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原发性失眠

2024-05-27

慢性原发性失眠(精选7篇)

慢性原发性失眠 篇1

失眠 (insominia) 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神经心理疾病, 睡眠障碍中失眠的发病率最高。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 失眠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全球有l6.0%~21.0%的人群经历过失眠[1], WHO的一项研究表明, 全球约有27%的人遭受睡眠障碍的困扰[2],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身心健康。睡眠不仅是一种生理需要, 更是一种能力。慢性失眠症病因复杂、治愈难[3]。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和家庭环境特点。为探索失眠患者的人格特征, 我们选用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应用最多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minnesota muh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 心理测评工具。使用费立鹏等人修订的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S—CV) , 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等10个因子。全部量表由调查者现场指导, 由被研究对象独立自行填写, 量表完成后收回评定。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 (失眠组) 67名, 来自嘉兴市康慈医院 (二级甲等专科医院) 门诊, 37名女性, 30名男性;年龄33.30±7.49岁。所有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 (CCMD—3) 失眠症诊断标准:突出的主诉是入睡或睡眠维持困难, 睡眠后精力未恢复, 至少1个月;睡眠问题 (或伴随的日间疲倦) 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苦恼或社交、职业等重要功能损害;排除由发作性睡病、与呼吸有关的睡眠障碍 (如重症抑郁、广泛性焦虑、谵妄) , 由成瘾物质 (如酒精或药物) 或各种躯体疾病的直接生理或心理效应所致的睡眠问题。且上述情况病程超过6个月。患者在接受测验前至少1周没有服用镇静药或抗抑郁药。另外, 患者没有听觉损害和药物及酒精滥用史。所有的受试者均同意接受本研究, 签订知情同意书。健康自愿者 (对照组) 51名, 29名女性、22名男性;年龄 (31.13±6.87) 岁。受试者是从医学院校学生、医院职工或社区志愿参加者中招募而来。

1.2 评定工具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minnesota-muhipha-sic-personality-inventory, MMPI) 量表。本量表是1940年由明尼苏达大学的教授哈撒韦 (S.R.Hathaway) 和麦金 (J.C.Mckinley) 制定的[4], 其中的基本量表包含10个与心理特征有关的量表, 经过长期的使用和临床验证, 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按照MMP1测试手册的要求进行测验, 要求被试者一次性做完399道题目, 在60~120分钟内完成, 数据输人计算机分析并报告结果, 得出两组基本量表的T分以及评定的心理状况总体印象, 运用中国常模换算T分。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由费立鹏等[5]根据Moss R.H.编制的“家庭环境量表 (FES) ”修订而成。共90个条目, 分10个因子, 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及控制性, 具有较好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

1.3 统计分析

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失眠症患者人格特征与健康志愿者的比较

失眠组与健康对照组在疑病、抑郁、癔病、精神病态、精神衰弱、精神分裂分量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失眠组在上述6指标中均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提示失眠组比健康对照组更易出现疑病、抑郁、癔病、精神衰弱, 而在男女子气、精神分裂、偏执、轻躁狂症、社会内向中失眠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慢性失眠症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家庭环境量表评定结果比较

研究组中亲密度、情感表达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O1) ;娱乐性、组织性两因子得分也低于对照组 (P<0.05) , 其余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道德宗教观分量表的内容不太适合中国文化, 故未做分析。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失眠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 (或) 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在现代化社会中, 失眠已经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重要的行为生活方式问题, 已经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失眠不仅是一个睡眠生理紊乱, 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过程, 失眠患者不但有严重的焦虑紧张, 而且人格的缺陷, 具有敏感、警觉、防御、内在不自信和外在过于顺从等性格特征的人更易患失眠[6]。

临床工作中可以发现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容易继发心理状况异常, 而心理状态异常的患者也容易出现失眠的症状, 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失眠患者时要关注患者精神心理状况。

MMPI能对每个受斌者的个性特点从多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1984年由中科院宋维真研究员引进并制定了中国常模。其中的基本量表包含10个与心理特征有关的量表, 是MMPI最常用的量表, 经过长期的使用和临床验证, 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失眠组与对照组比较, 经t检验两组在疑病、抑郁、癔病、精神病态、精神衰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周氏等同样运用MMPI量表对失眠进行研究, 与本结果相似[7]。提示治疗失眠时要考虑患者有无人格方面的弱点, 适当心理治疗, 提高疗效。

对家庭环境的调查表明, 失眠症患者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低, 提示失眠患者家庭缺乏民主、温馨气氛, 家规较严, 家庭成员间有较多的情绪问题和心理冲突, 生活质量较低, 这些可能是患者失眠的促发因素, 家庭支持促进积极的心理调整和个性发展, 对应激不良反应起缓冲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家庭治疗的方法, 取得失眠症患者家属的支持。

失眠症的治疗是长期性和综合性的, 要帮助患者处理应激反应、改善情感表达, 改善家庭人际关系和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形成及心理防御能力的提高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失眠症患者家庭环境的改善以及人格重塑, 应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尽快使失眠症患者解除痛苦。

参考文献

[1]Atsuhiko O, Takeshi M, Nobufumi Y, et a1.Associationbetween psychosocial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insomnia aninvestigation using two relevant job stress models-thedemand-control-support (DCS) model and the effort-reward imbalance (ERI) molel[J].Sleep med, 2005, 6:353.

[2]Taylor D J, Lichstein KL.Durrence H H.Insomnia as ahealth risk factor[J].Behav sleep Med, 2003, 1 (4) :227-24.

[3]WALSH J K, HARTMAN P G, KOWALL J P.Insomnia[M].Boston:Butterworth—Heine-mann, 1994.

[4]Burtcher J.Pancheri P.A handbook of cross~nationalMMPI research[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Press, 1976.

[5]费立鹏, 郑延平, 邹定辉.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S—CV)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 (增刊) :93-98.

[6]Hilaire ZDS, Straub J, Pelissol O.Temperament andcharacter in primary insomnia[J].Euro Psychiat, 2005, 20:188.

[7]周瑞兰.40例失眠患者的MMPI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4.9 (7) ;1227-1228.

慢性原发性失眠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4 年8 月—2015 年8 月我院接收的84 例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 所选研究对象排除严重精神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 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2 例。其中研究组女25 例, 男17 例;年龄39 岁~70 岁, 平均年龄 (46.39±6.39) 岁;病程2 个月~9 年, 平均 (4.67±2.22) 年。对照组女22 例, 男20 例;年龄38 岁~71 岁, 平均年龄 (47.39±6.16) 岁;病程2 个月~10 年, 平均 (4.76±2.33) 年。2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治疗所用药物为右佐匹克隆 (国药准字H20100074, 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用药方法:每晚入睡前口服右佐匹克隆, 1~3 mg/ 次, 1 次/d。对照组患者治疗所用药物为艾司唑仑片 (国药准字H52020272, 贵州大华制药有限公司) , 用药方法:每晚入睡前口服艾司唑仑片, 1~2 mg/ 次, 1 次/d。2 组均连续用药30 d。

1.3 疗效评价以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患者睡眠质量, 其主要有7 项评价内容, 包括催眠药物、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时间、日间功能, 每项分值为0~3 分, 总分21 分, 得分与睡眠质量为反比关系[2]。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 2 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2 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均有改善, 但研究组治疗后睡眠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 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共有10 例出现不良反应症状 (头痛2 例、恶心1 例、头昏1 例、味觉异常2 例、口干4 例)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1%;对照组共有12 例出现不良反应症状 (头昏3 例、嗜睡4 例、口苦3 例、恶心2 例)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57%,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 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χ2=0.25, P>0.05) 。

3 讨论

失眠实际上是一种主观体验, 是一种患者在睡眠的质量、时间等与睡眠相关指标上并未得到满足, 并且会对日间的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造成影响的疾病[3]。失眠根据发病因素分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因患者大脑边缘系统受到某种影响而出现功能紊乱现象, 最终导致失眠的原发性失眠, 主要包括特发性失眠、心理生理性失眠、主观性失眠三种;第二类是因精神障碍、躯体疾病、药物等因素引起的继发性失眠。失眠对患者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对睡眠过程的影响:入睡艰难、睡眠浅质量差、睡眠时间少。②对日间社会功能、认知功能的影响:精神不足、易嗜睡、困倦而影响学习和工作, 长期失眠还可造成记忆功能减退、计划功能减退、注意功能减退等。③对神经系统与大脑边缘系统的影响:长期失眠会使患者情绪控制能力减弱, 易焦虑烦躁;还会影响消化系统, 从而出现腹泻、便秘、胃胀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 导致心悸、胸闷、血管收缩与扩张功能障碍、血压不稳等。④其他影响:长期失眠十分容易导致患者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体重减轻等症状。

失眠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影响极大, 临床上主要有药物疗法、心理疗法、体育锻炼和保健等几种治疗失眠的手段。右佐匹克隆属于第三代镇静催眠药物, 也是一种单一异构体药物, 具有良好的抗惊厥、抗焦虑、肌肉松弛、镇静作用, 可起到干预患者心理的功效, 从而改善睡眠质量[4,5]。右佐匹克隆与苯二氮类药物有相似的功效, 但耐受性好, 活性较强, 毒性低, 停药后不易反跳。

本文研究组的睡眠质量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应用右佐匹克隆治疗具有确切的效果,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1%, 与对照组的28.57%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与苯二氮类药物相比, 使用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将右佐匹克隆用于慢性原发性失眠的临床治疗中具有疗效明确、安全性好的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右佐匹克隆治疗慢性原发性失眠的效果。方法 抽选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接收的84例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 随机分成研究组 (n=42, 使用右佐匹克隆治疗) 和对照组 (n=42, 使用艾司唑仑片治疗) 。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1%, 比对照组的28.57%低, 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将右佐匹克隆用于慢性原发性失眠的临床治疗中具有疗效明确、安全性好的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原发性失眠,右佐匹克隆,效果,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徐钧锋.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的疗效[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 :297-298.

[2]王春雁, 贺峰, 于恩庆.右佐匹克隆治疗41例失眠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华西药学杂志, 2015, 30 (3) :391.

[3]王玉玲, 张红亮, 郭志平, 等.右佐匹克隆治疗老年原发性失眠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5, 18 (2) :200-201.

[4]张海静, 万树焜, 段斐.右佐匹克隆对焦虑症引起的失眠早期治疗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 2015, 12 (3) :29-30.

慢性原发性失眠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失眠患者共110例为研究对象, 主要临床表现为失眠、入睡困难、半夜清醒、维持睡眠困难、睡眠质量降低等, 已经影响日间正常生活, 社会功能受损, 每周失眠3次以上, 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入组病例除外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1998年制定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对原发性失眠的诊断标准。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5例。观察组中男12例, 女43例, 年龄在40岁~65岁之间, 平均年龄 (51.2±8.7) 岁, 平均病程 (12.5±4.3) 个月;对照组中男14例, 女41例, 年龄在42岁~68岁之间, 平均年龄 (53.1±7.2) 岁, 平均病程 (13.2±3.8) 个月。2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不明显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2组患者在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观察组采用黛力新治疗, 每日服用2次, 晨起服用1片, 睡前服用2片, 治疗期间不能同其他镇静药物共同使用, 连续治疗8周, 治疗期间有严重并发症时应及时停药观察。对照组患者采用艾司唑仑片治疗, 每日睡前服用2片, 治疗期间同样不能同其他镇静药物共同使用, 连续治疗8周。2组患者在治疗第2, 4, 8周时检查心电图及肝肾功能, 收集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疗效判定标准参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评定标准, 分别在治疗前后和治疗结束后评定。痊愈:治疗结束后患者PSQ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75%以上;显效:治疗结束后患者PSQ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50%~75%;有效:治疗结束后患者PSQ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25%~50%;无效:治疗结束后患者PSQ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25%以下或未降低。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治疗8周后,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治疗第1周内共8例患者出现头昏症状, 继续服药自行好转;对照组治疗第1周共6例患者出现头昏, 9例患者出现乏力症状, 继续服药自行好转。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5%, 对照组为27.3%, 2组对比差异显著 (χ2=4.567, P<0.05) 。

3讨论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社会结构变化, 国民生活节奏加快, 同时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增加失眠患者逐年增多, 老年人和女性是高发人群, 特别是更年期女性[2]。原发性失眠会导致患者入睡困难, 夜间苏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早醒, 第二日头昏、精神疲劳, 长此以往可导致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严重者可伴有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疾病, 严重影响日常学习工作[3]。患者在发病初期往往不够重视, 随着疾病进展患者会有明显的情绪波动, 易怒, 严重者可出现消瘦、心悸等躯体症状。黛力新为美利曲辛、氟哌噻吨小剂量复方制剂, 氟哌噻吨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大剂量氟哌噻吨能够拮抗多巴胺受体, 降低多巴胺活性[4];而小剂量氟哌噻吨能够调节突触前膜多巴胺受体, 加速多巴胺合成与释放, 提高突触间隙多巴胺含量。美利曲辛为单胺氧化酶再摄取抑制剂, 可有效抑制去甲肾上腺的再吸收, 此外还能够提高突出间隙内的神经递质, 调节神经系统传导功能, 起到镇静、双相抗抑郁作用[5]。黛力新与艾司唑仑相比没有成瘾性和嗜睡作用, 可作为早期原发性失眠患者苯二氮类药物长期替代品, 消除了患者对安眠药的恐惧心理, 缓解焦虑情绪。本次研究采用黛力新治疗的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达96.36%, 并发症少,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常红霞, 王天亮, 靳燕宾, 等.黛立新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12) :86-87.

[2]张磊.76例伴焦虑的慢性失眠患者行佐匹克隆联合黛力新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8 (25) :91-92.

[3]郑喜英, 姚淑文, 张群威, 等.参芪五味子片联合黛力新对脑卒中后失眠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1 (6) :122-123.

[4]邵思思, 黄建平.加服自拟安神方治疗焦虑性失眠症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18 (2) :13-15.

慢性原发性失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确诊的原发性失眠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38例, 治疗组37例。对照组男性15例, 女性23例, 年龄为30~50岁, 平均年龄 (42.36±0.15) 岁, 病程10~12个月, 平均病程 (11.72±0.25) 月。治疗组男性14例, 女性23例, 年龄为35~45岁, 平均年龄 (41.35±0.16) 岁, 病程9~12个月, 平均病程 (10.71±0.35) 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取穴:照海、印堂、四神聪等。患者取卧态, 用华佗牌1寸不锈钢毫针, 照海用捻转补法、申脉用捻转泻法深度各1寸, 余穴采用平补平泻法, 按照“酸胀麻得气感”操作要求。对原发性失眠症, 当前中医临床证候类型分布不集中, 但证候要素可较好覆盖临床辨证, 极好地统一、规范临床辨证[2]。配穴:痰热内扰者、肝火扰心者分别加丰隆、内庭、曲池, 行间、侠溪;内关心脾两虚者、心胆气虚者分别加心俞、脾俞, 丘墟、心俞;心肾不交者, 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

1.2.2 治疗组治疗方法。

取穴:取内关、大陵、神门穴。结合针刺部位肌肉丰满情况, 实施操作, 相应选取华佗牌1寸不锈钢毫针。患者取仰态或者坐态, 刺入内关1寸, 按照指端放射触电感掌握针感, 刺入大陵1寸, 按照指端放射触电感控制针感, 刺入神门1寸, 先得气, 后采用平补平泻法。配穴:参照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调查表、睡眠状况评表 (SRSS)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对患者进行评分。

按照患者治疗前后PSOI评分减分率评定疗效, PSOI评分减分率= (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 /治疗前总分。①痊愈:PSQI减分率≥75%;②显效:50%≤PSOI减分率<75%;③有效:25%≤PSQI减分率<50%;④无效:PSQI减分率<2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 对照组为84.21%, 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SRSS、HAM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SQI、SRSS、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上述指标评分均降低, 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现代社会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多, 慢性疲劳综合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3]。各种不明原因的疲劳经充分休息后才能得到改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咽喉和淋巴结肿痛、肌肉关节痛, 这些状况可能和多种因素有关, 包括遗传、过渡疲劳、有毒化学物质等。

原发性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 临床采用对症治疗方式[4]。60%左右的患者服用巴比妥类、苯二氮类等镇静催眠药物。尽管可延长患者睡眠时间, 但如果长期服用, 则易成瘾, 造成认知-行为损伤, 对人体带来极大伤害[5]。传统常规取穴集中调理跷脉, 选用照海、申脉, 照海穴即足少阴肾经之穴, 连通阴跷脉申脉穴, 申脉穴连通阳跷脉。补照海穴起滋水养阴功效, 阴气盛引起睡眠, 泻申脉穴具有平潜阳亢的作用, 起阴平阳秘功效。佐以神门联合印堂安神, 有助于睡眠, 四神聪、安眠穴起镇静安神功效。现代研究指出, 内关、神门穴位敏感, 针刺上述穴位, 神经系统传导下, 进入心脏及植物神经, 平缓心率, 或者刺激对应部位脊髓节段, 调理大脑皮层功能紊乱, 使兴奋、抑制功能状态再次平衡。安神方配合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 选穴精简, 配方严谨, 安全有效, 利于临床推广。

临床受试对象是人, 保持患者良好的依从性是研究开展的重要条件。研究确保患者自愿接受, 让患者签订知情通知书, 提升医疗质量, 改善就诊环境等。安神方联合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 针灸疗法讲究穴位差异, 取穴准确性、医者针刺手法、患者配合情况等。病症疗效评定采用PSQI、SRSS、HAMA评分进行评价, 受主观因素影响, 收入病例有限, 中医症型分布不均, 相互之间无法比较, 后续研究应注意。受临床研究时间限制, 随访调查工作未开展, 后续研究要弥补上述缺陷。

国外针灸治疗多侧重有效性与安全性, 如针刺结合松弛疗法、药物疗法等, 观察其在增加疗效及减少有毒物质上所起的作用。相比手针, 电针操作更简单和标准, 作用强度大, 刺激持久, 省时间, 省力, 比手针给组织带来的损伤少,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临床研究设计需十分谨慎, 适合采用随机对照、盲法, 按照措施采用安慰针法、非经非穴方法较多。

本临床研究有自身优势。针灸疗法起效快, 操作方便, 安全可靠, 治疗原发性失眠症前景好[6]。后续研究多集中在失眠证型, 严格区分失眠分型, 开展更深入研究。研究病因引发的失眠, 包括心脑血管伴随的失眠与药物引起的失眠等。研究临床综合康复, 应用在各类大型心脑血管疾病伴发的失眠症。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研究机制尚不明确, 后续可开展实验室研究, 探究针刺治疗病症原理。

参考文献

[1]卢壮.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临床研究进展与评述[J].四川中医, 2013, 31 (9) :186-188.

[2]李优, 应豪睿, 汪小琳, 等.原发性失眠症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J].世界中医药, 2015, 10 (1) :120-122.

[3]潘胜珂, 姚培芬, 李华芳.原发性失眠症多导睡眠脑电图研究及相关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 2013, 26 (5) :391-393.

[4]李海华, 高东.原发性失眠症的心理病理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 2013, 42 (13) :1533-1536.

[5]高珺, 王胜, 常达.原发性失眠症针灸治疗近况[J].湖南中医杂志, 2015, 31 (10) :184-186.

慢性原发性失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入我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伴失眠症患者60例, 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耳穴压豆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 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和失眠症诊断标准, 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严重器质性病变者、耳廓病变者、精神障碍引起的失眠者等。患者年龄范围为42~84岁, 平均年龄为 (60±5.5) 岁, 男性32例, 女性2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和相关护理方法, 观察组则采取耳穴压豆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 具体包括: (1) 定位耳穴:根据中医理论选穴, 关于失眠主选心、肾、脑、神门, 还应根据疾病和现代医学原理选配穴肝 (心烦易怒者加肝) 、脾 (体质虚弱者加脾)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选取降压沟。 (2) 压豆法:嘱患者取仰卧或坐位等舒适体位, 操作者手持探棒由外而内、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 用75%酒精棉签消毒耳穴部位两次, 将王不留行籽贴贴敷于所选穴位, 并用拇、示指指腹按压数次, 以患者有疼痛或胀痛感且能忍受为度。告知患者会出现酸、胀、痛等“得气”感属于正常, 同时指导患者如何按压耳穴部位, 每天按压3-5次, 每次按压1~2 min, 每3 d为1个周期, 共进行治疗5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

1.3.1 睡眠自评量表:根据睡眠状况自评量表测定, 测定内容有10个项目, 每个项目共有5个评分级, 最高分为50分, 最低分为10分, 分数越高, 表示睡眠问题越是严重。40~50分为重度;20~40分为中度;10~20分为轻度;10分表示基本没问题。统计每个评分阶段患者例数。

1.3.2 满意度:根据本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包括专科护理能力、服务质量、护理效果等内容, 总分100分, ≥90分评“优”, 80~89分评“良”, 60~79分评“中”, <60分评“差”, 满意度为评“优”和“良”的患者总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 进行t或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基本没问题24例、轻度4例、中度2例、重度0例;对照组患者睡眠质量基本没问题3例、轻度9例、中度8例、重度10例, 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满意优21例、良7例、中2例、差0例, 满意度为93.3%;对照组患者满意优14例、良5例、中7例、差4例, 满意度为63.3%, 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 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随着病情进展, 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体液、内分泌、心、脑、肾等功能异常, 常受到环境因素、生活习惯以及社会因素等影响。若高血压导致靶器官如脑部小动脉痉挛, 会产生头痛、眩晕、头胀、眼花等症状, 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神经症样症状, 如头晕、失眠、健忘等, 对患者的健康均大大不利, 受到广泛重视。

近年来, 研究发现, 大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受到失眠的困扰最为突出, 已经严重影响到病情的改善及其生活和工作[2]。失眠, 主要表现在入睡困难、睡眠过程中易醒和早醒, 导致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质量下降。患者多有睡眠不足、全身乏力、倦怠。临床上, 失眠虽不属于危重疾病, 但长期失眠可加重或诱导原发疾病, 增加患者痛苦。随着中医治疗的逐渐深入, 对于失眠的患者, 中医多主张物理疗法。本研究中采取的耳穴压豆法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耳廓表面是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部位, 与人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采用耳穴压豆的方法有调节患者脏腑功能, 还可镇静止痛、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除增强患者体质外, 还应帮助其调节心态, 促进康复。研究结果表明, 耳穴压豆方法可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提高满意度,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显著, 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耳穴压豆方法明显改善原发性高血压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 且安全、简便、经济, 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耳穴压豆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失眠症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入我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伴失眠症患者60例, 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耳穴压豆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 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睡眠严重程度改善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耳穴压豆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失眠症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失眠症,耳穴压豆法,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建萍, 胀慧, 何培达, 等.耳穴贴压配合背部膀肤经排罐治疗慢性失眠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1, 30 (4) :230-232.

慢性原发性失眠 篇6

关键词:复方枣仁胶囊,失眠症,PSOI,睡眠质量

原发性失眠症是临床常见心理及躯体疾患, 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 并影响日间工作, 其发生与精神压力、心理障碍及躯体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1]。失眠症的临床治疗多采用中枢性镇静、催眠药物, 虽然能够短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但是耐药及药物依赖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导致部分患者停药困难甚至治疗无效。近年来, 中医药在失眠症的治疗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2]。本文就复方枣仁胶囊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入选标准

(1) 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组2012年发布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原发性失眠症的诊断标准[3]; (2) 年龄18~65岁; (3) 初诊患者; (4) 无严重器官功能障碍。

1.1.2 排除标准

(1) 既往有精神病史; (2) 既往有脑卒中或脑外伤病史; (3) 既往有酒精或药物依赖病史者; (4) 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者; (5) 妊娠女性患者。

1.1.3 一般资料

82例病例均为2013年1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收治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 其中男19例, 女22例, 年龄21~65岁, 平均 (37.29±7.6) 岁, 平均病程 (1.19±0.42) 年;PSOI评分10~18分, 平均 (12.97±1.26) 分。对照组患者41例, 男18例, 女23例, 年龄19~64岁, 平均 (39.84±8.92) 岁, 平均病程 (1.06±0.51) 年;PSOI评分9~17分, 平均 (13.25±1.47) 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常规检查, 排除躯体及精神疾病, 均给予阿普唑仑治疗 (黑龙江瑞格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10588) , 患者每晚睡前30 min服用, 起始剂量0.4 mg/d, 治疗效果不佳时逐渐增加剂量至1.2 mg/d, 患者能够正常睡眠后停药, 治疗组患者另外给予复方枣仁胶囊 (重庆希尔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50020601) 治疗, 每晚睡前30 min服用, 剂量0.4 g/d, 患者能够正常睡眠后停药。治疗3周后观察疗效。

1.3 评价标准

1.3.1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价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失眠的疗效评定标准[4], 症状积分治疗后下降2/3判定为显效;症状积分治疗后下降>1/3而<2/3判定为有效;症状积分治疗后下降<1/3判定为无效。临床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3.2 睡眠质量评价

采用PSQI评分量表[5], 量表共计18个评分条目, 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 7个因子, 包括入睡、失眠、药物应用及对对日间工作影响等方面, 每个因子3分, 量表总计21分, 得分越高表示失眠严重程度越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2.9%,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5.1%,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PSQI评分, 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等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3周后, 治疗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各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原发性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 失眠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与睡眠中枢的功能失调及中枢神经递质表达水平异常有关, 如多巴胺、5羟色氨等表达缺失等有关, 但是其详细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精神压力、工作方式、生活环境及性格特征等均与失眠症的发病有关, 近年来伴随社会压力的增大及生活节奏的加快, 原发性失眠症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6]。约有40.2%的人在一年时间中会发生至少一次的睡眠障碍, 其中约有半数需要药物治疗, 说明原发性失眠症已经是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原发病的西医治疗主要依靠中枢性镇静催眠药物, 虽然大多数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短期效果, 但是长期应用容易产生依赖性, 甚至部分患者表现出耐药情况, 导致治疗无效, 而且由于西药的药理特点, 患者往往入睡相对容易, 而早醒、睡眠质量差等问题较为突出, 难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6,7]。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运动疗法在慢性失眠治疗中的作用 篇7

关键词:慢性失眠,运动疗法

失眠是影响当代人类健康及亚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科学的体育锻炼对失眠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和改善失眠有重要作用。现从运动疗法对各种失眠的作用加以总结,以期对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1慢性失眠

失眠是指在具备睡眠的条件和环境下,存在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表现为易醒、早醒和再次入睡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睡眠质量下降而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慢性失眠通常指病程时间超过6个月的失眠[1]。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失眠症具有高度的慢性化倾向[2]。

伴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不良生活方式产生等发展现状,患失眠的人数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失眠症持续时间过长,不但人的正常睡眠需求没法满足,而且还会使人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的状态,容易发展出现焦虑、抑郁、 强迫和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3]。药物治疗失眠症为常用方法,但长期用药会给人带来白天嗜睡、头昏、共济失调等副作用影响正常工作。

慢性失眠的原因一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失眠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可以明确地是失眠者大脑糖代谢功能无论在清醒状态下或是在睡眠状态下均比正常人是增强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分泌水平较高。继发性失眠是指由一定原因造成的失眠,继发性失眠的原因有多种,可参考成人失眠症的分类[4]。原发性失眠与继发性失眠的确诊具有相互关系,即具有一定原因导致的失眠症就是继发性失眠,原发性失眠的确诊需要进行继发性失眠的排除, 同时,原发性失眠病程过长,也会导致失眠症状加重,成为继发性失眠的发生原因。

药物治疗失眠症具有起效快的优点,但效果难以长久维持,而且长期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有:精神运动障碍、记忆障碍、药物成瘾和撤药后反跳性失眠等[5]。非药物治疗方法虽然起效慢,但疗效持久。在使用药物的同时,还应选择合适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以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6]。目前,最新的资料都以提倡使用非药物治疗为治疗失眠症主要的推荐手段[7]。认知-行为疗法(CBT)在慢性失眠治疗中具有与药物相近的疗效,且持续时间更长[8], 以减少神经刺激传入为主要指导依据[9]。

2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以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础,以改善生理、躯体、精神和心理的功能障碍为主要目标, 通过力的作用,最终引起人体内部宏观和微观变化的一种疗法[10]。运动处方是“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状况以及心血管功能状态,结合年龄、性别和运动爱好等特点, 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即称之为运动处方”。运动处方是运动疗法的具体表现,完整的运动处方包括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度、注意事项等内容[11]。

国际上运动疗法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我国运动疗法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为中强度的有氧运动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肥胖症、糖尿病、动脉硬化症等运动不足性疾病。无氧运动最初被认为有憋气动作,不利于老年人进行。但近十年发现无氧运动较有氧运动具有更好的调节植物神经的作用,并且较有氧运动对心肺功能要求低,又能够卧床或室内以坐位进行。更适合老年人,卧床的病人, 以及繁忙的上班族。运动疗法用于治疗失眠包括有氧运动及无氧运动。

运动疗法可以调节大脑皮层活动的强度,增强其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改善神经的兴奋——抑制功能,从而形成运动——减轻躯体症状——改善睡眠——增强信心的良性循环。

Passos GS等综述认为,运动训练是有效减少失眠的方法,有氧运动具有类似于催眠药物的使用后的效果。另外, 也有证据表明,锻炼对失眠症有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

2.1运动疗法与原发性失眠症

慢性失眠人群中约有10%-20%属于原发性失眠,目前的观点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系统功能亢进,导致大脑皮质过度唤醒是主要原因[2]。临床运用中,原发性失眠症治疗多采用于药物方法进行对症治疗,主要是因为原发性失眠的病因很难确定所致。通过运动训练,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和结构会产生适应性变化。特别是有氧训练会降低心血管交感紧张性,提高迷走紧张性及循环系统调节能力[13,14]。也就是说,运动可以减少促肾上腺激素释放,降交感活性,降低生理或心理的唤醒水平会改善睡眠质量可对原发性失眠进行对症治疗[15]。Passos GS等报道了长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明显改善睡眠状况,改善慢性原发性失眠的个人生活质量和情绪。

2.2运动疗法与继发性失眠症

继发性失眠症较原发性失眠症更为常见[3],其中以心理精神因素和睡眠习惯不良为继发性失眠症的主要原因[17]。由于继发失眠症的原因明确或可循,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案进行对因和对症治疗,就会取得良好效果。在慢性失眠治疗中, Spielman的3-P模型(1987年)把易感性因素、诱发性因素和维持性因素作为导致持续性失眠的主要因素[18]。运动与降低交感神经敏感性密切相关[19]。通过运动,可以降低神经敏感性,减少引发失眠症易感性、诱发性因素的影响。通过运动可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心理、生理承受能力增强[20],持续加强治疗后的睡眠效果。行为疗法作为运动疗法的方法之一,在非药物治疗失眠症应用中也表现了良好效果。钟洁静等报道了行为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症具有明确指导意义,主要机制是行为疗法使睡眠诱导作用增强了,觉醒诱导作用减弱[21]。有氧运动是运动疗法中使用最多的方法, Mansikkamäki K等报道了,6个月的有氧训练可以改善绝经后妇女的睡眠质量,减轻潮热症状[22]。

2.3运动疗法与心理健康

失眠症人群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人格不够成熟稳定[3]。苏娟在大学生失眠患者中发现,大部分对象伴随有精神紧张、忧郁症倾向的表现。通过运动和心理调理,可以增强患者自信心,缓解压抑、焦虑等情绪障碍[23]。可能的机制是: 不良情绪通常发生自大脑左半球的思维部位,而产生愉快情绪的区域在大脑的右半球上。运动时,大脑右半球神经活跃性增强,左脑半球的神经活性受到了抑制。另外,内源性的内啡肽分泌增加,也给人带来愉悦感觉[20]。Rethorst CD等研究发现,运动可以明显提高个人自我感觉的睡眠质量,并且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有增强作用,可以减少抑郁症复发的风险[24]。

2.4运动疗法与老年性失眠

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对老年人失眠有良好的改善作用[25], 原因是运动增强了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使心脏的植物神经调节功能有所加强。郑毅等也报道了运动疗法对老年性失眠症具有明确疗效[26]。Richard Rosenberg对722名中老年人的运动与睡眠问卷分析结果显示,每天走路超过6个街区的老人有睡眠困扰的比率,大约只有那些少走路的人的1/3,而那些以快走的方式走街区的人,其睡眠困扰的机率减少一半[27]。Yang PY等报道了,参与运动训练计划对中年和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中等的积极影响。体育锻炼可以为中老年人解决睡眠问题的现有疗法的替代或互补的方法[28]。

3不确定的领域

一方面,目前对治疗慢性失眠的运动处方研究尚不深入,特别是在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的选择上,尚缺乏统一的参考指标和标准。失眠的原因复杂,且不同个体对运动的理解力不同,个体运动系统能力不同,由此执行运动疗法所获得的运动疗效差异巨大。另外,运动疗效能持续的时间, 以及失眠复发后如何再次执行运动处方的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运动强度的训练量过大,超出机体承受能力,同样会导致机体神经平衡打破,内环境紊乱,引发焦躁不安情绪,反而引起失眠。适宜运动量的确定是运动疗法主要不确定因素之一。

4应用与展望

失眠症有逐步年轻化的趋势,目前的资料对年轻人失眠症的研究不多。运动适合年轻人的生理特点,运动疗法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老年人在进行运动疗法时要注意科学性, 运动时间要严格控制,避免疲劳状态下继续运动,过度运动导致的疲劳会使失眠状况加重[29]。对老年失眠患者实施运动疗法,需加强医学监督,并随时调整运动处方内容。

运动习惯的形成需要不断克服生理惰性,形成固定的运动习惯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在进行运动疗法时要强调坚持和鼓励。

上一篇:企业认知下一篇:精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