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与经济协同发展

2024-08-21

水利与经济协同发展(共11篇)

水利与经济协同发展 篇1

摘要:通过建立农村水利建设和农村经济系统协同模型,采用我国2003年—2011年省际数据,分别对东中西部农村水利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尤其是2011年一号文件将“水利”确定为主题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农村水利建设—农村经济协同度呈现逐年持续上升的趋势,并且不同地区协同度从高到低排序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

关键词:农村水利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水利与经济协同发展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1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对水利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村水利作为农村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农民生活、农业生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农村水利建设滞后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隐患,水利设施也是我国基础设施明显的短板[1]。

参考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往年农村水利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基于农村水利建设投资现状的研究[2,3],大多分析了我国农村水利建设投资的变化趋势、资金的来源与使用结构,以及建立相关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农村水利建设水平。这样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水利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之上的,水利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又需要更高的水利发展水平作为支撑[4],农村水利建设的研究必须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割裂两者的联系进行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次,基于农村水利与农村经济社会关系的研究[5,6]一般仅运用简单多元线性回归、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研究农村水利对农业产出的促进作用,对农村水利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缺乏必要的探讨。鉴于此,本文结合我国农村水利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通过建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分别对三个地区的农村水利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协同度进行测量,以便为进一步评价农村水利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定量的分析工具。

二、农村水利—农村经济协同性评价模型

(一)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1. 功效函数的计算

根据农村水利和农村经济系统协同的特点,本文建立了农村水利—农村经济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设农村水利建设系统为S1,农村经济系统为S2,农村水利建设和农村经济系统的序参量为Ei=(ei1,ei2,......,eij),αij≥eij≥βij,其中i=1,2,j≥1,αij和βij是农村水利建设和农村经济系统的上限和下限,则Si(i=1,2)系统的序参量分量的有序度的功效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序参量eij(j=[1,k])的值越大,Si系统的有序度越大,eij具有正功效;序参量eij(j∈[k+1,m])的值越大,Si系统的有序度越小,eij具有负功效。

2. 有序度的计算

关于子系统有序度的计算,本文将线性加权法和几何平均法进行综合,取两种方法有序度计算的平均值作为本文子系统有序度计算方法,即为:

式(2)中,是线性加权法计算的子系统有序度,且,w为各个序参量的权重。

3. 协同度的计算

这里借鉴张令荣[7]的计算方法,提出农村水利建设—农村经济协同度测定模型为:

式(3)中,SC代表农村水利建设和农村经济系统的协同能力;δ代表子系统的有序度之间离散程度,因而(1-δ)代表“农村水利建设—农村经济”的有序协调匹配度;CI代表农村水利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程度的协同度,CI∈(0,1),当CI趋于1时,表示农村水利现建设和农村经济有效协同发展,农村经济系统趋于在更高水平上稳定,反之,CI趋于0,则表明二者协同度较小,农村水利建设和农村经济系统稳定未能协同发展而是都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

(二)序参量的确定

本文对以下序参量指标进行了选取,使序参量之间既不相互交叉、通俗易懂,又突出各系统的特点。由于本文篇幅所限,具体数值未列出。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伴随着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速推进,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东部地区领先发展、中部地区加速崛起、西部地区大力开发三位一体的格局。因此,对于农村水利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系统指标的选取,本文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分别进行研究。关于区域的划分方法,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东部地区包括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8个省(北京、天津、上海数据缺损严重,将其剔除);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安徽、江西、黑龙江、河南、湖北和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广西、新疆、陕西、内蒙古12个省区市。

本文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2004—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水利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水利部、农业部官方网站上公布的相关数据和公报资料。

(二)农村水利建设—农村经济社会系统序参量权重确定

在计算农村水利建设—农村经济系统协同度之前,首先应该确定两个系统序参量变量的权重。本文采用复合熵权法来确定权重,使权重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复合熵权法是将熵权评价法和主观赋权法相结合,取二者所长补二者所短的方法。主观赋权法采取专家打分法,也就是通过匿名的方式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和归纳,并综合多数专家经验和主观判断确定各指标权重。在二者的合成方法上,本文参考阎颐[9]的倾向系数法,即如果评价指标i的主观权重为Wi(2),则二者合成的复合熵权系数为:

其中γ为倾向性系数,表示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受重视和受倾向的程度,为了更好综合二者优势,本文选取γ=0.5,即复合权重为算术平均值。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详列结果。

(三)农村水利建设—农村经济系统有序度确定

确定了各子系统的序参量及各自的权重以后,可以计算农村水利建设—农村经济系统的有序度。将原始数据代入式(2),各地区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表4显示了东中西部各子系统有序度在2003—2011年间的变化趋势。除了个别年份子系统有序度比上年降低以外,从整体上来看,东中西部农村水利建设和农村经济的有序度均逐年提高。

(四)农村水利建设—农村经济系统协同度

从发展变化趋势上看,两个系统在2003—2011年期间的协同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过程,尤其是2008年以后两系统的协同度呈现加速上升的过程。这表明各地区农村水利和农村社会经济呈现良性互动的关系。

!:"#$%matlab&’()

从地区比较来看,中部地区农村水利建设—农村经济系统的协同度略高于其他两个地区。这主要是由于,中部地区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因而中部地区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而农村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农村水利协同度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度在三个区域中居于首位;其次,东部地区农村水利建设—农村经济社会系统的协同度的提升速度在三个区域中是最为缓慢的。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农业占GDP的比重较低,因而农村水利建设作为农用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对农村经济的刺激作用也趋于弱化,因而农村水利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协同度也自然相对较低。

四、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根据复合系统协同度的理论和模型,分别计算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水利建设和农村经济两个子系统的有序度,然后测度和比较了不同地区农村水利建设—农村经济的协同度。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农村水利建设和农村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均处于上升的趋势;农村水利建设—农村经济的协同度也处于加速上升的态势,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协同度水平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中部地区领先,西部地区居中,东部地区落后。

(二)对策建议

农村水利为夯实农业基础、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为促进农村水利和农村经济的长期、和谐、长久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面对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人口向城镇集聚的问题,在灌区配套改造与大型排灌站更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的同时,必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城乡的用水结构,强化农村水利资源对转型中经济社会的支持。

其次,政府的财政补贴要向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深化农村水利投融资机制的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对农村水利项目的投资,努力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具体的措施包括落实好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统筹等。

最后,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更注重农村水利建设。东北部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推进了高效节水灌溉区的扩大,西北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也已启动,内蒙古牧区节水灌溉饲草料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然而东部地区的农村水利建设却相对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产业调整升级的过程中,东部地区要尤其注重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重视农村水利现代化对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作用。

水利与经济协同发展 篇2

一、小微企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1.有效实现各类资源优化配置

小微企业要想持续稳健发展离不开交通、通信、水电等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如果区域经济发展缓慢这些公共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步伐,那么小微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小微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果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人力资源,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在这种环境下,不仅各类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得以进一步完善,而且在人力资源、资金渠道上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充分实现各类资源优化配置。

2.有效实现小企业集群

小微企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能够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很多地区的小微企业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能够认识到协同发展需要大家去维持和优化,进而衍生出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无论是企业为了谋求自身发展而自发进行的,还是政府或民间的其他组织促成的,这样的合作交流都对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也有利于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小企业集群的形成能够发挥规模优势,明确产业分工,间接起到推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3.有助于良好政策环境的形成

小微企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能够使该地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政府对小微企业发展的关注度,使其充分认识到小微企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运用行政力量来帮助小微企业,完善小微企业的服务体系,为其提供包括税费减免、法律支持、人才培训、技术创新、融资担保等各个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良好政策环境的.形成,为小微企业和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区域经济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几点问题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整体呈下行趋势,虽然近些年我国经济仍然发展迅速,但是或多或少也出现了增速放缓的情况。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我国小微企业更容易受外界各种环境因素变化的冲击,在抵抗经营风险能力方面相对较弱,所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着一定供过于求的情况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资金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国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产能过剩的情况,而小微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竞争力较差,进而导致这类企业的产品销售和出口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我国各地区小微企业生产管理、营销服务方面由于资金链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都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特点,缺乏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客户的需求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小微企业持续稳健发展,也不利于区域经济向前推进。

2.小微企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

随着各地区政府都在努力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但是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近几年国内超过60%的小微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有所提高,其中用工成本的提高是最严重的问题。我国很多地区的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用工成本提升最突出的行业为餐饮业、服务业、商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市场竞争相对来说还较为激烈,难以通过提升产品服务价格来对所上升的成本进行转移和消化。这样一来,这些小微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在企业发展放缓的同时也会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3.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很多地区的小微企业在近些年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壮大,主要是因为一些行业对于创新能力要求较低。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市场对企业在创新能力上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技术装备、生产技术难以跟上市场需要,进而导致这部分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不利于小微企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

4.小微企业发展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现阶段,很多地区的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这些企业过于关注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缺乏对实现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导致信息化经营管理缺乏系统、全面的战略发展规划和管理,进而造成信息化经营管理流于形式。一些小微企业在信息化经营管理上没有进行必要的投资,不仅存在着硬件设备落后的情况,而且在软件方面也没有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定期维护,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小微企业更深层次发展。

5.小微企业融资难度较大

资金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血液。相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小微企业无论是在规模、信用、竞争力方面还是在抗风险能力方面都不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金融机构更愿意接受一些更有实力、规模更大的企业的融资请求,而小微企业要想融得资金只能采取提高融资价格的方式确保信贷安全来融得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

三、对于实现小微企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一些对策

1.小微企业要明确发展方向

首先,小微企业应当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深入探究国内产品的质量安排标准和国际标准,确保主导产品品质,逐渐形成品牌效应,运用自身优势获取消费者的认可,占领一定的市场,这样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间接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其次,小微企业要审时度势,关注未来市场需求趋势,要重视对市场需求情况的探究工作,加快实现业务内容的转型和升级。在自身能力承受范围之内拓宽业务类型,丰富产品内容,提升产品附加值,尽可能地使产品和市场需求相贴近,这样做不仅能够促进企业持续稳健发展,而且一旦形成了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2.政府要适当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考虑到我国很多地区的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中,而第三产业各行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小微企业难以通过提升产品服务价格来对所上升的成本进行转移和消化的情况。各地方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小微企业的处境,根据各行业企业实际情况适当采取减免税费、加强人才输送以及在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上开启绿色通道等方式尽可能地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为实现小微企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3.小微企业应当就技术创新问题加强相互沟通交流

小微企业由于资金上的局限性导致其技术创新工作受限,但是同行业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优势,如果这些小微企业能够之间能够通过加强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就有可能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实现双赢。对此,小微企业可以自发进行沟通交流,通过研讨会、同行业交流活动等方式就技术上的问题进行探究,相互交流经验,洽谈技术交流具体内容,探究最为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共同实现技术创新,进而起到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此外,政府应当科学合理地监督和评价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交流成果,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和防范一些恶性竞争情况的发生,对于一些不法分子要给予严厉惩罚,尽可能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间接实现小微企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4.提升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各个行业中去。对此,小微企业一定要认识到升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性,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投入部分资金由于自身信息系统的优化和完善。在硬件方面,小微企业应当适当更换一些过于滞后的设备,确保设备能够与其所使用的经营管理软件相匹配;在软件方面,小微企业应当邀请软件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尽可能地实现与时俱进,为实现全面的战略发展规划和管理提供一定保障。从宏观角度出发,这也是间接推进小微企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

5.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主要从拓宽融资渠道以及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两方面入手:第一,拓宽融资渠道。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帮助小微企业寻求更适合其发展的融资渠道,在考察此类企业的规模、发展潜力、品牌以及经营管理状况之后,系统、全面地对企业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积极为其联系相应的金融机构,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第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完善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政府专项信贷风险资金。这样不仅能够提升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扶持的信心,而且还能够起到降低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授信风险的作用,在推动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琪恒,董海涛,关明坤.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02).

[2]吕劲松.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思考[J].金融研究,2015(11).

[3]刘冀.广东中小企业发展与政府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水利与经济协同发展 篇3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长江流域提供了我国36.5%的水资源、52.5%的内河通航里程,是我国水资源配置重要的战略水源地。长江是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依托长江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成为新时期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部署,长江经济带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影响范围最广、最具活力的流域经济带。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与过去的大型发展战略不同的是,从长江经济带设想提出之初,中央就明确了绿色发展的大方针。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在代表、委员中引起了广泛共鸣。他们认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是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提升长江流域气候品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契机。

绿色发展是主基调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水能资源的主要聚集区、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区、珍稀动植物的天然宝库,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经济体,最根本的是水和生态,它们是长江经济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和基础。但是,近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给生态尤其是长江带来了巨大压力。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表示,发展长江经济带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要紧紧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湖南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保护,着重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表示,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建设长江经济带,心中始终要有“生态、绿色”四个字。安徽将提升生态建设水平、有序开发和保护长江岸线资源、构建综合立体交通新格局、树立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标杆。

“再像以前那样开发,真的可能毁了长江。”谈到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状况,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钟勤建显得有些激动,“多年来积累的污染已经让我们的母亲河不堪重负。”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家辜胜阻提供了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长江沿岸有万家化工企业、五大钢铁基地、七大炼油厂,沿线化工产量约占全国46%,长江流域的石化产业生产能力已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

长期在环保战线工作的钟勤建走遍了四川沿江城市,他说,布局在江边的重化工厂、穿行在江上的粗黑船舶、被过度施肥污染的土地,每每让他辗转反侧。“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推进全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长江干流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平。这让钟勤建备受鼓舞,“长江岸线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大对母亲河的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说,“长江经济带发展,明确把保护放在开发之前,说明我们国家绿色发展的意志确实是不可动摇!”他告诉记者,长江贯穿江苏八市,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7.71%,沿江分布了江苏重要的产业带,同时长江亦是江苏省重要饮用水源,全省80%左右的生活和工业用水都直接或者间接来自长江,所以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十分必要。

长江本是黄金水道,近几年来,沿江各地想方设法发挥其“黄金效应”。不过,在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交通厅厅长游庆仲看来,这条黄金水道“既要流金淌银,更要绿意盎然”。“相对于其它运输方式,水运本身就是一种绿色运输方式。”游庆仲说,目前江苏水运能力、水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占比均居全国第一。为了让水运更经济、更绿色,近几年,江苏着力推进深水航道建设,“预计今年底12.5米深水航道可初通南京,相当于中西部地区达海距离缩短了300公里,可以极大地减少物流成本;深水航道也促进了长江下游船舶的大型化,可以减少船行密度,提高船舶的环保节能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发改委主任李乐成表示:“过去我们习惯做加法,但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一个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难度再大也不能动摇。”

全国人大代表、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认为,必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头戏”,从解决市场“有没有”转为解决供给“好不好”,引领长江航运现代化,打造“绿色长江”。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副市长刘力勇认为,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和保护要整合沿线的码头,注重岸线的保护,“我们把过去杂乱无章、散小分布的码头进行整合整治,要从保护水源、保护岸线上做好这个工作。对长江沿岸的开发要按照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来做。每个码头要注重港、城、产互动互促的模式来做。”

全国人大代表、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少稀建议,对湖北而言,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长江沿线的企业要抓住机遇,促进产业结构的提档升级。“要充分利用去产能这个机会,扩大我们产能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现在要求长江的船要油改气,我们要把我们船上以前用的柴油变成气。”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表示,过去,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大开发、大发展、大工业为主题,“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新的绿色发展理念告诉我们,生态、绿色发展不是为保护而保护,而是保护性的开发,或者说是保护性的来发展,这是从中国未来的角度提出的重大战略转换。“中游城市群的建设不应该是建立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应该是现代产业、现代科技、现代生产、现代文化、现代生态,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是真正可持续的,所以这需要发展战略革命性地调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说:“自古以来,长江始终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今,长江流域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成为我国经济的重心所在。但是放眼望去,限制长江整体发展特别是协调发展的,还是生態问题。将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短板补齐后,长江经济带乃至整个社会都会有更大的进步。”

nlc202309081337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杨忠岐说:“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人类将付出巨大代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保护与发展方面走了一些弯路,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生态环境的方式,换取了短时间内的经济增长,却也留下了生态环境的后遗症。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一定要慎重,要优先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说:“发展是为了提高老百姓的福祉,这是最基本的方面。但是发展要投入资源,会有排放,如果保护不到位,就会造成生态透支,反过来将抑制发展。因此,要在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恢复生态,为子孙后代永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生态保护是前提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护与建设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巴东是湖北恩施惟一一个紧邻长江的县城,早在2013年,根据自身实际,巴东就提出“打造长江边最干净县城”的目标,着重发展旅游产业,实现绿色繁荣,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全国人大代表、巴东县官渡口镇西壤口社区党支部书记袁莉说:“这几年巴东着重在发展旅游产业,对于我们县经济发展也好,对于老百姓收入提高也好,都需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让老百姓挣得金山银山。”

对于荆州市而言,由于之前没有对长江实施足够的保护,从而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开发,进而影响到整个水域的生态。因此,来自洪湖的全国人大代表周祖山建议,一定要重视长江流域的污染控制:“第一个是水生植物的保护,第二是长江沿线禁止开发,保证水质安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污染,母亲河污染在长江沿线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科所所长高吉喜告诉记者,长江流域拥有我国近40%的可利用淡水资源,是保持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地区。然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恶化,流域内河流、湖泊的气候调节作用减弱。

“保护长江和发展长江经济带是相辅相成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長沙市副市长何寄华认为,长江沿岸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只有保护好长江,才能更好地发展绿色产业,让长江沿岸环境效应更加突显。

全国政协委员李长安说:“长江流域湿地是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命脉,是维系流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保护好湿地对长江流域水安全、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然而,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率仅为34.7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湿地面积不断萎缩,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李长安建议,尽快划定长江流域重要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坚决杜绝重污染企业落户,同时设立长江湿地生态补偿资金,探索多渠道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湿地保护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王济光说:“长江经济带流域面积宽广,自然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生态环境复杂。由于上中下游区位板块发展重心各异,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落差,因而要做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必须注重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重视区域协作与产业分工相平衡,推动生态补偿与保护联动相促进,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正向协同机制。”王济光提出,加快构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带,以生态食品加工业为导向,构建与长江上游生态资源和环境相适宜的、种植养殖同步发展的绿色产业生态系统;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推动建立长江上游绿色生态保护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将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次级河流统一纳入长江绿色生态屏障保护范围,建立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回馈中上游欠发达地区的反哺机制,营造与生态修复和涵养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体制公正与政策公平。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赵振铣表示,合理有效开发土地、禁止过度砍伐,可以有效保护水土,避免耕地、水域遭受损害;提高湿地涵养水源能力,有助改善局地气候条件,为中下游地区合理发展经济提供更为安全的环境;保护好森林生态,不仅有利于地方畜牧业、种植业发展,还有利于生物医药科研开发。

“应通过立法加强环境保护。”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周锋表示,在相关规划设置上,沿江省份不能各自为政,监管也不能各管一段,要有涵盖全流域的监管机构,建议由国务院牵头成立。

“长江流域的生态状况关系到数亿人的生存与发展,事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保护好长江流域的生态,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作为一名老林业人,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再次呼吁抓紧建设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在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市长张维国看来,修复长江生态,各地都要有坚定治理的决心,加快沿岸重化工企业退出、转型。“十堰市在治理一家制造企业原厂区地表、地下重金属污染时,最深挖到了地下9米。近年来,也已关停污染企业435家、迁建130家,还兴建了94家污水处理厂和57家垃圾处理场。”张维国代表说,“保护生态必须穷尽手段,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

只有大保护才有大发展

长江经济带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如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保护长江和发展长江经济带是相辅相成的,并不矛盾。”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长沙市副市长何寄华认为,长江沿岸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只有保护好长江,才能更好地发展绿色产业,让长江沿岸环境效应更加突显。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宏柱表示,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国家东中西三大区域联动发展,为沿江区域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也给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安徽省委副主委吴春梅认为,长江经济带应统筹上中下游产业发展。上海、浙江、江苏位于长江下游,可以着重发展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及国际贸易、文化创意等;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游地区可以发展电子信息和文化旅游等产业;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位于上游,可重点发展医药、纺织、清洁能源等产业。

nlc202309081337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说,沿海、沿江先行开发,再向内陆地区“战略纵深”,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依托长江黄金通道,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是必然选择。

全国政协委员马力认为,长江经济带资源、技术和产业之间互补性强。如长江中下游沿线具有较强的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在全国占有极大比重,长江经济带应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常委、统战部部长崔保华说,目前在四川,长江上游从宜賓到凉山到攀枝花这一段,以及长江支流雅龙江,有多个世界级的大型水电站。但目前的功能相对单一,仅仅只有发电。如何在确保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旅游产业和生态产业结合起来,建立生态走廊,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保税港区开发公司董事长唐林告诉记者,重庆正在抓紧做“减法”之后的“加法”,“重庆保税港区在产业升级上发力,打造高端制造总部基地,发展多元化国际贸易体系,打造临空物流互联互通示范区和中新服务贸易示范区,助力沿江产业转型升级。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庆正在建设以十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为代表的‘大产业’”。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原工商联主席赵晓勇认为,湖北处于长江中游,有承上启下、联通中西的作用。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湖北将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现代物流、高端制造业等。赵晓勇表示,按照长江经济带建设不搞大开发、加大保护为前提的战略部署,湖北将在长江沿线排污截流等方面持续发力。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认为,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应创新管理体制与发展模式,推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一体化。他说,“应创新发展模式,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全方位规划流域生态经济,制定全流域分区、分类、分级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策略,构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经济的绿色发展联盟。”

必须坚持“科学统筹、合作共生”原则,流域“共下一盘棋”,才能推进长江经济带健康持续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云飞此次专门针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带来了一则议案。

“长江经济带发展应当建立起高位协调管理机构。”殷云飞说。流域经济要获得持续性发展,必须以生态为基,这同样需要全流域树立“一盘棋”的理念。他就此细化了四条建议:加强沿江湿地保护,建立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建立高危污染产品限制(禁止)制度,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环保考核督查制度。

黄金水道要有黄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认为,建设长江经济带,重点应加快建设“长江经济走廊”和“长江绿色生态走廊”。要构建流域综合运输体系,让长江航运成为沿江发展和产业带聚集的强大引擎;建设要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把一条环境优美、绿色清洁的“美丽长江”留给子孙后代。

“我们同饮一江水,共担一份责。让我们携手拥抱长江、协力呵护长江。”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万勇说出了沿江亿万民众的心声。

水利与经济协同发展 篇4

经过多年努力,水利信息化已经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和常规水利业务计算机化的建设,逐步进入到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水利事务和业务效率与效能的新阶段[1,2,3,4,5]。在这个阶段中,分析型应用系统的开发应用将成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与难点。难点主要表现在信息的综合性主题化应用要求新的水信息基础的支撑,构造以各类数学模型为基础的多尺度预测预警和模拟系统等方面。从实践看,水信息的获取与组织是否科学合理,模型模拟是否有效,已经成为信息技术能否真正进一步提高水利效率与效能的关键,而这正是水信息学研究的重点。

从水信息学的角度看,水信息是认知主体以先验知识和认知模型为基础,目的明确地对水及涉水事务(认知对象)的某一或几方面的描述。通过对这些描述(水信息)进行知识化处理,获得认知对象的变化规律,为水利事务和业务服务。

一般认为,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水信息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信息的获取、集成、同化、建模与分析、模拟与预测、知识发现与应用的理论与方法和实现技术等方面。因此,也可以认为,水信息学是水利信息化重要的理论与方法基础之一[6]。

本文以水信息学的部分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其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和两者的协同发展进行简要讨论。

1 水信息满意度测度

因水信息与认知主体密切相关,可以从认知主体对水信息应用的满意程度定义水信息满意度测度。

设能够满足认知主体(以下简称主体)所需求的信息量为q,描述认知对象(以下简称客体)的信息量为p,s为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满意度。假定s的取值范围为0≤s≤1,在p一定的前提下,当s=0时,表示所提供的信息完全不符合主体对信息的需求;当s=1时,表示所提供的信息能完全满足主体的需求;当0

满意度s可以通过建立信息满意度测度模型来计算,模型输入p,q,输出s,响应函数为ƒ。当p

满意度不能用确定性方法计算时,可以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估计。设被感知信息I的n个维度有刻画I的n个指标,V={ν1,ν1,…,νm}为每个指标的m种满意度级度,对于任意指标i(i=1,2,…,n),均存在一个满意度等级νj(j=1,2,…,m)的隶属度rij,则有第i个指标的单因素判断集:

ri=(ri 1,ri 2,…,rim),(i=1,2,…,n)

对于n个指标的判断集可构造判断矩阵R,即每个被判断的指标确定了从I到V的模糊关系R:

其中rij表示I的第i个指标满意度级度νj的隶属度,一般将其归一化处理,满足。

由于I的不同指标对于认知主体具有不同的意义,即不同指标在评估认知主体的满意度时重要性不同,需要用权重W=(w1,w2,…,wn)描述这种差异,其中wi≥0,且。在此基础上,可用模糊集S*=(s1*,s2*,…,sm*)描述满意度。当I的n个指标之间相互独立时,可采用线性加权法:

当I的n个指标不完全独立时,则采用非线性加权法:

遵循最大隶属度原则,若sj=Max(s1,s2,…,sm),则判定I的满意度属于j级。也可以综合判定,即对各等级νj设定反映主体信息需求特征的参数列向量C=(c1,c2,…,cm)T,用S×C确定I的满意度。

由于水信息满意度测度是信息是否满足水利业务和事务需求的度量,因此,可以用于推进水利信息化的下述方面:

1)确定或优化水信息采集的要素类别及时空尺度模式。通过设定各类水利业务应用要求的满意度,可反向确定水信息采集的最低要求。

2)确定信息组织的合理程度。一般,满意度最大化是进行水信息组织的基本技术依据与要求。

3)各类流域模型的可靠性与适用性评估。根据模型应用目标的不同,确定合理的信息满意度要求,用于对模型的评估。应用满意度最大化原理,可以扩展各类数学模型的建模思路和应用理念。

4)水利信息化发展程度评估。水利信息化发展程度评估所依据的信息,也是水信息的一部分,因此,可应用水信息满意度测试理论选择、优化和评价相应的评估模型。

事实上,水信息满意度测度在水利信息系统规划设计与应用和后评估等方面,均可得到应用,为促进信息技术在水利领域的深度融合与有效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论指导。

2 水信息组织

水信息组织,就是将处于分散状态的各类水信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组织成为便于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使水利业务在应用水信息时的满意度最大化的过程。

信息组织是目的明确的过程,受需求驱动。水信息组织使水信息从无序到有序,“无序”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水信息的分散、多源、异构、自治等;“有序”则是从水信息的认知主体(包括水信息的采集者、服务者和使用者等)角度看,水信息具有清晰的语法结构,准确无歧义的语义,适合认知主体业务应用的需求(特别是综合性、多主题的各类业务应用)语境,并且能够使认知主体的满意度最大化。

水信息组织的基本依据模式,是对水信息描述对象的认知模型。认知模型的结构,不但通过信息满意度最大化反映认知主体的应用需求特征,而且决定了据此获取的水信息具有的基本结构。

下面是水文信息组织的例子。

选择水文学关于水文循环的学科描述为水文信息的基本认知模型,即可导出水文信息的立方体结构。该立方体的3个维度分别是时间维、空间维和属性维,于是有:

水文信息={时间维}×{空间维}×{属性维};

空间维={经度、纬度、高程等};

时间维={年、季、月、旬、日、时、分、秒等};

水文属性维={要素值、量纲、取值范围、表示形式、元属性、观测特征等}。

例如,用HI表示水文信息,T表示信息的时间维,S表示信息空间维,A表示信息的属性维,则水文信息结构可以表示为HI={A}×{T}×{S}。在表示HI时,T和S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A是T和S存在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在水文信息属性维存在的前提下,讨论时间维和空间维才有意义。令水文信息HI的满意度为p(HI),属性维A的满意度为p(A),时间维T的满意度为p(T),空间维S的满意度为p(S),由A、T和S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知:

设给定认知主体的目标水文信息集合为HIset,有组织模式HIset 1,HIset 2,HIset 3,并有p(HIset 1)

3 水信息学与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协同

水信息学的主要学科基础是水文学及水资源、计算水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和信息学等,涉及到水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GIS、数字建模和知识工程等多个学科。分析水信息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应用的实际状况,可以得到,随着水利信息化的推进,会出现新的信息技术应用需求,水信息学则从这些需求中,归纳出需要解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并在本学科体系架构内,研究发展相应的理论与方法,为解决问题提供支撑。如面对水利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中的信息量与服务质量等问题,需要关于水信息测度的相关理论,于是推动了水信息满意度测试理论与应用研究。而水信息组织的理论与方法,则为水信息的采集、汇聚和主题化系统规划建设与后评估等提供基本依据。

显然,水利信息化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供水信息学进行学科交叉研究,为解决问题提供基础理论与方法,并发展学科理论与方法体系,进而为信息技术在水利领域的应用提供前瞻性理论与方法指导,是水信息学与水利信息化协同发展的主要环节。这些环节的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了产学研有机融合,多学科交叉,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模式。

4 结语

水信息的认知、测度和组织与应用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对水利信息化从在线事务处理向信息的深度挖掘应用发展有重要意义与作用。本文以水信息满意度测度和水信息组织理论及其应用为例,作了简要说明与讨论,并归纳出水信息学与水利信息化通过问题、求解、新问题、再求解的模式相互协同的发展方式,为推进水信息学研究和水利信息化的共同发展提供基本参考模型。

摘要:从提升水利信息开发应用水平的视角,简要论述水信息学与水利信息化发展的相互关系,并以水信息满意度测度、水信息组织等理论与方法及应用为例,阐述水信息学与水利信息化协同发展的模式与主要环节,为推进水信息学研究和水利信息化的共同发展提供基本参考模型。

关键词:水信息学,水利信息化,协同发展,满意度,信息组织

参考文献

[1]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年度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5-12.

[2]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度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3-14.

[3]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年度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3-17.

[4]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9年度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3-19.

[5]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年度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3-18.

发展水利经济的思考论文 篇5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各领域的有利举措,推动了各行各业经济形态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也在日益扩大的社会活动范围内创造了不少机遇,同时,在以现代化为基本的生存方式中,涌现出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问题,城市与农村两种经济形态衔接问题等等。而水利经济对于农业的促进与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所以,应该对其经济发展进行新形势下的深入讨论,从而走出一条多元的经济发展道,为国家的农业结构转变、城镇化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概述水利经济的价值与发展现状

在新的形势下,应该与时俱进,因时制宜,所以,应该重新认识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国有着长久的水利工程发展史,而且它关系到国计民生,尤其是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在水利需求方面紧迫,同时我国又属于资源匮乏型国家,幅员辽阔而农村居住地较为分散,小范围的分散,大范围的集中,使得农村经济因水资源的问题而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同时又由于水利工程开发程度不足,在水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保护及科学运营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关系,对于水旱灾害等问题的疏导也欠缺进一步深入探析。虽然水利经济可以增加财政税收,但在利润的获得方面浪费过大,表面上,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然而实际上也是付出了重大的资源浪费等方面的代价。近几年,水利发电、水利航运等工程的推进,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在解决就业方面也有明显的成绩,然而依然存在不合理的部分,所以,应该对其进行反思,并达到“以小博大”的目的。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水利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巨大潜力与无形收益,这方面主要集中于社会效益方面,但应该注意探究如何实现其可循环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二、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解析

首先,对水利工程的认识不足,欠缺新思维,反思能力有待提升。水利工程的作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但可以保障生态环境的持续,还可以进行防洪、发电、航运等,其作用不可估量,其价值还有待发掘。在往常的项目中,过分依赖于业主,战略性不足,制约了其有序发展。其次,我国近些年来的水利工程发展速度快,尤其是以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的推动以来,出现了众多小规模类型的水利发展项目,其中,数量大,规模小,业务交叉现象普遍,重复率过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竞争中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因此总体上导致了该方面市场的混乱,而且使整个收益大大折扣,不但相关的水利经管部门出现了财政问题,而且工程建设的后续资金很难进一步跟进,所以水利经济发展的现状是缓慢的,质量不高的,而且欠缺科学性,浪费较大。第三,即是在水利经济的循环方面,未能建立起良好的秩序,而且人才匮乏,专业性参差不齐,对于团队的建设也不重视,管理松散,创新不足,制度欠缺完善等等。

三、解决策略探析

首先,应该纠正传统的固有思想,认识到新的时代个体及团队的作用,努力研究水利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方略,以系统论等理论方法,重新对水利经济进行评估,引入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并使其制度化,还应该采用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规范市场,时时进行宏观调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从整体上进行思维创新,从体系化的角度展开对水利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增加水利济发展的活力,并且对可能关系到的各方面加以疏理,通过联系的方法,对以往经验进行总结,对大型的成功型水利工程的优异成果加以借鉴。其次,应该从政策上下功夫,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优势,加强监督与管理工作,净化市场,防止恶性竞争,为水利经济的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相关部门还应该进行反思,将主营业务的交叉及不合结构进行重新的调整,从而防止对于社会各方面资源的浪费。严厉整改,并设定相应的评估机制,将指标细化,对每个环节,每个项目的节点进行统计式的管理,让其形成一一对应,从而保证评估审核的有效性,准确性。另外,还应该进行一些扶持政策的考虑,对不同的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根据实际的结果,做出相应的政策倾斜。第三,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将财务收入,与部门间的工作进行合理的调配,以和谐促发展,将各方面的资源进行进下的整合研究与推动,完善机制间的融合,把市场、制度统一起来,使融资、竞争、激励成为整体的推动力。第四,培养人才,以科技为先导,注重产业链的搭建,使就业与推动经济发展互相促进,形成可循环的经济发展道路,开辟领域间的合作共营,提高工作效率,将成本降到最低。增加一些培训人才的策略,并进行专业素质以外的思想教育,使其主动性发挥出来。同时,关注时代中的合作精神,加强团队建设,以共同的力量来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把水利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同时,也应该使与其相关的对象得到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水利与经济协同发展 篇6

关键词:河北省;海洋渔业经济;产业结构升级

1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海洋渔业经济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需要“先行”的是两个领域,即环保和交通。产业升级转移则是重点领域。

河北省海洋渔业经济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交通的快速发展缩短了运输时间给河北省渔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便捷途径,从新鲜水产品的养殖或捕捞到餐桌的时间缩短,给人们提供了更加新鲜、优质的水产品。交通的发展也拓宽了水产品的服务半径,京津冀一体化使河北水产品可以快速占领京津市场,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样迎来了挑战,河北省周边如山东省、辽宁省同样可以借助京津冀一体化交通便利的条件将其产地的水产品挤进京津市场,这样迫使河北省渔业需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品牌,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

环保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又一重点,这对河北省海洋渔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走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民群众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对食品安全及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海洋渔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也不能以提高产量乱用违禁药物确保水产品成活率来追求利益,河北省海洋渔业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势必需对现有渔业经济产业结构分析找到产业升级路径,促使河北省渔业经济良性发展。

2河北省海洋渔业经济现状

河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从2009年的1386 099.85万元到增加到2013年的2 252 356.57万元(见表1),年均增幅12.4 9/6,但存在着严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渔业第一产业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绝大比例,而且增长速度超过渔业第二、三产业产值,见图1。河北省渔业第一产业产值增长772 034.64万元,年均增幅13.6%,渔业第二产业产值增长78 027.24万元,年均增幅9.4 9/6,渔业第三产业产值增长16 194.84万元,年均增幅4%。

2.1河北省渔业第一产业现状

渔业第一产业由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海水捕捞、淡水捕捞、水产苗种组成。2009年到2013年河北省渔业第一产业产值增速较快,增加386 158.58万元,增幅为111%,其中海水养殖产值增幅较大,海水捕捞产值已经出现逐年下降的态势,淡水养殖产值增幅速度趋缓,淡水养殖产值和水产苗种产值有所增加,但增长速率减弱。河北省渔业第一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海水养殖所带来的产值。见图2。

2.2河北省渔业第二产业现状

河北省渔业第二产业产值2009到2013年呈现增加的态势,增加78 027.24万元,年均增幅达9.4%。其中增加产值最多的为水产品加工,增加63 970.37万元,年均增幅9.2%;建筑,增加4 650.00万元;渔船渔机修造增幅较快,增加4 723.79万元,年均增幅24.6%;渔用绳网制造出现负增长,见表2。

2.3河北省渔业第三产业现状

河北省渔业第三产业在2011—2013年逐步增加,休闲渔业所占比例逐渐增加,水产品仓储运输,流通也显现出增加的态势。休闲渔业是对渔业生产的良好补充,因地制宜设计休闲渔业项目,建造与其相关的设施,以休闲渔业来促进渔业产业的快速提升。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的发展促进物流仓储的发展,水产品的物流仓储,流通也是渔业经济增加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见图3。

3河北省渔业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它是在以追求国民经济效益最优为目标下,根据本区域的特点通过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特点包括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技水平、人口模式、国际经济关系等,使其达到与以上特点相适应的各种产业协调发展的状态。

2013年河北省渔业第一产业占总渔业经济总产值的84.79%,第二产业占10.84%,而第三产业只占4.37%。说明河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的大部分贡献来自于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北省海洋渔业中海水养殖品种主要以贝类为主。见图4。

河北省渔业第一产业中,养殖的产值已经超过捕捞产值,而海洋捕捞产值却已经在逐年减少,说明河北省渔业已经逐步减弱资源消耗性的经济增长方式。海水养殖的产值增速明显高于淡水养殖产值,海水养殖和海水捕捞产值明显高于淡水养殖和淡水捕捞产值,说明海洋渔业成为河北省渔业经济中的主导。

河北省渔业第二产业中,水产品加工创造的产值明显大幅增长,但是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高科技植入程度较低,特色不突出,致使竞争优势不明显。产业链条短,应逐渐提高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中休闲渔业产值有增长趋势,但还未发挥出重大作用,河北沿海地域主要集中在沧州、唐山和秦皇岛,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下,三地休闲渔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河北省应抓住机遇顺势发展,将休闲渔业与滨海旅游良好结合,成为河北经济新的增长点。

4河北省海洋渔业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与路径选择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优化海洋渔业三产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海洋渔业产业机构升级。

4.1政府加大与京津合作力度,促进加大投资力度

京津冀协调发展还需要河北省在政府层面多与京津协调、统一部署,得到来自政策方面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政策支持河北省海洋渔业新技术、新发法的科研立项,资金支持是良好的保障,促进河北省海洋渔业采用新技术、提高新产能。

4.2以科技支撑发展河北省海洋渔业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人才,关键要发挥人才作为战略资源的能动性。做好河北省自有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借助京津的科技平台,提高自由人才的科研能力及先进技术转化能力。注重海洋科技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持续性向河北海洋渔业提供技术支持,建立自己的专门的海洋大学,增强综合竞争实力,促进河北省达到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不断深化,创新发展,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河北省整体经济实力。

4.3引导产业重心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河北省海洋渔业第一产业中近海捕捞已经得到一定的控制,实现产值下降的态势。应提高第一产业的技术投入,促进科技的植入,借助高新科技促进增产。从2008年之后我省远洋捕捞作业已经停止,适当时机应当恢复远洋捕捞生产,增加海洋捕捞的同时可促进我省造船修船,网具生产促进渔业经济综合实力提升。

第二产业中水产品的加工首先走出特色,与食品科技不断融合和提升,深化加工,多出以科技支撑的新产品。渔用饲料和药品更需要新的科技力量,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第三产业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潜力巨大,应抓住发展时机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与沧州、唐山、秦皇岛沿海各地旅游发展相结合统一部署、协调,不断深化涉海旅游,将生态渔业融入旅游,使旅游与养殖、垂钓协调发展。

4.4走环保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水利与经济协同发展 篇7

县域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国大部分县市都大力发展了村镇银行,并以此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逐渐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1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早在2006年末,银监会就开始调整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入机制,并在2007年1月份开始实施《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职责,则为县域的“三农”提供支持与服务,以有效解决乡镇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的问题。截止到2008年2月,已有二十多家村镇银行相继开业。

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具有自身的优势,如流程简易、迅速快捷等,因此对于农村及农业的发展而言,有着非常大的驱动力,非常符合村镇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而作为一种新型的村镇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其自我发展的适应能力非常强,不断提成自身的金融服务水平。因此,就目前而言,县域的经济发展还是与村镇的银行发展有着非常大的联系的。

2 村镇银行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存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方面,村镇银行的存贷款规模过小,难以满足村镇群众的创业需求。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中严格规定,贷款实行存贷比率管理,且上限在70%左右,而对于一个客户的最大贷款额度不得超过资本金的5%。

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起步比较晚,早期发展的规模较小,供需失衡。且在《村正银行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对村镇银行实行存贷比率管理,上限为70%。而一个需要大量贷款的客户,则无法贷款所需数额,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这意味着,一个客户在村镇银行中所能贷到的款项是非常有限的,这种小额度的贷款对于县域的优质客户而言是完全不具备影响力的。另一方面,存贷利差过小,并不利于银行的收益。村镇银行属于小规模的金融机构,其自身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而过小的存贷利差更进一步加剧了其存在的经营风险。但是,村镇银行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且在短时间内,应对风险的能力还有待提升,给村镇银行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此外,村镇银行是新生的机融机构,因此,其无论是在财力还是物力方面,都非常匮乏,且客户群体少,客户质量不高。而由于县域群众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在推行村镇银行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国有银行及农信社等大型的银行对乡镇银行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这也是村镇银行发展需要面临的一大挑战。这些都是当前村镇金融机构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对于新兴的生命力而言,在国家的扶持下,能获得强有力的支持,但是,走出困境还需要更大的努力,需要时间和人力等资源的投入。

2.2 村镇银行落实服务政策难度大

一是村镇银行本身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一般的国行不同,它以追求世实际经济效益为目标,因此其自身就具备着逐利的本性。但是,《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定位是服务县域经济,因此经营的原则是“小额、分散”。但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村镇银行得到的各种优惠及扶持政策非常有限,而大型企业风险小,经营稳定,因此,绝大部分的贷款目标均倾向于大规模的优质客户。因此,村镇银行还无法“小额、分散”的经营原则。

二是村镇银行的定位与风险相矛盾,村镇银行的运行目的主要是支持相关的涉农支小政策,但是村镇银行在其运行过程中又离不开商业化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当前的县域经济环境下,信贷业务风险越来越高,村镇银行在保持自身盈利和促进相关政策业务的开展方面越来越难以保持平衡。

2.3 网络设备滞后阻碍了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

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为有效提高村镇银行的业务水平,凡具备条件的村镇银行均可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而要达到这些条件,则需要不断提高网络设备的研发,加大网络技术的支持。而大多数的村镇银行都刚刚起步,在资金方面存在困难,对于大量的成本投入,给自身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担。所以,村镇银行要想更好的发展,当前面临的网络问题主要有:①支付手段问题,目前村镇银行还未能实现全面的网络化和电算化,还没有在线支付系统,很多业务无法正常开展;②网络公信度问题,村镇银行无法实现信息化,就无法通过网络实现认证,导致企业和个人在进行核查时,无法及时认证银行的信息,导致整个机构工作效率低下,还增加了工作任务量;③反洗钱问题,村镇银行规模下,资金处理能力有限,与外界的合作和联系比较少,对于资金的处理不够及时,也是其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这些都是由于没有实现网络化,无法接入现代的互联网信息系统,导致财务管理能力缺陷,账户管理水平低下。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3 村镇银行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有效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完善其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并且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推动自身的发展。一方面,从税务方面,对起步阶段的村镇银行给予相应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加快建立“三农”政策性保险机构,降低村镇银行的运行风险;第三,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及相关的激励机制。

3.2 拓展资金来源

村镇银行的发展,除了国家需要给予相应的信贷支持以外,还需要不断拓宽其资金来源,努力降低村镇银行的操作成本。为此,需要应做好以下工作,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不仅要做好实体服务工作,还需要加大网络宣传,利用互联网信息为自身打广告,以进一步增强群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其次是加强设立村镇银行的分支机构,以充分扩宽其业务范围;三是加强村镇银行的从业人员对“三农”领域的了解,以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同时,为银行的循环发展吸引大量的外来资金;最后是不断完善自身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加盟。

4 加强网络设备建设

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设施建设对其发展的影响,加强网络设施建设。一方面,多渠道创新服务模式,以村镇银行的总行为依托,不断开发其在农村、社区建立起自助服务站、服务网点以及服务流动站等特色服务以有效解决目前各县域村镇银行网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化村镇银行与其他银行或同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不断的交流学习来弥补自身的网络技术落后的劣势。最后是加强核心业务系统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与支付结算部门进行合作,以提高其网络运行管理水平。

5 总结

针对于目前村镇银行的发展,对县域的经济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二者可谓是协同发展。但是,由于村镇银行是一种新生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为了有效促进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进而为县域的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相关部门还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完善村镇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飞.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路径[J].中国金融,2015(04).

[2]梁继锋.村镇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山西省朔州市为例[J].经济师,2015(07).

[3]容县桂银村镇银行大力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J].区域金融研究,2015(07).

水利与经济协同发展 篇8

一、港口物流

港口作为国内外物流运输的口岸和枢纽, 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来发展运输业, 对我国物流经济市场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港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为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 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港口物流是物流产业的分支, 涵盖了物流产业链条的所有环节, 像配货、货物存储以及货物运输等, 是以物流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产业。港口物流的出现, 带动了我国物流产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增长, 加快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步伐。港口物流都是以我国的中心港口城市为发展基地, 为国内外的物流贸易创造了条件, 加强了我国与国外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沟通与交流, 发展了我国的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港口物流的发展, 实现了我国物流经济与国际接轨的伟大目标, 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对我国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的区域内, 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公共作用而形成的经济体。区域经济的特点就是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范围性和分布性。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很多发展因素的影响, 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该区域的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社会形态、科技等的发展对区域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区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能区域经济的经济单位很小, 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国来说, 对我国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度比较小, 但是多个经济体进行融合, 会形成强大的经济体,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使管理经济范围变小, 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管理, 对经济的发展目标更具针对性。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国有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构架, 为国家管理国家经济带来了便利。

三、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1、港口物流的发展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

港口物流能够直接为该区域带来直接性的经济效益, 附近交通便利, 运输条件优越, 能够带动附近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 港口物流快速发展, 推动了我国物流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物流产业发展迅速, 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的蓬勃发展, 为该地区的人们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既解决了就业困难的问题, 同时也促进了地区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该地区的提供了直接性的经济效益。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 各个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地区建设逐渐增强, 地区企业类型不断增多, 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地区与国家经济接轨的伟大目标,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我们选择了江苏徐州作为研究对象, 徐州市是江苏的第二大城市, 是国家的综合交通枢纽, 是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 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港口物流一般最大的服务类型就是对外贸易, 因此, 选择徐州为研究对象再合适不过了。据有关资料显示, 江苏省徐州市2012年的港口物流货物吞吐量是1.29亿吨, 第一产业增加值是34.89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是545.98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是399.26亿元, 我国的进出进口贸易额达到了130.80亿美元 (如表1所示) 。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得出, 港口物流的出现, 推动了我国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发展, 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创造了前提条件。

根据江苏省徐州市的实际情况, 为了体现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 我们绘制了一个表格加以说明, 本文用X1代表港口货物吞吐量, X2代表第一产业增加值, X3第二产业增加值, X4第三产业增加值, X5代表进出口贸易额, X6代表进出口贸易增长率, X7代表固定资产投资额。通过绘制这个表格, 利用表格中的数据来体现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见表1)

2、港口物流促进区域经济新生经济群体的产生

港口物流能够促进区域经济新生经济群体的产生, 有利于区域建立新型的经济群体和形态。港口物流的发展过程中, 周围的经济群体也会发生变化。港口物流的出现, 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影响周围的经济产业结构, 会随着港口物流而兴起和港口物流相关的众多产业, 方便港口物流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区域性建设与发展。港口物流在进行的过程中, 会对区域的人力、物力、金融、信息等要素产生一定的影响, 并对不同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分配, 以适应港口物流发的展。对人力方面, 港口物流的迅速发展, 经济发展迅速, 会对人们产生一定的吸引力, 会不断地加入港口物流产业的行列, 使得港口物流的产业也越来越大, 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建设, 形成了多种新型的经济群体, 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港口物流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我国的物流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从存货、仓储管理、配货、运输等方面的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促进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港口物流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通过发展港口物流的方式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发展港口物流, 主要针对两个大型市场, 即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在我国, 主要是在我们国家范围内进行港口物流的发展, 用于我国的国内运输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生活以及各个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 社会对物流产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 促进了我国企业类型的不断增多, 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多, 企业之间的贸易来往也在不断的扩大, 而港口物流在其中发挥着桥梁式的作用, 推动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在国际贸易方面, 港口贸易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是港口物流发展的目标性对象, 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带动我国的国际贸易数额不断的增多, 增强了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 实现了联系国内外贸易的重要枢纽。港口物流的发展,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实现了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目的。

四、区域经济对港口物流的作用

港口物流的快速发展, 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周围区域的经济产业不断的发展, 使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区域经济的不断增长, 为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和经济环境。只有拥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地区才会为发展港口物流提供基本条件。如果在一个经济萧条、人烟稀少的地区发展港口物流, 相信港口物流产业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发展港口物流的必然条件。因此, 重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是港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对港口物流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只有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 港口物流才能够找到发展的契机, 实现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由此可知, 我们对港口物流中的港口的选择尤为重要, 适当的选择比较发达的城市, 像江苏的南京、徐州等发达城市, 徐州虽然属于内陆城市, 但是徐州是江苏省重要的经济、商业和对外贸易中心, 可以为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促进港口物流的发展。区域经济是港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港口物流建设需要一定的地面空间, 区域经济能够满足港口物流的要求, 提供充足的港口物流发展空间, 为港口物流的发展创造空间条件。

五、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1、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物流业务

为了促进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应当以发展地区经济为目标, 可以从地方的区位和地理位置方面考虑, 探寻地方的特色物流业务, 既能够发展港口物流产业, 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例如江苏省的徐州市, 是国家的重要交通枢纽, 也是江苏重要的经济与对外贸易中心。针对徐州市存在的特点, 可以从徐州附近考虑发展企业贸易和国际贸易类型的港口物流, 实行具有徐州特色的港口物流模式, 有利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注重发展地区区域特色物流贸易, 有利于在物流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减小港口物流产业之间存在的竞争力, 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 提高港口物流运输的发展水平, 进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2、加强港口建设

如今, 在港口物流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制约着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由此可以反映出我国港口物流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应当加强对港口物流的体系建设, 改善港口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查漏补缺, 健全港口物流体系。港口物流体系中包括管理体系和执行体系。港口的管理体系主要是对港口货物、仓储、人员等的管理, 在现代港口物流建设体系中, 经常出现仓储问题、货物安全问题、人员问题等, 要想让港口物流得到快速发展, 加强对港口物流中管理体系的管理环节尤为重要。港口物流管理体系是港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着货物的安全问题以及仓储情况, 是发展港口物流产业的基础性内容。另一方面就是港口物流的执行体系的建设。港口物流中的执行体系一般主要是指物流运输, 如今在物流运输环节经常出现货物遗失、货物受损、货物错送等问题, 为了避免更多的损失和问题, 加强港口物流的执行体系尤为重要。

另外, 建设全新的航线, 为扩大港口物流的运输范围提供重要条件。航线是港口物流运输的基础和保障, 加强对航线的建设, 有利于促进港口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 实现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提高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3、强化港口物流的服务意识

强化港口物流的服务意识是促进港口物流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企业而言, 经营与管理非常重要, 而忽视了企业的服务意识, 导致企业失去了良好的口碑, 认可度和信任度急剧下滑, 吸引不了其他企业与之合作, 导致公司业绩无法提升。这样的状况在港口物流中也会经常出现, 强化港口物流的服务意识是赢得信任和认可的关键。加强对港口物流的相关部门应当对企业员工进行服务意识的宣传, 强点企业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 做好港口物流的服务工作。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往往会影响服务态度, 因此, 把提高港口物流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当做提高企业服务意识的前提内容, 为构建港口物流发展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热情的服务意识贯彻到底, 吸引企业前来合作, 促进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 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进步。

六、结束语

为了顺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要求, 港口物流产业不断兴起, 近几年的物流市场经济不断提升, 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港口物流的发展, 带动了周围经济的不断增长, 实现了我国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 形成了港口物流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的态势。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的物流经济取得了卓越的发展。近几年, 我国的港口物流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由于港口都是沿海或者交通地理优越的城市, 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 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交通运输条件, 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与对外贸易经济的共同发展, 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对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港口物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参考文献

[1]胡康成.我国港口物流业现状及发展策略[J].水运管理.2013, 03 (01) :121-122.

[2]汪晓霞.长三角地区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J].现代商业.2013, 08 (02) :68-69.

水利与经济协同发展 篇9

1 河北经济发展与地区远程教育调研分析

1.1 河北经济发展概况

河北省位于渤海湾的中心地带, 有秦皇岛港、曹妃甸港口、黄骅港等国际国内港口, 经过改革开放数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河北省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总数、主要农产品产量、化学原料产量、干线公路、地方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均居前列。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 依托国家政策优势, 河北省经济发展必将进入新的发展时代。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 远程高等教育作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 也势必成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有力贡献。

1.2 河北开放大学远程教育调研分析

河北开放大学的前身是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支撑, 实施远程开放式教学。开放大学免试注册入学, 实施弹性学习、学分银行等方式, 坚持宽进严出的办学原则, 学习时间相对宽松, 更是打破了传统普通高校学习模式的局限性, 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多种学习需求, 为不同阶层人员的继续教育提供平台为目标, 促进了教育公平, 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助力。但是, 伴随社会公共教育的发展, 造成原本生源结构的变化, 加之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不断需求, 河北开放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面临极大考验;京津冀教育的兼容并蓄, 经济与教育的协同前行, 又对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有提供了空间。挑战与机遇并存, 开放大学只有不断完善自身建设, 增强自身实力, 提高自身吸引力, 才能更好的融入教育发展的大潮中。

2 河北开放大学建设与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策略分析

2.1 优化专业结构, 适应经济特点

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方向、目标和结果。开放大学建设应立足地区发展需要, 专业结构应符合或趋同于地方经济地点, 以地方产业结构特点为依托, 以市场需求准入为导向, 进行专业结构的改进和调整。例如:河北省是农业大省, 涉农专业虽已有构建, 但可根据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对不能更好满足社会需求的相关涉农专业进行适当调整, 以期更好的服务于地方发展。另外, 新专业的确定、新方向的产生应有与之配套的相关服务, 学校要及时的从教学管理、硬件设备、软件服务等多方面给予必要的补充。总之, 学校在专业结构设置中, 要更多的考量地区需求, 根据地区人才培养状况及地方经济建设模式, 面向地方支柱产业、国际服务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靠拢, 建立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

2.2 改变课程设置, 规范学科门类

当前, 学校专业名称、学科门类有不规范的现象, 比如部分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生培养方向基本一致, 但却有两到三个不同的专业名称;同样名称的专业课程在不同培养层次的课程设置、考试方式、学习特点上又有差别;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轨等问题, 这些状况很容易造成学生在专业选择、课程结业等方面的困难。所以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情况并根据自身定位, 合理科学的设置学科专业, 全面考量专业课程设置, 规范学科门类, 使之更好的与专业培养计划相一致, 努力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专业体系的建立。

2.3 依托本地特色, 确定服务定位

开放大学建设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准确的自身定位是关键。根据本省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积极完善专业设置及学科体系, 促进服务新兴行业专业和职业变迁专业的形成。例如, 河北开放大学可依托本地地理优势,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 充分了解行业发展需要, 寻求服务业或其他特色产业培训项目, 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服务定位。

总之, 开放大学建设应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 在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目标下, 从服务与地方经济发展入手, 在专业结构设置、学科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完善等方面, 都必须坚持“以服务地区发展为宗旨, 以提升学生就业为导向”, 从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开放大学远程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即是开放大学本身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地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河北开放大学自成立之日起, 其发展与地区经济密不可分,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中, 远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会越来越大, 两者相互促进。

摘要:远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 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高等远程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能动作用, 当其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时起促进作用, 反之将起阻碍作用。因此, 在国家大力提倡协同发展的背景下, 研究二者的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当前河北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入手, 探讨河北开放大学远程高等教育建设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关键词:开放大学,建设,协同,经济,策略

参考文献

[1]陈鸿彬.河南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抉择[J].经济经纬, 2002 (06) .

[2]吴新丽.河南经济发展的新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01) .

水利与经济协同发展 篇10

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物流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刺激对物流的投资,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及其表现特征, 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维度。

综合国内外的已有研究成果来看, 国外学者较少将研究聚焦于区域物流层面 (Jara-Diaz[1];Alfred Weber[2]) , 一般认为区域物流以区域经济为发展基础, 同时又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国内的研究比较丰富, 可总结为三个方面:①描述指标 (贺玉德、马祖军;郭湖斌;王珍;吴新燕、王常伟;吴爱东) ;②研究方法 (崔国辉、李显生;任伟;吴爱东) ;③主要结论 (张鹏;周俊颖;夏燕菊;王小丽;封学军;张梅青;田慧丽、刘刚) 。主要的问题有:一是研究层面过于宏观, 一般都是省区以上范围的研究;二是过于依赖区域经济理论, 重视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长期协调关系的定量描述, 应开展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的动态互动进程的研究。

本文对邢台地区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的研究, 在参考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以公路货运量、铁路货运量和邮电业务总量为区域物流指标, 第一产业总值、第二产业总值和第三产业总值为区域经济指标, 选取邢台2006-2013年公路货运量、铁路货运量、邮电业务总量第一产业总值、第二产业总值和第三产业总值进行弹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给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特征, 从动态协同关系与长期协同关系视角, 给出邢台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指标与方法选取

参照贺玉德、马祖军;郭湖斌;王珍;吴新燕、王常伟;吴爱东等选取第一产业总值、第二产业总值、第三产业总值、铁路货运量、公路货运量和邮电业务总量建立回归模型, 采用弹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邢台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动态协同关系。邢台市2007年-2013年相关数据见表1。

表1结果表明第一产业比重维持在16%左右, 而第二产业占比重超过50%, 但是比重在逐年递减, 第三产业比重逐年递增, 从25%增长到接近32%。这些数据说明邢台市是以重工业类的第二产业为主的区域, 政府在逐年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 第三产业增长的速度明显快于第一和第二产业, 现代服务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发展。2006年3月, 在全国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规划纲要》中, 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里单列一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 标志着现代物流业作为产业的地位在国家层面得到确认, 体现了国家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这也为邢台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公路货运量持续增加, 进一步说明邢台市是以公路运输为主, 邢台市国道、高速公路形成了高速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保障, 对配送体系影响尤其巨大, 极大地带动了城市物流的飞速发展;铁路货运量在2006-2009年持续减少, 而在2009-2013年又持续增加, 这主要是受2007-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而2009年以后出现持续增加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投资40000亿人民币以拉动内需, 投向了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邮电业务总量逐年增加, 这与政府支持物流业和民众需求是分不开的。

数据来源:2007-2014年邢台统计年鉴及邢台市统计局统计公报.

2 统计分析

2.1 动态协同关系

采用区域经济物流弹性指数, 评价邢台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动态协同关系。区域经济物流弹性指数E=GDP增长率/货运量增长率, 若E>1, 说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区域物流增长速度, 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物流发展;若E<1, 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小于区域物流增长速度, 区域物流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若E=1,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 达到良性互动状态。邢台地区区域经济物流弹性指数见表2。

数据来源:邢台统计年鉴2007-2014.

表2数据结果表明2006-2013年邢台地区区域经济物流弹性指数变化较大, 2007年指数为1.89, 2009年指数为12.50, 这两年指数均大于1, 尤其是2009年指数达到12.5, GDP的增长率历年变化不大, 集中在10%左右, 货运量增长率达到76.1%, 增长速度很快, 这主要是公路货运量由3992万吨增加到7683万吨所致, 增长了92.5%。说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区域物流增长速度, 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物流发展;2008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指数均小于1, 说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小于区域物流增长速度, 区域物流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2013年指数为0.97, 接近1, 说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 达到良性互动状态。

2.2 长期协同关系

2.2.1 描述性统计

统计学描述是统计学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为采用其他的统计学分析方法打下了基础, 为进一步进行统计学分析提供了依据。描述性统计主要用于描述统计量计算和变量标准化, 在利用相关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前, 我们有必要对三种产业整体状况进行分析和把握, 使用SPSS11.5软件对邢台市三种产业进行描述性统计, 结果见表3。

从表3的描述性统计来看, 第一产业总值平均为1867176万元, 第二产业总值平均为6575269万元, 第三产业总值平均为3438312万元, 第二产业总值最高, 第三产业次之, 第一产业最低。

2.2.2 相关性检验

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间密切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 有双变量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距离相关分析。我们主要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中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等统计量。三种产业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注:*表示双尾检验10%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5%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

表4结果表明, 与第一产业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自变量分别是公路货运量、铁路货运量和邮电业务总量, 与第二产业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自变量分别是公路货运量和邮电业务总量, 与第三产业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自变量分别是公路货运量和邮电业务总量;三种产业的相关关系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 其中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相关系数为0.983, 与第三产业的相关系数为0.992,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相关系数为0.989, 都属于高度正相关, 具有统计意义, 这些结果说明了三种产业的选择是合理的。

2.2.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为分析物流与经济的相关性, 以公路货运量、铁路货运量和邮电业务总量为分析变量, 使用SPSS11.5软件对产业总值进行回归检验, 回归模型见公式1, 回归结果见表5。

公式 (1) 中i=1, 2, 3, 表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t=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βj表示在其他自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自变量变动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因变量Industry平均变动的单位数, 也叫偏回归系数。

2.2.3. 1 拟合优度检验

(1) 样本判定系数R2。

统计学原理表明, 对横截面数据的回归分析, R2越接近1拟合程度越好, 从表5的结果输出来看,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个模型的R2分别为0.984、0.975、0.995, 模型的拟合优度好。说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变动中有98.4%、97.5%、99.5%可以由自变量公路货运量、铁路货运量和邮电业务总量解释。

③复相关系数R。

2.2.3. 2 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 (t检验)

表5的回归结果表明, 公路货运量对三种产业均显示出显著的正向影响, 其它变量保持不变时, 公路货运量每增加1个标准差单位,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增加0.404、0.833、0.472个标准差单位, 其中, 对第一产业的影响在10%的水平上显著, 对第二产业的影响在5%的水平上显著, 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铁路货运量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均显示出不显著的正向影响, 对第三产业显示出不显著的负向影响;邮电业务总量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显示出显著的正向影响, 其它变量保持不变时, 邮电业务总量每增加1个标准差单位,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增加0.539、0.543个标准差单位, 其中, 对第一产业的影响在10%的水平上显著, 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

注: (Bata) 代表标准化系数, 显著性水平*表示10%, **表示5%, ***表示1%.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公路货运量的增加直接带动三个产业的增加, 尤其是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最大 (0.833) ,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和邢台的地理位置以及其运输方式的选取有关。邢台西依矿产、旅游资料丰富的太行山, 背靠资源大省山西, 有利于利用山西煤炭资源, 邢台的交通方式主要通过公路运输来实现, 所以公路对三个产业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邮电业务总量增加充分说明了邢台物流信息化的便利程度, 导致了邮电业务总量的增加带动了三个产业;铁路货运量对三个产业的影响幅度较小。

2.2.3. 3 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 (F检验)

表5的回归结果表明,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个模型中F值分别为79.662、53.02、278.255, 且都是在1%的水平下显著, 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

2.2.3. 4 D-W检验 (Durbin-Watson杜宾-瓦特森检验)

从表5的计算输出结果可知,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个模型中Durbin-Watson分别为1.992、1.915、2.119。DW值在2.0附近, 模型符合无自相关性要求。

3 决策建议

3.1 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区域经济物流弹性指数和回归分析对邢台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有明显的动态协同关系。从表2区域经济物流弹性指数计算结果看, 可以根据E的值将邢台物流业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①E>1, 物流缺乏阶段, 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物流发展;②E<1, 物流充裕阶段, 区域物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阶段 (2007年-2009年) , 在这个时期内, 邢台区域物流发展远远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这个时期经济活动产生的物流需求主要依靠各产业内的企业自行解决, 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一阶段, 即物流能力平均每提高1%, 邢台区域经济平均提高4.84%, 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物流发展。

第二阶段 (2010年-2013年) , 邢台物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 即区域经济每增长1%, 邢台物流业可以获得约1.41%的增长, 区域物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是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有明显的长期协同关系。表5的结果表明, 公路货运量对三种产业均显示出显著的正向影响, 说明公路货运量对邢台经济增长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一结论与实际发展经验相符。公路货运量的增加直接带动三个产业的增加, 尤其是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最大 (0.833) , 这与邢台所处的区位优势有关。邢台西依矿产、旅游资料丰富的太行山, 背靠资源大省山西, 有利于利用山西煤炭资源;邮电业务总量对第一、第三产业显示出显著的正向影响, 对第二产业显示出不显著的正向影响, 说明邮电业务总量对邢台经济增长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一结论与实际发展经验相符;铁路货运量对三个产业的影响不显著, 影响幅度也较小, 尤其是对第三产业显示出不显著的负向影响, 这与实际发展经验不相符。合理的解释为:邢台的铁路主要是京九、京广铁路, 这两个铁路主要为北京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与邢台经济的关联度不高。

3.2 对邢台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从表2可以看出, 2009年后的区域经济物流弹性指数均在1以下, 说明经过多年的发展, 邢台物流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邢台应利用物流充裕的有利时机, 调整物流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建立较大规模的物流企业、物流园, 为应对将来更高的物流需求奠定基础。促进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有效实现京津冀和中原经济区的承接。

摘要: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区域经济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 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以公路货运量、铁路货运量和邮电业务总量为区域物流指标, 第一产业总值、第二产业总值和第三产业总值为区域经济指标, 选取邢台2006-2013年有关统计数据进行弹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具有显著的动态协同关系和长期协同关系, 并对邢台物流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水利与经济协同发展 篇11

协同是指系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个体相互作用和有机整合的过程。国内外对流通业与相关产业协同的研究主要侧重研究了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在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的内涵方面,邹筱等(2012)认为需要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来促进流通业专业化的服务与制造业的物流需求之间的融合[1]。陆剑宝和梁琦(2012)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存在着三种协同关系,分别为基于产业集群的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基于价值链的生产性服务业协同以及基于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协同[2]。在流通业对制造业促进作用方面,Gie-lens et al(2001)提出诸如品牌运营、市场销售等重要流通环节对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会起到重要作用[3]。在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机理方面,(Harring-ton,1995;吕政,2006;庄尚文等,2008;吴群,2008;高峰等,2012)、(Hutton,2004;陈宪等,2004;黄福华等,2009;Cohen,2013;韦琦 ,2011)、(Czarnitzkiet al,2000;Hauknes et al,2008;陆小成,2009)分别从获取外部规模经济、分工深化的需要、实现互动创新三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学者(王珍珍等,2010;刘丹,2012;黄宽,2012;赵霞,2012;孙鹏等,2012;雷勋平,2012;施国洪等,2010;韩丹丹,2011;王军等,2012)主要采用了灰色关联、投入产出、协调成熟度与DEA这四个模型对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性进行了测度与评价,主要结论是两者发展不够协调。在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的研究方面,李丽(2014)研究了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演进的过程,定量分析了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所处的阶段,指出目前我国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4]。至于流通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赵萍(2007)认为流通业产业与区域经济有较强的关联性,流通产业集群通过集聚产生扩散效应,进而对区域经济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5]。流通业集群形成的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形成巨大的辐射作用,使得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不断增强。国内外关于流通业的研究成果很丰富,但就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机制研究较少,因此,文章首先论述二者协同发展的机理,然后构建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八大机制,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二、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效应分析

流通业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发展对双方经济功能的发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正相关协同效应、交叉协同效应和多层级协同效应。

(一)流通业与国民经济的正相关协同效应

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流通业承接着生产和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流通业规模及效率提高,国民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转效率将会明显改善。流通业的发展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不一致,甚至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则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瓶颈。反过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流通业的成长起到了强大的带动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流通业将逐渐具备相对独立性,并逐步成熟。因此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具有正相关的协同效应。

一方面,流通业通过连接生产和消费对国民经济中的企业生产和各个行业的发展发挥着引领市场、决定生产、促进消费的作用。具体来看,流通业通过发挥其规模优势以及采用先进的流通模式等手段降低产品价格和经济运行成本;通过商品流通交换和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把各个不同产业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增强了各个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最终提高优势产品、企业、产业的竞争力,进而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对流通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有利于促进流通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流通模式的不断创新。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越强对流通业正向辐射效应越强大,具体表现在政府及社会加大对流通业的投资力度,流通业的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善,从而流通业获得较快发展。

(二)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内部交叉协同效应

流通业和国民经济内部存在着交叉的影响过程:首先,流通业发展对经济发展贡献较高,流通业产值增长越高,GDP的增长速度就越快。其次,流通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中的就业状况可以产生明显的影响。流通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人力资本要求相对较低等特点决定了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成为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最主要行业之一,在就业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最后,从流通业与其他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可知,流通业是前向部门,流通业提供的大多数产品属于生产服务型资料,而各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有效消费这些生产服务型资料来实现的。

(三)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内部多层次协同效应

由于流通业与国民经济的主体层次性,流通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协同作用依次存在于企业、产业层级上。在企业层次上,流通业整体发展是各类流通企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最终亦来源于这些企业产生的贡献。在产业层次上,各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集群的构成会导致对流通业产生不同的需求,从而影响流通业内部构成以及流通业规模的变化。同样,不同区域流通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也会影响到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形成,进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流通业内部构成特征在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多层次协同效应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方面,流通业的内部结构是生产力分布特征的表现[6]。因为具有流通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不仅是生产性要素,也是具有内在价值追求的资本性要素。人才的分布在流通业的不同内部结构中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流通业的内部结构是资源的蓄水池,流通业的不同结构特征导致了不同区域内资源的分布状况差异,资源的积蓄作为经济运行高效率的重要标志,促进了资源集聚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三、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

(一)框架构建

流通业与国民经济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复杂的综合系统,根据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效应,并结合二者的发展现状,本文构建了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机制如图1所示。

(二)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

1. 市场调节机制。流通过程诸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复杂多变的市场关系,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可以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具体包括:(1)价格作用机制。价格机制的运行贯穿流通的整个过程,是市场流通的重要调节机制。具体表现在:首先通过运用价格机制,协调市场供求,合理调节流通中商品的供求关系,实现供求稳定,促使价格与价值的统一,进而实现商品的充分流通,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其次,价格机制调节能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和流通中商品的合理比例分配。参与交换的当事人的收入和支出,受流通过程的价格波动信号的影响,生产者会根据成本和利润的变动来重新组合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相对价格的变动促使社会劳动转变为社会紧缺产品,起到调节社会劳动分配的目的,形成流通中商品构成的合理比例结构。最后,调节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购买力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在货币收入一定的条件下,价格水平升降影响消费者购买力进而影响消费水平。当价格水平一定时,相对价格的变化会改变消费构成。(2)利率机制。通过竞争过程中利率的变动,引导资金的流向,加大对流通业的投资,推动流通业的发展。(3)劳动力价格机制。劳动力价格上涨,流通企业成本上升,会阻碍流通企业的发展,劳动力价格下降,流通企业难以留住人才,同样会影响流通企业的发展。

2. 行政计划机制。我国市场秩序不健全,市场在调节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政府在推动流通业发展和提升竞争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行政计划机制包括:(1)制定发展规划机制。政府根据地区的比较优势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利用获取信息便利的优势,制定流通业发展规划,并为促进流通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2)保护与激励企业创新机制。当今时代,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政府需要通过有效的调控机制,保护与激励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各类流通企业不断创新流通方式,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从事网上交易。开展电话、网络和电视购物等交易方式,不断创新网络销售的新模式。(3)引导中介机构发展机制。即政府通过为中介机构创造公平的竞争和发展环境,引导流通业内部中介机构的规范发展,在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使其真正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增强中介机构在流通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同时,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业,促进商贸流通业的改革和发展。(4)建设跨区域创新体系机制。政府通过跨区域科技合作及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本区域流通业融入到更宽更大的区域和全球的产业价值链中,实现流通业与全球市场、全球价值链结合。

3. 市场竞争机制。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是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和谐发展的动力,流通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匹配,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流通业的助推和带动。市场竞争促使流通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不仅能促进流通企业的发展,同时防止竞争对手的模仿。流通业通过两种方式优化要素资源的配置:(1) 外部机制———通过包销、兼并收购、参股与控股、代理、连锁经营等多种要素资源的配置方式进行优化。(2)内部机制———通过要素资源的整合、业务重组、优胜劣汰等多种方式进行优化。

4. 财政金融扶持机制。建立财政金融的扶持机制,刺激流通企业增加研发支出,提高流通业竞争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实现二者协同发展。(1)财政支持机制。首先,通过减免税收、加速折旧的方式对投资流通給予补偿,带动对流通业的投资;其次,通过财政补助、补贴等方式来鼓励投资;最后,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现产业倾斜。(2)金融支持机制。流通业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首先,政府对流通业的投资提供低息贷款,并且出面对贷款实行担保。其次,商业银行针对流通企业实行有别于其他行业企业的授信标准,缩短审批流程。再次,银行可对流通业相关企业贷款实行风险补偿机制及贴息,提高风险容忍度。最后,银行创新贷款形式。基于流通行业企业现金流、物流的特点,开发诸如合约、保单和票据贴现等新型抵押产品。

5. 合作机制。(1)信息沟通机制。在协同治理过程中,沟通障碍极易引起冲突,而政府可以通过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借助电子政务的优势,建立双向沟通机制,改善协同成员之间的沟通。很多地方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比较落后,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非常严重,给流通业与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无形中设置了障碍。例如很多的物流企业通常在运输、保管和仓储的普通物流服务领域开展低价格竞争,但在专业化的服务领域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二者协同急需相应的平台和桥梁。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施信息更新责任制,不断加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促进各类信息资源的充分交换与共享。(2)跨区域协调机制,不同区域之间的有效合作,需要有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以及合理的协调机制。成立职能化的流通业组织协调机构,主要负责统筹规划、指导实施和信息沟通服务等工作,建立有效的流通组织协调机制,推动和引导区域流通业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益全面合作。

6. 文化机制。(1)营造文化氛围机制。加强宣传,改变流通业主体的思想意识观念,做到诚信、守约、合作等,使流通业主体专注于核心业务,从而提高竞争力。对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比较好的区域,通过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以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消除两者协同发展的障碍,为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流通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利环境。规范流通业的市场竞争秩序,稳定业内企业规模和管理水平,继续推进企业的信用评级机制,有效防范合同违约、恶意竞争、偷逃税费、债务拖欠等商业欺诈行为。(2)协同治理理念机制。区域政府逐渐转变为以流通业为导向,积极回应流通业发展需求的新型政府,不再是凌驾于流通业之上的机构。具体的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障流通主体基本需求;二是努力提高对流通主体的服务水平;三是加强与流通主体的沟通,提高他们的满意度。(3)制度体系机制。在我国目前法制环境下,各种非政府组织缺乏规范的运作进而影响着协同合作。因此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来明确其职责权限、规范运作规则,达到增强非政府组织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的目的,最终为创建新型的社会管理和调控体系创造法制基础,更为流通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7. 集约机制。通过集约机制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流通效率。集约机制包括:(1)物流资源的整合机制。通过对物流资源的合理组织、整合、优化配置和集成,把原来小规模的分散独立的物流资源重新分工和配合,形成物流联盟,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资源的浪费、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的竞争力。物流资源的整合包括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与功能等资源的整合,进而提供更加专业化的物流服务。(2)信息集约机制。信息化时代,信息不仅决定了流通业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决定着现代流通业的运作方式。在流通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电子商务,流通业主体可充分利用Internet的巨大优势建立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开展客户响应模式,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实现信息集约化,加快流通业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发展。

8. 创新机制。(1)流通主体创新机制。1加快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即对原有国有独资企业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引入其他投资者,特别是战略投资者,一方面形成新的利益主体,另一方面充实流通企业资本金和流通资金,在新的竞争中获得资本动力[7]。2加快企业流程再造,重新设计流通企业的作业流程,使流通企业的成本、质量、服务和运转效率等各项指标得以明显改善。(2)流通方式创新机制。即建立现代物流配送系统。通过电脑管理、电视调度和卫星定位等现代物流跟踪系统,实现全天候物流配送。(3)流通空间创新机制。即区域流通与全球性流通紧密结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活动都必须参与国际流通。大多数流通企业都是全球流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要使整个流通链条能够畅通运转,提高流通的整体运转效率,链条上的各个流通企业必须在各方面遵守共同的约定和规则。

四、促进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政府在协调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其他任何市场主体无法替代的重要角色。首先,政府通过政策制定引领着流通业的发展方向。例如政府通过政策性财政金融机制来鼓励和引导流通业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可以通过舆论宣传工具,形成良好的协同发展理念。其次,政府能保证各项机制的顺利实施。政府通过制定协同发展规划,并借助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确保各项机制的实施。第三,政府要为流通业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协同发展的文化环境,消除协同发展障碍,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创造有利环境。构建协同发展的制度体系,增强非政府组织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为流通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四,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传播协同发展成功案例,交流总结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成功经验。

但是只靠政府的作用远不足以实现流通业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发展,需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政策的相互配合,以及区域政府之间建立跨区域协调机构和协调机制,最终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有效合作。

(二)完善基础服务体系,优化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硬环境

打造更高水平的便民商业体系。在各个社区商业的便民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通过传统和现代商业服务模式的结合,把零售、餐饮等各种便民服务结合起来,并把商业和民政等多种社区服务功能结合在一起,不断加快“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这样一种新的便民商业服务网络建设起来,鼓励多形式发展居民服务业。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做到农产品零售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农产品物流配送渠道全面畅通,有效衔接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建成以批发市场为核心、以零售网络为保障、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支撑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推广农产品展销中心、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校对接等衔接方式。

(三)优化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软环境

软环境是相对于硬环境的概念,是指除去物质条件外的制度、政策、法律、文化等条件的总称。

政策环境。政策支持是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基础。各地区相关部门应该立足于本地区流通业和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切实需要,针对该区域经济和流通业的特点,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流通基本法的立法进程,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需求从中长期来看具有很大潜力,应加快流通业的发展,助推国内消费,国务院应尽快出台各种法律法规,诸如针对批发市场、商业网点、网络销售、典当等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以及针对大型商业设施(批发、零售)审批和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法治商。为规范交易行为,应尽快出台公平交易和市场竞争法,为流通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和市场竞争环境。

市场环境。具备健康的市场环境,市场才可能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依靠市场来解决资金流、劳动力、商品流运动的方向,减少了资源配置中的无序甚至是不合理情况。实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建立综合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的搜集、公布和分享平台,实现食品安全全程追溯。通过实行联合监管,加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检测力度;严厉查处操控价格、垄断等破坏市场竞争的行为,严厉惩戒违法经营主体。在流通领域通过搭建失信企业数据库,加强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协同监管,进一步深化诚信体系建设。

(四)加大对流通业的投资,激发全社会发展流通业的活力

政府在不断加大对流通企业投资的同时,放宽流通企业的准入条件和领域,引入社会资本,拓宽投融资的渠道,不断带动整个社会发展流通产业的积极性,不断巩固流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成为整个社会愿意投资并能够产生高投资回报的产业。努力解决融资困难,不断引导创新发展,支持银行、保险、担保、典当、小贷公司、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融资机构开发出符合流通行业特点的融资产品,加强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增值服务。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发展针对流通企业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商圈及供应链融资等业务,加大对流通企业的支持力度。

针对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政府需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电子商务业务、物流配送业务、商品批发零售业、生活服务业等与流通业相关业务的发展,在遵循非均衡原则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品牌建设、政银企合作。

(五)走国际化路线,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快流通业国际化步伐

流通业应当定位于国际化、现代化、低碳化的流通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较强的国际化优势、坚实的经济基础等条件,抓住目前流通业日益国际化的机遇,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从而提升流通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增强国际流通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枢纽作用为目的,吸引知名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国际采购分拨配送中心,支持跨国企业将研发和经营总部设立在我国,鼓励将诸如采购中心、分配中心、投资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落户中国。积极落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政策,“零距离”对接国际市场,拓展海外营销渠道。鼓励外贸企业逐步将出口贸易链延伸至国外批零终端,同时延伸进口贸易链至国外上游生产供应商。继续完善口岸通关环境,进一步提升国际流通便利化水平。

摘要:通过对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剖析发现,二者通过市场调节机制、文化制度机制、合作机制、行政计划机制、财政及金融扶持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创新机制、集约机制八大机制实现协同发展。要有效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就要从八大机制入手,明确政府职责定位,完善基础服务体系,优化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软硬环境,加大对流通业投资,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发展流通业活力,走国际化路线,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快流通业国际化步伐。

上一篇:原发性大肝癌下一篇:抑制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