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自发性脑出血

2024-06-18

青年自发性脑出血(精选7篇)

青年自发性脑出血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青年自发性脑出血 (ICH) 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93例行手术的青年ICH患者, 根据格拉斯哥昏迷 (GCS) 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 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 影像、生化和手术资料等, 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青年ICH患者病因主要为高血压病 (47.2%) 和动静脉畸形 (36.8%) , 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史、吸烟、饮酒、出血量、出血部位、并发性、血糖升高等, 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性别 (OR=1.277) 、出血部位 (OR=3.662) 、出血量 (OR=5.268) 和血糖升高 (OR=5.612) 。结论 高血压和脑血管畸形是青年脑ICH的主要病因, 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主要为性别、出血部位、出血量和血糖水平,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危险因素判断预后, 控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对疾病治疗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青年自发性脑出血,预后,危险因素

自发性脑出血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 是指非外伤情况下引起的脑内出血, 是全球范围内引发残疾和导致死亡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自发性脑出血在我国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因其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目前仍是影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项重要疾病。ICH主要是非外伤情况引起的, 该病由过去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群逐渐转向青年, 然而, 在目前关于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中, 大多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老年ICH患者。因此, 研究与分析青年ICH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十分必要, 能为青年ICH疾病提供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依据。本文主要对我院近五年来收治的青年IC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 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诊治的青年ICH患者193例, 其中男136例, 女57例;年龄为21~41岁, 平均年龄为 (34.8±6.9) 岁;体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平均 (26.1±5.2) kg/m2;出血量为38~167 m L, 平均出血量为 (89.6±26.7) m L;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 GCS) 4~15分, 平均 (7.6±3.0) 分;收缩压151~243 mm Hg, 平均为 (187.9±28.6) mm Hg。

入选标准: (1) 年龄≤45岁; (2) 符合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发布的自发性脑出血治疗指南 (2010) 的诊断标准[1]; (3) 头颅CT、MRI等影像学资料证实为脑实质内出血。

排除标准: (1) 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 (2) 治疗依从性差, 有药物过敏史, 不能配合治疗者; (3) 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4) 因头部外伤引发的脑出血患者。

入院后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 所有患者均行锥孔血肿穿刺引流、微创开颅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 (包括清除血肿) 等外科治疗手段。

1.2 方法

收集以下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既往史、合并症、影像学资料、血液生化指标和疾病类型, 根据GCS评分, 将青年ICH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深入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发病原因和相关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 采用±s表示, 用t检验, 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青年ICH病因和危险因素分析

193例青年ICH患者中, 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和脑血管畸形, 两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7.2%和36.8%;在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时发现, 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史在危险因素中所占比例最高, 分别为60.6%, 49.2%和45.6% (表1) 。

2.2 青年ICH一般资料与预后的关系

根据入院患者的GCS评分将青年ICH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 (101例) 和预后不良组 (92例) , 统计发现两组之间在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和病变位置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间在年龄、BMI、出血最大直径和出血量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偏小, BMI偏高, 出血最大直径和出血量均大于预后良好组 (表2) 。

2.3 青年ICH入院后临床参数比较与预后的关系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后临床参数比较发现, 两组在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中, 预后不良组收缩压、舒张压、C型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D-二聚体和血糖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 (P<0.05) ;两组在休克状态、缺氧状态和GCS评分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由此说明, 收缩压、舒张压、血糖水平、CRP、D-二聚体水平与青年ICH预后状况呈负相关。

2.4 青年ICH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青年ICH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性别 (OR=1.277) 、出血部位 (OR=3.662) 、出血量 (OR=5.268) 和血糖 (OR=5.612) , 见表4。可见, 出血量越多、血糖越高, ICH发病率越高;同时, 由于男性吸烟、饮酒者较多, 因此男性更易患ICH。

3 讨论

近年来青年ICH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 发病主要与高血压和脑血管畸形等有关。在引起青年ICH的病因中, 高血压占47.2%, 为第一大原因, 高血压患者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 血管承受较大的冲击、血流切应力长期作用于脑动脉内膜表面, 可造成内皮细胞损伤、脱落或通透性增加, 血压被动形成涡流,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脑血管畸形, 占总数的36.8%, 脑血管畸形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动静脉之间缺乏正常的毛细血管, 形成曲张的动脉和静脉错综集簇的血管团, 管壁薄厚不一, 缺乏弹力内纤维层, 因而易引发脑出血。这与国内外其他的研究较为类似, 高血压性ICH发病人群中青年人所占比例逐年增高[2,3]。青年高血压脑出血已成为ICH的第三大致病因素, 其所占比例排在颅内血管畸形和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之后[4,5]。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血压发病率也不断提高, 因血压升高引起的ICH比例明显增加, 一项Meta分析发现, 既往高血压史或测量血压>160/90 mm Hg, 发生ICH的危险性超过正常人的9倍左右[6], 控制青年高血压病, 进行早期诊断治疗能够预防和降低青年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率。

GCS评分是评估患者昏迷程度的重要指标, 意识障碍的高低是体现大脑损伤程度的客观指标之一, 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7]。我们这项研究根据GC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 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发现, 性别、BMI、出血量和出血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并在分析入院的临床指标中发现, 高收缩压、高血糖和血液高凝状态均发生在预后不良组。

本研究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发现, 性别是影响青年ICH的重要危险因素, 这可能与男性患者既往吸烟和饮酒机会多有关。吸烟会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心跳加快, 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 尼古丁会影响降压药疗效;饮酒也会造成舒张压、收缩压升高, 因此容易导致周围的粥样硬变, 从而引起脑出血的发生率升高, 进而预后不良多见。颅内出血量是影响青年ICH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出血量越多, 血肿体积越大, 血肿对周围的正常脑组织的压迫作用越严重, 被压迫的脑组织由于局部血液循环受阻而缺血缺氧, 进而产生严重水肿, 水肿的形成进一步加重压迫,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严重影响脑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严重影响预后[8,9]。

本研究还发现, 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也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往往脑干出血具有更高的致死率, 大量出血后血肿对脑组织的刺激, 使得组织炎症加剧, 预后更差[10]。血糖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糖可导致严重脑水肿, 增加血肿周围的细胞死亡, 并与血肿再扩大有关[11,12];而且青年脑出血患者也有部分人群合并糖尿病, 如果无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糖的反应性升高, 往往提示预后不良, 在高糖的状态下机体的自我调控处于失控状态, 更加剧了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 高血糖是ICH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13,14,15], 因此对青年患者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改善饮食习惯, 稳定并控制血压、血糖等, 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青年ICH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青年ICH的发病原因主要为高血压和血管畸形, 高血压、吸烟和饮酒均可以经过宣教改善控制, 血糖的控制在自发性ICH中也尤为重要, 通过对生活习惯的改善和干预, 可以降低青年ICH的发生几率, 控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对疾病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青年自发性脑出血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取符合要求的青年SICH患者128例, 其中男69例, 女59例, 年龄在 (18~44) 岁之间, 平均为 (32.5±3.8) 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史者34例, 包括妊高征患者3例。发病时有36例患者血压高于正常值 (已排除血液性疾病) 。发病诱因:多数患者发病急骤, 其中41例患者发病前无明确诱因, 为休息、睡眠或静止时发病;情绪激动时发病25例, 重体力劳动时发病19例, 饮酒后发病12例, 排便后发病8例, 淋浴时发病5例, 日常活动时发病18例。

1.2 入选标准

(1)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急性起病1周内就诊,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 (2) 入选年龄均小于45周岁; (3) 经急诊头颅CT证实为SICH, 部分病例经DSA、CTA或MRA证实; (4) 影像学检查可显示与临床症状相关的责任病灶; (5) 排除外伤性脑出血、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等疾病。

1.3 临床特征

青年人SICH发病时的临床表现与一般脑出血患者大致相同, 主要为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偏瘫、失语、偏盲。其中存在意识障碍者43例, 头痛、恶心、呕吐者98例, 伴癫痫发作者29例, 伴肢体活动障碍45例。

1.4 影像学表现

本组128例患者均行头颅CT、DSA或CTA检查确诊为脑出血, 出血量在1ml~86ml, 平均21.5ml。

1.5 治疗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行内科治疗者36例, 行手术治疗者76例, 为开颅血肿清除术加或不加去骨瓣减压术, 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者16例, 为AVM或动脉瘤患者。

2 结果

2.1 出血部位

脑叶出血71例 (55.5%) :包括额叶出血9例, 顶叶出血15例, 颞叶出血35例, 枕叶出血12例;基底节区出血34例 (26.6%) , 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 (17.2%) , 丘脑出血16例 (12.5%) , 脑干出血8例 (6.3%) 、小脑出血10例 (7.8%) 。

2.2 病因分析

本组患者经头颅CT、DSA、CTA、MRA检查、术中确诊或术后病理共发现脑动静脉畸形 (AVM) 52例, 高血压脑出血25例, 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出血17例, 脑动脉瘤12例, 烟雾病7例, 海绵状血管瘤6例, 9例未发现明确异常。

2.3 治疗效果

经不同方法治疗后, 本组病人共治愈63例, 显著改善27例, 改善16例, 生活不能自理14例, 术后死亡8例。

3 讨论

3.1 青年人SICH概述

SICH又称原发性脑出血, 是导致患者致死率、致残率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据文献报道:近年来青年SICH患者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3]。导致青年人SICH的发病原因可有脑血管畸形、高血压病、肿瘤出血、脑动脉瘤等[4]。本组病例发病原因主要是: (1) 脑血管畸形:本研究中共发现存在脑动静脉畸形 (AVM) 者52例, 是青年人SICH发病率中最高的原因, 因而45岁以下青年人在发生脑出血时, 且无高血压、无凝血功能障碍者, 应及时行DS检查排除脑动静脉畸形; (2) 高血压病:长期高血压使脑部血管承受较大的压力, 最终导致脑血管内膜损伤和微动脉瘤的形成, 当血压骤升时出现破裂出血; (3) 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出血; (4) 脑动脉瘤; (5) 烟雾病; (6) 海绵状血管瘤; (7) 其他原因及不明原因的脑出血。

3.2 临床特征

青年SICH在发病时的临床表现与一般脑出血患者大致相同, 主要为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偏瘫、失语、偏盲[5]。因出血常导致颅内占位, 从而出现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而意识障碍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及部位;偏瘫多局限为一侧肢体;癫痫发作, 主要是出血对大脑皮质的刺激[6];本组患者中存在意识障碍者43例, 头痛、恶心、呕吐者98例, 伴癫痫发作者29例, 伴肢体活动障碍45例。

3.3 影像学表现

本病做好的确诊方法是首选头颅螺旋CT, CT具有扫描速度快、图象清晰特点, 可迅速诊断脑出血[7]。头颅CT也可作为筛选SICH病因的一种方法, 如:AVM出血部位常位于脑叶, 为高密度影, 形状一般不规则, 高血压脑出血多位于基底节区, 为高密度影, 形状一般较规则。另外, DSA、CTA、MRI、MRA也是查找SICH病因的重要方法, 常在病情稍稳定后进行[8]。

3.4 青年人SICH治疗

诊断明确的青年人SICH应及早针对病因或症状治疗, 对于出血量较大 (一般幕上血肿超过30ml, 或幕下血肿超过10ml) , 或非手术治疗无效、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者, 应急诊手术, 目的在于解除颅内占位效应, 防止脑疝, 挽救生命[9]。如怀疑AVM或脑动脉瘤引起应在清除血肿的同时切除AVM或夹闭脑动脉瘤, 或行介入治疗。如能及时去除病因, 大多恢复良好[10]。本研究所有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 本组病人共治愈63例, 显著改善27例, 改善16例, 生活不能自理14例, 术后死亡8例。

3.5 青年人SICH预防

尽管SICH属于自发性疾病, 但有时也存在诱发因素, 如吸烟、酗酒、饮食不当易造成脑动脉硬化而诱发脑血管病变引发出血[11];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常可使血压波动, 高血压青年患者须合理控制血压, 避免血压过度波动。此外, 有规律的生活、饮食调节是预防发病的重要环节[12]。若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不适, 或单侧肢体感觉、活动异常等应提高警惕, 及早就医明确诊断。

3.6 展望

综上, 脑血管畸形、高血压病是青年人SICH最常见的病因, 其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13]。对本病的预防, 青年人应积极控制血压, 减少SICH的发病几率。青年人SICH的不同病因的患者预后不尽相同, 临床应结合病因、出血部位及脑血管检查提高临床诊断, 由于青年人SICH临床症状较严重, 容易导致预后不良, 但在发现病因后应尽早处理原发病, 并采用合理方法积极治疗, 大多能有效的改善预后[14]。

摘要:目的:探讨青年人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特征、诊疗及预防策略。方法:选取128例自发性脑出血青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行急诊头颅CT扫描, 据病情差异分别行保守、手术或介入治疗, 并分析青年人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防策略。结果:青年人自发性脑出血中以脑动静脉畸形最多见, 主要发病部位在脑叶;其次为高血压病, 主要发病部位在基底节区;部分患者病因不明。经治疗后, 本组病人共治愈63例, 显著改善27例, 改善16例, 生活不能自理14例, 术后死亡8例。结论:青年人自发性脑出血的主要病因是脑动静脉畸形, 其次为高血压病。若对青年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诊断治疗, 一般预后较好。

青年自发性脑出血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09年12月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及神经内科收治的808例ICH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510例, 女298例, 平均年龄 (56.0±14.2) 岁。住院时间1~112 d, 平均 (15.1±3.6) d;住院死亡270例, 病死率为33.4%;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8分者338例 (41.8%) , ≥8分者470例 (58.2%) 。出血部位:丘脑126例 (15.6%) , 基底节382例 (47.3%) , 脑叶158例 (19.6%) , 桥脑98例 (12.1%) , 小脑44例 (5.4%) 。血肿体积:<30 m L者424例 (52.5%) , ≥30 m L者384例 (47.5%) 。出血破入脑室 (IVH) 者346例 (42.8%) ;行脑室外引流 (EVD) 者34例 (4.2%) , 行开颅血肿清除者56例 (6.9%) 。并发症情况:发生肾功能不全者20例 (2.5%) , 肝功能异常者23例 (2.8%) , 凝血功能异常16例 (2.0%) , 脓毒症496例 (61.4%) 。采取SUP者512例 (63.4%) , 未应用SUP者296例 (36.6%) 。所有患者中, 既往消化道出血或溃疡病史27例 (3.3%) 。按是否出现消化道出血分为消化道出血组216例 (26.7%) 及无消化道出血组592例 (73.3%) 。消化道出血组住院时间1~112 d, 平均 (16.0±3.7) d, 无消化道出血组住院时间1~91 d, 平均 (12.0±2.1) d。两组性别、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ICH诊断标准为急性神经功能缺失伴有头颅CT证实的出血灶[7], 排除颅内肿瘤、外伤、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导致的出血及脑梗死出血转化病例。采用Kothari RU的方法 (ABC/2) 计算ICH血肿体积[8]。消化道出血定义为呕吐或胃肠引流出鲜血或咖啡样物、柏油样便或鲜血便。严重消化道出血定义为消化道出血伴有出现低血压, 收缩压<10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或血红蛋白降低2 g/d L以上需要输血[9]。

SUP定义为应用H2受体阻断剂、质子泵抑制剂或硫糖铝≥2次[9]。凝血功能异常定义为血小板计数<50 000/mm3,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1.5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较对照延长2倍以上。肾功能不全定义为血肌酐水平>4 mg/d L。肝功能异常定义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2.0 mg/d L, 或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水平增高3倍以上。脓毒症的诊断标准:符合下列4项中的至少2项: (1) 体温>38℃, 或<36℃; (2) 心率>90次/min; (3) 呼吸频率>20次/min, 或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4.3 k Pa; (4) 白细胞总数>12×109/L, 或<4×109/L, 或中性杆状核细胞>10%[10]。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例年龄、性别、既往病史、GCS评分、头颅CT结果 (出血部位、血肿体积、破入脑室与否) 、肝肾功能、凝血功能、SUP应用情况、脓毒症、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等资料的差异, 并分析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回归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表示无数据;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IVH:破入脑室;EVD:脑室外引流;SUP:应激性溃疡预防措施

2 结果

2.1 消化道出血组组与无消化道出血组临床资料比较

共216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 发生率为26.7%, 其中3例 (0.35%) 发生严重消化道出血。ICH发病初期 (<5 d) 出现消化道出血者65例, 发病后期 (≥5 d) 出现消化道出血者151例;3例严重消化道出血均发生于ICH发病后期。消化道出血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未并发消化道出血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两组患者年龄、既往消化道性溃疡或出血、肾功能不全、GCS评分、出血部位、血肿体积、破入脑室与否及脓毒症等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两组共有512例 (63.4%) 患者接受了SUP, 接受SUP患者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接受SUP患者,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ICH合并消化道出血的预测因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 年龄、血肿体积、GCS评分及脓毒症是消化道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见表2。

注: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3 讨论

本研究是迄今为止关于ICH并发消化道出血最大样本的资料分析。本研究表明, 尽管63.4%的患者接受了SUP, 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仍高达26.7%, 但严重消化道出血发病率只有0.35%。年龄、GCS评分、血肿体积及脓毒症是消化道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

关于脑卒中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不同研究报道差异很大[3,11,12,13]。但大多研究均包含或涉及缺血性卒中, 唯一涉及ICH的小样本研究显示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30%[3]。本研究结果表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26.7%, 但严重出血的发病率仅0.35%, 因为本组病例63.4%的患者接受了SUP, 因此ICH后消化道出血自然发病率仍不清楚。

目前, 虽然尚无确切证据证实, 应激性溃疡被认为是ICH后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急性脑损伤后进行内镜检查急性胃黏膜病变发生率高达75%, 但大多数病例并无消化道出血发生[14]。据报道, 脑卒中后消化道出血患者消化内镜大多表现为食管溃疡, 糜烂性胃炎或胃溃疡[11,12]。但许多患者涉及缺血性卒中, 而且只有很少部分患者接受内镜检查。本研究所涉及消化道出血病例由于原发病太重而无法行消化内镜检查而确定出血病因。

本研究发现, 年龄、GCS评分、SIRS及血肿体积是消化道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 与Misra等[3]的研究结果类似。重型ICH[ (GCS<8分和 (或) 血肿体积>30 m L]脑损伤严重因而具备并发消化道出血较大的风险。ICH尤其是重症ICH后患者往往易并发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导致脓毒症的发生。本组病例脓毒症发生率高达61.4%。并发脓毒症时大量的炎症因子释放, 常加剧脑损伤引发的胃肠动力障碍及胃肠黏膜缺血, 往往易诱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15,16]。与Misra等[3]资料不同的是, 本研究同时显示, 高龄ICH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明显增高。

本研究的另一个发现是, ICH发病5 d后并发消化道出血者者明显增多, 与Misra等[17]的研究类似, 发病早期的消化道出血与ICH导致急性脑损伤相关性更好, 而病程后期发生消化道出血可能涉及更为复杂的因素, 如机械通气、脓毒症、凝血功能异常等[9]。

研究表明, 采用SUP可有效降低危重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6]。但一项小样本前瞻性研究并未证实SUP能够有效预防ICH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18]。临床工作中是否应用SUP多根据医生经验或习惯, 本组资料显示, 高达63.4%的患者接受了SUP, 但SUP组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非SUP组。由于回顾性资料的局限性, 无法保证消化道出血和非消化道出血组ICH患者基线资料的匹配, 另外, SUP采用的药物种类、给药方法及给药剂量对于对于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效力有着显著的影响[18,19,20]。因此, 不能根据本资料结果作出SUP对于ICH后消化道出血预防无效的结论。确定ICH后可能发生应激性溃疡的高危患者选择性使用SUP可能是最为合理的策略[21]。

由于回顾性研究的设计, 单中心资料, 需要谨慎对待本研究的结论。另外由于缺乏完整的随访资料, 本研究无法分析消化道出血对于ICH预后的影响。

糖尿病致自发性脑出血临床分析 篇4

关键词:糖尿病,自发性脑出血,临床特点,预后

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也是发生脑出血高危因素之一[1]。从以往研究报告来看,糖尿病患者引发的自发性脑出血十分普遍,往往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需加强重视。为了进一步探讨糖尿病致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情况,我院展开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一2014年7月接诊的糖尿病致自发性脑出血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定为研究组,将同期接诊的非糖尿病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皆确诊符合WHO有关于脑出血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其中对照组:男患30例、女患20例;年龄60—81岁,均值66.7±1.3岁;病程1h—5d,均值1.2±0.6d。研究组:男患29例、女患19例;年龄58—81岁,均值66.5±1.6岁;病程1h—5d,均值1.3±0.6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皆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处理,即脑出血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等处理,予以甘露醇静注,使其脱水降低颅内压,采取亚低温、高压氧疗保护脑细胞,以及脑细胞予以活化剂、神经予以药物辅助治疗等处理,此外对于其他疾病予以对症处理,包括降糖、止惊、降压、退热及给氧等。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其中预后情况评价标准[2]为:1)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2)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明显改善;3)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部分改善;4)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以有效率+显效率+治愈率计。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研究组临床特点包括头痛头晕17例、恶心呕吐13例、意识障碍5例、感觉障碍14例、高血压21例、偏瘫30例、失语8例、消化道出血9例、死亡11例;而对照组则主要有头痛头晕15例、恶心呕吐11例、意识障碍4例、感觉障碍13例、高血压9例、偏瘫22例、失语3例、消化道出血1例、死亡3例,可见研究组在失语、偏瘫、高血压、消化道出血及死亡发生率上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预后情况

两组患者皆予以积极的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

3讨论

脑出血属于临床常见并发症,而糖尿病致自发性脑出血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十分常见,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需加强重视。从近几年相关研究来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出血的几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分析原因可能在于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导致动脉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增生,而血管的渗透性增加,极易引发脑出血,并且出血量较大[3]。为了提高糖尿病致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就要加强其临床研究,针对特征进行分析,然后予以对症措施处理。

本次研究针对接诊的48例糖尿病性自发性脑出血进行研究(研究组),同期接诊非糖尿病性脑出血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临床特点与预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在失语、偏瘫、高血压、消化道出血及死亡发生率上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皆予以积极的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中可以看出,研究组高血压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在于高血糖会间接增加钠离子重吸收,促使血容量升高,导致外周阻力增加与血压升高。予以同类处理方式治疗糖尿病性脑出血与非糖尿病脑出血患者,取得的效果截然不同,非糖尿病患者所得的效果要明显高于糖尿病性患者,主要在于糖尿病性患者病情更严重,临床症状与体征更复杂,治疗上更复杂,而且效果也会受到其他疾病因素的影响等[4]。此外,高血糖会使得无氧代谢增加,而细胞内的乳酸也会相应增加,使得神经细胞损伤加重,从而对预后产生影响。为此,临床建议针对糖尿病性脑出血患者除了要对症处理外,更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保障血糖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对于预后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糖尿病致自发性脑出血临床特点比较复杂,相较于非糖尿病性脑出血患者更为严重,同时治疗的预后效果不佳,临床应加强重视。

参考文献

[1]王自毫.糖尿病致自发性脑出血临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8):6845-6845.

[2]陈兰兰,万琪,陈蓓蕾等.青年自发性脑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9):1016-1020.

[3]徐成浩,陈玉成.2型糖尿病并自发性脑出血50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0,15(1):49-50.

青年自发性脑出血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儿童患者自发性脑出血共60例, 年龄在6个月~14周岁平均年龄为5.23岁, 其中男童34例, 女童25例, 均无过往脑出血历史, 临床表现为呕吐25例83.3%, 头痛20例66.7%抽搐14例46.7%嗜睡3例10%脑膜刺激征15例50%癫痫5例16.7%眼底出血2例6.67%伴发热3例10%。

1.2 方法

为了确诊, 对60例小儿患者进行CT检查, 血肿量<25 m L 12例, 大于25 m L小于35 m L10例>35 m L 8例诊断结果均为脑出血患者, 通过造影技术 (动脉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全脑血管造影) 检查显示脑内血肿以及畸形血管团, 脑内血肿与脑血管动静脉畸形, 或者进行血液检查, 观察是否因为血液病致病的患者。再根据具体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手段。

1.3 病因

检查显示脑内血肿以及畸形血管团16例, 脑内血肿与脑血管动静脉畸形例30例 (50%) , 血液检查为血友病患者, 因为血液病治病的患者有14例 (23.33%) 。患儿的出血部位与具体年龄之间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血液型疾病所致的多为多发性出血或者是硬脑膜下出血, 患者年龄多为7岁以下, 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多为7岁以上。

2 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病因的儿童患者分别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法:

2.1 手术治疗

主要针对颅内血肿无明显原因的患者或者是血管动静脉畸形患者共46例, 对患者进行全麻, 通过侧脑室置管冲洗引流血肿或者小骨窗开颅, 骨瓣开颅来清除血肿, 同时要根据血肿部位、大小, 尽可能的使用简便手术方式, 通过缩短手术的时间来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在手术前一定要建立有效输液, 尽可能保证输适量全血。手术以后再根据脑内压的高低, 选择完全敝开缝合或者严密缝合硬脑膜。在清除血肿时一定要除去病因, 为防止下一次的出血。对于脑动脉暗形患儿待病情稳定后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明确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再进行栓塞治疗。

2.2 内科治疗

主要针对脑出血原因为血液问题的患者或者是脑内血管畸形病情危重患者共14例, 手术困难或一时不能立即手术者, 首先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由于患儿多有恶心及呕吐, 极易误吸呕吐物, 引起呼吸道阻塞, 导致缺氧, 加重脑组织损伤。其次给予止血药物脱水药物等治疗。主要采用输新鲜血控制出血, 如果是因为血发病甲引起者, 应使用Ⅷ因子, 浓度提高至50%以上。

2.3 随访观察

对治愈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 对治愈患者再次复发的患者进行记录。

3 结果

3.1 CT检查结果

出血部位脑叶出血40例, 其中额叶22例, 颖叶8例, 顶叶4例, 枕叶4例, 额颖叶2例, 破入脑室20例;丘脑出血6例, 破入脑室2例;小脑半球和叫部出血各1例, 破入脑室2例;脐肌体出血1例, 均破入脑室;桥脑和壳核出血各1例, 均破入脑室.

3.2 综合检查结果

最终检查显示脑内血肿以及畸形血管团16例, 脑内血肿与脑血管动静脉畸形例30例, 血液检查为血友病患者, 因为血液病治病的患者有7例。

3.3 对患者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

通过手术治疗的患者治愈率高达 (78.26%) , 好转率为 (17.39%) , 内科治疗治愈率为14.28%好转率为71.43%, 如下表1。

4 讨论

小儿自发性脑出血的发病年龄在儿童各个年龄, 并且致残率, 致死率较高, 并且发病原因同成年人各不相同, 对于小儿自发性脑出血的准确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治疗小儿自发性脑出血, 减少致死率和致残率, 改善患病儿童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

目前的疾病的诊断标准是以CT扫描为主, 但是这种方法对于脑出血的原因较难判断, 对于怀疑为血管畸形者可同时进行磁共振造影技术, 脑血管造影技术, 同时在血管造影时可以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对于血液病原因引起的小儿脑出血, 需要进行相应的内科治疗。通过该实验数据可以看出, 手术治疗后的患者治愈率高达 (78.26%) , 好转率为 (17.39%) , 内科治疗治愈率为14.28%好转率为71.43%。大部分的小儿脑出血患者可以得到较好的痊愈。

该实验结果小儿自发性脑出血主要为脑动静脉畸形 (50%) , 血液病 (23.33%) 为主要的原因, 为了及早的发现与治疗, 在患儿出现呕吐、头昏、恶心, 头痛、等症状时, 特别是出现意识障碍或者癫痫, 应尽早头颅CT检查, CT脑扫描对颅内血肿的定位定量及诊断均有一定的作用, 以及血液检查, 必要时需及时进行手术, 我们发现许多小儿脑出血临床症状不典型, 很容易误诊这可能与小儿颅缝或囟门未闭, 颅内代偿空间大于成人, 所以使得血肿对脑组织损伤比较轻[3]。还可能是与小儿多以抽搐、哭闹、精神状态不好等方式发病, 而意识障碍比较少,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不明显, 这就很容易被误诊为儿科病, 这与程学文的观点一致[4,5,6], 所以为了防止误诊的事件发生, 一定要多方面考虑发病原因, 不能受儿童常见肠胃疾病等其他多发病的影响, 保证小儿患者家属的配合做具体的CT或者造影检查, 同时小儿进行颅内手术时, 需注意的是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清除血肿, 减少对脑组织的压迫, 使得颅内压降低, 从而达到改善脑血液循环的目的。所以不强求把颅内的血肿完全清除干净, 尽可能用简单的手术方式, 来缩短手术的时间, 减少手术造成的创伤。因为小儿对失血耐受性差, 所以建立可靠的静脉输液, 尽可能在手术之前输适量的全血, 这样做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以及患儿顺利度过手术期[7,8]。

参考文献

[1]孟艳举, 宋来君, 郭付有, 等.儿童自发性脑出血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 :47-50.

[2]刘全, 陈家康, 闫宪磊, 等.儿童脑出血20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2, 11 (1) :76-77.

[3]曾朝辉.儿童自发性脑出血24例的急救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0) :123-124.

[4]徐光燕, 吴修华, 杜杰, 等.微创穿刺术治疗脑出血的价值[J].重庆医学, 2013, 42 (24) :2907-2909.

[5]程学文.儿童自发性脑出血误诊13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 (6) :776-777.

[6]徐辉, 石勇.小儿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因及诊治[J].医学信息, 2011, 24 (9) :4661-4662.

[7]翟洋.儿童自发性脑出血的急诊急救[J].医学信息, 2013, 26 (23) :5612-5613.

青年自发性脑出血 篇6

关键词:微创手术,自发性脑出血,疗效

我科室2010年1月至2013年06月期间收住64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并对其进行微创手术治疗,所有患者病情都得到不同程度控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06月我科64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手术进行临床治疗。其中,男性43例,女性21例,年龄33-89岁,平均年龄(61±1.28)岁。

1.2 治疗方法

64例患者中,(1)27例在24小时内手术,采用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方法:气管插管全麻,经头颅CT引导定位,取血肿最大层面,确定其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避开皮层功能区及侧裂血管,取距离血肿最近的部位作为手术中心点,取长约5cm的直切口,骨窗直径3~4cm,在显微镜下进行操作,清除血肿后血肿腔置管引流,术后24小时复查CT。(2)采用硬通道血肿穿刺引流18例,方法:根据CT进行确定靶点、穿刺点、穿刺深度,血肿最大层面中心为靶点,靶点所在平面为穿刺平面,过靶点垂直该平面在患侧颞部皮肤的投射点为穿刺点,靶点至穿刺点距离为穿刺的深度。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必要时静脉给镇静药,将适当长度YL-1形穿刺针固定在电钻上,在电动力驱动下,垂直矢状面进针,有落空感后拔出钻芯,安上塑料针芯,缓慢进针,直达血肿中心,拔出塑料针芯,盖帽,接上侧管用5ml注射器缓慢抽吸,抽吸血肿量1/3~1/2,然后用血肿粉碎针反复冲洗,待引流液颜色变浅后,注入血肿液化剂,闭管2h开放引流管;以后每日冲洗液化血肿1~2次,根据复查颅脑CT及引流情况决定留置时间。(3)采用软通道血肿穿刺引流19例,方法:定位方法与硬通道相同,计算好靶点与穿刺点长度并在硅胶引流管上做好标记,常规消毒后局部麻醉,用颅骨手钻钻透颅骨及硬脑膜,取引流管,在钝圆型钢针作针芯的引导下经颅骨孔进入颅内推入血肿腔,见有陈旧性血液流出后,拔出针芯接注射器轻回抽,抽吸原血肿的1/3~1/2,尾端接三通阀并连接引流器引流;经三通阀向血肿腔内注入血肿液化剂,方法同上。

2 结果

2.1 64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效果

清除血肿达80%以上患者有53例,占总数82.8%;清除50%-80%患者9例,占总数14%;血肿清除率≤50患者为2例,占总数3.1%。

2.2 64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微创手术临床疗效

术后随访6个月,死亡2例,对存活62例患者依据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进行评定。术后ADL评级Ⅰ级30例,Ⅱ级18例,Ⅲ级9例,Ⅳ级3例,Ⅴ级2例。

3 讨论

自发性脑出血后最初的损伤是由血肿的扩大导致的机械性压迫所造成的;在血块形成后水肿和炎症造成了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甚至在血块的形成过程中就可以导致水肿和炎症反应[1]。临床上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以传统的单侧大骨瓣开颅[2]为主,但这种方式在治疗后期致残几率极高,因此研究出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方式在当时来说是十分要必要的。本研究对全部6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取微创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术后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我们体会:手术方式的选择要适合病情的发展演变,既要考虑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发病时间、血肿形态、瞳孔变化及意识障碍的程度,又要能有效清除血肿;还要考虑手术创伤的继发损害,以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为基本原则。第一,对于病情发展迅速、脑实质受压明显、意识障碍明显的患者,应在24小时内积极采取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第二,对于尚未导致昏迷、血肿相对稳定的患者,可先保守治疗,24小时后再选择行软、硬通道血肿穿刺引流术,因为这时进行手术,既可减少再出血机会[3],又能阻断或减轻继发性脑损害的发生。第三,术前依据颅脑CT,基底节区呈肾型血肿,采用软通道,经前额入路沿血肿长轴方向置管引流;呈球型或类圆型血肿,采用硬通道经颞部入路引流;深部血肿采用软通道,靠近皮层的血肿采用硬通道。综上所述,将微创手术应用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但能减轻血肿的占位效应、降低颅内压,最大可能地减少脑疝的发生、减少继发性脑损伤,有利于神经功能尽早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与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Ardizzone TD,Lu AG,Wagner KR,etal.Glutamate receptor blockade attenuates glucose hypermetabolism in perihematomal brain after 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troke,2004;35(11):2587—2591

[2]方旭生,张培峰,柳隆华,林恩.微创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5):174—175.

青年自发性脑出血 篇7

关键词:镁极化液,自发性脑出血, 急性,疗效

自发性脑出血病情凶险、致残率高, 而急性期的治疗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及预后。2005年1月-2009年10月, 我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镁极化液治疗急性自发性脑出血40例, 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82例,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检查确诊, 入院后并行多功能监护监测生命体征。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 男23例, 女17例, 年龄40~87岁, 中位年龄58.7岁, 基底节出血18例, 丘脑出血13例, 脑叶出血5例, 脑干出血2例, 其他2例;对照组42例, 男26例, 女16例, 年龄39~86岁, 中位年龄59.2岁, 基底区出血20例, 丘脑出血13例, 脑叶出血6例, 脑干出血1例, 其他2例。2组性别、年龄、出血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20%甘露醇125~250ml静脉滴注, 每6~8小时1次, 呋塞米20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每天2次, 或甘油果糖/甘油氯化钠50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 疗程5~7d, 并给予维生素C 3g、维生素B6200mg, 加入5%葡萄糖盐水静脉滴注及脑活素、胞二磷胆碱、吡拉西坦注射液 (选其中1种) 静脉滴注, 同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有消化道出血者给予奥美拉唑或西咪替丁静脉滴注并给予吸氧等治疗10~14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25%硫酸镁20ml、胰岛素8~12U、10%氯化钾10ml加入10%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 连用10~14d。

1.3 观察项目

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志、精神、智力、瘫痪肢体感觉运动功能、血压、血糖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

1.4 疗效评定

显效:意识转清、精神状态改善, 瘫痪侧肢体肌力提高Ⅱ级以上;有效:意识转清、精神状态有所改善、瘫痪侧肢体肌力提高达Ⅰ级;未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瘫痪侧肢体肌力无提高;恶化:意识障碍加重、瘫痪加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以病后3d内与治疗后14d作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高于对照组的5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组治疗后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病后3d的评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同组3d内比较, *P<0.05

3讨论

脑出血在发生、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脑组织受损、受压、继而导致继发性水肿和血肿周围神经细胞损伤, 治疗上无论是手术清除血肿, 还是微创抽吸血肿, 虽然血肿被清除, 但脑组织水肿仍继续存在, 有人认为颅内40ml体积的血肿不一定会造成颅内压升高[1]。而血肿周围脑水肿则可能对颅内压增高起关键作用。血肿形成后, 血肿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 如组胺 (5-HT) 缓激肽、花生四烯酸等引起血管痉挛, 血管周边脑灌注压降低, 形成的低灌注区, 符合缺血半暗影区的几乎所有特征。同时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过高, 导致血管平滑肌痉挛, 引起局部缺血。脑缺血后, 脑细胞膜离子泵功能破坏, 大量钙离子在脑细胞内蓄积, 造成脑细胞进一步损害, 故使用钙拮抗剂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而镁是钙离子的天然拮抗剂。Huang等[2]认为拮抗钙应首选镁。此外, 脑出血后造成颅内压增高, 代偿性地使血压升高。在既往有高血压的脑出血患者中, 血压增高更明显, 而硫酸镁有降温和降压作用, 其应用可避免其他使用产生明显降压效果的降压药, 而造成降压幅度大引起脑血流量不足和因脑血管扩张诱发脑压升高。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镁能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而且镁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许多酶反应所必需的, 如糖酵解、氧化反应, 酶作用底物磷酸化, 蛋白质合成、磷脂合成、RNA合成等[3]。镁近年来已被认为是体内一种重要的内源性保护因子, 在神经细胞损伤修复过程中, 可能参与一系列连锁反应。动物实验结果显示, 脑损伤时, 神经细胞内的镁 (Mg2+) 浓度低。Whittington等[4]研究表明, 当细胞外Mg2+浓度为0或较低时, 大鼠海马切片内神经细胞γ-氨基丁酸 (GABA) 受体介导的抑制性合成后循环 (IPSC) 明显降低。增高细胞外Mg2+浓度, 不仅可使IPSC恢复, 并且可使其相应升高。周少华等[5]报道, Mg2+治疗急性脑出血可使脑损害明显减轻。胰岛素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已得到临床肯定, 而对脑出血患者显示出的防治作用可能与胰岛素增加了脑出血后周围水肿带的有效供血, 造成低糖高灌流状态, 减少脑组织软化坏死, 缩小水肿范围, 缓解因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引起的血管痉挛等作用有关。本文表明, 镁极化液治疗急性期自发性脑出血确有疗效。

综上所述, 镁极化液在急性脑出血的治疗中, 有利于防治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及其周围区的神经细胞损伤, 同时也有利于调控血压及脑心综合征的预防, 故笔者认为在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 镁极化液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毛春, 张苏明.镁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 2000, 8 (1) :33-36.

[2]Huang QF, Gebrewold A, Altura BT, et al, Mg2+, Protects againt PCP-in-duced cere-brovasospasm.sand vascular damaeginret brain[J].Magnes trace Elem, 2005, 21 (5) :344-349.

[3]陈小平, 李小刚.硫酸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29 (12) :67-68.

[4]Whittington MA, Traub RD, Jtfferys JG.Erorion of inhibition contributes to the progression of lowmagnesium bursts in rat hippocampal slces[J].physiol, 1995, 486 (pt3) :723-724.

上一篇:绿色健康养殖下一篇:复合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