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抗体(共10篇)
自身抗体 篇1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生是患者肝脏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而出现感染、肝细胞或胆管损伤等问题, 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和原发性硬化胆管炎 (PSC) 三种[1]。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中, 由于其病因、组织变化等存在互相影响与交叉, 导致经常容易出现误诊现象, 因此, 利用自身抗体检测来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就显得十分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120例, 其中有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40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45例, 原发性硬化胆管炎 (PSC) 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50例以及健康体检者30例, 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病情都经过确诊, 诊断标准参照美国肝脏学会标准, 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对抗核抗体 (ANA) 进行检测, 采用德国IMTEC公司生产的试剂;用免疫印迹法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进行检测, 试剂同样为德国IMTEC公司生产。
1.3指标评价:统计并比较三组患者的抗核抗体 (ANA) 以及自身免疫抗体的差异, 自身免疫抗体包括:抗肝/肾微粒抗体 (KLM-1) 、可溶性肝抗原 (SLA) 、抗肝细胞质Ⅰ型抗原抗体 (LC-1) 、抗线粒体抗体 (AMA-M2) 、抗核膜核蛋白抗体 (g P210) 以及抗可溶性酸性核蛋白抗体 (SP100) 。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n, %) 表示, 并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抗核抗体 (ANA) 比较:抗核抗体 (ANA) 检出率从大到小顺序为88.9% (PBC) 、66.7% (AIH) 、37.2% (PSC) 、8.0% (HBV) 、3.3% (对照组) ,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注:各个组间阳性率比较, aP<0.0
2.2三组患者其他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比较:AIH组检测出KLM-1、SLA和LC-13种其他抗体, 其检出率分别为17.5%、7.5%、12.5%, PBC组检测出AMA-M2、g P210和SP1003种其他抗体, 检出率分别为93.3%、28.9%和17.7%, 而PSC组、HBV组以及对照组均没有检测到其他抗体, 即AIH和PBC两种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 (P<0.05) 。见表2。
3讨论
慢性肝炎是我国的高发病之一, 虽然大多患者是病毒性肝炎, 但还有大约1/5的肝病患者的检测结果并没有出现阳性, 但却依然表现出肝功能异常的症状, 因此, 提高肝病的诊断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医疗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自身抗体检测成为当前自身免疫性肝病检测的常用方法[2]。
三种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由于其发病原因各不相同, 导致其自身抗体的种类与数量上也存在差异, 自身抗体检测就是针对此特点来诊断患者肝病类型。
AIH常出现的抗体为ANA、KLM-1、LC-1以及SLA, 并可以根据其主要抗体的不同将其分为Ⅰ、Ⅱ、Ⅲ型三种, 多见于女性、儿童与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群体中[3]。而在本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 在40例AIH患者中, 检测出ANA阳性的有27例, KLM-1阳性有7例, LC-1阳性5例, SLA阳性3例, 也就是说如果患者检测出这几类抗体, 则可判定其肝病类型为AIH。
PBC的特异性抗体为AMA-M2, 有时也会产生SP100抗体与g P210抗体, 在女性中的发病率远远高于男性, 甚至能够达到9倍之差, 对于中老年女性危害较大。本组研究中, 45例PBC抗体中有42例检测出AMA-M2, 比例为93.3%, 充分证明了AMA-M2的特异性, 同时, 也有8例SP100阳性和12例gp210阳性, 可以据此判定患者是否为PBC。
PSC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抗体, 多发生于中青年男性群体中。在本组研究中, 35例患者仅有13例表现出了ANA阳性, 且没有出现其他抗体阳性, 即此病难以通过抗体检测进行判断[4]。由于PSC大多是由于大胆管损伤而引起的, 因此, 可以通过利用经内镜来对患者胰胆管逆行造影, 来有效地诊断此病。
综上所述, 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可以根据检测到抗体阳性的不同, 诊断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类型, 为肝病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摘要:目的 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12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40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45例, 原发性硬化胆管炎 (PSC) 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50例以及健康体检者30例, 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利用免疫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所有人进行各种抗体的检测, 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抗核抗体 (ANA) 检出率从大到小顺序为88.9% (PBC) 、66.7% (AIH) 、37.2% (PSC) 、8.0% (HBV) 、3.3% (对照组) , 差异显著 (P<0.05) 。AIH组检测出3种其他抗体, 分别为:17.5%抗肝/肾微粒抗体 (KLM-1) 、7.5%可溶性肝抗原 (SLA) 和12.5%抗肝细胞质Ⅰ型抗原抗体 (LC-1) , PBC组也检测出3种其他抗体, 分别是93.3%抗线粒体抗体 (AMA-M2) 、28.9%抗核膜核蛋白抗体 (g P210) 和17.7%抗可溶性酸性核蛋白抗体 (SP100) , 而PSC组、HBV组以及对照组均没有检测到其他抗体, 即AIH和PBC两种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 (P<0.05) 。结论 自身抗体检测能够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治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检测,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颜敏, 瞿新.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表达及诊断价值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2 (15) :1999-2000.
[2]张明霞, 陈金军, 祁婷婷, 等.自身免疫性肝病29例临床特点分析[J].山东医药, 2014, 14 (30) :83-84.
[3]梁景云, 颜世能.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 :131-133.
[4]林胜, 郑红, 王华国, 等.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自身抗体谱分析[J].健康之路, 2013, 12 (8) :184.
自身抗体 篇2
XX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新开展项目报告
实验室:特检室
项目名称:糖尿病自身抗体联合检测
临床实验室
项目包括:抗胰岛素抗体(IAA)、抗胰岛细胞抗体(ICA)、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
项目检测原理:三联蛋白芯片法
项目检测流程:在生物芯片的片基上固定有高度纯化的基因工程抗原→加入100UL预稀释标本→37℃湿盒孵育30分钟→洗涤4次→加2滴示踪物→37℃湿盒孵育30分钟→洗涤5次→加1滴显色剂→室温显色8分钟→洗涤,甩干白色背景下观察显色情况。clin-lab.com
项目检测优点:一次实验即可检测出糖尿病患者三种自身抗体的血清状况,具有省时、高效、高通量平行检测的优点,结果可永久保存。
项目开展缺陷:只能定性检测,不能定量。用肉眼观察结果,报告者之间存在误差,报告时,应注意认真观察,最好有二人以上共同观察。
项目采集要求:血清,采血3ml
临床意义:谷氨酸脱羧酶(GAD)是人及动物体内抑制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合成酶。1型糖尿病是遗传易感个体通过自身抗原介导的免疫反应所引起胰岛β细胞破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GAD是此免疫反应关健的始动靶抗原,因此GAD-Ab是糖尿病前期个体较特异的免疫指标。GAD-Ab的测定意义为:①可作为1型糖尿病的预测。②从2型糖尿病患者中鉴别迟发型1型糖尿病。此类患者常可出现GAD-Ab的高水平,并稳定维持,可考虑早期干预治疗。③可作为普查手段,以发现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和个体。
胰岛细胞抗体(ICA)为抗胰岛β细胞所有抗体的总称。目前认为,ICA阳性预示β细胞的自身免疫损害,只能作为糖尿病的高危指标。在儿童阳性或高水平持续阳性,对l型糖尿病才具有较高的预测率。
IAA有两种。一种与糖尿病发病有关,在糖尿病发病之前就存在,属自身免疫抗体;另一种是糖尿病发生以后,使用了外源性胰岛素产生的抗体。1型糖尿病起病时,阳性率可达30-40%。但IAA单独测定意义不大,但与ICA、GADA联合检测,可增加ICA对1型糖尿病的预测程度。临床实验室
报告人:
批准人: 临床实验室
自身抗体 篇3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AMA-M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它以肝脏内进行性非化脓性小胆管破坏伴门静脉炎症和肝纤维化为特点,最终进展为肝硬化。其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常表现为AMA阳性。近年来PBC的发病率有所上升[1],为了提高对它的认识和早期诊断,现对30例住院确诊的具有完整资料的PBC病人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病例选择病例均为2008年l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28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6岁。
1.1.2PBC的诊断标准(l)排除甲、乙、丙、戊、庚型病毒性肝炎;(2)肝功能指标异常,特别是有胆汁淤积的证据;(3) AMA及AMA一M2阳性;(4)通过腹部B超、CT或逆行胰胆管造影排除其他胆道梗阻因素;(5)肝活检组织学符合PBC的表现,诊断符合2002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治疗指南
1.2方法
1.2.1自身抗体的检测:AMA,AMA-M2 ,抗核抗体(ANA), 抗平滑肌抗体(SMA),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LAK), 抗肝特异性胞质抗原型1抗体(抗LC1), 抗可溶性肝脏抗原抗体(抗SLA)等检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记法检测, 试剂盒为德国欧蒙医学实验诊断公司.?
1.2.2肝功能检查指标 肝功能检查指标主要包括: GGT,ALT、AST、TBil、DBil、ALP、 采用日本日立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取单样本t检验方法完成。
2结果
2.1自身抗体检测所有AMA或AMA-M2强阳性, 同时有ANA阳性1例,有SMA阳性1例,。
2.2临床特点本组病例乏力28例,黄疸28例,皮肤瘙痒26例,消化道症状9例,贫血15例,消瘦13例,可见肝掌、蜘蛛痣16例,肝肿大15例,脾肿大28例,严重合并症:腹水12例,胸腹水3例,原发性腹膜炎6例,上消化道出血10例,同时伴有腹水、肝性脑病、原发性腹膜炎3例。
2.3血液生化指标所有患者均有血清ALP和GGT水平升高,分别为(498.5±360.7)IU/L和(590.5±510.4)IU/L,而血清ALT和AST水平多为轻度至中度升高, [分别为80±55.6)IU/L和(100.8±45.6)IU/L]。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存在明显黄疸,血清TBIL和DBIL分别达(120.0±100.1)μmol/L和(98±64.1)μmol/L。
2.4病理特点本组有5例肝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均可见胆小管非化脓性炎症,胆管内胆汁淤积,肝细胞碎屑样或桥样坏死,纤维组织增生明显,有些突破小叶界板
2.5治疗和转归确诊后30例加用熊去氧胆酸胶囊15mg/kg/日, ,配合常规护肝、退黄等治疗后, 14例血清ALP和/或TBil水平下降达50%以上,但其余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症状及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善。5例于确诊PBC后1~4年死亡,死于肝硬化合并症4例,其中上消化道大出血2例,肝性脑病1例,肝肾综合征1例;还有1例患者死于脑出血。
3讨论
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上多发生于40~60岁的女性,起病隐匿, 从无症状期发展到失代偿期可以经历漫长的岁月,有些可能经历数十年。我国既往未受重视, 临床中易导致误诊,目前我国诊断的PBC多为症状期以后的病人 [3]。我们所分析的30例病人均已出现了临床症状,分析的结果与多数文献报道一致。本组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经历了4.8年,最长者达18年,由此可见,提高对PBC的认识非常重要。
临床上PBC病程中可经历肝功能正常的无症状期,此时出现AMA(+);肝功能异常的无症状期,生化指标主要表现为ALP, r-GT的升高ALT、AST可正常;症状期主要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乏力、肝脾肿大和腹水等;失代偿期可以出现肝硬化表现及其并发症的表现。临床特点临床表现中以乏力, 黄疸和皮肤瘙痒为最常见的3个症状, PBC患者ALT、AST可长期保持正常,即使疾病进展期也一般不超过正常值上限的5倍,如果患者的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升高,则需进一步检查以除外合并其他原因所致肝病。疾病早期胆红素水平差异较大,胆红素升高显著者预后较差,PBC特征性的变化为ALP、GGT明显升高,ALP最高可达正常的10~15倍,GGT可达正常值的100倍。血清胆红素(主要是直接胆红素)升高是PBC患者较晚期的表现。PBC患者的自身抗体血清AMA-M2诊断PBC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5%,成为本病最突出的免疫学指标,也是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但临床上还有少部分患者虽具有PBC的临床表现、生化特点,但AMA阴性,可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PBC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熊去氧胆酸可改善生化指标及患者预后,尤其对胆红素尚未升高者更为明显。本组病例中长期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对部分肝功能代偿期患者有一定效果,但大部分患者病程仍继续进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延缓病程,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James OF, Bhopal R, Howel D,et al.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once rare, now common in the United Kingdom[J]. Hepatology,1999, 30(2):390-394.
[2]Leuschner M, Dietrich CF, You T,et al. Characterisation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responding to long term ursodeoxycholic acid treatment [J].Gut,2000,46:121-126.
作者简介:吴艳琴,女,副主任医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肝病
自身抗体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9年3月至2010年二月我院门诊及内分泌科患者, 其中需胰岛素治疗组患者104例。以2型糖尿病发病, 发病年龄>30岁, 非胰岛素治疗半年, 出现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改用胰岛素治疗, 其中男49例, 女55例, 平均年龄56.4岁, 平均发病年龄40.6岁, 平均病程8.6年。降糖药治疗有效的糖尿病组患者为254例, 无酮症病史, 其中男152例, 女102例, 平均年龄61.2岁, 平均发病年龄52.4岁, 平均病程11.2a。
1.2 方法
GADA酶免疫试剂盒、ICA酶免疫试剂盒为美国BioMerica公司产品, 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结果GADA的阳性判断:以质控血清 (值为0.5, 1.1, 1.6, 2.1) 的吸光度值制作浓度反应曲线, 并输入各样本的吸光度值, 得各标本的GAD值。其值<1.0为阴性, >1.05为阳性, 中间为可疑。若阴性质控血清的吸光度值>0.300, 则该次检测失败。测得结果的准确性为93.6%, 特异性为94.2%, 灵敏度为90.1%。
1.3 统计学分析
检测结果用表示, 均数比较用t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25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 检出GADA阳性68例, 占26.77%, ICA阳性34例, 占13.39%, 对照组未检出GADA和ICA阳性者。见表1。
2 讨论
LADA与1型糖尿病均为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缺乏所致。GADA比ICA、胰岛素自身抗体等出现早, 持续时间长, 阳性率高, 故诊断1型糖尿病, 尤其是对LADA而言, GADA的测定优于I-CA。
调查发现胰岛素缺乏组GADA和ICA的阳性率分别为53.24%和30.84%, 明显高于非胰岛素缺乏组的26.77%和13.39%, 说明GA-DA的阳性率随着对INS依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 提示GADA阳性与胰岛素功能的减退有关。同时, 联合C肽 (CP) 检测, 发现GADA阳性者CP水平低 (P<0.01) , ICA的阳性率高, 故GADA可用于从2型糖尿病中识别LADA, 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糖尿病非酮症起病的患者发病年龄约30岁以上, BMI低, INS分泌不足, 为LADA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如果GADA和/或I-CA阳性, 则对LADA的早期诊断更有价值。
与2型糖尿病比较, LADA具有显著的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 DQB﹡0201基因频率和显著低的DQB﹡0301基因频率, 提示LADA与2型糖尿病有明显不同。由此可见, 基因型分析对LADA的诊断亦有重要价值。
GADA和/或ICA阳性可预测和诊断2型糖尿病, 有助于从2型糖尿病中筛选出LADA, 二者联合检测, 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并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以便尽早确诊, 为临床及早应用胰岛素治疗, 以保护残存的胰岛β细胞功能提供了依据, 改善了LADA的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GADA) 与胰岛细胞自身抗体 (ICA) 的联合检测, 早期诊断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方法采用ELISA法对358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进行GADA与ICA的联合检测。将患者分为两组, A组为胰岛素依赖性 (1型) 糖尿病患者组, B组为2型糖尿病患者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1型糖尿病患者组GADA阳性率为52.34%, ICA阳性率为30.84% (P<0.005) 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组 (GADA阳性率为26.77%, ICA阳性率为13.39%) 。GADA与ICA联合检测, 则1型糖尿病组的阳性率为69.56%, 2型糖尿病组为24.62%。结论GADA在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阳性率, 可作为1型糖尿病的免疫诊断指标, GADA与ICA的联合检测可提高1型糖尿病的检出率。对2型糖尿病而言, GADA、ICA各有一定的阳性率, 其联合检测, 可提高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LADA) 的及早筛出与治疗, 并为临床及早应用胰岛素治疗, 以保护残存的胰岛β细胞功能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自身抗体
参考文献
[1]Rowley MJ, Mackay IR, Chen QY, et al, Antibodies to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discriminate major types of 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 1992, 41 (4) :548-551.
[2]潘孝仁, 杨文英, 肖建中, 等.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特点及诊断要点探讨[J].中华内科杂志, 1997, 36 (3) :159-164.
自身抗体 篇5
(13.68±2.02) mg·L-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组Scl-70阳性率27.78%与未合并肺动脉高压组Scl-70阳性率4.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炎性指标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与肺动脉高压无明显相关性,说明结缔组织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机制复杂,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某些自身抗体如Scl-70可能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相关。
【关键词】 结缔组织病,弥漫性;肺动脉高压;炎症;自身抗体;相关性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diffuse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DCTD)相关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DCTD-PAH)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与原发性PAH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着很大差异性,是影响DCTD患者预后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因此,开展DCTD相关PAH发病机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91例,男6例,女85例;年龄23~75岁,平均(47.6±10.5)岁,其中23~45岁43例,46~59岁39例,60~75岁9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9年,中位数14.6年。
1.2 纳入标准 确诊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病例,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系统性硬化症(SSc)、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PM/DM)6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均符合国内或国际公认临床诊断或分类标准[1-7]者,可纳入试验病例。
1.3 排除标准 非结缔组织病造成的肺动脉高压者。
2 方 法
2.1 肺动脉高压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肺动脉压力检测方法[8-9]。使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IU22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1~5 MHz,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由固定超声医师检测。肺动脉收缩
压 >30 mm Hg(1 mm Hg = 1.33 kPa)即可诊断为肺动脉高压。
2.2 观察指标 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以及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ANA)、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谱。
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应指标间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患病率 DCTD-PAH患病率为19.78%(18/91),诊断时间最短者5年,最长者14年,平均9.5年。患病情况分布见表1。
3.2 与炎性指标的关系 经统计学分析,DCTD-PAH组与DCTD组的ESR及CRP之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3 与自身抗体ANA的关系 DCTD-PAH组ANA阳性率为16.67%(3/18),DCTD组ANA阳性率为16.44%(12/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4 与自身抗体ENA的关系 经统计学分析,DCTD-PAH组的Scl-70、ds-DNA、SSA、SSB、Sm阳性例数与DCTD组分别比较,Scl-70两组阳性例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两组阳性例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见表3。
4 讨 论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DCTD-PAH的流行病学尚没有确切资料,研究结果多存在偏差,可能与研究者调查的人群以及采用的诊断标准和检查方法不同有关。北京协和医院对不同时期资料分析,DCTD-PAH的患病率是3.7%~31.1%,与国外文献报道的患病率为5%~32%相近[10-11]。
DCTD-PAH多见于SSc、MCTD和SLE,患病率分别为4.9%~38%、23%~29%和2%~14%,其中CREST综合征合并PAH高达60%;PAH还可见于RA、皮肌炎DM /PM和PSS等CTD[12]。我们的观察结果与国内外观察结果相近。
DCTD-PAH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不仅是血管收缩与舒张的失平衡,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过度、凋亡减少、自身抗体、炎症、血管生成异常等均参与了肺动脉高压的发生与发展。而在我们的观察中未发现炎性指标ESR、CRP的升高与肺动脉高压之间有相关性。说明DCTD-PAH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ESR、CRP炎性指标也不反映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
自身抗体与DCTD-PAH的关系是目前该领域研究重点之一。Nishimaki等[13]报道,抗Scl-70抗体与结缔组织病相关PAH(CTD-PAH)有关。体外试验发现,抗Scl-70抗体可显著上调肺动脉内皮细胞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ELAM-1)和Ⅱ类主要组兼容性复合体(MHC)分子的表达,推断其参与了肺动脉血管的增殖性病变,这与我们观察到Scl-70抗体阳性率与DCTD-PAH显著相关相一致。
5 参考文献
[1]Wallace D,Hahn BH. Dubois Lupus Erythema-tosus(5th ed5)[M].Baltimore: Williams&Wilkins, 1997.
[2]Arnett FC,Edworthy SM,Bloch DA,et al.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 1987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1988,31(3):315-324.
[3]Vitali C,Bombardieri S,Jonsson R,et al.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Sj?gren's syndrome: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European criteria proposed by the American-European Consensus Group[J].Ann Rheum Dis,2002,61(6):554-558.
[4]Sharp GC,Irvin WS,Tan EM,et al.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n apparently distinct rheumatia disease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a specific antibody to an 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J].Am J Med,1972,52(2):148-159.
[5]Alfonse T,Masi PhD.preliminary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sclerosis(scleroderma).Subcommittee for scleroderma criteria of 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riteria committee[ J]. Arthritis Rheum,1980,23(5): 581-590.
[6]Bohan A,peter JB.polymyositis and dermatomyositis[J].New Engl J Med,1975,292(7):344-347.
[7]McGoon M,Gutterman D,Steen V,et al.Screening,early detection,and diagnosis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Chest,2004,126(1 suppl):14S-34S.
[8]郑玉水,刘怀凤,时欣.超声心动图诊断肺动脉高压157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4):392-393.
[9]王新房.超声心动图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10.
[10]季颖群,张卓莉,陆蔚萱.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 467-471.
[11]曾小峰,李梦涛.重视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诊治[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8,14(2): 57-59.
[12]Distler O,Pignone A.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and rheumatic diseases-from diagnosis to treatment[J].Rheumatology(Oxford), 2006, 45(4):22-25.
甲状腺激素自身抗体检测的意义 篇6
关键词:甲状腺,THAAb,临床检测,检测指标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本院检测血清中的甲状腺激素自身抗体 (THAAb) 的患者197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有104例甲状腺功能正常, 5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 35例甲状腺功能减退。所检测甲状腺功能指标包括TSH、TT3、TT4、FT3、FT4和TGA、TMA、TPOAb检测。
1.2 标本采集及测定
甲状腺激素抗体 (抗 、抗 ) RIA kit及TGA、TMA RIA kit购自北京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研究所。检测方法及结果判断均按标准严格执行。TSHTT3、TT4、FT3、FT4、TPOAb检测试剂购自Abbot公司并使用AXYM化学发光仪器检测。
2 结果
2.1 各组受试者甲状腺功能状态甲状腺激素自身抗体阳性率, 结果如表1所示, 各组阳性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THAAb阳性血清中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率比较, 在8例阳性患者中其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率比较, 采用确切概率计算, 三组阳性率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2所示。
2.3 THAAb阳性与阴性血清T3/FT3比值及T4/FT4比值的比较, 为便于比较采用原检测单位不变, 仅比较数值比, 抗 阴性和阳性血T3/FT3, 比值之间差别有显著意义 (P<0.05) , 抗T4阳性与阴性血T4/FT4比值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甲状腺血清学检查作为甲状腺疾病诊断和疗效观察一个有效手段。而在临床检测工作中, 甲状腺激素各指标往往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容易使临床医师对患者病情判断产生偏差, 甚至出现病情判断错误的情况。其中血清蛋白、TBG浓度及其结合力药物和急慢性疾病等因素都有使检测指标之间不一致的可能。在RIA为基础的测量方法中可造成结果的假性降低, 采用PEG或其它的非特异性分离剂可造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增加, 而采用第二抗体分离方法造成结果的假性增高。在本研究过程中能够发现, 甲状腺功能正常、亢进、减低, 血清中的THAAb的阳性率分别为2.88%, 5.17%, 5.88%, 其P<0.05即各组间无显著差别。
因此, 通过检测THAAb可以降低各指标间不一致, 本文8例THAAb阳性血清中的TGA、TMA、TPOAb阳性率都较高, 采用确切概率计算阳性率之间无差别。
为了评价THAAb对T3、T4测量的影响, 本文还比较了THAAb阳性血清和THAAb阴性血清T3/FT3、 T4/FT4的比值作为判断T3、T4测量的一个参考影响指标, 结果发现, FT3, 在抗T3阳性血清中显著高于阴性血清。由于在本文中检测采用MEIA的方法, 运用固相分离技术, 这就就使得T3可能受到抗T3影响假性增高;而 采用FPIA的方法而不进行抗体复合物分离, 造成T4测量减低。
综上所述, THAAb在甲状腺功能检测的阳性率, 会影响甲状腺功能检测的一致性。在检测不一致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的血清, 可以采用PEG沉淀方法去除血清中的THAAb从而获得较准确的结果。
参考文献
自身抗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 年1-12 月确诊的32 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为试验组, 其中男7 例, 女25例; 年龄19~67 岁, 平均 (45.6±18.3) 岁; 自身免疫性肝炎有17 例 (53.1%)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10 例 (31.3%)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有5 (15.6%) 。另外, 再随机选取同时段本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32 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15 例, 女17 例, 年龄25~77 岁, 平均 (52.1±22.7) 岁。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符合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的诊断标准及积分系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符合2003 年美国肝病学会指导建议, 重叠综合征的诊断参考文献标准[3,4,5,6]。
1.2 方法在治疗上,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长期应用泼尼松或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使用熊去氧胆酸以及免疫抑制类药物环孢素A、氨甲蝶呤或硫唑嘌呤等, 对两组的自身抗体均进行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的抗体有抗核抗体 (ANA) 、抗平滑肌抗体 (SMA) 、抗线粒体抗体 (AMA-M2) ;采用免疫印迹检测的抗体有:抗可溶性肝抗原/ 肝胰抗原 (SLA/LP) 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I型 (LKM-1) 、抗核膜糖蛋白抗体 (gp210) 、抗可溶性酸性核蛋白抗体 (Sp100) 、抗肝细胞浆I型抗原抗体 (LC-1) 。
1.3 统计学处理两组检测结果采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 使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试验组中男7 例 (21.9%) , 女25 例 (78.1%) ; 对照组中男15 例 (46.9%) , 女17 例 (53.1%) 。试验组中女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自身免疫性肝病好发于女性。试验组平均年龄 (45.6±18.3) 岁, 对照组平均年龄 (52.1±22.7) 岁,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的抗体检出率比较试验组ANA抗体阳性率17 例 (53.1%) 显著高于对照组4 例 (12.5%) , 试验组SMA、AMA-M2、SLA/LP、LKM-1、gp210、Sp100 和LC-1 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6%、25.0%、15.6%、6.3%、9.4%、6.3% 和9.4%, 而对照组均没有检出这些抗体,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抗体检出率比较在检测的几种抗体中, 试验组均检测到了, 但是试验组有不同的分型, 分析不同类型的抗体阳性率的差异将有助于疾病类型的确定。试验组中, 自身免疫性肝炎有17 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10 例,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有5 例。经自身抗体检测, 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NA抗体阳性率为76.5%, 显著高于另外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自身免疫性肝病中检出SLA/LP抗体阳性率为29.4%, LKM-1 抗体阳性率为11.8%, LC-1 抗体阳性率为17.6%, 这3 种抗体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特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ANA抗体阳性率为40.0%, 显著低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组, 但高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MA-M2 抗体阳性率为80.0%, gp210 抗体阳性率为30.0%, Sp100 抗体阳性率为20.0%, 这3 种抗体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所特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组没有检出任何一种抗体, 见表2。
3 讨论
我国慢性肝炎患者以病毒性肝炎为多,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率可能呈上升趋势[7]。因此, 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 人们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认识水平和检查手段不断提高, 但由于该病起病隐匿,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困难, 时常会将自身免疫性肝病误诊为其他类肝炎或肝硬化等病症, 尤其是误诊为病毒性肝炎。一部分患者起病初期有乏力、皮肤瘙痒、纳差、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及体征, 但一部分患者无任何自觉不适, 仅因常规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而就诊, 极个别患者初次起病来院时已进展至肝硬化。因此, 对于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患者, 尤其是中老年女性, 应高度警惕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 加强随访, 直至确定或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8]。
目前关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这就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其发病机制常见的主要有感染与分子模拟学说、自身免疫紊乱、遗传易感性等几种学说[9]。由于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机制与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自身抗体在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每种自身免疫性肝病都具有特征性自身抗体, 因此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分型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肝病相关自身抗体谱检测也已逐步成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实验室诊断的常用指标[10,11]。
在此次研究中, 笔者选取了本院32 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与32 例病毒性肝炎患者, 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检测两组的自身抗体谱, 比较分析阳性率的差别, 将对疾病的诊断以及分型有一定帮助。笔者检测的自身抗体有以下几种:抗核抗体 (ANA) 、抗平滑肌抗体 (SMA) 、抗线粒体抗体 (AMA-M2) 、抗可溶性肝抗原/ 肝胰抗原 (SLA/LP) 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I型 (LKM-1) 、抗核膜糖蛋白抗体 (gp210) 、抗可溶性酸性核蛋白抗体 (Sp100) 、抗肝细胞浆I型抗原抗体 (LC-1) 。这些抗体的选取是通过基础理论知识与查阅相关文献而选取的疾病相关自身抗体谱, 首先, 笔者对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了分析, 发现试验组中女患者较多 (78.1%) , 男患者较少 (21.9%) , 而对照组基本上是男女平均, 可以看出此病好发于女性, 两组平均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根据文献[12] 报道,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以中老年为好发年龄,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见于40 岁以上的女性, 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主要影响男性, 这与笔者有一致的地方, 就是好发于女性;但是此次在好发年龄方面并没有发现特点, 这可能是由于样本地区分布不同造成的, 因为关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 可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样本会造成结果的不一致。虽然如此, 但是笔者试验组平均年龄为 (45.6±18.3) 岁, 可以看出也是偏向于中老年的。
笔者对两组的自身抗体阳性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对照组只检出了ANA抗体, 阳性率12.5%, 其余均未检出。试验组每种抗体均检出阳性, 并且每种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对于自身抗体阳性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 以及肝功能异常患者排除病毒性肝炎是非常有意义的。
笔者对试验组内3 种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自身抗体阳性率进行了统计分析, 以期能找出特异性的抗体, 为临床上疾病的分型提供一定参考意义。试验组中, 自身免疫性肝炎有17 例 (53.1%)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10 例 (31.3%)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有5 例 (15.6%) 。经自身抗体检测, ANA抗体阳性存在于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且自身免疫性肝炎较高。SLA/LP抗体、LKM-1 抗体、LC-1 抗体阳性只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检出, 是其较为特异的抗体;AMA-M2 抗体、gp210 抗体、Sp100 抗体只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检出, 是这种类型较为特异的抗体;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组没有检出任何一种抗体, 表明这种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缺乏抗体特异性, 在临床上是比较难诊断的一种疾病。
关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自身抗体谱的检测, 已经有许多学者做了相关研究。李晔等[13]对北京石景山医院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自身抗体谱进行了研究, 发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相关自身抗体AMA、Sp100抗体、抗gp210 抗体分别对其确诊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而SLA/LP是自身免疫性肝炎最特异的指标, 这与笔者所得结果大致一致,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 比如作者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未检出LKM-1 抗体, 而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检出阳性, 笔者却认为LKM-1 抗体是自身免疫性肝炎较为特异的一个抗体。黄加权等[14]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LC-1 与LKM-1 抗体检出率普遍较低, 与笔者的结果又有出入, 而AMA-M2 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最具特异性这点笔者也有验证。还有的学者除了应用自身抗体检测, 还加用了生化检测, 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的分析将更加全面[15]。
综上所述,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诊断治疗比较困难的一种疾病。有些患者救治时已发展为肝硬化, 因此, 对其早期诊断与鉴别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很大帮助。每种类型疾病的自身抗体谱不一样, 找出其特征对于疾病的鉴别与诊断十分有意义。经过研究发现, 自身免疫性肝炎较为特异的抗体是SLA/LP抗体、LKM-1 抗体、LC-1 抗体, 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较为特异的抗体是AMA-M2 抗体、gp210 抗体、Sp100 抗体, 而对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没有检测到其抗体谱, 这方面还有待遇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应用, 为临床上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参考意义。方法:选取试验组3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和对照组3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自身抗体进行检测, 比较其阳性率。结果:试验组ANA、SMA、AMA-M2、SLA/LP、LKM-1、gp210、Sp100、LC-1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LA/LP、LKM-1、LC-1 3种抗体为自身免疫性肝炎所特有, ANA、AMA-M2、gp210、Sp100抗体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所特有。结论:自身抗体谱的检测有助于临床上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 SLA/LP抗体、LKM-1抗体、LC-1抗体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 AMA-M2抗体、gp210抗体、Sp100抗体有助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
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简易配血策略 篇8
溶血性贫血患者常含有自身抗体或伴有同种抗体, 含有自身抗体的患者红细胞在体内已被致敏, 而血清中含有自身抗体或伴有同种抗体, 在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中常干扰检测结果, 甚至导致血型误定[1]。因此在多年的工作中, 我院总结出一套简易检测血型及配血方法, 输血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选取资料
选取2005—2011年以来在我院住院治疗或外院转送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其中男10例, 女13例, 年龄12~72岁。
2 试剂和材料
2.1 检测试剂
抗A和抗B血型定型试剂血清 (抗体效价1∶128~1∶256) 、单克隆抗D血型定型试剂, 购自长春博德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凝聚胺配血试剂购自台湾贝索公司、抗体筛选细胞 (Ⅰ、Ⅱ、Ⅲ号) 购自上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长春博讯生物公司, 凝胶检测卡购自长春博讯生物公司。
2.2 仪器设备
卡式配血专用离心机、孵育器及其配套试剂购自长春博讯生物公司, 血库专用离心机KA-2200 (日本久保田公司提供) , 水浴箱, 显微镜。
3 输血科配血过程
(1) 正反定型、Rh (D) 检测采用两种方法:试管法、凝胶检测卡。 (2) 抗体筛选:抗人球凝胶检测卡; (3) 交叉配血两种方法:凝聚胺、抗人球凝胶检测卡。 (4) 自身对照, 直接抗人球、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两种方法:凝胶检测卡, 试管法。 (5) 4℃、37℃正定型, 反定型, Rh (D) 血型鉴定, 抗体筛选, 37℃交叉配血, 同时做自身对照。 (6) 正反定型相符的患者与6个供血者盲配配血, 选择凝集不强于自身对照。且凝集强度最弱者, 与用血科室主任沟通, 洗涤后发血。
4 结果与讨论
自身抗体广义上是指机体自身耐受受到破坏, 无法识别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及细胞成分, 导致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相应组织器官、细胞及细胞成分的抗体。而输血工作中所指的自身抗体是在患者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的情况下, 血清中存在针对自身红细胞的不规则抗体。自身抗体一般无特异性, 可凝集自身红细胞以及所有人的红细胞, 因此往往影响血型的正确性。但也有检出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报道[2]。因此自身抗体还会干扰抗体筛选试验和交叉配血试验, 导致患者不能及时得到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去除自身抗体的经典方法是做自身吸收试验, 通常使用自身红细胞经放散抗体后吸收自身血清中的抗体以期暴露被掩盖的同种抗体。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严重贫血的患者血样中红细胞的数量通常很少, 自身吸收试验很难实施。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用混合的O型红细胞吸收, 除去自身抗体再配血。缺点是除去自身抗体同时也除去了血型抗体, 造成了配血不是真正的相合。这时就需要针对患者输血历史及血清学检测结果, 综合考虑, 选择合适的输血对策。
实际上患者血清中含有温自身抗体很难获得配合的血液, 正确对待这类患者的输血问题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类患者应以避免输血为最佳[2], 若有输血必要时, 应给予维持生命所需最小携氧的红细胞剂量。由于温自身抗体可以掩盖同种抗体的存在, 盲目输血可使患者的溶血加速, 导致黄疸和贫血加重, 甚至对患者产生致命的危险。我院给此类患者采用与多个供血者配血, 同时做自身对照, 采取“最小不相容性”原则, 选择凝集不强于自身对照而且凝集最弱的供者, 并且进行洗涤后, 缓慢输注, 并且密切观察。
当怀疑患者血清中存在有冷自身抗体时, 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验证和处理。将血标本或红细胞混悬液分别置于37 ℃和4 ℃环境下孵育, 如果凝集在37 ℃完全散开, 而在4 ℃凝集明显增强, 则可认为该标本存在冷自身抗体。自身抗体效价较低, 或在37 ℃下进行操作或对结果判定没有影响, 则可不必继续进一步处理。但是高效价冷自身抗体可掩盖同种抗体的存在, 这个时候也应采取“最小不相容原则”进行配血。
自身抗体阳性的患者在我院的简易配血操作下, 输血后无不良反应, 患者输血后状态良好。这样既省略了输血前复杂耗时的吸收放散试验过程, 又为患者及时进行输血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杨世明, 王文婷, 张勇萍.自身温抗体的特异性及其对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 (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1, 27 (2) :222.
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从宜春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住院患者中初诊200例患者为DM,然后根据1999年WHO及IDF公布并同年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等认同的标准进行确诊和分型。其中T1DM组患者为67例(男44例,女23例),平均年龄28.7岁(8~61岁),该组患者均需胰岛素治疗;T2DM组患者为133例(男88例,女45例),平均年龄52.4岁(20~78岁),该组患者均使用口服降血糖药治疗。所有病例均排除继发性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无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排除心、脑、肝、肾等慢性疾病。
1.2 方法
1.2.1 样本采集
全部受试者均需在早晨空腹的状态下采血3m L,离心后,血清于-20℃的冰箱保存待检。
1.2.2 测定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GADA、ICA、IAA,试剂盒由美国Biomerica公司生产,北京海奥万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
1.3 数据处理
采用SA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两组之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对比
两组DM组血清GADA、ICA、IAA阳性率见表1,可见T1DM组GADA、ICA、IA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T2DM组(P<0.01)。
2.2 组内对比
T1DM组,GADA分别与ICA和IAA比较,P<0.01,三种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依次为GADA>ICA>IAA,GAD+ICA+IA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GADA、ICA和IAA单项检测阳性率(P<0.01)。
3 讨论
谷氨酸脱羧生成γ-氨基丁酸(GABA)需要GADA的催化,GADA是由分泌GABA的神经细胞和非神经细胞组织合成的,属于T1DM的自身抗原。T1DM患者最早出现的抗体是GADA,该抗体出现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较长一段时间,在初发T1DM患者血液中其阳性率高达70%~80%[3]。ICA属于针对胰岛自身细胞的一种抗体,免疫反应是在当胰岛细胞抗体和胰岛细胞的表面抗原结合后引起的,同时补体系统被激活,细胞的溶解和死亡随之发生,进而引起DM[4]。大量研究表明,ICA在T1DM中的阳性率为65%~85%,特点有存在时间短,随发病年龄延长而降低等,ICA阳性预示了β细胞的自身免疫损伤,仅仅作为DM的高危指标,其对T1DM的较高预测性体现在儿童阳性或高水平持续阳性的时候[5]。IAA是可与胰岛素结合的一种抗体,它不是DM患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其阳性率也不及GADA和ICA,IAA绝大部分在与胰岛素结合生成复合物后而丧失生物活性[6]。目前,GADA联合ICA及IAA被认为是预测T1DM最可靠的免疫学标志,两种以上抗体阳性者有68%的预测价值、80%的敏感性和100%特异性[7]。
本文对67例1型糖尿病和133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T1DM组GADA、IAA、ICA阳性率分别为66%、24%、40%,均显著高于T2DM组9%、11%、6%(P<0.01)。T1DM组中GADA阳性率高于ICA,二种抗体阳性者分别为44例和27例,而两种抗体同时为阳性有18例,GADA阳性患者26例,ICA阳性患者9例,结果提示GADA和ICA检测能够起到互补作用,IAA的阳性率为24%,虽然明显低于GADA和ICA的阳性率,但是6例存在单纯IAA阳性,所以三种抗体联合检测的总阳性率被扩大了,提示GADA、IAA和ICA三种抗体联合检测能够提高诊断T1DM的敏感性。研究显示GADA预测T1DM具有100%的特异性和82%的敏感性[8]。本文显示T1DM组GADA阳性率为66%,单纯依靠其单项检测可能会造成漏诊,联合检测可以避免漏诊,特别是对临床特点不典型的DM患者的诊断有重大意义,同时还能够提高T1DM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GADA、ICA和IAA联合检测(三种抗体中任何一种抗体阳性即为阳性)阳性率能够提高至92%。因此,GADA、ICA和IAA三种抗体可以作为预测和诊断T1DM的较好指标,而三种抗体联合检测可以作为T1DM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的筛选指标[9]。因此对T1DM患者进行GADA、ICA和IAA的检测特别是三者联合检测能够早期发现并预测DM的发生及发展,从而尽早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减轻胰岛的负担,并减少对β细胞损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的变化及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67例1型糖尿病(T1DM)患者、13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中的GADA、ICA、IAA阳性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1DM组中GADA、ICA、IAA的阳性率分别为66%、40%、24%,至少一种抗体呈现阳性的比例为92%,T2DM组中3种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16%、11%,至少一种抗体呈现阳性的比例为30%。T1DM患者的GADA、ICA、IAA阳性率明显高于T2DM患者(P<0.05),三种抗体联合检测优于单一抗体。结论 血清GADA、ICA和IAA的联合检测对早期、准确诊断1型糖尿病,及时规范治疗、预测B细胞功能衰竭、预测疗效及在高危人群中筛查1型糖尿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
参考文献
[1]陈伟,刘凤玲.1型糖尿病实验诊断指标在临床分型鉴别的应用和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0,21(4):179.
[2]Atkinson MA,Eisenharth GS.Type l diahetes:new perspectives ondiseas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J].Lancet,2001,358(9277):22l-229.
[3]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95.
[4]赵成玉.谷氨酰脱羧酶抗体和胰岛细胞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J].青海医药杂志,2005,35(5):62-63.
[5]单忠艳,滕卫平.胰岛细胞抗体——测定及与糖尿病的关系[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2,21(4):268-270.
[6]Breg H,Gottssater A,Fernlund P,et al.A12-year prospective studyof the relati onship between islet antibodies and beta cell functionat and after the diagnosisin patients with adultonset diabetes[J].Diabetes,2002,51(6):l754-l762.
[7]陈伟,刘玲.1型糖尿病实验诊断指标在临床分型鉴别的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0,21(4):178.
[8]欧阳玲莉,周智广,彭健,等.胰岛素自身抗体在诊断I型糖尿病的价值[J].中华内分泌杂志,2004,20(3):232-233.
自身抗体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患者105例,根据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两组:(1)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42例(AIH组),男19例,女23例,患者年龄19~57岁,疾病的诊断符合美国肝脏病学会2002年发表的肝病临床诊断建议;(2)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3例(HBV组),男28例,女35例,患者年龄17~58岁,HBV疾病的诊断标准符合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诊断方案标准。另外,收集58例健康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31例,患者年龄19~57岁。三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试剂与方法
1.2.1 检测试剂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购买于上海博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肝病相关抗原基质、相关抗体及试剂购买于欧蒙德国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
1.2.2 检测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主要的检测项目包括抗平滑肌抗体(SMA)、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以大鼠胃、HEP-2细胞、大鼠肾冰冻生物薄片和猴肝4种基质作为抗原,用血清按照1∶100的比例稀释后,根据试剂盒相关的操作要求,进行荧光显微镜检测,来观察组织和细胞中是否出现特异性荧光,若出现特异性荧光则判定为阳性结果,ANA阳性者进一步判断核型。
欧蒙免疫印迹法,该方法检测项目主要有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和抗肝细胞胞质抗体Ⅰ型(LC-1)。应用欧蒙免疫印迹检测技术,根据试剂盒相关的要求进行检测,并用欧盟相关判读软件判定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核抗体(ANA)检测
抗核抗体(ANA)在AIH组、HBV组和对照组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33%、28.57%和3.45%,HBV组患者抗核抗体阳性检出率与AIH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组患者中,抗核抗体是以1∶100低滴度为主,主要存在的核型是以核均质、核颗粒型为主,AIH组患者抗核抗体的检出率较高,主要是以1∶320和>1∶1000的高滴度为主,主要以核颗粒型为主要形式,也可常见核均质型和核膜型,见表1。
2.2 三组自身抗体特异性检出情况
AIH组患者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2.38%、16.67%和11.90%;而HBV组患者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均为0;对照组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均为0;AIH组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高于HBV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例(%)
3 讨论
对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为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3]。根据患者自身抗体的差异可以将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分为两型,抗核抗体(ANA)和抗平滑肌抗体(ASMA)阳性为Ⅰ型AIH,Ⅰ型AIH中也有少数的患者抗可溶性肝胰抗原(SLA/LP)抗体诊断为阳性;而Ⅱ型为抗肝细胞胞质Ⅰ型(LC-1)抗体和抗肝肾微粒体(LKM-1)抗体;但是也有学者把可溶性肝胰抗原抗体阳性的患者归类为第Ⅲ型,但目前学术界还未有统一的定论[3]。另外,很多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进行自身抗体临床诊断对患者病情的诊断、风险预测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4,5]。
文献[5]发现,HCV和HBV感染患者体内会进行自身免疫应答,并由此产生很多抗体,患者自身抗体出现,与肝炎病毒感染、感染病程和感染的严重程度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所以,药物的选择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免疫抑制剂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常会表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干扰素能够显著的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在病毒性肝炎中常会表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会引发自身免疫的不良反应。学者谭朝霞等[6]的研究发现,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体内常包括SMA、SLA/LP、ANA、AMA等自身抗体,但是器官非特异性ANA是最为常见的自身抗体,这是因为肝炎性病毒感染会引发患者出现自身免疫系统紊乱,从而出现自身免疫抗体。病毒性肝炎与自身免疫性肝炎在临床中易于鉴别,但是很多患者会存在由于病毒感染而导致身体自身免疫反应的产生。
学者陈东等[7]的研究发现,AIH、HCV和HBV患者ANA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并且AIH组ANA阳性率与HCV和HBV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ANA主要以低滴度(1∶100)形式存在,而AIH患者主要以高滴度(1∶320和>1∶1000)形式存在。而本文的研究发现,ANA在AIH组、HBV组和对照组中抗核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33%、28.57%和3.45%;HBV组与AIH组抗核抗体阳性检出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抗核抗体是以1∶100低滴度为主,主要核型为核均质型、核颗粒型为主;AIH患者是以1∶320和>1∶1000的高滴度为主,主要以核颗粒型、核均质型和核膜型为主;这与学者陈东等[7]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另外,本文的研究还发现AIH患者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2.38%、16.67%和11.90%,显著高于HBV患者和健康者的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P<0.05)。这一现象在以往研究中得以证实[8,9]。
总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存在着自身抗体,但是滴度相对来说较低;自身免疫性肝炎血清中含有着高滴度的自身抗体水平;因此,对于患者自身抗体水平的检测,对于肝炎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滨.慢性乙型肝炎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1):841-842.
[2]李琳彬,郭广波,余焰,等.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5):2051-2056.
[3]范公忍,刘力瑞,胡学玲,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肝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16(5):421-423.
[4]詹素云,王伟新,欧阳俊杰.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与乙型肝炎的自身抗体检测分析[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9,29(12):1079.
[5]唐劼,卢洁,闫惠平.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谱的检测和临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25):2544-2550.
[6]谭朝霞,唐王共,高燕,等.自身抗体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15):1762-1767.
[7]陈东,奚颖霞,陈海哨,等.自身抗体在乙型和丙型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3):715-718.
[8]蒋莉,陈春华.自身免疫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意义[J].吉林医学,2013,34(29):6080-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