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情况(共9篇)
免疫情况 篇1
为了解《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江苏省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在常熟市城区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计划免疫工作质量,我们现对常熟市不同户籍儿童免疫接种情况作一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来自常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城区计免科在册户籍和流动儿童计划免疫资料。
1.2方法
儿童计划免疫信息录入《金苗免疫助手》管理系统,相关数据导出转换为Excel格式,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文中五苗(包括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指2007年出生的儿童在1周岁内五种疫苗全部合格接种,七苗(包括五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免疫合格接种指2006年出生儿童在2周岁内7种疫苗全部合格接种,七苗全程接种指2001年出生儿童在在7周岁内7种疫苗全部接种。“合格接种”判定标准依据江苏省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规定的起始免疫月龄、接种针次、针次间隔时间、针次完成时间等要求进行判断。
2结果
2.1不同户籍儿童五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情况
五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率为94.53%,其中常住和流动儿童五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率分别为95.97%和9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7,P<0.01)。五苗中除卡介苗外,其余疫苗单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率在常住和流动儿童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苗合格接种率中除流动儿童的麻疹接种率稍低外,其余疫苗单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
见表1。
注:经χ2检验,*P<0.05,**P<0.01。
2.2不同户籍儿童七苗免疫合格接种率
七苗免疫合格接种率为89.97%,其中常住和流动儿童七苗免疫合格接种率分别为91.10%和8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1,P<0.01)。七苗中麻疹疫苗和流脑疫苗单苗合格接种率在常住和流动儿童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常住儿童的流脑疫苗、流动儿童的麻疹疫苗和流脑疫苗接种率稍低外,其余疫苗单苗合格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见表2。
注:#表示按照规定第2针次麻疹疫苗用麻腮风疫苗代替。经χ2检验,*P<0.05,**P<0.01。
2.3不同户籍儿童七苗全程接种率
七苗全程接种率为84.94%,其中常住和流动儿童七苗全程接种率分别为85.30%和7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P>0.05)。七苗中脊灰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和流脑疫苗单苗接种率在常住和流动儿童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常住儿童的乙脑疫苗、流动儿童的乙脑疫苗和流脑疫苗接种率稍低外,其余疫苗单苗合格接种率均达到90%以上。见表3。
注:#表示按照规定第2针次麻疹疫苗用麻腮风疫苗代替。经χ2检验,*P<0.05。
3讨论
本次分析结果显示常熟市儿童预防接种率有以下特点:(1)常住儿童中,除乙脑疫苗和流脑疫苗外,各单苗合格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五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率、七苗免疫合格接种率和七苗全程接种率分别达到95%、90%和85%以上,符合上级部门的要求;(2)流动儿童中,除麻疹疫苗、乙脑疫苗和流脑疫苗外,各单苗合格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五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率、七苗免疫合格接种率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七苗全程接种率接近80%;(3)流动儿童七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率、七苗免疫合格接种率和部分疫苗合格接种率明显低于常住儿童。
总体而言,我市城区常住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处于良好状态,而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不够理想,存在一些漏卡、漏种以及免疫接种率较低的现象,其原因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1)由于各地区免疫程序不完全相同,预防接种本格式各异,记录不规范,容易造成接种记录不全或发生记录差错;(2)流动儿童流动频繁,造成接种底数不清,难于通知他们及时进行预防接种;(3)流动儿童大多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或偏僻的贫困山区,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计划免疫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接受预防接种的意识较差;(4)流动儿童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生活不稳定,流动性强,客观上造成无法及时进行预防接种;(5)由于相关管理部门没有定期主动搜索流动儿童,导致部分流动儿童免疫空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流动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如何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已成为当前预防接种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1]。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计免相关传染病,做好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一体化管理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2)与公安、计生、教育等部门建立协作关系,相互通报信息,及时掌握流动儿童动态;(3)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强化凭预防接种证入学、入托制度;(4)加强对流动儿童集中地区如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特别是招商城地区流动儿童的摸底调查,建立流动儿童数据库;(5)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对没有按预约前来接种的要及时通过电话、发短信等形式通知家长。
参考文献
[1]周苏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江苏预防医学,2008,19(1):24-25.
免疫情况 篇2
一年来,我站年初在畜牧局工作部署下,与乡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免疫任务都己圆满完成,一年来我乡没有重大疫情发生,群众养殖收入稳步提高,同时也充分带动了养殖业的极积性.乡党委领导非常重视.安排分管领导亲自抓.年初与各村签订了动物防疫责任状,乡政府成立了动物疫情处理,应急分队和应急预案,我站专职防疫员1人,村级防疫员1人共2人,负责8个村动物防疫,其中村级防疫员只负责月峰村1个村,我乡是乡,专业养殖大户不多,散养户多但养殖量不大。具春秋两季防疫统计,我乡牲猪存栏1295头,耕牛存栏1364头,山羊1370只,家禽8400羽,犬360条,马38匹。全年口蹄疫免疫牲猪2217头,猪瘟2217,兰耳病2111头,耕牛口蹄疫2364头,山羊口蹄疫2600只,山羊豆2600只。禽流感注射8950羽,新城疫8600羽,狂犬病261条。
一是狠抓强制免疫工作,年初各村防疫与站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状,集中开展春秋两季动物强制免疫,严格按照上面要求,坚决做到“四不漏”不漏村,不漏户,不漏畜,不漏禽。全面完成了口蹄疫、禽流感、猪瘟、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疫密度,通过主管部门和乡政府的督查验收均达到98%以上的密度。
二是重视专业户的生产发展,为他们建立了联系制度和防疫档案,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免疫情况实行跟踪服务,消毒粉和疫苗亲自送上门,督促及时采取免疫和消毒等综合防控措施,在高致病蓝耳病流行期间,我乡养殖户均未造成损失,在亚运期间按照上面的要求,对专业户养殖户,散养户进行“瘦肉精”和“莱克多巴胺”检测,我乡检测10来户,结果都是阴性,使农户可吃上放心肉。
三是加强屠宰检疫,产地检疫的工作力度,检疫工作是促进防疫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措施。每圩对屠宰上市生肉进行检测,合格的准许出售,不合格的一律作无害化处理,同时每圩安排市场和屠宰场的消毒工作。
四是标准化记录免疫台账,打多少记多少,不作虚假记录。进出疫苗详细记录,时时检查有无过期疫苗。如发现到期及时销毁处理。保障了畜禽达到有效抗体,全年未出现免疫付反应发生。
免疫风湿病患者感染情况临床分析 篇3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来自2003年11月至2005年11月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病例总数38例, 其中女性27例, 男性11例。年龄在5~72岁, 年龄的中位数为40岁, 平均 (42±18.9) 岁;病程40d~40年, 病程的中位数为6年, 平均 (6.6±8) 年。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20例,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JRA) 4例, 强直性脊柱炎 (AS) 2例,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2例, 白塞病2例,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 (UCTD) 1例, 风湿热1例, 重叠综合征1例。按治疗前和治疗中有无合并感染分为两组, 合并感染组29例, 未合并感染组9例。
1.2 诊断标准
所有RA诊断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 (ARA)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诊断标准;SLE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修订的SLE分类诊断标准;AS诊断符合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JRA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免疫学术会议上提出的目前国内JRA的诊断标准;白塞病的诊断符合国际白塞病研究组于1989年制定的白塞病国际分类标准;风湿热的诊断符合1992年修订的JONES标准[3]。
1.3 病情的程度根据关节受损情况及临床表现, 重症标准自定为:
(1) 高热反复难退; (2) 多关节破坏畸形, ≥4个关节; (3) 血沉>80mm/h, C反应蛋白>60mg/L; (4) 关节肿痛重, 难以自理, 必须陪护。符合以上四条中任一条或一条以上者既属重症范围。
2 方法
观察方法:临床主要观察发热, 重症及病情反复的异同。实验室指标主要观察C反应蛋白及血沉。
3 结果
合并感染组29例。发热22例 (76%) , 病情反复18例, 重症17例。血沉 (66.2±33.2) mm/h, C反应蛋白 (50.8±41.9) mg/L, 没有合并感染组9例, 发热2例, 病情反复5例, 重症3例, 血沉 (57.6±34.5) mm/h, C反应蛋白 (22.3±38.5) mg/L在是否发热和C反应蛋白这两个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4.1 虽然多数自身免疫疾病病因尚不明了, 但感染因素在触发或加重疾病方面可能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已为人们所认识。
在生理情况下, 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抵御外界病原体的侵袭, 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免疫机制的启动从多方面抑制病原体, 最终达到病原微生物的清除。但是, 在此过程中同时会出现变态反应, 引起组织损伤, 甚则则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4]。临床观察亦初步显示, 自身免疫病患者的发病常与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自身免疫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又常因感染而致病情反复或加重, 影响着治疗效果和病情的转归, 故治疗中积极控制感染, 使感染得到控制, 则原发病随之趋于稳定, 否则, 病情常难以控制。因此, 警惕和控制感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此, 我们进行了初步的临床观察和总结。
4.2 在观察的38例不同自身免疫病患者中合并感染者29例, 占76.8%, 说明免疫风湿病合并感染的概率是很高的, 其原因可能:
(1) 免疫功能紊乱, 在出现自身免疫疾病的同时, 正常的免疫抗病能力降低; (2) 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 常可降低正常免疫抗病能力, 增加感染概率。
4.3 主要临床表现观察中显示发热较为敏感。
合并感染组29例中发热者有22人, 未合并感染组9例中发热者有2例, 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发热既常见于免疫风湿病, 更常见于合并感染时, 故临床对于发热患者, 治疗时一定要首先鉴别患者有无合并感染, 有感染者, 需积极控制感染, 感染控制后, 转为侧重治疗免疫风湿病。不可盲目因发热而加大加重抗免疫的治疗, 否则会进一步降低机体免疫功能, 加重感染, 使病情加重、恶化。两组重症及病情反复的患者, 其统计学处理未见显著差异 (P>0.05) , 可能与病例观察例数偏少有关。
4.4
在急相物的指标中, 可以看出合并感染时C反应蛋白的变化敏感于血沉, 临床观察也显示, 未合并感染的免疫风湿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多为低度或中度增高, 而合并感染的免疫风湿病患者常表现为高度增高 (>60mg/mL) , 其病情往往也较重。
4.5 在合并感染中, 最常见的仍然是呼吸道感染, 共20例, 占69%;泌尿系感染10例, 占34%。经病原学检查发现, 常见的感染因素有:
疱疹病毒、支原体、弓形虫、链球菌、结核菌等。重症患者17例中, 两种病原体同时感染 (即双重感染) 者6例, 占35%;3种或3种以上病原体感染 (即多重感染) 者8例, 占47%。故临床对双重及多重感染患者, 明确病因后应联合抗感染治疗, 方能理想的控制病情。
参考文献
[1]栗占国.风湿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
[2]张乃峥.临床风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3]胡绍先.风湿病诊疗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免疫情况 篇4
(县级自查、省级抽查和国家级抽查复核使用)
调查员在横线上填写或对选项打勾。右边的方格由审核者填写, 供计算机录入时用。省(区、市)县(区)乡(镇、街道)编码□□□□□□□□ □□村(居)村(居)编码(1-5)儿童编码(1-10)编码□□□
一、基本情况 1.调查地类型 2.地貌类型3.被调查户住址 4.儿童接种信息提供人与儿童关系:5.儿童母亲文化程度 6.儿童父亲文化程度
二、儿童情况 7.儿童姓名 8.儿童性别 9.出生日期(公历)10.儿童民族 11.儿童出生地 12.儿童户籍类型
若非本县户籍,在当地居住时间
13.儿童平常去哪儿接种疫苗?
14.从家到接种单位交通距离
15.前往接种单位交通方式
(主要交通方式,单选)单程所需时间 16.获得接种信息主要途径(单选)城镇2 城乡结合部 3 农村1 山区2 丘陵3平原
队/社/小区/楼号1 母亲2 父亲3 外/祖父母4家庭其他成员5 其他人(提供人联系方式)1 初中及以下2 高中和中专3 大专及以上初中及以下2 高中和中专3 大专及以上男2 女
年月日汉族2 藏族3 回族4 蒙族5 壮族6 其他1 县级及以上医院2乡(镇、街道)卫生院3 家中本县户籍2 本省外县3 外省户籍 4 无户口 1 3-5个月 2 6-12个月 3 1年4 ≥2年
1乡镇卫生院2 村卫生室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 社区卫生服务站5 入户接种 6其他.公里(入户接种填99.9)公交2 出租车3 步行4 自
行车5 自驾车 6 其他分钟乡村医通知(电话、上门等)2 前次接种预约主动自行前往 4 村医入户接种其它□ □
□ □ □□
/□□/□□
□ □
□□ □□.□公里
□
□□□ 分钟
□
□□□□
三、接种情况
1.是否有儿童预防接种证?1有2有,但不在现场3有,已丢失4 无2.是否有儿童预防接种卡?1有2 无 3.卡证是否符合?1符合2不符合疫苗类型。填写的疫苗代码为:⑴麻疹疫苗;⑵麻风疫苗;⑶麻腮疫苗;⑷麻腮风疫苗;⑸ACWY135流脑疫苗;⑹无细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⑺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五联苗);⑻IPV疫苗;⑼甲肝灭活疫苗;⑽甲乙肝联合疫苗;⑾乙脑灭活疫苗;⑿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⒀其它(在相应剂次处注明)。
2、未接种时,需填写“未接种原因”代码。⑴不知道需要接种(或监护人忘记接种疫苗);⑵不知道需要接种第2/3剂次;⑶不知道接种地点和时间;⑷监护人不信任预防接种或担心异常反应;⑸因接种禁忌,接种单位不予接种;⑹接种单位太远;⑺接种时间不合适(上班,无法带孩子去接种等);⑻接种单位无疫苗;⑼接种单位未预约或通知;⑽没有接种医生;⑾父母太忙,家中无人带孩子去接种;⑿孩子生病;⒀接种等待时间过长;⒁孩子外出;⒂孩子无户口或户口在外地,不给接种;⒃接种时,与上剂次间隔<28天而未种,后续未补种;⒄接种单位搭配接种二类收费疫苗,家长拒绝接种;⒅其它
调查员调查日期年月日审核员审核日期年月日
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入户调查表填表说明
《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入户调查表》左侧为问卷问题,调查时部分项目可在选择项上打“√”。右侧方格为计算机录入时使用,调查现场请不要填写,调查后由审核人填写。
1.省、县编码填写最新国标码,要求与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系统2013年编码一致。
2.乡(镇、街道)编码使用最新的统一的国标码;村编码1-5,乡(镇、街道)政府所在村编码为1,其他顺序编码;儿童编码1-10,顺序编码。
3.地貌类型:“山区”含牧区、海岛等“复杂”地形。城区填“平原”类型。
4.儿童接种情况提供人:“家庭其他成员”系指该儿童父母、外/祖父母外的其他亲戚,如舅舅等。“其他人”指邻居或无亲属性质的儿童监护人等。在调查时如果遇到适龄儿童的父母虽在家,但是有特殊情况不能回答调查问题(如该儿童的父母均为聋、哑人,或是精神异常、有病或监护人为无法回答问题的老人等)可由知情的家里其他人或邻居提供儿童接种情况和其他有关情况,同时结合户口册和接种证,登记卡的情况填写调查表。并在调查表中注明情况提供人。
5.儿童姓名:应按照接种证或户口册填写儿童的姓名。本项目主要用于调查的复核。
6.出生日期:以母亲提供为主,出生日期均以公(阳)历时间为准,若提供者说的是农 历,请转换为公(阳)历再填写。在实际调查中,遇到父母之外的其他监护人所提供的适龄儿童出生年月日,可能略有偏差或不符合时,均以户口册登记为准。
7.儿童平常去哪儿接种疫苗:单选,在选项中选取最主要接种单位。8.交通方式:指儿童前往接种门诊接种时,最常采用的交通方式,单选。
9.儿童是否有免疫卡片应从乡(镇、街道)(村)医生提供的接种登记册或信息系统中查找。
10.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应以接种证记录为准,无接种证时,可记录接种卡记录时间,将证、卡填写的具体接种时间分别按项目要求填写。二者均无者,视为未接种。
11.未接种儿童,需填写未接种原因编码,未接种原因编码参见调查表下说明文字。若情况提供人同时说了几种原因,由调查者判定哪种是最主要的原因,填入格内。
免疫情况 篇5
1 材料
1. 1 血清样品
2 208 份血清样品分别来自焦作市下辖的7 个县( BA、Q、MZ、QY、WX、WZ、XW) 的82 个规模养殖场( 户) ,其中种猪场5 个,采集血清样品147 份; 商品代规模养殖场41 个,采集血清样品1 219 份; 散养户36 个,采集血清样品842 份。样品采集时间一般距离最近一次免疫间隔21 d以上。
1. 2 组织样品
23 个发病猪场病死猪的扁桃体、淋巴结、脾脏等组织病料和抗凝全血等样品,为2013 年5 月份—2014 年5 月份焦作地区各地送检。
2 方法
2. 1 血清制备
猪只采血部位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3 ~5 m L血液,再抽1 ~ 2 m L空气,小心盖上针帽,注射器与地面呈30 ~ 40°角、室温下静置2 ~ 4 h,待血液凝固析出血清后,将血清移到离心管中。必要时经1 500 ~ 2 000 r / 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
2. 2 组织样品制备
剪取组织病料0. 5 g进行充分研磨,加适量PBS液研磨成匀浆,10 000 r/min离心8 ~ 10 min,取上清液100 μL用于RNA的提取。若为抗凝血,取100 μL,备用。
2. 3 猪瘟抗体检测
按照猪瘟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2. 4 猪瘟病毒核酸检测
按照猪瘟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3 结果
采用阻断ELISA法对82 个养殖场( 户) 的2 208 份血清进行了抗体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了统一整理,并详细记录。
3. 1 抗体合格率
3. 1. 1 不同场群类别猪群免疫抗体合格率比较
试验共检测血清样品2 208份,免疫合格数量1 389份,免疫合格率为62.91%,结果见表1。
3. 1. 2 不同饲养阶段猪群的免疫抗体合格率比较
统计不同饲养阶段猪群免疫抗体合格率差异性,结果见表2。
3. 1. 3 不同区域猪群的免疫抗体合格率比较
统计不同区域猪群免疫抗体合格率差异性,结果见表3。
注: BA、CQ、MZ、QY、WX、WZ、XW分别代表焦作市下辖的7个县。
3. 1. 4 不同调查时间猪群的免疫抗体合格率比较
统计不同调查时间猪群免疫抗体合格率差异性,结果见表4。
3. 2 病原学检测结果
3. 2. 1 不同样品猪瘟病原学检测情况比较
调查共检测23个养殖场(户)383份样品,阳性样品31份,阳性率为8.09%,结果见表5。
3. 2. 2 不同区域猪瘟病原学检测情况比较
共检测7个区域383份样品,病原学检出率在5.26%~12.07%之间,结果见表6。
注: BA、CQ、MZ、QY、WX、WZ、XW分别代表焦作市下辖的7 个县。
3. 2. 3 不同场群类别猪瘟病原学检测情况比较
共检测23个养殖场(户),按养殖场(户)类别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7。
4 讨论
4. 1 血清检测结果讨论
不同时间调查结果显示,焦作地区猪群猪瘟抗体阳性率逐年提高,说明免疫工作做的越来越好。但不同地区阳性率差异较大,从39. 70% ~ 73. 55% 不等,除母猪外,仔猪和育肥猪阳性率不合格; 除种猪场,商品化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的猪只猪瘟阳性率不合格。
要做好猪瘟的免疫工作,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一是要搞好猪场疫病的控制,特别是免疫抑制性疫病的预防,避免猪群因感染这些疫病造成临床免疫失败。二是要搞好饲养管理。采取消毒、隔离、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消除传染源; 饲喂优质、全价饲料,确保猪只健康,使猪只具备良好的免疫应答。三是利用实验室监测数据指导临床免疫。定期采集血清样品进行猪瘟免疫抗体监测,根据抗体水平高低及时调整免疫计划,保障猪群处于免疫保护范围内。四是选择合格的疫苗。要想获得良好的免疫抗体,需要选择质量稳定的疫苗进行免疫注射。五是做好技术培训。对负责免疫工作的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进行免疫注射,确保免疫效果。
4. 2 病原学检测结果讨论
调果结果显示组织样品的阳性率为8. 09% 。临床调查未见典型猪瘟病例,但非典型猪瘟时有发生,说明焦作地区猪瘟在猪群中存在感染情况,猪瘟仍是焦作地区主要防控的动物疫病之一。
通过与血清学调查结果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焦作地区猪瘟防控制度执行到位,养殖场( 户) 防控意识高的地方猪瘟病原学感染率较低,因此猪瘟的防控需要政府部门制订防控措施,技术部门加强指导,养殖从业者积极参与,形成群防群控的防控机制。
检测出猪瘟病原阳性的猪场( 户) 主要存在猪瘟的免疫程序不科学、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饲养管理不善等问题。当前我国猪瘟疫苗主要有细胞源、传代细胞源和兔源等三类疫苗,疫苗质量可靠、安全有效,因此要结合免疫效果监测、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措施,才有望控制猪瘟的发生和流行。
5 结论
1) 通过调查可知,焦作地区猪场的猪瘟免疫抗体有较大差别,大部分猪场免疫效果较差; 不同区域猪瘟免疫差别明显,免疫抗体合格率在39. 70% ~73. 55% 之间; 国家免疫政策执行好的地方,猪瘟免疫抗体水平较高。
2) 规模猪场特别是种猪场猪群免疫抗体水平较高,散养户的免疫效果较差,母猪、仔猪和育肥猪免疫合格率差异明显,母猪的免疫合格率高于育肥猪、仔猪的免疫合格率。
免疫情况 篇6
1.1 调查范围
2008~2009年上半年笔者共调查了南昌境内及丰城市、高安市、万年县、湖口县、九江县、大余县的20个规模化养猪场, 其中南昌县境内8家, 新建县境内3家, 进贤县境内3家, 丰城县境内1家, 高安县境内1家, 万年县境内1家, 湖口县境内1家, 九江县县境内1家、大余县境内1家;以上猪场都采取自繁自养的饲养方式, 母猪存栏最少为40头, 最多为2200头, 这些调查资料对规模化猪场猪瘟的免疫情况能有一定的代表作用。
1.2 调查内容
各猪场母猪存栏数, 猪场经产母猪和仔猪猪瘟的免疫程序, 猪场一些主要的生产技术指标, 包括母猪产仔数、哺乳期间仔猪的成活率、断奶后保育期间的成活率。
1.3 调查方式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调查:一是直接到养殖场 (户)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给养殖场 (户) 主或生产技术负责人进行调查, 对他们填写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二是根据调查问卷通过电话问询方式对养殖场 (户) 主或生产技术负责人进行调查, 对他们口头提供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三是通过网上电子信箱发出调查问卷, 请求被调查人通过E-mail方式从网上提供调查结果。
2 调查结果
共发放了20份调查问卷及相关表格, 收回20份, 其中14份现场调查, 4份通过电话问询提供, 2份通过E-mail从网上提供, 调查结果见下表。
2.1 调查结果汇总
猪场免疫程序与生产指标统计见上表。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疫苗免疫方式分析
在所调查的20家规模化猪场中, 存栏母猪在100头以下的有7家, 占35%;存栏数在100~500头之间的有8家, 占40%;存栏数500头以上的有5家, 占25%。如表在20家猪场中母猪猪瘟疫苗实行跟胎免疫的有11家, 占55%;实行统一免疫的有8家, 占40%;而同时实行两种免疫方式的有1家, 占5%。在实行统一免疫的有8家猪场中, 有6家的母猪存栏数都在100头以上, 占75%;而在实行跟胎免疫的11家猪场中有7家, 占63.6%, 由此可见, 大型规模化猪场母猪统一免疫占的比例更高, 而中小型规模化猪场母猪跟胎免疫所占的比例更高。在所调查的20家规模化猪场中, 仔猪猪瘟疫苗采取两次免疫方式的猪场有16家, 占80%;采取1次免疫方式的有4家, 占20%。在采用两次免疫方式的16个猪场中, 大中型猪场有12家, 占75%, 而采用1次免疫方式的4家猪场中, 大中型猪场只有1家, 占25%。可见, 大中型猪场还是偏重于采用仔猪猪瘟疫苗两次免疫方式。
2.2.2 疫苗种类分析
在所调查的20家规模化猪场中, 母猪使用普通细胞苗免疫的有13家, 占65%, 使用脾淋苗免疫的有6家, 占30%, 使用高效细胞苗免疫的有1家, 占5%, 见上表。在使用脾淋苗免疫的有6家猪场中, 母猪存栏数都在200头以上, 其中有4家存栏数都在500头以上;而在使用普通细胞苗免疫的有13家猪场中, 有7家母猪存栏数都在100头以下, 其他6家的存栏数也都在500头以下;由此可见, 大型猪场母猪猪瘟疫苗的选择更青睐于脾淋苗, 而中小型猪场则更喜欢选用价格相对便宜、免疫成本更低的普通细胞苗。在20家猪场中, 仔猪疫苗有19家选用细胞苗, 占95%, 有1家选用脾淋苗, 占5%, 应该说绝大部分猪场仔猪免疫都是使用细胞苗。
2.2.3 疫苗免疫时间分析
在所调查的20家规模化猪场中, 由于母猪采取免疫方式不同 (统一免疫与跟胎免疫) , 所以不同方式的的免疫时间也有所不同, 在统一免疫中, 又分为每年普免两次和普免3次两种, 在实行统一免疫的8家猪场中, 两次的有5家, 占62.5%, 3次的有5家, 占37.5%;两次的免疫时间一般是上、下半年各一次, 而普免3次则是每隔4个月一次, 如上表。在实行跟胎免疫的12家猪场中, 母猪产后10天以内免疫的有2家, 占16.7%, 产后10~20天之间免疫的有2家, 占16.7%, 产后20~30天之间免疫的也有2家, 也是占16.7%, 断奶后免疫的有4家, 占33.3%, 产前、产后各免疫1次的有2家, 占16.6%。仔猪的免疫时间也因为1次免疫和两次免疫方式而不同, 1次免疫时间都是在30~35日龄;实行两次免疫的首免时间都是在20~30日龄, 而二免时间则绝大部分是集中在55~60日龄。
2.2.4 疫苗免疫剂量分析
在所调查的20家规模化猪场中, 母猪猪瘟疫苗的接种剂量因为疫苗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在接种细胞苗的14家猪场中, 接种剂量在4头份以下的有3家, 占21.4%, 接种剂量在4~8头份之间的有8家, 占57.1%, 接种剂量在8头份以上的有3家, 占21.5%, 如表1;而接种脾淋苗的6家猪场中, 大部分都是接种2头份 (占83%) 。仔猪细胞苗的接种剂量分为首免和二免两种情况, 在仔猪接种细胞苗的18家猪场中, 首免2头份以下的有5家, 占27.8%, 2~4头份的有10家, 占55.5%, 4头份以上的有3家, 占16.7%;二免4头份以上的有7家, 占38.9%, 4~8头份的有10家, 占55.6%, 8头份以上的有1家, 占5.5%。而接种脾淋苗的2家猪场中, 仔猪接种剂量都是1头份。
2.2.5 猪场生产指标分析
猪场生产指标调查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分别是母猪产仔数, 仔猪哺乳期间的成活率, 断奶后保育期间的成活率。在所调查的20家规模化猪场中, 母猪产仔数在10~11头 (包含10头) 的有13家, 11~12头 (包含11头) 5家, 12 (包含12头) 上有两家;分别占65%、25%和10%。仔猪哺乳期间的成活率在95%以下的有4家, 95%~96% (包含95%) 的有10家, 96%~97% (包含96%) 的有3家, 97%以上 (包含97%) 的有3家;分别占20%、50%、15%和15%。仔猪断奶后保育期间的成活率在95%以下的有3家, 95%~96% (包含95%) 的有6家, 96%~97% (包含96%) 的有2家, 97~98%以上 (包含97%) 的有5家, 98%以上 (包含98%) 的有4家;分别占15%、30%、10%、25%和20%。
3 结果与讨论
3.1 本次调查, 可以说对南昌及周边市县规模化猪场的猪瘟免疫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也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猪瘟的免疫与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3.2 从以上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所有的规模化猪场都非常重视猪群猪瘟的免疫, 不论是种猪, 还是肥猪;而且, 免疫剂量很多场都远远超过厂家制定的标准 (首免超过2头份, 二免超过4头份) , 这也表明猪瘟仍然是目前规模化猪场需要防控的重大疫病。
3.3 从以上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在免疫方式上, 母猪在大型规模化猪场以统一免疫为主, 而中小型规模化猪场则更愿意实行跟胎免疫;仔猪绝大部分都实行两次免疫。在疫苗种类上, 大型猪场母猪普遍使用脾淋苗, 而中小型猪场则更喜欢普通细胞苗;而不论大小猪场, 仔猪基本上都是使用细胞苗。在免疫时间上, 母猪实行统一免疫以每年免疫两次为主, 而跟胎免疫则以断奶后免疫居多, 仔猪则主要是首免在20~30日龄, 二免在55~60日龄。在猪场生产指标上, 母猪产仔数以10~11头为主, 仔猪哺乳期间的成活率以95~96%为主, 仔猪断奶后保育期间的成活率也绝大部分在95%以上, 而且, 大型与中小型猪场在生产指标上差异不明显。
免疫情况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街道2006年~2011年麻疹疫苗常规免疫与2009年、2010年两轮强化免疫接种情况统计资料, 2006年~2011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法定传染病报告中的居住地为本街道的麻疹疫情病例资料。
1.2 方法
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按照广东省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及实施办法接种。麻疹强化免疫活动由广东省卫生厅、教育厅联合下文, 按照广东省疾控中心制定下发的《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接种技术操作指南》执行, 对接种的目的、任务指标、强化免疫对象、接种疫苗的种类及剂量、人员培训、社会动员和宣传、目标儿童摸底登记、后勤保障及最后强化免疫工作实施、督导、评估和总结进行安排。强化免疫活动由经过珠海市卫生局组织培训取得免疫接种资格的医务人员负责实施, 采取固定接种 (接种门诊) 与临时接种点 (各学校、幼儿园) 相结合的方法, 疫苗采用珠海市疾控中心定向配送的麻疹类减毒活疫苗 (麻疹疫苗2人份/支, 用1mL稀释液稀释;麻风二联疫苗、麻腮二联疫苗、麻风腮三联疫苗均为1人份/支, 用0.5mL稀释液稀释) , 取0.5mL上臂三角肌皮下注射。分析2006年~2011年连续6年的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及2009年、2010年两轮麻疹强化免疫的组织实施和接种情况。关于居住地为本街道麻疹病例的相关资料, 在2006年~2011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统计资料中提取。数据分析采用百分比的方法进行计算。
2 结果
2.1 接种率
2006年~2011年麻疹疫苗常规接种的基础、加强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2009年强化免疫接种对象为8月龄~14周岁儿童, 摸底应种对象4636人, 其中零剂次105人, 实种4636人, 接种率100%。2010年强化免疫接种对象为8月龄~4周岁儿童, 摸底应种对象1231人, 其中零剂次129人, 实种1220人, 接种率99.1%, 零剂次实种129人, 接种率100%, 见附表。
2.2 发病情况
近6年来, 辖区于2007年、2008年有散发麻疹病例, 分别为3、7例, 发病率分别9.5/10万、21.9/10万。其他年度无发生病例, 见附表。
3 讨论
本街道麻疹在强化免疫后连续3年发病率为0, 发病率明显下降。向所有8月龄~14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确保没有获得首次麻疹疫苗接种以及虽然接种了疫苗但未免疫成功的儿童获得免疫, 进一步消灭免疫空白人群。在做好儿童常规免疫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强化免疫, 可有效控制麻疹疫情[1]。
本街道麻疹免疫接种的实施情况:在常规的疫苗冷链运转中及时为适龄儿童建卡入册、所有疫苗的接种排期、定点定时的接种安排准确告知;查漏补种是保证提高免疫接种率的决定性措施, 对逾期未种儿童做到每个月至少两次短信息通知、每两个月至少一次电话联系, 每个月与社区居委会进行小于12月龄儿童的核对、每季度到社区查漏巡查探访, 有效的通讯、接触可使查漏补种达到良好效果。强化免疫则在规定的一段较短的时间 (10~15天) 投入相对常规免疫5~10倍的工作人员做好培训、入户、登记、通知、宣传、定点与集散地临时点的接种、查漏补种等各项工作。同时, 积极发动社区妇女主任、计生指导员、治安员以及学校幼儿园领导、校医、班主任协助开展工作。无论是常规免疫、强化免疫, 维持疫苗高的接种率, 有足够的计划免疫工作人员是开展工作完成任务的基本条件。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时应考虑与相关因素匹配:辖区内人口总数、居住集散度、交通顺畅度、居民通讯比例、流动人口比例。实践经验证明, 投入足够经费和建立稳定的计划免疫队伍是消除麻疹的最基本条件。
分析结果显示, 本街道麻疹发病病例, 与美国国际开发署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相符, 在麻疹疫苗高接种率的地区, 随着流行高峰期的蔓延出现散发病例, 主要是大龄儿童与成人[2], 这些麻疹病例主要为外来务工人员或其子女, 8月龄幼儿发病的情况值得关注, 母体麻疹抗体能经胎盘传给胎儿, 所以我国现行的免疫程序为麻疹初种月龄为满8个月。8月龄婴儿患麻疹的原因为胎传麻疹抗体水平较低有关, 育龄妇女机体免疫水平减弱到一定程度时, 母体抗体也就相应减少, 或育龄妇女本身就存在免疫缺陷, 她们的孩子一旦在8月龄前接触到麻疹病毒就有可能发病。因此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 提高母体的麻疹抗体水平, 可有效地保护8月龄以下的儿童[3]。1例2岁3个月大的病例, 有3针次麻疹疫苗 (8月龄、1周岁、1岁7个月) 接种史, 距最后一针接种7月后发病, 主要原因考虑为:免疫缺陷或疫苗接种质量出现问题, 多针次接种仍未获得足够的免疫力[4]。本街道幼儿园、学校均无常住居民发生麻疹的病例, 落实计划免疫接种证入园入学查验制度, 是大龄儿童消除免疫空白、控制麻疹流行关键的手段, 跨区就读的学生发病, 与没有严格执行计划免疫接种证入园入学查验制度有关。分析本地常住人员发病, 1病例55岁 (1951年9月1日出生) , 则需要思考自1952年5月起我辖区的麻疹疫苗接种情况对今后发病潜在的影响, 以往麻疹疫苗接种率低下是预防接种工作不足遗留的后果。
从病例的发病时间分析, 病例发生在2007、2008年, 显示为明显高峰年;主要在2~4月共7例占70%, 病例分布的季节性明显, 符合麻疹发病以冬春季多见的特征。从病例的居住地分析, 2007年3例在3个居委会, 2008年7例分散于5个居委会, 同一住址的学生2例。表现为散发发病的特征。从病例的职业构成分析:散居儿童3例, 在学儿童、学生5例, 工人2例。在学儿童学生均在辖区外民营学校就读。本辖区幼儿园、学校无病例发生。从病例的户籍分析, 本地成人1例, 外来成人1例, 外来儿童与学生各4例共8例, 占80%。外来青少年儿童仍是麻疹免疫的重点人群。从发病年龄构成分析, 10例病例中, 最小为8月龄, 最大为55岁。8月龄儿童1例、2岁1例、5岁2例、7岁2例、9岁1例、11岁1例、18岁1例、55岁1例。年龄分布较为分散, 8月龄—14岁共8例占80%。14岁以下青少年儿童仍是麻疹免疫的重点人群。大龄儿童6例占60%、成人2例占20%, 共8例占80%。主要散发于大龄儿童与成人。麻疹疫苗接种史:10例病例中, 1例8月零2天龄儿童0针, 1例2岁3月儿童有3针, 其他7例为不详, 占70%。接种史不详的病例免疫力低下, 原因是免疫空白可能性大。开展麻疹强化免疫后, 发病率明显下降, 连续3年发病率为0。说明接种麻疹疫苗对于控制麻疹的流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预防麻疹流行, 免疫接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工作。预防感染麻疹, 应做好个人卫生, 密集人员公共场所应加强通风消毒, 主动切断麻疹传播途径等是麻疹综合防治的重要手段。
在做好儿童常规免疫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强化免疫, 可有效控制麻疹疫情。投入足够经费, 建立强大稳定的计划免疫队伍是消除麻疹的最基本条件。落实计划免疫接种证入园入学查验制度, 是大龄儿童消除免疫空白、控制麻疹流行的关键手段。要实现彻底消除麻疹的目标, 还需加大宣传力度, 发动全民参与。
参考文献
[1]彭志强, 林立丰, 吴承刚, 等.2009年广东省8月龄至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10, 36 (6) :23-26, 30.
[2]美国国际开发署著;梁晓峰译.预防接种实用技术[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210-211.
[3]谢安华, 胡小平, 胡志勇, 等.疫苗时代<8月龄婴儿麻疹胎传抗体的动态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 2003, (9) :328.
免疫情况 篇8
关键词:禽流感,免疫,抗体,H5亚型,H9亚型
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急性传染病, 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 可感染几乎所有野生禽和家禽, 与其它动物流感有紧密联系, 甚至威胁人类健康。虽然我国已研制出H5亚型和H9亚型禽流感油乳剂灭活苗, 具有安全性好、抗原组分齐全和免疫原性强等特点。但禽流感病毒变异快, 血清亚型众多, 亚型间缺乏较好的交叉保护作用。为了掌握了解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抗体消长规律, 百色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2年1月起组织辖区5个县 (区)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使用重组禽流感灭活疫苗 (H5N1亚型, Re-5株) 及禽流感H5+H9 (Re-5、Re-2株) 二价灭活疫苗经一免、二免和二次交叉免疫后采样检测, 对免疫应答情况及不同疫苗品种免疫应答差异进行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鸡群分组及免疫疫苗
对百色市辖右江、田东、平果、德保、田林5个县 (区) 10个规模林下鸡场共分五个试验组, 每个鸡场饲养规模5000—10000羽, 均饲养灵山土鸡一个品种, 按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注射剂量在15日龄进行第1次免疫, 2周后再进行第二次免疫。第1组免疫重组禽流感灭活疫苗 (H5N1亚型, Re-5株) 1次;第2组免疫重组禽流感灭活疫苗 (H5N1亚型, Re-5株) 2次;第3组免疫禽流感H5+H9 (H5N1Re-5+H9N2Re-2株) 二价灭活疫苗1次;第4组免疫重组禽流感灭活疫苗1次后再加强免疫禽流感H5+H9二价灭活疫苗1次;第5组免疫禽流感H5+H9二价灭活疫苗2次。本研究试验免疫使用的重组禽流感灭活疫苗, 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生产, 批号:2011015;禽流感H5+H9二价灭活疫苗, 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生产, 批号:2011026。
1.2 血清样品
对5个试验组鸡群免疫后15d、30d、45d、60d、90d分别采集鸡血清各20份, 共计血清样品500份。
1.3 诊断试剂
诊断试剂全部购自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禽流感病毒H5亚型HI试验抗原 (H5N1亚型, Re-5株) 批号为201102;H5阳性血清批号为201003;禽流感病毒H9亚型HI试验抗原批号为201002;阳性血清批号为201001。1%鸡红血球, 由本中心采非免疫公鸡全血清洗8次自行配制。
1.4 检测方法及判断标准
按照《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 (GB/T18936-2003) 的规定, 用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HI) 检测禽流感H5和H9亚型抗体。以完全抑制4个HAU抗原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作为HI滴度。只有阴性对照孔血清滴度不大于21og2, 合格对照孔血清误差不超过1个滴度, 试验结果才有效。HI价小于或等于21og2判定HI试验阴性;HI价等于31og2为可疑, 需重复试验;HI价大于或等于41og2为合格。
2 检测结果
免疫后15d:第1至5组的H5抗体合格率分别为20%、25.0%、30%、40.0%、50.0%, HI效价几何平均值分别为22.10、24.15、22.45、24.45、23.82;3、4、5组H9抗体合格率分别为65%、85%、90%, HI效价几何平均值分别为24.65、26.40、26.20。
免疫后30d:1至5组的H5抗体合格率分别为40%、75%、80%、100%、80%, HI效价几何平均值分别为24.20、26.05、24.38、26.90、25.45。3、4、5组H9抗体合格率分别为95%、100%、100%, HI效价几何平均值分别为27.65、27.55、26.70。
免疫后45d:1至5组的H5抗体合格率分别为95%、95%、100%、100%, 95%, HI效价几何平均值分别为27.00、26.55、27.25、27.15、25.65。3、4、5组H9抗体合格率全部为100%, HI效价几何平均值分别为28.70、28.40、27.32。
免疫后60d:1至5组的H5抗体合格率分别为85%、100%、85%、100%, 100%, HI效价几何平均值分别为24.82、27.82、26.53、27.49、28.00。3、4、5组H9抗体合格率全部为100%, HI效价几何平均值分别为28.05、28.95、28.96。
免疫后90d:1至5组的H5抗体合格率分别为70%、100%、75%、100%, 100%, HI效价几何平均值分别为23.90、27.02、26.10、27.25、27.54。3、4、5组H9抗体合格率全部为100%, HI效价几何平均值分别为27.25、28.60、28.61。
检测结果详见表1、图1。
3 结论与讨论
(1) 由于本次检测的血清来自不同的县区, 受饲养管理、饲料、免疫技术操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故检测免疫后15d各个组的抗体合格率相差较大, 抗体水平离散度高, 整体水平低。
(2) 一次免疫抗体高峰值出现在免疫后45d, 而二次加强免疫抗体高峰值出现在免疫后60d。仅进行一次免疫的第1、3组在免疫后45d抗体效价开始逐渐下降, 免疫后90d第1组H5亚型HI效价几何平均数下降到23.90, 已经失去保护能力。
(3) H9抗原对H5抗原免疫效果起到一定诱导增强的作用。第1组与第3组虽产生HI效价峰值时间同时出现在免疫后45d, 但H5亚型HI效价消长时间有明显差异, 免疫后90d第1组 (免疫单价苗) HI效价几何平均值从最高峰值27.00急剧下降到23.90, 而第3组 (免疫双价苗) 从27.25下降到26.10, 依然有保护作用, 消退速度比第1组慢。本试验检测结果与陈燕平等[1]报道一致。
(4) H9抗原性优于H5。无论1次免疫还是2次免疫, 第3、4、5组的H9亚型HI效价在各时间段均高于各组H5亚型HI效价, 并且衰退速度慢, 免疫后90d第1至第5组的H5抗体合格率分别为70%、100%、75%、100%, 100%, HI效价几何平均值分别为23.90、27.02、26.10、27.25、27.54;而第3、4、5组H9抗体合格率全部为100%, HI效价几何平均值分别为27.25、28.60、28.61, 抗体尚维持在较高水平。
(5) 二次免疫的抗体水平普遍高于一次免疫, 抗体水平与免疫次数呈正相关系。从免疫后15d、30d、45d、60d、90d各个时间段检测结果来看, 二次免疫的抗体水平普遍高于一次免疫。一次免疫的HI峰值比两次免疫HI峰值低, 第1组H5亚型HI效价几何平均最高峰值为27.0, 第3组H5、H9亚型HI效价几何平均最高峰值分别为27.25、28.70。而进行二次免疫的第2、4、5组免疫后60dH5亚型HI效价几何平均最高峰值分别为27.82、27.49、28.00, 第4、5组H9亚型HI效价几何平均最高峰值分别为28.95、28.96, 且抗体消退速度相对缓慢。增加免疫次数可以促进动物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反应, 使抗体效价提高得更高, 维持时间更长。
(6) 重视禽流感的预防免疫注射工作, 防患于未然。林下养鸡以放养为主, 与野鸟共栖息, 且饲养周期长 (120d以上) , 感染禽流感疫情几率大, 在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注射的同时, 还要重视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免疫, 严防疫情发生。结合本试验研究结果, 推荐林下鸡场在10~15日龄首次免疫重组禽流感灭活疫苗 (H5N1亚型, Re-5株) , 颈部皮下或胸部肌肉注射0.3ml;30~40日龄二次免疫禽流感H5+H9二价灭活疫苗, 颈部皮下或胸部肌肉注射0.5 ml, 使鸡群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根据徐春厚等[2]及李建等[3]研究结果, 结合本次检测试验, 建议在首次免疫前先进行母源抗体检测, HI效价低于4log2再免疫。对55日龄左右出栏的快大型肉鸡, 15日龄一次免疫就能保护到出栏[4]。
参考文献
[1]陈燕平, 范艳青, 顾春洋.不同免疫时间对禽流感疫苗HI抗体水平影响的研究[J].养禽与禽病防治, 2006, (2) :23-24.
[2]徐春厚, 谢为天, 王硕.AA鸡禽流感母源抗体消长变化的研究[J].安徽:安徽农业出版社, 2008.36 (30) :13163-13164.
[3]李建, 彭艳伶, 余琼.鸡禽流感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及其免疫效果的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1) .
免疫情况 篇9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点全县20个计划免疫接种点所辖区域。
1.2 调查对象
1998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出生非本接种点所辖区域内、在当地居住3个月以上的儿童为调查对象。
1.3 调查方法
通过三级预防网络, 分片对辖区内适龄流动儿童进行调查。发现流动儿童采用统一调查表, 询问户口所在地, 在本地居住时间, 5种疫苗 (卡介苗、麻疹疫苗、白百破三联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 的接种情况, 查卡疤核对是否接种过卡介苗等。判断标准:免疫起始月龄及针次间隔正确 (五苗起始月龄卡介苗出生时、脊髓灰质炎疫苗2足月、白百破三联疫苗3足月、麻疹疫苗8足月、乙型肝炎疫苗出生后0、1、6个月, 每苗间隔28天, 五种疫苗可以联合免疫) , 7岁内完成五苗程序为“五苗”全程接种。在1岁内完成5种疫苗的基础免疫, 有准确的出生年月日记录, 为合格接种。判定时以接种证为准;无证无卡疤者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调查者认为可信的 (但需注明系据家长提供信息确认) 。
2 结果
本次共调查2634人 (部分未接种的流动儿童未被上报) , 均接种过疫苗, 接种率100%, “五苗”全程接种率为78.97%, 合格接种率为57.18%。7岁以下流动儿童中0~4岁为主, 2186人, 占82.99% (其中0岁未达到五苗完成月龄的儿童占32%) ;5~7岁448人, 占17.01%。其他详见表1。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 本省儿童在我县境内流动较多, 其次为安徽、江苏。笔者认为, 这可能与浙江、江苏、安徽政府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多, 群众经济状况好接受教育的机会多, 计划免疫重要性的知晓率高, 以致接种率高有关。
流动儿童主要集中在0~4岁, 0~4岁儿童需要父母的照顾, 又未到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 常随父母外出。这是流动人口儿童管理的难点, 也是计划免疫的重点。流动人口居无定处, 即使了解到未接种, 也很难每次按规定把接种通知书送达被种者家长手中, 易造成接种时间延迟, 或间隔时间长, 影响免疫质量。
本次调查仅反映对计划免疫较重视的一部分人的接种情况, 且有漏种现象, 还有大部分未接种者未掌握。7岁以下流动人口的计免工作存在很大问题, 建议相关部门要给予重视, 与流动儿童的管理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建立一套统一完整的报告、摸底、建卡、报卡、考核、评价制度, 确保流动儿童能更好地接受免疫接种。
肥胖令美国关节炎患者日益增多
【免疫情况】推荐阅读:
免疫与计划免疫练习09-07
护士指导免疫病理之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一08-27
第二章免疫与计划免疫章末总结10-20
免疫治疗07-16
有效免疫07-17
免疫抗体07-19
免疫检验07-20
免疫异常07-22
免疫不孕10-20
免疫模糊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