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农村水利工作

2024-10-09

科学发展农村水利工作(共9篇)

科学发展农村水利工作 篇1

1 农村水利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当前, 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发展由过去只注重粮食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 由过去纯农业向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转变, 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不高, 农村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 不少城镇在排涝动力的配备上还是接照农业的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建设等等。这一切, 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原来农业生产主要追求粮食产量, 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 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但是,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蔬菜、瓜果、苗木、花卉对灌溉、降渍和抗旱的标准与原有的设施不一致, 其标准更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化行为, 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 给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带来了困难。

1.2 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

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 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 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质不能保证所引发的矛盾相对增加, 也影响到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水费的收缴。

1.3 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

目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政府组织向村民自主转变, 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意见转变, 由尽可能以资代劳向尽可能出工转变, 由政府组织号召向“一事一议”转变, 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环境与投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4 应正确理解水利产业政策

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项目, 指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工程等;另一类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项目, 指供水、水面养殖、水利综合经营等。如果按照这一划分, 农村水利建设中的许多工程都是公益性较强的工程, 都需要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

2 今后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农村水利工作要围绕“一个目标” (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 , 利用“两大优势” (即水资源优势和水务一体化优势) , 确立“三个协调” (即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 不断完善“四个体系” (即防洪保安、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和农业灌溉安全体系) , 发挥“五个方面作用” (即提高产业层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观水平、提高水资源科学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今后, 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是防洪除涝、节水灌溉、河道清淤、圩区治理以及农村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 推广有效益的技术项目, 搞好技术示范工作。

2.1 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 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污染, 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 是一项革命性措施, 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 扶持节水灌溉典型, 完善防渗渠系配套, 合理发展喷、堤灌工程, 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 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

2.2 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 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 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

2.3 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

近年来, 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 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 死鱼、死虾、死蟹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 水土流失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 保护农村水资源, 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越来越显得重要。

2.4 加快小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随着农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小城镇防洪排涝问题, 特别是从抗御突发性暴雨受到的灾害影响来看, 农村城镇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短历时暴雨的排涝要求, 一旦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 必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2.5 强化防洪除涝工程的管理

防洪除涝工程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工程,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因此加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第一, 要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 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 二是用足用好已出台的有关水费征收政策, 三是对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水土资源或经营性资产, 再通过出租、承包等形式获取收益。第二, 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 对公益性工程的管理单位做到精简高效, 其编制内人员经费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要做好管养分开工作, 养护工作通过企业化、市场化机制操作, 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负担。第三, 要研究制定排涝费收取使用办法, 要根据当地工情、水情和种植养殖业及工业经济特点, 研究制定排涝标准, 提供优质服务, 由县及县以上政府出台政策, 建立财政、集体 (或企业) 和个人共同负担机制, 解决排涝费用问题。

3 主要措施

3.1 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水利的认识

农村水利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防洪除涝基础设施的保障, 就没有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稳定。农村水利现代化也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 并适度超前。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 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装备农村水利, 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的观念指导农村水利, 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保障, 加快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的转变, 实现农村水利的新飞跃。

3.2 要加强农村水利服务队伍的建设

水利站是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 实行条块结合、双重领导, 主要职能是负责本乡镇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防汛抗旱, 灌溉排涝, 水资源管理, 协助做好水行政执法和规费收缴, 新技术推广等等。乡站人员事业经费应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计划, 并通过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再下拨到乡站。要实现事企分开, 精简乡站事业编制人员。乡镇水利站要向制定规划、监督建设、经营管理转变, 加大水利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科学发展农村水利工作 篇2

“>

按照《县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提出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水利建设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我县水利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找准并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县水利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形成一批针对性、操作性以及创新性强的调研成果,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着力构建有利于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体制机制。

随着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局精心组织、广泛发动,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推进兴水战略,实施民生水利,实现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的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并积极采取听专家讲课、局领导专题辅导、党员干部集中学习、看影像资料、写心得体会等多种学习形式,全力推进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水利局领导班子号召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边学习,边实践,边查找,边整改,大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调研活动。4月23日,县水利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组长、党组书记、局长马正学带头深入我县水利工程第一线,带领局领导班子和水政、防汛、农水、规计等股室成员,利用1天的时间对我县饮水安全、防汛、农水、基建等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主要是调研影响和制约我县水利工作科

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并重点到水利局扶贫挂钩点—**村委会调研饮水安全、慰问困难群众并与群众谈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问题,询问解决了一批有关有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的突出问题。

一、全县水资源情况

**是一个山区农业县,主要以沟渠引水灌溉为主。全县已建成小

(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6座,库容万立方米,沟渠有4653条,其中能灌溉50亩以上的有880条,沟渠长1千米以上的有2619条。目前,通自来水的自然村625个。境内水资源丰富,有红河和藤条江两大干流,其支流有乌湾河、麻栗寨河、逢春岭河、金子河等29条,总长700千米,流域面积平方千米。水能蕴藏量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万千瓦,占水能资源的%。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亿立方米,地下水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亿立方米,占水能总量的%。

“十一五”以来,我县完成水利投资9472万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治

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建设基本农田万亩,解决万人、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地方装机容量万千瓦,新增库塘蓄水万立方米,建立用水者协会112个,水资源征收完成80万元,水土保持两费征收13万元。完成饮水工程165件,铺设饮水管道千米,开挖土石方立方米,支砌方立方米。

几年来,随着呼山水库、刺竹林小(二)型水库、南沙防洪堤工程、肥香村水库等项目工程相继建设完成,纸厂水库的开工建设,极大的解决的农村的水资源和饮水安全问题。

二、全县农村饮水安全情况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点多、线长、面广、量大,要求高、任务重、责任大。水利局从实际出发,要求各乡镇一定要切实加强领导,一把手要亲自抓,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任务到岗、责任到人、措施到位。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加快前期工作进度,选好供水水源,定好工程型式,合理确

定规模,优化工程布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检查,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确保工程进度、质量和资金安全。要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理主体,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管理维护,保障良性运行。要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切实做到质量、进度、效益相统一,而绝不允许单纯地抢时间赶进度而放松工程质量,绝不能盲目地追求低成本而留下工程隐患。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违法违规违纪行为,严肃处理,不留情面。上下配合、内外协调,强化各乡镇水管站的管理和指导,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形成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确保按期完成饮水安全项目的建设任务。“十一五”以来农村安全饮水共完成投资万元,解决了万人、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

三、**村委会调研情况

科学发展农村水利工作 篇3

一、以人为本, 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有句话说:“抓在细微处, 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 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 而在细致管理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民主。班主任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管理, 创设各种表现机会, 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 形成民主管理气氛, 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 民主意识得到培养, 管理能力得到增强。一直以来, 我借鉴魏书生老师的一些做法, 在班内实行“分级管理制”。一级管理:班委, 负责全班各大项工作的监督总结。二级管理:大组长和小组长, 分管各组的学习和卫生。三级管理:科代表, 负责各学科的学习情况, 及时辅助任课教师的工作。四级管理:职责长, 负责班内各项小范围工作, 如“灯长”“盒长”“桌长”“门长”“窗长”等, 把班内大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个人, 使每个人都是官, 都是班内小主人, 收到了很好的民主激励效应。

二、统筹兼顾, 多做家访, 保持学校家庭信息畅通

现在农村有几个特点:1.很多学生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2.农村农活较多, 学生的父母在家较忙。3.因为学生成绩较差, 不好意思与老师交流。4.家长对学校的印象是,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够。5.很多家长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并不是很了解, 在一些时候, 容易对学校和老师产生一定的误解等。基于以上的原因, 为了作好班主作工作, 作为教师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家访了, 因为家访可以为我们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加深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感情, 拉近学校和家庭的距离。其实很多学生的家长都是很欢迎老师到自己的家里来的, 并会觉得这是老师对自己学生的信任和关心, 并且通过双方的沟通, 能够使学生在校的情况很直接让家长知道;学生在家的表现, 老师也能更清楚, 这就有利于学校家庭更好的教育学生健康的成长。并且基于农村目前的现状, 家访也是保持学校家庭信息畅通的最好方式。

2. 通过对学生家庭教育的了解, 可以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特别是那些性格迥异、古怪, 或者倔强的孩子, 时常做出让老师特别头疼的事来, 如果多做家访, 我想作为班主任老师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也让我们老师在处理问题时, 少了很多的盲目性。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 用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做人

育人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传授知识是一时, 而育人是一辈子, 这已经形成教育界的共识。管理大师德鲁克十分怀念他的小学老师, 是他们对他的做人有很多帮助。今后我还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做到全面以德育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育人为本, 德育优先, 实施素质教育, 使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有许多问题, 学生全面发展, 不要只看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还要兼顾后进生, 关心“弱势群体”和“特殊学生”。一些所谓“后进学生”长大成人后默默为海南服务, 建设我们地家园。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抛弃偏见, 更多地兼顾他们, 真正体现“全面育人”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

科学发展农村水利工作 篇4

工作报告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共产党XX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XX市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XX市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启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规划,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认真总结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市委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务实争先,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六届市委工作的回顾

中共XX市第六届委员会工作期间的四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年。四年来,在中共鞍山市委的领导下,面对复杂的形势与任务、机遇和挑战,市委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超常发展、保先升位的思路,抓改革、促开放、谋发展、保稳定,较好地完成了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坚持以推进经济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牢牢把握发展主题,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围绕支撑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持续实施项目建设“三百工程”,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发展环境,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XX年未,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66亿元,比XX年增长43.2%。地区财政收入15.4亿元,增长11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亿元,增长33.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4.6亿元,增长89.8%。外资调入额9457万美元,增长101.2%;出口创汇实现2.4亿美元,增长69.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5元,农民人均收入5060元,分别增长30.9%和20.6%。

(二)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培育最具活力的非公有制经济、建立最为规范的市场机制、塑造最佳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行企业改革,加快国有商业、交通运输业转制,加速民营企业体制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审批事项减少到192项。推行财政体制改革,调整镇区财政体制,改革预算编制办法,规范政府采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推行镇区事业单位改革,压缩机构和编制,理顺管理体制,转变工作职能,促进了镇区事业单位的规范运行。深化农村改革,推行兑换粮食直补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就业和完善保障,建成集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动监察三位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安置就业4.2万人,安置“零就业家庭”就业886户、925人,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以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生育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体系,完成失业保险并轨工作,积极发展商业性保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稳定形势明显好转。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作为全局工作的突出任务,持续开展突出信访问题和社会问题专项治理,整合信访资源,完善信访机制,启动运行人民来访接待中心,有效处理一批重点信访问题,信访总量大副下降。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严打”、“禁赌”等预防和惩治犯罪专项整治行动,组建社区和农村流动派出所,建立现代化交通指挥系统和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构建完善的治安防控体系,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建立突发性事件、公共卫生防控和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处理机制,有效处置各种突发性事件,成功阻击“非典”和“禽流感”疫情,战胜洪水等自然灾害。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欺行霸市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无邪教创建活动,防范和处理“法轮功”取得胜利。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维护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四)各项事业协调进步坚持以建设现代城市为目标,不断优化城乡基础设施环境,连续实施XX河综合整治、绿色覆盖、小城镇建设、城乡路网改造、城乡电网改造等大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加大农村小城镇建设,形成以腾鳌、西柳、南台等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体,农村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双高”普九工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积极发展城乡文化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异彩纷呈。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全面加大市中心医院、中医院、正骨医院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医疗服务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依法加强环境和资源保护,实施小流域治理和东部矿区、西部沿河污染整治,生态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

精神文明成果显著。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时代发展、社会实践和群众需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双十佳”、“四型机关”、“青春建功”等道德实践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活动,公民法律意识普遍增强。突出诚信社会建设主题,广泛开展“文明行业示范点”、“文明企业示范点”评比,“文明行业窗口竞赛”活动及农村“创六户”活动和“四个一”工程,发展企业文化、市场文化和社区文化,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创新、争先”的XX人精神,形成了文明、向上、和谐、有为的精神风貌。积极开展“双拥”活动,推进军民共建,连续五届保持省双拥模范城荣誉。

(六)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制定实施《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实施意见》,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各级班子、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显著增强,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加强和改善对统、地方武装等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立足职能,服务中心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坚持“全省创一流、鞍山站排头”的目标,全面完成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任务,牢牢群众满意、解决身层次问题、开门搞教育等重点,把先进性教育与发展区域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的,探索了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干部选用管理机制,规范干部绩效评价体系,加大领导干部调整和公开选拔工作力度,实施镇局级党政正职拟任或推荐人选全委会票决制,推动了干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了“三级联创”活动,实施村级班子素质建设工程,强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业市场、中介组织和社区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活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市市直部门开展争创“最佳机关”、“最佳工作者”的双佳竞赛活动,机关建设水平和机关干部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抓源治本工程,对纪检监察派出和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深入开展“家庭助廉”和“联心户”活动,强化案件查办,加强纠风治乱,严格执法监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党风廉政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回顾过去,六届市委所取得的工作业绩,是中共鞍山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一班人精诚团结、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班子齐心协力、通力配合、步调一致的结果;是各级党组织围绕中心,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胸怀全局,务实进取,无私奉献的结果;是各级党组织围绕中心,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胸怀全局,务实进取,无私奉献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各界以及中省直驻海单位、驻海部队鼎力支持、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XX市第六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所有关心、理解、支持、帮助和参与XX建设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客观地看待市委六届委员会以来XX的发展和我们的工作,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济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增长方式有待于进一步转变;能源、资源、环境及资金等瓶颈性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各项事业还存在着滞后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平衡;历史积淀的矛盾、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发展中的困难大量存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很大,建设和谐XX的任务十分繁重;党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有薄弱环节,少数农村党支部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的问题仍很突出,一些党员干部能力不强、作风不实、精神不振的问题仍然存在,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新一届市委的主要工作

七届市委工作期间的五年,正处于我市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五年里,我国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将持续深入实施。我省明确提出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和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深度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经济带、辽东半岛开放型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等战略,这样的宏观环境为我们利用优势、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建设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利机遇。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紧迫意识,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宽视野,找准定位,努力学习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以及省内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XX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一个崭新阶段!

为此,确定今后五年市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通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强抓双重机遇,坚持五业并重,提升三化水平,建设和谐XX,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按照这一指导思想,确定我们的奋斗目标是:经济持续增长,未来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全口径税收、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要力争实现翻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在翻番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的突破;出口创汇总额年均增长要达到16.8%,外资调入额年均增长要达到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4%和10%。在全国百强县评比中的位次要有大幅前移,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城乡建设全面加强,现代化开放型中等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功能逐步提升,农村城镇化率要达到55%,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城乡建设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有序,整个县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道路。

为了实现上诉目标,今后五年重点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突出中心,做强县域经济

牢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速度,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是打造优势产业体系。坚持五业并重,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着力培育独具特色的区域主导产业。要全力提升矿产业,利用镁砂、滑石资源优势,引进现代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精深加工的比重,促进产业升级,产品换代,力争到XX年,矿产品的精深加工比重达到70%以上,实现产值440亿元。要全力提升钢铁产业,立足钢铁业现有优势,依托鞍钢牵动和辐射,大力发展钢铁精深加工和延伸加工产品,打造以西洋集团、峰弛集团冷轧薄板、后英集团硅钢片和东四型钢等为核心的钢铁产业规模化生产格局,力争到XX年,钢材产量达到400万吨,实现产值290亿元。要全力提升纺织业,依托纺织业传统优势,以西柳服装市场为载体,以辽宁XX纺织纺织工业园、感王高科技轻纺工业园为龙头,积极培育壮大捻织、印染、制衣等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名牌产品,增强纺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力争到XX年,培育1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省内行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500亿元。要全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做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做大农业示范园区,做优农事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北方农产品加工基地,力争到XX年,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65%,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要全力提升现代集贸业,借助专业市场发达的优势,坚持以西柳服装市、南台箱包市场改造和提档升级为重点,巩固发展建材、农机、南果梨等专业市场,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同时利用交通区位优势,构建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发展农产品流通组织、中介服务以及信息产业、社区服务业、旅游业和现代商业,力争到XX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500亿元。

二要推进项目建设工程。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打造经济发展载体为重点,全面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继续实施项目建设“三百工程”,积极推进辽宁XX纺织工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引进、筛选、建设和储备,坚持技术含量高、市场覆盖率高、资源消耗低的项目引进标准,瞄准国内外知名和跨国公司,持续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龙头型项目,打造支撑经济发展的项目集群。要发挥开放的牵动作用,整合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载体,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发挥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强化政府服务,改善发展环境,制定发展规划,创新发展模式,引导企业树立竞争意识、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制定政策,健全机制,落实措施,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营企业向农业、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投资,支持民营企业与国外大企业、大财团进行联合和对接,推进民营企业外向化、规模化发展。要发挥园区的载体作用,以XX、腾鳌两个开发区为先导,以XX纺织工业园、感王高科技轻纺工业园等各类园区为支撑,统一规划建设,加强产业引导和项目调控,促进新上项目全部进入园区,现有分散型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构建产业集群化、企业园区化的发展格局。

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优化结构为主线,围绕做强做大五大优势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旅游、电子信息、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产品竞争力。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体系,鼓励大中型企业创立技术研发中心,大力引进、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实施科技项目300项,推广科技成果200项,实施专利150项,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份额要达到60%以上。要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加强以高科技人才、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全市人才总量要达到7.5万人。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取向,注重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效益的统一,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建设,强化源头防治污染、面源污染和保护生态,健全环境监管机制,依法加大对矿产、印染、钢铁等行业重点排污企业的治理力度,保护土地资源,搞好矿山生态恢复,努力创建生态市。

(二)统筹协调,注重全面发展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共同进步。

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理念,本着“优化布局、完善功能、统筹城乡、集约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经济发展搭建平台。要研究制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统筹搞好城乡建设规划,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和改造,搞好XX河整治工程,加强城市环路内路网建设,完成老城区改造,合理开发城市各类资源,到XX年,城市规划用地规模要达到36平方公里。要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坚持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之路,以各具特色的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发挥小城镇积聚牵动作用,加快道路、电力、供水、通信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镇村积极探索农村集中居民住宅区建设,改善农村居住条件。要全面整治城乡环境,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基本生活条件问题入手,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推进农村清垃圾、清路障、清柴垛、清污水和改宅、改水、改厕、改灶、改路、改圈工程,推广使用新能源,切实解决“脏、乱、差”问题,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良好环境。

二要大力发展各项事业。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注重社会全面进步。要发展教育事业,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城乡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落实免除中小学学杂费等政策,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及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民就业能力,奠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基础。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搞好公共文体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着力培育一批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具有XX特色的文化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发展卫生事业,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级医院、镇区中心卫生院、村级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速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要达到100%。同时,要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

三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拨、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要坚持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加强人大班子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地方国家权力,充分发挥各级地方人大组织的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仪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侨务政策,全面调动和发挥统战、人民武装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特别要完善“一事一议”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强化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提高全民法制意识、法律素质和依法治市水平。

四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和谐稳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把“八荣八耻”作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活动,调动全民积极参与、共同实践,引领社会风尚。大力推进诚信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素质,打造文明、诚信XX。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巩固和完善城乡居民最底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住房援助、就学资助和应急救助等制度,加大扶贫帮困和扶贫开发力度,解决好贫困人群生产、生活问题。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大信访工作力度,强化人民来访接待中心职能,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打造平安XX为目标,坚持严打方针,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龙头,对各种刑事犯罪、经济犯罪、毒品犯罪、社会丑恶现象露头就打,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严密防范处理邪教活动,建立健全城乡治安防控体系和社会预警体系,加大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营造平安、和谐、充满正义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消除各种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三)抓住关键,落实推进措施

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一要坚持科学规划。坚持把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相结合,纳入长远,统筹考虑,科学求实,全面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规划各项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充分体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充分考虑承受能力,依据生产力发展和财力增长的状况,区分轻重缓急,做到阶段性任务与长远目标有机衔接,防止盲目攀比、急于求成,最终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充分体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突出生产发展的中心地位,紧紧围绕推进工业化,发展现代化,繁荣第三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再就业,促进人民群众增收。同时,重视精神文明、各项事业、人居环境、民主法制等方面建设,完整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使各项内容之间有机相联,形成完整的规划指标体系。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论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增强新农村建设主体参与实施的原动力。

二要健全推进机制。坚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健全机制,整合力量,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建立任务明确、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制,形成以农民为主体,镇区为基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要建立支农资金保障机制,市本级财政要在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进行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开源节流,依法加大税收征收力度,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制定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金融信贷向农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发展,支持园区建设,引导农民和社会投入开发农业、建设农村,形成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机制。认真研究国家、省、鞍山市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针对财政政策、产业导向等方面政策的研究,广泛争取上级在扶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经济项目等方面的资金,整合资金资源,拓宽财源渠道。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大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加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

三要注重典型引路。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行动,注重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突出发展县域经济的中心任务,围绕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创造新生活、倡导新风尚、提供新服务、构建新体制,大力开展城乡共建、党群共建、军民共建、村企共建等示范活动,集成资源,整合力量,为不同战线、不同社会层面以及不同资源和不同发展水平的镇村提供典型示范,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特别要充分发挥我市确立的新农村建设20个示范村、20个先进村和20个重点扶持村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分别研究发达镇村、较好镇村和相对落后的镇村建设新农村的模式和途径,实行分类指导。要总结、宣传和推广典型经验,评价建设效果,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有机互动、整体推进的全市新农村建设良好局面。同时,认真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规律和新办法,在新农村建设模式、农民增收途径、乡风文明建设、村容村貌改善、民主管理方式等各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标准和水平。

(四)强化党建,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用创新的思维和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全力提升执政能力。要加强各级班子的教育培训工作,增强领导干部对自主创新工作的决策意识、执行意识和监督意识,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要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着力选好配强镇局一把手,把那些真正“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实现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的合理梯次配备,拓宽干部交流层面,完善干部交流机制,促进干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要改进领导方式,进一步完善党委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研究探索新形式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任用机制。要严格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范干部推荐、考察、任用工作责任制,牢固树立公道正派选人用人观念,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坚决杜绝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不良现象,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要健全干部选配机制,大力推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公开选拔、任前公示、任职试用期和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等做法,继续坚持镇局党政正职全委会票决制,逐步探索镇局主要领导干部的配备上会办法。要以解决干部“能下”为重点,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末位淘汰制度,逐步形成择优进入、有效激励、正常退出的良好环境。要建立科学的干部考评机制,以领导干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实绩为重点,进一步健全《镇局级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增强考评工作的操作性、约束性和准确性。要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诫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重大事项报告等各项制度,保证和促进干部健康成长。

三要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巩固教育活动成果。认真总结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要提高党员素质,建立长效的学习培训机制;加强党员规范管理,建立和落实党员组织生活、民主评议、监督约束等制度,推行党员实名制管理办法,重视退休、退职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建立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要保障党员权利,建立多元的党内民主参与机制,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反映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党员的人文观念,开展党员结对帮扶活动,设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推进老党员安居工程,提高党组织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要发挥党员作用,积极探索党员服务群众的方法途径,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优化党员结构,建立规范的自我纯洁机制,健全党员评议、党员警示、限期整改和不合格党员处置等制度。

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牢党的执政基础。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积极探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方法途径,制定并出台村级干部的选人用人标准,完善村级干部管理制度,切实将各级党组织打造成领导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在农村,要继续开展“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明确管党职责,严格落实考核评比和奖惩制度,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管党意识模糊,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深入开展“三培养”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增强村级班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切实解决农村党员理想信念淡化、致富带富能力不强的问题。加强后进村党组织整顿转化工作,切实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的问题。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大力推行村党支部书记与村主任一身兼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规范村“两委”班子工作制度,切实解决村“两委”班子不协调的问题。在社区,要积极开展创建“五个好”、社区党建示范区和社区党员自愿者服务等活动,建立完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切实解决社区党员教育难、管理难、活动难的问题。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原创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要以扩大党的覆盖面为重点,充分利用依法组建工会等优势,加大党组织建设力度,着力消除党建工作空白点,实现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组建率、企业党建指导员选派率、企业党的覆盖率等三个100%的目标。在机关,要大力开展“四型”机关建设和“双佳”竞赛活动,全面提高党政机关建设水平。

五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以改革和制度建设为重点,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要深入开展反腐败倡廉教育,特别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和政绩观教育,认真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廉政文化“五进”活动,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一线搞好调查研究,促进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要推进源头治腐,深化干部人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和政府采购等制度,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搞好纪检监察机关对派出、派驻机构的建设管理,促进职能充分发挥。强化党内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投资服务,严厉查处“三乱”行为,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要坚持以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违反党纪的案件为重点,严肃查办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贪污贿赂,利用人事权、司法权、审批权谋取私利的案件及商业贿赂案件、失职渎职案件,特别是发生在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中的腐败案件,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

农村水利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5

1.1 农田水利体系不完善

目前农田水利严重滞后且建设标准较低[1], 老化维修欠缺。现有排水灌溉设施部分修建于20世纪50—70年代, 长期缺乏维护, 部分设备已超过设定的使用寿命, 机械损坏率较高, 效益大为降低, 农村中小型灌区骨干建筑物坏损率超过40%, 尤其是农业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 设施不够。目前在我国现有耕地中, 50%以上靠天收获, 还有部分肥水资源较佳、适合发展水利设施的地区, 但财政投入不足, 农业潜力无法充分发挥。山地丘陵地区、边远牧区水利发展尤其滞后, 配套不齐, 影响了农牧民致富。农村中小型灌区工程配套率不足60%, 很多低洼地区排涝标准极低, 甚至不足3年一遇。灌溉可覆盖面积中30%是中低产田, 稳定产出土地仅占现有面积的约30%。

1.2 财政投入不匹配

从目前看, 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存在量少、点散、标准低等问题[2]。一是投入不足。目前我国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与实际需求相比有较大差距。统计分析表明, 将来10年农业项目水利投入应大于2万亿元, 才能为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保障国民粮食安全夯实基础。但目前我国投入到该项资金每年少于400亿元, 尤其是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 农村“一事一议”远不能满足劳动力的需求, 加深了农业基础设施各项投入不足与实际需求的矛盾;正因如此,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造价低、标准低。二是管理主体权责不明。一直以来,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农民承受能力和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农业用水价不到成本的1/2, 实收率少于70%, 导致农业基础设施管理主体无法明确、责任无法落实。三是资金无法统筹。目前, 涉及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有20多个, 但这些项目的奖补标准、建设目标并不一致, 同时项目之间彼此孤立, 资金难以统筹。部分基层政府通过实践, 通过统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强化资源整合, 获取了一定的经验。

1.3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现实挑战

目前, 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挑战, 如农业步入生产高成本、产品保护价、从业高补贴的新阶段, 农民不再专注土地、外出务工想法更强的新形势, 而农业基础设施的补助方式、政策组织、管理方式都也面临着严峻挑战[3]。一是基础设施不能适应新格局。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家庭种植业结构遵循经济利益原则调整, 这就要求水利排灌工程建设的标准、供排水到达率、排灌形式等相关配套标准要很好地适应, 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配套措施难以满足。二是高新技术难以深入推广。随着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增加、青壮年劳力锐减, 这就要求采用更为轻松便利的灌溉方式来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 但留守农民大多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 其能力和素质又难以熟练掌握先进的技术, 况且“一站式”、“保姆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尚未健全, 基层乡镇水利管理职能缺位, 缺乏主体维护, 缺少农田水利工程的技术指导。同时从事农业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投入意愿和能力弱, 导致我国目前的高效节水灌溉比例远小于发达国家。

2 对策

2.1 规范标准, 统一规划, 全面集中建设管理

主管部门应从农村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入手, 逐步规范完善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 按照标准化建设的整体思路, 结合当前农村水利面临的形势, 在与有关部门、各有农业区县充分协商沟通的基础上, 编制重点工程规划。在此基础上, 形成以编制、审查、批复的程序化管理模式, 成功带动项目可研、初设等环节程序化标准管理模式的形成。作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各级主管部门要明确以县为单元组建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心, 作为项目法人, 承担当地病险水库 (水闸) 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泵站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各类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职责。创新体制、机制和制度, 充分发挥试点县的典型示范作用。成立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心, 作为区域内所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法人, 中心下设小农水、中小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饮水安全、堤防、小水电代燃料、山洪灾害预警等项目管理组, 分别承担相应类别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职责。中心可有效整合基层水利系统的人财物资源, 优化县主观部门内部机构设置, 摒弃以往按项目或事务划分股室的“分块分线投资、股室自主管理”老模式, 对项目和投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包装、统一报批、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模式。

2.2 深化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工作

加快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强化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主力军地位, 建立健全以农民专业用水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用水管理体系[4]。各级主管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 坚持从实际出发, 确定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确认办法和经营方式。完成管理体制改革的工程管理者要把所有相关文件资料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工程产权所有者或代理人要在充分考虑用水群众利益的基础上, 选择有利的经营形式,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工程产权、使用权发生转移时, 要及时办理变更手续。进一步搞好灌溉试验站建设, 加强节水灌溉制度推广应用和灌溉试验资料整理工作。组织开展节水灌溉技术应用适应性与发展模式、高效节水灌溉机理、节水灌溉制度等综合性基础研究。建立我国农田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 在全国选择一部分初步具备条件的县市进行农田水利现代化试点建设, 逐步将指标体系上升为行业或者国家技术标准。搞好国际学术交流与双边多边务实合作。加大农田水利的宣传、培训工作力度, 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节水意识和技术水平, 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摘要:分析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发展现状, 提出发展对策, 以期为农村水利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水利,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李伟, 景明宪.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1 (19) :65-66.

[2]徐峰.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5) :320.

[3]姚牧阳.谈农村地区水利的可持续发展[J].企业科技与发展:上半月, 2010 (10) :45-46.

科学发展农村水利工作 篇6

近年来,我国的水利经济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水利经济科学的研究视野和范围得以大大拓宽,通过采用和发展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技术,若干分支学科取得了不少创新性和有发展前景的成果。例如对基于入类活动影响的水循环理论;水旱灾害的管理与调控;水沙输移与水环境保护;农业高效用水;涉及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一系列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等,均有不少创新和重要成果,并为我国重大相关规划、管理及水电工程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但还应当认识到,我国的水利经济科学在一些领域相对于国外学科发展前沿仍存在一定差距,亟待赶上。

1 水利经济的内涵

经济原本是一个泛指的概念,这个概念系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的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树立起来的基础。经济又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总称,并由其派生至分指的有关部门经济,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水利经济、电力经济等。水利经济是在国民经济中占基础地位的一种行业经济,它是在水资源的勘探、保护、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以及在水旱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各种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由水利基础产业和水利基础设施两个连体的孪生主体构成的行业经济。水利经济从其具体的实体门类组成看,它又是以水利工程为主体的经济,当然它还包括着围绕兴办水利工程而形成的水文水资源勘测、水利勘测、水利设计、水资产、技术或人力兴办的非水综合经营等各种实体经济,这些实体经济组成了水利经济的总和。

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转换,使水利经济中的主体经济水利工程经济的内涵,也起了观念性的变化。使原来只讲投入,不讲回收;只谈宏观经济效益,不谈微观的水管单位延续和生存条件;只认为水利是基础设施公益工程,不承认水利是基础产业生产经营行为;只认为水利是国家财政预算中支出(即是国家的财政负担)部分,忽略了水利能为国家财政创造收入(即直接创造利润的能力)部分的观点,有了根本转变。

2 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国内外比较

2.1 位于世界发展前列的研究领域

我国在水文预测预报和分析计算技术、水资源评价及其配置的理论与方法、大型水利水电枢纽的设计理论与主要施工技术、泥沙运动的基础理论与河道整治的关键技术、农田节水技术等已位于世界发展前列。

2.2 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的若干差距

综合对比分析,我国水利经济科学的各分支学科发展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创新型成果较少,一些重大科技问题和关键技术亟待解决,大量先进实用技术亟待普及与推广。具体表现如:①水力学:复杂条件下的消能技术和掺气减蚀技术、考虑各种污染物在复杂水动力条件下的输移扩散规律的研究和模拟技术、长距离调水工程中的水力控制仿真技术等还比较薄弱。②水文与水资源:水文预报结果的不确定性估算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还较薄弱。③水环境与水生态:生态修复尚处于示范阶段;对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控制缺乏有效手段。④水、旱灾害管理与先进国家相比,相关基础研究薄弱;水、旱灾害管理技术方法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国内水旱灾害管理社会化体系构建进展缓慢。⑤河流泥沙:将流域和河流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加以研究和管理的理念起步较晚。⑥水工程建设:新坝型、新型结构及动静力分析理论方法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较少;岩土工程的基础性研究比较薄弱。⑦农村水利:在节水灌溉设备研发、劣质水资源化利用、精准灌溉、农业水环境和水生态、农村饮用水安全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落后。⑧水利管理与信息技术: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尚未形成;水利信息学科总体发展、在线分析、信息资源集成与综合开发利用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明显差距。

3 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

3.1 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及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世界入口的增长、人类社会发展对物质需求的不断增加、各类自然资源不断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水资源紧缺,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部分地区将面临水资源危机,中国的缺水局面也将更加严峻。全球将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以及森林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严峻的工业污染、有毒废弃物排放、酸雨、海洋污染、生物种群多样化消失等问题,为积极应对这些严峻的挑战,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更加综合发展的新阶段。

(1)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保护,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2)更加重视对宏观问题的探索,在更大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研究水的迁移、演变规律。将河流作为一个具有生命的、流动的及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生态系统加以研究,并研究在自然力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河流的水循环和生物群落的演替及水资源的再生性机理。

(3)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渗透,新的边缘学科的产生,将是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水利经济科学研究将进一步加强与经济、社会科学的交叉,以及科学与技术的融合。

(4)基于水利与生态、经济、社会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许多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的解决,特别是与流域有关的问题,如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流域水污染的综合防治、流域梯级水库的优化运行调度等,除了依靠水利科技进步与创新外,还亟待加强相关政策、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研究。

(5)在水利经济科学涉及的各个领域,全面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力促进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

3.2 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关注点和研究重点

水利经济科学已为三峡、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建设和全国防洪规划、全国水资源规划等重大规划的编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今后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国水电基地建设和全国新一轮的流域规划编制等重大项目,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继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 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水利经济科学的建设与发展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把握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的利用,加速和加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力度,大力提高科技成果在水利发展中的贡献率和在重大决策中的影响力,力争在水循环与伴生过程模拟、水安全保障、节水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水资源配置与调度、水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工程安全及管理等领域实现科技新突破,为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与环境用水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

(1)水利经济科学的发展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与方法的关系。根据水利经济科学的特点和战略需求,在发展方向研究上应注重问题导向,避免局限于对具体方法的研究。

(2)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进一步研究水利经济科学的内涵、体系和发展战略。要建立学科发展研究的长效机制,将学科建设与科研计划、院校教材更新及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3)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如与气象等学科进行持续的联合,进一步开展气候变化对水资源数量及时空分布的影响、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和台风频率变化趋势对沿海地区的影响等重大基础性课题研究。

(4)大力加强前沿科学和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研究的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和加强相关的国家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促进水利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5)加强先进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着力推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现代水利行业中的应用。

(6)从体制和机制的层面上,研究全面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的相关问题,提高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学科间交叉融合和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7)强化人才培养,整合水利经济科学的人力资源,着力培养重点科技攻关团队,加强科技人员学风建设与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广泛深入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江鹏.领导土改学习经济发展水利——金明主政湖南[J].新湘评论,2009(2).

[2]王孝忠.湖南水利建设现状和发展前瞻[J].中国水利, 2000(9).

[3]李荣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湖南县域经济信息化研究[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5).

[4]常新洛.关于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4).

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7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灾害频繁的国家, 农村水利工作历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近年来, 我国水利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1.1 工程设施老化失修较为严重

据统计, 全国现有220个大型灌区老化失修, 既不能达到计划用水的目的, 又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 增加了灌溉成本。全国现有111座大型水库不同程度地存在险情。例如我们固镇县农业基础设施中的排涝大、中、小沟均为土质排水沟, 大部分因灾毁坏, 淤平;桥涵工程多配套于70年代, 已经严重损毁, 无利用价值, 区内现有灌溉用机井较少, 远不能满足灌溉需求;现有沟渠多为土质结构, 没有进行衬砌和防渗处理, 沟渠淤积毁坏严重, 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1.2 水污染和水环境日益恶化

我国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本解决, 还有相当比例的人饮用水不合标准, 不少农村农民群众的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污染水、苦咸及血吸虫病等水质问题。由于长期在农业生产中不合理地或过量的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 也造成了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的污染。

1.3 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手段落后

农村地区部分农民素质不高、集体观念淡薄, 随意向河道倾倒垃圾现象普遍, 农村河道乱倒滥倾、乱搭滥建、非法采砂和电毒炸鱼等行为时有发生, 已成为水行政执法的“老、大、难”问题;目前, 农村水利管理虽有水库巡查员、小流域预警员、农村饮用水工程管理员、河道保洁员、工程质量义务监督员等等, 但处于“一盘散沙”状态, 没有形成合力, 没有充分发挥农村水利队伍应有的作用。

1.4 水利资金投入不足

就我们固镇县而言, 目前的投资力度与庞大的工程数量和建设需求相比, 缺口亦十分巨大, 一时难以根本扭转普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被动局面。致使很多农村水利工程更新改造速度较慢, 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1.5 自然灾害频繁

我国是个自然灾害屡发的国家, 洪涝灾害多发对我国水利设施带来巨大的挑战, 以我们固镇县为例, 建国以来, 固镇县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就有26次, 平均2~3年一次。有时旱涝交替出现, 旱涝急转的现象经常发生。由于降雨量的年内和年际的不均匀性, 固镇县易涝易旱, 严重制约我县农业生产、农民增收。

2 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

2.1 实施好水土保持工程, 改善生态环境

一是搞好退耕还林工程的配套建设, 加强林地的管理, 提高森林覆盖率, 严格禁止在25°以上陡坡开垦, 坚决制止对植被的破坏;二是严格落实水土保护的有关政策法规, 继续推进土地整治工程, 加大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 修建标准水泥的冬水田坎, 大面积推广横坡耕作和生物篱技术, 防止水土流失, 发挥土壤蓄水优势;三是大力推广农业生产的节水技术或实施节水改造工程, 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2 实行水利建设问责制

本次西南干旱, 一方面是天气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政府的责任。这个问责制的核心就是对地方政府一把手问责, 从制度上保证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视, 逼着政府对小农水进行必要的财政投入, 保证不会出现严重的干旱问题。

2.3 加大资金引入力度

在国家投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前提下, 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大量吸纳社会资金。要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例如在我们固镇县水利建设资金筹集主要采用:1) “民办公助”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两个有利因素结合起来, 做到既有利于小型水利事业健康发展, 又有利于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2) 发展村组经济, 用收益投资田间水利工程建设;3) 投劳筹资。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 集体筹劳筹资。土方工程施工采用受益区内群众“一事一议”的办法来决定投劳量和施工方式;4) 改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权筹资。对项目区内机井工程实行租赁、承包、拍卖, 出让项目区内的林地, 出售多余土方等方式, 筹措建设资金;5) 债务性融资金。由当地政府引导, 由农民排灌协会、村集体等组织或个人, 利用银行贷款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以多元化、多渠道争取建设资金。

2.4 充实力量, 搞好水利队伍建设

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采取招聘等举措引进专业人才, 补充新鲜血液, 要充实和稳定乡镇水管人员队伍, 逐步改变水利专业队伍的现状。

2.5 加强水利设施的建后期管理

农民工村设施完成后, 后续工作依然重要, 要认真对待。

1) 规范水价征收和管理制度。我们固镇县项目区灌溉水费价格将由县水利、财政、物价、发改委等有关部门配合项目管理单位, 综合灌溉模式、作物种类等因素来核定;

2) 加强行政、技术管理和技术协作。例如我们建立由仲兴乡排灌协会和乡农技综合服务中心等单位组成的服务组织, 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使农业技术与水利措施有机结合, 同时继续稳定和积极拓展营销渠道, 整体提高土地产出率, 最大限度的提高农民的收入。

3 结论

总之, 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常规农业向工业化农业、再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转变, 以及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水灾现状, 作为农业发展基础产业的农村水利, 必须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 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摘要: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是全社会的命脉,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资源, 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西南地区罕见的旱情, 再次敲响农村水利设施严重滞后的警钟。旱灾警示我们, 惟有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科学调配水资源, 才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 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关键词: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污染

参考文献

[1]田清春.新中国成立以来焦作地区水利建设的成败得失.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6-26.

[2]张凯.浅谈美国西部的水利建设及意义.陇东学院学报, 2008-01-15.

[3]田共.潼南水利建设成绩斐然.农家科技, 2008-01-05.

浙江省农村水利发展新思路 篇8

1 基本现状

目前, 浙江省的水利建设充满着挑战和机遇。2011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水利建设为主题, 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上, 习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2015年浙江省水利厅结合浙江省实际, 提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重大战略决策, 着力解决防洪供水突出问题, 改善水生态水环境, 为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提供支撑。浙江省农村水利在新的时期更应当抓住机遇, 不断向前推进, 以满足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等不同层次的需求[6,7]。

近年来, 浙江省农村水利飞速发展,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然而, 由于浙江省人多地少,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农村水利仍然是水利建设的薄弱环节, 与之相关的农业生产也很难摆脱“靠天收”的尴尬境地。浙江省农村水利具有如下特点:工程小, 数量多, 分布广;地位重要却易受忽视;公益性强, 天然垄断性;涉及的专业面广, 服务功能多;较强的政策性和群众性。这些特点导致了浙江省农村水利必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基层对兴建公益性农村水利的积极性不高、工程产权不明晰导致管理缺位、工程病险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工程无法发挥效益、基层水利队伍不稳定且队伍素质不高等。

2 发展思路

2.1 管理模式

浙江省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 各地农村水利发展水平差别较大, 农村水利的管理模式也是多种多样。马永喜等[8]人通过对浙江省多个县市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对调研情况归纳总结, 认为浙江省农村水利的管理模式可分为3种类型, 其分析比较详见表1。蒋屏等[9]人从组织结构、管理职责、决策机制和水价机制等方面将浙江省农村水利分为“农民用水者协会”“水利会”“水利专业合作社”及“物业化管理”等若干工程管理模式, 其核心内容与前述分类方式基本一致, 不再赘述。

各种管理模式均有利弊, 为健全农村基层水利服务组织体系, 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 马永喜等[8]人建议:在机构设置上, 以水利站为主体, 推行“县 (市) 乡共管, 以县 (市) 为主”的管理体制;在职能界定上, 应明确水利员具体岗位职责;在组织决策上, 由县 (市) 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乡镇水利站实施垂直领导;在技术支撑上, 应培养和引进“一专多能”的水利建设和管理人才;在经费保障上, 应加强监管切实保障水利建设经费的专款专用。

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 笔者认为, 针对浙江省农村水利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可尝试从以下4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领导责任制, 把建设农村水利现代化业绩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二是对农村水利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的核定编制, 推广农民群众自我管理的民间水利组织, 地方水行政部门退出农村水利工程经营管理角色后应加强技术指导、信息服务、水事监督等职能;三是加强农村水利统一管理, 逐步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建立开放、有序的农村水利市场监管体系;四是提升管理水平, 更新思想观念, 由传统的经验型、粗放型向现代的法制型、科学型、集约型转变, 用资源水利、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想, 指导工作实践。

2.2 资金运营

近几年来, 全省的水利总投资超过400亿元, 年均增幅15%左右, 位列全国前列, 但与财政总收入平均每年递增25%左右的速度相比, 差距依然明显[3]。农村水利属于公益性事业, 缺少投入将会使得工程运行难以为继, 只有加大投入才能顺利推动该行业的顺利发展。在当前的形势下, 各行各业市场化越来越明显, 公益性行业必须寻求突破, 才能在新的时期稳步发展。

应当转变观念, 不能单纯依赖政府投入, 农村水利亟须拓宽投资渠道, 投入机制也应当多元化:将国家的投入作为引导, 而不是主体, 旨在解决关键性的迫切问题;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投入应当成为农村水利的投资主体, 鼓励这类社会经济组织积极投入农村水利的现代化建设;支持农村水利依法收费作为补偿, 吸引外资作为辅助投入模式;构筑农村水利企业的资本运营平台, 实现股份制改造;争取利用国债去建设农村水利等。

2.3 科技创新

各行各业的发展均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农村水利包含的专业门类繁多, 浙江省要想实现农村水利的现代化建设便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队伍和科学技术的支撑。农村水利科技包括工程、管理、经济、生态以及政治等多个学科门类, 不再是单纯的提升农业产出、保障供水等狭义的农村水利概念, 同时还需要关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方法上还要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 成果转化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特性;研究手段要注重结合新技术、新工艺, 与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和施工工艺。

注重人才的吸纳和培养, 完善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加大科技人员的奖励投入, 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使其规模化, 最终能够在农村水利中产生巨大的效益, 提升服务水平。

2.4 保障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 浙江省农村水利要想实现现代化进程, 必须要依托于高效可靠的农村水行政管理体制。一是规范农村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依法治水, 建成廉洁高效的政府水行政管理部门, 规范资金使用, 增强透明度, 扩大知情权,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二是从法律上赋予农村水利的作用与地位, 建立与浙江省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能够涵盖水资源统一管理、涉水资源和水工程管理、产业经济运行等各个方面的农村水法规体系;三是从政策上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和建立二、三产业返哺第一产业的机制, 稳定农村水利投入来源;四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重点探索农村水行政管理调控措施, 强化对全社会农村水事活动的监管。

依法治水、管水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水利的重要保障。浙江省农村水利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完善执法网络, 强化依法行政职能, 确保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正常有序地开展[3,10]。

3 结语

农村水利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的薄弱环节[11], 鉴于其重要性, 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是浙江省建设的重点。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十三五”新发展格局下需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结合浙江省农村水利的实情,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应当朝以下方向努力:重视科技创新, 重视水利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重视补齐制约农村水利发展的短板, 重视科学管理;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重视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办好农村水利;重视动员群众参与治水和管水。浙江省农村水利的进步必将为保障粮食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摘要:在分析浙江省农村水利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从管理模式、资金运营、科技创新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对浙江省农村水利的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改进措施。阐述了浙江省农村水利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应当朝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方向努力建设。

关键词:农村水利,管理模式,资金运营,科技创新,保障体系,浙江省

参考文献

[1]吴连翠.基于农户生产行为视角的粮食补贴政策绩效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 2011.

[2]马淑琴, 章辉达.中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农业产出效应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12 (3) :86-92.

[3]蒋屏.浙江农村水利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4 (1) :27-31.

[4]马骏, 章仁俊.农村水利现代化保障措施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水利经济, 2006, 24 (3) :4-6.

[5]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研究正在进行[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0 (10) :4.

[6]冯广志.关于我国农村水利现代化的思考[J].北京水利, 1999 (4) :1-3.

[7]汪恕诚.资源水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105-119.

[8]马永喜, 沈满洪, 王娟丽, 等.浙江省农村基层水利管理模式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32 (3) :183-187.

[9]蒋屏, 董浩, 陆文聪, 等.浙江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状与模式创新[J].水利发展研究, 2008 (6) :31-34.

[10]王树生.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的思考[J].江苏水利, 2004 (3) :12-13.

促进临夏农村水利和谐发展的思考 篇9

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和基础设施, 在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过程中, 肩负着重大责任。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和重视农村问题是我国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 说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重要时期, 这也给农村水利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要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 农村水利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条件。本文根据近年来临夏农村水利发展状况, 对今后一段时期如何发展临夏农村水利, 略陈拙见。

一、临夏农村水利建设现状

农村水利是支撑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夯实农村水利基础,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 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各族群众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水利建设, 新建了一批水利灌溉工程, 工程供水能力进一步增强, 基本形成了大、中、小相结合, 蓄、引、提相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在抗旱灌溉、防洪、水土保持、农村饮水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截至2009年底, 全州已建成万亩灌区22处, 引水工程187处, 机电灌溉站1291处, 发展有效灌溉面积96.88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45%, 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4.15万亩, 占全州灌溉面积的52.66%, 基本上缓解了农业灌溉用水的不足, 为促农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为全州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临夏农村水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临夏农村水利发展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农田水利化程度低,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不适应, 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 差距更大, 还有很多不足、困难和问题。

㈠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与需求存在差距全州现有农田水利灌溉工程1531处, 农村水利工程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较为显著的作用。但与当前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临夏州中小型水利工程, 大都建于六七十年代, 由于长期以来重建轻管, 尤其缺乏维修、更新、改造资金, 致使工程设备遭受冻胀、磨损、老化、失修现象十分严重, 加之投入不足, 许多工程先天不足, 带病运行, 原有工程受自然或人为破坏引起工程效益衰减;全州约有55%的工程老化失修, 运行能力不足设计能力的60%, 致使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始终徘徊在0.4左右, 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严重;工程质量标准低, 灌区配套不健全, 致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同时, 水费标准过低, 工程自我维持能力差, 导致工程长期失修。加之水量减少, 输水损失大, 提高了灌溉成本, 农民负担加重, 严重影响农民种田积极性, 使灌区面临新的困境, 造成水难放、钱难收的局面。

㈡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水利建设的需要近年来, 各级财政对水利建设的投入, 远远不能满足水利建设需要。一是由于县、乡两级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2005年全部取消农业税后, 乡、村两级财务将面临更大困难。二是虽然上级支持农村水利的资金占各项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的60%左右, 但是省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具有不确定性, 影响农村水利建设的正常进行。三是农村税费改革后, 取消“两工” (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对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 多年来主要利用“两工”进行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形式被打破, “钱从哪里来, 工从哪里出”成为农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若取消“两工”, 水利设施的建设、维护、维修工作完全由政府掏钱购买劳力出工, 各级政府都负担不起的。同时当前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增多, 一些地方在农建高潮时, 缺乏青壮年劳力, 也给农民投工投劳兴修水利带来较大影响。

㈢工程管理体制和经营效益制约社会资本的投入一方面目前社会资本的投入主要以小水电为主, 而小水库、渠道、机电灌站等工程难以引导社会资本的进入。这是因为:一是这些工程规模相对较大、涉及方面多、产权难以界定或是工程问题严重;二是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社会效益可观, 但作为企业经营的直接经济效益则难以确定;三是群众水商品意识薄弱, 水费标准低且难以征收;四是群众法制意识淡薄, 人为破坏水利工程现象时有发生, 经营者利益极易受损。另一方面现有工程管理体制也制约社会资本 (特别是农民) 参与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一是体制不协调, 水利设施灌溉的系统性与土地承包到户“面条田”的经营方式相矛盾, 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二是缺乏技术服务。水利工程的技术性较强, 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相对贫乏, 给兴办小型水利工程带来一定影响。

㈣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脆弱, 预防监督薄弱临夏州大部分地区山大沟深, 沟壑纵横, 植被稀少, 自然灾害频繁, 生态环境脆弱, 广大山区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 这是临夏州的一个基本现实。近年来虽然在梯田建设、生态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见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然存在规划滞后、投资不足、建设措施不力等原因, 加之一些地方存在破坏植被, 水土资源大量流失、河流干枯断流等问题。据统计分析, 临夏水土流失面积6894.64平方千米, 占总面积的84.4%。年平均侵蚀量达3093万吨。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工作起步较晚, 体制、机构尚需进一步完善, 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时有发生, 治理任务还十分艰巨。这些问题, 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 最终都会导致水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恶化, 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越来越远。

㈤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临夏州由于受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候特点及水资源形成规律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农村饮水在水质、水量、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 饮水不安全人口遍及全州8县 (市) , 直接影响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2004年底经调查评估, 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98.69万人, 截至2009年底, 已安排资金解决了55.5万人, 尚有43.19万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 加上近年来由于水源污染、枯竭、原工程建设标准低等原因新增饮水不安全人口53.42万人, 全州还有96.61万人饮水不安全,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任务艰巨。

㈥防汛抗旱基础设施薄弱全州农防抗旱设施仍比较薄弱, 防大汛抗大灾的能力还不强, 一些小型水库、河道、塘坝、集雨水窖等防洪抗旱工程设施运行多年, 老化失修, 防洪抗旱标准偏低。洮河、湟水、大夏河等重点防洪地段还没有达到防御10年~2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 10座病险水库中尚有8座急需除险加固, 重点防洪城市 (县城) 的防洪设施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临夏州西南部以及中北部区域是全省暴雨泥石流突发区之一, 还没有建立起防治体系, 洪水泥石流灾害仍然威胁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临夏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加快临夏农村水利发展, 更好地服务于临夏新农村建设, 今后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㈠树立新的治水理念, 努力提高临夏农村水利工作水平今后一段时期, 临夏农村水利工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树立新的治水理念, 努力提高农村水利工作水平, 不断满足临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和农民群众对水利基础建设的期望, 真正使农村水利建设走向良性循环。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始终把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临夏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的特殊州情决定了要把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着力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 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 提高水的安全保障程度, 为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保障。农村水利事业涉及千家万户, 必须紧紧依靠农民群众, 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使水利事业不断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二是树立统筹发展理念, 始终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村水利工作的重要领域。农村水利设施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 要加大投入力度,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树立资源保护理念, 始终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农村水利工作的重要目标。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和旱洪灾害为主要特征的水问题是临夏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进一步从人口、资源、环境的宏观视野出发, 对水资源问题总结经验, 调整思路, 制定新的战略,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临夏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㈡创新水利发展模式, 进一步理清临夏农村水利发展思路针对临夏农村水利基础薄弱的现实, 一是按照建设“和谐临夏”“生态临夏”的要求, 转变农村水利发展模式。要根据临夏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科学规划临夏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 推动临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重点实施临夏县北塬灌区和临夏市东西川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骨干工程等项目。通过中小型灌区和电力提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有效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推动临夏节水型农村建设。同时, 争取和实施好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太子山麓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和淤地坝工程等项目, 通过兴修梯田、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 结合退耕还林和封禁保护, 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解决好水土流失、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等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逐步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的路子。二是大胆探索, 建立完善配套的农村水利服务新机制。一要建立农村水利多元化投入新机制。要按照基建程序, 做好灌区改造前期工作, 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在国家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 必须进一步深化水利投入机制的改革, 建立全社会办水利机制, 改变单纯依赖国家投资的局面, 全社会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组织对灌区改造的投入。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 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投资体系, 走多元化投资之路。二要建立农村基层涉水事务民主管理新机制。在各县 (市) 积极引导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 让农民直接参与用水、工程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解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所有者主体缺位、所有权不清、责任不明、建管用脱节、经营管理不善、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水费征收环节多、不合理的水费负担重等问题, 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大中型灌区斗渠以下田间工程管护的落实, 保障灌区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

㈢攻坚破难, 加紧推进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高度重视, 认真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一要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放在首位, 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要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 尽快解决饮水水质不达标的饮水安全问题和局部地区饮水不足的问题。二要搞好农田水利建设, 狠抓水利设施检查和维修, 确保水利工程在抗旱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三要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四要认真总结多年来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经验, 抓好雨水集蓄工程建设。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 不断健全和完善农田灌排系统,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五要抓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项目, 争取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 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六要加快河道治理, 维护河流生命健康。坚持“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继续抓好大夏河、广通河等中小河道的综合治理工程。七要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积极推进生态建设, 大力开展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作。要牢固树立“坡地就是任务”的思想,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把梯田建设作为干旱山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基础平台来抓。八是要大力开展以节水为中心的农田灌排设施建设, 在农业用水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 净增有效灌溉面积。重点加快小型灌区节水改造步伐, 以22个万亩灌区、水资源严重缺乏中北地区为重点, 加快实施灌区骨干工程的节水改造。

㈣抓住机遇, 加大对农村水利的投入, 完善农村水利管理机制一是稳定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各级政府财政应把稳定增加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补助资金列入当年财政预算, 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减 (如当年用不完可转入下一年度使用) , 且真正做到落到实处。同时积极推行以奖代补的形式, 鼓励、支持、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二是完善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式。目前支农资金渠道较多而相对分散,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加大对各类支农资金的统筹协调, 统一安排, 形成合力, 使其产生应有的作用。三是合理划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事权和财权。要坚持立法程序, 界定水利工程设施的权属, 切实做到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统一, 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使用、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 各级水利工程通过法律程序科学合理地确定水利工程管理范围, 对其建设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 力争做到以水养水、以工程养工程, 不再向农民、社会转嫁水利建设和管理的负担。四是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对于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盘活固定资产, 激活水利资金, 是当前农村水利建设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一要明晰产权。为明晰产权, 保证产权的实现, 可借鉴发房产证和林权证的办法, 由县级人民政府或水行政主管部门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者核发《水利工程产权证》, 向承包、租赁经营者核发《水利工程使用证》。二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体系, 这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外部条件。三要发展民营水利, 实行“谁投资, 谁建设, 谁受益, 谁管理”。四要改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 要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 相互配合, 相互促进。

临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既是对农村水利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更是极好的发展机遇。在推进临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临夏农村水利应该也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因此,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临夏农村水利工作, 更新发展观念, 丰富发展内涵, 创新发展思路, 转变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 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 为推进临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最终实现建设富裕、和谐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做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临夏州农村水利设施仍比较脆弱, 农田水利化程度低,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临夏农村水利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不适应, 距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更大。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其建设任重而道远。本文针对临夏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临夏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临夏农村水利工作,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最终实现建设富裕、和谐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上一篇:行为学检测下一篇:乙肝血清学检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