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接种

2024-06-29

乙肝疫苗接种(共12篇)

乙肝疫苗接种 篇1

乙型病毒性肝炎 (简称乙肝) , 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显示: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的高发病区,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占全国人口的11%[1]。慢性病乙肝病毒携带者往往预后不良, 并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状况[2]。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乙肝疫苗的接种, 特别是针对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中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市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相关部门传染病疫情报告报表中的2138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疫苗接种与否分为乙肝疫苗接种组和乙肝疫苗非接种组, 每组1069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大体一致。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一经确定资料完整正确性, 根据具体情况门诊静脉取血3ml, 分离血清,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 法按照相关操作要求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 Ag) 、抗体 (抗-HBs) 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抗-HB c) , 分别记录两组结果, 并统计分析各组别的抗-HBs阳性率、H B s A g阳性率及H B V流行率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 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H B s Ag阳性率、抗-H B s阳性率情况 (表1)

由表1可见, 乙肝疫苗接种组乙型肝炎病毒HBs Ag感染率明显低于乙肝疫苗非接种组, 而抗-HBs水平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5.06、796.05, P均<0.0 1) 。说明注射乙肝疫苗能大大降低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 并同时提高对暴露人群的保护作用。

2.2 两组HBV流行统计情况

乙肝疫苗接种组中HBV阳性率4.7% (50/1069) , 明显低于乙肝疫苗非接种组的44.2% (47 2/1 06 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 5 1.3 6, P<0.0 1) 。

3 讨论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行幼儿乙肝疫苗的接种, 全程接种3针, 按照0、1、6个月的程序[3]。特别是21世纪初期以来, 中国已实施新生儿国家免疫规划, 乙肝疫苗成为免费且强制性接种的疫苗之一。本研究中抽取疾病防疫部门关于乙肝疫情统计报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按乙肝疫苗接种与否分成两组, 每组各1069例。门诊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采血检测HBs Ag、抗-HBs及抗-HBc。本文结果显示, 乙肝疫苗接种组的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明显低于乙肝疫苗非接种组。进一步统计计算两组间乙型肝炎病毒的流行情况, 发现乙肝疫苗接种组中HBV阳性率明显低于乙肝疫苗非接种组, 说明乙肝疫苗的应用能有效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及相关肝病的发生率。可见, 积极有效推广乙肝疫苗的注射能够降低乙肝病毒的流行率, 改变本地区的乙肝流行趋势。因此, 我们应积极地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注射工作, 并同时扩大乙肝疫苗的接种范围, 提高接种率。

参考文献

[1]慕静宇, 黄玲玲, 毛剑英.青年学生接种重组乙肝疫苗效果分析[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 2010 (4) :23-24.

[2]黄熊熊.预防围生期乙型肝炎病毒家庭传播计划的效果评价[J].中国乡村医药, 2012, 19 (3) :67-68.

[3]陈衡平, 周爱明, 王仁元, 等.宁波市实施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后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 2001, 22 (6) :184-186.

乙肝疫苗接种 篇2

(记者柴葳)惠及青海50万名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及健康教育项目”近日在京启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何鲁丽出席启动仪式。

该项目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联合美国斯坦福大学亚裔肝脏中心、美国赵修平夫妇基金、香港择善基金会及青海省有关机构共同发起。

为乙肝疫苗接种释疑解惑 篇3

为什么HBsAg阳性的孩子不能接种乙肝疫苗?

HBsAg阳性的孩子不是不能接种乙肝疫苗,而是接种后没有什么作用,白花钱。这是因为乙肝疫苗只有预防作用而没有治疗作用。HBsAg阴性的孩子,接种了乙肝疫苗,就会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这种抗体是有保护作用的,一旦产生了就不会再得乙肝。HBsAg阳性的孩子,体内已经有了大量的HBsAg,但并不产生抗一,HBs,在这种情况下,再接种乙肝疫苗,体内还是不会产生抗体,岂不是“白打了”?当然,话又说回来,HBsAg阳性的孩子注射乙肝疫苗,也不会有什么坏处。

为什么乙肝疫苗需要接种第二次和第三次?

这是人体免疫反应的一般规律。如果接种的是减毒活疫苗,由于疫苗是活的,可以在人体内生长繁殖一个时期,在这一段时期内不断地有抗原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就会产生强而持久的免疫。因此,减毒活疫苗常常只需接种一次即可,如麻疹疫苗等。而灭活疫苗则不然,注射以后,只能短暂地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因此,如果只注射一次,常常不能获得强而持久的免疫反应,必须再接种第二次或第三次才行。乙肝疫苗是属于灭活疫苗,所以应当注射三针才好。有人报告,注射一针20微克的乙肝疫苗者,抗——HB$的阳转率仅30%-48%,接种两针者可达78%-91%,接种三针者可达95%以上。

接种乙肝疫苗有何副反应?

总的来说,副反应较少且轻。最多见的是局部疼痛,其发生率成人约为20%,儿童约为10%。偶有红肿或硬结,也多于数日内消失。亦没有发热者、但超过38qC者极少。此外,少数人也可出现疲乏感、上呼吸道症状、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不过并无大碍。

哪些情况下暂时不宜接种乙肝疫苗?

如上所述,接种乙肝疫苗的副作用是比较轻微的,因此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接种的,但为慎重起见,对于下列情况应当暂时不接种:①新生儿:发热、严重皮肤湿疹、早产儿体重2500克以下,患有各种严重疾病(包括严重脏器畸形)。②儿童及成人:发热、严重皮肤病、过敏史,患有各种严重疾病等。

当然,对这些病人接种乙肝疫苗也不一定会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但接种疫苗并非紧急措施,推迟段时间并没有关系,假如原先的病情较重,注射疫苗后病情恰好恶化了,就很难分清是不是与疫苗有关因此还是慎重一点为好。

乙肝痊愈后还有必要接种乙肝疫苗吗?

如果确实是乙肝痊愈,当然不需要再接种乙肝疫苗了。因为这时体内已经产生了抗-HBs,对乙肝已经有了免疫力。事实上有些人虽然不知道自己曾感染过乙肝,但血中抗——HBs已经阳性,这些人也不需要接种乙肝疫苗了。不过即使再注射乙肝疫苗也没有什么大的坏处,只是浪费疫苗和受注射之苦而已。以前曾有人担心,人体中已经有了——HBs,再注射疫苗会不会在体内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引起“免疫复合物病”呢?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证明,这种顾虑是多余的。

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能够完全保证不得乙肝吗?

不能够百分之百地预防,但至少可使80%以小、甚至95%左右的新生儿免遭乙肝病毒感染。这是因为绝大多数新生儿,是在分娩过程中受到乙肝病毒感染的,如果出生后马上进行预防接种,预防效果是很好的。但是,也有少数新生儿不是在分娩过程中受到感染的,而是旱在子宫内就受到了感染。这种胎儿在出生前血液中就已经有了HBsAg,出生后再进行预防接种当然就无效了。另外,预防效果的好坏与预防的方法有关,也与疫苗的质量有关。对于母亲仅是HBsAg阳性者或是阴性者,单用疫苗的效果都比较好,如果母亲同时HBsAg及HBeAg阳性者,单用疫苗预防就似乎不如加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效果好。例如,北京市防疫站曾对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单用三针乙肝疫苗(30微克/克),保护率为86.93%;三针乙肝疫苗(30微克/克)加一支乙肝免疫球蛋白(生后立即注射),保护率为91.98%;三针乙肝疫苗(20微克/克)加二针乙肝免疫球蛋白(生后立即及生后一个月各一次),保护率为97.13%。

关于乙肝疫苗的质量问题,应该说目前我国各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血源疫苗质量均很好,如按正常供应渠道(卫生防疫站)购买,一般质量是可以保证的,但仍需注意以下两点:①保存最佳温度为2—8℃,绝对不能冰冻保存,否则疫苗易失效。②打针前要充分摇动,使之完全混匀,否则剂量不能保证;如有摇不散的凝块或安瓿已破、容量不足等,均不得使用。

脐带血或新生儿血中HBsAg阳性时,再进行预防注射还有用吗?

以前认为是没有用的。如前所述,在这种情况下,常常表示胎儿已经在子宫内受到感染。但近年来发现,脐带血中或新生儿血中的HBsAg有时并不是来源于新生儿本身,而是分娩的过程中,由于子宫的强烈收缩,将一小部分HBsAg阳性的母血挤压到脐带血或新生儿血中。在这种情况下,对新生儿进行预防接种,特别是加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还是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对于这部分新生儿还是应当预防接种。

乙肝疫苗能不能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

乙肝疫苗接种 篇4

关键词:乙肝疫苗接种,儿童乙肝感染,效果

乙肝疫苗是一种临床中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主要是从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浆中进行抗原分离[1],并且将其进一步经过实验室处理后形成的乙肝疫苗。在对儿童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后,能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保证机体不会感染乙肝疾病,改善了身体健康状况。本文选取了本院100例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对其全部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操作,在接种1个月后对儿童进行抽血检查,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对象为2010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进行接种的100例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其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0.4~7岁,平均年龄(5.22±3.35)岁。本次进行接种研究的所有儿童都没有出现皮肤性疾病、发烧感冒症状等其他不良病症,符合乙肝疫苗的接种要求[2]。

1.2 研究方法

100例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对其全部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操作。本次选用的乙肝疫苗为重组乙肝疫苗,属于酵母类型,在接种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接种要求和接种程序完成接种工作,在接种1个月后对所有儿童进行抽血检查,根据年龄不同分为≤2岁、≤4岁、>4岁3个年龄段。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免疫应答情况进行分析。其检测结果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进行结果判断,同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需要保证所有工作人员的操作技术熟练且科学正确[3]。

1.3 检验标准

儿童的检测抗体结果>100 mIU/L[4],同时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产生了有效浓度的保护性抗体,患者对于乙肝病情的预防能力明显增强,属于高免疫应答。

儿童的检测抗体结果为10~100 mIU/L,同时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产生的保护性抗体较少,患者对于乙肝病情的预防能力不是很强,属于低免疫应答。

儿童的检测抗体结果<10 mIU/L,同时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产生的保护性抗体非常少甚至没有产生,患者对于乙肝病情的预防能力非常弱,属于无免疫应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免疫应答情况进行分析过程中发现,高免疫应答占49.00%,低免疫应答占40.00%,无免疫应答占11.00%,有效免疫应答率为89.00%。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免疫应答率出现下降趋势,而儿童的低免疫应答和无免疫应答情况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了增长情况。3个不同年龄段的高免疫应答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三个不同年龄段高免疫应答比较,P<0.05

3 小结

本文选取了本院进行接种的100例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对其全部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操作,在接种1个月后对儿童进行抽血检查,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免疫应答率出现下降趋势,其中不同年龄段的高免疫应答情况分别是57.50%、48.57%以及36.00%。而儿童的低免疫应答和无免疫应答情况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了增长情况。与此同时,3个不同年龄段的高免疫应答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大,免疫应答率开始下降,很容易造成乙肝感染情况,因此一定要针对此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这样才能够降低乙肝感染发生率,更好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发育。

参考文献

[1]陆建辉.乙肝疫苗接种控制儿童乙肝感染效果分析.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8):467.

[2]刘文武,刘宗林,邱小兵,等.遂宁市乙肝疫苗接种控制儿童乙肝感染效果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9):774-777.

[3]倪红霞.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病毒变异规律与乙肝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研究.第二军医大学,2013.

乙肝疫苗接种 篇5

宝宝注射哪种疫苗

对于每一位宝宝来说,注射疫苗是有效提高自身免疫力的方式。对于每一位妈妈都知道要给自己的宝宝接种疫苗,但是究竟要接种哪种疫苗,相信很多妈妈都是很混乱的,甚至不是很清楚。那么究竟小孩应该注射哪种疫苗呢?我们快来看看吧。

1、卡介苗:这个对于每一位宝宝来说都是要接种的,作用是来预防结核病。宝宝刚刚出生就需要借助,一般来说,一生只需要接种一次;

2、乙肝疫苗:作用是来预防乙肝的,宝宝刚刚出生之后1个月以及6个月的时候,各需要接种一次;

3、百白破混合制剂:作用是来预防百日咳以及破伤风的。在宝宝3个月、4个月、5个月以及2岁的时候都需要接种一次;

4、麻疹疫苗:作用是预防麻疹的。宝宝8个月以及6岁的时候都需要接种一次。

什么情况下宝宝不能接种疫苗

很多妈妈们都认识到在宝宝出生以及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接种疫苗对于宝宝来说十分的重要,可以有效地提高免疫力。其实不是全部的宝宝都是适合接种疫苗的,那么究竟什么宝宝是不能接种疫苗呢?我们快来看看吧。

1、如果宝宝患有各种疾病,是不适宜接种疫苗的,例如发热、腹泻、感冒等情况,都是不适合注射疫苗的;

2、如果宝宝患有肝炎、严重心脏病等疾病的情况下,身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如果这时候还去接种疫苗就有可能承受不了接种之后会带来的疫苗反应,甚至可能会导致宝宝的病情加重;

3、注意对于患皮肤病的宝宝也是不能进行接种的;

4、对于过敏的宝宝,很容易有不良反应产生,是否要接种疫苗要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幼儿疫苗的注意事项

新闻上时常出现新生儿接种疫苗死亡的案例,听起来让人胆战心惊,但是这毕竟是少数,如果疫苗本身没问题,只要注意新生儿的各种身体状况,一般是不会出现这种意外的。一般对于疫苗的接种,新生儿是会有一些反应的,一种是接种反应,也就是生物制品本身所引起的接种反应,一般比较轻微,会自然消失,另一种是异常反应,这与新生儿的体质有很大关系,过敏体质的宝宝容易发生异常反应,可能出现晕厥、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接种疫苗后全身感染等,这时候父母和医生就要特别注意了。对于宝宝接种疫苗中可能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具体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1、及时让医生知道宝宝的各项身体状况,比如是否是早产儿,是否营养不良等,这些情况是不适合接种疫苗的,应该咨询医生后再商量对策。

2、患有感冒、腹泻、发热等疾病的宝宝是不可以接种疫苗的,应该在病情痊愈之后再行接种,而肝炎、结核等传染病以及严重心脏病等疾病会导致宝宝免疫力下降,也不可以注射疫苗。

3、患有皮肤病或者过敏体质的宝宝不宜注射疫苗,应该咨询医生的建议。

4、刚刚接种疫苗的宝宝不应该急着回家,而是需要在医院等候20~30分钟左右,一旦宝宝发生不良反应可以及时就医。

5、宝宝出生后,医生会给父母一个小册子,上面会详细写出宝宝需要注射的疫苗和注射时间表,爸妈们一定不要粗心,要严格按照小册子来接种疫苗。

6、宝宝接种疫苗之后,爸妈要注重宝宝的卫生,保证接种部位的清洁,以免引起局部感染。

给宝宝接种疫苗要注意什么

在接种疫苗的时候,如果宝宝有发热或者其他一些特殊情况的,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疫苗接种的。另外,在给宝宝接种疫苗时还需要注意下面这些事项!

1、先了解自家宝宝的健康状况。宝宝近几天是否接触过有传染病的人,有没有发热、拉肚子、咳嗽等症状,这些问题在给宝宝接种前都需要告诉医生,作为能否进行预防接种的参考,以免造成反效果。

2、查看宝宝有无禁忌症和过敏史。心脏疾患、肝肾疾病、活动性肺结核、皮肤化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以及有过敏史、惊厥史等都属不能进行预防接种的范畴。此外,如果宝宝正在接受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或抗代谢药物治疗也应推迟接种时间。

3、需详细了解要接种的疫苗。接种前,父母不但要事先准备好《预防接种证》以便让医生凭证接种,而且自己也要了解接种的是什么疫苗。如果宝宝在上次接种这种疫苗后出现过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出现过敏反应,都要告诉医生,看这次能不能再接种这种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偶合幼儿急诊1例 篇6

1 病例摘要

患兒,男,2012年12月10日出生,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600千克。母乳喂养。2013年6月19日15:20在我镇预防接种门诊按操作规程在左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乙肝疫苗0.5ml,(北京天坛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1105061-2,规格5ug/支,有效期20140510 ),一次性注射器为安徽省天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10216,有效期至2013年12月。疫苗用前未见浑浊,无异物。接种时身体健康,接种后在观察室观察30分钟未发现异常离开回家。

接种疫苗后4小时左右患儿出现发热,体温达39℃,家长自行给与退热药物治疗。至次日凌晨,体温仍达39℃,遂带患儿到医院就诊。检查体温39℃ ,精神稍差,其他无异常。给与布洛芬混悬滴剂口服:每8小时一次,按体重一次5~10mg/kg。嘱咐家长给患儿多喝水,注意休息,如有其它异常及时就诊。5月21日上午家长再次带患儿到医院就诊。患儿已退热,但全身出现粉红色斑点样皮疹。经儿科、皮肤科会诊,初步诊断为幼儿急疹。应用清热解毒中药,板兰根冲剂。次日患儿痊愈,疹子消褪,未留瘢痕。

患儿按照国家免疫程序在满6个月时接种第三剂乙肝疫苗,接种人员在接种前体检患儿无接种禁忌症,并进行书面告知,患儿父亲在预防接种接种通知单上签名同意后接种,接种过程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接种人员资质合格,疫苗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逐级供应,疫苗的储存、运输均符合《疫苗储存和运输工作规范》要求,与患儿同批乙肝疫苗当天全镇共接种了29人次,除患儿外其余儿童均无类似反应。患儿既往已经接种了2针次的乙肝疫苗、1次卡介苗、口服3次脊灰疫苗、3次无细胞百白破,均无疫苗不良反应发生。

2 讨论

幼儿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通常是由呼吸道带出的唾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于幼儿急疹的潜伏期是是1~2周,宝宝首先是持续3~4天发高烧,体温在39~40℃之间,热退后周身迅速出现皮疹,并且皮疹很快消退,没有脱屑、没有色素沉着。有类似感冒症状,但并不明显,精神、食欲等都还可以,咽喉可能有些红,颈部、枕部的淋巴结可以触到,但无触痛感。。

幼儿急疹是较常见的预防接种偶合症之一,因本病绝大多数患儿都有突发性高热,幼儿急疹好发于5个月~8个月婴儿,以持续高热,伴枕后、耳后淋巴结肿大,热退疹出为主要临床特征,1 极易与疫苗接种后发热混淆。因此,接种人员要多学习儿科疾病知识,多增加临床经验,接种后家长及接种人员要严密观察,发现病情后要早期、及时治疗和诊断,出现偶合反应这种情况,家长往往不理解,认为是接种疫苗所致,情绪复杂,波动很大。接种人员要做好耐心交流和沟通工作,让家长明白偶合反应是接种儿童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和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它与预防接种无因果关系,纯属巧合,即无论接种与否,这种疾病都将发生。让家长及时配合临床大夫的治疗,早期规范接受治疗,不要延误孩子的病情,接种人员要对家长详细解释,让家长正确对待预防接种,消除对疫苗接种的误解,并进行正确调查诊断处理。

参考文献:

乙肝疫苗接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 对本市2010年4月~2012年4月全区所有街道分别随机抽取1个小区, 对每小区每户>18岁的1例成年居民进行调查, 每个街道调查80人左右, 共调查980例。

1.2 方法

自制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调查者基本情况、乙肝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行为习惯及疫苗接种意愿等, 通过专业人员上门调查, 筛选出5个人口学因素及10个乙肝相关知识因素, 对成人乙肝疫苗主动接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针对研究目的做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调查980例, 其中16例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男性454例, 女526例;本地户籍人口497例, 外地户籍人口483例, 曾接种乙肝疫苗者244例, 接种率24.89%, 自己主动接种者107例。

2.2 主动接种乙肝疫苗相关因素分析

将乙肝病毒携带者排除后, 对已接种乙肝疫苗的244例进行主动接种乙肝疫苗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 年龄小、家庭经济状况好、周围人患有乙肝, 乙肝相关知识了解丰富者更易主动接种乙肝疫苗 (P<0.05) 。性别、职业、籍贯、学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筛选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主动接种乙肝疫苗的影响因素为: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同桌进餐、共用物品、乙肝难治愈。见表1。未接种疫苗的736例中, 有意愿接种者488例, 拒绝接种者248例, 其中文化水平高、对乙肝认知丰富者易接受乙肝疫苗接种, 而不愿接种的因素包括自己可以避免被传染、不认为乙肝是严重疾病、对接种不了解等。

3 讨论

目前认为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为接种乙肝疫苗, 经过数十年的预防接种, 我国已普遍完成新生儿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任务, 但在未开展计划免疫时期的新生儿大部分未接种乙肝疫苗, 开展此类人群的疫苗接种, 成为了当前预防免疫工作者面临的新任务[4]。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后作者认为, 影响成人乙肝疫苗主动接种最主要的因素为家庭经济状况, 有关预防接种的服务咨询中, 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接种是否免费, 而免费与否亦成了接种意愿的主要决定因素。故政府部门应加大在预防免疫领域的投入, 及早实现成人乙肝疫苗免费接种。另外, 多数被调查者存在乙肝传播危险意识, 如在乙肝传播途径的认识上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同桌进餐或共用物品可造成乙肝传播, 而此成为了乙肝疫苗接种的主要动力, 但要指出的是这是对乙肝患者的歧视和错误认知, 应及时予以纠正。通过多因素分析后发现, 人们对乙肝危害认识程度越高, 则更容易主动接种乙肝疫苗, 如可正确认识目前我国乙肝高流行现状及本病较难治愈后, 接种意愿更为强烈。

总之, 教育水平高、乙肝相关知识了解丰富的成人更容易主动接种乙肝疫苗, 今后工作中应加强乙肝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 一方面消除无谓的恐慌, 另一方面提高人民群众对乙肝传播危害性的认识。

摘要:目的 分析成人乙肝疫苗主动接种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调查本市980例成人, 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成人乙肝疫苗主动接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小、家庭经济状况好, 周围人患有乙肝, 乙肝相关知识了解丰富者更易主动接种乙肝疫苗;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主动接种乙肝疫苗的影响因素为: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同桌进餐、共用物品、乙肝难治愈。其中文化水平高、对乙肝认知丰富者易接受乙肝疫苗接种。结论 教育水平高、乙肝相关知识了解丰富的成人更容易主动接种乙肝疫苗。

关键词:乙肝疫苗,主动接种,乙型肝炎,成人

参考文献

[1]谈逸云, 申惠国, 赵黎芳, 等.成人乙肝疫苗主动接种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 (2) :218-220.

[2]Halperin S A, McNeil S, Langley J M, et al.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different two-dose regimens of an investigational hepatitis B vaccin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co-administered with an immunostimulatory phosphorothioate oligodeoxyribonucleotide) in healthy young adults.Vaccine, 2012, 30 (36) :5445-5448.

[3]蒋汝刚, 付翔, 周静, 等.成年人接种乙肝疫苗后无 (弱) 应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 15 (3) :210-212.

婴儿乙肝疫苗接种9日后猝死1例 篇8

男, 汉族, 剖宫产出生, 系第一胎。患儿曾患过胎儿宫内窘迫症、新生儿硬肿症及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一次乙肝疫苗、卡介苗免疫接种史, 于2013年11月5日正常出院, 外表观察患儿发育正常。全县同批次疫苗使用3 599支, 无不良反应发生;接种时该婴儿无禁忌证, 于11月3日10时26分接种乙肝疫苗0.5ml。婴儿回家后不久, 于11月6日家长发现患儿出现少尿, 阴茎水肿, 于2013年11月9日分别前往兴和县人民医院、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内蒙古人民医院和北京儿童医院就诊, 2013年于11月10日从北京返回内蒙古途中死亡。

讨论

乙肝疫苗由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分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为C201204031, 失效期为2015年4月8日。接种前乙肝疫苗保存在由内蒙古卫生厅统一采购4℃冰箱内, 接种时乙肝疫苗安瓶未见异常情况, 用一次性注射器, 按正规消毒接种程序在婴儿上臂三角肌内接种0.5ml。

乙肝疫苗接种 篇9

l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 (PPS) 方法, 在每个县区随机抽取30个村级接种单位, 每个村级接种单位调查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7名儿童。共抽取五县两区的儿童1 470名。

1.2 内容

包括人口学特征、乙肝疫苗接种时间和地点等。

1.3 方法

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合格后开展调查, 采取入户调查的方法, 通过检查接种证、接种卡等接种登记记录和询问家长完成问卷调查。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见表1)

由表1可知, 本次调查儿童1 470名, 平均月龄 (5.89±3.50) 月, 其中男829名 (占56%) , 女641名 (占44%) ;民族以汉族为主, 共1 293名, 少数民族者177名;出生地以本地者为主, 共1 441名, 外地者29名;住院分娩者821人 (住院分娩率为55.85%) , 在家和其他地点分娩者649人。

2.2 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和及时接种情况 (见表2)

注:χ12表示不同性别、民族和出生地儿童首针接种率的卡方值, P1表示对应的概率;χ22表示不同性别、民族和出生地儿童及时接种率的卡方值, P2表示对应的概率

表2显示, 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为98.91%, 及时接种率为74.96%。不同民族和出生地儿童的乙肝首针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经卡方检验, 有显著性差异, 汉族儿童的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都比少数民族儿童高, 出生地在本地的儿童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都比外地儿童高。

2.3 儿童出生地点与乙肝疫苗首针和及时接种率的相关情况 (见表3)

注:χ12表示不同出生地点儿童首针接种率的卡方值, P1表示对应的概率;χ22表示不同出生地点儿童及时接种率的卡方值, P2表示对应的概率

表3显示, 不同出生地点儿童的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不同, 县级及以上医疗单位出生的儿童及时接种率较高 (χ2=159.65, P=0.000) 。这表示出生地点影响了儿童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

3 讨论

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区, 4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 阳性率增长最快[2]。我国已于2002年把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范围, 2003年5月又在全国范围内对200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儿童实施免费接种。因此, 对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至关重要。

对天水市农村2008年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分析结果显示, 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为98.91%, 及时接种率为74.97%, 低于国内同行的研究结果[3], 说明天水市农村儿童乙肝疫苗的接种率与及时接种率均较低。分析发现, 不同民族和出生地对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有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与及时接种率, 应加强各级医院及保健机构的计划免疫管理工作,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 普及乙肝防治知识, 提高民众的自我保护及主动参与意识, 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FQ Cui, XJ Wang, L Cao, et al.WHO Progress in Preventing Hepatitis B thorugh Universal Infant Vaccination:China, 1997~2006[J].WER, 2007, 82 (24) :209~224.

[2]刘崇伯.关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问题[J].中国公共卫生, 1997, 13 (9) :515~516.

秋季疫苗接种 篇10

需要接种哪些疫苗

即使你去年打了流感疫苗,今年这个季节你可能仍需要再打一次。这是因为疫苗的保护作用渐渐消失。2014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疫苗组合会议召开,会议推荐2014~2015接种预防H1N1病毒、H3N2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的疫苗。这和20132014季度是相同的,也同样重要。“虽然我们知道流感活动通常在初冬开始,春天消退。但我们难以预测某个特定季节流感的严重程度。”Sax博士说道。关于最近三个流感季节的证据表明,疫苗接种将流感相关的医学风险减少高达61%。

其他选择

虽然你将接种一种疫苗,你可能还会考虑是否需要其他疫苗。其中一种选择是肺炎球菌疫苗,用来预防肺炎、菌血症和脑膜炎。推荐65岁及以上成人接种一次标准疫苗版本(如果65岁以前接种第一剂量,则需接种第二剂量。如果你的免疫系统较弱,可能需接种更多次)。另一种替代疫苗版本对于免疫力低的人更好,与儿童肺炎球菌疫苗相似。

推荐50岁(FDA认为)或60岁(免疫接种实践咨询委员会认为)的人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商品名:Zostavax)。它可用于预防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这种病毒能引起带状疱疹以及水痘。研究表明,带状疱疹疫苗有效期至少6年或更长。但你可能发现医生办公室里没有这种疫苗。“医生办公室比较难保存带状疱疹疫苗,因为它需要保存在特殊的冰箱。因此,您的初级保健医生可能建议你在药房接种疫苗。”Sax博士说道。

你是否忘记了最后一次接种破伤风疫苗的时间?很有可能该疫苗的效用已过期限。破伤风疫苗能预防不良擦伤引起的肌肉强直疾病——破伤风。

应该做什么

乙肝疫苗接种 篇11

近来接连发生多起疑似婴儿接种乙肝疫苗致死事件,将疫苗生产公司和监管部门推向了风口浪尖,而因致死婴儿尸检报告尚未完成,又让一系列事件变得迷雾重重。记者调查发现,“偶合死亡”背后本身便存在婴儿是否需要在出生24小时之内便要接种乙肝疫苗的争议。

平心而论,这些婴儿死亡事件,究竟是“偶合死亡”,还是由疫苗接种所致,当然要彻查。在真相调查清楚之前,基于婴儿死亡与接种疫苗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有必要启动应急叫停机制,但因此便对疫苗接种全盘否定,甚至引发公众对于疫苗接种必要性的怀疑、排斥,有失科学。

事实上,由于疫苗生产本身的技术限制,及接种者个体之间的差异,疫苗接种存在不良反应风险是常识。即便是在国外,对疫苗质量有更严格的风险管控,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率仍存在。通常认为,疫苗的不良反应率只要小于1:50000~1:100000都是安全的。

对于“疫苗受害者”,的确该有相应的救助机制,但若因此否定预防接种,甚至认为不接种疫苗更安全,或是因小概率的风险而放弃预防接种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整体健康收益。

在这方面,并非没有教训。1974年,英国媒体报道接种白百破疫苗后发生36起严重神经系统反应,导致接种工作中断,接种率从81%大幅下降到31%。但随着疫苗接种率下滑,发病率由接近之前1/10万上升至100/10万~200/10万,从而形成百日咳的疫情。类似因“抵制疫苗”运动而引发大范围疫情的案例,在日本、欧洲都曾发生。

乙肝疫苗接种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 周岁(0~23 月龄)以下儿童家长 1 人,共 300 人。

1.2方法根据在实际工作中掌握的情况,整群抽取预防接种服务对象家长构成比较有代表性的罗湖区,通过深圳市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调取目标人群信息30 000余人份;再按照机械抽样方法,每间隔100人抽取1人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儿童家长疫苗接种态度行为电话调查问卷”进行电话访谈;如果某个样本电话访谈因故不能进行下去,则顺延。调查员均为具有5年以上从事免疫预防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且经过统一培训。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情况

2.1.1调查对象与儿童的关系母亲165人,占55.00%;父亲125人,占41.67%;祖父 / 外祖父 / 其他人员10人,占3.33%。

2.1.2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0人,占6.67%;初中67人,占22.33%;高中81人,占27.00%;大专及以上132人,占44.00%。

2.1.3最近一次接种疫苗的时间1周内32人,占10.67%;1周~1个月122人,占40.67%;1~3个月110人,占36.67%;4~5个月17人,占5.67;6个月以上19人,占6.33%。。

2.1.4 最近是否听说过“湖南乙肝疫苗事件” 听过239 人,占 79.67%;未听过 61 人,占 20.33%。

2.2 在听说过“湖南乙肝疫苗事件”的 239 人中,情况如下

2.2.1获取消息来源通过网络115人,占48.12%;通过电视等视频类104人,占43.51%;通过亲戚朋友告知8人,通过广播6人,通过报纸6人,占比分别为3.35%、2.51%和2.51%。

2.2.2认为儿童死亡与乙肝疫苗的关系怀疑与疫苗有关117人,占48.95%;认为与疫苗无关23人,占9.62%;不确定77人,占32.22%;认为肯定是乙肝疫苗引起22人,占9.21%。

2.2.3在出现“湖南乙肝疫苗事件”前调查对象对国产乙肝疫苗安全性的看法非常安全12人,占5.02%;安全149人,62.34%;中立35人,占14.64%;较不安全26人,占10.88%;非常不安全3人,占1.26%;不知道14人,占5.86%。

2.2.4 在出现“湖南乙肝疫苗事件”后调查对象对国产乙肝疫苗安全性的看法 非常安全 5 人,占2.09%;安全48人,占20.08%;中立59人,占24.69%;较不安全91人,占38.08%;非常不安全7人,占2.93%;不知道29人,占12.13%。

2.2.5调查对象下次带小孩接种是否受此次事件影响受影响128人,占53.56%;不受影响102人,占42.68%;不知道9人,占3.77%。

2.2.6是否还会带孩子去接种疫苗会按时接种70人,占29.29%;表示犹豫31人,占12.97%;会接种、但暂时不接种53人,占22.18%;表示会带小孩接种,但不接种此类疫苗85人,占35.56%。

3 讨论

调查对象中96.67%(290/300) 为受种者的父母亲,最为关注宝宝的身体健康暨预防接种情况,也最有发言权;调查对象中高中及以上学历占71.00%(213/300),说明文化程度较高,更具有独立认知与思考能力;调查对象携带宝宝最近一次接种疫苗的时间在3个月以内的占88%(265/300),切身体会更高;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有79.67%(239/300)的家长听说过“湖南乙肝疫苗事件”,说明现代社会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传播速度是很快的,传播力是惊人的。

在听说过“湖南乙肝疫苗事件”的239人中,通过网络115人,占48.12%;通过电视等视频类104人,占43.51%,二者相加占91.63%(219/239),可见网络与电视等视频类在现代大众媒体传播中的绝对垄断地位。认为儿童死亡与乙肝疫苗的关系:怀疑与疫苗有关117人,占48.95%;认为肯定是乙肝疫苗引起22人,占9.21%,二者相加占58.16%(139/239)。而认为与疫苗无关者仅仅23人,占9.62%。说明家长们关于疫苗安全方面的认知与理念均不牢固,很容易被媒体的负面报道所左右[2]。

在出现“湖南乙肝疫苗事件”前,调查对象对国产乙肝疫苗安全性的看法:非常安全12人,占5.02%;安全149人,62.34%,二者相加占67.36%(161/239)。而持相反观点即较不安全和非常不安全者共29人,占12.13 %;其余49人为中立或不知道者,占20.50%。说明2/3以上的调查对象对国产乙肝疫苗的安全性是信任的。

在出现“湖南乙肝疫苗事件”后,调查对象对国产乙肝疫苗安全性的看法:非常安全5人,占2.09%;安全48人,占20.08%,二者相加占22.17%(53/239),比出现“湖南乙肝疫苗事件”前的67.36%下降了67.09%。而持相反观点即较不安全和非常不安全者共98人,占41.00 %,比出现“湖南乙肝疫苗事件”前的12.13%上升了238.00%;其余88人为中立或不知道者,占总数的36.82%,比出现“湖南乙肝疫苗事件”前的20.50%上升了79.61%。提示出现“湖南乙肝疫苗事件”以后,调查对象对国产乙肝疫苗安全性的信任度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信任者由2/3以上下降到1/5,且信任者不到不信任者的一半,还有1/3以上的调查对象对国产乙肝疫苗安全性的信任度处于迷茫与彷徨中。

调查对象下次带小孩接种是否受此次事件影响:受影响者(128人,占53.56%)超过不受影响者(102人,占42.68%),尚有9人没有拿定注意,占3.77%。关于是否还会带孩子去接种疫苗:会按时接种70人,占29.29%;而表示犹豫、暂时不接种或者不接种此类疫苗者达169人,占总数的70.71%。

4 结论

乙肝疫苗事件对公众预防接种信任度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2]。这种消极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国产乙肝疫苗接种上,而是波及全部国产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这动摇了国家免疫预防乃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根本。目前,国产疫苗占实际接种量的95%以上,完全能够满足预防接种工作的需求,为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做出了重要贡献[3],其作用与地位无可替代,毋庸置疑[4,5,6]。如何将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任度恢复到该事件之前的状态,是当务之急[7,8,9,10,11,12],但这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一句话,全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乙肝疫苗事件对公众预防接种信任程度的影响,为准确评估乙肝疫苗事件的负面影响和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在整群随机抽样的基础上再进行机械随机抽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统一的表格进行电话访谈,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300名适龄儿童(0~23月龄)的家长,239人知晓乙肝疫苗事件,其中通过网络、电视等视频类知晓者219人;认为儿童死亡与乙肝疫苗有关的139人;在乙肝疫苗事件前,认为国产乙肝疫苗安全的161人,不安全的29人,之后认为国产乙肝疫苗安全的53人,而认为不安全的98人;下次带小孩接种疫苗受影响者128人,不受影响者102人;会按时接种70人,表示犹豫、暂时不接种或者不接种此类疫苗者169人。结论 乙肝疫苗事件对公众预防接种信任度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这种消极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国产乙肝疫苗接种上,而是波及全部国产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这动摇了国家免疫预防、乃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根本。

上一篇:绿色合作下一篇:不动产投资信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