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抗体

2024-06-10

自身免疫性抗体(精选10篇)

自身免疫性抗体 篇1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生是患者肝脏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而出现感染、肝细胞或胆管损伤等问题, 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和原发性硬化胆管炎 (PSC) 三种[1]。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中, 由于其病因、组织变化等存在互相影响与交叉, 导致经常容易出现误诊现象, 因此, 利用自身抗体检测来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就显得十分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120例, 其中有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40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45例, 原发性硬化胆管炎 (PSC) 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50例以及健康体检者30例, 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病情都经过确诊, 诊断标准参照美国肝脏学会标准, 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对抗核抗体 (ANA) 进行检测, 采用德国IMTEC公司生产的试剂;用免疫印迹法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进行检测, 试剂同样为德国IMTEC公司生产。

1.3指标评价:统计并比较三组患者的抗核抗体 (ANA) 以及自身免疫抗体的差异, 自身免疫抗体包括:抗肝/肾微粒抗体 (KLM-1) 、可溶性肝抗原 (SLA) 、抗肝细胞质Ⅰ型抗原抗体 (LC-1) 、抗线粒体抗体 (AMA-M2) 、抗核膜核蛋白抗体 (g P210) 以及抗可溶性酸性核蛋白抗体 (SP100) 。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n, %) 表示, 并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抗核抗体 (ANA) 比较:抗核抗体 (ANA) 检出率从大到小顺序为88.9% (PBC) 、66.7% (AIH) 、37.2% (PSC) 、8.0% (HBV) 、3.3% (对照组) ,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注:各个组间阳性率比较, aP<0.0

2.2三组患者其他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比较:AIH组检测出KLM-1、SLA和LC-13种其他抗体, 其检出率分别为17.5%、7.5%、12.5%, PBC组检测出AMA-M2、g P210和SP1003种其他抗体, 检出率分别为93.3%、28.9%和17.7%, 而PSC组、HBV组以及对照组均没有检测到其他抗体, 即AIH和PBC两种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 (P<0.05) 。见表2。

3讨论

慢性肝炎是我国的高发病之一, 虽然大多患者是病毒性肝炎, 但还有大约1/5的肝病患者的检测结果并没有出现阳性, 但却依然表现出肝功能异常的症状, 因此, 提高肝病的诊断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医疗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自身抗体检测成为当前自身免疫性肝病检测的常用方法[2]。

三种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由于其发病原因各不相同, 导致其自身抗体的种类与数量上也存在差异, 自身抗体检测就是针对此特点来诊断患者肝病类型。

AIH常出现的抗体为ANA、KLM-1、LC-1以及SLA, 并可以根据其主要抗体的不同将其分为Ⅰ、Ⅱ、Ⅲ型三种, 多见于女性、儿童与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群体中[3]。而在本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 在40例AIH患者中, 检测出ANA阳性的有27例, KLM-1阳性有7例, LC-1阳性5例, SLA阳性3例, 也就是说如果患者检测出这几类抗体, 则可判定其肝病类型为AIH。

PBC的特异性抗体为AMA-M2, 有时也会产生SP100抗体与g P210抗体, 在女性中的发病率远远高于男性, 甚至能够达到9倍之差, 对于中老年女性危害较大。本组研究中, 45例PBC抗体中有42例检测出AMA-M2, 比例为93.3%, 充分证明了AMA-M2的特异性, 同时, 也有8例SP100阳性和12例gp210阳性, 可以据此判定患者是否为PBC。

PSC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抗体, 多发生于中青年男性群体中。在本组研究中, 35例患者仅有13例表现出了ANA阳性, 且没有出现其他抗体阳性, 即此病难以通过抗体检测进行判断[4]。由于PSC大多是由于大胆管损伤而引起的, 因此, 可以通过利用经内镜来对患者胰胆管逆行造影, 来有效地诊断此病。

综上所述, 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可以根据检测到抗体阳性的不同, 诊断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类型, 为肝病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摘要:目的 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12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40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45例, 原发性硬化胆管炎 (PSC) 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50例以及健康体检者30例, 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利用免疫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所有人进行各种抗体的检测, 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抗核抗体 (ANA) 检出率从大到小顺序为88.9% (PBC) 、66.7% (AIH) 、37.2% (PSC) 、8.0% (HBV) 、3.3% (对照组) , 差异显著 (P<0.05) 。AIH组检测出3种其他抗体, 分别为:17.5%抗肝/肾微粒抗体 (KLM-1) 、7.5%可溶性肝抗原 (SLA) 和12.5%抗肝细胞质Ⅰ型抗原抗体 (LC-1) , PBC组也检测出3种其他抗体, 分别是93.3%抗线粒体抗体 (AMA-M2) 、28.9%抗核膜核蛋白抗体 (g P210) 和17.7%抗可溶性酸性核蛋白抗体 (SP100) , 而PSC组、HBV组以及对照组均没有检测到其他抗体, 即AIH和PBC两种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 (P<0.05) 。结论 自身抗体检测能够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治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检测,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颜敏, 瞿新.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表达及诊断价值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2 (15) :1999-2000.

[2]张明霞, 陈金军, 祁婷婷, 等.自身免疫性肝病29例临床特点分析[J].山东医药, 2014, 14 (30) :83-84.

[3]梁景云, 颜世能.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 :131-133.

[4]林胜, 郑红, 王华国, 等.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自身抗体谱分析[J].健康之路, 2013, 12 (8) :184.

自身免疫性肝病 篇2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本病以女性多见,在10-30岁及40岁以上两个年龄组发病最多。临床表现酷似病毒性肝炎,如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等,黄疸也不少见。亦可演变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常并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等。女性患者有典型肝炎的表现,检查甲、乙、丙型及成型肝炎的血清标志物均为阴性,除外病毒性肝炎的可能,血清转氨酶升高显著,球蛋白或y-球蛋白值升高,应进一步检测自身免疫性抗体。如ANA(抗核抗体)、ASA(抗平滑肌抗体)、抗-LKM(抗肝肾微粒体抗体)的滴度明显升高,即可确定诊断。本病治疗以糖皮质激素疗效最佳,也可联合应用硫唑嘌呤,疗程至少6个月。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本病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90%发生在中老年女性,最终多发展为肝硬化。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免疫异常,对自身的肝组织产生排斥、攻击反应,主要是肝内毛细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导致胆汁淤积,胆汁中疏水性胆酸可造成胆管上皮细胞及肝细胞受损、坏死。肝细胞的坏死进一步加重了肝内胆汁的淤积,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发展为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中老年女性患者排除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可能,化验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谷氯酰转肽酶(y-GT)明显升高,且自身免疫性抗体——抗线粒体抗体(AMA)明显升高,可诊断本病。要注意有重叠综合征的存在,既有自身免疫性肝炎,又合并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本病的特效治疗是长期服用熊去氧胆酸。对晚期肝硬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进行肝脏移植,术后可明显延长存活年限,10年存活率可达70%。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本病也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多发生于中青年男性,常合并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最后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少数病例演变为胆管癌。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有关,病理进展类似于原发性肝硬化。本病病毒性肝炎感染标志物均为阴性,有肝病和肠炎的临床表现,血清ALP升高,而且自身免疫性抗体ANCA(抗粒细胞质抗体)滴度升高,对诊断有帮助。影像学检查可作胆管造影协助诊断。本病治疗与PSC相同。

自身免疫性抗体 篇3

资料与方法

收治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30例, 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龄46~70岁。另外选取30例正常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15~69岁。

检验方法:检测仪器:选用我院引进的日立76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以及Lai-ca荧光显微镜, 试剂选用德国欧盟公司产品。检验方法:从两组人员中抽取4.0ml静脉血, 分别进行血清生化指标和自身抗体检测。 (1)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 (ANA) 、抗平滑肌抗体 (SMA)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 (LKM) 、抗可溶性感抗原抗体 (SLA) 、抗线粒体抗体 (AMA) [2]。按照试剂盒上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 首先将血液标本稀释1:100,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2) 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样本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碱性磷酸酶 (ALP) 、谷草转氨酶 (AST) 、谷氨酰转肽酶 (GGT) 、人体血清总胆汁酸 (TBA) 及血清球蛋白 (GLB) [3]。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血清生化检验结果; (2) 观察两组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结果。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 (±s) 表示,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血清生化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中ALT、ALP、AST、GGT均有3项以上项目升高, 而TBA和GLB的升高也更加明显,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两组自身抗体检验结果:观察组ANA阳性27例 (90%) , 以颗粒性为主, 并伴有1例SMA阳性, 1例AMA阳性, 3例LKM阳性和3例SLA阳性, 见表2。

讨论

目前临床上认为, 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可溶性感抗原抗体四项指标是检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重要血清指标。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率90%, SMA阳性率16.67%, 有2例表现为SMA、AMA、SLA同时为阳性, 说明其检验结果准确性较高。

在血清生化检验方面, 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表现为肝酶谱在不同程度上升高以及对人体代谢造成障碍。而本研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人体血清总胆汁酸及血清球蛋白各项指标相比对照组都有明显升高 (P<0.05) 。

近年来, 利用血清自身抗体指标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现和检测已经十分广泛, 配合血清生化指标联合检验可使检验准确性上升, 对于病情的早发现, 早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血清自身抗体及生化指标联合检测的效果。方法:收治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30例, 采用血清自身抗体及生化指标联合检验, 另外选取30例进行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 测定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和各种自身抗体。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LP、ALT、AST、GGT、TBA、GLB相比对照组都有明显上升,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中ANA阳性率90%, SMA阳性率16.67%, 另外有2例患者SMA、AMA、LKM、SLA同时显示阳性。结论:利用血清自身抗体联合生化指标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检查, 可以有效提高检查准确性,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清自身抗体,生化指标,自身免疫

参考文献

[1] 赵友林.自身免疫性肝病血清生化指标及各种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5) :6128-6129.

[2] 魏炳华.生化指标联合自身抗体检测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意义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5 (8) :516-517.

免疫净化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篇4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罪魁祸首就是患者体内的异常淋巴细胞以及它们产生的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在人体内挑起“内战”,并造成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免疫球蛋白升高、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及补体下降等一系列“战争后遗症”,而它们又继续引起了患者各种临床症状和不适。因此减少或清除血液中异常淋巴细胞和这些“战争产物”就成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键。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医生们尝试过用各种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征,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病情十分顽固,经过长期治疗无法缓解。另外,长期使用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也使许多患者无法耐受。比如,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出现的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反酸,甚至胃黏膜溃疡、出血、穿孔;长期大量服用糖皮质激素造成的骨质疏松、骨折;个别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还可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及肝损害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

后来,医生又开始尝试使用血浆置换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治疗方法是通过仪器去除患者血液中的病理成分如异常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等。此外,血浆置换也可以去除血液中的自身抗体。但是,传统的血浆置换只是减少了致病性免疫复合物,而并没有影响疾病的罪魁祸首——异常淋巴细胞。

目前我们使用的免疫净化疗法就是在血浆置换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单个核细胞清除术。治疗时我们应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利用自动离心或黏附作用,去除一定量的异常淋巴细胞和含有异常免疫球蛋白及自身抗体的血浆,这样既减轻了“战争后遗症”又抓住了挑起内战的“元凶”。

相对于以往的各种治疗方法,免疫净化疗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在短期内清除致病物质,减少异常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反应,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他药物的疗效发挥,并可减少药物用量,从而减少了药物副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病人适合做免疫净化呢?

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净化适合于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包括正规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抗风湿药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半年以上症状无缓解的患者;血液中循环免疫复合物和免疫球蛋白浓度显著增高的患者。

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它适用于对免疫抑制剂等系统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和血清中有多种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及循环免疫复合物且滴度显著增高者。

对于原发干燥综合征患者,它主要适用于具有明显口干、眼干症状及合并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或存在大量其他自身抗体者。

自身免疫性抗体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9年3月至2010年二月我院门诊及内分泌科患者, 其中需胰岛素治疗组患者104例。以2型糖尿病发病, 发病年龄>30岁, 非胰岛素治疗半年, 出现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改用胰岛素治疗, 其中男49例, 女55例, 平均年龄56.4岁, 平均发病年龄40.6岁, 平均病程8.6年。降糖药治疗有效的糖尿病组患者为254例, 无酮症病史, 其中男152例, 女102例, 平均年龄61.2岁, 平均发病年龄52.4岁, 平均病程11.2a。

1.2 方法

GADA酶免疫试剂盒、ICA酶免疫试剂盒为美国BioMerica公司产品, 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结果GADA的阳性判断:以质控血清 (值为0.5, 1.1, 1.6, 2.1) 的吸光度值制作浓度反应曲线, 并输入各样本的吸光度值, 得各标本的GAD值。其值<1.0为阴性, >1.05为阳性, 中间为可疑。若阴性质控血清的吸光度值>0.300, 则该次检测失败。测得结果的准确性为93.6%, 特异性为94.2%, 灵敏度为90.1%。

1.3 统计学分析

检测结果用表示, 均数比较用t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25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 检出GADA阳性68例, 占26.77%, ICA阳性34例, 占13.39%, 对照组未检出GADA和ICA阳性者。见表1。

2 讨论

LADA与1型糖尿病均为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缺乏所致。GADA比ICA、胰岛素自身抗体等出现早, 持续时间长, 阳性率高, 故诊断1型糖尿病, 尤其是对LADA而言, GADA的测定优于I-CA。

调查发现胰岛素缺乏组GADA和ICA的阳性率分别为53.24%和30.84%, 明显高于非胰岛素缺乏组的26.77%和13.39%, 说明GA-DA的阳性率随着对INS依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 提示GADA阳性与胰岛素功能的减退有关。同时, 联合C肽 (CP) 检测, 发现GADA阳性者CP水平低 (P<0.01) , ICA的阳性率高, 故GADA可用于从2型糖尿病中识别LADA, 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糖尿病非酮症起病的患者发病年龄约30岁以上, BMI低, INS分泌不足, 为LADA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如果GADA和/或I-CA阳性, 则对LADA的早期诊断更有价值。

与2型糖尿病比较, LADA具有显著的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 DQB﹡0201基因频率和显著低的DQB﹡0301基因频率, 提示LADA与2型糖尿病有明显不同。由此可见, 基因型分析对LADA的诊断亦有重要价值。

GADA和/或ICA阳性可预测和诊断2型糖尿病, 有助于从2型糖尿病中筛选出LADA, 二者联合检测, 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并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以便尽早确诊, 为临床及早应用胰岛素治疗, 以保护残存的胰岛β细胞功能提供了依据, 改善了LADA的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GADA) 与胰岛细胞自身抗体 (ICA) 的联合检测, 早期诊断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方法采用ELISA法对358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进行GADA与ICA的联合检测。将患者分为两组, A组为胰岛素依赖性 (1型) 糖尿病患者组, B组为2型糖尿病患者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1型糖尿病患者组GADA阳性率为52.34%, ICA阳性率为30.84% (P<0.005) 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组 (GADA阳性率为26.77%, ICA阳性率为13.39%) 。GADA与ICA联合检测, 则1型糖尿病组的阳性率为69.56%, 2型糖尿病组为24.62%。结论GADA在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阳性率, 可作为1型糖尿病的免疫诊断指标, GADA与ICA的联合检测可提高1型糖尿病的检出率。对2型糖尿病而言, GADA、ICA各有一定的阳性率, 其联合检测, 可提高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LADA) 的及早筛出与治疗, 并为临床及早应用胰岛素治疗, 以保护残存的胰岛β细胞功能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自身抗体

参考文献

[1]Rowley MJ, Mackay IR, Chen QY, et al, Antibodies to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discriminate major types of 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 1992, 41 (4) :548-551.

[2]潘孝仁, 杨文英, 肖建中, 等.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特点及诊断要点探讨[J].中华内科杂志, 1997, 36 (3) :159-164.

自身免疫性抗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患者105例,根据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两组:(1)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42例(AIH组),男19例,女23例,患者年龄19~57岁,疾病的诊断符合美国肝脏病学会2002年发表的肝病临床诊断建议;(2)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3例(HBV组),男28例,女35例,患者年龄17~58岁,HBV疾病的诊断标准符合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诊断方案标准。另外,收集58例健康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31例,患者年龄19~57岁。三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试剂与方法

1.2.1 检测试剂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购买于上海博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肝病相关抗原基质、相关抗体及试剂购买于欧蒙德国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

1.2.2 检测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主要的检测项目包括抗平滑肌抗体(SMA)、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以大鼠胃、HEP-2细胞、大鼠肾冰冻生物薄片和猴肝4种基质作为抗原,用血清按照1∶100的比例稀释后,根据试剂盒相关的操作要求,进行荧光显微镜检测,来观察组织和细胞中是否出现特异性荧光,若出现特异性荧光则判定为阳性结果,ANA阳性者进一步判断核型。

欧蒙免疫印迹法,该方法检测项目主要有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和抗肝细胞胞质抗体Ⅰ型(LC-1)。应用欧蒙免疫印迹检测技术,根据试剂盒相关的要求进行检测,并用欧盟相关判读软件判定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核抗体(ANA)检测

抗核抗体(ANA)在AIH组、HBV组和对照组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33%、28.57%和3.45%,HBV组患者抗核抗体阳性检出率与AIH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组患者中,抗核抗体是以1∶100低滴度为主,主要存在的核型是以核均质、核颗粒型为主,AIH组患者抗核抗体的检出率较高,主要是以1∶320和>1∶1000的高滴度为主,主要以核颗粒型为主要形式,也可常见核均质型和核膜型,见表1。

2.2 三组自身抗体特异性检出情况

AIH组患者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2.38%、16.67%和11.90%;而HBV组患者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均为0;对照组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均为0;AIH组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高于HBV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例(%)

3 讨论

对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为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3]。根据患者自身抗体的差异可以将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分为两型,抗核抗体(ANA)和抗平滑肌抗体(ASMA)阳性为Ⅰ型AIH,Ⅰ型AIH中也有少数的患者抗可溶性肝胰抗原(SLA/LP)抗体诊断为阳性;而Ⅱ型为抗肝细胞胞质Ⅰ型(LC-1)抗体和抗肝肾微粒体(LKM-1)抗体;但是也有学者把可溶性肝胰抗原抗体阳性的患者归类为第Ⅲ型,但目前学术界还未有统一的定论[3]。另外,很多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进行自身抗体临床诊断对患者病情的诊断、风险预测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4,5]。

文献[5]发现,HCV和HBV感染患者体内会进行自身免疫应答,并由此产生很多抗体,患者自身抗体出现,与肝炎病毒感染、感染病程和感染的严重程度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所以,药物的选择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免疫抑制剂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常会表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干扰素能够显著的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在病毒性肝炎中常会表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会引发自身免疫的不良反应。学者谭朝霞等[6]的研究发现,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体内常包括SMA、SLA/LP、ANA、AMA等自身抗体,但是器官非特异性ANA是最为常见的自身抗体,这是因为肝炎性病毒感染会引发患者出现自身免疫系统紊乱,从而出现自身免疫抗体。病毒性肝炎与自身免疫性肝炎在临床中易于鉴别,但是很多患者会存在由于病毒感染而导致身体自身免疫反应的产生。

学者陈东等[7]的研究发现,AIH、HCV和HBV患者ANA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并且AIH组ANA阳性率与HCV和HBV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ANA主要以低滴度(1∶100)形式存在,而AIH患者主要以高滴度(1∶320和>1∶1000)形式存在。而本文的研究发现,ANA在AIH组、HBV组和对照组中抗核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33%、28.57%和3.45%;HBV组与AIH组抗核抗体阳性检出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抗核抗体是以1∶100低滴度为主,主要核型为核均质型、核颗粒型为主;AIH患者是以1∶320和>1∶1000的高滴度为主,主要以核颗粒型、核均质型和核膜型为主;这与学者陈东等[7]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另外,本文的研究还发现AIH患者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2.38%、16.67%和11.90%,显著高于HBV患者和健康者的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P<0.05)。这一现象在以往研究中得以证实[8,9]。

总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存在着自身抗体,但是滴度相对来说较低;自身免疫性肝炎血清中含有着高滴度的自身抗体水平;因此,对于患者自身抗体水平的检测,对于肝炎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滨.慢性乙型肝炎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1):841-842.

[2]李琳彬,郭广波,余焰,等.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5):2051-2056.

[3]范公忍,刘力瑞,胡学玲,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肝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16(5):421-423.

[4]詹素云,王伟新,欧阳俊杰.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与乙型肝炎的自身抗体检测分析[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9,29(12):1079.

[5]唐劼,卢洁,闫惠平.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谱的检测和临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25):2544-2550.

[6]谭朝霞,唐王共,高燕,等.自身抗体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15):1762-1767.

[7]陈东,奚颖霞,陈海哨,等.自身抗体在乙型和丙型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3):715-718.

[8]蒋莉,陈春华.自身免疫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意义[J].吉林医学,2013,34(29):6080-6081.

自身免疫性抗体 篇7

1 慢性心力衰竭与β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

心肌细胞上存在β肾上腺素受体, 包括β1、β2和β3受体等G蛋白耦联受体家族。β受体的3种亚型相互之间有着精确的调控, 均参与心力衰竭的病理演变过程。

1.1 自Magnusson等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发现β1-肾上腺素受体

(β1-adrencceptor, β1-AR) 自身抗体以来, β1-AR自身抗体与心功能的关系逐渐引起关注, 且广泛存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 各种心力衰竭患者之间β1-AR自身抗体的滴定无明显差异。Liu[1]等动物实验示β1-AR自身抗体导致心室重构。β1-AR自身抗体对受体有激动样作用, 导致交感过度激活, 缓慢持续作用β1受体, 使其受体下调, 自身抗体刺激受体过度表达可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加, 心功能暂时改善, 但这种作用亦形成恶性循环, 加速心力衰竭临床进程, β1-AR自身抗体参与心力衰竭病生理过程, 因此可以说检测β1-AR自身抗体对心室重塑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1.2 有临床资料显示, 在多种心脏病患者的血清中发现抗β2-肾上腺

素受体 (β2-adrencceptor, β2-AR) 的自身抗体, 并证实该抗体参与心室重构。心力衰竭可诱导β2-AR的自身抗体产生, 且为动态演变, 虽然健康人群也存在该抗体, 但滴度及阳性率均较低。心肌分布β2-AR通过耦联Gs蛋白参与正性变力与变时效应, Lakatta提出, 成鼠心肌β2-AR可耦联到Gi蛋白上, 进而产生系类生物效应。由此抗β2-肾上腺素受体的自身抗体为心功能改变之后出现, 为继发于心脏的病理损伤。

1.3 抗β3-肾上腺素受体 (β3-adrencceptor, β3-AR) 自身抗体不同于

β1、β2AR, 其与心功能的调节作用相反, 心力衰竭时β3AR上调明显, 不同与β1、β2AR发生下调, 伴耦联的Gi蛋白同时上调, β3AR不易产生脱敏等[2]。可能预示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β3-AR自身抗体病生理意义的重要性。

2 慢性心力衰竭与抗肌球蛋白抗体

心肌肌球蛋白是心肌结构蛋白组成, 是由两条重链 (Myosin Heavy Chain, MHC) 和两对轻链 (Myosin Light Chain, MLC) 构成。MLC包括两条基本轻链和两条调节性轻链 (Myosin Regulatory Light Chain, MRLC, MYL2) 。

2.1 MYL2也可能参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 心室型肌球蛋白轻

链 (VMLC) 是心肌收缩蛋白的一种, 其由1、2两种亚型组成, 产生收缩功能和氧化磷酸化功能。有资料显示在成人心房及心室肌中, 其相应的两种亚型MLC的总量组成为1∶1, 因此MLC-1、MLC-2两亚型含量若下降将可能导致心肌收缩功能的损害。Schaper等证明VMLC-2含量明显下降或消失在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中出现, 影响心室的舒缩功能, 可为VMLC-2的缺失可使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解离速度下调导致。进而得出VMLC-2参与心力衰竭的形成过程。2.2肌球蛋白两条重链MHC部分具有ATP酶的活性。α-MHC (α-Myosin Heavy Chain) 、β-MHC (β-Myosin Heavy Chain) 为心肌主要含有的两种基因表达的产物。α-MHC和β-MHC这两种同功异构型在ATP酶活性上有一定差异性。α-MHCATP酶的活性三倍于β-MHC ATP酶的活性, 故对actin的结合力较强, 且以α-MHC为主要成分的心肌组织收缩能力更强大的。当病理性心脏肥大时, 心肌MHC组成常发生变化, 致使心肌ATP酶活性下降, 因此心室肌MHC在内外环境条件改变同时, 其组成有不同程度的转变。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抗体诱导心肌细胞凋亡, 由此推测肌球蛋白重链α-MHC、β-MHC在心力衰竭中具有相反的演变过程, 将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新的突破口。

3 研究机制进展

近20年来, 诸多学者相继发现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血清中存在M乙酰胆碱能受体 (M受体) 的自身抗体 (autoantibodies, Abs) , 近来对心脏M受体各亚型认识的逐步加深, M受体在心脏功能调节方面作用的研究日趋受重视。M受体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 通过与不同的鸟苷酸调节蛋白 (G蛋白) 结合, 引起不同的生理生化效应。

3.1 有研究证明在动物模型的血清和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现存在M2受体

的Abs, 且较对照组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滴度明显增高[3,4]。这些抗体与心肌细胞M2受体相耦联导致M2受体部分“激动剂样”作用。乙酰胆碱能激活心肌细胞M2受体, 是通过和Gi蛋白相耦联, 产生对心室肌细胞一个负性变力, 对抗交感神经的兴奋, 增加迷走神经张力, 维持健康人心脏功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Matsui等发现, M2受体拮抗剂具有保护免疫导致的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肌细胞能力, 因此要重视治疗心肌病心力衰竭M2受体拮抗剂的作用, 在临床治疗心力衰竭患者使用M2受体拮抗剂可能有一定的益处。

3.2 心脏M3受体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 M3可通过介导一种新型

的钾电流 (IKm) , 改善细胞间电信号传导, 进而发挥保护心肌功效[5]。Yang等研究发现, M3受体激动剂氯化胆碱能够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频率、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 纠正心肌血流动力学紊乱、从而减轻缺血引起的心肌损伤, 机制可能与胆碱激动心肌M3受体引起细胞内一些信号转导因子发生改变。因此说激动心肌M3受体可以发挥心肌保护作用。有研究发现了大鼠心肌细胞单位膜上M3受体与Cx43的结构性与功能性存在共定位关系。Poelzing研究发现在心力衰竭时Cx43的表达在心外膜下心肌层的表达较深层心肌层降低使透壁肌层之间发生解耦联, 使得心室壁复极梯度放大, 因此室壁复极梯度的增加是折返性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的基础。因此M3受体激动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具有一定功效。

综上所述, 在慢性心力衰竭病理变化过程中, 自身抗体免疫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免疫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自身抗体,机制

参考文献

[1]Liu HR, Zhao RR, Jiao XY, et a1.Relationship of Myocardial Rem-odeling to the Genesis of Serum Autoantibodies to Cardiac Betal-Adrenoceptors and Muscarinic Type2Acetylcholine Receptors in Rats[J].J Am Coll Cardiol.2002, 39 (11) :1866-1873.

[2]Morimoto A, Hasegawa H, Cheng HJ, et al.Endogenousβ3-adreno-ceptor activation contributes to left ventricular and cardiomy-ocyte dysfunction in heart failure[J].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2004, 286 (6) :2425-2433.

[3]Zhang L, Hu D, Li J, et al.Autoantibodies against the myocardialbeta (1) -adrenergic and M2-muscarinic receptors in patients with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Chin Med J (Engl) , 2002, 115 (8) :1127-1131.

[4]Liu HR, Zhao RR, Jiao XY, et al.Relationship of myocardialrem-odeling to the genesis of serum autoantibodies to cardiac beta (1) -adrenoceptors and muscarinic type2acetylcholine receptors in rats[J].JAm Coll Cardiol, 2002, 39 (11) :1866-1873.

自身免疫性抗体 篇8

研究人员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开展了一项2期研究以确定各种非器官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率并试图阐明抗体和风湿性疾病事件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人员对61例抗甲状腺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 (65.6%>18岁, 83.6%为女性) 和对照组61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参与者[平均年龄 (27.0±14.9) 岁]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在病例对照研究的第1阶段, 研究人员对61例患者的抗核抗体 (ANA) 、抗双链DNA (ds DNA) 、类风湿因子 (RF) 、抗环瓜氨酸肽 (anti-CCP) 及抗核提取物抗体 (anti-ENA) 进行了测定。在2年的2期纵向临床随访期间, 研究人员对所有患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风险进行了评估。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组中, ANA的比例最高 (50.8%) , 其次为RF (34.4%) 、anti-ENA (21.3%) 和anti-CCP (19.7%) 。在2年的随访期间, 近1/3的患者 (32.8%) 出现一种风湿性疾病:45%为类风湿性关节炎、20%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10%为Sjgren综合征 (SS) , 其他25%为白塞氏病、纤维肌痛、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和Rhupus综合征。

研究人员同时发现, 与对照组相比, 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组患者抗体阳性率更高。此外, 风湿性疾病患者中绝大多数为女性 (85%) 且年龄>18岁及ANA抗体比例 (55%) 最高。

ANA (最常见的非器官特异性抗体) 可见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

本次前瞻性研究首次利用非器官特异性抗体来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风险。对比结果显示,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和anti-ds DNA阳性的患者风湿性疾病患病风险高2.45倍。

自身免疫性抗体 篇9

【关键词】 妊娠早期;甲状腺功能异常;自身抗体

【中图分类号】R714.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6-0089-01

甲状腺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生物学作用广泛。甲状腺自身抗体主要包括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是反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特异指标[1]。妊娠早期一旦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将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后果,如流产、 早产等,甚至可能损害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所以维持正常的甲状腺功能至关重要。本项研究对我院200例妊娠早期孕妇和200例年龄匹配的非妊娠妇女进行了相关的甲状腺功能检查和自身抗体筛查,为确定将来是否全面开展妊娠期甲状腺功能检查提供临床佐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本院妇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年龄20~35岁,孕周8~12周,记录既往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排除有甲状腺疾病既往病史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孕妇,200例孕妇符合上述要求,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年龄匹配的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非妊娠妇女200例作为对照组,入选标准同上。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抽取两组妇女清晨空腹静脉血3ml,静置1h后离心,分离出的血清保存于-80℃冰箱,待检测。

1.2.2 检测方法 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清TSH、FT3、F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 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试剂盒从BECKMAN美国公司购得,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

1.3 妊娠期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

1.3.1 甲状腺激素正常参考值 FT3:3.5~6.5pmol/l;FT4:11.5~23.2pmol/l; TSH:0.35~5.5μIU/ ml[2]。

1.3.2 [JP2]诊断标准 甲状腺功能亢进为FT3或FT4高于正常参考值,伴或不伴有TSH低于正常参考值。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为TSH低于正常值,FT3、FT4正常。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为 FT3或FT4 低于正常参考值,TSH高于正常参考值。低T3血症为FT3低于正常,FT4、TSH正常范围。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为TSH升高,FT3、FT4正常范围[2]。[JP]

1.3.3 甲状腺自身抗体正常参考范围及异常判断标准 正常参考范围:aTPO≤60U/ml,aTG≤60U/ml。甲状腺自身抗体异常判断标准: ①轻度升高:抗体水平升高2倍以下,即60U/ml500U/ ml[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进行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筛查和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后发现:观察组甲状腺功能不足(包括甲减、亚甲减及低T4血症)的患者为45例,患病率22.5%,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10例,患病率为5%,对照组甲状腺功能不足的患者为10例,患病率5%,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8例,患病率为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病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阳性率为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的阳性率为1.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妊娠早期甲状腺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妊娠期母体的激素水平,研究表明胎盘滋养细胞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导致孕期甲状腺功能变化的重要因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具有TSH样生物学活性, 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 结合后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甲状腺激素水平的上升反馈抑制了孕妇TSH的生成,导致孕妇TSH下降[3]。研究发现,妊娠早期检查中显示血清TPOAb阳性的孕妇,即便甲状腺功能在正常范围内, 其胎儿也有可能出现智力发育缺陷[4]。

综上所述,妊娠早期孕妇甲状腺功能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或多个因素出现异常都会导致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妊娠期间甲状腺功能的正常对于维持胎儿正常发育至关重要。无论是对有甲状腺疾病史或家族史的孕妇还是正常孕妇,进行全面的甲状腺功能筛查是必要的,一旦发现异常可以得到及时治疗,以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乔洁,陈名道.亚临床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病例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2):附录2a-1-附录2a-7.

[2]滕卫平,段涛,宁光,等.妊娠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5):354-371.

[3]兰玉,赵翠柳,任旭,等.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妊娠结局[J].广东医学,2012,33(15):2321-2322.

[4]董丽,孙丽芳.甲状腺自身抗体和促甲状腺素预测流产的价值[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1,12(3):191-193.

自身免疫性抗体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50例, 作为实验组, 男女比例为31∶19, 年龄在37~6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8±5.62) 岁;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 作为对照组, 男女比例28∶22, 年龄在40~6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0±6.38) 岁;对照组体检者均已排除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糖尿病以及其他代谢性疾病。

1.2 诊断标准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标准与排除标准如下: 1诊断标准。空腹与餐后血糖检测, 血糖值均达到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颁布的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均配合该研究,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顺利完成。2排除标准。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近期有手术史或较严重创伤史;存在有感染性疾病者;应用抗炎药物或免疫抑制剂者;有应激性高血糖、继发性糖尿病、1型糖尿病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或因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内分泌疾病等因素导致的糖尿病者。

1.3 方法

1样本采集。两组均进行自身免疫抗体检测与肝肾功能检测, 受检者禁食8~12 h, 抽血前均停用药物1 d, 于第2天清晨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 于抗凝管中混匀, 待血液凝固后分离血清。2仪器与试剂。自身免疫抗体检测应用条带酶免疫分析与免疫荧光法进行, 条带酶免疫分析时, 选择相配套适合的试剂盒。肝肾功能检测时, 选择某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根据肝肾功能检测指标的不同, 选择相对应试剂盒, BUN、CREA指标检测应用DiaSys (德赛) 试剂盒 , TBIL指标检测 , ALT、AST指标检测等均应用相适宜试剂盒等, 具体的检测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1]。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 (±s) 来表示, 计数资料用卡方 (χ2) 检验, 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检出率分析

实验组50例糖尿病患者中, 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检出者27例, 占比54.00%, 作为实验A组, 自身免疫抗体阴性检出者23例, 占比46.00%, 作为实验B组;对照组自身免疫抗体检测均为阴性。实验组与对照组自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肝肾功能检测指标分析

通过对两组肝肾功能检测指标观察发现, 实验组肝肾功能指标较对照组相比, 均有明显的升高, 尤其是实验A组 (自身免疫抗体阳性者) 的CREA、ALT、AST、TBIL、BUN、TBA肝肾功能指标, 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实验A组与实验B组之间比较, 实验A组 (阳性组) 的TBA、CREA指标与实验B组 (阴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s)

3 讨论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 中国糖尿病患者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医学界的普遍重视, 各专家学者们期望通过对糖尿病的深入研究, 探寻主要的致病因素及其对身体的诸多危害, 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从早期加强干预处理, 以控制病情,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目前医学界对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血清学、病理学等多方面研究发现, 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抗体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若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抗体检测呈阳性, 则表明患者大多存在自身免疫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主要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而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很容易导致多器官损害, 往往累及关节、浆膜、皮肤、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等等[2,3]。

在该研究中, 发现实验组糖尿病患者中, 自身免疫抗体检测阳性者伴有较为严重的肝、肾损害, 因此, 也证实了自身免疫抗体的存在的确会对多器官造成损害。临床上关于糖尿病伴有肝肾损害的报道也很多, 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 糖尿病导致肝肾损害的机制可能与如下两点有关: 1糖尿病患者大多存在脂质代谢紊乱的现象, 而高血脂又容易对肝脏造成损伤, 因此便容易因脂质代谢紊乱引起糖尿病相关肝肾功能损害。2糖尿病患者大多有胰岛素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的现象, 当患者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时, 容易造成大量肝糖原沉积, 而肝糖原沉积量太多, 容易使肝细胞肿胀、肝细胞代谢障碍, 最终引起肝肾组织损害[4]。

正常人群中抗胰岛细胞抗体 (1CA) 的阳性率仅仅是0.5%~1.7%左右, 而糖尿病患者抗胰岛细胞抗体阳性率却高达5%以及以上。抗胰岛素细胞抗体 (1CA) 属IgG免疫蛋白, 血清中ICA阳性说明有针对胰岛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存在, 这种反应的结果会导致b细胞的广泛破坏而促发糖尿病, 由此也提示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有关。此外, 糖尿病患者或其亲属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例如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恶性贫血、原发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疾病, 均与患者的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有着。因此, 若糖尿病患者并发自身免疫抗体疾病, 则容易在两病互相作用下, 加重肝肾功能损害, 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因此, 也提示临床在诊治糖尿病时, 重视对患者自身免疫抗体与肝肾功能的检测, 规避因自身免疫抗体阳性导致的肝肾功能损害, 促进治疗效果[5,6]。

综上所述, 糖尿病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患者肝肾功能损伤程度, 明显比糖尿病自身免疫抗体阴性患者肝肾功能损伤程度要高, 提示自身免疫抗体阳性与糖尿病患者肝肾功能损害有密切关系。因此, 临床医生需提高对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抗体与肝肾功能指标的检测, 做到早查出、早治疗, 以便能促进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并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小溪.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率分析[J].临床荟萃, 2011, 5 (5) :116-117.

[2]哈瓦, 沈威.10%的成人新发糖尿病患者存在自身免疫抗体[J].糖尿病天地·临床, 2013, 3 (3) :201-203.

[3]江志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自身免疫抗体与超敏-CRP和肾功能指标变化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8 (30) :37-38.

[4]浦仕彪.基于代谢组学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生物标志物筛查及中医药干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5]杜静.自身免疫抗体与糖尿病患者肝肾功能变化的相关性[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24) :3324-3325.

上一篇:误差消除对策下一篇:红外气体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