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抗体(共8篇)
肝炎抗体 篇1
为了解育龄妇女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抗-HBs) 状况, 对860例育龄妇女采用采用DR6608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其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育龄妇女均为2012年1~12月在玉林市妇幼保健院妇保、围保就诊接受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妇女。
1.2 乙肝表面抗体检测仪器及试剂
达安DR6608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微孔板洗板机、自动振荡器,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乙肝表面抗体检测试剂盒。
1.3 乙肝表面抗体检测方法
采用DR6608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乙肝表面抗体, 表面抗体阳性结果判断:>10.00为阳性结果。
2结果
860例育龄妇女接受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 表面抗体检测检测阳性608例, 阳性率为70.70%;表面抗体检测检测阴性252例, 阴性率为29.30%。
3讨论
本调查表明, 育龄妇女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检测, 阴性率为29.30%, 阳性率为70.70%。根据纪峰等[1]报道, 检测山东省育龄期妇女1524人,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为40.35%。根据许翠平等[2]报道, 2010年北京市育龄期职业妇女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携带率显著高于流动人口中从事家庭及体力服务行业的同龄女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率逐渐降低。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可以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 在体内与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 可以把病毒清除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明人体机体已产生特异的免疫力, 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特异的免疫力, 或者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者好转的重要指标。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阴性表示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没有特异的免疫力。机体产生对乙型肝炎病毒特异的免疫力表面抗体是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刺激下才能产生, 人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来源主要来源于注射乙肝疫苗, 或自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以前者为主。目前使用的乙肝疫苗是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把构成含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信息的重组质粒植入酵母, 让酵母在繁殖过程中根据植入的表面抗原基因信息产生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经破碎酵母菌体释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经纯化、灭活、加氢氧化铝后制成。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3], 当表面抗原进入人体后, 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 B淋巴细胞分泌出一种特异的表面抗体免疫球蛋白G。注射乙肝疫苗后产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效果, 根据周贤雅等[4]报道, 416名新生儿按0, 1, 6程序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1个月采用胶体金诊断试剂检测血液中的HBV血清学标志物,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为92.30%。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随儿童年龄增高而降低[5]。当低到一定的程度, 人体就无对乙型肝炎病毒特异疫力。本调查表明, 育龄妇女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检测, 阴性率为29.30%, 这部分人群应乙肝疫苗以提高表面抗体水平, 全面提高妇女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力, 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纪峰, 张丽, 颜丙玉, 等.2006年山东省育龄期妇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 2010, 16 (9) :781-783.
[2]许翠平, 潘丽.育龄妇女236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携带状况分析及乙型肝炎预防措施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10) :3044-3046.
[3]黎秋波, 秦小莲, 赵璐, 等.2011年我院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状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4 (31) :95-96.
[4]周贤雅, 刘演艮, 苏海燕, 等.广州市416例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08, 15 (11) :8-9.
[5]林小碧, 王小梅, 留佩宁, 等.3022例儿童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2, 14 (7) :536-538.
肝炎抗体 篇2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5-0639-01
中图分类号:R 512.6+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76
1.病例介绍
患者,女,39岁,因“发现左乳肿物伴乳头溢液6月余”于2008年12月9日入院行乳腺肿物切除,病理提示浸润性导管癌,遂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于2009年1月8日、1月31日、2月21日、3月14日行TAC(吡柔比星140 mg、紫杉醇300 mg)方案化疗4个疗程,4次化疗前后测肝功能均正常。患者第4次化疗结束后逐渐出现乏力、食欲下降、厌油、尿黄,测肝功能:TB 20.6 μmol/l;ALT 1015 U/L;AST 681 U/L。患者16年前曾于体检时发现乙肝病毒感染,监测肝功能正常。术前查HBsAg、PreS1阴性。肝功能异常后复查HBVM(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仍提示HBsAb、HBeAb、HBcAb阳性,余阴性;HBVDNA 2.77E3 IU/ml。查甲肝、丙肝、戊肝、丁肝、庚肝、巨细胞病毒、EB病毒抗体均阴性。予护肝、降酶治疗,并加用拉米夫定抑制病毒复制,患者症状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2.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及细胞毒性药物化疗期间或结束后常出现HBV的再激活,轻者表现为无症状的自限性肝炎,重者出现急性肝衰竭而死亡。故临床上对于因其他疾病而接受化疗、免疫抑制剂(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HBsAg阳性患者,即使其HBVDNA阴性和ALT正常,均建议治疗前1周开始服用核苷类似物预防性治疗。以往我们认为“乙肝三抗体阳性”、HBVDNA阴性的人,体内不存在乙肝病毒复制,对肝脏无损伤,不需要治疗。但本例患者在进行化疗后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导致肝脏受损,提示我们要重新认识“乙肝三抗体阳性”。笔者认为,持续的“乙肝三抗体阳性”形成的机制主要有:①乙肝病毒S区基因突变,HBsAg突变株再感染,这种自然发生S区基因突变株可以引起免疫逃逸,使病情持续;②乙肝病毒X区基因突变,从而抑制X蛋白的转录活性及对病毒增强因子和启动因子作用,影响HBsAg的表达;③在血清HBsAg转化后肝细胞内仍可能存在HBVDNA持续低水平复制,HBsAg呈低水平表达,而用常规办法难以检出;④由于HBsAb主要清除细胞外的病毒颗粒,而细胞内的病毒颗粒则需要靠特异性细胞免疫完成,部分病人的细胞免疫始终处于较低水平;⑤C区的变异与HBcAb持续阳性有关。张春蕾等[1]对16例HBsAg阴性患者行肝脏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免疫组化阳性者6例。因此,此类患者化疗前可行肝脏穿刺病理检查,了解肝细胞内是否有病毒表达,对于免疫组化阳性者应在化疗前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法行肝穿刺者,化疗过程中及化疗后应定期检查肝功能、HBVM、HBVDNA,如HBVDNA滴度上升,应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避免发生肝损伤。
参考文献
[1]张春蕾,吴新鹏.HBsAg阴性的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1,12(6):367.
(收稿日期:2009-08-30 修回日期:2009-10-03)
肝炎抗体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患者105例,根据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两组:(1)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42例(AIH组),男19例,女23例,患者年龄19~57岁,疾病的诊断符合美国肝脏病学会2002年发表的肝病临床诊断建议;(2)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3例(HBV组),男28例,女35例,患者年龄17~58岁,HBV疾病的诊断标准符合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诊断方案标准。另外,收集58例健康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31例,患者年龄19~57岁。三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试剂与方法
1.2.1 检测试剂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购买于上海博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肝病相关抗原基质、相关抗体及试剂购买于欧蒙德国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
1.2.2 检测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主要的检测项目包括抗平滑肌抗体(SMA)、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以大鼠胃、HEP-2细胞、大鼠肾冰冻生物薄片和猴肝4种基质作为抗原,用血清按照1∶100的比例稀释后,根据试剂盒相关的操作要求,进行荧光显微镜检测,来观察组织和细胞中是否出现特异性荧光,若出现特异性荧光则判定为阳性结果,ANA阳性者进一步判断核型。
欧蒙免疫印迹法,该方法检测项目主要有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和抗肝细胞胞质抗体Ⅰ型(LC-1)。应用欧蒙免疫印迹检测技术,根据试剂盒相关的要求进行检测,并用欧盟相关判读软件判定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核抗体(ANA)检测
抗核抗体(ANA)在AIH组、HBV组和对照组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33%、28.57%和3.45%,HBV组患者抗核抗体阳性检出率与AIH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组患者中,抗核抗体是以1∶100低滴度为主,主要存在的核型是以核均质、核颗粒型为主,AIH组患者抗核抗体的检出率较高,主要是以1∶320和>1∶1000的高滴度为主,主要以核颗粒型为主要形式,也可常见核均质型和核膜型,见表1。
2.2 三组自身抗体特异性检出情况
AIH组患者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2.38%、16.67%和11.90%;而HBV组患者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均为0;对照组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均为0;AIH组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高于HBV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例(%)
3 讨论
对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为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3]。根据患者自身抗体的差异可以将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分为两型,抗核抗体(ANA)和抗平滑肌抗体(ASMA)阳性为Ⅰ型AIH,Ⅰ型AIH中也有少数的患者抗可溶性肝胰抗原(SLA/LP)抗体诊断为阳性;而Ⅱ型为抗肝细胞胞质Ⅰ型(LC-1)抗体和抗肝肾微粒体(LKM-1)抗体;但是也有学者把可溶性肝胰抗原抗体阳性的患者归类为第Ⅲ型,但目前学术界还未有统一的定论[3]。另外,很多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进行自身抗体临床诊断对患者病情的诊断、风险预测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4,5]。
文献[5]发现,HCV和HBV感染患者体内会进行自身免疫应答,并由此产生很多抗体,患者自身抗体出现,与肝炎病毒感染、感染病程和感染的严重程度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所以,药物的选择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免疫抑制剂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常会表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干扰素能够显著的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在病毒性肝炎中常会表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会引发自身免疫的不良反应。学者谭朝霞等[6]的研究发现,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体内常包括SMA、SLA/LP、ANA、AMA等自身抗体,但是器官非特异性ANA是最为常见的自身抗体,这是因为肝炎性病毒感染会引发患者出现自身免疫系统紊乱,从而出现自身免疫抗体。病毒性肝炎与自身免疫性肝炎在临床中易于鉴别,但是很多患者会存在由于病毒感染而导致身体自身免疫反应的产生。
学者陈东等[7]的研究发现,AIH、HCV和HBV患者ANA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并且AIH组ANA阳性率与HCV和HBV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ANA主要以低滴度(1∶100)形式存在,而AIH患者主要以高滴度(1∶320和>1∶1000)形式存在。而本文的研究发现,ANA在AIH组、HBV组和对照组中抗核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33%、28.57%和3.45%;HBV组与AIH组抗核抗体阳性检出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抗核抗体是以1∶100低滴度为主,主要核型为核均质型、核颗粒型为主;AIH患者是以1∶320和>1∶1000的高滴度为主,主要以核颗粒型、核均质型和核膜型为主;这与学者陈东等[7]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另外,本文的研究还发现AIH患者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2.38%、16.67%和11.90%,显著高于HBV患者和健康者的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P<0.05)。这一现象在以往研究中得以证实[8,9]。
总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存在着自身抗体,但是滴度相对来说较低;自身免疫性肝炎血清中含有着高滴度的自身抗体水平;因此,对于患者自身抗体水平的检测,对于肝炎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滨.慢性乙型肝炎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1):841-842.
[2]李琳彬,郭广波,余焰,等.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5):2051-2056.
[3]范公忍,刘力瑞,胡学玲,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肝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16(5):421-423.
[4]詹素云,王伟新,欧阳俊杰.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与乙型肝炎的自身抗体检测分析[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9,29(12):1079.
[5]唐劼,卢洁,闫惠平.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谱的检测和临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25):2544-2550.
[6]谭朝霞,唐王共,高燕,等.自身抗体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15):1762-1767.
[7]陈东,奚颖霞,陈海哨,等.自身抗体在乙型和丙型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3):715-718.
[8]蒋莉,陈春华.自身免疫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意义[J].吉林医学,2013,34(29):6080-6081.
鸭病毒性肝炎高免抗体免疫期试验 篇4
1.1 材料
1.1.1 3批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蛋黄抗体
批号为201301、201302、201303, 由青岛宝依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制备。
1.1.2 1日龄、5日龄易感雏鸭
未注射过鸭肝炎疫苗;未发生过鸭病毒性肝炎;蛋黄中和抗体效价<1:4种鸭孵化的雏鸭。
1.1.3 检验用强毒SDWF株
由青岛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分离、保管。
1.2 方法
1.2.1 1日龄雏鸭免疫期试验
将实验室制备3批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蛋黄抗体每批任取5瓶分别稀释 (中和抗体效价1:512) 后, 抽取等量的抗体混合, 皮下注射1日龄易感雏鸭70只, 0.5ml/只。并于注射后1、3、5、6、7、8、9d每批取出10只, 连同10只攻毒对照分别皮下注射0.2ml (含100LD50) SDWF株强毒, 同时设健康对照各10只。同条件下隔离饲养观察10日, 记录雏鸭发病死亡情况。
1.2.2 5日龄雏鸭免疫期试验
将实验室制备3批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蛋黄抗体每批任取5瓶分别稀释 (中和抗体效价1:512) 后, 抽取等量的抗体混合, 皮下注射5日龄易感雏鸭70只, 每只1.0ml。并于注射后1、3、5、6、7、8、9d每批取出10只, 连同10只攻毒对照分别皮下注射0.2ml (含100LD50) SDWF株强毒, 同时设健康对照各10只。同条件下隔离饲养观察10日, 记录雏鸭发病死亡情况。
2 结果
2.1 1日龄雏鸭免疫期试验结果。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实验室制备3批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蛋黄抗体注射1日龄雏鸭, 注射抗体后1~7d攻毒保护率90%~100%;注射抗体后8日雏鸭攻毒保护率70%~90%;注射抗体后9日雏鸭攻毒保护率40%~60%;攻毒对照组80%~100%死亡;健康对照组全部健活。
(%)
2.2 5日龄雏鸭免疫期试验结果。
见表2。
(%)
从表2可以看出, 实验室制备3批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蛋黄抗体注射5日龄雏鸭, 注射抗体后1~7日雏鸭攻毒保护率90%~100%;注射抗体后8日雏鸭攻毒保护率70%~80%;注射抗体后9日雏鸭攻毒保护率50%~60%;攻毒对照组80%~100%死亡;健康对照组全部健活。
3 结论
通过实验室制备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蛋黄抗体注射不同日龄的雏鸭后, 在不同时间段用SDWF株强毒每只0.2ml (含100LD50) 剂量进行攻击, 在注射抗体后1~7d攻毒, 保护率90%~100%, 在注射抗体后8日攻毒, 保护率70%~90%, 在注射抗体后9日攻毒, 保护率40%~60%;攻毒对照组80%~100%死亡;健康对照组全部健活。从而确定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蛋黄抗体免疫保护期为7d。
摘要:将实验室制备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抗体稀释为中和抗体效价1:512, 分3批皮下注射1日龄雏鸭, 0.5ml/只;5日龄雏鸭, 1.0ml/只。在注射后1、3、5、6、7、8、9日分别用鸭病毒性肝炎SDWF株强毒0.2ml (含100LD50) 进行攻毒。结果, 1日龄攻毒对照组雏鸭80%-100%死亡, 健康对照组全部健活;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蛋黄抗体组保护率分别为100%、100%、100%、90%-100%、90%-100%、70%-80%、40%-60%。5日龄雏鸭攻毒对照组80%-100%死亡, 健康对照组全部健活。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蛋黄抗体组保护率分别为100%、100%、100%、100%、90%-100%、80%-90%、50%-60%。
肝炎抗体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CHB患者250例, 均符合临床对CHB的诊断标准, 患者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 且能够配合检查与评估。排除甲、丙、丁等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及酒精性等其他类型肝炎或肝功能损伤;排除近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干扰素以及激素等治疗者;排除合并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者。根据血清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分为A组 (大三阳, 47例) , 患者平均年龄 (34.6±4.2) 周岁, 男性患者20例, 女性患者17例, 患者平均病程 (15.7±3.9) 年;B组 (小三阳, 53例) , 其中男性患者29例, 女性患者22例, 患者平均年龄 (16.1±4.4) 周岁, 患者平均病程 (14.8±4.1) 年;C组 (小二阳, 53例) 其中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3例, 患者平均年龄 (15.4±4.7) 周岁, 患者平均病程 (13.8±5.1) 年;D组 (单阳, 49例) 其中男性患者33例, 女性患者16例, 患者平均年龄 (17.5±3.2) 周岁, 患者平均病程 (12.7±4.8) 年;E组 (其他, 48例) 其中男性患者27例, 女性患者11例, 患者平均年龄 (13.8±6.2) 周岁, 患者平均病程 (13.5±5.3) 年。5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患者均在隔夜空腹12 h以上于次日清晨采集肘静脉血3 m L, 在1 200 r/min转速下离心10 min, 分离血清并将标本置于-20℃条件下保存待测。乙肝两对半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测定, 包括抗-HBc、抗-HBe、HBe Ag、抗-HBs以及HBs Ag。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 (ANA) ;采用Westernblot检测ds-DNA。均连续测定2次取平均值, 操作均由同一名检测人员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
1.3 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经t检验;以[n (%) ]表示计数资料, 经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组肝炎相关性自身抗体阳性率比较
A组、B组、C组的AN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D组及E组 (P<0.05) , D组与E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A组显著高于B组及C组, B组显著高于C组 (P<0.05) ;D组与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ANA阳性及阴性患者中ds-DNA抗体阳性率比较
A组患者中, ANA阳性伴ds-DNA抗体阳性患者19例 (45.24%) , ANA阴性伴ds-DNA抗体阳性0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97, P<0.05) ;B组患者中, ANA阳性伴ds-DNA抗体阳性患者8例 (30.77%) , ANA阴性伴ds-DNA抗体阳性2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23, P<0.05) ;C组患者中ANA阳性伴ds-DNA抗体阳性患者3例 (18.75%) , 显著高于ANA阴性伴ds-DNA抗体阳患者 (χ2=5.442, P<0.05) ;D组与E组均无ds-DNA抗体阳性患者。见表2。
3 讨论
自身免疫属于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通常认为大部分自身抗体在低滴度下, 属于自身免疫反应或者疾病标志, 并不直接反映免疫系统功能;而高滴度下, 则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紧密相关[3]。通过对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检测, 可对疾病的认识、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研究发现, HBV感染自身免疫的病机主要有3个, 分别是:肝炎病毒感染使得自身免疫控制系统出现紊乱;肝炎病毒感染引发自身抗原修饰并导致自身免疫受到激发;肝炎病毒抗原和人体自身抗原这两者间的分子模拟[4]。而在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模型当中, 大三阳多具有活跃病毒复制, 但难以评估患者的肝脏损害程度;小三阳多为HBv携带者或CHB, 但发展成为肝癌或肝硬化的风险较高;小二阳对于疾病转归的评估具有一定价值[5]。但无论是哪种模型, 只要出现HBs Ag阳性, 即提示患者存在HBV感染[6]。
ANA[7]乃抗核抗体, 直接参与了细胞核反应[8], 且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有较高的表达性。研究发现[9], 乙型肝炎患者中ANA抗体阳性率比较:大三阳患者 (88.4%) >小三阳患者 (50.0%) >小二阳患者 (30.0%) >单阳患者 (11.1%) , 结果提示ANA阳性检出率与乙肝病毒的活动性密切相关。该次研究结果与其具有相似性, 该研究结果显示, A组、B组、C组的AN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D组及E组, 而D组与E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ANA阳性伴dsDNA抗体阳性率为45.24%, B组为30.77%, C组为18.75%, 均显著高于改组中的ANA阴性伴ds-DNA抗体阳率。组内比较,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的ANA阳性伴ds-DN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C组。组间比较,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提示, ANA阳性伴ds-DNA抗体阳性率与大、小三阳以及小二阳密切相关。
总之, CHB患者的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中大小三阳及小二阳与肝炎相关性自身抗体密切相关[10], 其在探讨乙型肝炎发生、发展与病因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殷杰, 冯灏, 陈速, 等.保肝降酶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17和ANA的影响[J].江苏医药, 2013, 39 (11) :1280-1281.
[2]刘涛, 薛秀云.慢性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及基因型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23) :3198-3199.
[3]李佳霖, 祁朝玲.慢性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基因型与病毒载量关系的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 19 (6) :794-796, 800.
[4]叶扬, 李俊洁, 吕蕙伶, 等.血清HBs Ag定量和HBV-DNA检测慢性乙肝患者核苷酸类药物耐药变异的比较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96) :7-8.
[5]王清, 曾勇彬, 林锦骠, 等.福州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 P区突变模式与其基因型及血清标志物的关系[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9 (2) :85-89.
[6]张正怀, 杨树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两对半指标变化监测分析[J].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5, 22 (4) :270-273.
[7]朱静.抗核抗体 (ANA) 在HBV相关疾病中的应用[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3, 26 (2) :228-229.
[8]李珩, 毕燕玲, 王晓君, 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抗核抗体及抗线粒体抗体的临床意义和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 2013, 26 (10下旬刊) :146-147.
[9]唐名红, 蒋春燕.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两对半”检验结果模式与肝炎相关自身抗体的相关性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 :251-254.
肝炎抗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7年2月-2009年3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的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210例, 其中女115例, 年龄9~75岁, 中位年龄55岁。男95例, 年龄19~79, 中位年龄33岁。所有患者进行血循环内抗核抗体 (ANA) 、抗线粒体抗体 (AMA) 、抗平滑肌抗体 (SMA)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 (LKM) 检测。210例患者中, 部分ANA抗体阳性和部分AMA抗体阳性患者分别做了ANA谱和线粒体抗体亚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AMA-M2) 的检测。自身抗体有不同程度的阳性出现。清晨空腹静脉抽血5ml, 分离血清进行检测, 严格按说明书操作。自身抗体系列检测试剂盒由德国医学实验室诊断有限公司生产。
1.2 方法
自身抗体ANA、AMA、LKM、SMA检测试剂盒 (间接免疫荧光法) ;ANA谱试剂盒 (欧盟斑点法) ;AMA-M2试剂盒 (免疫条带法) 。
2 结 果
2.1 210例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间接免疫荧光法自身抗体检测结果 总检出率58.1%, ANA检出率为37.6%;AMA检出率为18.1%;SMA检出率为2.4%;未检出LKM。见表1。
注: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抗体滴度≥1∶100为阳性
2.2 ANA谱 5例抗硬皮病抗体 (scl-70) 阳性;4例抗双链DNA抗体阳性;6例抗干燥综合征抗体A抗体 (SSA) 和抗干燥综合征抗体B抗体 (SSB) 同时阳性;3例SSB抗体阳性;2例抗核糖核抗体/抗Sm抗体 (nRNP/Sm) 阳性。
2.3 AMA-M2亚型 M2阳性者25例。
3 讨 论
3.1 从表1的实验结果中看出210例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中各种自身抗体的总检出率为58.1% (112/210)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示, 在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中有很高的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 特别是ANA和AMA抗体的检出率很高。
3.2 ANA和AMA是自身免疫性肝病常见的自身抗体 ANA是自身免疫性肝炎最常见的自身抗体之一, 约有75.0%的I型AIH患者ANA阳性, 而且有10.0%的AIH患者, ANA是其血清中惟一可检测到的自身抗体。血清AMA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5.0%, 为本病最突出的免疫学指标异常, 也是最重要的诊断手段。有文献报道, AMA强阳性可高度倾向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97%以上, 这类患者诊断与活检结果相一致[1]。据2000年美国肝病学会PBC指导建议的诊断标准, 如果患者AMA高度阳性, 并存在典型症状及生化异常, 不需要做肝穿活检即可做出PBC的诊断[2]。阎惠平等[3]报道, SLA/LP、抗LC-1、LKM-1可存在于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患者中, 高滴度的SMA对Ⅰ型AIH有重要意义。这些自身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炎都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AMA-M2抗体仅存在于AMA阳性患者血清中;PBC患者AMA及M2亚型全部阳性, 两种抗体是本病的特异指标。在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中有少数患者应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病。肝抗原自身抗体和ANA及AMA的分型检测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少数非甲~非戊型肝炎应考虑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
3.3 在我国最常见的是病毒性肝炎, 但也存在相当数量的其他类型:既往由于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认识不足或实验条件及检测水平有限, 遇有肝功异常者多数认为病毒性肝炎。可能的原因是在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占有绝对高的比率, 其次是自身免疫肝病诊断标准中的重要因素。血清自身抗体谱检测开展的不普及, 严重影响了该病的诊断、治疗。近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 临床医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国内对检出率或患病率的报道甚少, 所以建议有不明原因的肝功异常者应该积极行自身抗体系列的检测。这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抗体,肝炎患者,检验
参考文献
[1]刘燕敏, 阎惠平, 孟庆华, 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杂志, 2003, 19 (10) :905-906.
[2]张福奎, 贾继东, 王宝恩.4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征[J].中国内科杂志, 2002, 419 (3) :163-167.
肝炎抗体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食品、公共场所等健康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健康检查者,共12 271例,其中HAV-Ig M抗体阳性者21例,HEV-Ig M抗体阳性者26例。对抗体阳性检查者进行3次复检,复检项目为Ig M和Ig G抗体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2 方法
1.2.1操作步骤
HAV和HEVIg M抗体阳性者,分别于第15、45和90天进行复检,每次复检在2周内完成。采集空腹静脉血3~5ml,分离血清检测HAV-Ig M、HEV-Ig M、HAV-Ig G和HEV-Ig G抗体和血清ALT。①HAV和HEV、Ig M、Ig G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试剂盒均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全部试验均有严格的室内质量控制,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②血清ALT检测:采用速率法,试剂由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按照自动生化仪标准规程操作。
1.2.2结果判定
①HAV-Ig M阳性判定:A值≥临界值(阴性对照孔A均值×2.1);HAV-Ig G阳性判定:OD值≤临界值(阴性对照孔OD均值×0.5);②HEV-Ig M阳性判定:OD值≥临界值(0.26+阴性对照孔OD均值);HEV-Ig G阳性判定:A值≥临界值(0.16+阴性对照孔A值均值);③血清ALT正常参考值范围:男性≤40 U/L,女性≤31 U/L。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受检者甲肝、戊肝感染情况
本次调查的食品、公共场所等健康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共12 271例,结果显示,HAV-Ig M抗体阳性者21例,HEV-Ig M抗体阳性者26例,阳性率分别为0.17%和0.21%。
2.2初检HAV-Ig M抗体阳性者复检结果
复检HAV-Ig M抗体阴转率达到90.5%,HAV-Ig G抗体阳转率达到95.2%,ALT异常率为19.0%。实验对象于初检后第15、45和90天进行复检。HAV-Ig M抗体阴转率分别为14.3%、57.1%和19.0%;HAV-Ig G抗体阳转率分别为28.6%、47.6%和19.0%;ALT异常率分别为9.5%、4.8%和4.8%,见表1。
注:HAV—甲型肝炎病毒;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2.3 HAV-Ig M抗体阳性者不同时点复检结果比较
经统计学检验显示,3次复检HAV-Ig M抗体阴转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AV-Ig G抗体阳转率(P>0.05)和ALT异常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21例初筛HAV-Ig M抗体阳性者复检阴转情况来看,将第2、第3次复检结果合并后与第1次复检结果比较,HAV-Ig M抗体阴转率之和远远大于第1次,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故为了节约检测成本,第1次复检可省略。对第2和第3次复检结果进行比较,2次复检HAV-Ig M抗体阴转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初检HAV-Ig M抗体阳性者在第45和90天后复查2次最为适宜。
2.4初检HEV-Ig M阳性者复检结果
复检HEV-Ig M抗体阴转率达到88.5%,HEV-Ig G抗体阳转率达到96.2%,ALT异常率为23.1%。实验对象于初检后第15、45和90天进行复检,HEV-Ig M抗体阴转率分别为15.4%、50.0%和23.1%;HEV-Ig G抗体阳转率分别为46.2%、30.8%和19.2%;ALT异常率分别为11.5%、3.8%、7.7%,见表2。
注:HEV—戊型肝炎病毒;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2.5 HEV-Ig M阳性者不同复检时间结果比较
经统计学检验显示,3次复检HEV-Ig M抗体阴转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V-Ig G抗体阳转率(P>0.05)和ALT异常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26例初筛HEV-Ig M抗体阳性者HEV-Ig M抗体阴转情况来看,将第2和第3次复检结果合并后与第1次复检结果进行比较,HEV-Ig M抗体阴转率之和远远大于第1次,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故为了节约检测成本,第1次复检可省略。对第2和第3次复检结果进行比较,2次复检HEV-Ig M抗体阴转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初检HEV-Ig M抗体阳性者在第45和90天后复查2次最为适宜。
3 讨论
3.1 HAV、HEV感染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的食品、公共场所等健康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共12 271例,HAV-Ig M抗体阳性者21例,HEV-Ig M抗体阳性者26例,阳性率分别为0.17%和0.21%。这一结果与赵娜等[4],对万州区2011—2013年从业人员甲肝、戊肝Ig M阳性率的调查结果相近。本次调查同时发现,HEV感染率明显高于HAV,这与近期国内有关的报告相一致[4,5]。
3.2不同时间点复检结果分析
通过3次复检发现,甲肝、戊肝Ig M抗体阳性者,在第2次复检(45 d)期间阴转率最高分别为57.1%和50.0%。且甲肝、戊肝Ig G抗体在第2次复检(45 d)期间,大部分阳转。此次调查发现,ALT的检测结果除个别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其余均为正常。本次调查的47名甲肝、戊肝Ig M抗体阳性者中,有5例在第3次复检(90 d)后,Ig M抗体仍为阳性。我们在240天后对上述5例再次复检,发现其中3例Ig M阴转,剩余2例结果为:HEV-Ig M(+)、HEV-Ig G(-)和HEV-Ig M(+)、HEV-Ig G(+)。这种情况,我们考虑可能是HEV-Ig M检测中的假阳性或戊肝的慢性持续性感染[6,7]。在本次调查中还发现甲肝、戊肝Ig M抗体阳性者ALT的变化并不明显,除了个别轻度升高外,其余均为正常。与周勃[8]对辖区内9 297名参加预防性健康检查的观察对象,HEV-Ig M抗体阳性者平均ALT活力水平无显著增高的报告相一致。
3.3复检方法符合甲肝和戊肝流行病学特征
HAV潜伏期为14~49 d,平均为30 d。病毒排出体外,一般发病后1周内有45%患者排毒,发病2周后排毒仅占10%~15%,发病3周后粪便中很少检出。人体感染后出现临床症状时,可从血液中检出抗HAV-Ig M,发病后3周滴度达到高峰,随即下降,可维持6个月左右。抗HEV-Ig G比Ig M出现晚,其滴度高峰见于起病后3~12个月,可维持多年[9]。戊肝潜伏期2~9周,平均约40 d。在戊肝临床症状开始的1~2周内,70%~80%患者的粪便、血清中可检出HEV RNA,随后阳性率显著下降。戊型肝炎临床症状出现时绝大部分已可检出Ig M抗体,并且在3个月内快速消退,但少数患者在6个月后仍可检出较低水平的Ig M抗体[10]。根据甲肝和戊肝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将食品、公共场所等健康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体检中筛查出的HAV和HEV Ig M抗体阳性者,定于第45(第1次复查)和90天(第2次复查)后复查方法,符合甲肝和肝流行病学特点。
3.4亚临床感染者是公共卫生的重点关注对象
本次调查的47名甲肝、戊肝Ig M抗体阳性者,通过检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除1例主诉恶心、纳差外,其余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经随访,上述人员未进行临床治疗,由此可以认定47名甲肝、戊肝Ig M抗体阳性者为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虽然亚临床感染者的排毒量不及临床患者,但因其活动不受限制,作为传染源前者与后者比例为(3~10)∶1[9]。甲肝、戊肝均是经粪-口途径传播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水源和食物传播,在国内曾发生过暴发和大流行。为保障食品、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亚临床感染者(隐性感染者)是公共卫生的重点关注对象。因此,健康检查中发现的甲肝、戊肝Ig M抗体阳性者,采取医学观察、定期复查及暂时调整到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很有必要。
3.5制定统一的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技术规范
在此项工作中由于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各地方的检查项目和程序也不尽相同,因此结果会大相径庭。有体检部门先检测血清ALT,异常者再复查HAV和HEV Ig M抗体[11]。王秀云等[12]调查发现,2012年北京市昌平区预防性健康检查92 466人中,只检出甲肝抗体阳性者1人,戊肝抗体阳性者1人。采用这种方法,造成HAV和HEV Ig M阳性率明显偏低。梁月等[13]建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从业人员体检禁忌证判定标准和管理程序,全国统一标准体检,统一标准判定,统一程序报告转诊,通过规范管理控制传染源减少疾病传播。由此可见,尽快制定统一的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的技术规范,是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3.6根据结果由主检医师进行综合判定
卫生部颁布的《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和《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要求对食品、公共场所等健康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预防性健康检查,但是对检查采用的技术标准、结果的判定、复查程序、发证标准等也未能作出具体说明。有报道表明甲肝、戊肝的诊断应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14,15]。如果工作中对从业人员健康检查中甲肝、戊肝Ig M阳性者采用拒不发证的办法,不符合这2种疾病的自然史,很难保护检查者合法权益且无法给受检者以合理的解释。若将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甲肝、戊肝Ig M抗体阳性者复检程序定于第45天(第1次复查)和90天(第2次复查)后进行,根据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依据Ig G抗体和ALT检测结果,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最终由主检医师进行综合判定发放“健康证”与否。这样就能做到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大前提下,保护体检者的劳动就业权。既解决了工作中的难点,又保证工作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探讨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IgM抗体阳性者复检程序,为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合格证发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食品、公共场所等健康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健康检查中,筛查出的甲肝病毒(HAV)和戊肝病毒(HEV)IgM抗体阳性者,于第15~、45和90天复检,每次受检在2周内完成。采集受检者空腹静脉血3~5 ml,检测甲肝、戊肝IgM抗体、IgG抗体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 受检者HAV-IgM和HEV-IgM抗体阳性者,在第45天复检时Ig M抗体阴转例数最高,阴转率分别为57.1%和50.0%。将初次HAV-IgM和HEV-IgM抗体阳性的受检者安排于第45和第90天复检2次最为适宜。结论 此复检方法,符合甲肝和戊肝的流行病学特点,依据IgG抗体和ALT检测结果,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由主检医师进行综合判定是否发放“健康证”,可以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又保证工作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肝炎抗体 篇8
资料与方法
收治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30例, 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龄46~70岁。另外选取30例正常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15~69岁。
检验方法:检测仪器:选用我院引进的日立76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以及Lai-ca荧光显微镜, 试剂选用德国欧盟公司产品。检验方法:从两组人员中抽取4.0ml静脉血, 分别进行血清生化指标和自身抗体检测。 (1)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 (ANA) 、抗平滑肌抗体 (SMA)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 (LKM) 、抗可溶性感抗原抗体 (SLA) 、抗线粒体抗体 (AMA) [2]。按照试剂盒上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 首先将血液标本稀释1:100,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2) 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样本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碱性磷酸酶 (ALP) 、谷草转氨酶 (AST) 、谷氨酰转肽酶 (GGT) 、人体血清总胆汁酸 (TBA) 及血清球蛋白 (GLB) [3]。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血清生化检验结果; (2) 观察两组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结果。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 (±s) 表示,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血清生化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中ALT、ALP、AST、GGT均有3项以上项目升高, 而TBA和GLB的升高也更加明显,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两组自身抗体检验结果:观察组ANA阳性27例 (90%) , 以颗粒性为主, 并伴有1例SMA阳性, 1例AMA阳性, 3例LKM阳性和3例SLA阳性, 见表2。
讨论
目前临床上认为, 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可溶性感抗原抗体四项指标是检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重要血清指标。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率90%, SMA阳性率16.67%, 有2例表现为SMA、AMA、SLA同时为阳性, 说明其检验结果准确性较高。
在血清生化检验方面, 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表现为肝酶谱在不同程度上升高以及对人体代谢造成障碍。而本研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人体血清总胆汁酸及血清球蛋白各项指标相比对照组都有明显升高 (P<0.05) 。
近年来, 利用血清自身抗体指标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现和检测已经十分广泛, 配合血清生化指标联合检验可使检验准确性上升, 对于病情的早发现, 早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血清自身抗体及生化指标联合检测的效果。方法:收治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30例, 采用血清自身抗体及生化指标联合检验, 另外选取30例进行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 测定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和各种自身抗体。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LP、ALT、AST、GGT、TBA、GLB相比对照组都有明显上升,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中ANA阳性率90%, SMA阳性率16.67%, 另外有2例患者SMA、AMA、LKM、SLA同时显示阳性。结论:利用血清自身抗体联合生化指标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检查, 可以有效提高检查准确性,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清自身抗体,生化指标,自身免疫
参考文献
[1] 赵友林.自身免疫性肝病血清生化指标及各种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5) :6128-6129.
[2] 魏炳华.生化指标联合自身抗体检测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意义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5 (8) :51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