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

2024-09-11

自身免疫(共12篇)

自身免疫 篇1

免疫节点抑制剂是一类新兴的抗肿瘤药物, 主要机制为增强机体自身的肿瘤- 特异性免疫, 但很多患有自身免疫病的肿瘤患者常无法选择肿瘤免疫治疗。有研究发现, 自身免疫病患者行免疫治疗时自体免疫毒性反应会显著提升, 这种情况下, 有大量的肿瘤患者因为自体免疫病被排除在免疫治疗之外。而自体免疫病的发病率常较高, 因此有必要研究自身免疫病患者在接受免疫节点抑制剂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

近期JAMA Oncology杂志刊登了Johnson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该文章纳入了30 例接受Ipilimumab治疗的伴有自身免疫病的黑色素瘤患者。这些患者伴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溃疡性结肠炎、多发性硬化症。研究结果显示, Ipilimumab治疗中8 例 ( 27% ) 出现自身免疫病恶化, 不过病情均在皮质类固醇治疗后得到控制; 10 例 ( 33% ) 出现典型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 3 ~ 5 级) , 病情在皮质类固醇或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得到控制; 15 例 ( 50% ) 未表现出任何自身免疫病恶化或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之前认为免疫节点抑制剂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有关, 这使得肿瘤科医生不敢轻易使用该类型药物。研究表明, 在严格的临床监测环境下, Ipilimumab治疗自体免疫病肿瘤患者具有可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摘自: 丁香园)

自身免疫 篇2

(一)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仅限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某一器官。主要有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重症肌无力、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贫血伴慢性萎缩性胃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 syndrome)、寻常天皰疮、类天皰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多发性脑脊髓硬化症、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等,其中常见者将分别于各系统疾病中叙述。

(二)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广泛沉积于血管壁等原因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称系统性自身疫病。习惯上又称之为胶原病或结缔组织病,这是由于免疫损伤导致血管壁及间质的纤维素样坏死性炎及随后产生多器官的胶原纤维增生所致。事实上无论从超微结构及生化代谢看,胶原纤维大多并无原发性改变,以下简述几种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和广泛的小动脉病变及多系统的受累。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皮损(如面部蝶形红斑)及关节、肾、肝、心浆膜等损害,以及全血细胞的减少。多见于年轻妇女,男女比为1:6~9,病程迁延反复,预后差。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免疫因素:患者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形成,提示b细胞活动亢进是本病的发病基础。周围血中b细胞体外培养实验结果发现其增殖能力较正常强8~10倍。

(2)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与本病的关系表现为:①在纯合子双胎中有很高(69%)的一致性,②sle患者家属成员中发病的可能性明显增加,③北美白人中sle 与hla dr2、dr3有关。这可能是由于位于hla d区的免疫反应基因(ir)对抗原(包括自身抗原)所激发的免疫反应的程度有调节作用的缘故。

(3)其他:非遗传因素在启动自身免疫反应中亦起着一定的作用。这些因素包括:①药物:盐酸肼苯哒嗪(hydralazine)、普鲁卡因酰胺(procainamide)等可引起sle样反应。但停药后常可自愈;②病毒:在实验动物nzb和nzb/wf1小鼠中的自发性sle样病中发现c型病毒感染,在肾小球中可检出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但在sle病中病毒因素尚未能充分得到证实;③性激素对sle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其中雄激素似有保护作用,而雌激素则似有助长作用,故患者以女性为多,特别多发生在生育年龄,病情在月经和妊娠期加重。

自身抗体及组织损害机制本病患者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95%以上病人抗核抗体阳性,可出现抗dna(双股、单股)、抗组蛋白、抗rna-非组蛋白、抗核糖核蛋白(主要为smith抗原)、抗粒细胞、抗血小板、抗平滑肌等抗体,其中抗双股dna和抗smith抗原具相对特异性,阳性率分别为60%和30%,而在其他结缔组织病的阳性率,均低于5%。

抗核抗体并无细胞毒性,但能攻击变性或胞膜受损的粒细胞,一旦它与细胞核接触,即可使胞核肿胀,呈均质状一片,并被挤出胞体,形成狼疮(le)小体,le小体对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有趋化性(图4-8),在补体存在时可促进细胞的吞噬作用。吞噬了le小体的细胞为狼疮细胞(图4-9)。在组织中,le小体呈圆或椭圆形,he染色时苏木素着色而蓝染,故又称苏木素小体,主要见於肾小球或肾间质。一般仅在20%的患者可检见苏木素小体,为诊断sle的特征性依据。

sle的组织损害与自身抗体的存在有关,多数内脏病变是免疫复合物所介导(ⅲ型变态反应),其中主要为dna-抗dna复合物所致的血管和肾小球病变,其次为特异性抗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自身抗体经ⅱ型变态反应导致相应血细胞的损害和溶解,引起全贫血。

提高自身免疫力的良方 篇3

中华葡萄酒文化渊源流长9000年之久,汉朝始兴,唐宋是鼎盛期。自蒙古侵入中原建立元朝起,葡萄酒文化随着中华国力的衰弱而没落。现如今,盛世复现,中华帝国正在崛起、复兴。中国葡萄酒文化、自己民族的酒文化的振兴发展才是值得国人骄傲的。

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应早于茶文化。然而酒文化流传至今,其祭祀、壮军威、仙风道古的一面,已渐行渐远。在酒从奢侈品降为生活必需品的同时,其精神的、感情的、礼仪的功能在扩大。

英国剑桥大学和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的研究人员调查显示:不吸烟、每天适度饮酒、定期锻炼、吃大量水果和蔬菜的人,平均寿命比那些没有这样做的人长14年。

戒烟限酒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推崇的健康生活习惯之一,大量的研究证实,每天饮用适量葡萄酒(俗称“红酒”)对人体健康有益,尤其对有着“生命杀手”之称的心脏病,预防效果最为明显。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中心副教授潘秋红博士介绍,人体肥胖、血管堵塞、脏器功能下降,这都是因为酸性物质摄入过多,适当保持机体处于弱碱性状态对人体健康非常必要。而葡萄酒正是含酒精饮料中少有的碱性饮料之一,在摄入大鱼大肉等酸性食物时,饮用适量的葡萄酒对中和人体的酸碱度非常有帮助。

导致心血管病的罪魁祸首是血液中高含量的胆固醇和血脂。葡萄酒中高含量的多酚类物质——“白藜芦醇”可减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和血脂的含量,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病。

(刘艳)

自身免疫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120例, 其中有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40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45例, 原发性硬化胆管炎 (PSC) 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50例以及健康体检者30例, 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病情都经过确诊, 诊断标准参照美国肝脏学会标准, 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对抗核抗体 (ANA) 进行检测, 采用德国IMTEC公司生产的试剂;用免疫印迹法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进行检测, 试剂同样为德国IMTEC公司生产。

1.3指标评价:统计并比较三组患者的抗核抗体 (ANA) 以及自身免疫抗体的差异, 自身免疫抗体包括:抗肝/肾微粒抗体 (KLM-1) 、可溶性肝抗原 (SLA) 、抗肝细胞质Ⅰ型抗原抗体 (LC-1) 、抗线粒体抗体 (AMA-M2) 、抗核膜核蛋白抗体 (g P210) 以及抗可溶性酸性核蛋白抗体 (SP100) 。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n, %) 表示, 并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抗核抗体 (ANA) 比较:抗核抗体 (ANA) 检出率从大到小顺序为88.9% (PBC) 、66.7% (AIH) 、37.2% (PSC) 、8.0% (HBV) 、3.3% (对照组) ,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注:各个组间阳性率比较, aP<0.0

2.2三组患者其他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比较:AIH组检测出KLM-1、SLA和LC-13种其他抗体, 其检出率分别为17.5%、7.5%、12.5%, PBC组检测出AMA-M2、g P210和SP1003种其他抗体, 检出率分别为93.3%、28.9%和17.7%, 而PSC组、HBV组以及对照组均没有检测到其他抗体, 即AIH和PBC两种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 (P<0.05) 。见表2。

3讨论

慢性肝炎是我国的高发病之一, 虽然大多患者是病毒性肝炎, 但还有大约1/5的肝病患者的检测结果并没有出现阳性, 但却依然表现出肝功能异常的症状, 因此, 提高肝病的诊断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医疗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自身抗体检测成为当前自身免疫性肝病检测的常用方法[2]。

三种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由于其发病原因各不相同, 导致其自身抗体的种类与数量上也存在差异, 自身抗体检测就是针对此特点来诊断患者肝病类型。

AIH常出现的抗体为ANA、KLM-1、LC-1以及SLA, 并可以根据其主要抗体的不同将其分为Ⅰ、Ⅱ、Ⅲ型三种, 多见于女性、儿童与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群体中[3]。而在本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 在40例AIH患者中, 检测出ANA阳性的有27例, KLM-1阳性有7例, LC-1阳性5例, SLA阳性3例, 也就是说如果患者检测出这几类抗体, 则可判定其肝病类型为AIH。

PBC的特异性抗体为AMA-M2, 有时也会产生SP100抗体与g P210抗体, 在女性中的发病率远远高于男性, 甚至能够达到9倍之差, 对于中老年女性危害较大。本组研究中, 45例PBC抗体中有42例检测出AMA-M2, 比例为93.3%, 充分证明了AMA-M2的特异性, 同时, 也有8例SP100阳性和12例gp210阳性, 可以据此判定患者是否为PBC。

PSC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抗体, 多发生于中青年男性群体中。在本组研究中, 35例患者仅有13例表现出了ANA阳性, 且没有出现其他抗体阳性, 即此病难以通过抗体检测进行判断[4]。由于PSC大多是由于大胆管损伤而引起的, 因此, 可以通过利用经内镜来对患者胰胆管逆行造影, 来有效地诊断此病。

综上所述, 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可以根据检测到抗体阳性的不同, 诊断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类型, 为肝病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摘要:目的 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12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40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45例, 原发性硬化胆管炎 (PSC) 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50例以及健康体检者30例, 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利用免疫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所有人进行各种抗体的检测, 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抗核抗体 (ANA) 检出率从大到小顺序为88.9% (PBC) 、66.7% (AIH) 、37.2% (PSC) 、8.0% (HBV) 、3.3% (对照组) , 差异显著 (P<0.05) 。AIH组检测出3种其他抗体, 分别为:17.5%抗肝/肾微粒抗体 (KLM-1) 、7.5%可溶性肝抗原 (SLA) 和12.5%抗肝细胞质Ⅰ型抗原抗体 (LC-1) , PBC组也检测出3种其他抗体, 分别是93.3%抗线粒体抗体 (AMA-M2) 、28.9%抗核膜核蛋白抗体 (g P210) 和17.7%抗可溶性酸性核蛋白抗体 (SP100) , 而PSC组、HBV组以及对照组均没有检测到其他抗体, 即AIH和PBC两种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 (P<0.05) 。结论 自身抗体检测能够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治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检测,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颜敏, 瞿新.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表达及诊断价值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2 (15) :1999-2000.

[2]张明霞, 陈金军, 祁婷婷, 等.自身免疫性肝病29例临床特点分析[J].山东医药, 2014, 14 (30) :83-84.

[3]梁景云, 颜世能.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 :131-133.

自身免疫 篇5

——看《廉政中国》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近期,按照*****中心组学习安排组织观看了《廉政中国》后,我为腐败者在“四风”方面表现出来的种种沉沦案件痛心疾首,也为国家打击腐败的决心和一系列措施感到振奋。这些问题的产生可以说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在小的问题上不加以约束自己,自我管理,最终就会不以为然的形成恶习。我们国有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作风建设方面的问题,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执行中央反腐倡廉和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经常对照检查自己,时刻牢记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一心为党为公,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永葆党员干部的纯洁公仆本色,拒腐蚀永不沾,才能保证党的事业不断发展。“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要防微杜渐,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保持廉洁自律,提高认识,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不明热与自身免疫病 篇6

临床上常见的不明热有三大方面疾病,即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病,其中自身免疫病占10%~50%,感染占30%~80%,恶性月中瘤占20%~30%。其他还有炎症性肠疾病、酒精性肠疾病、药物热、肉芽肿性肝炎、多发性肺栓塞、血栓以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难治但又可治,而癌症几乎无法治疗。因此,查出自身免疫病具有重要价值。

自身免疫病是全身性疾病,根据靶器官不同而出现不同临床症状,但发热是最基本症状之一。因此,除一般检查外,还应进行尿、血沉、血常规、与肌肉有关的酶类以及胸部x线检查,同时必须进行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嗜中性白细胞质抗体等自身抗体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才能明确诊断。

自身免疫病治療过程中发热,要区别是否与本病有关。处于稳定期的自身免疫病突然发热,多数为感染,以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最为多见,如真菌性肺炎、卡氏肺囊虫性肺炎以及病毒性肺炎等。药物热也不少见,用药种类愈多,发生的可能性愈大,就连治疗自身免疫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也可引起药物热。如有怀疑,应减少药物用量或改换药物种类,针对病情进行综合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研究 篇7

1.1 研究对象

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于我院住院的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30例患者。临床上根据起病程度分为2组:急性暴发性肝炎组:8例, 慢性肝炎者22例;根据血清中抗体分类I型AIH27例, II型AIH3例。其中女性26例, 男性4例。

1.2 诊断标准

1.2.1 急性暴发型AIH

(1) 既往无慢性肝病病史, 3周内肝脏功能中度或者重度受损 (A LT或AST高于正常高值4倍以上) 。 (2) 近期无损肝药物服用病史, 噬肝病毒 (包括抗HAV Ig M, HBs Ag, 抗HBc Ig M, 抗HCVIg M以及HCV-RNA) 阴性, 无吸烟嗜酒病史。 (3) 自身抗体阳性:ANA或者SMA等有特征性意义的抗体阳性。 (4) 肝脏活检呈小叶中心性坏死, 伴有轻微的纤维化和门管区的炎症。

1.2.2 慢性AIH

(1) 病程长, 反复发作的慢性肝病病史。 (2) 近期无损肝药物服用病史;噬肝病毒 (包括抗HAVIg M, HBs Ag, 抗HBc Ig M, 抗HCVIg M以及HCV-RNA) 阴性, 无大量吸烟嗜酒病史。 (3) 自身抗体阳性:ANA或者SMA等有特征性意义的抗体 (详见1999年IAHG制定AIH标准) 阳性。 (4) 肝脏活检呈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界板性肝炎, 伴或者不伴有小叶性肝炎和门-门或者门-中央桥接坏死, 在严重病例常伴有肝细胞呈玫瑰花结样改变或者小结节性肝细胞再生。

2 试验结果

2.1 临床表现

乏力19例, 纳差17例, 尿色加深15例, 黄疸14例, 发热10例, 腹胀10例, 皮肤瘙痒9例, 右上腹不适或隐痛7例, 口干6例, 恶心5例, 关节疼痛5例, 慢性腹泻5例, 体重减轻5例, 皮疹4例, 间断灰白便3例, 浮肿3例, 鼻出血或牙龈出血2例, 口腔溃疡1例。肝脾大10例, 肝区叩痛6例。

2.2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12例患者进行了肝脏穿刺, 均为I型AIH。其中急性暴发性AIH1例, 为小叶中心型坏死。11例为慢性AIH, 其界面性肝炎8例 (主要为轻中度) , 小叶性肝炎2例, 玫瑰花样改变1例。

2.3 转归

11例患者给予患者甘草甜素及优思弗静脉注射或口服治疗, 8例加用糖皮质激素, 1例后联用巯唑嘌呤。甘草甜素一般150mg/d静脉滴注2~4周不等, 至转氨酶下降后逐渐减量。使用强的松30mg/d, 口服2~4周, 控制症状后减量。仅1例应用巯唑嘌呤50mg/d, 时间仅2d, 无明确意义。

3 试验讨论

3.1 临床表现分析

AIH特点之一是女性易患, 本研究中男女比例为4:26。高发年龄为40~50岁, 呈单峰。主要症状包括乏力、纳差、尿色加深、黄疸、发热、腹胀等, 可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 可有病毒前驱感染史;体症包括黄疸、肝脾肿大, 肝区叩痛等, 与其他病因所致肝病无明显区别, 缺乏提示病因的特异性症状和体症。本文将30例分为急性暴发性肝炎组及慢性肝炎组, 对比其在临床表现及肝功方面的差别。结果发现急性暴发性AIH较慢性AIH在临床表现上有差异, 急性暴发型AIH主要表现为尿色加深、黄疸, 以肝区叩痛较多见;慢性AIH主要表现为乏力、腹胀, 以肝脾肿大较多见。前者生化指标中转氨酶及胆红素都明显高于慢性组 (P<0.05) , 而Ig G明显低于慢性组 (P<0.05) 。且其AIH积分也明显低于慢性组。

3.2 病毒学检测

庚型肝炎病毒似乎不是引起AIH样肝炎的致病因素, 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所引起的肝炎非常罕见, 因此无需常规检验。本文有1例HBs Ab阳性患者, 其他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 曾明确诊断为乙肝, 此次入院时肝功能损伤重伴有自身抗体出现, 给予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后, 达到完全缓解, 印证AIH诊断, 从而支持目前关于感染肝炎病毒也可作为AIH的病因的推测。

3.3 治疗及预防

长期使用激素可出现相当多的并发症, 特别是合并乙型肝炎的患者可因病毒复制激活而产生严重后果。本文系统治疗19例I型AIH患者, 8例采用甘利欣及UDCA治疗后出现完全应答, 占42.1%。而那些相对年轻, 病情较重, 进展较快, 对甘草甜素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和 (或) 巯唑嘌呤治疗。本研究有11例患者加用了糖皮质激素, 6例患者完全应答, 占31.58%, 3例患者部分应答, 2例患者治疗失败, 1例复发。总完全应答率为为68.42%。表明仍有大量病人需要接受除上述治疗方案之外的其他治疗。

参考文献

[1]邱德凯, 熊伍军.熊去氧胆酸与自身免疫性肝炎[J].国外医学消化疾病分册, 2002, 22.

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8例, 女性31例, 男女比为1∶3.875, 男性年龄为22~61岁, 平均年龄 (45.5±5.6) 岁, 女性年龄19~69岁, 平均年龄 (47.3±5.3) 岁, 男女年龄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病程2个月~9年, 平均病程 (3.8±2.4) 年。

1.2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乏力、发热、纳差、上腹不适、食欲减退, 严重者出现肝大、黄疸等。可能伴有的肝外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的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性的甲状腺炎、银屑病、扁平苔藓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伴发疾病, 记录患者生化指标:直接胆红素 (D-Bil) 、总胆红素 (T-Bil)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γ-谷氨酰转肽酶 (GGT) 、碱性磷酸酶 (ALP) 、球蛋白 (GLB) 。自身抗体:抗平滑肌抗体 (SMA) 、抗核抗体 (ANA) 、抗线粒体抗体 (AMA) , 抗线粒体2型抗体 (AMA-M2) 、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体 (LKM-1) 、抗可溶性抗原/肝胰抗原抗体 (SLA/LP) 、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 (LG-1) , 活体穿刺观测患者的病理学变化。

1.4 治疗方法

对确诊患者多应用硫唑嘌呤、泼尼松龙及熊去氧胆酸三联治疗。常规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腺苷蛋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等降酶、保肝、退黄等对症治疗。临床症状较轻、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损害轻患者, 仅给予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 可暂不给予免疫抑制剂、激素, 仅给予保肝对症治疗.定期随访。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且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

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 见表1, 由此可见患者生化异常主要表现在GLB、ALT及AST升高, 自身抗体异常主要表现在SMA、ANA阳性。

2.2 病理学改变

活体穿刺检查见纤维化变患者14例 (35.9%) , 小叶性肝炎桥接坏死3例 (7.7%) , 玫瑰花结节样变2例 (5.1%) 。所有患者活检均存在界面炎, 且汇管及周围的区域存在浆细胞的侵润, 肝细胞存在碎屑状坏死。

2.3 转归

治疗随访6~12个月, IAIHG应答标准见完全应答26例 (66.7%) , 部分应答9例 (23.1%) , 持续缓解4例 (10.2%) , 未出现进展为严重肝硬化者。

3 讨论

自身免疫性肝炎自发现以来, 对其的研究一直都是临床难点之一。其发病机理有研究认为与HLA-DR3及DR4有关, 细胞的UGA抑制了tRNA的结合蛋白, 与其他肝炎类型不同,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T细胞对自身的肝细胞抗原呈现高反应性, 抗体依赖于细胞介质中的细胞毒素调节。其发病多为女性, 临床表现及伴发症状较多, 呈现复杂的多样性及多变性, 多为慢性发病, 早期表现乏力及食欲减退, 也有一些肝外的免疫性疾病, 一旦不够重视则会出现漏诊或误诊。

自身抗体的阳性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征表现, 有研究将AIH分为3型[2], 主要分析其ANA、SMA、LKM-1、LC-1的变化。本文结果显示在自身抗体检查中以ASMA及ANA阳性为最常见, 可能与慢性肝炎感染过程中处罚免疫反应有关。因此虽然对于其根治方法尚未明确, 但根据临床表现及自身抗体的检查, 及早的发现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或联合硫唑嘌呤的治疗均能起到较好的临床缓解效果,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贾丽, 高建.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 2008, 37 (8) :881.

民用机场如何提高自身“免疫力” 篇9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原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框架内, 涵盖了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等各个方面, 为企业提供了比较明确的指导, 连同此前发布的《规范》, 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萨班斯法案》。

近几十年来, 随着内部控制的不断发展, 不仅在美国, 而且在其他国家和组织, 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尽管各个国家和组织对内部控制定义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均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资产安全完整;二是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发布将对防范企业风险、规范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和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正如美国会计师协会在刊物上指出的那样:“第一, 企业经营的范围和规模变得非常复杂和广阔, 使得管理必须依靠大量的反映经济活动的分析和报告;第二, 健全的内部控制有助于防止工作人员出现差错, 减少发生不合规现象的可能性;第三, 审计部门在审计费用的严格限制下, 如不依靠客户的内部控制系统, 那么对大部分企业进行审计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 西方国家实行内部控制的原因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即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性, 提高可见信息的准确性, 强化企业经营管理, 以及配合外部审计的开展。这也是我国当前民用机场行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

下面, 本文结合民用机场实际管理状况, 就内部控制对机场防范风险和促进发展的作用进行论述。

一、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是机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1980年以前, 民航系统是以军队领导为主的政企合一的半军事性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 是在中国民航事业规模较小、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形成的。改革开放以后, 改为国家民航局和地区管理局两级管理, 政企分开, 组建了民用机场。目前, 全国大多数机场实行属地化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由于上述历史原因, 民用机场一直沿用传统的国有制企业管理办法, 管理层级较多, 受政策调控影响较大, 多年来远离市场竞争, 习惯于伸手要政策, 应对市场环境的能力每况愈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民用机场逐步转变发展思路, 越来越多的民用机场开始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迈进。但由于旧有的观念根深蒂固,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市场竞争能力不足, 在中国内向型及外向型投资不断增长的形势下, 公司治理在民用机场的推进缓慢, 民用机场日益成为民用航空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亦成为机场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德勤中国公司治理中心于2010年2月及3月针对约100家中国上市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84%的上市公司认为加强并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将有助于提升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与可靠性, 这是资本市场参与者决策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 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能促进企业遵守财务报告的相关准则, 促进企业对法律、法规及准则的遵循, 能有效降低公司欺诈风险, 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是提高适应市场发展能力的要求, 越来越受到民用机场行业的重视。

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机场经营风险的保证

从风险管理学角度看, 风险是对事件发生并对实现目标造成消极影响的可能性, 风险与机会是伴生的。机场要发展, 就不可能没有风险, 那么, 减小风险或将风险限定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则是机场发展的前提。民用机场是公共基础设施, 改革开放前一直由国家统筹管理, 主要任务是保证机场运行的安全顺畅, 以保障机场运营安全为主业, 在此基础上, 拓展机场基建、服务、食品加工与销售、旅游等辅业, 是机场全方位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经营风险会时时伴随着机场的成长和发展。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将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通过机场在自我流程上的设计、调整和控制, 层层递进, 堵塞企业管理漏洞, 形成自我免疫系统, 提高机场的管理效能, 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可以减小风险造成的损失, 提高竞争能力。

三、提高内部控制效能是保障机场高效运营的基础

机场的发展靠的是各部门协调运作, 有了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怎样发挥制度的有效性是摆在各部门面前的一道课题。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管理者、执行者以及参与者切实履行责任的基础, 也是民用机场在今后的竞争中建立基础性、长效性的竞争优势、竞争能力的保证。企业的内控环境怎么样, 企业高级管理层能否及时了解经营业务风险、管理风险, 控制措施是否到位, 是否能够切实执行, 重大问题是否得到及时反映和控制, 都反映了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的高低。内部控制制度的五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应全面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 只有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协调配合, 企业才会自己掌控风险, 减小损失范围, 保障有效运营。

1. 从内部控制环境来看, 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包括公司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营造良好的民用机场内部控制环境, 应制定新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用人机制, 缩小层级管理, 裁减功能重叠的部门, 创新企业文化, 使组织的整体环境能够权责明晰、相互制衡又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 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 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民用机场应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建立风险管理政策, 明确风险预警标准, 制定应急预案, 明确各业务单元对于风险管理的责任和义务, 帮助管理人员制定风险管理报告流程, 使机场及时了解企业经营风险, 掌握应对各种风险的主动权, 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3. 企业的控制活动是指单位管理层根据风险评估结果, 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 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机场在进行此项目时, 应注意职务兼容问题, 完善授权审批控制流程, 预算控制的考评制度, 对运营分析的及时掌握, 财产的购入、保管、使用、报废、限制接近等各环节安全的控制措施。

4. 信息与沟通是单位能够及时准确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 确保信息与单位内部、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在企业内部, 机场由于员工分布范围广、管理层级较多等现实因素, 管理层应重视员工的作用, 并为员工反映诉求提供良好的信息通道, 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企业局域网络, 以便于及时掌握各层级信息, 达到有效沟通交流、促进机场发展的目的。在企业外部, 机场有上级主管单位及其他对口单位, 建立对外部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渠道, 便于信息沟通的及时有效, 及时准确地掌握了解各方面政策、法规及各种诉求, 为应对市场博弈创造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环境。

5. 内部监督是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 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机场应建立内部监督机制,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 对于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及时予以监督考评, 确保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

四、机场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上应与行业管理相呼应

目前国内的民用机场采用由当地政府管理与民航总局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虽然大多数的民用机场开展了很多副业, 但其基本职能仍体现为保障航班及旅客出行安全顺畅, 保障航班安全起降, 进出港航班次数、旅客吞吐量、旅客满意率仍是考察机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是机场这一特定行业的主要特点。制定符合机场运营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将其纳入制度之中。制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 对所处地方的发展前景, 航班延误可能引起的旅客满意率降低, 机场并购风险, 政府及行业政策调整等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影响应予以充分考虑, 并时刻关注地方政府和民航总局的相关政策, 根据市场发展变化随时调整内部控制制度, 以适应政策调整和市场发展的要求。

五、民用机场应树立超前意识, 尽快实行内部控制建设

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渗透, 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冲击, 民用机场不能再继续走老路, 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 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堵塞经营管理漏洞, 注重信息有效沟通, 发挥内部管控机制的作用, 是民用机场在国际市场环境下能够立足并长远发展的关键。民用机场应依据近期由五部委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结合之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具体内容, 对照检查企业内部管控制度, 制定切合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 不断创新管理手段, 提高管理效能, 深化企业改革, 逐步与国际国内先进的管理模式接轨, 进一步防范民用机场经营投资风险,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发挥民用机场在民航系统的安全保障作用。

环境暴露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篇10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环境风险因素,化学制剂,物理因素,文献综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e diseases, AID) 是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所引起的炎症反应。有超过80种不同的AID, 影响了至少7%的人口。由于大多数AID是不可治愈的, 造成个人的痛苦和很高的社会成本。目前研究显示, 遗传因素参与AID的发生发展, 与AID相关的致病基因也在逐步被发现。然而, 双胞胎研究显示, 遗传因素并不能解释全部病因, 其贡献率不到50%。动物模型和体外研究均提示, 环境在这些疾病中起着主要的致病作用。相比基因研究的受关注程度, 环境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多, 在某些领域有较大进展, 如二氧化硅和吸烟在AID中的作用研究等。环境风险一般分为三大类[1]: (1) 化学因素, 包括二氧化硅、石棉、金属、农药、化学品和有机溶剂、吸烟和个人护理用品 (如化妆品和染发剂) ; (2) 物理因素, 包括电离辐射、紫外线辐射 (日光) 、电场和磁场; (3) 生物制剂, 包括传染性病原体、食品和食品污染物、霉菌、霉菌毒素和其他毒素。作者从以上几方面对环境导致AID的研究综述如下。

1 化学因素

1.1 二氧化硅

颗粒二氧化硅 (结晶二氧化硅或石英) 通常在采矿 (包括喷砂、凿岩、沙厂工作、花岗岩切割、施工、砌砖、耕作和水泥工作) 中接触。2002年的1项荟萃研究, 包含2个病例对照研究和6个队列研究共计242例样本量, 表明暴露于结晶二氧化硅与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发病有关[2], 从事高度粉尘暴露职业的男性RA发病风险是正常对照的3倍, 且以抗瓜氨酸多肽抗体 (ACPA) 阳性风险升高为主。

二氧化硅暴露与硬皮病的荟萃分析报告, 二氧化硅接触使硬皮病发病风险较对照组升高3.2倍[3]。来自欧洲和美国几个病例对照研究表明二氧化硅暴露增加胞浆抗体 (ANCA) 相关的疾病 (包括ANCA阳性小血管炎、合并肺动脉受累) 风险[4]。

1.2 石棉

由于石棉暴露往往并发二氧化硅接触, 因此很难单独评估每种材料的作用。吸入石棉与肺癌、间皮瘤等密切相关,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 石棉可能促进RA的发展[5]。瑞典的1项病例对照研究, 包括74例新诊断RA男性患者和382例对照, 发现石棉接触的OR为2.5 (95%CI为1.0~6.8) [6]。

1.3 金属

Aminzadeh等[7]进行了1项荟萃分析研究接触汞合金补牙和发生多发性硬化的风险, OR为1.2 (95%CI为0.96~1.61) 。在巴西, 相比暴露于钻石和祖母绿的矿工, 汞暴露的淘金工人被发现有显著升高的抗核抗体[8]。1项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与职业性金属暴露的研究[9]发现, 每周至少1次暴露于汞的工人与SLE风险有关 (OR 3.1, 95%CI 0.8~12.7) 。暴露在染色或含铅玻璃大于5 d的工人中, SLE病例比对照组更常见 (OR 3.0, 95%CI为0.8~11.6) 。

1.4 农药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农药长期被怀疑为危险因素。有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农民患RA和SLE风险较高。农药暴露与20%~30%的男性RA风险相关 (非显著) [1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是卤化有机化合物, 能够抵抗化学、生物或物理降解。POPs包括有机氯农药 (包括农药代谢产物) 、多氯联苯 (PCBs) 、二恶英和呋喃等。其中研究最广泛的是包含多种化合物的印刷电路板。研究表明, 暴露于PCBs的电气工人, 因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增加30%的死亡率, 因关节炎和脊椎炎增加40%的死亡率[11]。台湾地区1项随访24年的队列研究发现, 意外暴露于高浓度的PCBs和呋喃污染大米的人群, 其中SLE患者相关死亡率升高[12]。暴露于PCBs可导致甲状腺抗体出现, 出现自身抗体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的人群中PCBs和有机氯农药的血清浓度升高。很多POPs结构上类似于甲状腺激素, 可能会干扰激素结合, 而母体暴露于PCBs是否影响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尚无定论[13]。

1.5 溶剂和化学品

20世纪50年代发现硬皮病样综合征可能与接触氯乙烯、环氧树脂、三氯乙烯、全氯乙烯或其混合溶剂有关。多数研究发现硬皮病与溶剂之间存在关联, 阳性结果的风险增加。2007年的荟萃分析[14]研究了11个流行病学结果, 包括1 291例样本, 3 435例对照, 分析评估溶剂的职业暴露风险 (曾经vs.从不) 为2.4 (95%CI为1.7~3.4) 。与溶剂接触的硬皮病风险显著升高 (男性RR=3.0, 95%CI为1.9~4.6;女性RR=1.8, 95%CI为1.5~2.1) , 男性较高的RR可能因其较低的基线风险和较高的职业暴露所致。一些化学物质可以干扰内分泌或免疫, 增加免疫介导疾病风险, 包括哮喘和湿疹[15]。

1.6 吸烟

吸烟是RF阳性RA和ACPA阳性RA的致病风险因素。而且二氧化硅暴露ACPA阳性RA的风险, 吸烟者比非吸烟者高7.4倍[16]。人类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白细胞抗原 (HLA) 的共同表位 (SE) 也已得到证明, 吸烟超过10年的妇女RA风险在戒烟后20年内仍然持续。吸烟可以促进RA早期自身抗体的形成, 加速RA的发展[17]。国内也有关于吸烟可以加重RA患者肺部病变的报道[18]。吸烟与SLE的荟萃分析发现经常吸烟人群 (对比从不吸烟人群) 的RR为1.5 (95%CI为1.09~2.08) , 但对于过去曾有吸烟史人群的风险并不升高 (RR为1.0, 95%CI为0.75~1.27) , 而且这种风险升高似与自身抗体产生关系不密切[19]。吸烟和甲状腺疾病的荟萃研究表明, 正在吸烟人群可能导致更高的Graves病和Hashimoto病风险, 却也发现其对甲状腺癌的保护作用[20]。已有研究发现吸烟可能促进克罗恩病发生发展, 尤以青壮年为主, 同时可能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有保护作用[21]。

1.7 染发剂和化妆品

对可能诱发SLE的染发剂进行研究是基于已知的某些含有芳香胺 (普鲁卡因胺、磺胺嘧啶、肼苯哒嗪、异烟肼) 药物可诱发狼疮样综合征。有研究观察了含有芳族胺的染发剂是否可能成为SLE的风险因素, 最终研究未能证明染发剂和SLE之间的关联[22], 国内研究也得出相同结论[23]。有研究[9]发现指甲油使用升高SLE的风险 (OR 10.2, 95%CI为1.3~81.5) 。单一病例对照研究发现, 妇女暴露于美发用化学品者RA发生风险较未暴露组风险更大 (OR 3.0, 95%CI 1.0~9.4) [6]。

2 物理因素

2.1 电离辐射

甲状腺是辐射损伤的靶器官, 电离辐射是已知的甲状腺癌的病因之一。因此, 其他甲状腺异常与电离辐射的相关性也在研究中。证据表明, 肿瘤放射治疗增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和Graves病的风险, 尤其是在治疗颈部区域的肿瘤 (如霍奇金病、甲状腺癌、头部和颈部肿瘤) 时[24], 放射性碘治疗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或有毒腺瘤可引起Graves病, 20%~30%的放疗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 并呈剂量依赖性。切尔诺贝利地区的研究发现, 事故发生后暴露人群在婴儿、儿童期抗甲状腺抗体 (ATPO, ATG或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明显升高[25]。

其他AID与电离辐射相关性研究较少。瑞典的关于多发性硬化的两个病例对照研究[26]发现, 暴露于电离辐射 (如在医院或相关行业) 多发性硬化的风险较高 (OR 4.4, 95%CI为1.6~11.6) , 频繁接受X射线也会导致多发性硬化的风险升高, OR值为1.8 (95%CI为1.2~2.6) 。

2.2 紫外线辐射

比较有说服力的研究是基于地理位置的流行病学调查[27], 发现多发性硬化患病率随纬度变化呈现梯度改变。重要因素可能是暴露于阳光下的紫外线梯度不同。几乎所有的研究均显示紫外线暴露强度与多发性硬化风险呈现负相关。但在SLE, 高紫外线照射成为SLE发病风险因素 (OR 1.9, 95%CI为1.0~3.7) [9]。也有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可能参与皮肌炎和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发病[28]。

3 生物因素

3.1 感染

感染参与AID的发生发展, 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可能触发特定的AID。Epstein-Barr病毒 (EBV) 和多发性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较多[29], 大多支持EBV感染可能导致多发性硬化的发展, 证据主要包括发现多发性硬化与EBV的分子和抗体标记物、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与多发性硬化的关联, 以及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1501阳性的人更容易发生EBV相关多发性硬化[30,31]。更高的抗EBV核抗原抗体滴度与多发性硬化强相关。也有研究提示EBV诱发其他AID可能, 比如SLE或RA[32,33]。

3.2 食品和相关污染物

关于食物和AID相关性探索, 证据充分的是关于谷蛋白敏感性肠病 (gluten-sensitive enteropathy, GSE) 和谷蛋白摄入相关性的研究。通过量效关系发现谷蛋白摄入引起GSE, 并且这类疾病也会见到关节炎表现, 甚至关节炎成为其前驱症状, 符合AID的特征[34]。其他饮食致病方面, 毒油综合征 (toxic oil syndrome) 是摄入苯胺污染的油菜籽油的结果, 通过蛋白组学确认, 该类疾病与遗传易感人群的结合珠蛋白多态性有关[35]。而嗜酸细胞增多性肌痛综合征 (以亚急性发作肌痛、外围嗜酸性粒细胞及慢性神经病和皮肤硬结为特征) 与含L-色氨酸食品相关, 并在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禁止销售含有L-色氨酸食品后得到控制[36]。低维生素D摄入量与多发性硬化之间的关系与紫外线暴露、季节性变化也有联系[37]。研究表明, 维生素D水平与发病的SLE、RA等风湿病相关联[38]。其他一些研究未能被大规模临床试验所证实, 包括抗氧化维生素摄入、粗纤维食物摄入、高脂饮食、牛奶、咖啡等与RA、SLE等的关系[39]。硝酸盐、亚硝酸盐、亚硝胺和I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之间的关联在几项研究中已经观察到[40], 但缺乏前瞻性研究证据。

4 结语

提防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篇11

诊断金标准

隐匿性糖尿病患者一般自诊断初起至半年或数年间,经饮食、运动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尚有效,也不自发出现酮症而酷似2型糖尿病。所以,仅依靠年龄、症状、药效等临床情况来判断,几乎不可能把它从2型糖尿病中识别出来。目前对该病的诊断虽无统一标准,不过临床常参照以下3点:①发病年龄晚,为成人阶段;②糖尿病诊断成立后,至少半年不依赖胰岛素治疗;③对抗胰岛细胞的自身抗体呈阳性,这对诊断起决定作用。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和胰岛细胞抗体被列为诊断的主要指标,羧基肽酶-H抗体可被看作新指标。而在众多抗体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敏感性最高,长期稳定存在,且检测方便,易于标准化,已成为诊断的一项金标准。

有益的治疗方式

隐匿性糖尿病与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在防治策略和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即积极治疗使血糖控制达标,减少、减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保护胰岛细胞,延缓其功能衰竭。不过相比之下,隐匿性糖尿病的特点是胰岛B细胞缓慢的免疫损害,因此保护残存的胰岛B细胞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究竟如何保护及何种治疗模式最有益。令人欣慰的是,经医学家们的研究,有益的治疗方式已初露端倪:

胰岛素不仅可使胰岛B细胞休息,减少胰岛自身抗原释放而减轻免疫反应,促进残存的B细胞修复,还可调节免疫功能,提高免疫耐受能力,抑制B细胞凋亡。这对保护残存B细胞,延缓胰岛功能的破坏进程是十分有利的。

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不干涉B细胞的免疫反应而又有降糖功效。此外,罗格列酮有潜在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且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胰岛素合成,保护胰岛功能。

胰岛素促泌剂如磺脲类药物,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同时,会持续刺激胰岛自身抗原释放,从而激活免疫反应以至加速B细胞的破坏。故隐匿性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应用。

至于作用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药物,如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雷公藤多甙等)和免疫调节剂(卡介苗、GAD疫苗等),对保护和改善胰岛功能,调节细胞免疫也有良好作用,但能否应用于临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隐匿性糖尿病并非罕见,约占初诊2型糖尿病的10%左右。为此,初发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常规检测一下胰岛细胞的自身抗体,争取能尽早发现。如一旦确诊,应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以保护残存的胰岛B细胞。

自身免疫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 年1-12 月确诊的32 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为试验组, 其中男7 例, 女25例; 年龄19~67 岁, 平均 (45.6±18.3) 岁; 自身免疫性肝炎有17 例 (53.1%)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10 例 (31.3%)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有5 (15.6%) 。另外, 再随机选取同时段本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32 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15 例, 女17 例, 年龄25~77 岁, 平均 (52.1±22.7) 岁。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符合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的诊断标准及积分系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符合2003 年美国肝病学会指导建议, 重叠综合征的诊断参考文献标准[3,4,5,6]。

1.2 方法在治疗上,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长期应用泼尼松或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使用熊去氧胆酸以及免疫抑制类药物环孢素A、氨甲蝶呤或硫唑嘌呤等, 对两组的自身抗体均进行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的抗体有抗核抗体 (ANA) 、抗平滑肌抗体 (SMA) 、抗线粒体抗体 (AMA-M2) ;采用免疫印迹检测的抗体有:抗可溶性肝抗原/ 肝胰抗原 (SLA/LP) 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I型 (LKM-1) 、抗核膜糖蛋白抗体 (gp210) 、抗可溶性酸性核蛋白抗体 (Sp100) 、抗肝细胞浆I型抗原抗体 (LC-1) 。

1.3 统计学处理两组检测结果采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 使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试验组中男7 例 (21.9%) , 女25 例 (78.1%) ; 对照组中男15 例 (46.9%) , 女17 例 (53.1%) 。试验组中女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自身免疫性肝病好发于女性。试验组平均年龄 (45.6±18.3) 岁, 对照组平均年龄 (52.1±22.7) 岁,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的抗体检出率比较试验组ANA抗体阳性率17 例 (53.1%) 显著高于对照组4 例 (12.5%) , 试验组SMA、AMA-M2、SLA/LP、LKM-1、gp210、Sp100 和LC-1 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6%、25.0%、15.6%、6.3%、9.4%、6.3% 和9.4%, 而对照组均没有检出这些抗体,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抗体检出率比较在检测的几种抗体中, 试验组均检测到了, 但是试验组有不同的分型, 分析不同类型的抗体阳性率的差异将有助于疾病类型的确定。试验组中, 自身免疫性肝炎有17 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10 例,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有5 例。经自身抗体检测, 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NA抗体阳性率为76.5%, 显著高于另外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自身免疫性肝病中检出SLA/LP抗体阳性率为29.4%, LKM-1 抗体阳性率为11.8%, LC-1 抗体阳性率为17.6%, 这3 种抗体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特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ANA抗体阳性率为40.0%, 显著低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组, 但高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MA-M2 抗体阳性率为80.0%, gp210 抗体阳性率为30.0%, Sp100 抗体阳性率为20.0%, 这3 种抗体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所特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组没有检出任何一种抗体, 见表2。

3 讨论

我国慢性肝炎患者以病毒性肝炎为多,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率可能呈上升趋势[7]。因此, 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 人们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认识水平和检查手段不断提高, 但由于该病起病隐匿,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困难, 时常会将自身免疫性肝病误诊为其他类肝炎或肝硬化等病症, 尤其是误诊为病毒性肝炎。一部分患者起病初期有乏力、皮肤瘙痒、纳差、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及体征, 但一部分患者无任何自觉不适, 仅因常规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而就诊, 极个别患者初次起病来院时已进展至肝硬化。因此, 对于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患者, 尤其是中老年女性, 应高度警惕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 加强随访, 直至确定或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8]。

目前关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这就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其发病机制常见的主要有感染与分子模拟学说、自身免疫紊乱、遗传易感性等几种学说[9]。由于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机制与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自身抗体在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每种自身免疫性肝病都具有特征性自身抗体, 因此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分型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肝病相关自身抗体谱检测也已逐步成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实验室诊断的常用指标[10,11]。

在此次研究中, 笔者选取了本院32 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与32 例病毒性肝炎患者, 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检测两组的自身抗体谱, 比较分析阳性率的差别, 将对疾病的诊断以及分型有一定帮助。笔者检测的自身抗体有以下几种:抗核抗体 (ANA) 、抗平滑肌抗体 (SMA) 、抗线粒体抗体 (AMA-M2) 、抗可溶性肝抗原/ 肝胰抗原 (SLA/LP) 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I型 (LKM-1) 、抗核膜糖蛋白抗体 (gp210) 、抗可溶性酸性核蛋白抗体 (Sp100) 、抗肝细胞浆I型抗原抗体 (LC-1) 。这些抗体的选取是通过基础理论知识与查阅相关文献而选取的疾病相关自身抗体谱, 首先, 笔者对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了分析, 发现试验组中女患者较多 (78.1%) , 男患者较少 (21.9%) , 而对照组基本上是男女平均, 可以看出此病好发于女性, 两组平均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根据文献[12] 报道,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以中老年为好发年龄,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见于40 岁以上的女性, 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主要影响男性, 这与笔者有一致的地方, 就是好发于女性;但是此次在好发年龄方面并没有发现特点, 这可能是由于样本地区分布不同造成的, 因为关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 可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样本会造成结果的不一致。虽然如此, 但是笔者试验组平均年龄为 (45.6±18.3) 岁, 可以看出也是偏向于中老年的。

笔者对两组的自身抗体阳性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对照组只检出了ANA抗体, 阳性率12.5%, 其余均未检出。试验组每种抗体均检出阳性, 并且每种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对于自身抗体阳性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 以及肝功能异常患者排除病毒性肝炎是非常有意义的。

笔者对试验组内3 种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自身抗体阳性率进行了统计分析, 以期能找出特异性的抗体, 为临床上疾病的分型提供一定参考意义。试验组中, 自身免疫性肝炎有17 例 (53.1%)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10 例 (31.3%)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有5 例 (15.6%) 。经自身抗体检测, ANA抗体阳性存在于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且自身免疫性肝炎较高。SLA/LP抗体、LKM-1 抗体、LC-1 抗体阳性只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检出, 是其较为特异的抗体;AMA-M2 抗体、gp210 抗体、Sp100 抗体只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检出, 是这种类型较为特异的抗体;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组没有检出任何一种抗体, 表明这种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缺乏抗体特异性, 在临床上是比较难诊断的一种疾病。

关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自身抗体谱的检测, 已经有许多学者做了相关研究。李晔等[13]对北京石景山医院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自身抗体谱进行了研究, 发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相关自身抗体AMA、Sp100抗体、抗gp210 抗体分别对其确诊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而SLA/LP是自身免疫性肝炎最特异的指标, 这与笔者所得结果大致一致,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 比如作者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未检出LKM-1 抗体, 而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检出阳性, 笔者却认为LKM-1 抗体是自身免疫性肝炎较为特异的一个抗体。黄加权等[14]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LC-1 与LKM-1 抗体检出率普遍较低, 与笔者的结果又有出入, 而AMA-M2 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最具特异性这点笔者也有验证。还有的学者除了应用自身抗体检测, 还加用了生化检测, 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的分析将更加全面[15]。

综上所述,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诊断治疗比较困难的一种疾病。有些患者救治时已发展为肝硬化, 因此, 对其早期诊断与鉴别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很大帮助。每种类型疾病的自身抗体谱不一样, 找出其特征对于疾病的鉴别与诊断十分有意义。经过研究发现, 自身免疫性肝炎较为特异的抗体是SLA/LP抗体、LKM-1 抗体、LC-1 抗体, 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较为特异的抗体是AMA-M2 抗体、gp210 抗体、Sp100 抗体, 而对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没有检测到其抗体谱, 这方面还有待遇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应用, 为临床上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参考意义。方法:选取试验组3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和对照组3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自身抗体进行检测, 比较其阳性率。结果:试验组ANA、SMA、AMA-M2、SLA/LP、LKM-1、gp210、Sp100、LC-1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LA/LP、LKM-1、LC-1 3种抗体为自身免疫性肝炎所特有, ANA、AMA-M2、gp210、Sp100抗体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所特有。结论:自身抗体谱的检测有助于临床上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 SLA/LP抗体、LKM-1抗体、LC-1抗体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 AMA-M2抗体、gp210抗体、Sp100抗体有助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

上一篇:信息通信技术平台下一篇:低温抗裂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