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肝癌(精选12篇)
原发肝癌 篇1
1 临诊症状
2008年10月19日, 梅河口市兽医院门诊部接诊德国牧羊犬1只, 母犬, 3岁。临诊精神委顿, 被毛无光, 体质衰弱, 消瘦喜卧, 有干硬眼眵。腹前肝区触之较硬, 未见明显的疼痛反应, 肝肿大, 边缘钝圆, 质地硬韧, 表面凹凸不平, 可触及结节状物。腹腔穿刺有较多量污浊血水。体温、呼吸、脉搏无大变化。
2 血液学及超声波检查
血液学检查发现, 白细胞明显增多, 达19 500/mm3, 淋巴细胞也明显增多, 达37%。
超声波检查发现, 肝脏实质波内有少量液平段, 肝脏最厚处达12 cm, 边缘厚为5 cm, 后缘达肋骨后约10 cm, 腹腔出现液平段。
3 病理剖检
死后剖检是肝脏肿大, 重量达2.45 kg。被膜已失去原来的色泽, 浆膜面凸出许多黄豆粒大到核桃大的结节, 并融合在一起形成巨块。结节呈现暗红色, 淡黄色、灰白色等不同颜色, 这些变化左叶及中间叶更为严重。切开后, 上述变化深入到整个实质部分, 切面上肝小叶结构破坏, 看不出小叶结构。结节的切面呈干燥、柔软, 可见局灶性出血, 并从切面流出暗红色或灰白色的稍浑浊的浆液体。大网膜及肠系膜上也有相似的病变。心脏极度扩张。
4 组织学检查
肝癌细胞大小不等, 胞浆较丰富, 含粉红色粗细不同的颗粒。胞核较大, 呈圆形或椭圆形, 核膜清楚, 颗粒粗细不等, 有较大的核仁。癌细胞排列不规则, 呈现各种变相, 有的为几层形成不规则而且方向紊乱的小梁, 由一层内皮细胞围绕, 在小梁之间为不规则的血窦, 血窦内有极少量的红细胞;有的呈栅栏状排列;有的呈管状排列, 并且, 有红细胞 (有的已经溶血) 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有的排列呈实心团块;有的癌灶已溶解呈均质无结构物, 其中含有一些中性粒细胞, 组织细胞、淋巴细胞以及残存的癌细胞。溶解物质被排列呈栅栏状的癌细胞和少量成纤维细胞层所包裹, 并且, 其周围可见出血灶。肝细胞呈结节性或弥漫性生长。癌细胞区以外的肝实质细胞均呈空泡状, 核被挤到边缘。肝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可见转移的癌灶。脾脏的被膜及脾小梁增厚, 白髓萎缩, 髓质细胞稍少, 其中可见转移的癌灶。
5 小结
本病发展迅速, 从出现症状到死亡20多天。整个肝脏几乎全部癌变, 并出现了广泛的转移。据了解, 该犬是8个月前乡下亲属给的, 在亲属处, 曾有大量食用发霉玉米面的病史。据有关资料报道, 黄曲霉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 发霉的玉米面里含有大量的黄曲霉, 所以, 笔者认为本病例可能与黄曲霉的作用有直接关系。
原发肝癌 篇2
原发性肝癌是指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病理学上大体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组织学上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混合癌。本病多发于40~49岁的男性。
病因
目前认为原发性肝癌与肝硬变、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等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和饮用水污染、寄生虫等因素有关。
症状
早期常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往往被忽视,当典型症状出现后多数已属晚期。常见症状:
(1)肝区疼痛:多呈间歇性或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刺痛,可放射到右肩和背部,早期疼痛可时轻时重或短期内自行缓解,随着肿瘤增大,疼痛程度日益加重,缓解间歇期也日渐缩短。
(2)消化道症状: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其中以食欲减退和腹胀最常见。
(3)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进行性消瘦、发热、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
(4)肝外转移症状:如有肺、骨、胸腔等处转移,可产生相应症状。
肝癌可并发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治疗
肝癌确诊后,手术切除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小肝癌和早期肝癌应尽早手术,中晚期肝癌往往失去手术机会,如发现肿瘤已不适于切除,术中可考虑作肝动脉插管进行局部化学药物灌注治疗,还可考虑作肝血流阻断手术。此外可采用介入疗法、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导向治疗(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中药与化疗、放疗合用时可提高疗效。此外补充营养、酌情应用止痛剂、防治并发症等也是重要的措施。
预防
积极防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注意食物和饮水卫生,做好粮食保管,防霉去毒,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对凡有肝病史的中年男性患者,如有不明原因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肿大者,应及时检查。
肝癌的治疗原则
对于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患者来讲,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几乎是唯一的愿望,这除需要患者能够早期就诊以获得早期诊断外,还需要医师掌握好治疗原则,也就是中医学上讲的“辩证施治” 的原则。
肝癌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癌肿手术切除、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经皮瘤内无水酒精注射、生物学治疗、中医药治疗、心理治疗和肿瘤局部治疗等。肝癌的局部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领域,包括瘤内激光治疗、瘤内微波治疗、瘤内射频治疗、高功率聚焦超声治疗等。外科手术切除术在近半个世纪内近展较快,在肝癌的治疗中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这些方法可以看出,肝癌的治疗既要靠不同手段的综合应用,还要靠不同时期的序贯治疗。
肿瘤的任何治疗应以延长病人生存时间、提高病人生存质量为首要目的和评价指标。肝癌治疗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情况、肝功能储备和病人的经济能力等,慎重取舍治疗方案。
一般认为,对亚临床肝癌或小肝癌,如肝功能储备好,应力争手术切除,但对合并严重肝硬化、肝萎缩明显者则应慎重。对不能切除的小肝癌,可行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或采用多弹头射频毁损治疗、瘤内无水酒精注射等局部治疗。
对肝功能储备好的大肝癌应力争根治性切除。对合并较严重肝硬化或因切除后剩余的肝组织少而无法耐受根治性切除者宜采用二期切除方案,通过一次或多次行经皮肝动脉栓塞,先使肿瘤缩小,争取二期切除。
对已有肝内播散的大肝癌,可行肝动脉置管化疗或经皮肝动脉栓塞治疗。大肝癌肝功能失代偿者,只宜行免疫治疗、生物治疗或中药治疗等。
合并有门静脉癌栓的患者,不要轻易放弃治疗,如果放弃治疗,容易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功能衰竭、顽固性腹水或肿瘤自发性破裂,导致数月内病情急剧恶化或死亡。对这部分患者,如果肿瘤能切除,可行肿瘤切除加门脉切端或门脉主干、分支切开取栓术。对肿瘤无法切除者,可考虑行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术,但不宜结扎肝动脉。对无法耐受手术探查者,可行多弹头射频毁损治疗、B超引导下经皮门静脉穿刺化疗或经皮门静脉内置管化疗,也可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则宜慎用。
出现黄疸也并不意味着就不能手术了。有一部分肝癌伴有黄疸的病人,黄疸的原因是由于胆道内的癌栓造成的,这部分病人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手术治疗,也常常能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肝癌根治性切除后肝内复发或出现单个肺转移灶时,宜积极行再切除,不能或不宜切除者可行各种局部治疗。对术后腹腔内种植而能手术切除者,为防止发生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也应考虑行种植灶切除或合并肠管切除。
目前,对晚期肝癌仍无有效治疗,但为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仍应采用止痛、心理调节、中药调理和其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
给网友写这篇颇为专业的短文,其意并不在于让肝癌患者或其家人自己选择治疗方案,主要愿望是想传达给您们这样一个信息,即肝癌的治疗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选择的方法也不少,但最好、最正确的治疗方案却往往是唯一的。
解放军302医院肝病外科 孙文兵
肝癌能预防
近日,我国首例“安乐死”案的主要当事人、陕西第三印染厂职工王明成因患癌症去世。17年前,王明成之母正是因为得了肝癌,疼痛难忍,才使王明成下决心为母亲实施安乐死。
“肝癌患者在临死前都是非常疼痛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肿瘤外科主任邵永孚教授说,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已基本明确,主要与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感染关系甚密,肝炎病人应积极治疗。
肝癌的高危人群
邵永孚教授说,40岁以上的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及有慢性肝炎病史者都为肝癌的高危人群。
原发性肝癌98%的病人都合并有乙肝,乙肝容易转化为肝硬化再转化为肝癌。其中男性发病率要高于女性3—4倍。因此,邵永孚教授建议:“对肝癌高危人群每6个月进行一次甲胎蛋白检测和B超检查,这是一种经济、简便、有效的早期发现肝癌的方法。”
此外,儿童脂肪肝患者增加,也成为潜在的危险人群。脂肪肝也会转为肝硬化,再由肝硬化发展为肝癌。邵永孚说:“脂肪肝与吃高脂肪食物,又缺少运动有关。这类人群要少吃脂肪:肥肉、肉类食物,应多吃纤维类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还应增加运动,消耗脂肪。”
五点预防措施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副院长王建璋教授和邵永孚教授告诉记者,根据我国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改水、防霉、防肝炎”或者称为“管水、管粮、防肝炎”的七字方针,不仅初见成效,且已成为我国肝癌一级预防的特色。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一些肝癌高发地区,采取一级预防措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二级预防可概括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就是临床积极治疗。
他们认为预防肝癌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是要预防肝炎,使用肝炎疫苗预防肝炎从而预防肝癌已成为预防肝癌极有希望的途径之一,不仅小孩生下来要注射乙肝疫苗,成年人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的、没有得过肝炎的也可以注射乙肝疫苗。但估计需几十年时间才能见到效果。除注射乙肝疫苗外,还需注意其他传播途径的控制,如饮食、手术、输血、注射、针灸和理发等。
肝癌的发病原因之一是由病毒引起的,要预防乙肝病毒还要从饮食卫生、生活习惯着手。要勤洗手,分餐。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有肝炎者不能当厨师。
二是不能吃发霉的、糊了的食物,这类食物含有黄曲霉素,这种物质致癌。吃发霉的食物也容易引发肝癌。还有免淘米,王建璋教授说,“我觉得就不一定好,在塑料袋里如果遇到高温,粮食里的温度高,水分大于16%,就会发霉。发霉的食物一定要晾干,例如:玉米、花生、花生油、花生酱等是容易发霉的食物,这些食物要注意保管。”
三是饮水卫生不要污染,有化学物质饮用水容易让人长癌。自来水也不一定干净,5层以上的高楼楼顶有水箱,水箱应有专人清洁,最好进行二次消毒,水箱的箱体也应使用不会污染水的化学物质。
四是适当补硒。针对低硒人群采用富硒酵母、硒多糖、富硒盐补充硒元素,提高血硒水平。
五是减少亚硝胺摄入以及戒烟,戒酒。吸烟、喝酒也对脂肪肝不好,喝葡萄酒、啤酒、少量的酒可以活血化淤,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酒精对人的身体有害。胃里的胃粘膜对人体有保护作用,酒精能够把胃粘膜消化掉,胃的细胞受伤,食物中的有毒物质就容易被胃吸收。这样就容易引起酒精性的肝炎,降低肝脏的免疫功能及全身的免疫功能,损害肝脏的解毒功能。这就是为什么喝酒的人解毒功能差,易引起酒精性的肝硬化,一部分肝硬化会转变为肝癌。
欧盟公布“防癌十二条准则”
欧盟委员会昨天在米兰“欧洲肿瘤研究所”公布了最近制定的一份防治癌症文件。这份文件确定了2015年前将欧盟的癌症死亡率减少20%的目标。此目标如能实现,每年将挽救30万人的性命。文件并要求各成员国和所有公民遵循“防癌十二条准则”。
“准则”的主要内容是:
一,吸烟者应当戒烟。如果不能戒除,则不可在不吸烟者面前吸烟。
二,避免肥胖。
三,每日锻炼身体。
四,每日多吃水果和蔬菜,限制动物性脂肪摄入量。
五,节制饮酒(白酒、啤酒、葡萄酒中所含酒精均有利于癌细胞生长),男人每日限于两杯,女人限于一杯。
六,避免过多晒太阳(11点至15点之间儿童应当避晒)。
七,在有致癌物的工作场所和其他环境中,要严格采取防护措施。
八,出现下列情况须及时检查,确保早期诊断:局部肿胀;伤口(包括口腔内的伤口)不愈合;痣变形变色;各种非正常出血;持续咳嗽、嘶哑及胃酸过多;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和大小便失常。
九,妇女从25岁起定期做子宫颈检查。
十,妇女从50岁起定期做乳房检查。
十一,所有50岁以上的人都要定期检查直肠。
十二,所有人都须参加“乙肝疫苗计划”。
研究发现4~7月份为肝癌临床易表现期
据江西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余万霰报告,他们的课题“不同经纬度肝癌临床特征年周期余弦曲线拟合参数对比 ”证实,4~7月份为肝癌临床易表现期,同时,如果慢性肝病患者在该期间加强临床检测均可提高中早期肝癌的发现率。
据悉,这项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它根据爱因斯坦的“弯曲时空”理论中的场方程定律,以验证肝癌临床年周期特征。此外,在气候差异大的不同经纬度地区,肝癌的临床易表现期是否同期?余万霰主任和他们同事们从“弯曲时空”理论中寻找自然周期与生物时间相关性理论的探索思路。
根据《场方程定律》,他们将三个不同经纬度地区肝癌临床特征用余弦函数的最小二乘方拟合成年周期余弦曲线,使之具有场方程曲率运动原理,通过对比峰值时相等相关参数来证明这三个参照系是否为同等视点上的运动状态,而确定气候差异大的不同经纬度地区的肝癌临床年周期特征是否为同时性。
研究结果表明,三地区肝癌患者的36个项目峰值时相出现在-90.1°~-207.5°,位于年周期1/3同等范围,按360°=12个月推算位于4~7月份。其中症状起始、影像单块、谷胺酰转肽酶三地区全部峰值时相出现在4~5月份,13个项目振幅与均值的比值呈现明显节律特征,按95%可信区间推算,可确定这三个地区的肝癌临床易表现期出现在4~7月份时段范围,早期在4~5月份。研究提示在4~7月份,尤其是4~5月份,加强临床检测可提高中早期肝癌发现率,上述时间概念在不同气候地区具有通用性。研究还发现肝癌病例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5个项目的峰值时相全部出现在4~7月份,尽管振幅度较小,但可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在该期间出现肝癌机率最高,因此每年4月份进行肝癌检查可能更具有科学性。
吃什么能防癌
癌是致人于死地的第二杀手,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就有130万人。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不少食物对癌症的发生有抑制作用,望诸君多吃常吃这些食品,以防不测。
(一)绿色蔬菜:包括菠菜、韭菜、甘蓝和深绿色的莴苣等。这些蔬菜富含β—胡萝卜素、叶酸和黄体素等抗氧化剂。科学家们指出,颜色越深的蔬菜,含抗氧化剂越多,抗癌力量越强。
(二)葱属类蔬菜:这类蔬菜包括大葱、大蒜、洋葱。据科研分析,这类蔬菜含有辣素、微量元素的硒和栎皮黄素,不但能杀灭大量病菌,更能有力杀灭细胞。硒能清除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自由基,对肝癌、胰腺癌、胃癌、结肠癌都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三)柑桔属类水果:包括桔子、葡萄、柚子、橙子、柠檬。这类水果包括了几乎所有的天然抗癌物质,对预防胰腺癌尤为有效。
(四)十字花科蔬菜:包括卷心菜、菜花、甘蓝、萝卜等。这类蔬菜中含有一种强力抗癌物质——一种用硫磺成分刺激细胞内的临界酶,能形成对抗瘤的膜。还含有一种能抗肿瘤抗病毒的物质,能刺激细胞产生干扰素,有预防食道癌、胃癌、鼻咽癌和子宫癌的作用。
(五)粗粮:粗粮中都有一种名叫“肮酶”的抑制剂,据美国营养学家研究发现,这种抑制剂有阻止皮肤癌扩散、抑制肝癌、结肠癌生长的作用。我国医学家发现,长年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人,长寿者多。玉米中含胡萝卜素多,被人体消化后,能转变为具有生理活性的维生素A,对肺癌、胃癌、食道癌有抑制作用;大豆中含强抗氧化剂,绿原酸、异黄酮和微量无素钼,都能抑制癌基因的产生;米糠中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成分更多,美国纽约医院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吃两次、每次吃一盎司麦粥的人,连吃六个月,其癌前病变———结肠息肉全部萎缩。
(六)低脂牛奶:专家们认为,经常喝低脂牛奶的人,患口腔癌、胃癌、直肠癌和宫颈癌的可能性要比不喝牛奶的人低。这可能是低脂牛奶中的钙、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D在发挥作用,而这种作用在全脂牛奶中被抵销了。
(七)绿茶:绿茶中含特殊的酚类:多酚、五羟黄、培原酸、绿原酸等,对肝癌、肺癌、皮肤癌和消化道癌有预防作用。
(八)牛肝:日本药学研究所人员发现,牛肝中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对肺癌早期病变有治疗作用。他们从牛肝中提取这些成分,对35名肺气管中的早期癌变的人进行治疗试验,让这些患者每天服用10毫克叶酸,0.75毫克维生素B12,结果其中21名癌变消失,另外14名病情也大有好转。(生活时报 马庆华)
吃出来的癌症
食物和饮食习惯与人体许多癌症的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有关资料表明,约有1/3的癌症与饮食有关。因此,主动控制摄食成分和改变饮食习惯,在抗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哪些食物成分和饮食习惯可能诱发癌症呢?
动物脂肪
若摄食过多的动物脂肪,可诱发大肠癌和生殖系统癌。因此应少吃肥肉和动物油脂,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和植物油。
黄曲霉菌素
黄曲霉菌素是由粮食、花生米等发霉时长出的黄曲霉菌产生的,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常可导致胃癌、肝癌及食道癌的发生。因而要特别注意粮食的贮存和保管,防止霉变。当粮食等的胚芽处变绿时,就绝对不能吃。
亚硝酸盐
动物实验证实,它可诱发食道癌和胃癌。亚硝酸盐存在于腌制的食品中,如咸菜、咸肉、火腿、酸菜等,尤其是这类腌制食品发霉、变质时,亚硝酸盐将成倍地增加。所以,食用腌制食品的习惯要逐步改变,绝对不吃变质腐败的腌制品。
苯并芘
苯并芘是一类具有明显致癌作用的物质。经过多次使用的高温植物油、煮焦的食物、油炸过火的食品都会产生苯并芘,因此,经多次高温使用的植物油炸出来的油条、油饼、炸糕之类的食品都不能吃。
如何早期预防原发性肝癌 篇3
一、肝癌的致病因素
1.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尤其是乙肝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其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要比正常人高出2~100倍;在肝癌的高发地区,约有20%的人可能是乙型肝炎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2.黄曲霉毒素(AFT):以黄曲霉素B为最重要的致癌物质。其适宜于在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中生长繁殖 尤其是夏季的霉变食物及谷物、饲料等,最易被黄曲霉菌污染而产生黄曲霉毒素,长期食用含此毒素的食物可诱发肝癌。
3.水源污染:饮用水质的严重污染,是肝癌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致癌率最高的是被污染的沟水.其次为河水.井水最低。
4.化学致癌物质:能引起肝癌的化学物质以N-亚硝基化合物为主,如亚硝胺和亚硝酰胺等。长期或大量接触这些物质,均易诱发肝癌。此外,农药、酒精、黄樟素等亦均能诱发肝癌。
5.酒精:酒精的作用类似于催化剂,能够促进肝癌的发生和进展。这是因为酒精影响了肝脏的正常代谢.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愈多,脂肪肝愈严重,若再大量饮酒,会大大加快加重肝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肝癌的发生。
6.饮食:长期进食霉变食物或含亚硝胺的食物.或饮食中微量元素砷缺乏等都是促发肝癌的重要因素。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素和腌制類食物中的亚硝酸盐为主要的致癌物质。
7.肝癌的发生与其他部位(器官)癌症一样,常与家族遗传因素有关.
二、如何早期预防肝癌
1.除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本身.以及人们已公认的致癌微生物外,绝大部分癌症的发生与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有关。若饮食中含有致癌物质,经常大量食用,就易诱发肝癌。因此,要建立健康合理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掌握一些饮食防癌的知识,当心“吃”出癌症来。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发霉食品,切忌食用。真菌中的黄曲霉毒素为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的致癌性比公认的致癌物亚硝胺类强75倍,该毒素能诱发人、猴、鼠、禽类发生肝癌。致癌所需时间最短为24周。家藏花生、玉米、白薯干、稻米、小米等一定要晒十晒透,存放在干燥通风环境中。发霉的花生、薯十、萝卜干等应丢弃,人、畜、家禽均不能食用。②动、植物油变质后不宜食用。陈腐油类巾均含有丙二醛,它能生成聚合物并与人体内的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发生反应,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变异,导致变异蛋白质的细胞失去正常功能并向初期癌细胞转化。此外,丙二醛聚合物能阻碍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并使人的衰老进程加快。因此,动植物油切勿存放太久,已变质产生哈喇味的油不宜食用。用有哈喇味的油炸制或炒制的食品更易致癌。③不酗酒。酒精性肝病的损害程度与每日饮酒量、饮酒时间及方式有密切关系。酒在人体内需经肝脏代谢,代谢产生的乙醛对人体的毒性极大。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肝细胞损伤、肝细胞内脂肪沉积、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最终可导致肝硬化,一部分肝硬化会转变为肝癌。④注意饮用水质量,不要饮用被污染的池塘水、沟水,最好饮用自来水。暂无自来水的地方,可饮用没被污染的井水。
2.肝癌的发生是一个长期、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在我国,最常由肝炎(乙肝、丙肝)发展而来√慢性肝炎经过10—20年的过程逐步形成肝硬化病变.而5%左右的肝硬化患者最终可发展为肝癌。因此患者应对自身情况加以了解和重视,特别是乙肝、丙肝患者更要重视自身疾病,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肝癌的检查中比较重要的是甲胎蛋白和谷丙、谷草转氨酶的动态变化以及B超检查。这样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针对肝癌的发病原因.最主要的预防措施是注射乙肝疫苗,减少乙肝病毒感染。如果您生活在肝癌的高发区,也应该警惕,应经常去医院检查.如果家族中有肝癌患者,其他成员也应该特别注意定期检查。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 男43例, 女17例, 年龄30~68岁, 平均53岁。临床诊断均符合肝癌防治工作会议制定的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2], 临床表现主要有肝区疼痛不适、腹胀、腹水、肝脾肿大、厌食、黄疸、发热等, 全部病例术前行彩超或CT检查, 部分病例行MRI检查, AFP检查大部分为阳性。
1.2 方法
在局麻和CT引导下行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术介入治疗。术中常用药物有:碘帕醇注射液, 注射用丝裂霉素, 氟尿嘧啶注射液, 新福菌素注射液等, 稀释至200 ml左右, 缓慢推注肿瘤供血动脉, 可以反复进行。导管药盒系统也属于灌注化疗的一种改进方式, 主要适用于血管畸形, 反复插管困难或需采用持续用药的患者如弥漫型、转移癌、乏血性癌大量动-静脉分流型, 门静脉癌栓肝功能差者。
2 结果
经介入治疗后, 1个月后复查CT或MR瘤体均有不同程度缩小, 肝区疼痛不适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其中18例瘤体缩小, 转氨酶、胆红素不同程度下降。介入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5%, 对于肿瘤血供恢复或肿瘤有复发, 应重复应用肝动脉栓塞化疗;对于肿瘤已经明显缩小, 有望根治性切除者, 应及时手术切除。
3 讨论
肝癌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 但是接受诊治的肝癌患者绝大部分已属中晚期, 失去手术时机, 只能通过包括放射治疗、肝动脉栓塞、肝动脉栓塞+灌注、化学栓塞、乙酸/乙醇瘤内注射、液氮冷冻, 高功率激光气化, 微波局部高温、生物反应调节剂、生物导向、中药及内分泌等非手术综合治疗。要根据两个患者的病情, 治疗上充分个体化, 进行合理的综合治疗, 多数可使瘤体缩小, 缓解症状, 延长生命。
介入治疗肝癌较好的方法是化疗加栓塞。化疗常采用多柔比星50 mg加丝裂霉素16~20 mg, 或者丝裂霉素16~20 mg加顺铂60~80 mg。栓塞选择碘化油4~20 ml加丝裂霉素10~20 mg制成乳剂, 或再加明胶海绵 (1~2 mm) 20~40粒。加明胶海绵后能造成肿瘤较快较大范围的坏死, 但是, 对B超选择要求也较高。由于肝癌的血供90%以上来自肝动脉, 因此, 经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是向肿瘤供血动脉直接给药, 增加了肿瘤内药物浓度, 同时, 使肝癌血供减少90%, 导致肿瘤坏死。化疗栓塞不但适用于晚期肝癌, 亦可用于肝硬化显著及其他原因不能肝切除者, 对转移性肝癌、肝癌术后复发、门脉癌栓等也有一定疗效。近年来为了解决肝动脉化疗和难以维持肿瘤局部药物浓度以及肝动脉栓塞后易形成侧支循环等问题, 有专家用顺铂为化疗药物, 用乙基纤维为载体, 研制出顺铂乙基纤维微囊, 用来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 认为疗效有明显的提高, 值得进一步探索应用。若首次采用化疗灌注或碘化油制剂, 而未用其他栓塞剂, 应间隔加~30天进行第2次治疗, 第2、3次治疗间隔为45~60 d。若首次治疗采用碘化油化疗制剂加明胶海绵或微小栓塞剂, 而栓塞完全者, 第2次治疗可在3~4个月后进行, 给正常肝组织以较充分的恢复时间。此种治疗一年进行3~4次为宜。关于二期手术治疗, 目前仍主张在栓塞1~2次后如有手术条件, 应尽量手术切除, 手术时机应选在末次栓塞后1.3个月肿瘤缩小达高峰期同时肝功能也基本恢复为宜。
动脉灌注后, 约2/3以上的药量分布在靶器官内, 而分布到全身其他部位的药量仅不足1/3, 肝脏浓度可达全身药物浓度的100~400倍, 肝脏肿瘤组织内的浓度是正常肝组织的5~20倍。由于全身不良反应大大降低, 化疗剂量可以大大提高, 从而提高疗效。肝癌的血供有95%~99%来自肝动脉, 而肝组织血供的70%~75%源自门静脉, 肝动脉血供仅占25~30%[3]。栓塞肝动脉后, 对癌组织血供的影响远甚于正常肝组织, 癌组织可以发生缺血坏死。如果在栓塞剂内加入化疗或放疗药物, 由可以使药物在局部以高浓度滞留较长时间, 与栓塞一起协同作用。
未经治疗的肝癌生存期大多在3~6个月内死亡, 平均生存期只有1.5个月, 介入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5%, 故介入治疗被认为是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即使是准备手术切除者, 也应先进行一次介入治疗, 以明确病变范围及数目, 确定是否能够手术切除, 同时术前介入可减少术后转移的危险, 便于手术切除。
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肝动脉栓塞化疗在肝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60例肝癌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结果 介入技术是肝癌重要的治疗手段, 对提高肝癌疗效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结论 肝癌的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有效提高生存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肝癌,介入,化疗
参考文献
[1]刘倩, 王文齐.肝癌.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09.
[2]孙燕.临床肿瘤内科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25.
原发肝癌 篇5
1 化疗栓塞术后综合征
TACE术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可以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肝区疼痛、腹胀、恶心呕吐、黄疸、转氨酶升高等症状,称为栓塞综合征。付玉萍等报道4 841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行TACE术后出现发热1 241例,疼痛592例,顽固性呃逆26例,恶心、呕吐798例,尿潴留和便秘131例。常启佳报道12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TACE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发热100%,疼痛75.8%,恶心呕吐72.7%,呃逆32.8%,尿潴留6.3%。
1.1 发热 介入治疗后的发热一般认为与术中注入大剂量化疗药及用碘油栓塞供血动脉后,局部肿瘤组织缺血坏死、短期内肝组织水肿、炎症及对栓塞剂的反应等有关,其持续时间多与肿瘤大小相关。发热一般可达38.0 ℃~39.5 ℃,常在午后发热,1周后逐渐恢复正常。
1.2 恶心、呕吐 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对胃肠道黏膜的直接毒性损害所致,也可因化疗药或栓塞剂反流入胃十二指肠供血动脉导致。恶心呕吐多发生于术后第一天,24h后逐渐减轻,2~3天后可缓解或消失。反复呕吐会导致患者摄入不足,甚至水电解质紊乱,同时加重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而这种心理反之又能刺激恶心呕吐的发生,使患者体质下降,术后恢复期延长,抗病康复能力下降。
1.3 疼痛 TACE术后疼痛部位多在肝区,也有部分可反射至右侧肩背部,主要是由于肝动脉栓塞导致肝血供减少,造成肝脏组织细胞缺氧坏死,局部组织炎性水肿,肝包膜紧张度增加所引起,一般持续2~5天后缓解。尤其是中晚期肝癌患者由于体质弱、机体耐受性低,在介入术后一般都有肝区持续性鼓胀感及疼痛等症状,极大影响其生活质量[8,9]。
1.4 呃逆 呃逆主要为化疗药物刺激膈肌所致。多见于一些邻近膈面的肿瘤,部分或全部由膈动脉供血,或肿瘤经数次栓塞以后原不参与供血的膈动脉参与肿瘤供血,对此进行栓塞后因膈动脉供血不足致使膈肌缺血性痉挛,引起顽固性呃逆。此外操作过程中的血管痉挛、局部暂时性缺血、刺激膈神经、迷走神经分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精神焦虑、紧张等均可诱发或加重呃逆的发生。
1.5 其他并发症 介入术中由于使用肝素抗凝或术毕拔管时按压不当、患者过胖无法充分加压包扎、术后过早活动等原因,还会导致伤口出血或皮下血肿。栓塞化疗后还可引起肝细胞进一步受损破坏而致肝功能一过性异常。大量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和大量癌细胞坏死由肾脏排出又会致肾功能受损[11]。
2 化疗栓塞术后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目前临床在控制TACE术后不良反应方面的措施集中于术后针对单个症状的对症处理,采用药物起到改善症状的作用。近年来中医药措施在参与TACE术后栓塞综合征防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临床护理工作者也在西医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简、便、廉、效的特点,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护理独特的优势,缩短了病程或缓解了西医治疗的副作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2.1 发热的护理 发热一般在38.5℃以下,持续5~7天,嘱患者多饮水,也可给予静脉补液。体温高于38.5℃,可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遵医嘱给予吲哚美辛栓塞肛缓解症状。如持续高热,应检查有无感染,检查白细胞计数,并行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确诊为术后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2 恶心呕吐的护理 恶心、呕吐者可使用5-羟色胺拮抗剂甲氧氯普胺、盐酸恩丹西酮等药物止吐。临床中医护理有时采用穴位按压、中药口服外敷等方法辅助治疗,陈梅花等[12]在术前30 min指压患者的内关、合谷、足三里穴位,术后继续指压穴位3次/d,连续1周,对介入后恶心呕吐的治疗有效率达93.55%。董惠娟等[13]采用干姜、半夏、菖蒲、麦冬研粉用水调成糊状,用代温灸膏固定敷贴合谷、内关、足三里处用于防治TACE引起的恶心呕吐,其疗效优于单纯的格兰西隆组。陈喆等[14]四生汤口服液用于减轻TACE术后不良反应,发现其可明显改善消化道反应。
2.3 疼痛的护理 疼痛常可根据疼痛的不同程度采用药物止痛,重度疼痛时可使用*片类镇痛药。中药外敷止痛是中医护理特色之一,黄安乐[15]对102例术后肝区疼痛的患者单纯采用蟾乌巴布膏外敷,对轻度疼痛的有效率为100%,中度疼痛89.6%,重度疼痛为64.3%,总有效率为84.6%。
2.4 呃逆的护理 呃逆时可予肌肉注射氯丙嗪或利*林等。针灸止呃在中医临床护理中较为常用,石跃采用针刺太冲、内关、足三里、公孙穴,联合服用柴胡莪术汤治疗呃逆,有效率达到87.10%。孙丽华[16]等运用足三里穴位注射氯丙嗪治疗介入后呃逆的有效率达98.3%。
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篇6
1 甲胎蛋白
AFP作为肝癌标记物的价值已得到公认,通过它的检测发现和诊断,为肝癌早期诊断和肝癌早期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但是,AFP检测方法在肝癌诊断中也有其限制。最大限制是约有30%~40%肝癌患者血中AFP值在正常范围内,其AFP检查阴性,因而早期诊断还需要其他肝癌辅助诊断手段。另外,在AFP呈阳性肝癌中,与肝炎、肝硬化等活动期鉴别也非易事。就总体而言,AFP浓度高低与肿瘤大小和预后相关,但就个体而言,AFP值低不一定是肿瘤小和预后良好,还要和一些引起AFP升高的其他疾病鉴别。
2 肝癌特异性γ谷氨酰转移酶(HSGGT)、GGTmRNAH亚型
肝癌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活性显著升高,但特异性较差,大多数良性肝、胆、胰疾病患者GGT活性也可增高。应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可将GGT分成1~12条区带,其中Ⅱ、Ⅰ′ 、Ⅱ′被称为肝癌特异性GGT(HSGGT)。对AFP假阴性肝癌(<50μg/L)和小肝癌的诊断率分别为84.0%,78.6%(AFP仅为50%)。与AFP浓度或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1]。
3 异常凝血酶原
异常凝血酶原是由肝脏合成的凝血酶原前体,不能转化为具有凝血活性的凝血酶原而释放入血。其结构N端氨基酸未羧化,失去酶活性,肝癌时肿瘤丧失羧基酶基因表达。1999年日本Nomura采用新的免疫电子化学发光测定技术,提高了异常凝血酶原的检出率。但是,敏感性较差。
4 αL岩藻糖苷酶
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 AFU)是存在于多种组织中的一种溶酶体酸性水解酶,其对早期肝癌诊断的特异性达82.6%(AFP 68.6%)[2],国内外均有学者报道AFU水平的检测对肝癌尤其是AFP阴性或低水平的肝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它已被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标志物加以应用。
5 血清铁蛋白
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当肝癌挤压肝细胞使之坏死或肝癌伴有肝硬变时,肝脏处理循环血中 SF能力下降,引起血清SF升高。近来研究发现,作为肝癌诊断标志,血清铁蛋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优于AFP。
6 转化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er growth factorβ1,TGFβ1)、TGFβ1mRNA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与细胞的生长分化相关,其表达增加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动物实验表明[4],大鼠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TGFβ1和TGFβ2表达逐渐升高,肝癌发生前肝脏损伤和肝硬化阶段TGFβ1相对正常组织明显升高,出现肝癌之后的大鼠肝脏的TGFβ1表达则相对于正常肝脏和肝癌前期的肝脏损伤和肝硬化阶段都有非常明显的表达升高。
8 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异质体
高尔基体蛋白(Golgi protein73,GP73)是存在于高尔基体的一种跨膜蛋白,相对于肝硬化患者,肝癌患者的血清GP73水平显著升高。取临界值为10个相对单位,GP73对于早期肝癌诊断的敏感性(63%)显著优于AFP(25%)。而且,AFP水平低于20μg/L的肝癌患者中,有57%(32/56)的人群GP73水平显著升高[5]。
上述表明,尚无理想的单一肝癌标志物提供肝癌早期诊断,提高检出率、降低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只有选择若干个较为理想的标志物联合检测,取长补短,“放大”检出率,实现肝癌的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1]Tang Z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urgeryreview of the past and prospects for the 21st century[J]. J Surg Oncol,2005,91:95-96.
[2]赵平,王江滨,张爱国,等. αL岩藻糖苷酶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3,19(4):109.
[3] GarciaLazaro JF, Thieringer F, Luth S. Hepatic overexpression of TGFbetal promotes LPSinduced inflammatory cytokine secretion by liver cells and endotoxemic shock[J].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2008,3(229):362-373.
[4]王冰,满晓波,王烈.大鼠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1、β2和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β受体2编码基因表达及意义[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27(7):792-793.
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男85例, 女32例;年龄25~74岁, 平均年龄 (58.5±2.4) 岁;肿瘤直径在2~11 cm, 平均 (5.0±0.7) cm;随机分为A、B、C组, 各40例;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直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采取TACE治疗。采用Seldinger经动脉穿刺插管, 经造影明确肿瘤周围的供血动脉, 于肿瘤的供血动脉内插入导管,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灌注化学及栓塞治疗。在栓塞时, 可采用0.5~1 g 5-氟尿嘧啶, 40~60 mg顺铂;使用20~40 mg表阿霉素及5~20 ml碘化油进行混合, 并成为混合乳剂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栓塞, 同时要使用明胶海绵对动静脉进行栓塞。
B组采取PMCT治疗。明确患者肿瘤情况, 在超声定位下, 确定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明确穿刺点和进针方向, 取局部麻醉, 并尽量避开重要脏器。在超声引导下, 使用微波消融针头刺入预设靶点, 并分析患者的肿瘤大小, 对微波参数进行设定, 同时进行多次反复治疗。
C组采取TACE联合PMCT治疗。患者在进行TACE治疗14 d后, 确定患者肿瘤内部的碘油沉积情况, 对肿瘤坏死情况也需进行检查, 肿瘤残余患者采取PMCT治疗, 其步骤与B组方法相同。
1.3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患者最大肿瘤的垂直直径乘积减少范围超过50%;有效:患者最大肿瘤的垂直直径乘积减少范围在25%~50%;稳定:患者最大肿瘤的垂直直径乘积减少范围<25%;无效:患者肿瘤体积增大范围超过25%。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稳定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文中研究数据, 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 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5%, C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 C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A、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数据见表1。
注:与A组、B组对比, aP<0.05
2.2 生存质量对比
三组患者经2年时间随访, A组2年内死亡10例, 占25%;B组2年内死亡8例, 占20%;C组2年内死亡2例, 占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不良反应
三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 其中出现1例血小板降低, 2例消化道出血, 1例转氨酶升高, 经对症处理好转。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临床常见疾病, 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未得到明显确定, 通过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时, TACE是主要治疗方法, 通过肝动脉注射碘化油和明胶海绵, 使肿瘤动脉血供阻断, 采取碘化油充填到肿瘤的门静脉分支内部, 降低肿瘤门静脉血供。同时采用TACE术会阻断肿瘤组织血供, 减轻炎性水肿, 促进热的产生和传递, 加大凝固范围,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3]。PMCT是微波消融治疗术, 通过微波的热效应, 利用肿瘤对热的高敏感性, 在较短时间中, 使肿瘤局部可得到高温, 促进肿瘤组织凝固坏死, 以此消灭肿瘤。同时增加肿瘤的免疫细胞, 并增加邻近肝组织内的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的增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患者的免疫功能, 对肿瘤癌细胞的扩散和复发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在联合使用TACE及PMCT时, 会封闭肿瘤血管床, 减少肿瘤边缘血流, 以此使门静脉血流可更好的吸收热效应, 并降低肿瘤及周围组织的射频阻力, 扩大凝固范围[4], 消除坏死组织;同时热效应会提高肿瘤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 更好的摄入化疗药物, 提高TACE的治疗效果。而联合使用时, 会显著减少化疗次数, 减少正常肝组织的损伤程度。因此联合使用TACE及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时, 其效果显著,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技术操作方便, 值得肯定。在此次研究中, A组采取TACE治疗、B组采取PMCT, C组采取TACE联合PMCT治疗, 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 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5%, C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2年内死亡率为25%, B组死亡率20%, C组死亡率为5%, 组间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由此可见采用ACE联合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显著疗效, 高于单独方法的治疗效果, 安全有效, 操作简单, 不良反应少, 可作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想综合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哲.STAT3及p-STAT3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4) :6276.
[2]张丽英.原发性肝癌直接微波消融的疗效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42 (06) :707.
[3]张丽英.肝动脉栓塞化疗+冷极射频消融+无水乙醇化学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3) :6027.
原发性肝癌手术患者的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原发性肝手术癌患者125例, 男78例, 女47例;年龄36~82岁, 平均年龄59岁。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由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病情较重, 往往会出现焦虑、恐惧、烦躁、悲观或绝望等负面情绪, 使患者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针对这类患者, 因以热忱的态度、温柔的语言与患者沟通, 通过熟悉患者的性格、文化水平、家庭背景等, 增加对患者的了解, 掌握患者的内心需要, 辅以个性化的心理疏导的同时, 有意识的向患者介绍有关原发性肝癌的知识、治疗中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等[4]。并通过向患者介绍成功治疗的案例, 消除患者的顾虑及不良情绪, 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以良好的心态, 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
1.2.2 术前检查
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手术前应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相关病史, 对其身体状况进行合理的评估。进行血常规、尿检、肝肾功能、心电图、X线胸片等一系列的检查, 并做好相关记录, 以便进行术后护理观察。对于贫血、异常消瘦、白细胞过低等不能符合手术要求的患者, 应先进行支持治疗, 增加其身体的承受能力, 待身体状况符合要求后再行手术。
1.2.3 术前准备
术前按医嘱进行碘、青霉素及普鲁卡因过敏性试验。做好手术备皮准备, 从患者两侧腹股沟到大腿上部1/3处为备皮范围, 对手术切口进行清洁后进行碘酊消毒, 消毒后用酒精进行脱碘处理, 完成后用无菌布包裹手术部位的皮肤, 避免污染。还应叮嘱患者进行充分休息, 保证睡眠, 术前10h禁食, 4h禁水。
1.2.4 术后穿刺部位的护理
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应卧床24h, 并对穿刺部位进行盐袋加压6h, 用以避免患者穿刺点皮下出血或发生血肿。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固定状况, 患者侧肢温度是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皮肤有无淤血、渗血、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 发生异常应及时进行处理。另, 应保证盐袋无移位, 敷料干净、无污染, 如患者穿刺点发生渗血, 应及时更换敷料, 使穿刺点保持干燥, 避免发生感染。24h后可以松解绷带, 并进行局部消毒。
1.2.5 病情观察护理
应严密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 记录患者尿量、血压、脉搏及心电图变化等, 并注意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咳痰、心率失常现象, 性格及行为是否存在异常, 观察其神志是否清晰, 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师采取相应的措施。
1.2.6 发热护理
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 由于其肿瘤坏死可能引起患者的体温升高。术后72h应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 并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患者体温<38.5℃, 应叮嘱患者多饮用温开水, 加强营养支持, 不用采取医疗降温措施。当患者体温在38.5~39℃时, 应予以冰敷、酒精擦拭等物理降温[5]。若患者体温持续升高, 超过39℃时, 应考虑患者是否发生并发感染,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进行药物降温。另, 患者出汗过多时, 应及时更换床单及病服, 避免患者受凉感冒。
1.2.7 疼痛护理
患者由于化疗药物刺激及术后动脉供血减少等, 会引起身体的局部疼痛。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范围及程度, 向患者解释身体发生疼痛的原因, 做好患者情绪的安抚工作, 避免引起患者的恐慌造成病情加重。对于不能忍受疼痛的患者, 应遵医嘱使用适量的口服止痛药物。
1.2.8 胃肠道反应护理
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化疗药物及造影剂等, 会引起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当患者发生呕吐现象时, 应叮嘱患者将头偏向一侧, 避免呕吐物阻塞呼吸道而引起窒息。另, 由于患者剧烈的胃肠道反应, 会导致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呕吐的患者有无出现腹部不适、头晕、乏力等症状, 警惕患者是否发生消化道出血征兆。给予呕吐严重的患者静脉滴注止吐药物, 使其肠胃道反应得到有效的控制[6]。
1.2.9 肝功能护理
化疗药物会引起原发性肝癌患者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 多数情况下为一过性肝功能异常。术后应按时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 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进行保肝药静脉滴注治疗, 使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
1.2.1 0 出院指导
(1) 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忌刺激性食物。 (2) 运动指导:患者在保证充足睡眠及休息的同时, 应选择适宜的有氧运动, 在增强患者体质的同时, 保证心情的愉悦和舒畅。 (3) 用药指导:患者应按医嘱服用治疗药物, 不可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 (4) 复诊指导: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 进行常规体检, 当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就医。
2 结果
通过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细致周到的护理, 125例患者效果显著61例, 效果良好57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94.40%。
3 小结
由于原发性肝癌患者住院时多处于病情的中晚期, 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等症状, 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阻力。目前, 外科切除手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最有效的方法及手段, 而辅以细致、周到的临床护理措施, 对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可与支持[7,8]。在进行临床手术治疗的同时, 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和护理措施。术前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 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 并进行全面的术前检查和准备, 术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 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采取正确有效的临床处理措施, 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对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秀玲.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200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 2009, 15 (6) :23.
[2]郑梅珍.原发性肝癌术后前后的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 2005, 1 (15) :28.
[3]罗春妹.62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的围手术期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 2008, 9 (9) :71.
[4]蔡伯琴.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 2010, 14 (6) :3.
[5]尹晓燕.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护理[J].中国临床新医药, 2009, 2 (4) :42.
[6]李付芳.96例原发性肝癌围介入治疗手术的护理[J].中外医疗, 2010, 29 (24) :119.
[7]李明.原发性肝癌56例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4) :170.
原发性小肝癌的超声诊断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共38例SHCC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手术及AFP等证实, 男27例, 女11例, 年龄37~67岁, 平均 (48.5±11.6) 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HCC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凸阵探头, 频率3.5~4.5MHz, 检查前12h禁食水, 保持晨起空腹, 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及左侧卧位行肋缘下、肋问依次探查, 详细记录病灶的大小、形态、部位、边界、内部回声等情况, 而后, 用彩色多普勒显像观察病变内部和边缘回声及血流分布状况。
2 结果
SHCC的声像图表现:低回声型均<2cm, 等回声型约2.5cm左右, 高回声型约3cm左右;混合回声型约3.5cm左右;28例 (73.7%) 有包膜形成, <1cm的微小肝癌包膜不明显;30例 (78.9%) 伴外周声晕。彩色多普勒在32例 (84.2%) SHCC中检出环绕或注入瘤体内的条状、呈分支状或网格状彩色血流信号, 与病理及血管造影所见的血管在肿瘤内分布情况相近, 4例 (10.5%) 阻力指数 (RI) 较高 (0.6以上) , 2个月后超声随访复查为小肝癌。本组患者中没有出现门静脉癌栓和腹水。
3 讨论
SHCC的诊断标准, 国内外不同学者有不同规定, 依据HCC瘤体大小设定的标准有5、4.5、4、3.5、3、2.5、2cm不等[1], 我国目前一般采用中国肝癌病理协作组制定的标准, 即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 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2个, 且其最大直径总和≤3cm。日本学者则将小肝癌的直径定为≤2cm。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已能发现直径<1cm的微小肝癌[2]。SHCC一般多见于男性, 可能与男性免疫功能比女性弱且男性嗜酒者比女性多等因素有关[3]。
典型SHCC的声像图特征为: (1) 呈圆形或类圆形; (2) 边界清晰, 环以较窄声晕, 部分病例可见高回声包膜环绕; (3) 可有侧方声影; (4) 后方回声可轻度增强; (5) 内部低回声多见或不均匀, 呈“镶嵌样”结节; (6) 结节内可显示高速、高阻的动脉血流或门脉样血流[4]。SHCC内部组织结构不同, 其回声状况也不同, 但大多数表现为低回声结节, 且边界清楚, 特别是直径<2.5cm的SHCC, 随着肿瘤病灶的增大, 高回声及不均匀回声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彩色多普勒超声主要观测肝内病灶血流信号及其频谱特点, 两者的特征可作为鉴别良恶性肝内病变的重要依据。SHCC血运丰富, 营养血管常呈迂曲、不规则状态, 或周边包绕血管, 或交织成网格状, 或呈分支伸入瘤体内, 这与良性肿瘤的周边受挤压或内部穿行的血管形态有明显差异, 可以作为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的主要要点, 但并不是特异性诊断指标。SHCC主要是肝动脉供血, 少部分可为门静脉供血[2]。阻力指数对SHCC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 王燕等对304个直径<3cm的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脉冲多普勒频谱分析, 结果显示, 恶性肿瘤动脉血流检出率为88.2%, 良性病变动脉血流检出率为58.2%, 以阻力指数>0.6作为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的指标, 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2%、88.1%、94.2%。
SHCC需要与以下肝脏疾病鉴别: (1) 小血管瘤:容易误诊为小肝癌, 血管瘤边缘清晰锐利, 周边可呈特征性高回声, 边缘可见裂开以及血管进入;内部呈筛网状, 门静脉形态正常, 常无肝硬化征象, 多数肝血管瘤结节内部没有显示彩色血流, 阻力指数多在0.5左右, 可以鉴别。 (2) 肝硬化结节:而肝硬化结节主要由肝纤维化形成.在癌变之前, 组织弹性降低, 肝动脉细小的分支受压变细, 阻碍血液流过, 可减少肝动脉的血流量。 (3) 肝内微小囊肿:由于声束部分容积效应等缘固, 声像图上可显示囊肿内部有低而弱的回声信号, 与实性肿瘤很相似, 但采用多种断面观察和仔细调节仪器灵敏度可发现其边缘锐利, 且近期随访复查无明显变化。
总之, 超声具有经济、快捷、可重复性且无放射性损伤等优点, 基本能反映声像图特征, 可以作为SHCC的普查手段。有经验的超声医生能够发现<1cm的微小肝癌, 再结合患者的病史及其他检查, 做出早期诊断, 避免漏诊和误诊;彩色多普勒显像可以观察病变内部回声、边缘及血流分布等状况, 并能清晰显示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对SHCC的检出率和定性能力较高。因此认为, 超声结合多普勒显像是SHCC诊断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董辉, 从文铭.早期小肝癌及癌前病变微卫星变异特点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的研究[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2007:1~109.
[2]许春梅.小肝癌的超声诊断价值及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9, 2 (5) :476~478.
[3]孙艳梅, 王淑波, 郭庆伟.原发性肝癌的超声诊断[J].影像与介入, 2010, 17 (3) :90~91.
原发性小肝癌的超声诊断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为2006年12月~2008年6月在我科就诊的患者, 手术前或穿刺活检前做彩色多普勒 (CDFI) 及能量多普勒 (CDE) 检查, 术后或活检后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小肝癌。其中, 男18例, 女13例;年龄在34~67岁, 平均50岁, 病灶最大直径3.0 cm, 最小直径1.0 cm。8例有较为明显的肝区不适等自觉症状, 其余均无明显自觉症状和体征, 均在体检或乙肝阳性常规体检时超声发现。
1.2 方法
使用超声诊断仪为GE公司生产的Vivid7, 探头频率3.5MHz, 患者均为空腹12 h后取仰卧位或右侧卧位, 皮肤涂耦合剂后先常规二维扫查, 按病灶行不同方位连续横切、纵切, 记录病灶大小、回声、形态、部位, 肝门部有无淋巴结等。然后利用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超声观察肿块血供。脉冲多普勒校正好取样容积及角度, 检测肝动脉及肿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测量其峰值血流速度 (PS) 和阻力指数 (RI) 。
2 超声表现
2.1 超声检出率
确诊31个病灶, 检出28个 (90.3%) ;另外, 尚有3个 (9.7%) 病灶未检出。
2.2 超声显像回声
28例小肝癌中超声声像图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边界清晰, 但内部回声各异。其中, 低回声为19例 (68%) ;混合性回声为6例 (21%) ;强回声为3例 (11%) 。周边有声晕12例, 侧方有声影9例, 后方回声增强7例, 内部中心见强回声15例, 周边血管受压、中断9例, 肝门部有淋巴结11例。
2.3 病变部位
病灶位于肝右叶者20例 (71%) , 位于肝左叶者8例 (29%) 。
2.4 病变大小
28例小肝癌中, 8例直径≤1.0 cm, 15例直径≤2.0 cm, 5例直径≤3.0 cm。
2.5 肝脏小肿瘤内部及周边CDFI及CDE
血流显示率:CDFI为64.5%, CDE为85.5%。
2.6 肝脏小肿瘤内部及周边血流指数 (PS) 、阻力指数 (RI)
PS:56.23±6.53;RI:0.71±0.03。
2.7 肝脏良恶性小肿块的肝动脉血流指数 (PS) 、阻力指数 (RI)
PS:82.31±23.42;RI:0.71±0.08。
2.8 肝癌与乙肝标志物、肝功能异常的联系
28例肝癌患者, HBsAg (+) 22例 (79%) ;HBsAg (-) 6例 (21%) 。AFP阴性者18例 (64%) , AFP阳性10例 (36%) 。
3 讨论
超声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及漏诊的原因分析:小肝癌是指直径<3 cm的肝癌。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的改进, 超声分辨率的提高。图像质量有了显著的改善, 检出的肿瘤直径最小可达1.0 cm, 甚至更小。本组31个病灶, 发现28个, 总检出率90.3%。尚有4个病灶未发现, 漏诊率9.7%, 分析其原因, 与以下有关: (1) 肿瘤位于肝右后叶膈顶部, 受肺气及肋骨遮挡; (2) 肿块较小, 直径小于或等于1.0 cm, 与肝硬化结节不易区分; (3) 肝块为等回声, 与周围肝组织不易区分而出现假阴性。因此, 我们在检查时嘱患者深呼吸, 尽可能暴露肝脏各个部位, 以减少盲区, 另一方面随时复查, 动态观察。提高超声诊断者的技术, 改进仪器性能, 提高图像质量都有助于提高检出率。但有时超声反复探测结节或肿块内部及周边均未见明确血流信号, 声像图很难与低回声血管瘤相鉴别。因此, 检查中小肝癌还应注意与低回声血管瘤、局限性脂肪肝、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腺瘤等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鉴别。结合临床病史将有助于病变的鉴别诊断。鉴别确实有困难者, 还可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肝脏恶性肿瘤在二维图像上的表现与其病理类型和生长方式有密切关系。由于癌肿内部结构不同, 其声像图变化也不完全一致。对于<3 cm的小肝癌, 多数表现为境界清晰的低回声肿块, 这主要是因为癌细胞增殖速度过快, 病变部位只有肿瘤组织, 内部尚未长入血管, 没有纤维组织增生、出血和坏死, 反射界面减少, 回声低于周围肝组织。随着肿瘤病灶的增大, 癌组织内长入血管, 纤维组织增生、出血及坏死, 逐渐由低回声变为高回声或混合回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对肝脏良恶性小肿瘤的诊断价值:小肝癌病灶的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血流显示率明显偏高, 且小肝癌病灶的能量多普勒血流显示率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率。因为能量多普勒血流不受声束与血管夹角的影响, 敏感性较传统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高, 提高了信噪比, 检出血流的敏感性提高, 尤其有利于显示低流量、低流速的血流信号, 并且可以同时显示空间相互成角的血管, 使同一切面上显示的血流信息更丰富, 血管数目更多, 连续性更好, 所以小肝癌病灶的能量多普勒血流显示率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率。
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明显偏高;小肝癌患者的肝动脉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明显偏高。肝癌细胞能产生许多血管生长因子, 形成大量的肿瘤新生血管。此时肿瘤内血管丰富, 动、静脉血供均有, 但以动脉血供为主, 以适应肿瘤高速生长的需要, 动脉血流速度增快, 究其原因可能与肿瘤的病理组织结构有关。发生肝癌时整个肝脏血供也相应发生改变, 肝动脉及其分支增粗、迂曲, 血流量明显增加, 肝动脉流速也增高。恶性肿瘤肝细胞过度增生, 排列紊乱, 组织结构致密, 假包膜形成, 其内动脉血管增生, 但缺乏肌层, 更容易受过度增生且排列紊乱的癌巢挤压, 造成多发性不规则狭窄, 加之假包膜形成及癌细胞周围肝组织硬化, 压迫肿瘤周围的静脉分支, 可影响癌组织的静脉回流, 使肿瘤血流阻力增高, 是引起小肝癌病灶内及肝动脉阻力指数增高的原因。
对于HBsAg (+) 者, 本组资料22例, 占79%, 与相关报道接近, 提示慢性肝病患者作为肝癌高危群体应予定期超声检查, 以便尽早发现癌变病灶。而对于AFP阴性者, 也不能掉以轻心, 因为有大部分小肝癌患者的AFP浓度一般较低。本组资料AFP阳性者10例, 占36%, 与相关报道也接近一致。患者早期多有非特异性症状, 但表现不明显, 无症状者不能排除肝癌。
综上所述, 超声具有廉价、无创、快捷、灵敏、可重复等优点。有经验的医生通过超声多切面扫查, 能够发现<l cm的微小回声改变, 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 进行综合分析, 以避免和减少漏诊、误诊。并在短期跟踪随访观察图像改变, 能够做出早期诊断, 从而及时予以早期治疗, 可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有理由认为, 超声是肝癌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分析小肝癌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表现, 为其超声诊断提供依据, 提高原发性小肝癌的诊断率。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小肝癌共31例, 对其临床资料、甲胎蛋白 (AFP) 和超声显像等进行分析。结果:肝脏部分原发性小肿瘤在二维图像上难以显示, 随着瘤灶渐增大, 其回声由弱到强演变;瘤灶增大周围声晕出现率越高, 其确诊率越高。并且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彩色多普勒 (CDFI) 、能量多普勒 (CDE) 血流显示率、肝动脉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均有特点。结论:由于超声检查灵敏、廉价等优点, 且肝癌检出率高, 应作为肝癌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超声显像,小肝癌,诊断
参考文献
[1]曹海根, 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73.
[2]曹兵生, 梁萍.多普勒超声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0, 9 (2) :125-127.
[3]王燕, 王文平, 丁红, 等.多普勒阻力指数在小肝癌定性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3, 19 (1) :63-66.
[4]吴沛宏, 张富君.肝癌微创治疗与多学科综合治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3:85.
[5]王燕, 王文平, 丁红, 等.多普勒阻力指数在小肝癌定性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3, 19 (1) :63-66.
[6]许伟, 张英, 付广文,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肝脏癌的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1, 2 (3) :23-25.
[7]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930-938.
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新进展 篇11
关键词肝癌外科治疗进展
肝脏切除
手术切除至今仍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案,肝切除的可行性必须从解剖学上评估,指标包括肿瘤的大小与数目及位于肝脏何处、与肝脏内血管位置的关系、有无转移、手术后残肝的功能等。肝脏切除技术的进步主要是基于以段为本的切除及术中减少失血方法的发展。目前,国内外肝脏切除死亡率的标准为<3%。Couinaud把肝脏分为8个段,而每个段可视为功能和解剖上一个独立单位。以段为本的优点如下:①段界面中没有大的血管和胆管,断肝通过相对无血管界面可减少术中出血。②由于不会破坏大血管和胆管,避免了术后残肝有缺血或坏死,减少术后并发症。③术前和术中可决定要切除的肝段,可保证切缘足够和保留最多的非肿瘤组织,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④最适用预防肝内肿瘤播散,减少术后复发。原发肝癌早期通常发生在一个肝段内。术中超声(IOUS)诊断为肝癌的切除提供了极大的方便。IOUS具有准确、可靠、安全、重复性好的优点,能在术中诊断肿瘤的定位、界线和深度,确立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及进一步发现微小的卫星病灶,从而提高肝癌切除的精确度,增加手术的安全性,为外科术中诊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术中减少失血方法的发展亦成为肝脏外科的突破,如术中肝血流阻断、专用断肝器械的发展及肝脏切除手术中采用维持低中央静脉压(CVP≤5cmH22O)等。围手术期输血已经被证实与肝癌患者的长期存活呈负相关,原因可能是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从而促进复发。目前,小肝癌的早期手术切除仍是延长肝癌患者存活期的主要途径。经手术治疗小肝癌5及10年存活率分别是55%~70%及18%~46.3%。迄今,在没有其他有效治疗大肝癌(直径>10cm)的方法情况下,对能够切除者,专家们仍持积极态度,而大肝癌切除后5年存活率为26.2%~38.7%。
肝脏移植
在肝移植中,由于肿瘤和肝硬化的肝脏都被切除,可以有效降低肝内肿瘤复发及因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所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性。因此,近几年来,肝移植已成为合并肝硬化的小肝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以肝移植治疗肝癌,应严格地选择适当的病例:单个肿瘤直径<5cm,多发性肿瘤直径<3cm和肿瘤总数≤3个,肿瘤没有血管和淋巴结侵犯和肝外转移。如按以上所述的Milan标准,移植术后患者5年存活率可达58%~69%。但由于器官捐赠者的缺乏,每年有25%~37.8%的肝移植等候患者因为肝癌的持续生长而死去或变成不符合肝移植。如肝癌患者等待肝移植的时间长,可考虑以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或局部消融疗法以减慢肝癌生长速度。对选择肝移植还是肝部分切除来进行小肝癌治疗,目前仍有争论。有研究指出肝移植较部分肝切除的长期治疗结果更好,及肝切除会影响日后肝移植的机会,亦有研究者持相反观点。由于器官的缺乏,肝切除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原发肝癌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病人3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患者中男性12例, 女性3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9例, 女性6例。年龄30~68岁, 平均年龄为55.3岁。临床分型:治疗组巨块型6例, 结节型7例, 弥漫型2例;对照组巨块型4例, 结节型7例, 弥漫型4例。依据临床诊断 (AFP、酶学检查、B超、CT和血管造影) 24例, 经肝细胞穿刺细胞学诊断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常规恶性肿瘤诊治规范》, Karnosky评分50~70分, 平均评分为60分, 所有患者均为肿瘤不能手术切除的病例, 有可测量的病灶。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TACE治疗, 采用Seldinger法经皮股动脉插管, 在数字检影机下行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以明确肿瘤的供血动脉后, 将导管插入肿瘤的供血动脉。在供血动脉内注入丝裂霉素8~12mg, 或者阿霉素40~60mg、顺铂40~60mg、氟尿嘧啶0.5~1g和碘化油10mL的混合乳化物, 注射完毕后再行数字检影机造影。治疗组在行肝动脉栓塞治疗24h后行局部高频热疗 (珠海和佳HG-200011体外高频热疗机) , 1次/72h, 每次治疗60min, 10次为1个疗程;并配合中药肝癌汤 (丹参20g、党参30g、当归15g、沉香3g、柴胡6g、蝉蜕10g、僵蚕10g、石见穿20g、鳖甲10g、土鳖虫6g、山萸肉10g、鸡内金10g、红花10g、川芎10g、莪术10g、三棱10g、龟板10g、穿山甲5g、虎杖15g等) 内服, 每日1剂, 早晚两次分服, 30天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
(1) 按WHO 1981年制定的实体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疗效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和进展 (PD) 。 (2) 疾病相关症状的改善:疼痛改善和 (或) 相关症状改善和 (或) Karnosky评分改善 (<20) , 若上述3个指标稳定则体重至少增加7%。 (3) 不良反应按WHO毒性反应分级标准评定。总有效率= (CR+PR) 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经过治疗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n)
2.2 生存率
治疗组患者0.5年、1年生存率分别为86.67% (13/15) 、60.00% (9/15) ;对照组患者0.5年、1年生存率分别为66.67% (10/15) 、53.33% (8/15) , 两组患者0.5年、1年生存率比较均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有部分患者出现I~Ⅱ度恶心、呕吐、脱发、低热及I、Ⅱ度肝功能损害, 对症治疗后缓解。治疗组有6例出现I度骨髓抑制, 3例Ⅱ度骨髓抑制;对照组有8例出现I度骨髓抑制, 5例Ⅱ度骨髓抑制, 两组比较, 差异不显著 (P>0.05) 。
3 讨论
TACE治疗晚期肝癌不仅能有效控制肿瘤的生长, 而且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2年存活率[1], 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 TACE联合中医特色治疗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表明, TACE联合体外高频热疗和中药肝癌汤内服能提高晚期肝癌治疗的有效率, 且未增加化疗的毒副作用。
近年来, 临床研究发现:TACE联合局部高频热疗治疗肝癌具有协同作用, 其治疗机制为: (1) 高温 (42~43.5℃) 破坏了细胞膜的稳定性, 使膜通透性增加, 提高化疗药物的渗透和吸收, 增加细胞DNA的损伤; (2) 高温抑制化疗药物引起的DNA损伤的修复; (3) 加热可提高某些化疗药物 (如铂类) 对肿瘤细胞的敏感性; (4) 加热使细胞内环境酸化, 促进化疗药物诱导癌细胞凋亡[2]。
在TACE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的同时, 配合中药肝癌汤内服, 对肝癌的治疗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肝癌相当于中医学“症积”“肝积”“积聚”“痞满”“黄疸”“臌胀”“胁痛”“岩”“暴症”“血症”等范畴。由于正气虚损、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外邪入侵与机体内部脾虚肝郁形成的病理产物痰、湿、气、瘀等互结, 导致肝癌的发生[3]。肝癌的本质或痰结、或瘀结、或痰热瘀互结, 概括其病机不外乎脾虚、肝郁、血瘀、湿热、热毒、肝肾阴虚等六个方面。肝癌结节的本质是恶毒, 脾虚肝郁痰瘀互结等病变是肝癌的基础。其治疗以疏肝理气、软坚散结、豁痰化瘀、清热解毒为主。肝癌汤为闫东伟主任经验方, 方中柴胡主入肝经, 疏理肝气、开郁散结;土鳖虫逐瘀、破积、通络;石见穿活血化瘀、散结消肿, 三药共为君药。鳖甲软坚散结, 僵蚕化痰散结, 莪术、三棱活血行气, 穿山甲活血散结, 消痈溃坚, 共同辅助君药以加强其散结、通络之功;鸡内金擅于消积, 《医学衷中参西录》:“鸡内金, 鸡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 其善瘀血积”, 为消化瘀积之要药, 不但能消脾胃之积, 无论脏腑何处有积, 鸡内金皆能消之, 上药共为臣药。红花活血通经、散淤止痛, 丹参活血祛瘀止痛, 川芎活血行气, 当归补血活血, 虎杖散瘀血止痛, 共同发挥活血通络之功;党参益气健脾, 山萸肉补益肝肾, 龟板滋阴补肾, 使邪祛不伤正, 增强机体抗邪能力;沉香降气, 与柴胡相配, 一升一降, 疏理肝经之枢机不利状态;蝉蜕解痉, 缓解肝脉痉挛状态以止痛;茵陈蒿清利肝胆湿热以退黄疸;甘草清热解毒, 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之性, 使全方温寒适中, 补益不滋腻、活血不伤血、软坚不伤正, 为使药。全方诸药相配, 共奏疏肝理气、软坚散结、豁痰化瘀、通络止痛之功。
4 结语
TACE联合体外高频热疗、中药肝癌汤内服是治疗晚期肝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肿瘤的治疗必须是中西医并举, 多学科融合, 只有这样, 才能在恶性肿瘤的防治领域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LLOVET JM, BRUIX J.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trialsfor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hemoembolization improves survival[J].Hepatology, 2003, 37 (2) , 429-442.
[2]郑剑霄、昊万垠、邓宏, 等, 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晚期肝癌临床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15 (16) :38-40.
【原发肝癌】推荐阅读:
原发性大肝癌08-21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08-08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护理08-08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进展09-06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护理05-27
晚期肝癌06-11
肝癌诊断08-03
非常早期肝癌07-21
肝癌介入化疗05-28
小鼠肝癌细胞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