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2024-11-28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共11篇)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篇1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传染病。研究证明, HB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体液,如血液,精液,阴道或月经分泌物,血清和伤口渗出液,病毒在唾液,羊水,眼泪,尿液,粪便,汗液和母亲的乳汁中也可被检出[1]。乙肝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治愈乙肝的方法。因此,通过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近年来,关于乙肝疫苗免疫预防的研究较多,新型免疫制剂不断问世,从血源性乙肝疫苗(blood bonne hepatitis B Vaccine,Hep B-B)逐步过渡到基因重组疫苗,随着乙肝疫苗在世界各国的广泛使用和规模接种,其免疫原性、安全性和保护效果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有效地控制了乙肝。我们分别就乙肝流行状况、乙肝免疫现状,不同疫苗的研发过程及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效果观察、免疫失败等作一综述。

1乙肝流行状况

全球每年超过100万人死于病毒性肝炎。其感染人数是艾滋病人数的10倍以上[2]。全球估计有57%的肝硬化病例和78%的肝细胞癌(HCC)病例是由于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造成的。在世界各地约有20亿人已感染HBV,其中超过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50~7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疾病[3]。 病毒性肝炎中乙肝约占80.0%。2006年全国人群乙肝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 Ag) 流行率为7.18%[4],据此推算,全国约有9 300万HBV感染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 000万例[5]。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与慢性乙肝相关的疾病[6]。1999—2003年上海市急性乙肝年平均发病率15.37/l0万,至2004— 2008年年平均发病率为15.34/10万,虽然略有下降且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全市乙肝占病毒性肝炎的构成比仍逐年上升[6],表明如何有效控制其发病仍然是现阶段较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人们卫生意识的提高和社会卫生状况的日益改善,通过不安全注射以及日常生活接触感染乙肝的概率逐渐减少,而母婴垂直传播则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在慢性乙肝感染者中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7]。母婴传播的感染年龄小,患病率高,对新生儿危害极大。我国每年乙肝的直接和间接医疗费用高达2 600亿元人民币。所以,乙肝仍然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危害人民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2乙肝免疫现状

到目前为止,乙肝仍然是被公认为是无法治愈的疾病。虽然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暂时控制病情,本质上却不能逆转病程。临床上认为,当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者即为慢性乙肝,部分病例可逐步转变为肝硬化和肝癌,直到死亡。接种Hep B在现今被认为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全球已有177个国家实施全国Hep B免疫计划,Hep B免疫预防在全球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90年全球仅有1%的婴儿接种了全程3针Hep B,2008年已上升至69%。2005年,WHO西太平洋区域提出乙肝控制目标: 到2012年5岁及以上儿童血清HBs Ag阳性率减少至小于2%[8]。我国于1992年将Hep B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同时明确推荐使用重组 (酵母)Hep B(YDY),2005年实施免费接种。我国的免疫策略要求新生儿在出生24 h内接种第1针Hep B, 1个月后接种第2针,6个月后接种第3针,强调提高首针及时接种率和全程免疫接种率。从2009年起对15岁以下儿童补种Hep B,逐步实施了新生儿以外人群的乙肝免疫预防。随着我国乙肝免疫预防策略扩大和深入开展,我国HBs Ag携带率和HBV传播方式已发生明显改变,即儿童HBs Ag携带率明显降低。5岁以下儿童感染率低于1%[9]。从已有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看,上海自1991年实施新生儿Hep B接种以来,低年龄组人群乙肝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从地区分布看,上海郊区(县)的乙肝发病率明显高于中心城区。从年龄分布看,青壮年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20~39岁年龄组。职业分布以工人、农民所占比例最高,占30.65%。从乙肝发病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来看,静脉输液(注射)、与乙肝患者接触、不良卫生习惯等是乙肝传播的重要危险因素 ,应重视切断医源性传播[6]。

3不同疫苗的研发过程及免疫效果观察

Hep B研制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血源性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阶段。目前,基因工程Hep B技术已相当成熟, 对乙肝的预防和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69年, Blumberg采用简单的热处理技术,诞生了第1个血源乙肝疫苗。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血源乙肝疫苗步入开发和临床试验阶段。1981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首先批准血源Hep B(Hep B-B)应用于人群中;1985年我国卫生部批准Hep B-B在人群中使用。随着20世纪80年代基因重组技术的发明,基因工程或Hep B重组Hep B于1986年问世。基因工程Hep B最大的优点是它使用合成的方法制备,而且不含血液成分,因而不会导致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1989年,美国批准乙肝疫苗上市;我国于1995年批准使用基因工程Hep B。Hep B-B安全有效,为有效预防乙肝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血源疫苗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血源有限,成本较高,具有潜在危险性,特别是近年来艾滋病流行,血液制品易被污染,许多国家已停止使用Hep B-B。目前,基因工程Hep B,包括重组酵母(酿酒酵母、汉逊酵母) 和重组CHO(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乙肝疫苗已经在我国被广泛使用。1996年以后,Hep B-B在我国逐渐被停止使用, 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仍然被广泛使用。

3.1 Hep B体液免疫效果研究长期随访研究表明, Hep B-B体液免疫效果良好。Mc Mahon等[10]对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全程接种血源性乙肝疫苗的人群进行了22年的随访。研究表明,Hep B-B对人群具有可持续达数10年的免疫效果。虽然接种者中anti-HBs阳性率 >10 m U/ml仅达到60%(在接受了全程免疫接种后, anti-HBs阳性率 >10 m U/ml被广泛认为具有保护力), 但没有证据显示该人群中有慢性感染HBV,也没有实验室证据发现急性乙肝和HBV DNA复制。anti-HBs阳性率仅是考核乙肝疫苗效果的一个间接参考指标,更多的学者更愿意考虑免疫人群的HBV感染情况的变化[11]。宿飞等[12]对1986年出生并全程接种的新生儿随访20年,发现尽管随访者中anti-HBs阳性率、抗体滴度(GMC)随时间延长明显下降,但疫苗的保护效果并未下降(HBs Ag阳性率均 <1%,且HBs Ag和anti-HBc阳性率在各年随访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由于基因工程Hep B使用时间较短,其体液免疫效果研究资料相对Hep B-B较少。但有报道称两者的免疫效果(即HBs Ag和anti-HBc阳性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13]。其他研究也表明,基因工程Hep B的体液免疫效果良好。如黎健等[14]对1997年以来出生的,及时、全程接种了重组Hep B(酿酒酵母)(hepatitis B vaccine made by recombinant deoxyribonucleic acid techniques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east,Hep B-SCY) 的儿童进行了免疫持久性观察。结果显示,虽然其anti-HBs阳性率和GMC也随时间延长而下降,但儿童的HBs Ag,anti-HBc均未出现随免疫后时间延长而上升的趋势,提示新生儿及时全程接种Hep B-SCY后12年仍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夏国良等[15]对完成血源Hep B全程免疫9~11年的儿童170人应用重组(酵母)Hep B进行加强免疫。1年后,anti-HBs GMT比加强免疫前上升6.5~24.2倍,且加强免疫的次数越多抗体反跳的幅度越大,阳性率均上升至100%,说明体液免疫记忆长期存在。对于重组(酵母)Hep B而言,无论是汉逊酵母疫苗还是酿酒酵母疫苗,免疫效果均较理想。男性接种汉逊酵母疫苗效果优于酿酒酵母疫苗,女性2种疫苗效果均好[16]。

3.2 Hep B细胞免疫效果研究Hep B的细胞免疫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免疫学研究发现,辅助性T细胞(Th) 主要分为Th1和Th2。Th1主要分泌IL-2、 IFN-γ 和IL-12等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迟发型变态反应,在抗细胞内微生物感染和细胞免疫所引起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Th2主要分泌IL-4、IL-5、 IL-6、IL-10等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增值,介导体液免疫应答,辅助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在抗细胞外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免疫以及变态反应的发生中有一定作用。一项综合了33项研究的meta分析表明,新生儿接种Hep B后抗-HBs抗体阳性率 >10 m U/ml的比例由5年后的75%下降至20年后的20%,但极少证据表明, 这些接种者受到HBV感染[17]。一随访研究表明,Hep B接种并获得满意抗体水平后,免疫保护作用将持续存在,即使在其后抗体水平降低至不能检出时,该保护作用依然持续存在[11]。这充分说明了Hep B的免疫效果除了有体液免疫记忆以外,良好的细胞免疫记忆也提供了较强的支撑。

Hep B的细胞免疫和IFN-γ 有关。夏国良等[15]通过测定Hep B-B免疫儿童外周单核血细胞(PBMC)特异性细胞免疫增殖反应,发现与未免疫的对照组相比,免疫接种者PBMC对r HBs Ag的增殖反应强度和IFN-γ 水平均更高,提示存在特异的细胞免疫,且记忆细胞增殖免疫反应的强度还与抗体背景相关。

Hep B的细胞免疫和白介素也密切相关。牛微等[18]通过分析Hep B弱 / 无应答者 外周血单 个核细胞 (PRMC)中剔除CD4+CD25+ 调节性T细胞(简称Treg细胞)和不剔除Treg细胞,用HBs Ag诱导,检测其培养上清中IL-4分泌水平和抗-HBs的产生水平后发现,不剔除Treg细胞的PBMC经HBs Ag体外被诱导后,其培养上清中IL-4和抗-HBs产生水平弱应答和无应答组与强应答组相比,前者明显低下(P<0.01)。提示Treg细胞与Hep B弱 / 无应答具有一定关系。它可能是通过抑制Th2的极化而影响B细胞的抗体应答。Kong发现Hep B接种后正常应答者组中抗-HBs滴度分别与IL-2和IL-6呈正相关[24]。因而Hep B接种后无 / 弱应答者的发生可能与被接种者体内IL-2 、IL-6活性水平有关。

Lu等[20]对台湾6 156名新生儿时期全程接种Hepb-B的高中生进行筛查,发现有872名对象在接种后15-18年后对疫苗的免疫应答缺失。进一步研究发现: 这些免疫应答缺失的人群在加强免疫后仍然有29.2%的对象anti-HBs<10 m U/ml。这与Chinchai等[21]在泰国的研究报道类似。前一项研究通过相关回归分析后认为免疫应答缺失与IFN-γ 和IL-5水平明显相关。 而后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相反,他们认为免疫应答缺失不与IFN-γ 和IL-5等细胞因子直接相关,而是与个体体内T细胞的数量、检测T细胞相关因子的时间、个体不同的HLA因素等相关。以上例子表明细胞免疫与Hep B免疫应答缺失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免疫失败

尽管Hep B全程免疫接种的保护效果已得到广泛的认同,还是有5%~10%的儿童在接种后仍感染了HBV[22,23]。病毒变异和母亲血清病毒载量被认为是影响免疫失败的最主要因素。

HBV变异(S区变异,C区变异)可以导致免疫失败[24~25]。由于现在使用的Hep B主要是针对HBV表面抗原蛋白产生作用的,一旦其S区发生变异,疫苗将失去对病毒的免疫作用。Zhu等[26]分析了106例免疫失败的儿童HBV S变异株的感染, 发现乙肝主被动联合免疫失败儿童中30%存在S区基因变异。这些免疫失败儿童中HBV DNA阳性99例(93.4%),其中有30份 (30.3%)与探针不杂交。选择11份进行序列分析,其中10份存在核苷酸变异伴氨基酸改变,分别位于氨基酸残基113 (S→T、T→P)、126 (I→T)、127 (P→T)、131 (N→T)、143(S→T)、161(Y→F)和175(L→F)。此外一对母婴测序结果显示其序列完全一致,即131和161位氨基酸均被取代,提示HBV变异株可经母婴传播。

孕妇血清病毒含量也同样影响新生儿的免疫应答。Liu等[27]发现,母亲的HBV高载量(≥107copies/ml) 是疫苗免疫失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母亲的病毒载量低于105copies/ml时,垂直传播的危险性较低,但是随着病毒载量的升高,危险性也随之增加。Wang等[28]通过研究发现,HBV携带儿童的母亲较非携带儿童的母亲而言,携带HBV儿童母亲的平均病毒载量 (约2.39×106copies/ml) 要高于非携带HBV儿童母亲 (2.14×105copies/ml)(P=0.04)。 Song等[29]在韩国也得到相似结论,并进一步提出,母亲的HBe Ag情况和HBV载量必须在产前进行鉴定,从而可以筛查出HBV感染和疫苗免疫失败的高危产儿。对于HBs 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婴儿出生24 h内及时接种Hep B是目前阻断HBV母婴传播、减少新生儿免疫失败的最有效方法,可减少90%以上的由HBs Ag阳性母亲传给子女的发病数[30]。

5结论

乙肝免疫策略研究表明,无论是Hep B-B或是基因工程Hep B疫苗均对降低乙肝发病率、提供保护性抗体有显著的效果。相比Hep B-B,基因工程Hep B的最大优点在于它采用合成的方法制备,不含血液成分,不会导致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更安全。在考核Hep B效果时, 抗 -HBs阳性率仅是一个间接参考指标,更多的学者更愿意考虑免疫人群的HBV感染情况的变化[16]。研究证实,在接种Hep B后,anti-HBs水平随接种者年龄的增长而下 降 ,但免疫人 群的HBV感染率( 即HBs Ag和抗 -HBc阳性率)未见明显升高。但不可忽视的是,接种Hep B后仍然有5%~10%的个体出现免疫低应答或无应答。有学者认为,影响anti-HBs滴度和持久性的因素可能为人口流动增加、接种时的年龄、接种疫苗的剂型、疫苗的管理路径和接种免疫程序、性别、 BMI、吸烟、卫生状况、接种部位、是否输入过血制品,饮食因素、机体发育因素,新生儿月龄、是否早产、母亲HBs Ag、HBe Ag是否双阳性,HBV隐匿性感染、宫内感染,遗传因素如HLA亚型等[14,31,32,33,34,35,36]。对这部分免疫低应答或无应答的人群进行加强免疫后,抗体反跳的幅度与加强免疫的次数呈正相关,提示除体液免疫外,Hep B存在细胞免疫。对Hep B细胞免疫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Hep B的细胞免疫可能与IFN-γ、TNF-α、IL-2、IL-4、IL-6等细胞因子有关,更有学者建议为了降低Hep B接种后无弱应答者的发生率,可以在注射Hep B的同时注射少量IL-2或IL-6等细胞因子充当佐剂以提高免疫效果[14]。尽管Hep B全程免疫接种的保护效果已得到广泛的认同,还是有5% ~10%的儿童在接种后仍感染了HBV。HBV变异(S区变异,C区变异)和孕妇血清病毒含量是目前认为可能导致免疫失败的主要因素。但由于目前受细胞免疫检测技术还不成熟,检测费用昂贵,HBV免疫诊断试剂数量过少等限制,Hep B的免疫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今后可以在细胞免疫和病毒变异等方面多开展研究。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全球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乙肝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危害公众健康、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接种乙肝疫苗是现今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是人群中疫苗免疫力的持续时间和加强免疫的必要性,解决该问题对制定和完善乙肝疫苗的免疫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篇2

试验旨在评价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疫苗(rL-H5)免疫鹌鹑后的`抗体效价,为该疫苗能否应用于鹌鹑禽流感和新城疫免疫预防提供依据.经试验,rL-H5以不同剂量经饮水或皮下注射,分别免疫10~40日龄无母源抗体的鹌鹑后,禽流感H5、ND免疫抗体效价水平很低,未能有效诱导针对禽流感和新城疫的抗体反应.

作 者:曹生福 韩水永 俞国乔 梁红昶 杜勐侃 倪柏锋 金彪 赵军 朱凤君 作者单位:曹生福,韩水永,梁红昶,杜勐侃,金彪,赵军,朱凤君(杭州市萧山区农业局,杭州萧山,311203)

俞国乔,倪柏锋(浙江省畜牧兽医局)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篇3

【关键词】不同剂量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34-02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也属于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接种乙肝疫苗的研发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是目前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为有效且简单的方法,而判定预防乙型肝炎有效的标准为测定表面抗体[1]。因此,本文选取2014年9月于我县景东中学160例新入校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组、B组、C组以及D组,每组40例。按照0、1以及6个月的免疫程序分别对研究者分别接种两种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1个月后比较4组研究者的检测血清抗-HBs阳转率、抗-HBs平均几何滴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于我县景东中学160例新入校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组、B组、C组以及D组,每组40例。A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5-18岁,平均年龄(16.51±1.02)岁。B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6-18岁,平均年龄(16.94±1.01)岁。C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4-18岁,平均年龄(15.95±1.23)岁。D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5-18岁,平均年龄(16.63±1.32)岁。四组研究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血清中的HBsAg、HBeAg、抗-HBe、抗-HBc以及抗-HBs均为阴性;②所有研究者均无乙肝疫苗接种禁忌症,且无乙肝病史;③所有研究者均签署知晓同意书。

1.2 一般方法

1.2.1 不同剂量重组疫苗接种剂量

A组采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规格为10μg/1mL,接种剂量为10μg×3次;B组采用重组CHO乙肝疫苗,规格为10μg/1mL,接种剂量为10μg×3次;C组采用重组CHO乙肝疫苗,规格为20μg/1mL,接种剂量为20μg×3次;D组采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规格为20μg/1mL,接种剂量为20μg×3次。

1.2.2 免疫程序及检测方法

按照0、1以及6个月的免疫程序分别对研究者分别接种两种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研究者接种的部分均为上臂三角肌进行肌肉注射[2]。

接种疫苗前采用试剂盒用ELISA方法检测所有研究者血清中HBsAg、HBeAg、抗-HBe、抗-HBc以及抗-HBs。3针乙肝疫苗接种完成后的1个月,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定量检测所有检测者血清中的抗-HBs(IU·L-1),当抗-HBs滴度在10及以上为保护水平,滴度在2.10-9.90之间为低应答水平,滴度在1000以上可判断其为强阳性[3]。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四组患者检测血清抗-HBs阳转率、抗-HBs平均几何滴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 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 )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t值进行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四组研究者抗-HBs阳转率

所有研究者疫苗全程接种率为100%,3针乙肝疫苗接种完成后的1个月,四组研究者抗-HBs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比较四组研究者抗-HBs阳性定量检测结果

四组研究者抗-HBs阳性定量检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12.26,P<0.05)。其中A组研究者的抗-HBs GMT明显高于B组(P<0.05);C组和D组研究者的抗-HBs GMT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C组研究者抗-HBs GMT明显高于B组,两组研究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D组研究者抗-HBs GM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如表2所示。

表2 四组研究者抗-HBs阳性定量检测结果比较

组别例数抗-HBs GMT(λ/IU·L-1)

<1010.0-99.9100.0-999.9≥1000

A组40141817

B组40272011

C组40121918

D组40221521

总计1606157267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次研究者在接受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后均没有出现明显的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的现象,这说明重组乙肝疫苗对于中学生安全有效。

3 讨论

对中学生的高危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接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乙型肝炎病毒的发病,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偏远地区缺乏关于重组乙肝疫苗对中学生使用效果的观察报道[4]。本次研究中,所有研究者疫苗全程接种率为100%,3针乙肝疫苗接种完成后的1个月,四组研究者抗-HBs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研究者抗-HBs阳性定量检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A组研究者的抗-HBs GMT明显高于B组(P<0.05);C组和D组研究者的抗-HBs GMT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C组研究者抗-HBs GMT明显高于B组,两组研究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D组研究者抗-HBs GM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这说明在今后对中学生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是最佳的剂量应该控制在10μg[5]。除此之外,本次研究者没有出现明显的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的现象,这说明重组乙肝疫苗对于中学生安全有效[6]。

综上所述,重组乙肝疫苗对中学生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安全有效,并且对中学生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是最佳的剂量应该控制在10μg。

参考文献:

[1]张卫,林长缨,韩莉莉等.不同剂量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成年人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7):767-770.

[2]徐密琴,钮志林,俞静等.青年人接种不同剂量、不同产地乙肝疫苗后免疫效果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5):2905-2906.

[3]谢红,张豫芝.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1):74-75.

[4]孙莲英,庞志钊,张文英等.不同剂量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J].中国计划免疫,2010,12(4):262-263.

[5]单金华,袁钦发,雷满根等.不同剂量CHO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联合HBIG阻断母婴传播效果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3,10(6):842-845.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2月, 在我院分娩的90例早产儿 (胎龄>30周, 体重>1000g) , 除严重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败血症等病例, 随机分为A、B、C三组, 每组30例;A组采用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 (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2003090106) 5μg/次接种, B组采用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10μg/次接种, C组采用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 (大连高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2003100101) 10μg/次接种。各组早产儿性别、自然分娩率和母乳喂养率、平均胎龄和出生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另随机选择我院出生体重2500~3900g、孕38~41周的健康足月儿60例作为正常对照, 按照接种疫苗不同随机分为D组、E组, 每组30例。见表1。

1.2 研究方法

三组患儿分别在出生后24h内上臂三角肌内免疫接种首剂重组乙肝疫苗, 免疫程序为0、1、6个月三针法, 乙肝疫苗A组为5μg、5μg、5μg, B组为10μg、10μg、10μg, C组为10μg、10μg、10μg。正常对照的D组接种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5μg、5μg、5μg, E组接种汉逊酵母乙肝疫苗10μg、10μg、10μg。

1.3 观察指标

免疫后72h内观察局部和全身反应情况, 每天2次测肛温, 观察奶量完成情况及可能的副反应。末次接种后1个月时采静脉血0.5mL, 及时分离血清保存于-80℃以下待检。用Elecsys-2010型电化学免疫分析仪 (罗氏公司, 瑞士) 测定血中Anti-HBs滴度, 采用放免法检测HBsAg, 试剂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用Anti-HBs平均几何滴度表示Anti-HBs平均值。Anti-HBs滴度>10mIU/mL视为阳性, Anti-HBs滴度>100mIU/mL为强应答, 10~100mIU/mL为弱应答, <10mIU/mL为无应答。对比观察各组Anti-HBs滴度及乙肝疫苗抗体阳转率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组患儿未见明显局部与全身反应, 均顺利完成临床试验。A、B、C三组的Anti-HBs滴度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A、B、C三组的Anti-HBs滴度明显低于D、E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A、B、C三组的乙肝疫苗抗体阳转率均低于D组和E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B组的乙肝疫苗抗体阳转率高于A、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D、E组比较, *P<0.01;与B组比较, # <0.05。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卫生问题, 全球约有3.5亿HBV携带者, 母婴传播为HBV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 新生儿感染HBV, 85%发展为慢性HBV携带者[2]。足月新生儿和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后, 有80%~90%的人可产生anti-HBs, 免疫效果显著, 但对于早产儿的免疫情况国内外有较大争议。我国现有的乙肝疫苗接种计划中对于体重2500g以下新生儿如何接种, 尚无明确规定, 有人建议体重达2500g以上才接种[3] 。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与疫苗的种类及受种者的性别有关系, 有报道男性接种成人接受常规剂量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酿酒酵母乙肝疫苗, 女性则2种疫苗效果均好。

研究儿童的不同种类的国产基因重组疫苗的血清学效果, 资料表明:在既往接种过乙肝疫苗、且HBV感染指标阴性的儿童415名;其中男性241名, 女性174名, 年龄2.5~6.4岁, 平均 (4.6±0.7) 岁;儿童加强免疫乙肝疫苗后抗体阳转率为96.60%~100.00%, 平均98.31%, 不同种类国产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抗体阳转率和Anti-HBs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

目前, 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成为全球控制乙肝流行的主要策略。过去的10余年中, 血源乙肝疫苗在儿童中的应用, 对于控制乙肝的传播与流行、减少HBsAg携带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取代血源乙肝疫苗后, 有关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远期免疫效果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由于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应用时间较短, 在各个地区使用的起始时间不同, Anti-HBs检测方法和试剂也不尽一致, 但从现有的文献看, 新生儿应用重组乙肝疫苗 (酵母) 有较好的近期保护效果和免疫原性, 与以往使用的血源乙肝疫苗效果相当。

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多样性, 为人群免疫有了更多的选择。虽然不同种类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一些生物学特性有所不同, 但都有良好的安全性, 以及具有可以大量生产和降低成本等特点。目前对不同重组疫苗在早产儿的免疫效果研究不多, 本研究三组受试早产儿的体重、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故其血清免疫学效果主要由疫苗的种类决定, 研究表明, 两种重组疫苗接种的早产儿的乙肝疫苗抗体阳转率明显低于正常足月儿的免疫效果, 表明早产儿接种后的免疫反应性较足月儿差。有报道, 早产儿孕周、出生体重与抗体滴度之间无相关性, 尽管30~33周的早产儿强应答百分比低于足月儿, 但并非孕周与出生体重低的早产儿抗体滴度均低, 抗乙肝免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与自身的免疫功能状态及遗传特性有关[5]。

在三组早产儿受试者中, 两种重组疫苗的Anti-HBs滴度没有明显差异, A、C组以常规剂量接种, 两种重组疫苗的抗体阳转率效果相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B组以三针法, 10μg剂量的免疫程序行免疫接种, 其抗体阳转率最高, 表明对高剂量的反应性优于低剂量。有报道, 高剂量免疫接种在体重低于2000g的早产儿中效果更显著[6]。本研究也表明10μg/次剂量的免疫效果优于5μg/次, 高剂量HBVac能提高出生体重低于2000g的早产儿对HBVac的反应。

综上所述, 常规剂量的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与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在早产儿身上的免疫效果是一致的, 提高酿酒酵母乙肝疫苗的剂量可增加早产儿的免疫应答。

参考文献

[1]李河民, 梁争论, 张华远.关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原性的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5 (25) :378.381.

[2]江淑爱.早产儿基因重组乙肝疫苗不同接种程序的免疫应答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 2005, 23 (7) :450.451.

[3]Dangio CT, Hall CB.Ti ming of vaccinationsin prematureinfants[J].Bio Drugs, 2000, (5) :335.346.

[4]龚晓红, 王富珍, 吴疆, 等.不同种类国产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原性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 2007, 23 (4) :316.318.

[5]周金莉, 邵新环, 张示渊, 等.不同孕周早产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反应性[J].临床儿科杂志, 2008, 26 (1) :48.50.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篇5

【关键词】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VP1-ELISA;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1 前言

口蹄疫是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发热性传染病[1],给世界畜牧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1974年,国际兽疫局(OIE)将该病列为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18个A类疾病之首,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该病的发生与流行[2,3] 。目前对该病的防制主要是采取禁运、紧急屠宰和强制性免疫接种措施,而疫苗免疫是最主要的也是最经济的手段。细胞灭活苗一直作为控制口蹄疫发生与流行的常规疫苗[4],虽然细胞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效力,但由于细胞苗的抗原生产难以准确定量,而且该产品的自身缺陷使之无法克服过敏等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和生物安全隐患问题[5],同时,疫苗的使用也会严重干扰口蹄疫的诊断,故许多科学家把寻找安全性好、免疫力高和抗原覆盖广的新型疫苗作为现在口蹄疫疫苗研究的主要方向。口蹄疫病毒的衣壳蛋白VP1是其最主要的抗原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的主要成分[6]。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采用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在体外人工合成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中最主要抗原位点(合成肽),并连接人工T细胞位点,以此作为免疫原与进口佐剂混合配制成油乳剂疫苗,这种疫苗能够很好地预防猪O型口蹄疫的发生。

本试验选择了资兴市的3个规模化养猪场,应用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进行免疫试验。通过观察免疫后临床反应和测定免疫前和首次免疫后21d的抗体效价水平,对猪口蹄疫O型普通灭活疫苗与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免疫家畜后的免疫反应情况以及抗体水平进行比较。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猪场

资兴市的3个规模化养猪场,分别是资兴市白廊乡的欧克亮养殖场(A场)、欧全春养殖场(B场)和欧植亮养殖场(C场)。

2.1.2 试验动物

选用品种、来源相同的同一批仔猪(60日龄左右),共240头。

2.1.3 试验疫苗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1012005;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国内某知名企业生产,批号为1012002。

2.1.4 检测试剂盒

猪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抗体ELISA诊断试剂盒,批号为201012004,上海优耐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口蹄疫O型正向间接血凝试验诊断液,批号为1101008,中国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

2.2 方法

2.2.1 试验分组

每个猪场试验猪分为2组,每组40头,分别接种猪口蹄疫灭活疫苗与猪口蹄疫O型多肽苗。

2.2.2 免疫时间与剂量

试验从2011年2月开始,即开始60日龄首免,免疫剂量按说明书使用。

2.2.3 血样采集

首免前采血检测母源抗体水平,免疫后21d采血检测抗体水平。

2.2.4 检测方法

母源抗体和灭活疫苗的抗体使用猪口蹄疫O型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按照NY/SY 150-2000操作;免疫合成肽疫苗的抗体使用猪O型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抗体ELISA试剂盒检测。

2.2.5 判定标准

按农业部《2011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进行,猪O型口蹄疫抗体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的抗体效价达到1∶32即为合格,VP1结构蛋白抗体ELISA检测结果根据试剂盒规定判定。

3 结果

3.1 接种疫苗后的猪群反应

免疫口蹄疫O型传统灭活疫苗的A场、C场分别有2头仔猪出现过敏反应,其他猪无明显的反应,采食量在免疫后前3d稍有点下降。免疫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猪未出现应激反应,免疫后的采食量无明显的变化。

3.2 母源抗体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结果

检测未免疫的240份血清,抗体效价达到1∶32的为0份。

3.3 免疫传统灭活疫苗后的抗体检测结果

检测的120份血清中,效价达到1∶32的有69份,免疫合格率为57.5%。其中A场的40份血清中,有25份的抗体效价达到1∶32,免疫合格率为63%;B场的40份中,有20份血清的抗体效价达到1∶32,免疫合格率为50%;C场的40份中,有23份血清的抗体效价达到1∶32,免疫合格率为58%(结果详见表1)。

3.4 VP1结构蛋白抗体ELISA检测结果

4 讨论

(1)从此次试验的整体结果来看,A场和B场的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接种疫苗21d后,免疫口蹄疫合成肽疫苗的总体合格率(91.67%)明显要高于传统的灭活疫苗的合格率(57.5%),同安徽[7]、上海[8]等动物疫控中心所得到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表现出了合成肽苗良好的免疫原性。此次试验只选取了3个场地进行试验,口蹄疫合成肽疫苗还有待进一步推广,以积累更多的数据评价合成肽疫苗的效果。

(2)从接种后的临床反应来看,接种合成肽疫苗的猪均未出现过敏反应,免疫后的采食量无明显的变化,这说明接种合成肽疫苗对猪群基本无副反应,其主要原因是合成肽疫苗的核心抗原为人工合成的多肽,无细胞碎片等杂质,更无小牛血清等异体蛋白。从其他地方使用的情况来看,免疫合成肽疫苗后也很少出现大的不良反应,对妊娠母猪也没有导致流产、早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情况出现,对产仔成长也没有影响[9]。

nlc202309030659

(3)试验同时还发现,VP1结构蛋白抗体ELISA诊断试剂盒比较适合用于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抗体检测,不适合传统全病毒灭活疫苗的检测,而正向间接血凝诊断试剂对合成肽疫苗的检测没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是因为正向间接血凝诊断试剂的致敏抗原非纯净病毒粒子,而是含大量的细胞蛋白,故而特异性不好;同时,其致敏抗原是全病毒粒子,检测的抗体是全病毒结构的多克隆抗体,通过它们检测结构蛋白中微小的多肽抗体的敏感性显然远远不够。因此,合成肽疫苗的抗体检测必须使用VP1结构蛋白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

(4)口蹄疫作为世界关注的A类动物传染病,其最主要的防治措施就是进行疫苗免疫,免疫接种后的抗体监测也尤为重要。传统灭活疫苗很难通过首次、二次免疫检测到中和抗体,但可以产生有效的保护力,而免疫群体抗体的有无和高低与保护力之间缺乏相关性,目前还无法对灭活疫苗免疫质量进行有效评价,这是目前猪口蹄疫免疫的一个难点[10]。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可用专用的试剂检测出免疫抗体,可以通过抗体检测评价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与传统灭活疫苗相比,在免疫血清抗体监测方面显然更有意义。

5 小结

免疫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可用VP1-ELISA检测,抗体阳性率达到91.67%;免疫口蹄疫O型高效灭活疫苗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免疫合格率为57.5%。由此可见,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要优于传统灭活疫苗。

参考文献

[1]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97-421.

[2]King A M G, Underwood B 0,Mccahon D, et a1.Biochemi calidentification of viruses causing the 1981 outbreak of foot and mouth in the UK [J].Nature,1981,293:479-480.

[3]张永光,刘湘涛,朱长光等.2006年口蹄疫发生趋势预测分析及其防控对策[J].中国兽医科学,2007,37:619-622.

[4]卢永干.我国口蹄疫灭活疫苗生产工艺的技术进步[J].中国兽医科学,2007,37:948-950.

[5]朱海霞,张强,颜新敏等.猪口蹄疫疫苗免疫接种副反应[J].中国兽医科学,2007,37:1067-1068.

[6]Kitson J D, McCahon D,Belsham g J. Sequence analysis of monoclonal antibody resistant mutants of O 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evidence for the involvement of the three surface expose capaid proteins in four antigen sites [J]. Virology, 1990,179,(1):26-34.

[7]占松鹤,朱良强,刘华等.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及猪O型口蹄疫高效灭活疫苗免疫效果对比试验[J].中国动物检疫,2008,25:22-24.

[8]徐新红,刘佩红,屠益平等.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J].规模养猪,2008:40-41.

[9]王政清,邵永昌,厉从志等.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主要特点[J].河南畜牧兽医,2008,29(3):31-32.

[10]朱凤霞,陈 奎,罗志忠等.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的免疫效果调查[J].河南畜牧兽医,2008,29(5):8-9.

作者简介:

曹任辉 1982年,男,汉族,畜牧兽医专业本科学历,现就职于湖南省资兴市畜牧兽医水产局,为助理畜牧师职称,QQ及邮箱:8351895@qq.com。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篇6

奉贤区是上海地区水禽饲养量较大的一个区,特别是在奉贤区的东部地区,白羽肉鸭的饲养量更是非常可观。但实际生产中经常会出现白羽肉鸭首免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后免疫效果较差、免疫抗体水平较低的现象,这给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综合防控带来了隐患,也给基层兽医站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工作的宣传和推动带来了负面影响。为弄清目前白羽肉鸭免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后低免疫反应的症结所在,笔者在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组织实施了白羽肉鸭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效果的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在上海市奉贤区四团镇随机选择一专业养殖户的一栋棚舍作为试验的基地。该专业养殖户已有多年养殖白羽肉鸭的经验,工作责任心强,试验过程中的日常管理工作由该养殖户负责。由上海市云福种鸭场提供白羽肉鸭苗鸭,2007年6月25日出雏。该批苗鸭的种鸭已经过了3次禽流感H5N1疫苗的免疫,免疫抗体日常检测结果合格。试验用疫苗为重组H5N1禽流感灭活疫苗,来源于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批号2006348。试验用检测试剂为H5N1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诊断试剂,来源于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批号为2007050704。

1.2 试验方法

1.2.1 分组。

参与试验的白羽肉鸭分别在1日龄和6日龄时采集20份血样检测母源抗体,并于6日龄采样后,将所有试验鸭随机分成A、B、C、D、E等5组,每组40羽。

1.2.2 免疫。

试验鸭于11日龄时,每组分别采取20份血样后,按照A组每羽0.5mL、B组每羽0.5mL、C组每羽0.8mL、D组每羽1.0mL的剂量,按规范的操作方法分别对4个试验组颈部皮下注射试验用疫苗;E组作为对照组,不免疫。B组试验鸭于41日龄时,按每羽1.0mL剂量以胸部肌肉注射途径强化免疫1次,其他3组不做加强免疫。

1.2.3 采样。

所有参与试验的5个组分别在11日龄、16日龄、21日龄、26日龄、31日龄、36日龄、41日龄、46日龄时,每组分别采取20份血样,分离血清后冷冻保存。46日龄采血后,A、C、D等3组试验结束。B组和E组分别在51日龄、56日龄、61日龄、66日龄、71日龄时,每组继续分别采取血样20份,分离血清后冷冻保存。71日龄采血后,B组和E组的试验也同时结束。

1.2.4 检测。

该次试验的所有血清样品,由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诊断中心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I)进行检测。个体血凝抑制效价达到log25的判定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阳性。群体免疫抗体阳性率达到70%的判定为群体合格。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组禽流感一免后抗体阳性数和平均效价

该次试验1日龄和6日龄的各20份血样检测结果无阳性样品,血凝抑制平均效价分别为0.07和0.05,母源抗体较差。各组禽流感一免后免疫抗体(至46日龄)的阳性数见表1和图1。各组禽流感一免后免疫抗体平均效价见表2和图2。由表1、表2和图1、图2可知,B组和C组的免疫效果最佳,一免后的抗体阳性数和平均效价稳定上升,至46日龄时,2个组的阳性数指标和平均效价指标均达到了合格要求;A组和D组的表现则相对较差,2项指标均未能达到合格要求,且至41日龄时,这2个组的各项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

2.2 各组禽流感二免抗体检测结果

禽流感二免的抗体检测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B组在进行加强免疫后,抗体水平又有了明显提高,至二免后10d,20份样品的免疫抗体全部达到阳性标准,平均效价也达到了8.9的高位,且维持时间也较长,至该次试验结束时,该组的所有样品仍全部达到阳性标准。E组(对照组)的抗体情况未出现较大的波动,说明试验期间该批鸭未受到禽流感野毒干扰。参与该次试验的200羽白羽肉鸭的成活率大于95%。试验期间未发生任何疾病,每组正常死亡数小于2羽。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白羽肉鸭对禽流感疫苗的免疫比较敏感,通过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的二次免疫能得到较高的免疫抗体。由于白羽肉鸭的饲养周期较短,一般50日龄左右已出售,因此很难做到禽流感二免。但在实践操作中,如能规范实施禽流感一免,也能得到较好的免疫抗体。虽然种鸭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免疫抗体水平达到了合格的要求,但试验鸭的母源抗体水平则较低,同时由于白羽肉鸭的生长速度较快,故建议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对白羽肉鸭可适当提早首免日龄。试验中首免0.5mL和0.8mL剂量的2个组,均得到了较好的免疫抗体,说明首免剂量在0.5~0.8mL之间是完全合理的。但首免1.0mL剂量的D组的抗体水平反而较差,可能与应激和免疫麻痹等因素有关,确切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对白羽肉鸭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白羽肉鸭如能按照免疫程序规范实施免疫操作,能够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首免剂量以0.5~0.8mL为宜。

关键词:白羽肉鸭,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胜安,王勇,何建强,等.不同免疫方式对白鸭禽流感免疫效果的研究[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7(9):2-3.

[2]金大春,肖剑,王跃川,等.H5亚型禽流感疫苗对蛋鸭免疫效果影响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08,35(4):96-98.

[3]刘宇卓,李银,张敬峰.H9亚型禽流感病毒NJ01株动物回归试验前后生物学特性比较[J].江西农业学报,2008(9):102-104.

[4]占松鹤,刘华.不同家禽红细胞悬液检测水禽禽流感抗体对比试验[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5):11-13.

[5]兰玲,盛卓君.新疆地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免疫抗体监测[J].中国动物检疫,2007(2):35-36.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篇7

1 临床资料

电子检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 将有关接种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的保护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

2 结果

2.1 免疫效果研究

2.1.1 保护率研究

对轮状病毒预防效果的研究用得最多的方法是疫苗保护率的前瞻性研究。已检索到的5篇论文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研究疫苗保护率都在74%以上, 最高达86.4%。但柏凌云等的研究结果[8]保护率却仅为46.8% (表1) 。从保护率角度看, 国产轮状病毒口服疫苗还是具备较好的免疫效果的。

2.1.2 疫苗接种对临床表现的影响研究

共检索到4篇论文通过轮状病毒疫苗接种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表现研究轮状病毒疫苗的保护作用。各研究者均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 采用的临床程度评价指标有两类。

一类以服苗后仍然发病的病例临床表现与对照组对比来显示疫苗的保护作用。其中李泸莎的研究结果服苗组仅有2例发病, 临床分型全部为轻型 (100.0%) ;而对照组轻、中、重型病例分别占53.8%、38.5%、7.7%。服苗组病例显著轻于对照组[3]。

杨卫国等[9]的研究方法稍有不同[9], 以重症病例和需住院治疗病例所占的比例作为临床程度评价指标。其中杨卫国的研究结果服苗组病例中重症病例占8.43%, 需住院治疗病例占20.3%;对照组病例中重症病例占24.4%, 需住院治疗病例占35.4%。柏凌云的研究结果[8]则服苗组病例中重症病例占1.22%, 需住院治疗病例占13.41%;对照组病例中重症病例占8.70%, 需住院治疗病例占41.42%。见表2。

以上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显示轮状病毒疫苗服苗后即使仍患了轮状病毒肠炎, 患病时间显著比对照组短。

另一类研究以病例患病时间作为评价病例临床程度的指标。章笑安、柏凌云、杨卫国等的研究结果均显示服苗组患病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见表3[5,8,9]。

2.1.3 服苗后抗体增长研究

通过测定轮状病毒疫苗服苗后人体特异性抗体的增长情况, 能够比较精确地评价疫苗免疫效果, 是各种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的常用方法。刘东磊等[7]用中和试验方法对112名儿童服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轮状病毒疫苗后血清轮状病毒Ⅰ、Ⅱ、Ⅲ、Ⅳ、LLR型的特异性抗体进行了检测。定性检测结果各型抗体阳转率分别为75.00%、66.67%、63.16%、75.86%、76.47%。定量检测各型抗体四倍增长率分别为60.38%、50.94%、45.28%、52.83%、47.17%。显示国产轮状病毒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2.2 安全性研究

疫苗的使用对象是健康人, 因而其安全性显得特别重要, 相关的研究亦有不少。已检索到沈国红等的4篇研究论文。归纳各研究者的报导, 轮状病毒口服疫苗的副反应有体温反应和消化道反应两类。

(1) 体温反应: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体温反应分级方法。

沈国红等[4]将体温反应分为无反应 (<37.1℃) 、轻度反应 (37.1~37.5℃) 、中度反应 (37.6~38.5℃) 、强反应 (≥38.6℃) 四个等级, 对410名轮状病毒疫苗服用者进行观察, 结果总反应率4.39%, 其中轻度反应率0.98%、中度反应率2.68%、强反应率0.37%。

刘东磊等[7]将体温反应分成低热 (37.6~38.5℃) 和高热 (≥38.6℃) 两级, 共观察112例轮状病毒疫苗服苗者, 结果体温反应总反应率为8.04%, 低热反应率为6.25%, 高热反应率为1.79%。

(2) 消化道反应:消化道反应比较复杂, 所以各研究的分类方法不一致。

沈国红等[4]将接种反应分为:体温37.1~37.5℃或伴轻度恶心、腹泻, 为轻度反应;体温37.6~38.5℃或伴明显恶心、腹泻, 为中度反应;体温≥38.6℃, 为强度反应。

结果有4.39%出现发热、腹泻等不良反应, 其中强反应率0.73%, 中度反应率2.68%, 轻度反应率0.98%, 均于对症治疗后3 d内缓解并消失。

章笑安等[5]的研究没有将消化道反应明确分级。共观察742例, 26例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反应率3.50%;其中轻微呕吐、腹泻9例 (1.21%) ;精神萎靡、食欲减退7例 (0.94%) ;低热5例 (0.67%) ;皮疹3例 (0.40%) ;24小时内不明原因哭吵2例 (0.27%) 。所有反应均不治自愈。

刘东磊等[7]也没有对消化道反应分级, 观察112例轮状病毒疫苗服苗者:食欲减退3例 (2.68%) 、腹泻4例 (13.57%) 、活动减少1例 (0.89%) 、精神下降2例 (1.79%) 。

(3) 对照研究:以上的研究都没有设对照组。林君芬等的研究增设了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 使研究结果更具有科学性[6]。结果如下:①体温反应。②消化道反应:服苗组:反应人数2, 反应率2.12%, 其中腹痛1人、腹痛腹泻伴呕吐1人。对照组:反应人数2, 反应率2.15%, 其中腹痛腹泻1例、呕吐1例。这个研究结果值得注意的是, 对照组与服苗组出现了几乎相同的消化道反应率, 提示可能有较多偶合病例存在机率。

3 讨论

轮状病毒性腹泻是一种世界性传染病, 全世界因急性胃肠炎而住院的儿童中, 50%~60%是轮状病毒性腹泻。该病每年造成44万~60万儿童死亡, 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目前, 国内使用的主要是兰州生物制品所生产的口服轮状病毒疫苗, 但针对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的保护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结论尚存在不一致性, 因此有必要对多个独立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和定量分析, 以明确口服轮状病毒的保护效果及安全性。

3.1 疫苗的预防效果

综合各研究结果一致显示[1,2,3,4,5,6,7,8,9], 接种国产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有效地减少或减轻轮状病毒腹泻的症状, 疫苗组的患病时间明显比非疫苗组短, 对减少严重病例的发生有显著效果。

3.2 疫苗的不良反应

以上各观察研究[1,2,3,4,5,6,7,8,9]或未设对照组、或随访期短、规模小, 观察结果显示, 接种口服轮状病毒疫苗者仅有4%~5%发生轻微发热 (37.1~37.5℃) , 或轻度腹泻等反应, 未观察到肠梗阻、肠套叠、死亡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因此, 建议继续加强大规模应用后的研究。

综上所述, 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 减少患儿家庭和社会医疗负担, 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 都将是经济和有效的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 尤其是重症腹泻的主要手段, 值得在适龄儿童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徐伟.轮状病毒疫苗预防轮状病毒性肠炎随访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内.外科版, 2009 (3) :258.

[2]崔士岭.轮状病毒疫苗口服预防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 2008 (9) :54.

[3]李泸莎.轮状病毒疫苗预防轮状病毒性肠炎效果观察[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9, 32 (2) :20-21.

[4]沈国红.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的安全性临床观察[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6, 34 (3) :13-14.

[5]章笑安.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预防轮状病毒肠炎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9) :1009-1010.

[6]林君芬.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安全性观察[J].浙江预防医学, 2012, 14 (4) :12-13.

[7]刘东磊.轮状病毒疫苗免疫效果及人体反应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 2006, 8 (3) :138-140.

[8]柏凌云.轮状病毒疫苗对小儿秋季腹泻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6) :1325-1326.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篇8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用疫苗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 (JXA1—R株) :批号—2011048, 有效至:20121021, 生产厂商: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疫苗按使用说明书的条件要求进行保存、运输和使用。

1.2 猪场试验猪的选择

在试验猪场选择74头新出生的健康仔猪作为试验猪, 其种猪群均是按程序常规免疫。试验猪随机分成4组, 组间猪的大小基本一致, 公母不分, 人工投料, 自由采食, 自由饮水, 饲养条件相同。各组猪均在25日龄分别接种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 (JXA1—R株) 。

1.3 主要实验仪器和检测试剂

采血器、注射器、全自动洗板机、酶标仪、纯水仪、生化培养箱, 微量加样器等,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抗体检测试剂盒 (5-VETPRA-013) , 法国LSI公司生产, 北京天之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销。

1.4 免疫试验方案

试验猪74头分成4组 (A、B、C、D组) , 其中A、B组为1头份免疫试验组, C、D组为2头份免疫试验组。4组同时按表一免疫程序开展猪O型口蹄疫、猪瘟等重大动物的免疫接种并进行常规饲养和管理, 在第一次免疫接种时给所有猪佩戴免疫耳标。具体分组和免疫情况见表1。

1.5 免疫接种试验

所有试验猪均在25日龄左右接种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 同时各组按表1常规开展猪口蹄疫和猪瘟疫苗免疫并分别开展二免。在接种蓝耳病疫苗后不同阶段分别随机采集各组试验猪血样检测其抗体水平。

每次采集的血样及时分离出血清, 保存在冰柜中-20℃冻存待检。

1.6 免疫反应临床观察

在接种疫苗后注意观察注射局部和猪的临床状态 (体温、精神、食欲、呼吸等) , 做详细记录。

1.7 免疫效果检测

将上述试验过程中各试验组各时段采集的血清样品, 用法国LSI公司生产的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抗体检测试剂盒 (5-VETPRA-013) , 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方法要求进行实验室检测。

d、%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分别从免疫抗体产生的快慢、抗体到达保护和高峰时间、抗体维持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客观评估2种免疫剂量的免疫效力, 确定合理的免疫接种剂量, 确保既达到免疫效果, 又经济合理使用疫苗, 避免不必要的疫苗浪费。

2.1 免疫反应临床观察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免疫试验过程中均没有出现局部和全身反应, 表明该疫苗在防疫实践中是安全的。

2.2 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用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抗体测试剂盒 (5-VETPRA-013) 检测各组猪免疫后不同时期免疫抗体效价, 各组猪免疫抗体阳性率情况见表2。

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高致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 (JXA1—R株) 免疫试验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和过敏反应, 表明该疫苗在防疫实践中安全性较好。

3.2 由于是结合项目试验开展的猪蓝耳病的免疫试验, 检测蓝耳病抗体是从首免后10 d开始。从检测的数据看, 蓝耳病疫苗接种1个月时, 接种2头份的试验猪其ELISA抗体阳性合格率能达到农业部规定的合格要求, 而接种1头份的试验猪其ELISA抗体阳性合格率达不到农业部规定的合格要求。但以后分别用2种免疫剂量接种的试验猪的免疫抗体迅速上升, 到免疫50 d时, 抗体阳性率最低的组也能达到87.5%, 到70日龄各组抗体阳性率均达最高峰100%, 并持续维持到出售前。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生产实践中高致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 (JXA1—R株) 1头份接种虽产生有效免疫保护的时间比农业部规定的到达时间略有推迟, 但随后的免疫效果很好, 100%抗体合格率能够一直维持到育肥猪出售。所以建议防疫工作实践中使用1头份剂量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接种, 以免疫苗剂量加大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和疫苗的浪费。

参考文献

[1]邓永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 (JXA1-R株) 安全性与免疫效力试验.四川畜牧兽医.2011 (07) :45.

[2]穆建平.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因及防制方法.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0 (07) :27.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篇9

关键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长期免疫效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传染性强,危害大,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接种乙肝疫苗(Hep B)是预防乙肝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血源性乙肝疫苗新生儿接种其效果已被公认,后因血源性乙肝疫苗存在血源供应紧张、成本高、血液有传播疾病的危险等缺点[1],我国在1996年以后逐渐停止使用,自1997年起全部改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为了解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长期免疫效果,我们对1997年黄浦区新生儿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后16年的免疫效果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1997年上海市黄浦区出生并全程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且无加强免疫史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免疫后第1、3、5、7、9、11、16年,按当时接种登记名册中的名单,抽取部分人发信通知随访采血,共采集血液标本1 232份(前期结果已有发表[2])。所有研究的对象在接受研究前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选择免疫规划实施前(1984—1985年)同区域人群(整群随机抽取2 124人)的乙肝血清学指标横断面调查作为本底对照[3]。

1.2 方法

1.2.1 个人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情况、乙肝疫苗接种史、是否有加强免疫史、乙肝患病史、家庭成员乙肝感染情况、个人生活行为史等。

1.2.2 实验室检测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生产。

HBs Ag、抗-HBs、抗-HBc系采用竞争法,测量包被管的CPM值。根据测得的CPM值,求定量指标S/N,公式:S/N=样本CPM/阴性对照CPM(均已扣除本底值)。又通过做标准管,画标准曲线,求得抗-HBs定量结果,单位m U/ml。抗-HBc抑制率=(B0-Sx)/B0×100%。式中BO为最大结合管(最大值)即标记抗体和抗原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最大强度,S为样品倒入包被管,样品中的抗体和抗原反应后测量的放射浓度。

以HBs Ag以S/N值≥10、抗-HBc以抑制率≥70%、抗-HBs以S/N值≥5作为阳性判断标准。

对抗-HBs进行定量检测,以m U/ml≥10计为阳性率。对所有HBs Ag阳性者或可疑阳性者均于6个月后复查1次。

1.2.3 效果考核

1.2.3. 1 免疫16年后疫苗血清学指标的变化趋势

计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后随访样本HBs Ag、抗-HBs和抗-HBc的阳性率,结合往年对出生队列的随访数据,得到阳性率随年龄增加的变化趋势。

1.2.3. 2 疫苗的保护效果

样本HBs Ag阳性率与本底水平比较,计算疫苗的保护效果。

1.2.3. 3 急性乙肝发病分析

通过疫情直报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查找1998—2014年黄浦区急性乙肝新发病例中1997年出生人群和1986年出生人群的发病情况。

1.2.4 疫苗及接种方法

疫苗为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剂量为0.5μg/0.5 ml,免疫程序同血源性疫苗按0、1、6月执行。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疫苗免疫后16 a间HBs Ag,抗-HBs,抗-HBc的变化趋势,分别做趋势χ2检验和折线图。与前1次随访阳性率、免疫前本底值比较用χ2检验。文中所有P值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后血清学变化趋势

随访16年队列中共有179人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8人(26.82%),女性131人(73.18%)。检测HBs Ag、抗-HBc、抗-HBs的阳性率分别为1.12%、1.12%、17.88%。过去16 a内HBs Ag的平均阳性率为1.22%,95%的置信区间为0.61%~1.83%;抗-HBc的平均阳性率为2.27%,95%的置信区间1.44%~3.10%。见表1。

由图1可见,HBs Ag与抗-HBc阳性率与上1次随访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χ2=0,P>0.05),在各组中均未见明显增加或减少趋势(趋势检验χ2=1.381,P>0.05;趋势检验χ2=2.488,P>0.05)。

此次检测抗-HBs阳性率为17.88%,过去16 a内抗-HBs的平均阳性率54.14%(667/1 232),95%置信区间为51.36%~56.92%。整体上历年呈明显下降趋势(趋势检验χ2=430.498,P<0.01),16年间下降了75.84%。

注:HBs 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HBc—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s—乙型肝炎表面抗体。趋势检验,Hbs Agχ2=1.381,P>0.05;抗-HBcχ2=2.488,P>0.05;抗-HBsχ2=430.498,P<0.01。

2.2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后各年抗-HBs定量检测

乙型肝炎疫苗初免后,抗-HBs≥10 m U/ml阳性率在5 a内迅速衰减,以后的衰减速度相对减慢(趋势检验χ2=93.608,P<0.01)。随访到第16年只有8.94%的儿童抗-HBs滴度水平大于或等于10 m U/ml,见表2。将抗体浓度按<1、1~9.99,10~99.99和≥100四个水平分层,免疫后16 a抗-HBs<1的占多数,为75.98%;其次是1~9.99,≥100的最少,见图2。

注:“-”表示未测;趋势检验χ2=93.608,P<0.01

2.3 与免疫前本底HBs Ag阳性率的比较

1984—1985年,在南市区(原黄浦区)整群随机抽取王家咀角里委各年龄居民2 124人,各采血3 ml,测HBs Ag、抗-HBc和抗-HBs,获得宝贵的横断面调查数据,作为本底对照,见表3。免疫组的HBs Ag阳性率较本底组的均明显下降,平均阳性率1.22%与免疫前本底组的1~20岁HBs Ag阳性率9.52%相比,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保护率为87.18%(χ2=68.083,P<0.01)

注:HBs 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2.4 1997年出生人群急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

见表4。

注:乙肝—乙型肝炎。

3 讨论

上海市黄浦区是较早获得乙肝疫苗免疫前调查资料、多年连续性观察资料及有研究经验的地区。早在1984年黄浦区(原南市区)就开展了人群乙肝病毒(HBV)感染的横断面调查,获得了宝贵的疫苗免疫前本底对照数据。当时HBs Ag阳性率为11.21%,HBV感染率为70.06%[3]。自1986年起,黄浦区对区内新生儿普种血源乙肝疫苗。1997年开始由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替代血源乙肝疫苗免疫新生儿,随即开展隔年的免疫效果随访,参与随访的对象均未进行再免疫。本次新生儿免疫后16 a的血清学随访HBs Ag阳性率仅为1.12%,16 a平均HBs Ag阳性率为1.22%。以免疫前1984—1985年的横断面调查为本底对照,与本底组的1~20岁HBs Ag阳性率9.52%相比,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保护率为87.18%,证实疫苗保护效果良好。

抗-HBs是乙肝疫苗接种后用血清学方法可测得的唯一保护性指标。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受种者的抗-HBs滴度大于或等于10 m U/ml时,就能够完全保护其不发生急性或慢性HBV感染,甚至在疫苗接种后抗-HBs滴度下降到10 m U/ml以下时,仍然具有同样的保护效果[4,5,6]。还有人认为乙肝疫苗初免后,抗-HBs滴度在1年内迅速衰减,以后的衰减速度大大减慢。完成3剂疫苗接种程序后,抗-HBs滴度水平大于或等于10m U/ml的儿童,在其接种后5~15 a,15%~50%的儿童抗-HBs滴度维持于低或不可测的水平[7,8,9,10,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随访到第16年只有8.94%的儿童抗-HBs滴度水平大于或等于10 m U/ml,HBs Ag和抗-HBc阳性率并没有随抗-HBs降低呈上升趋势。有学者认为,尽管抗-HBs滴度下降到了10 m U/ml以下,但几乎所有的接种者仍然具有抗-HBs感染的保护作用[13]。这种现象是通过特异性的B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化后形成的免疫记忆机制产生的。

为弥补上海市黄浦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欠缺的乙肝发病资料,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通过分析1998—2012年间急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1997年以后出生的对象中,无急性乙肝的发病报告。这也从侧面间接地佐证了乙肝疫苗良好的免疫效果。从全人群急性肝炎发病率、急性乙肝发病例数逐年降低,乙肝发病的控制不仅仅归功于乙肝疫苗,也与社会经济发展、卫生水平提高、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普遍使用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在免疫后16 a尽管存在抗-HBs阳性率逐年下降趋势,但均未见HBs Ag与抗-HBc阳性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与上一次跟踪结果进行比较,未见明显增加,与本底值相比仍有较高的保护率,提示疫苗的长期保护效果良好,不存在HBV感染的风险增加,故认为重组乙肝疫苗免疫后16 a没有必要加强免疫。目前应当将重点继续放在接种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和及时率上。

为了进一步研究抗-HBs低水平下机体发挥长期免疫效果的机制,今后研究可在体液免疫基础上选部分对象做免疫回忆试验或者细胞免疫。

作者声明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篇10

【关键词】麻疹减毒活疫苗; 强化免疫活动;保护水平

Nanjing pukou 1 4 years old and younger children measles vaccine aggrandizement immunity effect assessment

Lin RenPing LiDeLin. Its chau

【Abstract】objectiv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nanjing pukou 2009 8 months - 14 years old and children under Measles Live Attenuated Vaccine, Measles Vaccine Live Attenuated (MV) aggrandizement immunity activity (Supplementary Immunization noted, SIA), in serology and epidemiological effect. Methods through acquisition 0 ~ 1 year old age, 3 years old ~ ~, or 5 years, 7 ~ ~ ~, ten, 15 ~ 20 ~ age crowd, serum, detection of measles antibody,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antibody level and SIA before age group, 1-0 14 and 15 years old and above group group of measles number increase or decrease. Results after the measles antibody positive SIA 91.12%, rate of positive of antibody in each age 30-92.96%, obtain protection level (800IU/ML) a positie for 64.75%, different age groups, there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he 1-14 SIA onset age group found by 80 percent - 100%. Conclusion the measles aggrandizement immunity effect, achieve the same safety level, the 15 years old and younger than measles antibody level is low and pathogenesis, proves that the partial per bed.it age group is to eliminate the key crowd, measles epidemic disease with measles vaccination should carry out the means of prevention work. Also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follow-up of Measles Live Attenuated Vaccine, Measles Vaccine Live Attenuated (MV) aggrandizement immunity activity (Supplementary Immunization noted, SIA) and monitoring work and ensure the 2012 eliminate Measles.

【Keywords】measles live attenuated vaccine aggrandizement immunity activity level of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113-03

2009年3-4月份,根据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一安排,南京地区对所有1 4岁及以下儿童实施了麻疹减毒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 MV)强化免疫活动(Supplementary Immunization Activities, SIA),为评价强化免疫效果,我们开展了浦口区人群免疫抗体水平监测,,并对14岁及以下至1岁儿童麻疹发病情况进行评估,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人群免疫抗体水平监测: 麻疹中和抗体(IgG)、样本量按照卫生部《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1998),采集0岁~、1岁~、3岁~、5岁~、7岁~、10岁~、15岁~、20岁~每个年龄组30—50人份;采集的血清量≥0.2ML,所采集的样本点为我区的乌江、永宁、沿江、江浦高级中学的高二学生和区妇幼保健所婚检对象;

1.2麻疹发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

1.3方法:

1.3.1血清抗体检验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dent Assay,ELISA),具体为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世界卫生组织疫苗和生物制品部《麻疹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基本操作手册》和卫生部《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1998)要求方法进行检验,结果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1.3.2中和抗体阳性判断标准:,IgG≧200为阳性,≧800为达到保护水平[1];

1.3.3统计方法为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病比较麻苗SIA前中后三年中0岁组、1—14岁组和15岁及以上年龄组人群麻疹发病例数增减情况。

2结果

2.1不同性别麻疹中和抗体平均滴度及阳性率(%)差异显著性检验见表1

2.2不同性别麻疹中和抗体滴度(≧800)差异显著性检验见表2

2.3各年龄(岁)组人群麻疹中和抗体滴度几何平均数(GMT)分布图 见图1

2.4各年龄(岁)组人群麻疹中和抗体阳性率及显著性检验结果见图2

经检验各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差别显著性X2=28.540,df=7,P=0.0001,有显著性差异;经进一步两两比较,3岁~年龄组与20岁及以上组, X2=17.341,P=0.0001,差别有显著性,其它年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

2.5各年龄组(岁)人群麻疹中和抗体(≧800)阳性率及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4

2.6三个年龄组(岁)人群麻疹中和抗体阳性率及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5

2.7三年龄组(岁)人群麻疹中和抗体(≥800)占阳性构成比(%)及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6

2.7强化免疫前(2008.6-2009.3)后(2009.6-2010.3)三个年龄发病情况的变化见表7,1-14岁SIA后较之前减少3例,无病例报告。

2.8SIA前一年(2008年)与当年(2009年)和后一年三个年龄组发病例数比较见表5,SIA免疫当年较免疫前一年报告病例数数减少8例,较。

表8SIA前一年(2008年)与当年(2009年)、

后一年(0210)各年龄组报告发病例数比较表

3讨论

2005年,中国所在的WHO西太平洋区(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WPRO)承诺在2012年消除麻疹[2],2006年卫生部也制定下发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以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和监测为主的消除麻疹综合策略和措施,到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不包括输入性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国自2004年到2009年,已有27省市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省相继开展了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我区根据全省统一安排,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共接种了8个月龄到14周岁儿童6.5474万名儿童,接种率为99.96%。血清检测表明,全区1-14岁儿童的麻疹中和抗体阳性率达91.12%,尚未达到了WHO西太平洋区消除麻疹队列人群麻疹免疫力达到95%的目标,距离消除麻疹血清指标尚有距离,其中以20岁及以上成人组阳性率偏低,不到80%,这与我区麻疹发病年龄相一致。3岁及以上年龄组且的抗体阳性率最高,且与20岁及以上年龄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可能与该年龄组在1.5-2岁间的含麻苗(麻腮风疫苗)复种及本次强化免疫和20岁组的抗体自然消退有关。大于等于800达到保护水平的平均阳性率为66.19%,经检验:1-、3-、5-岁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15-、20-岁年龄组,其阳性率分别为84.48%、92.96%、84.21%、37.5%、30%,说明麻疹强化免疫可能提高小年龄组1-6岁年龄组的抗体达到保护水平,效果较明显,但不同性别的麻疹抗体阳性率及达到保护水平阳性率差别无显著性。

比较麻疹强化免疫后(2009年6月到2010年3月)较之前(2008年6月到2009年3月)的1-14岁麻疹发病例数下降了100%,比较麻疹强化免疫当年较前一年的发病例数减少了80%,免疫后一年较之前一年发病例数减少了90%。这说明我区麻疹强化免疫工作是有效的,通过提高麻疹抗体保护水平,来减少麻疹感染发病机会,可减少病例数的80%-100%,这全省2009年强化免疫84.85%-92.33%相当[3]

麻疹强化免疫早在1986年古巴率先开展以来,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控制麻疹重要策略和措施。AMRO2002年底已阻断了本土麻疹病毒的传播。AMRO采用常规免疫辅以强化免疫,麻疹死亡人数从1962年的408例下降到1993年至今的零死亡人数[5]。但我区1—14岁麻疹发病例数只占总数的3.85%-—31.25%,因此,我区的麻疹除了在抓好1—14岁麻疹强化免疫和常规免疫之外,还要加强对15岁及以上年龄组和1岁年龄组以下儿童麻疹防制工作,积极开展15岁及以上年龄组麻疹发病规律研究,通过学习其它地区开展的实施成人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偿试工作,以降低成人麻疹发病率,还可以通过提高胎传抗体,降低婴儿麻疹发病率和探索麻疹疫苗初免疫程序提前到8月龄前,以降低1岁年龄组以下儿童发病率。

参考文献

[1]WHO.Serion ELISA classic Measles Virus IG[s].2003

[2]WHO.Mealses climination,hepatitis B control and poliomyclitis eradication [S] .Manila,WHO Regional Committee for WEST Pacific,2005.WPR/RC56.R8.

[3]陶红,刘元宝,陆培善等,江苏省2009年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效果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0,16(6):488

[4]Gindler J,Tinker S,Markowwitz l,et al.Acute measlesmotar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1987-2002[J].J Infect Dis,2004,189(suppl 1):S69-S77.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篇11

1 材料

1.1 抗体

新城疫高免卵黄抗体, 购自吉林农业大学动物医院, 血凝抑制 (HI) 效价为28, 批号为070401。

1.2 疫苗

新城疫油佐剂灭活疫苗, 按照马闻天等[3]报道的方法自行制备。

1.3 试验动物

海兰公雏鸡, 购自北方种鸡孵化场, 用不含抗生素的全价饲料饲喂, 隔离饲养。

1.4 主要仪器

酶联免疫检测仪, 南京华东电子管厂生产;低温冷冻离心机, 德国Sigma公司生产;全自动恒温水套式培养箱, Sanyo Electric Biomedical Co., Ltd生产。

2 方法

2.1 抗体的检测

每天抽样采血进行HI试验。待雏鸡的HI效价接近22时开始分组试验。将15日龄的雏鸡随机分为7组, 每组25只, 均分开隔离饲养。第1组皮下分点注射新城疫高免卵黄抗体和新城疫油佐剂灭活疫苗, 第2组皮下注射新城疫油佐剂灭活疫苗, 第3组皮下注射新城疫高免卵黄抗体, 第4组 (空白对照组) 皮下注射灭菌生理盐水。在免疫后第1, 2, 3, 4, 7, 10, 14, 17, 21, 28 天每组随机抽取8只鸡, 静脉采血分离血清, 参照孙建宏等[4]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新城疫抗体水平。

2.2 统计分析

应用Excel统计数据, 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试验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3 结果与分析

分组免疫后, 定期采血进行间接ELISA试验。试验结果见表1、图1。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 第4组的OD490值变化不大, 说明空白对照组成立。第1组同时皮下分点注射新城疫高免卵黄抗体和新城疫油佐剂灭活疫苗, 于注射后第1天抗体就升高,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 抗体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当于第2组和3组的叠加。

4讨论

新城疫油佐剂灭活疫苗的注射属于人工主动免疫范畴, 主要用于免疫健康动物, 而新城疫高免卵黄抗体的注射则属于人工被动免疫范畴, 主要用于发生疫病时的治疗和紧急预防。前者注射后并不能立即产生抗体, 必须有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少则3~5 d, 多则10 d或15 d, 而后者注射后立即出现抗体, 能否将两者结合起来以及怎样结合是此次试验的目的。同时注射新城疫油佐剂灭活疫苗和新城疫高免卵黄抗体, 可能是由于抗原被油膜包裹, 不能与相应的抗体接触, 致使不出现中和反应, 导致注射后就出现高抗体水平的现象, 等到被动抗体水平下降后主动抗体就出现了。因此, 在新城疫发生时, 可以采用新城疫油佐剂灭活疫苗与新城疫高免卵黄抗体联合应用的方式, 以达到治疗和紧急预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月凤.鸡新城疫的近期发生特点及防治[J].畜禽业, 2007 (1) :22-24.

[2]ZHANG X F, ZHANG X W, YANG Q.Effect of compound mucosal immune adjuvant on mucosal and systemic immune responses in chickens orally vaccinated with attenuated Newcastle-disease vac-cine[J].Vaccine, 2007, 25 (17) :3254-3262.

[3]马闻天, 徐翠华, 李慧娇.鸡新城疫灭能苗研究[J].家畜传染病, 1984, 4 (2) :1-5.

上一篇:课堂模型下一篇:温度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