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

2024-07-14

原发性痛经(共10篇)

原发性痛经 篇1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头痛乏力、头晕以及恶心呕吐等[1,2]。中医药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痛经宁颗粒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本院妇科收治的15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本院妇科收治的1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年龄12~27岁, 平均 (16.4±8.6) 岁;病程0.5~12年, 平均5.8年。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75例。两组患者年龄、平均病程、临床症状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3]

1.2.1 观察组

在月经前的两周采用痛经宁颗粒 (基本方:柴胡10g、白芍10g、当归10g、郁金10g、香附10g、延胡索10g、生蒲黄10g、肉桂10g、五灵脂10g、薄荷5g、甘草5g) 进行治疗。每袋十克含有6.25g的生药, 每天给予患者口服两次, 1袋/次, 连续使用药物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1.2.2 对照组

采用阿司匹林片治疗, 每天两次给予患者口服1片, 连续使用药物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比较两组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效果。

1.3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判断标准。 (1) 痊愈:患者的腹痛等症状得到完全改善, 停药3个月经周期之后仍未见复发; (2) 显效:患者的腹痛等症状得到了较好的好转; (3) 有效:患者的腹痛等症状得到了减轻, 口服止痛药才可以工作; (4) 无效:患者的腹痛等未得到改善甚至出现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痊愈28例, 显效25例, 有效17例, 无效5例;对照组痊愈19例, 显效22例, 有效15例, 无效19例,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良反应

两组原发性痛经患者在使用药物过程中, 均为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产生,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年龄因素、分娩因素、精神因素等[4,5]。前列腺素白三烯、血管加压素催产素等造成子宫过度收缩是引起原发性痛经的主要原因, 从多个方面影响前列腺素白三烯、血管加压素催产素, 达到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目的,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重点[6]。

综上述所, 痛经宁颗粒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少宗, 卜彦青, 侯文静, 等.针刺三阴交等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初步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09, 25 (10) :1-2.

[2] Asuku Harada, Mikio Momoeda, Naoki Terakawa, et al.Evaluation ofa low-dose oral contraceptive pill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a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J].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11, 95 (6) :1928-1931.

[3] 陈少宗, 卜彦青, 翟华普.针刺单穴、多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即时止痛作用规律的初步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10, 11 (1) :153-155.

[4] Chung YC, Chen HH, Yeh ML.Acupoint stimulation intervention forpeople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J].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2012, 20 (5) :353-363.

[5] 王娜, 胡晓慧, 宋卓敏.痛经宁颗粒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肥大细胞脱颗粒及血清皮质醇含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 25 (2) :360-363.

[6] 王娜, 宋卓敏.痛经宁颗粒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性激素及组胺含量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 2011, 38 (4) :685-687.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现状 篇2

【关键词】中医;原发性痛经;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569-01

痛经是一种妇女常见的症状,原发性痛经指的是从月经初潮时即有痛经以后每次来潮均出现反复疼痛,大多数从月经来潮第一天开始,发现初潮早、经期长者痛经的程度较严重,吸烟者持续更痛。严重者伴有恶心与呕吐,疼痛区可放射至后背部与大腿内侧疼痛时间持续48~72h。目前治疗痛经西医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最常用的就是服药,如止痛、镇静、解痉药,避孕药,前列腺素拮抗物,以暂时缓解疼痛,但是经常服用药物会有一定的副作用,随着耐药性的产生还要不断增大药量,所以,找到一种简单又安全的治疗方法对广大痛经女性是一种福音。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冲任二脉气血运行不畅,并与肝肾有关。其因多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穴被凝,运行不畅而作痛;或肝郁气滞,血行受阻,冲任不畅,瘀滞胞宫,不通则痛;或因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或肝肾亏虚,孕育过多,冲任受损,血海空虚,胞脉失养,不容而痛。治疗痛经,中医在辨证论治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即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及痛经的原因进行对症治疗,无论是服用中药还是行针灸治疗,都可以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因人因性而治,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现在常用的方法有:

1 中药内服

虽然许多人对于中药的成分持怀疑态度,但中药内服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上,尤其是西医没有好的治疗方法的疾病,如神经衰弱所致的失眠、汗证等,中医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与治疗效果。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痛经分为四型:①气滞血瘀:代表方:膈下逐瘀汤②寒湿凝滞:代表方:少腹逐瘀汤③气血虚弱:代表方:圣愈汤④肝肾亏虚:代表方:调肝汤;并可根据兼证的不同进行加减。李立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针灸

一般在行经之前一周开始治疗,每天治疗一次,一直至月经来潮。常用的穴位有:关元、气海、三阴交,寒湿凝滞可加地机温通胞脉;肝郁气滞可加太冲、次髎疏肝解郁;气血虚弱可加血海、脾俞、足三里以健脾益气补血;肝肾亏虚加肾俞、肝俞滋补肝肾。一般留针25—30分钟。刘月英等采用针刺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显著。

3 按摩

按摩小腹,双手相叠置于小腹中间,紧压腹部,慢慢按摩腹部,以10次/分左右的频率进行,直至小腹内有热感为宜。共操作5分钟。

4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是中医以小见大、以局部治疗整体的全息疗法一种典型治疗方法。我们的耳朵上分布着很多的穴位,许多穴位对全身的调节都有重要的作用,如神门、内分泌、降压沟等,因而通过刺激耳朵的一些穴位对于缓解痛经有一定的作用。取生殖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肝、脾、肾、神门,每次选3—5穴,用中等刺激,捻转行针,留针20—30分钟,或在耳穴压丸、埋针,每日按压数次。这种方法简单,痛苦小,易于操作,也易于患者接受。信妙鸾等用耳穴压豆法治疗痛经效果较佳,使用方便安全。

5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具有自己的优点,它的特点是以线代针,刺激持久,操作简便,选穴为:(1)中级、足三里、三阴交,(2)归来、归来、气海、带脉,气血两虚可配关元、肾俞;寒湿凝滞配命门、天枢,一般于月经来潮前5天治疗。

6 穴位注法

即在腧穴或压痛点上,注射适量液体药物,以防治疾病。这一方法将针刺的机械刺激作用,药物对机体的药理作用相结合,既具有传统中医学的治疗特点与作用途径,又具有现代医学的药理作用特点及治疗途径。一般选取穴位:中级、关元、三阴交,皮肤常规消毒,然后用空注射器吸入备好的液体药物(一般为3%--5%当归注射液或0.5普鲁卡因),快速刺入穴位至一定深度得气后,将针会抽一下,若无回血可将药物注入,每穴3—5毫升,注射完毕将针退出,每日一次。赵明新等用维生素注射三阴交治疗痛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 艾灸神阙法

灸法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在治疗痛经时采用艾灸神阙也有很好的疗效,一般采用隔姜灸。方法为:取鲜姜切片,厚约0.3—0.5cm,用针在上面刺数空,然后将姜片放置在神阙穴,上置艾柱点燃施灸,至小腹微热。此法比较简单,易于操作。疗效也较好,尤其是对于寒湿凝滞型,疗效更佳。

近年来又有一些新的疗法,如温针灸,针灸配合穴位注射,针灸配合埋线法等,是将上述方法的组合,可以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治疗,还有报道将针灸与现代的其他一些技术相结合,如针灸配合TDP、针灸结合微波等,都有比较好的疗效。因而,目前来说,不敢肯定某一种方法对痛经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只要两种或两种以上治疗方法相结合,那么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医看待问题都从整体入手,痛经是外在表现的症状,但外症多由内因引起。与女性痛经相对应的内部器官即女性的“胞宫”,它在现代医学中称之为子宫,中医认为它是阴脉之海,为女子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对于女性的气血调和起着无法代替的作用。女子胞宫与肾功能有直接关系,也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相关。从中医角度来看,女性子宫的病症,可以通过调节体内肝肾脾脏,祛风除湿,调理气血,祛寒驱湿,调理冲任,疏肝补肾,使胞宫得到疏通或者濡养,从而达到止痛之功效。

参考文献:

[1] 李立.中药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证属寒凝血瘀型患者50例[J].中医外疗,2009年第17期.

[2] 林秀华,曹玉梅,谈海东.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J].使用中医药杂志,2011年第4期.

[3] 丛惠芳,时思毛,沈妍梅.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J].针灸临床杂志, 2007年第6期.

[4] 张晓帆.浅析中药治疗痛经临床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13年第21期.

[5] 刘月英.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256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第23期.

[6] 仇丽丽.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寒凝血瘀痛经47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7] 申怡.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8] 李厚新.耳穴壓豆治疗痛经68例[J].陕西中医函授,2000年第5期.

[9] 李小林,靳飞.耳穴贴压法治疗痛经215例[J].河北中医,2008年第9期.

[10] 赵明新.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8年第9期.

[11] 信妙鸾.耳穴贴压治疗痛经1000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2] 赵百宝.穴位注射治疗痛经41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年S1期.

原发性痛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对象为2007年10月—2009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痛经患者220例, 将其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150例, 对照组70例。2组年龄都在14岁~30岁之间, 平均年龄 (19.2±0.3) 岁。

1.2 纳入病例标准

经期或经期前后下腹剧痛, 或伴有恶心、呕吐, 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等症状者, 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70例, 于月经前1周开始服用痛经宝颗粒, 1次1袋, 1 d 2次, 持续至月经来潮3 d后停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月经前1 d开始服用尼美舒利分散片, 1次0.05~0.1 g (半片~1片) , 每日2次, 饭后服用, 按病情的轻重和患者需要可以增加到1次0.2 g (2片) , 每日2次, 持续至月经来潮3 d后停服。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从月经前1周开始至痛止, 每个经期为1个疗程, 连续观察3个疗程。痊愈 (指近期临床治愈) :治疗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 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显效:腹痛明显减轻, 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 不影响工作、学习;有效:腹痛减轻, 其他症状好转, 能坚持工作、学习;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未减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尼美舒利分散片加痛经宝颗粒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是临床上一种多发病, 在青少年中尤为常见, 多见于初潮后1年~2年内发病;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 h, 以行经第1天疼痛最剧, 持续2 d~3 d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 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 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有时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1];影响患者学习、工作、生活。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 (PG) 含量增高有关。研究表明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和月经血中PGF2和PGE2含量较正常妇女明显升高, 尤其是PGF2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因素。月经期因溶酶体酶溶解子宫内膜细胞大量释放, 使PGF2和PGE2含量增高。PGF2含量增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 血管痉挛, 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1]。尼美舒利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抗炎药, 属于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 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 防止子宫收缩和痉挛, 从而减轻或消除痛经。且尼美舒利口服吸收迅速完全, 半衰期 (T1/2) 2 h~3 h, 生物利用度高, 胃肠道不良反应少而轻微[3]。

中医认为, 痛经的发病主要是在经期, 经期前后冲任淤阻或寒凝经脉, 使气血通行不畅, 胞宫经血流通受阻, 以致不通则痛[4]。痛经宝颗粒中含有红花、当归、肉桂、三棱、莪术、丹参、五灵脂、木香、延胡索, 具有温经化瘀、理气止痛的功能[5], 故我院采用尼美舒利加痛经宝颗粒治疗原发性痛经, 二者合用相互协调, 取得标本兼治的临床效果, 深受患者欢迎。

参考文献

[1]乐杰, 谢幸, 林仲秋, 等.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18-319.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217-2220.

[3]杨宝峰, 苏定冯, 王玲, 等.药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91-193.

[4]罗元恺, 曾敬光, 夏桂城, 等.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53-57.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概况 篇4

中图分类号:R271.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42-03

痛经病最早记载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属中医“经行腹痛”范畴。原发性痛经好发于青春期少女,常于初潮后的6个月至2年内发病,是女性青春期常见病证之一。因痛经的程度不同,对其发病率报道不一,其中重度痛经约占18%。中医中药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兹将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辨证分型治疗

中医认为,痛经有虚实之分,因实则“不通则痛”、因虚则“不荣则痛”,辨证不同,论治有异。齐津丽从瘀血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寒凝血瘀型予温经汤加减;气滞血瘀型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湿热瘀结型予自拟三妙止痛汤(苍术、黄柏、五灵脂、蒲黄、丹皮、桃仁、当归、香附、枳壳各10g,牛膝、红藤、败酱草、薏苡仁各15g)加减。治愈32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张梅香等临床辨证分3型治疗本病,气滞血瘀型29例方选逍遥散加减,寒湿凝滞型31例方选温经汤加减,气血虚弱型8例方选圣愈汤加减。3型有效率分别为96.55%,96.77%,87.5%。管恩兰等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156例,分寒凝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两虚型、肝肾阴损型,临床治愈122例,好转29例,无效5例。吴千银辨证分为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损型,治疗痛经56例,总有效率为96.4%。

2一方为主加减治疗

许多医者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不分证型,以一方为主,根据兼症进行加减治疗,亦取得满意疗效。黄亮将8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采用自拟通经止痛汤(当归10g,川芎10g,白芍20g,延胡索12g,甲珠6g,通草6g,香附10g,柴胡10g,三七5g,小茴香7g,益母草15g)加减治疗:肝郁气滞血瘀者,加青皮6g,郁金6g;寒凝血瘀者,加炮姜5g,吴茱萸6g;气血亏损者,加阿胶10g,熟地15g;肝肾不足者,加女贞子10g,墨旱莲10g。对照组32例采用止痛剂或激素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48例,治愈率85,7%,对照组治愈18例治愈率56.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金广群等自拟参脂痛经汤(人参9g,五灵脂15g,延胡索、当归、白芍、川芎各12g,制香附10g,甘草3g)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110例,气血亏虚型加黄芪、熟地、鸡血藤;气滞血瘀型加玫瑰花、泽兰、桃仁;血热挟瘀型加红藤、生地、丹皮;寒凝气滞型加乌药、鸡血藤、小茴香;若头痛加全蝎、白芷;腰痛加杜仲、川牛膝;乳房胀加王不留行、麦芽。治疗总有效率为96.5%。金峰自拟经验方“归芍棱乌萸草汤”(当归20g,白芍30g,醋炒三棱6g,乌药9g,山萸肉9g,炙甘草6g)加减治疗150例患者。气滞血瘀加香附、丹参、益母草、蒲黄;阴虚血滞去乌药加生地、丹皮、北沙参;阳虚寒凝加肉桂、巴戟天、红花;肝肾亏损加狗脊、枸杞、女贞子、旱莲草;大便溏加白茯苓、炒白术;呕吐畏寒肢冷加吴萸、生姜;口苦心烦加竹茹、山栀。治疗后痊愈126例,好转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6.66%。徐树槐采用行气活血以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本病120例,总有效率98.33%。王义亮等用桃红四物汤合金铃子散加味治疗本病54例,结果痊愈19例,好转29例,无效4例,失访2例,总有效率88,9%。杨准叶加味阳和汤治疗100例患者,基本方为熟地黄、白芥子各10g,鹿角胶(烊化)10g,肉桂、炮姜各5g,麻黄2g,炙甘草6g,并随症加减。总有效率为92.0%。本法虽以一方治疗为主,但仍未脱离辨证论治原则,当属辨证分型论治的变法。

3专方治疗

近年来许多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研制出固定专方治疗本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张亚军用痛经散治疗原发性痛经98例,方用当归12g,川芎6g,丹参15g,五灵脂、香附、蒲黄、白芍、桃仁各9g,九香虫4.5g,将上药共研细末调匀,于经前3天或正值经期服用。结果痊愈52例,好转38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为91.8%。殷振海用肉桂生化汤(肉桂2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6g,炮姜15g,延胡索6g,香附6g,丹参10g)治疗中重度痛经81例,总有效率为90.12%。杨春晓自拟痛经舒(柴胡15g,白芍30g,枳实30g,甘草6g,元胡20g,川芎30g,全当归18g,炒杜仲30g,醋香附15g,肉桂6g(冲服),熟地30g,丹参20g)治疗56例。总有效率为87.5%。刘昌青等拟刘氏痛消饮(当归、延胡索各30g,五灵脂、巴戟天各12g,香附18g,甘草6g)治疗痛经680例,治愈率为90.15%,总有效率为99.56%。缪锋采用牛膝散治疗本病36例,以酒洗牛膝为主药,辅以桂心、赤芍、桃仁、延胡索、当归、木香、牡丹皮,主药与各辅药量之比为3:1,各药均研末服用,治疗总有效率为88.6%。由此可知,专方治疗虽未予辨证,但经前经期均可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品,近期疗效满意。

4周期治疗

痛经的发作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且疼痛的表现及伴随症状亦具有许多共性,但平时各自的临床症状各不相同,或虚或实,或虚实并见,为巩固疗效,预防痛经发作,许多医家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论治,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褚玉霞等以自拟潮舒煎剂和二紫胶囊序贯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168例。从月经前3天开始服潮舒煎荆(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红花15g,丹参30g,泽兰15g,香附15g,延胡索15g,乌药12g,肉桂6g,川牛膝15g,月经量多则加益母草30g)每日1剂,至月经期第3天;于月经后开始服用二紫胶囊(紫河车、紫石英、菟丝子、枸杞子、熟地黄、淫羊藿、丹参、香附、砂仁、川牛膝),每次4粒,每日3次,直至下次经前3天,接服汤剂。如此序贯治疗3个周期,愈显率为91.6%,总有效率97.6%。陈林兴采用周期性疗法治疗痛经137例,经期首重止痛以治其标,自拟了痛经1号方(当归15g,延胡10g,川芎10g,赤芍10g,丹参15g,台乌10g,枳壳10g,甘草5g)加减以行气活血,促使经血畅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平时则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以辨治其本。如此交替调治。结果治愈85例,好转4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4.16%。杨黎文辨证分期治疗31例患者。经期服主方:当归10g,白芍12g,积壳6g,小茴香6g,乌药10g,生甘草5g,临证加减;经后选用八珍汤加味。序贯治疗3个月,治愈率61.3%,有效

率87.1%。由上可知,周期治疗法,即经期温通为主以治其标,促进经血顺利排泄;平时补虚为要,补气血,益肝肾以治其本,为下次经潮奠定基础。

5中成药治疗

近年来,治疗痛经的中成药日益增多,其剂型种类亦不少,临床治疗亦取得一定疗效,且服用方便、便于携带、利于保存,如片剂、冲剂、胶囊、针剂等。梁文郁等运用复方益母草膏(益母草、当归、川芎、白芍、地黄、木香)治疗10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每次10g,每天3次口服。其中痊愈62例,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1%。邓海霞等以加味没竭片(由血竭、没药、生蒲黄等组成)治疗本病63例,每次于经前2周开始服用至经期第1天。总有效率为93.94%,痊愈率为57.58%。蒙文炳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40例,于月经前7天开始服用,连续服用至月经干净,总有效率为95%。穆惠慈等应用归芍合剂(当归、川芎、益母草、香附、丹参、五灵脂、青皮、白芍、延胡索、陈皮)经前经期治疗68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7.06%。徐波等临床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痛经60例,总有效率达96%。

6中药外治

中药外治法现亦已逐渐推广使用于原发性痛经。董芬等用复方香附贴剂(香附、月季花、啤酒花、牛膝、当归各100g,共研细末,加食醋调为糊状备用)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52例,于月经前3天,取药糊分别置于美元穴、曲骨穴、子宫穴,每2~3h取下贴剂按摩2min,连用3个月经周期。总有效率为96%。张玉兰等采用隔药艾灸治疗痛经。将赤芍、白芍、甘草按2:2:1比例研细末,过筛,甘油调为药饼,用针扎数个小孔,分别置于穴关元、曲骨、子宫穴上(重者配三阴交),再将艾条点燃后施灸。治疗总有效率为97.1%。周土凤中药灌肠(基本方:三棱、莪术、当归、延胡索、川芎、赤芍、桃仁各9g,红藤12g,牛膝10g,随症加减)治疗痛经48例,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94%,停药2个月总有效率87%。陈李华等采用中药薰蒸治疗(方药:蒲公英5g,红花8g,赤芍7g,当归8g,党参6g,丹参6g,川芎6g,草乌6g,甘草9g,杜仲4g,木瓜5g,防风4g,秦艽6g,乳香10g,没药10g)35例痛经患者,1剂/日,针对患者下腹部薰蒸治疗,每次行经前10天开始用药,连续3个月。总有效率为89%。

7中西药合治

此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既可收到近期明显的疗效,又能使其远期疗效得到巩固,取长补短。梁芳玲应用消炎痛、维生素B6配合中药复方辨证用药治疗原发性痛经40例,显效率为37.5%,总有效率为97.5%。徐小存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66例,运用中药汤剂、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布洛芬400mg顿服配合精神心理治疗,结果治愈58例,好转8例,治愈率为87.9%。鲍小英等采用右旋布洛芬联合女金胶囊口服治疗210例原发性痛经,结果总有效率达99.5%。研究发现右旋布洛芬联用女金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有增效、减毒之功效,疗效显著,副反应少。

8结语

原发性痛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2月来我院妇产科就诊诊断为原发性痛经患者98例, 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4组, 气滞血瘀型组30例:年龄17岁~22岁, 平均年龄 (21.70±1.32) 岁;病程2年~6年, 平均 (4.31±2.16) 年;数字评分法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1]评分5~10分, 平均 (6.61±1.83) 分;疼痛程度轻6例, 中12例, 重12例。寒凝血瘀型组25例, 年龄17岁~23岁, 平均年龄 (21.33±1.26) 岁;病程3年~6年, 平均 (4.19±1.78) 年;NRS评分5~9分, 平均 (6.78±1.85) 分;疼痛程度轻5例, 中10例, 重10例。湿热瘀阻型23例:年龄16岁~24岁, 平均年龄 (21.86±1.63) 岁;病程2年~7年, 平均 (4.29±1.89) 年;NRS评分4~8分, 平均 (6.69±1.77) 分;疼痛程度轻4例, 中12例, 重7例。气血虚弱型组20例:年龄16岁~24岁, 平均年龄 (21.86±1.63) 岁;病程2年~7年, 平均 (4.29±1.89) 年;NRS评分4~8分, 平均 (6.69±1.77) 分;疼痛程度轻3例, 中10例, 重7例。治疗前4组病例年龄、病程及疼痛程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于每次痛经时口服桂枝茯苓胶囊, 每日3次, 每次3粒;疗程均为4 d。

1.3 观察指标

止痛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气滞血瘀型组止痛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分别与寒凝血瘀型组、湿热瘀阻型组及气血虚弱型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寒凝血瘀型组止痛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分别与湿热瘀阻型组和气血虚弱型组比较, 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湿热瘀阻型组和气血虚弱型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q、P为气滞血瘀型组与寒凝血瘀型组比较检验值;q1、P1为气滞血瘀型组与湿热瘀阻型组比较检验值;q2、P2为气滞血瘀型组与气血虚弱型组比较检验值;q3、P3为寒凝血瘀型组与湿热瘀阻型组比较检验值;q4、P4为寒凝血瘀型组与气血虚弱型组比较检验值;q5、P5为湿热瘀阻型组与气血虚弱型组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属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 主要病机为气血运行不畅, 冲任失调, 而导致“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原发性痛经常见的临床症状, 消除疼痛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原则, 也是临床面临的难点问题。本文采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 结果显示:气滞血瘀型组止痛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分别与寒凝血瘀型组、湿热瘀阻型组及气血虚弱型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寒凝血瘀型组与湿热瘀阻型组和气血虚弱型组比较, 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湿热瘀阻型组和气血虚弱型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桂枝茯苓胶囊对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湿热瘀阻型组和气血虚弱型四型均具有较好的止痛和消癥作用, 但对气滞血瘀型止痛起效时间最短, 维持时间最长。其机制可能为桂枝茯苓胶囊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 降低全血黏度, 改善局部微循环, 并且长时间服用可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调节内分泌功能的作用[2], 起到活血化瘀通则不痛之效, 从而达到缓解疼痛。因此, 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起效快, 疗效可靠, 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易为患者所接受, 对气滞血瘀型临床效果最佳。

摘要:目的 探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气滞血瘀型组30例, 寒凝血瘀型组25例, 湿热瘀阻型组23例和气血虚弱型组20例, 分别观察4组采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后的止痛效果。结果 气滞血瘀型组止痛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分别与寒凝血瘀型组、湿热瘀阻型组及气血虚弱型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寒凝血瘀型组与湿热瘀阻型组和气血虚弱型组比较, 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湿热瘀阻型组和气血虚弱型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各型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对气滞血瘀型的疗效最佳。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药,桂枝茯苓胶囊,中医辨证

参考文献

[1]Williamson A, Hoggart B.Pain:a review of three commonlyused pain rating scales[J].J Clin Nurs, 2005, 14 (7) ∶798-804.

原发性痛经 篇6

关键词:痛经,中草药,敷脐

原发性痛经 (primary dysmenorrhea) 是指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 程度较重以致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而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1]。我院妇产科于2004年7月至2005年10月对5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中药敷脐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03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均为门诊患者, 年龄14~23岁, 平均19.18岁;病程7个月至5年, 平均3.6年。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51例, 观察组52例。两组年龄、病程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硝苯啶 5~10 mg于经前3 d或经期疼痛时口服, 3次/d, 连服2~3 d。观察组采用中药外敷脐部。①药物配制:丹参10 g、元胡10 g、益母草30 g加水煎1 h, 过滤去渣后加黄丹适量 (总药量的1/3) 煎至成药膏 (药膏滴入水中成珠, 不溶于水) 备用;②敷药方法:经前3 d或经期疼痛时用75%乙醇消毒脐周皮肤, 取药膏适量加温软化后敷于脐部神厥穴, 胶布固定, 24 h换药1次。嘱患者在用药期间饮淡盐水≥500 ml/d, 直至月经干净后停饮。治疗过程中监测前列腺素 (PGE2) 的变化 (30 d检查1次) 。两组均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

1.2.2 评价方法: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按中医辨证施治方法进行评价。治愈, 月经周期正常, 无痛经≥3个月;好转, 痛经缓解或消失, 但不能维持3个月;无效, 痛经无缓解或加重。

1.2.3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多因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气为血之帅, 气滞则血瘀, 精神不畅可致肝气郁结, 肝气不舒, 气机不利, 使气不能运血以畅行, 血不能随气而流通, 以致冲任经脉不利, 经血滞于胞中而作痛[2]。治疗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为主。本组方中丹参苦平, 活血祛瘀, 调经消肿止痛;元胡辛温, 含有延胡索乙素, 理气止痛, 活血散瘀, 具有镇静、镇痛作用;益母草辛苦, 微寒, 内含生物碱, 活血调经, 祛瘀生新。诸药合用可促进子宫收缩, 加强经血排除。且三者均入心、肝经发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降低前列腺素、改善子宫微循环功效, 温经散寒, 可治痛经。敷脐属中医外治法, 通过药物促进气血运行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3]。脐, 又名“神厥”穴, 属任脉。脐为冲脉循行之域, 冲脉乃十二经脉之海。督、任、冲为一源而三歧, 三脉经气相通, 贯穿于十二经络之间, 具有蕴经脉气血的作用, 因脐部无皮下脂肪, 又有丰富的静脉丛, 故将药膏敷于此处, 皮肤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发挥治疗作用。中药经皮肤吸收, 无创伤, 且发挥药效快 (一般10 min可止痛) , 且操作简便、安全、无不良反应。中医认为盐有益肾、固肾作用, 故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饮淡盐水≥500 ml/d, 以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8%, 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25.99, P<0.01) 。值得注意的是, 医务人员需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 向患者阐明经期轻度不适为正常生理反应, 疼痛不能忍受时, 可适当予以镇痛、镇静及解痉治疗。还可通过释疑、顺意、怡悦、暗示等方法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经前期和经期少食或禁食生冷及辛辣食物以减少刺激, 保持愉悦心情。同时加强体育锻炼,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参考文献

[1]刘丰.逍遥散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116例.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0, 17 (1) :26-27.

[2]成都中医学院.中医妇科学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42-44.

当归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38例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中未婚者23例, 已婚者15例;有生育史者4例;年龄l5~20岁20例, 21~25岁13例, 25岁以上5例;病程3个月~1年22例, l~3年13例, 3年以上3例;痛经发生在经前11例, 经期7例, 经后8例, 经前至经期6例, 经期至经后5例, 经前至经后l例;疼痛部位以腹部为主, 兼见胸胁乳房痛者6例, 腰骶痛者3例, 头痛者3例, 口舌糜烂者2例。中医辨证分型属气滞血瘀型l4例, 寒凝血瘀型11例, 血热挟瘀型4例, 气血亏虚型5例, 肾虚型4例。

1.2 诊断与中医辨证

本组病例均经过B超检查, 另外已婚者行妇科检查、未婚者行肛门指诊检查排除生殖道器质性病变而确诊为原发性痛经。中医辨分型: (1) 气滞血瘀型:每于经前l~2d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 或头痛如锥刺, 或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 色暗有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 脉沉弦或沉涩。 (2) 寒凝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 喜暖;经色暗有块;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迟或弦。 (3) 血热挟瘀型:经期小腹刺痛或口舌糜烂痛;经色鲜红, 量多有块;口干, 舌红苔黄, 脉滑数。 (4) 气血亏虚型: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 或小腹及阴部空坠, 喜揉按;经色淡, 质稀, 或伴血块;乏力, 面色少华, 唇淡,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细或弱。 (5) 肾虚型:经期或经后腰痛, 或后头部痛, 或足跟痛;经色淡, 质稀;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弱。

1.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于经前5d服当归止痛汤加减方至经净痛止。当归止痛汤组成:当归30g、元胡20g、川芎20g、白芍20g、甘草9g。加减:气滞血瘀型加桃仁、枳壳、香附、乌药、五灵脂;寒凝血瘀型加吴茱萸、桂枝、五灵脂;血热挟瘀型加黄连、生地、丹皮;气血亏虚型加黄芪、党参、熟地;肾虚型加杜仲、巴戟天、肉苁蓉;头痛加白芷、全虫;乳房或乳头痛加王不留行、麦芽。每日l剂水煎, 日服2次。

2 结果

经上述治疗, 症状完全消失为痊愈, 计28例, 占73.6%;症状显著好转为有效, 7例, 占l8.42%;总有效率为92.1%;症状如故或稍减为无效, 计3例, 占7, 89%。38例治疗2个月经周期者2例, 3个月经周期者l6例, 4个月经周期者l3例, 5个月经周期者7例, 平均治疗约34个月经周期。

3 随访情况

3 个月后随访28例痊愈患者, 均无复发。

4 典型病例

刘某, l6岁, 学生, 未婚, 2004年3月18日就诊。月经来潮2年半, 经前至经期小腹胀痛半年;经期后延, 量少色暗, 有血块;胸胁及乳房胀痛, 烦躁, 舌质黯有瘀点, 苔薄白, 脉弦。经妇科肛诊及B超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原发性痛经 (气滞血瘀型) 。治以疏肝理气, 活血调经。处方:香附12g、枳壳12g、乌药12g、当归30g、元胡20g、川芎20g、白芍20g、甘草9g、醋炒五灵脂20g, 桃仁l0g。每日l剂水煎, 经前5d服至经净痛止。经治疗3个月经周期, 月经正常, 诸症皆除, 告愈。随访3个月无复发。

5 体会

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 尤其青年女子出现此病者甚多。该病痛因较多, 病机为气血运行不畅, 胞宫经血流通障碍, 以致“不通则痛”;或胞宫冲任失于濡养, 以致不荣则痛。治疗重在辨证, 根据病史、疼痛特点、月经的期量色质、舌象、脉象等, 以其内在联系为契机, 合而参之;根据痛之因不同, 痛之性有别和痛之虚实, 止痛方法不一:气滞者行之, 血瘀者散之, 寒者温之, 热者清之, 虚者补之。当归止痛汤以当归、元胡、川芎行气和血, 调经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气滞血瘀者加香附、枳壳、乌药、五灵脂、桃仁行气化瘀;寒凝血瘀者加吴茱萸、桂枝、五灵脂温经活血;血热者加黄连、生地、丹皮凉血调经;气血亏虚者加黄芪、党参、熟地益气养血;肾虚者加熟地、肉苁蓉、巴戟天、杜仲益肾调经。疼痛是人的主观感觉, 每个人的痛阈不同, 且不少青少年缺乏对月经生理的正确认识, 因此行经前常处于一种紧张、恐惧、急躁、忧郁的精神状态, 对痛经更为敏感, 表现疼痛难忍、面色苍白、手足冰凉, 甚者出现昏厥, 对这部分病人必须做好月经生理的宣教工作消除患者不良情绪, 往往获得速效。

【收稿日期】2009-03-19

摘要:目的观察当归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当归止痛汤 (当归、元胡、川芎、白芍、甘草) 治疗原发性痛经38例。结果治愈28例, 好转7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2.1%。结论当归止痛汤对原发性痛经有较好效果。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辨治探析 篇8

痛经的产生与冲任、胞宫的生理变化关系密切, 其主要病机可概括为气滞血瘀、肾气亏损、寒凝血瘀、气血虚弱、湿热蕴结等。

2 中医诊断

(1) 病史:经行腹痛病史, 过度精神紧张, 过食寒凉、房事不洁、经期或产后冒雨涉水等。 (2) 症状: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部疼痛, 疼痛剧烈, 甚则痛引腰骶, 或放射至两侧股部并伴恶心呕吐等。 (3) 检查:妇科检查:无官器质性病变[1]。

3 分型及治则

(1) 气血虚弱型, 治以补气养血, 和中止痛。 (2) 气滞血瘀型, 治以行气活血, 祛瘀止痛。 (3) 肾气亏损型, 治以补肾填精, 养血止痛。 (4) 寒凝血瘀型, 治以温经散寒, 祛瘀止痛。 (5) 湿热蕴结型, 治以清热除湿, 化淤止痛。

4 治疗

4.1 中药治疗:

(1) 少腹逐瘀汤:其药物组成有川芎、蒲黄、赤芍、五灵脂、小茴香、当归、玄胡、没药、肉桂、干姜, 可用于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 临床疗效显著。 (2) 温经汤:其药物组成有当归、川芎、人参、肉桂、芍药、牡丹皮、莪术、牛膝、甘草, 可用于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 临床疗效显著。 (3) 膈下逐瘀汤:其药物组成有红花、赤芍、桃仁、玄胡、川芎、五灵脂、丹皮、当归、枳壳、香附、芍药、甘草, 可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王建霞[2]等临床运用膈下逐瘀汤针对气滞血瘀型患者进行, 效果显著。 (4) 血府逐瘀汤:其药物组成有红花、赤芍、桃仁、川芎、当归、生地、柴胡、枳壳、桔梗、甘草。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5) 八珍益母汤:其药物组成有益母草、茯苓、白术、党参、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甘草。临床应用, 效果显著。

4.2 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疏通经络, 调理冲任, 因此临床可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其主要取穴为临床治疗痛证的要穴“三阴交”, 因妇女的生理以及经带胎产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故取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进行治疗, 效果尤为突出。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此穴以很好调理冲任, 使气血能够正常的运行, 此所谓通则不痛。针灸治疗, 不仅临床效果显著, 而且还具有简、便、效、廉等优点。

4.3 推拿疗法:

临床研究表明, 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方面, 推拿疗法也可以发挥行之有效的确切治疗作用, 现如今, 推拿疗法已不再局限于骨科疾病及软伤科疾病的治疗。楚云杰, 吴双[3]等人通过灵活运用推拿手法可明显减轻原发性痛经的疼痛症状, 其所用手法为整脊推拿, 与普通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对比, 发现整脊推拿疗效更为显著。

4.4 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 针灸与中药联合应用可明显增强单纯使用针灸或中药所能达到的治疗效果, 能更好的起到疏通经脉、化瘀止痛的效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葛新萍[4]在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方面, 灵活应膈下逐瘀汤, 配合针灸 (穴位为:三阴交、次髎、阳陵泉、太冲) 进行治疗;在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时, 采用少腹逐瘀加减, 配合针灸虚 (穴位为:三阴交、次髎、合谷、归来、气海) 进行治疗;对于气虚血弱型痛经, 则采用圣愈汤加减, 配合针灸 (穴位为:三阴交、次髎、气海、足三里、关元、太溪) ;至于肾气亏损型痛经则选用调肝汤加减, 配合针灸 (穴位为:三阴交、次髎、命门、肾俞) 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总有效率为96.3%。朱晶萍[5]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方面, 应用中药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并联合平衡针灸针刺进行治疗, 与单纯使用中药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相比, 效果更为显著。段丹梅[6]在治疗本病时, 也是采用中药联合针灸的治法, 其所用中药为温经汤, 此疗法与单纯使用口服药消炎痛作比较, 效果也明显优于后者。上述研究成果表明, 在临床实践中, 恰当、巧妙地使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 可以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 且简便易行, 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能达到更好地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此外, 采用中药与针灸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还可以增强散寒、化瘀、止痛的效果。在治疗的同时, 也要兼顾妇女经期健康教育, 嘱咐患者在经行期间要注意保暖, 以防寒邪入侵。

5 小结

在目前妇科的常见疾病中, 原发性痛经最为常见。由于痛经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 所以在治疗方面也会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就中医治疗而言, 可通过汤药治疗, 推拿治疗, 针灸治疗以及针灸与中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等。目前, 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实验观察和临床研究仍在进行, 希望通过不断地努力能够尽早的明确原发性痛经的病因, 从而为更好地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基础, 以便更好地治疗疾病, 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痛。

摘要: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 是指妇女在经期或行经前后, 出现的周期性小腹部疼痛, 其部位多在下腹部, 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其中原发性痛经是指没有器质性病变的痛经, 常见于青春期少女。近年来的许多研究成果证明,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月经期子宫内膜释放的前列腺素有关, 可以说痛经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前列腺素的增高。对于痛经的治疗, 中医常采用汤药、推拿、针灸以及针灸配合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等, 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痛经,原发性,中医药治疗,综述

参考文献

[1]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93-94.

[2]王建霞, 姜静霞, 张蕾.膈下逐瘀汤联合芬必得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19) :73-76.

[3]楚云杰, 吴双.整脊推拿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13) :2126-2127.

[4]金艳霞, 葛新萍.针药并用治疗痛经134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 2013, 21 (12) :56-57.

[5]朱晶萍.平衡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34例[J].中医研究, 2013, 26 (12) :64-66.

原发性痛经 篇9

方法:将6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电针+TDP综合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达85.96%。

关键词:电针+TDP原发性痛经体会

【中圖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00-01

痛经是指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甚至剧痛晕厥,属中医“经行腹痛”范畴。临床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女性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的经行小腹疼痛,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一种疾病,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在初潮开始就会发生,尤其多见于未婚青年妇女。

1临床资料

本组62例均来自康复门诊,年龄13~40岁,其中13~25岁者39例,25~40岁者23例,病程小于1年者18例,1~5年者34例,5~10年者6例;疼痛持续时间小于1天者24例,1~7天者38例。

2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用双侧三阴交、子宫、足三里。气滞血瘀型加太冲、地机、次髎;气血亏虚型加血海、脾俞、膈俞;寒凝血瘀型加关元;肾虚型加肾俞、太溪;血瘀夹热型加行间;乳房胀痛型加肩井。施以针刺治疗。

操作方法:先令患者排空小便,嘱病人取仰卧位,暴露穴位,局部定穴、揣穴后常规消毒,然后用30号2寸毫针在上述穴位进针约1寸左右,行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关元时,先垂直进针约1-2分,然后针尖略向下刺入约7-8分,宜用连续捻转手法,使针感向下传导。后接华佗牌SDZ-Ⅱ型电子针疗仪,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暴露部位照TDP,热量以患者舒适为度。毎日1次,连续5日,每次30分钟。于月经期前3天开始治疗,下次月经周期同一时间再次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3结果

3.1疗效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诊断疗效标准》拟定如下治愈:疼痛消失,停针后连续3个月月经周期未复发者;好转:连续3次疼痛减轻者;无效:疼痛未见改善。

3.2治疗结果。本组62例,治愈43例,占69.35%;好转9例,占14.52%;无效10例,占16.13%;总有效率83.87%。

4典型病例

张某,女,36岁,2010年6月22日就诊,自诉婚前有痛经史,婚后痛经史持续至今,每次经前5天左右开始小腹、乳房胀痛,疼痛剧烈,拒按,经行后症状立刻缓解,经行紫黯,有血块,检查见舌色紫黯、脉涩,以双侧三阴交、子宫、足三里为主穴,配以关元、肩井穴。治疗1疗程后,患者即诉乳房症状消失,仅小腹胀痛,但较前明显减轻,经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5体会

原发性痛经 篇10

1 病例资料

2009-2011年本中心门诊治疗的5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 年龄16~31岁, 病程3个月至5年。经辨证施治后, 痊愈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随访3个月未复发) 42例 (84.0%) , 显效 (一次针完, 疼痛消失, 后复发) 2例 (4.0%) , 有效 (症状明显减轻) 2例 (4.0%) , 无效 (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4例 (8.0%) 。

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痛经发生的时间、部位、疼痛的性质及程度, 结合月经的情况、全身证候与患者身体情况等辨其虚实、寒热, 在气在血。一般而言, 痛在小腹正中多为胞宫瘀滞, 痛在少腹一侧或两侧, 病多在肝, 痛连腰骶, 病多在肾。经前或行经之初疼痛多属实, 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者多属虚。绞痛、冷痛, 得热痛减多属寒;灼痛, 得热痛剧多属热。胀胜于痛, 时痛时止多属气滞;痛胜于胀, 持续作痛多属血瘀。临床以肾虚血瘀为多。

2.1 肾虚证证候:

月经后期, 量少, 色紫红, 有血块, 一般初潮后即有月经不调史, 经行第一日腹痛剧烈, 伴有腰酸, 舌质偏红, 脉细。

分析:禀赋不足, 肾中阳气虚弱, 冲任俱虚, 精血不足, 血行不畅, 涩而结瘀, 子宫冲任失养, 故月经后期量少, 色紫红, 有血块;初潮后即有月经不调史, 经行第一日腹痛剧烈, 腰酸, 舌质偏红, 脉细弦均为肾虚之象。

基本治法:补肾通络, 化瘀止痛。

方药运用:决津煎, 出自《景岳全书》。

方药组成:乌药6g, 延胡索10g, 当归10g, 川芎6g, 赤芍10g, 五灵脂10g, 川续断10g, 牛膝10g, 肉桂 (后下) 5 g, 熟地1 0 g。

方中乌药、延胡索理气行滞止痛, 当归、熟地、川芎、赤芍滋阴活血, 五灵脂化瘀止痛, 肉桂温经散寒, 川续断、牛膝补肾强腰。诸药合用, 共奏补肾通络、化瘀止痛之效。

服法:经前3天起, 每天一剂, 水煎分服, 经净停服。

选穴:气海、关元、肾俞、足三里。

操作:气海、关元, 均直刺, 进针1寸, 施捻转补法;肾俞, 直刺或向督脉方向斜刺, 进针1寸, 施捻转补法;足三里, 直刺, 进针1寸, 施捻转补法。诸穴均宜并用灸法, 行经之后仍须坚持灸疗到下一次月经来潮。

2.2 血瘀证证候:

月经后期, 量少, 色紫黯, 有血块, 经行第一日腹痛剧烈, 严重时可有晕厥, 伴有腰酸, 舌有瘀斑, 脉涩。

分析:瘀血阻滞胞宫、冲任, 血行迟滞, 不通则痛, 故月经后期量少, 色紫黯, 有血块, 经行第一日腹痛剧烈, 严重时可有晕厥;经气不利, 故腰酸;舌有瘀斑, 脉涩, 7均为血瘀之象。

基本治法:化瘀止痛。

方药运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出自《医林改错》。

方药组成:乌药6g, 桃仁10g, 红花6g, 延胡索10g, 五灵脂10g, 没药6g, 当归10g, 川芎6g, 蒲黄 (包煎) 6g, 赤芍1 0 g, 枳壳6 g, 制香附1 0 g。

方中香附、乌药、枳壳、没药理气行滞止痛,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 延胡索、五灵脂、蒲黄化瘀定痛。瘀化血行, 则疼痛自止。

选穴:气海、气穴、合谷、三阴交、太冲。

操作:气海, 直刺, 进针1.5寸, 施提插泻法, 使脐上下至耻骨联合均出现酸重感为佳;气穴, 直刺1寸, 施提插泻法;合谷, 向第2掌骨后进针1寸, 施提插补法;三阴交, 向胫骨后缘直刺, 进针1寸, 施提插泻法;太冲, 直刺或稍向上斜刺, 进1寸, 施捻转补法。

上一篇:城际客运专线下一篇:沉积岩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