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论文

2024-12-03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论文(精选7篇)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感染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间的关系。方法 对42例HBV相关性肾炎和HBV感染合并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BVAg阳性患者的性别差异即病理类型病变程度。结果 在确诊为HBv-GN的血清HBVAg阳性患者中,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P<0.05) ;HBV相关性肾炎和HBV感染合并肾炎的病理类型和病变程度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HBV感染及其复制状态与HBV—GN的发生密切相关;但HBV的复制状态似乎并不明显影响HBV—GN患者肾、肝组织的病变程度。

关键词:乙肝病毒,肾炎,易感因素,疾病防治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相对于其他原因引发的急慢性肾炎而言, 临床上并不多见, 其是指一种由慢性HBV感染导致的肾脏损伤和相应的一系列炎症反应[1]。目前, 相关报道[2]采用不同方法在HBV—GN患者肾组织中检测到tt BV—DNA, 认为HBV在肾组织内存在感染及复制, 在HBV—GN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鉴于此, 该研究对2012年1月—2014年2月期间该院42例HBV相关性肾炎和HBV感染合并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BVAg阳性患者的性别差异即病理类型病变程度, 探讨乙肝病毒感染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间的关系,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该院诊断为HBV-GN的住院患者,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者纳入研究: (1) 乙肝病毒感染患者; (2) 首次发现肾脏损害; (3) 经肾脏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最终共纳入确诊为乙肝相关性肾炎的患者25例 (A组) , 乙肝感染合并肾炎的患者17例 (B组) 。其中, A组男性17例, 女8例, 年龄15~62岁, 平均 (28.69±14.06) 岁, B组男12例, 女5例, 年龄14~60岁, 平均 (29.06±14.04) 岁。两组发病至肾活检的平均时间为 (18.03±26.83) 。其中, A组有21例既往有明确的乙型肝炎病史, B组有15例乙型肝炎病史。42例患者中, A组血尿13例, B组8例, 两组均表现蛋白尿42例 (100.0%) , 水肿35例 (83.3%) 。血清ALT (38.32±32.83) U/L, 其中3例ALT>80 U/L, 血清胆固醇 (8.83±4.27) mmol/L, 血清甘油三脂 (2.71±2.27) mmol/L, 血清白蛋白 (26.74±8.85) g/L, 尿蛋白定量 (3.57±3.07) g/24 h, 内生肌酐清除率 (57.06±30.21) m L/min, 收缩压 (125.59±20.95) mm Hg, 舒张压 (80.05±14.51) mm Hg。病理类型:膜性肾病23例 (54.7%) ;系膜增生7例 (16.7%) ;Ig A肾病4例 (9.5%) ;局灶节段硬化3例 (7.1%) ;轻微病变2例 (4.8%) ;毛细血管内增生、增生硬化及膜增生各1例, 分别占2.4%。

1.2 临床资料

为保证研究数据的质量, 该研究所选病例资料均选择我院统一的数据管理系统, 且在纸张文字转为计算机数据的过程中, 均经严谨核对, 具体包括:性别、年龄、相关家族史、烟酒嗜好、是否水肿、乙肝病程、是否抗病毒治疗、乙肝两对半、HBVD-NA、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尿蛋白定量、体液免疫检测、肾脏病理等指标, 并将收集到的临床资料整理录入Excel 2003数据库。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肾脏病理资料分析

2.1.1 病理类型所占比例

25例确诊为HBv-GN患者中, 确诊为HBv-GN有8例 (32.0%) , 其中男性20例 (80.0%) , 显著多于女性的5例 (20.0%) , 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BV相关性肾炎:Ig A 32.0% (8例) , 系膜增生32.0% (8例) , 膜性肾病32.0% (8例) , 膜增殖性肾炎4.0% (1例) ;HBV感染合并肾炎:Ig A 35.3% (6例) , 系膜增生29.4% (5例) , 膜性肾病17.6% (3例) , 狼疮肾炎0.06% (1例) , ANCA相关血管炎0.06% (1例) , 冷球蛋白血症想肾小球肾炎0.06% (1例) 。

2.1.2 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

来自两组病例的病理结论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管间质病变, 其中重度小管间质病变 (2例) 、中度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 (3例) 均只见于HBV相关性肾炎组, 但对两组病变程度进行统计需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临床指标资料分析

2.2.1 对搜集的临床指标进行分析, 在HBV相关性肾炎组HBe Ag阳性患者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血清HBV DNA定量>105 copies/m L组HBV-GN的发生率亦显著高于定量<105 copies/m L组 (P<0.05) 。见表2。

2.2.2关联分析HBe Ag的阳性率在两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将HBe Ag阳性率与乙肝相关肾炎进行关联分析 (两个二分类变量的关联分析) :结果表明HBV—GN患者肾脏病变程度与肝脏病变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乙肝相关肾炎简称HBV-GN, 是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导致自身免疫损伤, 进而导致的肾小球病变。对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治疗方法, 目前主要采用抗病毒, 免疫抑制, 以及中医药3种方法进行治疗[3]。

HBV感染对HBV—GN患者肝脏及肾脏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那么肝脏病变程度与肾脏改变程度是否有明确的关系, 是否存在肝脏病变愈重, 肾脏病变也愈重的关系, 至今仍无相关报道。本研究中, 通过对HBV—GN病人的肝功能部分生化指标的检验结果发现, 无论患者血清HBe Ag阳性与否、或是血清HBV—DNA的定量是否>105 copies/m L, 其血清ALT、白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脂的变化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肾炎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法, 至今仍无肯定疗法, 通常以免疫抑制和抗病毒两种治疗为主[4,5]。免疫抑制治疗即采用糖皮质激素, 激素为肾脏疾病治疗的基础用药, 既能抑制免疫炎症反应, 又可抑制乙肝病毒的抗体产生, 但也无形中致使清除乙肝病毒的能力下降, 提高了乙肝病毒的复制几率, 长此以往势必会对肝脏造成损伤。肝脏损伤的主要诱因机制[6,7,8]即乙肝病毒基因组中存在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 当其和糖皮质激素受体相结合, 势必会将乙肝病毒充分激活, 从而让乙肝病毒高度复制, 进而让肝细胞内的乙肝病毒过度表达处理, 对肝细胞直接造成损伤;临床上应用免疫抑制剂, 可达到免疫效应细胞 (NK细胞、T细胞) , 以及细胞因子 (IL-2、TNF) 的活性下降的目的, 进而有效消弱机体清除乙肝病毒的能力。Rossi等[9,10,11]报道曾指出, 20.0%~50.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应用免疫抑制剂, 尤其是糖皮质激素治疗时, 容易出现乙肝病毒复制的再度激活、肝炎再燃及严重肝损伤的情况发生, 而预防性地采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则可显著降低乙肝病毒的再激活率, 以及其导致的肝炎再燃和肝损伤情况发生。Li[12,13]等曾对41例肾病综合征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病人进行前瞻性的队列分析, 其中有22例病人给予足量的激素治疗 (强的松1mg/kg.d) , 19例病人给予吗替麦考酚酯 (MMF 0.5~1.0g, Bid) 及小剂量的激素 (强的松0.5 mg/kg.d) 结合治疗, 疗程36周。治疗结果表明, 单一的激素组完全缓解率为78.9%, 乙肝病毒复制发生率为63.6%;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组的完全缓解率为76.5%, 而乙肝病毒复制的发生率则36.8%。由此可见, 单一的激素治疗, 容易诱发乙肝病毒的复制, 因此, 应采用联合的方式进行抗病毒治疗。而针对肾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 应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同时, 采用抗病毒治疗。

该研究的病例数量有限, 尚需要更大的样本量、更深入的相关基础研究, 来进一步解答本研究提出的问题。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论文 篇2

【关键词】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前s1抗原;HBV-DNA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216-02

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最早的免疫应答就是针对前S1抗原的。由于前S1抗原的出现在HBV感染的最早期,因而可以起到早期诊断的作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是由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是国家863科研项目,2000年通过了国家认证,同年12月经国家药监局批准投入临床使用[1]。江阴市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联合江阴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旨在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Ag)与两对半、HBV-DNA的相关性,分析PreS1-Ag检测在乙肝诊断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血清标本:选择江阴市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7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的患者160例的血液标本.其HBsAg均为阳性,诊断符合2005年修订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的标准[1],其中男性患者88例,女性患者72例,平均年龄38.6岁。

1.2方法: 传统两对半及乙肝PreS1一Ag采用ELISA的方法。HBV—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3 仪器与试剂 传统两对半采用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检测,乙肝PreS1一Ag采用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检测,使用的酶标仪是美国伯乐680,HBV—DNA采用厦门安普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PCR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用厦门安普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荧光PCR检测仪检测。

2 结果

在HBsAg(+)HBeAg(+)HBcAb(+)、HBsAg(+)HBeAg(+)的模式下,HBV—DNA、PreS1一Ag的检出率分别为86.9% 、85.9%和100.0% 、100.0%,两者的检出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HBsAg(+)HBeAb(+)HBcAb(+)、HBsAg(+)HBcAb(+)及HBsAg(+)HBeAb(+)的模式下,HBV—DNA、PfeS1一Ag的检出率分别为43.3% 、45.9%;47.4%、46.2%;11.0%、11.0%。在HBV—DNA(+)情况下,PreS1一Ag的阳性率为86.8%,HBV—DNA和PreS1一Ag的阳性率也比较吻合。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HBV)外膜蛋白包括S、前S2和前S1三种成分。前S1蛋白在病毒侵入肝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病毒附着于肝细胞上,最重要的介导部位是前S1蛋白的氨基酸(AA)21-47片段,变异的病毒只要这一区段完好就有传染性。含有前S1的蛋白主要存在于Dane颗粒和管型颗料上。前S1蛋白在病毒感染、装配、复制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等方面起有十分重要作用[3]。乙肝病毒前S1抗原酶免测定乙肝“两对半”检测的联合应用,充分显示该方法在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指导治疗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前S1抗原(Pre-S1Ag)检测是对乙肝“两对半”尤其是e抗原和HBV-DNA测定的重要补充和加强[4]。 前S1抗原与HBV-DNA检出率两者符合,前S1抗原仅在HBV-DNA阳性血清中检出。前S1蛋白随HBeAg消失而消失,且与阴转时间呈正相关,这样,前S1抗原可作为病毒清除与病毒转阴的指标[5-6]。前S1抗原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比前S1抗原阴性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危险性更大,因而说明前S1抗原可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指标。如果前S1抗原持续阳性,指示AHB向慢性转变。比较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HBsAg阳性的患者血清中前S1蛋白,前S1抗原阴转愈早,AHB患者的疗程愈短,预后也愈好。说明前S1抗原及其抗体的检测是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和判数据预后的良好指标[7]。

参考文献

[1] 钟磊,孙锦荣.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及其抗体与HBV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J].临床检验杂志,2009,26(11):371.

[2] 商爱民,王雪莲。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PrenS1、HBeAg之间的相关性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0,25(1):38-39.

[3] 王旭辉,周荣,曹继华,等.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l抗原检测的I临床意义[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16(2):86-89.

[4]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明.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19(10):17-18.

[5] 武红梅.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J].西部医学,2010,20(10):178-179.

[6] 王国平,开远胜.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的实验室检测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J].实用肝病杂志,2009,10(4):250-251.

血清学阴性的乙肝相关性肾炎1例 篇3

1 病例资料

患者, 女, 47岁, 主因发现泡沫尿5余月, 咳嗽、咳痰半月于2006年12月13日入院。患者5月余前发现尿中有泡沫, 尿色呈茶色, 3余月前发现双下肢水肿, 半月前咳嗽、咳痰, 痰为白色粘痰, 1周前发现双下肢水肿加重, 逐就诊我科。查体:咽稍红, 双肺呼吸音粗, 心律齐, 腹软, 肝脾肋下未及, 双下肢中度可凹性水肿。入院后多次查尿常规示:蛋白 (++~+++) , 潜血 (-) ;24h尿蛋白定量:5.8g/L, 4.64g/L;血ALB 34g/L, 30.5g/L, CHO 7.85mmol/L, TG 2.43mmol/L;乙肝系列:HbsAg (-) , HBsAb (-) , HBeAg (-) , HBeAb (-) , HBcAb (-) ;HBV-DNA定量:低于检测下限;B超示:左右肾大小分别约11.3cm×4.8cm, 11.1cm×4.8cm, 皮质回声均匀, 集合系统未见分离;于06年12月18日行肾穿活检, 光镜可见41个小球, 基底膜轻度不规则增厚, masson染色可见上皮细胞下少量嗜复红物沉积, 小管内可见蛋白管型及红细胞管型, 间质无著变;免疫荧光可见3个肾小球IgG (++~+++) , IgA (-) , IgM (+) , C3 (+) , FRA (±) , C1q (-) , HbsAg (++) , HbcAg (++) , 沿基底膜颗粒状沉积;符合膜性肾病。最后确诊为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给予激素 (强的松50mg/d) 加环磷酰胺 (1g/m) 治疗, 2周后复查HBV-DNA (-) 。患者出院后失访。

2 讨论

自1971 年Combes首次报道1例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后发生的肾病综合征以来, 人们对HBV 感染与肾小球肾炎的关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89 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座谈会上正式将本病命名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 (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 HBV-GN ) , 简称乙肝肾炎 ( HBV - GN) 。诊断标准如下: (1) 血清HBV抗原阳性; (2) 肾组织活检证实有肾小球肾炎, 并可除外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3) 肾组织切片中找到HBV抗原或HBV DNA。第三条为确诊HBV - GN的必备条件[1]。我国是HBV感染高发区, 普通人群中HBV携带率高达10%~ 15%。HBV-GN是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因, 在我国占全部肾小球肾炎的16.6%~32%, 膜性肾病 (MN ) 患者中HBsAg血症发生率高达20%~ 100%, 儿童发生率更高。HBV-GN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是十分清楚, 可能机制如下: (1) 系膜区及内皮下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 沉积; (2) 上皮下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3) 自身免疫反应; (4) HBV直接感染肾脏细胞;有学者研究发现, HBV-GN 的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均能够检测出游离型和 (或) 整合型的HBV-DNA。已知HBcAg不会出现在血循环中, 但研究发现肾组织中HBcAg的阳性率较高, 认为HBcAg与HBV-DNA的存在密切相关, 这些都支持HBV可以直接感染肾组织, 表达HBV抗原, 从而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2]。HBV-GN的病理表现几乎包括了所有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 如膜性肾病 (MN)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MPGN) 、IgA 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及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等。其临床表现多样, 有的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中发现, 有症状者常表现为血尿 (肉眼血尿、镜下血尿) 、蛋白尿、肾病综合征、肾炎综合征等, 可有水肿、高血压[3]。

本例患者血清乙肝两对半阴性, 但肾脏病理表现为膜性肾病, HbsAg (++) HbcAg (++) , 因此诊断HBV-GN成立。这可能是由于HBV感染后病人血清中HBV抗原滴度常时高时低呈波浪式, 另外病人血清中HBV抗原的消长也不与肾组织HBV抗原消长同步, 所以出现上述矛盾现象。患者肾组织HBcAg (++) , 推测HBV直接感染肾脏细胞是导致肾损害的直接原因。

HBV-GN病程迁延, 预后较差,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可减轻肾脏免疫损伤, 但可延缓宿主对HBV的清除能力, 且可加重肝细胞内HBV的复制, 使慢性肝炎复发, 故多数学者主张既使治疗有效, 疗程也不宜太长 (不宜多于8周) , 剂量应偏小, 且用药时应检测HBV复制指标及肝功能变化[4]。国内陈香美教授等[5]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 霉酚酸酯 (MMF) 联合小剂量皮质激素组的尿蛋白减低和血浆白蛋白升高明显优于单用皮质激素组, 表明MMF在HBV-GN的治疗中有一定疗效, 但目前尚缺乏MMF应用的大样本、长疗程的实验研究。抗病毒药物干扰素 (IFN) 和拉米呋啶治疗HBV-GN有确切疗效[6], 但部分患者无法耐受IFN治疗, 甚至会出现一些精神神经症状, 须引起重视。此外应用黄芪、冬虫夏草、雷公藤等中药治疗HBV-GN亦有一定疗效。

总之, HBV-GN在临床有较高的发病率, 尤其对血清学阴性的HBV-GN, 须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避免造成误诊误治。

关键词:血清学阴性,乙肝相关性肾炎

参考文献

[1]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座谈会纪要 (J) .中华内科杂志, 1990, 29:519.

[2] Bhimma R, Coovadia HM.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Ne-phropathy (J) .Am J Nephrol, 2004, 24 (2) :205-206.

[3]栗金艳, 叶朝阳, 李玉斌, 等.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探讨 (J) .中华医学杂志, 2002, 26 (6) :305.

[4]陈朝生.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治疗和预后 (J) .新医学, 2001, 26 (6) :305.

[5]汤力, 陈香美, 赵威, 等.霉酚酸酯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研究 (J) .北京医学, 2005, 27 (3) :166-168.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论文 篇4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4—2015年湘雅萍矿合作医院收治的288例乙肝患者为乙肝组, 其中男198例, 女90例; 年龄20 ~ 81岁, 平均 ( 43. 2 ± 9. 3 ) 岁。均符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 2005年修订) 诊断标准。排除病毒性肝炎者。 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选取病例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 2方法采集两组受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 将血清离心分离, 于- 70℃ 保存待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 检测HBV - LP,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 PCR) 法检测HBV DNA。诊断标准: HBV DNA载量> 5. 0 × 102copies / ml为阳性, HBV - LP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以S/CO≥1. 0为阳性, 各操作均依据说明书实施。

1.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 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 HBV DNA与HBV - LP阳性率乙肝组HBV DNA阳性188例 ( 65. 3% ) ; HBV - LP阳性194例 ( 67. 4% ) 。对照组50例HBV - LP与HBV DNA均为阴性。HBV - LP与HBV DNA呈正相关 ( r = 0. 175, P < 0. 05) 。

2. 2 HBe Ag阳性患者HBV DNA与HBV - LP阳性率乙肝患者HBe Ag阳性127例, 其中HBV DNA阳性112例, 阳性率88. 2% ; HBV - LP阳性106例, 阳性率为83. 5% 。HBV DNA与HBV - LP阳性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3讨论

对HBV包膜蛋白特性展开分析, 其由小、中、大蛋白组成, 进一步研究示, 小蛋白由S基因编码参与构成, 中蛋白由Pre - S2基因区及S区编码参与构成, 大蛋白由Pre - S1及S2基因区编码构成。大蛋白于管状亚病毒颗粒和Dane颗粒分布, 具有双重拓扑结构, 是HBV包膜蛋白一种核心组成分布, 还具有升高DNA拷贝数、反式激活增强病毒复制等作用[3,4]。对HBV感染者血清感染性展开研究发现, 其与大蛋白分布的亚病毒颗粒数量和Dane颗粒数量密切相关。开展血清HBV - LP检测, 可对HBV是否有完整外膜加以评估, 与亚病毒颗粒数或病毒基因相关[5]。HBV - LP检测在判定乙肝患者体内HBV复制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以往认为, 乙型肝炎患者检测出HBe Ag时, 表明HBV复制呈十分活跃状态, 此阶段传染性较强, HBe Ag转阴表明传染性降低, 且复制程度也减弱, 提示预后相对良好。但本研究中, HBe Ag阳性患者, HBV DNA、HBV - LP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可能是HBV基因前C区变异或免疫清除不全导致。表明HBe Ag转阴无法说明病毒复制能力降低, 相较HBe Ag, 检测HBV - LP更占优势, 可对HBV - M检测的不足予以弥补。

目前, 定量检测HBV DNA是公认的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和HBV DNA复制的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CR法和ELISA对HBV DNA与HBV - LP检测, 在阳性率上差异并不明显, 故检测HBV - LP可起到补充及替代作用[6,7]。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BV复制活跃程度, 作为机体HBV复制、感染及乙型肝炎诊治的一种重要标志物, 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临床通常采用ELISA检测HBV - LP, 而ELISA一直是乙肝病毒感染临床常用的一项检测手段。以往研究中显示, 乙肝患者HBe Ag呈阳性表现, 提示HBV具较强烈的传染性, 且复制也呈活跃状态, Hbe Ag阴转是病毒传染性降低、复制程度减弱、可获取良好预后的象征。有报道指出, 在HBe Ag阴性患者133例中, HBV - LP阳性率为44. 16% , HBV DNA阳性率为41. 16% , 可能由HBV基因前C区变异或机体在用药后免疫清除不全导致, 在临床以慢性乙肝患者为主[8]。而此类患者有较高的罹患肝癌、肝硬化等恶性疾病风险。ALP是一项有效、可靠的评估肝内炎症活动度的指标, 临床通常将血清转氨酶水平作为对乙肝病情转归评估的重要指标, 此报道还指出, HBV - LP阳性患者ALT水平更高, 表明HBV - LP呈阳性患者的肝组织损伤更为严重, 与HBV - LP阳性表明HBV存在复制情况一致[9]。国内外有报道表明, HBV - LP是重要的诱导肝细胞发生病变及出现凋亡的原因, HBV - LP可用于治疗预后评估。国内有学者研究示, 在HBV感染血清中检测HBV - LP, 较HBe Ag、HBVpre S1等更为敏感, 其原因可能是: 应用具立体构象型表位特性的单克隆抗体对HBV - LP进行检测, HBVpre S1、S2作为HBV - LP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对呈复杂状态的双重拓扑结构理想模拟, 在对单克隆抗体进行后续制作时, 因序列表现为卷曲、折叠状, 而失去了表位表露的机会, 进而增加漏检事件风险。此外, HBV突变株在检验时不断增加, HBV DNA检测灵敏度缺陷无法反映肝组织内HBV感染状况, 特别是HBV DNA检测值居较低水平时, HBV DNA在患者肝内仍可维持在一定水平。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病毒方案仅对ccc DNA再复制进行抑制, 对病毒表达蛋白不具抑制作用, 在一段时间内, 富含大蛋白的亚病毒颗粒仍存在。因长期治疗、C启动子变异等诸多原因影响, HBe Ag阴性的慢性乙肝流行率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HBe Ag阴转不可反映HBV复制。HBV - LP是评估疗效的一项良好指标。另也有报道指出, 在DNA检测结果为阴性的乙肝患者血清标本中, 部分有HBV - LP检出, 而这些患者正为抗病毒治疗阶段, 表明在HBV DNA阴性患者中, HBV - LP阳性是抗病毒治疗不彻底和肝内病毒继续复制的标志, 但此结论仍需深入研究证实。

HBV - LP科研研究较少, 一直属检验学领域的研究内容, HBV - LP何时被广泛运用, 还需时间。随着乙肝抗病毒治疗研究的进步, 原监测指标已不能满足对慢性乙肝治疗结果的评估, e抗原血清转换、HBV DNA转阴已不能作为临床治疗的终点, 治疗终点应为HBs Ag阴性。故目前对HBV - LP是否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的监测指标, 不管是临床应用或是检测方法, HBV - LP优势性均较明显, 有临床广泛应用的可能[10]。本研究中, ELISA检测HBV DNA含量与HBV - LP浓度, 结果呈正相关, 提示乙肝病例体内HBV - LP与病毒复制关系紧密, 表明对HBV - LP检测, 可反映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情况, 也可作为对HBV感染、复制及乙肝患者诊治、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临床价值较为显著。

综上所述, HBV - LP可作为一种病毒复制的血清学指标, 应用价值较为显著。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 (乙肝) 患者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 (BHV-LP) 及与乙肝病毒DNA (HBV DNA) 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4—2015年湘雅萍矿合作医院收治的288例乙肝患者为乙肝组, 并选取同期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HBV DNA及HBV-LP。结果 乙肝组HBV DNA阳性188例 (65.3%) ;HBV-LP阳性194例 (67.4%) 。对照组50例HBVLP与HBV DNA均为阴性。HBV-LP与HBV DNA呈正相关 (r=0.175, P<0.05) 。乙肝患者HBe Ag阳性127例, 其中HBV DNA阳性112例, 阳性率88.2%;HBV-LP阳性106例, 阳性率为83.5%。HBV DNA与HBV-LP阳性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HBV-LP可作为一种病毒复制的血清学指标。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

参考文献

[1]周丽英, 蒋理.乙型肝炎病毒核酸载量与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 16 (1) :39-42.

[2]Yum JS, Ahn BC, Jo HJ, et al.Use of pre-S protein-containing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s and a powerful adjuvant to develop an immune therapy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Clin Vaccine Immunol, 2012, 19 (2) :120-127.

[3]张玲, 潘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及乙肝病毒载量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关系[J].临床医学, 2012, 32 (2) :46-47.

[4]陈海潮, 单平囡, 许德顺.HBV-LP检测与HBV-DNA检测对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互补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8) :4051-4053.

[5]Hung JH, Teng YN, Wang LH, et al.Induction of Bcl-2 expression by hepatitis B virus pre-S2 mutant large surface protein resistance to 5-fluorouracil treat-ment in Huh-7 cells[J].PLo S One, 2011, 6 (12) :e28977.

[6]Dorobantu C, Macovei A, Lazar C, et al.Cholesterol depletion of hepatoma cells impairs hepatitis B virus envelopment by altering the topology of the large envelope protein[J].J Virol, 2011, 85 (24) :13373-13383.

[7]范公忍, 李娟, 王帅, 等.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在蛋白检测对判断病毒复制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 2012, 27 (2) :145-147.

[8]陈凯杰, 钟琼, 袁汉尧, 等.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 (7) :658-659.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论文 篇5

1 西药治疗

目前并未形成HBV-GN治疗的最优方案, 临床HBV-GN治疗的关键为抗病毒治疗, 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抗凝、保肝、利尿、控制血压等对症支持治疗。

1.1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治疗HBV-GN的基础, 常用抗病毒药物为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 抗病毒治疗可使乙肝病毒发生血清转换、改善蛋白尿、阻止肾脏病的进展[1]。核苷类似物如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 阻止乙型肝炎病毒 (HBV) 对肾脏的直接和间接损害, 但核苷类药不良反应较多[2], 对HBV-GN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干扰素作为免疫调节抗病毒药, 可使体内HBe Ag及HBV-DNA转阴。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症候群、一过性骨髓抑制, 少数可出现精神异常。干扰素价格昂贵, 需长期注射, 可引起肝炎恶化。

1.2 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存在分歧[3], 两类药物可抑制部分患者的炎性反应, 但多数研究认为这两类药物可削弱患者清除病毒的能力, 促使乙肝病毒复制, 加重组织损伤。有些研究认为, 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增强患者HBV病毒复制, 但有研究认为虽然糖皮质激素可以削弱患者清除病毒的能力, 但多是一过性[4], 因此,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仍有争议。免疫抑制剂可减少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HBV-GN患者的蛋白尿, 抑制炎性反应, 延缓肾病进展的作用, 但长期使用存在诱发病毒复制和加重肝损伤的风险, 若应用免疫抑制剂, 应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 并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和HBV复制情况, 以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5]。

2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HBV-GN具有减少蛋白尿、减轻肾脏损害、免疫调节的作用, 可提高抗HBV药物疗效, 辅助西药抗病毒, 减轻其不良反应。

2.1 病因病机

中医学无本病病名, 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水肿”、“尿血”、“尿浊”、“腰痛”等疾病范畴。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湿热疫毒蕴结于肝肾是本病发生的必要条件, 湿热疫毒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

2.2 治疗

2.2.1补益正气: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强调“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临床多见肝肾阴虚, 脾肾阳虚。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首次提出“乙癸同源, 肾肝同治”的理论观点, 正气不足, 湿热毒邪入侵于肝, 肝肾同源, 下注于肾, 湿热毒邪伤阴, 久致肝肾阴虚。湿为阴邪, 湿邪侵袭人体, 困于脾, 使脾阳不振, 累及于肾, “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 湿邪致病, 趋下走里, 而犯肾脏。此外, 在应用激素撤减过程中, 病机表现在激素之壮火最易蚀气耗阴, 免疫抑制剂应用会使患者正气更加不足。临床上多用黄芪、党参、女贞子、太子参、熟地黄、山萸肉、杜仲、续断、墨旱莲等补益药。黄芪能增强T细胞功能, 促进干扰素的分泌及肾小球损伤的修复, 减少蛋白尿, 减轻肾组织病理损害[6], 巴戟天、菟丝子等补肾药具有增强细胞免疫作用[7]。肉桂、仙灵脾等能够增加B细胞功能, 提高机体免疫活性。

2.2.2清热解毒:湿热疫毒贯穿于该病的整个过程, 是疾病发生发展及恶化的主要因素。HBV病毒性质属湿热, 湿为弥漫之水, 肾为主水之脏而位居下焦, 湿邪致病具有趋下走里, 易犯肾脏的特点, 久病生瘀, 水湿、湿热、血瘀日久蕴结成热毒、湿毒、瘀毒, 既是病理产物, 又是致病因素。此外, 激素的应用会加重患者湿热毒邪, 因此常应用黄芩、白花蛇舌草、葛根、栀子、苦参、大青叶、白茅根、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清热解毒中药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具有抑制作用[8]。有学者认为清热解毒中药功效类似核苷类抗病毒药的作用[9]。如苦参提取物苦参素具有抗病毒、抗肝纤维化、保护肝细胞膜等作用[10]。

2.2.3活血化瘀:瘀血是本病迁延的必然转归之一, 湿热之邪蕴于肝肾, 气机运行不畅, 气滞而成瘀血;久病耗气, 气虚日久而成血瘀;湿热之邪病延日久, 久病入络, 损伤脉络, 血逸脉外成瘀血;HBV-GN常迁延不愈, 久病必瘀, 临床多用活血化瘀药物。HBV-GN是病发于肾小球的继发性肾脏病, 肾小球是现代医学所谓的毛细血管球, 其与中医学的络脉结构特点相似。此病病邪潜伏在肾络中隐曲之处, 此非一般活血化瘀之品所及, 故常用虫类药物, 其性走窜, 入肾络以清除潜伏在肾络之中瘀血。常用虫类药有地龙、僵蚕、全蝎、乌梢蛇、土鳖虫、水蛭等。虫类药物对肾小球疾病的蛋白尿均有治疗作用[11]。如水蛭可以参与肾脏炎性反应, 对肾组织的损伤作用, 达到抑制肾炎发展, 减少蛋白尿的目的[12];地龙可降低慢性肾炎并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 改善肾病综合征症状, 减少尿蛋白, 抑制肾小球局部血栓的形成[13];僵蚕、地龙等虫类药具有清除肾脏沉积的免疫复合物, 减轻免疫炎性反应, 改善尿蛋白, 保护肾脏的作用。

3 中西药联合治疗

HBV-GN的治疗应发挥中西药联合治疗的优势。HBV-GN应用激素治疗时, 联合中草药治疗, 结合激素运用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 减少激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提高疗效。在足量足疗程的用药阶段, 证属阴虚火旺, 治疗应滋阴降火, 现代研究认为甘草、知母、生地黄能抵抗外源性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抑制作用[14], 能减轻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激素减量阶段, 内源性激素分泌相对不足, 出现气阴两虚表现。激素撤减至维持量时, 外源性激素减至生理剂量以下, 体内激素水平绝对不足, 证属脾肾阳虚证[15]。补骨脂、菟丝子、肉从蓉等补益药具有保护动物肾上腺皮质免受外源性激素抑制的作用[16], 可减轻患者对激素依赖性, 益于激素的撤减。应用免疫抑制剂会使患者正气不足, 故可应用扶气之品。肝功能损伤时可应用垂盆草、茵陈、五味子等保肝降酶的中药。辨证选取中药抗病毒, 提高西药抗病毒疗效, 调节免疫状态, 达到辅助抗病毒治疗。抗乙肝病毒的中药有多类[17], 包括栀子、黄芩、黄连、茵陈等清热燥湿药, 生地黄、玄参、赤芍、牡丹皮、丹参等清热凉血药物, 清热解毒药等, 黄芪、白术、枸杞子、女贞子等补益药。

4 小结

我国是HBV-GN的高发国家, 由于该病病程迁延, 预后较差, 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 不仅可提高治疗效果, 还可减轻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及免疫抑制剂产生的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药在抗病毒、改善症状、提高免疫力方面都体现了很大的优势。中西药联合治疗, 强调互补, 部分HBV-GN患者对西药治疗效果理想, 此时应用中药治疗可减少西药治疗的不良反应, 增加西药治疗的疗效, 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不理想时, 中医需发挥其优势, 减慢病情进展速度。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现代肾病学》及《内科学》第6版肾炎的诊断标准,选择有乙肝病毒抗原血症,HBsAg阳性有蛋白尿或血尿,肯定有免疫复合物肾炎存在,在肾组织中证实乙肝病毒或其抗原的沉积患者60例[2]。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1.2±7.72)岁;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0.8±6.67)岁,平均病程(5.84±2.73)年。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性别,年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包括治疗病毒血症,α-干扰素5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阿糖腺苷针0.2及无环鸟苷针4ml、肝太乐针6ml分别加入5%葡萄糖水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口服保肾片150g,一天3次。治疗组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中药组成为茵虎紫灵汤加减[3]。具体如下:柴胡、黄芩10g、威灵仙15g、半夏12g、党参、茵陈、虎杖、板蓝根、黄芪各20g、甘草6g、大枣3枚、生姜三片,每天1剂,水煎服,60天为一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

患者经过8周治疗后,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7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症状均具有不同程度改善。

2.2 检测指标变化

治疗前后乙肝病毒抗原及蛋白尿,血尿变化情况见表。

3 讨论

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并发肾脏损害的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有解释HBV抗原与抗体复合物致病[4]。HBV感染导致自身免疫疾病。HBV直接感染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在有效抗病毒药物改善蛋白尿减少及HBV复制转阴的基础上护肝、保肾、降酶,使HBV相关性肾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并有所改善减轻病人痛苦,延缓病情进展[5]。祖国医学认为病毒性肝炎属于黄疸、胁痛、症积、虚损等病证的范畴,水肿由于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而成水肿。急性肾炎中医学“水肿”,“血尿”慢性肾炎属“水肿”,“虚劳”,“腰痛”[6]。本方中黄芪利尿消肿,固表止汗、改善肝功能,减少尿蛋白,虎杖、茵陈属于保肝退黄;威灵仙具有解毒消肿;党参、甘草补中益气,肢倦乏力等功能。由以上中西医联合治疗起到了护肝、保肾、调节免疫机能,从而延缓病情的进展,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蒋季节,范亚平,等.现代肾病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44~546

[2] 叶任高.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7

[3] 贺志光.中医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0~320

[4] Robkin R.Diabetil.Nephropathy.Clin Cornerstone,2006;5(3) :1~12

[5] 彭卫华,曲强.黄芪治疗肾病等现代药理研究.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10) :614~616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论文 篇7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病理,治疗,他克莫司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s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是指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直接或间接诱发,经血清免疫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或免疫荧光证实并排除其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种肾小球肾炎。HBV血清学阴性的HBV-GN临床报道不多,且治疗方法亦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例本院HBV血清学阴性的HBV-GN患者,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肾穿刺检查明确诊断为HBV-GN的血清HBV阴性的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否认有HBV感染史、家族史及与乙型肝炎患者接触史,均未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按参考文献[1]HBV-GN诊断标准,符合以下条件:①血清HBV标志物阳性;②患肾小球肾炎,除外狼疮肾炎、Ig A肾病、紫癜性肾炎等继发性疾病;③肾组织切片中找到HBV抗原,其中③为必备条件。血清Hbs Ag、Hbe Ag、HBc Ab、HBe Ab、HBs Ab全阴者及HBV-DNA阴性,判断为HBV血清学阴性。本研究中把符合血清学阴性,同时符合HBV-GN条件中②③条的患者作为血清学阴性HBV-GN,且肾穿刺前均未经过抗乙肝病毒、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

1.2 主要检查指标

1.2.1 理化检查

主要包括尿常规+沉渣,24 h尿蛋白定量(24 hours urinary protein,UPRO),血肝功能、血浆白蛋白及总蛋白、肌酐、尿素氮、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C3、C4,心电图,肾脏B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bs Ag、Hbe Ag、HBc Ab、HBe Ab、HBs Ab,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测血清HBV-DNA定量,敏感性为<1×103拷贝/ml,≥1×105拷贝/ml为乙肝病毒DNA复制活跃。

1.2.2 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全部患者行经皮肾活检术,分别送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光镜标本要求包含>10个肾小球,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 toxylin-eosin staining,HE)、过碘酸-雪夫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过碘酸六胺银染色(periodic acid-sliver metheramine stain,PASM)、Masson染色,观察肾小球、小管间质和肾小血管的病变性质和程度。冷冻切片直接法观察肾组织中IgG、IgA、IgM、C3、C4、C1q、纤维蛋白原相关抗原(fibrinogenrelated antigen,FRA)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HBsA g、HBcA g的沉积部位和强度。电镜观察肾小球电子致密物沉积的部位、强度及足细胞足突融合。

1.2.3治疗方法

17例血清学阴性HBV-GN患者分为两组,一组8例患者采用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葛兰素史克公司提供)联合激素治疗。拉米夫定,1次/d,20 mg/次,强的松(Prednisone,Pred)(广东阿特维斯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初始剂量每公斤体重1 mg(/kg·d),1次/d,两种药物疗程3个月。另一组9例患者采用他克莫司(FK506)联合小激素治疗。他克莫司由安斯泰来公司提供,0.05~0.075 mg(/kg·d)分2次服用,维持FK506药物浓度5~8 ng/dl,强的松1 mg(/kg·d),1次/d,两种药物疗程亦为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及体征、肝肾功能、HBV-DNA、血浆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

1.2.4 疗效判定标准

①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尿蛋白<0.3 g/24 h,血浆白蛋白>35 g/L,水肿消失,肾功能稳定。②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尿蛋白0.3~3.5 g/24 h,血浆白蛋白>30 g/L,水肿消失,肾功能稳定。③无效(non-remission,NR):尿蛋白>3.5 g/24 h,血浆白蛋白<30 g/L,伴水肿或肾功能恶化。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用对比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差异用Wilcoxon秩和检验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20例血清学阴性HBV-GN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男女比为1.86∶1.00;年龄14~55岁,平均(24.6±14.7)岁。17例(85%)表现为肾病综合征(nephritic syndrome,NS),3例(15%)表现为肾炎综合征,均以蛋白尿为主。肾穿时平均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nrance,Ccr)(96±3.6)ml/min,平均胆固醇(Cholesterol,Chol)(5.38±4.23)mmol/L,平均血浆白蛋白(plasma albumin,ALB)(21.65±5.75)g/L,24 h尿蛋白定量(4.24±1.26)g。血清HBs Ag、HBe Ag、HBs Ab、HBe Ab、HBc Ab均为阴性,血HBV-DNA定量均为阴性。两组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病理检查结果

2.2.1 光镜

肾脏病理100%表现为不典型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病理分期以Ⅰ、Ⅱ期为主,Ⅰ期16例(80%),Ⅱ期4例(20%);均伴轻度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20例患者中7例伴肾小管萎缩(6例轻度、1例中度)。

2.2.2 免疫荧光

全部患者行免疫荧光检查,结果显示,多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纤维蛋白原多部位沉积。20例均以Ig G沉积为主[3例强阳性(++++),15例阳性(++)/(+++),2例弱阳性(+)],17例患者伴C3沉积[强阳性中3例(++++)、2例(+++),12例弱阳性(+)/(++)],14例伴Ig M沉积[强阳性中1例(++++)、1例(+++),5例阳性(++),8例弱阳性(+)],14例伴Fib沉积[4例阳性(++),10例弱阳性(+)],14例伴C1q沉积[3例强阳性(+++),3例阳性(++),8例弱阳性(+)],17例伴Ig A沉积[4例强阳性(+++),4例阳性(++),9例弱阳性(+)]。其中满堂亮占70%。

2.2.3 免疫组织化学法

每例患者肾组织中HBs Ag或HBc Ag或Hbs Ag+HBc Ag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0%、40%和30%。

2.2.4 电镜

所有患者行电镜检查,电镜下示基底膜不规则增厚,均表现为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扁平化、微绒毛变,上皮下、系膜区及内皮下电子致密物多部位沉积。所有患者表现为电子致密物多部位沉积,其中4例患者见上皮下、内皮下、系膜区、基膜内电子致密物沉积,2例可见上皮下、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4例见上皮下、基膜内电子致密物沉积。10例患者上皮下、系膜区、基膜内均见电子致密物沉积。

2.3 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前后疗效观察

2.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他克莫司联合激素组总有效率为100.0%,高于拉米夫定联合激素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5,P=0.000)。见表1、2。

2.3.2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指标变化

他克莫司联合激素组治疗前后UPR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32,P=0.000),治疗后低于治疗前;他克莫司联合激素组治疗前后A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19,P=0.000),治疗后高于治疗前。治疗过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AST)、Ccr水平基本保持稳定,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1、1.374和1.632,P=0.085、0.104和P=0.071)。拉米夫定联合激素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9、0.823、1.312和0.000,P=0.347、0.220、0.116和0.500)。且治疗后他克莫司联合激素组UPRO、ALB与激素联合拉米夫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3和6.332,P=0.000)。见表3。

例(%)

注:†拉米夫定联合激素组比较,P=0.000

2.4 两组治疗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每月监测肝肾功能、HBV-DNA及乙肝五项,两组患者乙肝五项持续阴性,肝功能正常,HBV-DNA<1×103拷贝/ml,肾功能稳定。

(±s)

注:†与拉米夫定联合激素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HBV-GN是我国继发性肾脏病中较常见的一种慢性肾脏病。在HBV-GN诊断中,部分患者出现血清HBV标志物与肾组织HBV标志物分离现象,主要表现为血清HBV标志物阴性,而肾组织HBV标志物阳性。国内部分学者认为只要符合诊断标准的第②、③条[1],则HBV-GN诊断成立。原因可能与HBV感染后部分患者血清HBV低水平、HBV变异、HBV抗原水平呈一定的波动性以及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等有关[2],可见血清HBV抗原水平不完全与肾组织内沉积的HBV抗原量平行。本组20例血清学阴性患者肾组织中检出HBs Ag/HBc Ag,支持HBV-GN诊断,该患者病理光镜表现为非典型膜性肾病,免疫荧光示多种免疫复合物多部位、高强度沉积,70%为满堂亮,电镜检查上皮下、内皮下及系膜区均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因此,应重视肾组织HBV抗原检测,尤其是血清HBV标志物阴性但免疫荧光检查为满堂亮,病理表现为不典型膜性肾病的患者,且排除继发性疾病,如狼疮性肾炎,肾组织做HBs Ag、HBc Ag、HBe Ag的检测是必要的,尽可能降低HBV-GN的漏诊率。

乙肝血清学标志物阴性,如何导致HBV-GN形成,其发病机制不清楚,其原因除上述之外,尚有以下可能:①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系统功能缺陷致血清标志物不表达;②HBV病毒直接或间接感染肾组织,而血清标志物阴性。当然亦不排除肾组织中HBV抗原沉积只是一种交叉抗原或过路抗原沉积,并没有致病意义,这需要进一步行肾组织中HBV-DNA验证。

HBV-GN至今无特效药物,治疗方案尚无定论。大多数报道支持抗病毒及联合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3,4]。但是对于血清学阴性的HBV-GN患者应按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还是按血清学阳性组HBV-GN方式治疗,尚未见报道。对于血清学阴性的HBV-GN患者有学者支持激素/免疫抑制剂联合抗病毒治疗,以避免治疗过程中乙肝病毒反复或重新复制[5];但也有学者支持不用抗病毒治疗[6]。

关于HBV-GN的免疫抑制剂治疗,酶酚酸酯及来氟米特的研究较多,而钙调抑制剂他克莫司的研究较少。他克莫司是一种神经钙蛋白抑制剂,能够干扰钙依赖性信号传导途径,引起钙离子内流,从而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启动钙依赖性细胞内转录体系,抑制活化T细胞核因子的去磷酸化,使其不能进入细胞核,使转录白介素-2、干扰素-γ基因受到阻遏,达到抑制T细胞增生的目的,其还可抑制免疫反应的早期淋巴细胞聚集,并阻止已聚集的淋巴细胞对其他炎症细胞的吸引,从而发挥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7,8]。同时他克莫司能够与肾小球足细胞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6结合,抑制其活性,发挥抑制足细胞损伤及缓解蛋白尿的作用[9]。他克莫司还通过抑制足细胞骨架蛋白Synaptopodin的去磷酸化,稳定细胞骨架结构,促进足细胞的修复。张婕等[10]对IMN患者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他克莫司和传统的治疗方案比较,在完全缓解率和总缓解率上具明显优势。KDIGO指南[11]指出神经钙蛋白抑制剂可作为IMN患者的替代治疗。但他克莫司用来治疗血清HBV阴性的HBV相关性膜性肾病患者疗效和安全性如何尚部清楚。本研究纳入表现为NS的血清HBV阴性的HBV-GN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抗病毒联合激素,一组他克莫司联合激素,发现后者有效率达100%,与前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不引起HBV活动及肝肾功能异常。但病例数少,追踪时间短,两组患者疗效较难比较,需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哈佛看中国下一篇:雨棚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