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泌尿肿瘤

2024-07-12

晚期泌尿肿瘤(共7篇)

晚期泌尿肿瘤 篇1

柠檬疗法在治疗结石类疾病疼痛, 早已被先辈应用,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 因为该疗法属于食疗范畴, 对机体无不良反应, 故可针对各类疾病引起的疼痛放心使用。柠檬不仅能抑制平滑肌痉挛, 而且有利于消除炎症介质导致的平滑肌水肿, 可以有效缓解乳腺炎性疾病、晚期肿瘤、泌尿系结石引发的疼痛,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石家庄市第四医院乳腺外科明确诊断为乳腺炎性疾病、晚期肿瘤、泌尿系结石患者62例。随机编入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1例。研究组年龄 (20.15±6.12) 岁, 乳腺炎症疾病11例, 晚期肿瘤10例, 泌尿系结石10例;对照组年龄 (21.85±7.22) 岁, 乳腺炎症疾病10例, 晚期肿瘤11例, 泌尿系结石1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非甾体类镇痛药和镇静药, 连续治疗1周;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每天吃柠檬1个, 具体用法:新鲜柠檬1个, 果肉食用, 果皮作茶饮, 连续1周。

1.3 判断标准

(1) 痊愈:治疗期间疼痛完全消失; (2) 好转:治疗期间疼痛消失, 但治疗结束后疼痛复发; (3) 无效:治疗期间疼痛无缓解。总有效率= (痊愈+好转)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尿路结石常引起严重而剧烈的疼痛, 常规镇痛解痉治疗效果甚微, 往往需要配合J管治疗。在临床观察中发现, 引入柠檬疗法可以有效缓解疼痛, 增加治愈率, 而且对乳腺炎性疾病、晚期肿瘤引起的疼痛也有明显效果, 对处于严重消耗的疼痛患者, 可以配合常规治疗, 避免频繁使用吗啡类制剂, 给予合理的心理治疗, 专业周到的护理, 如帮助患者卧床休息、深呼吸、肌肉放松以减轻疼痛等[2]。经过这些措施, 能对乳腺炎性疾病、晚期肿瘤、泌尿系结石等引起的疼痛, 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乳腺炎性疾病、晚期肿瘤、泌尿系结石之所以导致剧烈疼痛, 都是因为炎症介质释放入血液[3]。柠檬疗法能解痉、抗感染, 降低血液中游离的疼痛因子, 从而达到止痛效果。中医研究发现, 柠檬可以溶石、化石、排石, 对肾结石, 胆囊结石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而现代研究也表明, 柠檬酸盐能够结合血液中炎症介质, 缓解疼痛。柠檬酸盐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获取, 但在柠檬中含量格外丰富。对药物不能耐受的患者来说, 饮用柠檬汁最好。每天取120ml柠檬汁, 以柠檬汁与水2∶1的比例兑水饮用, 效果良好。柠檬汁稀释后味道更好, 尿液量也会增加。

通过我院对乳腺炎性疾病、晚期肿瘤、泌尿系结石治疗的研究, 柠檬疗法确实是安全、效果可靠、无不良反应的合理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通过柠檬疗法治疗乳腺炎性疾病、晚期肿瘤、泌尿系结石, 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医院住院治疗的乳腺炎性疾病、晚期肿瘤、泌尿系结石患者62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止痛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给予柠檬疗法, 即每天食用柠檬1个, 果肉食用, 果皮作茶饮, 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柠檬疗法对乳腺炎性疾病、晚期肿瘤、泌尿系结石疼痛, 能够迅速缓解疼痛,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柠檬疗法,乳腺炎性疾病、晚期肿瘤、泌尿系结石,排石,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学千, 毕云.肾结石中医药治疗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6, 81 (9) :205-208.

[2] 孙燕, 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2版.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51.62.

[3] 李雅勋, 顾立学, 陶维, 等.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28) :4491-4492.

晚期泌尿肿瘤 篇2

1 膀胱损伤

1.1 损伤原因

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膀胱损伤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1) 盆腔粘连:子宫下段剖宫产或其他盆腹腔手术后患者, 由于瘢痕粘连、在切开腹膜或下推膀胱, 分离膀胱阴道间隙时, 导致膀胱损伤。 (2) 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 膀胱位置、膀胱阴道间隙结构发生改变, 加之前次手术后瘢痕增生, 导致术中不易找准膀胱与阴道间的间隙, 容易发生膀胱损伤。 (3) 放疗:放疗导致盆腔结缔组织增生, 致密粘连, 处理时易出血, 进而容易导致膀胱损伤。 (4) 晚期妇科恶性肿瘤:如侵犯膀胱区域腹膜的卵巢癌, 因肿瘤浸润, 在切除病灶或分离子宫膀胱间隙时易损伤膀胱顶部及底部。 (5) 电损伤:行腹腔镜手术单极电刀使用不当, 也可以导致膀胱灼伤。 (6) 其他高危因素:导尿管引流不畅;大出血时慌乱钳夹和缝合止血;缝合阴道残端, 针边距太宽与膀胱接近时, 缝针刺破膀胱或缝扎膀胱壁。

1.2 处理方法及策略

膀胱损伤后应尽一切可能修补瘘孔, 达到解剖和功能上的修复。手术修复成功的关键是:充分的术前准备, 恰当的术式选择, 足够的瘘孔周围分离, 适当的创缘瘢痕修剪, 良好的血液供应, 准确无张力缝合, 通畅的尿液引流, 牢固的创口覆盖。

1.2.1术中膀胱损伤的处理

对于手术中发现的膀胱损伤, 可以立即行膀胱修补术, 采用3-0可吸收缝线分两层缝合。如损伤位于输尿管周围, 应仔细辨认清楚输尿管开口, 再行膀胱修补。如修补缝线位置距离输尿管开口太近, 为预防输尿管狭窄, 必要时行输尿管膀胱植入术, 并放置输尿管支架。而术中发现肿瘤侵犯输尿管开口, 为了彻底切除肿瘤组织, 则宜行膀胱及输尿管切除, 并行输尿管膀胱植入术, 同时放置输尿管支架, 植入输尿管根据情况行防返流操作。

1.2.2 术后早期膀胱阴道瘘的处理

对于手术后发现的膀胱损伤, 应详细了解瘘口的大小、数目、位置、周围组织瘢痕增生情况。对于一些症状较轻者, 瘘口较小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留置导尿管持续引流, 有可能瘘口自行愈合。如患者症状较重, 尿外渗严重, 应尽早施行手术, 手术中应准确分离出瘘口, 修剪水肿坏死的瘘口周边组织, 再分层缝合黏膜层和浆肌层。如瘘口距离输尿管开口较近时, 处理方式同术中发现膀胱损伤。

损伤部位难以查找时, 可以进行膀胱镜检查, 必要时经尿管注入美蓝, 查找瘘口部位。如果瘘口周围严重粘连, 修补过程中有损伤周围器官可能时, 可采用经膀胱路径修补术。术中根据损伤部位及修补情况, 酌情采用耻骨上膀胱造瘘术。术后应使用足量抗生素预防并控制感染, 充分引流膀胱周围、腹腔尿液。

1.2.3 术后晚期及复杂性膀胱阴道瘘的处理

术后晚期及复杂性膀胱阴道瘘应根据瘘孔大小、位置、瘘口周围组织瘢痕增生情况、术者经验选择处理方式。若瘘孔位置低、组织弹性好、瘢痕不致密时宜行经阴道膀胱阴道瘘修补术;若瘘孔位置高、瘘口直径较大, 宜行经腹腔镜或经腹膀胱修补术;若损伤部位瘢痕粘连致密, 周围组织关系复杂, 常规经膀胱外路径不能暴露膀胱瘘口或瘘口与阴道壁的瘢痕分离困难时, 宜行经膀胱的修补术。

经膀胱路径行修补的主要步骤如下: (1) 分离与膀胱顶部的粘连, 暴露膀胱顶部, 并切开膀胱壁全层, 切开膀胱后, 显露并辨认清楚瘘口位置, 及其与双侧输尿管开口的距离和关系, 再辨认瘘口与尿道内口的比邻关系。 (2) 找准瘘口位置, 在瘘口边缘, 沿瘘口周围约5 mm的距离环形切开膀胱黏膜层和肌层, 而瘘口周围瘢痕尽量切除, 如切割困难则将其旷置。 (3) 将切割分离出的正常膀胱黏膜和肌层行全层连续或间断缝合, 必要时再加固缝合一层;再全层关闭切开的膀胱壁, 并将膀胱顶部浆膜层固定于壁层腹膜, 从腹壁穿刺植入膀胱引流管, 行膀胱造瘘术。

修补时应分离出正常膀胱黏膜、肌层, 剪除瘘孔周围炎性增生组织, 再用可吸收线逐层缝合。修补膀胱内注美蓝观察有无尿液外漏。术后注意留置导尿管通畅, 避免进行使腹压增加的活动。有时瘘孔虽小, 但周围炎症反应重, 局部组织坏死、瘢痕形成, 导致正常膀胱黏膜、肌层难以分离是修补失败的重要原因。

2 输尿管损伤

输尿管损伤是妇科恶性肿瘤术后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多见于宫颈癌手术或全子宫切除术。如术中发现输尿管损伤, 即行输尿管吻合, 术后多愈合良好, 不会发生输尿管瘘。如未及时发现处理, 术后即可能发生输尿管瘘。术后1~2天即出现者, 多为手术直接误伤输尿管下段, 术中未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8~14天出现者, 则多因手术中电损伤输尿管或手术过度游离输尿管下段, 损伤其血供或术后严重盆腔感染, 引起输尿管下段缺血坏死所致。主要表现为术后持续性阴道流液, 尿液明显减少或无尿。如患者术后出现阴道流液, 应考虑有尿漏。发生尿漏后应区分是膀胱阴道瘘还是输尿管阴道瘘。进行膀胱镜检查、静脉肾盂造影、输尿管检查后可明确漏尿部位。

2.1 损伤原因

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输尿管损伤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放疗:宫颈癌患者术前放疗后致局部组织纤维化, 分离处理膀胱宫颈韧带、输尿管隧道时致输尿管损伤。 (2) 手术瘢痕:宫颈残端癌和阴道残端癌患者前次手术瘢痕导致输尿管移位, 分离过程中更易造成损伤。 (3) 肿瘤占位或侵犯:盆腔肿瘤占位、推移导致输尿管变位、肿瘤侵犯或炎症导致解剖关系不清, 易造成损伤。 (4) 血供减少:妇科恶性肿瘤手术, 术中需大段裸化输尿管, 引起输尿管缺血, 而形成尿瘘。 (5) 热损伤:腹腔镜手术采用能量设备电凝、电切割, 热能传导可引起输尿管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导致输尿管损伤。 (6) 输尿管重复畸形:病理上是由于胚胎早期有两个输尿管芽进入一个后肾胚基所造成。术者经验不足或术中疏忽, 常导致其中一条输尿管的损伤, 而引起尿漏。

输尿管损伤包括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两类, 其临床表现各有特点。 (1) 直接损伤:由术中直接损伤引起, 常见于处理骨盆漏斗韧带及分离宫颈段输尿管时, 误剪、误扎、电切割而误伤输尿管。 (2) 间接性损伤:多为腹腔镜使用能量设备误伤输尿管所致, 输尿管完整性良好, 但管壁组织缺血坏死, 所以尿瘘出现时间多在术后3~20天, 虽然小的瘘孔可自行愈合, 但大多数仍需要再次手术。

2.2 处理方法及策略输尿管损伤的处理原则

(1) 明确损伤部位, 可以采用静脉肾盂造影、CT输尿管三维成像、磁共振水成像和输尿管镜检查。 (2) 抗感染治疗, 改善全身情况, 首选保守性治疗———输尿管支架植入。 (3) 保护肾脏功能, 必要时行肾盂造瘘术。 (4) 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处理方式, 提高一次性手术成功率。

2.3 输尿管损伤的手术时机

术中发生的输尿管损伤立即处理, 因为此时组织尚无水肿或粘连, 手术修复简单易行, 术后多恢复良好, 并发症亦少。如果术中未能及时发现, 术后早期 (48~72小时) 能及时发现的输尿管损伤, 也应立即处理。对延迟发现或发生的输尿管损伤, 若超过3天, 原则上不宜立即修复, 因为尿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及炎症反应, 输尿管及周围组织的修复能力差, 手术成功的机会小。但有学者认为, 早期手术治疗和延迟修复的成功率无明显的差异性, 对于术中或术后72小时内确诊者, 均可按原手术路径重建输尿管和膀胱。对损伤2~3周内确诊者, 也应尽快手术, 发现一期修复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与分期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 并主张患者一般情况好时, 无论确诊时间早晚, 均可考虑一期修复。尽早手术的优点有: (1) 解决了漏尿及并发的腹部症状, 甚至感染和尿性腹膜炎, 解除了泌尿系统梗阻, 改善了肾脏功能, 有利于内环境的稳定和患者的恢复。 (2) 解除了患者心理上和经济上的负担。

2.4 手术方式

2.4.1 输尿管支架引流术

对于术中发现输尿管挫伤、术后早期发现的输尿管损伤, 如果输尿管的完整性未被破坏或瘘口较小, 可选经输尿管镜逆行插管, 留置双J管引流;对于单侧输尿管结扎者, 可解除结扎线, 行输尿管双J管插管引流术。

2.4.2 输尿管修补或吻合术

适用于术中及时发现的输尿管损伤;损伤12~48小时内发现、明确诊断者;输尿管损伤后经相应治疗处理, 局部充血、水肿及炎症反应消退者。要求吻合口宽大通畅, 吻合时必须做到吻合口无张力、断端血运良好, 斜口吻合无扭曲, 黏膜无内翻、外翻、吻合口内置支架管, 吻合口附近置管充分引流。

2.4.3 输尿管膀胱植入术

适用于低位输尿管损伤, 尤其近膀胱处节段性毁损患者。膀胱输尿管的吻合口取位于膀胱后壁, 因为如果输尿管行于膀胱侧壁, 膀胱充盈时会使输尿管成角, 影响尿液引流。腹腔镜下操作时, 要充分利用腹腔的空间和腹腔镜近距离的放大作用, 显露好膀胱切口和输尿管远端管壁的黏膜, 分4~6针间断、对称、无张力缝合输尿管和膀肤黏膜。必要时可游离膀胱侧后壁作腹腔镜膀胱腰大肌固定术或腹腔镜膀胱瓣修复术缩短膀胱与输尿管断端的距离。

2.5 手术注意事项

2.5.1输尿管阴道瘘往往粘连严重, 游离输尿管周围组织时, 应尽量远离输尿管, 以保留尽可能多的输尿管旁组织内的血管侧支。游离输尿管时尽量采用锐性分离, 以免加重输尿管和膀胱的损伤。

2.5.2输尿管损伤的手术中, 有时无须解剖出损伤部位及瘘口, 因为再次手术时术野粘连严重, 锐性分离会造成副损伤, 可以旷置损伤部位。输尿管周围组织对输尿管的蠕动十分重要, 正常的输尿管蠕动时滑行在腹膜后疏松结缔组织中, 部分病例在充分去除周围瘢痕组织后, 将吻合口包裹在游离的大网膜组织内, 不但保证输尿管的正常蠕动, 还可以提供血供和吸收渗出液。

2.5.3双J管的放置 双J管柔软易弯的头端容易在扩张的输尿管腔内弯曲而不进入肾盂。我们的经验是在双J管内放置一输尿管导管, 同时尽量拉伸拉直输尿管, 将双J管和导管沿着输尿管壁一同放入肾盂后抽出导管。必要时可在输尿管镜下植入。

2.5.4对于输尿管损伤近膀胱病例, 或同时合并有膀胱损伤者, 吻合修补手术完成后, 应进行膀胱镜检查, 观察输尿管口的位置有无移位、开口处有无被误缝, 喷尿及输尿管支架位置情况。

晚期泌尿肿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5例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男15例(60.0%),女10例(40.0%),年龄51~85岁,平均(65.4±6.2)岁,同时性与异时性分别是11例(44.0%)、14例(56.0%);发病部位:膀胱18例(72.0%),前列腺7例(28.0%)。

1.2 临床诊断标准

(1)每种肿瘤都属于恶性肿瘤,且各具有其相应的病理类型;(2)不存在互相转移的可能[1]。

1.3 分类方法

(1)同时性多原发性恶性肿瘤:两原发肿瘤的出现的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半年;(2)异时性多原发性恶性肿瘤:两原发肿瘤的出现的时间间隔超过半年。

1.4 辅助检查方法

本研究中,经影像学检查、膀胱镜活检、手术后病理检查,8例膀胱癌患者得以确诊;经血PSA、指检和前列腺穿刺活检等检查,7例前列腺癌患者得以确诊;经胸部CT、手术后病理检查,5例肺癌患者得以确诊;经肾脏CT、手术后病理检查,3例肾癌患者得以确诊;经宫颈刮片检查,1例宫颈癌患者得以确诊;经CT检查、肿瘤穿刺病理检查,1例鼻咽癌患者得以确诊。

1.5 治疗方法

针对宫颈癌和鼻咽癌患者,对其实施常规放疗;针对本研究中的1例前列腺癌合并膀胱癌患者,由于其就诊时已为晚期,所以对其实施保守治疗,在治疗8个月后,此例患者死亡;此外,本研究中的前列腺癌由于其肿瘤分期较晚且均为高龄患者,所以,对其进行双睾丸切除手术治疗;针对本研究中的膀胱癌患者,对其实施电切手术或开放手术治疗,并且在手术治疗后及时地对其实施膀胱灌注化疗;针对本研究中的肺癌患者,择期对其实施开放手术治疗,并且在手术后给予常规化疗;针对本研究中的1例直肠癌患者,由于其确诊时已为晚期,所以对其实施姑息性化疗;针对其余消化道肿瘤患者,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患者的治疗意愿对其实施放疗或化疗治疗;此外,本研究中的1例肾癌患者,由于其确诊时已为肺癌晚期,患者放弃治疗自行出院,其余肾癌患者均择期应用根治性切除术进行治疗;本研究中其余恶性肿瘤患者均给予外科手术治疗。

2 结果

经治疗,死亡6例(24.0%),死亡原因:4例为肿瘤全身转移,2例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存活时间为5~45个月,平均(18.2±2.4)个月,其余19例(76.0%)患者在随访4年时仍然存活。

3 讨论

3.1 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发病部位分析

在临床上,泌尿男生殖系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我国,有资料显示,泌尿男生殖系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1.2%~3.5%,且年龄处于50~70岁的人群是这一疾病的高发人群,在发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2[2]。本研究中,男15例(60.0%),女10例(40.0%),年龄51~85岁,与文献[3]研究结果相符。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标准发现,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多发部位是同一系统的器官、成对器官或者同一器官,这一疾病常常累及机体的消化系统,其次是机体的呼吸系统,然后是泌尿生殖系统,其中,发病部位为泌尿男生殖系的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中,最常见的疾病类型包括两种:一种是膀胱癌,另一种便是前列腺癌。本研究中的患者的发病部位情况中,膀胱18例(72.0%),前列腺7例(28.0%),与文献[4]研究结果相符。

3.2 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发病因素分析

截至目前,在有关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具体发病机制这一问题上,尚且无统一的定论,但是结合以往的综合文献分析可知,在泌尿男生殖系的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中,其具体发病因素主要是包括两种:一种是外源性因素,这一方面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与医源性因素,另一种便是内源性因素,这一方面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具体来说:(1)环境因素。如果人体长期暴露在存在大量的理化致癌物的环境中并且缺乏有效的防护,那么就容易成为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多发人群。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吸烟这一不良生活习惯常常是喉、口腔、膀胱、肺等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本研究中,膀胱恶性肿瘤患者18例(72.0%),其中,合并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的患者1例。(2)医源性因素。在肿瘤的治疗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放疗和化疗。任华英等[5]应用放化疗对40575例睾丸癌患者进行治疗,在随访10年中,通过对存活的患者进行全面分析可知,肺癌、白血病、食管癌、结直肠癌、胃癌、肾癌以及膀胱癌等实体瘤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在治疗10年后,与正常人群相比,睾丸癌患者出现精原细胞瘤的概率要比正常人群高13%,且其出现非精原细胞瘤的概率比正常人群高8%[6]。在本次研究中,针对14例异时性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在其初发癌后笔者便及时地对其进行了放化疗,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患者的预后。(3)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致癌基因以及抑癌基因功能均会受到13%的影响,从而会出现异常改变情况,导致机体容易成为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高发人群。邢柳等[6]指出,在多原发恶性肿瘤中,比较常见的改变就是p53基因变异,而在多原发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抑癌基因p53能够有效地抑制其发生、发展过程。(4)遗传因素。与正常人群相比,存在肿瘤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多原发肿瘤。本研究中,在14例异时性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中,6例患者存在肿瘤家族史,而11例同时性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中,3例患者存在肿瘤家族史,前者是后者的2倍,这就说明在系统地治疗肿瘤家族史阳性的恶性肿瘤患者后,要高度重视并始终做好随访工作,以便于及时地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多原发癌倾向,以便于抓住最佳的干预时机。

在治疗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时,其治疗原理与单原发癌患者十分接近,都要求医务人员要及时地对患者行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并要注意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个人意愿为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针对转移癌和复发癌患者,姑息性治疗是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此外,与复发癌或转移癌患者相比,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复发癌或转移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有限,导致患者的预后质量较差,但是如果医务人员及时地给予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以科学化、系统化的临床治疗,那么便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在这一过程中,早期诊断、尽早治疗会对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质量以及生存率产生明显影响。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理学类型、发病部位、病程以及治疗措施是影响其预后质量的常见因素。本研究中,由于膀胱癌合并直肠癌的1例患者、前列腺癌合并膀胱癌的1例患者、升结肠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输尿管癌的1例患者、左睾丸精原细胞瘤合并膀胱移行细胞癌的1例患者在确诊时都已经属于晚期,所以均给予其保守治疗,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自行放弃治疗,笔者对其余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在手术治疗后及时地对其行放化疗姑息治疗。经治疗,本研究中,25例患者的死亡率为24.0%,其余19例(76.0%)患者在随访4年时仍然存活,这提示膀胱和前列腺是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多发部位,尽早地给予诊治可以有效地确保患者的预后,提升其生存率。

摘要:目的:系统地探究泌尿男生殖系多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5例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研究患者的致病因素、发病部位、检查与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男15例(60.0%),女10例(40.0%),同时性与异时性分别是11、14例;发病部位:膀胱18例,前列腺7例;死亡6例(24.0%),死亡原因:4例为肿瘤全身转移,2例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存活时间为5~45个月,平均(18.2±2.4)个月,其余19例(76.0%)患者在随访4年时仍然存活。结论:膀胱和前列腺是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多发部位,尽早地给予诊治可以有效地确保患者的预后,提升其生存率。

关键词:泌尿男生殖系,多原发恶性肿瘤,诊治

参考文献

[1]曹程,单玉喜,高洁,等.泌尿生殖系同时性三原发恶性肿瘤一例[J].中华肿瘤杂志,2013,35(8):639-640.

[2]韵文萍.多原发恶性肿瘤74例的临床及预后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3.

[3]郑安,吕文成,林俊,等.男性泌尿生殖系Paget's病19例临床报道[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3,33(2):151-154.

[4]李卫平,赵媛,郭秀全,等.原发性附睾恶性肿瘤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4,20(1):92-94.

[5]任华英,丁显平.hsa-mi R-145对男性生殖细胞和生殖肿瘤细胞的调控作用[C]//第八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集,2013:77-78.

肿瘤晚期患者疼痛的心理护理 篇4

1 疼痛的原因

1.1 癌性疼痛:多见于肿瘤压迫引起的骨、神经、内脏、皮肤等引起的疼痛, 肿瘤浸润、转移、颅内压增高等导致的疼痛。

1.2 治疗过程中引起的疼痛, 如手术后疼痛, 放化疗引起的黏膜炎、食管炎、放射后骨坏死。

1.3 疼痛的心理因素:

疼痛也是一种主观感受, 精神与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疼痛的感受与反应, 甚至是惟一因素, 给患者心理上带来极大的伤害, 使患者感到焦虑、痛苦、烦躁, 丧失自控和自信, 甚至恐惧和绝望, 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症状。

2 疼痛的心理护理

2.1 疼痛的评估。

护士应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及文化程度的不同, 疼痛的性质、原因、部位、时间长短及首次疼痛的时间, 制定疼痛计划表, 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予以患者特殊的心理护理及照顾[1]。

2.2“分散注意力”法减轻疼痛。

首先使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 了解患者的爱好, 多与患者交流, 聊一些工作、生活、家庭和在社会上愉悦的人和事, 或者放一些轻松的音乐。对患者进行疼痛知识教育使其认识疼痛的必然性, 以改变疼痛的反应, 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心境, 减少不良的刺激, 争取家属配合。

2.3 利用非语言性沟通。

在工作中利用会诊询问、查房或治疗处置的机会, 以热情的态度、真诚的眼神、亲切的握手表达对患者的关心, 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帮助患者摆脱不良心境, 减轻其恐惧心理, 给予患者坚强的心理支持。

2.4 阶梯式药物止痛治疗护理。

世界卫生组织设置了一套有效的止痛治疗方法, 首先选用非阿片类药物, 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酸等, 如标准剂量仍不能达到止痛效果或疼痛加剧, 则进入第二阶段, 加入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等, 若还不能有效控制疼痛或加剧, 则进入第三阶段, 选用阿片类药物安痛定、度冷丁。药物治疗疼痛的基本原则是患者的个体治疗方案, 因此护士要掌握患者疼痛的规律, 善于观察, 尽可能在没有出现疼痛之前给药, 最大限度地减轻癌症患者疼痛的痛苦[2]。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除了树立正确的护理观念之外, 还必须系统牢固地掌握心理护理知识, “以病人为中心”, 把掌握的知识作为一份理解, 一种智慧和一份关爱, 深入到患者的情感世界, 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 让患者得到满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周薇.癌症病人的疼痛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6, 20 (2) :383.

晚期肿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4例晚期肿瘤死亡患者中, 男105例, 女29例, 中位年龄62岁;其中肺癌52例, 淋巴瘤3例, 肝癌4例, 胃癌24例, 肠癌12例, 乳腺癌6例, 胰腺癌3例, 食管癌15例, 胆囊癌5例, 卵巢癌4例, 肾癌4例, 其他2例。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 TNM国际分期为Ⅲ期占5% (7/134) , Ⅳ期占95% (127/134) , 院外死亡不纳入统计。

2 结果

134例晚期肿瘤患者直接死亡原因为:肿瘤多发转移致相关合并症及恶液质, 预期死亡占82.8% (111/134) , 包括疼痛、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感染、呼吸循环衰竭、恶液质、低血糖、中枢性高热等;非预期死亡占13.4% (18/134) , 包括肿瘤急症及治疗相关合并症, 其中大咯血8例, 呕血1例, 肺栓塞3例, 感染4例, 猝死2例;肿瘤患者并发症死亡占3.7% (5/134) , 其中脑出血2例, 心肌梗死1例, 脑梗死2例。

3 讨论

肿瘤晚期多发转移致相关合并症及恶液质是晚期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此类死亡多为预期死亡, 临床症状多种多样, 包括疼痛、低血糖、电解质紊乱、呼吸困难、感染、恶液质、肝性脑病、脑疝、肠梗阻及肠穿孔、中枢性高热等。其中肝癌患者多见于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及肝破裂、肝肾综合征、顽固性低血糖等, 与柯传庆统计相符[1]。肺癌患者多见于肺部感染、呼吸困难、呼吸循环衰竭, 周小鸽等报道肺癌尸检74例, 主要死亡原因是肺癌广泛转移引起的全身衰竭和肺部继发感染, 分别占47.3% (35/74) 和23.0% (17/74) [2]。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恶液质, 胰腺及胆囊癌患者多为胆管感染或者肝性脑病。此类患者治疗上以提高生活质量, 减轻痛苦为主, 临终时不进行心肺复苏、气管切开等有创操作。此类患者治疗必须与患者及家属经常沟通, 取得其理解, 比如贫血、低蛋白时输血、输蛋白问题, 肝性脑病时止痛药物、利尿剂使用问题等。恶性肿瘤患者晚期疼痛发生率可高达70%~90%, 疼痛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及病因治疗。严格按照三阶梯止痛药物使用原则, 口服、按时、个体化及注意细节, 注意辅助药物使用, 最大程度减轻疼痛, 使患者有尊严度地过余生。多数晚期肿瘤患者伴有恶液质, 恶液质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本组资料统计恶液质死亡占30%。有报道20%的肿瘤患者死于恶液质, 其中80%为消化道及肺肿瘤[3]。恶液质是由多因素引起的综合症状, 在临床上的表现多为厌食、体重减轻、脂肪和骨骼肌分解增加, 其中厌食和体重减轻是其最明显症状, 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晚期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的直接原因, 并可对肿瘤治疗产生抵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参与其中, 早期干预可提高化疗敏感性, 延长患者生存期。恶液质治疗包括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 晚期肿瘤患者行人工营养是否能改善功能和活力, 减轻疲乏, 改善生存和控制症状 (饥饿除外) 目前尚缺乏证据。对于一般肿瘤患者, 没有证据显示肠内营养能使生存和生活品质受益。荟萃分析显示, 晚期肿瘤患者接受肠外营养比不接受者生存期更短。

非预期死亡包括肿瘤急症及治疗相关合并症, 肺癌患者大咯血, 消化道肿瘤消化道大出血, 肿瘤患者肺栓塞, 治疗相关Ⅳ度骨髓抑制导致感染等。本组患者中, 大咯血死亡8例, 呕血死亡1例, 感染4例, 肺栓塞3例。咯血患者中, 7例为肺癌, 1例为鼻咽癌, 其中5例曾行放射治疗。感染患者中, 3例为老年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本组咯血及感染多见, 咯血是肺癌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常常伴组织坏死, 侵蚀血管造成局部出血, 是其主要发病机制。结合本组患者情况考虑大咯血还与下列因素有关:化疗药物导致骨髓抑制, 血小板减少和凝血障碍;肺癌常合并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 使支气管内膜肉芽组织充血, 损伤小血管导致咯血;因化疗或放疗造成肿瘤坏死感染和溃疡形成, 导致较广泛的渗血;肿瘤压迫致毛细血管充血膨胀, 压力增高, 破裂出血。放疗后的大咯血主要为肺动脉壁或大的支气管动脉受肿瘤侵蚀, 而形成假性动脉瘤, 在放射治疗后, 容易造成肿瘤组织急性坏死脱落, 动脉瘤破裂引起大咯血, 导致窒息、猝死。本组咯血死亡患者中, 一半曾接受放疗, 因此放疗后患者咯血应引起高度重视。肺癌咯血的治疗, 以垂体后叶素为主要止血药物, 可行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感染为放化疗相关死亡常见原因, 多见于淋巴瘤及肺癌患者, 原因多为放化疗后免疫力低下及粒细胞降低, 每周化验血常规1~2次, 注意提高免疫力。此类患者治疗以预防为主, 与家属沟通, 向其说明放化疗并发症, 做到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 同时注意个体化治疗。肿瘤患者高凝状态、栓塞很常见, 肺及脑、肢体栓塞, 无禁忌证, 考虑对高危患者常规抗凝治疗。非预期死亡是引起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 必须加以重视, 以预防为主,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本组患者并发症死亡5例, 脑出血2例, 脑栓塞2例, 心肌梗死1例, 多有基础病, 多为老年患者, 合并高血压。此类患者放化疗期间应注意并发症的处理, 注意监测血压、血糖、常规心电图, 可请专科会诊, 转专科治疗。

参考文献

[1]柯传庆, 刘红梅, 吕艳红, 等.106例晚期肝癌死亡原因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1, 24 (6) :524-525.

[2]周小鸽, 李其泓, 马燕龙.老年人原发性肺癌74例尸检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993, 12 (6) :348.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 篇6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由于长期慢性消耗, 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难度。因此, 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多方面的做好耐心、细致的临床护理工作。现将我们对66例晚期恶性肿瘤的患者护理情况, 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66例患者中, 肺癌20例, 肝癌12例, 胃癌14例, 肠癌10例, 膀胱癌4例, 乳癌3例, 宫颈癌2例, 黑色素瘤1例。其中, 女性38例, 男性28例。年龄最小的14岁, 最大的76岁。重症卧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18例。

2 护理要点

2.1 合理安排治疗环境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一般身体虚弱, 免疫力低下, 安置患者于单人房间。病房保持整洁、通风、光线充足、室温适中, 同时保持安静。每日进行房间消毒, 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气候变化时, 注意防寒保暖。给患者创造一个清洁、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

2.2 心理护理

首先, 要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反映和心理需要, 对于不同经历、阅历、年龄、性格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分别对待, 并积极主动的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 早日康复。

2.3 减轻疼痛

疼痛是一种感觉和情绪的体验, 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症状之一[2], 晚期癌症患者60%~90%都有疼痛症状。对于因恐惧和精神过度紧张而感到疼痛的患者, 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对于肿瘤合并溃疡和严重感染的患者, 应按时更换敷料, 并给予抗生素治疗, 以控制感染, 减轻疼痛。对因骨质侵犯较重, 周围神经遭受肿瘤压迫或浸润而引起的疼痛, 应给予止痛药。对重症早期患者可口服非麻醉性止痛药或配合多瑞吉外帖, 足三里针刺等进行止痛。对疼痛比较严重的患者, 可小剂量给予强痛定片口服, 如效果不佳可改用美施康定, q12 h口服1次, 必要时可肌内注射度冷丁, 达到止痛目的。

2.4 呕吐的护理

恶心、呕吐, 是患者比较常见的症状, 由于长期放化疗, 胃肠道肿瘤梗阻, 脑膜刺激征都可引起呕吐或喷射性呕吐。对症状较明显的患者应适当给予止吐药。重症生活不能自理者, 护理人员应将其头部和身体偏向一侧, 防止因呕吐物引起窒息。患者呕吐后, 应立即给予漱口, 擦脸, 清除呕吐物, 记录呕吐时间、性质。

2.5 便秘的护理

癌症晚期的患者, 由于活动量少, 摄取量不足, 外加长期用止痛药, 肌张力减退, 因而很容易导致胃肠蠕动减慢造成便秘。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多食用新鲜水果, 注意有规律的饮食,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对已出现便秘的患者, 可小剂量的给果导片或番泻叶缓泻。对严重便秘者, 可采用保留灌肠, 以解除患者的痛苦。

2.6 保证营养

由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长期慢性消耗, 应给予营养支持, 改善营养状况。护士应指导患者饮食, 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食、流食为宜, 少量多餐, 尽量满足患者营养的需要。患者不想吃时, 配合家属鼓励患者进食。不能进食者可通过鼻饲、静脉高营养补充营养需要, 延长生命。

2.7褥疮的预防与护理

褥疮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全身营养状态不良, 特别是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 极易出现皮肤溃疡和褥疮。如病情允许, 要鼓励患者离床活动, 对生活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的重患, 护理人员应每2~3 h翻身1次。骨隆突部位, 应用气圈或海绵垫架空, 床铺要干净、平整。对大小便失禁, 肛门、阴道分泌物较多或伴有直肠瘘的患者, 要按时清洗, 保持局部干爽, 清洁。对瘀血红肿部位要增加按摩次数, 并涂擦皮肤保护药, 对褥疮已形成的患者, 要按伤口换药法处理, 必要时可配合理疗仪, 以利早期愈合。

2.8 垂危患者的护理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 经过长时间的放化疗后, 身体各器官的功能极度衰退, 自身免疫能力已完全丧失, 随时可能出现临床死亡, 护理人员应充分做好抢救工作, 当患者出现危重症时, 护理人员应立即将患者转送到抢救室或单间, 并通知家属和医生, 对于呼吸困难伴痰稠者, 及时给予氧气吸入和吸痰;烦躁不安者要加床档保护;燥热、大量出汗的患者要及时洗澡、擦洗, 更换内衣。保持室内清洁, 安静, 空气新鲜、流通, 光线柔合。对有特殊要求的患者应予以满足。昏迷不醒的患者需24 h监护, 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 随时掌握患者细微的变化。

3 总结

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护理的目的, 是让患者真正认识到, 恶性肿瘤并不等于死亡, 并不是不治之症, 让患者树立战胜癌症的坚定信心, 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医护人员要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临床护理工作, 严密控制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将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点, 努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是我们做护理工作的宗旨。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对66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全方位整体化护理, 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避免了有关并发症的发生, 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恶性肿瘤,晚期,护理

参考文献

[1]张莉, 王艳霞。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的临终护理。蛇志, 2004, 16 (1) :57-58。

恶性肿瘤晚期骨转移疼痛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肿瘤骨转移患者78例, 其中男54例, 女24例;年龄35~88岁, 平均63岁;原发癌类型:肺癌37例, 乳腺癌16例, 胃癌8例, 前列腺癌8, 结直肠癌5例, 其它4例;患者原发肿瘤经细胞学或病理学确诊, 诊断骨转移均有CT或X线证实为骨破坏或ECT证实为异常放射浓集。

1.2 给药方式

根据疼痛的不同程度按照三阶梯止痛的原则给药, 辅助应用骨溶解抑制剂, 必要时联用抗抑郁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1.3 疼痛的评估

疼痛分级采用数字分级法 (NRS) [3], 用0~10的数字代表疼痛的不同程度:0为无痛, 1~3为轻度疼痛, 4~6为中度疼痛, 7~10为重度疼痛。本组中度疼痛31例, 重度疼痛47例。疼痛缓解度[4]:0度:疼痛未缓解, I度:疼痛轻度缓解, Ⅱ度:疼痛中度缓解, Ⅲ度:疼痛明显缓解, IV度:疼痛完全缓解。

1.4 结果

经个体化规范用药后, 疼痛缓解IV度19例 (24.4%) , Ⅲ度35例 (44.9%) , Ⅱ度18例 (23.1%) , I度3例 (3.8%) , 总有效率为:96.2%。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病人对癌痛知识及疼痛的治疗认知程度不足, 大部分病人害怕止痛药成瘾而忍受疼痛的折磨, 不主动向医务人员诉说, 也不愿接受药物治疗。护理人员应该关心尊重患者,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耐心倾听患者诉说, 支持他们说出心中担忧;鼓励安慰患者, 唤起患者对生活的向往;告诉患者任何不良情绪刺激均可使机体的免疫力降低, 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给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各类镇痛药的特点、使用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药物副作用及预防措施等, 减轻患者及家属的顾虑, 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护理人员告知骨转移患者存在病理性骨折可能及预防措施。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提物、抬举重物和剧烈运动, 注意不宜久站, 久坐或长时间固定某一个姿势, 防止病理性骨折发生。胸、腰椎转移患者, 卧硬板床, 避免拍背, 并使用腰托。患者检查时用平车, 翻身时协助保持一直线, 可以减轻肌肉过度牵拉;对已有骨折的患者, 给予适当的固定。嘱患者避免单独外出, 指导其使用辅助工具, 如轮椅等。

2.2 止痛剂的选择

按WHO推荐的三阶段梯止痛法[5], 首先非麻, 然后由弱至强逐级进行, 对于轻、中度疼痛首选第一类非阿片镇痛药, 如镇痛效果不理想, 可选用第二类阿片类镇痛剂, 如果镇痛效果实在不理想的才选用第3类鸦片镇痛药。护士必须掌握三阶梯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不良反应等。对每一阶梯均可根据患者的情况加用辅助药物, 辅助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与止痛药物联合可取得更好的止痛效果。护士应观察患者疼痛发生的时刻及持续时间, 把握规律, 定时给药。在疼痛发生之前掌握最佳时间给予预防性止痛药, 其途径有口服、舌下含服、肌肉、皮下、灌肠等方式。

2.3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部不适、消化道出血, 注意观察患者腹痛、黑便等症状。强阿片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呼吸抑制等。 (1) 便秘是使用阿片类药物最普遍发生的并发症。为防止发生便秘, 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同时, 嘱患者多饮水, 适量运动, 多摄入多纤维食物, 如蔬菜、水果和粗粮等;出现便秘者给予通便药物治疗。如大黄苏打片、番泻叶等, 对顽固便秘可给予开塞露肛塞或甘油灌肠剂灌肠。 (2) 恶心、呕吐为用药初期反应, 很多患者在用阿片类药几天后身体即可适应, 自行停止呕吐。为预防呕吐出现, 应在使用阿片类药的同时, 可给予盐酸甲氧氯普胺片。

3 小结

骨转移患者通过整体化的护理对减轻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医从性较好, 能够按时合理用药, 患者骨转移疼痛得到满意控制, 通过健康教育和护患沟通, 减少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 大大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朱丽霞, 高风莉.癌痛控制的状况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3) :226~228.

[2]雷勇, 马丽莉.放射性核素89Sr治疗肺癌骨转移的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 2001, 4 (2) :109~111.

[3]汪淑琴, 沈梅竹, 胡贵生, 等.癌疼的评估及护理[J].海军医学杂志, 2010, 31 (1) :74~75.

[4]董丽华.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8) :1858~1859.

上一篇:指导课外阅读之休会下一篇:运行电厂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