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变化(共7篇)
抗体变化 篇1
猪瘟不仅自身造成的危害大, 而且许多其他疾病最后都是以并发或继发猪瘟的形式而导致猪只大量死亡。如今猪场尽管都已普遍实行了猪瘟免疫, 但效果有时并不理想, 该病仍频繁发生, 尤其是仔猪的一个主要死因。本研究的宗旨, 就是针对刚分娩的母猪及其所产的仔猪 (从1日龄到25日龄) , 定期采集血清进行IHA试验, 探索出母仔猪之间猪瘟抗体的关系, 以及仔猪出生后直到断奶前的猪瘟抗体递减规律, 以便于科学的安排仔猪猪瘟防疫。通过对济源市6家试验猪场共计38个监测单元的猪只 (每个监测单元包含8头试验仔猪) , 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猪瘟抗体血清学监测, 分析其抗体变化规律, 以制定哺乳仔猪合理的免疫日期。
1 材料和方法
在河南济源市, 筛选6个存栏3 000头以上的猪场, 每场选出5只临产母猪用作试验, 这些母猪均于配种前防疫过猪瘟脾淋苗, 2头份/只。在母猪分娩后, 立即采集母猪血样, 3 mL/只, 同时于进食初乳前采集尚未进行超前免疫的1日龄仔猪血样, 1 mL/只, 每窝采集固定的10只 (作好标记) 作为一组, 用于试验;以后每隔6 d对仔猪采血1次, 直至其25日龄初免猪瘟疫苗前最后一次采集血样。所采集的血样置于37℃恒温箱1~2 h后, 析出血清, 未充分析出血清的再置入转速为3 000转/min的离心机中离心10 min, 直至血清充分析出。最后于每组选出8只析出血清量最多的用于试验, 使用兰州兽医研究所提供的猪瘟IHA诊断试剂, 进行猪瘟抗体检测。
2结果
对1 230份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后, 统计每场各次的平均值, 见表1。
3 分析与讨论
A、B、C、D、E、F个猪场试验母猪分娩时的猪瘟抗体水平差异较大, 这些母猪所生仔猪的母源抗体相应地差异也较大, 但是母猪与其所生仔猪的猪瘟抗体水平呈正相关的关系, 其比值大约在3.06~4.07之间。之后, 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 其猪瘟抗体则逐渐下降, 7日龄时的抗体分别为1日龄时的59.01%, 37.78%, 46.32%, 8.33%, 52.4%, 29.34%, 13日龄时相当于7日龄时的45.54%, 58.52%, 54.09%, 55.14%, 48.55%, 51%, 19日龄时相当于13日龄时的57.40%, 39.91%、45.28%, 57.12%, 45.85%, 56.13%, 25日龄时相当于19日龄时的53.09%, 62.36%, 51.70%, 48.48%, 50.98%, 61.25%, 平均每隔6 d, 抗体水平下降一半左右, 至仔猪25日龄时, 6个猪场的平均抗体滴度已分别降为10.3, 18.44, 29.43, 8.60, 14.9, 24.86, 其中A场、D场和E场均低于抗体保护的临界值16, 处于免疫保护的空白期, 猪场选择若此时给仔猪断奶, 遇到猪瘟病原的侵袭时, 仔猪机体的抵抗力低, 就会造成感染而大批死亡, 这也许是不少猪场断奶仔猪伤亡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 建议未进行超前免疫的猪场一定要在仔猪断奶前即20~25日龄时进行猪瘟免疫, 抗体水平低的可适当提前, 抗体水平高的可相应推迟, 如此, 当仔猪断奶时其免疫抗体就可以达到有效的保护水平, 显著减少仔猪猪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猪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最好在防疫前检测一下, 再根据抗体水平合理安排免疫日期。
参考文献
[1]殷震, 刘景华.动物病毒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2]Barbara E Strawjeffery J Zimmerman, Syilvie D Allaire, 等.猪病学 (第九版)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423-445.
[3]叶玮.规模化猪场猪瘟、口蹄疫抗体水平监测和免疫效果分析.福建畜牧兽医, 2007 (7) :31.
[4]蔡宝祥.动物传染病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5]李金海.同时注射口蹄疫和猪瘟疫苗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四川畜牧兽医, 2008 (5) :24.
抗体变化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主要试验仪器
酶标仪:TECAN Sunrise 2酶标仪;洗板机:美国宝特Elx50自动洗板机;恒温培养箱:哈尔滨市东明医疗仪器厂生产。
1.1.2 试剂
蓝耳病抗体检测试剂盒均有北京天之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1.3 样品
对我镇采集的猪血清进行抽检, 通过抗体检测, 测定免疫抗体效价。
1.1.4 疫苗
由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药剂厂生产的高致病性蓝耳病冻干苗。
1.2 试验方法
1.2.1 加样
添加阳性对照50μL到酶标板A1、B1孔;添加阴性对照50μL到酶标板C1、D1孔;取经稀释液200倍稀释的待测血清样品50μL到酶标板内;轻轻震荡均匀后, 贴上封板膜置于37℃中孵育1h。
1.2.2 添加酶标二抗
洗板3次, 每孔添加50μL酶标二抗, 震荡混匀后, 贴上封板膜置于37℃中孵育1h。
1.2.3 添加底物溶液
洗板3次, 每孔添加底物溶液50μL, 轻摇2s, 将酶标板置于黑暗条件下21℃作用10min。
1.2.4 显色
每孔添加50μL终止液, 混匀。30min内在450nm波长下读数。
1.3 判断标准
为确保试验有效, 阴性对照的平均吸光度应该小于0.3, 阳性对照的平均值和阴性对照的平均值之差大于0.15。
1.3.1 S/P值的计算
(待检样品的平均值-阴性对照的平均值) / (阳性对照的平均值-阴性对照的平均值) =S/P
1.3.2 判定标准
2 试验结果
3 小结
3.1本试验采用的进口ELISA试剂盒, 具有灵敏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良好等特点, 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真实地反映出猪蓝耳抗体水平的高低。
3.2通过本试验检测结果可以知道我镇各养殖户都进行了猪蓝耳病的免疫, 免疫效果总体良好, 平均合格率达到了72%。但是免疫效果参差不齐, 大的规模场免疫效价和合格率均明显高于一般养殖场户, 合格率达到76.47%, 说明疫苗可以有效的预防本病的发生, 但是一般养殖户和散养户的合格率仅为69.7%, 说明免疫次数或程序存在一定问题。
抗体变化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100例为观察组, 年龄24~59 (39.4±15.6) 岁, 病程 (6.9±4.8) 年, 其中SLE 22例, 类风湿性疾病24例, 干燥综合征 (SS) 15例, 混合型结缔组织病 (MCTD) 20例, 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11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5例, 系统性硬化病 (SSc) 3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 年龄24~59 (39.6±15.4) 岁, 患者无自身免疫性疾病, 无脏器功能衰竭表现, 无心脑血管疾病。2组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人员均知情且同意参与调查, 本次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学会审批。
1.2 方法
抽取所有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3~5ml, 放置30min后在3500r/min条件下离心, 时间为8min, 离心半径为10cm。而后将样本放置在-20℃的环境中保存。采用间接免疫发光法对抗核抗体 (ANA) 进行检测, 用磷酸盐缓冲液以1∶100的比例稀释血清和荧光标记物, 将其添加到样本上, 确保载玻片上的滴液能够与生物薄片完全接触, 将其放置在室温下培育, 时间为30min, 而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3]。而后采用欧蒙印迹法进行检测, 采用欧蒙公司提供的试剂盒对各类抗体进行检测, 操作方式严格遵照说明书进行。当显色剂显色后, 若出现黑色标志线, 则视为监测结果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ANA、抗n PNP、抗Sm、抗SCL-70、抗SS-A、抗SS-B、抗PM-SCL、抗PCNA、抗核小体、抗组蛋白、抗核糖体P蛋白的阳性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ANA、抗核抗体谱检测均存在不同的阳性结果, 对照组患者ANA、抗核抗体谱检测阳性率均为0, 且SLE患者ANA阳性率为95.5%高于其他疾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患者疾病发生的过程中, T细胞会参与到细胞的免疫活动中, 而B细胞活化也会产生体液免疫, 导致多种抗体出现[4,5,6,7]。多种抗体会加重疾病的复杂性, 因此, 寻找与患者疾病诊断相关的血清指标学是非常有必要的[8,9,10]。抗核抗体谱能够对血清中存在的多种抗体谱进行检测,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本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ANA、抗核抗体谱检测均存在不同的阳性结果, 对照组患者ANA、抗核抗体谱检测阳性率均为0。SLE患者ANA阳性率高于其他疾病。证明了抗核抗体谱能够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诊断。虽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多存在抗核抗体谱阳性表现, 但SLE患者免疫调剂能力明显低下, 且细胞在凋亡的过程中无法完全吞噬染色质断裂过程中释放的核酸, 进而产生了多种抗核抗体谱, 导致其检测结果高于其他疾病。在其他研究中发现[11,12], 抗ds 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与早期红斑狼疮肾炎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我院并未对此点进行调查, 因此还需要加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注:与SLE亚组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综上所述, 抗核抗体谱能够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诊断, 且能够进行鉴别诊断,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抗核抗体谱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的变化特点。方法 抽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 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 比较2组患者抗核抗体 (ANA) 、抗核抗体谱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ANA、抗核抗体谱检测均存在不同的阳性结果, 对照组患者ANA、抗核抗体谱检测阳性率均为0, 且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患者ANA阳性率为95.5%高于其他疾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ANA能够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辅助诊断, 但其特异性并不高, 仅能够作为疾病筛选试验, 但抗核抗体谱能够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辅助诊断。
抗体变化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11年5月,韶关市妇幼保健院对就诊的860例RSA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BA进行了测定,其中820例患者BA呈阴性,本研究以此820例B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5~37岁,平均(31.6±3.8)岁;流产次数最少3次,最多7次,平均4.2次;流产天数最短48d,最长126 d,平均(69.5±4.2)d。所有患者染色体检测均正常,其配偶精液检查各项参数正常。排除下列标准:宫腔粘连;子宫先天畸形;甲状腺功能异常;合并生殖道感染以及抗核抗体与抗心磷脂抗体异常者。所有患者及其配偶以及健康第三者都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 治疗方法
1.2.1 淋巴细胞免疫治疗
对820例RA阴性患者采取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淋巴细胞应首选患者配偶,均排除梅毒螺旋体、艾滋病及肝炎病毒后方视为合格。如患者配偶有任一项不合格者,即视为不合格,并重新应用健康第三者的淋巴细胞进行治疗。健康第三者可由患者自愿选择,经血清检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螺旋体检测均为阴性且无血缘关系的健康男性血源提供者。所有BA患者均自愿接受治疗。
无菌抽取供者外周血30 m L,用适量肝素抗凝,无菌操作下分离淋巴细胞,将淋巴细胞制成浓度为(40~70)×106/m L的悬液,一次性注射器抽取3 m L淋巴细胞悬液,均在患者前臂分6~8个点皮下注射,30 min后观察注射局部有无反应,若注射局部出现红肿、水泡等不良反应,可采取冷敷、抗感染及抗过敏等对症治疗。每隔3周皮下注射1次,3次为1疗程,治疗结束后隔2周复查BA。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避孕,若复查BA呈阳性应尽快在6个月内考虑受孕;若复查BA仍为阴性者可建议患者自愿选择与本人无血缘关系的健康第三者男性提取淋巴细胞,第2次采取主动免疫治疗,仍为每3周1次,3次为1个疗程,隔2周后再复查。当确诊患者再次怀孕后,应当继续采取1个疗程的淋巴细胞免疫维持治疗,疗法同前,直到孕16~20周。指导患者妊娠后避免劳累,注意休息,妊娠早期不宜性生活,保持精神愉快,观察妊娠早期反应。
1.2.2 BA检测
820例RSA患者在采取免疫治疗前后均进行BA检测。抽取患者外周血2 m L,无菌操作下常规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进行测定,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 妊娠成功判断标准
孕龄>5个月,B超检查胎儿无异常或分娩成活婴儿为妊娠成功。同时观察主动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3.0软件包处理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主动免疫治疗前后BA变化
860例RSA患者主动免疫治疗前仅有40例患者BA阳性,阳性率仅有4.65%(40/860);820例BA阴性RSA患者在接受主动免疫治疗1个疗程后,BA阳性率为75.24%(617/820),其余仍为阴性的203例患者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2个疗程后复查BA阳性率为86.59%(710/82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2.2 再次妊娠成功率
820例BA患者经免疫治疗后,803例获得再次妊娠,包括2例宫外孕,8例孕龄不足5个月其妊娠结局未清者,确认再次妊娠者749例,不足5个月流产44例,再次妊娠成功率为94.13%(705/749),均为单胎,其中BA阳性者再次妊娠成功率为95.23%(698/733),BA阴性者再次妊娠成功率为43.75%(7/16),BA阳性者再次妊娠成功率显著高于阴性者(P<0.01)。见表1。
2.3 不良反应
参与主动免疫治疗的820例BA阴性患者无一例发生皮疹、过敏反应以及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无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无一例新生儿有出生畸形及血小板减少症。
3 讨论
妊娠的过程类似于半同种移植[4],母体妊娠的正常维持,一方面依靠母体自身的正常免疫反应,另一方面还需要其他免疫调节作用的配合,如BA这种特异性抗体的封闭效应。BA既能通过与母体的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相结合[5],使其细胞毒性作用受到封闭,从而阻止其对胚胎父系抗原的杀伤,又能通过与胚胎细胞上的抗原相结合,从而发挥阻断母体淋巴细胞至胚胎细胞的通路,保护胚胎滋养细胞或胎儿遭受免疫排斥[6]。此外,母体还能产生抗BA的特异性抗体,在母胎发生免疫应答后,与其中有害的免疫细胞及有关因子发生阻断作用,从而有助于维持妊娠的继续[7]。BA从妊娠早期开始产生,到3个月内浓度最高,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直至分娩时浓度又升高,BA浓度可随着妊娠次数的增加而相应递增。RSA患者体内缺乏BA,致使母体对胚胎的保护作用弱于对胚胎的免疫损伤作用,胚胎最终因得不到保护遭受排斥而发生流产[8]。
很多研究认为,RSA的发生与母体缺乏BA有关,患者流产次数越多,其体内就越有可能缺乏BA[9]。使用患者配偶或健康无血缘关系的第三者淋巴细胞进行主动免疫治疗多有报道[10],该治疗方法主要是利用配偶或健康第三者淋巴细胞注射给患者后,刺激患者免疫耐受机制,诱导其体内产生BA,从而发挥阻断胚胎父系抗原被母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杀伤的作用,使胚胎受到保护并顺利发育,而且由于反复刺激患者的免疫耐受,其免疫记忆提高,有助于再次妊娠成功。
笔者对820例BA阴性的RSA患者实施3次为1个疗程的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后,1个疗程后BA阳性率为75.24%,2个疗程后BA阳性率为86.59%,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820例BA患者经免疫治疗后,803例获得再次妊娠,除去宫外孕、孕龄不足5个月妊娠结局未清及流产者外,再次妊娠成功率为94.13%,与国外报道结果接近[11]。同时,研究发现,主动免疫治疗并未对母婴产生不良反应,本研究未出现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生长畸形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未发生母体传染病及皮疹等过敏反应,说明主动免疫治疗对母婴有较高的安全性。研究还表明,BA阳性者再次妊娠成功率为95.23%,BA阴性者再次妊娠成功率为43.75%,BA阳性者再次妊娠成功率显著高于阴性者(P<0.01),表明经过主动免疫治疗后,母体BA增加,免疫耐受形成,有助于保护胎儿,因此显著提高了妊娠再次成功率。这个结果证实了RSA发病机制与免疫机制有关的观点,也进一步证实了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RSA患者的有效性。此外,经主动免疫治疗后BA仍阴性者也有43.75%再次妊娠成功的可能,表明主动免疫治疗诱发了患者的免疫机制,增强了患者的封闭效应[12],但是如继续妊娠,发生再次流产的几率仍然较高,表明免疫治疗前后BA的变化可预后再次妊娠的结局。因此笔者认为,对于RSA患者再次妊娠前进行BA检测,并对阴性者进行主动免疫治疗,对指导再次妊娠并提高再次妊娠成功率非常重要。
抗体变化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处理
1日龄健康海兰褐蛋鸡, 购于泰安东岳种禽有限公司。对100只1日龄海兰褐蛋鸡只进行新城疫Ⅳ系活疫苗的免疫, 不进行任何禽流感和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免疫。在相同的环境下, 试验采用同种饲料进行饲喂和相同防疫程序进行免疫预防, 疫苗按照生产厂家的建议剂量进行注射。每隔10 d随机选取12只鸡采血 (30日龄前采用心脏采血的方法;30日龄后采用翅静脉采血) 直至120日龄, 并进行血清分离, 用HI法检测鸡只的抗体水平, 根据平均值绘制抗体消减曲线。免疫程序见表1。
1.2 试剂及疫苗
新城疫血凝抑制试验抗原、禽流感H9亚型血凝抑制试验抗原, 中国农业科学院提供;禽流感病毒H5亚型 (Re-4株和Re-5株) 血凝抑制试验抗原, 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生产;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 (La Sota株+H120株) 、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 管炎二联活疫苗 (La Sota株+H52株) , 购于杨凌绿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传染性法氏囊冻干苗, 购于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4/91活疫苗, 购于荷兰英特威动物保健品公司;鸡新城疫低毒力活疫苗, 购于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1.3 抗体水平的检测
参照《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936—2003, 采用血凝 (HA) 与血凝抑制 (HI) 试验进行ND、AI抗体水平的检测。
2 结果 (见表2、图1) 与分析
新城疫抗体的变化曲线呈“V”形, 最低点在1 lb, 70日龄抗体水平达到4 lb, 70~120日龄新城疫抗体在4.5 lb以上。H9亚型疫苗的抗体变化曲线呈“U”形, 随着日龄的增长, 抗体水平在逐渐下降, 24日龄母源抗体降到0, 并一直持续到50日龄, 50日龄左右抗体快速上升, 54日龄抗体效价达到4 lb, 此后 (54~120日龄) 抗体水平在5 lb左右波动;H5母源抗体不断下降, 在23日龄降至最低点 (0) 并持续 20 d, 在53日龄时抗体开始上升, 但幅度有限, 在0~1 lb之间波动。
3 讨论
鸡群在只进行新城疫活疫苗的免疫 (新支二联苗的免疫+65日龄的新城疫Ⅳ系饮水) , 不进行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的前提下, 抗体的变化呈“V”形, 最低为1 lb。前期新支二联苗的免疫并没有使新城疫抗体水平明显上升, 一直在1~4 lb之间波动, 这可能与雏鸡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应激较大 (如雏鸡10 d前要断喙、接种多种疫苗) 等因素有关;65日龄的新城疫Ⅳ系饮水后抗体快速上升, 且HI抗体效价峰值比首免有所提高, 在免疫后的第15天出现抗体峰值, 接近7 lb, 此后70~120日龄新城疫HI抗体效价趋于集中。但是鸡群常规免疫程序 (新城疫Ⅳ系饮水+新城疫油苗) 免疫后, 抗体水平可达到10 lb以上, 且抗体效价维持时间长。这可能因为鸡只经滴鼻、饮水免疫后, 活疫苗刺激其呼吸道、消化道黏膜, 主要产生分泌型IgA, 发挥局部黏膜免疫作用, 并可调节和促进体液免疫的产生。灭活疫苗经注射免疫后, 在动物体内主要产生IgG, 其不仅含量高, 而且持续时间长。因此在疾病的预防控制中, 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同时免疫, 建立黏膜免疫与体液免疫双重屏障, 可保护鸡群免受病毒的侵袭[2]。
本试验中H9抗体的升高甚为奇怪, 整个试验过程中鸡群正常, 没有任何异常变化, 抗体的升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鸡群在不进行任何H5亚型疫苗免疫的情况下, H5母源抗体不断下降, 在23日龄降至最低点 (0) , 并持续20 d左右, 53日龄抗体开始上升, 但幅度有限, Re-4株产生的抗体在1 lb左右波动, Re-5株产生的抗体在0.5 lb左右波动。总体来看, 在没有油苗免疫干扰的前提下, 整个过程H5Re-4抗体略高于H5Re-5, 这一点符合常规免疫情况下Re-4和Re-5抗体的变化规律。总体来说, 无论油苗免疫与否鸡只都会形成禽流感H5亚型抗体, 而且Re-4抗体约比Re-5高0.5~1个抗体效价。
纵向来看, 在新城疫、禽流感母源抗体的比较中, ND疫苗产生的抗体最高, 其次为禽流感H9亚型疫苗, 最低为禽流感H5亚型疫苗, 且H5亚型Re-4株产生的抗体高于Re-5株产生的抗体, 这一点符合种鸡群的抗体变化规律[3]。同时10~50日龄恰恰是母源抗体逐渐消失、自身抗体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 所以此时的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卡尔尼克B W.禽病学[M].10版.高福, 苏敬良, 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691-726.
[2]宋阳, 何昭阳.新城疫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联合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动物保健, 2008 (8) :67-68.
抗体变化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血清抗HEV-Ig M阳性者54 人,平均年龄(41.25±11.10)岁,男女人数比为40∶14,进行随访观察。观察对象均为2011 年3 月—2013 年3 月在北京铁路局天津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预防性健康检查的从业人员。同时按照年龄、性别、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一一对应的原则,选取抗HEV-Ig M阴性者54 人作为对照,平均年龄(44.11±12.53)岁,男女人数比为42∶12。所有观察对象经调查均排除现症肝炎及相关疾病史。进行随访观察时部分病例有遗失,初检时抗HEV-Ig M阳性者有54 例,24 个月后追踪到的病例有36 例。
1.2 方法
1.2.1调查
调查方式为面谈,经过统一培训,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家庭地址等)、工作单位、肝炎病史、肝炎病史时间、是否接触过肝炎患者及肝炎流行区等。对54 名抗HEV-Ig M阳性者进行跟踪观察,观察时刻为初检时、初检后1、2、3、6、12、15、18 及24 个月后。
1.2.2实验室检查
对于每个研究对象在进行调查的同时采集5 ml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标本中的抗HEV-Ig M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对抗HEV-Ig M阳性者进行跟踪观察。对初检时、初检后1、2、3、6、12、15、18 及24 个月后的ALT、抗HEV-Ig M和Ig G及粪便HEV RNA水平进行检测。
粪便标本用Trizol法提取HEV RNA:将50~100mg粪便标本加入1.5 ml离心管中,加入1 ml Trizol裂解液,盖紧管盖,激烈振荡15 s,室温静置5 min,4 ℃12 000 g离心10 min;取1ml上清置于新的1.5 ml离心管中,加入200 μl氯仿,仪器振荡混匀15 s,静置3 min;4 ℃ 12 000 g离心10 min,吸取上层液体,转入新1.5 ml离心管。加入等体积异丙醇,颠倒混匀室温静置10 min,12 000 g离心10 min,弃去上清;加入1 ml75%乙醇,颠倒洗涤,7 500 g离心5 min,弃去上清,倒置于吸水纸上,弃尽液体,加入30 μl DEPC-H2O溶解RNA。以二乙基焦磷酰酶(DEPC-H2O)作为阴性对照品,使用荧光PCR试剂盒进行HEV 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FQ -PCR), 结合Taqman技术,对HEV的特异性RNA核酸片段进行荧光PCR检测。
1.3试剂及仪器
1.3.1试剂
抗HEV-Ig M和抗HEV-Ig G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方法,试剂盒由北京万泰生物有限公司提供;ALT试剂盒(IFCC推荐修正法)由上海执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HEV核算测定试剂盒(荧光PCR法)由上海之江生物科技公司提供;所有试剂均有外部质控保证。
1.3.2仪器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使用SUNRISE酶标仪:由瑞士TECAN公司提供。生化指标检测使用日立HITACHI 702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日立公司提供ABI 7000 多色荧光PCR仪。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0 对分组状况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进行录入,经核对无误后用SPSS 18.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抗HEV-Ig M阳性组和阴性组ALT水平、ALT异常率及抗HEV-Ig G阳性率的比较
两组人群血清中ALT和抗HEV-Ig G异常率和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抗HEV-Ig M阳性者血清中ALT、抗HEV-Ig M和Ig G及粪便中HEV RNA动态检测结果
对54 例抗HEV -Ig M阳性者进行随访观察,对初检时、初检后1、2、3、6、12、15、18 及24 个月后几个时间点的血清中ALT、抗HEV-Ig M和Ig G及粪便HEV RNA进行了检测,计算其阳性率,结果见表2。经统计计算,ALT异常率在不同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3,P>0.05),抗HEV-Ig M阳性率、抗HEV-Ig G阳性率在初检后90 d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5;34.14;P<0.01),粪便HEV RNA阳性率在不同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1,P>0.05)。
3 讨论
3.1 HEV感染状况
抗HEV-Ig M代表HEV的新近感染。本研究显示,54 名血清中抗HEV-Ig M阳性者,ALT水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中抗HEV-Ig M阳性组ALT轻微升高者有5 人,异常率为9.26%,与阴性对照组(16.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证明辖区内绝大多数HEV新近感染者没有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符合亚临床感染的定义。亚临床感染,又称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出现或仅出现轻微组织损伤的情况,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现明显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仅在血清学检测出病原的特异性抗体时才被发觉。相关报道证实,从业人群中大量存在此类亚临床感染者,其肝功能指标与特异性血清学检查结果并不一致[5]。此外从本研究数据发现,抗HEV-Ig G和抗HEV-Ig M阳性率不并行,有超过半数的抗HEVIg M阳性者抗HEV-Ig G阴性。相关文献对急性戊肝研究发现,HEV感染后抗HEV-Ig G阳转时间比抗HEV-Ig M晚,这种时间差可以造成抗HEV-Ig G与抗HEV-Ig M的不一致[6]。本研究支持这种推断,同时结果证实亚临床感染者和急性发病者有着相同的血清学表现。本文数据显示,抗HEV-Ig M阴性组抗HEV-Ig G阳性率可达31.48%,与抗HEV-Ig M阳性组46.29%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证明辖区内健康人群中大量存在戊肝既往感染者,如果单纯以抗HEV-Ig G来诊断HEV感染状况缺乏特异性,必须结合抗HEV-Ig M进行分析。
注:HEV—戊型肝炎病毒;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注:HEV—戊型肝炎病毒;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3.2人群中HEV感染相关指标异常率的动态变化
有关HEV感染后机体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目前主要从急性戊肝感染者及动物实验获得。资料显示,戊肝潜伏期约为2~9 周,一般在第4 周开始出现转氨酶升高的临床症状,在第6 周即可恢复正常。此时(潜伏期末和急性感染初期)传染性最强,粪便中HEV RNA含量最高。HEV引发抗体反应的确切时间尚不清楚,统计显示,感染后2~4 周就可以检测出特异性抗体,包括抗HEV-Ig M和抗HEV-Ig G。急性戊肝抗HEV-Ig M出现要稍早于ALT,其峰值出现时间基本与ALT峰值一致。抗HEV-Ig G稍晚于抗HEV-Ig M出现阳转[6]。对急性戊肝患者随访观察发现,在发病后1~8 周时(感染后4~11周) 抗HEV-Ig M阳性率达到峰值,可达80%以上;抗HEV-Ig G最迟在发病后8 周内(感染后11 周)全部阳转[7]。粪便HEV RNA在血液中HEV RNA被清除后仍有2 周的排毒期,排毒时间从感染后第7 天可持续到第50 天以后[8]。
关于戊肝亚临床感染者相关指标动态变化的研究较少,究其原因,由于亚临床感染者缺乏明显表现,临床分期难以界定,无法划分出明确的感染时间,起病时间和排毒时间。因此,不易从指标本身的水平入手进行调查分析。本研究选择戊肝感染相关指标在人群中的异常率,以初检时间作为起点进行观察,统计后发现,其结果基本与急性戊肝的病程一致。由于绝大多数亚临床感染者ALT活力并不升高,所以其异常率在随访的不同时间段内没有显著差异。从仅有的几例ALT活力轻微升高患者的时程表现来看,ALT异常率与抗HEV-Ig M阳性率的变化基本一致,但持续时间要短,在初检后90 d内全部转为正常。其中有1 例随访发现初检12 月后ALT活力又有升高,原因为影响ALT的因素很多,尚不能证实与HEV有关。抗HEV-Ig M和抗HEV-Ig G为戊肝的特异性抗体,统计分析显示,二者的阳性率在不同时程内变化有显著意义。与急性戊肝的动态变化相比,亚临床感染者抗HEV-Ig M持续时间要长,有4 例抗HEV-Ig M持续阳性达2 年以上。不排除试剂盒中特异性吸附造成的假阳性可能,因为相关报道指出,万泰公司生产的试剂盒采用的是获专利的E2蛋白作为构象型抗原,与Genelabs、科华等其他试剂厂家以为基因型1 型HEV结构区内ORF2 和ORF3 重组蛋白或合成肽作为抗原差异较大[9]。但有证据证实,戊肝有慢性化的可能[10]。从统计结果上可见,初检以及初检后3 个月内抗HEV-Ig M和抗HEV-Ig G阳性率变化最为显著。在此时间段内,HEV新近感染者有半数以上抗HEV-Ig M转阴,而抗HEV-Ig G有90%以上阳转,同时这一时段内粪便中能检测到HEV RNA。与急性戊肝的动态变化的报道基本一致,证明初检90 d内是亚临床感染者血清相关抗体变化最显著的时期,也是诊断戊肝的关键时期。
3.3目前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防控建议
临床诊断戊肝依据WS 301-2008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将戊型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戊肝无黄疸型、急性戊肝黄疸型、戊肝急性肝衰竭、戊肝亚急性肝衰竭4 种类型,诊断原则明确说明要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因为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4]。然而,亚临床感染者由于缺乏明显的症状,临床分型和分期难以把握,完全参照《标准》诊断戊肝并不实用。近年来,各地都出台了本地区范围内的操作标准,但基本都比照《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以ALT作为筛查首选指标,ALT异常者再作甲肝抗体和戊肝抗体检查[11]。本研究显示,亚临床感染者粪便标本中能够提取出HEV RNA,证明HEV亚临床感染者具有携带病毒的能力,并且能够成为病毒的传播者,而且绝大多数(90%以上)没有肝功能损伤症状(ALT处于正常范围),即使ALT有异常也处于低程度增高,缺乏临床意义。如果以肝损伤的生化指标作为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筛查手段,无形中会漏检大量亚临床感染者。且造成ALT升高的因素有很多,如以ALT作为首选筛查指标,势必会增大劳动成本。从本研究结果上看,以抗HEV-Ig M和抗HEV-Ig G作为筛查首选指标,更具有特异性。且此两项指标时间变化差异显著,比较适宜实际操作。必要时结合粪便中HEV RNA检测及血清生化指标,可以有效杜绝亚临床感染者漏检的可能。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S].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S/OL].(1987-04-01).http://www.foodmate.net//aw/shipin/163032.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S/OL].(1996-07-09).http://www.gov.cn/fwxx/bw/wsb/content_417703.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301-2008[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5]周勃.天津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辖区内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的血清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2,3,28(6):729-733.
[6]徐鸿绪,刘敏,沈振宇,等.套式逆转录PCR检测戊型肝炎病毒RNA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8):3951-3956.
[7]戎广亚,孙杰,周继文,等.戊型肝炎病人血清抗-HEV Ig G与Ig M和HEV RNA的动态变化[J].病毒学报,1998,14(3):268-271.
[8]付红伟,朱永红,庄辉,等.我国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1,11(1):67-70.
[9]林长缨,林晖,温雯,等.国产抗-HEV Ig G ELISA试剂盒阳性临界值讨论[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6):496-499.
[10]KAMAR N,ABRAVANEL F,SELVES J,et al.Influence of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on the natural history of genotype 3 hepatitis-E virus infection after organ transplantation[J].Transplantation,2010,89(3):353-360.
抗体变化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经临床判断为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孕妇90例(高危组),临床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30例(糖尿病组),正常健康孕妇40例(对照组)。高危组孕妇经临床高危因素判断,主要指标包括肥胖、年龄、家族糖尿病史、反复霉菌性阴道炎、流产史、胎儿畸形及宫内死亡史等。90例高危组孕妇年龄(30.5±4.2)岁,孕周(27.3±4.4)周;妊娠糖尿病组30例孕妇均经口服糖耐量实验诊断,年龄(29.5±4.0)岁,孕周(26.8±4.8)周;对照组均为健康孕妇,年龄(28.8±4.3)岁,孕周(26.5±5.2)周。三组孕妇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孕妇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空腹采集静脉血液检测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4(甲状腺素)、FT4(游离甲状腺素)、TSH(促甲状腺素)、TG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PO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其中,甲状腺抗体检测采用罗氏E17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T3、T4、FT3、FT4、TSH检测采用贝克曼DXI800微粒子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步骤完全按操作说明规范进行。其中抗体阳性标准为TGAb≥115 IU/ml,TPOAb≥34 IU/ml。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情况比较
糖尿病组及高危组孕妇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3.47,*P<0.05;χ2=12.19,#P<0.05
2.2 三组甲状腺功能指标比较
三组孕妇T3、T4、FT3、TSH无明显差异,但糖尿病组及高危组孕妇FT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t=4.29,*P<0.05;t=3.17,#P<0.05
2.3 相关家族史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关系
高危组及糖尿病组孕妇120例中,同时有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孕妇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或仅有一种家族史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A为无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家族史,B为有糖尿病或甲状腺疾病家族史,C为有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家族史;与A、B项比较,χ2=19.71、17.96,*P<0.05;与A、B项比较,χ2=18.23、16.34,#P<0.05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孕妇发生糖耐受异常,可能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死胎、羊水过多、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孕妇感染等,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其发病与妊娠期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水平增高加之孕妇本身胰岛功能储备不足有关。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有:(1)肥胖,怀孕前体重指数在24以上应提高警惕。(2)年龄在30岁以上,尤其是35岁以上的孕妇。(3)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4)妊娠期反复发生霉菌性阴道炎。(5)以前怀孕时出现过不明原因的反复自然流产、胎儿宫内死亡、胎儿畸形等情况。(6)曾患妊娠期糖尿病者[3,4]。
甲状腺激素是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激素,妊娠期甲状腺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儿发育,妊娠期甲亢控制不良可导致流产、早产、先兆子痫、胎盘早剥等发生率增加,早产儿、胎儿宫内生长迟缓、足月小样儿等的危险性提高;此外母体的TSAb可以通过胎盘刺激胎儿的甲状腺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甲亢[5,6]。妊娠期母体甲减与妊娠高血压、胎盘剥离、自发性流产、胎儿窘迫、早产以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有关,有文献报道亚临床甲减可导致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受损,尤其是胎儿脑发育的第一个阶段[7]。
对于妊娠期糖尿病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有文献报道糖尿病孕妇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病率均高于健康孕妇[8],此外自身抗体可反映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与习惯性流产、甲减等有直接关系,因此甲状腺抗体阳性是预测甲减、流产等的重要指标[9],本文糖尿病组及高危组孕妇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20.0%、18.8%)明显高于对照组(7.5%),与文献报道一致,提示本组妊娠糖尿病及高危孕妇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及妊娠意外的危险性较高,应注意防范。有学者研究发现妊娠中TSH基本正常时,血清FT4含量与糖耐量受损程度相关,随着受损程度加重,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出现糖代谢紊乱,进而影响甲状腺素的分泌[10],本文糖尿病组及高危组孕妇FT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能与糖尿病及高危孕妇糖耐量受损有关。家族史是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本组妊娠糖尿病及高危组孕妇中,同时有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家族史者,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50.0%、45.5%)明显高于仅有一种家族史(22.2%、16.7%)或无家族史者(13.3%、8.2%),提示有该两种疾病家族史的孕妇发生甲状腺免疫性疾病的危险性极高,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因此,在对糖尿病高危因素进行筛查的同时要注意甲状腺疾病背景,并及时进行抗体检测,以保证孕期安全。
参考文献
[1]周玲,杜建新,刘彦君.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妊娠结局的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报,2005,26(23):F0003.
[2]卢昆林,曹清,叶琳.妊娠糖尿病对母婴影响的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15(6):60,124.
[3]陈莉.41例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38-39.
[4]吕晓娟,陈丹青.肥胖与妊娠期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分册,2010,29(2):96-98.
[5]李欣,刘晓军.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1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9,30(12):42.
[6]连小兰,白耀,徐蕴华,等.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对其新生儿先天畸形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8):511-515.
[7]Mitchell ML,Klein RZ.The sequelae of untreat edmaternal hypothy-roidism[J].Eur J Endocrinol,2004,151(13):U45-U48.
[8]Vestgaard M,Nielsen LR,Rasmussen AK,et al.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 in pregnant women with type 1 diabetes:impact on thyroidfunction,metabolic control and pregnancy outcome[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08,87(12):1336-1342.
[9]张莉亚,刘文军.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治[J].实用全科医学,2007,5(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