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免疫状态

2024-10-06

乙肝免疫状态(共7篇)

乙肝免疫状态 篇1

接种乙肝疫苗对于乙型肝炎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对于新生儿或者年龄较小的青少年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1]。但临床上对于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是否具有同样免疫效果的报道却较少,为了验证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是否能产生同样的乙肝病毒免疫效果,本院特地开展此次调查,以探究接种及未接种乙肝疫苗成人之间的乙肝免疫状态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中心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成人2881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678例、女1203例,年龄为25~48岁,平均年龄为(35.9±2.0)岁;选取同时期未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成人10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71例、女329例,年龄为23~49岁,平均年龄为(36.2±2.2)岁。两组成人调查者在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被调查对象均于晨起空腹状态下进行静脉取血,每人5ml。以乙肝病毒标志物酶联免疫试剂盒进行乙肝标志物检查。此次检查仪器为MK3全自动酶标分析仪,对所采集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

检验项目数量化:A=HBsAg、B=HBsAb、C=HBeAg、D=HBeAb、E=HBcAb。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Fox pro6.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0.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效果指数(EI)及保护率(PR)对接种效果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

我中心对两组对象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并由检测结果发现,在乙肝病毒22种标志物模式中,观察组对象共检测到19种,而观察组检测到22种。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两组对象的HBsAg阳性率与HBsAb阳性率比较

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在此次调查中,笔者由调查数据了解到,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为86.86%,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为57.89%。在观察组调查对象中,其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以B(+)为主,而在对照组中,其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主要以ABCDE(—)、BDE(+)、BE(+)为主,其所占比例分别为观察组52%及对照组57.4%。由上述数据可知,在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能够显著增加HIV感染率,并能激发出保护性感染,及HBsAb阳性感染,这种检测结果得到多项报道的证实。这一现象说明,成人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可改善整体的HBV感染模式,这对预防乙型肝炎的感染及传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

在通常情况下,成人乙肝HBsAb阳性率约为48.5%。在此次调查中,观察组的HBsAb阳性率为75.7%,对照组患者的HB-sAb阳性率为32.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存在显著差异。HBsAb作为乙肝唯一性保护性抗体,它的升高可表明人群对于乙肝病毒的免疫水平提高,由此可见,在接种了乙肝疫苗后,成人对于乙肝病毒的抵抗力是远远超出正常水平的。这一情况有效证明了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同样能够发挥疫苗的基本效果,可对乙肝病毒进行有效预防,增强机体对于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3]。

总而言之,对成人接种乙肝病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成人接种后,仍可充分发挥疫苗的作用,增加机体对于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我院呼吁社会人群,积极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传播,利于自身,责任他人。

摘要:目的:研究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对乙肝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中心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成人调查者2881例,另抽取同时期未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成人调查者1000例。对两组成人调查者通过乙肝病毒标志物酶联免疫试剂盒进行乙肝标志物检查,对两组调查者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进行对比。结果:两组调查者在大小三阳感染率、HBsAg阳性率及HBsAg阴性率与感染率等观察指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同样可对乙肝病毒进行良好的免疫作用,这对于阻断乙肝病毒传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成人,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状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斌京.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对乙肝免疫状态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2,02(19):176-176.

[2]蒋德勇,刘爱忠.乙肝疫苗接种对成人乙肝免疫状态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4):764-766.

[3]于立明,张文华.蓬莱市农村人群乙肝病毒感染和免疫状况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2,06(2):70-72.

乙肝免疫状态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行乙肝疫苗接种的婴幼儿1 2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26例, 女574例, 年龄0~28个月, 平均 (15.36±2.06) 个月。

1.2 方法

该组婴幼儿均于早上行空腹静脉抽血, 血液采集标本为5 m L, 将血液标本置于离心机上行血清分离处理。行时间分辨仪以及配套试剂行乙肝标志物检查, 并记录婴幼儿血清中HBs Ag (表面抗原) 、HBs Ab (表面抗体) 、HBe Ag (e抗原) 、HBe Ab (e抗体) 、HBc Ab (核心抗体) 、五项指标的检查情况[2]。

1.3 观察指标

(1) 分析乙肝标志物的模式以及婴幼儿所占比例; (2) 分析格年龄儿童组抗-HBs Ag阳性的发生率。

2 结果

2.1 1 200例婴幼儿乙肝标志物检测情况

该组1 200例婴幼儿中, 75例5项检查指标均呈阴性, 占6.25%;1 016例婴幼儿存在HBs Ab呈阳性, 阳性率为84.67%;18例HBc Ab呈阳性, 阳性率为1.5%;34例HBc Ab和HBe Ab, 阳性率为2.83%;30例HBc Ab、HBs Ab和HBe Ab检查结果呈阳性, 阳性率为2.5%;21例HBc Ab和HBs Ab检查结果呈阳性, 阳性率为1.75%;6例HBe Ag、HBc Ab和HBs Ag检查结果呈阳性, 阳性率为0.50%, 见表1。

注:“-”为阴性;“+”为阳性。

2.2 抗-HBs Ag情况

316例<6个月婴幼儿中268例抗-HBs Ag呈阳性, 占84.81%;218例6~12个月婴幼儿中, 130例抗-HBs Ag呈阳性, 占70.18%;408例12~24个月婴幼儿中, 306例抗-HBs Ag呈阳性, 占75.00%;258例≥24个月婴幼儿中, 93例HBs Ag呈阳性, 占45.34%, 见表2。

3 讨论

乙型肝炎的治疗关键在于预防及早期检测[3]。目前临床上诊断乙肝的检查方法是乙肝两对半, 在乙肝诊断、乙肝疫苗接种效果分析等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免疫发光仪等。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能为乙肝早期诊断、病情发展、治疗及预后提供一个良好的检测功能, 便于医师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治疗。乙肝检测指标主要包括Hbs Ag、Hbe Ag、抗-HBc、Hbs Ab及抗-HBe, 其中Hbs Ag主要用于判断人体是否感染乙肝病毒或者观察乙肝治疗效果;Hbe Ag与病毒复制密切相关, 而抗-HBe代表停止复制病毒;抗-HBc值得是患者过去感染过乙肝病毒。临床研究表明, 乙肝是临床常见的疾病, 该疾病的传播途径非常广泛, 例如:母婴传播、免疫功能异常、遗传要因素等。有学者指出, 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婴幼儿感染乙肝的重要防御措施之一。有研究表明, 新生儿出现后24 h内接种乙肝疫苗, 能够降低其出现乙肝感染的发生率, 然而, 部分新生儿仍存在感染症状[8]。该研究对感染原因进行分析, 发现其与乙肝疫苗首次接种、机体免疫功能的成功率关系, 可通过加强乙肝标志物检查, 再根据其检查结果行疫苗复种。

有研究表明, 乙肝是临床常见的疾病, 该疾病的传播途径非常广泛, 如母婴传播、免疫功能异常、遗传要因素等[4]。有学者指出, 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婴幼儿感染乙肝的重要防御措施之一。有文献研究表明, 新生儿出现后24 h内接种乙肝疫苗, 能够降低其出现乙肝感染的概率, 然而, 部分新生儿仍存在感染症状。有学者对乙肝疫苗接种后新生儿乙肝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发现与乙肝疫苗首次接种、机体免疫功能的成功率存在直接关系, 因此, 可通过加强乙肝标志物检查, 再根据其检查结果行疫苗复种。

该研究中, <6个月婴幼儿抗-HBs Ag的阳性率为84.81%较6~12个月 (70.18%) 、12~24个月 (75.00%) 以及≥24个月婴幼儿 (45.34%) 高。岳彩娟等[4]分析326例30个月以下婴幼儿乙肝标志物模式, 发现低于8个月的新生儿抗-HBs Ag阳性率最高,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抗-HBs Ag的阳性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因此, 应加强对孕妇的怀孕前检查, 了解其是否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若存在乙肝病毒, 可于妊娠期接种乙肝疫苗, 达到降低母婴感染的目的。同时, 做好新生儿的乙肝预防工作, 接种24个月后行乙肝标志物检查, 分析其抗-HBs Ag情况, 若其应答反应, 可通过复种或改变接种方式形式控制疾病感染。

综上所述, 加强对婴幼儿的乙肝标志物的检查, 便于了解其抗-HBs Ag情况, 并基于检查结果上行疫苗复种, 提高机体应答能力, 可达到降低婴幼儿乙肝感染的概率。

摘要:目的 分析长沙市婴幼儿乙肝标志物模式以及免疫状态。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行乙肝疫苗接种的1 200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时间分辨法行血清检查, 并对婴幼儿的5项乙肝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 016例婴幼儿HBs Ab呈阳性 (其他四项乙肝指标阴性) , 阳性率为84.67%。18例仅抗-HBc Ab呈阳性, 阳性率为1.5%;316例<6个月婴幼儿中268例抗-HBs Ag呈阳性, 占84.81%;218例612个月婴幼儿中, 130例抗-HBs Ag呈阳性, 占70.18%;408例1224个月婴幼儿中, 306例抗-HBs Ag呈阳性, 占75.00%;258例≥24个月婴幼儿中, 93例HBs Ag呈阳性, 占45.34%。结论 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应加强对其乙肝标志物的检查, 了解其抗-HBs Ab情况, 便于及时行疫苗复种, 降低乙肝传染的概率。

关键词:乙肝,婴幼儿,乙肝标志物,免疫状态

参考文献

[1]邓芳梅, 李德发.深圳地区学龄前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及疫苗接种效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2:356-358.

[2]皮蕾, 杨红玲, 郭彩娇, 等.广州市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定量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9:1343-1344.

[3]李凡, 王廷材, 刘冰, 等.甘肃省武威市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和免疫效果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 6:524-526.

乙肝免疫状态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入选的调查对象均符合以下条件:孕妇乙肝血清标志物HBs Ag阳性;孕妇自妊娠6个月开始接种HBIG, 剂量为0~3针不等。随机抽取163例调查对象, 均来自县妇幼保健医院的孕妇及其新生儿。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分别采集孕妇及其出生后主、被动免疫前新生儿血, 分离血清, 检测项目为乙肝血清标志物。试剂盒由北京金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

1.2.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3 免疫制品来源

HBIG注射液200 IU/支, 由武汉生物研究所提供。

2 结果

2.1 所有孕妇按HBIG是否接种分成2组—接种组和未接种组

经检测, 两组新生儿乙肝病毒阻断有效率分别为43.59%和83.53%, 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8.307, P<0.05) 。

2.2所有已接种HBIG的孕妇, 按1~3针剂量分成3组—1针、2针和3针组

经检测, 三组新生儿乙肝病毒阻断有效率分别为50.00%、92.00%和95.00%。其中, 1针组和2针组比较两者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023, P<0.05) ;2针组和3针组比较两者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40, P>0.05) , 但可以看出, 后者的有效率比前者有所提高。

2.3 分娩方式

所有孕妇按生产方式分成两类, 即顺产和剖腹产。经检测, 未接种HBIG的孕妇, 顺产方式的新生儿乙肝病毒阻断有效率为48.84%, 剖腹产的新生儿乙肝病毒阻断有效率为51.11%,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50, P>0.05) 。接种HBIG的孕妇, 顺产方式的新生儿乙肝病毒阻断有效率为83.33%, 剖腹产的新生儿乙肝病毒阻断有效率为83.78%,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3, P>0.05) 。 (表1)

3 讨论

对于HBs Ag阳性孕妇, 乙肝病毒通过宫内感染进行母婴传播, 是导致婴儿出生后乙肝疫苗 (HepB) 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2]。为切断宫内感染这一传播途径, HBIG应用于孕期阻断HBV母婴传播早有报道[3]。孕妇自妊娠6个月开始接种HBIG, 是以HBIG中和其外周血中乙肝病毒并减少对胎儿感染来降低宫内感染率的。调查中产前未接种HBIG的孕妇, 其新生儿比产前接种的更容易受到宫内感染, 这与其他相关报道的情况一致[4]。

产前接种2针HBIG的孕妇, 其新生儿乙肝病毒阻断有效率明显好于产前接种1针的, 差异非常明显;而产前接种3针HBIG的孕妇, 其新生儿乙肝病毒阻断有效率与产前接种2针的有所差异, 但不如前者那样提高明显。因此, HBs Ag阳性孕妇, 产前必须接种2针HBIG, 可以很好地防止新生儿宫内感染。至于是否需要接种第3针HBIG, 建议在考虑经济负担和孕妇的实际情况下, 不妨可以免除接种。至于分娩方式, 无论采取哪一种, 都与宫内感染率无关联, 这与有关研究报道结果有差异[5]。

综上所述, HBs Ag阳性孕妇, 自妊娠6个月开始接种HBIG是能够有效阻断宫内乙肝病毒感染的, 这项措施必须坚持全面落实, 不能遗漏, 才能使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人数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大下降。

关键词: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传播

参考文献

[1]刘晓萍.抚顺地区两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方案效果评价[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6, 1:56-58.

[2]Zhang SL.Relationship between HBV virenia level of pregnant women andintrauterine infection:neated PCR for detection of HBV DNA[J].World JGastroenterol, 1998, 4 (1) :61.

[3]刘海英.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作用机理的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 2002, 14 (2) :128.

[4]张碧英.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肌注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预防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 18:1941-1942.

关于散居儿童乙肝免疫应答调查 篇4

关键词:乙肝疫苗,免疫,儿童

在本市应用乙肝免疫注射标准方案已实施多年, 但免疫疗效如何, 有多少孩子获得乙肝免疫力, 这是我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者所关注的。在2007年2月至9月间, 对辖区3~5岁散居儿童进行乙肝抗体检测。从检测的结果分析我区乙肝免疫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干预措施, 从而提高健康人群的免疫力, 降低乙型肝炎的感染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辖区4, 938名入园检查儿童, 分为2~3岁、3~4岁、4~5岁三个年龄组。

1.2 实验方法

选用ELISAT法检查乙肝表面抗体, 试剂盒为北京万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质量控制:参加哈尔滨市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

2 结果

散居儿童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见表1:

3 统计

本文采用SAS软件, χ2检验。各年龄组间及两性间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4 讨论

4.1 相关因素

从统计结果分析, 在4 938名儿童中仅有3667人获得乙型肝炎免疫力, 而有1271人免疫无应答。虽然乙肝抗体阳性率达74.26%, 但在2000年全区乙肝抗体调查其阳性率仅为54.4%。经过几年时间, 其乙肝免疫阳性率明显升高, 这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 但作为国家计划免疫项目, 其乙肝抗体阳性率还未达到更高水平, 笔者认为, 造成免疫应答效果不佳,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4.1.1 部分儿童对乙肝疫苗注射后无反应是因为特殊的遗传因素。

4.1.2 少数儿童免疫功能不完善, 即使接种全程乙肝疫苗也只能表现为无反应或低应答。

4.1.3 一些感染乙肝病毒几率高的儿童, 如在其父母或家庭成员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 部分为潜在的乙肝病毒感染者, 因而出现免疫耐受而无反应, 其次免疫的质量、剂量、注射时间及部位均可影响免疫应答的效果。

4.2 干预措施

4.2.1 应用安全、有效、足量的乙肝疫苗进行接种, 对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所使用的基因工程疫苗为乙肝重组脱氧核糖核酸酵母疫苗和重组牛痘病毒疫苗剂量为每支5 μg。定期监测乙肝抗体水平, 正确判断注射乙肝疫苗后有无抗体。在全程免疫后 (即在注射完3针疫苗后) 6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 及时掌握接种效果。

4.2.2 接种方法 目前按0-1-6月三针间隔接种法:基因疫苗“5-5-5微克”方法注射。对于母亲是HbsAg和HbeAg双阳新生儿最好是联合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出生后立即注射一支每支200国际单位) 即三次乙肝疫苗 (10 μg, 先后2、3、5月各注射一次) 。此方案免疫的成功率在90%以上。对于一部分人不产生抗体, 免疫不应答或应答迟缓, 对此可加注1~2针, 或者重新接种疫苗, 并且适当增加剂量。可采取1、2、12个月的免疫程序, 或在接种乙肝疫苗同时, 合用小计量的白细胞介素-2, 这样可以提高免疫应答的效果。

4.2.3 接种部位 乙肝疫苗接种的解剖部位, 应在上臂距肩峰嵴5 cm的三角肌中间区。

综上所述, 作为基层保健机构不仅要做好预防乙肝疾病的宣传工作, 切实把好计划免疫关, 更要注重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婴儿的免疫防护, 从而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途径, 降低乙肝病毒在我国的感染率, 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永午.现代小儿免疫病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230-250.

[2]武秀兰.儿童免疫接种防病手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5-16.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进展 篇5

1乙肝流行状况

全球每年超过100万人死于病毒性肝炎。其感染人数是艾滋病人数的10倍以上[2]。全球估计有57%的肝硬化病例和78%的肝细胞癌(HCC)病例是由于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造成的。在世界各地约有20亿人已感染HBV,其中超过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50~7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疾病[3]。 病毒性肝炎中乙肝约占80.0%。2006年全国人群乙肝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 Ag) 流行率为7.18%[4],据此推算,全国约有9 300万HBV感染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 000万例[5]。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与慢性乙肝相关的疾病[6]。1999—2003年上海市急性乙肝年平均发病率15.37/l0万,至2004— 2008年年平均发病率为15.34/10万,虽然略有下降且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全市乙肝占病毒性肝炎的构成比仍逐年上升[6],表明如何有效控制其发病仍然是现阶段较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人们卫生意识的提高和社会卫生状况的日益改善,通过不安全注射以及日常生活接触感染乙肝的概率逐渐减少,而母婴垂直传播则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在慢性乙肝感染者中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7]。母婴传播的感染年龄小,患病率高,对新生儿危害极大。我国每年乙肝的直接和间接医疗费用高达2 600亿元人民币。所以,乙肝仍然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危害人民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2乙肝免疫现状

到目前为止,乙肝仍然是被公认为是无法治愈的疾病。虽然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暂时控制病情,本质上却不能逆转病程。临床上认为,当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者即为慢性乙肝,部分病例可逐步转变为肝硬化和肝癌,直到死亡。接种Hep B在现今被认为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全球已有177个国家实施全国Hep B免疫计划,Hep B免疫预防在全球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90年全球仅有1%的婴儿接种了全程3针Hep B,2008年已上升至69%。2005年,WHO西太平洋区域提出乙肝控制目标: 到2012年5岁及以上儿童血清HBs Ag阳性率减少至小于2%[8]。我国于1992年将Hep B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同时明确推荐使用重组 (酵母)Hep B(YDY),2005年实施免费接种。我国的免疫策略要求新生儿在出生24 h内接种第1针Hep B, 1个月后接种第2针,6个月后接种第3针,强调提高首针及时接种率和全程免疫接种率。从2009年起对15岁以下儿童补种Hep B,逐步实施了新生儿以外人群的乙肝免疫预防。随着我国乙肝免疫预防策略扩大和深入开展,我国HBs Ag携带率和HBV传播方式已发生明显改变,即儿童HBs Ag携带率明显降低。5岁以下儿童感染率低于1%[9]。从已有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看,上海自1991年实施新生儿Hep B接种以来,低年龄组人群乙肝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从地区分布看,上海郊区(县)的乙肝发病率明显高于中心城区。从年龄分布看,青壮年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20~39岁年龄组。职业分布以工人、农民所占比例最高,占30.65%。从乙肝发病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来看,静脉输液(注射)、与乙肝患者接触、不良卫生习惯等是乙肝传播的重要危险因素 ,应重视切断医源性传播[6]。

3不同疫苗的研发过程及免疫效果观察

Hep B研制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血源性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阶段。目前,基因工程Hep B技术已相当成熟, 对乙肝的预防和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69年, Blumberg采用简单的热处理技术,诞生了第1个血源乙肝疫苗。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血源乙肝疫苗步入开发和临床试验阶段。1981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首先批准血源Hep B(Hep B-B)应用于人群中;1985年我国卫生部批准Hep B-B在人群中使用。随着20世纪80年代基因重组技术的发明,基因工程或Hep B重组Hep B于1986年问世。基因工程Hep B最大的优点是它使用合成的方法制备,而且不含血液成分,因而不会导致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1989年,美国批准乙肝疫苗上市;我国于1995年批准使用基因工程Hep B。Hep B-B安全有效,为有效预防乙肝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血源疫苗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血源有限,成本较高,具有潜在危险性,特别是近年来艾滋病流行,血液制品易被污染,许多国家已停止使用Hep B-B。目前,基因工程Hep B,包括重组酵母(酿酒酵母、汉逊酵母) 和重组CHO(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乙肝疫苗已经在我国被广泛使用。1996年以后,Hep B-B在我国逐渐被停止使用, 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仍然被广泛使用。

3.1 Hep B体液免疫效果研究长期随访研究表明, Hep B-B体液免疫效果良好。Mc Mahon等[10]对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全程接种血源性乙肝疫苗的人群进行了22年的随访。研究表明,Hep B-B对人群具有可持续达数10年的免疫效果。虽然接种者中anti-HBs阳性率 >10 m U/ml仅达到60%(在接受了全程免疫接种后, anti-HBs阳性率 >10 m U/ml被广泛认为具有保护力), 但没有证据显示该人群中有慢性感染HBV,也没有实验室证据发现急性乙肝和HBV DNA复制。anti-HBs阳性率仅是考核乙肝疫苗效果的一个间接参考指标,更多的学者更愿意考虑免疫人群的HBV感染情况的变化[11]。宿飞等[12]对1986年出生并全程接种的新生儿随访20年,发现尽管随访者中anti-HBs阳性率、抗体滴度(GMC)随时间延长明显下降,但疫苗的保护效果并未下降(HBs Ag阳性率均 <1%,且HBs Ag和anti-HBc阳性率在各年随访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由于基因工程Hep B使用时间较短,其体液免疫效果研究资料相对Hep B-B较少。但有报道称两者的免疫效果(即HBs Ag和anti-HBc阳性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13]。其他研究也表明,基因工程Hep B的体液免疫效果良好。如黎健等[14]对1997年以来出生的,及时、全程接种了重组Hep B(酿酒酵母)(hepatitis B vaccine made by recombinant deoxyribonucleic acid techniques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east,Hep B-SCY) 的儿童进行了免疫持久性观察。结果显示,虽然其anti-HBs阳性率和GMC也随时间延长而下降,但儿童的HBs Ag,anti-HBc均未出现随免疫后时间延长而上升的趋势,提示新生儿及时全程接种Hep B-SCY后12年仍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夏国良等[15]对完成血源Hep B全程免疫9~11年的儿童170人应用重组(酵母)Hep B进行加强免疫。1年后,anti-HBs GMT比加强免疫前上升6.5~24.2倍,且加强免疫的次数越多抗体反跳的幅度越大,阳性率均上升至100%,说明体液免疫记忆长期存在。对于重组(酵母)Hep B而言,无论是汉逊酵母疫苗还是酿酒酵母疫苗,免疫效果均较理想。男性接种汉逊酵母疫苗效果优于酿酒酵母疫苗,女性2种疫苗效果均好[16]。

3.2 Hep B细胞免疫效果研究Hep B的细胞免疫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免疫学研究发现,辅助性T细胞(Th) 主要分为Th1和Th2。Th1主要分泌IL-2、 IFN-γ 和IL-12等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迟发型变态反应,在抗细胞内微生物感染和细胞免疫所引起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Th2主要分泌IL-4、IL-5、 IL-6、IL-10等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增值,介导体液免疫应答,辅助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在抗细胞外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免疫以及变态反应的发生中有一定作用。一项综合了33项研究的meta分析表明,新生儿接种Hep B后抗-HBs抗体阳性率 >10 m U/ml的比例由5年后的75%下降至20年后的20%,但极少证据表明, 这些接种者受到HBV感染[17]。一随访研究表明,Hep B接种并获得满意抗体水平后,免疫保护作用将持续存在,即使在其后抗体水平降低至不能检出时,该保护作用依然持续存在[11]。这充分说明了Hep B的免疫效果除了有体液免疫记忆以外,良好的细胞免疫记忆也提供了较强的支撑。

Hep B的细胞免疫和IFN-γ 有关。夏国良等[15]通过测定Hep B-B免疫儿童外周单核血细胞(PBMC)特异性细胞免疫增殖反应,发现与未免疫的对照组相比,免疫接种者PBMC对r HBs Ag的增殖反应强度和IFN-γ 水平均更高,提示存在特异的细胞免疫,且记忆细胞增殖免疫反应的强度还与抗体背景相关。

Hep B的细胞免疫和白介素也密切相关。牛微等[18]通过分析Hep B弱 / 无应答者 外周血单 个核细胞 (PRMC)中剔除CD4+CD25+ 调节性T细胞(简称Treg细胞)和不剔除Treg细胞,用HBs Ag诱导,检测其培养上清中IL-4分泌水平和抗-HBs的产生水平后发现,不剔除Treg细胞的PBMC经HBs Ag体外被诱导后,其培养上清中IL-4和抗-HBs产生水平弱应答和无应答组与强应答组相比,前者明显低下(P<0.01)。提示Treg细胞与Hep B弱 / 无应答具有一定关系。它可能是通过抑制Th2的极化而影响B细胞的抗体应答。Kong发现Hep B接种后正常应答者组中抗-HBs滴度分别与IL-2和IL-6呈正相关[24]。因而Hep B接种后无 / 弱应答者的发生可能与被接种者体内IL-2 、IL-6活性水平有关。

Lu等[20]对台湾6 156名新生儿时期全程接种Hepb-B的高中生进行筛查,发现有872名对象在接种后15-18年后对疫苗的免疫应答缺失。进一步研究发现: 这些免疫应答缺失的人群在加强免疫后仍然有29.2%的对象anti-HBs<10 m U/ml。这与Chinchai等[21]在泰国的研究报道类似。前一项研究通过相关回归分析后认为免疫应答缺失与IFN-γ 和IL-5水平明显相关。 而后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相反,他们认为免疫应答缺失不与IFN-γ 和IL-5等细胞因子直接相关,而是与个体体内T细胞的数量、检测T细胞相关因子的时间、个体不同的HLA因素等相关。以上例子表明细胞免疫与Hep B免疫应答缺失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免疫失败

尽管Hep B全程免疫接种的保护效果已得到广泛的认同,还是有5%~10%的儿童在接种后仍感染了HBV[22,23]。病毒变异和母亲血清病毒载量被认为是影响免疫失败的最主要因素。

HBV变异(S区变异,C区变异)可以导致免疫失败[24~25]。由于现在使用的Hep B主要是针对HBV表面抗原蛋白产生作用的,一旦其S区发生变异,疫苗将失去对病毒的免疫作用。Zhu等[26]分析了106例免疫失败的儿童HBV S变异株的感染, 发现乙肝主被动联合免疫失败儿童中30%存在S区基因变异。这些免疫失败儿童中HBV DNA阳性99例(93.4%),其中有30份 (30.3%)与探针不杂交。选择11份进行序列分析,其中10份存在核苷酸变异伴氨基酸改变,分别位于氨基酸残基113 (S→T、T→P)、126 (I→T)、127 (P→T)、131 (N→T)、143(S→T)、161(Y→F)和175(L→F)。此外一对母婴测序结果显示其序列完全一致,即131和161位氨基酸均被取代,提示HBV变异株可经母婴传播。

孕妇血清病毒含量也同样影响新生儿的免疫应答。Liu等[27]发现,母亲的HBV高载量(≥107copies/ml) 是疫苗免疫失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母亲的病毒载量低于105copies/ml时,垂直传播的危险性较低,但是随着病毒载量的升高,危险性也随之增加。Wang等[28]通过研究发现,HBV携带儿童的母亲较非携带儿童的母亲而言,携带HBV儿童母亲的平均病毒载量 (约2.39×106copies/ml) 要高于非携带HBV儿童母亲 (2.14×105copies/ml)(P=0.04)。 Song等[29]在韩国也得到相似结论,并进一步提出,母亲的HBe Ag情况和HBV载量必须在产前进行鉴定,从而可以筛查出HBV感染和疫苗免疫失败的高危产儿。对于HBs 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婴儿出生24 h内及时接种Hep B是目前阻断HBV母婴传播、减少新生儿免疫失败的最有效方法,可减少90%以上的由HBs Ag阳性母亲传给子女的发病数[30]。

5结论

乙肝免疫策略研究表明,无论是Hep B-B或是基因工程Hep B疫苗均对降低乙肝发病率、提供保护性抗体有显著的效果。相比Hep B-B,基因工程Hep B的最大优点在于它采用合成的方法制备,不含血液成分,不会导致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更安全。在考核Hep B效果时, 抗 -HBs阳性率仅是一个间接参考指标,更多的学者更愿意考虑免疫人群的HBV感染情况的变化[16]。研究证实,在接种Hep B后,anti-HBs水平随接种者年龄的增长而下 降 ,但免疫人 群的HBV感染率( 即HBs Ag和抗 -HBc阳性率)未见明显升高。但不可忽视的是,接种Hep B后仍然有5%~10%的个体出现免疫低应答或无应答。有学者认为,影响anti-HBs滴度和持久性的因素可能为人口流动增加、接种时的年龄、接种疫苗的剂型、疫苗的管理路径和接种免疫程序、性别、 BMI、吸烟、卫生状况、接种部位、是否输入过血制品,饮食因素、机体发育因素,新生儿月龄、是否早产、母亲HBs Ag、HBe Ag是否双阳性,HBV隐匿性感染、宫内感染,遗传因素如HLA亚型等[14,31,32,33,34,35,36]。对这部分免疫低应答或无应答的人群进行加强免疫后,抗体反跳的幅度与加强免疫的次数呈正相关,提示除体液免疫外,Hep B存在细胞免疫。对Hep B细胞免疫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Hep B的细胞免疫可能与IFN-γ、TNF-α、IL-2、IL-4、IL-6等细胞因子有关,更有学者建议为了降低Hep B接种后无弱应答者的发生率,可以在注射Hep B的同时注射少量IL-2或IL-6等细胞因子充当佐剂以提高免疫效果[14]。尽管Hep B全程免疫接种的保护效果已得到广泛的认同,还是有5% ~10%的儿童在接种后仍感染了HBV。HBV变异(S区变异,C区变异)和孕妇血清病毒含量是目前认为可能导致免疫失败的主要因素。但由于目前受细胞免疫检测技术还不成熟,检测费用昂贵,HBV免疫诊断试剂数量过少等限制,Hep B的免疫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今后可以在细胞免疫和病毒变异等方面多开展研究。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全球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乙肝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危害公众健康、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接种乙肝疫苗是现今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是人群中疫苗免疫力的持续时间和加强免疫的必要性,解决该问题对制定和完善乙肝疫苗的免疫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两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12月在我中心乙肝门诊按常规剂量 (10μg) 和全程接种3剂乙肝疫苗后, 查血无乙肝表面抗体产生的无应答人群60例, 年龄16~60岁, 按知情同意原则, 通过问询, 排除有乙肝病史, 过敏体质和发生过严重疫苗反应者, 近6个月内使用过免疫抑制剂、过去3天内曾患有发热者, 严重的心、肝、肾病患者。

方法:60例无应答人群分成两组, 每组各30例。华尔盾组男14例, 女16例, 年龄17~59岁, 平均31.6岁;安在时组男15例, 女15例, 年龄16~60岁, 平均31.5岁, 两组间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既往接种乙肝疫苗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华尔盾组接种北京华尔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乙肝疫苗 (CHO细胞) 20μg, 规格单位20μg/ml, 批号20110809, 安在时组接种葛兰素史克生产的安在时重组乙肝疫苗 (酿酒酵母) 20μg, 规格单位20μg/ml, 批号YHBVC257AA, 按照0、1、6个月免疫程序, 均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注射, 完成3针接种后1个月, 抽血检测抗-HBs。

结果

华尔盾组:接种20μg华尔盾重组乙肝疫苗 (CHO细胞) 30人, 完成全程接种28人, 全程接种率93.3%, 经全程接种结束1个月后, 检测血清抗-HBs, 产生阳性者25例, 阳转率89.3%。

安在时组:接种20μg安在时重组乙肝疫苗 (酿酒酵母) 30人, 完成全程接种26人, 全程接种率86.7%, 经全程接种结束1个月后, 检测血清抗-HBs, 产生阳性者24例, 阳性率92.3%。

两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1个月抗-HBs阳性率比较, 见表1。

以上结果显示, 华尔盾组抗-HBs阳性率89.3%, 安在时组抗-HBs阳性率92.3%, 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不良反应:华尔盾组有1例出现接种部位局部红肿, 未处理, 2天后自行消退, 1例低热反应 (37.1℃) , 1天后自行恢复正常;安在时组有1例局部疼痛和酸胀感, 均在1天后自行消失。

讨论

病毒性乙型肝炎 (简称乙肝) 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感染乙肝病毒 (HBV) 除可引起急性肝炎外, 还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 甚至转化为原发性肝癌[1]。目前尚无治疗乙肝的特效药,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肝发病率的有效手段[2], 但正常人群按照常规剂量 (10μg) 和全程3剂接种后有一部分人群不能产生有效的保护抗体, 该比例在健康人群中约5%~10%, 这些人虽然进行了乙肝疫苗的注射, 但仍然对乙肝病毒敏感, 属于乙肝病毒易感者, 一旦感染可发病或成为病毒携带者。本文通过对两组人群接种相同剂量不同乙肝疫苗后观察发现, 接种国产 (北京华尔盾) 重组乙肝疫苗 (CHO细胞) 20μg, 抗-HBs阳性率89.3%, 接种进口 (葛兰素史克生产的安在时) 重组乙肝疫苗 (酿酒酵母) 20μg抗-HBs阳性率92.3%, 国产和进口的乙肝疫苗的免疫成功率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国产和进口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相当。两种疫苗接种费用相差较大, 国产乙肝疫苗接种费用较低, 60元1支, 每支20μg/ml, 病人依从性稍好, 进口乙肝疫苗接种费用相对较高, 118元1支, 每支20μg/ml, 病人依从性稍差。成人接种的乙肝疫苗均为自费疫苗, 有些门诊医生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大力推荐进口乙肝疫苗,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有些患者要求使用进口疫苗, 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浪费。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国家 (HBs Ag感染率>8%) [3], 人口众多, 经济相对落后, 预防乙肝是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医生和患者都应重视药物的成本-效果和最小成本分析[4,5], 让患者投入单位成本获得较大的收益。本文通过临床试验表明, 国产和进口相同剂量2种乙肝疫苗, 按相同条件接种免疫效果是相同的, 因此我们建议对于按常规剂量 (10μg) 和全程接种3剂乙肝疫苗后, 查血无乙肝表面抗体产生的无应答人群 (抗-HBs阴性) 应以20μg国产的乙肝疫苗按0、1、6个月进行全程接种为主, 这样对于经济比较拮据的患者是个节省。应用安全、有效、经济的国产乙肝疫苗, 在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同时, 显著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有利于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 也更加有利于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 基层卫生保健工作之所以提倡推广。本文临床试验仅是对国产和进口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1个月抗-HBs的观察, 2种乙肝疫苗抗-HBs持续保护时间和消长情况等远期效应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 李明月, 李荣成, 黄尚志, 等.乙型肝炎疫苗免疫不应答与HLA基因单体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2, 36 (3) :18.

[3] 吴华清, 李敏, 高晓东, 等.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成功率与疫苗接种剂量的关系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10, 12 (1) :33-34.

[4] 陈洁, 张钧, 张丹.等.药物经济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98-99.

乙肝免疫状态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本院系统管理的HBsAg、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将其分为两组:①阻断组:128例孕妇, 年龄最小22岁, 最大36岁, 平均27.2岁, 其中初产妇101例, 经产妇27例;②观察组:89例孕妇,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41岁, 平均25.3岁, 其中初产妇61例, 经产妇28例。

1.2 疫苗及检验药盒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均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乙肝疫苗均由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 且均严格按冷链管理运输;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试剂盒由厦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 方法[1]阻断组:

孕妇在妊娠7、8、9个月时, 每月肌肉注射一次HBIG 200 μ, 分娩的新生儿于出生后6 h、生后2周分别肌肉注射HBIG 100 μ及婴儿采用0、1、6程序的免疫法接种乙肝疫苗。观察组:单独采用婴儿0、1、6程序的免疫法接种乙肝疫苗。婴儿12个月龄时均抽取静脉血, 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 (乙肝两对半) 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阻断组的128例孕妇所生129例婴儿中, 经阴道娩出者98例, 经剖腹娩出者31例;婴儿12个月龄时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全阴性者9例, HBsAb单阳性者114例, HBsAg单阳性者4例, HBsAg、HBeAg双阳性者2例, 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率为95.3%。观察组的89例孕妇所生89例婴儿中, 经阴道娩出者36例, 经剖腹娩出者53例, 婴儿12个月龄时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全阴性者19例, HBsAb单阳性者53例, HBsAg单阳性者12例, HBsAg、HBeAg双阳性者5例, 婴儿乙肝感染率为19.2%;经统计学方法分析, χ2=11.65, P<0.05,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讨论

乙肝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HBsAg阳性、HBeAg阳性的孕妇, 均具有传染性, 都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 而胎儿、婴儿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 肝细胞的分化代谢处于幼稚阶段, 一旦接触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 就能整合到肝细胞染色体基因中去;整合后的含病毒肝细胞, 非但不受细胞和体液免疫的攻击, 而且能继续增殖, 向肝癌方向分化。因此预防母婴间乙肝病毒的传播非常重要。

本文通过对HBsAg、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婴儿采用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方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阻断率为95.3%, 与单独采用婴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这是由于孕妇注射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含有高效价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可以中和孕妇和胎儿体内的乙肝病毒, 使机体迅速获得被动性保护免疫, 分娩后的新生儿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能进一步中和新生儿体内的乙肝病毒;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可使婴儿自身产生乙肝抗体, 使机体获得主动性保护免疫。因此, 采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结合使用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对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及对其所生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结果阻断组婴儿12月龄时乙肝两对半检测:全阴性者9例, HBsAb单阳性者114例, HBsAg单阳性者4例, HBsAg、HBeAg双阳性者2例, 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率为95.3%;观察组婴儿12个月龄时乙肝两对半检测:全阴性者19例, HBsAb单阳性者53例, HBsAg单阳性者12例, HBsAg、HBeAg双阳性者5例, 婴儿乙肝感染率为19.2%;经统计学方法分析, χ2=11.65, P<0.05,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采用HBIG与乙肝疫苗结合使用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孔子的德育思想下一篇:核磁共振波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