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

2024-11-30

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共7篇)

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 篇1

原发性肝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隐匿, 进展快, 临床确诊时多为中晚期, 手术切除率只占20%左右, 大部分患者只能接受不同形式的非手术治疗, 预后多不理想。2008年3月—2010年1月对该院收治的32例无手术治疗指征的患者进行了立体定向放疗, 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探讨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 以提高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 男21例、女11例, 年龄31~77岁, 中位年龄55岁。均无手术适应症。按国际抗癌联盟分期标准, Ⅱ期1例, Ⅲ期7例, ⅣA期24例, 合并静脉癌栓20例。腹胀、腹痛、上腹不适20例, 黄疸4例, 伴少量腹水2例。Child分级A级22例、B级7例、C级3例。ECOG评分0~2分, 预计生存≥3个月。

1.2 治疗方法

采用GMX-1号立体定向体部伽玛射线放射治疗系统。首先将患者置于带有三维坐标的立体定向体架中, 体架内置负压带, 抽真空成型固定躯体。一般采用仰卧位, 用螺旋CT连续扫描肝脏, 上下界足够, 层厚为2.5~5.0 mm, 扫描后在病人身体上做X、Y、Z体表坐标。将获得的图像资料和相关数据输入治疗计划系统, 进行三维立体重建, 勾画临床靶体积 (CTV) 和计划靶区 (PTV) , 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病人的身体状况与治疗目的, 制定放射治疗计划及调整剂量分布, 用50%~60%的剂量曲线包绕PTV, PTV覆盖率为95%以上。PTV周边照射总剂量4 500~5250 CGY, 分割处方剂量300~450 CGY, 重复治疗10~15次, 1次d或隔1次/d, 3~5次/周, 治疗天数14~21 d。正常组织的肝、肾、脊髓、胃、十二指肠受量不超过其耐受剂量, 肝接受30 GY以上照射体积占总体积百分比<30%。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进行定量评估, 满意后患者开始放疗, 同时根据情况选择应用保肝及扶正中药治疗。

1.3 指标观察与随访

放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症状、体征及放疗不良反应。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1次/周;放疗结束后每3个月进行腹部CT扫描, 肝肾功能检查, 观察肿瘤情况, 判断疗效, 指标为 (1) 疗效评价按WHO实体瘤评价标准进行; (2) 根据症状体征评价生存质量改善情况; (3) 不良反应参考RTOG (美国放射肿瘤学研究中心) 急性、晚期放射损伤分级标准, 分为0--Ⅳ度。随访率100%, 随访时间2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2 结果

2.1 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后1~3个月, 20例腹胀、腹痛、上腹不适病人中有17人症状改善, 改善率80.5%;4例黄疸病人中有2例黄疸消失, 2例未变化;2例腹水病人1例吸收转好, 1例腹水增多。

2.2 近期疗效

治疗后3个月复查肝脏CT或MRI, 病灶完全缓解 (CR) 4例, 部分缓解 (PR) 21例子, 无变化 (SD) 6例, 进展 (PD) 1例, 有效率78%。癌栓消失4例, 缩小9例, 无变化7例, 癌栓有效率为65%。中位生存期16个月, 1年生存率62%, 2年生存率43%。

2.3 不良反应

参考RTOG急性、晚期放射损伤分级标准, 该组病例放疗不良反应见表1。治疗期间2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但均能完成放疗计划, 放疗结束后, 上述症状逐渐消失。出现不同程度骨髓抑制12例, 经升血支持治疗后恢复正常。放射性肝炎1例, 经治疗得到控制, 未见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目前, 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均以外科治疗为主, 近年来外科治疗的疗效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临床上大多数病人在求诊时病期已属中晚期, 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很多, 包括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冷冻治疗、瘤体内射频高温治疗和体外超声聚焦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和放射治疗等。

既往肝癌的放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原因在于肝脏的全肝放射耐受剂量为3000~5000CGY/3~5W, 局部小野耐受量为5 500CGY, 而肝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与分化差的上皮细胞相似, 治疗有效剂量在6 000 CGY/30次/6W左右, 因此肝脏细胞的耐受量低于肝癌细胞的根治量, 普通放疗无法给足肿瘤剂量。然而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 三维适形放疗与立体定向放疗的应用, 在不增加正常肝损伤的前提下, 提高肿瘤区照射剂量, 使得放疗技术在肝癌治疗中发挥出巨大作用。

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常伴有门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 因此引起腹腔积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甚至引起死亡。外科手术取栓很困难, 疗效不佳, 如果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 侧支循环未形成时肝动脉栓塞化疗属禁忌。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放疗科报告对30例肝细胞癌伴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癌栓患者采用病变局部常规分割治疗, 照射剂量中位值为50 Gg (36~60 Gy) 与同期114例未做放疗的患者比较, 结果显示:放疗组癌栓完全缓解10例 (33%) 、部分缓解4例 (13%) 、稳定15例 (50%) 、进展1例 (3%) 。放疗组中位生存12个月, 1年生存率46.4%, 未做放疗组分别为4个月及11.4%。

该组病人合并癌栓者20例, 有效率为65%, 与其研究效果相似, 显示出放射治疗能延长脉管癌栓患者生存期, 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该院使用的体部伽玛刀是采用旋转聚焦原理, 使装在旋转式源体上144个钴-60放射源围绕病灶中心做锥面旋转聚焦运动, 以非共面方式从不同方向穿射正常组织而将焦点聚焦至肿瘤。SRT具有定位准确, 治疗精确, 靶区剂量集中, 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低的特点, 可以使肿瘤局部得到高剂量照射, 避免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从而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该组病人采用SRT治疗技术, 取得了80.5%的症状缓解率, 78%的近期有效率, 65%的癌栓有效率, 1年生存率达到62%, 2年生存率43%, 不良反应轻微, 病人治疗过程耐受性好, 并发症少, 是治疗局部晚期肝癌很好的方法。远期疗效和剂量分割仍有待于观察和完善, 与其它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SRT) 局部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8年3月—2010年1月收治原发性肝癌32例, 其中男性21例, 女11例, 年龄3177岁, 32例无手术适应症, 采用影像+肿瘤标记物诊断。治疗方法为采用伽玛星I号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 (体部伽玛刀) , 50%60%计量曲线包绕计划靶区, 单次剂量300450CGY, 重复治疗1015次。总剂量45005250CGY, 每日或隔日1次。结果 随访率100%, 随访时间2年。治疗后近期有效率78%, 中位生存期16个月, 1年生存率62%, 2年生存率43%, 均无明显治疗反应。结论 SRT治疗局部晚期肝癌使肿瘤局部得到准确的高剂量照射, 周围组织损伤较小, 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为局部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

参考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3) :3-4.

[2]Cheng JC, Chuang VP, Cheng SH, et al.Local radi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for patients with unres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inoma[J].Int J Radia Oncol Biol phys, 2000, 47 (2) :435.

[3]殷蔚伯, 余子豪, 徐国镇, 等.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1326-1352.

[4]张洪珍, 段哲萍, 段昕波, 等.体部伽马刀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分析[J].临床肿瘤杂志, 2006, 11 (12) :27.

[5]张重魁.体部伽马刀临床应用及进展[J].实用癌症杂志, 2012, 27 (1) 107-109.

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0月间共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2223例,死亡62例。排除早期肝癌、入院不足24小时、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共选取死亡的53例晚期肝癌进行研究。其中经病理学确诊为肝细胞癌9例,肝内胆管癌3例;经影像学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者41例,所有病例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2001年制定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3]。

1.2 研究方法

按照设计的病例资料统计表,根据医院存档的住院病历回顾性填写。应用SPSS 12.0软件建立数据库。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SPSS 12.0软件计算平均生存期和可信区间。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53例原发性肝癌死亡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17例,男女比例为2.12:1。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60.4岁。有乙型肝炎病史或病毒携带者42例(79.2%);有丙型肝炎史者4例(7.5%)。AFP阳性者31例(58.5%)。合并肝硬化48例(90.6%),合并脾功能亢进21例(39.6%)。其中综合科死亡42例,介入科死亡10例,重症监护室死亡1例。

2.2 治疗方法与生存期

自确诊到死亡的最短时间为0.5月,最长时间为79月。将所有病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组、单纯TACE组、介入引流组(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姑息治疗组,治疗方法与生存期见表1。

2.3 末次入院时并发转移情况

53例原发性肝癌死亡患者中,肿瘤为巨块型或肝内弥漫型占98.1%(52/53),合并门静脉癌栓者占37.7%(20/53)。末次入院时发生肝外转移者共28例(52.8%),其中肺转移15例(28.3%),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0例,骨转移4例,腹膜+网膜转移3例,脑转移2例,癌性腹水2例,胸壁转移2例,心包转移2例,下腔静脉癌栓2例,卵巢转移1例,肾上腺转移1例。

2.4 死亡原因

患者死亡原因依次为:肝功能衰竭占62.3%(33/53),肝性脑病占49.1%(26/53),上消化道大出血占35.8%(19/53),全身衰竭占26.4%(14/53),肝肾综合征占22.6%(12/53),肾功能衰竭占7.5%(4/53),呼吸衰竭占7.5%(4/53),肝癌自发破裂占5.7%(3/53),急性肺栓塞占3.8%(2/53)。其中48例患者为两种以上的混合死因。另5例死于介入治疗后3天内的患者,死于肝肾功能衰竭者3例,急性肺栓塞2例。

死亡时合并腹水38例;并发感染者15例,其中肺部感染12例,胆系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合并感染性休克1例;重度电解质紊乱(血清钠小于125mmol/L)9例。

3 讨论

2004-2005年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显示,抽样地区肝癌居恶性肿瘤死亡构成顺位的第2位,占恶性肿瘤死亡的19.33%[1]。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仍是罹患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本组53例原发性肝癌死亡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高达79.2%,合并肝硬化90.6%,与国内资料相近。因此,加强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对降低我国肝癌的发[4]生有重要意义。

本组中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平均生存期为33.2月,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这主要由病例选择所决定,因为只有早期患者才能接受根治性手术,可见提高早诊率对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十分重要[4]。无法手术的患者,单纯TACE组的生存期为9.8月,与国内外资料相当[5]。介入引流组的生存期低于单纯TACE组及姑息对症治疗组,主要是由于该组患者全部合并梗阻性黄疸,因而肝功能情况最差,更易发生肝功能衰竭而致死亡。

随着肝癌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肝癌的生存期延长,晚期肝癌肝外转移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本组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者占52.8%。主要的转移部位为肺、腹膜后淋巴结、骨、腹膜、网膜、脑、胸壁、心包、下腔静脉、卵巢、肾上腺,其中肺转移占所有转移患者的一半以上(15/28),是最常见的肝外转移器官。肺转移常见主要是由于肺脏是全身血流的必经之路,血液缓慢,癌细胞易于停滞。国外一组大样本肝细胞癌资料显示,肺转移占其远处转移的31.3%[5]。

虽然肺转移较为多见,但患者最终发生呼吸衰竭却不足10%,而且从死因来看,与其他肿瘤不同的是,引起原发性肝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并非远处转移,而是肝功能衰竭。本组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者占62.3%,而居其次的死亡原因肝性脑病(49.1%)、肝肾综合症(22.6%)等也都继发于肝功能的衰竭。与此相符的是,本组死亡患者中肿瘤为巨块型或肝内弥漫型占98.1%,而此类患者由于肿瘤巨大或病变弥漫,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肝脏功能。另一个重要的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大出血(35.8%),而上消化道大出血常见的原因是肝硬化和(或)门脉癌栓所致的门脉高压,进而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本组合并肝硬化者占90.6%,门脉癌栓者占37.7%。可见,肝脏原发病灶以及肝硬化程度是影响患者死亡的关键因素。国外也有资料表明晚期肝癌患者的死亡决定于肝脏功能分级而不是转移情况。介入治疗后短期内死亡共5例,主要死亡原因为肝肾功[6]能衰竭、急性肺栓塞,考虑死亡与病例选择相关。

因此,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即使发生了肝外转移,也可在肝功能允许的条件下,积极的应用介入栓塞、射频消融等局部治疗手段尽可能控制肝脏原发病灶,并注意保护和改善肝功能,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死亡原因,转移,生存期

参考文献

[1]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中国肿瘤死亡报告-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Venook AP,Papandreou C,Furuse J,et al.The incidence and epidemiolog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global and regional perspective.Oncologist 2010;15(suppl 4):5-13

[3]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现代实用医学,2002;29(4):83

[4]樊嘉,周俭,吴志全,等.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20年7536例的临床经验.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9;8(2):99-102

[5] Ikai I,Itai Y,Okita K,et al.Report of the 15th follow-up survey of primary liver cancer.Hepatol Res,2004;28(1):21-29

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 篇3

1 资料与方法

60例患者均依据临床B超、CT、AFP测定,病理及细胞学资料证实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无介入治疗禁忌症。其中男38例,女22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36岁,平均48岁,甲胎蛋白(AFP)升高52例,肝功能异常45例,有门脉癌栓者14例,合并乙肝、肝硬化者17例,肝内肿瘤直径6.6~14.8cm,平均9.2cm。随意分为局部灌注热疗加介入栓塞化疗组(治疗组,30例)和常规单纯介入栓塞化疗组(对照组,30例)。

采用Seldinger技术,在电视监视下经皮股动脉穿刺,引入导管和导丝,造影(非离子造影剂)明确肿瘤的大小、分布和供血情况,尽可能超选至肿瘤的供血动脉内行灌注和栓塞。治疗组:先灌注62℃半量化疗药碘油乳剂栓塞,再灌注62℃化疗药液200ml,历时约10min,最后再灌注剩余的半量化疗药碘油乳剂栓塞,化疗药碘油乳剂的灌注一般在电视监视下进行,用量及速度根据肿瘤的血管分布情况和血流速度而定,一般总历时约10~20min。间隔3天1次,6次为1个疗程。每例患者至少治疗2个疗程以上,总疗程数为72次。对照组病例单纯栓塞化疗,介入治疗1次为1个疗程,每例病人至少治疗2个疗程以上,总疗程数为70次。治疗中部分患者因血管痉挛、栓塞后局部疼痛即在血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5~10ml。拔管后,穿刺部位加压止血包扎,按介入治疗术后常规处理。

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均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AFP、心电图、肝脏B超和(或)CT。疗效按照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SD)、病变进展(PD)评价,CR+PR为有效,并统计中位生存期及1年生存情况,毒副作用按照2003年WHO评价标准分为0~Ⅳ度。两组均在治疗结束后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治疗组30例,CR 6例(20.00%),PR19例(63.33%),SD 4例(13.33%),PD1例(3.33%),有效率(CR+PR)为83.33%;对照组30例,CR 2例(6.67%),PR18例(60.00%),SD 8例(26.67%),PD2例(6.67%),有效率(CR+PR)为6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中位生存期及1年生存情况

全部患者治疗后随访,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11.6个月,1年生存率为46.7%(14/30),对照组中位生存期为8.3个月,1年生存率为26.7%(8/3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 毒副反应

骨髓抑制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治疗组Ⅰ~Ⅲ度占73.3%,对照组Ⅰ~Ⅳ度占76.7%;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治疗组Ⅰ~Ⅲ度占43.3%,对照组Ⅰ~Ⅳ度占50.0%;腹痛:治疗组Ⅰ~Ⅱ度13.3%,对照组Ⅰ~Ⅲ度16.7%。两组病例毒副反应比较没有显著差异。两组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均无明显减少,心肝肾功能无明显改变。

3 讨论

3.1 肿瘤热疗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3.1.1 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实验证明,癌细胞线粒体膜、溶酶体膜和内质网膜在热疗后均发生破裂,且由于溶酶体酸性水解酶的大量释放,导致胞膜破裂、细胞质外溢、癌细胞死亡。热疗也作用于肿瘤细胞蛋白和核酸,抑制肿瘤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的合成及聚合和DN A的复制[1]。

3.1.2 诱导细胞凋亡热疗能诱导促细胞凋亡基因,如野生型P53的表达,能下调细胞凋亡抑制基因,如突变型P53等的表达。曹智刚等[2]研究发现,42℃以上热疗联合化疗使病人胆管癌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

3.1.3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的生长、扩散和转移,而血管生成是其必要条件。由于肿瘤细胞增殖时阻碍血流,造成低氧、低pH状态,从而增强了热对肿瘤细胞的损伤。热疗可使肿瘤内血流的增加少于正常组织,因此肿瘤内热的消散比正常组织慢,这种不完善的肿瘤血管易遭受损伤。热疗还通过抑制肿瘤源性的血管内皮因子及其产物的表达而阻碍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细胞外基质的再塑性,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3]。

3.1.4 对化疗药物的增敏作用热疗可以提高许多化疗药物的抗肿瘤能力,同时降低癌细胞对多种药物的抗药性。吴皓等[4]在应用加热与化疗药物紫杉醇联合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加热可以增强紫杉醇对Tca8113的细胞毒作用,在小剂量化疗药物作用时,41℃的温热作用既可明显提高紫杉醇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又具有稳定的热、药协同效能。

3.2 肝癌细胞对热极其敏感,

通过对各种文献的理论研究及上述治疗方案的疗效观察,证明热疗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是肯定的。然而整个机体发热,对病人损害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超选择肝动脉插管介入治疗的基础上,先灌注62℃半量化疗药碘油乳剂栓塞,再灌注62℃化疗药液,最后再灌注剩余的半量化疗药碘油乳剂栓塞,将热能局限性地应用在肿瘤体内,并在肿瘤丰富的血管内能均匀分布,使瘤体温度短时间内升高,不分流或极少分流到瘤体外的肝细胞内,且成熟的肝细胞比幼稚的癌细胞对热的耐受性要高,故不构成对邻近肝组织的损伤或一过性肝细胞变性。少数病人有肝区暂时性疼痛,可经导管注入2%的利多卡因2ml止痛,亦不影响随后进行的抗癌药物灌注及栓塞剂的应用。

本组观察结果表明,加热联合介入栓塞化疗对原发性肝癌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总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P<0.05),且中位生存期显著延长,1年生存率显著提高。对于化疗常见毒副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局部热疗加介入栓塞化疗比单纯介入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效果更好。

摘要:目的探讨局部灌注热疗和常规介入栓塞化疗相结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6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意分为两组,治疗组病例局部灌注热疗和常规介入栓塞化疗,共30例;对照组病例单纯介入栓塞化疗,共30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部患者治疗后随访,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11.6个月,1年生存率为46.7%,对照组中位生存期为8.3个月,1年生存率为26.7%,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加热联合介入栓塞化疗对原发性肝癌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局部热疗加介入栓塞化疗比单纯介入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效果更好。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局部热疗,肿瘤热疗

参考文献

[1]Hildebrandt B,Wust P,Ahlers O,et al.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asis of hyperthermia [J].Crit Rev Oncol Hematol,2002,43(1):33- 36.

[2]曹智刚,郭启勇,马力,等.热化疗对人胆管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2006,22(6):804-807.

[3]陈洪雷,张苗,王雅杰,等.热疗的放射增敏作用及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4,24(5):481—483.

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60例,均为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住院病例,上述患者符合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所选患者肝功能Child分级为A级或B级,所选患者均为肝动脉栓塞化疗禁忌以及无放疗禁忌。所选患者分期Ⅲa或者Ⅲb期。所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各3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小为32岁,最大为65岁,平均年龄为42.3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最小为33岁,最大为66岁,平均年龄为41.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的肝动脉栓塞化,采用Seldinger技术,经有股动脉插管到达肝固有动脉,左或者右肝动脉,行肝动脉栓塞化疗,缓慢注入吉西他滨、地塞米松、格拉司琼、碘化油混合液,而后给予保肝治疗。6~8周后行上腹部磁共振检查后根据肿瘤具体情况进行重复治疗。观察组患者肝动脉栓塞治疗基础上(具体方法同对照组),同时给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肝动脉栓塞化疗2周后,患者的化疗反应基本消失后,患者经上腹部增强CT扫描定位,根据定位CT图像,进行靶区勾画,PTS计划系统上设计射野(一般2~4个射野),90%等剂量曲线完全包绕PTV,相关重要器官的耐受量是在可接受范围内。放疗剂量:肿瘤体积小于肝脏体积25%的患者给予放射剂量为50 Gy,每次给予2 Gy,1次/d,每5周给予1次。门静脉癌栓以及肝门区肿瘤患者给予剂量为50 Gy,每次剂量为2 Gy,1次/d,每周给予5次。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每2个月复查1次,除了常规检查(血常规、大小便常规、生化电解质、心电图、胸片)外,行上腹部增强MRI。

1.3 疗效评定

根据WHO指定的实体瘤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进展。肝癌病灶完全消失,无肿瘤病灶存在,为完全缓解;肝癌病灶较治疗前缩小超过50%,为部分缓解;肝癌病灶较治疗前缩小低于50%,或者肿瘤病灶增大小于25%;或者没有新肿瘤病灶出现,为无变化;肝癌病灶较治疗前增加超过25%,或者有新的肿瘤病灶出现,为进展。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所得的治疗效果相关数据在统计学软件SPSS14.0下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观察组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三维适形放疗是目前发展较快的放疗及时,在立体定向等中心技术支持下,能够使放射剂量分布区域在三维方向上与肿瘤靶区保持一致,三维适形放疗中定位准确且精确,其放射剂量在靶区集中,而肿瘤周围组织受射线的照射剂量低。正常的肝脏组织对放射较为敏感。三维适形能够对肿瘤局部进行高剂量的照射,使局部肿瘤剂量得到显著提高,从而减少对正常肝脏组织的照射,减少肿瘤周围正常组织不必要损伤,从而起到更好的控制肿瘤生长作用,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近期疗效和生存率[2,3]。本文观察组在肝动脉栓塞化疗基础上给予三维适形放疗,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在肝动脉栓塞治疗效果不理想或者肿瘤边缘实施三维适形放疗,能够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所以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摘要:目的&nbsp;探讨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nbsp;所选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60例,所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的肝动脉栓塞化,观察组患者肝动脉栓塞治疗基础上(具体方法同对照组),同时给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每2个月复查1次,除了常规检查(血常规、大小便常规、生化电解质、心电图、胸片)外,行上腹部增强MRI。评定两组治疗效果。结果&nbsp;观察组患者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1例、无变化10例、进展5例。对照组患者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7例、无变化13例、进展8例。观察组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sp;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中晚期,三维适形放疗

参考文献

[1]李震寰.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与放疗的疗效比较.河北医药,2013(23):3598-3599.

[2]王勇兵,曾自力,林锋.三维适形放疗体模阶段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中国辐射卫生,2013,06:717-718.

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PLC患者60例, 经甲胎蛋白、肝超声及肝CT检查, 均确诊为不能手术的中晚期PLC,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0例。治疗组应用芪枝汤联合化疗, 对照组单纯化疗。2组在性别、年龄、病期、卡氏评分、肝瘤频数、淋巴结及脏器转移项目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入院后即开始服芪枝汤, 每天1剂, 连服2月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 定期门诊复查B型超声、CT、肝功能及AFP, 继续服药。芪枝汤的基本方:黄芪、半枝莲、蛇舌草、党参、茵陈、鳖甲、柴胡、龙胆草、桃仁、丹参等。气滞血瘀型加土鳖、三七、香附;肝郁脾虚型加郁金、陈皮;肝胆湿热型加黄芩、木通;阴虚内热型加丹皮、地骨皮。化疗方案为5-氟尿嘧啶1.0g, 第1~5天, 奥沙利铂 (L-OHP) 210mg, 第1日, 每4周重复1次。2~3个周期为1个疗程。对照组单纯应用上述化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总有效率、生存率、肝功能变化、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等。

1.4 疗效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癌症治疗客观评定标准, 按治疗肿瘤大小变化不同, 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无变化 (NC) 、恶化 (PD) 。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近期疗效

治疗组CR 2例, PR 8例, NC 13例, PD 7例, 总有效率为33.33%;对照组CR 0例, PR 4例, NC 23例, PD 3例, 总有效率为13.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生存率

治疗组患者3个月~2年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2.3 肝功能变化

治疗组治疗前ALT (112.0±26.3) U/L, 治疗后 (52.0±20.1) U/L,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对照组治疗前ALT (106.4±21.5) U/L, 治疗后 (87.0±18.5) U/L, 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P>0.05) 。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4 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有改善, 但2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5 不良反应

治疗组恶心、呕吐、食欲减退6例, 白细胞降低4例, 肝肾功能损伤2例。对照组恶心、呕吐、食欲减退12例, 白细胞降低8例, 肝肾功能损伤5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

3讨论

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 篇6

关键词:肝肿瘤,替吉奥,奥沙利铂,治疗结果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 该病早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隐秘性较强给诊断带来困难, 其主要特点是病情发展迅速且有高度侵袭性, 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晚期阶段, 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 一般确诊患者中仅有约20%的患者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其他的患者只能通过肝动脉介入化疗、射频消融等方法进行治疗, 但是随着医学药物研究的不断发展, 先后研制出了如替吉奥、奥沙利铂等新型化学治疗药物, 让系统性化疗成为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1]。本研究旨在探讨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3例。对照组中男17例, 女6例;年龄44~67岁, 平均 (56.7±2.0) 岁;初始治疗者19例, 复治者4例;肿瘤分期:Ⅲ期13例, Ⅳ期10例。观察组中男14例, 女9例;年龄45~71岁, 平均 (60.3±1.4) 岁;初始治疗者20例, 复治者3例;肿瘤分期:Ⅲ期12例, Ⅳ期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分期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使用多排CT扫描、MRI动态对比显示肝脏占位在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 延迟期或者静脉期快速洗脱:肝脏占位直径≥2cm, 两种诊断方式中有任一项显示肝脏占位具有上述特征则诊断为肝癌;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部隐痛、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咳嗽、胸闷等。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 (5-FU) +亚叶酸钙 (CF) , 第1~5天, 奥沙利铂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3811) 130mg/m2, 5-FU (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4041) 250mg/m2, CF (青岛国大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FA150203) 200mg/m2, 3周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周后重复。

观察组给予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 即第1天使用奥沙利铂130mg/m2, 同时在第1~14天使用替吉奥胶囊 (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0803) 治疗, 剂量同对照组, 3周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2]

完全缓解:治疗后患者的甲胎蛋白 (AFP) 水平恢复至参考范围, CT或MRI检查显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治疗后患者AFP水平明显降低, 但未恢复至参考范围;无缓解:患者的AFP水平未发生变化或者有进展的趋势。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7.39%, 观察组为30.4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324,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中4例患者发生毒副作用, 其中恶心呕吐3例、周围神经毒性1例, 毒副作用发生率为17.39%;观察组中6例患者发生毒副作用, 其中恶心呕吐3例、周围神经毒性2例、骨髓抑制1例, 毒副作用发生率为26.09%。两组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853, P<0.05) 。

3 讨论

以往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时多采用5-FU、阿霉素等化学药物, 治疗效果较差, 临床资料显示其治疗的有效率几乎不到10%, 而且可能伴有严重的毒副作用, 再加上可重复性较差不能很好的延长患者存活期, 因此逐渐被淘汰[3]。经过医学研究者不断的试验研究最终研制出了替吉奥、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等新型抗癌药物, 而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也迈入全新阶段。

替吉奥是由日本Taibo制药有限公司最早发现并生产的5-FU抗癌药物, 其药物成分包括替加氟、吉美嘧啶、奥替拉西钾等。按照1∶0.4∶1的摩尔比混合制成。其中替加氟是5-FU的衍生物口服进入人体之后直接转化成5-FU, 吉美嘧啶是选择性拮抗5-FU转化代谢酶, 能够显著降低5-FU的分解速率;奥替拉西钾进入人体后主要分布在消化道部位, 有效的阻断5-FU磷酸化, 避免发生毒副作用。

奥沙利铂是铂类抗癌药物, 其作用机制和其他的抗癌药物基本相似, 同样是以DNA作为靶细胞通过阻断其复制和转录等杀死肿瘤细胞, 但是奥沙利铂相比于其他的抗癌药物其与DNA的结合速度更快, 结合之后的作用也更强, 相应的毒性作用也比较明显。随着新型抗癌药物的相继面世, 人们开始研究新的癌症治疗方案, 国内已经出现了使用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报道, 主要以奥沙利铂联合5-FU等进行治疗, 其治疗有效率为30%左右,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30.43%, 但是毒副作用发生率为26.09%, 治疗过程中毒副作用主要有胃肠反应如恶心、呕吐;周围神经毒性如手足麻木等;骨髓抑制如贫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降低等, 但程度都比较轻所以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本研究中未出现因毒副作用无法缓解而中止治疗的患者, 未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患者。

综上所述, 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好, 毒副作用发生率稍高但是可以控制, 因此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淑红.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胶囊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 2012, 19 (4) :350-351.

[2] 吴小兰, 陈艳才, 陈宗万, 等.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替加氟治疗原发性肝癌/胰腺癌疗效观察[J].肿瘤预防与治疗, 2009, 22 (2) :251-252.

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均为2012年3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符合入组条件的共有32例。入组标准: (1) 为原发性肝癌, 符合HCC诊断标准包括病理学诊断标准和临床诊断标准; (2) 住院治疗; (3) 无TACE或手术治疗适应证:包括肝功能C级、门静脉主干的完全阻塞、肿瘤的体积超过肝脏体积的70%; (4) 非恶病质, KPS>30, 且能保持俯卧位。32例患者中, 男18例, 女14例;年龄26~78岁, 平均 (46.2±1.2) 岁;既往治疗:治疗前曾行手术治疗4例, 行TACE者19例, 16例患者放疗过, 静脉化疗的患者4例, 未治疗6例;病因:乙肝28例, 丙肝2例, 其他不明2例;11例有抗病毒治疗, 21例无抗病毒治疗;KPS评分:>30分且≤50分者10例, >50分且≤70分者18例, >70分且≤90分者4例;肝功能:A级6例, B级15例, C级11例。

1.2 方法

高能超声聚焦刀采用深圳希富康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HIFU-2000型聚焦超声治疗系统。治疗隔日一次, 每次治疗约20~40 min。治疗前先行B超定位, 存储两幅定位图像资料, 嘱患者取俯卧位, 选择治疗介质为脱气自来水, 采用点累积方式, 输入功率为0.5~2.0 k W, 有效治疗深度2~15 cm, 实测焦点为3 mm×3 mm×8 mm, 效应焦点最大为6 mm×6 mm×10 mm, 应用点累积形成治疗阵, 点距为5 mm;层距8 mm, 治疗能量设置为1400 W±20%, 较大瘤体则采用分次治疗, 综合患者情况选择治疗次数, 6次为一周期。入组的患者30例均完成6次治疗, 其余有1例自动放弃治疗, 1例病情进展治疗未完成。治疗过程中, 由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自动识别及判断HIFU治疗效果 (治疗前后声像图自身对照灰阶值≥10 d B, 表明治疗有效) , 并根据图像处理系统的变化反馈调节治疗声功率。常规给予保肝、保护胃黏膜, 水化及止血药物等支持治疗。患者于术前可进食少量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治疗期间同时给予中药艾迪注射液抗肿瘤治疗, 应用剂量为50~100 m L艾迪注射液加入0.9%氯化钠溶液400~450 m L静脉滴注, 1次/d, 共15 d, 停3 d后重复, 共用药30 d。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表现给予保肝、利尿、促进胃肠道蠕动及适当的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住院期间每周复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氨及血常规。肝功能根据Child分级系统进行评价。腹痛的分级根据NRS疼痛评分方法进行评价。记录患者的KPS评分, 根据KPS评分来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评分提高≥20分为显效, 评分提高≥10分为有效, 评分提高<10分为无效, 并观察OS。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 所有患者均无显效和有效, 经治疗后, 根据KPS评分来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可知, 显效11例, 有效16例, 无效5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4.4%, 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治疗后的腹胀、黄疸、腹水、尿量减少、恶心呕吐、乏力、腹痛等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 , 见表1。所有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Child分级、腹痛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 , 见表2。OS最短为0.8个月, 最长为12.3个月, 中位OS为3.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皮肤灼伤及脏器损伤等并发症, 顺利完成了治疗计划。治疗中3例患者出现了局部出汗、疼痛、发热及呕吐等不适, 均及时行对症处理后缓解。

例 (%)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晚期患者大多数身体状况差, 生存期较短以及生活质量较差, 难以耐受一般的化疗、放疗、手术、介入治疗等方法。因而对于晚期肝癌患者一般使用中药及生物治疗等方法[4]。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处于晚期阶段, 失去了最佳的手术时间, 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则是主要的治疗目的。高强度超声聚焦刀 (HIFU) 技术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 主要是利用高强度超声在体内聚焦, 将体外的低能量超声波, 经超声聚焦刀准确聚焦于靶组织, 能量得到数千倍放大, 通过聚焦特定靶区的特性, 令肿瘤凝固性坏死, 同时HIFU的热效应使供应肿瘤的血管闭塞, 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由于HIFU能够避免手术、放化疗等产生的并发症或毒副作用, 是当前治疗肿瘤常规方法的重要补充[5]。其治疗机制主要包括, (1) 瞬态高温效应:靶区局部温度在0.5~1.0 s内骤升至85℃以上, 使作用靶区组织凝固性坏死; (2) 瞬态空化效应:高能超声波使作用靶区内细胞膜性结构产生瞬态压缩和膨胀, 使细胞质膜和细胞核膜破裂, 连续性中断; (3) 声化效应:在聚焦超声的高温高压作用下, 细胞膜性结构产生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等活性基团, 损伤癌细胞[6,7]。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彻底达到“消融”的目的, 其优点在于可及时调整治疗剂量, 准确地从体外对体内肿瘤进行原位无创切除。

艾迪注射液是由中药斑蝥、人参、黄芪、刺五加等提炼而成的中药复方注射液, 具有清热解毒、消瘀散结的作用, 是一新型多靶点抗肿瘤中药, 艾迪注射液对小鼠S180、H22、EAC实体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体外抑瘤实验表明:本品对癌细胞有直接杀伤和抑制作用。艾迪注射液中的人参皂苷、黄芪皂苷、刺五加多糖都可以提高巨噬细胞、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8], 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人参皂苷对活化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具有积极作用, 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现代医学研究证实, 人参能增加肝脏代谢各物质的酶活性, 使肝脏的解毒能力增强, 从而增强机体对各种化学物质的耐受力, 人参所含有的人参皂甙能够活化恶性肿瘤细胞端粒酶的活性, 从而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人参具有补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作用;黄芪具有补气健脾作用;刺五加具有补虚安神、强肾壮筋作用, 黄芪多糖在体内可显著增强Con 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 显著增加荷瘤小鼠脾细胞总数, 可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活性而提高抗肿瘤功能[9,10]。斑蝥, 中医历来用其“以毒攻毒”, 主治恶疮[11];斑蝥所含主要有效成分为斑蝥酸钠, 具有杀伤肿瘤的作用。四药协同配伍, 能够达到扶正祛邪、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研究发现, 艾迪注射液配合介入或TACE (经动脉导管栓塞化疗) 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明显, 能够显著降低介入治疗的毒副作用, 同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帮助, 且能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 近期疗效满意[12,13]。李威等[14]研究发现, 艾迪注射液联合TACE治疗组患者相对于单纯TACE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出现了明显好转, 结果显示, KPS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 中药制剂艾迪注射液是新型多八点抗肿瘤药物, 对于抑制癌细胞增殖, 促进癌细胞的分化和凋亡具有促进作用[15,16,17]。

HIFU联合艾迪注射液在改善患者肝功能、腹胀、腹痛等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此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微创, 切实可行的。而一些学者采用HIFU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对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治疗也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如独建库等[18]采用TACE联合超声聚焦刀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研究中发现, TACVE联合超声聚焦刀治疗中晚期肝癌是一种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法, 近期疗效显著, 明显优于单纯采用TACE治疗, 也验证了超声聚焦刀在临床治疗中晚期肝癌中的作用。而赵惠容[19]通过研究肝动脉栓塞术对高能超声聚焦刀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的影响发现, 采用高能超声聚焦刀有助于提高对原发性肝癌前进行肝动脉栓塞治疗的近期疗效。

综上所述, 经过上述32例晚期肝癌的治疗, 观察到高能超声聚焦刀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晚期肝癌, 在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症状、生活质量及肝功能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 能适当地延长患者生存期, 且副作用轻, 容易被患者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高强聚焦刀 (HIFU) 联合艾迪注射液对于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2例不能手术同时不能TACE、且不能放化疗、不能进行靶向药物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高强超声聚焦刀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 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肝功能、腹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 所有患者均无显效和有效, 经治疗后, 根据KPS评分来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可知, 显效11例, 有效16例, 无效5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4.4%, 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治疗后的腹胀、黄疸、腹水、尿量减少、恶心呕吐、乏力、腹痛等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 。所有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Child分级、腹痛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 。OS最短为0.8个月, 最长为12.3个月, 中位OS为3.2个月。结论:高强聚焦刀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晚期肝癌安全有效, 不良反应轻,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上一篇:物联网走进校园竞赛下一篇:法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