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大肝癌(共11篇)
原发性大肝癌 篇1
肝癌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 在我国, 肝癌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大肝癌主要是指单个直径>5cm呈膨胀性生长、有包膜或假包膜形成的大肝癌或巨大肝癌, 这种类型的肝癌一般癌变扩散的几率更大。因此对可以采取手术切除方式为治疗方法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应及时将癌细胞切除, 以防止癌细胞继续扩散。合理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对手术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3]。我院自2009年以来对30例原发性大肝癌患者进行了围手术期的系统护理干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手术成功的60例原发性大肝癌患者, 其中, 男31例, 女29例;年龄43~67岁, 平均年龄 (56.5±7.9) 岁。术前给予肝功、血常规、甲胎蛋白以及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大肝癌患者, 肿瘤直径为6.2~11.3cm, 平均 (8.5±1.6) cm。所有患者中, 33例伴有肝硬化, 42例伴有慢性乙肝, 4例伴有糖尿病, 2例伴有高血压, 1例伴有较为严重的心脏病。将上述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手术前需要指导患者进行手术适应性训练, 如呼吸、咳痰、久卧等, 保证患者对手术有较强的耐受性, 临近手术应该做各项身体检查, 确定患者的身体状况足以接受手术。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 可以给予口服或静脉注射保肝药物, 增强机体尤其是肝的手术耐受性。手术当天需要提前准备好手术器械, 调试各类仪器设备, 确保手术成功进行。手术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严格配合医师实施手术, 随时调节无影灯保证手术视野, 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遇紧急状况, 在医师的指挥下采取紧急措施, 切勿慌乱。术后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对患者血压、呼吸、心率、体温、尿量等生理指标进行监测。注意引流管流出液体的颜色和数量变化, 做好记录。由于手术留置的引流管比较多, 要避免发生感染或者管路堵塞, 每天更换, 保证管道的无菌和畅通。时刻与医生保持沟通,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要及早拔除引流管。对患者的病情做好每天的观察记录, 病情如有变化, 及时联络医师。
1.2.2 饮食指导。
原发性大肝癌患者一般会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 体质较差, 略微消瘦。这使得手术的风险加大并且影响了术后的恢复, 所以对原发性大肝癌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饮食指导显得非常重要。患者应在以少食多餐为前提的基础上适量的进食高蛋白、低脂肪并且易消化的食物, 对个别饮食不方便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静脉营养。但患者在手术后的1~2d内应禁食, 待肛门排气后患者方可进食。
1.2.3 术前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1) 心理护理:原发性肝癌一旦被确诊对患者及其家属都会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尤其是肝脏的肿块较大、病情较重的情况, 患者会长期处于焦虑和紧张的情绪之下, 致使患者对治疗缺乏足够的信心。当患者处于消极的情绪时, 机体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 影响手术的成功率。护理人员应该增加与患者的交流, 谈论一些手术成功的案例, 介绍医师丰富的经验, 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信心。 (2) 健康教育:患者一般缺乏对肝癌的认识, 徒增恐惧心理, 影响整个手术过程。因此, 对患者应进行正确的引导, 向患者介绍原发性大肝癌的相关知识, 讲述手术的先进性, 向患者介绍手术术前准备以及术后康复的相关知识, 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1.2.4 术后心理护理及康复指导。
(1) 心理护理:患者术后活动不自由, 身体虚弱, 较易出现焦躁等症状, 对患者应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宽慰, 多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所需。多与患者讨论疾病以外的事情, 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减轻他们焦虑的情绪。 (2) 康复指导:患者术后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下床活动, 这样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术后长期卧床所引发的并发症可得到有效避免。但活动量也不宜过大, 活动程度应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也尤为重要。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 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与分析
2.1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为6.67% (2/30)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 (9/30) , (P<0.05) 。
2.2 出院时间
表1可见,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7~14d天出院的患者占2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 (P<0.05) ;21~30d出院的患者占2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33%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在我国, 原发性大肝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而目前全世界的新发肝癌患者中我国约占一半, 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4]。原发性大肝癌由于较高的死亡率, 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因此, 提高原发性大肝癌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对原发性大肝癌患者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护理进一步完善, 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且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这不但给患者的精神以极大放松, 还减轻了患者长期住院的经济压力[5,6]。我院在原发性肝癌围手术的常规护理基础上, 对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从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以及康复指导等多方面展开系统的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的对照组, 观察组的出院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对原发性大肝癌患者进行系统围手术护理干预能够显著地提高手术的质量, 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大肝癌的围手术护理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成功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手术期间的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给予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等围手术期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出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后, 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为6.6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 (P<0.05) ;观察组的出院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原发性大肝癌患者实施围手术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 能明显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大肝癌,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吴惠琼, 柯娜, 郑作深, 等.460例巨大肝癌放射治疗的饮食护理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3) :32-34.
[2]陈智远, 韦玮, 郭荣平, 等.大肝癌切除术中输血与患者预后关系的探讨 (J) .中国肿瘤临床, 2010, 37 (8) :457-460, 466.
[3]张磊, 毕新宇, 赵平, 等.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进展 (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9, 7 (6) :18-21.
[4]王宁.肝癌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8, 6 (7) :776.
[5]王健芝.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3) :127-128.
[6]向大钊.肝癌肝切除术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研究 (J) .中外医疗, 2011, 30 (5) :7-8.
原发性大肝癌 篇2
原发性肝癌是指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病理学上大体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组织学上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混合癌。本病多发于40~49岁的男性。
病因
目前认为原发性肝癌与肝硬变、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等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和饮用水污染、寄生虫等因素有关。
症状
早期常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往往被忽视,当典型症状出现后多数已属晚期。常见症状:
(1)肝区疼痛:多呈间歇性或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刺痛,可放射到右肩和背部,早期疼痛可时轻时重或短期内自行缓解,随着肿瘤增大,疼痛程度日益加重,缓解间歇期也日渐缩短。
(2)消化道症状: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其中以食欲减退和腹胀最常见。
(3)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进行性消瘦、发热、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
(4)肝外转移症状:如有肺、骨、胸腔等处转移,可产生相应症状。
肝癌可并发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治疗
肝癌确诊后,手术切除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小肝癌和早期肝癌应尽早手术,中晚期肝癌往往失去手术机会,如发现肿瘤已不适于切除,术中可考虑作肝动脉插管进行局部化学药物灌注治疗,还可考虑作肝血流阻断手术。此外可采用介入疗法、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导向治疗(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中药与化疗、放疗合用时可提高疗效。此外补充营养、酌情应用止痛剂、防治并发症等也是重要的措施。
预防
积极防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注意食物和饮水卫生,做好粮食保管,防霉去毒,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对凡有肝病史的中年男性患者,如有不明原因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肿大者,应及时检查。
肝癌的治疗原则
对于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患者来讲,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几乎是唯一的愿望,这除需要患者能够早期就诊以获得早期诊断外,还需要医师掌握好治疗原则,也就是中医学上讲的“辩证施治” 的原则。
肝癌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癌肿手术切除、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经皮瘤内无水酒精注射、生物学治疗、中医药治疗、心理治疗和肿瘤局部治疗等。肝癌的局部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领域,包括瘤内激光治疗、瘤内微波治疗、瘤内射频治疗、高功率聚焦超声治疗等。外科手术切除术在近半个世纪内近展较快,在肝癌的治疗中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这些方法可以看出,肝癌的治疗既要靠不同手段的综合应用,还要靠不同时期的序贯治疗。
肿瘤的任何治疗应以延长病人生存时间、提高病人生存质量为首要目的和评价指标。肝癌治疗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情况、肝功能储备和病人的经济能力等,慎重取舍治疗方案。
一般认为,对亚临床肝癌或小肝癌,如肝功能储备好,应力争手术切除,但对合并严重肝硬化、肝萎缩明显者则应慎重。对不能切除的小肝癌,可行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或采用多弹头射频毁损治疗、瘤内无水酒精注射等局部治疗。
对肝功能储备好的大肝癌应力争根治性切除。对合并较严重肝硬化或因切除后剩余的肝组织少而无法耐受根治性切除者宜采用二期切除方案,通过一次或多次行经皮肝动脉栓塞,先使肿瘤缩小,争取二期切除。
对已有肝内播散的大肝癌,可行肝动脉置管化疗或经皮肝动脉栓塞治疗。大肝癌肝功能失代偿者,只宜行免疫治疗、生物治疗或中药治疗等。
合并有门静脉癌栓的患者,不要轻易放弃治疗,如果放弃治疗,容易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功能衰竭、顽固性腹水或肿瘤自发性破裂,导致数月内病情急剧恶化或死亡。对这部分患者,如果肿瘤能切除,可行肿瘤切除加门脉切端或门脉主干、分支切开取栓术。对肿瘤无法切除者,可考虑行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术,但不宜结扎肝动脉。对无法耐受手术探查者,可行多弹头射频毁损治疗、B超引导下经皮门静脉穿刺化疗或经皮门静脉内置管化疗,也可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则宜慎用。
出现黄疸也并不意味着就不能手术了。有一部分肝癌伴有黄疸的病人,黄疸的原因是由于胆道内的癌栓造成的,这部分病人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手术治疗,也常常能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肝癌根治性切除后肝内复发或出现单个肺转移灶时,宜积极行再切除,不能或不宜切除者可行各种局部治疗。对术后腹腔内种植而能手术切除者,为防止发生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也应考虑行种植灶切除或合并肠管切除。
目前,对晚期肝癌仍无有效治疗,但为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仍应采用止痛、心理调节、中药调理和其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
给网友写这篇颇为专业的短文,其意并不在于让肝癌患者或其家人自己选择治疗方案,主要愿望是想传达给您们这样一个信息,即肝癌的治疗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选择的方法也不少,但最好、最正确的治疗方案却往往是唯一的。
解放军302医院肝病外科 孙文兵
肝癌能预防
近日,我国首例“安乐死”案的主要当事人、陕西第三印染厂职工王明成因患癌症去世。17年前,王明成之母正是因为得了肝癌,疼痛难忍,才使王明成下决心为母亲实施安乐死。
“肝癌患者在临死前都是非常疼痛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肿瘤外科主任邵永孚教授说,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已基本明确,主要与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感染关系甚密,肝炎病人应积极治疗。
肝癌的高危人群
邵永孚教授说,40岁以上的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及有慢性肝炎病史者都为肝癌的高危人群。
原发性肝癌98%的病人都合并有乙肝,乙肝容易转化为肝硬化再转化为肝癌。其中男性发病率要高于女性3—4倍。因此,邵永孚教授建议:“对肝癌高危人群每6个月进行一次甲胎蛋白检测和B超检查,这是一种经济、简便、有效的早期发现肝癌的方法。”
此外,儿童脂肪肝患者增加,也成为潜在的危险人群。脂肪肝也会转为肝硬化,再由肝硬化发展为肝癌。邵永孚说:“脂肪肝与吃高脂肪食物,又缺少运动有关。这类人群要少吃脂肪:肥肉、肉类食物,应多吃纤维类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还应增加运动,消耗脂肪。”
五点预防措施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副院长王建璋教授和邵永孚教授告诉记者,根据我国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改水、防霉、防肝炎”或者称为“管水、管粮、防肝炎”的七字方针,不仅初见成效,且已成为我国肝癌一级预防的特色。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一些肝癌高发地区,采取一级预防措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二级预防可概括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就是临床积极治疗。
他们认为预防肝癌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是要预防肝炎,使用肝炎疫苗预防肝炎从而预防肝癌已成为预防肝癌极有希望的途径之一,不仅小孩生下来要注射乙肝疫苗,成年人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的、没有得过肝炎的也可以注射乙肝疫苗。但估计需几十年时间才能见到效果。除注射乙肝疫苗外,还需注意其他传播途径的控制,如饮食、手术、输血、注射、针灸和理发等。
肝癌的发病原因之一是由病毒引起的,要预防乙肝病毒还要从饮食卫生、生活习惯着手。要勤洗手,分餐。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有肝炎者不能当厨师。
二是不能吃发霉的、糊了的食物,这类食物含有黄曲霉素,这种物质致癌。吃发霉的食物也容易引发肝癌。还有免淘米,王建璋教授说,“我觉得就不一定好,在塑料袋里如果遇到高温,粮食里的温度高,水分大于16%,就会发霉。发霉的食物一定要晾干,例如:玉米、花生、花生油、花生酱等是容易发霉的食物,这些食物要注意保管。”
三是饮水卫生不要污染,有化学物质饮用水容易让人长癌。自来水也不一定干净,5层以上的高楼楼顶有水箱,水箱应有专人清洁,最好进行二次消毒,水箱的箱体也应使用不会污染水的化学物质。
四是适当补硒。针对低硒人群采用富硒酵母、硒多糖、富硒盐补充硒元素,提高血硒水平。
五是减少亚硝胺摄入以及戒烟,戒酒。吸烟、喝酒也对脂肪肝不好,喝葡萄酒、啤酒、少量的酒可以活血化淤,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酒精对人的身体有害。胃里的胃粘膜对人体有保护作用,酒精能够把胃粘膜消化掉,胃的细胞受伤,食物中的有毒物质就容易被胃吸收。这样就容易引起酒精性的肝炎,降低肝脏的免疫功能及全身的免疫功能,损害肝脏的解毒功能。这就是为什么喝酒的人解毒功能差,易引起酒精性的肝硬化,一部分肝硬化会转变为肝癌。
欧盟公布“防癌十二条准则”
欧盟委员会昨天在米兰“欧洲肿瘤研究所”公布了最近制定的一份防治癌症文件。这份文件确定了2015年前将欧盟的癌症死亡率减少20%的目标。此目标如能实现,每年将挽救30万人的性命。文件并要求各成员国和所有公民遵循“防癌十二条准则”。
“准则”的主要内容是:
一,吸烟者应当戒烟。如果不能戒除,则不可在不吸烟者面前吸烟。
二,避免肥胖。
三,每日锻炼身体。
四,每日多吃水果和蔬菜,限制动物性脂肪摄入量。
五,节制饮酒(白酒、啤酒、葡萄酒中所含酒精均有利于癌细胞生长),男人每日限于两杯,女人限于一杯。
六,避免过多晒太阳(11点至15点之间儿童应当避晒)。
七,在有致癌物的工作场所和其他环境中,要严格采取防护措施。
八,出现下列情况须及时检查,确保早期诊断:局部肿胀;伤口(包括口腔内的伤口)不愈合;痣变形变色;各种非正常出血;持续咳嗽、嘶哑及胃酸过多;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和大小便失常。
九,妇女从25岁起定期做子宫颈检查。
十,妇女从50岁起定期做乳房检查。
十一,所有50岁以上的人都要定期检查直肠。
十二,所有人都须参加“乙肝疫苗计划”。
研究发现4~7月份为肝癌临床易表现期
据江西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余万霰报告,他们的课题“不同经纬度肝癌临床特征年周期余弦曲线拟合参数对比 ”证实,4~7月份为肝癌临床易表现期,同时,如果慢性肝病患者在该期间加强临床检测均可提高中早期肝癌的发现率。
据悉,这项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它根据爱因斯坦的“弯曲时空”理论中的场方程定律,以验证肝癌临床年周期特征。此外,在气候差异大的不同经纬度地区,肝癌的临床易表现期是否同期?余万霰主任和他们同事们从“弯曲时空”理论中寻找自然周期与生物时间相关性理论的探索思路。
根据《场方程定律》,他们将三个不同经纬度地区肝癌临床特征用余弦函数的最小二乘方拟合成年周期余弦曲线,使之具有场方程曲率运动原理,通过对比峰值时相等相关参数来证明这三个参照系是否为同等视点上的运动状态,而确定气候差异大的不同经纬度地区的肝癌临床年周期特征是否为同时性。
研究结果表明,三地区肝癌患者的36个项目峰值时相出现在-90.1°~-207.5°,位于年周期1/3同等范围,按360°=12个月推算位于4~7月份。其中症状起始、影像单块、谷胺酰转肽酶三地区全部峰值时相出现在4~5月份,13个项目振幅与均值的比值呈现明显节律特征,按95%可信区间推算,可确定这三个地区的肝癌临床易表现期出现在4~7月份时段范围,早期在4~5月份。研究提示在4~7月份,尤其是4~5月份,加强临床检测可提高中早期肝癌发现率,上述时间概念在不同气候地区具有通用性。研究还发现肝癌病例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5个项目的峰值时相全部出现在4~7月份,尽管振幅度较小,但可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在该期间出现肝癌机率最高,因此每年4月份进行肝癌检查可能更具有科学性。
吃什么能防癌
癌是致人于死地的第二杀手,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就有130万人。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不少食物对癌症的发生有抑制作用,望诸君多吃常吃这些食品,以防不测。
(一)绿色蔬菜:包括菠菜、韭菜、甘蓝和深绿色的莴苣等。这些蔬菜富含β—胡萝卜素、叶酸和黄体素等抗氧化剂。科学家们指出,颜色越深的蔬菜,含抗氧化剂越多,抗癌力量越强。
(二)葱属类蔬菜:这类蔬菜包括大葱、大蒜、洋葱。据科研分析,这类蔬菜含有辣素、微量元素的硒和栎皮黄素,不但能杀灭大量病菌,更能有力杀灭细胞。硒能清除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自由基,对肝癌、胰腺癌、胃癌、结肠癌都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三)柑桔属类水果:包括桔子、葡萄、柚子、橙子、柠檬。这类水果包括了几乎所有的天然抗癌物质,对预防胰腺癌尤为有效。
(四)十字花科蔬菜:包括卷心菜、菜花、甘蓝、萝卜等。这类蔬菜中含有一种强力抗癌物质——一种用硫磺成分刺激细胞内的临界酶,能形成对抗瘤的膜。还含有一种能抗肿瘤抗病毒的物质,能刺激细胞产生干扰素,有预防食道癌、胃癌、鼻咽癌和子宫癌的作用。
(五)粗粮:粗粮中都有一种名叫“肮酶”的抑制剂,据美国营养学家研究发现,这种抑制剂有阻止皮肤癌扩散、抑制肝癌、结肠癌生长的作用。我国医学家发现,长年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人,长寿者多。玉米中含胡萝卜素多,被人体消化后,能转变为具有生理活性的维生素A,对肺癌、胃癌、食道癌有抑制作用;大豆中含强抗氧化剂,绿原酸、异黄酮和微量无素钼,都能抑制癌基因的产生;米糠中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成分更多,美国纽约医院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吃两次、每次吃一盎司麦粥的人,连吃六个月,其癌前病变———结肠息肉全部萎缩。
(六)低脂牛奶:专家们认为,经常喝低脂牛奶的人,患口腔癌、胃癌、直肠癌和宫颈癌的可能性要比不喝牛奶的人低。这可能是低脂牛奶中的钙、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D在发挥作用,而这种作用在全脂牛奶中被抵销了。
(七)绿茶:绿茶中含特殊的酚类:多酚、五羟黄、培原酸、绿原酸等,对肝癌、肺癌、皮肤癌和消化道癌有预防作用。
(八)牛肝:日本药学研究所人员发现,牛肝中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对肺癌早期病变有治疗作用。他们从牛肝中提取这些成分,对35名肺气管中的早期癌变的人进行治疗试验,让这些患者每天服用10毫克叶酸,0.75毫克维生素B12,结果其中21名癌变消失,另外14名病情也大有好转。(生活时报 马庆华)
吃出来的癌症
食物和饮食习惯与人体许多癌症的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有关资料表明,约有1/3的癌症与饮食有关。因此,主动控制摄食成分和改变饮食习惯,在抗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哪些食物成分和饮食习惯可能诱发癌症呢?
动物脂肪
若摄食过多的动物脂肪,可诱发大肠癌和生殖系统癌。因此应少吃肥肉和动物油脂,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和植物油。
黄曲霉菌素
黄曲霉菌素是由粮食、花生米等发霉时长出的黄曲霉菌产生的,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常可导致胃癌、肝癌及食道癌的发生。因而要特别注意粮食的贮存和保管,防止霉变。当粮食等的胚芽处变绿时,就绝对不能吃。
亚硝酸盐
动物实验证实,它可诱发食道癌和胃癌。亚硝酸盐存在于腌制的食品中,如咸菜、咸肉、火腿、酸菜等,尤其是这类腌制食品发霉、变质时,亚硝酸盐将成倍地增加。所以,食用腌制食品的习惯要逐步改变,绝对不吃变质腐败的腌制品。
苯并芘
苯并芘是一类具有明显致癌作用的物质。经过多次使用的高温植物油、煮焦的食物、油炸过火的食品都会产生苯并芘,因此,经多次高温使用的植物油炸出来的油条、油饼、炸糕之类的食品都不能吃。
如何早期预防原发性肝癌 篇3
一、肝癌的致病因素
1.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尤其是乙肝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其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要比正常人高出2~100倍;在肝癌的高发地区,约有20%的人可能是乙型肝炎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2.黄曲霉毒素(AFT):以黄曲霉素B为最重要的致癌物质。其适宜于在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中生长繁殖 尤其是夏季的霉变食物及谷物、饲料等,最易被黄曲霉菌污染而产生黄曲霉毒素,长期食用含此毒素的食物可诱发肝癌。
3.水源污染:饮用水质的严重污染,是肝癌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致癌率最高的是被污染的沟水.其次为河水.井水最低。
4.化学致癌物质:能引起肝癌的化学物质以N-亚硝基化合物为主,如亚硝胺和亚硝酰胺等。长期或大量接触这些物质,均易诱发肝癌。此外,农药、酒精、黄樟素等亦均能诱发肝癌。
5.酒精:酒精的作用类似于催化剂,能够促进肝癌的发生和进展。这是因为酒精影响了肝脏的正常代谢.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愈多,脂肪肝愈严重,若再大量饮酒,会大大加快加重肝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肝癌的发生。
6.饮食:长期进食霉变食物或含亚硝胺的食物.或饮食中微量元素砷缺乏等都是促发肝癌的重要因素。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素和腌制類食物中的亚硝酸盐为主要的致癌物质。
7.肝癌的发生与其他部位(器官)癌症一样,常与家族遗传因素有关.
二、如何早期预防肝癌
1.除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本身.以及人们已公认的致癌微生物外,绝大部分癌症的发生与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有关。若饮食中含有致癌物质,经常大量食用,就易诱发肝癌。因此,要建立健康合理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掌握一些饮食防癌的知识,当心“吃”出癌症来。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发霉食品,切忌食用。真菌中的黄曲霉毒素为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的致癌性比公认的致癌物亚硝胺类强75倍,该毒素能诱发人、猴、鼠、禽类发生肝癌。致癌所需时间最短为24周。家藏花生、玉米、白薯干、稻米、小米等一定要晒十晒透,存放在干燥通风环境中。发霉的花生、薯十、萝卜干等应丢弃,人、畜、家禽均不能食用。②动、植物油变质后不宜食用。陈腐油类巾均含有丙二醛,它能生成聚合物并与人体内的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发生反应,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变异,导致变异蛋白质的细胞失去正常功能并向初期癌细胞转化。此外,丙二醛聚合物能阻碍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并使人的衰老进程加快。因此,动植物油切勿存放太久,已变质产生哈喇味的油不宜食用。用有哈喇味的油炸制或炒制的食品更易致癌。③不酗酒。酒精性肝病的损害程度与每日饮酒量、饮酒时间及方式有密切关系。酒在人体内需经肝脏代谢,代谢产生的乙醛对人体的毒性极大。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肝细胞损伤、肝细胞内脂肪沉积、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最终可导致肝硬化,一部分肝硬化会转变为肝癌。④注意饮用水质量,不要饮用被污染的池塘水、沟水,最好饮用自来水。暂无自来水的地方,可饮用没被污染的井水。
2.肝癌的发生是一个长期、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在我国,最常由肝炎(乙肝、丙肝)发展而来√慢性肝炎经过10—20年的过程逐步形成肝硬化病变.而5%左右的肝硬化患者最终可发展为肝癌。因此患者应对自身情况加以了解和重视,特别是乙肝、丙肝患者更要重视自身疾病,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肝癌的检查中比较重要的是甲胎蛋白和谷丙、谷草转氨酶的动态变化以及B超检查。这样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针对肝癌的发病原因.最主要的预防措施是注射乙肝疫苗,减少乙肝病毒感染。如果您生活在肝癌的高发区,也应该警惕,应经常去医院检查.如果家族中有肝癌患者,其他成员也应该特别注意定期检查。
原发性大肝癌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男86例, 女30例。年龄25~72岁, 中位年龄44岁。85%合并肝炎后肝硬化。HBsAg阳性占94%。甲胎蛋白 (AFP) 阳性占82%。肿瘤直径5~22cm, 平均7cm。肿瘤位于右半肝80例, 左半肝21例, 累及左右半肝15例。肝功能按Child分级:A级98例, B级18例。本组的肝癌均为原发性, 术后病理分型分别为胆管细胞型肝癌21例, 肝细胞型肝癌88例, 混合型肝癌7例。
1.2 手术方法
全部在全身麻醉下施行开腹手术。手术切口包括:右肝切除取右侧抬高位, 做右肋缘下弧形切口;肝中叶及左半肝切除取平卧位, 做双侧肋缘下“人”字形切口。行肝脏切除的术式包括:肝部分切除41例、左半肝切除21例、右半肝切除28例、右前叶切除8例、右后叶切除17例、右三叶切除1例。术中56例采用常温下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 基本是阻断1次就完成半肝切除, 阻断时间在15~20min阻断, 但其中2次以上的有4例, 阻断3次的有1例右三叶切除, 共计2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00 (200~1800) m L。
2 结果
本组116例中, 术后出现胆瘘8例, 并发右侧胸水12例, 出现腹水17例, 肝功能不全21例, 经处理后均治愈。围手术期内死亡4例, 其中死于肝功能衰竭及上消化道出血各2例。112例存活患者接受随访, 随访至2011年1月,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61%、38% (寿命表法) 。
3 讨论
3.1 大肝癌切除的手术指征
实际上, 在临床工作中, 如何对大肝癌安全地实施肝切除, 这在不同外科医师中的判断标准存在较大差异, 并且也缺乏对大肝癌治疗方法选择的统一认识, 这就导致目前在大肝癌治疗方法选择上出现混乱现象, 术后差别很大。关于大肝癌术前能否安全切除这一判断标准的制定, 成为临床工作的迫切需求。当前, 影响大肝癌能否行肝切除的因素主要有3个, 分别为肿瘤部位、肝硬化程度和残肝体积, 而肿瘤与胆管、血管的解剖关系及肝脏的储备功能评估成为核心问题。目前临床上常运用Child-Pugh分级来进行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肝癌实施手术切除的机率有多大。Stephen等曾在2001年有报道, 为提高肝切除的安全性, 其在术前就应用CTAP三维重建模拟肝切除及测量肝体积, 并计算残肝体积/体表面积 (体重) 比值, 这就大大提高了大肝癌手术切除的安全性[1]。而对于我院116例大肝癌患者, 心、肺功能均正常, 肝脏功能ChildB级以上, 肿瘤相对局限, 边界清楚或有假包膜, 无远处转移, 综合判断后, 考虑肝切除术后残余肝可代偿, 实施手术后进行随访, 发现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61%、38%, 这说明只要严格把握大肝癌手术切除指征, 行肝切除的手术治疗是明显有效的, 应成为大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
3.2 手术方式的选择
多数学者认为肝切除术仍是我国目前肝癌治疗的最有效, 也是最具可行性的治疗手段[2]。陈曙光[3]等曾有报道, 该院从1990年6月至2001年11月手术切除大肝癌121例, 肝切除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8%、45.6%和30.4%;13例二期手术切除者1、3、5年生存率分别84.6%、72.7%和63.5%。这说明手术切除治疗大肝癌不仅可行, 而且疗效满意。因此如何能将大肝癌成功的切除, 成为广大肝胆外科工作者分析研究的重点, 这也要求我们应该对大肝癌切除的手术方式进行慎重选择。首先是要设计手术的切口, 使术野尽可能显露好, 从而提高肿瘤切除的可能性。本组采用右肋缘下弧形切口或双侧肋缘下“人”字形切口, 切口的右侧要长, 必要时可作相应的延长。其次是选择手术入路, 它是成功实施手术的关键。以往在切除右半肝时, 因为术野显露好, 所以切肝叶时不需要阻断入肝的血流。但对于巨大肝癌的手术却容易扭转第一、二肝门, 导致压迫IVC而致血压下降, 或使残肝缺血。尤其是术中容易使肿瘤破裂, 造成肿瘤转移或种植[4]。本组采用前入路的肝切除技术, 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这些危险。前入路法的肝切除技术主要是指离断肝实质, 然后离断需切除肝叶的周围韧带, 包括切除粘连的膈肌, 整块移出切除的肝脏。另外, 杨甲梅[5]等曾指出, 在努力彻底切除病灶的基础上, 尽可能保留残肝组织量。他认为巨大肝癌的手术切除不应过分强调根治原则, 仅以尽可能彻底切除病灶为目的, 这不但可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而且允许在术后复发时采用综合治疗, 从而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本组根据杨甲梅的观点, 有41例行不规则性肝部分切除, 切缘距肿瘤边缘1~2cm, 术后患者的恢复良好。最后, 如何对肝血流进行阻断也是很重要的。肝脏血运丰富, 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肝癌完整切除的情况下, 使术中出血量最大限度地减少。本组大肝癌行肝切除时, 除一些位于肝脏周围较易切除的肿瘤, 或肝硬化严重的患者外, 多数病例均需采用不同方式对肝血流进行阻断。张志伟[6]等曾总结出, 对于肿瘤最大径<10cm, 与第一、二肝门尚有距离, 切除难度不大, 肝功能良好的大肝癌患者, 首选第一肝门阻断 (Pringlemaneuvre) 可明显减少肝切除术中出血。而当肿瘤紧贴甚至侵犯到主肝静脉或下腔静脉, 或需要进一步控制肝静脉分支的出血时, 则可在全肝血流阻断下行肝切除术, 亦可选择性全肝血流阻断, 即保留下腔静脉血流通畅的全肝血管阻断 (HVEPC) 。而对于肝硬化较严重, 或术前估计手术难度大, 肝血流阻断时间较长者, 为了避免健侧肝脏的损害, 可在只阻断病侧入肝血流的情况下行肝切除术。本组术中56例采用常温下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 基本是阻断1次就完成半肝切除, 阻断时间在15~20min阻断, 但其中2次以上的有4例, 阻断3次的有1例右三叶切除, 共计27min。经肝血流阻断后, 术中出血减少了, 术野较干净, 术后虽有部分患者肝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损害, 但经护肝等治疗后, 肝功能基本在1周左右能恢复正常。
3.3 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曾长期制约和困扰肝肿瘤外科治疗开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高并发症发生率和高手术病死率。陆立[7]等曾报道, 该院对131例大肝癌患者实施手术切除, 术后并发症28例 (21%) , 最常见为腹水和胸水 (17%) , 其次为切口感染 (5%) , 另外还有患者出现胆瘘、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2例) 。而本组116例大肝癌患者中, 术后出现胆瘘8例, 并发右侧胸水12例, 出现腹水17例, 肝功能不全21例, 围手术期内死亡4例。因此, 防治大肝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得非常重要。首先, 重视加强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十分重要。对拟手术切除的大肝癌患者, 术前重点应是保肝治疗和肝脏功能评估, 并充分备血。其次, 手术中应保持血压平稳、充分给氧、缩短肝门阻断时间或采取分次阻断。还有, 术后继续保肝、预防控制感染、给予制酸药物预防应激性溃疡、纠正和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早发现并积极处理并发症。另外, 也要求手术者本身提高手术技巧, 熟悉肝脏解剖结构, 以减少出血及对正常组织结构的破坏。
综上所述, 对于大肝癌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手术切除。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对大肝癌认识的深入及各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 手术成功率及术后生存率均在不断提高, 生存质量不断改善, 我们相信大肝癌治疗的技术及手段一定可再次实现跨跃式的发展。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大肝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2年1月至2011年1月, 我院共对116例原发性大肝癌施以手术治疗, 并对其临床资料、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肝切除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61%、38%。结论 原发性大肝癌应争取手术切除。
关键词:大肝癌,肝切除术,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1]陈孝平.进一步提高肝癌外科治疗效果的思考[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 2007, 1 (3) :129-130.
[2]Tang ZY.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urgery-review of the past andprospects for the 2lst century[J].J Surg Oncol, 2005, 91 (2) :95-96.
[3]陈曙光, 芮静安, 赵海涛, 等.原发性大肝癌583例综合治疗体会[J].中国综合临床, 2006, 22 (3) :224-226.
[4]李加起, 牛家增, 李森.孤立性大肝癌的外科切除[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8, 11 (1) :52-55.
[5]杨甲梅, 耿利.大肝癌的手术切除治疗[J].肝胆外科杂志, 2010, 18 (1) :3-5.
[6]张志伟, 陈孝平.大肝癌肝切除的技术要点[J].肝胆外科杂志, 2008, 16 (1) :6-7.
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篇5
1 甲胎蛋白
AFP作为肝癌标记物的价值已得到公认,通过它的检测发现和诊断,为肝癌早期诊断和肝癌早期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但是,AFP检测方法在肝癌诊断中也有其限制。最大限制是约有30%~40%肝癌患者血中AFP值在正常范围内,其AFP检查阴性,因而早期诊断还需要其他肝癌辅助诊断手段。另外,在AFP呈阳性肝癌中,与肝炎、肝硬化等活动期鉴别也非易事。就总体而言,AFP浓度高低与肿瘤大小和预后相关,但就个体而言,AFP值低不一定是肿瘤小和预后良好,还要和一些引起AFP升高的其他疾病鉴别。
2 肝癌特异性γ谷氨酰转移酶(HSGGT)、GGTmRNAH亚型
肝癌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活性显著升高,但特异性较差,大多数良性肝、胆、胰疾病患者GGT活性也可增高。应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可将GGT分成1~12条区带,其中Ⅱ、Ⅰ′ 、Ⅱ′被称为肝癌特异性GGT(HSGGT)。对AFP假阴性肝癌(<50μg/L)和小肝癌的诊断率分别为84.0%,78.6%(AFP仅为50%)。与AFP浓度或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1]。
3 异常凝血酶原
异常凝血酶原是由肝脏合成的凝血酶原前体,不能转化为具有凝血活性的凝血酶原而释放入血。其结构N端氨基酸未羧化,失去酶活性,肝癌时肿瘤丧失羧基酶基因表达。1999年日本Nomura采用新的免疫电子化学发光测定技术,提高了异常凝血酶原的检出率。但是,敏感性较差。
4 αL岩藻糖苷酶
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 AFU)是存在于多种组织中的一种溶酶体酸性水解酶,其对早期肝癌诊断的特异性达82.6%(AFP 68.6%)[2],国内外均有学者报道AFU水平的检测对肝癌尤其是AFP阴性或低水平的肝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它已被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标志物加以应用。
5 血清铁蛋白
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当肝癌挤压肝细胞使之坏死或肝癌伴有肝硬变时,肝脏处理循环血中 SF能力下降,引起血清SF升高。近来研究发现,作为肝癌诊断标志,血清铁蛋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优于AFP。
6 转化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er growth factorβ1,TGFβ1)、TGFβ1mRNA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与细胞的生长分化相关,其表达增加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动物实验表明[4],大鼠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TGFβ1和TGFβ2表达逐渐升高,肝癌发生前肝脏损伤和肝硬化阶段TGFβ1相对正常组织明显升高,出现肝癌之后的大鼠肝脏的TGFβ1表达则相对于正常肝脏和肝癌前期的肝脏损伤和肝硬化阶段都有非常明显的表达升高。
8 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异质体
高尔基体蛋白(Golgi protein73,GP73)是存在于高尔基体的一种跨膜蛋白,相对于肝硬化患者,肝癌患者的血清GP73水平显著升高。取临界值为10个相对单位,GP73对于早期肝癌诊断的敏感性(63%)显著优于AFP(25%)。而且,AFP水平低于20μg/L的肝癌患者中,有57%(32/56)的人群GP73水平显著升高[5]。
上述表明,尚无理想的单一肝癌标志物提供肝癌早期诊断,提高检出率、降低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只有选择若干个较为理想的标志物联合检测,取长补短,“放大”检出率,实现肝癌的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1]Tang Z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urgeryreview of the past and prospects for the 21st century[J]. J Surg Oncol,2005,91:95-96.
[2]赵平,王江滨,张爱国,等. αL岩藻糖苷酶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3,19(4):109.
[3] GarciaLazaro JF, Thieringer F, Luth S. Hepatic overexpression of TGFbetal promotes LPSinduced inflammatory cytokine secretion by liver cells and endotoxemic shock[J].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2008,3(229):362-373.
[4]王冰,满晓波,王烈.大鼠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1、β2和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β受体2编码基因表达及意义[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27(7):792-793.
原发性大肝癌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模型的建立
清洁级Wistar雄性近交系大鼠52只,体重130~150 g,购自延边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按清洁级动物要求养在延边大学医学部动物房半屏障系统中。12 h光照和12 h黑暗交替。稳定饲养3 d后,分为:(1)实验组40只:用灭菌自来水配制浓度为95μg/m L的DEN溶液(避光保存,新鲜配制,美国Sigma公司),供实验组大鼠自由饮用,每天更换1次。连续饮用4周后,改饮一般的灭菌自来水4周,再继续饮含95μg/m L的DEN溶液;(2)对照组12只:整个实验过程中均饮用灭菌自来水。实验组动物分别在诱癌后第12、14、16周随机抽取各宰杀6只,至第18周末处死所有动物,正常组于第12~16周间以上各时间点宰杀2只动物,于第18周末宰杀6只。
1.2 取材方法、标本处理及观察方法
1.2.1 大体观察
每天观察动物的精神状态、饮食状况、背毛的变化及活动情况。动物处死后,立即进行解剖学检查,称体重、肝重,观察肝脏大小、色泽、质地及有无肿瘤结节形成,无癌灶者,取肝组织,出现癌灶者取肉眼癌结节及距癌灶边缘0.5~1.0 cm癌旁组织。
1.2.2 组织学检查
对所取组织在10%甲醛溶液中固定、浸泡24 h;然后行脱水、透明、浸蜡,常规石蜡包埋制备成5μm厚的切片,HE染色,常规组织学检查。
1.2.3 电镜标本制作
取病变肝组织切成1 mm×1mm×1 mm的小块,迅速于30 g/L戊二醛进行前固定,之后用10 mmol/L磷酸缓冲液浸洗3次,每次10min,然后用10 g/L锇酸后固定2 h,经磷酸缓冲液浸洗后,梯度乙醇脱水,浸透,Epon812环氧树脂包埋,半薄切片光镜定位,LKB-Nova型超薄切片机切片,铀铅染色后,JEM-1200透射电镜下观察并拍片。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对照组动物正常,无自然死亡,大鼠肝脏未见任何相应的病理改变。实验组大鼠在诱癌前期,未见有任何变化,其食欲良好,活动自如,体质量也未减轻。到第14周后,诱癌组大部分动物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竖毛、精神萎靡、活动减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表现。实验组在第6周死亡2只,经病理确诊死亡原因为肝脏炎症、肺部感染。死前精神萎靡,活动减少,背毛倒竖、无光泽,体质量明显下降。第11周死亡1只,经病理确诊为肝硬化,死前无异常表现。第14周因消化不良、空、回肠胀气死亡1只。第16周死亡2只,经病理确诊肝癌、大量腹水。第17周死亡1只解剖发现腹腔大量出血。总死亡率为15.22%(7/46)。实验组第14周末病理证实6只中3只形成肝癌,第16周末6只中5只形成肝癌,至第18周末,成癌率100%(15/15)。
2.2 大鼠癌结节、体重、肝重、肝/体重比
比较对照组、实验组第18周后的肝脏结节数、肝脏重量和肝/体重比,见表1。
注:覮P<0.01
2.3 大体病变
肝硬化前期(第12周末):肝表面无明显结节,部分大鼠肝表面出现黄色、黑色斑点。
肝损伤硬化期(第12~14周):肝脏表面有出血点,见到散在、某一个肝叶较为集中的灰白色结节,与周围肝组织分界较清。
肝癌发生期(第14~16周):肝脏肿大、表面粗糙、色彩暗淡,肝表面出现空泡,灰白色结节集中于某一、二肝叶形成。
肝癌发生发展期(第16~18周):肝脏体积增大,表面粗糙、色彩暗淡,多个大小不一的灰白色圆形结节。结节个数多且大,多为类圆形,直径多在4~15 mm之间,最大可达20 mm以上。
2.4 组织学改变
肝硬化期(第12周末):肝小叶结构破坏、再生结节形成及假小叶形成、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电镜下线粒体肿胀,基质变淡透亮,基质颗粒消失和空泡变,嵴变短、碎裂、减少。见图1A、1B。
肝癌前期(第12~14周):以肝结构的破坏、再生结节及假小叶形成、实质细胞较为广泛的核异常及透明样变性、水变性、胞浆嗜碱变为多见。电镜下细胞核异染色质边集,部分形成线粒体-内质网复合体。见图2A、2B。
肝癌发生期(第14~16周):肝小叶结构完全破坏,肝细胞增生结节增多,小叶塌陷,肝板消失,合并出血多见。形成嗜碱性和透明肝细胞增生灶,结节内肝细胞异型性增生明显,胞质染色不均匀,核奇形怪状、深染、密度增加、肝索排列紊乱。电镜下线粒体空泡化、出现脂滴、嵴部分断裂、肿胀、变形,内质网扩张。见图3A、3B。
肝癌发生发展期(第16~18周):肝硬化,肝细胞肝癌,部分见到胆管扩张、中性细胞。电镜下细胞核碎裂、染色质边集,细胞浆不均,线粒体固缩,内质网肿胀、部分脱颗粒。癌旁细胞线粒体肿胀,基质变淡透亮,基质颗粒消失和空泡变,粗面内质网增生活跃、多核。见图4A、4B。
3 讨论
DEN为强烈的化学诱癌剂,其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单纯在饮水中加入DEN可以较为稳定的诱发大鼠肝癌,同时在相应的临床表现及血液学检查方面也出现与人类肝癌相似的改变[2]。由于DEN的毒性作用,使大鼠肝细胞出现坏死,抵抗力下降,诱发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多出现在第4周后;癌组织形成期导致大鼠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肝癌组织破裂出血,此期大鼠的死亡无明显征兆,多数是突然死亡。本实验在第6周死亡2只,经病理确诊死亡原因为肝脏炎症、肺部感染。死前精神萎靡,活动减少,背毛倒竖、无光泽,体质量明显下降。第11周死亡1只,经病理确诊为肝硬化,死前无异常表现。第14周因消化不良、空、回肠胀气死亡1只。第16周死亡2只,经病理确诊肝癌、大量腹水。第17周死亡1只解剖发现腹腔大量出血。
传统诱癌实验均采用DEN连续给药,导致肝功能进行性损伤不能恢复。笔者采用改良法诱发肝癌,在诱癌4周后,停饮含DEN水而改饮灭菌自来水4周,使大鼠修复和代偿增生;同时,肝细胞损伤修复加强,而损伤DNA误配修复和微卫星不稳定导致基因突变加剧,继而在再次DEN诱癌过程中加速癌变,减少肝功能损伤而促进肝硬化及癌变[3]。本试验至第18周末,诱癌成功率达100%。且本研究以低浓度DEN通过自然饮水,诱发大鼠肝脏癌变,接近自然过程,而且采用单一致癌剂,免受其他致癌因子的影响,有利于对病变的观察和分析。
肝癌病变发生过程中出现增生结节,尤其是嗜碱性细胞结节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为肝癌发生的前体细胞[4]。癌细胞内常出现脂肪泡,是由于在癌细胞增殖早期,血液供应相对不足,癌细胞相对缺氧所致,随着癌结节内血管的增生,血液供应改善,脂肪变性消失。这种脂肪泡,是嗜碱性小细胞增生旺盛,营养供给不足所致,是向肝癌转变的中间状态,是嗜碱性小细胞病灶发生癌变的有力证据。但也有报道[5]实验诱癌过程中以嗜酸性细胞结节为主,从嗜酸性细胞灶、嗜酸性细胞结节、嗜酸性异型细胞结节到高分化的肝细胞癌,呈连续渐进的演进过程,嗜酸性结节与肝细胞癌发生密切相关。本实验研究表明12周末肝小叶结构破坏、再生结节形成及假小叶形成、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肝癌前期(第12~14周)以肝结构的破坏、再生结节及假小叶形成、实质细胞较为广泛的核异常及透明样变性、水变性、胞浆嗜碱变为多见。肝癌发生期(第14~16周):肝小叶结构完全破坏,肝细胞增生结节增多,小叶塌陷,肝板消失,合并出血多见。形成嗜碱性和透明肝细胞增生灶,结节内肝细胞异型性增生明显,胞质染色不均匀,核奇形怪状、深染、密度增加、肝索排列紊乱。肝癌发生发展期(第16~18周):肝硬化,肝细胞肝癌,部分见到胆管扩张、中性细胞。
电镜观察有助于从亚细胞水平了解肝细胞的癌变过程。通过电镜笔者观察到DEN诱癌过程中一些细胞器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肝硬化期电镜下线粒体肿胀,基质变淡透亮,基质颗粒消失和空泡变,嵴变短、碎裂、减少。肝癌前期以细胞核异染色质结块、边集,部分形成线粒体-内质网复合体。肝癌发生期线粒体空泡化、出现脂滴、嵴部分断裂、肿胀、变形,内质网扩张。肝癌发生发展期细胞核碎裂、染色质边集,细胞浆不均,线粒体固缩,部分脱颗粒。癌旁细胞线粒体肿胀,基质变淡透亮,基质颗粒消失和空泡变,粗面内质网增生活跃、多核。
本实验在诱癌过程中发现肝癌前期形成线粒体-内质网复合体。而肝癌发展期癌细胞线粒体固缩,癌旁细胞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增生活跃、多核。它是否发生在所有的癌细胞,在肝癌的发生中又有怎样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富春,郑树森,蒋天安.改良法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的建立[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3):2018-2019.YANG FC,ZHENG SS,JIANG TA.Modified hepatocarcinoma model in rats[J].Natl Med J China,2004,84(23):2018-2019.Chinese
[2]HA WS,KIM CK,SONG SH,et al.Study on mechanism of multistep hepatotumorigenesis in rat:development of hepatotu-morigenesis[J].J Vet Sci,2001,2(1):53-58.
[3]JIN YH,CLARK AB,SLEBS RJ.et al.Cadmium is a mutagen that acts by inhibiting mismatch repair[J].Nat Genet,2003,34:326-329.
[4]王晓明,王宝恩,王泰龄,等.实验性肝细胞癌变过程中嗜碱性小细胞病灶的癌变趋势.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7):495-498.WANG XM,WANG BE,WANG TL,et al.Malignant tendency of basophilic liver cells in experimental rat hepatocarcinogenesis[J].Chin J Hepatol,2006,14(7):495-498.Chinese
原发性大肝癌 篇7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大剂量碘化油,经动脉栓塞化疗,并发症
原发性肝癌 (primary liver cancer PLC) 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 由于起病隐匿, 早期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 进展迅速, 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者发生远处转移, 失去外科手术机会, 经肝动脉栓塞化疗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是目前治疗无法手术的肝癌的首先治疗方法[1]。碘化油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TACE栓塞剂, 但是关于碘油的使用量临床上没有统一的标准, 尤其是巨块型肝癌大剂量的碘油是否安全、疗效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本文回顾性分析90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TACE大剂量碘化油使用的结果, 探讨大剂量碘化油治疗巨块型肝癌的安全性及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首次TACE大剂量碘化油栓塞的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164例, 常规剂量组74例, 大剂量组90例, 其中男150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45.5岁, 并且随访2年 (随访时间截止至2013年10月) 。所有肝癌患者诊断标准依据2011年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1], 其中甲胎蛋白 (AFP) 148例>400 ng/m L, 6例200 ng/m L<AFP<400 ng/m L, 10例AFP阴性, 10例AFP阴性的病例行肝脏肿块细针穿刺活检术, 病理或者细胞学提示肝细胞癌。Child-Puge A级113例, Child-Puge B 51例。门静脉无癌栓的59例, 门静脉主干癌栓的22例, 门静脉右支癌栓的68例, 门静脉左支癌栓的34例, 肝静脉癌栓形成的10例, 合并肺转移的4例。
1.2 治疗方法
造影手术及检查方法分析患者肝功能、肾功能, 及门静脉主干有无闭塞, 评估有无TACE禁忌证。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 行腹腔动脉及肝动脉血管, 结合介入术前CT片, 了解肝脏肿瘤的血供情况, 导管超选肿瘤供血动脉行灌注化疗栓塞, 介入术中经肝动脉数字减影造影 (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 7例有较明显肝动动脉门静脉漏先经明胶海绵条栓塞处理。存在肝外侧支血供的有33例 (20.1%) , 其中10例来自肠系膜上动脉供血动脉。右膈下动脉7例, 胃十二指肠及网膜动脉6例, 胃左动脉供应3例, 右肾上腺动脉及右肾动脉3例, 左膈下动脉2例, 脾动脉2例, 胸廓内动1例脉, 腹主动脉1例, 其中完成选择性插管并行碘油栓塞的17例 (51.5%) 。本组病例采用4FRH导管或利用同轴微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远端, 先给予氟尿嘧啶1.0 g或者替加氟1.0 g, 奥沙利铂150~200 mg灌注。用吡柔比星或多柔比星40~60 mg与超液化碘化油普通组用20 m L, 大剂量组用25~45 m L混悬后对肿块进行填充, 直到肿瘤被碘油填充, 并且癌旁门静脉小分支显示, 并对肝外动脉供血进行栓塞, 术后予以护肝、抑酸治疗, 合并门静脉高压者予以醋酸奥曲肽预防上消化道出血。术后1、2周随访肝肾功能, 术后1月复查肝脏CT, 通过测量肿瘤最大直径, 与TACE介入术前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1.3 伦理学要求
本次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及中国临床试验研究法规, 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受试患者 (授权家属) 入选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获取知情同意书的过程符合临床研究的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符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 (Median) 表示, 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患者主要表现为栓塞综合征, 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发热, 经内科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 两组无区别。所有患者未出现肝癌破裂出血、肝肾功能衰竭、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患者至随访时间截止完成介入次数, 常规组 (2.00±0.78) 次, 大剂量组 (1.27±0.50) 次 (P<0.05) , 两组介入前后肝肾功能情况见表1。
*同组内介入前后比较, P<0.05
2.2 两组肿瘤最大直径改变比较
常规剂量组介入术前直径为 (12.47±3.04) cm, 介入术后4周为 (12.15±3.11) cm, 介入术前、术后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大剂量组介入术前直径为 (13.15±5.32) cm, 介入术后4周为 (11.98±3.08) cm, 介入术前、术后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3两组近期、远期疗效比较 (1) 碘油的聚积情况、肿瘤血管的变化。 (1) 碘油均匀聚积, 肿瘤血管完全闭塞或肿瘤边缘仅残留少许肿瘤血管或肿瘤染色:常规剂量组20.4%, 大剂量组32.3%。 (2) 碘油不均匀聚积, 碘油充填面积达肿块面积的1/2以上, 肿瘤血管明显减少:常规剂量组25%, 大剂量组29.4%。 (3) 碘油充填面积不足肿块的1/2, 肿瘤血管无明显减少:常规剂量组27.3%, 大剂量组26.5%。 (4) 碘油呈散在斑点状聚积或无明显碘油聚积, 碘油聚积面积不足肿块面积的1/3, 肿瘤血管明显增多:常规剂量组27.3%, 大剂量组11.8%。 (2) TACE远期疗效的评估。常规剂量组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 大剂量组为8个月。常规剂量组6、12、18、24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4.5%、23.9%、18.9%、8.4%, 而大剂量组分别为55.8%、32.2%、24.0%、13.7%, 两组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即大剂量组生存期长于常规剂量组。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早期并无明显临床症状, 多数病例无法行手术, 临床上TACE介入治疗作为失去手术指征或未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的首选姑息治疗方法, 碘油是液态物质, 可与化疗药物混合作为载体, 是栓塞肿瘤血管理想的栓塞剂。利用碘油栓塞不仅能增加肿瘤的局部药物浓度, 延长化疗药物与肿瘤的作用时间, 还能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碘化油在肝癌中的沉积情况是TACE获得疗效的主要因素, 而碘油的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2,3]。对于巨块型肝癌, 因为碘油的量TACE常受到限制。此外, 临床上巨块型肝癌的患者往往合并肝硬化, 正常肝组织少, 部分患者合并有门静脉、下腔静脉栓子形成及动静脉瘘形成, 对于肝癌栓塞碘油的用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尚存在争议。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碘油的用量根据造影结果及栓塞过程中具体情况而定, 肿瘤血供丰富、体积越大用量越多。常把肿瘤区域碘油沉积是否浓密, 瘤周是否已出现门静脉小分支显影, 碘油在血管内是否铸型或者出现少许反流作为停止注入的依据[4,5,6]。邹俊民等[7]通过对大剂量碘油与常规化疗栓塞治疗巨块型肝癌的对比研究, 认为大剂量碘油栓塞巨块型肝癌疗效优于常规化疗栓塞。陈敏山等[8]认为巨块型肝癌, 肝功能分级为Child A级或吲哚靛青绿15 min滞留率 (ICG-R15) <20%、肝右叶血管丰富的巨块型肝癌, 采用20~40 m L的大剂量碘油栓塞治疗肝癌切实可行, 疗效优于常规剂量的介入治疗。笔者对常规剂量组74例、大剂量组90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介入中, 术前Child-Puge A级113例, Child-Puge B级51例, 术前在CT三期扫描后, 进行肝脏血管重建, 可发现大部分肝脏肿瘤供血血管, 术中发现动静脉瘘者先行明胶海绵条栓塞, 术中尽量超选至肿瘤的供血动脉, 在显示屏辅助下缓慢注入碘化油, 使碘化油填充严密, 指导显示肿瘤的边缘和门静脉细小分支显影为止, 对于左右肝都有病灶的, 可同时进行超选栓塞。术后白蛋白及肾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1周后轻度升高, 2周后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降至基本正常水平。在肝脏肿瘤中, 经常会遇到肝外动脉供血, 肝癌肝外动脉供血分为癌灶寄生性供血, 肝外侧枝循环及肝切缘网膜组织供血三类。多次TACE后, 肝癌主要供血动脉栓塞, 将使得肝外动脉供血成为肝癌的主要血供。一经造影证实, 尽量超选至肿瘤的供血动脉进行栓塞。在肝癌的肝外侧支动脉, 一般常见的右膈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胃左动脉、右肾上腺动脉及右肾动脉。Chung等[9]研究表明直径大于5.0 cm的肝癌出现肝外侧枝血供的概率高于直径小于5.0 cm的肝癌。Wang等[10]的研究表明肝外侧支动脉在化疗栓塞3~4次有17.9%出现肝外侧支动脉, 而5~6次后则有56.4%。Takeuchi等[11]发现23例肝癌患者中采用球囊暂时闭塞正常的肝动脉, 观察肝外动脉供血的变化, 结果85%的右膈下动脉, 83%的左膈下动脉、50%的肠系膜上动脉、20%的腹腔动脉和17%的胃左动脉向肝血流量立即增加, 提示医生必须重视肝癌供血平衡打破后, 潜在的吻合支形成供血的问题。在本文164例患者中存在肝外侧支血供的有33例 (20.1%) , 而完成选择性插管并行碘油栓塞的17例 (51.5%) , 16例因无法完成超选肝外侧支动脉未行碘油栓塞。对于TACE介入术中腹腔干、肝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术前行三维血管重建可发现肝癌的肝外供血, 为了避免误栓肝外侧支动脉所供应的正常脏器, 必须选择管径更细的微导管进行超选择性栓塞。
TACE重复治疗为使肝癌组织完全坏死, 重复治疗是必要的。2次TACE治疗间隔的时间应根据肿瘤缩小的情况、碘油聚积的情况、肿瘤血管的变化以及临床情况等综合判断。一般认为首次和第2次TACE的间隔时间以不超过1个月为宜。如肿块明显缩小, 碘油聚积良好, 无明显新生血管形成, 可适当延长间隔时间, 定期复查CT。如重复2~3次TACE均未见肿块增大和新病灶发生, 肿瘤血管明显减少或消失, 碘油均匀聚积, 甲胎球蛋白持续阴性, 可认为已达TACE临床治愈, 近期不必再行重复治疗, 注意随访观察即可, CT随访肿瘤缩小明显, 碘油沉积密实。因此, 在医生的随访下可以延长再次做TACE的时间, 减轻对正常肝细胞的损伤的压力。
经过对本组病例介入治疗的疗效及生存情况分析发现, 可见大剂量组肝癌生存时间得以延长。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巨块型肝癌行TACE时, 尤其是肿瘤向肝外生长或者侵犯邻近组织器官, 或者既往有外生肿瘤破裂出血, TACE术后的并发症, 应积极对症处理及护肝治疗。对于首次的碘油量要足, 多次小剂量的碘油栓塞, 肝动脉血管壁容易出现狭窄或者闭塞, 肝硬化的患者肝脏损伤更明显, 患者也面临着精神及经济的压力。但是对于胆管型肝癌、多结节融合型、乏血供的肝脏肿瘤, 或者形成门静脉肝动脉瘘的, 尤其是肝动脉与下腔静脉瘘者, 碘油的量不宜过大, 疗效不佳并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诸如肺栓塞、胆汁瘤等。
原发性大肝癌 篇8
关键词: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肝细胞性肝癌
近年来,随着肿瘤发生率的逐渐增高,其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肝细胞性肝癌是其主要的病理分型,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的发生率占原发性肝癌发病率的10%左右[1,2]。两种病理类型肝癌在临床上极易发生误诊、漏诊[3]。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998年10月~2005年3月我科收治的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的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8~76岁,平均(53.2±10.4)岁;肝功能Child分级:A级41例,B级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黄疸及发热等临床症状,肝炎标志物阳性36例,病灶直径2~9 cm。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肝细胞性肝癌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的研究对象。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肝功能分级、临床症状、病灶情况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临床治疗情况。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肝硬化、AFP阳性率、CA19-9、误诊率等临床诊断情况;(2)观察两组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包膜等病灶情况;(3)观察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肝硬化、AFP阳性率、CA19-9阳性率、误诊率情况的比较
见表1。观察组肝硬化、AFP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A19-9阳性率、误诊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两组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包膜等病灶情况的比较
见表2。由表2可知,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一般位于左叶、无完整包膜、多发,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 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情况比较
见表3。由表3可知,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讨论
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肝细胞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类型的肝癌,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乏力、纳差、消瘦等临床症状,对于两种类型的临床特点应作出准确的诊断,避免出现漏诊和误诊,进而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4,5,6]。一般情况下术前单纯依靠影像学方法无法对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肝细胞性肝癌作出明确的诊断,还需要联合一些AFP和CA19-9具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进行诊断[7,8]。本研究通过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为观察组和肝细胞性肝癌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肝硬化、AFP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A19-9阳性率、误诊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一方面提示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肝硬化、AFP阳性率及CA19-9阳性率作为鉴别诊断肝细胞性肝癌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另一方面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患者可能是肿瘤阻塞胆管,从而引起胆汁淤积和反复性胆管炎的发生,临床诊断满足于肝内胆管结石则可能对胆管细胞性肝癌造成误诊,增加了误诊率的发生。另外胆管细胞性肝癌可能较多地位于左侧肝叶,其早期易发生肝内播散同时侵犯周围组织,增加了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主要是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然后转移至肝总动脉淋巴结和主动脉旁淋巴结;而肝细胞性肝癌多侵犯右侧肝叶,而淋巴结大部分无转移,病灶多属于单发。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瘤体包膜以多发常见,瘤体包膜常不完整。临床针对两组患者均分别采取相关的根治术治疗,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肝细胞性肝癌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通过特异性指标和肿瘤特点进行准确诊断,通过根治性手术治疗后均具有较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刘志刚,钱叶本,耿小平,等.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肝细胞性肝癌临床比较[J].临床外科杂志,2006,14(12):786-788.
[2]施晓雷,丁义涛,吴亚夫,等.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比较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10,18(1):17-19.
[3]刘站丛,李德宇.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的误诊原因分析与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2005,21(16):41.
[4]吴亚夫,施晓雷,徐庆祥,等.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临床特点分析90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8):838-840.
[5]余正平,周蒙滔,张启瑜,等.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27例误诊误治原因探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6(8):466-467.
[6]姚辉华,曾勇,严律南,等.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42例的外科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2):82-84.
[7]孙智定,闫慧明.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10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5,34(1):75-76.
犬原发性肝癌病例 篇9
2008年10月19日, 梅河口市兽医院门诊部接诊德国牧羊犬1只, 母犬, 3岁。临诊精神委顿, 被毛无光, 体质衰弱, 消瘦喜卧, 有干硬眼眵。腹前肝区触之较硬, 未见明显的疼痛反应, 肝肿大, 边缘钝圆, 质地硬韧, 表面凹凸不平, 可触及结节状物。腹腔穿刺有较多量污浊血水。体温、呼吸、脉搏无大变化。
2 血液学及超声波检查
血液学检查发现, 白细胞明显增多, 达19 500/mm3, 淋巴细胞也明显增多, 达37%。
超声波检查发现, 肝脏实质波内有少量液平段, 肝脏最厚处达12 cm, 边缘厚为5 cm, 后缘达肋骨后约10 cm, 腹腔出现液平段。
3 病理剖检
死后剖检是肝脏肿大, 重量达2.45 kg。被膜已失去原来的色泽, 浆膜面凸出许多黄豆粒大到核桃大的结节, 并融合在一起形成巨块。结节呈现暗红色, 淡黄色、灰白色等不同颜色, 这些变化左叶及中间叶更为严重。切开后, 上述变化深入到整个实质部分, 切面上肝小叶结构破坏, 看不出小叶结构。结节的切面呈干燥、柔软, 可见局灶性出血, 并从切面流出暗红色或灰白色的稍浑浊的浆液体。大网膜及肠系膜上也有相似的病变。心脏极度扩张。
4 组织学检查
肝癌细胞大小不等, 胞浆较丰富, 含粉红色粗细不同的颗粒。胞核较大, 呈圆形或椭圆形, 核膜清楚, 颗粒粗细不等, 有较大的核仁。癌细胞排列不规则, 呈现各种变相, 有的为几层形成不规则而且方向紊乱的小梁, 由一层内皮细胞围绕, 在小梁之间为不规则的血窦, 血窦内有极少量的红细胞;有的呈栅栏状排列;有的呈管状排列, 并且, 有红细胞 (有的已经溶血) 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有的排列呈实心团块;有的癌灶已溶解呈均质无结构物, 其中含有一些中性粒细胞, 组织细胞、淋巴细胞以及残存的癌细胞。溶解物质被排列呈栅栏状的癌细胞和少量成纤维细胞层所包裹, 并且, 其周围可见出血灶。肝细胞呈结节性或弥漫性生长。癌细胞区以外的肝实质细胞均呈空泡状, 核被挤到边缘。肝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可见转移的癌灶。脾脏的被膜及脾小梁增厚, 白髓萎缩, 髓质细胞稍少, 其中可见转移的癌灶。
5 小结
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新进展 篇10
关键词肝癌外科治疗进展
肝脏切除
手术切除至今仍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案,肝切除的可行性必须从解剖学上评估,指标包括肿瘤的大小与数目及位于肝脏何处、与肝脏内血管位置的关系、有无转移、手术后残肝的功能等。肝脏切除技术的进步主要是基于以段为本的切除及术中减少失血方法的发展。目前,国内外肝脏切除死亡率的标准为<3%。Couinaud把肝脏分为8个段,而每个段可视为功能和解剖上一个独立单位。以段为本的优点如下:①段界面中没有大的血管和胆管,断肝通过相对无血管界面可减少术中出血。②由于不会破坏大血管和胆管,避免了术后残肝有缺血或坏死,减少术后并发症。③术前和术中可决定要切除的肝段,可保证切缘足够和保留最多的非肿瘤组织,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④最适用预防肝内肿瘤播散,减少术后复发。原发肝癌早期通常发生在一个肝段内。术中超声(IOUS)诊断为肝癌的切除提供了极大的方便。IOUS具有准确、可靠、安全、重复性好的优点,能在术中诊断肿瘤的定位、界线和深度,确立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及进一步发现微小的卫星病灶,从而提高肝癌切除的精确度,增加手术的安全性,为外科术中诊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术中减少失血方法的发展亦成为肝脏外科的突破,如术中肝血流阻断、专用断肝器械的发展及肝脏切除手术中采用维持低中央静脉压(CVP≤5cmH22O)等。围手术期输血已经被证实与肝癌患者的长期存活呈负相关,原因可能是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从而促进复发。目前,小肝癌的早期手术切除仍是延长肝癌患者存活期的主要途径。经手术治疗小肝癌5及10年存活率分别是55%~70%及18%~46.3%。迄今,在没有其他有效治疗大肝癌(直径>10cm)的方法情况下,对能够切除者,专家们仍持积极态度,而大肝癌切除后5年存活率为26.2%~38.7%。
肝脏移植
在肝移植中,由于肿瘤和肝硬化的肝脏都被切除,可以有效降低肝内肿瘤复发及因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所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性。因此,近几年来,肝移植已成为合并肝硬化的小肝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以肝移植治疗肝癌,应严格地选择适当的病例:单个肿瘤直径<5cm,多发性肿瘤直径<3cm和肿瘤总数≤3个,肿瘤没有血管和淋巴结侵犯和肝外转移。如按以上所述的Milan标准,移植术后患者5年存活率可达58%~69%。但由于器官捐赠者的缺乏,每年有25%~37.8%的肝移植等候患者因为肝癌的持续生长而死去或变成不符合肝移植。如肝癌患者等待肝移植的时间长,可考虑以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或局部消融疗法以减慢肝癌生长速度。对选择肝移植还是肝部分切除来进行小肝癌治疗,目前仍有争论。有研究指出肝移植较部分肝切除的长期治疗结果更好,及肝切除会影响日后肝移植的机会,亦有研究者持相反观点。由于器官的缺乏,肝切除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 男43例, 女17例, 年龄30~68岁, 平均53岁。临床诊断均符合肝癌防治工作会议制定的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2], 临床表现主要有肝区疼痛不适、腹胀、腹水、肝脾肿大、厌食、黄疸、发热等, 全部病例术前行彩超或CT检查, 部分病例行MRI检查, AFP检查大部分为阳性。
1.2 方法
在局麻和CT引导下行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术介入治疗。术中常用药物有:碘帕醇注射液, 注射用丝裂霉素, 氟尿嘧啶注射液, 新福菌素注射液等, 稀释至200 ml左右, 缓慢推注肿瘤供血动脉, 可以反复进行。导管药盒系统也属于灌注化疗的一种改进方式, 主要适用于血管畸形, 反复插管困难或需采用持续用药的患者如弥漫型、转移癌、乏血性癌大量动-静脉分流型, 门静脉癌栓肝功能差者。
2 结果
经介入治疗后, 1个月后复查CT或MR瘤体均有不同程度缩小, 肝区疼痛不适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其中18例瘤体缩小, 转氨酶、胆红素不同程度下降。介入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5%, 对于肿瘤血供恢复或肿瘤有复发, 应重复应用肝动脉栓塞化疗;对于肿瘤已经明显缩小, 有望根治性切除者, 应及时手术切除。
3 讨论
肝癌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 但是接受诊治的肝癌患者绝大部分已属中晚期, 失去手术时机, 只能通过包括放射治疗、肝动脉栓塞、肝动脉栓塞+灌注、化学栓塞、乙酸/乙醇瘤内注射、液氮冷冻, 高功率激光气化, 微波局部高温、生物反应调节剂、生物导向、中药及内分泌等非手术综合治疗。要根据两个患者的病情, 治疗上充分个体化, 进行合理的综合治疗, 多数可使瘤体缩小, 缓解症状, 延长生命。
介入治疗肝癌较好的方法是化疗加栓塞。化疗常采用多柔比星50 mg加丝裂霉素16~20 mg, 或者丝裂霉素16~20 mg加顺铂60~80 mg。栓塞选择碘化油4~20 ml加丝裂霉素10~20 mg制成乳剂, 或再加明胶海绵 (1~2 mm) 20~40粒。加明胶海绵后能造成肿瘤较快较大范围的坏死, 但是, 对B超选择要求也较高。由于肝癌的血供90%以上来自肝动脉, 因此, 经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是向肿瘤供血动脉直接给药, 增加了肿瘤内药物浓度, 同时, 使肝癌血供减少90%, 导致肿瘤坏死。化疗栓塞不但适用于晚期肝癌, 亦可用于肝硬化显著及其他原因不能肝切除者, 对转移性肝癌、肝癌术后复发、门脉癌栓等也有一定疗效。近年来为了解决肝动脉化疗和难以维持肿瘤局部药物浓度以及肝动脉栓塞后易形成侧支循环等问题, 有专家用顺铂为化疗药物, 用乙基纤维为载体, 研制出顺铂乙基纤维微囊, 用来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 认为疗效有明显的提高, 值得进一步探索应用。若首次采用化疗灌注或碘化油制剂, 而未用其他栓塞剂, 应间隔加~30天进行第2次治疗, 第2、3次治疗间隔为45~60 d。若首次治疗采用碘化油化疗制剂加明胶海绵或微小栓塞剂, 而栓塞完全者, 第2次治疗可在3~4个月后进行, 给正常肝组织以较充分的恢复时间。此种治疗一年进行3~4次为宜。关于二期手术治疗, 目前仍主张在栓塞1~2次后如有手术条件, 应尽量手术切除, 手术时机应选在末次栓塞后1.3个月肿瘤缩小达高峰期同时肝功能也基本恢复为宜。
动脉灌注后, 约2/3以上的药量分布在靶器官内, 而分布到全身其他部位的药量仅不足1/3, 肝脏浓度可达全身药物浓度的100~400倍, 肝脏肿瘤组织内的浓度是正常肝组织的5~20倍。由于全身不良反应大大降低, 化疗剂量可以大大提高, 从而提高疗效。肝癌的血供有95%~99%来自肝动脉, 而肝组织血供的70%~75%源自门静脉, 肝动脉血供仅占25~30%[3]。栓塞肝动脉后, 对癌组织血供的影响远甚于正常肝组织, 癌组织可以发生缺血坏死。如果在栓塞剂内加入化疗或放疗药物, 由可以使药物在局部以高浓度滞留较长时间, 与栓塞一起协同作用。
未经治疗的肝癌生存期大多在3~6个月内死亡, 平均生存期只有1.5个月, 介入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5%, 故介入治疗被认为是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即使是准备手术切除者, 也应先进行一次介入治疗, 以明确病变范围及数目, 确定是否能够手术切除, 同时术前介入可减少术后转移的危险, 便于手术切除。
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肝动脉栓塞化疗在肝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60例肝癌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结果 介入技术是肝癌重要的治疗手段, 对提高肝癌疗效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结论 肝癌的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有效提高生存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肝癌,介入,化疗
参考文献
[1]刘倩, 王文齐.肝癌.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09.
[2]孙燕.临床肿瘤内科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25.
【原发性大肝癌】推荐阅读: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08-08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护理08-08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进展09-06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护理05-27
原发肝癌07-12
原发性10-22
原发性痛经07-14
原发性感染05-10
原发性肾病05-27
原发性头痛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