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治疗

2024-06-16

抗体治疗(精选12篇)

抗体治疗 篇1

双特异性抗体 ( bispecific antibody, BsAb) 可以同时特异性结合两个不同的抗原, 由于其特异性和双功能性, 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就BsAb的概念、类型、构建及制备方法, BsAb介导的肿瘤杀伤机制, 以及利用BsAb治疗肿瘤的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1 BsAb的概念、类型及制备方法

BsAb是含有两种不同的抗原结合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自然状态下不存在, 只能通过人工方法制备。以往BsAb的制备方法有杂交瘤法、化学交联法等, 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的发展为BsAb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杂交瘤细胞是由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可以产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永生化细胞系。两种杂交瘤细胞进一步杂交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可以在同一细胞内产生两种不同的轻重链。在同一个细胞内两种轻重链可以随机组装, 产生BsAb分子及一系列无功能的单特异性分子。组装成BsAb的概率仅有1 /10[1]。因此, 要得到单纯的BsAb, 需要精细的纯化步骤, 如连续使用两个亲和层析柱[2]。第一个在欧盟被批准用于治疗恶性腹水的BsAb catumaxomab就是由杂交瘤技术生产的, 表明用这种方法生产临床治疗用的BsAb是可行的[3]。

化学交联法是将两种抗体或抗体片段进行交联来用于生产BsAb[4]。最初使用氧化重组方法进行化学交联, 现在主要使用异型或同型双功能交联剂[5]。异型双功能交联剂对两种不同的活性基团进行交联。例如氨基和巯基基团。N-琥珀酰-3-2-联硫基吡啶-丙酸盐[N- succinimidyl-3- ( 2- pyridyldithio) propionate, SPDP]先和第1 个抗体分子的氨基发挥作用, 然后再和第2 个分子的自由巯基作用, 引入巯基。使用这种异型双功能交联剂的过程中, 会遇到的问题是, 一个抗体分子或抗体片段拥有大量的氨基或羧基基团, 会导致交联抗体的不均一性[6]。同型双功能交联剂可以避免这种问题, 如二巯基二硝基苯甲酸[5, 5'-dithiobis ( nitrobenzoic acid) , DTNB]和正苯二马来酰亚胺 ( ophenylenedimaleimide, o-PDM) , 已广泛应用于交联两个来源于不同抗体的Fab片段来制备BsAb。用胃蛋白酶消化全抗体分子, 再温和还原剩余铰链区的二硫键, 就会形成F ( ab`) 分子。Fab分子用上述两种交联剂进行两步孵育, 共价连接即成为双特异性F ( ab`) 2分子[7]。两种交联剂的作用有所不同, DTNB主要用于形成二硫键, 而o-PDM则用于形成稳定的硫醚键。一些由化学交联法制备的BsAb已经进入临床试验[8]。

杂交瘤法生产BsAb来源可靠, 但由于轻、重链随机配对组装可产生多种抗体分子形式, 使得BsAb的生产和纯化都变得非常困难。化学交联法交联蛋白酶消化的Fab片断制备出的BsAb分子, 虽然成分较均一, 但费时费力且产量很低。而基因工程抗体技术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生产出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BsAb。串联单链BsAb是将两个单链抗体片段 ( scFv) 通过一个柔性多肽连接而成。这种结构还可以通过继续增加scFv的数量, 串联为三特异性三元抗体以至多特异性多元抗体[9]。微型BsAb ( diabodies) 是由两个抗体 ( 如A抗体和B抗体) 的可变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 这种组合可以是VHA-VLB和VHB-VLA组合, 也可以是VLA-VHB和VLB-VHA的组合。每条链单独就可以结合一个抗原, 两条链连接到一起就组成一个可以结合两个抗原的BsAb[10]。还有一大部分基因工程重组BsAb是IgG样分子结构。最常见的形式是将一个抗体分子的特异性抗原结合域融合到另一个抗体分子轻、重链的N端或C端。如DVD-Ig, 它是将一个抗体分子的VH和VL分别通过linker结构连接到另一个全抗体的VH和VL的N端, 两个亲本抗体具有不同的抗原结合特异性[11]。因此, 组成的四价抗体具有双特异性。DVD-Ig是一个完全对称的抗体分子。另一种类型的BsAb是不对称的, 它就是运用“杵臼 ( knobs-into-holes) 技术”和“交叉技术 ( crossover) ”构建的crossmab, 通过将一侧重链CH3 特定位置上分子质量较小的氨基酸突变为分子质量较大的氨基酸, 引入“knob”突变, 将另一侧重链CH3 特定位置上3 个分子质量较大的氨基酸分别突变为分子质量较小的3 个氨基酸, 引入“hole”突变, 通过“杵臼”结构使得来源于两个不同亲本抗体的重链形成稳定的异源二聚体。为避免轻、重链间仍存在一些随机组合, 再利用“交叉技术”将CH1 和CL区交换形成crossmab的结构, 避免了表达过程中的无意义组合; 然后分别在两条重链上再引入两个半胱氨酸残基, 和相应轻链上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稳定的二硫键, 使得crossmab结构更为稳定[12]。另外, 还有IgG-scFv、taFv-Fc、双特异性三价分子、双特异性四价分子等多种形式的BsAb[13]。

2 BsAb介导的肿瘤杀伤机制

2. 1 介导细胞毒作用

大部分BsAb都设计用于将细胞毒性效应细胞重定向到疾病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靶细胞 ( 例如肿瘤细胞) 上。对肿瘤细胞, 选择可以识别并靶向肿瘤表面相关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作为亲本抗体; 对细胞毒性效应细胞, 则是选择靶向细胞毒性效应细胞激活分子的单克隆抗体作为亲本抗体。用这两类亲本抗体制备成可同时靶向肿瘤细胞和效应细胞的BsAb, 可将效应细胞重定向到肿瘤细胞上。虽然第一代单克隆抗体也具有招募免疫细胞的功能, 但由于其Fc结构域可能不加以区别地同时结合到激活性Fcγ 受体和抑制性Fcγ 受体上, 其招募免疫细胞效能不足[14]。相比之下, BsAb的优点在于, 同一抗体分子上有两个抗原结合位点, 可以分别识别不同抗原, 一个抗原结合域可以特异性地结合T细胞或NK细胞表面抗原 ( 分别为CD3 和CD16) , 另一个抗原结合域可以结合肿瘤细胞表面抗原, 如CD19、CD20 和HER2、癌胚抗原CEA、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等, 从而将T细胞和NK细胞带到肿瘤细胞附近, 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15]。

2. 2 介导或阻断细胞信号转导

通过BsAb与细胞表面受体或配体的相互作用, 可以诱导或阻断信号转导, 导致细胞生长停滞或凋亡。Gupta等[16]使用可同时靶向CD20 和CD74 的BsAb HexAb, 以套细胞淋巴瘤 ( MCL) 原代细胞和白血病及淋巴瘤细胞系为实验对象, 获得了比单独或联合使用亲本单克隆抗体更强的杀伤恶性细胞的作用。在探索各种癌症靶向治疗的过程中, BsAb还常被用于通过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的ErbB2/HER2 来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信号转导。可同时靶向ErbB2 和ErbB3 的双特异性单链抗体 ( bsscfv) , 选择性结合ErbB2/ErbB3 双阳性细胞的灵敏性比结合单阳性细胞的灵敏性增强[17]。临床前研究表明, BsAb的抗肿瘤活性决定于ErbB2 的过表达水平[1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EGF) [19]及其受体 ( VEGFR) [20]在肿瘤血管新生、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Lu等[21]设计构建了靶向VEGFR2两个不同表位的scFvs结构的BsAb, 和亲本scFv相比, 双特异性scFvs抗体分子的亲和力增加而解离率降低。靶向VEGFR2 和VEGFR3 的BsAb, 可以阻断VEGF的激活并抑制VEGF诱导的内皮细胞迁移[22]。同时靶向EGF和IGF-1R的IgG样BsAb EI-04, 是将特异性靶向IGF-1R的scFv融合到靶向EGFR的特异性IgG抗体的C-末端。该抗体类型是一个双特异性四价单链抗体IgG融合蛋白。EI-04 药代动力学特性好, 相比于单独使用亲本单克隆抗体或将两种亲本单克隆抗体联合使用, EI-04 可更有效地阻断EGFR和IGF-1R磷酸化, 从而阻断下游Akt和ERK的激活, 产生更强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阻断肿瘤细胞周期的效应[23]。将抗VEGF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域和抗EGFR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域分别融合到IgG1 抗体重链和轻链恒定区上, 产生的重组人源化BsAb DT-IgG可同时靶向EGFR和VEGF, 在裸鼠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中, 该DTIgG BsAb显示出良好的药效学特性和抗肿瘤活性[24]。

2. 3 对抗肿瘤药物的导向作用

大量已研制出的BsAb也可以结合上药物、毒素、酶及细胞因子等, 这样既具有双重靶向作用又起到将药物浓集于瘤组织周围, 提高局部治疗浓度, 减轻对正常组织损伤的作用[25]。很多研究证明BsAb连接上化疗药物、毒素或放射性核素, 对肿瘤细胞有很强的杀伤效应。例如, Corvalan等[26]将靶向CEA的BsAb与长春花生物碱或博莱霉素连接, 注入荷瘤小鼠后, 可使药物明显浓集于肿瘤组织附近, 而到达肝、肾、脾和骨髓组织药物的量有所减少。使用连接化疗药物的BsAb与单独使用化疗药物相比, 在达到同样疗效的情况下, 前者的用药量约为后者的1/1 000[27]。

3 BsAb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目前, 已在实验室中设计并生产出超过40 种不同的类型的BsAb, 但哪些类型的BsAb可以进入临床应用仍难以预见。根据体外研究和动物实验结果, 一些BsAb的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已经展开[28,29]。已发现BsAb在体内有生物活性的证据, 包括降低血清中的肿瘤抗原水平 ( 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 减少转移部位的疼痛和皮肤转移的炎症反应等[30]。而在肿瘤部位观察到的生物效应则表明一些类型的BsAb可有效地穿透肿瘤组织。现阶段的临床试验仅限于“细胞因子风暴”引发的毒性作用研究或BsAb复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31], 它强调治疗性抗体在体内的稳定性和半衰期长的重要性。此外, T细胞重定向BsAb动员和活化T细胞及NK细胞的探索却遇到了阻碍, 因此最近开始专注于BsAb靶向骨髓效应细胞。BsAb与生长因子 ( 如G-CSF/GM-CSF) 和细胞因子 ( 如IFN-γ) 等在肿瘤部位联合使用, 导致越来越多髓系效应细胞的活化[32]。一些BsAb可促进肿瘤组织部位髓系效应细胞的浸润。用BsAb“武装”的髓系细胞对卵巢癌进行过继治疗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33]。

4 展望

BsAb药物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如生产效率低和药代动力学性能差等, 已经逐步被克服。各种BsAb类型的免疫原性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临床评价, 或许可以通过脱免疫的方法进行解决。已有几种BsAb目前正在进行或即将进入临床试验[34]。而一些新的BsAb类型, 例如crossmab和DVD-Ig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 BsAb必将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在筛选特异性肿瘤表面抗原、设计构建结构更为简单稳定的BsAb类型、选择高效表达系统、寻求更简化的生产步骤等方面仍需继续努力探索。

抗体治疗 篇2

结核抗体试验阳性,不能说就是结核病,它是血清学范畴内的一个检查,只要感染过结核菌就呈阳性反应,它只是诊断结核的一个参考,我们中国人皆大多数都感染过结核菌,但感染了结核菌不等于是结核病,绝大多数人是不发病的。

PPD试验(结核菌素),也是诊断结核病的一个参考,它是在皮内注射0.1的药液,48--72小时看结果,PPD试验,也只有强阳性才有意义。

如呈阴性反映,就说明没感染结核菌,弱阳性和阳性反映,也只能说明感染了结核菌,不能确诊为结核病。

结核抗体阳性提示感染过结核菌,这对诊断结核病意义不是很确切,因为在我国将近半数的成年人都感染了结核菌,他们做结核抗体检测可能都是阳性的,但并不说明这些人都是结核病人。

抗体治疗 篇3

【关键词】 HIV阳性;梅毒;感染;头孢曲松钠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7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71-02

梅毒属于性传播疾病的一种,对人体内脏器官、皮肤、黏膜均会产生一定的损伤。近年来,随着思想观念的变化,梅毒的发病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吸毒人员是梅毒高发群体,如患者为HIV抗体阳性,那么治疗的难度会更大[1]。因此如何提高HIV抗体阳性混合感染梅毒的治疗效果成为当前临床医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我院采用头孢曲松钠治疗HIV抗体阳性混合感染梅毒患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9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在23-47岁,中位年龄为30.9岁。所有患者通过血液样本检查确定为HIV抗体阳性合并梅毒感染。另外选取HIV抗体阳性合并梅毒感染患者29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每次120万U,三周一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头孢曲松钠治疗,剂量为2.0g/d。两组共同治疗3个月。

1.3 效果评价 血清RPR转阴,在治疗后1年内无复发为治愈;RPR滴度下降>50%为显效;RPR滴度下降<50%为有效;RPR滴度无变化或者升高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用%表示计数单位,当p<0.05时,表示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3例,有效9例,无效17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为41.4%;观察组治愈2例,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为65.5%。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对比 对照组首次用药出现4例寒战,2例高热,并發症发生率为20.7%;观察组用药后出现4例寒战、3例高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所有不良反应患者后期给予针对性治疗,不良症状均消失。

3 讨 论

HIV抗体阳性混合梅毒感染患者的治疗是医疗临床中非常关注的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在HIV抗体阴性患者中采用头孢曲松钠治疗,治愈率能达到96%。但是在HIV抗体阳性患者中的治愈率较低,如患者合并梅毒感染,那么治愈率会进一步降低。主要是因为HIV抗体阳性混合梅毒感染患者机体内的免疫细胞受到抑制,而部分患者感染的神经梅毒也会导致治疗成功率降低[2]。

临床中HIV在梅毒患者中较为流行,主要是因为梅毒对患者生殖器表皮和黏膜产生损坏,易于HIV病毒的进入,而HIV病毒感染者也容易将HIV病毒传染给梅毒患者。HIV能加速梅毒的传播,并且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产生治疗反应,可能与HIV病毒和梅毒病毒存在相似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有关。

从人体机能来说,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能有效清除梅毒螺旋体,但是HIV抗体阳性合并梅毒感染患者本身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该功能逐渐消失。所以临床中主要应用抗生素治疗,但是大部分抗生素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病毒,却不能达到治愈的目标[3]。临床中单剂量苄星青霉素是治疗HIV抗体阳性混合梅毒感染的药物,但是在治疗后仍然能分离出梅毒螺旋体,治疗效果不佳。本组研究中对照组采用了苄星青霉素,总的治疗有效率为41.4%。头孢曲松钠是近年来在该疾病治疗中普遍应用的药物,临床中能成功治愈神经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了头孢曲松钠治疗,治疗效果达到了65.5%。虽然头孢曲松钠的治疗效果要优于苄星青霉素,但是相对于临床治疗而言,其效果还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建议在临床中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多个疗程的治疗,减少梅毒对机体的损害,增强患者免疫力。另外,从源头上解决HIV抗体阳性混合梅毒感染的出现需要医疗卫生部门加强卫生知识宣传,介绍艾滋病防治知识,防止疾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傅瑾,李海清.头孢曲松钠治疗HIV抗体阳性混合感染梅毒49例疗效分析[J].广东医学,2010,15(2):239-240.

[2] 樊仲强.头孢曲松钠治疗早期梅毒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17):126-127.

抗体治疗 篇4

《免疫学杂志》报道了单克隆抗体药物Basiliximab (商品名Simulect, Novartis) 抑制人白细胞介素2 (IL-2) 信号通路的分子基础。这是一项关于重要治疗性抗体和抗原复合物结构和功能研究的论文。IL-2为免疫应答中重要的细胞因子, 其受体由a、b和g三个亚基组成。IL-2受体的a亚基 (IL-2Ra) 为IL-2特异性受体。IL-2Ra在参与器官移植移植排斥反应、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及T细胞白血病等病理过程的T细胞表面高表达, 因此是很好的药物靶标。已有研究表明, 抗IL-2Ra抗体可以抑制其与IL-2的结合, 从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减少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

Basiliximab是抗IL-2Ra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药物, 主要应用于器官移植, 尤其是肾脏移植的免疫抑制。丁建平组的杜嘉木博士等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解析了Basiliximab的Fab片段与IL-2Ra的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了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性质;通过对复合物的结构分析和与已报道的生化数据的比较, 鉴定了Basiliximab的抗原决定表位。结构分析表明, Fab片段的CDR环区与IL-2Ra两个“shushi-like”结构域D1和D2都有较强的亲疏水相互作用, 奠定了它与CD25具有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的分子基础。进一步通过与已报道的IL-2/IL-2Ra及IL-2/IL-2Rabgc复合物的结构比较, 发现Basiliximab的抗原表位与IL-2识别IL-2Ra的区域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叠, 而且和IL-2相比Basiliximab与IL-2Ra具有更强的相互作用, 因此可以竞争性地结合IL-2Ra, 从而阻碍IL-2与IL-2Ra的结合, 进一步抑制IL-2信号通路的激活。这些研究结果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Basiliximab抑制IL-2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 并合理地解释了已有的生物化学和免疫学数据。 (源自:药品资讯网)

HIV抗体初筛检测程序 篇5

文件编号:MXMBY/W66-001 标题:HIV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

版号:第 1 版

1/2

HIV抗体初筛检测程序

1.实验准备:试验开始前将试剂和样品放置在室温,按实验室SOP或者试剂说明书做好试剂准备。

2.实验操作(以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公司的Anti-HIV 1+2 Antibody ELISA Kit 为例):

a 取出HIV抗原包被板。每次试验设空白对照1孔,阴、阳性对照2孔。除空白对照外,分别加入HIV阴、阳性对照各50微升,其余孔加入待检血清各50微升。贴上封口胶,置37℃温育30分钟

b 将50倍浓缩液用纯化水50倍稀释后备用

c 弃去各孔中样品、拍干。每孔加满洗液,静置数秒后弃去,如此重复洗5次,拍干。

D 除空白孔外,每孔加入酶标抗原工作液50微升,贴上封口胶。37℃温育20分钟。

e 弃去各孔中酶液,用洗液反复洗涤5次(操作同步骤3)f 每孔加入底物液A 50微升,再加入底物液B 50微升,轻拍混匀,置37℃避光显色10分钟

g 显色完毕后,每孔加入终止液50微升,轻拍混匀,立即以空白孔调零,置酶标仪450nm波长处测定OD值(参考波长为630nm)3.结果报告:对呈阴性反应的样品,可由初筛实验室出具HIV抗体阴性报告;对呈阳性反应的样品,须进行复查,不能出阳性报告,可出具“HIV抗体待复查”报告。梅县区慢性病防治院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MXMBY/W66-001 标题:HIV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

版号:第 1 版

1/2 4.复检试验:对初筛呈阳性反应的样品用原有试剂和另外一种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的筛查试剂重复检测。

抗体治疗 篇6

【关键词】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甲状腺疾病;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29-01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的重要标志性抗体,已成为诊断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首选指标,主要用于鉴别诊断桥本氏病、甲亢、甲减、毒性弥慢性甲状腺肿(Graves)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正常对照组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23~59岁,平均35岁;甲状腺疾病患者162例,男52例,女110例,为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临床确诊病例,年龄21~65岁,平均42岁;其中甲亢58例,甲减42例,桥本氏甲状腺炎29例,单纯性甲状腺肿23例。患者均依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B超及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1.2 方法 早晨抽静脉血,分离血清,当天检测。TGAb和TPO-Ab的检测使用Access化学发光分析仪(美国Beckman公司)。正常参考值:TGAb 0~4IU/ml,TPO-Ab 0~9IU/ml。

2 结果

TGAb和TPO-Ab在甲状腺疾病时阳性率较高,TGAb在桥本氏甲状腺炎、原发性甲减、甲亢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4%、63%、35%;TPO-Ab在桥本氏甲状腺炎、原发性甲减、甲亢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5%、67%、45%。桥本氏甲状腺炎的TGAb和TPO-Ab阳性率最高, 其次是原发性甲减。TGAb和TPO-Ab检测结果显示桥本氏甲状腺炎、原发性甲减和甲亢中TGAb和TPO-Ab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甲亢组、甲减组及桥本氏甲状腺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GAb、TPO-Ab定量检测值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单纯性甲状腺肿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GAb、TPO-Ab定量检测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討论

甲状腺疾病大多数为自身免疫所引起, TGAb为甲状腺球蛋白的自身抗体,TPO-Ab被认为是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致病因素之一。甲状腺自身抗体的检测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本实验表明TGAb和TPO-Ab在甲状腺疾病时有较高表达,桥本氏甲状腺炎的TGAb和TPO-Ab阳性率最高, 其次是原发性甲减。TGAb和TPO-Ab的检测结果显示桥本氏甲状腺炎、原发性甲减和甲亢中TGAb和TPO-Ab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所以联合检测TGAb和TPO-Ab有利于本病的确诊和治疗;甲减患者大多表现TGAb和TPO-Ab阳性且定量检测值较高;甲亢大多为Graves病, TGAb和TPO-Ab阳性且定量检测值较高。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药物治疗停药的指标及是否复发的概率均与TGAb和TPO-Ab的数值有关。单纯性甲状腺肿组TGAb和TPO-Ab阳性率较低且定量检测值大多在正常范围。由此可见对甲状腺疾病患者在检测甲状腺激素的同时联合定量检测TGAb和TPO-Ab,有利于甲状腺疾病的确诊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何永玲;石青峰;;甲状腺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应用进展[J];华夏医学;2010年03期

[2] 郭延云;唐松涛;潘天荣;;妊娠晚期妇女甲状腺功能变化Meta分析[J];安徽医药;2012年05期178

[3] 史轶繁.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006-1100.

[4] 白耀.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23(6):367.

抗体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04年3月至2008年6月男女不育症门诊, 所有病例均排除女性不孕 (无排卵、输卵管阻塞) 、输精管阻塞、睾丸萎缩、急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等因素, 通过体检检查和血清性激素6项等检测排除性腺发育不全、内分泌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输精管阻塞不通,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明显引起男性不育的疾病。其中男30例, 女22例;本组年龄最小者24岁, 最大39岁, 平均29.5岁;病史最短的2年, 最长的11年, 平均病史3年5个月;原发性不育症40例, 继续性不育症12例。

1.2 治疗方法

(1) 湿热蕴积型治宜清利湿热, 以完带汤 (苍白术、淮山药、党参、白芍、车前子、陈皮、荆芥穗、柴胡、甘草) 加减, 湿热较重、带下色黄者宜加用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燥湿, 兼有寒湿、小腹疼痛者加用炮姜、炒小茴香以温中散寒, 腰膝酸软者加用杜仲、菟丝子、续断以补益肝肾; (2) 瘀血内阻型治宜活血化瘀, 以桃红四物汤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加减, 方中去熟地, 月经多色黑者加泽兰、莪术、益母草以活血祛瘀, 有腹痛者加重白芍、甘草用量以活血止痛。于月经后、排卵前每晚取中药煎剂坐浴30min, 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 3个疗程结束后复查As Ab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治疗期间不禁房事, 不服用其他药物, 忌烟酒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积极预防感冒。

1.3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 (新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拟定。 (1) 婚后夫妇同居2年以上, 配偶生殖功能正常, 未避孕而未受孕;或曾有孕育或流产史, 未避孕且2年以上未再孕者; (2) 血清抗精子抗体阳性者; (3) 临床及各项检查除外排卵功能障碍、输卵管阻塞、先天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生殖器官肿瘤及男方生殖系统疾病等其他因素所引起的不孕者。

1.4 疗效标准

治疗3个疗程或抗精子抗体转阴后女方1年内妊娠者为治愈;治疗3个疗程后血清抗精子抗体转阴但1年内未妊娠者为显效;治疗3个疗程后血清抗精子抗体部分转阴为有效;治疗3个疗程后血清抗精子抗体无一项转阴者为无效。

2 结果

52例患者经过治疗后, 治愈23例, 显效20例, 有效7例, 无效2 例, 总有效率达96.2%。

3 讨论

正常生理情况下, 精子为隐蔽抗原, 与免疫系统处于隔绝状态。在生殖道粘膜、血-附睾屏障、血-附睾屏障的保护下, 精子无法穿过生殖道黏膜或管腔壁进入血液, 加上多种生理性保护机制, 免疫系统不会对自身精子产生免疫应答。但是在现阶段, 8对育龄夫妇当中就有1对发生不育, 抗精子抗体 (As Ab) 是不育的常见原因。其中男性不育者当中As Ab的发病率在6%~11%。造成生育功能损害的机制包括降低精子活力、存活力、宫颈粘液穿透力及损害精子卵子结合, 正常有生育能力的人群体内也存在As Ab。As Ab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影响生育:妨碍精子的正常发生;干扰精子的获能和顶体反应;直接作用于精子本身, 引起精子的凝集与制动;通过补体介导破坏精子;抑制精子穿透宫颈黏液;干扰精子与卵子的受精过程;干扰胚胎着床及影响胚胎的存活, 也可能增加精子凋亡数量而导致不育;同时精子凝集抗体可引起精子凝集使精子活动受到影响而精子制动抗体有细胞素效应可使精子死亡或不动。在女性中, 在生殖道损伤、出血及急性炎症期性交, 由于黏膜屏障已破坏, 精子与血液相接触, 女性免疫系统被激活而产生抗精子抗体。抗精子抗体对孕前、孕时、孕后的精子均起作用, 亦可以阻止精子的运输, 配子的相互结合, 受精卵的发育和植入。抗精子抗体通过使精子产生凝集和制动, 影响精子的运送, 抑制精子在宫颈黏液的穿透力, 阻碍精卵结合, 影响胚胎存活等环节而至不孕。在原因不明的不孕症妇女中, 约有30%在血清中检测到抗精子抗体。单纯抗精子抗体阳性不孕的女性, 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对本病的诊断依据是血清抗精子抗体检测。这类不孕症约占女性不孕症的10%~30%。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冰片、地肤子、百部、蛇床子、川椒、苦参具有抗菌消炎、抑制真菌和寄生虫的作用, 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促进生殖道黏膜屏障损伤的修复。芍药能提高体内孕激素水平, 桃仁、红花能促进卵巢排卵与精子生成, 从而增加受孕几率。

本组资料表明:中药治疗抗精子抗体阳性不育症的总有效率达96.2%, 有无明显副作用。综上所述, 中药能降低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抑制自身免疫细胞增殖, 清除A s A b的生成, 且简单、方便、效果显著、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抗精子抗体阳性不育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52例抗精子抗体阳性不育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采用中药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6.2%。结论中药能清除抗精子抗体阳性的生成, 且简单、方便、价格低廉、效果显著, 无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抗精子抗体阳性,不育症,中药

参考文献

[1]陈子江.人类生殖与辅助生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25.

[2]马永红, 安崇辰.中西医结合男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334~339.

[3]李海松, 李日庚.补肾法在男性不育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 6 (4) :34~36.

抗体治疗 篇8

1 肾虚血瘀, 冲任不固为基本病机

肾为先天之本, 元气之根, 藏精, 主生殖。冲任二脉本于肾。妇女以血为本, 王冰谓冲脉为血海。任脉为阴脉之海, 凡精血津液皆属任脉所司, 为妇女妊养之本, 起于胞中, 王冰谓“任主胞胎”。肾气旺盛, 冲任二脉精血充盈且运行通畅, 胎得所养, 才能保证孕育的正常。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血管收缩及血栓形成, 最终导致脱膜或胎盘供血不足, 造成不良结局”是本型反复自然流产的基本发病机制。对于瘀血可导致滑胎, 祖国医学早有认识。《医林改错》云:“不知子宫内, 先有瘀血占其地, 胎至三月再长, 其内无容身之地, 胎病靠挤, 血不能入胞胎, 从旁流而下, 故先见血, 血即不入胞胎, 胎无所养, 故小产”, 指出瘀血阻于子宫, 胎无所容, 同时血不入胎, 胎失所养而致流产。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及祖国医学对滑胎的认识, 笔者认为本型反复自然流产的基本病机为:肾气虚, 血行不畅可成瘀, 肾阴虚, 虚火亦可灼血成瘀, 肾虚为本, 血瘀为标。肾虚血瘀相兼为病, 瘀血阻于冲任二脉, 胎失所养, 而致殒堕。

2 补肾活血, 调补冲任为基本治法

针对本病肾虚血瘀的基本病机特点, 肾虚则冲任不固, 胎失所系而堕, 故本病治疗上当补肾固冲。瘀血阻滞, 则冲任气血不能畅达于胞宫, 胎失所养而堕。瘀不去则冲任不通, 瘀不散则新血不生, 故本病治疗非化瘀安胎不可。肾气充盛, 瘀去络通, 冲任畅达, 则胎自安。故中医治疗本病当以补肾活血, 调补冲任为主, 基本用药如下:山药、熟地、菟丝子、川断、桃仁、牛膝、红花、赤芍、红藤。补肾药山药、熟地、菟丝子、川断药性相对平和, 无论肾阳虚还是肾阴虚皆可配伍应用, 活血药桃仁、牛膝、红花、赤芍、红藤等都善治妇科瘀血证。

肾阳虚者酌加仙灵脾、巴戟天、肉桂等, 肾阴虚者酌加山萸肉、白芍、女贞子等, 肾阴虚时, 滋阴的同时佐以助阳, 体现出“阳中求阴”的学术思想, 肾阳虚时, 助阳的同时佐以滋阴, 体现出“阴中求阳”的学术思想;另外, 夹痰湿者酌加茯苓、泽泻、陈皮、半夏等。血瘀甚者酌加刘寄奴、苏木、丹皮等。

3 孕前调理宜早, 孕后化瘀宜缓

本病患者宜先行避孕, 行孕前调理, 在补肾的同时重用活血化瘀药物, 以改善患者体质, 同时纠正体内的高凝病理趋向, 为下次受孕做好准备, 部分患者经中药治疗, 抗心磷脂抗体可转为阴性, 此时妊娠尤宜。孕后最初侧重补肾安胎, 稍佐化瘀之品, 既利于孕卵顺利完成着床, 又可防止体内高凝趋向的反弹。在孕卵着床之前和着床之初, 若活血太过, 恐有导致孕卵难以着床或殒堕之弊。稍待时日, 待孕卵牢附于胞宫之时, 再逐渐增加活血化瘀药的药味和用量, 以防止瘀血阻于胞脉, 使胎失所养而致殒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本病孕后的治疗是严格辨证, 慎重用药, 活血而非破血, 要防止活血太过而导致胎陨难留。

4 孕后应常规补肾活血安胎, 疗程宜足

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 对于滑胎患者, 服药要超过既往流产月份之后即可, 若无异常, 一般并不要求整个孕期服药。有资料表明, 即便孕前ACA转阴, 孕后少数病例仍存在再次流产的可能性。故对于孕前ACA转阴的患者, 笔者主张孕后仍需继续服补肾活血中药, 直至既往流产月份之后, 以进一步巩固疗效。对于ACA未转阴的患者, 鉴于孕后存在明显高凝的病理状态, 且西药治疗一般是孕期全程治疗, 故笔者主张中药补肾活血治疗也应当贯穿整个孕期, 孕初应每日服中药, 直至既往流产月份后1月, 若无异常, 可每2日服一剂中药, 3个月后若仍无异常可每3日口服一剂, 直至孕9个月左右时停药。当然, 随着服中药间隔时间的延长, 应适当增加活血化瘀药的药味及剂量。

5 验案举隅

梁某, 27岁, 结婚5年, 婚后胚胎停育3次, 皆为孕2月左右。查染色体, 黄体功能, 优生四项 (T O R C H) 正常, 血型A型, 抗卵巢抗体、抗精子抗体及抗子宫内膜抗体皆正常, 抗磷脂抗体 (Ig G) 阳性。诊断为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所致的反复自然流产。自诉平素腰膝酸软, 夜间身热, 月经量少, 有血块, 舌暗红, 边有瘀点, 苔薄黄, 脉细数。辨证属肾阴虚兼有血瘀, 治疗以滋阴清热, 活血化瘀为主。拟方如下:白芍30g、山萸肉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山药15g、白薇10g、菟丝子10g、川断10g、桃仁10g、牛膝10g、红花10g、赤芍10g、红藤10g、丹皮10g。后随病证变化稍事加减, 服药40余日后肾阴虚及血瘀症状明显改善, 复查ACA (—) , 然后嘱患者尝试受孕, 孕后初期以固肾安胎为主, 稍佐活血之品。拟方如下:白芍30g、山药10g、熟地10g、菟丝子10g、川断10g、寄生10g、牛膝10g、红花10g、赤芍10g, 孕20余日后逐渐适当增加活血药药味及药量。服药至孕3个月后停药, 之后定期复查, 未见明显异常, 终足月顺产一健康男婴。

6 讨论

磷脂为构成胎盘、绒毛膜必需的成分, ACA是一种自身免疫抗体, 胚胎作为半同种异体移植物, 在子宫内膜着床后即可使部分妊妇的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激活状态, 产生ACA, ACA直接攻击血小板和血管内皮, 这些抗体与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膜上一种或多种带负电荷的磷脂发生反应, 形成免疫复合物, 激活补体系统, 引起血小板凝聚, 形成血栓或与血管内皮磷脂部分结合, 损伤血管内皮, 抑制前列腺素 (PGI2) 的产生, 引起PGI2与血栓素的功能失调, 导致血管收缩及血栓形成, 最终导致脱膜或胎盘供血不足, 造成不良结局流产[3]。ACA是孕早期自然流产、孕中期和晚期宫内胎儿死亡的危险因子。已有许多相关报道, 妊娠丢失者中ACA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者[4]。文献中报道正常妊娠女性中ACA的阳性率2%~6%, 但在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孕妇中可高达25%以上[5], 以Ig G-ACA阳性为主。国外文献报道多采用激素或阿司匹林或肝素治疗, 也有将上述几种药物结合起来应用, 国内也有类似的报道, 但上述药物在孕早期应用均有一定的副作用[6], 宜尽量减少使用。中医药保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可靠的疗效, 以补肾活血为基本治法, 运用山药、熟地、菟丝子、川断、桃仁、牛膝、红花、赤芍、红藤等为基本药物随证加减论治ACA阳性所致的反复自然流产, 无论对于ACA转阴, 还是对于孕后保胎, 疗效满意, 且对胎儿无毒副作用, 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罗丽兰.不孕与不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86.

[2]林其德.免疫所致复发性流产和习惯性流产[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0, 35 (2) :760.

[3]李继俊.临床妇科内分泌与不孕[M].第6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85.

[4]张新宇, 钱美伦, 刘善英, 等.妊娠丢失与抗磷脂抗体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8, 31 (1) :10-12.

[5]Loizou S, Byron M A Englert H J, et al.Associationquantitative anticardiolipin antibody levels with fetal loss and timeof los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Quart J Med NewSeries, 1988, 68∶525.

抗体治疗 篇9

关键词:阿司匹林,抗心磷脂抗体,反复流产,疗效

反复流产的患者和其身体内部的抗心磷脂抗体密切相关, 而抗心磷脂抗体是免疫性抗体, 对患者身体内各种组合的磷脂以及磷脂结合蛋白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与靶特异性, 进一步促使静脉中血栓的形成[1]。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孕妇胎盘内出现血栓引发胎盘功能不全出现流产。为探讨阿司匹林治疗抗心磷脂抗体 (ACA) 反复流产的临床效果, 该研究对该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其中的21例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2例抗心磷脂抗体反复流产患者作为该研究对象, 对纳入该研究的患者排除夫妻双方染色体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 女方内分泌异常以及生殖器官畸形、母婴血型不合等各种因素, 且排除异位妊娠的可能性, 检查患者血清中的抗心磷脂抗体均呈阳性。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24.5±8.5) 岁, 自然流产次数是3~5次。

1.2 治疗方法

将42例抗心磷抗体反复流产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每组各21例。在全部患者流产后至少避孕6个月。对照组21患者在确定妊娠以后, 只采用黄体酮以及HCG治疗, 治疗时间为患者停经40 d左右。采用黄体酮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 约20 mg/d, 1次/d, 连续用8~11 d, 在用药期间每隔14 d注射1次, 并且检查患者的孕酮、雌激素以及-HCG情况, 观察孕妇体内胎儿是否发育正常。肌肉注射HCG约1 000~2 000 U, 每隔1~2 d注射1次, 直到孕妇妊娠期满84 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在孕妇怀孕前的1~3月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 确定妊娠以后经过检查其抗心磷脂抗体为阳性, 继续采用阿司匹林, 口服方式, 25 mg/次, 2次/d, 直至妊娠期满238 d。在全部患者连续治疗30 d以后进行复查, 检查患者的抗心磷脂抗体, 并配合B超做一系列检查。如果患者的抗心磷脂抗体为阳性则继续治疗;如果患者的抗心磷脂抗体为阴性, 则观察组患者阿司匹林剂量改为25 mg/d, 1次/d, 直至妊娠期满238 d。在治疗期间要让全部患者进行充分的卧床休息, 暂停性生活。

1.3 统计方法

对该研究所得的全部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21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治疗, 其活产率达到85.7%, 流产率为14.3%, 转阴率为38.1%;对照组活产率达到23.8%, 流产率为76.2%, 转阴率为9.5%,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药物治疗, 孕妇分娩后, 新生儿健康, 未发现有畸形和体重过低的婴儿, 在怀孕147 d左右检查3例流产患者的胎盘在血管中未发现有血栓形成。全部患者在怀孕期间检查血常规以及凝血功能均显示正常, 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见表1。

3 讨论

抗心磷脂抗体 (ACA) 能够干扰患者胎盘合体滋养层的形成, 它通过①和孕妇血管内皮表表面的磷脂抗体结合, 损害血管内皮细胞, 进而阻止其释放出四烯酸, 阻止前列腺素的形成, 使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的比例失去均衡, 致使孕妇胎盘内血管形成血小板聚集, 进一步形成血栓或者栓塞。②和血小板磷脂融合在一起, 激活聚集血小板, 损伤释放出的血栓素A2, 进而紧缩患者的血管, 在蜕膜血管内形成血栓, 致使胚胎供血不畅。可能引起孕妇的早产、流产以及死胎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进而使胎儿在子宫内生长受到限制,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性流产[2]。同时, 孕妇早期抗心磷脂抗体还干扰孕妇细胞滋养层和合体滋养层之间进行有机融合、羊膜的正常生长发育, 引发流产。而阿司匹林作为一种血栓素A2的抑制剂, 能够有效阻止抗心磷脂抗体引发的栓塞。根据杨志英[3]的研究报道, 与抗心磷脂抗体有关的反复流产其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抗凝治疗与免疫抑制治疗, 在孕妇怀孕期间采用阿司匹林对胎儿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且对于妊娠合并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患者, 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 能够持续到孕妇整个怀孕期间。

黄体酮与HCG在孕妇的胎儿母亲免疫反应调节过程中, 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HCG能够作用于黄体酮产生的甾体激素, 提高黄体酮的药物作用。适时补充外源性HCG, 还能够增强孕酮的合成, 有效改善孕妇子宫局部血液循环, 促使蜕膜变厚, 非常有利于孕囊的发育。另一方面, HCG能够促进孕妇血浆中生出控制淋巴细胞转化的物质, 预防母体排斥孕囊与产物的功能[4]。虽然抗心磷脂抗体是以低水平发生在身体健康的妇女中, 但是对于低抗体水平的孕妇在怀孕期间是否需要治疗目前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在该研究中, 对全部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妇女进行治疗, 其中也包括阳性不明显的妇女, 均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妊娠功能,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在怀孕期间检查孕妇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均显示正常, 没有发生任何药物副作用以及妊娠期并发症。且在对观察组治疗过程中, 对抗心磷脂抗体转阴的患者, 减少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 大大提高了新生儿的存活几率[5]。该研究结果:观察组21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治疗, 其活产率达到85.7%, 流产率为14.3%, 转阴率为38.1%;对照组活产率达到23.8%, 流产率为76.2%, 转阴率为9.5%,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充分说明了阿司匹林在治疗抗心磷脂抗体反复流产中的良好治疗效果。

综上, 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抗心磷脂抗体反复流产患者, 能够有效提高孕妇分娩率, 且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红, 巫巧雄.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9 (21) :236-237.

[2]刘素芳.阿司匹林联合强的松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 2009, 6 (24) :99-100.

[3]杨志英, 井东臻.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抗心磷脂抗体致反复流产33例体会[J].山东医药, 2010, 6 (8) :214-215.

[4]王保莲, 袁社霞, 曹亚洁, 等.抗心磷脂抗体与自然流产、不孕的关系[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13 (27) :1145-1146.

抗体治疗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生殖科2014年2月~2015年11月连续发生2~5次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共100例, 所选资料均具备以下条件:夫妻染色体正常、胚胎染色体正常、母体生殖道正常、内分泌正常、生殖道不存在感染等情况, 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封闭抗体均为阴性, 夫妻双方对本研究中的淋巴细胞主动免疫疗法都有充分的了解, 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干预组 (80例) 和对照组 (20例) 。干预组患者年龄23~36岁, 平均年龄 (30.10±2.96) 岁, 对照组患者年龄21~37岁, 平均年龄 (29.10±2.89)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 常规检查:妇科超声排除子宫内膜异常、双方同型半胱氨酸、双方四项病毒检查、抗精子抗体、抗心磷脂抗体、阴道分泌物支原体衣原体, 男方精液常规检查。 (2) 免疫治疗前化验:双方传染病化验: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肝肾功能、血常规, 若丈夫传染病阳性, 采用无关第三方男性血液替代。 (3) 免疫治疗过程:抽取丈夫或第三方血液20 ml, 肝素抗凝, 在超净工作台下使用天津灏洋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淋巴细胞分离液, 来提取淋巴细胞, 用0.9%Na Cl离心洗涤3次, 加0.9%Na Cl 1 ml稀释成悬液备用, 观察淋巴细胞数≥20~30个/ml, 皮内注射于患者前臂, 孕前注射3次, 间隔3周, 复查封闭抗体。如果转阳性, 可以计划妊娠;进行巩固加强治疗, 每3周1次, 持续治疗至孕12周。 (4) 干预组受孕前进行淋巴细胞免疫治疗3次 (间隔21 d) , 受孕后继续进行淋巴细胞免疫治疗 (间隔21 d) 至受孕12周。 (5) 黄体支持:排完卵后给予地屈孕酮片2次/d, 1片/次, 至妊娠85d逐渐减量停药。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封闭抗体转阳效果。治疗期间严密观察腹痛及阴道流血情况, 在妊娠12周时彩超检查显示宫内活胎, 即视为治疗成功。发生自然流产或彩超显示胚胎停止发育即视为治疗未成功。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干预组患者经治疗后有71例妊娠成功, 另外9例再次妊娠失败 (5例妊娠后于7~8周再次发生自然流产, 4例9~11周胚胎再次停止发育) , 治疗妊娠成功率为88.8% (71/80) ;对照组患者有7例妊娠成功, 另外13例再次妊娠失败 (妊娠后于12周内再次发生自然流产或胚胎停止发育) , 治疗妊娠成功率为35.0% (7/20) 。两组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者封闭抗体转阳效果比较干预组免疫治疗后封闭抗体阳性率为91.25% (73/80) , 封闭抗体阳性成功妊娠率为93.15% (68/73) ;对照组分别为35.00% (7/20) 、42.86% (3/7)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近代生殖免疫研究结果表明, 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与妊娠母体封闭抗体的缺陷有明显的相关性[3,4]。发生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很复杂, 并且危害大, 目前治疗原因不明, 复发性流产的方法主要是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法, 是通过注射父方或者无关第三方的淋巴细胞, 达到刺激母体产生足够的封闭抗体, 以结合父系CD3, CD4和CD8等抗原, 使胚胎免受母体免疫系统的排斥, 维护了胚胎的正常发育。本研究显示100例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中干预组成功妊娠率为88.8%;对照组为3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主动免疫治疗干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疗效显著, 且治疗方法操作简单, 安全性强, 保胎成功率高, 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对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而言, 采用淋巴免疫疗法进行孕前干预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方法操作简单, 安全性强, 保胎成功率高,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干预封闭抗体阴性复发性流产 (RSA) 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封闭抗体阴性的复发性流产患者, 随机分为干预组 (80例) 和对照组 (20例) 。干预组于备孕前进行淋巴细胞免疫治疗3次, 受孕后应用地屈孕酮黄体支持, 继续进行淋巴细胞免疫治疗至孕3个月;对照组单纯给予地屈孕酮黄体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干预组治疗成功率为88.8%, 免疫治疗后封闭抗体阳性率为91.25%, 封闭抗体阳性成功妊娠率为93.15%, 均高于对照组的35.0%、35.00%、42.86% (P<0.05) 。结论 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干预封闭抗体阴性的复发性流产患者效果显著, 改善妊娠结局,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免疫治疗,封闭抗体

参考文献

[1]钟向真.自身免疫型习惯性流产的临床治疗.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6, 14 (11) :70-71.

[2]杨章莉, 周春慧, 李新蓉, 等.淋巴细胞主动免疫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封闭抗体阴性所致复发性流产的临床观察.生殖医学杂志, 2014, 23 (2) :128-130.

[3]张艳华, 刘梅梅, 李佩玲, 等.淋巴细胞主动免疫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国际免疫学杂志, 2012, 35 (5) :398-402.

纳米抗体改变未来医疗 篇11

有的时候,大学课程并不是总能满足所有的学生。1980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免疫学家莱曼德•哈马斯就遇到了两个大胆的学生抱怨他们的实验课没意思,因为结果都是预先知道的,是不是可以给他们找些新颖的题目去研究?

哈马斯想起来他冰箱里还有半升骆驼血,虽然这是特别用来研究昏睡病的,但他觉得可以省出一点给大学生。他对学生说:“为什么我们不看看能否提纯骆驼的抗体呢?”

结果让所有人都很迷惑。从血液中提取的抗体形式表明,它不属于所有脊椎动物的标准类型,骆驼产生的是一种完全新型的、更简单的变种抗体。

就这样,骆驼抗体就从一个学生的实验迅速演变为哈马斯和同事研究的主要项目。最初,他们假设那些小的蛋白质只是常规抗体的碎片。但是,从肯尼亚空运过来的新鲜骆驼血也含有相同的新型抗体。哈马斯说:“这太奇怪了,所以我们花了两年时间来核查我们有没有搞错。”

经过继续研究,该小组证实,这种新型抗体不仅存在于单峰驼,也存在于其他骆驼科动物——双峰驼、美洲驼、羊驼、骆马和小羊驼。该小组成员,现在佛兰芒生物技术研究所工作的塞戈•摩德曼斯说:骆驼科动物为什么进化出这样奇特的抗体还是一个谜。

奇妙的新型抗体

正常的抗体有着巨大的医疗潜力,但它们庞大的蛋白质体积却是个问题,这就是一些研究小组纷纷研制小型抗体版本的原因。骆驼抗体如此特别并不光是因为它们的个头小,更是因为它们的关键成分——那些和其他抗原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可变部分——仅靠自己就结合得很好。这就意味着可以生产出甚至更小的蛋白质,配上摩德曼斯的纳米抗体,就可以做正常抗体可做的任何事情。这种抗体的体积只是一般抗体的1/10。

现在,那个学生项目已经过去20多年,而以纳米抗体为基础的第一个治疗实验结果就要揭晓。纳米抗体不仅小巧,而且可以达到常规抗体所不能抵达的机体部位和分子位置,也可以附着在毒素或其他分子上。不仅如此,这种新型抗体还比正常抗体耐性好,比如,它可以用来治疗肠胃疾病,被我们吞食却不会被消化。

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当科学家最早研究出如何生产定制的抗体时,人们异常兴奋。因为用这种办法治病似乎具有无限潜力,从传染病到癌症几乎无所不能。常规药物可能具有各种难以预料的副作用,用抗体治病则不用过分担心毒性问题,因为它是我们身体已经产生的物质。但是常规抗体的体积是个问题,如果体积太大,就不能从胃肠吸收进入血液,所以不能直接吞食,只得靠注射进入体内。几十年过去了,人工抗体已经开始走向应用,不过,真正上市的抗体也只有20种左右,另有上百种还在实验阶段。

而骆驼科抗体却如此特别,由于它出奇的小,利用它制造纳米抗体相当容易。

虽然已经和人类抗体的可变区域非常相似,但纳米抗体进入人的血流还需要一些改变,以保证它们不被作为外来物质引起免疫反应。

骆驼和其家族并不是惟一具有奇特新型抗体的脊椎动物。1995年,人们发现,护士鲨也有与骆驼类似的突变细小抗体。

随后的几年,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健康科学和营养学会的微生物学家斯特瓦特•努塔决定调查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他的小组开始采集斑须鲨的血样,这种扁平的,栖息在海底的鲨鱼可以长到3米长,它们也有着和骆驼相似的特别抗体。

经过化验,研究人员发现,所有鲨鱼都有这样的抗体,不过,他们还没有机会检查大白鲨。基因组排序初步显示,这种抗体也存在于放射线下。

鲨鱼进化出这种不寻常的抗体是在它们从其他脊椎动物中分化出来后不久,也就是大约4亿年前。鲨鱼和骆驼抗体的相似性几乎可以肯定是趋同进化的例子,即自然选择在独立情景下达到相同解决办法的情况,或者说是指亲缘关系很远的生物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相似而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的体形或器官等相似的现象。

新抗体的威力

纳米抗体比正常抗体用途广,其耐性和稳定性也非常好。在恶劣条件下,正常抗体会失效或分解,而纳米抗体仍然可以使用。纳米抗体比常规抗体更容易储藏和运输,有些纳米抗体可以通过消化道继续存活。人们期望,未来的纳米抗体药丸可以治疗胃肠紊乱性疾病,比如肠炎和结肠癌。

还有,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是发展中国家儿童的主要死亡性疾病。因为目前这种病除了补水,没有什么特别的治疗方法。纳米抗体能与轮状病毒结合,动物实验显示它可以降低老鼠死亡率。儿童可以服用混入纳米抗体的活细菌制剂来治病,治疗成本低廉。

不仅如此,纳米抗体为我们打开了大型抗体无法到达的很多靶目标。由于个头小,它们能蒙混进入酶的活性部位,进入细菌或病毒表面受体的裂缝中,再或进入致密肿瘤的中心。它们甚至可以有效地穿过血脑屏障,这样的特性使得纳米抗体有望成为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新药。

纳米抗体还可以用于癌症治疗,与那些损害细胞的“效应分子”比如毒素、酶、病毒和放射形物质相结合。2004年,摩德曼斯小组研制出一种能和很多肿瘤细胞表面结合的纳米抗体,他们还用转基因细菌生产出可以和内酰胺酶结合的纳米抗体,能将无害的前体药物转变成为癌细胞的有力杀手。

人们认为,纳米抗体的成分能把酶运送到癌细胞的表面,摩德曼斯已经证实纳米抗体在动物实验中相当有效。目前,2002年由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成立的公司已经研制出了用作卫生保健的Ablynx纳米抗体,现在,该公司正集中研究其他项目,其中最先进的是一种抗血栓的药物ALX-oo81。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设计用在病人有心脏病和中风危险时使用的降血栓药物,但这些药有导致出血的副作用。ALX-oo81,是由两个纳米抗体连接而成的,可以结合一种在血液快速流动的时候会形成血栓的成分,叫做血友病因子的蛋白质。有了这种纳米抗体,人们就不必担心危险的血栓了。

今年3月,ALX-oo81开始进行第一次临床实验,由健康的志愿者所做出的早期结果表明,该药物产生了预期的效果,没有引起明显的副作用。全部的实验结果要等今年年底的时候才能发表。

Ablynx正在被用来研制其他以纳米抗体为基础的药物,包括一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一种以老年痴呆症大脑为目标的药物。

纳米抗体的用途还远不止这些。

抗体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感染梅毒男性吸毒患者89例,将HIV抗体阳性的30例设为观察组,将HIV抗体阴性的59例设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年龄最小21岁,最大51岁,平均(35.58±3.21)岁;观察组年龄最小22岁,最大50岁,平均(36.25±3.14)岁。两组病例在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病期1年内的潜伏期梅毒31例(34.83%),病期不明的潜伏期梅毒32例(35.96%),Ⅰ期梅毒19例(21.35%)硬下疳位于龟头、包皮、冠状沟,Ⅱ期梅毒7例(7.87%)出现全身性玫瑰糠疹及丘疹、环状红斑。

1.2 治疗方法

均使用头孢曲松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均先服用强的松,每次口服10mg,每天两次。治疗使用头孢曲松钠,每次1.0g肌注,每天一次,15天为一个疗程,在治疗期间所有的患者不可加其他任何治疗梅毒的药物[2]。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单位采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疗效评价

疗效优:患者硬下疳愈合,皮疹消退在观察期内再无复发,血清RPR转阴,并且没有再转阳。疗效良:患者RPR滴速下降大于二分之一。疗效中:患者RPR滴速有所下降,但下降小于二分之一。疗效差:患者RPR滴速没有变化或者升高。疗效优良率=(疗效优病例数+疗效良病例数)/总病例数×100%[3]。

2 结果

对照组疗效优良率66.10%,观察组疗效优良率30%。两组患者在疗效优良率上有显著性差异,(χ2=21.19, 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梅毒为目前所知一种重要的性传染疾病,在自然的情况下,其梅毒主要的感染源梅毒螺旋体仅感染人类,并且人类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性接触进行传播。同时性接触传播也是HIV感染的一个主要途径,HIV一般主要存在人体的精液、血液、阴道分泌物、伤口渗出液、乳汁中,在性接触中,主要通过性交和口交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的受害者。感染上性病后不仅会因为出现局部的皮肤缺损,而为HIV提供了进入的主要门户,同时也显著加大了宫颈分泌物中CD4+T数量,这样就为HIV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目标靶细胞[4]。而当人体在感染上性病后,其机体的抵抗力会显著降低,同时皮肤会出现破损,当再次进行性行为时,就会更容易感染其他的病毒,这样就会使两种病毒一同在人体内进行繁殖,而成为具有极其危险性的高传染源。HIV抗体阳性混合感染梅毒患者虽然无法确定其是先感染上哪一种病毒,但是,可以通过检测确定梅毒螺旋体及HIV同时已经在其体内繁殖。当HIV患者合并其他感染性病时,其的精液或者阴道分泌物中的HIV排出数量也会显著的提高并高于其他未合并其他感染性病的患者,会显著增加传染HIV的危险。头孢曲松钠属于第三代的头孢类药物,对于人体细胞外的螺旋体具有显著的杀灭作用,经药代动力学研究,其主要药理特点是游离成分容易蓄积,其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大约为80%~95%,并且容易进入到人体组织器官,主要包括脑脊液中,并且其半衰期比较长,血浆中的有效浓度可以达到24h。可以对人体内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梅毒螺旋体具有比较强的、有效的、持久的杀灭药理作用。但是通过本文研究发现,使用头孢曲松钠治疗HIV抗体阳性混合感染梅毒男性患者的效果明显较低,对照组疗效优良率66.10%,观察组疗效优良率30%,两组患者在疗效优良率上有显著性差异,(χ2=21.19, P<0.05),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HIV病毒会对患者的机体免疫力造成严重的影响,进而造成使用头孢曲松钠治疗效果明显降低,所以应提高对吸毒人群性病以及艾滋病的宣传力度,加大对相关人员的体检排查,进行早诊断、早治疗,有效控制这两种性传染病的传播、流行,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韦桂飞.25例HIV抗体阳性患者混合感染HCV及RPR情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2, 24 (1) :119-119.

[2]潘光合, 吴文旺, 黄彩凤, 等.HIV感染者中乙型、丙型肝炎及梅毒混合感染的实验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3 (S1) :15-17.

[3]傅瑾, 李海清.头孢曲松钠治疗HIV抗体阳性混合感染梅毒49例疗效分析[J].广东医学, 2010, 31 (2) 239-240.

上一篇:中职教学水平的提升下一篇:教师角色的定位和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