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规划知识(精选11篇)
免疫规划知识 篇1
近年来, 由于国家对计划免疫投入的加大, 许多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开展健康教育, 是提高群众预防接种知识的主要措施, 也是提高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的关键环节[1]。为了解我县居民对免疫规划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便制定我县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策略, 2012年2月我们对我县5个计划免疫接种门诊进行了调查,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县15个预防接种门诊中随机抽取5个预防接种门诊作为调查点, 凡是带2岁以下儿童接种疫苗的家长均是调查的目标人群, 不论户口是否在调查地。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利用统一制定的调查表, 调查员在调查前均经过统一培训, 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群众对预防接种知识、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政策、疫苗的免疫程序、获得计划免疫信息的渠道等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居民580人, 实际得到有效问卷551份, 应答率为95.0%。其中男182人, 女369人, 年龄17岁~75岁, 平均年龄 (38.5±18.2) 岁;城镇255人 (46.3%) , 农村296人 (53.7%) ;本地户口519人 (94.2%) , 外地户口32人 (5.8%)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09人 (37.9%) , 初中220人 (39.9%) , 高中及以上122人 (22.1%) ;农民325人 (59.0%) , 工人56人 (10.2%) , 个体户48人 (8.7%) , 干部60人 (10.9%) , 其他62人 (11.3%) 。
2.2 计划免疫知识的知晓情况
一类疫苗知识的知晓率较高, 单苗知晓率为43.9%~82.0%, 二类疫苗的知晓率较低, 单苗知晓率为43.7%~64.8。见表1。对2008年国家实施扩大免疫规划知晓率较低, 只有34.8%。接种一类疫苗的费用由政府承担的知晓率较低, 为63.0%。接种二类疫苗的费用由个人承担的知晓率较高为80.2%;二类疫苗的接种原则是自愿的知晓率较高为77.1%。
2.3 计划免疫的意义和作用知晓情况
在551名调查对象中, 知道接种免疫可以预防疾病的有445人 (80.8%) , 不知道的106人 (19.2%) ;认为必须接种疫苗的有483人 (87.7%) , 认为接不需要接种的15人 (2.7%) , 不知道的53人 (9.6%) ;认为接种疫苗对孩子健康有好处的490人 (88.9%) , 认为没有好处的6人 (1.1%) , 不知道的55人 (10.0%) 。
2.4 居民获得计划免疫信息的渠道
被调查居民获得计划免疫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社区医生, 占58.2%, 其次为电视、广播, 占25.6%, 还有从报刊杂志、接种卡和亲戚朋友等渠道获得。见表2。
3 讨论
儿童按照计划免疫规划按时参加预防接种, 是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各种传染病的有效方法[2]。我国自实施计划免疫以来,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各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8月我国扩大计划免疫范围, 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在适龄儿童中开展常规接种, 对基层的计划免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群众的计划免疫知识知晓率仍然不能令人满意, 如何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 提高其参与计划免疫活动的积极性, 是当前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任务[3]。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群众对计划免疫核心信息知晓率不高, 只有34.8%。人们对一类疫苗知识的知晓率较高, 单苗知晓率为43.9%~82.0%, 对二类疫苗的知晓率较低, 单苗知晓率为43.7%~64.8%。仅有63.0%的人知道一类疫苗的费用由政府承担, 对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知晓率更低。认为必须接种疫苗的为87.7%, 不知道的为9.6%, 还有2.7%的人认为接不需要接种疫苗, 反映了疫苗宣传中的薄弱环节。提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国家扩大计划免疫范围和预防接种意义方面的宣传力度。
我国自开展计划免疫以来, 各种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有了极大的下降, 甚至消灭了天花, 保护了儿童的身体健康[4]。但由于部分居民对计划免疫知识不了解, 导致儿童未获得或未获得系统的免疫服务, 以致患上了本可以避免的传染性疾病。所以大力宣传计划免疫知识, 提高计划免疫接种率仍然是今后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本次调查显示社区医生是居民计划免疫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 提示在今后的宣传中, 要充分利用社区医生的力量向居民宣传计划免疫的有关信息。此外, 还要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画册和预防接种证等途径广泛开展宣传, 提高居民对计划免疫知识的知晓率。
摘要:目的 了解我县居民免疫规划知识知晓情况, 为预防免疫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在我县15个预防接种门诊中随机抽取5个预防接种门诊作为调查点, 对预防接种知识、疫苗的免疫程序、获得计划免疫信息的渠道等相关知识进行调查。结果 群众对计划免疫核心信息知晓率不高, 对一类疫苗知识的知晓率较高, 单苗知晓率43.9%~82.0%, 对二类疫苗的知晓率较低, 单苗知晓率43.7%~64.8%。仅有63.0%的人知道一类疫苗的费用由政府承担, 对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知晓率更低, 只有34.8%。认为必须接种疫苗的占87.7%, 不知道的占9.6%, 还有2.7%的人认为不需要接种疫苗。结论 我县居民对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有待提高。社区医生是群众免疫规划信息的主要来源, 要充分利用社区医生的力量, 向居民宣传计划免疫的有关信息。
关键词:计划免疫,知识,调查,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5.
[2]郑志刚, 蒋玉艳, 杨仁聪, 等.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应用预防医学, 2007, 13 (6) :336-338.
[3]周玉清, 张敬旭, 王燕, 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居民免疫规划知识调查[J].中国计划免疫, 2005, 11 (4) :312-314.
[4]尹桂芳, 黄丹, 王柳宁, 等.儿童父母对计划免疫知识了解的调查[J].广西预防医学, 2002, 8 (2) :100-101.
免疫规划知识 篇2
工作单位: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20分)
1、国家免疫规划,是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或,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 和。
2、目前我省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包括、、、、、、、。
3、疫苗分为 和。
4、国家实行有计划的 制度。根据传染 病、的需要,制定传染病 并组织实施。
二、判断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错误的请在括号内打×(20分)
1、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2、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3、每名适龄儿童都必须按规定建立预防接种证,完成全程免疫()
4、儿童必须有接种证才能入托、入园、入学()
5、国家规定儿童入学、入托时学校必须查验接种证()
三、选择题:(30分)
1、免疫策略包含以下()
A、国家免疫规划; B、预防接种是由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制定规划并组织实施的;
C、接种单位; D、接种点
2、接种单位具备那些条件()A、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B、设立预防接种门诊;
C、具有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D、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3、查验接种证有哪些疫苗()
A、卡介苗 ; B、白破、百白破疫苗; C、麻疹疫苗; D、脊灰疫苗。
4、以下哪些是一类疫苗()
A、卡介苗 ; B、白破、百白破疫苗; C、麻疹疫苗; D、脊灰疫苗。
5、以下哪些是二类疫苗()
A、水痘疫苗; B、流脑疫苗、乙脑疫苗; C、甲肝疫苗; D、流感疫苗。
四、简答题(30分)
1、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是什么?
2、什么是接种前告知?
3、儿童预防接种证有什么用途?
免疫规划知识 篇3
关键词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为了解我县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现状,通过对2011年秋期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资料分析,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存在着建证建卡率差、接种率低等问题。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垫江县境内各级、各类托幼机构和小学2011年入托入学新生。
资料来源:收集各乡镇卫生院、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汇总上报的辖区内2011年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统计报表及相关资料。
资料分析:将收集的垫江县2011年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补证、补种疫苗报表资料,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通过对垫江县2011年秋期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数据统计,入幼儿园7 500人,有预防接种证6 709人,持证率89.45%;入小学1年级新生11 526人,有预防接种证9 277人,持证率80.49%;Ⅰ类疫苗接種合格率,脊灰89.69%和73.46%;百白破81.57%和83.34%;麻疹81.91%和83.34%;乙肝91.33%和83.50%;流脑86.03%和54.92%;乙脑78.20%和74.55%。2~3岁入托儿童比6~7岁入学儿童,在持证率和Ⅰ类疫苗接种率上有显著增高,说明低年龄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好于高年龄组儿童。但均与规范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讨论
提高辖区内适龄儿童建证率、Ⅰ类疫苗接种合格率既是免疫规划的中心工作。要整合资源,多措并举提高“两率”。⑴利用妇幼部门的孕产妇保健资料,全面掌握辖区新生儿出生情况,及时为其建立“预防接种登记信息”。基层医疗机构,对辖区内所有孕产妇从怀孕的第12周就要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开始健康管理。妇幼机构还要定期统计上月各乡镇、社区新生儿出生的基本情况。要充分利用好此些信息:①对所有新出生儿童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②对所有辖区内新出生儿童建立预防接种登记信息,并发放预防接种本、预约成长期间的疫苗接种。⑵拓展儿童健康管理工作,为儿童补建“预防接种登记信息”和接种疫苗。基层医疗机构要对辖区内新生儿家庭开展访视,要对0~6岁儿童建立《健康手册》。要将预防接种纳入儿童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去做,在日常的健康管理中,要重点检查儿童有无预防接种证、免疫规划疫苗是否按时全程接种,要建立转介机制,若遇儿童无证和未接种疫苗,及时转介到预防接种门诊补证和补种。⑶建立预防接种与儿童保健合一的新模式,共推两项工作上新台阶。基层医院,疫苗接种和儿童保健各是一拨人在做,两者信息互不交流、工作互不往来,要将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工作整合,儿童无论是到医院来搞保健还是来接种疫苗,都先由儿童保健医师分诊,需要接种疫苗的,就转入接种疫苗程序,若需儿保的就做儿保。⑷认真实施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有计划地开展补建补种。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能有效促进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管理,保持疫苗的高接种率,为控制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在学校的流行发挥积极作用[1]。①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协调,督促教育、卫生部门认真实施。②要加强对从事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要让他们熟记0~6岁儿童,需要免疫疫苗的品种、程序、针剂次。③入学入托查验时,卫生部门要安排专业人员蹲守,现场督导查验工作。④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参与查验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教育,要宣传查验预防接种的目的和好处,求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⑸多形式发送接种信息,预约告之疫苗接种。基层预防接种门诊首先要全面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每个月末要通过系统进行认真筛查下月各村有哪些儿童需要接种疫苗、要接种哪种疫苗,打印《疫苗接种通知单》,派由村医生等有目的地发放到需接种儿童监护人手中,通知其按时前来接种疫苗。其次是在接种本次疫苗时,在其预防接种证上,用铅笔填写预约下次接种疫苗时间、接种疫苗品名,发放知情同意书。
参考文献
免疫规划儿童免疫接种率调查 篇4
关键词:免疫规划,儿童免疫接种,接种率
为更好地了解我高新区近年来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和一些相关的影响因素, 为后续制定相应的儿童疾病干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于是对我高新区辖区内45个居民区或者村落的常住儿童展开调查, 现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凡是在我高新区调查地区内连续居住达1年及以上的儿童 (没有外来人口和本地户口之分) 。儿童的年龄在1~3岁, 即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均在调查的范围内。同时接受调查的儿童必须满足以下四个要求则为符合规定的调查对象: (1) 出生时间和接种的时间准确详细; (2) 乙型肝炎疫苗的首针及时接种为出生后24h内接收第一剂接种; (3) 儿童在1岁内完成基础免疫的接种; (4) 家长承认或者手持的接种证、接种卡是一致的。
1.2 调查方法
根据地区的人口容量,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1], 随机抽取我高新区辖区内45个居民区或者村落 (对人口数不满足150人的村落进行合并) , 又在每个村居随机抽查1~3岁的常住儿童, 共调查了560名儿童的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状况。调查的时候根据居委会或者村委会的户列表随机确定一个座位第一户, 然后按照一路向右的原则依次选择第二户、第三户。用自制的调查表对儿童的信息进行调查, 该表的信息包括儿童的身份信息 (编号、户籍、出生日期) 、接种的信息 (是否有建立接种证、各种疫苗的接种时间、在1岁年龄内疫苗的接种状况) 、家庭的经济状况 (家庭月均收入) 。
1.3 调查的疫苗类型
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乙型脑炎疫苗、麻风疫苗、流脑A (2次剂) 疫苗、麻风腮疫苗共八类。
2 结果
2.1 接种卡和接种证的建立情况
我高新区辖区内45个居民区, 每个居民区随机抽查1~3岁的常住儿童, 符合调查条件的儿童560名中, 建卡率为96.76%, 建证率100%, 所建的卡和证相符率为100%。
2.2 免疫接种率
从调查中来看, 我高新区自2009-2012年的儿童免疫接种率均达到了95%以上, 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乙型脑炎疫苗、麻风疫苗、流脑A (2次剂) 疫苗、麻风腮疫苗共八类疫苗的全程合格接种率为95.68%。疫苗接种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疫苗96.38%, 乙型肝炎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6.26%、卡介苗接种率为100%、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为97.13%、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率为99.83%、乙型脑炎疫苗接种率为95.38%、麻风疫苗接种率为94.67%、流脑A (2次剂) 疫苗的接种率为92.39%、百白破加强接种率为85.96%、麻风腮疫苗接种率为93.34%。
3 讨论
儿童计划免疫是国家为了防止传染病, 通过一定的规划对这些传染病的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2]。儿童计划免疫我国自1978年以来就开始实施, 在防治和消灭传染病的工作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3]。我高新区自上世纪90年代落实该计划疫苗以来, 通过多年的努力, 一直保持者很好的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疫苗接种率。随着近年来联合疫苗的运用, 对预防儿童疾病将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到, 我高新区免疫规划儿童免疫接种率自2009-2012年均保持着95%以上的接种率, 接种的普及以及效果很理想, 说明我高新区的免疫规划儿童免疫接种工作保持了很好的连续性, 并且有及时的跟进。但是从具体的情况来看, 一些相对偏远以及落后的地区, 由于受到经济水平的影响, 流脑A (2次剂) 的接种率为我高新区最低且百白破加强接种率为85.96%, 表明我高新区的儿童免疫接种工作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这是需要我们在接下来的疫苗计划工作中不断加强的。
另外, 通过此次调查, 我们发现儿童的首针及时接种率仍然偏低, 乙型肝炎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6.26%, 百白破加强接种率为85.96%, 流脑A (2次剂) 疫苗的接种率为92.39%, 这可能与我高新区乡镇医院取消住院分娩、基层卫生服务不到位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同时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基础免疫的接种率基本上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 但是加强接种率却偏低, 这与我们对加强免疫疫苗接种率未做统一的规定和宣传不到位等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3]。随着环境的变化, 在新的时期, 我们需要加大对免疫工作的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接种免疫的意识, 同时要加大对儿童免疫接种工作门诊的相关人员的行业务培训, 提高我高新区的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随着联合疫苗逐渐成为了发展趋势, 因为新型联合疫苗不仅减少注射程序, 减少注射针次, 而且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 我高新区在接下来的疫苗规划工作中将会加大新联合疫苗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孙美平, 刘大卫, 刘爱华, 等.北京市外来人口聚集地儿童免疫接种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计划免疫, 2010, 8 (2) :191-194.
[2] 马楠, 韩联宇, 王琳, 等.2011年济南市历城区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情况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 2012, 18 (7) :537-539.
免疫规划知识 篇5
单位:姓名:成绩:
1、下列哪项是降低麻疹发病率的最关健措施?(B)
A、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B、易感儿按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C、接触后接种免疫球蛋白。
D、患儿停留过的病室通风3小时。
2、出生后的婴儿应在二十四小时内接种下列哪种疫苗?(A)
A、乙肝疫苗B、糖丸C、麻疹疫苗D、百白破
3、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C)
A、直接接触B、呼吸道传播C、粪-口传播D、虫媒传播
4、H7N9禽流感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B)
A、直接接触B、呼吸道传播C、粪-口传播D、虫媒传播
5、接种疫苗后应在接种点停留观察多长时间,无异常后离开?(D)
A、5分钟B、10分钟C、20分钟D、30分钟
6、麻疹、乙脑使用哪种方法接种疫苗?(B)
A、皮内注射B、皮下注射C、肌肉注射D、口服
7、传染病流行有哪三个必须环节?(D)
A、病原体、人体及所处的环境
B、病原体、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C、病原体毒力、数量、及适当的入侵门户
D、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8、甲肝减毒活疫苗的起始接种时间是多大?(C)
A、8足月B、12足月C、18足月D、24足月
9、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后,获得免疫力的指标是()
A HBcAgB HBsAgC HBeAgD 抗HBs10、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是指(B)
免疫规划知识 篇6
关键词:免疫 传染病 预防 安全用药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93-02
研究表明,90%的疾病是与免疫系统平衡的破坏所造成的。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过大,也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个人的预防保健在提高生活质量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步加深了认识。目前医疗保健正在向“自助型”的方向发展,人们对怎样才能做到自我保健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要想免除疫病、保持健康,首先就必须认识机体的免疫系统。
1 免疫系統
1.1 定义。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
1.2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3个层次组成,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等功能。
1.2.1 免疫器官和组织。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在人类包括骨髓和胸腺,是造血干细胞分别分化为B细胞和T细胞的场所。
周围免疫器官包括脾、淋巴结、淋巴小结及全身弥散的淋巴组织。它们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以及对抗原应答的场所。
1.2.2 免疫细胞。大体上分为免疫活性细胞、辅佐细胞和其它细胞三类。
1.2.3 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分泌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即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Ab)。
补体:用C’表示。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不稳定的能帮助抗体溶解靶细胞的一组蛋白,称补体系统。补体激活途径至少有三条: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
1.3 人体的三道防线。
1.3.1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能杀菌。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
1.3.2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1.3.3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这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
1.4 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当第一次的感染被抑制住以后,免疫系统会把这种致病微生物的所有过程用具的记录下来。如果人体再次受到同样的致病微生物入侵,免疫系统已经清楚地知道该怎样对付他们,并能够很容易、很准确、很迅速的作出反应,将入侵致病微生物消灭掉。
1.5 免疫的功能。
1.5.1 生理防御。就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侵犯,使人免患感染性疾病。
1.5.2 自身稳定。免疫系统能及时地把衰老和死亡的细胞识别出来,并把它从体内清除出去,从而保持人体的稳定。
1.5.3 免疫监视。免疫系统具有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称为免疫监视。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2 免疫与传染病
2.1 传染病的概念及其特点。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2.2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方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2.3 传染病预防措施:若能完全切断基本环节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2.3.1 管理传染源包括对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及感染动物的管理。对病人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
2.3.2 切断传播途径虫媒传染病,采用药物或其他措施进行防虫、杀虫;呼吸道传染病,应开窗通风、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消毒也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一项重要手段。
2.3.3 保护易感人群。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注意合理的生活制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的营养,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以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预防接种:有计划地定期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等预防接种工作,以增强机体特异性免疫力,降低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水平。
3 安全用药
3.1 防止滥用药物。滥用药,就是不管病情,用药对象(包括老人,儿童,成年人),药物性能而任意使用,这种做法轻者无效,延长治疗时间,重者延误治疗时机使病情加重,给病人带来痛苦。
3.2 尽量少联合用药。家庭用药种类最好单一使用或最多一次两种药联合使用。
3.3 按药品说明书使用。由于大多数人都不是医生,只是对药物略懂皮毛,所以用药必须按照药物说明书写的要求来做。
3.4 防止药物过敏。药物过敏往往后果相当严重。尤其是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解热镇痛类如去痛片等。以往对某种药有明确过敏史者应禁止再次使用该种药物。
3.5 掌握剂量所以服药剂量一定要准确,若剂量不足达不到治疗目的,还可能产生抗药性;而超过规定剂量,则可引起中毒。
3.6 禁服过期药品药品。有效期是指药品在一定的贮存条件下能够保持质量的期限,过期药品有效成份降低,而毒性增强,应禁用。
4 保护自己的免疫系统
远离破坏免疫力的因素,注重充分、均衡的营养,适度运动及放松心情等,都可增强免疫力。另外,多食用胡萝卜、柑桔、坚果、鱼类与海鲜、茶与绿色蔬菜、乳制品、香菇等食物增强免疫力。
免疫规划知识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1.1 疫苗接种数据来源
赤峰市各月4项加强免疫的应种人数和实种人数均来自2011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表。4项加强免疫包括A+C流脑3周岁加强, 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4周岁加强, 白破二联和A+C流脑6周岁加强。
1.1.2 儿童数据来源
4项加强免疫涉及的3个年龄组儿童, 来自赤峰市2005年、2006年和2008年年终报表中各地汇总统计上报的逐月出生儿童数。
1.2 分析评估方法
依据相关疫苗加强免疫起始年龄, 把全市2005年出生儿童数作为白破二联疫苗和A+C流脑疫苗加强免疫的期望应种人数;把2006年出生儿童作为脊灰疫苗的期望应种人数;把2008年出生儿童作为A+C流脑的第一次加强免疫的期望应种人数。用报告实种人数计算期望接种率, 与报告接种率进行比较, 分析评估各地报告接种率的可信程度和完成情况;用期望应种人数与报告应种人数进行比较, 估测各地实际漏种人数。把各年逐月出生儿童数和各月接种数字分别按季度合并, 得到各月各季度期望接种人数, 与报告应种人数进行比较, 计算阶段性接种率, 评价各地加强免疫的实施工作进度和及时接种率。
2 结果
2.1 赤峰市2011年4项加强免疫接种率分析评价
2.1.1 A+C流脑疫苗3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12月累计报告应种人数41 849人, 实种人数41 019人, 报告接种率为98.0%;期望应种人数41 210人, 估测接种率为99.5%, 二者接近。但从各地数据看其中松山区等6个旗县区报告的累计应种人数高于期望应种人数, 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在2011年对大于3周岁 (2008年以前出生) 部分漏种儿童实施了补种, 因而估测接种率呈现大于100%的现象。尚有4个旗县的该项接种率不足90%, 估测4地区漏种人数2 208人, 尤其是阿旗接种率仅55.4%, 漏种1 271人, 占4个旗县区漏种人数的57.6%。
2.1.2 脊灰疫苗4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12月累计报告应种人数42 515人, 实种人数41 636人, 期望应种人数43 090人, 报告接种率为97.9%, 估测接种率为96.6%, 二者接近, 说明各地报告的接种率比较可信。其中10个旗县区该项接种率达90%以上, 红山区接种率接近90%, 仅阿旗接种率为70.3%, 该地区大约漏种773人。
2.1.3 A+C流脑疫苗6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12月累计报告应种人数30 822人, 实种人数30 096人, 期望应种人数41 176人, 报告接种率为97.6%;估测全市漏种人数11 080人, 估测接种率为73.1%, 二者相差24.5个百分点。报告接种率明显高于估测接种率的主要原因是11个旗县区都不同程度地漏报了应种人数, 因而可以证明该项报告接种率是虚高的, 是不可信的。从各旗县区的情况看仅红山区和松山区的该项接种率达标 (大于90%) , 其他10个旗县区的估测接种率在31.7%~80.6%, 漏种率在68.3%~19.4%, 漏种率高低顺序依次为阿旗、右旗、左旗、宁城县、克旗、元宝山区、翁旗、喀旗、敖汉旗和林西县。
2.1.4 白破二联6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12月累计报告应种人数37 269人, 实种人数36 245人, 期望应种人数41 176人, 报告接种率为97.3%;估测全市漏种人数4 931人, 估测接种率为88.0%, 二者相差9.3个百分点, 该项接种率虚高的原因同上。从对各地区的估测评价看, 红山区、松山区、左旗、翁旗、喀旗和宁城县接种率≥90%, 已达标, 其余6个旗县区均未达标, 接种率在30%~88.9%之间, 漏种率在70%~11.1%之间。其中阿旗漏种率最高, 漏种率较高的有克旗、右旗、元宝山区和敖汉旗。
2.2 赤峰市2011年各季度4项加强免疫进度分析评价
2.2.1 A+C流脑疫苗3周岁加强免疫
从全市各季度累计数字分析, 1~4季度报告接种率分别为88.0%、95.2%、96.5%和98.0%, 估测接种率分别为83.3%、98.1%、99.2%和99.5%, 报告接种率和估测接种率均有逐步升高的趋势。从各旗县区看, 4个季度估测接种率均未达标的有阿旗、右旗和克旗, 其中阿旗4个季度估测接种率一直很低, 在44.3%~59.2%。第1季度接种率不足90%的旗县区有右旗、克旗、左旗、元宝山区、宁城县、红山区和翁旗。
2.2.2 脊灰疫苗4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4季度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0.7%、96.2%、97.6%和97.9%, 估测接种率分别为73.3%、88.9%、93.9%和96.6%。2011年第1季度全市各旗县区估测接种率均未达90%, 第2季度有5个旗县未达90%, 第3季度阿旗、右旗、林西县、红山区和敖汉旗未达90%, 第4季度统计全年累计接种率仍有阿旗和红山区未达标。整体反映出赤峰市脊灰疫苗4周岁儿童加强免疫接种不够及时,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个别旗县区如阿旗, 脊灰疫苗漏种人数较多, 差距较大。
2.2.3 A+C流脑疫苗6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4季度报告接种率分别为87.5%、93.8%、97.4%和97.6%, 估测接种率分别为50.2%、53.5%、63.1%和73.1%, 4个季度报告接种率与估测接种率比较, 前者均明显大于后者, 说明各地不同程度存在着应种人数漏报的问题。漏报较严重是阿旗、右旗等10个旗县。
2.2.4 白破二联疫苗6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4季度报告接种率分别为78.9%、91.3%、95.9%和97.3%, 估测接种率分别为58.6%、68.8%、78.2%和88%, 报告接种率与估测接种率比较情况同上。
3 存在的问题
各地盲目追求接种率指标, 随意减少加强免疫应种人数, 掩盖了实际接种率低的现象, 因而导致赤峰市的加强免疫报告接种率虚高的问题。近年来全市各级对加强免疫工作不够重视, 没有把适龄儿童的加强免疫与基础免疫同步安排, 不少地区采取年末搞突击性加强免疫的做法, 致使全年各月接种数字不均衡, 加强免疫进度缓慢。不少基层接种单位放松了对大年龄组儿童的管理, 对辖区内大年龄组儿童数据及分布情况掌握得不清楚, 许多儿童不能获得加强免疫的接种信息, 因而漏种人数较多。随着儿童年龄增长, 家长对疫苗接种重视程度逐渐下降, 部分儿童不能主动到各接种点接种疫苗, 给加强免疫工作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全市大部分地区的6周岁儿童流脑和白破疫苗的加强免疫接种率较低, 除上述原因外, 还反映出各地的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效果不理想, 查验工作依旧停留在审证、验证上, 没有把接种证查验的落脚点放在补种疫苗上, 也没有把查验时的补种作为对加强免疫的补充。各旗县区没有发挥好接种率报告系统对常规免疫的监督指导作用, 对基层上报的常规免疫数字只汇总不分析, 只看报告接种率的高低, 不管接种率的真假。
4 对策
河南省免疫规划体系建设调查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河南省免疫规划机构、人员队伍、预防接种单位、疫苗针对传染病控制、监测系统、冷链系统、信息化系统、能力建设、法律法规及设备保障等内容。
1.2 调查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和免疫规划报表分析,了解免疫规划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统计分析调查表数据用Epi Data软件录入,报表数据用Excel软件整理分析。
2 结果
2.1机构建设免疫规划机构包括省、市、县三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市、县、乡、村五级卫生疾控机构。具体包括省卫生厅疾病控制处,省疾控中心免疫预防与规划所,18个省辖市卫生局疾病控制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159个县(市、区)卫生局疾病控制科,县、乡、村各级各类预防接种单位。2012年全省共有9 545家预防接种单位,其中接种门诊2 486家,村级接种点5 249家,产科接种点1 810家。根据建设标准和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将预防接种门诊划分为省级“示范预防接种门诊”,市级“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和县级“合格预防接种门诊”三个等级。河南省2011年开始对全省所有预防接种门诊进行规范化建设并逐步考核验收,目前有示范门诊581家,占接种门诊的23.37%。另有规范门诊808家和合格门诊1 097家。
2.2人员建设免疫规划人员队伍包括预防接种人员、业务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专家组成员。2012年全省从事免疫规划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共36 406人,其中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人员1 451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免疫规划科业务人员19 094人,村级接种单位接种人员21 380人。免疫规划人员与服务人口的配置比例达到3.5/万。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人员分别占2.41%、12.71%和63.62%。全省免疫规划人员及构成见表1。
2.3 冷链系统建设为规范生物制品和冷链管理,河南省建立了严格的生物制品和冷链管理制度,明确岗位人员及其职责。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疫苗管理信息系统和冷库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疫苗与冷链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全省目前有冷藏车20 辆、疫苗运输车15 辆,有低温冷库24 台、普通冷库47 台。约94%的冷链设备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河南省2012 年免疫规划冷链设备及分布见表2。
2.4 信息化系统建设河南省省级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平台于2011 年6 月正式运行,目前已覆盖全部预防接种门诊和产科接种点,能够实现免疫规划信息共享和免疫规划工作一体化管理。全省100%的县(市、区)和乡镇都已实施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并完成了2005 年1 月1 日后出生儿童的信息录入工作,信息化系统记录了全省1 260 万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信息,为免疫规划工作提供了丰富确凿的信息数据。2012 年开发“疫苗通”短信预约通知功能,提前2~3 天向目标儿童家长发送即将接种的疫苗信息,提醒及时接种。另外,为尽早掌握儿童接种信息,2013年开发新生儿产科接种信息系统,在产科收集儿童信息。新生儿产科接种信息系统作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补充,使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善和实用[1],全省新生儿个案上传率达到77.59%。
2.5 保障机制免疫规划体系建设离不开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在政策方面,河南省2009 年出台《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试行)》、《河南省疫苗和注射器管理规范(试行)》、《河南省免疫规划资料管理规范(试行)》以及《河南省免疫规划督导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对规范性管理免疫规划工作起到规范指导作用。经费保障方面,2007 年和2008 年,省财政将免疫规划专项工作经费纳入预算,每年投入2 505 万元;2009-2012 年,每年投入4 913 万元。主要用于麻疹、乙肝等疫苗针对疾病监测,以及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预防接种劳务补助、冷链装备和异常反应处置与补偿等。各省辖市和县区级财政部门对本级免疫规划经费投入也逐年增加。
3 讨论
3.1 免疫规划体系初步建立,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河南省通过组建专家队伍、规范接种单位管理和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提高疾病控制能力和水平,免疫规划体系建设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仍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全省预防接种单位的数量不足,平均每个乡镇约1 个接种门诊;另一方面,全省免疫规划人员中级职称仅占13%,初级职称及无职称的其他人员约占85%。预防接种单位的数量和接种人员的水平成为制约免疫规划发展的因素[2]。
3.2 加强预防接种单位规范化管理,提高免疫服务质量由于人口流动频繁,接种单位面临目标儿童底数不清晰,管理困难,尤其是城区预防接种单位[3]。应加强预防接种单位规范化管理,明确责任区域划分,把责任区域划分是否明确作为评价预防接种单位的重要依据。强调责任区域内目标儿童的底数的掌握和流动儿童管理,如有麻疹等病例发生,能够迅速开展以责任区域为范围的查漏补种工作。通过规范化管理预防接种单位提高免疫规划体系建设水平[4]。
3.3稳定免疫规划人员队伍,提高业务水平河南省免疫规划专业人员中,有85%及以上是初级职称或没有职称,尤其是乡镇卫生院等基层预防接种单位,更是充斥着大量的非专业人员,造成一方面人员超编,另一方面技术人员相对匮乏的局面[5]。建议严格各级疾控机构人员准入机制,加大对免疫规划专业人员的补充,尤其是基层预防接种单位,应配备有资质的预防接种人员。加强对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6],落实基层预防接种人员的劳务报酬,提高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稳定免疫规划人员队伍。
从知识体系谈免疫教学思维 篇9
关键词:免疫学,知识体系,教学思维
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但又发展速度非常迅速的学科, 又是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前沿科学, 其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学实力及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尽管免疫学与临床疾病关系密切, 但在免疫学的学习过程中, 其理论知识与其它医学课程之间相对独立, 内容抽象, 概念繁多, 多数学生反映学习难度大, 如何有效提高免疫学理论教学质量, 是免疫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入手, 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而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
一、免疫学教学现状
目前的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为主以及利用网络开展的网络教学, 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如启发式、互动式、PBL (problem-based leaning,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探索。随着对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 又从教学模式, 教学心理角度等方面多方位地进行理论分析,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
二、免疫学知识结构特点
免疫学从结构上主要体现在研究水平和知识框架两个特点。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 是一种看不见, 摸不着的感觉, 虽然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也属于此类, 但学生可以很快的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在理解运用上有很大的优势。另外, 基础部分的各章节内容, 相对独立, 就如网络中的各个部分, 既使某一章节听不懂, 并不影响下一章节内容的理解, 但在学习免疫应答及后继部分, 如病理免疫, 临床免疫等, 各章节的内部联系才显现出来, 就如网络的各个节点, 彼此联系。
三、免疫学教学思维
1.定位清晰
新知识学习往往是在已有的知识框架基础上不断地扩充知识节点, 通常称之为形象思维。在免疫学的学习中, 要注意知识框架的构建以及与其它医学课程的联系, 进而在知识体系内部建立有机的各章节联系。例如, 抗体本质上是一种蛋白质, 学生学习过蛋白质, 学习抗体时就要有两个基本定位:在哪和有什么作用。抗体属于一种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有在膜上的和体液中的, 主要的作用是结合抗原, 然后诱发不同的途径最终清除抗原。有了这种定位, 学习时就可以把蛋白质和抗体联系在一起, 扩展了原有的框架内容。
2.动态过程
免疫学基础部分的核心是免疫应答, 即机体对异种物质的识别、反应的全过程。各章节的学习过程就是整个免疫应答过程各环节分开学习的过程。因此, 从表面上看各章节毫无连续性, 独自成章, 而教师要从本质上把握免疫应答这条主线, 将各章节串在应答过程之中, 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基本的免疫学知识框架体系。从而在病理免疫、临床免疫等应用部分, 则更容易理解在这条主线的各个环节出现异常的表现。
另外, 还体现在细胞的不同状态上, 从静止期到活化期 (即功能状态) , 则可出现功能状态上的改变。如巨噬细胞以前只是提到具有吞噬功能, 而在免疫学中则区分状态, 吞噬功能主要体现在细胞活化后, 而在静止期的吞噬能力很有限, 主要是抗原加工提呈功能。
3.概念转换
免疫学也存在大量的专业词汇, 概念解释是授课的一个主要内容。为了把握本质, 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剖析概念, 另外, 在不同专业会用各自的专业词汇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个物质或过程。例如, 在讲解表面标志时, 表面标志本质就是细胞膜表面蛋白质, 生理学侧重讲解细胞膜表面蛋白的离子通道作用, 生化侧重载体物质转运功能, 分子生物学侧重信号转导, 而免疫则侧重细胞的特殊标志与识别。免疫应答是免疫学中的重要概念, 但其本质也是反映了机体与外来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病原体进入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过程从微生物角度就是感染过程。通过概念转换、分析本质, 加快学生已有知识框架结构的更新。
教无定法, 在形式上注重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固然重要, 作为教师, 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本质与联系, 把握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 剖析知识结构特征,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内容, 重视知识的横向及纵向联系, 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记第173次香山科学会议[J].上海免疫学, 2002, 22 (2) :73?78.
[2]文艳平, 秦国杰, 侯秀琴.PBL对学生学习兴趣影响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5) :15-18.
[3]黄从刚, 赵云.浅谈多边互动式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3) :104-105.
免疫规划知识 篇10
1 对象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杭州市2005、2006年免疫规划人员填写的接种后副反应发生情况的个案调查表、月报表和年报表。
1.2 预防接种副反应诊断标准
预防接种副反应按反应性质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一般反应有红肿、硬结、发热3种;异常反应分成局部红肿、无菌性化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全身感染、休克、皮疹、紫癜、肾炎、脑炎、血管性水肿、呕吐、过敏反应、癔症性发作、惊厥、腹泻、全身不适症状、重复接种、事故起数、其它22种[1]。
1.3 疫苗的种类
疫苗种类涵盖了免疫规划常用的20大类、共46种疫苗, 如水痘疫苗、麻腮风疫苗、HIB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甲肝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等。
1.4 城区与郊县的划分
以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西湖区为城区。以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临安市、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下沙经济开发区为郊县。
2 结果
2.1 全市总的预防接种后第二类疫苗副反应发生率情况
两年杭州市共接种第二类疫苗1 806 026人次, 发生1 248例报告副反应, 总的发生率为69.10/10万。同时20大类疫苗的接种后副反应发生率存在很大的差异。23价肺炎疫苗副反应发生率341.16/10万, 高居榜首;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和出血热疫苗的发生率分别达到166.57/10万、139.47/10万;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和HIB疫苗发生率居第4、5顺位, 详见表1。
2.2 各生产厂家对疫苗副反应发生率 见表2。
在所有1 248例副反应中, 按照预防接种反应的分类, 一般反应1 117例 (硬结、局部红肿和发热) , 占89.50%, 异常反应131例, 占10.50%。在异常反应中76例为皮疹, 主要集中在乙型脑炎、甲型肝炎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另外无菌性化脓9例; 局部脓肿6例;呕吐7例;腹泻11例。
2.3 接种后副反应的地区差异 见表3。
从表3可知, 城区与郊县的总体报告副反应发生率接近。 (因数据为全市总体数据, 不需做统计推断)
3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预防接种后引起的副反应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出现了疫苗价格超高关注度超高的现象。我们对2005和2006年两年杭州市接种的1 806 026人次第二类疫苗进行了观察, 发生1 248例报告副反应, 总的副反应发生率为69.10/10万, 高于北京刘东磊等2002年监测结果[2]和上海李晓军2006年总结的监测结果[3], 说明杭州市副反应监测系统经过多年的努力敏感性已经达到比较高的程度。
从监测结果来看, 接种量在3 000人次以下的疫苗都未见副反应报告;有反应报告和调查的疫苗接种量都在1.7万人次以上;可见所有自费接种的第二类疫苗总体上副反应率还是较低的, 而狂犬病疫苗的报告副反应率低主要原因是单独成立的狂犬病接种门诊的副反应报告未有效纳入一般预防接种门诊的报告体系。
本文用大量的篇幅对现有第二类疫苗不同生产厂家产品的副反应发生率和主要副反应性质进行了描述, 因难以找到相同研究的数据, 所以本文对不同厂家疫苗反应率的数据可以为各相关单位选择第二类疫苗提供参考。
在不同副反应的性质中, 发热44.71%居第一;硬结30.77%居第二。两者合计占了所有接种后副反应的75.48%。而美国1991-2001年副反应报告率中[4][5], 发热 (25.8%) 与局部过敏反应 (15.8%) 分别占居第一、二位。相比而言, 我国第二类疫苗在生产过程中的非特异性热源控制、吸附剂含量过高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改进, 以降低发热和硬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 1104-1351.
[2]刘东磊, 苗良, 孙美平.北京市2002年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4, 10 (5) :261-263.
[3]李晓军, 宓荣刚, 徐慧清, 等, 上海宝山区2001-2004年预防接种副反应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6, 7 (3) :219-220.
[4]郭飚.全球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发展[J].中国计划免疫2005, 11 (3) :229-233.
安全注射在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性 篇11
关键词: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实施与推广,注意事项
注射是最常见的卫生保健程序之一。发展中及转型国家每年至少进行160亿次注射操作。免疫接种约占全部注射的5%。[3]以预防为目的的注射为儿童的身心健康与成长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现代医学生物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将有更多更理想的疫苗问世。由于疫苗具有生物学性, 绝大多数需要注射, 接种面对的是众多人群, 因此, 安全注射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所谓安全注射, 就是使用疫苗和药物进行注射时, 必须使用灭菌的注射器进行规范操作, 并对使用的注射器具进行安全处理。
1 安全注射的含义
目前, 在免疫规划工作中, 安全注射包括以下含义:①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 (包括注射器要无菌包装;在有效期内使用;接种前才能打开包装;使用后放入指定的安全盒或防刺器皿中, 不允许再次使用) ;②实施预防接种人员要持合格的资格证书上岗;③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④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⑤接种后的接种器材及其废弃物品要安全回收、销毁。
2 不安全注射的危害
如果违反了上述要求, 即为不安全注射, 将要造成严重危害。包括: (1) 传播感染的危险:①传染血源性疾病:器具处理不当流入社会导致疾病传播。不安全注射是造成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危害严重的传染病的医源性传播。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会造成慢性感染, 在不安全的注射多年后导致发生疾病、残疾和死亡。儿童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 到30岁, 即在人生最好年华时, 一般都患有慢性肝病, 这对国民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2];②导致化脓性或细菌性感染:引起脓肿、败血症等; (2) 非传染性的危害:①不正确注射操作造成的伤害:注射部位不当造成神经损伤、卡介苗注射剂量过大导致严重反应局部淋巴结化脓破溃;②注射不合格疫苗造成的伤害:如冻结后溶融的乙肝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进行接种或混用不同疫苗的稀释剂则可能引超严重的接种反应甚至导致死亡。如果注射物中含有其他物质, 可直接引起毒性反应或过敏反应。[4]
3 预防接种安全的实施与推广
为实现安全注射, 必须在疫苗接种的各个环节均要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进行操作。总的要求就是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对实施接种者无害, 对使用过的物品不会给社会公众造成危害。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和实施安全注射。
3.1
①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②规范疫苗管理、接种操作常规、注射器材处理等;③推广规范化接种门诊;④推广使用自毁型一次性注射器;⑤监督指导;⑥培训;⑦社会宣传教育。
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不再提倡继续使用玻璃注射器。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 联合声明中认为:自毁型注射器是预防接种中的首选注射器。
3.2
注射器使用后处理程序 ①毁型 (或放入安全盒或防刺容器中) ;②消毒液浸泡消毒;③集中回收到指定回收单位;④由回收单位统一处理。
3.3
WHO提出建立全球安全注射网络 (SIGN) , 旨在推广安全和合适的注射方式。
3.4
发展和采用安全技术, 目前接种技术的简易性和安全性尚须改进, 正在建立新型预防接种技术: (含针注射器具-自毁型注射器及含单剂疫苗的塑料袋已研制成功;无针注射器具-目前倾向于无针注射固体疫苗的开发应用;黏膜免疫、经皮免疫) 。
4 预防接种实施注意事项[4]
接种人员须经过计划免疫专项培训, 取得上岗证后方能从事预防接种工作[1]。卡介苗必须专人、专室接种, 使用专用冷藏包。卡介苗室内严禁接种其他疫苗。接种日穿戴工作衣帽、口罩, 佩戴上岗证。患有传染病、化脓性皮肤病者应暂停从事预防接种工作。严格掌握预防接种禁忌症。开启疫苗前应观察疫苗品质是否正常、安瓿是否完好、是否在效期内使用。注意一次性注射器包装是否完好, 是否在有效期内使用。对于多人份/安瓿包装的疫苗, 吸取药液前应充分摇匀 (尤其是卡介苗、百白破) , 以减少、减轻接种副反应和保证免疫效果。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皮肤表面采用75%酒精常规消毒, 待消毒剂干后再注射。接种后 (尤其是接种活疫苗如麻疹疫苗、麻腮风、水痘疫苗后) 避免用含消毒剂的棉球按揉, 可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接种过程中始终坚持“苗不离冰”。疫苗开启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活疫苗的废弃时间为0.5 h, 死疫苗的废弃时间为1 h。疫苗开启后等待其他人来接种时应加盖消毒干棉球, 避免长时间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接种前核实接种对象、应种疫苗种类。接种后应在接种证的接种医生签章栏内签名或盖章。并要求儿童在接种现场观察15~30 min。
只要从以上几方面着手, 就能消除许多不安全因素, 从而增强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工作的信任感, 提高儿童接种率, 最终达到保护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2005年9月:5.
[2]龙振华.性传播疾病诊断与药物治疗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8月:9.
[3]梁晓峰.预防接种实用技术, 2006年3月:1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