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乙肝病毒(精选10篇)
抗乙肝病毒 篇1
据“中国科学报”近日报道,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南发俊、左建平领衔研制的非核苷类抗乙肝病毒 (HBV) 1.1类新药——异噻氟定及其胶囊, 历时7年艰苦的研发工作, 于3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 同意进行Ⅰ期临床试验。
据介绍, 异噻氟定是基于多样性导向的类天然产物化合物库的合成策略, 通过对海洋天然产物Leucamide A罕见的双杂串联结构单元进行多样性合成, 并经深入系统的构效关系研究, 获得的具有全新结构的非核苷类抗乙肝病毒候选药物。目前该药物已申请了中国、欧洲、美国、日本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保护。
异噻氟定的研发受到“十一五”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新药临床前研究的资助, 并经过专家评估顺利进入“十二五”重大专项的滚动支持。上海药物所已将该科技成果与其他新药成果一起同资本市场相结合, 与张江科技投资公司共同注册成立“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该品种的后续临床研究工作已由海和公司的研发管理团队接手, 负责项目的组织推进工作。
专家认为, 由于该品种具有全新的化合物结构和新颖的作用机理, 一旦临床研究疗效显著, 将有望成为上海药物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类创新新药。
到底用什么来抗乙肝病毒 篇2
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我们到底用什么来抗病毒?
理 念
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治疗,是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综合疗法,但其中的关键乃是抗病毒治疗。这是由于抗病毒治疗不仅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而且能改善肝功能和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病变;还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其传染性,最终使病毒清除,终止病变的发生、发展,使病损修复,阻断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癌。这便是当今对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新理念。
回想以往,我们在治疗乙肝病毒中所存在的误区、盲点,还真不少。
首先是不注重抗乙肝病毒治疗,误以为转氨酶(ALT)异常就是提示有传染性的指标,并以为转氨酶越高,传染性就越强。遗憾的是,持有这种错误观点的,现在仍大有人在。他们只重视降转氨酶,不考虑抗病毒治疗;在选择抗病毒治疗时机上,总是先采取措施把转氨酶降至正常,或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加用联苯双酯之类强降酶药物。这使得很多患者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在抗乙肝病毒药物的选择及方法上,有的医生或患者,不愿接受国际公认的抗病毒首选药α-干扰素、次选药新核苷类似物,而长年累月地接受中药抗病毒治疗,或只想用某一种药物、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结果只能是以失败告终。这样不仅给患者造成经济上的浪费,还使他们在精神上蒙受很大挫折,伤心失望之余,有的还得出“乙肝没法治”的结论,以麻痹自己。
药 物
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在抗乙肝病毒治疗上,已获得许多新的进展。现在的治疗方法主要锁定以下三类:
(1)用α-干扰素和核苷类似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地卡韦等,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
(2)以细胞因子如胸腺素α1、白介素12、γ-干扰素等,进行非特异性免疫调节治疗;
(3)采用抗HBV治疗性疫苗,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
特异性免疫疗法对乙肝病毒而言,确实是一种全新的疗法,其特点是它可以打破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免疫耐受,也就是说在谷丙转氨酶不高的情况下,亦可接受此种疗法。
在我国,特异性免疫疗法是1998年9月获国家卫生部批准,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临床研究协作组,组织有关单位采用基因重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制成的治疗性疫苗。先后观察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370例,结果使HBsAg、HBeAg及HBV DNA阴转率分别达到14.7%、30.0%与37.3%,疗效较好,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这种方法还很安全,至今未发生令患者不能耐受的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目前,正在为能够达到抗乙型肝炎治疗的总目标而努力。
前 景
2004年4月召开的第39届欧洲肝病会议上,有专家报道:单用阿德福韦,可使部分患者HBsAg、HBV DNA转阴,ALT恢复正常。用阿德福韦酯化物治疗一年过程中,90%以上患者能保持HBeAg血清转换。
另外,聚乙2醇化干扰素α-2a(派罗欣)单用,也能产生比拉米夫定高的持续应答率。笔者以此药联合胸腺肽-α1(基泰)治疗慢乙肝6例,其中已有1例HBsAg转阴,另1例HBsAg也已由治疗前的强阳性,至治疗5个月时的弱阳性。初步看来已显示出较好苗头。如能再配合前述的特异治疗性疫苗,其疗效将会更好。
据悉,目前我国正在抓紧研制的DNA疫苗、树突疫苗等治疗性疫苗,前景看好。所以,虽然前程困难不少,但乙肝患者却不要为此失望,因为科技总在前进,明天定会胜于今朝。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下午,咨询电话:021-63610109转43923。)
小知识
抗乙肝病毒疗效的总目标是什么
总目标分为两种,即近期和远期目标。
近期目标:目前据美国肝病学会和欧洲肝病学会抗乙肝疗效共识,均推荐病毒定量终点为保持<105copies/ml,使病人处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对HBeAg阳性病人则需要达到HBeAg/抗HBe长期保持血清转换状态(即HBeAg转为阴性,抗HBe转为阳性);ALT保持正常和肝组织学指数好转(仅有陈旧性病变或轻微炎症)。
远期目标:预防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从这两种目标分析,前者为前提,后者是结果,只有通过抗乙肝病毒治疗,使处于乙肝病毒明显复制的肝炎病人,转为乙肝病毒无明显复制的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这样即可减缓甚至是终止向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展的进程,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说,对乙肝治疗不能鼠目寸光,要看得远,当防“近视”着重远期目标。
抗乙肝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探究 篇3
慢性乙肝是一种潜在威胁生命的疾病。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原发性肝癌, 而其中多达80%的原发性肝癌是由慢性乙肝引起的。在4亿慢性乙肝患者中, 有75%生活在亚洲, 而我国是乙肝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HBV病毒携带者占全球总数的1/3以上, 据估计, 我国大概有1.2亿~1.3亿HBV携带者, 可见其用药市场空间巨大。乙型肝炎病毒 (HBV) 属嗜肝DNA 病毒科 (hepadnaviridae) , 基因组长约3.2kb, 为部分双链环状DNA。依据病毒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科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包括病毒携带状态、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1]。 乙肝流行面广, 传染性强, 人一旦感染该病, 肝脏就会发生炎性病变, 肝细胞受损, 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第一, 乙肝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脱氧核酸 (DNA) 病毒, 这种病毒不同于一般的致病细菌, 它有着一层质地坚硬的外核, 这种外核对病毒本身有着保护作用, 它可以在酸性或碱性的环境下生存, 生命力极其顽强, 在常温下可以生存六个月, 20度时可以存活15年。 它可以随着患者排出体外的各种体液传染给其他的健康人, 在患者尿液, 唾液, 乳汁, 羊水, 月经, 阴道分泌物中可以分离出肝炎病毒, 标志物 (也就是HBsAg) 表面抗原, 正常人接触这些分泌物, 通过血液或溃疡面极易感染。
第二, 乙肝具有难治愈性。
现在肝炎药品市场药品繁多, 但是真正治愈肝病的特效药很少, 治疗肝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 规范治疗。
第三, 乙肝具有恶变性。
统计资料证明[2]: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治疗不及时将有31.6%~60.1%转化成慢性肝炎, 20.8%~56.3%的慢性肝炎患者将恶化成肝硬化, 肝腹水, 65.5%~51.1%的肝硬化患者将癌变, 得了肝癌等于走到了生命的边缘。
第四, 乙肝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经过调查许多肝病患者, 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 在有乙肝病史的家庭内得病概率比普通家庭多25.2%, 我国患乙肝的幼儿中有22~50%的母体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染给胎儿的垂直传染成为攻克肝炎的一项世界性难题。
第五, 乙肝具有一定的突发性。
当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 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当外界条件成熟, 可突然爆发, 而且具有不可抑制性[10]。
2拟定适应证的治疗现状及常用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医学界一般按功效把正规的乙肝用药进行分类, 大致可分为:抗病毒药物、护肝和恢复肝功能药物、免疫调节药物、中成药等各大类。
2.1 抗病毒类及其不良反应
抗病毒类药主要用于轻中度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患者、病毒复制指标 (e抗原、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呈阳性者, 一般不宜用于治疗病毒携带者、重型肝炎及晚期肝硬化患者。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核心和关键内容, 也是治疗乙肝的难点所在, 它是一块“硬骨头”, 目前还未“啃”下来。我国应用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主要是:α-干扰素为代表的常规干扰素和以拉米夫定为代表的核苷类似物, 但绝大多数的抗病毒西药只是“昙花一现”。
干扰素治疗乙肝是通过机体免疫起作用, 有疗效持久, 疗程明确, 可提高生存率, 减少肝硬化和肝癌发病率等效果。20世纪90年代, 干扰素被隆重推荐给国人, 当时曾被视为乙肝克星, 盛行了将近6~7年, 目前仍是乙肝用药市场的一支主力军。但应用α-干扰素的不良反应较多, 应用中要密切观察, 如常见的流感样综合症状, 白血球, 血小板下降, 如有甲状腺病、糖尿病、心律不整、 中毒性肾病、视网膜炎、精神抑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使用干扰素可使其病情加重或显露, 儿童长期应用会影响生长发育等。
拉米夫定相对于其他西药来说, 拉米夫定有不少优势, 诸如价格相对便宜、副作用小, 口服方便, 抑制病毒迅速, 从短期的疗效来看, 对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DNA) 转阴率可达90%以上, 对于乙肝病毒e抗原 (HBeAg) 的阴转率也在40%以上等, 故而风靡一时[3]。但是, 拉米夫定并非神药, 它并未完全解决乙肝的难题, 诸如停药后的“反弹”、疗程的遥遥无期、病毒在药物压力下的变异、远期疗效尚无定论等等。特别是拉米夫定的病毒变异率 (1年17%, 2年41%, 3年53%) , 更使患者需要长期治疗时受到限制。因此, 拉米夫定是治疗乙肝征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药物, 但决不是治疗乙肝的终点。拉米夫定病例报告的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如皮疹、瘙痒、斑丘疹、剥脱性皮炎等;消化系统: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谷丙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HBV-DNA升高、胃肠胀气、胃肠道反应等;肌肉骨骼系统:如肌肉疼痛、肌酸磷酸激酶升高、关节痛等;神经系统:如头晕、头痛、失眠等;血液系统: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如全身性损害:如无力、过敏样反应、发热等[5]。
405份报告有关肌肉骨骼系统和代谢损害情况中, 可能与横纹肌溶解相关的病例报告19例次, 其中肌痛报告10例次, 其次是关节痛5例次, 肌酸激酶升高4例次 (均高于正常值10倍) 。截至2010年4月30日, 共检索到WHO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替比夫定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127例次, 不良反应表现也是以肌肉骨骼系统损害为主, 与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基本一致。其中横纹肌溶解2例次, 可能与横纹肌溶解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表现31例次, 其中肌酸磷酸激酶升高11例次、肌痛7例次、肌病7例次、关节痛1例次、肌无力1例次、肌炎1例次、关节炎1例次。
阿德福韦是腺苷单磷酸的非环核苷酸类似物[4], 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转染的人类肝细胞有抗病毒活性, 能够抑制HBV反转录酶和DNA聚合酶活性。阿德福韦抑制50%病毒DNA合成的浓度 (IC50) 是0.2 ~2.5μm。由于阿德福韦的磷酸酯基带负电荷, 口服后前药部分迅速被酯酶水解释放出游离的阿德福韦进入门静脉和全身循环。现已发现, 阿德福韦不但能够有效抑制野生型HBV, 还能够抑制拉米夫定耐药性HBV突变株, 改善肝功能和肝组织病变。
一项480例中国HBeAg阳性的代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进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为期52周的研究, 经研究者评估认为与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 :疲乏、胃肠道反应 (腹部不适、上腹痛、腹泻、恶心、胃部不适) 、鼻咽炎、头晕、皮疹、脱发、肝区痛、自发流产、失眠、实验室检查异常 (ALT、CPK和ALP升高、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减少) , 偶有报告低血磷性骨软化症 (与拉米夫定合用) , 严重急性胰腺炎, 肾功能损害的报告。
氧化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是从植物苦豆子中提取的生物碱。 在体外试验中应用HBV基因转染的HepG2.2.15细胞能分泌HBV抗原和HBV-DNA经加OM 50~200 ng/ml时皆可抑制HBsAg、HBeAg的分泌。氧化苦参碱具有直接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抑制胶原活动度和防治肝纤维化, 可阻断肝细胞异常凋亡, 治疗慢性肝炎取得良好疗效, 不良反应轻微。过去由于该品只限于肌内注射, 每次6 ml和必须每日注射导致患者的依从性较差, 目前国内已有口服制剂替代。
80年代曾进行试验的阿糖腺苷、磷酸阿糖腺苷、阿昔洛韦、齐多夫定因疗效不佳, 毒性反应大, 在国外已不再用于治疗乙肝[6][7]。
2.2 护肝和恢复肝功能类
护肝药物包括多种维生素、肝得健、肝泰乐等[14], 适用于各型肝炎及肝硬化, 但是仅可起到辅助及间接作用。这些药物可以减轻肝脏炎症、促进肝细胞再生, 但并不是治疗乙肝的主要药物。
而肝功能修复药物研究时间最长, 疗效明确, 使用较广, 价格也相对低廉, 此类药包括护肝降酶、护肝降黄及护肝改善蛋白代谢三种类型。它们分别适用于各型肝炎、肝硬化出现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或白蛋白降低、蛋白比值倒置等情况, 其中护肝降酶药物是使用最为广泛、疗效最为突出的一类药物, 如五味子、甘草制剂。因为临床上的乙肝患者, 几乎都伴随有转氨酶升高这一现象, 一般情况下, 使用护肝降酶药物都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些药物虽降酶迅速, 但不能突然停药, 否则转氨酶会迅速“反弹”, 须逐渐减量, 维持一两年[2]。
2.3 免疫调节剂类
免疫调节剂包括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两类。免疫增强剂可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和诱导内源性干扰素产生, 促进乙肝病毒抗原指标转阴。另外, 一些中药制剂也有其功效。客观地说, 免疫制剂仍然属于乙肝的辅助治疗药, 但是, 这项辅助治疗的代价太高, 价格昂贵的程度已经超过了抗病毒药物, 这让人有点“舍本逐末”的感觉。免疫抑制剂可用于瘀胆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重症肝炎。
2.4 抗病毒中药类:
不良反应较小 中药制剂中多为冲剂、片剂和胶囊, 包括藏药、傣药和蒙医药等。这些药物虽然组成不同, 各有特点, 但是都难以独当一面, 有时只能成为某一治疗阶段的“亮点”, 一闪而过。中药制剂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其优点是价格便宜、副作用小等, 但是, 相对西药来说, 抗病毒的效力不够, 作用机理不明确, 因此, 尚难以单独承担乙肝的“主打角色”。目前基本限于国内使用, 尚无一种药物得到国际同行和权威机构的认可, 因此仅处于临床试用阶段, 疗效尚难确定[8]。
目前, 我国所产的抗乙肝病毒的中药, 毒副作用少, 主要围绕保肝护肝, 清热解湿, 活血化瘀等, 起一些辅助治疗的效果[9][13]。
综上所述, 在乙肝治疗上尚无特效药物。抗病毒治疗是关键。长期应用核苷类似药物抗病毒治疗是目前切实可行的主流用药之一。随着新的核苷类似物 (阿德福韦酯) 等的上市, 这一类药物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慢性乙型肝炎宿主对HBV 的免疫应答减弱, 如利用拉米夫定 (lamivudine) 或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 使血中HBsAg消失, HBsAg抗体出现, 转氨酶值恢复正常, 将此定义为HBV 感染临床治愈标准, 则很少有病例能够达到这种治愈标准[11]。而且, 即使是达到了这种治愈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肝脏内仍持续HBV感染, 并且HBsAg被清除后经过较长时间, 仍可以从所有肝脏组织中检测出含HBV增殖中间体即共价闭合环状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ccc) HBV DNA的HBV。另外, 在HBsAg被清除后的较长时间, 也可以从血中间断地检测102~105 copy/ml的HBV[12]。
且其不良反应不断被发现:建议生产企业加强产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及不良反应的跟踪监测工作, 并确保产品风险信息能及时传达给医务人员和患者。建议药品生产企业采取有效措施, 最大程度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建议临床医师在选择用药时充分考虑患者病情及用药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权衡利弊, 并将可能的用药风险告知患者, 在患者持续用药的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肌酸磷酸激酶变化, 以及肝、肾功能等化验指标,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一旦患者出现弥漫性肌肉疼痛、肌肉触痛、肌无力、关节痛等症状时, 应考虑药物引起的肌肉骨骼系统损害, 立即停药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旦出现严重横纹肌溶解症, 可能会引起危及患者生命的代谢紊乱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应立即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
摘要:对市面上各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阐述了新近发现的不良反应报告病例, 并综合不良反应中心的建议医生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充分考虑患者病情及用药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权衡利弊, 保证用药安全。
抗乙肝病毒 篇4
临床上类似这位患者的情况不在少数。有调查显示:慢性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近50%的人选择了自行停药,结果导致病情反复,甚至直接导致耐药。另一个调查表明:40%的耐药患者与自行停药有关,47%~49%的患者自行停药、换药,19%~24%的停药现象发生在治疗1年内。
以下图表可以看到更直观的描述。
7种原因,导致自行停药
我想,没有哪个乙肝患者不想好好治病、获得满意疗效,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高的自行停药比例呢?笔者经过临床上的随访调查,总结出了以下常见原因。
1.工作忙 本文开头的患者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很多患者因为工作太忙而没有按时服药、没有定期随访检查,结果疗效不佳、病情反复,或者错过药物调整的最佳时间。
2.出差多 很多患者需要经常出差,因此经常会因为药物不够而被迫停药,更有甚者,有些患者由于时间匆忙而忘记带药。
3.被忽悠 如今,社会上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乙肝患者急于康复的心理,宣传快速特效药或者特殊疗法,致使患者被忽悠,从而脱离正确治疗轨道。
4.知识少 一份调查中,在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各种因素中,知识缺乏占34.38%,主要表现在不知道需要长期服药、害怕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
5.没信心 由于我国患者以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为主,这部分患者治疗难度大,患者很容易对治疗失去信心,不坚持服药或停止治疗。
6.费用高 我国乙肝患者大多经济不富裕,仅65%的患者能承担每月500~1000元的治疗费用,近25%的患者由于费用问题而选择自行停药。
7.就诊不连续 部分患者由于工作等不稳定因素,没有固定地点长期就诊,导致经常换用不同的治疗机构和治疗方案。当然,也有部分患者因为难挂号等原因导致不能长期定点治疗。
3项对策,提高治疗依从性
针对以上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能够大大提高依从性,改善乙肝患者治疗效果。
1.加强患者教育 医生应对患者加强慢性乙肝基本医疗常识的宣传,使患者对疾病的严重性、遵从医嘱规范治疗的必要性等有较多的认识,主动积极配合诊治。患者也应通过多种正确途径,主动学习相关知识,配合治疗,定期随访。
2.寻求经济有效治疗方案 我国很大一部分患者由于经济原因而停药,最近,针对这种现状,我国乙肝领域的权威专家经研究提出了一种优化治疗的建议,为经济承受能力稍小的患者带来了不错的治疗方案,同时又保证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这项研究显示:相比一开始就采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一开始采用拉米夫定单药治疗的患者,治疗到24周时监测,如果疗效不佳,再加用阿德福韦酯,其长期疗效与初始联合治疗的疗效相当,却可节省一部分费用。
3.社会关怀 乙肝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及相关心理反应,如抑郁、焦虑等。此时,来自家庭、朋友及社会等在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支持,能帮助患者坚持与疾病进行长期战斗,提高治疗依从性。医护人员也应通过沟通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帮患者增强信心。
抗乙肝病毒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按照2005年12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制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按《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临床诊断为肝郁脾虚湿热证;临床检测HBV-DNA>105;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不超过2倍;年龄在18~60 岁之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患者。
1.2 一般资料
共观察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均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肝病科门诊患者, 按随机表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 男21例, 女9例;年龄20~60岁, 平均 (34.3±7.7) 岁;病程2~5.5 年, 平均 (4.2±2.9) 年;对照组30例, 男22例, 女8例, 年龄17~60 岁, 平均 (32.0±6.1) 岁;病程2.5~6.3 年, 平均 (3.7±2.5) 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情况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逍遥散加味 (由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组成。加减:纳呆者, 加焦三仙各6 g;便溏者, 加白扁豆30 g、生薏仁30 g;失眠者, 加酸枣仁30 g;胁痛者, 加香附15 g) 加苦参15 g、乌梅15 g, 水煎服, 1剂/d。对照组口服逍遥散加味 (由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组成, 加减同治疗组) , 水煎服, 1剂/d。6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抗乙肝病毒药及免疫调节剂。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的HBV-DNA。HBV-DNA 采用PCR 法。
1.5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l0.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暂定为显效、有效、无效作为疗效判断标准。显效:HBV-DNA定量下降>103 copies/ml。有效:HBV-DNA定量<103 copies/ml, >101 copies/ml。无效:未达上述标准者。
2.2 两组总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按要求完成治疗后, 治疗组显效16例 (46.7%) , 有效12 例 (40.0%) , 无效4例 (13.3%) , 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显效20例 (33.3%) , 有效11例 (36.7%) , 无效9例 (30%) , 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对病毒标志物的影响
治疗前后两组HBV-DNA定量检测见表1。
治疗组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之间HBV-DNA定量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随着抗病毒这一对因治疗原则的确立和核苷 (酸) 类似物药物的不断推出和广泛应用, 取得了重大的实质性进步, 但此类药物的应用亦有其治疗的盲点和困难, 使大量患者无法得到治疗;还有一些应用核苷 (酸) 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疗效并不理想;另外, 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后, 患者病毒变异所导致的耐药而使治疗失败的患者越来越多。此类药物临床应用十年来, 已积累了大量的耐药患者, 使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困难, 均为中医药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发挥作用提供了契机和条件。
慢性乙型肝炎与中医学的肝脏有密切的关系。慢性乙型肝炎所表现的黄疸、肝区疼痛等主要症状, 均为中医学“黄疸”、“胁痛”等病证的主要症候, 与中医学肝脏病证的范畴是一致的。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多数学者认为是内伤湿热为患。
抗乙肝病毒 篇6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将编码抗体的基因插入噬菌体编码外壳蛋白的基因中,使抗体基因与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Ⅲ或基因Ⅷ连接,抗体就会和外壳蛋白融合,以单链抗体(ScFv)或Fab的形式在噬菌体表面表达,从而被特异性抗原筛选出来[1,2,3,4]。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绕过了复杂的杂交瘤技术,将杂交瘤的无限传代变成了基因的无限传代,在生产人源化抗体及对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人源化改造上有明显的优越性。研究采用噬菌体抗体库这一生物学技术构建抗乙肝病毒噬菌体展示单链抗体库,以期为今后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
1 材料
总RNA抽提试剂盒,购自上海华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00 bp DNA Ladder Marker, Sigma公司产品;DNA 纯化试剂盒,Promega 公司产品; SfiⅠ和NotⅠ限制性内切酶、Taq DNA聚合酶和T4 DNA连接酶,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M13K07、pCANTAB5E、辅助噬菌体M13K07、E.coli TG1、HRP /抗M13 单克隆抗体、HRP/抗M13噬菌体单克隆抗体,Amersham Biosciences公司产品;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批号为99052),购自上海荣盛生物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2 方法
2.1 VH 和VL 基因的PCR 扩增
提取患者外周淋巴细胞中的总RNA, 用Oligo(dT)引物通过逆转录酶反转录合成cDNA。
2.2 人源抗体VH 和VL 基因的PCR 扩增
引用参考文献[5]中报道的引物, 上游引物为VH1af 5′-ACTGCGGCCCAGCCGGCCCAGGTGCAGCTGGTGCAGTCTGG-3′, VH2af 5′-ACTGCGGCCCAGCCGGCCCAGGTCAACTTAAGGGAGTCTGG-3′,VH3af 5′-ACTGCGGCCCAGCCGGCCCAGGTGCAGCTGGTGGAGTCTGG-3′,VH4af 5′-ACTGCGG-CCCAGCCGGCCCAGGTGCAGCTGCAGGAGTCTGG-3′,VH5af 5′-ACTGCGGCCCAGCCGGCCCAGGTGCAGCTGTTGGAGTCTGG-3′,VH6af 5′ -ACTGCGG-CCCAGCCGGCCCAGGTACAGCTGCAGGAGTCAGG-3′,ScFvf 5′-ATCGACGCTACTGCGGCCCAGCCGGCCCAGGT-3′, 下画线部分为SfiⅠ酶切位点。下游引物为Jκ1r 5′-GCGTCAGAGTGCGGCCGCACGTTTGATTTCCACCTTGGTCCC-3′, Jκ2r 5′-GCGTCAGAGTGCGGCCGCACGTTTGATCTCCAGCTTGGTCCC-3′, Jκ3r 5′-GCGTCAGAGTGCGGCCGCACGTTTGATATCCACTTTGGTCCC-3′, Jκ4r 5′-GCGTCAGAGTGCGGCCGCACGTTTGATCTCCACCTTGGTCCC-3′, scFvr1 5′-ACGGCTGCGTCAGAGTGCGGCCGCACGTTT-3′; Jλ1r 5′-GCGTCAGAGTGCGGCCGCACCTAGGACGGTGACCTTGGTCCC-3′, Jλ2r 5′-GCGTCAGAGTGCGGCCGCACCTAGGACGGTCAGCTTGGTCCC-3′,Jλ3r 5′-GCGTCAGAGTGCGGCCGCACCTAAAACGGTGAGCTGGGT-CCC-3′, ScFvr2 5′-ACGGCTGCGTCAGAGTGCGGCCGCACCTA-3′, 下画线部分为NotⅠ酶切位点。引物由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合成。
以合成的cDNA 为模板,PCR扩增VH 和VL 基因。VL基因的PCR 反应条件:95 ℃ 10 min;94 ℃ 60 s,66 ℃ 30 s,72 ℃ 30 s,共30个循环;最后72 ℃ 10 min。VH基因的退火温度为65 ℃,其他反应条件同VL基因。PCR 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切胶回收目的基因片段。
2.3 ScFv基因的构建
通过SOE-PCR方法将VH 和VL 基因拼接成ScFv 基因。 取纯化的VH 和VL 基因片段经 94 ℃ 40 s,55 ℃ 1 min,72 ℃ 1.5 min,10个循环后加含有酶切位点的引物;94 ℃ 30 s,66 ℃ 45 s,72 ℃ 90 s,共35 个循环。取PCR 产物经1.0%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并回收。
2.4 单链抗体克隆载体的构建
纯化的ScFv 经SfiⅠ和NotⅠ酶切后,与同样经酶切的载体pCANTABE按照3∶1的比例混合,用T4 DNA连接酶连接并转化感受态E.coli TG1;涂于2×YT-AG培养平板(含100 mg/L 氨苄西林),于30 ℃培养过夜;加入适量的2 ×YT 培养基刮下细菌, 取部分菌液用2 ×YT-AG培养基稀释至OD600值为0.3,于37 ℃振床培养1 h;加入1×1012 cfu 辅助噬菌体M13K07,继续振床培养1 h, 离心,取沉淀;用含100 mg/L 氨苄西林和50 mg/L 卡那霉素的2×YT-AK培养基重悬后,于37 ℃摇动14~16 h,离心取上清液;加入200 g/L PEG-8000 和2.5 mol/L NaCl 沉淀噬菌体,于4 ℃、10 000 r/min 离心15 min;用2 mL 0.02 mol/L PBS(pH值为7.2)重悬沉淀, 重悬沉淀即为噬菌体ScFv库。
2.5 抗体库的扩增、重组率测定和酶切鉴定
取适量抗体库接种在20 mL 2×YT-ATK培养基中振摇培养至OD600值为0.68;加入辅助噬菌体M13K07于37 ℃静置60 min,离心取沉淀重悬于20 mL 2×YT-ATK培养基中培养过夜;离心取上清液用PEG/ NaCl 进行沉淀,再离心取沉淀用适量的 PBS重悬,然后离心得上清液即为噬菌体抗体库,检测库容。用SB 培养液对所制备的噬菌体抗体库进行10 倍系列稀释,分别加入E.coli TG1在室温条件下感染,涂于SOBAG 平板过夜培养,次日计数噬菌落形成单位(cfu),计算噬菌体抗体库的库容,4 ℃保存,备用。
从SOBAG平板上随机挑取12个单菌落进行PCR 扩增,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ScFv的重组情况;提取单菌落的质粒,用SfiⅠ、NotⅠ进行双酶切,采用1.0%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酶切图谱。
2.6 抗体库的多样性分析
随机挑取抗体库共12个单克隆,PCR 扩增ScFv基因片段,电泳回收后用BstNⅠ酶切,采用1.0%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酶切图谱。
2.7 噬菌体ScFv 库的富集筛选
参照参考文献[6]进行噬菌体ScFv 库的富集筛选。用0.03 mol/ L PBS(pH值为7.2)稀释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包被96孔酶标板, 每孔60 mL,于4 ℃过夜;次日, 用30 g/L BSA-PBS 于37 ℃温箱孵育封闭1 h;弃封闭液,每孔中加入70 μL 噬菌体抗体库,37 ℃孵育2 h;弃去孔中未结合的噬菌体,用PBST 洗液洗涤10~20次;最后再用去离子水洗2遍, 每孔中加入50 μL 甘氨酸-盐酸洗脱缓冲液(pH值为2.2), 室温孵育10 min;加入 2 mol/L Tris 3~5 μL,使溶液的pH值在7.2 左右, 以中和洗脱下来的噬菌体溶液;立即向洗脱的噬菌体中加入2 mL 新鲜制备的OD600值为1.0 的E.coli TG1,室温孵育20 min;向上述菌液中加入10 mL SB-A(SB 培养基, 含 20 mg/L氨苄西林),立即取10 μL菌液涂于含氨苄西林的SOBAG(100 mg/ L)平板上, 以滴定洗脱下来的噬菌体计算产出的克隆数。其余部分转入三角烧瓶中,于37 ℃振荡培养1 h;依次加入100 mL SB-A(SB 培养基, 含50 mg/ L 氨苄西林, 于37 ℃培养1 h)、1×1012 cfu 的辅助噬菌体M13K07及卡那霉素70 mg/L (37 ℃培养14~16 h)。同上制备噬菌体上清液, 如此再反复富集4 轮。
2.8 ScFv的特异性鉴定
将第5轮筛选后洗脱的噬菌体感染E.coli TG1涂于SOBAG平板,培养过夜;随机挑选细菌菌落,接种于4 mL含氨苄西林和四环素的SOBAG中,37 ℃振荡培养过夜;从中取200 μL加至4 mL 含同样量抗生素的SOBAG中,37 ℃振荡培养2 h;加入40 μL M13K07培养2 h;再加入卡那霉素至70 μg /mL,30 ℃振荡培养过夜;次日离心收集上清液,即为单克隆噬菌体抗体,4 ℃保存。将待检噬菌体抗体与等量1% BSA 混合,室温孵育20 min,加至经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包被和BSA封闭的ELISA平板中,于37 ℃温育2 h;用PBST洗涤4 次、PBS 洗涤2 次后,以HRP 标记的M13 噬菌体单克隆抗体进行结合反应,TMB 显色。
3 结果
3.1 抗体可变区的RT-PCR结果
以提取的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后,再以cDNA为模板进行PCR反应分别扩增抗体基因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取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分别在300~400 bp之间出现条带,见图1。
M.100 bp DNA Ladder Marker; 1.VH片段;2.VL片段。
3.2 SOE-RCR结果
采用SOE-PCR方法将抗体轻链、重链可变区基因组装成ScFv片段,经1.0%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组装后的ScFv基因在700~800 bp之间出现条带,见图2。
M.100 bp DNA Ladder Marker; 1.ScFv基因。
3.3 抗体库的库容、重组率测定及酶切鉴定结果
构建的初级抗体库经(库容= 涂板后生长出的菌落数目/涂板菌液量×涂板菌液稀释的倍数)计算,库容量为3.6×106。随机挑取20个菌落,经PCR鉴定表明,重组率为(15/20)80%, 故次级库的库容量为2.7×106。提取PCR鉴定为阳性的克隆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结果在770 bp处出现清晰亮带,见图3。
1.双酶切产物;M.100 bp DNA Ladder Marker。
3.4 抗体库的多样性分析结果
随机挑取12个单菌落,经PCR 扩增ScFv 基因片段,电泳回收后以BstNⅠ酶切,经1.0%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显示,抗体库中抗体分子的多样性良好,见图4。
1~12.随机挑选的单个菌落;M.DL-2 000 Marker。
3.5 噬菌体抗体库筛选的结果
对抗乙肝病毒抗原噬菌体抗体库进行5 轮“吸附—洗脱—扩增”的筛选,可知随着洗涤次数的增加,噬菌体抗体的收获率增加,经过5轮筛选增加约145倍,表明噬菌体抗体库得到富集,结果见表1。
3.6 ScFv的特异性鉴定结果
从第5 轮筛选得到的菌落中随机挑选20个菌落,制备噬菌体抗体,用ELISA方法检测,其中18个菌落对重组蛋白呈阳性反应。
4 讨论
HBV感染可引起肝炎,全世界HBsAg阳性者约3.5亿人,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HBV感染的相关性疾病,占所有疾病死亡原因的第9位。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2亿HBV携带者。HBV感染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治疗乙肝的理想药物。无可置疑,进行乙肝防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ScFv是一种新型的基因工程抗体, 它将VH可变区和VL可变区通过一段短肽连接起来,具有相对分子质量低、穿透力强、血中半衰期短、抗原结合特异性强、异原性低、容易操作、能在原核细胞中表达、易于大量生产等优点,并且可以用化学耦联或基因工程方法构建成与其他靶分子连接的融合蛋白,有利于药物、毒素、放射性同位素导向治疗,这些小分子抗体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的鉴别研究、肿瘤的影像分析和导向治疗或基因治疗、新型药物设计等多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8,9,10,11],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生物技术领域[12]。
抗乙肝病毒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乙肝病毒感染或携带的8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产妇年龄26~42岁。所有产妇均经血乙肝病毒检测,根据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乙肝的诊断标准确诊[4]。患者的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均正常,无其他并发症。其中,84例足月产,2例早产。
1.2 研究分组
根据产妇HBV血清标志物分为大三阳组(A组)、小三阳组(B组)和双抗阳性组(C组)三组:A组23例患者(26.7%),患者血液检测显示HBs Ag、HBe Ag和HBc Ab三者均为阳性;B组34例患者(39.5%),患者血液检测显示HBs Ag、HBe Ab和HBc Ab三者均为阳性;C组29例患者(33.7%),患者血液检测显示HBe Ab和HBc Ab阳性。
1.3 方法
1.3.1 标本采集方法
1.3.1. 1 产妇外周血的收集
抽取3 ml的产妇静脉血注入试管,静置60 min。之后,以3 000 r/min的速率进行离心,约20 min后分离血清。将分离后的血清直接或保存在≥-20℃的冰箱内,待HBV-M和HBV-DNA检测。
1.3.1. 2 乳汁的收集
产妇分娩3~5 d分泌初乳后,嘱产妇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干净乳头,并对乳头进行消毒处理。对产妇乳房进行轻柔按摩,待乳腺管畅通后轻压乳晕,使乳汁流出。用清洁干燥的试管收集3~5 ml乳汁。以3 000 r/min的速率进行离心,约10 min后取中层乳清,直接或保存在≥-20℃的冰箱内,待HBV-M和HBV-DNA检测。
1.3.2 标本检测方法
HBV-DNA采用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LineGene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和上海安亭GL-20G-Ⅱ高速冷冻离心机,HBV-DNA试剂为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提供,严格按说明书操作。母体乙肝五项均采用ELISA方法,安图PHOMO全自动酶标仪,试剂由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孕妇血清免疫学指标与乳汁HBV-DNA阳性的关系
对三组HBV携带产妇乳汁中HBV-DNA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可知A组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最高,达78.3%,B组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为29.4%,C组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为10.3%。3组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6.74,P<0.001)。见表1。
2.2 产妇血清HBV-DNA病毒载量与乳汁HBV-DNA阳性的关系
本研究中,86例产妇血清的HBV-DNA病毒载量≤500copies/ml25例,占29.1%;HBV-DNA病毒载量介于500~106 copies/ml18例,占20.9%,HBV-DNA病毒载量≥106 copies/ml 43例,占50.0%。
对三组产妇血清HBV-DNA病毒载量中HBV-DNA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可知HBV-DNA≥106 copies/ml时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最高,达18.6%。三组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8.82,P<0.01)。见表2。
3 讨论
母乳是婴儿获取营养成分和免疫物质的重要方法,是婴儿的天然食品。但是,对于感染HBV的乳母来说,母乳喂养是增加婴儿感染HBV的一种途径。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国乙肝高发的重要原因。
HBV母婴传播主要有宫内感染、产道感染和产后感染3个途径,其中,产后感染的主要介质是母乳[5]。有研究指出,HBV携带的产妇的乳汁中能够检出HBV-DNA,表明母乳喂养可能是HBV传播的重要途径[6]。有研究[7]通过乳母血清HBV指标进行判定,指出HBs Ag阳性与HBe Ag、抗-HBc Ig M或HBc Ag并存时,乳汁有一定的传染性,不宜哺乳。另外,早期的母乳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存在HBV-DNA在母乳中整合和复制为HBV的可能性。当婴儿口腔、咽、食道、胃、肠道等任何一处消化道黏膜发生炎性水肿、渗出时,母乳中的HBV则能够通过毛细血管网进入婴儿血液循环,引起HBV感染。
HBV-DNA是HBV基因组成和复制的模板,因此,乳汁中检出HBV-DNA阳性直接地反映了乳汁中病毒存在的状态,是HBV感染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其传染性的重要依据[8]。有研究称[9],乳汁中HBV-DNA的检出与血清HBe Ag阳性并不完全一致,部分HBe Ag阴性产妇乳汁中仍能检出HBV-DNA。HBs Ag和HBe Ag双阳性的母亲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新生儿的可能性高达90%;仅HBs Ag阳性的母亲,新生儿有40%~70%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10]。
本文对孕妇血清免疫学指标与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大三阳组的HBV-DNA阳性率最高,双抗阳性组的HBV-DNA阳性率最低,经检验大三阳组的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小三阳组和双抗阳性组。可见,乳母血清中乙肝感染程度与乳汁中HBV-DN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即乳母血清中乙肝感染程度越高则乳汁中HBV-DNA阳性率越高。
通过对产妇血清中HBV-DNA病毒载量水平与乳汁HBV-DNA阳性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HBV-DNA≥106copies/ml时,乳汁HBV-DNA才有阳性检出。这与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8]。有学者采用ELISA法测定产妇血清和乳汁中的HBs Ag和HBe Ag滴度,指出高滴度HBe Ag携带者母乳含有HBV-DNA,而低滴度含量很小[11]。
但也有研究认为母乳中HBV-DNA的含量显著低于血清中的浓度,胎儿宫内和产时感染病毒的数量和机会显著高于乳汁传播[12]。且一般在乳母的乳头皲裂出血或婴儿有消化道黏膜破损时,HBV阳性乳母才能将HBV病毒通过乳汁传染给婴儿[1]。
抗乙肝病毒 篇8
关键词:乙肝病毒,荧光定量PCR,ELISA,病毒含量
乙型肝炎是由于乙肝病毒 (HBV) 引起, 是一种在全球流行的传染性疾病, 而我国是其高发地区, 严重威胁着国民的生命健康[1]。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HBV-M) 的检测是临床对乙肝病情及传染性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 反映了机体对于乙肝病毒的免疫状态[2]。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是检测HBV-M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使得HBV-DNA的检测越来越方便, 荧光定量PCR法 (FQ-PCR) 检测HBV-DNA也逐渐在临床上推广应用[3]。本研究采用这两种方法作为检测方法, 探讨了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HBV-M) 与HBV-DNA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到2012年6月半年内我院门诊和住院的682例乙型肝炎患者, 其中男415例, 女267例, 年龄4~76岁, 平均年龄 (38.6±11.2) 岁。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 排除甲、丙、丁、戊、庚型肝炎的重叠感染。空腹采血后即刻分离血清, 以备检测。
1.2 检测方法
1.2.1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HBV-M) 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患者HBV-M,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应用酶标仪对结果进行测定并记录。检测所用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HBV-DNA试剂是由深圳匹基提供。
1.2.2 HBV-DNA检测
HBV-DNA的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 (FQ-PCR) 。操作步骤:取患者血清标本100μl, 向其中加入等量的DNA提取液, 混匀后于13 000rpm离心10min, 弃去上清液, 加入25μl处理液, 100℃热浴10min。再于13 000rpm离心10min, 取2μl上清液加入PCR管。强阳性对照品、弱阳性对照品、阴性对照品、阳性标准品的处理方法与患者血清标本相同。设定循环参数进行PCR反映, 反应结束后应用阳性梯度标准品的Ct值制作标准曲线, 再依据样品的Ct值计算DNA的含量。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3.0软件, HBsAg与HBeAg同为阳性组与其他组别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判定标准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82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共有8种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HBV-M) 模式, 其中最多的为小三阳, 即HBsAg (+) +HBeAb (+) +HBcAb (+) 模式, 占38.71% (264/682) , 大三阳[HBsAg (+) +HBeAg (+) +HBcAb (+) ]次之, 占25.51% (174/682) 。大三阳与[HBsAg (+) +HBeAg (+) ]模式的HBV-DNA阳性率分别98.85%和98.04%, 两者HBV-DNA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HBV-M模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大三阳的HBV-DNA含量为 (5.8×106±2.3×105) , 明显高于其他模式。
3 讨论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血清标准中的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M) 方便易行, 可以为判定是否感染HBV以及所处阶段提供重要的依据, 但ELISA法不能够直接反映患者体内HBV的复制情况, 也不能直接判断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4]。荧光定量PCR很好的克服了传统PCR的缺点, 对常规的血清学HBV检测也起到了补充作用, 可以通过体内是否存在完整的病毒颗粒复制来判断患者的感染性[5]。荧光定量PCR还可以对病毒DNA水平做定量分析, 对药物疗效的观察及预后的判断也十分有帮助。
大三阳指的是抗原、核心抗体及e抗原同时阳性, 即HBsAg (+) +HBeAb (+) +HBcAb (+) 模式。本研究结果显示, 大三阳与[HBsAg (+) +HBeAg (+) ]模式的HBV-DNA阳性率分别98.85%和98.04%, 两者HBV-DNA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HBV-M模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大三阳的HBV-DNA含量为 (5.8×106±2.3×105) , 明显高于其他模式。这与其他研究报道结果基本一致, 说明了当HBsAg、HBeAg同时阳性时, 患者体内HBV-DNA复制较为活跃, HBV-DNA的活跃复制会导致患者的传染性增加, 因此, 此结果也说明了大三阳病人的传染性强。
682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共有8种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HBV-M) 模式, 其中小三阳模式所占比例最多, 为38.71%。小三阳的患者HBV-DNA阳性率为31.82%, 明显低于大三阳患者HBV-DNA阳性率 (P<0.05) 。说明了小三阳患者HBV-DNA复制活跃性明显低于大三阳患者, 虽然HBeAg转阴, 但乙肝病毒并没有停止在机体内的复制, 仍然具有传染性。HBsAg (+) +HBcAb (+) 模式的HBV-DNA阳性率为52.88%, 处于大三阳与小三阳之间, 有研究报道解释这种情况是由于病毒基因的第1896位核苷酸发生突变, 阻止了前C区序列的转录与翻译[6], 使得HBeAg的分泌减少, 但患者体内仍然存在HBV-DNA复制。
HBeAb (+) +HBcAb (+) 模式、HBcAb (+) 模式及HBsAb (+) +HBcAb (+) , 患者HBV-DNA的阳性率为0, HBsAg和HBeAg的转阴及HBsAb的出现说明了机体已经清除了肝炎病毒, HBsAb在清除病毒时有着重要的作用[7]。HBsAb (+) +HBeAb (+) +HBcAb (+) 模式下, 机体产生了保护性的HB-sAb, 或者因为免疫功能低下, 既不表达抗原, 也没有宿主抗体的应答, 因此HBV-DNA的阳性率也较低[8]。此4种模式下, 机体内HBV-DNA基本不复制, 传染性也较低。
综上所述, 不同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HBV-DNA的检出率及病毒含量有差异。同时对患者做HBV-DNA检测与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 对乙肝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及其传染性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儒军, 魏威.乙肝病毒DNA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23) :2932-2933.
[2]陈凤萍, 沈云峰, 吴瑶, 等.335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定量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 (5) :93-95.
[3]周丽敏.乙肝病毒标志物2431例检测模式汇总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1) :65, 67.
[4]苏青, 邹艳玲, 范琳, 等.定量与定性测定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方法学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7) :2329-2330.
[5]张永红, 唐晓鹏, 田沂等.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与HBVDNA含量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5, 12 (3) :579-580.
[6]汤立新.血清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与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的相关性[J].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7, 22 (2) :141-142.
[7]刘玉昆, 黄晓霞, 吴远萍, 等.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产妇乳汁中乙肝病毒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1, 22 (5) :584-586.
单味中药抗乙肝 篇9
慢性乙肝:用蚤休5克代茶饮或煎服,其性苦寒,归肝经,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对肝炎和肝热的病人有益。虎杖:10—30克代茶饮,其性苦寒,归胆肺,活血定痛,清热利湿,解毒化痰止咳,对慢性乙肝、胆囊炎、胆石症均有一定效果。山豆根6-10克,半枝莲10-15克代茶饮,可抗病毒。
慢性活动性乙肝:用青叶胆15—30克代茶饮,其性苦寒,具有清肝胆湿热的作用,可降低转氨酶,保护肝脏。用鸡骨草10~15克代茶饮,其性甘淡凉,可清热利湿,舒肝活血止痛,对血清胆红素升高的患者有一定疗效,可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用垂盆草10—30克代茶饮,其性甘淡,微酸凉,归肝胆小肠经,可清热解毒利湿,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之证,对转氨酶和血清胆红素升高的患者有良好效果,并可使口苦、胃纳不佳、小便黄赤等湿热之证缓解和消除。用赤芍10~15克,可降低血清胆红素;用葛根10—20克,也有同效。
慢性乙肝合并早期肝硬化:除服抗肝纤维化药物外,如肝功能处于代偿期,可配合使用上述抗病毒中药;如处于失代偿期,除必要的治疗外,还应提高蛋白以治疗肝硬化腹水。另外,还可用中药阿胶冲服或煎服,每次5-10克;龟板胶冲服或煎服,每次10-30克。但这两种药多服有碍消化。
抗乙肝病毒 篇10
1.1 标本来源
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标本, 排除正常阴性结果及HBsAb单独阳性结果后, 收集2488例乙肝感染者 (包括患者及携带者) 结果进行分析。
1.2 检测方法
采用ELISA方法进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检测。所用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于有效期内使用, 操作和结果判断严格按试剂要求进行。并且对实验室试验环境按要求进行监测控制, 每项目和批次都按要求进行室内质控检测。
采用PCR法进行HBVDNA检测。所用试剂由上海复星公司提供, 于有效期内按说明书操作使用。仪器为Roche lightcycler全自动荧光定量PCR检测仪。
2 结果
2.1 感染模式分布
临床常见模式分布情况与临床少见模式分布情况见表1, 2。
2.2 不同分组与HBVDNA结果对照
对将ELISA法检测HBeAg阳性的标本共623例中取428例 (常见模式388例, 少见模式40例) , 与阴性的标本中取356例 (常见模式274例, 少见模式82例) 用PCR法进行HBVDNA检测。结果见表3。
3 讨论
根据2488例乙肝感染者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发现, HBeAg阳性的感染者为623例, 占分析总例数的25.04%;其余的感染者为1865例, 占分析总例数的74.96%。与其他相关报道相似[1]。
分析临床少见模式中模式12、模式13、模式14与模式16, 都表现在病毒表面系统 (HBsAg与HBsAb) 与临床常见模式不符。在排除实验操作中的一般影响因素后, 分析认为这是由于病毒的抗原系统变异或不同亚型再感染所致, 建议进一步进行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或其他灵敏度更高的试验来帮助确诊[2]。
在HBeAg阳性和阴性的分组标本中进行HBVDNA检测, 发现阳性常见组H B V D N A检测阳性率达8 8.1 4%, 阳性少见组HBVDNA阳性率达90%, 略高于常见组。阴性常见组HBVDNA检测阳性率达30.29%, 阴性少见组HBVDNA检测阳性率达36.59%, 高于常见组。提示以HBeAg阳性结果来判定病毒体内复制能力有一定相关性, 但HBeAg阴性结果的患者还需进一步进行HBVDNA检测来确定体内病毒复制情况[3]。特别是少见模式中HBeAg阴性组的标本检测HBVDNA阳性率高达36.59%, 说明ELISA检测乙肝五项表现为少见模式的患者临床诊断需谨慎, 建议进一步进行H B V D N A检测。
参考文献
[1]张国元.1010例乙肝两对半CMIA法定量检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
[2]高振玲.成年人乙肝病毒感染后进行乙肝五项指标检验结果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 1999, 20 (2)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