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监测

2024-09-30

抗体监测(通用10篇)

抗体监测 篇1

1 疫苗的选择

ND疫苗可分为活毒苗和灭活苗两大类。活苗免疫后, 刺激哈德氏腺、气管黏膜等组织产生局部分泌抗体, 一般二周达到高峰, 油乳剂灭活苗免疫后, 一般抗体产生较慢, 需3~4周时间达到高峰, 但抗体效价较高, 持续时间长。据此, 生产实践中, 活苗和灭活苗同时配合使用, 免疫效果较好, 既可很快地建立局部免疫屏障, 同时又使机体产生高滴度的体液抗体。灭活苗在使用前应注意:要将疫苗先回温, 并且上下摇匀, 以免对机体产生冷应激和影响机体对疫苗的吸收。

2 免疫途径

活苗免疫一般通过滴鼻、点眼、饮水、喷雾的方式, 灭活苗免疫多通过注射。滴鼻、点眼是国内外一致认为免疫效果最好的途径。两种方式均属个体免疫。逐只抓鸡, 漏免机会少, 但操作应注意:滴鼻时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 更有利疫苗吸入;点眼免疫应注意疫苗吸入后, 将鸡轻轻地放开, 防止疫苗脱落;饮水、喷雾均属群体免疫, 比较省时省力, 但操作要求严格。气雾免疫效果较好, 3天即可产生免疫反应, 但受鸡舍环境 (气温高低、室内干湿度) 和雾滴大小影响。小日龄一般要求雾滴大些, 避免太细, 吸入肺脏引起过重的呼吸道反应。同时还应注意, 有呼吸道疾病的鸡群不宜用此种免疫方法, 特别是霉形体阳性鸡群。饮水免疫应激最小, 最受养鸡者欢迎。但就其免疫效果看, 一般不理想, 抗体滴度上升慢, 且参差不齐, 也达不到较高水平。因此, 免疫更应注意以下几点:免疫前要适当断水2~4小时, 增加足够量的饮水器具, 以使80%的鸡能同时喝到水, 使鸡群能在40分钟到1小时将疫苗水饮完, 为使所有鸡只都能喝到足够的量, 应不停驱赶鸡只。个别体弱鸡只喝不到水, 可单独口服, 以免漏免。免疫时, 最好用深井水或自来水静置一段时间后再使用, 并在饮水中加入疫苗保护剂, 切忌水中含有消毒剂。灭活苗常用注射的方法, 分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小日龄鸡以颈部皮下注射为宜, 因肌肉注射常会造成肌肉组织的较大损伤, 疫苗不能吸收, 且小鸡易扎到内脏器官, 造成鸡只死亡和免疫失败, 而颈部皮下注射应以颈基部作为注射点, 如注射太高, 则会引起相当数量鸡只的头部肿胀, 注射时应注意勤换针头, 至少每50只鸡换一个, 且针头的粗细根据鸡龄大小调整, 避免因针头过粗造成漏免现象。

3 免疫接种时间

雏鸡进行首次疫苗接种, 原则上, 在雏鸡体内的被动免疫力消退之后进行, 接种才会取得成功。然而, 在实践中, 在母源抗体降到低水平之前进行, 这是为了避免遭受现场感染的危险, 多数鸡场在1日龄至7日龄做活苗加灭活苗免疫, 大日龄的鸡往往因为免疫间隔时间太长, 而在刚刚免疫后发病, 这是因为鸡在接受免疫接种时, 其体内可能已潜伏着疾病, 所以免疫接种可能已经太迟, 从而无法影响疾病的进程了。另一种情况是疫苗免疫力未充分产生之前已感染了疾病。免疫应答是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 疫苗接种后, 需要数天的时间才能在体内产生免疫力, 但鸡群也不是免疫次数越多越好, 一般我们建议蛋鸡或肉种鸡在产蛋期间隔8周左右做一次活苗点眼和油苗注射。

4 HI抗体监测的应用

在免疫计划实施的同时应制定严格的抗体监测程序, 对鸡群免疫应答和免疫力水平进行监测。从1日龄测定母源抗体开始, 定期采样监测, 早期每隔1~2周监测一次, 以后随日龄增大每3~4周测定一次, 采样时, 应注意具有足够的数量和一定代表性, 一般万只以上鸡群按0.5%采样, 小型鸡群按1%采样。采样时应从鸡群的多个位置抓鸡, 采集病弱鸡只应单独标明, 便于结果分析。通过ND-HI抗体监测, 鸡群在4周龄前免疫往往不能得到较高抗体, 5周后免疫, 7~10周龄产生较高、均匀整齐一致的抗体, 通过几次油苗免疫后, 健康鸡群可得到8log2~12log2滴度的抗体, 分布在3~4个滴度, 平均抗体水平在9log2±0.5, 如抗体超过13以上, 鸡群有可能感染了病毒, 低于4log2鸡群不足以抵抗病毒的侵袭。

抗体监测 篇2

抗体水平监测与免疫效果分析

摘要:为了解淮安市秋季生猪免疫情况,应用ELISA试验对全市7个县区的规模猪场和散养户共计854份血清样品进行集中监测,结果显示:全市规模猪场猪瘟、口蹄疫O型和蓝耳病的免疫合格率分别达到91.9%、98.5%和93.5%;散养户猪瘟、口蹄疫和蓝耳病的免疫合格率分别达到86.8%、90.1%和88.8%。三种疫病的免疫合格率平均都达到85%以上,规模猪场的免疫合格率大于散养户。关键词:抗体监测;猪瘟;口蹄疫;蓝耳病

猪瘟、口蹄疫、蓝耳病是目前威胁本地养猪业的重要疫病,地方政府已经将这三种疫病纳入免费强制免疫范围,疫苗由地方财政出资,省业务主管部门统一招标采购,防疫员免疫注射劳务费也由政府出资发放,为了检查了解各县区的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情况,每年的春秋两季,我们都对全市的畜禽免疫情况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集中监测,以便了解各县区及各养殖场的畜群实际免疫情况,及时了解畜群免疫效果,对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考察评价,督查各养殖场科学免疫计划的贯彻执行情况,准确掌握畜群的免疫抗体水平,确保免疫程序科学合理,确保免疫注射及时到位,确保抗体水平达标超标,从而有效地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现将2011年我市秋季集中监测情况报告于下,供读者参考。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样品

2011年10月中旬,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市7个县区共58个规模猪场、102个散养户进行了抽样监测,共抽取经免疫猪血清854份,其中规模猪场550份,散养户304份。1.2 检测试剂

猪瘟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IDEXX公司生产、批号为43220-X221;猪O型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上海优耐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201012004;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抗体检测试剂盒:LSI公司生产、批号为5-VETPRA-013 1.3检测方法与判定标准

检测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判定标准按说明书执行,在酶标仪上读数。检测结果:

请见表

1、表2

表1 全市抗体检测总体情况

猪 瘟

养殖类型

检测数

规模场 散养户 合 计 550 304 854 合格数 504 264 768

合格率 91.9% 86.8% 89.9%

检测数 550 304 854

合格数 514 270 784

合格率 93.5% 88.8% 91.8%

检测数 550 304 854

合格数 542 274 816

合格率 98.5% 90.1% 95.6%

猪 蓝 耳 病

猪口蹄疫O型

表2 各县区抗体检测情况

养殖 县区

类型 规模场

淮阴

散养户 规模场

涟水

散养户 规模场

洪泽

散养户 规模场

盱眙

散养户 规模场

金湖

散养户 规模场

清浦

散养户 规模场

楚州

散养户 40

87.50%

82.50%

90% 0 80

0 72

90%

0 80

0 69

86.30%

0 80

0 80

100% 40 70

60

92.50% 85.70%

70

62

92.50% 88.60%

70

66

95% 94.3% 40 80

78

80% 97.50%

80

79

90% 98.80%

80

78

82.5% 97.5% 104 80

78

86.50% 97.50%

80

74

87.50% 92.50%

80

78

94.2% 97.5% 40 80

70

95% 87.50%

80

75

95% 93.80%

80

80

92.5% 100% 40 80

78

80% 97.50%

80

78

87.50% 97.50%

80

80

80% 100% 检测数 80 合格数 68

合格率 85%

检测数

合格数 77

合格率 96.30%

检测数

合格数 80

合格率 100% 猪 瘟

猪 蓝 耳 病

猪口蹄疫O型 讨论

3.1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淮安市2011年秋季生猪猪瘟、口蹄疫O型、蓝耳病免疫情况良好,全市规模猪场猪瘟、口蹄疫O型和蓝耳病的免疫合格率分别达到91.9%、98.5%和93.5%;散养户猪瘟、口蹄疫O型和蓝耳病的免疫合格率分别达到86.8%、90.1%和88.8%。三种疫病的免疫合格率都达到85%以上,规模猪场的免疫合格率均大于散养户。3.2能够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跟当地畜牧兽医业务主管部门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近两年淮安对规模养殖场要求科学地程序免疫,严格按照江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动物防疫规范达标示范创建活动实施细则》实施防疫免疫。对散养户,要求村级防疫员实行“集中防疫,月月巡查”,各乡镇兽医站将防疫员组成防疫小分队,3人一组,每月集中10天时间,在本地逐村逐户巡查防疫,对新补栏和新生家畜及时免疫注射,避免个别防疫员单独行动时工作消极怠工,避免新增家畜漏免,对免疫到期的家畜及时强化免疫,力争“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漏量”,确保免疫合格达标。对规模场,实行自行免疫和规范监管。各规模场悬挂动物防疫责任牌,明确防疫监管人和防疫责任人,实行从疫苗领取到疫苗注射及档案填写的全程监管,并建立监管记录。

3.3 尽管各县区规模场三种疫病的免疫合格率都达到85%以上,散养户免疫合格率都达到80%以上,但互相之间还是有差距,三种疫病之间的免疫合格率也不平衡,说明我们的免疫工作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尊敬的读者,如果您申报职称,需要《发明专利证书》或《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请联系qq 908972841,手机***.可以为您提供帮助.3.4 部分单位部分疫病免疫抗体水平不理想,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3.4.1 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不当 基层防疫员有可能忽视疫苗保管温度,没有按照规定温度保管、携带疫苗,导致疫苗效价下降或失效。疫苗注射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如使用失真空的疫苗或过有效期疫苗,器械消毒不严,消毒用品使用不当等都会影响[1]疫苗免疫效果。

3.4.2 免疫程序不合理 部分散养户没有根据猪只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疫病流行规律,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部分小型规模场盲目套用别人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不

[1] [3]合理,免疫时机不当,导致免疫效果不佳。

3.4.3 药物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使用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避免使用抗菌药物。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或对动物抗体形成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效果。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严重影响病毒疫苗[1] [2]的免疫。

3.4.4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Ⅱ型、伪狂犬病、肺炎支原体感染、寄生虫等病原的广泛存在,侵袭、损害动物的体液或细胞免疫中枢器官,导致免疫机能障碍,使动物群体对疫苗接种的免疫应答反应性降低,出现免疫抑制现象[3]。

参考文献:

[1] 王美君.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其防制对策

[J].中国畜牧兽医, 2011,38(1): 217-219.[2] 梁运霞等.动物药理与毒理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201.[3] 唐伟.永州市散养猪猪瘟抗体监测分析及防控探讨

一例规模猪场蓝耳病抗体监测分析 篇3

关键词 规模猪场;蓝耳病;野毒;抗体消长规律;免疫程序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蓝耳病是严重危害养猪业健康的几种重要传染病之一,如何控制猪场蓝耳病已经成为猪场防疫的重中之重。我国养猪业的年存栏母猪和出栏商品猪数量虽然在稳步增长,但猪群的健康水平和单位母猪肉猪出栏贡献值却在下降;其中,传染病是导致猪群生产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1]。蓝耳病不仅直接危害猪群健康,引起母猪和种公猪繁殖障碍,导致猪群呼吸道疾病,诱发继发感染,且阴性带毒和亚临床感染直接导致猪群免疫水平低下,影响整个猪群的健康水平和增加猪群防疫难度[2]。

蓝耳病的防控一直是我国当前养猪业的热点和难点。2008年之前,蓝耳病对养猪业的危害还不是太大,关于其防控也能够达成基本的公司,通过免疫接种来减少蓝耳病对猪群的危害。但在2008年出现了高致病性蓝耳病后,蓝耳病病毒的变异及毒力的增强,蓝耳病在猪群中的高感染率,这些因素使我国蓝耳病的防控成为难点。鉴于蓝耳病病毒的变异性高的特定,国外对于蓝耳病的防控主要采取病毒净化的方式,是蓝耳病阳性猪场转为阴性猪场。但鉴于我国养猪密度大、养殖水平较低的现状,净化蓝耳病难度较大;为了减少蓝耳病对猪群的危害,进行免疫接种和病毒驯化是控制蓝耳病的主要方式[3]。

本文就一规模猪场在接种蓝耳病疫苗后,对其抗体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分析该猪场的蓝耳病免疫效果,评价蓝耳病的风险指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动物:猪场仔猪90头。试验材料:10 mL注射器1 500个、Ep管4 500个分别购置于赣州天健医疗器械公司;高速离心机(Eppendorf公司,德国);低温高速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无菌操作台(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微量移液器(德国BRAND公司);酶标仪(美国伯乐公司);蓝耳病抗体检测试剂盒(武汉科前)。

1.2 试验

1.2.1 试验猪免疫程序

试验仔猪的母猪蓝耳病免疫接种:2、6、10月第2周进行普免,颈部肌肉注射蓝耳病弱毒疫苗1 mL(武汉中博)。

试验仔猪蓝耳病免疫接种:仔猪出生后14 d进行一免,采取颈部肌肉注射蓝耳病弱毒疫苗0.5 mL(武汉中博);35 d进行二免,也是采取颈部肌肉注射蓝耳病弱毒疫苗0.5 mL(武汉中博)。

1.2.2 试验仔猪采血

试验猪的选择:分别在每栏猪群中随机挑选猪只,总计160头仔猪作为试验猪。

分别对试验仔猪在7、14、21、28、35、42、49、56日龄进行前腔静脉采血,每头猪5 mL血液,血液不加抗凝剂;血液3 000 r/min离心10 min,用移液枪析出血清,血清4 ℃保存。

血清蓝耳病抗体的检测:采取ELISA对血清中的蓝耳病抗体进行检测,通过其S/P值判断样本检测结果,以及结合某一阶段的抗体离散度进行判断分析。本试验采取ELISA法检测蓝耳病疫苗抗体水平[4]。

检测结果判断方法:S/P值<0.4,被检测样品判定为PRRSV抗体阴性;S/P值≥0.4,被检测样品判定为PRRSV抗体阳性。

2 结果与分析

从上表1中抗体水平、阳性率和离散度并结合抗体水平和离散度,可以看出:1)、7日龄、14日龄、29日龄至42日龄,不仅蓝耳抗体阳性率低,而且抗体水平参差不齐,说明该猪场蓝耳稳定性差,特别是35日龄,猪场发生蓝耳病的风险很大;2)21日龄、49日龄、56日龄抗体水平较好,猪场相对稳定;3)如果结合猪场7日龄进行蓝耳疫苗免疫来看,免疫效果不尽理想,虽然在免疫接种后短期抗体水平得到提升,但之后逐渐下降,是否存在蓝耳野毒感染导致猪群抗体水平效果不理想;但在49日龄后,抗体上升,猪场逐渐稳定,这可能是疫苗和野毒综合作用的结果。该猪场蓝耳在49日龄后相对稳定,说明免疫接种的效果值得肯定,但野毒感染仍然是一大问题。

3 结论与讨论

由于蓝耳病病毒在猪群中的广泛存在,危害猪群的蓝耳病病毒不仅包括强毒株,疫苗毒和野毒株也在对猪群中存在容易对猪群蓝耳病的稳定性存在威胁。本试验发现,该猪场的蓝耳病抗体消长规律可能受到蓝耳病野毒株的干扰,导致猪群接种疫苗后抗体水平不够理想,疫苗保护率较差。

猪群中蓝耳病野毒株的存在对疫苗免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野毒株能够刺激猪群产生一部分抗体,当猪群接种蓝耳病疫苗时,就可能出现野毒株抗体和疫苗毒发生中和反应,降低了疫苗的免疫效果;同时,持续存在的野毒株也会与疫苗产生的抗体发生中和反应,降低猪群抗体水平。

因此,猪群蓝耳病野毒株的存在对蓝耳病的免疫具有明显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在猪群明显存在野毒株感染的情况下,应该加大蓝耳病疫苗免疫接种的剂量。

参考文献

[1]梁皓仪.不同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效果—体效价分析[J].养猪,2008,9(4):5-7.

[2]霍冉.猪蓝耳病疫苗预防探讨[J].吉林畜牧兽医,2016,4(1):2-5.

[3]霍冉.蓝耳病疫苗使用时的注意事项[J].北方牧业,2012,3(23):1-2.

[4]杜喜忠,胡旭进,楼芳芳,等.猪瘟和蓝耳病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及疫苗免疫的干扰作用[J].浙江农业科学,2010(5):3-4.

仔猪猪瘟抗体跟踪监测与分析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被检血清

选取某规模化猪场的4头母猪和各个年龄段仔猪血清, 该猪场仔猪21日龄首免某生物制品厂的猪瘟脾淋疫苗, 肌肉注射免疫, 60日龄进行加强免疫, 肌肉注射, 130日龄进行第三次免疫至出栏;母猪产前25天进行猪瘟疫苗免疫。

1.2 检测试剂

IDEXX公司生产的猪瘟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

1.3 方法

按照猪瘟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结果判定:被检样品阻断率≥40%, 样品判为阳性;被检样品阻断率≤30%的, 样品判为阴性;样品阻断率介于30~40%之间的, 判为可疑。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产母猪的猪瘟抗体及初生仔猪的母源抗体情况

选取4头母猪及其所产仔猪进行猪瘟抗体检测。

由检测结果看出, 母猪产前25天进行猪瘟免疫, 母猪通过免疫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猪瘟抗体, 仔猪可以检测到不同程度的猪瘟抗体, 说明仔猪的母源抗体来自于吸吮母乳。母猪的猪瘟抗体阻断率越低, 仔猪的猪瘟抗体阻断率相应的较低, 说明仔猪的母源抗体与母猪的猪瘟抗体呈正相关。

2.2 对仔猪进行跟踪监测的情况

为了进行确定仔猪猪瘟抗体的消长规律, 本试验对这4窝仔猪进行了跟踪监测, 仔猪抗体跟踪监测结果见附图。

由4窝仔猪的猪瘟抗体跟踪监测数据来看, 4窝仔猪的猪瘟抗体自出生后至断奶前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 是由仔猪吸吮母乳获得母源抗体, 但母乳中的母源抗体的增长速度不如仔猪的生长速度快;仔猪第一次免疫时间为21天, 第一次免疫后猪的猪瘟抗体未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是由于仔猪体内存在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干扰所致;第二次免疫时间为60天, A、B、C、D四窝仔猪的猪瘟抗体在12~13周龄达到新的高度水平, 第二次免疫时四窝仔猪的猪瘟抗体在较低的水平, 此时免疫, 体内的猪瘟抗体对于疫苗的影响较低, 因此, 猪体可以通过免疫获得抗体;在第三次免疫后170日龄左右达到最高水平, 直至出栏一直维持高水平的猪瘟抗体, 是因为猪经过多次面议, 免疫记忆的功能使得猪体可以很快的获得高水平的、持久的猪瘟抗体。

3 讨论

猪瘟在我国属于一类动物疫病, 对养猪业造成极大的危害, OIE将其列为发生疫病后必须上报的疫病[1]。因此, 国家将其列为强制免疫的疫病。但是, 目前, 猪瘟的免疫比较混乱, 疫苗存在着脾淋苗、细胞苗, 免疫程序有超前免疫和正常免疫。超前免疫对于养殖员有很高的要求, 必须准确预算出仔猪的出生日期和时间, 尤其是夜晚出生的仔猪, 一旦在养殖员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生, 一旦吸吮母乳, 就会导致超前免疫的失败, 因此, 采取非超前免疫使仔猪获得确实的猪瘟抗体应该是广大养猪场切实可行的方法, 仔猪的首免日龄的恰当选择在猪瘟免疫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首免日龄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的是母源抗体的影响, 在仔猪体内存在高水平的母源抗体时进行免疫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 如何确定母源抗体何时衰减到保护期以下, 此时进行猪瘟免疫, 可以使仔猪获得较好免疫抗体。王波等报道猪瘟母源抗体的半衰期为6.8天, 仔猪的母源抗体通过哺乳可以获得, 第1天抗体水平达到最高, 20日龄抗体水平有明显下降, 30日龄时猪瘟抗体为24.5, 推算出首免日龄在33日龄以后。王长义[2]等研究发现仔猪7周龄后仍然可以检测到高水平的母源抗体。李明义[3]等研究发现, 仔猪母源抗体水平与母猪抗体水平呈正相关, 其首次免疫抗体增长幅度与母源抗体呈负相关, 但其抗体水平与免疫次数呈正相关[4]。

通过对产前母猪进行免疫, 使得母猪获得切实的猪瘟抗体, 仔猪出生后通过吸吮母乳可以获得猪瘟抗体, 可以保护仔猪免受猪瘟的威胁, 而且抗体水平与母猪的抗体水平呈正相关。母源抗体的存在对仔猪的首次免疫存在干扰, 免疫时间过早, 则会使得仔猪的母源抗体中和疫苗病毒, 使得抗体上升不明显, 达不到免疫应起的作用, 免疫时间过迟, 则会导致猪瘟空窗期的出现, 对于猪瘟的预防不利。因此, 如何选择首免时机对于猪瘟的免疫至关重要。本研究发现, 如果母猪产前一个月进行免疫, 母猪能够获得确实的抗体, 仔猪在21天免疫, 时间稍早, 可以推迟一周, 在28天左右进行免疫, 此时, 仔猪断奶一周, 母源抗体的影响已经不那么明显, 可以消除母源抗体的影响, 而且仔猪的母源抗体仍然可以保护仔猪免受猪瘟的威胁。

参考文献

[1]殷震.动物病毒学[M].刘景华.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652-664.

[2]王波, 陈静, 王敏, 等.仔猪猪瘟母源抗体消长规律[J].中国兽医学报, 2010, 30 (4) :453-455.

[3]王长义, 余功本.猪瘟母源抗体与初免抗体跟踪检测[J].畜禽业, 2010 (3) :6-7.

抗体监测 篇5

【关键词】健康人群;麻疹;风疹;乙肝;抗体

【中图分类号】R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50-01

为掌握博州地区健康人群麻疹、风疹及乙型肝炎抗体水平,对预防接种工作进行评价,2012年3月,在全州三个县市抽取健康人群167人进行血清抗体水平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博州3个县市健康人群,按0岁~2岁、3岁~5岁、6岁~8岁、9岁~l1岁、12岁~l4岁共5个年龄组进行抽样,共抽取167人,其中男性99人,女生68人。

采集静脉血3ml-5ml,分离血清待检。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进行检测,实验操作及结果判定严格按试剂说明书进行,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麻疹、风疹IgG抗体检测试剂盒使用北京贝尔;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试剂盒使用上海科华生物。

2 结果

2.1 健康人群免疫抗体水平

5个年龄组共检测167人,麻疹IgG抗体总阳性率为92.15%,风疹IgG抗体总阳性率为67.1%,乙肝表面抗体总阳性率为43.7%。其中男性96人,女性68人,性别之间麻疹IgG抗体、风疹IgG抗体和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免疫抗体水平

不同年龄组麻疹IgG抗体、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风疹IgG抗体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3 不同民族健康人群免疫抗体水平

不同民族麻疹IgG抗体、风疹IgG抗体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 值:0.00,3.50、1.26)。

2.4 不同地区健康人群免疫抗体水平

不同地区麻疹IgG抗体、风疹IgG抗体阳性率差别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率差别之间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人群免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通过监测,不但可以评价疫苗接种的效果,也为制定免疫规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1]。

调查显示:博州地区健康人群的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97.0%(162/167),明显高于国家麻疹抗体阳性率的评价指标(>85%) [2].这是因为博州地区近年来对适龄儿童进行了多次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使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风疹IgG抗体阳性率为67.07%(112/167),年齡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大年龄组阳性率偏高,有部分儿童未产生有效保护性抗体,特别是低年龄段儿童,风疹抗体阳转率较低,应及时进行风疹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从而降低发病率[3]。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能有效阻断乙肝的传播。我国从2002年起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本次调查显示,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率为43.71%(73/167),地区之间博乐市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率偏高,温泉县偏低,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应该有针对性的及时选择补种和加强免疫,提高疫苗的有效性[4]。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8—155.

[2] 李永福,李旭梅,杨秀梅 通海县20 1 0年健康人群麻疹、乙脑及乙肝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 卫生软科学第25卷第7期2011年7月.

[3] 王燕杨延波 梅河口市风疹免疫效果调查与分析 青岛医药卫生2010年第42卷第4期.

鸡群抗体监测的重要性 篇6

1 抗体监测意义

1.1 免疫效果监测

一般弱毒苗接种后2周左右,灭活苗免疫后3~4周检测抗体,可以得知接种效果。

1.2 免疫时机确定

根据抗体的下降情况,可以及时再次接种疫苗,不盲目凭经验进行加强免疫,这是防止免疫失败、确保免疫效果的必要条件。

1.3 诊断疾病

根据抗体水平高低及抗体均匀度诊断某些疾病。

2 抗体检测的监测点

从1日龄测定母源抗体开始,定期采样监测,早期每隔1~2周监测1次,以后随日龄增大每3~4周测定1次,采样时,应注意具有足够的数量和一定代表性,一般万只以上鸡群按0.5%采样,小型鸡群按1%采样。采样时应从鸡群的多个位置抓鸡,采集病、弱鸡只应单独标明,便于结果分析。

对于蛋鸡和种鸡的抗体监测应注意以下几个监测点:(1)育雏期的健康监控,(2)产蛋前的健康评估,(3)产蛋中后期关键时期的监控。

3 鸡群新城疫抗体监测

3.1 育雏期新城疫(ND)的抗体检测

育雏期一般做1~3次ND免疫,选择35~50日龄进行抗体检测,若抗体不理想可以补加一次新城疫油苗免疫。

值得注意的是,种鸡在35d之前缺乏足够的保护力,通过生物安全措施,保证鸡群不感染野外强毒是关键。

3.2 育成期新城疫(ND)的抗体检测

21d的ND“活+死”疫苗免疫,产生的免疫保护力可维持到10周左右。7~8周的ND“活+死”免疫,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再加上后面每5~7周的ND+IB活苗免疫,可保证育成期不会因为感染ND强毒而死鸡。因此育成期是ND防制的“安全期”。

3.3 产蛋期ND的预防与控制

产蛋期ND的预防与控制应注意,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病原侵入鸡舍;良好的饲养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应激;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相对合理的免疫程序。高发地区需要做如下免疫:25周左右可以做ND油苗肌注,同时做La Sota或HB1或Clone 30饮水免疫。以后每间隔5~6周,ND或ND+IB弱毒活苗喷雾或饮水。

在最易发病周龄的前2周可加免一次ND弱毒活苗,如30~31周时发生ND的机率最高,在28周时增加一次ND弱毒苗免疫。

3.4 小结

通过ND-HI抗体监测,鸡群在4周龄前免疫往往不能得到较高抗体,5周后免疫,7~10周龄产生较高、均匀整齐一致的抗体,通过几次油苗免疫后.健康鸡群可得到8Log2~12Log2滴度的抗体,分布在3~4个滴度,平均抗体水平在9log2±0.5。如抗体超过13以上,鸡群有可能感染了野毒。低于4log2鸡群不足以抵抗野毒的侵袭。

4 流感抗体的免疫监测

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及H9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是影响鸡群的重要疫病,需要重点监控。

4.1 正确评价流感疫苗的作用

由于禽流感仅仅用灭活苗免疫,因此鸡群只有获得高水平的抗体才能得到保护。不死鸡需要达到的抗体水平:H5N1Re-4+Re-5 HI效价均>6log2, H9HI效价均>6log2;产蛋不下降需要达到的抗体水平:H5N1Re-4+Re-5, H9HI效价均>8~9log2。

4.2 流感抗体监测时机

开产前至少做三次Re-4+Re-5联苗及H9单苗,这是必须进行的基本免疫,但应加强监测,尤其是在50日龄到开产前及免疫注射前后,30~32周时进行监测是必要的。通常在32周之后,要补免一次。最好在监测基础上,将此次注射放在36周进行,可有效的避开产蛋高峰期的应激反应。

H5-Re-4+Re-5免疫后通常15~30日龄HI滴度较低,最好在28天能达到3~5log2, 50日龄应达到5~6log2,开产前应达到6~8log2。

5 总结

鸡新城疫抗体监测和免疫调查 篇7

1 材料与方法

随机采集了本市33个规模养鸡场、14个散养鸡场和农贸市场15个活鸡销售户的鸡血样1384份, 检测鸡新城疫免疫抗体, 对免疫抗体不合格的养鸡场进行针对性调查。鸡新城疫HA和HI抗体检测方法采用新城疫诊断技术 (GB/T16550-2008) 所推荐的步骤[4]。本研究以HI效价≥5log2判定为免疫合格, 并计算免疫合格率, 检测最高HI效价为10log2, 高于此效价按10log2计算平均HI效价。

2 结果

2.1 不同来源鸡群免疫合格率

检测1384份鸡血清, 总体免疫合格率为55.4%, 平均HI效价为4.70log2。按规模、散养和市场分类统计, 散养鸡血清检测178份, 免疫合格率为41.6%, 平均HI效价为3.87log2;规模鸡血清检测1025份, 免疫合格率为55.7%, 平均HI效价为4.791log2;市场鸡血清检测181份, 免疫合格率为67.4%, 平均HI效价为4.97log2。结果表明, 不同来源鸡群免疫合格率:市场>规模>散养。

2.2 不同月份鸡群免疫合格率

各月份 (2月、5月、8月、10月) 市场和散养鸡群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在57~70%和34.8~53.3%, 2月、5月、8月规模鸡群免疫抗体合格率在64.5~68.3%, 10月规模鸡群免疫抗体合格率最低为26.4%。

2.3 免疫不合格场户

按群体免疫合格率达到70%为免疫合格场, 结果规模、散养和市场新城疫免疫不合格场分别占被抽样场数的52%、79%和67%, 其中免疫合格率为零的场点HI效价基本维持在2log2~4log2之间。

2.4 免疫不合格场点调查

经调查, 各场未发现明显的新城疫临床病症, 免疫不合格和免疫零场点的规模场户普遍实施了雏鸡的新城疫免疫工作, 鸡群的免疫次数大都在2次, 饮水免疫为主, 能做到免疫时不用自来水稀释疫苗、免疫前后不用抗生素和消毒药等疫苗使用注意事项。很多规模鸡场建在房前屋后、村道旁边, 场内防疫设施简陋, 鸡舍仿建蔬菜钢管大棚, 没有围墙, 没有消毒池, 有的虽然设立了消毒池, 但池内常年干涸不投放消毒药。采样时间距离末次免疫最短不足2周, 最长7个月。免疫不合格和免疫零场点的散户, 有的未实施免疫, 有的在采样前5~7月曾免疫一次, 多在购进之前。

3 分析

检测结果发现, 被采样鸡群的日龄在一年以内, 根据来源比较, 鸡群免疫抗体合格率以市场最高 (67.4%) , 其次为规模场 (55.7%) , 散养户最低 (41.6%) 。究其原因:一是农村散养户除了个别因免疫日龄较小导致免疫保护期较短又没有及时强化免疫外, 大部分对鸡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有限, 重治疗轻预防的思想, 也不懂免疫接种或怕麻烦不进行接种, 为了随时可以食用鸡肉只进行小鸡免疫接种, 导致鸡群出现免疫漏洞。二是很多规模户专注于新城疫疫苗、免疫时间、免疫剂量、接种途径和次数的选择上, 忽略了饲养管理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在疫苗免疫前后没有给鸡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导致鸡群免疫抗体水平参差不齐, 群体免疫保护期较短, 有的饲养户存在侥幸心理。三是采样时机的选择问题上, 未考虑疫苗免疫后的时间, 采样是完全随机的, 采样鸡群不一定出现免疫抗体较高水平。四是市场采集的样本来源于省内市外的规模饲养场, 有正规的产地检疫证明, 故免疫合格率相对高一些。

4 防控建议

4.1 加强散养户免疫工作

利用政府部门组织禽流感集中防疫的机会, 加强对散养户宣传和引导, 普及新城疫免疫知识, 提高免疫密度。散户可以按照疫苗说明书对雏鸡进行滴鼻、饮水免疫, 或者依靠周边的规模户和村兽医对成年鸡进行注射免疫。有条件的地方, 将新城疫纳入政府强制免疫, 开展集中防疫。

4.2 提高规模户免疫水平

4.2.1 不断提高鸡群新城疫免疫到位率

新城疫在兽医临床上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主要靠疫苗免疫接种来预防本病的发生。鉴于影响鸡新城疫免疫失败的因素诸多[5,6], 规模户应努力提高新城疫补免的准确到位率, 注重免疫程序的科学合理性, 尽量做到免疫率、准确率及操作到位率100%。

4.2.2 改善鸡场防疫条件

养鸡户应该结合本场实际, 养殖场门口应设立消毒池, 圈舍周围使用隔离网, 禁止各鸡舍用具相互串用, 每次鸡舍腾空后要彻底清洗消毒并空置一段时间后再进新鸡苗。

4.2.3 减少免疫应激

免疫时要注意避开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密度过大、长途运输、转群或连续免疫等情况, 避免发生应激叠加。不健康的鸡群不进行免疫或推迟免疫。

从改善鸡场防疫条件, 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入手, 减少免疫失败, 提高免疫抗体水平。

4.2.4 加强饲养管理

饲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 保证干净饮水, 保持鸡舍适宜温度和良好通风, 控制合理饲养密度。对鸡鸭鹅猪等要分开饲养, 不可混群饲养, 尽量避免野禽与家禽、饲料和水源的接触, 购买健康的雏鸡, 坚持全进全出。经常性开展卫生消毒, 选择两种以上消毒液交替使用, 常规一周一次, 异常情况增加消毒次数。严格控制人员进出和物品流动, 定期灭蝇灭鼠。

4.2.5 控制鸡场环境污染

鸡群的健康状况与环境因素密不可分。既要防止鸡场本身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造成公害, 又要控制和减少环境中污染因素对鸡场造成危害。鸡场的选址布局应远离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 鸡舍设计符合防疫要求。平时注意及时清扫鸡粪并堆积发酵处理, 对病死的、死因不明的鸡无害化处理, 防止疫病扩散。

4.3 加强抗体监测

免疫接种是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方法, 疫病监测是及时掌握动物疫病免疫状况、抗体效价及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的最直接有效手段。由于市场采样复杂性和随机性较强, 故市场监管和持续监测不能松懈。对养殖场应定期进行免疫效果监测和分析, 根据HI抗体的均匀度及平均滴度确定是否需要强化免疫, 为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供科学的依据。

摘要:疫病监测是及时掌握动物疫病免疫状况、抗体效价及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的有效手段。随机采集平湖市部分养鸡场和交易市场鸡血样1384份, 采用HI试验检测新城疫抗体, 并进行免疫不合格场点调查。结果显示, 鸡新城疫总体免疫合格率为55.4%, 不同来源的鸡群新城疫免疫合格率:市场>规模>散养, 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控建议。

关键词:鸡,新城疫,抗体检测,分析

参考文献

[1]黄文聪.鸡新城疫的流行特点及其治疗[J].兽医导刊, 2015 (18) :135.

[2]王占林.鸡新城疫的流行特点及防治[J].现代畜牧兽医, 2008 (7) :32-33.

[3]刘华雷, 王志亮.新城疫的流行历史与现状[J].中国动物检疫, 2015, 32 (6) :1-4.

[4]农业部.GB/T 16550-2008新城疫诊断技术[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5]程旗开.鸡新城疫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防控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0 (15) :25-26.

规模猪场猪瘟病原及抗体监测分析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与组织样品

样品采集时间为2014年5~12月, 血清共计1 613份,其中经产母猪血清样品899份,后备母猪422份,公猪292份。组织样品85份。采集于我省部分规模化猪场。

1.2 采样方法

样品采用随机采样方法,分别采集公猪、经产母猪、后备母猪的血液,分离血清,于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兽医兽药实验室检测。根据猪场的生产实际,公猪全采,母猪临产前15天不采血。

1.3 检测试剂盒

猪瘟抗体的测定采用IDEXX的ELISA试剂盒,批号为:99- 43220 D191/C945。

1.4 ELISA 操作方法

ELISA操作方法以及结果判定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试验成立条件: 只有阴性对照的平均OD450大于0.50,阳性对照的阴断率大于50%,该检测结果才能有效。若试验不成立,有可能是实验操作失误造成,应重读说明书,再操作一次。被检样本的阻断率大于或等于40%,该样本就可以判定为阳性( 有CSFV抗体存在) ;被检样本的阻断率小于或等于30%, 该样本就可以判定为阴性 ( 无抗CSFV抗体存在) ; 被检样本的阻断率在30%~40%之间,就应在数日后再对该动物进行重测;重测结果仍为可疑,就应用血清中和实验方法鉴定。

1.5 病原检测方法

猪瘟病原 检测采取 两步法RT- PCR技术 ,引物扩增 片段长度508bp, 上游引物CSFVF:5'- GCTCCTGGTTGGTAACCTCGG- 3' , 位于基因组 的5 076~5 096位 ; 下游引物CSFVR : 5'TGATGCTGTCACACAGGTGAA- 3' , 位于基因 组的5 584~5 564位。疫苗 作为阳性 对照能扩 增出1条约508 bp的特异性 条带 ,而阴性对 照是空白 , CSFV病料若也 扩增出约508 bp的特异性条 带 , 则判定为 结果阳性 ; 空白或是 其他长度的 条带 ,则为阴性 。

2 检测结果

2.1 猪瘟病原的检测结果

共对我省21个规模猪场采集的85份病料进行了猪瘟的病原检测,其中6个猪场共9份病料中猪瘟核酸阳性( RT- PCR方法) ,阳性场中5个猪场为中小型猪场,1个为种猪场。猪场的猪瘟阳性检出率为28.6%,病料的猪瘟阳性检出率为10.6%。

2.2 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共对我省9个规模猪场采集的1 613份血清进行了猪瘟的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经产母猪猪瘟抗体阳性率82%,合格率64%;后备母猪猪瘟抗体阳性率80%, 合格率60%; 公猪猪瘟 抗体阳性 率93%,合格率86%( 表1) 。

3 结果分析

3.1从猪瘟的病原的检测结果来看 :2014年21个规模猪场 猪瘟核酸 阳性猪场 的检出率 为28.6%( 6/21) ,病料的猪瘟检出率为10.6%( 9/85) ,较2013年11个规模猪场猪瘟核酸阳性猪场的检出率为36%, 病料的猪瘟检出率为23%,2014年规模猪场的猪瘟发病数有了一定的下降。

3.2 从猪瘟抗体水平监测来看: 自全面实施猪瘟强制免疫以来,我省规模猪场的猪瘟抗体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目前,我省规模猪场的猪瘟抗体水平维持在:经产母猪群的猪瘟抗体阳性率在67%以上,平均阳性率在82%,合格率在50%以上,平均合格率在64%;后备母猪群的猪瘟抗体阳性率在42%以上,平均阳性率在80%,合格率在19%以上,平均合格率在60%;公猪群的猪瘟抗体阳性率在57%以上,平均阳性率在93%,合格率在40%以上,平均合格率在86%。

4 讨论

4.1 猪瘟免疫效果效果不佳的原因

我省规模猪场普遍存在猪瘟抗体水平偏低,整齐度不好的现象。引起猪瘟免疫效果不好的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要根据各个猪场的实际进行分析,主要问题存在于:一是猪群自身的健康状况不佳,对免疫应答的反应不强,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经产老母猪或自身感染病毒影响免疫应答的猪,这部分猪最好采用猪瘟监测及逐步淘汰的方法来改善整个生产母猪群健康状况。二是免疫的时机不对,主要是针对仔猪免疫后效果不佳,这个问题要借助猪瘟抗体水平的系统全面的检测和跟踪来确定各个猪场的免疫时间,减少母源抗体对仔猪免疫的干扰,制订猪场个性化的免疫计划。三是免疫操作不当, 这个问题在管理不规范的猪场时有发生,所以要针对关键环节进行关键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四是猪场的过度药物保健,部分药物对免疫应答的影响已经被业界证实,过度或不适宜的药物保健会对免疫应答产生负面影响,在注射疫苗前后,要对保健药物进行选择或不用药。

4.2 提高预防意识

浅谈动物疫病防疫与免疫抗体监测 篇9

1 动物疫病的防疫

1.1 动物疫病防治应遵循“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

动物疫病控制的主要方法就是利用免疫学原理对畜禽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免疫接种, 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 使易感动物转为不易感动物, 尤其是在病毒性疾病的防制中, 因此, 制定出符合本场的防疫程序是防止本场传染性疾病的最有效办法。对经常发生畜禽传染病的地区, 平时要有针对性地给健康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接种前应检查和了解被接种畜禽的健康状况、年龄大小、饲养管理条件等。体质健壮、饲养管理条件好的畜禽接种疫苗后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反之体弱、有病、饲养管理条件差的畜禽接种疫苗后不但产生的免疫力差, 而且有时会引起免疫反应。一般弱毒活菌苗接种前后不能使用抗菌药物, 包括在饲料与饮水中禁用。弱毒疫苗 (病毒苗) 接种前后不得使用抗病毒药物。接种期间和接种后要注意观查被免疫畜禽群体的反应。

1.2 严格按照防疫程序、免疫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疫苗

选择疫苗时要注意仔细查看清楚各种参数及使用注意事项, 兽用疫苗在使用过程中, 应根据不同畜禽疫苗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乳胶苗 (液体苗) 在2~8℃保存, 冻干苗在-15℃以下的冷冻保存。运输和保存中应避免强光、曝晒、高温。注射时针头要消毒, 最好每注射一头 (只) 畜禽换1个针头, 用过的疫苗瓶、器具、稀释后剩余的疫苗等污染物必须消毒处理。稀释后的疫苗要充分摇匀并在最短时间内用完, 不超过2h, 否则会降低疫苗效价。若是饮水免疫, 一般饮水时间夏季应控制在1h内, 冬季在1~2h内, 时间过长会使效价丢失造成免疫失败。

2 动物免疫抗体监测的重要意义

2.1 动物的免疫抗体监测是控制动物疫情发生关键性工作

通过免疫抗体监测得到的数据, 进行分析评估, 提前预知畜禽的机体免疫状况, 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指导动物疫病防疫, 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 养殖户就可以依据监测到的结果制定出适合本场的免疫防治计划, 适时防治, 可以防止疫病发生, 提高成活率, 降低饲养成本, 减少损失。但在实际饲养管理过程一些人对抗体监测的认识不足, 有的养殖专业技术人员错误的认为只要将疫苗打进动物体内就万事大吉;还有的养殖户拒绝抗体监测, 错误地认为采样会伤害动物, 影响动物的生长等。

2.2 动物的免疫抗体监测能及时阻断境外动物传染病的侵入

随着国际间交流日益增多, 动物产品和活体动物贸易更加频繁, 大量引进境外畜禽种源, 动物疫病随着人员、物资、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入境, 一些我国原来没有的动物传染性疾病相继侵入, 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在引进前做好各项动物疫病的抗体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判断确定被引进动物是否健康, 再行决定引进措施就能严格控制和阻断境外畜禽传染病的侵入。2.3开展免疫抗体监测能有效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人畜共患病不仅严重威胁着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身体健康。适时做好动物疫病的抗体监测, 能及时了解疫情动向, 提高安全防治和自我防护能力, 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扑灭, 有效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 建议监测方案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试验、琼脂扩散 (AGP) 试验、血凝集试验 (HI、HA、平板凝集等) 、病原学诊断 (PCR) 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细菌培养及生化毒素检验等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对畜禽的各种传染性疾病 (如对新城疫、禽流

玉凤镇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兰娇 (广西田阳县水产畜牧兽医局渔牧技术推广站533600)

中图分类号:S851.6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1733 (2010) 03-0059-02

动物防疫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性工作, 是预防、控制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的有效手段。三年多来, 笔者通过在田阳县玉凤镇的防疫工作实践, 发现当前玉凤镇动物防疫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以确保玉凤镇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1玉凤镇的基本情况

玉凤镇位于田阳县县境北部, 与巴马县、田东县、右江区交界, 辖17个行政村, 144个自然屯, 202个村民小组。全镇面积583平方公里, 农民居住零星分散, 以种植甘蔗为主要产业。畜禽养殖都是分散小规模经营。到目前为止, 只有2个养鸡规模场, 存栏生猪100头、羊100只以上的场为零, 全镇人口3.6万。年末大牲畜存栏9761头, 其中牛存栏1867头, 生猪存栏7545头, 山羊存栏2285只, 家禽存栏5.8万羽。

2动物防疫基本情况

2.1现有的防疫技术力量玉凤镇水产畜牧兽医站现有技术人员4人, 村动物疫病防治员17人, 其中站内助理畜牧兽医师职称1人, 技术员职称3人, 村防治员中中专毕业3人, 高中毕业6人, 初中毕业8人。

2.2动物防疫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近几年来, 由于各种新疫病的出现, 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和肉食品的安全。国家加大对动物疫病的防控力度, 原来的春秋两防只对猪瘟和牛五号病进行免疫, 现在除了猪瘟、牛五号

感、猪瘟、五号病、布病、牛结核、猪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等) 进行检验、监测、诊断、疫情预报, 在畜禽疫病的防治方面能为广大养殖专业户提供方便快捷、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3.1引种前的监测引种前要对一些传染性疾病进行严格的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决定是否引进, 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引进。引进后不要马上就将引进来的动物与原来的动物合群, 隔离观察1~2个月, 在隔离期间的第7、14、21、28d分别做好抗体监测, 也可多做几次, 确定无误后方可合群。避免引种不甚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例如:禽类的禽流感、新城疫、白痢等;猪的猪瘟、蓝耳病、口蹄疫等;奶牛羊的布病、牛结核等。

外还增加了猪五号、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羊五号、羊痘、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禽流感、鸡新城疫。在曾经发生过牛出败的地方还免疫牛出败。

3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玉凤镇范围广、村屯分散、防难度大

玉凤镇地处山区, 沿二级公路的村屯仅有10个, 虽然每个屯都通路, 但有些村屯离镇上几十公里, 有的村屯还有放牧牛猪的习惯, 且数量多、范围广、战线长。交通不便, 防疫工作难度大。

3.2 防疫队伍力量薄弱, 专业技术水平不高

虽然水产畜牧兽医站内有4名技术人员和17名村防治员, 但绝大部分防治员没有兽医技术知识, 都是刚从社会上选聘, 经过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培训进兽医队伍的。他们刚接触兽医方面的工作, 不会向群众宣传防疫知识, 按群众意图施防, 防疫过程中还存在剂量不准、疫苗存放不当、消毒不严、疫苗注射器等都放在疫苗箱里面, 把疫苗箱当百宝箱来使用等问题, 有的不按规程操作, 只注射猪瘟或注射五号病疫苗, 漏防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都给有效的控制动物疫情留下隐患。

3.3 部分群众对免疫工作配合不够

有的群众还受“轻防重治”传统思想的影响, 平时所养的畜禽没病就不愿打预防。有的群众错误的认为畜禽打过一两种疫苗后就万事大吉, 一旦有病, 就片面地认为防疫针没有效, 打不

3.2平时的抗体监测除做好春秋两季监测外, 还要做好经常性抗体效价监测, 建议在使用疫苗3个星期后做1次抗体监测, 主要观察免疫后的抗体滴度是否整齐, 抗体效价是否符合要求, 做到心中有数, 适时补防。疫苗的保护时间是有限的, 一般在4~6个月, 也有较长的, 但是, 为了安全起见, 建议在免疫后的4~5个月再监测1次抗体, 根据监测结果制定下次免疫计划。

抗体监测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多级抽样的方法抽取3491名荆州区1~15岁儿童分为4个年龄组, 其中<1~1.5岁儿童197例 (男101、女96) 、1.5~4岁1050例 (男510、女540) 、4~7岁1178例 (男581、597) 、7~15岁1066例 (男601、女465) 。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对每个抽中对象认真进行疫苗接种率调查, 疫苗接种史判定以接种证为准, 无证以接种卡为准, 无证无卡视为无免疫史;通过查看预防接种证首页查看性别、出生体质量、出生医院、户籍、所属乡镇。

1.2.2 免疫程序完成判定

我国儿童免疫程序规定8龄初免, 18~24月龄复种, 可用单价疫苗, 复种可用MMR或含麻疹抗原的MM或MR[1]。凡未完成适龄程序中剂次的视为未完成接种。

1.2.3 检验方法

所有检测对象均采集末梢血20μL, 分离血清置于-20e条件下保存待查。用武汉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免疫检测试剂盒检测麻疹IgG抗体,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血清1∶100稀释后与之反应, 单孔定量, 单位为IU/L。判断标准为≥200IU/L为阳性, <200IU/L为阴性。试验同时设空白、阴性和阳性对照。

1.3 统计方法

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儿童麻疹疫苗接种情况

本次共调查1~15岁儿童3491人, 无免疫空白, 麻疹疫苗接种率达98.91%。各年龄组接种率依次为99.49%、96.19%、97.45;99.53%, 各年龄组间接种率差异有显著性 (χ2=31.08, P<0.001) 。见表1。

注:不同年龄麻疹疫苗接种情况比较 (χ2=31.08, P<0.001)

2.2 不同年龄儿童麻疹抗体水平

在采集的3491份标本中, 麻疹Ig G抗体阳性3121人份, 阳性率89.401%, 不同年龄段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χ2=30.54, P<0.001) , 不同年龄组之间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36%、93.43%、88.54%、86.21%;其中>7岁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最低。见表2。

注:不同年龄组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比较 (χ2=30.54, P<0.001)

2.3 不同性别、出生时体质量、出生医院儿童麻疹抗体水平

抗体情况按性别比、按出生时体质量及出生医院比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本次研究表明, 荆州区麻疹免疫力89.40%达到免疫成功的指标[2];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消除麻疹队列人群免疫力>95%的指标[3], 且几个年龄组均未达到。小年龄组抗体水平不高可能与初免有关, 但4~7岁儿童阳性率仅为88.54, >7岁的麻疹抗体阳性率更低86.21%, 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3], 且与接种率并不相符, 根据接种次数与免疫力正相关的理论, 这可能是与接种质量有关, 而影响接种质量因素包括冷链系统、疫苗本身质量、麻疹多人份疫苗剂量不准、接种技术 (如酒精消毒未干及接种过深) 等。为按期实现国家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标, 须认真落实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 适时开展麻疹强化免疫, 且避免用多人份疫苗, 同时加强疫苗冷链系统及疫苗接种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摘要:目的 了解2012年荆州区麻疹疫苗免疫状况, 为制定免疫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多级抽样的方法, 调查荆州区城区和所属8个乡镇1~1.5、1.5~4、4~7、7~15岁儿童共3491人,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测定血清麻疹IgG抗体。结果 在采集的3491份血样中阳性例数3121例, 阳性率89.40%, 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36%、93.43%、88.54%、86.21%, 各年龄组间阳转率差异显著 (P<0.001) 。不同性别、出生体质量、出生医院、户籍、乡镇间抗体水平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荆州区1~15岁儿童麻疹IgG抗体阳性率89.40%, 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消除麻疹队列人群免疫力>95%的指标, 且接种率与抗体阳性率不相符, 说明存在接种质量问题。为按期实现国家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标, 须认真落实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接种, 适时开展麻疹强化免疫, 且避免用多人份疫苗, 同时加强疫苗冷链系统及疫苗接种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关键词:麻疹,抗体,分析

参考文献

[1]迮文远, 陈海平, 宋继萍, 等.感染性疾病的免疫预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91-100.

[2]夏宪照, 罗会明.实用预防接种服务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01.

[3]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办事处.消除麻疹现场指南[S].2004.

上一篇:受众商品论下一篇:多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