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血清学检测研究

2024-10-09

乙肝血清学检测研究(共8篇)

乙肝血清学检测研究 篇1

摘要:乙肝外膜大分子表面抗原即乙肝大蛋白, 目前, 大蛋白的双重拓扑结构、直接肝细胞毒害性与致癌性以及反式激活增强病毒复制等已经成为了临床研究的热点话题,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临床上对于大蛋白的检测也不断受到重视。乙肝 (HBV) 表面抗原在表达之后具有多个不同类型的产物, 比如产物大蛋白 (LHBs) 、产物中蛋白 (MHBs) 以及产物小蛋白 (SHBs) 等, 临床检测的表面抗原主要为小蛋白SHBs。此外, 一个蛋白具有的拓扑学结构不同, 且具有的功能也就不同, 比如LHBs可以产生不同的跨膜拓扑学结构, 除了在病毒包膜外侧和病毒受体结合以外, 还能够在包膜内侧和病毒核壳结合。本文主要分析了大蛋白在病毒复制中的作用及进行血清检测学的意义。

关键词:乙肝大蛋白,血清学检测,病毒复制

HBV表面抗原通过启动子表达后, 会产生产物大蛋白 (LHBs) 、产物中蛋白 (MHBs) 以及产物小蛋白 (SHBs) 等三类产物[1]。其中产物大蛋白和产物小蛋白均为单糖基化, 而MHB则具有两种形式, 即单糖基化、双糖基化;产物中蛋白和产物小蛋白形式主要为小球型病毒颗粒, 产物大蛋白的分泌则需要其余两类产物共表达。一般情况下, HBV病毒能够分泌三种病毒颗粒, 分别为小球形颗粒、管状颗粒以及Dane颗粒外膜结构蛋白, 其中小球形颗粒主要有产物中蛋白、产物小蛋白组成, 其余两种病毒颗粒则是由三类产物共同组成的[2,3]。由此可见, 产物大蛋白在表达上具有调节病毒外膜组装能力的作用。

1 反式激活作用的研究

研究发现, 乙肝病毒感染不仅会诱发急性肝炎, 也有可能引起肝细胞癌[3~5]。因此, 很多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寻找潜在病毒癌基因产物上[6]。目前, 有学者认为HBV最少可以编码2个转录激活因子, 产物大蛋白和HBx都可能诱导MEK激酶级联通路的激活, 其中产物大蛋白的激活主要是PKC依赖性, Ras不需要参与其中, HBx则不需要Ras或者PKC进行介导的。在转染的HepG2细胞中, 有选择的对产物大蛋白、HBx的激活进行破坏, 并不会影响病毒的生成的减少[7,8]。如果使用MEK特异性抑制剂, 则会阻断上述两种激活因子的信号步骤, 并抑制产物大蛋白和HBx的依赖性激活, 从而终止HBV基因的表达。除此之外, 病毒生活周期中, 激活蛋白因子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MEK信号级联是否完整, 对病毒复制具有很大影响。

有学者以鸭乙型肝炎为模型进行验证[9], 以明确产物大蛋白LHBs反式激活和病毒复制是否具有相关性, 研究结果显示, 亚病毒颗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细胞内病毒复制速度。同时, 该现象对亚病毒颗粒和病毒粒子之间的比例大小、亚病毒颗粒参与的时间长短等具有很强依赖性, 而且含HBV的血清感染性除了依赖感染性病毒粒子数量, 还和核酸粒子数量多少有密切关系。此研究便于学者更好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在整个感染过程中的亚病毒颗粒的生物学功能。

2 大蛋白对肝细胞直接毒性与致癌性

乙型肝炎的主要特征表现即毛玻璃样肝细胞, Lei等学者[10]通过研究发现, 转基因大鼠体内含有过量的LHBs, 会进一步产生大量的毛玻璃样肝细胞, 不仅会使细胞受损, 也有可能诱导肝的再生, 从而引发肝癌。因此, 可以认为肝癌的发生和体内产物大蛋白的连续过表达有密切关系, 也是其持续增加而引发的。当产物大蛋白过量表达以后, 会使部分细胞增殖激酶活化 (PKC) , 而激酶的连续活化和肝癌的产生具有密切关系。当受到感染的肝细胞难以从细胞分泌的途径产生乙肝管状颗粒时, 便会使细胞产生病变效应, 而在转基因大鼠模型中能够看见肝细胞癌的产生。

研究过程中, 还发现乙肝大蛋白对肝细胞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一般情况下, 乙肝肝受损主要是由免疫反应介导的, 并不是病毒自身引起的。新的研究认为, 造成肝细胞受损的主要原因是大蛋白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此研究模型为纤维淤胆性肝炎肝细胞损伤模型, 纤维淤胆性肝炎作为乙肝病毒发展的过程, 在免疫抑制患者中具有较高发病率, 因此类患者免疫抑制功能受损, 几乎不会出现免疫反应, 当其处于纤维淤胆性肝炎情况下时, 肝细胞则会出现细胞凋亡或者液泡化[11,12]。有研究结果已经证实, 产物大蛋白LHBs是诱发纤维淤胆性肝炎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体外大蛋白可以导致被培养的肝细胞在短期内凋亡, 且为细胞凋亡[13]。最为明显的特点之一便是培养的肝细胞在凋亡之前, 胞质中的液泡化十分明显, 该现象与纤维淤胆性肝炎的肝脏病理损伤特点十分相似。由此可以看出, LHBs也会导致肝胚细胞或者永生化肝细胞空泡化, 继而凋亡。总体而言, 亚病毒管状颗粒或者感染性颗粒中均存在大量大蛋白, 为病毒形成完整外膜的主要标志, 同时和病毒复制有很大关系, 对乙肝病毒复制过程起到反式激活的作用;如果肝细胞内质网上积聚过量的产物大蛋白, 则有可能造成肝细胞毒性, 甚至致癌。

3 乙肝大蛋白的血清学检测

当肝细胞受损后, 其释放出来的大蛋白和亚病毒颗粒中含有的大蛋白, 均可以被特异性抗体在血流中捕捉到, 因此, 对乙肝大蛋白进行血清学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 对大蛋白进行检测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传统检测方法主要是对大蛋白的独有片段———pre-S1进行检测后实现的, 不过受编码pre-S蛋白中HBV-LPPRE-S区拓扑结构过于复杂的特点的影响, 致使pre-S1抗原检出率非常低, 甚至难以准确、完整地反映出HBV病毒的具体复制情况[14]。针对此现象, 采用单抗检测的方式进行乙肝大蛋白检测后, 结果后DNA的符合率更加显著。除此之外, 对pre-S1进行单独检测, 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检测大蛋白的意义, 由于大蛋白可以对肝细胞产生毒性, 其S区可以具有反式激活的作用, 在此情况下, 对大蛋白进行整体性检测, 具有更加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8]。

通过检测学者中的大蛋白, 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出性e抗原阴性中病毒的复制情况。临床上对乙肝病毒复制的具体情况或者传染性大小进行判断的主要指标为HBeAg, 如果乙肝病毒发生在前C区和C区变异以后, HBeAg便会呈现为阴性, 而病毒继续复制的情况, 则使临床治疗中难以准确判断停药时机, 而且治疗完成后应答时间也相对比较短。魏红山等学者认为, 对大蛋白进行检测, 对于e抗原阴性肝炎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研究结果显示, 产物大蛋白是对HBeAg阴性乙肝患者病毒复制程度高低进行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主要是因为血清中的产物大蛋白含量和HBVDNA复制数量变化情况具有一致性, 且两者具有密切相关性。

大蛋白不仅和病毒复制具有显著关系, 而且还能够反式激活病毒复制, 由此可见, 对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时, 可以将大蛋白水平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之一, 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密切监测。根据最新发表的文献资料显示[15], 采用干扰素类药物对HBV转基因大鼠模型进行治疗后裔, 大鼠肝细胞中的大蛋白数量明显减少, 肝细胞毛玻璃样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因此可以看出, 大蛋白数量的大幅减少和抗病毒感染的治疗存在密切关系。

对慢性乙肝病毒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后, 其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可以将血清HBVDNA复制情况作为判断标准之一,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要尽量避免将血液中DNA复制数量减少或者转阴等作为乙肝治疗效果判定、是否停药的指标, 之所以这样, 主要是因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抑制HBVDNA的合成, 获得治疗效果, 但是根据目前临床所有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来看, 几乎没有十分有效的药物可以清除cccDNA, 仅仅可以抑制病毒的持续复制, 不会对已形成的病毒表达蛋白产生抑制作用, 从而说明这些抗病毒药物并会影响以病毒DNA为模板的转录情况[16]。在此情况下, 对乙肝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虽然其DNA植指标下降速度相对比较快, 但已经形成的病毒还会不断进行蛋白表达, 进而组成管状颗粒或者球形颗粒。所以血清HBVDNA的下降速度比较快, 且高于产物大蛋白, 而血清产物大蛋白的消减速度则会低于血清HBVDNA。采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后通过动态观察患者血清产物大蛋白的变化, 发现治疗效果不同的组别, 血清产物大蛋白的下降速度也有显著差异, 其中完全应答组下降最为明显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治疗6个月时, 而且血清产物大蛋白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部分患者已经转变为阴性, 在部分应答组、无效组中, HBVDNA是最先开始下降的, 大蛋白则一直为高滴度阳性, 研究学者认为么, 此情况和鸭乙型肝炎的模型特点比较相似, 乙肝病毒会产物大蛋白前S区激活后便开始复制, 从而导致患者病情不断反复, 延长治疗疗程[17]。

4 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 对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进行血清学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仅利于对乙肝病毒复制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还可以有效预测疾病预后情况, 便于了解乙肝患者肝细胞损伤程度, 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乙肝血清学检测研究 篇2

【关键词】医务人员;乙肝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13-01

乙肝传播途径复杂,医务人员是感染乙肝病毒(HBV)危险性高的人群[1],为了解乙型肝炎在医务人员中的感染情况和分布,对2009年820名医务人员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共搜集11家医疗机构自愿检测的医务人员样本820份,其中男性154名,女性666名。年龄在19~67岁。

1.2方法:检测HBV5项血清学指标。采用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ELISA试剂盒,严格按说明和操作规程进行检测。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 性别分布:820名医务人员中,HBsAg携带率为2.4%,其中:男性3.9%,女性2.1%,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9,P>0.05)。抗-HBs阳性率为47.8%,其中:男性47.4%,女性47.9%,男性低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05),见表l。

2.2 工龄分布 :"0~"工龄组的HBsAg携带率最低,抗-HBs阳性率最高。不同工龄组的HBsAg携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26,P>0.05)。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78,P<0.01),见表2。

2.3 不同组别分布:临床组HBsAg携带率略高于非临床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P>0.05)。临床组抗-HBs阳性率高于非临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8,P<0.05),见表3。

2.4 疫苗接种情况 :未接种组HBsAg携带率高于接种或不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P<0.05) 。未接种组抗-HBs阳性率低于接种或不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59,P<0.01) ,见表4

3讨论

本次调查的医务人员HBsAg携带率为2.4%,低于卫生部2006年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中15~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8.57%[2]。可能与本次调查为自愿调查有关,部分携带者已知道自己的感染情况而没有参加本次检测;也可能与医务人员的防护和专业知识、自我保护意思增加有关。本次调查医务人员HBsAg携带率于北京市医务人员0.83%[3]相比为高,可能是由于北京市自90年代以来推行医护人员乙肝疫苗免疫接种,而我区实行大力提倡、自愿接种的原则。本次调查显示,未接种组HBsAg携带率高于接种或不详组,抗-HBs阳性率低于接种或不详组,差異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的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注射乙肝疫苗是控制乙肝传染的根本途径,抗-HBs是保护性抗体,它对HBV再次感染具有抵抗力。

分析显示,随着工龄增加HBsAg阳性率递增,临床组HBsAg携带率略高于非临床组,提示医院特别是直接接触病人的临床科室仍然是乙肝感染的高危场所。在抗HBsAb阳性率方面,临床组抗-HBs阳性率高于非临床组,也提示临床组乙肝感染的暴露机会增加。由于本次调查是方便样本,统计学结果只能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线索,具体还需要结合我区的乙肝免疫策略等开展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巾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1):79-88.

[2]卫生部.2006年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08-04-23).http://www.Chinacdc.net.cn/n272442/n272530/n3246177/23316.html.

乙肝血清学检测研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男4月至2011年4月乙肝患者178例,男94例,女84例,年龄在19~43岁,平均年龄为30.4±0.3岁,均符合2000年修订关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案中的临床诊断标准[1],分别对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血清学指标及血清肝纤维化测定。仪器与试剂为:酶联免疫试剂盒(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仪(美国PE公司生产,型号:PE-5700),肝纤维化检测化学发光仪(北京源德有限公司生产,型号:JRTLIA-962G)。

1.2 方法

1.2.1 样本采集

分别在清晨抽取受检者5ml的静脉血,分别注入血清分离胶真空采血管与普通促凝干燥管(山东省威海威高集团提供)中,并充分摇匀,置入离心机中,选择3000r/min进行离心试验后,将血清分离后,取其中0.5ml上清液[1]。

1.2.2 检验方法

分别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对其乙肝血清标志物进行测定,采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 (FQ-PCR) 对血清中的乙肝病毒核酸含量进行测定和采取肝纤维化血清化学发光检测法对乙肝患者的IV型胶原(IV-C) 、IⅡ型胶原前肽 (PCIII) 、层黏蛋白(LN) 及透明质酸酶 (HA) 在血清中的含量进行测定,其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上的操作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检验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单位采用表示,组间相关性以系数r表示,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乙肝血清标志物、乙肝病毒核酸含量与IV-C、PCIII、LN及HA在血清中的含量间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r=0.72,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乙型肝炎在其慢性的迁延化过程中,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或者免疫耐受性较差,无法及时彻底清除HBV,导致肝脏处于长时间的受累状态,从而导致肝细胞出现结节状的再生,明显有纤维组织的增生,主要的病理特征为细胞外基质增生并沉积,主要的形态表现为肝小叶内纤维化和肝窦毛细血管化[2]。检测肝纤维化对肝纤维组织的增生情况进行评价,可见肝硬化期不一定会升高,尤其肝硬化的静止期升高一般不明显或者不升高。除了病检外,本文统计发现,乙肝血清标志物、乙肝病毒核酸含量与IV型胶原(IV-C) 、IⅡ型胶原前肽 (PCIII) 、层黏蛋白(LN) 及透明质酸酶 (HA) 在血清中的含量间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显示出肝组织出现炎症及其坏死的程度与乙肝的血清学标志物间存在一定的相联系,可能对HBV的复制和肝纤维化的病情进展有推动意义。综上所述,通过对乙肝患者的者血清学检测指标与血清肝纤维化进行测定,能够对乙肝病毒损伤肝脏及纤维化过程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万滋衡, 陈经艾.203例乙肝患者血清学检测与血清肝纤维化测定的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09, 11 (11) :1909-1912.

乙肝血清免疫标志物组合检测意义 篇4

前S1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复制的重要血清学标志

近几年, 我们在乙肝“两对半”检测中发现Hbe Ag检出率很低, 没有引起重视。但从去年我院开展前S1蛋白抗原检测后发现, Hbe Ag检出率很低与实际不符, 考虑这主要是和病毒基因的变异有关, 其所携带的HBV变异毒株大多数表现为在病毒基因组前C区末端1896位发生GA点突变, 产生一个新的终止密码子 (TAG) , 阻断了HBe Ag的形成, 从而使得HBe Ag缺陷的HBV血清型出现, 而在这种变异的类型中, 其HBe Ag是处于缺失的状态, 所以容易引起误诊和漏诊, 并且给治疗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有国外的研究报道发现, 在一些乙肝患者, 经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后, 其HBe Ag发生了血清型转移, 但是采用敏感定量PCR方法对其体内的病毒进行检测时, 仍能够发现有活跃的病毒复制, 所以, 我们使用前S1抗原对乙肝患者的病毒复制进行检测, 可以起到很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能够有效地弥补HBe Ag检测的不足[2]。

随着对前S1抗原研究的深入, 发现前S1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复制的重要的血清学标志。前S1抗原与HBV DNA在反映病毒复制方面有良好的一致性。完整的病毒颗粒含有外衣壳抗原和内衣壳抗原, 含有前S1的蛋白主要存在于Dane颗粒上, 外衣壳抗原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 Ag) 、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内衣壳抗原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HBc Ag) 和e抗原 (HBe Ag) 。在HBV中, HBs Ag、HBe Ag是HBV在进行复制、包装过程中产生的蛋白成分, HBs Ag存在并不一定表示有传染性, 而HBe Ag是HBV核心内部成分, 可作为体内HBV处于复制状态的标志。崔鱼方等[3]表明, HBV的传染性与前S1抗原阳性率具有一致性, 因此, 前S1抗原阳性有助于乙型肝炎的诊断, 并可作为HBV具有传染性的指标之一, 而前S1Ab阳性提示肝细胞有阻断乙肝病毒感染的功能。

“乙肝五项”与前S1抗原的关系

目前对乙肝患者感染情况的判断及疗效观察, 大部分仍然延续检测乙肝“五项”即HBs Ag、抗-HBs、HBe Ag、抗-HBe及抗-HBc, 也有的检测乙肝“六项”即在五项的基础上增加了前S1蛋白抗原, 也有的检测乙肝“七项”即在六项的基础上增加了前S1蛋白抗体。增加的目的是因为技术的发展, 对乙肝病毒有了新的认识, 而新的乙肝标志物的出现, 对乙肝的早期诊断、治疗及效果观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新的乙肝病毒标志物不断出现, 作为检测的补充完善, 组合的项目就越来越多, 对乙肝患者的负担当然也就越来越重, 同时工作人员也增加了工作量。考虑能否在乙肝“五项”检测不变的情况下, 进行有效的资源组合, 我们认为对有些项目, 如HBe Ag和抗-HBe可用前S1蛋白抗原和抗体替带。因为在乙肝“五项”检测中, HBe Ag检出率低, 主要是由于乙肝病毒基因变异, 导致在临床上出现HBe Ag缺陷的HBV血清型, 因HBe Ag的缺失, 造成诊断和治疗的困难, 而前S1蛋白抗原的出现, 其作用与HBe Ag相同, 而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有学者研究了乙肝病毒感染者357例, 对其血清样本进行检测, 采用的是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前S1抗原及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乙肝五项) [4], 通过该检测研究, 来探讨“乙肝五项”与前S1抗原的相互关系。其研究结果显示, 在103例HBe Ag (+) 的标本中, 有92例的检测结果是前S1 (+) , 阳性率89.3%, 这个结果说明前S1与HBe Ag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相互关系;而在254例HBe Ag (-) 标本中, 检测的结果显示有109例前S1 (+) , 阳性率42.9%, 这个结果表明部分HBe Ag (-) 而HBe Ab (-) / (+) 患者中, 其体内的病毒仍处于复制的状态。特别是HBs Ag (+) 、HBc Ab (+) 患者前S1阳性率达51.1%, 表明在这些患者体内, 仍有较高比例的复制。该研究结果显示, 我们对乙肝病毒感染者检测前S1抗原, 与检测HBe Ag相比, 更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患者体内的HBV病毒有没有复制, 也可以更为准确地判断其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有国内学者研究了29例HBe Ag阳性、抗HBe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对其血清样本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HBV DNA与前S1抗原的检出率都是96.5%;而在65例HBe Ag阴性、抗HBe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 其检测结果显示两者的检出率分别是81.5%和72.3%。结果显示与检测HBe Ag相比, 检测前S1抗原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乙肝病毒的具体复制情况, 其具有更高的临床指导意义。前S1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 主要是由于前S1蛋白是HBV衣壳蛋白中的一部分, 所以它可以作为HBV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并且, 前S1抗原在一些不具有传染性的不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中, 它是不存在的, 所以其对乙肝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评估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有研究结果显示, 前S1抗原有相对较高的免疫原性, 当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 相对于其他血清标志物, 其是最早出现, 并且是最早消失的, 而如果前S1抗原消失的时间越早, 说明该患者体内的HBV已被清除, 其治疗的预后效果越好[5];反之, 如果患者体内缺乏有效的对前S1抗原的免疫反应, 则不能够及时的将乙肝病毒清除, 会成为乙肝病毒的长期慢性携带者, 严重危害其健康和生活。所以, 研究“乙肝五项”与前S1的关系,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检测乙肝的新五项指标

我们对我科近半年的门诊、病房和地方体检乙肝六项的患者1 472例进行了统计, 其中乙肝患者187例, 大三阳39例 (20.8%) , 小三阳115例 (61.4%) , HBs Ag、抗-HBc阳性33例 (17.7%) ;前S1抗原检出率:大三阳92.3%, 小三阳88.8%, HBs Ag、抗-HBc阳性75.5%, 而非乙肝患者中未检出前S1蛋白抗原, 从中看出前S1蛋白抗原检出率明显高于E抗原的检出率, 因为在E抗原阳性时前S1蛋白抗原大部分阳性, 而在E抗原阴性时前S1蛋白抗原也有相当部分阳性。说明前S1蛋白抗原检测的重要性, 结合其临床意义可替代E抗原, 同样从前S1蛋白抗体检出的临床意义来看, 也可替代E抗体。这样笔者认为新的乙肝五项检测应包括HBs Ag、抗-HBs、Pres-S1Ag、Pre-S1Ab及抗-HBc.可以对乙肝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观察。新五项指标中HBs Ag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携带;pre-S1Ag阳性提示病毒复制, 传染性强;HBs Ab、Pre-s1Ab阳性提示接种疫苗或少量乙肝病毒感染后恢复, 免疫力强。

总之, 新五项指标更能反映患者有无病毒的复制即传染性, 肝细胞对病毒的阻断作用即免疫作用, 特别是对乙肝患者早发现早治疗, 及疗效观察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Lee Y I, Hur G M, Suh D J, et al, Novel pre C/C gene mutants of hepatitisis B virus in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naturally occwrring escape mutants[J].J Gen Virol, 1996, 77 (6) :1129-1138.

[2]Pichoud C, Berby F, Sturver L, et al.Persistence of viral replication after anti-HBe seroconversion during antiviral therapy for chronic hepatitis B[J].J Hepatol, 2000, 32 (2) :307-316.

[3]崔鱼方, 胥飚, 陈宏础.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Pres抗原与病毒载量的关系及意义[J].江西医学检验, 2004, 22 (6) :498-450.

[4]徐玲, 吴江.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乙肝五项) 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J].淮海医药, 2010, 28 (4) :332-333.

乙肝血清学检测研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3月—2008年12月, 我院感染科肝炎门诊就诊者。观察组[乙肝病毒 (HBV) 无症状感染者180例, 男113例, 女67例, 平均年龄 (27.6±10.5) 岁;慢性肝炎组100例, 男67例, 女33例, 平均年龄 (39.5±16.4) 岁;我院体检健康者100例设为对照组, 男73例, 女27例, 平均年龄 (28.5±11.6) 岁。肝炎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1]。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 (As C) 指单纯HBV标志物, 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 、乙肝病毒e抗原 (HBe Ag) 、乙肝核心抗体 (抗-HBc) 三项阳性, 多次肝功能试验正常, 其中丙氨酸转氨酶 (ALT) 不高, 无肝炎的症状和体征。经B超或CT检查显示, 无肝、胆、胰异常, 排除影响CG测定的因素。

1.2 方法采清晨空腹静脉血, 分离血清,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CG, 试剂由天津九鼎医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CG测定值为 (9.37±3.45) μmol/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2.13±1.46) μmol/L, 差异有显著性 (q=12.9, P<0.01) , 同时低于慢性肝炎组的 (12.73±6.56) μmol/L (q=16.4, P<0.0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肝功能试验均在正常范围内, ALT不高。结果证明, CG联合肝功能试验, 比常规肝功能试验更具有临床价值。

3 讨论

胆汁酸是肝脏分泌到胆汁中最多的有机酸, 在肝细胞内由胆固醇转变成胆酸、鹅脱氧胆酸, 再与甘氨酸结合成CG, 代谢途径是通过肠肝循环代谢, 人类的胆汁酸随胆汁进入肠道后, 99%被肠壁回吸收, 经门静脉重回肝脏。CG由肝细胞合成分泌并摄取, 当肝细胞受损时, 由于摄取“肠肝循环”回收胆汁酸向肠道排泄的能力下降, 导致血中CG浓度升高[2], 所以检测血中CG浓度可以了解肝脏的功能情况。慢性HBV携带者虽然无临床症状和体征, 但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已发生变化, 该变化不能被常规肝功能检验所测出。血清CG检测是一项无创、敏感的肝功能指标, 它反映肝脏早期受损的程度, 动态观察肝脏受损情况, 对于指导临床早期护肝治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文献报道CG作为一项肝功能测试指标, 比常规肝功能检测更能灵敏地反映肝细胞损害情况, 对急性肝炎的疗效评价, 肝硬化早期诊断、预后, 重症肝炎的肝细胞坏死程度估计均具有临床价值[3,4]。本组感染HBV的观察组CG测定值明显升高, 而肝功能正常, 这就证明CG比常规肝功能检测更灵敏, 因为As C患者肝细胞损害处在早期阶段, 肝功能损害不太明显, 只有灵敏度高的肝功能指标才能显现出来。结合我们的观察, 检测CG确能如实地反映肝功能损害情况, 能及早了解As C患者的肝功能, 有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提高健康水平。

骨与关节骨折患者的三维重建图像分析, 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与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1月—9月对我院收治的56例骨与关节损伤患者行16排螺旋CT扫描薄层重建后做多平面重组 (MPR) 、容积再现 (VRT) , 其中男42例, 女14例, 年龄18岁~59岁, 平均年龄33.5岁。煤层砸伤25例, 高处坠落10例, 交通事故16例, 意外伤5例。肋骨骨折30例 (53.5%) , 腰椎骨折10例 (17.8%) , 胸椎骨折2例 (3.5%) , 骨盆骨折4例 (7.1%) , 肘关节骨折2例 (3.5%) , 跟骨骨折2例 (3.5%) , 股骨远端骨折4例 (7.1%) , 距骨骨折1例 (1.8%) , 肩关节骨折1例 (1.8%) 。临床症状:截瘫、胸憋、呼吸困难、局部疼痛、畸形、活动受限等。

1.2检查方法对56例患者均采用GE DR拍摄平片, 然后用16排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CT机进行螺旋扫描, 扫描条件:130 k V, 190 m As, 准直1.2×16, 螺距0.65~1.5, 采集层厚5 mm~8 mm。扫描结束后, 采用层厚1.5 mm, 重建间隔0.6 mm, 卷积核B70骨窗和B30软组织窗薄层重建;然后对重建数据进行三维后处理, 分别做MPR、VRT, 常规观察前、后、左、右、斜位, 并运用“切割”功能, 去掉视野内不需要的部分, 并对感兴趣的区域做任意平面的重建。通过比较发现, 在骨折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6) :324-329.

[2]王加银.血清CG、AFP RIA在肝病诊断中的价值[J].放射急救学杂志, 1994, 7 (2) :88.

[3]姚展成, 徐辉.空腹血清甘胆酸检测在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1999, 6 (5) :2-4.

乙肝血清学检测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乙肝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10例, 女90例;年龄18岁~70 (43.6±5.2) 岁;从中取临床血清标本200份乙肝血清标志检测者标本, 根据HBV-M的表现模式分为9组。

1.2 仪器

荧光定量检查选用Light Cycler荧光定量PCR仪, 由德国罗氏公司提供。HBV-DNA定量检测试剂盒由北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HBV-ELISA检测试剂盒由深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 (FQ-PCR) 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BV-DNA, 两对半指标的检测采用ELISA方法, 观察分析结果的相关性, 总结经验。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 进行χ2检验, 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 大三阳组[HBs Ag (+) HBe Ag (+) HBc Ab (+) ]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为97.4%, 平均拷贝数为1.8E+06/ml;小三阳组[ (HBs Ag (+) HBe Ab (+) HBc Ab (+) ]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为63.3%, 平均拷贝数为1.8E+03/ml;HB-s Ag (+) HBc Ab (+) 组血清HBV-DNA检出率为62.5%, 平均拷贝数7.9E+03ml。见附表。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易于引起急慢性肝炎, 该病毒容易对患者的肝脏功能造成损伤, 感染率约为60%~70%。目前我国约有一亿两千万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传播途径分别为 (1) 血液传播: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例如在输血过程中被感染。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 这类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并未彻底杜绝。 (2) 医源性传播:即在就医的过程中被感染。多数是因为微量注射或接种疫苗而引起的感染, 所以应该密切注意注射、接种、纹身时所使用的医疗器械。 (3) 母婴传播:携带乙肝表面抗原或患急性乙肝的母亲可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 尤其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最为便利。 (4) 性传播:乙肝病毒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 这种传播同样包含夫妻之间的性传播。多种便易的传播途径, 对我国人口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产生极大影响, 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检测肝炎病毒的方法越来越多, 但最为常用的仍然是乙肝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定量检测方法。HBV-DNA可以较准确的检测出病毒的具体情况, 敏感、快速等特点较为明显。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 这一检测方法又得以进一步完善。进行具体检测时整个扩增的过程都是在闭管中施行的, 大大降低了被污染的可能性, 是以在我国很多医院都得到了推广运用, 并将此作为对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监测治疗的常规性项目。

乙肝血清标志物是对乙型肝炎诊断最为传统的指标, 具有简便省时的特点。在对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检测中, 若只单纯的反应为HBs Ag阳性, 只能说明患者已经被乙肝病毒感染, 并不能明确的表现出乙肝病毒在患者体内的复制情况。但是在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检测中Hbe Ag可以将乙肝病毒在患者体内的复制情况表现出来。因此, 如果只是单纯的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不能对乙型肝炎的传染性进行正确判断, 具有较大局限性。

目前在临床基因诊断中, FQ-PCR效率较高, 采用完全闭管检测的方式免去了PCR后处理, 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此外实时监测技术的采用也提高了定量的准确率[2]。随着乙肝病毒的感染, 慢性乙肝的病程会迁延, 会逐渐发展为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癌, 因此对于乙肝病毒的检测非常重要[3]。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 HBV-DNA水平与HBV M的表现模式存在关联, 大三阳的标本HBV-DNA值较小三阳与HBs Ag (+) 、HBc Ab (+) 的标本更高, 说明HBe Ag会影响到HBV-DNA的水平。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对HBV感染复制情况的检测都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可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青霞.HBV-DNA定量与HBV模式及肝功能损害指标定量的相关性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1) :22.

[2]褚小慧.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与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的关系探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6) :3794-3795.

乙肝血清学检测研究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548例乙肝患者均来自2012年8月-201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乙肝患者, 病程超过1年以上, 其中男373例, 女175例, 年龄最大86岁, 最小6岁, 平均年龄 (37.6±16.6) 岁。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按《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299-2008) 》执行。

1.2 仪器与试剂

HBV-DNA检测系统包含实时荧光定量PCR仪、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检测试剂盒、校准品、操作程序、数据处理软件来自于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质控品为本实验室按文献方法自制[2,3];酶联免疫检测系统包含酶标仪、乙型肝炎病毒诊断试剂盒 (五项) 、洗板机、操作程序、数据处理软件来自于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质控品为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所有的仪器和检测项目操作均按本室制定SOP文件执行, 所有检测项目室内质控在控。

1.3 方法

血清标本的采集与处理:HBV-DNA标本采集采用灭菌的一次性真空带盖塑料管, 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5ml, 离心分离血清分装于1.5ml灭菌EP管, 保存于-20℃冰箱备用, 1周内完成实时荧光定量PCR;HBV血清标志物标本采集采用一次性真空带盖塑料管, 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5ml, 离心分离血清后当天完成ELISA检测。

1.4 数据处理

HBV-DNA定量以大于1×103copies/L为判断阳性的标准, 小于1×103copies/L为阴性;ELISA方法cutoff值按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设置并验证。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形式, 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HBV感染血清标志物主要组合模式与HBV-DNA定量阳性结果的比较见表1。A组表示HB-sAg、HBeAg、HBcAb阳性组;B组表示HBsAg、HBeAb、HBcAb阳性组;C组表示HBsAg、HBcAb阳性组;D组表示HBsAg阴性 (其他标志物阳性) 组;E组表示HBsAg阳性组 (其他标志物可能阳性)

注:*:表示A组与B组比较;△表示A组与C组比较;#表示A组与E组比较。

2.2548例乙肝患者以HBsAg阳性和阴性进行分组, 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和敏感性, 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是目前诊断乙型肝炎最常用的指标, 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五项指标, 主要反映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状态。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的免疫学方法中最常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 , 该法灵敏度较高, 可达到纳克水平, 如引入生物素和亲和素系统或采用化学发光等技术, 其灵敏度还可进一步提高。不同血清免疫学标志物代表不同的临床意义, 如HBsAg是乙肝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标志, 阳性常见于急性乙肝的潜伏期、急性期及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状态。HBeAg其阳性和滴度可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及传染性的强弱等。

实时定量PCR是目前临床检测HBV-DNA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既保持了PCR技术灵敏与快速的特点, 又克服了以往传统PCR的假阳性污染和不能进行准确定量的缺点, 其重复性好但检测过程较复杂而且费用较高。HBV-DNA阳性代表有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的复制, 被认为是衡量乙肝病毒复制有无及高低最灵敏、最精确与最直接的证据。

本文在两种方法同时检测乙肝患者血清发现 (表1) , HBV-DNA在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的各种模式中的检出率不一样, HBeAg阳性组 (A组) HBV-DNA检出率为100%, 其HBV-DNA平均含量约为107copies/ml, 平均水平对数值为7.03;HBeAg阴性组 (HBsAg阳性, B、C组) HBV-DNA检出率为41.8%, 其HBV-DNA平均含量约为2.63×104copies/ml, 平均水平对数值为4.42;与HBeAg阳性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这组数据表明, HBeAg阳性组患者体内存在HBV病毒复制, 有大量的病毒颗粒释放入外周血中;HBeAg阴性组 (HBsAg阳性, B、C组) 通常HBeAg向HBeAb的转换被认为是肝细胞中活跃复制病毒的清除期, 但仍能检出HBV-DNA, 这可能是编码HBeAg所在C区因发生突变时HBeAg不能表达, 而HBV-DNA不断复制的结果[4], 可表现为HBeAg阴性, 但HBV-DNA为阳性。用定量PCR技术检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含量表明:HBeAb出现并不能表示HBV复制的停止, 而只是复制水平的降低。因此, 对HBeAb阳性, DNA也阳性者要慎重对待, 这些乙肝病毒变异株与重型肝炎或肝炎慢性恶化有着极大关联。同时有研究表明研究证实, 亚洲人平均50%的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存在前C区突变[5], 即前C区G1896A变异, 导致终止密码子TAG改变, 不能编码HBeAg;C区启动子A1762T和G1764A的双变异, 前C区mRNA的产生减少, 使HBeAg分泌减少。因此单以HBeAg作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与否的指标是不够的[5]。此外, 两种方法在诊断乙肝的敏感性也存在较大差异, ELISA方法的特异性是93.8%, 而FQ-PCR诊断乙肝的敏感性为49.3%, 二者的符合率55.5%。这主要是因为FQ-PCR主要是通过检测HBV病毒DNA, 准确地反映体内病毒的复制情况, 对乙肝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观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而ELISA方法检测血清标志物主要是反映患者感染乙肝后免疫学状态, 由于受到基因突变、免疫耐受及方法学检测敏感性等方面的影响, 它还不能完全反映病毒颗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 除非增加新的血清标志物, 如前S1抗原等[6]。此外, 在本次实验中亦出现乙肝五项标志物全部阴性者27例, PCR方法检出2例DNA (+) , 阳性率为7.4%, 这是由于HBV-DNA的出现早于其他血清学指标[7], 受检者可能处于感染早期。

传统乙肝血清标志物由于其价格低廉、操作简便、诊断乙肝的敏感性较高等特点, 临床上把它作为我国实验室乙肝检测与筛查时的主要选择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临床应用使乙肝病毒的量化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虽然其存在检测费用较高、检测过程复杂、在多数实验室尚不能普及规范检测等缺点, 但许多资料表明, 只要有HBV-DNA就可以引起HBV感染, 这不仅有诊断意义, 而且也有流行病学意义。其在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和药物疗效评价上也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 这两种方法不能相互取代, 可联合检测对乙肝临床诊断、治疗方案评估及疗效观察提供较客观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比较乙肝血清不同模式标志物与HBV-DN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3年3月乙肝患者标本548例, 采用酶联免疫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记物和病毒DNA, 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HBsAg阳性组共514例, HBV-DNA定量小于1×103copies/L (阴性) 共244例, HBV-DNA定量大于1×103copies/L (阳性) 共270例, HBV-DNA对数值为 (5.31±1.74) ;HBsAg、HBeAg、HBcAb阳性组共118例, HBV-DNA对数值为 (7.03±1.01) ;HBsAg、HBeAb、HBcAb阳性组共260例, HBV-DNA定量阳性共111例, 其对数值为 (4.21±1.20) , HBV-DNA定量阴性共149例;HBsAg、HBcAb阳性组共116例, HBV-DNA定量阴性共70例, HBV-DNA定量阳性共46例, 其对数值为 (4.90±1.66) ;其他标志物模式组共34例, HBV-DNA定量阴性。HBV-DNA对数值在HBeAg阳性组与HBeAb阳性组间相比, 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Real-time PCR法和ELISA法诊断乙肝的敏感性分别为49.3%和93.8%, 符合率为55.5%。结论:Real-time PCR法和ELISA法在HBeAg阳性组有良好的相关性, 两种方法分别检测乙肝病毒感染机体不同状态, 它们之间能互为补充, 不能相互替代。

关键词:乙肝标志物,HBV-DNA,酶联免疫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

参考文献

[1]刘友德.山东地区HBeAg阴性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构成比和抗病毒治疗状况的变迁及病毒基因型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 2008.

[2]曹季军, 吕心路, 许爱萍, 等.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临界室内质控品的制备与初步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22 (8) :2271-2273.

[3]杨继明.乙肝抗原、抗体免疫测定室内质控品的制备及使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杂志, 2009, 27 (2) :201-202.

[4]王爱莲, 周永兴, 姚志强, 等.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1994, 74 (1) :64-65.

[5]Funk ML, Rosenberg DM, et al.World-wide epidemiology of HBeAg-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associated precore and core promoter variants[J].J Viral Hepat, 2002, 9 (1) :52.

[6]李琴, 孙桂珍, 魏玉香, 等.Pre-S1蛋白与乙肝病毒DNA和e抗原在诊断乙肝病毒复制时的对比性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 12 (3) :134-136

乙肝血清学检测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9月~2013年3月, 到我院就诊时同时做过乙肝两对半 (HBV M) 和HBV DNA测点的疑似乙肝患者320例, 其中男179例, 女141例, 年龄19~78 (45.6±5.4) 岁

1.2 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HBV M, 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公司生产, 使用BIO ̄RAD Model 680酶标仪比色来判断结果。荧光定量PCR测点HBV DNA, 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公司生产 (HBV DNA检测值≥103copies/m L即判断为阳性) , 仪器使用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的AB I7500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 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20例血清标本根据HBV M检出的结果不同进行分组, 其HBV DNA检测。结果表明:乙肝检查出的模式1 (大三阳) 患者115例, HBV DNA阳性数为110例, 阳性率高达95.7%, HBV DNA载量为6.86±1.52 lgcopies/ml;模式2 (小三阳) 患者82例, HBV DNA阳性数为42例, 阳性率为51.7%, HBV DNA载量为4.82±0.73 lgcopies/ml;模式3患者15例, 阳性率为53.3%, HBV DNA载量为5.23±1.67 lgcopies/ml;模式4患者12例, 阳性率为16.7%, HBV DNA载量为3.25±0.96lgcopies/m L;模式5患者10例, 阳性率为10.0%, HBV DNA载量为3.08±0.78 lgcopies/ml;模式6、7、8和9HBV D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见附表。

3 讨论

注:与模式1比较, *:P<0.05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是通过血清特异性抗原抗体和HBV DNA载量的检测[1]。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检测乙肝五项标志物的方法为ELISA法, 它具有灵敏度比较高、稳定快速和成本低廉等诸多优点, 但该法只能得到定性结果, 即HBV感染的间接证据, 不能及时、动态的反映体内病毒复制情况及传染危险程度。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的载量, 可以直接反应乙肝病毒的复制水平和传染性, 在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方面起及其重要作用。但是HBV DNA的检测却不能明确非复制状态的感染。所以临床上常进行两种方法的联合检测。

本研究结果显示:HBs Ag、HBe Ag和HBc Ab阳性组 (模式1) HBV DNA阳性率高达95.7%, 且HBV DNA载量为6.86±1.52 lgcopies/ml, 表明病毒复制活跃, 具有高度传染性, 与文献报道一致。HBs Ag、HBe Ab和HBc Ab阳性组 (模式2) HBV DNA阳性率为51.2%, 且HBV DNA载量为4.82±0.73 lgcopies/ml, HBV DNA载量低于模式1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与HBe Ag转阴而产生HBe Ab有关, 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降低, 但是仍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所以HBe Ab的存在并不表示体内没有病毒复制, 单靠HBV M检测无法准确判断, 必须进行HBV DNA的定量检测。HBs Ag和HBc Ab阳性组 (模式3) HBV DNA阳性率为53.32%, 且HBV DNA载量为5.23±1.67 lgcopies/ml, 说明患者仍具有较强的病毒复制, 传染性强。模式3与模式2相比, HBe Ab阴性可能是与HBV发生前C区基因突变或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耐受有关。HBs Ab具有中和HBV病毒的能力而被认为是保护性的抗体, 但是在模式4中, 仍有16.7%的患者检测出HBV DNA阳性, 说明HBs Ab阳性并不能说患者没有传染性, 所以仍需检测HBV DNA来联合分析。在模式5中, HBe Ab和HBc Ab阳性, 但仍有10%的患者检测出HBV DNA阳性, 这些患者可以继续跟踪检测, 看是否会出现HBs Ab阳性。模式6、7、8及9都没有检测出HBV DNA。

综上所述, HBV M与HBV DNA两者之间互有联系, 但有所不同。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能够灵敏的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过程和复制程度, 但不能表达非复制状态的感染。ELISA法检测血清学标志物可以有效的进行病毒感染分析、疾病进程及HBV DNA阴性患者的病情分析。所以, 在临床应用两种方法结合进行患者早期HBV感染诊断, 判断患者传染性的高低以及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以及患者疗效情况提供实验依据, 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科学发展农村水利工作下一篇:军事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