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共11篇)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篇1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无论在临床医疗或是在法医检案中都极其常见, 涉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甄别, 尤其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 对于涉案事 (案) 件的定性, 乃至最终处理都至关重要。
1 案例资料
案例1 (图1~7) 2004年5月18日11时20分至14时30分许, 宋某与朋友张某、王某、廖某、郭某一行5人在一起狂欢。酒醉饭饱后宋某 (1人独饮白酒约600g) 东倒西歪地串到某茶馆, 大声吆喝着要喝茶、打牌却没人理睬, 宋某很是不悦, 大喊大叫中推翻茶几数张, 打烂茶杯数十个, 遂与茶馆老板邓某发生纠纷, 争执、推拉中宋某突然倒地, 不省人事, 十余分钟后死亡。20min后宋某亲属十余人气势汹汹, 持械直奔茶馆, 欲找茶馆老板邓某偿命, 群众见势不妙, 遂电话报案。尸体检验:死者宋某, 男, 40岁, 发育正常, 营养较差, 尸长165cm, 尸斑暗紫红色, 尸僵未形成。发色黑、长1.5cm, 头皮无血肿, 颅骨无骨折, 双眼闭, 左眼睑结膜充血, 角膜清晰, 能透视瞳孔, 双瞳等大、形圆、直径0.6cm, 口、鼻腔未见出血及分泌物, 外耳道无出血。颈、胸、腹、脊柱、四肢、会阴部未见损伤, 龟头处见少许溢液。解剖见:蛛网膜下腔广泛性出血, 小脑摹下出血。胸骨、肋骨无骨折, 胸、腹、盆腔未见出血、积液, 左侧胸膜粘连, 左心室脏面见一0.7cm×0.6cm出血灶, 双肺广泛性针尖样出血;肝大、右肋缘下4cm、剑突下7cm, 胃黏膜明显出血、嗅及大量酒味。尸血酒精检测:乙醇140mg/100ml。 (华西法医学鉴定中心) 病理检验:死者宋某脑底部蛛网膜下腔出血最明显处发现血管畸形, 生长方式为类海绵状血管瘤, 多个脑切面均未见脑挫伤灶。病理诊断: (1) 脑底部浅表血管壁发育畸形, 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2) 室管膜瘤伴砂粒体形成;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4) 心肌间质血管扩张、充血、少许漏血性出血。鉴定结论:死者宋某系脑底血管畸形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 大量饮酒、情绪激动、外力作用等均可诱发脑底畸形血管破裂出血。
案例2 (图8~12) 2007年7月21日8时许, 某茶馆发生一起凶杀案, 受害人安某被人用木棒多次击打头部后死亡。尸体检验:死者安某, 女, 身长152cm, 发育正常, 营养良好。发黑, 发长40~45cm。尸斑浅淡、暗红色, 尸僵未形成。左顶枕部有一8cm×1.1cm和一5.5cm×0.7cm条形创口, 深达颅骨, 创缘不整齐, 创壁不光滑, 创腔内有组织间桥和毛发黏附;右顶部有一9cm×8cm×2cm头皮血肿。左上睑淤血、肿胀, 双眼闭, 睑结膜苍白, 角膜清晰, 能透视瞳孔, 双瞳等大、形圆、直径0.5cm。口、鼻腔未见出血和分泌物, 外耳道无出血。唇、舌及口腔黏膜无破损。颈部无损伤。胸廓对称、无畸形, 胸骨、肋骨无骨折。腹膨隆, 未见损伤。会阴部、脊椎、四肢无损伤。解剖见:右侧帽状腱膜下广泛性出血, 右颞顶部骨缝处有一5cm×0.3cm骨折。蛛网膜下腔广泛性出血, 脑实质未见出血和挫伤;颈部肌群无出血, 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无骨折, 喉头无水肿。胸部肌群无出血, 锁骨、胸骨、肋骨无骨折。心、肺、肝、胆、胰、脾、双肾、膀胱、大小肠、子宫及附件未见损伤。病理检验:全脑重1 200g, 左颞叶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小脑及脑干实质未见出血。病理诊断: (1) 大脑左侧颞叶蛛网膜下腔出血, (2) 脑淤血、水肿。鉴定结论:死者安某系被棍棒类钝器多次击打头部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
2 讨论
人脑表面, 被有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三层被膜。蛛网膜是一层极其菲薄的膜, 因上面布满网状血管而得名。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称之为蛛网膜下腔。
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 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 统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 它并非某种特定的疾病, 而是某些伤、病的综合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按发生原因通常分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自发性 (非外伤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 两者的鉴别诊断尤其是涉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 是法医检案的重要任务, 其甄别要点主要有。
2.1 出血原因和诱发因素
从出血原因来看,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单一, 通常为皮质静脉和软脑膜在脑挫伤时破裂, 或者额面部外伤头部突然后仰致脑底动脉破裂, 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故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必有明确的外伤史, 主要是头部钝器伤, 可伴有脑皮质挫伤、裂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 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是指脑实质出血, 血液冲破脑组织流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 尽管原因很多, 但通常没有确切的外伤史, 常见的病因有颅内动脉瘤和脑 (脊髓) 血管畸形, 约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 尤以前者居多, 其他原因有动脉硬化、脑底异常血管网症 (烟雾病) 、颅内肿瘤、血液病、动脉炎、脑炎、脑膜炎等;通常30岁以前发病者, 多为血管畸形, 40岁以后发病者多为颅内动脉瘤破裂, 50岁以上发病者, 往往提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肿瘤。
从诱发因素来看,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伴有一定的诱发因素, 诸如高血压、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突然负重、大量饮酒、情绪激动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除了确切的外力作用外, 通常没有上述诱发因素。
本文宋某在大量饮酒、情绪激动、争执推拉中突然发病, 系饮酒、激动、外力等综合因素诱发的脑底畸形血管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原因并非外力直接打击;而安某则是在头部遭棍棒多次重击, 以致头皮出血、颅骨骨折的情况下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系典型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两者有质的区别。因此, 纵然有蛛网膜下腔血液的大量蓄积, 没有机械性暴力存在的客观依据,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结论就难以成立。外力作用是区分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2.2 出血部位与血液分布
从出血部位来看,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位于脑挫伤区, 外力作用可以造成伤侧脑挫 (裂) 伤, 皮质静脉、软脑膜破裂出血, 血液局限在打击部位;也可以造成对侧皮质静脉、软脑膜破裂, 出现对冲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部位发生在对侧;和/或造成双侧皮质静脉、软脑膜破裂, 出血部位发生在伤侧和对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破裂血管多为椎动脉、脑底动脉及其分支、脑表面小血管, 没有明显的脑挫伤灶, 出血部位集中在畸形、病变、薄弱区。
从血液分布来看,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界限明显, 多呈非对称性点片状分布或弥漫性分布, 在伴有多发性脑挫 (裂) 伤时, 呈现以脑挫伤灶为中心的片状分布或弥漫至整个大脑半球;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位于脑基底部, 呈弥漫性分布, 界限不显。
2.3 伤病过程与发病历史
从伤病过程来看,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尽管起病急, 突然发生, 不分昼夜, 病前也常无先兆, 但通常都有一个可以述明的发病过程和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 头痛 (尤其是枕部剧烈撕裂样头痛或胀痛) 、呕吐 (大量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使脑脊液循环障碍, 颅内压增高, 故常伴有频繁呕吐) 和颈项强直 (血液刺激脑膜引起颈部肌肉痉挛) 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三大主症;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暴力的直接作用, 病程短暂, 通常缺乏上述临床症状。
从发病历史来看,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自身潜在疾病因素的存在, 通常有反复头痛的病史;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外力作用的直接引发, 通常没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2.4 血液性状与客观检查
从血液性状来看,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出血量不多, 也少有出现凝血块;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出血量较多, 且易形成凝血块。
从客观检查来看,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仔细病检通常能找到病变组织和破裂血管, 脑脊液检查呈均匀一致性的血性脑脊液;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可以从头皮、颅骨和不同程度的脑挫 (裂) 伤上找到外力存在的客观依据。
总之,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者, 尤其是涉案蛛网膜下腔出血者, 综合分析出血原因、出血部位、血液性状、血液分布、伤病过程和诱发因素等, 结合客观检查,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难鉴别。在此, 外力因素的把握和暴力蛛迹的捕捉至关重要。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篇2
方法 选2003年11月~2006年2月收治的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通过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心理护理、调整生活方式和行为指导等健康教育,病人均康复出院,无合并症发生。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否等于脑出血 篇3
(一)脑出血 脑出血又叫脑溢血,是指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血液从血管中溢出而流入脑组织内的一种疾病。脑出血时血液会很快在脑组织内凝固成块,挤压正常的脑组织,破坏脑组织的功能,从而引起头疼、瘫痪、失语、意识障碍等。其临床表现一般较“蛛血”要重,其致残率、致死率都大大高于“蛛血”。
脑出血的主要发病原因是患者患有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一般来说患者长期患有高血压易使脑部小动脉发生病变。患者血压的骤然升高易使脑动脉破裂。此外患有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动脉淀粉样变及脑肿瘤等也易导致脑出血。
脑出血多发生在患者处于活动状态下,发病的诱因很多。主要与患者情绪激动、兴奋、生气、悲伤、过度劳累或用力过大等因素有关。若患者进行长时间不适当的娱乐、酗酒、工作强度过大、剧烈咳嗽、排便用力等均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血压骤然上升而诱发脑出血。
(二)蛛网膜出血 “蛛血”是另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是大脑的一层极薄的膜,因上面布满网状的血管而得名,蛛网膜下面是软脑膜,蛛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叫做蛛网膜下腔。“蛛血”是指脑底部与脑表面血管破裂后大量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引起“蛛血”的常见疾病为颅内动脉瘤(绝大多数为先天性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各类“蛛血”患者的发病多与年龄有关。先天性动脉瘤患者多在40~50岁时发生“蛛血”,脑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患者多在60岁以上发生“蛛血”,脑血管畸形患者多在10~40岁发生“蛛血”。本山大叔之病即由先天性脑动脉瘤引起的。
“蛛血”的发病亦有些诱发的脑外因素,如高血压、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抬举重物、排便用力等。据媒体报道,本山大叔是因为长期工作劳累过度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而引起“蛛血”。
多数“蛛血”患者发病前无明显的先兆症状,多为突然发病,发病时有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项背痛等症状。约有半数以上的此类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蛛血”因没有直接损伤脑组织,故与脑出血所引起的脑实质内占位性病变不同,其致残率、致死率比脑出血均较低。但是“蛛血”的并发症则较多,如再次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因此患者在发生“蛛血”后应积极进行治疗,病情缓解后要避免各种诱发因素的出现,防止上述并发症的发生。赵本山出院后医生建议他继续在上海静心调养,禁止他乘坐飞机等,就是预防他再次发病,引起不良并发症。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体会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2例, 其中男12例, 女10例, 年龄34岁~69岁, 平均年龄53岁, 均经头颅CT确诊。住院期间给予脱水降颅内压、缓解症状、控制再出血、防治脑血管痉挛等治疗, 治愈20例, 死亡1例, 自动出院1例。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保持病房安静, 减少探视, 嘱其绝对卧床休息4周~6周。患者宜取平卧或侧卧位, 抬高头部15°~30°, 以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
2.2 心理护理
患者起病急骤, 多数患者没有前驱症状, 加之患者对此病缺乏了解, 患者常有烦躁不安、焦虑、恐惧情绪。护理人员应理解、关心患者, 及时告知患者此病的新研究进展, 做好心理护理, 让患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与患者家属联系, 让患者家属给予支持和鼓励。
2.3 饮食护理
患者发病后需绝对卧床休息, 肠蠕动慢, 食欲差, 给予少量多餐, 提供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清淡、易消化食物, 保证营养供给, 并多食富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通便剂。
2.4 病情观察
2.4.1 严密监测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观察有无剧烈头痛、呕吐、抽搐等。如患者脉搏、呼吸减慢, 血压升高, 同时有意识障碍, 头痛剧烈, 瞳孔不等大, 呕吐频繁并呈喷射状就有可能发生脑疝, 要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2.4.2 及时发现再出血的征兆
内科治疗的患者中, 临床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再出血, 而且常于发病后2周内发生[2]。再出血常有先兆表现, 如头痛、烦躁不安, 如患者在病情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剧烈头痛, 意识障碍, 瞳孔变化, 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2.4.3 注意观察有无血管痉挛
血管痉挛可发生在任何时间, 多见于病程第15~16天。如患者病情稳定转入恶化, 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 应提高警惕并及时通知医生争取治疗时间。
2.4.4 预防并发症
协助患者生活所需, 保持口腔、皮肤清洁,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不等于完全制动, 应勤翻身, 防止压疮、坠积性肺炎发生, 对肢体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2.5 用药护理
患者静滴甘露醇时应加强巡视, 严防药物外渗, 保证药物准确、及时应用。尼莫地平具有较强的扩血管作用, 而且尼莫地平为酒精溶剂, 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慌等反应, 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有条件者使用输液泵维持, 并密切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2.6 出院指导
出院后逐渐下床活动, 避免情绪激动和劳累;严格按医嘱服药, 定期到门诊复查;加强营养, 增强抵抗力;注意预防感冒, 保持大便通畅;偏瘫、失语者坚持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训练。
3 体会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神经内科较常见的危重疾病, 且有发生再出血或血管痉挛的危险性。通过对本组2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 密切观察其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并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家属的配合工作。加强基础护理, 防止并发症, 严防再出血和血管痉挛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649.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5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 C2013)10-0164-01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硬化性动脉瘤和脑基底异常血管网等,多数患者发病时有明显的诱因,如用力劳动,情绪激动,恐惧、解大小便等,这些因素均能使得血压突然升高二促使已经存在病变的血管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病复发较多,复发者病死率也较高,因此预防复发至关重要,10年1月至13年1月,我院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5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5例,男32例,女33例,年龄35~82岁,发病诱因为:动态发病45例,其中一般活动15例,用力劳动5例,解大小便4例,排尿3例,情绪激动11例,恐惧2例,饮酒5例,静态发病8例,原因待查12例,本组复发9例,本次出血距离前次出血时间:2个月以内者3例,2个月以上者6例。
本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15例,呕吐14例,肢体瘫痪45例,意识障碍8例,颈项强直20例,克氏征阳性18例,腰穿60例,脑脊液变化均提示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治疗后,治愈25例,好转28例,恶化3例,死亡4例。
2、护理重点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除了按照一般神经科患者护理的方法外,其护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如何预防再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率较高,复发者病死率也很高,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因此,消除复发的危险因素是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的关键,护士必须熟悉复发的危险因素,预防复发,协助患者安全度过复发期。
2.1 消除复发因素
2.1.1 绝对卧床休息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至少4周,过早下床活动可引起再出血,然而某些年轻患者,不愿在室内大小便。对此,护士应耐心解释,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1.2 心里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剧烈,某些患者还伴有肢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容易产生急躁忧虑和恐惧心心理。因此化石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给予患者热情的关怀,安慰和鼓励,并向其详细介绍复发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方法,稳定患者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刘某,女,病后情绪低落,顾虑重重,第四周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但因害怕复发,不敢活动,经医护人员多次安慰解释,情绪逐渐消失,精神状态恢复正常,第六周痊愈出院。
2.1.3 避免情绪激动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必須避免生气着急,高兴或紧张,恐惧等情绪变化,本组情绪激动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占16.9%。
2.1.4 保持大便通畅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长时间卧床,肠蠕动减弱而引起便秘,排便时患者产生急躁情绪或用力过猛,血压突然升高导致再出血,本组解大便时发病4例,占6.1%。
2.1.5 避免重体力劳动 少数患者可远期发病,首次出血治愈后,患者逐渐失去复发的警惕性而参加重体力劳动。例如:张某,男,53岁,3年前曾患此病治愈,后来推柴时突然剧烈头痛、呕吐、腰穿证实为再出血,抢救无效死亡。
2.1.6 对家属进行宣教 护士应向家属说明本病容易复发,并详细介绍复发因素和预防复发的办法,耐心劝告家属,减少探视,避免与患者交谈和干扰其休息,医护人员与家属合作,共同协助患者渡过急性期。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常见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原因为脑疝脑血管痉挛和肺部感染,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处理,也可免于死亡。
多数患者死于脑疝,其中以海马沟回疝最多,主要表现为一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本组有的死于脑血管痉挛,主要表现为病后3~21天病情反复。如再次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和意识障碍或头痛、呕吐加重、意识障碍加深。并出现肢体瘫痪等,少数患者死于合并症。主要是肺部感染,发病3天后,如患者体温逐渐上升、咳嗽、周围血象白细胞增多,则应考虑是否有肺部感染,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因此,我们对蛛网膜下腔患者严密观察症状、体温、意识、瞳孔和肢体变化,以便及时妥善处理。
2.3 对意识清醒者给予足量的止痛剂和镇静剂,以减轻头痛或躁动不安,对尿潴留患者给予留置导尿管,定期冲洗,便秘时给予缓泻剂或石蜡油、开塞露等,一般禁用灌肠,以免引起血压或颅内压增高导致在出血,对某些伴有高血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压应控制在平时水平,必要时用降压药,但要定时观察血压,以免血压下降过低或者过快造成脑缺血,用甘露醇降颅内压时,应按时给药,必须在30分钟以内输完,以保持颅内压的稳定性,有利于止血,止血药以选择抗纤维蛋白溶解剂为好,防止破裂的动脉瘤处的凝血块溶解,对预防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具有一定作用。
2.4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时,护士嘱其继续避免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的复发问题,防止再出血。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分析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SAH患者均经颅脑CT及腰穿脑脊液检查证实, 全部符合SAH诊断标准;其中男48例, 女32例, 年龄22~80岁, 平均年龄44.5岁。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细致地解释, 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治疗及减轻控制症状的方法, 让患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2.2 生命体征的护理
严密观察、记录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光反应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意识、瞳孔是判断SAH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 当患者出现意识改变, 两侧瞳孔不等大, 应考虑到脑疝发生, 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给予脱水、止血、冰枕等护理。
2.3 一般护理
SAH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屋内安静, 患者卧床4-6周, 减少头部搬动, 翻身动作应轻柔。床头抬高15-30度有利于促进脑血液循环和水肿消退。少食多餐, 保持大便通畅。
2.3 用药护理
使用20%甘露醇脱水治疗时应快速静脉滴入, 并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以免药液外漏导致组织水肿或皮肤坏死[3]。在输液前向患者解释药物副作用, 避免患者的紧张情绪。患病卧床期间使用6-氨基己酸或其他止血药时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士应特别注意双下肢有无肿胀疼痛等临床表现。
2.5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 再出血的观察与护理:保守治疗患者2周内出现再出血的几率较大, 并且死亡率高。急性期要保持安静, 避免可能引起血压或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配合医生用镇静药物。在发病2周内, 护士要加强巡视病房, 一旦发现剧烈头痛、烦躁不安、瞳瞳孔大小异常、血压再次升高、心率呼吸减慢等再出血先兆, 应立即报告医生, 同时做好紧急抢救准备。 (2) 脑血管痉挛的观察及护理:脑血管痉挛分为急性痉挛期和迟发性痉挛期,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导致SAH病残和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床边经颅多普勒检查是较可靠的诊断方法。临床常使用尼莫地平扩张血管, 防治脑血管痉挛, 护士应严格控制好静脉滴注速度。 (3) 防止肺部感染:对呕吐频繁的患者应采取侧卧位, 及时清除呕吐物;痰多时随时吸出, 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 遵医嘱早期、合理、适量使用抗生素, 可防止吸入性肺炎。
3 结果
治愈64例, 好转12例, 总有效率为95%;死亡4例, 死亡率为5%。
4 讨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神经科较常见的危重疾病, 且有发生再次出血或血管痉挛的危险性。通过对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 护士应熟练掌握本病临床特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密切注意神志、瞳孔、血压的变化, 注意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加强责任心, 细心观察,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汇报处理。当患者出现高血压时应缓慢降压, 每日保证足够的摄入量, 并提高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家属的配合工作, 加强基础护理, 防止并发症发生是该病治愈护理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姚翠萍, 王明霞,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12) :1309-1316.
[2]张繁荣, 尹明达, 不典型SAH误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0 (8) :142-143.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篇7
1 临床资料
男性18例, 女性4例,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62岁。病史最短14h, 最长半个月。有意识障碍者4例, 经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 护理得当, 19例治愈出院, 3例死亡。
2 体会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尤为重要, 因为剧烈头痛, 严重呕吐, 加之对疾病缺乏了解, 难免产生恐惧心理, 悲观失望, 有濒死感, 对治疗失去信心。于是, 护士应主动与患者谈心, 关心他们生活, 耐心介绍病情及治疗方案。使其消除顾虑, 密切了护患关系, 增强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2 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 将病人安置在单人房间, 使病室清洁卫生、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流通, 同时减少探视, 使患者充分休息, 减轻出血。患者卧床休息4~6周, 减少头部搬动, 翻身动作应轻柔、缓慢。翻身时和翻身后应注意使患者颈部处于中线位, 以维持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抬高床头15~30°, 有助于静脉回流, 促进脑血液循环和脑水肿消退, 防止再出血发生。
2.3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观察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并详细记录。本组有一例患者入院后3d突然神志昏迷, 双侧瞳孔不等大, 呼吸不规则。责任护士发现患者病情加重立即与医生联系, 及时给予脱水、止血、冰枕等处理, 6h后患者神志转清楚, 双侧瞳孔等大, 呼吸平稳, 继续治疗20d后痊愈出院。
2.4 药物治疗中的观察及护理
(1) 头痛剧烈, 呕吐频繁者用亚冬眠疗法, 它能镇痛、止吐, 使病人保持安静。防止继续出血使用亚冬眠部法时, 患者处于嗜睡状, 要注意与意识障碍相区别。这类病人禁用吗啡。 (2) 应用20%甘露醇250m L静脉推注, 每4小时1次, 可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高渗性脱水剂注射时不得外渗。有外渗者, 立即拔针, 再行穿刺, 在药物外渗处用50%硫酸镁湿热敷, 防止皮肤坏死。腰椎穿刺缓慢放出10m L脑脊液, 能减轻脑膜刺激征, 降低颅内压和协助诊断, 缓解头痛有一定疗效。有5例患者因头痛剧烈、呕吐频繁, 经腰椎穿刺缓慢放出10m L脑脊液后, 病情得以缓解, 术后嘱患者去枕平卧6h, 无一例出现后遗症。 (3) 用6氨基已酸8g, 止血敏2g分别加入2组液体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维生素K110mg肌肉注射, 每日2次。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尽量集中进行, 减少对病人的刺激, 使其充分休息, 出血减轻。
2.5 大小便要通畅
患者因长期卧床, 肠蠕动减慢, 或不习惯于床上排便, 常常引起便秘。用力排便可使血压突然升高, 再次出血, 因此应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 定时排便, 指导患者少食多餐, 进食高热量、优质蛋白、含维生素、粗纤维食物, 如水果 (香蕉、西瓜) 、蔬菜等。锻炼床上大小便能力, 防止便秘和尿潴留, 必要时给予开塞露缸注。昏迷者留置尿管, 防止尿潴留引起躁动不安。
2.6 预防感染
患者发病后脑的正常功能紊乱, 营养供应不足, 机体抵抗力低下, 长期卧床咳嗽少, 痰液及分泌物排除不畅, 食物及呕吐物误吸, 出现肺内感染, 指导病人有效排痰行雾化吸入, 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加强室内空气消毒, 以防止预防肺内感染的发生。
2.7 加强基础护理
(1) 22例患者中卧床最长时间的2个半月, 最短的半个月, 患者因生活不能自理, 我们根据患者出汗情况, 每1~3天用温水擦洗全身皮肤1次。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 必要时放置褥疮垫。在肩夹、低尾、足跟等处用50%红花酒精按摩, 每日1~2次, 根据情况更换内衣及被子, 患者舒适, 安心治疗。病情稳定者逐日下床轻微活动。经病人积极配合及精心护理, 结果无1例褥疮发生。 (2) 每日早晨协助神志清楚患者用温水清洁口腔。对昏迷病人行口腔护理时, 严防棉球坠入气管, 引起窒息。口腔护理消除口臭, 增进食欲, 防止了口腔溃疡的发生。
3 讨论
提高了病人的基础护理质量。通过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的基础护理的实施,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护理人员在为病人执行各项基础护理的过程中, 通过用心、用情的服务和精湛的技术为病人提供了舒适的感受, 加强病人的基础护理管理后, 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了疾病的早日康复, 这种情、理、知、行的应用与转换让护理人员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 主动地为病人落实基础护理中的每个细节, 建立了基础护理与主动服务的良性循环, 有效地保证了病人的护理质量。
提升了医院的服务形象。加强病人的基础护理管理后满足了病人的生理需求, 减轻了病人家属的陪护负担, 受到了病人、家属及社会的高度评价, 加强基础护理管理后提高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满意度, 树立了医院良好的服务形象。促进护理专业学科的发展。基础护理实际上应为护理专业的本质和精髓, 它是护士观察病情的最好途径, 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最好纽带, 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基础护理的强化管理促使护理人员把握住了护理专业的本质, 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摘要:总结2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护理体会, 应细心观察病情, 及时做好沟通, 为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 预防并发症, 提高治愈率。通过实施正确而有效的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治愈率, 还可直接影响到患者治愈后的生存质量。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篇8
例1女63岁一周前因情绪激动后感头晕, 非旋转性, 呕吐一次, 非喷射性, 无头痛。次日出现阵发性意识障碍, 阵阵糊涂, 健忘伴嗜睡少言, 右上肢阵阵抽搐, 无肢体活动障碍, 无二便失禁。入院查体:T、P、R正常。BP 150/100mmHg。神志清, 精神极弱, 右上肢抽搐不止, 定向力差, 瞳孔正常, 颈软, 心肺无异常。脑膜刺激征阴性。腰穿压力不高, 脑脊液浅黄色透明。诊断为珠网膜下腔出血, 经治疗痊愈。
例2男78岁以头痛头晕伴呕吐两天入院。两天前无诱因感头痛, 但不剧烈, 伴头晕, 非喷射性呕吐两次。入院查体:T、P、R、正常, BP 130/110mmHg。神志清, 瞳孔正常, 颈软, 心肺部无异常, 脑膜刺激征阴性。腰穿压力较高, 血性脑脊液。诊断为珠网膜下腔出血, 经治疗好转出院。
例3男72岁因突发剧烈眩晕, 视物旋转不敢睁眼, 呕吐伴耳鸣一天入院。查体:血压BP160/110 mmHg, 意识清楚, 眼球水平震颤, 颈软, 心脏向左扩大, 脑膜刺激征阴性。按高血压、美尼尔综合症治疗症状不减, 入院第二天出现头痛但不严重, 颈部轻度抵抗, 腰穿脑脊液为血性, 诊断为珠网膜下腔出血, 经治疗痊愈。
2讨论
复习文献结合以上三例老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如下: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发生率低, 其程度也较轻, 主要原因可能因为老年人痛阈值较高, 反应较迟钝有关。还可能与老年人多有脑萎缩, 一般表现为低颅压。故当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由于颅腔对脑水肿代偿能力增加, 所以头痛等高颅压症状出现较晚甚至不出现。另外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以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为主, 出血量可能较少, 不同于青壮年的脑动脉瘤及血管畸形出血量大, 因而剧烈头痛较少。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意识障碍比青年人发生率高, 可能与老年人脑细胞功能降低, 脑动脉硬化较明显往往有慢性脑供血不足, 大脑对缺氧敏感性较高或并发脑血管痉挛有关。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刺激征出现较少, 可能与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以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引起较多, 由于动脉硬化出血量下小, 出血速度慢, 不易刺激颈上神经后根引起颈部肌肉痉挛出现颈抵抗。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头晕、眩晕多见, 可能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响了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应, 老年人多有颈椎病加重头晕、眩晕的发生有关。
国内文献报告60岁以上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占同期该患者9.5%~10.9%, 故当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呕吐、眩晕、意识障碍等一项或两项症状时即使无典型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也应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 应及时行头颅CT扫描和脑脊液检查以免误诊。文献报道急性期CT扫描本病准确率达90%以上, 最好在发病72以内进行[2]。MR检查对本病诊断总体上优于CT。但考虑到MR的价格较高, 普及率远不如CT, 应该以CT为首选[3]。脑脊液穿刺取得均匀血性的脑脊液是确诊最简便可靠方法[4]。因此对于基层医院来讲, 脑脊液检查仍不失一种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的检查。但要掌握腰穿时间, 一般发病8小时后做, 过早或过晚脑脊液也可能正常。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自出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 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3例患者临床表现及体征均不典型, 通过腰椎穿刺取得血性脑脊液得以确诊。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呕吐、眩晕、意识障碍等一项或两项状态时, 即使无典型的头疼、呕吐、脑膜刺激征也应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 及时行CT扫描和脑脊液检查, 可以避免误诊。
关键词: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刺激征,CT,脑脊液
参考文献
[1]黄友歧.神经病学 (第一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123.
[2]李坤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诊断[J].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11) :804 ̄80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篇9
我院从2007年7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性10例, 女性2例,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56岁。病史最短1d, 最长10d。有意识障碍者2例, 经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 护理得当, 11例治愈出院, 1例死亡。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尤为重要, 因为剧烈头痛, 严重呕吐, 加之对疾病缺乏了解, 难免产生恐惧心理, 悲观失望, 有濒死感, 对治疗失去信心。于是, 我们主动与患者谈心, 关心他们生活, 耐心介绍病情及治疗方案。使其消除顾虑, 密切了护患关系, 增强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2 绝对卧床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 将病人安置在单人房间, 使病室清洁卫生、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流通, 同时减少探视, 使患者充分休息, 减轻出血。患者卧床休息4~6周, 减少头部搬动, 翻身动作应轻柔、缓慢。翻身时和翻身后应注意使患者颈部处于中线位, 以维持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抬高床头15~30°, 有助于静脉回流, 促进脑血液循环和脑水肿消退, 防止再出血发生。
2.3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观察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并详细记录。本组有一例患者入院后3d突然神志昏迷, 双侧瞳孔不等大, 呼吸不规则。责任护士发现患者病情加重立即与医生联系, 及时给予脱水、止血、冰枕等处理, 6h后患者神志转清楚, 双侧瞳孔等大, 呼吸平稳, 继续治疗20d后痊愈出院。
2.4 药物治疗中的观察及护理
(1) 头痛剧烈, 呕吐频繁者用亚冬眠疗法, 它能镇痛、止吐, 使病人保持安静。防止继续出血使用亚冬眠部法时, 患者处于嗜睡状, 要注意与意识障碍相区别。这类病人禁用吗啡。 (2) 应用20%甘露醇250m L静脉推注, 每4小时1次, 可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高渗性脱水剂注射时不得外渗。有外渗者, 立即拔针, 再行穿刺, 在药物外渗处用50%硫酸镁湿热敷, 防止皮肤坏死。腰椎穿刺缓慢放出10m L脑脊液, 能减轻脑膜刺激征, 降低颅内压和协助诊断, 缓解头痛有一定疗效。 (3) 用6氨基已酸8g, 止血敏2g分别加入2组液体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维生素K110mg肌肉注射, 每日2次。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尽量集中进行, 减少对病人的刺激, 使其充分休息, 出血减轻。
2.5 持大小便通畅
患者因长期卧床, 肠蠕动减慢, 或不习惯于床上排便, 常常引起便秘。用力排便可使血压突然升高, 再次出血, 因此应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 定时排便, 指导患者少食多餐, 进食高热量、优质蛋白、含维生素、粗纤维食物。锻炼床上大小便能力, 防止便秘和尿潴留, 必要时给予开塞露缸注。昏迷者留置尿管, 防止尿潴留引起躁动不安。
2.6 预防感染
患者发病后脑的正常功能紊乱, 营养供应不足, 机体抵抗力低下, 长期卧床咳嗽少, 痰液及分泌物排除不畅, 食物及呕吐物误吸, 出现肺内感染, 指导病人有效排痰行雾化吸入, 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加强室内空气消毒, 以防止预防肺内感染的发生。
2.7 加强基础护理
(1) 12例患者中卧床最长时间的2个半月, 最短的半个月, 患者因生活不能自理, 我们根据患者出汗情况, 每1~3d用温水擦洗全身皮肤1次。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 必要时放置褥疮垫。在肩夹、低尾、足跟等处用50%红花酒精按摩, 每日1~2次, 根据情况更换内衣及被子, 患者舒适, 安心治疗。病情稳定者逐日下床轻微活动。经病人积极配合及精心护理, 结果无1例褥疮发生。 (2) 每日早晨协助神志清楚患者用温水清洁口腔。对昏迷病人行口腔护理时, 严防棉球坠入气管, 引起窒息。口腔护理消除口臭, 增进食欲, 防止了口腔溃疡的发生。
3 讨论
3.1 提高了病人的基础护理质量
通过标准化、程序化的基础护理的实施,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护理人员在为病人执行各项基础护理的过程中, 通过用心、用情的服务和精湛的技术为病人提供了舒适的感受, 加强病人的基础护理管理后, 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了疾病的早日康复。
3.2 提升了医院的服务形象
医疗市场的竞争促使医院为病人提供最好的服务, 让病人高度满意, 从而拓展医院的市场份额。我院加强病人的基础护理管理后满足了病人的生理需求, 减轻了病人家属的陪护负担, 受到了病人、家属及社会的高度评价, 加强基础护理管理后提高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满意度, 树立了医院良好的服务形象。
3.3 有利于护理人员把握护理专业的本质和精髓, 促进学科的发展
追溯历史, 基础护理实际上应为护理专业的本质和精髓, 它是护士观察病情的最好途径, 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最好桥梁, 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基础护理的强化管理促使护理人员把握住了护理专业的本质, 深化了护理服务的内涵, 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摘要:对1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提出:加强心理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药物在治疗中的观察及护理, 保持大便通畅, 皮肤护理及做好出院指导等提高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至关重要。
女主播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 篇10
事发后,济宁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对马啸进行了尸检,结论是“马啸在患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因情绪激动诱发蛛网膜下腔广泛性出血,导致脑功能严重障碍死亡”。对此,杨雪金提出重新鉴定的要求,济宁市公安局于2005年2月3日书面通知杨鉴定结论:马啸在患有高血压及脑血管硬化基础上受某些引发血压升高的因素诱发,发生血管破裂致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终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据此,警方认为此案不构成刑事案件,作出了刑事不予立案通知书。
蛛网膜是人脑表面一层极薄的膜,上面布满像蜘蛛网一样的血管,所以称为蛛网膜。蛛网膜下腔出血好转过程比较特殊,如出血量不多,出血吸收很快,症状可迅速好转或消失。然而,这是一种假象。患者往往以为其治疗相当容易,从而把医生要求的进一步检查看成危言耸听、小题大做,拒绝听取建议或拖延进一步治疗,最终出现因治疗不彻底而再次或多次出血。
从本质上讲,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不完全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只是症状学上的诊断。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针对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进行治疗,才是避免患者致死、致残的关键所在。据统计,约75%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是由动脉瘤破裂出血造成的。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也是一种致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有“颅内定时炸弹”之称。文献报道,未经有效治疗的破裂动脉瘤非常容易再破裂出血,且再次破裂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可高达60%,第三次出血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因此,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来说,及时排查、治疗颅内动脉瘤至关重要。
当前,颅内动脉瘤仍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疾病。三分之一的动脉瘤病人,出血后未来得及到医疗单位治疗而死亡。在住院治疗的病人中,也有一半死亡或留有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近年来,医务界十分重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动脉瘤知识的普及,以便使动脉瘤病人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减少误诊,从而尽早发现和挽救更多的病人。目前尤其强调急诊处理因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前几小时的处理。包括立即将病人放置在ICU,及时行脑血管造影,尽快明确出血原因,争取手术时机。
因动脉瘤的存在具有极大的威胁性和危险性,故治疗动脉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出血或再出血。因此,应在动脉瘤破裂出血之前或破裂出血后的间隙期内抓紧时间进行手术处理。对于已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急性期病人,应采取挽救病人生命的一系列治疗措施,如急诊手术、脱水、应用糖皮质激素、止血、降低血压、防止血管痉挛、镇静、抗癫痫等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有间接手术和直接手术两种。间接手术是指在颅内动脉瘤近端结扎载瘤动脉。直接手术包括:①动脉瘤瘤颈夹闭术或结扎术;②动脉瘤孤立术;③动脉瘤内致凝术(现常采用经血管内介入方法);④动脉瘤壁加固和包裹术等。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自发性SAH患者中, 男6例, 女14例;年龄32岁~76岁, 平均55.6岁;20例患者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为SAH;20例患者Hunt&Hess分级均为Ⅰ级~Ⅲ级;临床表现均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从发病到行DSA检查时间2 h至7 d, 平均39 h。
1.2 方法
20例患者均在局麻下行DSA检查。所用设备为德国SIEMENS1 000 m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及美国MARK-5高压注射器。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 置入5F动脉鞘, 先行主动脉弓造影;再用5F椎动脉管分别行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造影。少数5F椎动脉管难以置入目标血管者改用5Fsimon导管。高压注射器设置:主动脉弓压力400~500 Psi, 总量30 mL, 每秒15 mL;颈内动脉压力250~300 Psi, 总量7 mL, 每秒5 mL;椎动脉压力150~200Psi, 总量5 mL, 每秒3 mL。常规行颅内正、侧位造影, 必要时加摄斜位像或行旋转DSA检查。
2 结 果
DSA检查阴性 (未发现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病变) 者 7例。造影术后均给予脱水、腰椎穿刺放取血性脑脊液、尼莫地平 (尼莫通2 mL/h~5 mL/h微量泵持续泵入3 d~5 d;后改为尼莫地平片20 mg, 每日3次口服, 服1周~2周) 解痉、对症等治疗, 症状明显缓解, 复查头颅CT蛛网膜下腔出血完全吸收, 均不伴有脑积水及神经功能缺损;治疗1周~2周后治愈出院。DSA检查阳性者13例, 其中男4例, 女9例, 均为颅内动脉瘤, 其中12例为单发, 1例为多发。DSA检查阳性未行栓塞治疗者5例。2例因动脉瘤为宽颈, 由于我院技术条件所限, 治疗难度较大而转上级医院治疗。1例拟在全麻下行栓塞治疗前发生再次出血, 患者意识明显退步, 瞳孔散大Hunt&Hess分级达Ⅴ级而家属放弃栓塞治疗出院。2例患者因家属拒绝行栓塞治疗而发生再次出血家属放弃抢救而出院。DSA检查阳性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8例。术后均给予脱水、腰椎穿刺放取血性脑脊液、尼莫地平 (尼莫通2 mL/h~5 mL/h微量泵持续泵入3 d~5 d;后改为尼莫地平片20 mg, 每日3次口服, 服1周~2周) 解痉、对症等治疗, 疗程2周~4周, 复查头颅CT蛛网膜下腔出血完全吸收, 症状明显缓解后出院。8例随诊1个月~6个月蛛网膜下腔均未再次发生出血。
3 讨 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 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 其次为脑血管畸形、高血压性动脉硬化, 也可见于动脉炎、脑底异常血管网、结缔组织病、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2]。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称为动脉瘤性SAH;有人报道动脉瘤性SAH占所有自发性SAH的80%[1]。本组动脉瘤性SAH占所有病例的65%;动脉瘤初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高达40%;从初次出血存活下来的患者立即面临再次出血的危险;而再次出血的病死率更高, 达40%~75%[1];另外, 每次出血后还增加20%~30%的残废率[3]。因此, 对于自发性SAH, 尽早明确出血原因, 尽早对因治疗, 预防再出血是治疗自发性SAH的关键所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大型医疗设备的临床应用, 自发性SAH的病因也越来越被广大医务人员所认识; DSA因其具有微创、微侵袭、诊断准确率高以及并发症少等特点, 目前仍然是诊断颅内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它不但能观察颅内有无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病变, 而且能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瘤颈的宽窄、瘤内有无血栓、脑血管痉挛的范围及严重程度, 了解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载瘤动脉的侧支循环情况, 评价能否行载瘤动脉闭塞及能否行血管内治疗[4]。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关于DSA检查的时机, 有人认为发病3 d之内或1周之后比较安全, 可以减少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也有人认为只要患者一般情况较好, 没有特殊禁忌, 随时都可以行DSA检查。本组20例患者, 从发病到DSA检查时间2 h到7 d;只要患者家属同意, 随时为患者行DSA检查。我们认为, 只要操作适当, 行DSA检查不会引起再次出血或加重脑血管痉挛;相反, 尽早行DSA检查, 不但可以尽早明确出血原因, 为下一步对因治疗提供方案和依据, 而且可以对患者病情以及愈后做一初步判断分析, 以免患者在等待DSA检查过程中发生再次出血, 影响患者愈后以及引发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DSA检查明确出血原因已经被国际、国内同道所认可;国内很多地市级医院已相继开展此项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 DSA检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介入医师的技术水平, 对于新近开展此项工作的医院, 最好在上级医院有经验介入医师的帮助下逐步进行, 以减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本科开展此项工作相对较晚, 病例较少, 力争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开展此项工作, 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
摘要:目的 探讨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血原因。方法 选取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做DSA检查分析出血原因。结果 13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7例患者未发现颅内血管病变。结论 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尽早行DSA检查, 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
参考文献
[1]凌锋.脑血管病理论与实践2006[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14-120.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4-65.
[3]李宝民.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64-6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推荐阅读:
自发性蛛网膜下出血08-03
青年自发性脑出血06-18
自发性血肿06-08
自发性会计变更09-20
自发性血气胸07-12
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07-27
自发性气胸的治疗进展09-17
老年难治性自发性气胸09-17
自发教育07-27
自发活动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