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精选12篇)
小学语文习作 篇1
一、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习作成为可悲的工具,教师“异化” 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性质和功能
小学生的习作,就是要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用适合自己且恰当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训练学生写生活。但是由于对应试教育的过分重视,对于习作本质的忽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让学生背作文、抄作文,而非写作文。这就使得学生为了习作而习作,内容千篇一律。更甚者,对于学困生,教师还让他们在考试中将自己能背诵下来的文章或是一段话应用于任何作文题目中。这样的习作教学与习作本身的性质和目标是不相容甚至是相背离的。
二、由于教学观念和思想的陈旧,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沿用旧 法,缺乏创新,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之道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即便当下的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现象。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因循守旧,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亦是方法死板、教学单一僵化,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开篇点题”“首尾呼应”,不能灵活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这就导致学生习作形式单一、内容空洞。
三、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虎头蛇尾,注重指导学生的习作技巧和 方法,但却忽视对学生习作的认真品味和评价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习作技巧和方法上的指导,而且很详细,但是对于习作的评价方面却是敷衍了事,或是简单地打个分数,或是简单的一句“不错,有进步”“好,继续努力”等,对于学生习作的改进毫无意义的粗浅评论,没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品味作品,这样不仅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没有得到重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伤害学生的情感,影响习作质量。
四、习作教学中更多的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生活实 际,缺乏对学生的实践锻炼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文笔”上,这就导致学生习作中辞藻堆砌,内容、情感匮乏的情况屡见不鲜。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习作在考试中往往能得到比较好的成绩,但即便是这样,言之无物、没有真情实感的习作依然不是我们想要的。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加注重命题作文的写作,而禁锢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挥,这也使得学生连简单的信都写不好,甚至不会写。
五、无论是习作的教学还是对于习作的评价标准,都过分成人 化,未能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
无论是对于习作的教学还是对习作的评价,教师总是希望学生习作能够词美意深,这样的期望固然没错,但是这样的要求却是不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特点的。倘若学生有了成人的思想,那才真正是不正常的。其实,习作的首选就应该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正常思想和真情实感。
六、习作教学中,由于各个方面的影响,教师大多是高谈阔论, 没能进行实际的操作示范和指导
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大多都是给定题目,讲清习作要求,然后进行适当的作文指导,介绍习作过程中常会用到的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然后就将其他的时间和事情留给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要么提笔就写,写的都是陈词滥调,或假话、空话,抑或是抄袭他人;要么就是踌躇半天,不知如何下笔,无从写起。一方面,教师的纸上谈兵不能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另一方面, 学生缺乏素材的积累和生活经验,没有写作素材。因此,习作教学难免有失偏颇,导致学生对于习作题目把握不准,影响习作质量。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问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既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原因。当然,还有一部分是教育体制的问题,想要一一妥善解决,不仅需要相当长的过程,而且还需要教师、学生乃至政府的多方共同努力,相信终有一天能迎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全新局面。
小学语文习作 篇2
这次习作要求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选择一两个方面介绍自己的家乡。介绍要生动、具体。
教学目标:
1、根据例文,对照“习作要点讨论”,了解写作方法及要求。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介绍自己的家乡
3、熟悉写书信的格式。
教学重点:
记叙要有重点有序。
教学难点:
写出家乡的与众不同之处。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例文,了解书信的格式。
2、懂得具体、生动地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光、风俗。
教学过程:
一、例文引路
1、学生默读信的内容,思考:王磊给自己的好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中他写了什么,内容吸引人吗?为什么?
2、分小组交流回答
小结:作者写出了自己家乡的特色,重点选了两个与众不同的方面来写……因此写得生动具体,很吸引人。
二、明确本次作文要求
三、启发交流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独具特色之处吗?你准备选拿一个或者两个方面来介绍呢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小学;习作;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18-01
习作,可以全面体现小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它可以全方位的展示一个小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它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同时它也是令许多语文教师的为难的教学任务之一。随着新课标的实行和教育方式的改革,我们对习作又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然而,小学生习作中的一些传统“固疾”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所以,教师有必要根据新的要求去制定新的教学目标和改变旧的的传统教学方法。
一、什么是习作和习作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定义:“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学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
二、习作和习作教学中所存在的传统“固疾”
1、大多数小学生对习作没有兴趣甚至讨厌。经过本人对本市部分的小学生进行随机访问调查,结果如下:
问题:你喜欢习作课吗?
从这个简单的调查就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小学生对习作是无所谓甚至排斥的心理。基本对习作都抱有能不写就不写的心态。大多不愿意分享自己所写的内容,对习作有一定的畏惧和躲避行为。
2、习作内容大多脱离实际,内容空洞,千篇一律。生活是创作的来源,现在的小学生课业繁重,大多的时光都耗在了学校的书堆里,缺乏对生活的基本观察,习作时自然感到无话可写。再加上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部分的小学生思维模式僵硬,所想的,所写的也单纯只是为了拿到高分。更有甚者为了博取老师的青睐,编造自己的亲人去世,父母离异,兄弟残疾等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事情。
3、教师急功近利,模式固定。大部分教师在教授的习作课的时候仍就纠结于如何取得高分,所以一般更多的会选择给小学生灌输写作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本身情感的流露,甚至强制性要求在写记事方面的时候必须要用写全“六要素”,写作文一定要分三段等,限制了小学生的情感发挥。平时还会要求小学生背诵大量的范文、例句和成语,直接导致小学生习作思维的固定化。
4、习作时间安排少而短。很多学校作文课一周才安排一次,一次也就短短两节课,大部分教师都会当堂安排习作题目,没有给小学生材料收集的时间,并且要求当堂完成,使得很多小学生感到极大的压力,并因此厌恶习作课。
2.5、小学生大多没有好的习作习惯
很多小学生写完作文后习惯于全部交给老师批改,并没有自我批改的自我纠正的习惯,小学生作文中实际上大多都会存在一定的错别字、病句等问题,小学生通过自己检查是完全有能力寻找出来的,但是现在却大多依赖教师的批改,下次写作时可能会反复出现相同的错误。习作能力提高很慢。
三、对于习作教学改进的方法
1、改变学生的习作环境,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将要布置的作文题目提前装饰教室的环境,增添适当的工具,来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比如说,布置一篇与春天有关的作文,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装饰上不同的鲜花,让小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或者可以选择将教室搬到校园的花坛旁边或者草地上,让小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春天的感觉。
2、提前布置习作题目,让小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搜集素材。因为很多学校习作课安排的课程少,时间也少,很多小学生在习作课时候会感到无话可写,教师可以提前几天布置习作题目,让小学生在平时就注意素材的积累,可以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小事,多看看新闻趣事,多参与校园活动,从而为每周的习作课做准备。
3、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教师应该适当要求小学生在写完自身作文后反复阅读,学会检查自己作文中的最低级的错误,如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等。鼓励小学生互相交换阅读作文,学会欣赏他人的作文,找出他人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达到提高自身习作水平的目的。
4、适当改变批改方法,让学生发挥多些自由的空间。不要单纯的以字数多少,内容是否有价值,结构是否正确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应该更加追求小学生自身最真实的感情流露,平时的训练中,应该多鼓励学生抒发自身的情感,不要受篇幅,内容等条条框框的约束。
5、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努力做到将习作的教学融入到每堂课中。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教材的专题编排,新版的教材充分的将阅读、口语交际、综合学习融合在了一起,如二年级下学期的第一单元,主题就是“春”,里面安排的所有课文都紧紧围绕着“春“,如《找春天》、古诗《春》等,《语文园地一》中所有的相关练习也都跟春有关,如背诵和春天有关的句子和短语,讨论自己对春天的感悟等,教师应该在教学的时候就时时引导学生收集素材,为习作课做准备。
其次,随着多媒体步入了小学生课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如音频、图片、短片让小学生身历其境。以《战火中的啼哭》为例子,在传授新课的时候可以播放《集结号》电影中的那些战争片段,让小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从而明白和平的可贵。
参考文献:
[1] 曹林芳.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探讨[J].新课程(小学版),2011,(3):34-35.
小学语文习作 篇4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对于学生的语文习作教学多是为了应试的目的而进行的教学。很容易导致小学生的作文产生千人一面、语言雷同的结果,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也有着负面影响。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语言基础知识
平时,学生的生活大多在学校度过。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无法接触外界社会和人群,导致语言匮乏、见识狭窄,如果教师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课外阅读的引导,极易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语言和知识储备量支撑表达,进而在写作时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习作平淡如水,毫无新意。
(二)缺乏读写练笔机会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读写的能力训练较少,使得学生的练笔机会也相对不足。这直接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块分支相互割裂,无法达到融合。让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无法达到有机统一,出现“拥有积累也无法写出来”的尴尬境地。同时也降低了语文学习的价值。
(三)缺乏指导要求过高
小学生由于积累较少,没有写作的经验和能力,因此需要教师的积极正确引导,进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果一味地以应试为目的要求学生进行任务式写作,感情的流露也写作的水平必然受到影响。另外,如果教师要求过高,则会让学生感到写作的难度过大,产生畏难心理,进而对于习作拥有抵触心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二、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性
在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作文教学的地位就明确提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
因为作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综合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训练,更是对于学生心理活动的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因此说有效、科学、合理地进行小学习作教学,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积累阅读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积累可以有效达到拓宽眼界、获取经验的效果。对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进行阅读。教师可以通过图书推荐、交流读书心得、开展读书活动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读书。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自己的书籍和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积累自己的阅读量。
另外,教师还应该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学生在初次阅读时可以了解作品的结构框架,对于重点段落进行精细研读,还可以准备一个“摘抄本”,对于好的语言表达进行摘抄,用于以后的积累和习作运用。不仅如此,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后还可以写读后感,哪怕读后感的语句不精美、篇幅并不长,只是为了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写下来即可,同时增加了自己的练笔能力。这样,学生既阅读了优秀作品,还积累了素材,同时进行练笔。一举多得。
(二)接触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还应当鼓励学生多接触自然,参加活动,帮助家里做家务事,通过生活积累自己的习作原始材料,让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亲身经历,从而在写作时能够有真情实感,摆脱应试作文的呆板和平庸,实现“下笔如神”。
对于这一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事实上,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仅仅因为学生不曾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缺乏细致的观察和回味,所以无法获得太多的经验积累。教师可以教授给学生一些观察生活、人物和事物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细节,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生活和习作的兴趣,对于阅历积累、写作训练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正确引导
教师在习作的教学时应当对学生进行语言使用方法和写作规范进行正确的指导。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课文之前先介绍写作的基本方法,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熟悉写作的具体手段,并学会和积累其中优美语句的表达。在学生熟悉和掌握这些方法之后,就会潜移默化地应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一切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但是模仿只是写作的方法而非内容。这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主题的表达,比如句式的练习和写作手法的技巧。通过从临摹到创造的过程,提高小学生习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合理点评
教师对于学生的习作水平培养不仅在于指导,还要在于评价。首先,应当建立多元化的点评方法,而非通过简单地“好”和“坏”进行区分。表扬好的部分,纠正错的地方,关注写作过程。同时对于方法的规范应当做到严谨,评价的内容也应当更加开放和发散,并且利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获得提高。
另外,评价也必须具有实用价值,避免模糊概括的点评,比如“语句不通畅”“主旨不清晰”。要通过具体的评价方式,比如哪句话不通畅、为什么主旨不够清晰。通过具体到点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增强写作自信心。
小学语文习作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秋天的快乐,说出秋天的快乐。2.引导学生学会互动交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意见。3.培养学生把话说清楚,能有一定条理的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口语表达清楚,交际大方、有礼貌。教学准备: 1.让学生到大自然观察秋天。2.搜集秋天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感悟秋天──创设情境,引发真情 1.图片、录像引入。
(1)师:同学们,上周我们学习了第三单元的四篇描绘秋天的课文,谁来说说秋天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们可以根据手中搜集的秋天的资料或结合自己身临秋天的感受来谈秋天。)
(2)教师渲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小伙伴们放风筝的身影、玩耍嬉戏的场面都让我们回味无穷。秋天里红红的枫叶,黄黄的叶子,清凉的秋雨„„这么美丽的秋天,同学们想亲眼去看看吗?(播放录像,帮助学生丰富秋天的印象。)
(3)师:刚才同学们自己描绘了秋天,现在我们又亲眼看了看秋天的景象,我相信此时此刻你们心中的秋大一定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吧!那就请你借助手中的画笔,把心中的秋天画出来吧!播放一段轻音乐,边听边画。(通过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展习作思路。)
(4)教师小结:同学们利用画笔画出了心中的秋天,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说说秋天吧!
[设计意图:教师的任务不是硬性要学生怎么写,而是引导、启发,让学生在选材、构思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感受,自由抒发。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寻习作素材,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条件和广阔空间。因此本部分设计了学生亲临大自然感受秋天,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秋天,放录像回味秋天,描绘秋天。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特定的环境中感知,丰富积累,为下一步“说” 好秋天埋下伏笔。](本小节用时8分钟)
二、说秋天──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小组交流。
师:请大家把你心中的秋天讲给小组同学听听,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2.集体交流。
(1)指名上台描绘秋天,及时进行评价与指导。
师:听了这位同学描绘的秋天,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生:他说秋天里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多美呀!师:你听得可真认真!是呀,刚才那位同学注意用上了咱们平时课文中积累的词句来说秋天,他多会学习呀!(随机板书: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2)再找一人描绘秋天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师:他观察得多仔细呀!不仅说出美丽的景象,还体会到了秋收时人们的喜悦之情。这就说描写秋天时不仅可以写秋景,还可以写秋天里的人(随机板书:景、人)
(3)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相机指导。
教师抓住学生发言,在习作的内容上继续给予指导(例如,描写秋天的文章里还可以写秋天里的事情以及秋天带给我们的欢乐。)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中态。本部分的教学设计就是遵循以上理念通过学生自由的说和教师的有机指导,使与生拓展思路、善于表达,为下一步“写” 女秋天奠定基础。](本小节用时10分钟)
三、写秋天──引导习作,抒发真情 1.习作导入。
师:同学们描绘的秋天这么美,那现在请你提起笔,把你心中的秋大写下来,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别忘了用上咱们平时积累的词句,好吗? 2.开始习作。
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画或图片开始进行秋天的片断写作,教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此部分的设计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最终写出优秀的文章。](本小节用时15分钟)
四、品秋天──评析习作,交流真情 1.小组评析。
师:请同学们写好后读给小组内同学听听,让同学们评一评。2.集体评析。
实物投影出示几个学生的习作,让全班同学评议。3.小结延伸。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教师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中之难,加之应试教育带来的诸多弊端,教师指导方法的急功近利,导致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了学生个性。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的现象也较普遍,这已成为语文习作教学的一个瓶颈。
一、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在小学生习作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老师总要求学生写“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的习作,这显然对小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了,且要求无弹性,又显得有较浓的成人化、文学化倾向。学生又偏偏达不到这一要求,就慢慢地失去了对习作的兴趣,自然而然逐步产生了怕、厌、难的心理。于是教师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扭转学生的兴趣,只好从多写多练下手,结果又出现了这样的一种局面:日记天天有,心得课课有。一个学期下来,日记有百余篇,习作几十篇。习作就像一个幽灵,无时无刻不困扰着学生,不但没有使学生产生兴趣,相反却成为学生精神的负担。此外,习作训练中教师又不注意科学性,重复命题,重复训练,造成训练无序列。
2.学生习坐远离生活,内容空泛
学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习作的内容、思想、观点、情感及一切素材都来自丰富的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而学生习作就应该反映学生生活。事实上习作教学中,教师一味强调“体现中心、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而忽略了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所以学生习作时一味追求成人化,文学化;其次,教师在头脑中歪曲简单地理解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单一地要求死读作文书,更甚至要求背诵好作文,而忽略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而造成学生写作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都是作文书中看到或背到的老而陈旧的内容,更别说具有真实性了。所以习作教学还应从观察入手,走向生活,充分打开生活空间,使学生习作充分体现出现实生活的气息。
3.教师忽视学生习作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生习作时思路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所谓的指导的限制,被老师的“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这一“紧箍咒”严重的束缚住了,不能够大胆地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不会放开思路,无拘无束,把要说的话讲够,也不能把胸中之意抒尽。因而,创新精神根本得不到体现。
二、解决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问题的对策
1.取自生活,生成课堂
反思我们以往的习作教学,却没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导致学生习作“假大空”的现象泛滥。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要求教师明白,习作的源头活水是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教师应该树立“生活是写作素材的唯一源泉”的思想。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些论述,已经为我们如何处理好习作与生活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如何让学生抓住“生活”这一“源头活水”积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大家知道,学生习作,需要一双智慧的眼睛,一对灵性的耳朵和一颗善感的心灵。因此,我们要努力打破“封闭、呆板”的习作教学模式,尽可能给孩子“松绑减压”,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亲近自然、观察生活。生活是泉,文章如溪,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清新集永、潺潺不断。
2.关注细节,恰当引导
指导小学生习作,应该尽量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当中撷取素材。引导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做到六动:动眼,用敏锐的眼睛洞察生活,让每一缕阳光闪动在学生的眼睛里;动耳,用灵敏的耳朵,去倾听世界的窃窃私语,让每一丝清风萦绕在学生的耳畔;动脑,在广阔的生活空间、知识空间和个性空间里,激活学生大脑中那些沉寂的、杂乱无章的信息源,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对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有序的信息链;動口,先说后写,词语接龙、口头作文、课堂演讲、即兴辩论等,让学生的口头语言得到空前发展,然后才动笔习作;动身,引导学生懂得形体语言扮演、表演,使作文课堂变成欢乐的海洋;动手,亲自动手实践,体验生活中的乐趣,这样就能才思敏捷、文思泉涌,将天马行空的创意化作激扬的文字。
3.注重评改,以评促学
习作评改是整个习作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增强学生习作信心、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基本途径和策略。针对习作评改中长期存在的“缺少互动,教师包办,忽视学生自评自改能力培养”等弊端,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的总要求,而且还确定了明确的阶段训练目标。这些要求和目标表明,习作的评改要体现自主性、互动性,着力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提高学生自评自改、共同分享的兴趣和能力,使习作评改效率真正实现由“事倍功半”向“事半功倍”转变。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篇7
一、培养情感, 创设习作氛围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感受的一种内心体验, 能够对认识活动起调节、强化的作用。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激发学习动机、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而且, 在课堂上除了知识的交流, 还必须有情感的交流。而情感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有为而作。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较为系统的、综合和实践的过程。首先,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生活状态, 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与他们交朋友, 使学生信任教师, 亲近教师, 与教师闲读生活趣事, 形成浓厚的习作氛围。其次, 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多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总得读, 读得好, 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同时也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由此我们知道, 最有效的阅读就是叶圣陶所倡导的美读, 即在读中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最后, 教师应鼓励学生“有为而作”, 将命题权交还给学生, 让他们大胆而作, 自己选题, 自己选材, 自己动手,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学生写完作文后, 教师要真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作文, 指出作文中的用词是否准确, 情感表达是否是正面的。对于用词正确、情感正面的作文, 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评价、热情的表扬, 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
二、在阅读中汲取营养
阅读是写作的启蒙老师。因此, 阅读不能是走马观花, 而是需要按照步骤进行, 让学生真正得到积累, 并学会应用。在阅读教学中, 我一般会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具体来说, 我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讲课题, 想想课文告诉我们什么。 (1) 再读了解课文大意。 (2) 熟读本篇课文。2.自学生字词, 思考词、句、段、的意思, 找出不懂的词语和问题。3.带着这些问题深入读课文, 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这些步骤的干预下, 学生可以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一个习惯养成后, 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教师还应做好每一次的阅读训练, 让学生收集语言材料。词汇是语言的基地。斯大林指出:“词汇反映语言的状况, 语汇越丰富越多方面, 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达。”有的学生语言水平很低, 说话干巴无力, 写的文章也就平淡无味了。这其中的一个缘故就是学生不善于积累词汇。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意词汇的教学。首先, 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细致地分析文章中的美词, 并引导学生明白, 有了这些词能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让人印象深刻。其次, 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换词等方法品读文章。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1)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 (2) 瓶子里的水升高。尽管“渐渐”这个词语很平凡, 但在作者的运用下, 普通的词汇表现出了乌鸦的聪明绝顶。又如, 《草原》一文, 老舍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白云朵朵、草地上白色的羊群, 这些词汇让人在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构成了一幅草原美景图, 从而深刻体会到那里的天很蓝, 草很绿, 空气很清新, 使人仿佛置身于天堂之中。词汇所产生的语言魅力, 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而且, 小学阶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好时期, 教师应使学生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 学会运用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 从而发展语言。此外, 教师还应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自由发挥。
三、习作的实践与训练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 我们的作文训练形式不能单一, 也不能拘泥于教材, 枯燥乏味。我们应让作文训练形式多样, 多元拓展, 让学生真正感到写作文的乐趣。首先, 我们可以组织社区活动, 让学生参与到社区活动当中, 争当社区小帮手, 宣传环境保护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社区经验后, 他们在课堂上就能踊跃发言了。趁此机会, 教师可将其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习作。这时, 学生写出的作文, 别有滋味, 各有各的观点, 各有各的看法, 层出不穷。其次, 我们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在教学中, 我曾尝试让学生评改自己和别人的作文。刚开始时, 学生都不知道从何下笔, 找不出文章的优点, 也说不出不足之处, 顶多找一找错别字。每到改作文的时候, 学生都会来请教我。慢慢地, 学生改作文时也能找出文章的优缺点, 并有了自己的看法。但这一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 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 给予学生指导,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再次, 我们应让学生当小编辑, 定期举办作文展、习作比赛等活动。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办小报。这样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不仅择优荐稿, 还要修改作文。这种作法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同学间交流习作的兴趣, 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对于不好写的题材, 我的建议是仿写。仿写也是提高习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好的文章是别人创造的财富,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范文的长处, 然后借鉴过来, 经过学习后再创造出新的文章。
我相信, 通过以上的做法, 一定能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定能让学生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得轻松、自在又愉快。
参考文献
[1]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浅议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习作能力的高低, 不仅能反映出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 更能具体体现学生思想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小学生不愿习作、害怕习作的现状, 如何让学生乐于习作, 进而培养他们的习作能力, 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呢?这已成为所有小学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生习作现状分析
(一) 缺乏兴趣, 畏惧习作
几乎每次到作文课, 大多学生都俯桌叹息, 一副无奈的表情, 就连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也鲜有兴趣, 总是希望教师能做详细的写前指导, 开头怎样写, 中间写什么, 如何结尾等, 甚至希望有例文可仿照、抄写, 延长交作文的时间。指导之后又怎样呢?多数学生还是抓耳挠腮, 不知所措, 无从下笔。
(二) 胸中无物, 套作严重
习作必须以大量的书籍阅读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虽然《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推荐了学生的必读书目, 但由于家长和教师受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的影响, 不愿静下心来读书, 不能给小学生很好地做出表率, 导致他们宁可空余时间玩电脑游戏也不愿读书, 即便是被强制读书, 也只是走马观花而已。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小学生习作的源泉, 小学生除了在课堂端坐学习之外, 本应该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或走出学校体验生活、感受自然。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安全重于一切”思想的束缚, 学校更愿意将学生圈在学校, 圈在教室, 用作业打发学生的时间。于是现在大多数小学生的基本生活状态是“教室学习———厕所方便———回家作业”。没有书籍阅读和生活体验做基础, 学生习作时只能胡乱编造或进行套作。
(三) 内容空洞, 语病频出
学生习作应做到言之有物, 描述生动, 中心明确。但现今小学生的习作普遍存在内容空洞、语言干涩、描写不到位、情节过于简单的问题。他们不能将生活场景生动地写出来, 不能将故事情节曲折化, 不能将画面的优美加以描述, 甚至不能明确地将中心表达出来。习作就像是记流水账, 淡然无味。再者就是学生习作中语病频出, 错别字不断, 甚至难以成文。
二、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
(一) 创设情境, 使学生产生习作愿望
小学习作教学之所以难, 难在学生对习作没有发自内心的冲动、欲望与兴趣。因此搞好习作教学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首先, 顺应小学生天性。小学生的天性是什么?是活跃, 是好玩。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应重视习作前的指导, 带领学生回归到他们熟知的生活或有趣好玩的活动中, 让他们在回归中体悟生活, 形成感悟, 积累素材, 产生表达欲望, 进而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学”。其次, 张扬小学生个性。小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 不同的个体喜好有别, 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去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在习作时, 假如给学生太多的束缚, 让学生“戴着脚镣跳舞”, 势必僵化他们的思想, 影响他们的创造力。所以教师可尽量减少命题习作, 让学生自由书写, 在张扬个性中体验习作的快乐。再次, 贴近小学生生活。教师可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布置习作内容, 让学生将习作视为多彩生活的延续,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习作的无尽动力。
(二) 丰富积累, 使学生拥有习作素材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走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探究发现, 在生活中萌生创作灵感。比如安排一堂“卫生清洁”课, 带领学生协助环卫工人清扫马路, 让学生亲历劳动的辛苦并体验环卫工人的艰辛, 随后让学生将劳动中的所观所感写出来, 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同时, 教师要建议家长多带着孩子出去开阔眼界, 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引导孩子平时多注意观察。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应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内, 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 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读懂课文和课外书, 让他们学会学习。同时, 教师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图书。当然, 教师不仅自己要做好读书的典范, 还应建议学生家长多读书。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 拥有丰厚的阅读积累, 写作时才不会有“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三) 指导方法, 使学生掌握习作技巧
产生了习作的冲动和愿望, 腹中又有丰富的积累, 若再加上教师指导精当, 学生就能游刃有余地抒发心中所思所想。入选小学教材的文章均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 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且值得小学生玩味借鉴的好材料。在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以教材为范例引导学生习作”的意识, 充分将教材这一形象直观的范例利用起来, 让学生反复品读, 教师恰当归纳写作技巧并指导学生借鉴迁移, 为学生写好习作开辟一条便捷之径。例如, 教学《飞夺泸定桥》, 可引导学生学习围绕表达中心恰当选材, 做到详略得当。
小学语文习作 篇9
关键词:习作,“快”,“乐”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中有这样的描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写作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让学生能写,并且乐于写作,也成了小学语文老师一直需要挑战的目标。本文笔者主要将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与理论相结合,探索让学生习作既“快”又“乐”的方法。
一、由“慢”而“快”。
(一)分析“慢”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能写话,三到六年级学生能习作。可是,由于低年级段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加上平时课堂不能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学生对于语言表达存在一定的畏惧情绪。这是阻碍学生三年级开始练习习作的主要原因。从个人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对待习作,从心理上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不乐意去说,更不愿意提笔。即使想提笔,也不知从何落笔。这也是学生习作时“慢慢吞吞”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两点问题,本文先从习作速度上开始探索教学方法。
(二)训练“快”
1. 说得快
学生的思维决定学生的写作速度,训练思维的敏捷与独特性将成为第一解决的要务。训练学生思维快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而针对本班实际情况,主要有游戏和思维拓展训练两种方式。
首先,游戏训练。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之一。针对说话的游戏训练,主要是先选取合适的“话题”,然后制定说话规则,采取抢答形式。比如写到“秋天的树叶”一文时,学生们拿着树叶,却只能单调地说出颜色和形状,没有什么特色。于是制定规则,每个人为前面发言的人的句子后加一句话,便可获得老师准备好的叶子奖品。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欲望强烈了,说的数量和质量也会随之得到提升。
其次,思维拓展。主要是针对同一事物,学生愿意说出不同的句子来形象地描述它。比如学习写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一则习作时,给出一个主题“小兔子一身白色的毛”,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思维角度说出了“小白兔穿着一身白色的羽绒服”“小白兔披着一件白色的披风”“小白兔裹着一身白色棉袄”等等出色的句子,而且学生在乐于说的同时,语言形成的速度也快起来了。
2. 写得快
正当说的欲望达到最强时,要求学生以笔代口,于纸张上“说”。这就是写得快的基础了。写的时候不必刻意强调顺序性、词句优美等无关的要求,尽量将学生敢写、乐写的积极性调动出来即可。
对写得快,要有要求,这就要限制时间,并要给出一定的奖励措施,不断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如,900秒速写,计时结束时,达到一定字数者,可以获得相应的称号,如“速写达人”“快写小王子(小公主)”等,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由“快”而“乐”
学生对于“快”的追求往往伴随着习作质量的不高,比如,语言缺乏顺序性、易出现重复啰嗦的句子、病句、错别字等。这也会成为阻碍学生享受自己习作、乐于表达的一个障碍。让习作由“快”而“乐”的方法显得格外急迫。这就需要有顺序地个性化表达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鼓励敢于读自己的习作,与别人分享
让学生养成读自己习作的习惯,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分享,在习作品读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作品的不足,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对习作修改的认识,同时,更让彼此取长补短,在作品的评价与理解中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真正引导学生走进习作学习的纵深。
(二)鼓励个性化句子的表达
一篇习作的可读性和可贵性就在于个性化。每个学生对于世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展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于做“自己”、说“自己”、想“自己”。因此,习作必然成为语文教学中塑造个性化的主要阵地和乐园。比如同样是小白兔长白色的毛,学生就可以拥有许多个性化的表达。又比如同样写秋天的叶子,有的学生写出了“蹲下,守候秋天的第一片叶子的落下”“在清冷的秋,只要你看见它,心里也会火热起来”“叶子,像蚂蚁乘凉的屋子”等特别有个性的句子,清新、可爱。尊重这种个性,就是尊重学生对世界的创造性认识。
(三)将“个性化”放大
个性值得尊重,个性化更值得放大。笔者的具体做法主要是将每次习作优秀的个性化作品以及全班有个性的表达的句子集中在一处,以“作家作品展”的方式,张贴出来。不但照顾到“点”上的优秀习作,更照顾到“面”上的全班优秀个性化句段,这会使学生得到被尊重的需要,自然对增强学生的习作表达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发展小学语文习作中的“真” 篇10
学生时代已经回不去了,可我现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更应该懂得保住孩子的“真”!回想自己的做法,也还算欣喜:从一年级到现在五年级,我们总是不断变换着课外阅读和课外积累的方式,从一种条条框框的统一模式到越来越开放的不拘形式,仍要不断探索适合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总的目的无非是让孩子爱上阅读,日积月累,学以致用,乐于分享。
我也庆幸自己平时评改作文时,没有踩到“地雷”:过多束缚孩子的纯真思想。若是遇见富含真情实感的习作时,我都会毫不吝啬地给予他星级评价,尽管他的语言水平有待加强,但情感态度是值得肯定的。记得有一次期末考,《我最喜欢的爸爸》一文简简单单记叙了爸爸给她买了一双喜爱的鞋子这件事,几乎没有什么好词好句,我却给了她满分。尤其是她那句“看着爸爸的背影,我仿佛幸福了一辈子”一直牵动着我的心。
在小学不同阶段,要发展习作要求的“真”应该分层次进行。
低年级应注重口语表达上的“真”。一次课堂上,当我问道:“孩子们,如果有位仙女姐姐要帮你实现一个愿望,你想对仙女姐姐说什么呢?”有位孩子说:“长大以后,我想当一名老师。”第二位孩子顺势说:“长大以后,我要当一名科学家。”第三位孩子说道:“我要考入大学。”这个回答引起了全班的共鸣,大家也纷纷表示自己有这个愿望。这些回答虽然没错,但是并非体现出孩子的纯真童年, 一年级的孩子怎么就想着考大学的事了?多少都是受父母观念的影响,而非自己的真实愿望吧!后来,我引导孩子不要想得太过遥远,可以想想眼前的小愿望,孩子们就慢慢说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了:“我想要妈妈给我买很多很多的玩具。”“我想在生日时得到一件漂亮的礼物。”“我想要认认真真读书,让爸爸、妈妈和老师都能为我感到高兴。”……这些愿望似乎都很渺小,但都很真实。我并不求孩子们有什么远大理想,只希望在他们这个年龄段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童真。
中年段的课文是很好的习作范文。在教学《翠鸟》第一自然段时,我当时的目的就是给孩子减负,想让孩子在课堂上背下第一自然段,并了解如何描写动物的外形。我先让孩子们回顾学过的总分写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小巧玲珑是总写。”我顺势引导,全班大声答:“抓住了眼睛和嘴来写翠鸟的小巧玲珑。”我随即画出翠鸟的眼睛和嘴,孩子们也跟着画。“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你会背了吗?” 全班都能加动作背下来。我又说:“除了小巧玲珑,你还发现什么?” 孩子们一下子就反应过来:“还总写了翠鸟的颜色鲜艳,是抓住头上、背上、腹部的羽毛来写”。孩子边说,我立即把这些部位画了出来,并简单引导孩子描写外形要按一定的顺序。孩子们也跟着快速画好这些部位,上色,并能背出第二到第五句。我指着黑板上的那只翠鸟说:“还少了什么呢?”孩子一下子就明白:“少了紧紧抓住苇秆的爪子。”我添了红色的爪子和苇秆,孩子也很快背出第一句。看着这只完整的翠鸟,我沾沾自喜,没想到自己画得这么好看,但我特地说:“我们要感谢作者,他描写得这么具体、生动,才让我们画得这么漂亮!”我们背完了第一自然段后,我问学生:“你们最熟悉的动物是什么?”多数都说是小狗,我们又开始学着第一自然段来说说小狗的外形。就这样,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狗又出现了。有了第一自然段的慢,就开始后面部分的快。老师立即引导:“光有外形描写,这只翠鸟够活吗?”孩子就懂得还要写出动物的活动,后面的教学就较为简练了。在这堂课上,孩子们基本能背下第一自然段,并大概学会如何描写动物了。
高年段习作中的“真”少不了技巧的指导。教学《巩乃斯的马》 一课中,我把重点设为学习第二自然段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稍作讲解之后让孩子们进行小练笔。我发现第一遍小练笔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中后生还未能掌握这种写法。经过集体讲评、自改、学生互改后,多数孩子对于这一写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比如,一位学生能够分别用这种写法写出山中森林静和动的气氛,多数学生能够展开想象,用上比喻句把“点”写具体了,后进生小×较第一次能初步掌握这种写法,写出大扫除的场面。这样的小练笔更有针对性,能帮助孩子逐渐掌握并运用各种写作手法。
浅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篇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生活化 人性化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小学语文的难点之一。习作教学水平不高已成为长期困扰习作教学的严重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指导习作,费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习作,可学生却是怕上习作课,也怕写作。针对这个问题,我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习作教学方法,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认清小学生习作教学的性质
所谓“小学习作教学的性质”,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习作是“写话”和“习作”的结合。这既符合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认识规律,又符合小学习作教学的实际,小学生的习作实质是练习用笔说话。在学生已经学会或基本学会用口语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用笔说话,实现口头到笔头的转化,把写变成一种由内到外的自由倾吐,使学生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拘无束地写下来,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写自己的自得之见,抒自己的自然之情,用自己的自由之笔,写自己自在之趣的思想境界,这样就从心底里排除“习作难”的障碍,减轻学生压力,有利于提升习作教学效益。
二、习作教学的现状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的本质在于表达和交流,即表现自我,并影响他人:表达和交流什么?是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收获或积蓄。用什么表达?用语言文字。怎样表达?要根据日常生活即现实交际的需要,根据不同交际目的和不同的交际对象,创造性地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习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无明确的表达动因,只为完成作业或应试而写;二是读者单一,只把教师当成唯一读者;三是没有真情实感,只知道按照教师的要求,“无病呻吟”。四是内容虚假,习作脱离生活实际。文中描述的生活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去甚远,甚至望风捕影、无中生有地编造故事。五是情感虚假,习作远离精神生活。表达的情感价值取向与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大相径庭,甚至掩盖、违背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心愿,趋时附势套用时髦的观点,张扬高尚的情操。六是语言虚假,语言运用脱离交际实践。本应用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语言,变得既与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搭界,又与现实的交际需要不相干,所写都是一些充满八股味的假话、大话、空话、套话。
三、习作教学的策略
(一)习作源于生活。
习作是生活的反映,离开生活便没有好习作。生活化的习作是训练学生习作的基石。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教学的需要。从习作情况看,学生虚假习作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普遍存在,从文中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较弱;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及时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可采取以下措施。
1.观察生活,触景生情。
习作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习作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邻里之间的变化,观察教师、学生、农民、商人、工人等不同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四时变化……通过观察,激起学生习作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体验生活,有感而发。
情感是对现实生活的真情流露。习作训练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习作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观察凤仙花的发芽过程,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小狗,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跟家人下地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把这些感受收集起来。
3.描绘生活,美化生活。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习作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展示美好生活的图章。
(二)习作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他们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倡习作讲真话,说真事,抒真情。
1.培养学生写生活中的事。
小学习作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习作”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习作呈现个性风格。教师允许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并让他们自己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习作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2.训练方法多样化。
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1)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说;(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3.培养学生习作有新意。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 篇12
关键词:语文习作,教学,心得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要重新定位习作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要不断转变习作教学的观念, 改进习作教学的方法, 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小学习作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参与生活, 搜集材料, 注意平时积累
在作文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作文, 积累素材, 必须引导学生参与生活, 观察生活, 变无心为有心, 变用眼为用脑, 养成对周围事物仔细看、仔细听、仔细闻、仔细摸、仔细品尝、仔细想、认真记的良好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观察习惯, 才会积累丰富的文学素材, 才能为写出较好的文章打下基础。
1. 日常生活深入课堂。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多参加一系列活动, 如帮助家长做饭、整理房间、洗衣服等, 以体验生活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 以及热爱生活的思想。
2. 新闻趣事走进课堂。
每天教室里都会发生一些小事, 我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有兴趣或有意义的事记录在本子上, 每天利用十分钟, 让一位学生讲述自己收集来的新闻趣事及其感受, 讲完之后, 让大家对此事进行评议, 让学生感受深刻。这样,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 学困生也在作文中尝到甜头, 增强自信心。
3.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走进课堂。
学校的墙壁上有激励人奋进的成语故事, 教室的图书角有学生喜欢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每周一的班会课我要求学生把这一周学到的、看到的、想到的, 进行复述和谈感受, 由于学生积极参加, 亲身体验, 因此能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4. 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写日记等增加生活的素材。
二、注重学习的内容, 结合学生本身素质, 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课堂知识有局限姓, 所以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指导学生是很重要的。四年级上学期学了《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后, 我班以“爱, 使人间充满温暖”为主题, 举行了一次班会活动, 要求学生为自己最爱的人说几句最想说的话, 这样的描写很感人, 学生也能够说真话、说实话。
三、注重习作的评价
1. 运用肯定式评价,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成长总是需要激励的。教师要毫不吝惜地使用表扬的武器, 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 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 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 赞美是一种鼓励, 一种肯定。比如我在批改习作时, 这样写:“老师很欣赏你的文章, 语言那么美, 首尾照应让你的文章是那么完整。”肯定式评语, 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又融入了师生情。等级评价是富有人情味的“优秀”、“良好”, 几乎杜绝了“及格”与“不及格”的等级。肯定式评价体现了人情味, 使学生增强了自我肯定的信心。
2. 运用接纳式评价, 培养习作兴趣。
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教育学生。在习作批改中, 我实施有差异教育, 实现有差异发展。
3. 运用期待式评价, 促进习作发展。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在习作批改中运用期待式评价, 提出具有层次性、指导性、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目标, 让学生树立再前进一步的信心。
此类评语使我班大部分同学心情开朗, 充满自信, 有效地改变他们自我认识的惯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 以及认识动机、风格、技能, 使他们的实际发展比预见的更好。期待式评语的运用, 为学生创造了良好习作环境。
四、学生习作的批改方式多样化, 保持学生习作热情
对学生习作的批改, 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教师批改外, 还可以采取师生互批互改, 学生自己修改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先挑出几篇较好的作文进行展评, 让学生把它写在黑板上, 共同进行评改。可以把比较好的好词好句和有毛病的句子用符号标出来, 这样既教给了学生批改方法和符号, 同时也欣赏了学生的好词好句, 对提高学生的水平有一定的帮助。教师也可以不定时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 以四人一组最好, 可以让学生先集体找出有病句的地方, 再相互探讨, 对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打上问号, 请教教师, 直到得出正确答案为止, 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而然会提高。学生互评还可以让学生吸取其他同学的精华, 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 习作水平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小学语文习作】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09-26
小学单元习作语文教材07-30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05-17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计划05-09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习作作文11-19
习作八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教案06-17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07-25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上习作五教案设计08-14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下第一单元习作教学设计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