗性的描述。师生的自然视角不一致,导致儿童的诗性心灵受到了压抑。

现代生活的烦躁和喧闹,让人们渴望接近自然,工业革命、大机器时代又愈发变本加厉地剥夺了人作为自然之子的权利,电子时代迅速地吞噬着童年的概念,儿童过着和成人一样的刻板的生活,自然悄然地从他们的视野中淡化,在这样的历史与时代背景下,自然的描写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就显得不可或缺了。在日趋物质化的今天,文学教育成为帮助儿童告别心灵的沙漠化的一汪甘泉,语文教师们用自己的童心式自然观营造出来的诗意的课堂环境正是儿童理想中的心灵家园,启迪着儿童以更加审美和谐的态度与自然共处,从自然中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由,舒缓儿童遭受压抑的心灵,促使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儿童不乏对自然之美的发现力,但常常会出现对自然美的发现的粗疏之处,教师的自然意识借鉴于儿童,显然还应高于儿童,需要有引导儿童回归自然本身的大智慧。犹如我们考察格林童话《小红帽》里的妈妈和大灰狼,妈妈站在成人的立场上交代小红帽不要离开大路独自跑进森林里去,大灰狼则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大森林里有那么多美丽的花、有歌唱得那么动听的鸟儿来诱惑小红帽进入森林的深处,结果大灰狼成功了,因为大灰狼的话唤醒了小红帽对追寻自然的快乐的追求。对于儿童成长的引导者和庇护者的教师,如何在这二者之间的角色中相互协调?从童心出发的引导肯定就会增加许多的谨慎,也就具有了教育的智慧。

二、童心与教师的生命意识

儿童文学作家埃克絮佩利有一部作品《小王子》,里面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大人们喜欢数字……如果你对大人说:‘我看见一幢红砖房子很漂亮,窗台上爬着天竺葵,房顶上有几只鸽子。他们根本就对这幢房子全无概念,你不得不对他们说:‘我看见一座房子,价值两万法郎。然后他们就会声称:‘哦,这是多么漂亮的房子呀!”

这是一段对成年人数字化思维的批判文字,数字化思维的后面代表的是成人对物欲的追求。在孩子的眼里,房子的

漂亮是因为有生灵的存在,而在成人的眼里,房子的漂亮是因为房子值钱。当成人把对自己以外的万物都以物质价值来评价时,成人们就失去了对自然万物生命活动的关怀与赞美,失去了对生命生长活力的美的赞赏能力。

儿童不是这样的。儿童处于人生的初期,他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他们的“幼稚”让他们常常把万物放置在与他们同等的位置上来对话,他们用拟人化的手段来沟通人类社会和动植物世界,让万物具有人的生命特征,散发出人性的光芒,他们也用对人的关爱情怀来关爱世界万物。在儿童的眼里,蚂蚁是可敬可爱的,是跟他们一样有喜怒哀乐,有父母有同伴,有游戏有活动的,于是,在下雨的时候,他们会由衷地为蚂蚁的家没有屋顶而担忧。儿童对生命的怜惜是普遍的,他们赞赏着所有生命创造的奇迹,我们的语文老师的内心也应该是悲悯的,因为语文教育本身就应该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洋溢着对生命的挚爱与关怀。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文本中,很多关于作家作者对个体生命的体悟等待着教师来解读,需要通过教师的引领来激活学生的生命感悟,为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也要从童心出发构筑自己的生命意识。语文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教材文本是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一种生命体验、情感的唤起和理性的思考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只有确立生命关怀的理念,才能用生命意识去感受文本,让学生用诗意的眼光来看待生命。

洛克说:“儿童时代,看起来极微极小的事,小得几乎无法觉察,可对人生有极大极长久的影响。”对儿童的生命意识的扶持就是如此。丰子恺先生曾劝告小孩不要肆意地残害蚂蚁,他认为孩子的一点点残忍之心扩大开来,会导致日后孩子驾着飞机去炸无辜老百姓的太残忍。小学语文教师的生命意识的贯彻就在教育的点滴细节中。有过这样一个教学实例:一位老师正在教学冯骥才的《珍珠鸟》一课,教室里突然飞进来一只蜜蜂,班级顿时骚乱起来,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胆大的学生甚至走动起来,眼看一堂好端端的课就要被搅乱,老师只好下令把蜜蜂拍死,几位小男生勇敢请命,最后用书本把蜜蜂拍死了。

对生命的关怀不止于文本,更要从文本走向教育的细节,对一只蜜蜂的关爱和尊重,也应该是我们对待生命的一种基本态度。童心生命意识的内涵除了有对生命的关怀,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外,还有对生命的孜孜思索。在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试验教材第十册有一篇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对生命的思索已经超乎于儿童理解水平之上的文章,作者从自身生命所遭受的残酷和痛苦体验出发,思考人世间一切生命的自我救赎之路,如何理解作者对自己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性,看到广阔的天地间的生命本相的思考,这对于儿童而言,显然高不可及。但童心对生命的理解是从生命的具象、从生活的细节出发,史铁生的文章用大量的生活具象、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考,从童心的特点出发,教师就能找到沟通儿童心灵的路。

对学生进行自觉地诗性教育的基础教育学科就是语文,而礼赞自然、思考生命是诗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因而塑造小学语文教师的自然与生命意识也就成为了必要。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 篇4

一、名词变更下的主体转移

早在“戊戌变法”之后, 部分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创办新式学堂, 这种新学模式甚至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清光绪三十四年 ( 1908) , 御史黄瑞麟奏请成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 清政府学部在斗公府旧址建校, 宣统元年 (1909)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建成, 开始培养能够从事明显区别于传统私塾教育的新学教育人才。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以后, 撰写的半文言、白话文为表达语言的小说、杂文、时政评论纷纷出版或见诸报端, 对儒家传统予以批判, 私塾教育的经典被质疑, 新式语文教育有了更为广泛的基础, 使新教育得以开展。民国以降, 语文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一门独立学科, 被称之为“国文”, 在中小学开展以语言文字使用为目的的教学, 区别于私塾教育中利用儒家经典既进行语言培养, 又进行人格与世界观培养的无分科模式。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门在语文教育中, 借鉴西方罗马字母拼音文字的形式, 用汉字注音的方式进行语言文字教学, 同时利用拼音发音的标准化制定“国语”, 推行全国统一的的语言文字教育, 利于文化传播, 也便于使汉语扩展到中华文化圈之外的国家和地区, 使中国在世界的舞台加入了现代化的进程。

1948年, 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叶圣陶先生起草《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草稿》, 自此, 现代教育中有了“语文”一词。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中指出: “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 就叫语文。”1949年下半年起, “语文”一词在中国大陆普及开来, 取代了“国语”和“国文”这些名词。新的汉语拼音方案使中国语文的现代化进程迈出了更重要的一步。

中国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变革不仅仅是从没有统一学科称呼, 到国文, 再到语文的变化, 伴随改革而改变的是课堂教育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私塾先生带领学生以念、讲、背、考、打的单一手段教学为主体, 逐步发展到以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法进行语言文字学习与应用为主体。这个主体的改变, 直接反应了现代化进程中, 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发生的质变。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尊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 是民主国家和民主政治存在的基础之一, 这一切都是现代化进程所必备的, 是民主、自由、平等价值观的体现。

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带来的矛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有条件的地区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大量使用动画、幻灯演示文稿 ( PPT) , 甚至是交互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呈现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使学生的主要精力从盯着教师本人, 变为紧跟教学课件本身, 有助于学生把注意力分配到实际要学习的内容上。但是, 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教育技术现代化带来的一些问题。

首先, 语文现代化进程中的学科化, 使民族语言文字从人文社会科学异化到用自然科学的模式进行了解构, 使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出现了模式化、程式化、规范化。这些程式化的影响日益深入, 形成了一套价值评判体系, 影响到教师教案的编辑、课堂组织模式, 隐形地规定了必须如何开始引入课文, 如何解释文章结构, 如何模仿范文再创作, 将语文课堂教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局限在工具性学科的层面上, 而阅读课引导学生对文章提到的思想内涵、文化要义、语境解读, 或者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缺少适当的评价依据和标准, 很多时候语文教学与英语教学在技术手段、评价方式上没有根本区别。

语文的现代化过程, 势必是传统文化与“去民族性”之间矛盾共生的过程。尽管“课程标准”反复提到传统文化, 但在没有明确评价标准的情况下, 语文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语言工具教育, 而把传统文化、审美趣味分解到思想品德、美术、音乐等课程。但这些课程并不被大多数人所重视, 也与成绩评定、升学考试没有直接联系, 久而久之, 传统人文素养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现代化成长而消失。因为, 母语教育已经不再用经典文本提供中国民族传统思维模式, 依靠语言文字传播的民族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被中断。

现实生活中, 很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 拥有高学历, 却不会品读诗歌, 分不清对联的上下联, 读不出文章层次, 不能清晰断句等问题, 都与语文的现代化有着密切联系。民族性的丧失, 使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迷失状态, 失去自我也就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目标, 文化安全受到严重冲击。作为母语启蒙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 在完成基本的识字、语法、应用教育之外, 还应当注重加强民族传统教育并与考核实际挂钩, 切实完成新课标与新大纲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

其次, 语文教育的现代化技术手段, 使教师发生了异化。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是依靠师生沟通、交流来实现的。现代技术手段使师生课堂的沟通发生了转变, 课件、幻灯片演示的教学手段使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产生了依赖性, 面对面的沟通成为人与图像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信息量的同时, 也削弱了信息获取程度的判断。在现代化进程中, 教师从以组织课堂为基础发展教育技术, 演变为通过技术手段组织课堂。在各大城市有条件的学校, 几乎逢新课文必有PPT, 大量的备课时间和精力, 花在制作演示课件上。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书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培养训练。演示文件能够通过图像生动地演示笔顺, 但无法取代教师讲解书写的板书时, 学生通过实际观摩书写方法得到的间架结构、用笔的起承转折、顿笔收笔的力度。在信息媒体技术普及的当下, 这些问题往往被忽视。

教师依靠自身组织课堂的能力, 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础, 但在现代化模式下, 各种基本功测评却极少涉及这个能力的测试。

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当清醒地意识到现代化教育是一把双刃剑, 在拓展教学手段、培养个性化发展的同时, 民族性和文化自觉也在经受严峻考验。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启蒙阶段的教育, 更应该把握现代化的“度”, 努力探索适合中国文化进步, 切合民族传统的个性发展模式。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成败, 不仅关系到教育工作目标本身是否顺利完成, 还关系到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

摘要:一个民族的现代化的根本手段, 是语言文字的现代化。在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 推翻儒家经典, 倡导白话文等语言文字革命都是语文教育为中国语文现代化, 乃至社会的现代化做出的探索。小学语文是民族语言文字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如何促进中国语文现代化进程中的良性发展, 需要教育工作者把握好尺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语文现代化,关系

参考文献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 篇5

在新课标实验教材第十二册语文教学中,可能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我们现就第一线教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于如何把握每个单元“习作”的侧重点以及习作指导 第十二册语文第一单元的习作中,有三个板块的作文,一个是《难忘的“第一次”》;一个是“选择一个是你有所感触的事物特点和感悟”;一个是写漫画《假文盲》。一个单元有三篇习作,究竟哪篇习作精讲?还是三篇都一样重要?自己挑一篇吧,担心其他两篇才是重点,三篇都讲吧,学生负担太重,老实说,很多老师心里真没底呀!对于习作的教学,该如何把握呢?

同时在作文教学中,每次批改学生写上来的作文时,总会发现很多似曾相识的作文。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是学生不写真文,不吐真情。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学生听了不用,写作时,懒得动脑,看到诸如单元同步的作文,想都没想就模仿着写下来,一点创造也没有,一点真情实感也没有。总之,学生们只是追求形式,反复模仿,兴趣受到严重的压抑,思想受到很大的束缚。这样下去,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难以提高,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真是教语文难,教学生作文更难。面对每个单元的作文,我们师生都会“谈文色变”,只能把作文看作一件苦差事。

怎么办呢?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从繁杂的事物和现象中,选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意义的人和事来写。只有观察得越认真,越深入,写出来的文章才越具体、越生动、越感人。多指导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从“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起。例如:新课标第十二册语文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习作《难忘的“第一次”》,我们做老师的首先必须强调要求学生:写自己经历的事,不允许造假,有第一次的字眼,有第一次的感受。其次是点评习作时,老师必须做到精挑细选,选那些写真事的,有真情的作文来点评。如有一个学生写自己第一次当班干部,其中读到自己管同学所受的委屈时,情不自禁地哭了。这样真情实感流露的文章,才能打动自己,打动别人。再次是学生写的如果有诸多雷同的,如很多学生都写到“第一次一个人睡觉,第一次走夜路”,那就要看这篇习作是否做到立意新。学生真的做到“旧坛装新醋”,还是值得表扬的。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熟悉生活并加以自己的思考,加进自己的看法,就一定能写出实实在在的好文章。

二、如何处理好文本的教学和考试的题型

1、问题:现在的教材每个单元只安排了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习作、回顾 拓展、日积月累、成语故事(阅读链接、趣味语文),但关于句式的内容并没有出现,可考试又出现此类题型,如:直述句改为转述句。这样教学时需不需要教教材没有而考试又考的知识呢?如果要教,什么时候教?怎样教?因为书本没有明确的要求,教师会难以把握,特别是新老师。

对策:我们应该要统一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标,落实每册书要补充的知识点,例如第十一册书补充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教学,第十二册书补充句式的转换。考试内容不能脱离文本,不能无限制延伸教学内容。

2、十二册教材最后安排了个“综合复习”,我们是否就按所提示的复习思路复习?

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与探索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探索

阅读有助于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健全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内心,正确的能读能够陪伴学生一生的学习。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处在起步阶段,如何塑造正确的阅读理念,如何通过教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及阅读兴趣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一、小学拓展阅读概述

(一)阅读教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提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者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人类的重要的学习途径,帮助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传承知识和文化、丰富人类情感和心灵的过程。而阅读教学则是语文老师依据教学计划,借助各种专业教材的帮助,侧近学生搜集处理信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交际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拓展阅读与课外阅读

对于拓展阅读,学者与学者之间存在差异,但大体上可以总结为:拓展阅读是以教材文本为中心,但是又突破教材的既定范围,拓展多一个或者多个同系列的作品上。避免学生局限在有限的阅读材料中,对阅读材料的核心精神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而课外阅读是学生在除课堂以外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获得信息的过程。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围绕着教材文本的核心内容选择阅读内容的。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以本为本

拓展阅读区别于其他阅读形式的核心点是:拓展阅读是以教材文本为基础,选择阅读材料的。此处的以本为本的“本”指的是教材、课本。众多教育学家之处,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的教学规律选出一些饱含人文精神的读物供学生阅读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以教材为中心所以拓展,看似增加了课堂内容,实则属于形式主义。

(二)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指:语文教学实施的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阅读同样如此,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感知能力、思维方式的变化,转换教学特点。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择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材料进行阅读。在整个过程中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放在首要考虑位置。

(三)形式多样化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感知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明显,如果只是在单一的形式下进行教学,往往会出现分心的情况。据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在15-25分钟之间,相对来说比较短,因此教师应该避免一成不变、丰富拓展阅读的形式,使得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乐趣,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

(四)与新课标紧密相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指示牌,是语文教学应遵守的宗旨,一切语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展。在其中有推荐的优秀诗文背诵或者选读篇目是专家和学者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是语文教师参考的重要依据。

三、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足足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拓展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内容更具有趣味性,形式更加多样化。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可以自由的挑选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例如:百科知识和通话等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的感受阅读的魅力,体会阅读的兴趣,弥补教材的不足。

(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材所实涉及的阅读材料相对较少,阅读量小,课堂上留给学生的阅读时间也少,阅读的范围也相对较窄,这需要拓展阅读来做补充。拓展阅读涉及到的阅读内容相对丰富,在阅读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学生的语言库会相对丰富起来。在不断的积累中,学生对一些常识性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丰富了学生的学识,这与为了得到高分,进行的文学常识突击训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三)有利于提升小学生了写作和创新能力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听说读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部分相互补充促进。大量的阅读为写作提供了素材、语言和情感的积累,并且在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时候,能够受到文学家在写作技巧上的洗礼,为学生的再创造、再生产创作了可能性。有些学生恐惧写作,老师没有从根源解决这个问题,反而是增加学生写作的数量,这就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四、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拓展阅读教学的认识不正确

真正的弄明白什么是拓展阅读是有效开展拓展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笔者在于小学一线教师交流的时候,发现许多老师不能明确的指出拓展教学的真正含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将拓展教学与课外阅读相混淆。许多老师给学生推荐几本与教材不相关的课外读物就完成了拓展阅读教学,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二)拓展阅读教学的开展形式化

虽然教师们逐渐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到“分数决定一切”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会选择把精力放在检查背诵、默写上,而不是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上。尽管新课程标准或者教材中都之处了拓展阅读的重要性及内容提示,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往往是置若罔闻。在听书读写这个体系中,如何一部分的忽略都不可能通过另外一部分弥补回来。

(三)拓展阅读开展过度

任何事情都要追求在一定度之内做到最好,学习也是,应该各科各类之间相互搭配协调的学习,任何一科的偏重或者忽视,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处于较低的阶段,有的学生甚至发育的晚,这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安排阅读的量,不能耽误其他科目的学习。

(四)拓展阅读教学缺少交流

在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甚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不多。教龄长的教师在拓展阅读教学中,经验相对较多,教龄短的教师在拓展阅读的教学中则显得生硬,不能准确的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这就造成了教学的不平衡状态。此外,在布置了阅读任务之后,学生很少向老师反映自己的阅读心得,老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

五、改善小学拓展阅读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明确拓展阅读教学目的

要想在拓展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阅读能力,首先要明确拓展阅读的主要目的,并且区分拓展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区别。拓展阅读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扩充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文本,其次就是增强提要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能力,强化对语言的迁移运用能力。拓展阅读的核心点是它所涉及的阅读材料一点要与教材相关,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是与课外阅读的根本区别。教师应该规避应试教育的影响,长远的考虑扩展阅读的教学效果,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由快乐的学习。

(二)开展“文学味道”拓展阅读教学

拓展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同样应该有一定的文学味道,在开展拓展阅读的时候应该针对文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取材,而不是偏离主题,选择与地理、历史等科目。有些材料看似精彩万分,但是往往会像大师讲故事一样,偏离主题,虽然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无法潜心阅读,因此以文学为中心,选择材料。

(三)增加拓展阅读教学交流

在学校教学中,应该提倡将拓展阅读看成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不仅要时常开展深度有效的观摩课活动,给教龄长的老师和教龄短的教师提供交流的机会。此外,应该针对拓展阅读的材料设置以及教法的应用,组建研讨小组,以便提高对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视。在教法的研讨中,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时刻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兼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程度。

(四)创造良好的拓展阅读教学环境

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是需要外部条件做支撑的,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班级创建图书角,摆放一些课程标准上推荐的书目,这样能创建阅读的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去户外上阅读课,也还可以在阅读课上播放轻柔的音乐,烘托出悠扬的阅读氛围。有条件的课堂还可以开展电子阅读的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影响和图片。

六、结语

本文主要从阅读、拓展阅读教学的概念入手,分析得出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应该坚持以本为本、以生为本、形式多样化的原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小学生了写作和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对拓展阅读的观念理解不透彻,其次就是没有把握好教学的度。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拓展阅读中,应该明确拓展阅读教学目的

其次是开展“文学味道”拓展阅读教学,然后是增加拓展阅读教学交流,最后就是创造良好的拓展阅读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裴红霞.如何有效开展拓展性阅读[J].中学教学参考,2012(28)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 篇7

一、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之间的差别

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初中语文相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来说难度更大, 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区分文体, 同时要求学生开始学会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在知识量方面大幅度提升, 同时初中课程类型增多了, 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第二, 小学语文侧重点在于对基础知识的讲解, 对学生学习的要求相对较低, 学习的强度以及难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语文学习难度提升, 教学重点除了基础知识外, 还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有了明确的要求, 与初中生年龄特点相符。

二、小学六年级语文初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

虽然初中语文学习以及小学语文学习都符合各自的年龄特点, 但是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 与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几乎没有差别。学生在升入初中后, 就会面临比小学语文学习更多的压力, 如果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 不能有效地做好衔接工作, 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 不仅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另外, 对于有些地区来说, 小学使用的教材版本与初中使用的教材版本不一样, 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三、小学六年级语文初小衔接工作策略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语文是小学与初中阶段重要的学科, 小学语文学习不仅需要考虑学生升学问题, 同时还需要注意小学生年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打下升初中的基础, 需要积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产生对更高层次语文学习的欲望。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主动地参与到学生中间, 增强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2. 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根据小学语文基础性强的特点, 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强化教学, 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这样学生更容易应对初中系统化的语文知识, 也能够理解相对抽象的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 增加学生自我的语文素养, 为初中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3.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 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 重视初小语文衔接工作,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不断地完善教学方式。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能够逐渐地适应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任务实施中, 可以有效地借助多媒体工具, 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 应该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帮助学生建立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4. 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对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来说, 应该注重学生写作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了, 其他的语文素养也就相应提升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同时不断地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将生活融入到语文写作中, 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 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学生这两个方面的能力提升了, 就能够适应升入初中后语文知识的学习。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 小学六年级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学阶段,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初小衔接问题, 从巩固学生语文基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 为学生升入初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廖勇.论如何做好小学六年级语文初小衔接工作[J].都市家教月刊.2012, 21 (8) :155-156.

[2]陈光军.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如何做好初小衔接[J].山西青年月刊.2013, 32 (12) :85-86.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 篇8

一、识字教学游戏化:漫游识字乐园

教育学家卡罗琳指出:儿童的工作就是游戏, 在游戏中激发思维, 是儿童最愿意接受的。由小学语文课程看, 本身就蕴含游戏因素与功能, 可视为“游戏场”、“聊天室”, 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快乐汲取知识营养, 健康成长。再者, 由建构主义理论看, 学习需要依赖一定的“情境”, 特别是丰富而生动的情境, 如此学生才能实现意义学习, 自主建构知识。而游戏是情境创设的重要手段, 可营造有趣、生动而真实的识字环境, 让学生在游戏氛围中主动识字, 更唤醒原有经验与知识, 灵活迁移同化, 实现汉字的意义建构。所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游戏心理, 结合实际教学需求, 将识字教学寓于各式各样的游戏活动中, 让学生漫步识字乐园, 体验字词的韵味, 提高脑力劳动效率, 进一步巩固与提升学习热情。

如结合字形特征, 编写一些有趣的字谜, 以猜谜的游戏方式, 营造出活泼轻松的识字氛围, 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热情,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争先恐后地猜谜, 不论猜出与否, 课堂都会洋溢着欢声笑语, 将识字学习变为一种探寻汉字旅程的乐趣, 特别是当学生猜测正确时, 更会充满成功感, 学会灵活记忆字词, 提高辨析能力。比如“老牛不露头” (午) ;“一点一横长, 口字在中央, 大口张着嘴, 小口里面藏。” (高) ;“土上坐着两个人” (坐) 。这样, 通过猜谜游戏, 让识字学习更活泼有趣、轻松快乐, 也渗透识字方法, 强化字形与字义理解, 加深字词印象。另外, 在字词复习教学中, 也可采取游戏方式, 如“送信”、开快车、钓鱼等游戏, 给学生“自动”空间, 让他们在玩乐中巩固识字, 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二、写作教学游戏化:驰骋想象天地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 教师居于中心地位, 制约了学生主动性, 压抑了学生自主精神, 导致学生一说到写作就紧张、头痛。因此,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 将游戏活动式教学来代替“范文式”指导, 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由表达, 得到智慧启迪, 方法点拨, 将写作视为有趣的创造活动, 想象驰骋, 自由创作。

如教学有关动物的作文时, 灵活改造“幸运52”的游戏, 将其搬入课堂,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活动, 学会写最喜爱的动物。在游戏前, 要求学生课前观察最喜爱的小动物, 写写观察日记, 读读有关动物的范文, 摘抄精彩语句或片断, 或者利用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而后课堂上以闯关游戏为载体, 点燃学生写作热情, 启发学生写作思路, 让语文写作变得有趣生动, 也达到有效指导。

(1) 你点我答:转动转盘, 看指针指向哪组, 该组点题回答———根据片段内容, 说说是从哪方面对动物进行描写的?而后师生总结, 归纳动物描写的常见方面, 如脾气、外形等特征, 吃食、嬉戏等习性。

(2) 你说我猜:一位同学用语言描述小动物, 但不可出现动物名称或有关拟声词, 其他学生根据描述的特点竞猜动物名称, 教师适机引导。比如提问猜对的同学, 由哪些句子可猜出来。猜不出时, 教师补充描述, 学生再猜。这样, 可让学生学会抓住动物特点来描写。

(3) 你讲我接:各组选择某种动物, 按照一定顺序, 以接龙形式加以描述, 构成语篇, 其他小组予以点评或补充。这样, 可让学生学会根据一定顺序具体、清楚的描述。

(4) 你写我评:根据自己喜欢的动物, 自由写作, 生生互评, 提出修改建议。这样, 通过游戏式写作, 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指导作用, 让学生更自觉、更快乐的学习与创造。

三、阅读教学游戏化:畅享知识海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是学生吸收信息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若要让好动爱玩的学生主动阅读, 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 教师应避免说教灌输式教学, 尽量结合教学需求, 组织相关的游戏活动, 如角色扮演、争做小导游、竞赛等, 给学生创造趣味愉悦的游戏天地, 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乐趣, 畅游知识海洋, 积累丰富语言知识,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如教学《天鹅的故事》时, 分析老天鹅破冰壮观场面的语句时, 引导学生当当老天鹅, 将自己的双手视为翅膀, 将课桌视为冰面, 高高举起双手, 一次又一次的重重拍打, 说说自己感受, 体验感悟。学习课文后, 还可巧设情境, 引导角色扮演, 复述迁移———记者采访斯杰潘老人时, 提出问题:墙上的猎枪为什么一挂就是三十年呢?引导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 展开采访对话。而后扮演各种角色来复述故事, 最后教师小结。这样, 通过采访情境, 角色扮演游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说故事经过, 谈谈自己的感受, 玩中思考, 玩中总结, 加深文本理解与感悟。另外, 教学写景或游记类的文章时, 引导学生当当“小导游”, 将阅读与口语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在古诗词教学中, 可组织诗歌对对碰、知识竞赛等游戏, 趣味复习与巩固。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摸索与思考 篇9

一、严格训练, 习惯养成

我认为:“有效”不是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效率高低”而言, 而是相对于学生与教师的主体地位而言的, 现代教育只有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只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只有使学生具有创造力, 只有使学生在自我完善中健康地成长, 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如此说来, 要搞好“有效教学”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必须首先教给他们学习技能,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 我从以下两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1.课前预习。“先学后导”, 课前预习至关重要, 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新课教学的前几天, 我要求学生按照下列步骤进行预习或自学: (1) 阅读课文5遍。第1~3遍, 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读通课文;第4遍, 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意思, 再看一看文章的结构, 理一理文章的写作顺序;第5遍, 找一找文中的难词难句, 把它画下来, 打上问号, 并将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填写在《问题发现单》上。 (2) 仔细观察生字表中的生字的写法, 然后在《问题作业簿》上规范地将每个生字写两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发现只要能老老实实的按着做的孩子, 总能在文本里有自己独特的发现, 他们在课堂上, 不再是水桶, 老师讲什么就接收什么。而是潺潺的流水, 有自己发至内心的声音。即使偷懒的,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 也主动多了。整个班级形成了一股向上的动力。人人争着赶着学, 难道还不是有效吗?

2.提出问题。按照学校“先学后导, 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 问题的提出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 也是贯穿有效课堂教学的主线。关注问题, 引导孩子从学会提问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显得尤为重要。提问分为课前预习提出的问题和课内生成的问题。课前自学中的问题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部分解决, 对于课内生成的问题, 在提问时, 必须小组内要形成统一意见。提问必须注重层次性和次序性。我要求学生提问的层次和顺序一般是先是字词方面的问题, 接着是主要内容方面的问题, 然后是句段方面的问题, 再是写作方面的问题, 最后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其他方面的问题, 甚至是课外方可解决的问题。有层次的问既可以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 也能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一个台阶, 这样, 孩子怎么较快的接受理解一篇新的文章, 也是有路可走, 有经验可学的。

二、合作学习, 运用适当

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习的两种途径。合作学习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但是如果在课堂中使用不恰当的话, 就会流于形式, 造成课堂失效。合作学习, 只有用得其所, 才能发挥它的功效。因此, 合作学习必须以独立学习为前提, 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合作学习。所以即便是在合作学习的课堂, 也应有学生的独立学习的成分。整堂课学生杂乱地或七零八落地所谓合作是无效的。那么, 应在什么情形下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我的做法是: (1) 在整体感知课文———探讨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理清文序时, 可以让学生各自边读书边发表观点, 经过辩论, 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 意在训练学生分析概括文章的能力。 (2) 在理解与课文主题有关的重大问题时, 可以让学生一起边研读课文, 边找寻有深意的句子, 再探讨文中蕴含的深意, 便于学生深入研究问题。 (3) 在综合性学习———学生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任务时, 必须进行合作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4) 在作业进行中和作业评阅时, 组内同学可以相互学习, 相互批阅, 合作学习, 便于学生相互学习, 提高作业批阅质量。合作学习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其组织合作也应有其合理性。合作学习在交流时必须有主持人 (一般由组长或学科长担任) , 组内成员应有序发言, 而且要做到人人发表观点;待所有成员都发言后, 再进行组内辩论, 辩论时要说出自己观点的佐证。辩论时也应先举手后发言。待全组意见一致后, 将小组意见做好记录, 以便在班内交流。

三、评价激励, 注重实效

孩子是需要表扬的, 恰当中肯的表扬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因此评价激励是推动“有效教学”的动力。评价激励的方式应注重多样化, 操作也应具有灵活性。可以是赏识、掌声、口头表扬、展示等, 记录在榜的量分制、星级制、等级制等更是必不可少。前者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及时地灵活机动地激励。如在学生的表现较为满意时, 可以用微笑、点头、竖拇指等给予赏识性激励;在学生具有精彩的表现时可以示意全班学生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较为郑重或带有小结性激励的情形下, 可以采用口头表扬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竞赛等开展学生优秀成果展示等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激励形式。但为了便于总结表彰, 为了强力推进各组间的竞争激励, 我在班内制订了《学习评价记录表》, 张贴于班内显著位置, 便于及时地直观地展示。每日都有孩子流连在记录表前, 那每分必争的认真劲是最动人的。评价以课文为单位, 每课分“资料价值”、“问题价值”、“答问水平”、“交流质量”、“作业质量”、“拓展活动”几方面分别量分, 并将各组每项得分由各组记录员同时记录在《学习评价记录表》上, 每两单元一总结, 在奖牌榜上分别标出金、银、铜、铁、瓷等奖杯, 以激励成绩优秀的学习小组。同时, 也要求各学习小组在组内相应地制定《组内学习评价表》, 以激励组内成员在自学、读书、提问、交流、作业、活动等方面不断进步。这样既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进步, 又便于收集资料, 使评价激励管理具有规范化和科学性。

小学语文复述与思维训练方法 篇10

一、借助直观的重复性复述, 加强形象思维训练

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 思维训练可从形象思维开始。形象思维是靠具体直观的实象进行思维的过程。借助实象复述是利用图片、简笔画、录像、简单表演等手段将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1. 提供图像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描写夏天的一段, 我们可用繁茂的树林、浓浓的晨雾、初升的太阳、鲜艳的野花四幅图片组合在一起, 将课文描述的景色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让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记忆, 进行完整连贯的复述。

2. 进行表演

在复述《金色的草地》一课有关蒲公英变色的秘密一段时, 可让学生回家先制作简单的花瓣。在课堂上, 用手指套上花瓣边表演边复述:“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 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 它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 它是绿色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运用求同思维、联想思维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连贯表达的能力。在中段年级进行这样的训练非常必要, 它既有助于思维训练, 又利于养成学生敢于开口的良好习惯。

二、凭借提纲式的概要复述, 培养概括能力

借助问题、关键词为提纲进行复述, 主要用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概括能力。

1. 问题复述

我们可以将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成一系列问题, 再要求学生按顺序逐个回答, 然后把所有答语串起来形成一篇内容完整、条理清楚的复述。其思维具有非常明显的逻辑程序。对于学习、表达较困难的学生, 可以在优秀学生复述的基础上进行, 先从优秀学生的每个问题的答语中找出适当的关键词, 写在黑板上, 再让他们连接起来, 构成对原文的复述。

2. 关键词复述

有些文章, 我们可以找出能串联全文的关键词作为复述的提纲, 如表示时间、地点、心情变化等词语, 都可以作为帮助学生复述文章主要内容的关键词。如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文时, 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时间顺序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通过阅读找出表示时间的两个词句“战争开始的时侯”“住了四年”。学生根据这两个关键点, 很轻松就能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清楚:“战争开始的时候, 科利亚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 四年后, 他却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五步才找到木匣。”作为概括性复述, 还得要求学生, 每个关键词说的话不能过长, 逐步训练概括能力。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 在复述时, 可先请中下学生逐个关键词进行复述, 然后由优秀学生串联起来复述, 最后再由中下学生进行模仿串联。

三、运用上序列词的总结复述, 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小学生不善于全面地看问题, 抓到一点是一点, 不善于从若干个相关联的信息中提取最本质的元素。他们倾听、吸取同伴经验的意识不强, 不善于集合众人之所长来完善自己。这是因为他们的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用上序列词的总结性复述就是用上第一、第二、第三或者首先、其次、最后等能使表达更具条理性的序列词语, 对课堂上产生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进行总结, 以增强思维的有序性和逻辑性, 促使学生主动去梳理信息, 并逐步学习养成从不同的角度起步思考问题的习惯, 使思维活动更具广度与深度更具系统性。

1. 在多元感悟时总结

如《画杨桃》一课中, 在揭示文章主题思想时, 我们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从老师和父亲的话中受到什么启发?在教学中, 学生的回答一般会涉及到以下三点:一要实是求是, 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二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是不一样的;三是不要轻易地下结论, 要亲自去看一看。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非常好, 通过添加序列词的复述, 让学生更注意倾听, 并吸取同伴经验, 可以使自己的回答更加全面丰富。

2. 在规律揭示时总结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我的发现”中安排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这样的练习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有所接触, 也累积了一定的经验。教学中, 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大家的“发现”进行归纳, 并分析出要点, 再让学生用上序列词有条理地进行复述, 形成一段连贯通顺的总结语:“我有以下四个发现:第一,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一样;第二, 要读读句子, 再选择正确的意思;第三, 可以把几种意思分别放进句子里读一读, 看看谁最通顺;第四, 还可以用排除法, 把不正确的意思先排除掉。”

这样通过有条理性的概要复述来进行总结, 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 分析问题, 使自己的思维得到训练。要注意的是, 这样的总结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是各种思维方法的渗透。在操作的时候,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可帮助复述的关键词语还是必不可少的。

四、采用添加的改造性复述, 全面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添加复述让学生在口述原有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理解, 在适当的地方加入语言材料, 使原句意思不变, 表达更加具体, 内容更加丰富。

1. 按课文内容添加

如三年级下册略读课文《果园机器人》第三自然段的复述, 围绕麻烦一词以“……, 所以果农们还是感到麻烦”的句式复述课文内容。第一个学生只要求说一句完整话, 接下来的学生在前一同学复述的基础上不断添加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组成通顺连贯的句子进行复述。学生在课堂上表达的内容呈现如下:

生A:果园机器人会停电, 会饿倒, 所以果农们还是感到麻烦。

生B:果园机器人的电用完了会饿倒, 饿倒了就会停止工作, 所以果农们还是感到麻烦。

生C:因为果园机器人的电用完了会饿倒, 饿倒了就会罢工, 又不可能让机器人拖着一根长长的电线在果园里走来走去, 所以果农们还是感到麻烦。

生D:虽然有了果园机器人, 果农们不用再为忙不过来而发愁了, 但是果园机器人的电用完了会饿倒, 饿倒了就会罢工, 又不可能让机器人拖着一根长长的电线在果园里走来走去, 所以果农们还是感到麻烦。

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复述以倾听为基本, 通过继承与添加, 使自己的语言不断丰富;关联词的应用使表述显得条理清晰, 更具逻辑性。这样的复述训练, 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且在存同求异的表达中提高自己。在操作中, 首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 适当可以看着课文进行复述, 但不能照着原文读;其次, 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什么时机复述也要有所考虑, 不同程度的学生应交替出现, 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 对于较差的学生, 可只要求复述原话, 这样能更好地面向全体, 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2. 想象添加

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材上有一学习提示:“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学生的回答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谴责小村庄的人们乱砍乱伐;二是可惜那么美丽的村庄被毁了;三是告诫人们不可以这样做;四是呼吁人们要保护树木, 要爱护环境、保护家园。这些回答综合起来内容丰富全面, 但作为学生个体来说, 每个回答都显单薄。我们可以采用添加复述让学生在前一同学说话的基础上, 添加自己的想法, 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丰富。刚开始这样的训练, 我们可以把前一同学语言材料的关键词列在黑板上, 帮助后一同学更好地复述出前一同学的语言, 顺利进行添加复述。

在思维中, 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有步骤地处理语言材料, 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 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这样的复述对中年级学生来说, 有助于语感的训练, 可以训练语言的张力。这个复述过程是学生应用词语、修辞、句式等的过程, 是对语言的感知、体味、消化、理解、筛选、概括、归纳、表达的过程, 需要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因此, 对于思维品质的综合提升有更大的帮助。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 篇11

关键词:旁观者;引导者;促进者;角色定位;角度转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说到底,教师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融入教学之中,不再继续扮演“现代牧师”,而是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个积极的引导者、一个热情的促进者。这就意味着在课堂上要把说话的时间、探究的机会、交流或反思的权利移交给

学生。

时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现象开始发生本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开始更多地回归学生,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开始日趋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例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文《穷人》,关于穷人的“穷”,关于穷人的“善良”,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但是,有一段容易在教学中被忽略的文字,是关于邻居西蒙的。事实上,邻居西蒙死前的一段描写同样值得关注。“……她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此时,需要教师积极地特别地予以重视。

师:“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究竟要抓住什么呢?

生1: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她拼着最后的力气帮孩子盖好了被子。

生2:有可能,她还是想抓住孩子。

生3:我觉得她是不甘心死去的。

师:哦?说说你的理由。

生:西蒙是寡妇,她如果死去,就意味着孩子可能无法生存。

师:这样看来,这双“像要抓住什么似的”的手就成了一个迫不得已的动作。

生:也许,她是想抓住上帝。

师:嗯,说得真精彩!你说。

生:她无法改变命运,只能这样期待了。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桑娜来了。你们刚才体会到的,桑娜看着这一切时能体会到吗?

生:一定能体会到。

师:在这个意义上,桑娜不是看到了一个死去的邻居,而是看到了……

生:看到了一个母亲。

师:是啊!的的确确是一个母亲看到了另一个母亲!这个死去的母亲,引起了桑娜强烈的同情心,善良的本性促使她不假思索地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是什么决定?

生:将两个孩子抱回家去抚养。

在这段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对桑娜毫不犹豫地救助两个孩子的动机以及对于桑娜的善良品质进行详细地讲解,而只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文本,抓住语言细节,即:“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一步步开启文本的大门,深入语言深处,努力还原了西蒙作为一个母亲的挣扎。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更像是知音,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有了这层关系,课堂中便充溢着浓浓的人情味。

新课标支撑下的语文教育,其目标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熏陶、道德价值升华;是要教孩子自强不息,有原则、有操守、有方向目标,教孩子“拥日抱月,呼吸宇宙”。一个教师如果不容许自己止步于轻薄、浅薄、单薄,就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获得和谐全面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带领学生在语文的百花园中自如地呼吸,健康地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12

一、改善语文教学方式,把创新渗透并融入到教学中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和教学中处于领导地位,而这种地位和角色往往使语文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主动教学,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甚至是灌输。语文教师上课的模式也是千篇一律的,在讲解一篇课文时往往就是按照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相关信息、段落大意、主旨思想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展开,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就不复存在和开展了。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段是比较敏感和重要的阶段,学生的塑造性比较强,若不抓住此阶段进行创新教育,以后的创新教育工作进行的会更加艰难。教师应该改进上课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只顾讲得头头是道,却不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相应的锻炼和培养。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兴趣打开创新的大门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换句话说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他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所谓事半功倍。兴趣在任何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望。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留给后人的箴言中提到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换句话说兴趣在学习工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学习知识与兴趣相辅相成。假如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是兴味索然,没有良好的学习情绪,把自身的听觉和视觉封闭起来,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创新就无从谈起了。相反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着饱满的情绪和兴趣,对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强烈希望弄明白所学的知识并跃跃欲试,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既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发散性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传递给学生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以及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哲理; 形式上则体现着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以及文章的构成写法。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榜样对孩子进行相关的介绍,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陶冶情操行业升华情趣,这样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了丰富,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同时,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和德育修养,对孩子言传身教而不是夸夸其谈。让孩子多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总结知识理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让学生亲自体会美学理论。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的人物和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地健康的成长,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并在这双翅膀的带领下自由翱翔在知识的天空。

四、教学观念的创新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教学和课堂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因此只有语文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让创新在语文课堂中融合。正如古人云: 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传送纽带,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深远的。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传播给学生的知识仅限于课本,习题的答案多以教师的答案为主,这样不仅不利于新教学改革的进行,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那么教育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只有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才能丰富传授知识渠道,学生才能多动能和独立思考,从而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就会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容易和便捷。

五、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探究活动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实践探究活动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结果告诉我们这种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效的。与其他科目相比,语文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其教学活动的形式也是十分多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不同的活动,例如朗诵比赛、创办手抄报或者是班级刊物、开展辩论赛等。教师还可以在每堂课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一些简短的演讲或者是感言,还可以把自己的感受以日记或者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将自身的真实想法表述出来,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好基础。

上一篇:鸳鸯蝴蝶派下一篇:中小外贸企业网络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