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论文

2024-09-26

乙肝病毒论文(精选12篇)

乙肝病毒论文 篇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严重影响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HBV感染者约有1.3亿[1]。母婴传播是我国HBV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乙肝高发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指出,30%~50%的HBV慢性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引起的[2]。母婴传播主要有宫内感染、产道传播和产后传播3种传播方式。虽然,母乳喂养能够提供多种丰富的营养和免疫物质,但当前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产妇是否应母乳喂养存在争议[3]。为此,笔者对86例HBV感染或携带的产妇进行乳汁乙肝病毒DNA检测,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乙肝病毒感染或携带的8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产妇年龄26~42岁。所有产妇均经血乙肝病毒检测,根据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乙肝的诊断标准确诊[4]。患者的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均正常,无其他并发症。其中,84例足月产,2例早产。

1.2 研究分组

根据产妇HBV血清标志物分为大三阳组(A组)、小三阳组(B组)和双抗阳性组(C组)三组:A组23例患者(26.7%),患者血液检测显示HBs Ag、HBe Ag和HBc Ab三者均为阳性;B组34例患者(39.5%),患者血液检测显示HBs Ag、HBe Ab和HBc Ab三者均为阳性;C组29例患者(33.7%),患者血液检测显示HBe Ab和HBc Ab阳性。

1.3 方法

1.3.1 标本采集方法

1.3.1. 1 产妇外周血的收集

抽取3 ml的产妇静脉血注入试管,静置60 min。之后,以3 000 r/min的速率进行离心,约20 min后分离血清。将分离后的血清直接或保存在≥-20℃的冰箱内,待HBV-M和HBV-DNA检测。

1.3.1. 2 乳汁的收集

产妇分娩3~5 d分泌初乳后,嘱产妇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干净乳头,并对乳头进行消毒处理。对产妇乳房进行轻柔按摩,待乳腺管畅通后轻压乳晕,使乳汁流出。用清洁干燥的试管收集3~5 ml乳汁。以3 000 r/min的速率进行离心,约10 min后取中层乳清,直接或保存在≥-20℃的冰箱内,待HBV-M和HBV-DNA检测。

1.3.2 标本检测方法

HBV-DNA采用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LineGene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和上海安亭GL-20G-Ⅱ高速冷冻离心机,HBV-DNA试剂为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提供,严格按说明书操作。母体乙肝五项均采用ELISA方法,安图PHOMO全自动酶标仪,试剂由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孕妇血清免疫学指标与乳汁HBV-DNA阳性的关系

对三组HBV携带产妇乳汁中HBV-DNA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可知A组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最高,达78.3%,B组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为29.4%,C组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为10.3%。3组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6.74,P<0.001)。见表1。

2.2 产妇血清HBV-DNA病毒载量与乳汁HBV-DNA阳性的关系

本研究中,86例产妇血清的HBV-DNA病毒载量≤500copies/ml25例,占29.1%;HBV-DNA病毒载量介于500~106 copies/ml18例,占20.9%,HBV-DNA病毒载量≥106 copies/ml 43例,占50.0%。

对三组产妇血清HBV-DNA病毒载量中HBV-DNA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可知HBV-DNA≥106 copies/ml时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最高,达18.6%。三组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8.82,P<0.01)。见表2。

3 讨论

母乳是婴儿获取营养成分和免疫物质的重要方法,是婴儿的天然食品。但是,对于感染HBV的乳母来说,母乳喂养是增加婴儿感染HBV的一种途径。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国乙肝高发的重要原因。

HBV母婴传播主要有宫内感染、产道感染和产后感染3个途径,其中,产后感染的主要介质是母乳[5]。有研究指出,HBV携带的产妇的乳汁中能够检出HBV-DNA,表明母乳喂养可能是HBV传播的重要途径[6]。有研究[7]通过乳母血清HBV指标进行判定,指出HBs Ag阳性与HBe Ag、抗-HBc Ig M或HBc Ag并存时,乳汁有一定的传染性,不宜哺乳。另外,早期的母乳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存在HBV-DNA在母乳中整合和复制为HBV的可能性。当婴儿口腔、咽、食道、胃、肠道等任何一处消化道黏膜发生炎性水肿、渗出时,母乳中的HBV则能够通过毛细血管网进入婴儿血液循环,引起HBV感染。

HBV-DNA是HBV基因组成和复制的模板,因此,乳汁中检出HBV-DNA阳性直接地反映了乳汁中病毒存在的状态,是HBV感染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其传染性的重要依据[8]。有研究称[9],乳汁中HBV-DNA的检出与血清HBe Ag阳性并不完全一致,部分HBe Ag阴性产妇乳汁中仍能检出HBV-DNA。HBs Ag和HBe Ag双阳性的母亲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新生儿的可能性高达90%;仅HBs Ag阳性的母亲,新生儿有40%~70%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10]。

本文对孕妇血清免疫学指标与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大三阳组的HBV-DNA阳性率最高,双抗阳性组的HBV-DNA阳性率最低,经检验大三阳组的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小三阳组和双抗阳性组。可见,乳母血清中乙肝感染程度与乳汁中HBV-DN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即乳母血清中乙肝感染程度越高则乳汁中HBV-DNA阳性率越高。

通过对产妇血清中HBV-DNA病毒载量水平与乳汁HBV-DNA阳性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HBV-DNA≥106copies/ml时,乳汁HBV-DNA才有阳性检出。这与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8]。有学者采用ELISA法测定产妇血清和乳汁中的HBs Ag和HBe Ag滴度,指出高滴度HBe Ag携带者母乳含有HBV-DNA,而低滴度含量很小[11]。

但也有研究认为母乳中HBV-DNA的含量显著低于血清中的浓度,胎儿宫内和产时感染病毒的数量和机会显著高于乳汁传播[12]。且一般在乳母的乳头皲裂出血或婴儿有消化道黏膜破损时,HBV阳性乳母才能将HBV病毒通过乳汁传染给婴儿[1]。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发现产妇血清中HBV水平的高低与乳汁中HBV成正相关关系。通过对母乳中HBV-DNA检测,决定是否采取母乳喂养是当前比较一致的观点。对于血清中HBV-DNA检测结果<106 copies/ml时,乳汁中没有检测出HBV-DNA阳性,这种情况下,建议对婴儿采取一定的免疫预防措施,继续母乳喂养。这与相关研究报道[2]结果相似。若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乳汁中检测出HBV-DNA,或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乳头有溃疡、出血,或母亲为乙肝大三阳伴有肝功能异常,则不建议进行母乳喂养,防止HBV通过乳汁传播。

乙肝病毒论文 篇2

1.HBsAg(表面抗原)

2.HBsAb(表面抗体)

3.HBeAg(E抗原)

4.HBeAb(E抗体)

5.HBcAB(核心抗体)

A 1、3、5项阳性说明感染的是大三阳,病毒复制快,有传染性。

B 1、4、5阳性说明感染的是小三阳,病毒复制相对较慢,传染性相对较小。

C 单独2项阳性说明原来感染过乙肝,或者注射过乙肝疫苗。

D 1、5或者4、5阳性说明正在感染其间,或者正在康复之中。具体分析看病情而定。

乙肝病毒的独白 篇3

我主要通过血液侵入人体。比如输血时,我有时就在待输的血液里,瞒过疏忽大意的大夫,进入人体。含有我的血制品、针头和注射品都是帮助我“偷渡”的密友。

令我好笑的是,许多携带我或感染了我的孕妇,竟也为我所利用。她们分娩时,我常常混在血液、羊水、分泌物中,待胎儿经产道接触或吸入它们时,我就乘机感染他(或她)。少数情况下,我在子宫内就感染了胎儿。

当然,我的成功率并不是百分之百。如果经过化验,孕妇血液中出现了一种被医生称作乙肝表面抗原(英文缩写为HBsAg)的东西,也就是HBsAg呈阳性,同时,另一种乙肝e抗原(HBeAg)也阳性,说明我在她体内大量繁殖,我通过她感染胎儿的机会很大;而且,我可能通过唾液、乳汁等感染新生儿。如果她血液中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我通过她感染胎儿的机会相对较小。

婴幼儿最容易收留我,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没有发育成熟,对我的抵抗力较弱。当他们感染我之后,好多人会成为我的携带者。这些携带者中有一部分人将来会发展为慢性肝炎患者。但是,人类已经在想办法保护他们的“花朵”了。现在,婴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1个月、6个月分别要接种一次针对我的乙肝疫苗,使我在他们体内无法藏身。如果医生把这种疫苗和一种叫乙肝免疫球蛋白(英文缩写为HBIG)的东西联合应用,就更厉害了。同时,孕妇也对我提高了警惕。她们在产前进行常规检查,如果发现HBsAg阳性,甚至HBeAg同时也是阳性,医生就会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对付我的办法。

事实上,我并不只“钟情”于小孩子,成人我也照样敢“冒犯”。人们感染我之后的表现不尽相同:有的人感染了我,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发热、乏力、恶心、厌食等症状;有的人感染我之后,却没有任何症状——这些人误以为与我毫无瓜葛,我正好利用他们这种麻痹大意的思想,感染更多的人。其实,人们只要感染了我,不管症状轻重,都能在血液里发现我的蛛丝马迹。

比如“大三阳”和“小三阳”就是人们用来描述我在人体内的活动情况。“大三阳”指HBsAg、HBeAg、抗HBc同时阳性,说明我正非常活跃地在人体内繁殖,此时他的血液、唾液、精液、尿液等都可能有传染性。而“小三阳”指HBsAg、抗HBe、抗HBc同时阳性,表示我的繁殖已减少,传染性也不强了。“大三阳”和“小三阳”可以相互转化。

人类掌握了一种叫“七分养,三分治”的疗法。在我活动比较厉害的时候,病人就卧床休息,这样,他们肝脏的负担就大大减轻了,功能也逐渐得到恢复。一旦我的活动转入低潮,他们就下床做一些适当的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与我抗衡。好多人还学会了保持开朗的心情,反倒使我有些气馁了。

为了彻底打败我,病人还用“饮食疗法”恢复身体。为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他们常饮食清淡,并吃较多的豆类、豆制品以及适量的鸡、鱼、瘦肉,以补充蛋白质。他们还吃好多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以吸收更多的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他们也懂得要谨慎用药、拒绝饮酒。

实话实说,我对一些针对我的药物也颇为忌惮。医生根据病人病情选用α-干扰素、贺普丁等药物抑制我的繁殖,使我没有了大的作为。

乙肝病毒论文 篇4

关键词:乙肝病毒,荧光定量PCR,ELISA,病毒含量

乙型肝炎是由于乙肝病毒 (HBV) 引起, 是一种在全球流行的传染性疾病, 而我国是其高发地区, 严重威胁着国民的生命健康[1]。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HBV-M) 的检测是临床对乙肝病情及传染性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 反映了机体对于乙肝病毒的免疫状态[2]。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是检测HBV-M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使得HBV-DNA的检测越来越方便, 荧光定量PCR法 (FQ-PCR) 检测HBV-DNA也逐渐在临床上推广应用[3]。本研究采用这两种方法作为检测方法, 探讨了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HBV-M) 与HBV-DNA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到2012年6月半年内我院门诊和住院的682例乙型肝炎患者, 其中男415例, 女267例, 年龄4~76岁, 平均年龄 (38.6±11.2) 岁。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 排除甲、丙、丁、戊、庚型肝炎的重叠感染。空腹采血后即刻分离血清, 以备检测。

1.2 检测方法

1.2.1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HBV-M) 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患者HBV-M,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应用酶标仪对结果进行测定并记录。检测所用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HBV-DNA试剂是由深圳匹基提供。

1.2.2 HBV-DNA检测

HBV-DNA的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 (FQ-PCR) 。操作步骤:取患者血清标本100μl, 向其中加入等量的DNA提取液, 混匀后于13 000rpm离心10min, 弃去上清液, 加入25μl处理液, 100℃热浴10min。再于13 000rpm离心10min, 取2μl上清液加入PCR管。强阳性对照品、弱阳性对照品、阴性对照品、阳性标准品的处理方法与患者血清标本相同。设定循环参数进行PCR反映, 反应结束后应用阳性梯度标准品的Ct值制作标准曲线, 再依据样品的Ct值计算DNA的含量。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3.0软件, HBsAg与HBeAg同为阳性组与其他组别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判定标准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82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共有8种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HBV-M) 模式, 其中最多的为小三阳, 即HBsAg (+) +HBeAb (+) +HBcAb (+) 模式, 占38.71% (264/682) , 大三阳[HBsAg (+) +HBeAg (+) +HBcAb (+) ]次之, 占25.51% (174/682) 。大三阳与[HBsAg (+) +HBeAg (+) ]模式的HBV-DNA阳性率分别98.85%和98.04%, 两者HBV-DNA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HBV-M模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大三阳的HBV-DNA含量为 (5.8×106±2.3×105) , 明显高于其他模式。

3 讨论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血清标准中的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M) 方便易行, 可以为判定是否感染HBV以及所处阶段提供重要的依据, 但ELISA法不能够直接反映患者体内HBV的复制情况, 也不能直接判断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4]。荧光定量PCR很好的克服了传统PCR的缺点, 对常规的血清学HBV检测也起到了补充作用, 可以通过体内是否存在完整的病毒颗粒复制来判断患者的感染性[5]。荧光定量PCR还可以对病毒DNA水平做定量分析, 对药物疗效的观察及预后的判断也十分有帮助。

大三阳指的是抗原、核心抗体及e抗原同时阳性, 即HBsAg (+) +HBeAb (+) +HBcAb (+) 模式。本研究结果显示, 大三阳与[HBsAg (+) +HBeAg (+) ]模式的HBV-DNA阳性率分别98.85%和98.04%, 两者HBV-DNA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HBV-M模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大三阳的HBV-DNA含量为 (5.8×106±2.3×105) , 明显高于其他模式。这与其他研究报道结果基本一致, 说明了当HBsAg、HBeAg同时阳性时, 患者体内HBV-DNA复制较为活跃, HBV-DNA的活跃复制会导致患者的传染性增加, 因此, 此结果也说明了大三阳病人的传染性强。

682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共有8种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HBV-M) 模式, 其中小三阳模式所占比例最多, 为38.71%。小三阳的患者HBV-DNA阳性率为31.82%, 明显低于大三阳患者HBV-DNA阳性率 (P<0.05) 。说明了小三阳患者HBV-DNA复制活跃性明显低于大三阳患者, 虽然HBeAg转阴, 但乙肝病毒并没有停止在机体内的复制, 仍然具有传染性。HBsAg (+) +HBcAb (+) 模式的HBV-DNA阳性率为52.88%, 处于大三阳与小三阳之间, 有研究报道解释这种情况是由于病毒基因的第1896位核苷酸发生突变, 阻止了前C区序列的转录与翻译[6], 使得HBeAg的分泌减少, 但患者体内仍然存在HBV-DNA复制。

HBeAb (+) +HBcAb (+) 模式、HBcAb (+) 模式及HBsAb (+) +HBcAb (+) , 患者HBV-DNA的阳性率为0, HBsAg和HBeAg的转阴及HBsAb的出现说明了机体已经清除了肝炎病毒, HBsAb在清除病毒时有着重要的作用[7]。HBsAb (+) +HBeAb (+) +HBcAb (+) 模式下, 机体产生了保护性的HB-sAb, 或者因为免疫功能低下, 既不表达抗原, 也没有宿主抗体的应答, 因此HBV-DNA的阳性率也较低[8]。此4种模式下, 机体内HBV-DNA基本不复制, 传染性也较低。

综上所述, 不同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HBV-DNA的检出率及病毒含量有差异。同时对患者做HBV-DNA检测与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 对乙肝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及其传染性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儒军, 魏威.乙肝病毒DNA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23) :2932-2933.

[2]陈凤萍, 沈云峰, 吴瑶, 等.335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定量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 (5) :93-95.

[3]周丽敏.乙肝病毒标志物2431例检测模式汇总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1) :65, 67.

[4]苏青, 邹艳玲, 范琳, 等.定量与定性测定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方法学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7) :2329-2330.

[5]张永红, 唐晓鹏, 田沂等.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与HBVDNA含量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5, 12 (3) :579-580.

[6]汤立新.血清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与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的相关性[J].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7, 22 (2) :141-142.

[7]刘玉昆, 黄晓霞, 吴远萍, 等.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产妇乳汁中乙肝病毒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1, 22 (5) :584-586.

乙肝病毒论文 篇5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方法选取年5月~6月我院收治的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且对所有患者展开两对半检验,分析患者的两对半检验结果。结果其中所有患者均为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借由两对半检验可以得到大三阳患者为25例,占22.72%,小三阳患者为22例,占20%,其他类型的患者63例,占57.27%,且P<0.05。结论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的临床医学检验,可以有效完成对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定期的展开两对半检验,对预防乙肝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实践。

乙肝病毒转阴未必是好事 篇6

彻底消灭、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是治疗乙肝的根本目的。检验这一目的是否达标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血液化验;一是通过肝组织学检查。血液检查只需对患者进行抽血化验即可;而肝组织学检查则需进行肝脏穿刺。反复地对病人进行肝脏穿刺,取活组织检查,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却寸步难行。一个患者偶而接受一次肝脏穿刺尚可,而多次反复地进行肝脏穿刺是根本不可能的。

通过血液化验可检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等项目。人们常说的“转阴治疗”,也就是让这些病毒指标转阴。最常见的是“大三阳”(表面抗原、e抗原及核心抗体阳性)转为“小三阳”(表面抗原、e抗体及核心抗体阳性)或是“小二阳”即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阳性。过去认为这些指标转阴了,病情也就自然好转了。但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研究发现,人体血液中的乙肝病毒变化形式是极其复杂的。那么,该如何判断、分析乙肝病毒指标阴转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

如果病人随着乙肝病毒指标的阴转,伴有食欲不振、疲乏、肝区不适、腹胀等症状减轻,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病毒主要的复制指标e抗原、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持续阴性,则表明病情好转。如果病人在病毒指标转阴的同时伴有疲乏劳累、腹胀、纳差、面色萎黄、肝掌、蜘蛛痣等病症,且转氨酶、黄疸反复升高,白蛋白下降明显,球蛋白上升等,则揭示病情加重。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说明病毒指标是由病毒变异造成的。病毒变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变异的后果也是相当复杂的。病毒变异本身说明病毒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生物体,它并非那么容易被消灭。目前,尚无绝对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因此,乙肝病毒转阴未必是好事。乙肝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大可不必一味要求病毒指标阴转,而应首先强调肝功能的长期正常及稳定。

乙肝病毒论文 篇7

1.1 标本来源

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标本, 排除正常阴性结果及HBsAb单独阳性结果后, 收集2488例乙肝感染者 (包括患者及携带者) 结果进行分析。

1.2 检测方法

采用ELISA方法进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检测。所用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于有效期内使用, 操作和结果判断严格按试剂要求进行。并且对实验室试验环境按要求进行监测控制, 每项目和批次都按要求进行室内质控检测。

采用PCR法进行HBVDNA检测。所用试剂由上海复星公司提供, 于有效期内按说明书操作使用。仪器为Roche lightcycler全自动荧光定量PCR检测仪。

2 结果

2.1 感染模式分布

临床常见模式分布情况与临床少见模式分布情况见表1, 2。

2.2 不同分组与HBVDNA结果对照

对将ELISA法检测HBeAg阳性的标本共623例中取428例 (常见模式388例, 少见模式40例) , 与阴性的标本中取356例 (常见模式274例, 少见模式82例) 用PCR法进行HBVDNA检测。结果见表3。

3 讨论

根据2488例乙肝感染者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发现, HBeAg阳性的感染者为623例, 占分析总例数的25.04%;其余的感染者为1865例, 占分析总例数的74.96%。与其他相关报道相似[1]。

分析临床少见模式中模式12、模式13、模式14与模式16, 都表现在病毒表面系统 (HBsAg与HBsAb) 与临床常见模式不符。在排除实验操作中的一般影响因素后, 分析认为这是由于病毒的抗原系统变异或不同亚型再感染所致, 建议进一步进行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或其他灵敏度更高的试验来帮助确诊[2]。

在HBeAg阳性和阴性的分组标本中进行HBVDNA检测, 发现阳性常见组H B V D N A检测阳性率达8 8.1 4%, 阳性少见组HBVDNA阳性率达90%, 略高于常见组。阴性常见组HBVDNA检测阳性率达30.29%, 阴性少见组HBVDNA检测阳性率达36.59%, 高于常见组。提示以HBeAg阳性结果来判定病毒体内复制能力有一定相关性, 但HBeAg阴性结果的患者还需进一步进行HBVDNA检测来确定体内病毒复制情况[3]。特别是少见模式中HBeAg阴性组的标本检测HBVDNA阳性率高达36.59%, 说明ELISA检测乙肝五项表现为少见模式的患者临床诊断需谨慎, 建议进一步进行H B V D N A检测。

参考文献

[1]张国元.1010例乙肝两对半CMIA法定量检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

[2]高振玲.成年人乙肝病毒感染后进行乙肝五项指标检验结果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 1999, 20 (2) :153.

乙肝病毒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例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性5例, 女性2例, 年龄最小者19岁, 最大者38岁, 平均年龄27岁。乙肝小三阳3例, 小二阳1例, 大三阳3例, 发现乙肝病毒携带时间最短者2年, 最长者10年。治疗前均查乙肝两对半定性, HBV-DNA定量, 肝肾功能, 血常规, 肝脏B超。

1.2 治疗方法

1.2.1 方组

自拟中药乙肝解毒汤 (隐私) 。

1.2.2 用法

乙肝解毒汤方剂, 每日1剂, 早晚各1次水煎服, 3个月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复查HBV-DNA定量, 肝肾功能, 血常规。

2 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

由广州权威医学检验机构 (卫生部认可) , 采用P C R法查HBV-DNA定量<1.0×103copies/mL为显效, HBV-DNA定量较前减少为有效, HBV-DNA定量无变化或较前增多为无效。结果显效5例, 有效2例, 无效零例。

3 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 刘某, 男, 38岁, 商人, 河南省驻马店人, 发现乙肝小三阳病毒携带时间10年余。治疗前由广州康都临床检验所采用PCR法查HBV-DNA荧光定量为2.77×104copies/mL (参考值<1.0×103copies/m1) , 经给乙肝解毒汤治疗1个疗程后复查HBV—DNA荧光定量结果转阴, 肝肾功能, 血常规均正常。

病例2:患者, 李某, 男, 30岁, 商人, 四川省寿仁县人, 发现乙肝小三阳病毒携带时间3年余。治疗前由广州康都临床检验所采用PCR法查HBV-DNA荧光定量为2.4×106copies/mL, 经给乙肝解毒汤治疗1个疗程后复查HBV-DNV荧光定量结果转阴, 肝肾功能, 血常规均正常。

病例3:患者, 李某, 男, 3 1岁, 工人, 广西省扶缓县人, 发现乙肝小三阳病毒携带时间6年余。治疗前由广州金域医学临床检验中心采用PCR法查HBV-DNA荧光定量为4.74E+05cpies/mL (参考值<5.00E+02copies/mL) , 经给乙肝解毒汤治疗2个月后复查HBV-DNA荧光定量结果转阴, 肝肾功能, 血常规均正常。

病例4:患者, 黄某, 女, 3 0岁, 工人, 广州市白云区人, 发现乙肝小二阳病毒携带时间2年余。治疗前由中山大学达安临床检验中心采用PCR法查HBV-DNA荧光定量为2.8E+04copies/mL (参考值<1.0E+03copies/mL) , 经给乙肝解毒汤治疗24d复查H B V-D N A荧光定量结果转阴, 肝肾功能, 血常规均正常。

病例5:患者, 杨某, 男, 21岁, 工人, 湖北省十堰人, 发现乙肝大三阳病毒携带时间3年余。治疗前由广州康都临床检验所采用PCR法查HBV-DNA荧光定量为2.79×108copies/mL, 经给乙肝解毒汤治疗1个疗程后, 由中山大学达安临床检验中心采用PCR法复查HBV-DNA荧光定量结果转阴, 肝肾功能, 血常规均正常。

病例6:患者, 王某, 女, 2 2岁, 工人, 重庆市万州区人, 发现乙肝大三阳病毒携带时间2年余。治疗前由广州康都临床检验所采用PCR法查HBV-DNA荧光定量为6.67×107copies/mL, 经给乙肝解毒汤治疗2个月, 复查HBV-DNA荧光定量减少至7.9×105copies/mL, 肝肾功能, 血常规均正常。

病例7:患者, 陈某, 男, 1 9岁, 工人, 湖南省永州县人, 发现乙肝大三阳病毒携带时间2年余。治疗前由广州康都临床检验所采用PCR法查HBV-DNA荧光定量为2.76×108copies/mL, 经给乙肝解毒汤治疗1个疗程后, 由中山大学达安临床检验中心采用PCR法复查HBV-DNA荧光定量减少至5.7E+06copies/mL, 肝肾功能, 血常规均正常。

4讨论

据报道: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我国约有1.3亿人, 几乎占全世界HBSAg阳性者总数一半, 其中1/4最终可能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目前我国治疗乙肝病毒西药主要是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 对结构复杂的乙肝病毒基因经抗病毒治疗, 大多数患者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持久应答, 必须接受长期治疗, 这必将增加抗病毒耐药的发生, 而且药物疗效难以确定以及药物毒副作用甚多, 乙肝病毒耐药变异的复杂性也将大大增加。

中医认为乙肝缠绵难愈, 其病机为邪毒深蕴, 余邪未清, 正气耗损, 气血失调。主要病因是湿热疫毒, 入侵肝脏, 导致脾虚不运, 正气不足, 病程迁延, 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 或造成发病。

本组病例所用中药具有燥湿解毒, 疏肝健脾, 扶正祛邪, 理气化瘀等功效。经临床观察, 能够有效地抑制、杀灭、清除HBV-D N A病毒, 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未见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摘要:为探讨治疗乙肝病毒有效方法, 自拟乙肝解毒汤对7例乙肝DNA病毒 (HBV-DNA) 阳性者进行观察, 其结果HBV-DNA5例转阴, 2例HBV-DNA定量显著减少。

关键词:乙肝病毒,乙肝解毒汤,治疗学

参考文献

[1]张林国.乙型肝炎·疑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丛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 (重印) .

[2]李广荣.新编乙型肝炎学[M].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

[3]张玲霞.肝炎防治300问[M].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1:8.

[4]周霞秋.乙型肝炎名医会诊丛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

[5]成军.乙肝耐药专家共识解析[N].健康报, 2008-03-17 (5) .

[6]杨旭.抗乙肝病毒药怎样用[N].健康报, 2007-05-23 (5) .

[7]冯富兰, 孔颖伦, 张丽娟.简明临床药物手册[K].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262.

谈乙肝病毒的流行与防治 篇9

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侵入机体, 在体内复制而导致的肝部病变。患者可出现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恶油腻、发热、黄疸等症状, 严重的可转化为肝癌、肝硬化而危及生命。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血道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密切接触传播。目前预防乙肝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以达到降低发病率的目的[1]。

1 乙肝传播的环节

乙肝的传播环节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我国发病率偏高也是与这3个环节有关:传染源居高不下, 传染源除乙肝患者外, 乙肝病毒携带者也是主要而危险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密切接触传播, 通过这些途径会使人不知不觉中而被感染;人群普遍易感, 导致患者逐渐增多。

2 预防措施

对于乙型肝炎主要以预防为主, 通过预防来降低疾病的感染率。下面就乙肝的预防谈几点意见。

2.1 目前来讲注射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 现在临床上用的乙肝疫苗都是重组DNA疫苗, 不会对机体产生毒副作用。疫苗注射方法是:按0、1、6个月各注射一针的免疫方案接种, 即对新生儿在出生时接种一针, 出生一个月后接种一针, 出生六个月后再接种一针。对非新生儿在经检查后可按1、2、6个月的规则进行接种。对于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抗-HBS抗体的个体可以每隔3~4年再接种一针, 以加强免疫, 达到良好的保护效果[2]。

2.2 对于乙肝的预防还要注重切断传播途径 第一、乙肝的血道传播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其一是输血时可能存在血源不洁的问题。所以要提倡国家统一管好血源, 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其二是有个别行业的从业人员作为传染源经皮肤破损处流血而感染易感者。比如理发师如果工具划破皮肤, 就可能造成乙肝传播。第二、密切接触传播也是十分常见的。家庭中有乙肝患者或携带者的应加强餐具等公用生活用品的消毒, 注意避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第三、在我国, 大部分患者具有家族史, 经母婴垂直感染的较多。有些是在母体内病毒经胎盘传入胎儿体内, 也有些是分娩时经产道或脐血造成的感染。所以从实际情况出发, 避免新生儿感染是非常必要的。母亲如果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可在妊娠后三个月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HBIG) , 以减少母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婴儿在出生后要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注射, 即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肌肉注射HBIG0.5 mg/kg体重, 以后1、2及4个月时再各肌内注射一次HBIG剂量为0.06 mg/kg体重, 同时对新生儿按0、1、6个月各注射乙肝疫苗的方案进行乙肝免疫[3]。需要注意的是HBIG与乙肝疫苗应分开注射,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免疫效果。采取了上述的预防措施既切断了传播途径又保护了易感人群, 就能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

3 治疗方法

针对乙肝患者, 我们还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在治疗中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医患双方密切配合, 患者要遵从医生的叮嘱, 注意休息, 因为机体在活动和工作时 尤其是剧烈活动时, 需要消耗大量的糖原, 这些糖原要靠肝脏合成, 会加重本已损伤的肝脏的负担, 影响治疗效果。其次是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要有耐心。因为乙肝的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 没有特效药, 也没有特快药。所以治疗过程包括合理安排饮食、积极用药、合理使用各种药物的综合疗法, 根据乙肝的不同程度和不同阶段调配药物, 才能获得最佳疗效。因此, 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有耐心, 积极配合医生工作, 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乙肝的流行和防治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积极预防和治疗乙肝, 使越来越多的人远离疾病的困惑。

参考文献

[1]吕瑞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99-101.

[2]王元, 何成章, 黄文琴, 等.联合免疫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13) :1655-1657.

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 篇10

绝大多数转变为慢性乙肝感染是发生在婴幼儿期, 在成年后感染的只占少部分<5%。乙肝病毒感染可以分为大致4个阶段: (1) 免疫耐受期; (2) 免疫清除期; (3) 非活动时期; (4) 恢复期。

乙肝病毒的感染是影响肝细胞癌的重要因素, 当患者没有发生肝硬化的时, 其发展成为肝癌的几率同样较低。肝硬化发展成肝细胞癌的主要高危因素包括:性别 (男性较高) 、年龄、饮酒、生物毒素、丙肝病毒感染等。

2 抗病毒治疗现状分析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免疫耐受期因个体不同而时间不同, 在这一阶段肝功能并无异常症状, 检查也呈正常, 通常称之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在进入免疫清除期后炎症症状逐渐表现出来, 转氨酶也开始升高, 临床表现为轻重不一的肝炎炎症。继续发展会成为慢性肝炎, 其中有2%~5%的慢性乙肝病人继续发展成为肝硬化, 进一步发展就会恶化为肝癌。

2.1 抗病毒药物治疗

国内外肝病医疗的众多学者并不主张针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抗病毒治疗, 而是建议医学观察, 包括并氨基酸氨基转移酶<2u/L的慢性乙肝患者。据最新研究表明,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肝患者仍存在着发展为肝硬化的风险, 因此有肝病专家提出, 需要对目前的一些肝病医疗指导进行重新评估。

因此, 为了更好的防止肝硬化的发生, 对慢性乙肝的治疗指南进行重新评估显得非常必要, 抗病毒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疗法, 已成为肝病治疗学者的共识。

2.2 不同抗病毒药物对慢性乙肝的疗效

(1) 拉米夫定是上市最早的一代核酸类似物, 口服剂量每日100毫克, 持续一年疗程, 有明显抑制乙肝病毒DNA水平的作用。但是随着长时间用药, 发生变异的病毒数量增加, 在2~3年里可达30%~60%。由于耐药菌株的大量出现, 药物疗效丧失, 即使拉米夫定可以通过长期服药使肝硬化和癌变发生率降低, 也必须换为阿德福韦和思替卡韦等药物。

(2) 阿德福韦的的用量为每日100毫克, 联系服用1年,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肝脏组织学特性, 有效降低乙肝病毒DNA水平和丙氨基酸转氨酶水平, 是肝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连续使用4~5年时间, 可使肝脏纤维化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而较拉米夫定, 经过一年时间没有对其产生耐药性, 第2年耐药率仅为3%, 5年低于29%。由此可见, 阿德福韦酯的耐药率远低于拉米夫定。因此, 在临床使用上, 当遇到对拉米夫定产生耐药的患者, 可选用阿德福韦继续使用。

(3) 联合用药。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使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已被学界说证实。拉米夫定通过迅速减低乙肝病毒DNA水平, 干扰素的发挥出更好的疗效, 是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提高, 帮助清除乙肝病毒病毒。另外, 两者的联合使用可以互补所短, 提高疗效, 有效降低慢性乙肝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和癌变的几率。

3 对患者抗病毒指导

3.1 抗病毒治疗的治疗目的

最大限度的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或者清除乙肝病毒、缓解肝炎症状、减缓纤维化肝硬化的进程, 延缓病情的发展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尽量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 提高生活品质。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包括, 抗病毒治疗、调节自身免疫、消炎护肝、抗纤维化治疗及其它对症治疗。抗病毒是其中的关键治疗, 在符合规范, 有条件的情况下, 就可以进行抗病毒的治疗。

3.2 监测患者用药

对每位乙肝患者在就诊的时候, 作为医生应认真对其进行指导, 并对使用药物进行详细介绍, 明确治疗目标, 对用药时应注意的事项强调说明, 制定停药标准, 确定复诊时间等, 在门诊病历上详细记录患者病情。护士还应对患者的详细基本信息最好记录, 建立病患用药记录档案, 妥善存放病历及相关资料, 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及时复诊。

3.3 用药过程中的指导

在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期间, 医疗人员应定期对患者的生活习惯, 用药状况进行随访, 制定合理的服药计划, 帮患者及时的解决治疗期间遇到的问题。另外要做好患者家属的教育指导工作, 让家属对乙肝相关知识和治疗及科学的预防方法, 积极配合患者完成治疗计划。

3.4 停药后的指导

经过治疗后, 当达到停药标准时, 在医生的指导下才可以停药。应坚持每6个月进行1次复查, 监测肝脏功能, 在1年以上连续两次的检查都到达停药标准时, 可以停药。之后也应保持定期检查, 预防病情的复发。另外在生活上要避免过度劳累, 注意劳逸结合, 拒绝饮酒及其他损害肝脏的因素。

摘要:世界范围内乙肝病毒呈流行之势, 在乙肝病毒感染者中有近3.5亿人转为慢性肝炎。本文通过对乙肝患者在用药的前中后期进行指导, 并对慢性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的指导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督促病患按时按量服药, 停药后定期进行复查。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中的治疗过程显得非常重要, 对乙肝的临床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慢性乙肝,抗病毒,现状

参考文献

[1]黄海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阿德福韦的健康教育[J].临床误诊质量, 2008.

[2]汪俊韬.防治慢性乙型肝炎需加大创新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6.

[3]朱传琳.聚焦乙型肝炎高峰论坛的简介[J].传染病信息, 2006.

[4]李君, 陈文, 张政.美国最新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规范 (节译) [J].传染病信息, 2006.

怎样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 篇11

1.血液传播:研究证实,被确诊为“大三阳”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体内每毫升血液中含有1000万至几亿个成熟的乙肝病毒颗粒。被其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口腔器材、内镜以及血液和血制品等若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就可以引起乙肝病毒的传播。虽然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这种传播的可能性已经有所降低,但这种情况在农村可能会长期存在,对此广大农民和农村医疗工作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此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应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指甲刀等。

2.体液传播: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唾液、汗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均可含有乙肝病毒。性行为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世界卫生组织已把乙肝定为性传播疾病。因此,人们应该谨守性道德,尤其是易感人群(乙肝表面抗体为阴性者)在过性生活时应主动采取安全措施,如使用避孕套等。另外,人们在与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亲密接触(如接吻等)时,若接触部位的皮肤或黏膜上有破口,也有被传染乙肝的可能。

3.垂直传播:垂直传播包括母婴传播(宫内感染、围产期传播和分娩后传播)和父婴传播。在我国,因垂直传播而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数占所有感染乙肝病毒者的70%以上。有关研究还表明,人们感染乙肝病毒时的年龄与乙肝的发病及其病情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个月大的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后,有80%以上的人将来会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且预后相对较差。但成年后感染了乙肝病毒的人,只有6%左右的人将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因为大部分人会自动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可以将乙肝病毒从体内清除。所以乙肝的基础免疫以及阻断母婴的传播,是我国防止乙肝传播的重点。有报道称,患有乙肝的父亲所生子女感染乙肝的几率为26%。

4.其他途径:除上述传播途径以外,乙肝病毒还有可能通过人们破损的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以及被昆虫叮咬等得以传播,但研究证实,这种传播的几率很低。

抗乙肝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探究 篇12

慢性乙肝是一种潜在威胁生命的疾病。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原发性肝癌, 而其中多达80%的原发性肝癌是由慢性乙肝引起的。在4亿慢性乙肝患者中, 有75%生活在亚洲, 而我国是乙肝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HBV病毒携带者占全球总数的1/3以上, 据估计, 我国大概有1.2亿~1.3亿HBV携带者, 可见其用药市场空间巨大。乙型肝炎病毒 (HBV) 属嗜肝DNA 病毒科 (hepadnaviridae) , 基因组长约3.2kb, 为部分双链环状DNA。依据病毒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科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包括病毒携带状态、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1]。 乙肝流行面广, 传染性强, 人一旦感染该病, 肝脏就会发生炎性病变, 肝细胞受损, 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第一, 乙肝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脱氧核酸 (DNA) 病毒, 这种病毒不同于一般的致病细菌, 它有着一层质地坚硬的外核, 这种外核对病毒本身有着保护作用, 它可以在酸性或碱性的环境下生存, 生命力极其顽强, 在常温下可以生存六个月, 20度时可以存活15年。 它可以随着患者排出体外的各种体液传染给其他的健康人, 在患者尿液, 唾液, 乳汁, 羊水, 月经, 阴道分泌物中可以分离出肝炎病毒, 标志物 (也就是HBsAg) 表面抗原, 正常人接触这些分泌物, 通过血液或溃疡面极易感染。

第二, 乙肝具有难治愈性。

现在肝炎药品市场药品繁多, 但是真正治愈肝病的特效药很少, 治疗肝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 规范治疗。

第三, 乙肝具有恶变性。

统计资料证明[2]: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治疗不及时将有31.6%~60.1%转化成慢性肝炎, 20.8%~56.3%的慢性肝炎患者将恶化成肝硬化, 肝腹水, 65.5%~51.1%的肝硬化患者将癌变, 得了肝癌等于走到了生命的边缘。

第四, 乙肝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经过调查许多肝病患者, 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 在有乙肝病史的家庭内得病概率比普通家庭多25.2%, 我国患乙肝的幼儿中有22~50%的母体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染给胎儿的垂直传染成为攻克肝炎的一项世界性难题。

第五, 乙肝具有一定的突发性。

当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 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当外界条件成熟, 可突然爆发, 而且具有不可抑制性[10]。

2拟定适应证的治疗现状及常用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医学界一般按功效把正规的乙肝用药进行分类, 大致可分为:抗病毒药物、护肝和恢复肝功能药物、免疫调节药物、中成药等各大类。

2.1 抗病毒类及其不良反应

抗病毒类药主要用于轻中度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患者、病毒复制指标 (e抗原、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呈阳性者, 一般不宜用于治疗病毒携带者、重型肝炎及晚期肝硬化患者。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核心和关键内容, 也是治疗乙肝的难点所在, 它是一块“硬骨头”, 目前还未“啃”下来。我国应用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主要是:α-干扰素为代表的常规干扰素和以拉米夫定为代表的核苷类似物, 但绝大多数的抗病毒西药只是“昙花一现”。

干扰素治疗乙肝是通过机体免疫起作用, 有疗效持久, 疗程明确, 可提高生存率, 减少肝硬化和肝癌发病率等效果。20世纪90年代, 干扰素被隆重推荐给国人, 当时曾被视为乙肝克星, 盛行了将近6~7年, 目前仍是乙肝用药市场的一支主力军。但应用α-干扰素的不良反应较多, 应用中要密切观察, 如常见的流感样综合症状, 白血球, 血小板下降, 如有甲状腺病、糖尿病、心律不整、 中毒性肾病、视网膜炎、精神抑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使用干扰素可使其病情加重或显露, 儿童长期应用会影响生长发育等。

拉米夫定相对于其他西药来说, 拉米夫定有不少优势, 诸如价格相对便宜、副作用小, 口服方便, 抑制病毒迅速, 从短期的疗效来看, 对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DNA) 转阴率可达90%以上, 对于乙肝病毒e抗原 (HBeAg) 的阴转率也在40%以上等, 故而风靡一时[3]。但是, 拉米夫定并非神药, 它并未完全解决乙肝的难题, 诸如停药后的“反弹”、疗程的遥遥无期、病毒在药物压力下的变异、远期疗效尚无定论等等。特别是拉米夫定的病毒变异率 (1年17%, 2年41%, 3年53%) , 更使患者需要长期治疗时受到限制。因此, 拉米夫定是治疗乙肝征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药物, 但决不是治疗乙肝的终点。拉米夫定病例报告的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如皮疹、瘙痒、斑丘疹、剥脱性皮炎等;消化系统: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谷丙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HBV-DNA升高、胃肠胀气、胃肠道反应等;肌肉骨骼系统:如肌肉疼痛、肌酸磷酸激酶升高、关节痛等;神经系统:如头晕、头痛、失眠等;血液系统: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如全身性损害:如无力、过敏样反应、发热等[5]。

405份报告有关肌肉骨骼系统和代谢损害情况中, 可能与横纹肌溶解相关的病例报告19例次, 其中肌痛报告10例次, 其次是关节痛5例次, 肌酸激酶升高4例次 (均高于正常值10倍) 。截至2010年4月30日, 共检索到WHO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替比夫定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127例次, 不良反应表现也是以肌肉骨骼系统损害为主, 与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基本一致。其中横纹肌溶解2例次, 可能与横纹肌溶解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表现31例次, 其中肌酸磷酸激酶升高11例次、肌痛7例次、肌病7例次、关节痛1例次、肌无力1例次、肌炎1例次、关节炎1例次。

阿德福韦是腺苷单磷酸的非环核苷酸类似物[4], 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转染的人类肝细胞有抗病毒活性, 能够抑制HBV反转录酶和DNA聚合酶活性。阿德福韦抑制50%病毒DNA合成的浓度 (IC50) 是0.2 ~2.5μm。由于阿德福韦的磷酸酯基带负电荷, 口服后前药部分迅速被酯酶水解释放出游离的阿德福韦进入门静脉和全身循环。现已发现, 阿德福韦不但能够有效抑制野生型HBV, 还能够抑制拉米夫定耐药性HBV突变株, 改善肝功能和肝组织病变。

一项480例中国HBeAg阳性的代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进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为期52周的研究, 经研究者评估认为与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 :疲乏、胃肠道反应 (腹部不适、上腹痛、腹泻、恶心、胃部不适) 、鼻咽炎、头晕、皮疹、脱发、肝区痛、自发流产、失眠、实验室检查异常 (ALT、CPK和ALP升高、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减少) , 偶有报告低血磷性骨软化症 (与拉米夫定合用) , 严重急性胰腺炎, 肾功能损害的报告。

氧化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是从植物苦豆子中提取的生物碱。 在体外试验中应用HBV基因转染的HepG2.2.15细胞能分泌HBV抗原和HBV-DNA经加OM 50~200 ng/ml时皆可抑制HBsAg、HBeAg的分泌。氧化苦参碱具有直接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抑制胶原活动度和防治肝纤维化, 可阻断肝细胞异常凋亡, 治疗慢性肝炎取得良好疗效, 不良反应轻微。过去由于该品只限于肌内注射, 每次6 ml和必须每日注射导致患者的依从性较差, 目前国内已有口服制剂替代。

80年代曾进行试验的阿糖腺苷、磷酸阿糖腺苷、阿昔洛韦、齐多夫定因疗效不佳, 毒性反应大, 在国外已不再用于治疗乙肝[6][7]。

2.2 护肝和恢复肝功能类

护肝药物包括多种维生素、肝得健、肝泰乐等[14], 适用于各型肝炎及肝硬化, 但是仅可起到辅助及间接作用。这些药物可以减轻肝脏炎症、促进肝细胞再生, 但并不是治疗乙肝的主要药物。

而肝功能修复药物研究时间最长, 疗效明确, 使用较广, 价格也相对低廉, 此类药包括护肝降酶、护肝降黄及护肝改善蛋白代谢三种类型。它们分别适用于各型肝炎、肝硬化出现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或白蛋白降低、蛋白比值倒置等情况, 其中护肝降酶药物是使用最为广泛、疗效最为突出的一类药物, 如五味子、甘草制剂。因为临床上的乙肝患者, 几乎都伴随有转氨酶升高这一现象, 一般情况下, 使用护肝降酶药物都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些药物虽降酶迅速, 但不能突然停药, 否则转氨酶会迅速“反弹”, 须逐渐减量, 维持一两年[2]。

2.3 免疫调节剂类

免疫调节剂包括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两类。免疫增强剂可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和诱导内源性干扰素产生, 促进乙肝病毒抗原指标转阴。另外, 一些中药制剂也有其功效。客观地说, 免疫制剂仍然属于乙肝的辅助治疗药, 但是, 这项辅助治疗的代价太高, 价格昂贵的程度已经超过了抗病毒药物, 这让人有点“舍本逐末”的感觉。免疫抑制剂可用于瘀胆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重症肝炎。

2.4 抗病毒中药类:

不良反应较小 中药制剂中多为冲剂、片剂和胶囊, 包括藏药、傣药和蒙医药等。这些药物虽然组成不同, 各有特点, 但是都难以独当一面, 有时只能成为某一治疗阶段的“亮点”, 一闪而过。中药制剂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其优点是价格便宜、副作用小等, 但是, 相对西药来说, 抗病毒的效力不够, 作用机理不明确, 因此, 尚难以单独承担乙肝的“主打角色”。目前基本限于国内使用, 尚无一种药物得到国际同行和权威机构的认可, 因此仅处于临床试用阶段, 疗效尚难确定[8]。

目前, 我国所产的抗乙肝病毒的中药, 毒副作用少, 主要围绕保肝护肝, 清热解湿, 活血化瘀等, 起一些辅助治疗的效果[9][13]。

综上所述, 在乙肝治疗上尚无特效药物。抗病毒治疗是关键。长期应用核苷类似药物抗病毒治疗是目前切实可行的主流用药之一。随着新的核苷类似物 (阿德福韦酯) 等的上市, 这一类药物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慢性乙型肝炎宿主对HBV 的免疫应答减弱, 如利用拉米夫定 (lamivudine) 或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 使血中HBsAg消失, HBsAg抗体出现, 转氨酶值恢复正常, 将此定义为HBV 感染临床治愈标准, 则很少有病例能够达到这种治愈标准[11]。而且, 即使是达到了这种治愈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肝脏内仍持续HBV感染, 并且HBsAg被清除后经过较长时间, 仍可以从所有肝脏组织中检测出含HBV增殖中间体即共价闭合环状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ccc) HBV DNA的HBV。另外, 在HBsAg被清除后的较长时间, 也可以从血中间断地检测102~105 copy/ml的HBV[12]。

且其不良反应不断被发现:建议生产企业加强产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及不良反应的跟踪监测工作, 并确保产品风险信息能及时传达给医务人员和患者。建议药品生产企业采取有效措施, 最大程度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建议临床医师在选择用药时充分考虑患者病情及用药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权衡利弊, 并将可能的用药风险告知患者, 在患者持续用药的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肌酸磷酸激酶变化, 以及肝、肾功能等化验指标,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一旦患者出现弥漫性肌肉疼痛、肌肉触痛、肌无力、关节痛等症状时, 应考虑药物引起的肌肉骨骼系统损害, 立即停药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旦出现严重横纹肌溶解症, 可能会引起危及患者生命的代谢紊乱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应立即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

摘要:对市面上各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阐述了新近发现的不良反应报告病例, 并综合不良反应中心的建议医生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充分考虑患者病情及用药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权衡利弊, 保证用药安全。

上一篇:症状表现下一篇:民办高校班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