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规划疫苗儿童

2024-06-20

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共11篇)

免疫规划疫苗儿童 篇1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儿童接种疫苗公示

根据卫生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五部委《关于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通知》精神,在现行全国范围使用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实行预防接种。依据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扩大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现将具体实施对象公示如下:

一、实施原则: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分步实施。

甲肝疫苗、麻腮风、无细胞百白破等疫苗暂不能满足全部适龄儿童接种,随着疫苗供应量的增加,逐步扩大实施范围。

二、接种对象

1.现行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按照免疫程序,所有达到应种月(年)龄的适龄儿童,均为接种对象。

2.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其接种对象为规定实施时间起达到免疫程序规定各剂次月(年)龄的儿童。

三、实施时间:2008年7月1日起实施。

四、接种要求 1.甲肝疫苗

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18月龄接种,即2007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适龄儿童。

2.流脑疫苗

流脑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6—18月龄接种2剂次(2剂间隔3个月)A群流脑疫苗,即2008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适龄儿童。3周岁即2005年7月1日以后出生的适龄儿童,6周岁即2002年7月1日以后出生的适龄儿童,各接种1剂次A+C群流脑疫苗。

3.乙脑疫苗

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即2007年11月1日以后出生的适龄儿童和2周岁即2006年7月1日以后出生的适龄儿童,各接种1剂次。

4.麻腮风疫苗(麻风、麻腮、麻疹疫苗)

目前,麻腮风疫苗供应不足阶段,使用含麻疹成分疫苗的过渡期免疫程序。8月龄即2007年11月1日以后出生的适龄儿童。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麻风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18—24月龄即2007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适龄儿童。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麻腮风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腮疫苗替代,麻腮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

5.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与百白破疫苗程序相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供应不足阶段,按照第4剂次至第1剂次的顺序,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百白破疫苗。

以上疫苗在家长知情同意情况下,可选择相应的二类(自费)疫苗替代。

免疫规划疫苗儿童 篇2

我国属乙肝高发地区, 因感染乙肝病毒, 致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此种携带者率平均达10%以上。这些携带者约有30%~50%由母婴围产期传播而引起。新生儿感染后85%以上可成为持续携带者, 其中男婴5%, 女婴14%, 最终死于肝癌。应用乙肝疫苗免疫是目前预防乙肝和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最佳手段。因此, 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是可行的。乙肝疫苗的预防效果, 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乙肝疫苗在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中, 不但具有使用安全, 效果可靠的特点, 而且对广泛的社会接触和阻断母婴的HBV传播, 防止婴幼儿持续携带Hbs Ag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但在给儿童接种乙肝疫苗时, 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要早接种。 (2) 注射剂量要足。因多数婴儿出生后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阴性, 有的婴儿3个月左右时阳转, 这充分说明了分娩期HBV感染的可能性大, 因此要及时给婴儿按免疫程序进行接种。按0、1、6个月的时间, 连续注射3次。剂量为在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注射30ug, 满1个月注射第2针10ug, 满6个月注射第3针10ug。如母亲是表面抗原阳性者, 即3针都应注射30ug, 第3年后有些儿童的免疫力有所减弱或消失, 应及时给予加强接种30ug。如所有的新生儿都能按程序接种乙肝疫苗, 不久的将来乙肝就会完全可以控制。 (3) 凡发热、严重感染及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者, 应暂缓接种。 (4) 新生儿第1针必须在出生后24h内注射, 若超过48h后注射。则预防效果降低。出生后1个月仍未行注射者, 则应先检测有关乙肝指标, 证实未被感染者, 可与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HBIG) 合用。 (5) 乙肝疫苗与其他疫苗如白百破;卡介苗、乙脑疫苗等同时接种, 互相之间无干扰作用;但有人认为若与麻疹疫苗同时接种, 有可能降低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 故二者最好分开接种。 (6) 注射后局部应保持卫生, 最好3d内不要擦洗, 以免抓破引起局部感染。 (7) 注射第3针疫苗后的1~3个月, 应到医院检测保护性抗体 (抗-HBs) 水平, 以判断免疫效果。若无效者, 需行加强注射1次。 (8) 成人注射前需先检测乙肝病毒 (HBV) 指标, 已有感染, 或感染后已痊愈并产生保护性抗体者, 不需注射疫苗。 (9) 凡对福马林或硫柳汞及其他药物过敏者禁用。

我们在基层工作中, 常听到社会上有人常谈论乙肝疫苗的不少话题, 有不少人认为乙肝疫苗可以治疗乙肝, 有很多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其实治疗性乙肝疫苗是对预防性疫苗进行改进, 弥补和激发机体的某些免疫反应, 修补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缺陷, 激发机体自身产生清除病毒的能力。治疗性乙肝疫苗是对预防性疫苗实施结构改造或是添加新型佐剂来达到治疗目的的, 与我们平时进行儿童免疫所用疫苗是不同的。现在正在试验进行中的有合成肽疫苗、DNA疫苗、免疫复合物疫苗、抗体化抗原疫苗等, 这些疫苗可以增强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力, 有利于机体对病毒的清除。但是把治疗乙肝的希望寄托在一种药上是不现实的。治疗性乙肝疫苗可分为蛋白疫苗、DNA疫苗和多肽疫苗, 试验结果表明, 疫苗能够清除动物体内病毒, 有可能使人体肝炎病毒由阳性转为阴性。说的是有可能, 以前所谓的肝炎新药苦参素、双虎清肝颗粒等, 甚至贺普丁当时都在动物实验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但是用在人身上总是不尽如人意。治疗性疫苗如果研制成功, 当然治疗上又多了一种利器, 他在治疗中的作用就像战场上的引路兵一样不可或缺, 你们听说过只靠一种武器或兵种就结束战斗的么。所以抗病毒药和辩证的中药才是大部队。

综上所述, 正确使用乙肝疫苗, 不断提高群众对免疫规划的认识, 消除使用乙肝疫苗误区, 避免虚假宣传, 对基层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而且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钟世聪.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982:9.

[2]龚训良.用重组DNA技术从酵母制备乙肝疫苗—WHO会议备忘录[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1985:6.

[3]张弟.通过给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HBsAg和HBeAg携带的母亲所生婴儿乙肝携带状态的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1985:5.

[4]王爱霞, 洪迈尔, 崔小珍, 等.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的初步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1985, 3.

免疫规划疫苗儿童 篇3

自2000年以来我市新出生的儿童全部实行乙肝疫苗接种,为了观察接种乙肝疫苗对儿童免疫效果和程度,现对我市一小6~7岁320名儿童2007年9月入托前进行健康体检,做乙肝五项化验,观察接种乙肝疫苗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疫苗 使用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是—种乙肝表面抗原(HBsAg)亚单位疫苗,疫苗为白色混悬液体,可因沉淀而分层,易播散。规格为每支O.5ml,每次人用剂量0.5ml含HbsAg 5μg,依据《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标准生产和检定,由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0980007。

1.对象 在2007年9月市一小入托6~7岁320名儿童检验乙肝五项。

1.3 免疫程序 320名儿童接种卡(证)是按0、1、6个月常规乙肝免疫程序接种,全程三针。其中有35名已加强乙肝疫苗1针,均于上臂三角肌肉注射,每次1支。

1.4 检测方法 由实验室取静脉血酶法检测,试剂均在有救期内使用。

2 结果

320名儿童全都正常反应,血HBsAg阴性占100%:281名血抗-HBs阳性占87.81%:39名血抗-HBs阴性占12.19%,血HBcAg阴性占00%,血抗-HBe阴性占100%,血抗-HBc阴性占100%。

3 讨论

使用乙肝疫苗接种是控制和预防乙肝病毒传播流行的根本措施,国产重组乙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证实。从我市一小6~7岁320名儿童2007年9月入托前进行健康体检,乙肝五项情况看来,按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有较强而持久的免疫保护效果,达到预防乙肝病毒传染,不接种乙肝疫苗的容易传染乙肝病毒。现在我国已把乙肝疫苗按种纳入计划免疫,全国实行新生儿免费接种。除了加强疫苗接种外,还应注意分娩时及产后喂养对婴儿护理,避免损伤口腔、咽、气管、食道黏膜等。以免阴道分泌物及母乳中的乙肝病毒通过血管进入血循环而引起感染,此外还应注意家庭成员有乙肝病史的要严格执行入托前HbsAg检查以预防交叉感染,消除或减少乙肝患病率,提高青少年及儿童的健康水平。

免疫规划疫苗儿童 篇4

关于下发2013年全县免疫规划第一类疫苗暨

配套注射器分发和使用计划的通知

各(镇、中心)卫生院、县二院:

为切实做好免疫规划疫苗及其配套注射器的分发及使用管理工作,根据《关于下发2013年全市免疫规划疫苗分发计划的通知》(盐疾控[2013]97号)的要求,现将2013年全县免疫规划疫苗和配套注射器分发和使用计划下发给你们,请各单位认真做好2013年免疫规划用疫苗及配套注射器领取和使用计划,避免浪费。

附件:

1.阜宁县2013年免疫规划第一类疫苗分发计划

2.阜宁县2013年一次性注射器分发计划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免疫规划疫苗儿童 篇5

7.2 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项目项目工艺方案

7.3 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项目项目产品方案

7.4经营理念

7.5管理策略

7.5.1 管理目的

7.5.2 组织结构

7.5.3 管理思路

7.5.4 企业文化

7.5.5 经营理念

7.5.6 企业精神

7.5.7 人才战略

7.5.8 人力资源配置

7.6营销策略

7.6.1产业延伸策略

7.6.2 定位策略

7.6.3 定价策略

7.6.4 销售渠道

7.6.5 网络营销

7.7 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项目整体发展规划及战略

7.7.1整体发展规划

7.7.2 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项目宗旨

7.7.3 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项目发展目标

第八章 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

8.1 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项目投资

8.2资金筹措

第九章 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项目效益分析

9.1 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项目经济效益分析说明

9.1.1 经济效益分析评价的范围和依据

9.1.2 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项目的评价计算期和达到经营规模期

9.2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9.3营业收入、经营税金及附加估算

9.4总成本费用估算

9.5利润、利润分配及纳税总额预测

9.6现金流量预测

9.6.1投资项目的类型假设

9.6.2财务可行性分析假设

9.6.3全投资假设

9.6.4建设期投入全部资金假设

9.6.5经营期与折旧年限一致假设

9.6.6时点指标假设

9.7赢利能力分析

9.7.1动态盈利能力分析

9.7.2静态盈利能力分析

9.8盈亏平衡分析

9.9财务评价

9.10社会效益分析

9.10.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9.10.2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求

9.10.3 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项目建设拉动大量就业

9.10.4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第十章 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项目风险分析 10.1 政策风险及其规避方法

10.2 市场风险及其规避方法

10.3 竞争风险及其规避方法 10.4 经营管理风险及其规避方法 10.5 成本风险及其规避方法 10.6 财务风险及其规避方法 10.7 融资风险及其规避方法 10.8 社会风险及其规避方法 第十一章 结论

11.1结论

免疫规划疫苗儿童 篇6

关键词:流动儿童,疫苗接种,免疫规划

流动人口通常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而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就成为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课题,如何提升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就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

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流动儿童家长方面的因素:流动人口面临陌生的环境,再加上日常生活中基本都与其他流动人口在一起生活,逐渐形成一个小型的流动人口生活圈,与当地人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动儿童家长无法知晓疫苗接种的相关信息。流动人口来到异地以后,首先需要解决住宿与工作方面的问题,往往无暇顾及家人健康层面的因素,而疫苗接种本身就是一种对未来健康所进行的投入,但是在进行接种的时候,流动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健康者,这就导致许多流动儿童家长在自身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以前,难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儿童的疫苗接种[1]。

管理层面的因素:(1)重视程度不足:许多地区在免疫规划工作中,无论是基层的领导层,抑或工作人员,在对待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工作中都存在着不同的态度,对本地儿童的免疫工作认为是理所当然应当做好的,而针对流动儿童则是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想法,并没有针对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3)宣传存在缺失: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信息的接受不够及时,主要在于各个地区的宣传工作存在缺失,在日常宣传工作中往往都是采用传统的宣传模式,基本都局限于在疫苗接种点张贴黑板报或者宣传画,或是向前来咨询的家长发放宣传单。户外广告、传媒广告等影响力较大的形式基本上没有。正是因为这种宣传方式,往往只有本地儿童受益,流动儿童家长往往无法接受相关宣传信息。(3)没有针对流动儿童接种采取针对性方案:我国各地的免疫规划主要采用设置接种点定期开展接种的模式。对本地儿童来说,能够及时到接种点进行建卡。但对流动儿童来说,因为对当地接种情况不够熟悉,主动来到接种点进行登记的情况极为少见。然而针对这种状况,并没有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

提升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的措施与建议

重视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工作:流动人口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为流动人口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从上述层面来看,全面落实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工作,同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这就需要广大免疫规划管理层、工作人员必须要重视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将其放到足够的高度,实现对流动儿童态度的转变[2]。

改进免疫规划的宣传方法:正如上文所述,流动儿童本身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家庭经济收入难以保证、居住不稳定、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知不足以及疫苗接种信息量少都是导致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低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加大免疫规划的宣传力度。随着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加强,采用强制性的预防接种模式显然有违常理,各地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做好预防接种的宣传工作,比如通过政府出资提供一些公益性的免费宣传平台,采用现代化的宣传模式,如公交车LED显示器、政府公众号、手机短信告知等,以此来提升免疫规划宣传的覆盖面[3]。除此之外,免疫规划宣传工作是一项漫长的工程,政府应当长期坚持,使得人民群众能够意识到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多部门协同努力:正如上文所述,免疫规划是一项系统、漫长的工程,仅仅依靠接种点来开展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制定有关流动人口的管理方案,同时积极协调卫生、教育、妇联、计生以及公安等相关行政机构来共同参与到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工作中,使得流入的流动儿童信息能够及时通知接种点,同时主动通知流动儿童家长到接种点进行检查,了解其所漏种的疫苗。除此之外,教育机构应当将入学接种证查验纳入到开学日常事务中来,积极做好相应的接种证的查验工作,针对没有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疫苗接种的儿童进行及时的补种,并通过建立档案,针对儿童在校阶段的接种情况实施全面的登记、记录。

大力推广接种信息联网工程:要想提升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大力推广接种信息联网工程,采用网络化的管理模式至关重要。通过接种信息联网工程,能够有效提升疫苗接种工作的效率,尤其是针对流动儿童本身的流动性,其能够更为便捷、准确地记录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的原始档案。对流动儿童而言,只需要将相关接种信息联网,就能够查询之前接种的疫苗信息,能够在现居住地进行及时的疫苗接种。

重视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流动儿童疫苗的接种率。这就需要各地政府增加对乡、村两级工作人员的资金投入,给予充足的薪酬保障。市级卫生行政机构每年应当定期组织县、乡两级工作人员进行集中的培训教育,培训模式应当尽可能选择交流讨论的模式,主动了解基层免疫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难点,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防保医生作为疫苗接种工作的直接实施人员,其工作的态度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水平[4]。这就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对此项工作加强督促,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对出现问题的接种点予以通报,从而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与综合素质。

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是一项复杂、系统、漫长的工程,不仅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与努力,还需要通过各个行政机构的理解、支持以及配合,有效掌握流动儿童的流入与分布,同时加大免疫规划的宣传力度,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升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从近两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采取措施之前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刚刚达到90%,采取措施之后接种率可达到94%,这表明本文阐述的实施措施是可行的,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靳妍,陈怡平,王连华,等.2013年浙江省台州市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J].疾病监测,2014,29(2):105-111.

[2]杨桂荪,张晋昕,聂运洲,等.佛山市流动儿童家长对第二类疫苗的认知及儿童疫苗接种情况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2,(1):59-60.

[3]鲍建敏,任建华,胡红艳.广州市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对第2类疫苗的认知程度、儿童疫苗接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13,(2):223-225.

免疫规划疫苗儿童 篇7

存在的问题

1.外来人口中,免疫规划和儿童保健比较难管理的问题。由于90%的外来儿童家长来自农村,文化水平较低,对儿童保健及免疫规划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而且少数民族较多,很多家庭都有两个孩子,经济条件较差,认为孩子很正常,没有必要做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加之流动性大,无法了解当地预防保健部门对儿童进行系统保健及预防接种的制度和安排。

2.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往,我们对儿童保健工作只局限于量身高、测体重,凭经验观察儿童发育是否正常等简单的体检措施,不能满足儿童家长的要求。

3.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由于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缺乏认识,同时缺乏经济效益不被重视,所以使医护人员产生悲观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造成个别区域存在儿童免疫工作滞后的现象。

对 策

加强宣传与沟通:①加大宣传力度,每人管辖一个居委会,下地段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把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向新婚夫妇、育龄妇女、孕产妇及新生儿家长进行宣传,并开展育儿讲座,让大家认识到科学育儿的重要性,让家长主动加入到保健的队伍中来。②主动与居委会计划生育干部联系,了解新生儿和新迁入儿童情况,及时对家长进行访视,讲解免疫程序和保健知识。③把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及时纳入保健规范化管理中,让每一个家长都清楚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的时间地点和内容。④一旦为儿童建立了保健卡,就要提前预约保健和预防接种时间,对延期未到者进行电话或上门通知。

组织各儿童时期的家长学习保健知识:①新生儿期:指导母亲正确的哺乳方法,以维护良好的乳汁分泌,满足新生儿所需,如母乳不足或无法母乳喂养的,指导科学的人工喂养方法。②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必须有丰富的易消化的各种营养素满足需要,因此提倡纯母乳喂养4~6个月,自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为断母乳做准备,每3个月体检1次,进行户外活动(空气浴、日光浴)等,按免疫程序完成基础免疫。③幼儿期:培养幼儿自我生活能力,安排规律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3~6个月体检1次,预防龋齿,筛查听、视力异常,预防疾病及异物吸入、烫伤、跌伤等意外。④学龄前期:注意培养其学习习惯、想象与思维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游戏、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在游戏中学习遵守规则和与人交往,每年体检1~2次,进行视力、龋齿、缺铁性贫血、寄生虫等常见病的筛查和矫治,保证充足营养,预防外伤、溺水、误服药物、食物中毒等意外发生。

我们还开展了微量元素测定、营养状况评价、早期智力开发和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赢得了广大儿童家长的信任和尊重。

組织医护人员学习国家新的免疫规划程序,一、二类疫苗的使用,各种疫苗的储存运输、保管使用、药物性能、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与处理等,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免疫规划疫苗儿童 篇8

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疫苗针对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儿童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05版)》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邵阳市工作实际,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免疫规划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和疫苗种类,利用疫(菌)苗有计划地对特定人群实施预防接种,提高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人群相应传染病的发生。

第三条 按国家规定的程序对儿童免费接种一类疫苗,在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下接种二类疫苗。

第四条 邵阳市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奖励。

第五条 邵阳市范围内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免疫规划工作,并保障实施。

第七条 免疫规划工作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一把手负总责,组织实施和监管本辖区内的免疫规划工作。划定免疫规划责任区,指定责任单位,明确责任人员,落实人员待遇。

第八条 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邵阳市卫生局的领导和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指导下,负责本辖区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所有疫(菌)苗的逐级订购、分发、运输、冷链管理及儿童免疫规划督导评估与考核评价、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管理,开展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的监测和疫情处置、对报告的AEFI 病例进行调查诊断。

第九条 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指导下,组织实施上级制定的免疫规划、策略和技术规范;制订和完成预防接种年度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落实情况定期进行检查、督导和反馈。

协助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指定的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的资质进行认定,并提供技术指导。提出第一类疫苗使用、分配计划,进行疫苗管理。协助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冷链设备和接种器材更新、补充计划,指导冷链设备管理和温度监测工作。督导接种单位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开展接种率常规报告,评价预防接种工作质量。

组织开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处理;协助省、市级开展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工作。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调查和处理,组织处理预防接种活动相关突发事件。

指导开展预防接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对乡级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定期向上级报告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十条 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业务指导下,组织开展和实施预防接种服务,保证预防接种注射安全。收集整理预防接种基础资料。

提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使用计划,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开展冷链温度监测,指导村级冷链设备的使用与管理。

进行常规接种率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报告;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初步调查处理和报告;对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数据进行录入(4天内)、上传、下载和备份,频率为每周不少于1次。

开展预防接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和对村级人员进行培训。承担辖区内预防接种服务的乡级接种单位,同时承担本章第十一条中 接种单位的职责。

第十一条 村卫生室/接种单位根据责任区域内预防接种工作需要和各项技术规范要求,具体实施预防接种工作。收集整理预防接基础资料,做好辖区内接种对象的摸底建档工作。

在接种完成后3天内,将接种资料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录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负责责任区域内预防接种工作的组织、健康教育宣传与咨询工作。提供疫苗使用计划,搞好疫苗管理,保证疫苗冷藏。

开展接种率常规报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报告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与一般反应的处理。

第十二条 设有产科的医院应在新生儿出生后向儿童家长发放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告知书;按规定为新生儿及时接种卡介苗和首针乙肝疫苗;在接种完成后7日内将新生儿信息上报《邵阳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第十三条 卫生行政部门要联合教育行政部门在每年新生入校前,组织开展对入托、入学儿童的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并进行工作督查。

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做好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技术指导、培训,开展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查验证的工作督导。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做好预防接种证查验、补证和补种工作。

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建立预防接种证查验证工作管理制度,按要求开展相关培训;将查验证工作纳入儿童入托入学报名程序;在完成新生入学查验证工作后,托幼机构或学校应分班级建立专门资料管理档案,存档备查;协助接种单位实施对漏种儿童的补种工作。第三章 人员与经费

第十四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单独设立免疫规划科,配备3-6名工作人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公卫管理办公室,配 备3-5人专职免疫规划工作人员。村级接种工作,由村卫生室负责,无村卫生室的行政村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接种单位负责。

第十五条 从2013年起,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单列5元作为预防接种相关工作经费和接种补助经费,实施后每年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比例同步增加。用于接种宣传、告之、培训、冷链运转、人口信息收集、建卡建证、接种耗材和急救药品购置、接种实施等预防接种(常规免疫、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应急接种等)相关工作经费以及接种人员补助、奖励经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预防接种专项经费的使用管理与考核发放。各地要坚持“钱随事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管理方案,报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发放,确保经费用到实处。

第十六条 乡镇公卫办工作人员应按邵阳市人事局、财政局、卫生局《关于调整卫生防疫津贴标准的通知》(邵人事发[2004]71号)文件精神享受防疫津贴,具体标准参照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执行。从事公共卫生管理的工作人员待遇不得低于同期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工作人员。

第十七条 为加强疾病预防与控制,鼓励在完成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后,开展二类疫苗接种。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从二类疫苗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接种工作人员接种二类疫苗的补助经费。第四章 疫苗与冷链运转

第十八条 加强冷链与疫苗管理,保障接种安全。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成立疫苗管理领导小组,形成一把手负总则,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疾控中心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和乡镇卫生院院长为直接责任人的管理机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类接种单位所有疫苗的供应必须遵循市→县→乡(社区)→村逐级采购和供应的原则。任何接种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外采购疫苗和预防用生物制品。第十九条 免疫规划疫苗均为省政府统一采购,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按计划冷链配送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市、县、乡、村逐级发放。

第二十条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冷链配送4次疫苗至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冷链配送6次疫苗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每年运转12次。村级应减少疫苗库存,在每次提供完接种服务后,应将疫苗退回乡镇保存。

第二十一条 疫苗应严格在冷链条件下贮存、运输。各疫苗接收单位在接收疫苗时应查验疫苗批签发合格证、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调拨及冷链运输记录表、疫苗调拨单、疫苗批号和数量是否相符,并按规定执行温度监测和疫苗出入库登记、疫苗报废报告等管理规定。

第二十二条 接种人员应遵循操作规程,避免接种差错或接种事故的发生。

第二十三条 对使用过的器材,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置条例》规定,先焚烧,后深埋处理;或统一回收交由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处理。第五章 培训与督导

第二十四条 免疫规划工作的培训与督导实行市、县、乡三级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定点负责制度。

第二十五条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县级培训不低于2次,内容为免疫规划监测方案,疫情处置工作指南,疫苗和冷链管理,异常反应处置,安全注射,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和当年度免疫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乡级培训不低于4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集中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二十六条 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年初应制订对基层的督导方案,包括督导内容、方式、要求。督导完成后,应写出督导工作总结并及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反馈给被督导单位,督导结果计入年 终考核评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县级督导不低于4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乡镇的工作督导不低于6次(可结合冷链运转进行)。

第二十七条 乡级在每次冷链运转时应对村医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结合工作实际开展,频次每年不低于12次;同时开展对村医的工作督导,每年不低于6次(所有村全覆盖)。第六章 评价、考核与奖惩

第二十八条 免疫规划工作的考核和评价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十九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制定考核方案,并行文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考核评价分为综合考核评价和专项工作单独考核评价2种。考核采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每次考核结果由卫生局公示7天,对考核结果有异议,可以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复核。第三十条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县级进行综合考核1次,每个县市区抽取2个乡级单位,每个乡级单位再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乡镇/社区综合考核2次,对每个乡均要考核,每个乡/社区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居委会。乡级对村综合考核4次,每年要覆盖全部行政村。

第三十一条 考核结果作为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相关工作人员与机构年度工作考评和经费下拨的重要依据。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结果分析 篇9

了解大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0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8月龄~4周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并在接种后进行接种率快速评估。结果 2010年大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共接种目标儿童207 089人,报告接种率为97.84%,快速评估接种率93.34%。结论 大连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效果。

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已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为加速大连市消除麻疹进程,如期实现消除麻疹指标,大连市按照卫生部和辽宁省卫生厅要求,于2010-09-11/20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1 组织实施

1.1.1 组织领导与培训强化免疫活动在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实施。为保证强化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并下发了《大连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市、县2级卫生行政部门均成立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领导小组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异常反应(AEFI)调查诊断专家组,分别负责该次强化免疫活动的领导、组织、协调、督导、后勤保障工作和应急突发事件的准备、处理工作,组织召开宣传动员会议,形成了以辖区政府或卫生局牵头的领导协调机制,开展预防接种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培训,保证接种人员持证上岗。

1.1.2 目标人群强化免疫对象为8月龄~4周岁(2005-10-01/2009-12-31出生)的儿童。无论其既往免疫史及麻疹患病史如何,凡无麻疹疫苗接种禁忌证的儿童,均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

1.1.3 疫苗与冷链强化免疫所用疫苗由辽宁省疾控中心统一招标采购、统一下发,生产厂家为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规格为1.0ml/支。各级冷链均符合要求,温度记录及时、准确、完整。

1.1.4 摸底与接种实施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采取入户或进入到托幼机构等方式进行摸底,向目标儿童家长发放《麻疹疫苗接种通知单》,规范开展接种工作。接种途径为皮下注射,接种剂量为0.5ml,严格执行安全注射。

1.1.5 快速评估 在强化免疫结束后每个县抽2个乡1个集贸市场至少90名目标儿童进行接种率抽样调查。

1.2 资料来源及统计方法 摸底和接种数据均由村、乡、县级逐级汇总上报,建立Excel数据库,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 强化免疫报告接种率强化免疫活动共投入麻疹疫苗21万人份。收到1县3市9 区报告数据,应种儿童数为211 662人,实际接种207 089人,报告接种率97.84%。

2.1.1 各地报告接种率 各地报告接种率以县为单位均达到95%以上。甘井子区和高新园区接种率较高(99.16%、99.40%),中山区、西岗区和沙河口区较低(95.50%、95.43%、95.18%)。(表1)。

2.1.2 各年龄组报告接种率除2005年出生儿童外,其他各年出生儿童报告接种率均大于95%,2009年出生儿童报告接种率最高,为98.16%,2005年出生儿童报告接种率最低,为94.78%。各年龄组间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86,P<0.05),其中,除2009年与2008年、2007与2006年出生儿童外,其他年份出生的儿童接种率两两比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1.3 不同户籍报告接种率 本县(区)儿童报告接种为97.62%,外地户籍儿童报告接种率为98.25%,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6451,P<0.05)(表2)。

2.1.4 未种儿童情况强化免疫合计未种儿童4 573人,其中外出1 478人(占32.32%)、明确有2剂接种史拒绝接种1 299人(占28.41%)、禁忌症1 034人(占22.61%)、拒绝接种406人(占8.88%)、缓种71人(占1.55%)、其他原因285人(占6.23%)。

2.2 AEFI报告情况接种期间及接种后1个月开展AEFI监测,共报告AEFI455例,发生率为219.71/10万,其中一般反应415例,发生率为200.40/10万,异常反应38例,发生率为18.35/10万,偶合症2例,未出现疫苗质量、接种事故和心因性反应。

2.3 接种率快速评估调查1 171名目标儿童,实种1 093人,调查接种率93.34%,与报告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3473,P <0.05)。调查本县区户籍儿童830人,实种774人,调查接种率93.25%;调查外地户籍儿童341人,实种319人,接种率93.55%,见表3。

2.4 麻疹发病情况2009-10/2010-04强化免疫前,全市共报告麻疹病例11例,发病率为0.18/10万,其中4岁以下儿童5例。2010-10/2011-04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全市共报告麻疹病例3例,发病率为0.05/10万,与上同期相比下降了72.22%,4岁以下儿童发病1例,与上相比减少4例。

3讨论

继消灭天花以后,消灭脊髓灰质炎即将成为现实,麻疹成为下一个拟消除的传染病。我国所在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已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为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目标,2006-11卫生部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1],2007-08大连市卫生局制定了《2007~2012年大连市消除麻疹行动计划》[2],明确了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与措施,均指出采取常规免疫2针接种率>95%,辅以初始强化免疫和后续强化免疫。强化免疫是消除麻疹的重要策略,2002年WHO提出控制麻疹发病的成功经验中,充分肯定了强化免疫的重要性[3]。在接种率低的地区,强化免疫能够显著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在接种率高的地区,可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人群免疫水平[4]。

1978年开展计划免疫以来,大连市麻疹发病得到有效控制。1996年大连市借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经验,即初步确立消除麻疹意向,并于1996年和2003年先于全国开展了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和后续强化免疫,经过几年的努力,麻疹发病率一度呈现出历史最佳控制状态。自2006年全国进入消除麻疹状态以来,于2008年和2009年分别开展了15岁以下儿童强化免疫和45岁以下重点人群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2010年又继续开展了8月龄~4周岁儿童的强化免疫活动,效果显著。

该次麻疹强化免疫以县为单位报告接种率在95%以上,以市为单位调查接种率在90%以上,表明我市儿童强化免疫接种率处于较高水平。调查接种率低于报告接种率,提示报告接种率与实际接种率存在一定偏差。疫情资料显示,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说明强化免疫是短期内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降低发病率乃至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5]。

该次强化免疫外地户籍儿童报告接种率高于本地户籍儿童,这与以往报道的强化免疫不符

[6]。在山西“贴签疫苗” 事件和江西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紫癜病例报道后,公众对预防接种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儿童家长对疫苗抵御传染病的侵袭的效果、疫苗本身的安全性或者由其导致的疑似异常反应等产生了顾虑[7]。而该市外地户籍儿童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部分人群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关注度不高,对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仍充满信心,参与强化免疫的积极性和接种疫苗的依从性较高,另一方面,大连市对流动儿童的规范管理,也是其接种率相对较高的原因。这种接种率“内低外高”的现象提示我们,营造支持预防接种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群众对免疫规划工作的信心已迫在眉睫。此外,报告接种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大年龄组儿童多由于外出无法接种或因已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而拒绝接种,提示提

供及时和高质量的常规免疫麻疹-风疹联合疫苗和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为保证强化免疫活动顺利进行,在接种前针对可能发生的AEFI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接种时和接种后开展了AEFI监测,所有异常反应均做到了及时报告和快速妥善的处理。本次强化免疫活动AEFI报告发生率为219.71/10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值[8],远远高于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报道[9],[10]。一方面证明了麻疹疫苗是安全可靠的,另一方面说明该市AEFI监测系统运转良好,灵敏性较高。

大连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成效显著。持续保证高水平常规免疫接种率,同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控制麻疹的最有效措施。参考文献

[1]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S].2006.[2]大连市卫生局.2007~2012年大连市消除麻疹行动计划[S].2007.[3]CDC.Outbreak of Measles-Venezuela and Colombia,2001-2002[J ].MMWR,51(34):757-760.[4]张建,王克安,杨志伟.群众性免疫运动的作用和效果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1997,3(3):97-100.[5]余文周,税铁军,李黎,等.全国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5):337-3411

[6]周莉薇,芮建国,付益仁,等.宁夏2005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评价[J].医学动物防制,2007,23(11):820-822.[7]熊昌辉,廖征,文海蓉,等.南昌市儿童家长对麻疹疫苗再次强化免疫态度调查[J].医学动物防制,2011,27(1):20-25.[8] WHO.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on vaccine safety.Part2:Background rates of adverse 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M].Geneva: WHO/V&B/00, 2000: 61-64.

如何确保球虫疫苗免疫成功 篇10

1. 控制疫苗储存、稀释温度

球虫疫苗储存温度为2~8℃,严禁冰冻,解冻后的疫苗也不能再用。稀释疫苗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

2. 采用合适的免疫方法

生产中通常在鸡3~5日龄接种球虫疫苗,免疫方法有喷料、滴口和饮水。喷料免疫时,将1000羽份球虫疫苗加到600~800毫升洁净的水中,再加入1袋助悬剂,用加压式喷雾器均匀喷洒到饲料上,搅拌均匀,让鸡自由采食3~4小时即可;滴口免疫时,应经常来回晃动滴瓶,避免球虫卵囊沉淀;采用饮水免疫时,先将疫苗逐瓶倒入量好的水中,并将疫苗瓶内残留液充分洗出,再充分搅匀。搅拌过程中缓慢加入助悬剂,直到溶液呈稀糊状后停止搅拌。按照每50只鸡1个饮水器将疫苗液均匀分配,让鸡饮用4~6小时,期间每半个小时驱赶鸡群1次,疫苗液饮完后将饮水器全部撤出。饮水器进行认真、彻底清洗后才能再用。接种期间应确保除疫苗液外无其他水源,并现配现用。

3. 重视免疫细节

只接种健康鸡只,患病鸡只则不宜接种;严格按说明书使用,不能超过或低于推荐的使用剂量;接种日龄最好在3天左右,不要超过7天;接种前应修好漏水的饮水器,不要往地面洒水,不要用乳头式饮水器接种;避免漏免。

4. 加强免疫接种后的管理

①禁用抗球虫药物。接种期间以及接种后14天内,禁止对鸡只使用抗球虫药物,不能使用含金霉素或洛克沙胂等含有抗球虫活性的添加剂,即使低剂量的药物也会降低甚至破坏疫苗的功效。饲料中也不能添加任何抗球虫药物。

②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药物干扰。多数抗生素如链霉素、新霉素、杆菌肽锌、黏杆菌素、吉它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林克霉素以及喹诺酮类可与球虫疫苗同时使用,但广谱抗生素如硝基呋喃类、磺胺类以及大剂量四环素类具有抗球虫的功效,不可与疫苗同时或在疫苗接种后14天内使用。接种后3周内治疗呼吸道疾病时可选用泰乐菌素、林可霉素、红霉素、氧氟沙星、替米考星等,不能用强力霉素类药物,以免干扰免疫的建立。确保雏鸡开口药不含氯霉素类(氟苯尼考等)、四环素类(强力霉素等)、磺胺类及增效剂TMP等对球虫有抑杀作用的药物,开口药可选用喹诺酮类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

③正确识别和处理疫苗反应。由于垫料过于潮湿,促使排出的球虫卵囊过度孢子化以及鸡只个体的差异会出现疫苗反应,在接种后12~14天应特别注意观察,鸡群可能会出现排出肉红色或酱油色粪便,这是正常的疫苗反应,不需采取任何措施;如出现大量血便,甚至有病死鸡,采食量减少,则是疫苗反应过重或过早感染强毒虫株,应立即在饮水中连续两天投给治疗量的地克珠利或百球清;也可以在免疫后16~17天投给预防量的地克珠利,防止过度免疫反应的发生。

④及时扩栏。为使家禽获得好的免疫力,使其有机会从排出的粪便中食入新一代的虫卵,并使虫卵在体内第二次繁殖,扩栏和转群时应将一部分旧垫料撒在新的垫料表面,保证鸡只还能接触到原先排出的球虫卵囊,不断进行免疫。接种后第七天应扩大围栏,使饲养面积能满足17日龄内鸡群的需要,以利鸡群获得均匀的重复感染机会;接种后8~16天内要求在围栏中间位置、料桶下垫上饲料袋,其摊开面积为育雏栏面积的1/3~1/4,并在上面撒上少许垫料。按要求在接种后8~16天内不能扩栏,如确需扩栏,应在接种后11天进行,16天后可按照常规扩栏。

⑤补充维生素。球虫卵囊在消化道内繁殖,需要消耗较多的维生素,如饲料中维生素不足,不仅影响球虫卵囊的繁殖,而且会造成维生素的缺乏。

⑥加强坏死性肠炎的控制。曾有坏死性肠炎流行的鸡场毋用球虫疫苗。通过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类促生长剂或微生态活菌制剂或在饮水中添加抗生素等预防坏死性肠炎。

5. 确保免疫成功的关键

①注意观察鸡群的粪便。鸡群一般在免疫5~7天后排出虫卵,7~10天时粪便变黑或稀软呈褐色、淡红色,说明免疫成功。

②加强垫料管理。免疫后的垫料管理至关重要,垫料过干,球虫卵囊不能孢子化或孢子化太慢,鸡群啄食不易得到反复免疫;垫料太湿,卵囊孢子化的数量太多,易使免疫力尚未建立的鸡群发病,这在扩群和转群时尤要注意。垫料湿度以25%~30%为宜,用手抓起一把垫料,手心有微潮的感觉。免疫后4周内不要彻底清除或更换垫料,如更换就中断了鸡只与球虫卵囊的接触机会,造成免疫不完全。如垫料过于潮湿或粪便结块,应局部更换。

③强化环境控制,预防球虫病的发生。严格的环境控制和良好的日常管理是消灭球虫传染源与切断球虫传播途径的最有效方法。如按本病发病时间,预防性投药应从1日龄开始,然后10、20、30、40日龄选用不同的药物投药3~5天,而这同其他疫苗免疫和其他病症的药物防治是无法科学安全交错进行的,可操作性极差。球虫卵囊虽然对多种环境因素具有强大抵抗力,但是对高温和干燥抵抗力弱,鸡粪的堆积发酵可产生70℃左右的温度,足以杀灭虫卵,并且所产生的氨气也能极好地杀灭球虫。空舍时间长,保持干燥能使球虫卵发育停止或死亡,这是一种很好的抑杀办法。球虫卵囊在体外适宜的发育温度为20~30℃,高于37℃或低于8℃发育停止,40℃经2~4天死亡。育雏温度正处于鸡球虫发育的适宜温度区,育雏期也正是鸡球虫易感高发期,但是刚排到外界的虫卵要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经1~3天才能发育成有感染力的孢子卵囊,因此,在没有应用球虫疫苗的鸡场,应趁虫卵尚未发育成致病卵囊之前及时清扫粪便,这也是预防球虫病的方法之一。对空舍地面、墙壁、笼具、通风孔、下水道口进行火焰消毒是又一种有效方法,可先将鸡舍彻底清扫冲洗干净,然后用煤油或汽油喷灯(枪)直接烧地面等1分钟以上,火焰温度在600~800℃,可将虫卵、病毒、细菌一并杀灭。人员鞋底、车辆、用具、飞鸟、老鼠、昆虫等也是球虫传播的媒介,应尽可能减少或杜绝这类传播。如苍蝇食入卵囊可在其肠道保持活力24小时,鸡若啄食也会导致发病,所以,鸡舍防蝇对减少球虫病的发生很有效。改变饲养方式如采用笼养或网上平养,减少鸡只与粪便中卵囊接触机会;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降低球虫卵囊的污染程度,均能有效地降低球虫病的发生。

④增强职工责任心。增强鸡场职工的责任心是防治球虫病的重中之重。正常情况下鸡每天排便12~16次,多是黑色带白边或棕色带白边,有固定形状,盲肠粪便土黄色呈糊状,每天排出1~2次,多在早晨;而在球虫发病前1~2天,鸡群通常会表现采食明显增加,之后采食渐减、饮水增加,一些鸡开始排水样便、料渣便,盲肠粪便变深棕色或血色,羽毛脱落比平常多等,如果不能及时观察到这些变化,就会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机。

⑤尽量减少应激。避免接种新城疫I系或传染性喉气管炎等毒力较强的疫苗。

⑥做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预防。许多免疫抑制性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霉菌毒素中毒等,会严重影响抗球虫免疫力的建立,加重疫苗反应,应避免这些疾病的干扰。

6. 小结

实际生产中,应正确合理使用疫苗,免疫后加强管理,增强职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确保免疫成功,进而取得最佳的生产性能。

儿童麻风二联疫苗免疫接种与护理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中心接种门诊进行麻风二联疫苗接种儿童810例, 年龄8个月~14岁, 接种对象为体温在37℃以下、生命体征稳定且无接种禁忌的健康幼儿与儿童。

1.2 方法

1.2.1 做好免疫接种社会动员和宣传工作, 采用热线电话、短信等多种渠道对在我中心建卡的8个月~14岁接种儿童的家长、监护人以及社区医生、居委会、托幼机构、学校进行接种相关咨询与随访;对接种儿童进行详细的登记造册。

1.2.2 采用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 按标示量加入所附灭菌注射用水, 待疫苗复溶并摇匀后用1.0 m L注射器取0.5 m L备用。嘱家属协助暴露儿童注射部位, 取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 用75%酒精消毒皮肤, 待干后, 皮下注射[2]。注射疫苗后在接种点观察室留观30 min。

1.2.3 实施接种前应加强健康教育, 减少医疗纠纷;注意核对接种对象登记卡、麻风二联疫苗有无破损与有效期;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了解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 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应当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3]。接种后在接种观察室留观30 min, 若出现不良反应及时给予治疗与护理观察;离开接种点后嘱家长或监护人仍需对接种对象进行密切观察, 发现可能有不良反应及时和接种点联系, 医务人员随时以家访或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密切观察, 提供相应的处理建议, 并及时详细登记接种不良反应监测调查表等。

1.2.4 护理 (1) 注意沟通, 提供心理护理:详细告知家长接种疫苗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相关知识, 取得家长或监护人、儿童的积极配合, 多询问、多安慰以消除家长及儿童的紧张情绪, 积极配合, 精心护理。 (2) 接种后应让儿童避免剧烈运动, 注意休息和保暖, 防止感冒; (3) 疫苗注射后当天, 接种部位保持皮肤干燥, 避免局部皮肤感染; (4) 告知监护人或家长、儿童保护注射部位的清洁, 不要用手搔抓, 避免引起局部化脓感染; (5) 鼓励儿童多饮水, 以促进机体代谢;禁食刺激性食物, 如辣椒、大蒜以及变质过期食品等; (6) 叮嘱家长密切观察儿童接种后是否有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 如果出现低热或轻度皮疹属疫苗接种轻度反应, 无需处理, 一般在24 h~48 h之内可自行消退;若体温高于38℃且持续不退, 应到医院就诊, 口服退热药;若中重度皮疹如荨麻疹、猩红热样皮疹, 一般在接种后数小时至数日发生, 出现后及时到医院就诊, 必要时住院观察。

注意事项: (1) 为熟睡的小儿接种时, 先捏住小儿鼻子屏气约5 s, 等小儿醒过来再接种, 以免小儿受到惊吓。 (2) 为小儿消毒接种部位皮肤后, 接种护士的视线不能离开已消毒区域, 避免家长不经意污染受种部位的皮肤, 造成感染。 (3) 疫苗稀释复溶后应立即注射接种, 接种时疫苗严禁接触消毒剂。 (4) 冻结了的疫苗、疫苗瓶有破损、标签模糊不清楚或有效期已过的疫苗、疫苗复溶后出现不溶解或浑浊等异常, 均应废弃, 严禁使用。 (5) 已知对麻疹、风疹减毒活病毒, 人血白蛋白, 明胶, 蔗糖以及抗生素过敏者不得接种该疫苗。 (6) 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应具备熟练和正确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的急救技能。 (7) 接种该疫苗前3个月内不能注射免疫球蛋白, 接种该疫苗后1个月内不能接种除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之外的减毒活疫苗, 否则可造成该疫苗和其他活疫苗的无效接种。 (8) 尽量避开在麻疹和风疹流行时节接种麻风二联疫苗, 但应急接种除外。

2 结果

本组810例接受麻风二联疫苗接种儿童, 有8例出现发热, 体温达38.5~39.1℃, 给予臣功再欣口服, 体温恢复正常, 随访1周, 未出现进一步的不适反应;15例在接种后出现了丘疹、猩红样皮疹等, 给予抗过敏治疗后第2天皮疹明显消退, 第3天皮疹完全消失。注射部位无感染、无化脓等并发症, 经门诊随访3个月, 均未见相关病例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4%, 经密切监测、及时治疗与护理观察, 接种成功率为100%, 达到了安全有效接种, 预防麻疹的目的。

3 讨论

麻风二联疫苗是减毒的活疫苗, 接种该疫苗后, 可刺激机体产生抗麻疹病毒的免疫力预防麻疹, 但如果注射接种技术不规范以及护理不细致, 可导致无效接种, 甚至影响儿童生命健康。疫苗应避光2~8℃冷藏保存、疫苗安瓿开启后立即使用, 否则均可直接导致疫苗接种失败。接种医务人员应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 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掌握细致耐心的沟通技巧, 加强疫苗的科学管理, 严格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 认真做好安全接种及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护理, 提高麻风二联疫苗接种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预防接种是计划免疫工作中的具体实施过程, 是以预防疾病发生和流行为目的的医疗干预行为[4], 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密切监测和护理是免疫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3,5]。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加强接种护理是预防和控制、消除相关传染病的有效途径, 而实施麻风二联疫苗免疫接种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严格预防接种工作, 做好疾病预防和疫苗接种宣传, 规范接种注射技术操作, 加强接种护理, 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 才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使儿童计划免疫工作顺利进行, 保证儿童健康。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78-2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S].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2005-06-01.

[4]王晓峰, 张亚平, 闵云, 等.预防接种服务的认识和接种规范流程的探索[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8, 9 (7) :593.

上一篇:老观乡中心学校防流控辍激励制度下一篇:依龙中学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