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血肿

2024-06-08

自发性血肿(共9篇)

自发性血肿 篇1

1病例简介

男,63岁,突发性腹痛伴烧灼感随后出现晕厥。体格检查: 体温36℃,脉搏108次/ 分,呼吸8次/ 分,血压146/90 mm Hg,心率108次/ 分,心音低钝,腹部压痛。实验室检查:氧分压79 mm Hg,血糖6.91 mmol/L。CT检查显示肠系膜根部、 右侧肾旁前间隙及肝肾间隙可见大片状高密度影(图1A), CT值60 HU,肝周围伴少量腹腔积液。动脉期减薄后行血管重建示腹腔干开口处呈“鱼钩样”(图1B),管腔明显狭窄, 右侧膈肌脚增厚并压迫腹腔干导致狭窄后扩张,胰十二指肠动脉增粗并与肠系膜上动脉空肠动脉支相连,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可见多发扭曲的侧支血管影(图1C)。

图1 CT 平扫示肠系膜根部不规则片状高密度影( A );矢状面血管重建像示腹腔干起始处管腔受膈肌脚卡压重度狭窄及狭窄后扩张(箭, B );斜冠状面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间多发侧支循环形成,胰十二指肠动脉略增粗并与肠系膜上动脉空肠动脉分支相连通 ( C )

2讨论

膈肌中脚压迫综合征又称腹腔干卡压综合征,由Harjola于1963年首次报道[1]。膈肌中脚解剖上是主动脉裂孔水平连接左右膈肌脚的纤维韧带,于第一腰椎椎体水平在主动脉前方跨过腹腔干上方[2,3]。膈肌中脚对腹腔干的卡压可能是由于腹腔干偏向头侧或者韧带位置较低,主要发生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和体重减轻[2,4]。目前,显示腹腔动脉与膈肌中脚关系的最佳方法是CT血管成像[5,6],三维重建可显示腹腔动脉前上方外压性狭窄、软组织带状结构、 胰头周围侧支建立。在矢状面重建像上可见由膈肌中脚压迫腹腔干近段导致的局限性狭窄呈“鱼钩样”,排除临近的腹主动脉及腹腔干近段的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严重狭窄的患者可导致腹腔干血管狭窄后扩张、胰十二指肠动脉代偿性扩张。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扭曲扩张的侧支循环血管、 血液动力学改变可能诱导胰十二指肠动脉瘤的形成[4]。本例患者虽然血管重建图像未见明确的动脉瘤形成及对比剂外溢,但是由于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腹腔干起始部受到增厚的膈肌脚卡压明显变窄,亦可诊断为膈肌中脚压迫综合征。

自发性血肿 篇2

【关键词】多发性;颅内血肿;手术;治疗

多发颅内血肿是指颅内同一部位或不同部位形成二个或两个以上血肿。颅内出血形成的多发血肿,可能发生在脑内的任何位置。其中颞叶、额叶最为多见,其次多发于顶叶、枕叶,其余分布于脑基底节、脑干小脑。颅内血肿特别是指多发的以伤情严重,进展迅速,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表现,导致早期诊断特别困难,容易延误诊治效果。颅内血肿发病率的占10%-25%,其中居不同部位者占60%左右,位于同一部位,但不是同一类型血肿约占40%[1]。多发颅内血肿手术治疗仍是最主要的手段,手术治疗要迅速有效、尽量缩短术前准备时间,保证生命体征平稳,确保手术安全,手术的目的是清除颅内血肿、减压为主,现就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手术治疗谈谈以下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患者男17例,女11例;年龄16-6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8例,重物打击伤6例,意外跌伤4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9-13分7例、6-8分15例、3-5分6例。

1.2辅助检查术前均进行头颅CT检查,血肿数量两个以上不等。CT扫描硬膜外血肿2例,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7例。

1.3治疗2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一侧开颅16例,双侧开颅7例,双额叶+枕叶开颅5例,行二次手术的12例,术后进行常规治疗。

2结果

术后随访半年,28例手术患者中,死亡5例,死亡率17.8%,恢复良好15例,占53.57%,轻残、重残各4例。

3讨论

关于颅内血肿,有学者认为相对独立于颅脑损伤的疾病,其出血来源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2]。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是病情重、急、变化快、预后差、死亡率高,但是对手术方案和时机的选择目仍未有统一的标准[3],多发性颅内血肿往往脑损伤面积更为广泛,脑水肿范围更,一旦血肿过大或增长过快,很快就会引起脑疝,导致中枢衰竭,所以对其手术方案和时机选择是十分重要的。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以血肿的部位、大小、发展速度及周边脑组织水肿情况的不同而不同,伤后多有(50%以上)严重的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程度决定于血肿的范围、增长速度和合并脑外血肿的情况。颅内血肿的诊断主要以外伤史及随即出现的颅压增高症状为依据。急诊CT扫描可明确诊断,本组28例患者均进行头颅CT检查,有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硬膜外血肿2例,脑挫裂伤伴点状出血3例,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14例,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5例。多发颅内血肿的患者,要结合意识水平及其变化、血肿的大小及位置、中线结构偏移情况、脑池受压程度等因素来具体制定医疗方案,颅内压过高或已有脑疝征象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挽救生命,所以手术治疗仍是最主要的手段,28例手术患者中,死亡5例,死亡率17.8%,恢复良好15例,占53.57%,轻残、重残各4例。28例患者手术其中一侧开颅16例,双侧开颅7例,双额叶+枕叶开颅5例,我们体会到一侧血肿清除后压力降低更容易出现对侧血肿增大或迟发脑内血肿的发生,手术原则是要尽早手术,尽快清除比较大的血肿。一方面多发性颅内血肿往往脑损伤面积更为广泛,脑水肿范围更,一旦血肿过大或增长过快,很快就会引起脑疝,导致中枢衰竭,所以对其手术方案和时机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在手术中要把握一定的手术原则,清除较大一侧的血肿,解除占位,手术侧得以减压;多发颅内血肿常伴有严重的脑挫裂伤,术前多脑疝形成,术中需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清除血肿同时应彻底清除挫裂脑组织;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在多发颅内血肿中较为常见,病情多发展迅速,预后差。双侧血肿同时存在或同时存在广泛脑挫裂伤,虽中线结构无移位,但双侧脑室及脑池显示不清,要根据具体情况行双侧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和/或去骨瓣减压;幕下血肿,对于硬膜外合并小脑内血肿和/或挫伤,第四脑室变形、闭塞,要及时行血肿清除、后颅凹减压,合并梗阻性脑积水者要行脑室穿刺引流,合并幕上血肿、占位效应明显者,要一并行幕上、幕下开颅[4]。

综上所述,多发性颅内血肿比单各颅内血肿更复杂,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颅内高压,手术方式有多种,可根据病情、血肿类型适当选择手术,如何保持术后颅内各腔压力的平衡,如何避免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如何及时发现未手术侧血肿增大,从而及时调整手术进程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5]。

参考文献

[1]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6.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4.

[3]陈立,刘伟国.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治疗[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5,32(6):543.

[4]张会利,徐君,孙丹桂.创伤性多发颅内血肿的诊治[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4):369-371.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篇3

1 临床资料

3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15~78)岁,平均年龄46.5岁。14例仅有头痛、头昏,神经系统检查阴性;16例大多有昏迷史,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表现,神经系统检查可疑,生命体征有改变。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在(5~15)分之间。致伤原因及致伤方式:绝大多数为交通事故、坠落伤。为加速性所致冲击伤或减速性所致对冲伤;外伤后30min~10d行初次头颅CT检查,迟发性颅内血种发现时间距第一次CT检查时间约4h~9d;血肿位于脑内15例,急性硬膜下3例,急性硬膜外8例,亚急性硬膜下4例,硬膜外血肿8例中有6例合并颅骨骨折。

2 结果

手术治疗23例,保守治疗9例,术式:均采用开颅血肿消除和(或)去骨瓣减压术。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良好20例,中残7例,死亡5例。随访1~2年,存活者均能正常生活。

3 讨论

3.1 病因

3.1.1 颅骨骨折

骨折线处渗血可造成迟发性颅内血肿,一般发生于头部外伤后3~8h可出现,因此凡有颅骨骨折的病人,特别是颅骨骨折线经过窦或者硬脑膜中动脉走行区和交叉处,首次CT扫描未发现任何病变,而且病情无改善者,则应迅速复查CT,以免漏诊,延误病情。本组14例首次CT即见骨折线,及时复查CT,得以确诊,及时手术,效果较好。

3.1.2 脑内血肿

一般发生于严重脑挫裂伤和(或)硬膜外血肿清除或减压术后造成的继发性颅内出血,对于中、重度颅脑外伤,特别是GCS评分10分以下者,要注意迟发性脑内血肿出现的可能,有人说[1],迟发性脑内血肿是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脑挫裂伤是发生迟发性脑内血种的重要基础,且经首次头颅CT检查时有脑挫裂的部位,出现脑内血肿占48%~100%。如果病情的症状及体征与首次CT检查结果不相符合,我们更应注意迟发性脑内血种的发生,及时复查头颅CT以明确诊断,以便早期手术。

3.1.3 手术后诱发再次颅内出血也是一种常见的迟发性颅内血肿。

当患者术后硬膜外监测颅内压呈A型阶梯状上升[2],或者术后病情迅速恶化时,及时复查CT[3],以减少远隔部位迟发性血肿的漏诊率。

3.2 诊断

迟发性颅内血肿,根据其血肿类型及发展速度的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但共同的诊断依据为:(1)有确切的头部伤史;(2)头部外伤后脑受压的症状及体征;(3)确诊靠CT扫描或手术证实,原无颅内血肿的部位出现血肿。

为早日诊断和治疗,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及时复查头颅CT:(1)头部外伤后,经过确切治疗后意识状态无改善或恶化,和(或)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加重,和(或)出现局限性癫痫者。(2)成功手术清除血肿后,症状无改善,或一度好转后又恶化,或又出现脑受压表现者。(3)首次CT检查表现不能解释临床症状及体征者。(4)曾强力脱水、控制性过度换气,大骨瓣减压或有过低血压者。(5)对冲伤性脑挫裂伤后3天内姑息治疗无进步者。(6)出现新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者。(7)颅内压监测或生命体征有典型颅内压增高趋势者。有以上表现者均应在伤后24h~72h复查CT。

3.3 治疗体会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该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原发性脑损伤的程度、年龄、瞳孔变化、确诊时间及术前意识水平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4]。原则上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尤其是颞部和颅后窝血肿,一经确诊,即应尽快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本人认为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立即手术探查清除血肿。(1) CT表现有占位效应如血肿致脑中线移位或脑室受压明显者。(2)血肿致意识障碍,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或出现局限性癫痫者。(3)血肿致颅内压增高或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及体征。如果迟发性颅内血肿在幕上<20ml,幕下<10ml,占位效应不显,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病人意识清楚,可先行非手术治疗,严密观察及时CT复查,一旦病情恶化或血肿增大,占位效应明显,应尽早手术清除血肿。总之,手术宁早勿晚、宁低勿高、宁大勿小[5]

综上所述,本病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达34%~71%。提高本病救治水平的关键在于加强临床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征等),及时复查头颅CT,及时诊断,迅速清除颅内血肿,并给予合理的术后处理,即可降低残死率。

关键词:外伤,颅内血肿,临床分析,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264

[2] 钟兴明,郑惠民,陆文明.急性颅内高压患者颅内压反跳因素探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7;6(6) :340-341

[3] 周庆芳,许存森.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器质性损伤4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6,3(2) :54-56

[4] 江基尧,朱诚,等.颅脑损伤救治指南[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71

自发性血肿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4年1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 入院时无颅内血肿,但治疗过程中出现颅内血肿者;入院时有颅内血肿并手术行血肿清除, 但术后再发血肿者,共42例。本组病例均有明确外伤史,其中伤于交通事故者30例,头部受 打击致伤者4例,高处坠落时摔伤者8例。其中男32例,女10例。年龄18~67岁。受伤至入院 时间2小时内20例,3~10小时8例,11~24小时4例。入院CT扫描颅骨骨折14例,脑挫裂伤21 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有3例入院时并无明显颅脑症状,其中1例因胸外伤收入胸外 科,2例因四肢损伤收入骨科;治疗过程中出现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者16例,头痛加重或出 现头痛者13例,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者8例,症状无明显改变者5例,其中29例患者出现血压升 高。发现颅内血肿的GCS评分:3~5分6例;6~8分13例;9~12分15例;13~15分8例。CT复 查时间:血肿类型及血肿量。复查头颅CT发现DTIH距受伤时间:小于6小时的5例;6~12小 时12例;12~24小时16例;24~72小时9例。血肿类型:硬膜外血肿16例;硬膜下血肿12例 ;脑内血肿14例;血肿量:>30mL 37例,≤30mL 5例。

1.2 治疗方法 手术组:37例血肿量>30mL,中线结构移位者,行血肿清 除及去骨瓣减压。非手术组:5例血肿量≤30ml,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非手术治疗。

2 结果

按GCS评分治疗结果:良好23例,中残10例,重残5例,死亡4例。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发病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脑挫裂伤:文献认为脑 挫裂伤是DTIH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1]。脑挫裂伤后脑血管麻痹,局部血液交换减 少导致低氧血症,致使酸性产物堆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细胞渗出形成血肿。2)外伤 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病引起血管痉挛,致使小动脉供血组织缺血与坏死,最后血管破裂出 血形成血肿[2]。3)颅内压变化:伤后早期脑细胞水肿,脑组织肿胀,压迫脑血管 ,随着肿胀的消退及降颅压治疗,脑水肿减轻,血管充血扩张,通透性增高而致迟发性血肿 。4)凝血纤溶功能异常:颅脑损伤后,脑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通路,而脑组织损伤 释放凝血激酶,激活外源性凝血通路,此两通路同时被激活,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致凝血功 能障碍而造成迟发性颅内血肿[3]。

3.2 早期诊断 临床症状与体征:意识状态恶化是可靠的客观指标,有下 列情况者应尽早行CT。

首次CT检查发现DTIH的高危因素[4],脑挫裂伤伴点片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尤其是侧裂及脑沟的积血;颅骨骨折,尤其是骨折线跨过静脉窦或脑膜中动脉处。50岁以上 的减速损伤。以上情况应在伤后6、24、72小时内CT动态观察。伤后进行性意识障碍,病程 中出现新的局限性神经定位体征或原有体征加重,如肢体瘫痪、癫痫发作、烦躁不安等。开 颅术后骨窗压力依然很高或意识一度好转而后突然加重且颅内压增高的患者。烦躁不安、血 压升高、脉博减慢、呼吸深慢等颅高压征象明显而不能用原CT解释者。剧烈头痛、呕吐频繁 和出现新的阳性定位体征者。高龄患者脑萎缩,颅腔代偿容积大,易延误诊治。有凝血机能 异常者应提高警惕。

3.3 治疗

3.3.1 保守治疗 症状轻,一般状态良好,GCS评分13~15分,可保守治 疗。幕上单个血肿≤30mL或幕下血肿≤10mL。神志清楚或意识障碍不明显,无颅内压增高的 症状及体征者。无脑受压症状及体征者。经脱水等治疗后病情好转者。中线结构移位<0.5 cm者,环池无明显受压。颅内压监测≤25mmHg。血肿位于颞叶以外的硬膜下及脑内。绝对卧 床休息,头高位或半卧位,避免促使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咳嗽、用力排便、严密观察患者意 识、瞳孔血压、脉博体征等变化。轻者每2小时记录1次,重者1小时、30分钟或15分钟记录1 次。一般不使用镇静剂,对症治疗:脱水、止血等。但如血肿不大,伤后24小时内慎用脱水 剂。

3.3.2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1)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2)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3)幕下血肿量>10mL伴有梗阻 性脑积水。4)有癫痫发作者。5)幕上血肿量>30mL特别是有硬膜外血肿或颞叶血肿。6)昏迷 患者,CT复查发现了迟发性颅内血肿7)颅内压监护超过25mmHg。8)脑室,环池明显受压者。

手术方法: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冲洗引流术。严重复合外伤的患者,必须敬惕颅脑损 伤的存在。本组病例中3例入院时并无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但入院后逐渐出现头痛、意识 障碍、经查颅脑CT确诊,故科室之间密切合作是提高本病诊断的关键。单纯颅骨骨折或仅少 量硬膜外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伤后早期不用脱水剂。仅表现为脑挫裂伤,无明显脑水肿 ,无明显颅高压症状者,伤后24小时内慎用脱水剂。及时纠正低血压,防止脑缺血缺氧。愈 后取决于原发伤的程度、患者年龄、术前意识状态、确诊治疗时间。加强对本病的警惕性, 重视其临床特点及发展规律,合理应用CT检查,争取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有效提高疗效, 降低致残率与病死率。

4 参考文献

[1]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2 64

[2]王向阳,徐蔚.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4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 病杂志,2006,9(6):15.

[3]陈桂增,宋志惠.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救治体会[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6,5(4):407.

[4]汪野峰,梁庆新,何锦,等.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凝血纤溶机能异常的临床 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3(2):132

自发性血肿 篇5

关键词:迟发性颅内血肿,诊断,分析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DTIH) 是指颅脑损伤后经再次影像学检查 (CT、MRI) , 首次检查无血肿的部位出现新的颅内血肿[1]。研究DTIH发生高危因素及高发时间, 对制定其预防和处理策略的非常必要。本文对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急诊科2008年3月~2011年2月因头部外伤而行头颅CT检查的4856例病例进行排查, 从中筛选出发生了DTIH的74例病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结果

2008年3月~2011年2月, 急诊科接诊头部外伤并行头颅CT检查共4856人次, 其中74例发生了DTIH, 发生率为1.5%, 该数字与王忠诚所统计的1%~10%[1]相比, 稍处低限。出现时间:<8h34例, 8~24h25例, 24~72h, 5例, >72h1例。

我们把在原有血肿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DTIH, 称之为扩大型DTIH。首次头颅CT中没有血肿之处在复查时出现的DTIH, 称之为单纯型DTIH。单纯型DTIH 13例, 占DTIH的17.6%, 占颅脑外伤的0.3%;扩大型DTIH 61例, 占DTIH的82.4%, 占颅脑外伤的1.2%

DTIH首次CT表现, 颅内未见出血0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 脑挫裂伤41例, 颅骨骨折14例, 硬膜下血肿7例, 开颅手术后1例。有部分DTIH出现在多个部位, 因此例数超过总74例。

2 讨论

DTIH是一个放射学的概念, 由于病情存在隐匿性, 治疗效果欠佳, 发生后病人家属对病情变化难以理解, 往往是急诊科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了解其发生相关因素和高发时间, 对高危病例予以留观处理, 并给予病人及家属适当的解释和告诫, 降低DTIH对患者的损害程度, 从而降低医疗风险, 是急诊工作的一项新课题。

DTIH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扩大而成; (2) 体位改变频繁, 使颅内压力产生急剧的变化;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压力填塞效应减轻或消除; (3) 伤后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使颅内压降低[2]。 (4) 老年人额部着地时, 易撕破大脑表面向矢状窦回流的桥静脉, 导致其静脉、蛛网膜颗粒出血[3]。

通过以上统计结果, 我们发现, 首次头颅CT中没有血肿, 而复查时出现的颅内血肿的几率非常低, 只占所有就诊的颅脑外伤病例的0.3%, 绝大多数的DTIH是在原有血肿的基础上扩大而成, 占1.2%。

扩大型DTIH早期已出现明确的损伤, 发现迟发性血肿也基本是在医院留院或住院期间复查CT所发现, 处理一般比较及时, 因此造成的危害相对较低, 病人及其家属也容易理解。单纯型DTIH由于出血的部位在首次查CT未发现出血, 这类病人多数经急诊处理后回家, 不适随诊。一旦发生DTIH往往因处理不及时而危害极大, 病人家属对医院的意见也较大。通过以上对单纯型DTIH的分析, 我们发现, 单纯型DTIH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1) 颅骨骨折并发伤处硬膜外血肿; (2) 脑挫裂伤并发了伤处脑内血肿; (3) 老年人发生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首次CT检查颅内未见异常, 后来出现DTIH的病例在本次研究中没有发现。

外伤造成颅骨骨折和脑挫裂伤的病例, 由于伤后体位改变、脱水药的使用等因素, 造成颅内压下降, 从而压力填塞效应减轻或消除诱发DTIH[4]。另一方面, 老年人由于脑萎缩、血管脆性较大容易在轻微头部外伤后出现桥静脉、静脉窦、蛛网膜颗粒撕裂出血, 形成迟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

3 结论

3.1 留院观察的时间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DTIH的发生一般以扩大型为主, 单纯型DTIH少见。即使是单纯型DTIH, 其发生也基本上有迹可寻。DTIH多发生在伤后8h、8~24h以及24~72h, 发生风险呈逐段下降趋势。因此, 颅脑外伤后病人留观的时间一般以72h为宜。

3.2 重点关注的病因

DTIH一般由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以及硬膜下血肿等伤情引起, 医生须重点关注, 建议初次CT发现以上情况的病人必须留院观察, 予以适当的脑科观察, 并做好解释工作, 并复查头颅CT[3]。

首次CT检查颅内未见异常, 后出现DTIH的病例极为罕见, 在本次研究中未有发现。建议回家休息, 不适随诊;症状明显可留院观察, 予以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338.

[2]周汉光.95例外伤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治分析[J].医学信息, 2009, 22 (4) :561.

自发性血肿 篇6

关键词:脑出血,原发性,血肿,危险因素

原发性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除外外伤性脑出血。传统上认为,以血管破裂形式为主的原发性脑出血,尤其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出血时间极短,一般出血于入院时已停止,其后临床症状的恶化是由于脑水肿、感染、应激性溃疡、肾功能恶化等并发症因素所致。随着近年来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观察到部分患者原发性脑出血临床症状的恶化是由于血肿扩大导致。现就我院收治的324例脑出血病例作一临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1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324例,均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检查证实,并排除脑外伤、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梗死后、肿瘤、抗凝治疗等继发性出血因素。其中男186例,女138例;年龄52~84岁,中位年龄67.98岁;既往明确有高血压病史者284例;高血压病程2~16年。324例患者按血肿是否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31例和非血肿扩大组29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体征:血压140~240/86~136mm Hg,收缩压>180mm Hg 204例;意识清晰112例,嗜睡62例,浅昏迷82例,中度昏迷68例;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89例;血压持续升高51例;痫性发作16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42例。

1.3 头颅CT检查

显示基底节部位出血164例(其中壳核出血91例,丘脑出血73例;其中破入脑室41例),脑叶出血78例,小脑出血51例,脑干出血31例。出血量3~45ml。不规则血肿113例,圆形、类圆形血肿211例。首次头颅CT检查距发病时间<3h 128例,3~6h 151例,7~12h 32例,>12h 13例;第2次复查头颅CT距第1次CT检查时间<6h 70例,6~24h 185例,25~48h 25例,49h~7d 19例,8~14d 25例。

1.4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异常24例,肾功能异常48例,血糖升高76例。

1.5 血肿扩大判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在发病后24h内进行头颅CT检查,其中31例在出现症状加重时复查头颅CT,显示继续出血。血肿扩大标准按Brott标准[2],即第2次CT扫描时出血量比首次CT扫描时出血量增加33%以上判定为原发性脑出血继续出血。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Chisquare Test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血肿扩大情况

血肿扩大31例(9.57%)符合血肿扩大,其中20例(64.52%)发生在起病24h内、11例(35.48%)发生在起病24h后。

2.2 病死率

血肿扩大组病死率为67.74%(21/31)明显高于无血肿扩大组的7.85%(23/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危险因素分析

2.3.1 相关因素分析:

脑出血发病后有无血肿扩大与平均动脉压、收缩压、出血部位、血肿形态及血糖水平、肝肾功能异常、长期酗酒病史有关(P<0.05或P<0.01)。见表1。

2.3.2 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

脑出血发病后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按危险性大小排列依次为血肿形态、出血部位、收缩压水平、平均动脉压、血糖水平、肝肾功能异常、长期酗酒病史。见表2。

3讨论

3.1 发生时间及发生率

原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直接原因为病变部位血管存在活动性出血或早期再出血,一般不超过24h[3]。国内资料报道发病2h内行头颅CT检查继续出血的检出率高达86.24%,继续出血时间主要发生在发病后6h内(44.95%)[4]。Fujii等[5]对627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分析,继续出血发生率为35.5%。本文发现:原发性脑出血继续出血多发生于发病6h内,6h后虽可继续出血,但检出率低,分析原因可能与患者就诊时间较晚、未及时复查CT有关。因此,在原发性脑出血后尤其是发病后6h内症状突然加重、血压持续不降、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深者,应尽可能复查头颅CT,以判断是否有血肿扩大情况。

3.2 影响因素

(1)与高血压的关系:本文显示,脑出血患者起病后24h内,血压越高,继续出血的发生率越高,尤其是收缩压≥200mm Hg者,或平均动脉压≥120mm Hg者,因此发病后,应积极管理好血压,一般将血压维持在脑出血前水平或略高更为稳妥。血压过高时,可在降低颅内压的前提下慎重选用一些作用较为平和的降压药,使血压平稳缓慢地降低,一般认为发病2h内血压降低≤25%。(2)与血肿部位、形态的关系:本文显示,出血灶位于基底节部位的原发性脑出血继续出血发生率高于脑叶继续出血发生率,越靠近丘脑越易发生继续出血;血肿形态不规则者更易继续出血。资料显示,丘脑部位的原发性出血更易发生继续出血,可能与其临近脑室系统,脑室支撑力较脑实质弱,相对增加了局部压力梯度有关[6]。Fujii等[7]观察到不规则血肿出现扩大的发生率比圆形的高,通过多因素分析显示,不规则的血肿形态是血肿扩大的独立预测因子。国内李卓星等[8]报道通过不规则指数R值来评价血肿不规则的程度,通过对比观察,高R值组的血肿扩大发生率明显升高,结果与既往实验结论“不规则的血肿形态是血肿扩大的独立预测因子”相符合。(3)与血糖、肝肾功能状态、长期酗酒的关系:本文显示,血糖≥7.8mmol/L者因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更易导致原发性脑出血继续出血;肝肾功能不全者可使凝血机制异常及血管功能发生异常,导致原发性脑出血继续出血;长期酗酒者,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易发生原发性脑出血继续出血。

总之,原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与患者的血压、出血部位、血肿形态及患者的既往史有明显相关性。由于原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症状常进行性加重,且颅内压升高、脑组织中线结构移位、脑疝形成,直接导致病死率增加,故应加强监测,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情况,特别是意识状态、血压、血糖等,一旦发现情况异常,患者条件允许,应尽早复查头颅CT,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以尽最大努力降低病死率和残障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限于本文系回顾性分析,资料来源及其质量受到限制,故尚需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Brott T,Broderieck J,Kothari R,et al.Early hemorrhage growth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1997,28:1-5.

[3]李大年.现代神经内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08.

[4]刘萍,李效兰.脑出血继续出血109例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3):167.

[5]Fujii Y,Takeuchi S,Ssaaki O,et al.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predicators of hematoma enlargement in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1998,29:1160-1166.

[6]孟庆莲,焦念宝,梁迎春,等.自发性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发生时间[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1,3(6):396-397.

[7]Fujii Y,Tanaka R,Takeuchi S,et al.Hematoma enlargement in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Neurosurg,1994,80:51-57.

自发性血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女25例, 占54.4%;年龄14岁~61岁, 平均年龄44岁。除8例患者入院时意识清楚外, 其余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中度昏迷3例, 浅度昏迷7例。经头部CT发现, 18例患者存在额颞部脑挫裂伤, 2例硬膜外血肿, 3例硬膜下血肿, 其余患者头部CT检查无异常。

1.2 原因

本组46例患者因交通事故受伤占绝大多数, 共计34例, 高处坠落伤6例, 钝器击打和倒地伤6例。经进一步检查, 额颞部创伤伴颅底骨折8例, 颞部创伤伴骨折14例, 后枕创伤伴骨折9例, 枕部创伤伴骨折2例, 其他情况13例。

1.3 治疗方法

46例患者除24例行保守治疗外, 其余22例分别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具体例数分别为8例、7例、7例。

1.3.1 颅脑创伤患者如果符合急诊手术条件, 要在第一时间积极予以手术, 并在术中和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尤其注意意识、动作、瞳孔等变化 (具体表现为:患者病情恶化、昏迷程度加深、肢体活动受限、瞳孔发生异常) 。对老年患者而言, 颅骨骨折更要加倍注意, 如有必要, 止血、神经营养、预防感染等药物要及时跟上, 全程给予心电监护。

1.3.2 当患者出现上述不良症状时, 要复查CT, 对幕上单纯硬膜外 (下) 血肿, 出血量≤30 m L的患者要予以手术处置。如患者合并脑挫裂伤中线有移位、幕下硬膜外血肿≥10 m L, 或合并有梗阻性脑积水, 处置方法同上。脑内血肿患者要通过手术将血肿清除干净, 严重脑水肿可行去骨瓣减压术。此类患者治疗要做到早发现、早抢救, 以最大限度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1.3.3 如患者脑内血肿位于中线位置, 即应采取保守治疗, 血量大小和病情严重程度影响治疗手段权重较小[1]。

1.3.4 对于严重昏迷或预测在短期清醒希望不大的患者, 最好在治疗早期就行气管切开术, 从而有效防止肺部感染。当患者病情平稳后, 则宜给予高压氧治疗或者中医针灸, 从而帮助患者恢复。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 均应行颅内压监护和脱水治疗, 并进行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 注意须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

2 结果

2.1 46例患者在接受保守和手术治疗1周内均出现颅内血肿, 其中硬膜外血肿3例, 脑内血肿19例, 硬膜下血肿24例;幕上、下血肿分别为38例、8例。

2.2 治疗后, 我们对所有患者进行了平均半年的随访, 46例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中, 劳动能力大部分恢复者37例, 中残5例, 重残2例, 植物状态生存1例, 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患者颅底骨折, 初次进行CT检查未发现颅内血肿, 24 h后发现硬膜外血肿, 较大, 经紧急抢救无效后死亡。

3 讨论

3.1 患者颅脑损伤后随即进行CT扫描无血肿, 3 d内复查发现血肿, 再次复查在原位置和其他位置出现新的血肿, 称之为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该病发生率平均为10%, 据公开显示的资料最高达到28%[2]。本病多发在硬膜下, 硬脑膜下、外以及脑内都可能发生。其中, 发生在硬脑膜下和脑内的血肿在老龄颅脑损伤患者多发, 青壮年多为硬脑膜外血肿。患者脑挫裂伤后3 d内属发病高峰。

目前, 迟发性颅内血肿多是受外力影响, 导致颅脑损伤后颅骨 (底) 骨折, 或者是发生桥静脉断裂、脑挫裂伤、凝血机制等改变。因为在外力施压时血管并未受到损伤, 所以无明显的血肿, 当患者颅内压受到改变, 或是引发癫痫, 应用强力脱水剂后, 才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我们认为, 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 应该概括为中老年患者减速性暴力所致中重型颅脑损伤, 伤后数日内病情逐渐严重, 意识发生模糊, 出现癫痫状态, 一些有低血压、脑脊液外引流过度、换气或强力脱水的病例尤其明显。

3.2 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CT检查, 之后根据临床表现进行CT复查即可得出最终结论。根据治疗经验, 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和恢复情况与其就诊时间、复查时间和手术时间成正比关系[3], 也就是说, 越早发现、早治疗, 患者治疗效果就越好。对于经保守或手术治疗的患者要密切观察, 一旦出现颅压异常, 意识模糊和神经功能缺损等迟发性颅内血肿征兆, 要第一时间复查CT, 采取针对性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减少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 提高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需要密切观察的重点人群主要是发生脑挫裂伤、颅骨骨折、老龄、有凝血机制异常等患者。

3.3 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如得不到应及时有效的救治,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最重要的仍然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治疗时间要及时。本组46例患者经积极治疗有37例劳动能力大部分恢复, 占比为80.4%, 主要原因是我们在第一时间发现并给予了多次CT观察和手术、药物治疗。

摘要:目的 对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病因和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6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结果 46例患者经积极治疗, 劳动能力大部分恢复者37例, 中残5例, 重残2例, 植物状态生存1例, 死亡1例。结论对于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治疗要做到早发现, 早治疗, 在第一时间采取针对性救治措施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血肿,迟发性,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胡立峰, 闫晨光, 范文胜.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47例临床研究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2 (4) :112.

[2]喻厚丰, 查晓华.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35 (9) :55-56.

自发性血肿 篇8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选取所有患者中, 男性39例、女性18例, 年龄14~75岁、平均年龄54.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4例, 坠落伤8例, 打击伤3例, 其他2例。受伤机制:减速性损伤47例, 加速性损伤8例, 多发性2例。临床症状表现:头痛呕吐40例, 癫痫发作5例, 烦躁不安20例, 偏瘫3例, 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lasgow coma scale, GCS) 评分13~15分28例、9~12分20例、3~8分9例。有原发性昏迷史25例、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21例、合并脑脊液鼻漏或耳漏7例。

1.2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时间:首次头部CT检查时间在伤后0.5~3 h, 复查时间在伤后4~72 h。首次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10例、不同程度脑挫裂伤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颅骨骨折8例、颅内积气6例。迟发出血部位:血肿位于脑内37例、硬膜下11例、硬膜外6例、脑室内3例, 其中额颞部41例、后颅窝1例、双侧额颞部出血19例。迟发型出血时间:6 h内8例、6 h~12 h21例、12 h~24 h 19例、24 h后9例。迟发性颅内血肿部位与原发病灶关系:22例患者为原发性脑挫裂伤灶内, 发生于颅骨骨折部位6例、5例发生于开颅术后, 其中1例迟发同侧脑内血肿、3例迟发对侧硬膜外血肿、1例迟发对侧脑内血肿。

1.3 治疗方法

11例保守治疗, 常规予以降颅压抗炎止血防治癫痫发作等综合治疗;46例行手术治疗, 予以颅内血肿清除和或去骨瓣减压或额极颞极切除术, 术后行综合治疗。其中两例两次手术、3例双侧开颅手术。

1.4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2 结果

非手术治疗患者中1例因年龄偏大等原因家属放弃, 回家后3 d死亡。46例手术患者中1例因术后再次出血, 家属放弃再手术后死亡, 2例因肺部感染死亡。出院后随访, 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分级:Ⅰ级 (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25例 (43.9%) 、Ⅱ级 (大部分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或可独立生活) 15例 (26.3%) 、Ⅲ级 (需要人帮助, 扶拐可行走) 10例 (17.5%) 、Ⅳ级 (卧床休息, 但神志清楚) 3例 (5.3%) 、Ⅴ级 (植物状态或死亡) 4例 (7.0%) 。

3 讨论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是指颅脑损伤后首次头颅CT扫描未发现血肿, 经过一段时间头CT复查时出现颅内血肿者[1]。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 第一次头CT检查无血肿, 随后复查时发现血肿。 (2) 首次检查有血肿, 量小, 复查时在颅内不同部位发现新的血肿。 (3) 第一次检查有血肿, 须行手术治疗, 在术中或术后又在新的部位发现了新的血肿。

临床表现特点: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多发生在受伤24 h内, 本组48例, 占84.2%;后颅窝迟发血肿发生率低, 以枕部减速性损伤者多见, 迟发血肿常发生于额颞部, 本组41例, 占71.9%;发病年龄以中老年居多, 本组平均年龄54岁, 男性明显较女性多;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 意识障碍常进行性加重, GCS评分下降≥2分;颅骨骨折处是迟发性硬膜外血肿好发部位;术后低血压、低颅压是诱发因素。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易发因素及高危人群: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 受多种因素影响, 综合文献报道及本组病例资料认为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高危因素有: (1) 受伤机制为减速性损伤者, 尤其是枕部受伤引起额颞部对冲性脑挫裂伤者; (2) 首次CT扫描结果, 不能解释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者; (3) CT表现为散在多发性挫裂伤病灶者, 蛛网膜下腔出血, 尤其侧裂池积血者; (4) 颅骨骨折, 骨折线跨脑膜中动脉和 (或) 血管窦者; (5) 有肝肾功能损害、凝血机制障碍者; (6) 血肿清除术后, 脑组织膨出或回缩塌陷不明显或术后症状无改善, 意识障碍加深者[2]。 (7) 多发性损伤伴休克, 休克纠正后意识障碍仍无改善者[3]。

CT复查指征:总结57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例, CT扫描是诊断DTIH的主要手段。我们认为对颅脑损伤患者, 不应等到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时才复查头颅CT, 在诊治过程中, 如出现下列情况应及时行CT检查, 除外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1) 头痛明显加剧, 频繁呕吐; (2) 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短时间内GCS评分下降≥2分; (3) 出现新的神经系统损伤表现, 癫痫发作, 大小便失禁, 尤其是首次CT检查有异常者, 表现为:颅骨骨折合并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挫裂伤者;多发性颅脑损伤合并局灶性出血者。对于入院时CT检查正常者或病情无变化者, 常于24小时内复查1次, 5-7 d复查一次。入院第一次CT阳性者, 常规4-6 h内复查, 密切观察, 病情有变化时随时复查。手术者术后或术后24 h内、拔引流管前常规复查头颅CT, 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治疗方案: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治疗有赖于头颅CT检查情况[4]。对于头颅CT扫描示血肿量幕上<30 m L, 幕下<10 m L, 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 (<0.5 cm) , 脑底池显示清晰, GCS评分≥13分, 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者, 可密切观察病情, 行保守治疗, 一旦出现明显的颅内高压症状表现, 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出现新的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 影像学检查示中线结构移位明显 (>1 cm) , 脑底池显示不清或消失, 应急诊手术。手术指征除了考虑血肿大小外, 还要考虑到血肿部位脑挫裂伤的范围、受伤机制等[5]。

总之,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预后较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差。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动态头颅CT复查, 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降低病死率、致残率,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病例资料、诊疗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46例患者行颅内血肿清除和或去骨瓣减压术, 11例非手术治疗, 随访6个月, 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25例 (43.9%) 、Ⅱ级15例 (26.3%) 、Ⅲ级10例 (17.5%) 、Ⅳ级3例 (5.3%) 、Ⅴ级4例 (7.0%) 。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CT复查, 早期诊断, 合理治疗, 可提高治愈率, 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关键词:迟发颅内血肿,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张美彪, 王列, 罗科辉, 等.颅脑外伤迟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6) :18

[2]金文晓.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5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6) :134-135.

[3]王勇军.外伤性迟发颅内血肿58例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8) 150-151.

[4]李冬雪, 詹志勇, 李超.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CT征象[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4) 175-176.

自发性血肿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间进行诊治的94例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 其中60例为男性, 34例为女性;年龄在3~70岁之间, 平均为36.5岁。受伤原因:52例是由于交通事故, 16例为跌倒伤, 12例为坠落伤, 14例为砸击伤。这些患者发现存在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时间为:10例是在伤后8h, 20例是在伤后8~24h, 24例是在伤后24~48h, 36例是在伤后48~72h, 4例是在伤72h后。10例患者血肿量不超过30m L, 其余患者的出血量在30~70m L之间, 平均为48m L。

1.2 临床表现

本文所选的患者18例受创伤后意识仍然清楚;54例患者受伤后有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 其中20例为轻度意识障碍, 18例为中度意识障碍, 16例为深度昏迷。患者主要表现为:14例有头晕、头痛症状;16例为恶心、呕吐;12例表现为失语、视物不清以及偏瘫等症状;癫痫及单瘫的患者各为4例。

1.3 CT检查

本文所选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了CT头颅检查, 进行扫描后均未发现有血肿现象, 但是大多数患者有颅骨线性骨折或者脑挫裂伤。由于自身感觉病情有改变, 而到医院进行复查而确定为迟发性脑血肿。

1.4 治疗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同时进行各项辅助检查, 可选择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法: (1) 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 (2) 锥颅置管引流术; (3)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保守治疗方法:亚低温、止血、激素、抗炎、谨慎脱水、吸氧、保持呼吸通畅、对症治疗、高压氧以及营养支持等[2]。

2 结果

经过2~6个月的治疗, 对GOS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本文所选的94例患者中, 46例治疗效果良好, 18例为中度残疾, 6例为重度残疾, 2例为植物生存者, 18例死亡, 病死率为19.0%。

3 讨论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有25%~50%的病死率, 所说的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在影像学上说就是指伤后首次进行检查时未发现有颅内血肿, 但是一段时间后在次进行检查时可发现血肿存在, 但是首次血肿进行清除一段时间后, 颅内的其他部位再次出现血肿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

3.1 发病机制

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颅内的血管发生坏死、破裂或者血管舒缩功能出现障碍的引起的, 也有学者认为颅内血肿是由于脑受外伤后凝血机制出现异常导致的[3]。还有学者认为是由于手术减压以及强力脱水等操作导致的颅内压快速降低所致, 进而失去了血源性的填塞压迫止血。

3.2 手术疗法

(1) 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和椎颅置管引流术:特别适用于伤后轻度及中度意识障碍的患者, 血肿量在30~60m L之间, 同时无脑疝形成。锥颅置管引流术对患者的损伤小, 操作简单、方便, 手术费用低, 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使用。 (2)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需要神经内镜及手术显微镜相互配合, 这样手术才会达到最佳效果[4]。 (3)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适合深度昏迷的患者, 血肿位置较深、肿胀严重、出血量大以及脑受压明显同时伴有中线移位的患者, 患者有脑疝出现, 这是可考虑使用这种手术方法。

3.3 非手术疗法

患者有以下表现时可选择非手术治疗: (1) 患者轻度意识障碍, 血肿量不超过30m L, 同时无脑疝出现。 (2) 没有希望存活的极为重患者。治疗方法: (1) 亚低温疗法:本文运用此种方法治疗的患者临床效果较好, 亚低温疗法的优势较多, 例如降低脑耗氧量和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 组织脑细胞受内源毒素的损害, 增加脑灌注量及脑血氧饱和度[5]。 (2) 防止合并症:防治肺炎、高血糖以及上消化道大出血。

综上所述, 对于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最主要的是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这也是降低患者病死率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措施, 对本病进行治疗时首选的方法为手术治疗, 临床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陈锡起, 王岩, 庞业光, 等.轻型颅脑损伤后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9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2) :56-57.

[2]廖玲, 林薇.无症状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11例CT诊断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3) :81-82.

[3]李岩.外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手术治疗8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5) :136-137.

[4]李奋强, 李松年, 韦刚, 等.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36例救治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 14 (5) :846-847.

上一篇:多媒体辅助教学反思下一篇:小学语文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