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性肝炎(共7篇)
黄疸性肝炎 篇1
急性黄疸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 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 以黄疸、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无症状感染也常见。也可发展为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 因此医护人员要告知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防止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8年1月~2009年1月长沙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共收治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15例, 男12例, 女3例, 年龄最小14岁, 最大52岁, 其中转为重型1例, 平均住院日90天。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临床经过的阶段较为明显, 可分为三期, 总病程2~4个月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 可有畏寒、发热, 约80%患者有发热、体温在38℃~39℃之间, 一般不超过3d。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 仅少数有发热。少数患者以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 类似感冒。急性乙型肝炎患者20%~30%有皮疹、关节痛等血清病样表现。此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 肝功能改变主要为ALT升高。本期持续1~21d, 平均5~7d。
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 发热消退, 尿黄加深, 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 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大, 质软、边缘锐利, 有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 尿胆红素阳性。本期持续2~6周。
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 黄疸消退, 肝、脾回缩, 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 平均1个月。
2.2 重型肝炎的护理
急性黄疸型肝炎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病情在10天内迅速恶化, 并出现下列症状: (1) 黄疸迅速加深; (2) 明显出血倾向; (3) 肝萎缩, 可有肝臭; (4) 神经系统症状有烦躁、谵妄、定向力和计算力障碍, 嗜睡以致昏迷, 多数病人有脑水肿; (5) 肝肾综合征, 尿少、尿闭、氮质血症等。但应与淤胆型肝炎相区别。淤胆型肝炎临床上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 有乏力、皮肤瘙痒、肝肿大, 大便呈灰白色, 但消化道症状较轻。重症肝炎和淤胆型肝炎病人黄疸深, 因胆盐沉积刺激皮肤末梢引起全身皮肤瘙痒厉害, 影响休息和睡眠。嘱病人修剪指甲, 不要瘙痒, 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和皮下出血, 可适当用温水擦洗全身, 必要时用止痒水止痒。
重症肝炎的病人, 由于多种原因, 可出现肾小球滤过滤和肾血流量降低, 导致肝肾综合征, 指导病人使用带刻度尿壶, 每次小便后准确测量, 为指导用药和观察疗效提供依据。
2.3 心理护理
因肝炎传染性强, 且通过密切接触传给他人, 因而常受到他人的回避, 特别是慢性肝炎, 病情反复, 故病人心理压力大, 易产生焦虑、孤独、失望等心理。应帮助病人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 消除思想负担, 设法摆脱忧虑和痛苦心理, 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患者可转变为慢性肝炎, 应积极治疗;大部分急性黄疸型肝炎 (如甲型、戊型肝炎) 通过治疗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2.4 饮食护理
休息、饮食及治疗三者对肝炎病人的康复同等重要。急性肝炎病人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为宜, 以利于受损的肝胆修复。慢性肝炎病人应特别注意保证足量的热量和维生素, 适量蛋白质, 少食多餐, 不可进食过饱, 以免影响消化吸收。为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应掌握以下原则:
2.4.1 高热量以含糖较高的食物为主, 可保持肝细胞内糖原的含量,
糖原对肝细胞的再生与抵抗力有重要作用, 以此可减少蛋白质的消耗。如病人食欲极差, 可由静脉补给能量。
2.4.2 高维生素
当肝脏受损时可导致多种维生素缺乏和代谢障碍, 如维生素A、B、C、K等均缺乏, 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类、猪肝、牛奶、胡萝卜等, 既可补充多种维生素, 又可保持其饮食清淡。
2.4.3 蛋白质
肝脏是人体蛋白质代谢的主要脏器, 蛋白质可促进机体受损的组织修复缩短病程, 故蛋白质要适量, 以营养价值高的鸡蛋、瘦肉、鱼类等动物蛋白为主。
2.4.4 脂肪
肝脏在脂肪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当肝内脂肪过多或磷脂不足时, 易致脂肪肝。故应适当限制脂肪的摄入, 应以植物油为主。
2.4.5 重症病人给予易消化饮食, 避免油炸、冷、硬、鱼刺、骨头、瓜子
壳等刺激性粗糙食物, 以免引起消化道出血;有肝昏迷先兆者, 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2.5 健康教育。
(1) 卧床休息可增强肝脏供血量, 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在急性期1~2周除进食、大小便外, 应卧床休息;重症肝炎病人进食、大小便均不宜下床;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恢复期可适当看书或在室内活动, 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2)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 不食生菜, 不喝生水; (3) 禁止吸毒、纹身。在剃头、拔牙、穿耳、修脚过程中注意用具的清洁和消毒; (4) 密切接触乙肝病人者, 注射乙肝疫苗或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 (5) 若母亲为乙肝病人, 婴儿出生后立即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 经注射后才能接触母亲, 以后按常规注射乙肝疫苗, 并留母亲乳汁作乙肝全套检查, 若为阳性者, 禁止哺乳。
2.6 出院指导
(1) 急性肝炎病人出院后仍应休息1~3个月, 恢复工作后应定期复查1~2年; (2) 出院后遵医嘱定期 (1个月、3个月、半年) 复查肝功能, 按时服药, 有症状者, 随时复查肝功能及做病原学检查, 以观察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6:21-49.
[2]蒋冬梅.病人健康教育指导[M].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5, 233-235.
黄疸性肝炎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在我院诊治92例黄疸性肝炎患者临床方面的资料。其中男性患者75例, 女性患者17例, 年龄为19~82岁, 平均年龄 (41.2±5.1) 岁, 平均病程 (5.1±0.9) 年92例黄疸性肝炎患者根据病原类型分为:戊型肝炎患者27例, 乙型肝炎61例, 乙丙重叠感染型4例。全部患者都有程度不等皮肤黄染、巩膜与肝功能出现异常, 男性患者绝大多数都有酗酒史。血清胆红素基本水平237.69~1008.9μmol/L, 平均为 (416.38±151.51) μmol/L92例黄疸性肝炎患者中运用中医药诊疗的48例, 西药诊疗44例。2例年龄、性别、病程、肝功能、血清胆红素、PCR-HBV-DNA水平等相关情况进行比较来看, 没有呈现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4 8例黄疸性肝炎患者经过中医药诊疗后, 使用茵陈蒿汤与四逆散为主方进行治疗, 方剂组成:麻黄 (去根节, 煎去沫, 焙) 半两, 山栀子 (去皮) 半两, 柴胡 (去苗) 半两, 半夏 (汤7遍去滑, 切, 焙) 半两, 细辛 (去苗叶) , 茵陈蒿半两, 贝母 (去心) 半两, 大黄半两, 杏仁 (汤浸, 去皮尖双仁, 炒) 半两, 独活 (去芦头) 半两, 黄芩 (去黑心) 半两, 荆芥穗 (去梗) 半两, 桔梗 (炒) 半两, 升麻半两, 羌活 (去芦头) 半两, 牡丹皮半两。另外, 可以根据情况加上清热解毒利湿类药物, 假如患者都出现头重身困, 并且大便稀溏患者, 需要添加五苓散来化气利湿, 并尽量减少使用大黄;假如患者出现腹部胀满、呕吐、恶心患者, 需要添加陈皮、茯苓、竹茹;假如患者出现便血、衄血, 或者是患者肌肤有瘀斑, 需要添加柏叶炭, 地榆炭等之类的凉血止血的药物;假如病情出现恶化, 腹水患者, 可以添加车前草、木通、白茅根、大腹皮等清热利尿类药物[1]。44例黄疸性肝炎患者经过西医治疗后。每周需要对肝功能检查1次, 记录好患者的体征消失情况与症状, 并对胆红素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在诊疗期间患者食物应该食用那些新鲜、易于消化、冷热适宜, 并且没有刺激性, 做到适量, 具有丰富营养的软食、流食;不要食用刺激性与辛辣食物, 特别是烟酒。在诊治疗程结合之后, 应该做好临床观察的基本症状、PCR-HBV-DNA改善情况与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等基本情况, 并且查访半年之后判定其疗效[2~3]。
1.2.2 疗效评定疗效判定
显效:自觉症状明显消失, ALT、AST、TBIL接近正常, 肝功能出现好转, 肝脾回缩明显, 血清总胆红素表现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显著改善, ALT、AST、TBIL较之开始前下降≥50%, 黄疸基本上消失, 肝功能较之以前出现好转, 肝脾显著回缩;无效:体征、症状、肝功能等都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恶化。
2 结果
48例黄疸性肝炎患者经过经中医药诊疗, 3d之内退黄, 并且症状都有显著好转的患者达到17例;1周之内退黄, 并且症状都有程度不同的患者患者一共24例;服药1周后其病情逐渐减轻患者共7例。6个月内全部患者最主要的症状显著好转, 黄疸基本上消失, 并且患者肝功能和先前相比明显好转, 肝脾显著出现回缩, 血清总胆红素显著降低, PCR-HBV-DNA和入院之前相比, 回落明显。中医药治疗整体有效率达到100%。44例黄疸性肝炎经过西医药物治疗后6个月内, 只有38例显著好转, 其有效率达到86.36%, 使用中医药治疗的组要明显比西药组效果好, 由此可见, 中医药治疗黄疸肝炎效果显著。
3 讨论
黄疸性肝炎病因是由肝脾之间气不舒畅, 或者是食用过多的肥腻甘甜类食物造成的, 湿邪阻滞里面或者是瘀血等阻滞了胆道, 导致了胆汁不按常道, 溢出体表肌肤等导致发黄。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蕴结肝, 脾之方, 使用本方能清利湿热, 通泄瘀热, 让邪去按照一定的方式, 那么黄疸便能自行消除。
参考文献
[1]王玉兰, 钱仁玉, 吕小恒.中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肝胆病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85.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试行) [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8, 13 (4) :241~247.
黄疸性肝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患儿203例, 均符合重度黄疸性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肝功能检查确诊为黄疸性肝炎;年龄<13岁, 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药物过敏、肝肾功能不健全及不予配合患儿[2]。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102例和对照组101例。研究组男62例, 女40例;年龄1~12 (6.35±1.24) 岁。对照组男64例, 女37例;年龄2~12 (6.57±1.36) 岁。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给予维生素、葡萄糖、能量合剂等保肝治疗, 并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血浆、血蛋白支持治疗。研究组患儿采用腺苷蛋氨酸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将腺苷蛋氨酸 (雅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国药准字H20090408) 1000mg与门冬氨酸钾镁 (山东华信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国药准字H20063151) 20~30ml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每天1次。对照组患儿采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将促肝细胞生长素 (河北智同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国药准字H13024067) 120mg与门冬氨酸钾镁20~30ml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每天1次。2组均以20d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1周。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黄疸性肝炎的疗效评价的相关标准[3]。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 肝功能指标改善为正常, 黄疸消失为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 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但轻度异常为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恶化, 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检测治疗前后患儿总胆红素 (TBi 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凝血酶原时间 (PT) 、白蛋白 (ALB) 等生化指标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1%高于对照组的8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肝功能变化
治疗前2组患儿的TBi L、ALT、PT、ALB等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2组患儿的TBi L、ALT及PT低于治疗前, ALB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患儿若黄疸持续不退, 能造成肝功能严重损伤, 最终导致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而死亡[4], 因而退黄是治疗重度黄疸性肝炎的重要环节。相关研究表明采用腺苷蛋氨酸联合门冬氨酸钾镁能有效清除肝内胆汁淤积, 实现快速退黄的目的[5]。重型黄疸性肝炎患儿肝脏内腺苷蛋氨酸合成下降, 使防止胆汁淤积的生理过程受阻, 使发生肝性疾病的风险增加[6]。因此, 对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患儿补充腺苷蛋氨酸能充分发挥清除胆汁淤积的作用[7,8]。门冬氨酸钾镁参与肝细胞核酸的形成, 使损坏的肝细胞得到修复, 还能为肝细胞功能的恢复提供能量基础;同时门冬氨酸钾镁还可促进胆汁的排泄, 减少低钾等并发症的发生[9,10]。
本文采用腺苷蛋氨酸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的治疗效果、生化指标改善明显优于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 表明腺苷蛋氨酸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能有效缓解患儿的症状, 改善肝功能, 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 观察腺苷蛋氨酸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203例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102例和对照组101例。研究组采用腺苷蛋氨酸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 对照组采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 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1%高于对照组的8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2组患儿的TBi L、ALT、PT、ALB等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2组患儿的TBi L、ALT及PT低于治疗前, ALB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腺苷蛋氨酸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肝功能, 疗效显著,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腺苷蛋氨酸,促肝细胞生长素,门冬氨酸钾镁
参考文献
[1] Gillen S, Schuster T, Meyer zum B·schenfelde C, et al.Preoperative neoadjuvant therapy in pancreatic 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esponse and resection percentages[J].PLo S Med, 2010, 7 (4) :e1000267.
[2] 刘勇.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黄疸性肝炎24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6 (1) :102.
[3] 许东强, 詹东昂.异甘草酸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早期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 2012, 7 (1) :58-59.
[4] 赵昭性, 陈宁荻, 吕秀梅, 等.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黄疽47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9, 19 (4) :243-244.
[5] 王亚玲.腺苷蛋氨酸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慢性重型黄疸性肝炎、肝硬化50例[J].临床医学, 2009, 8 (8) :52-53.
[6] 王艳丽, 郑磊, 姚履枫.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0例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 2009, 4 (2) :27-29.
[7] Berry PA, Antoniades CE, Hussain MJ, et al.Admission levels and early chances in serum interleukin-10 are predictive of poor outcome in acute liver failure and decompensated cirrhosis[J].Livex Int, 2010, 30 (51) :733-740.
[8] 彭祖春.中医药治疗黄疸性肝炎48例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6) :53-54.
[9] 张立群, 王科先.三草祛黄汤联合退黄药灸治疗黄疸性肝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 (2) :48-49.
耕牛黄疸型肝炎诊疗 篇4
近年来, 笔者曾医治耕牛黄胆肝炎病3例。病情特殊, 症状典型, 经辨证施治, 中西疗法结合, 收到较为满意效果, 特整理如下:
1 病例1
2009年4月12日, 旧城镇龙潭冲村民钱某饲养一头10岁水牛来兽医站就诊。主诉:4月5日该牛犁地时被雨淋湿过, 6日喘气粗, 7日早开始发抖, 下午发抖由持续性变为阵发性, 粪便变干, 不吃草, 不反刍。乡村兽医以风寒感冒病医治, 疗效欠佳。
1.1 检查
耕牛营养良好, 体温39.4℃, 脉搏63次/min, 呼吸25次/min, 精神倦怠, 头低耳耷, 被毛粗逆, 眼结膜及巩膜显著黄染, 鼻镜干燥, 口温高, 口津粘少, 卧蚕, 口腔底部及整个舌体均呈鲜黄色, 食欲减退, 肝区叩诊有痛感, 粪干, 尿黄。根据临床症状诊断为黄疸型肝炎。
1.2 治疗
以除去病因, 保肝利胆, 增强肝脏解毒机能为治疗原则。 (1) 青叶龙胆汤:青叶胆草150g、龙胆草120g、菌陈120g、黄花香120g、大黄90g、栀子90g、柴胡90g、黄岑90g、黄柏90g、地骨皮90g、白芍60g、滑石60g、陈皮60g、川朴60g、甘草20g、煎汤灌服, 1剂/d, (2) 输液用5%葡萄糖氯化钠1500ml, 青霉素钾1500万IU, 5%维生素C注射液20ml及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20ml, 一次静脉注射, 并配合一些消炎、健胃剂, 第10天黄疸症状完全消失好转, 经过15d治愈。
2 病例2
2010年8月26日, 旧城镇小星寨村民绕某饲养一头役用水牛, 体温39℃, 脉搏66次/分, 呼吸26次/min, 精神倦怠, 食欲减退, 胃音弱, 眼结膜显著发黄如橘色, 口温高, 尿黄, 耳温高。以同法治疗服中药5剂、配合输液, 第9天黏膜黄染基本消失好转, 之后给消炎, 健胃药物, 经过15d治愈。
3体会
黄胆肝炎, 治则宜除去病因, 保肝利胆, 增强肝脏解毒机能。方用青叶龙胆汤配合输液。方中青叶胆草、龙胆草、菌陈、黄花香、栀子、大黄、黄柏清热利湿退黄;柴胡、黄岑、地骨皮、白芍、疏肝散热, 消炎利尿。大黄通肠, 使湿热出而有路, 在用陈皮、川朴理气健脾, 用甘草调和诸药, 解毒液, 故对治疗耕牛黄胆肝炎有满意效果。
水10kg饮水治疗3d, 但疫情没有得到控制, 病鸡数反而增加, 并陆续出现病鸡死亡, 共死亡37羽。
2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为精神萎顿、食欲和饮水减少或废绝, 两翅下垂、缩颈、拉白色稀粪、肛门周围被污染, 产蛋率直线下降, 7d内由正常的84.6%下降到12.8%, 而且产畸形蛋, 病鸡最后头、颈、腿抽搐而死。
3 病理变化
挑取濒死鸡16只进行剖检, 均表现肝脏肿大, 呈暗红色, 质脆呈软泥状、脾脏肿大、小肠肿胀臌气, 且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 肠黏膜上有粉红粘液。肝脏表面或心包膜上有纤维样伪膜, 卵泡变性, 局部或整个卵泡呈褐色或黑褐色, 多数卵泡破裂, 腹腔内充满卵黄液。其它脏器无明显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
4 实验室检查
4.1 涂片、镜检
无菌取病 (死) 鸡肝、脾组织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见到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4.2细菌分离培养无菌采集病鸡的肝、脾组织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上, 经37℃、24h培养后长出半透明的砖红色菌落, 挑取菌落涂片染色后镜检, 可见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
4.3 生化试验
取分离菌进行生化试验, 结果该分离菌能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 产酸产气;不产生硫化氢, 不分解尿素, 甲基红试验阳性, VP试验阴性。
黄疸性肝炎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例全部为住院及门诊观察患者, 男13例, 女7例。20岁以下3例, 20~30岁8例, 30~40岁5例, 40岁以上4例;年龄最小8岁, 最大56岁。发病最短1 d, 最长20 d。
1.2 诊断标准
症状:目黄, 身黄, 小便黄, 口干而苦, 腹胀, 恶心呕吐, 厌油腻食物, 周身倦怠无力;体征:右上腹有明显压痛,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略数;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血清黄疸指数明显增高, 肝功检查转氨酶明显增高, B超可见胆囊肿大、胆壁增厚、胆汁消失、肝内光点粗大。
1.3 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茵陈100 g, 黄芩15 g, 黄连15 g, 大黄10 g, 山栀15 g, 龙胆草20 g, 车前子15 g, 苍术15 g, 猪苓15 g, 茯苓1 5 g, 青皮15 g, 泽泻15, 甘草10 g。水煎服, 日一剂。随症加减:腹胀明显者加鸡内金10 g, 郁金15 g;大便不实加附子10 g;发热者加双花20 g, 公英20 g。服药期间停服其他药物, 禁食油腻及辛辣刺激之品。
1.4 疗效标准
显效:服药一周后, 症状, 体征消失, 化验、B超均正常;有效:服药一周后, 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化验、B超有好转;无效:服药一周后, 症状、体征及化验无改善。
2结果
显效12例, 有效7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5%。
3典型病例
患者男, 18岁, 于2008年3月28日初诊。患者于6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 恶心厌油腻食物, 周身倦怠无力, 自认为感冒, 曾口服感冒胶囊, 肌内注射安痛定、庆大霉素, 病情不见好转, 并且日益加重, 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右肋疼痛、口干而苦、四肢乏力。查体:体温37.8℃, 身目皆黄, 表情淡漠, 右上腹胆囊区压痛明显, 肝脾未触及,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数。
血常规:Hb 135 g/L, WBC 12.3×109/L, GR# 5.5×109/L, LY# 4.3×109/L;肝功:黄疸指数 50 μmol/L, 谷丙转氨酶 830 U/L, B超示肝脏大小正常, 肝内回声均匀, 光点粗大, 管腔结构清晰, 胆囊大小3.7×1.4 cm, 胆壁增厚, 胆汁消失。
中医诊断:黄疸;西医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辩证:阳黄 (热重于湿) 。治则:清热利湿, 兼以泄下, 服用上方6剂, 服药期间嘱患者禁食油腻辛辣之品。二诊:服用上方6剂后该患者身黄、小便黄消失, 目微黄, 右肋疼痛显著好转, 恶心呕吐已停止, 饮食大增, 但食后仍稍感腹胀, 肝功化验:黄疸指数 26 umol/L, 谷丙转氨酶 106U/L, 舌质红, 苔黄, 脉弦, 上方去黄连加郁金15 g、内金15 g, 再进3剂。三诊:服上方三剂后该患目黄消退, 右肋疼痛腹胀亦消失, 但出现畏寒, 大便不实,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略沉, 上方去大黄加附子10 g, 再进三剂。四诊:服上方三剂后该患症状、体征均消失, 肝功化验黄疸指数和转氨酶均正常, B超检查肝胆影像正常, 嘱患者口服龙胆泻肝丸调理善后, 并定期复查肝功。
4体会
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主要特征。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湿邪为患, 从脏腑来看, 不外脾胃肝胆, 且往往由脾胃涉及肝胆, 脾主运化而恶湿, 如饮食不节, 嗜酒肥甘或外感湿热, 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受损, 脾失健运, 湿邪壅阻中焦, 则脾胃升降失常, 脾气不升, 则肝气郁结不能疏泄, 胃气不降, 则胆汁的输送排泄失常, 湿邪郁遏导致胆汁侵入血液, 溢于肌肤, 因而发黄。
本病的病机关键是湿, 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 故在治则上以清热利湿为主, 清除湿热无非二途, 一利小便, 二通大便。
黄疸性肝炎 篇6
关键词:前列地尔注射液,慢性乙型黄疸肝炎,临床疗效
世界范围内, 慢性乙型黄疸肝炎发病率较高, 但随着不断提高的医疗技术水平, 慢性乙型黄疸肝炎治疗领域所用药物不断增加, 其中肝炎的治疗药物亦随之增加, 病毒性肝炎受其他肝炎病毒影响改变了基本病理, 造成肝细胞出现坏死现象[1]。慢性乙型肝炎主要受乙型肝炎病毒影响, 造成肝脏微循环障碍, 临床特征为黄疸。本次研究中选取2013 - 05 ~ 2014 - 07于我院就诊的慢性乙型黄疸肝炎患者114 例, 通过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进行治疗, 取得的疗效显著。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05 ~2014 - 07 于我院就诊的114 例慢性乙型黄疸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58 例, 女56 例, 年龄31 ~ 64 岁, 平均 ( 46. 12 ± 12. 23) 岁。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乏力、纳差、不同程度腹胀及肝脏肿大等症状, 其中早期肝炎34 例, 中期61 例, 晚期19例。患者病程6 个月~ 3. 5 年, 平均 ( 1. 9 ± 0. 8) 年;瘙痒出现时间 ( 5. 7 ± 1. 7) 年, 瘙痒评分 ( 2. 7 ± 0. 5) 分。根据随机的原则,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 n = 63) 与对照组 ( n =51) ,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病例标准
根据2000 年中华医学会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相关慢性乙型黄疸肝炎诊断标准[2]。
1. 3 排除病例标准
低血压、糖尿病、青光眼、神经系统疾病、肝外梗阻性黄疸或有其他病因的黄疸肝炎等病症。
1. 4 治疗方法
治疗期间, 所有患者卧床休息、维持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预防感染等一般支持疗法。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方法, 给予复方甘草酸单铵S ( 40mg,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50317, 海南通用康力制药有限公司) 80mg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250m L, 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治疗4 周, 同时给予对症的护肝、退黄、抗病毒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在9% 氯化钠注射液100m L加入前列地尔注射液 ( 5μg / 支,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84565, 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10μg, 给予患者静脉滴注, 每日一次, 总疗程4 周,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 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慢性乙型黄疸肝炎患者的疗效及肝功能指标结果。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以及碱性磷酸酶、γ 谷氨酸氨基转移酶等[3]。
1. 6 评价指标
有效: 临床病症缓解, 黄疸现象消退或有所消退, 肝功能改善及好转; 无效: 临床病症无变化, 黄疸现象严重, 肝功能出现恶化现象。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21. 0 分析和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 ± s) 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 ( n) % 表示, 组间比较用 χ2检验, P < 0. 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慢性乙型黄疸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经诊治效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 72% , 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 59% ,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 P < 0. 05) 。见表1。
2. 2 两组慢性乙型黄疸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
两组慢性乙型黄疸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标均发生变化,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注: 与治疗前比较, *P < 0. 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 < 0. 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饮食习惯上变化较大,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逐渐增多, 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居高不下, 逐渐对人类健康形成威胁, 在我国亦是流行范围广而产生严重危害的病症。肝炎病毒主要对肝脏产生危害, 其病毒复制能力强, 在肝细胞内传染较快, 依据机体免疫力反应而损害肝脏功能, 进而造成黄疸现象出现[4]。普遍认为胆红素是产生黄疸物质的主要因素, 可以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形式存在。脂溶性胆红素将会对脑神经核产生影响, 可能诱发严重的核黄疸病症; 而水溶性胆红素则将可能诱发胆红素量增加以致对人体产生重大危害。前列地尔注射液具有较强的活性, 可平衡前列环素和血栓素, 对血管平滑肌产生直接影响, 扩张肾动脉, 集聚抗血小板, 进一步促进肾血流量的恢复正常[5]。本组研究中, 前列地尔联合用药组的总有效率与单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差异非常显著 ( P < 0. 05) , 表明前列地尔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黄胆肝炎的效果显著。前列地尔也叫前列腺素E1, 是对前列腺素E1脂微球有亲和力的靶向药物, 其主要作用机理是对血管有扩张作用和抗凝血作用, 对肝脏微循环起到改善作用, 促进黄疸的消除。前列地尔在提高胰高血糖素的释放中效果较好, 促进胆汁分泌, 提高了肝脏内毒素物质的排放, 具有保肝作用。联合药物组在治疗中将能调节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肝细胞内自由基被完全清除, 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起着阻止其扩散的作用, 同时提高免疫功能以恢复肝功能, 改善肝脏微循环状况以便肝内毛细胆管恢复正常, 起到退黄降酶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使用前列地尔注射液与氯化钠注射液等联合药物组取得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85. 71% , 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 0. 05) 。综上所述, 常规治疗下加入前列地尔注射液将能帮助慢性乙型黄疸肝炎患者改善肝功能, 缓解患者黄疸症状, 抑制慢性乙型黄疸肝炎恶化, 以促进慢性乙型黄疸肝炎患者较快恢复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王文英, 戴琦.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肝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04 (11) :155-156
[2]夏卫红.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黄疸型肝炎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1 (01) :442-443
[3]谢忠侠.前列地尔注射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电子版) , 2013, 02 (17) :259-261
[4]张广玉.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120例慢性乙型黄疸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 2014, 10 (21) :1905-1907
黄疸性肝炎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1年8月-2014年4月收治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78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
纳入标准:78例患者均符合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临床诊断标准[1]。
排除标准:药物性、自身免疫性、酒精性、代谢等因素所致肝炎, 合并心、脑、肺、肾、内分泌、血液、代谢及胃肠道严重原发病者,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酗酒者或药物滥用史者, 不能合作者。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2]。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对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 其中包括干扰素、保肝以及抗病毒治疗, 并且饮食要以清淡为主, 适当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 对能量不足的患者静脉滴注葡萄糖, 适当卧床休息。 (2) 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采取中医辨证治疗。以茵陈蒿汤加减, 药味及基础剂量为茵陈30 g, 生栀子15 g, 大黄8 g, 黄柏15 g, 车前子10 g, 茯苓15 g, 滑石30 g, 生甘草10 g。食少纳呆、大便溏稀的患者加以白术以及薏苡仁;肝郁气滞的患者加入延胡索以及郁金;恶性呕吐的患者加入姜半夏以及竹茹;发热和寒热的患者加入黄芩;每天1剂, 采取沸水煎服, 每天早上和晚上分别服用1次。另外, 对患者采取针刺疗法, 其主要穴位包括阳陵泉、足三里以及三阴交。对发热的患者加入外关穴以及曲池穴;肋痛的患者加入期门穴以及支沟穴;恶心、呕吐的患者加入内关穴以及内庭穴。穴位表面皮肤常规消毒以后, 采取提插捻转的手法, 留针30 min, 每天针刺1~2次, 4周1个疗程, 一共3个疗程。
临床观察指标: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前后的总胆红素以及谷丙转氨酶给予详细记录, 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给予详细记录, 并对比分析。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其相关症状完全消失, 肝脾大小正常, 肝功能恢复正常, 肝脏区域没有明显疼痛; (2) 有效:其相关症状有一定改善, 肝脏功能有明显改善; (3) 无效:其相关症状没有任何变化, 肝脏功能没有改善。
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一般情况:所有患者均为急性发病, 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以及体征, 血清总胆红素17.1~171μmol/L, 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 肝功能检测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男25例, 女14例。年龄12~53岁, 平均 (36.8±7.2) 岁;对照组男27例, 女12例。年龄16~56岁, 平均 (38.9±8.1) 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体重等相关临床症状差异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5) , 能够给予对比。病原学方面, 观察组甲型肝炎3例, 乙型肝炎31例, 戊型肝炎4例, 甲、乙型感染重叠感染1例, 对照组甲型肝炎5例, 乙型肝炎30例, 戊型肝炎4例, 两组间病原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之间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治疗前后两组之间总胆红素以及谷丙转氨酶水平情况对比:临床治疗之前,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胆红素以及谷丙转氨酶指标水平差异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5) ;临床治疗以后观察组的总胆红素以及谷丙转氨酶水平要比对照组低 (P<0.05) , 见表2。
讨论
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常见疾病。从肝细胞性黄疸形成机理来看, 肝实质损害越加严重, 间接胆红素滞留越多, 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循环越多, 临床表现黄疸越深。所以, 通常来说黄疸越深, 病情越重。例如, 重型肝炎的血清胆红素大部分在10 mg以上, 并预后与血清胆红素定量有关。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在中医辨证理论当中属于“阳黄”范畴, 其发病机制属于瘟疫时邪、饮食不洁、脾失健运以及疏泄失常, 长期湿热熏蒸, 患者面部发黄。在临床当中对其采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 这个药物可以使黄疸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使转氨酶明显降低, 使机体抵抗能力明显提高, 使肝细胞坏死以及肿胀明显减轻, 使肝脏微循环得到明显改善, 进而对肝细胞再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3]。针灸治疗可以充分扩张血管以及肝胆管, 使微循环得到明显改善, 进而使免疫功能以及神经功能明显提高。中医辨证选取穴位的原则为选取肝、胆、脾、胃经, 采取足三里、行间以及阳陵泉为治疗这种疾病的主要穴位。阳陵泉是人体胆经的合穴, 针刺可以起到利清肝胆的作用。针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 具有健脾助运的作用。根据相关报道表明[4], 针刺疗法可以使患者相关症状明显改善, 并且可以使患者黄疸指数明显下降, 因此, 可以表明以上穴位具有利胆退黄之功效。
注:和对照组对比, *P<0.05。
注:和对照组对比, *P<0.05。
总之, 对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采取中医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进而使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 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春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40例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 2011, 41 (3) :70-71.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S].2003.
[3]宓余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及舌脉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J].天津中医药, 2011, 24 (1) :19-21.
【黄疸性肝炎】推荐阅读:
重度黄疸性肝炎05-24
急性黄疸性肝炎09-04
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06-01
黄疸型病毒性肝炎09-16
重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08-12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11-09
母乳性黄疸06-26
治疗母乳性黄疸07-17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06-13
胆汁淤积性肝炎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