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相关性自身抗体论文

2024-07-27

肝炎相关性自身抗体论文(精选5篇)

肝炎相关性自身抗体论文 篇1

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 (CHB) 高发国家, 人群HB-s Ag携带率可达10%左右[1]。CHB的是由乙肝病毒 (HBV) 感染所致免疫应答诱发, 患者普遍具有肝外自身免疫与HBV感染共存现象,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治疗难度较大。近年来研究显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抗核抗体, 因此医学工作者对自身免疫在病毒性肝炎病情的发展与癌变中的作用引起了高度的重视[2]。该文研究分析了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250例CHB患者的血清乙肝两对半检验结果模式与主要肝炎相关性自身抗体间的关系, 旨在提高临床对CHB发病机制的认识与诊疗水平,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CHB患者250例, 均符合临床对CHB的诊断标准, 患者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 且能够配合检查与评估。排除甲、丙、丁等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及酒精性等其他类型肝炎或肝功能损伤;排除近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干扰素以及激素等治疗者;排除合并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者。根据血清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分为A组 (大三阳, 47例) , 患者平均年龄 (34.6±4.2) 周岁, 男性患者20例, 女性患者17例, 患者平均病程 (15.7±3.9) 年;B组 (小三阳, 53例) , 其中男性患者29例, 女性患者22例, 患者平均年龄 (16.1±4.4) 周岁, 患者平均病程 (14.8±4.1) 年;C组 (小二阳, 53例) 其中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3例, 患者平均年龄 (15.4±4.7) 周岁, 患者平均病程 (13.8±5.1) 年;D组 (单阳, 49例) 其中男性患者33例, 女性患者16例, 患者平均年龄 (17.5±3.2) 周岁, 患者平均病程 (12.7±4.8) 年;E组 (其他, 48例) 其中男性患者27例, 女性患者11例, 患者平均年龄 (13.8±6.2) 周岁, 患者平均病程 (13.5±5.3) 年。5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患者均在隔夜空腹12 h以上于次日清晨采集肘静脉血3 m L, 在1 200 r/min转速下离心10 min, 分离血清并将标本置于-20℃条件下保存待测。乙肝两对半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测定, 包括抗-HBc、抗-HBe、HBe Ag、抗-HBs以及HBs Ag。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 (ANA) ;采用Westernblot检测ds-DNA。均连续测定2次取平均值, 操作均由同一名检测人员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

1.3 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经t检验;以[n (%) ]表示计数资料, 经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组肝炎相关性自身抗体阳性率比较

A组、B组、C组的AN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D组及E组 (P<0.05) , D组与E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A组显著高于B组及C组, B组显著高于C组 (P<0.05) ;D组与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ANA阳性及阴性患者中ds-DNA抗体阳性率比较

A组患者中, ANA阳性伴ds-DNA抗体阳性患者19例 (45.24%) , ANA阴性伴ds-DNA抗体阳性0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97, P<0.05) ;B组患者中, ANA阳性伴ds-DNA抗体阳性患者8例 (30.77%) , ANA阴性伴ds-DNA抗体阳性2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23, P<0.05) ;C组患者中ANA阳性伴ds-DNA抗体阳性患者3例 (18.75%) , 显著高于ANA阴性伴ds-DNA抗体阳患者 (χ2=5.442, P<0.05) ;D组与E组均无ds-DNA抗体阳性患者。见表2。

3 讨论

自身免疫属于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通常认为大部分自身抗体在低滴度下, 属于自身免疫反应或者疾病标志, 并不直接反映免疫系统功能;而高滴度下, 则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紧密相关[3]。通过对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检测, 可对疾病的认识、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研究发现, HBV感染自身免疫的病机主要有3个, 分别是:肝炎病毒感染使得自身免疫控制系统出现紊乱;肝炎病毒感染引发自身抗原修饰并导致自身免疫受到激发;肝炎病毒抗原和人体自身抗原这两者间的分子模拟[4]。而在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模型当中, 大三阳多具有活跃病毒复制, 但难以评估患者的肝脏损害程度;小三阳多为HBv携带者或CHB, 但发展成为肝癌或肝硬化的风险较高;小二阳对于疾病转归的评估具有一定价值[5]。但无论是哪种模型, 只要出现HBs Ag阳性, 即提示患者存在HBV感染[6]。

ANA[7]乃抗核抗体, 直接参与了细胞核反应[8], 且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有较高的表达性。研究发现[9], 乙型肝炎患者中ANA抗体阳性率比较:大三阳患者 (88.4%) >小三阳患者 (50.0%) >小二阳患者 (30.0%) >单阳患者 (11.1%) , 结果提示ANA阳性检出率与乙肝病毒的活动性密切相关。该次研究结果与其具有相似性, 该研究结果显示, A组、B组、C组的AN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D组及E组, 而D组与E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ANA阳性伴dsDNA抗体阳性率为45.24%, B组为30.77%, C组为18.75%, 均显著高于改组中的ANA阴性伴ds-DNA抗体阳率。组内比较,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的ANA阳性伴ds-DN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C组。组间比较,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提示, ANA阳性伴ds-DNA抗体阳性率与大、小三阳以及小二阳密切相关。

总之, CHB患者的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中大小三阳及小二阳与肝炎相关性自身抗体密切相关[10], 其在探讨乙型肝炎发生、发展与病因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殷杰, 冯灏, 陈速, 等.保肝降酶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17和ANA的影响[J].江苏医药, 2013, 39 (11) :1280-1281.

[2]刘涛, 薛秀云.慢性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及基因型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23) :3198-3199.

[3]李佳霖, 祁朝玲.慢性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基因型与病毒载量关系的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 19 (6) :794-796, 800.

[4]叶扬, 李俊洁, 吕蕙伶, 等.血清HBs Ag定量和HBV-DNA检测慢性乙肝患者核苷酸类药物耐药变异的比较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96) :7-8.

[5]王清, 曾勇彬, 林锦骠, 等.福州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 P区突变模式与其基因型及血清标志物的关系[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9 (2) :85-89.

[6]张正怀, 杨树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两对半指标变化监测分析[J].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5, 22 (4) :270-273.

[7]朱静.抗核抗体 (ANA) 在HBV相关疾病中的应用[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3, 26 (2) :228-229.

[8]李珩, 毕燕玲, 王晓君, 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抗核抗体及抗线粒体抗体的临床意义和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 2013, 26 (10下旬刊) :146-147.

[9]唐名红, 蒋春燕.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两对半”检验结果模式与肝炎相关自身抗体的相关性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 :251-254.

[10]徐振兴, 滕菁, 毛乾国, 等.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检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5, 31 (3) :391-394.

肝炎相关性自身抗体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患者105例,根据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两组:(1)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42例(AIH组),男19例,女23例,患者年龄19~57岁,疾病的诊断符合美国肝脏病学会2002年发表的肝病临床诊断建议;(2)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3例(HBV组),男28例,女35例,患者年龄17~58岁,HBV疾病的诊断标准符合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诊断方案标准。另外,收集58例健康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31例,患者年龄19~57岁。三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试剂与方法

1.2.1 检测试剂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购买于上海博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肝病相关抗原基质、相关抗体及试剂购买于欧蒙德国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

1.2.2 检测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主要的检测项目包括抗平滑肌抗体(SMA)、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以大鼠胃、HEP-2细胞、大鼠肾冰冻生物薄片和猴肝4种基质作为抗原,用血清按照1∶100的比例稀释后,根据试剂盒相关的操作要求,进行荧光显微镜检测,来观察组织和细胞中是否出现特异性荧光,若出现特异性荧光则判定为阳性结果,ANA阳性者进一步判断核型。

欧蒙免疫印迹法,该方法检测项目主要有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和抗肝细胞胞质抗体Ⅰ型(LC-1)。应用欧蒙免疫印迹检测技术,根据试剂盒相关的要求进行检测,并用欧盟相关判读软件判定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核抗体(ANA)检测

抗核抗体(ANA)在AIH组、HBV组和对照组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33%、28.57%和3.45%,HBV组患者抗核抗体阳性检出率与AIH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组患者中,抗核抗体是以1∶100低滴度为主,主要存在的核型是以核均质、核颗粒型为主,AIH组患者抗核抗体的检出率较高,主要是以1∶320和>1∶1000的高滴度为主,主要以核颗粒型为主要形式,也可常见核均质型和核膜型,见表1。

2.2 三组自身抗体特异性检出情况

AIH组患者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2.38%、16.67%和11.90%;而HBV组患者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均为0;对照组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均为0;AIH组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高于HBV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例(%)

3 讨论

对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为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3]。根据患者自身抗体的差异可以将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分为两型,抗核抗体(ANA)和抗平滑肌抗体(ASMA)阳性为Ⅰ型AIH,Ⅰ型AIH中也有少数的患者抗可溶性肝胰抗原(SLA/LP)抗体诊断为阳性;而Ⅱ型为抗肝细胞胞质Ⅰ型(LC-1)抗体和抗肝肾微粒体(LKM-1)抗体;但是也有学者把可溶性肝胰抗原抗体阳性的患者归类为第Ⅲ型,但目前学术界还未有统一的定论[3]。另外,很多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进行自身抗体临床诊断对患者病情的诊断、风险预测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4,5]。

文献[5]发现,HCV和HBV感染患者体内会进行自身免疫应答,并由此产生很多抗体,患者自身抗体出现,与肝炎病毒感染、感染病程和感染的严重程度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所以,药物的选择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免疫抑制剂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常会表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干扰素能够显著的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在病毒性肝炎中常会表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会引发自身免疫的不良反应。学者谭朝霞等[6]的研究发现,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体内常包括SMA、SLA/LP、ANA、AMA等自身抗体,但是器官非特异性ANA是最为常见的自身抗体,这是因为肝炎性病毒感染会引发患者出现自身免疫系统紊乱,从而出现自身免疫抗体。病毒性肝炎与自身免疫性肝炎在临床中易于鉴别,但是很多患者会存在由于病毒感染而导致身体自身免疫反应的产生。

学者陈东等[7]的研究发现,AIH、HCV和HBV患者ANA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并且AIH组ANA阳性率与HCV和HBV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ANA主要以低滴度(1∶100)形式存在,而AIH患者主要以高滴度(1∶320和>1∶1000)形式存在。而本文的研究发现,ANA在AIH组、HBV组和对照组中抗核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33%、28.57%和3.45%;HBV组与AIH组抗核抗体阳性检出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抗核抗体是以1∶100低滴度为主,主要核型为核均质型、核颗粒型为主;AIH患者是以1∶320和>1∶1000的高滴度为主,主要以核颗粒型、核均质型和核膜型为主;这与学者陈东等[7]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另外,本文的研究还发现AIH患者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2.38%、16.67%和11.90%,显著高于HBV患者和健康者的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P<0.05)。这一现象在以往研究中得以证实[8,9]。

总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存在着自身抗体,但是滴度相对来说较低;自身免疫性肝炎血清中含有着高滴度的自身抗体水平;因此,对于患者自身抗体水平的检测,对于肝炎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滨.慢性乙型肝炎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1):841-842.

[2]李琳彬,郭广波,余焰,等.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5):2051-2056.

[3]范公忍,刘力瑞,胡学玲,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肝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16(5):421-423.

[4]詹素云,王伟新,欧阳俊杰.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与乙型肝炎的自身抗体检测分析[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9,29(12):1079.

[5]唐劼,卢洁,闫惠平.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谱的检测和临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25):2544-2550.

[6]谭朝霞,唐王共,高燕,等.自身抗体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15):1762-1767.

[7]陈东,奚颖霞,陈海哨,等.自身抗体在乙型和丙型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3):715-718.

[8]蒋莉,陈春华.自身免疫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意义[J].吉林医学,2013,34(29):6080-6081.

肝炎相关性自身抗体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7年2月-2009年3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的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210例, 其中女115例, 年龄9~75岁, 中位年龄55岁。男95例, 年龄19~79, 中位年龄33岁。所有患者进行血循环内抗核抗体 (ANA) 、抗线粒体抗体 (AMA) 、抗平滑肌抗体 (SMA)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 (LKM) 检测。210例患者中, 部分ANA抗体阳性和部分AMA抗体阳性患者分别做了ANA谱和线粒体抗体亚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AMA-M2) 的检测。自身抗体有不同程度的阳性出现。清晨空腹静脉抽血5ml, 分离血清进行检测, 严格按说明书操作。自身抗体系列检测试剂盒由德国医学实验室诊断有限公司生产。

1.2 方法

自身抗体ANA、AMA、LKM、SMA检测试剂盒 (间接免疫荧光法) ;ANA谱试剂盒 (欧盟斑点法) ;AMA-M2试剂盒 (免疫条带法) 。

2 结 果

2.1 210例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间接免疫荧光法自身抗体检测结果 总检出率58.1%, ANA检出率为37.6%;AMA检出率为18.1%;SMA检出率为2.4%;未检出LKM。见表1。

注: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抗体滴度≥1∶100为阳性

2.2 ANA谱 5例抗硬皮病抗体 (scl-70) 阳性;4例抗双链DNA抗体阳性;6例抗干燥综合征抗体A抗体 (SSA) 和抗干燥综合征抗体B抗体 (SSB) 同时阳性;3例SSB抗体阳性;2例抗核糖核抗体/抗Sm抗体 (nRNP/Sm) 阳性。

2.3 AMA-M2亚型 M2阳性者25例。

3 讨 论

3.1 从表1的实验结果中看出210例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中各种自身抗体的总检出率为58.1% (112/210)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示, 在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中有很高的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 特别是ANA和AMA抗体的检出率很高。

3.2 ANA和AMA是自身免疫性肝病常见的自身抗体 ANA是自身免疫性肝炎最常见的自身抗体之一, 约有75.0%的I型AIH患者ANA阳性, 而且有10.0%的AIH患者, ANA是其血清中惟一可检测到的自身抗体。血清AMA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5.0%, 为本病最突出的免疫学指标异常, 也是最重要的诊断手段。有文献报道, AMA强阳性可高度倾向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97%以上, 这类患者诊断与活检结果相一致[1]。据2000年美国肝病学会PBC指导建议的诊断标准, 如果患者AMA高度阳性, 并存在典型症状及生化异常, 不需要做肝穿活检即可做出PBC的诊断[2]。阎惠平等[3]报道, SLA/LP、抗LC-1、LKM-1可存在于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患者中, 高滴度的SMA对Ⅰ型AIH有重要意义。这些自身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炎都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AMA-M2抗体仅存在于AMA阳性患者血清中;PBC患者AMA及M2亚型全部阳性, 两种抗体是本病的特异指标。在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中有少数患者应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病。肝抗原自身抗体和ANA及AMA的分型检测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少数非甲~非戊型肝炎应考虑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

3.3 在我国最常见的是病毒性肝炎, 但也存在相当数量的其他类型:既往由于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认识不足或实验条件及检测水平有限, 遇有肝功异常者多数认为病毒性肝炎。可能的原因是在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占有绝对高的比率, 其次是自身免疫肝病诊断标准中的重要因素。血清自身抗体谱检测开展的不普及, 严重影响了该病的诊断、治疗。近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 临床医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国内对检出率或患病率的报道甚少, 所以建议有不明原因的肝功异常者应该积极行自身抗体系列的检测。这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抗体,肝炎患者,检验

参考文献

[1]刘燕敏, 阎惠平, 孟庆华, 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杂志, 2003, 19 (10) :905-906.

[2]张福奎, 贾继东, 王宝恩.4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征[J].中国内科杂志, 2002, 419 (3) :163-167.

肝炎相关性自身抗体论文 篇4

有研究表明, 80.0%的慢性HCV感染患者至少有一种自身免疫现象[3,4]。除了可检测到自身抗体, HCV患者还可伴有肾小球肾炎、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 研究丙型肝炎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对于了解HCV致病机制以及指导临床诊疗都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笔者选取本院丙型肝炎患者若干, 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4+和CD8+) , 自身抗体[抗核抗体 (anti-nuclear antibody, ANA) 、抗平滑肌抗体 (smooth muscle antibodies, SMA)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 (liver-kidney microsomal antibody, LKM) 和类风湿因子 (rheumatoid factor, RF) ], 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anine transaminase, ALT) 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检测。以期进一步了解T淋巴细胞分型及丙型肝炎相关自身抗体在预测丙肝病情进展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19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其中丙型肝炎后肝硬化55例。临床诊断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5]。其中, 男84例, 女112例, 男女比例为1∶1.34, 年龄18~78岁, 平均 (46.43±9.75) 岁。所有病例均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 近3个月未使用过干扰素, 无重叠乙型肝炎 (hepatitis bvirus, HBV) 感染。

1.2 标本处理

丙肝患者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4 m L, 2 m L EDTA-K2抗凝血用于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2 m L肝素抗凝血用于自身抗体及生化指标检测。

1.3 检测方法

1.3.1 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BD公司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 试剂为BD公司的MultitestTMIMK Kit, 使用Multi SET软件分析。

1.3.2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IIF) 进行ANA、SMA和LKM的检测。试剂购自德国欧蒙 (EUROIMMUN) 公司。

1.3.3 采用雅培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和RF。

1.4 统计处理

使用SPSS 13.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丙肝患者及丙肝后肝硬化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率比较

如表1所示。肝硬化组自身抗体阳性率高于慢性丙肝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注:两组相比χ2=20.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2.2 慢性丙肝患者及丙肝后肝硬化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如表2所示, 丙肝后肝硬化患者较之慢性丙肝患者CD3+和CD4+有所下降, CD8+略有上升, CD4+/CD8+比值下降, CD4+CD8+双阳性细胞明显升高, 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自身抗体与DP细胞双因素分析

如表3所示, 55例丙肝后肝硬化患者自身抗体阳性且DP>5%的患者有35人, 高达63.6%。而141例慢性丙肝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且DP>5%的患者有36人, 仅占25.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1) t=3.82, P<0.01;2) t=4.43, P<0.01

2.3 自身抗体与DP细胞以及肝损伤指标的分析

如表4所示, 自身抗体阳性且DP>5%的患者肝损伤指标ALT及AST均高于自身抗体阴性且DP<5%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1) t=4.40, P<0.01;2) t=3.28, P<0.01。

3 讨论

丙肝会伴随一系列肝外表现, 其中冷球蛋白血症 (cryoglobulinemia, CG) 被认为是HCV患者最普遍的肝外并发症[6]。CG的出现率会随着肝脏疾病病程的延长和肝硬化的出现而升高[7]。有研究表明, 在合并HCV的CG病例中, B淋巴细胞上的病毒受体CD81与HCV膜蛋白E2相互作用诱导外周CD5+细胞的激活和扩展[8], CD5+B细胞被认为是Ig M-RF的主要来源, 也是其他自身抗体产物的来源。

本研究中发现, 丙肝后肝硬化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高于慢性丙肝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肝肾微粒体自身抗体LKM作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标志性抗体之一, 在55例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检出率亦达9.1%, 有关资料表明, HCV患者体内LKM自身抗体与AIH患者体内LKM自身抗体识别的蛋白表位存在差异。且与其他HCV感染的患者相比, 这类患者病情恶化的风险增加。因此, 笔者认为丙肝患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于预测患者病情的转归有一定意义。

正常机体内各种T细胞亚群相互作用、维持正常机体的免疫功能。若某一细胞亚群的数量和功能发生异常, 机体会出现免疫功能的紊乱, 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并导致对B细胞抑制作用的减弱。本研究中发现丙肝后肝硬化患者较慢性丙肝患者CD3+和CD4+有所下降, CD8+略有上升, CD4+/CD8+比值下降, CD4+CD8+双阳性细胞明显升高, 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外周循环DP T细胞是一种独特的T细胞群, 是成熟的记忆细胞, 具有典型的CD4+和CD8+T细胞功能。患者体内DP细胞异常增加可能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导致发育不成熟的胸腺细胞释放到外周循环, 或是外周血成熟的CD4+或CD8+再次表达CD8和CD4而来[9]。笔者发现, 高达75.0%的丙肝后肝硬化患者体内有较高比例的DP细胞, 均值为 (18.44±11.09) 。因此, 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的紊乱尤其是DP细胞的增多对病情的进展与转归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正常人CD4+CD8+双阳性细胞占T淋巴细胞比率一般小于5.0%[10], 研究中发现, 自身抗体阳性同时DP细胞大于5.0%的患者有71人, 其中35人为肝硬化患者, 也就是说在55例肝硬化患者中, 高达63.6%的患者两项指标同时异常。因此, 可以推测,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同时伴随DP细胞增多, 也就是T淋巴细胞紊乱的患者, 或许较之其他的患者更容易进展为肝纤甚至肝硬化。

另外, 自身抗体阳性同时DP细胞大于5.0%的患者肝损伤指标ALT和AST显著异常于自身抗体阴性同时DP细胞小于5.0%的患者。因此, 自身抗体与DP细胞的联合检测在判断慢性丙肝患者的肝损伤程度方面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综上, 自身抗体检测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除了在监测患者机体免疫状态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外, 对于慢性丙肝患者, 同时检测这两项指标不仅可以提示患者肝脏损伤的程度, 还可以用来监测慢性丙肝患者病情的进展与转归, 对于两项指标同时异常的病人, 笔者认为其转化为肝纤、肝硬化的可能性增大, 可以提示临床医师予以早期干预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丙肝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意义。方法 196例丙肝患者分为慢性丙肝组及丙肝后肝硬化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IIF) 检测两组患者抗核抗体 (ANA) 、抗平滑肌抗体 (SMA)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 (LKM)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以及CD4+/CD8+, CD4+CD8+ (DP) 双阳性细胞;采用雅培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类风湿因子 (RF) 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综合分析两组患者各指标差异。结果 丙肝后肝硬化组自身抗体阳性率为76.4%, 显著高于慢性丙肝组 (P<0.01) ;丙肝后肝硬化组较之慢性丙肝组CD3+和CD4+有所下降, CD8+略有上升, CD4+/CD8+比值下降, CD4+CD8+双阳性细胞明显升高, 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丙肝后肝硬化患者自身抗体阳性且DP>5%的患者比例为63.6%, 显著高于慢性丙肝患者 (P<0.01) ;自身抗体阳性且DP>5%的患者肝损伤指标ALT及AST均高于自身抗体阴性且DP<5%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对于慢性丙肝患者肝细胞损伤及病情的进展及转归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T淋巴细胞亚群,自身抗体

参考文献

[1]ALBERTI A, BENVEGNU L.Management of hepatitis C[J].J Hepatol, 2003, 38 (Suppl 1) :S104-S118.

[2]FLAMM SL.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JAMA, 2003, 289 (18) :2413-2417.

[3]ROMERO PORTALES M, DE DIEGO LORENZO A, RIVERA J, et al.Rheumatologic and autoimmune manifes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Rev Esp Enferm Dig, 1977, 89 (8) :591-598.

[4]陈杰, 王锋, 张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组织谷氨酰胺转移酶抗体的检测及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 (31) :3926-3927.[4]CHEN J, WANG F, ZHANG X.Monitoring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Ig A anti-tissue transglutaminase 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11, 21 (31) :3926-3927.Chinese

[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 2004, 43 (7) :551-555.[5]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 Chinese Society of Lemology and Parasitology.Hepatitis C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J].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4, 43 (7) :551-555.Chinese

[6]杨庆永, 廖元兴, 杨慧兰.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与免疫学特征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13 (14) :91-92.[6]YANG QY, LIAO YX, YANG HL.Analysis of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feature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o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3, 13 (14) :91-92.Chinese

[7]KAYALI Z, BUCKWOLD VE, ZIMMERMAN B, et al.Hepatitis C, Cryoglobulinemia, and cirrhosis:a meta-analysis[J].Hepatology, 2002, 36 (4 pt 1) :978-985.

[8]CURRY MP, GOLDEN-MASON L, DOHERTY DG, et al.Expansion of innate CD5 pos B cells expressing high levels of CD81 in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ed liver[J].J Hepatol, 2003, 38 (5) :642-650.

[9]NAITO T, TANAKA H, NAOE Y, et al.Transcription control of T-cell development[J].Int Immunol, 2011, 23 (11) :661-668.

肝炎相关性自身抗体论文 篇5

研究人员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开展了一项2期研究以确定各种非器官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率并试图阐明抗体和风湿性疾病事件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人员对61例抗甲状腺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 (65.6%>18岁, 83.6%为女性) 和对照组61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参与者[平均年龄 (27.0±14.9) 岁]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在病例对照研究的第1阶段, 研究人员对61例患者的抗核抗体 (ANA) 、抗双链DNA (ds DNA) 、类风湿因子 (RF) 、抗环瓜氨酸肽 (anti-CCP) 及抗核提取物抗体 (anti-ENA) 进行了测定。在2年的2期纵向临床随访期间, 研究人员对所有患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风险进行了评估。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组中, ANA的比例最高 (50.8%) , 其次为RF (34.4%) 、anti-ENA (21.3%) 和anti-CCP (19.7%) 。在2年的随访期间, 近1/3的患者 (32.8%) 出现一种风湿性疾病:45%为类风湿性关节炎、20%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10%为Sjgren综合征 (SS) , 其他25%为白塞氏病、纤维肌痛、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和Rhupus综合征。

研究人员同时发现, 与对照组相比, 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组患者抗体阳性率更高。此外, 风湿性疾病患者中绝大多数为女性 (85%) 且年龄>18岁及ANA抗体比例 (55%) 最高。

ANA (最常见的非器官特异性抗体) 可见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

本次前瞻性研究首次利用非器官特异性抗体来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风险。对比结果显示,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和anti-ds DNA阳性的患者风湿性疾病患病风险高2.45倍。

上一篇:用爱心温暖童心下一篇:高年段语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