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精选9篇)
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篇1
在兽医临床上, 家畜的外感风寒、风热感冒, 肠胃病较为多见, 肝病较少, 但也可偶然遇到, 其病势较为严重, 如不及时正确诊治, 就会拖延病情, 甚至导致病畜死亡。由于胆红素形成过多或排泄障碍, 大量胆红素蓄积在体内, 使皮肤、黏膜、浆膜及实质器官等染成黄色, 称为黄疸。根据黄疸发生的原因和机理一般可以把黄疸分为3种类型: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实质性黄疸。临床上以黄疸、消化紊乱及肝功能改变为特征。
近年来, 笔者曾医治耕牛黄胆肝炎病3例。病情特殊, 症状典型, 经辨证施治, 中西疗法结合, 收到较为满意效果, 特整理如下:
1 病例1
2009年4月12日, 旧城镇龙潭冲村民钱某饲养一头10岁水牛来兽医站就诊。主诉:4月5日该牛犁地时被雨淋湿过, 6日喘气粗, 7日早开始发抖, 下午发抖由持续性变为阵发性, 粪便变干, 不吃草, 不反刍。乡村兽医以风寒感冒病医治, 疗效欠佳。
1.1 检查
耕牛营养良好, 体温39.4℃, 脉搏63次/min, 呼吸25次/min, 精神倦怠, 头低耳耷, 被毛粗逆, 眼结膜及巩膜显著黄染, 鼻镜干燥, 口温高, 口津粘少, 卧蚕, 口腔底部及整个舌体均呈鲜黄色, 食欲减退, 肝区叩诊有痛感, 粪干, 尿黄。根据临床症状诊断为黄疸型肝炎。
1.2 治疗
以除去病因, 保肝利胆, 增强肝脏解毒机能为治疗原则。 (1) 青叶龙胆汤:青叶胆草150g、龙胆草120g、菌陈120g、黄花香120g、大黄90g、栀子90g、柴胡90g、黄岑90g、黄柏90g、地骨皮90g、白芍60g、滑石60g、陈皮60g、川朴60g、甘草20g、煎汤灌服, 1剂/d, (2) 输液用5%葡萄糖氯化钠1500ml, 青霉素钾1500万IU, 5%维生素C注射液20ml及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20ml, 一次静脉注射, 并配合一些消炎、健胃剂, 第10天黄疸症状完全消失好转, 经过15d治愈。
2 病例2
2010年8月26日, 旧城镇小星寨村民绕某饲养一头役用水牛, 体温39℃, 脉搏66次/分, 呼吸26次/min, 精神倦怠, 食欲减退, 胃音弱, 眼结膜显著发黄如橘色, 口温高, 尿黄, 耳温高。以同法治疗服中药5剂、配合输液, 第9天黏膜黄染基本消失好转, 之后给消炎, 健胃药物, 经过15d治愈。
3体会
黄胆肝炎, 治则宜除去病因, 保肝利胆, 增强肝脏解毒机能。方用青叶龙胆汤配合输液。方中青叶胆草、龙胆草、菌陈、黄花香、栀子、大黄、黄柏清热利湿退黄;柴胡、黄岑、地骨皮、白芍、疏肝散热, 消炎利尿。大黄通肠, 使湿热出而有路, 在用陈皮、川朴理气健脾, 用甘草调和诸药, 解毒液, 故对治疗耕牛黄胆肝炎有满意效果。
水10kg饮水治疗3d, 但疫情没有得到控制, 病鸡数反而增加, 并陆续出现病鸡死亡, 共死亡37羽。
2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为精神萎顿、食欲和饮水减少或废绝, 两翅下垂、缩颈、拉白色稀粪、肛门周围被污染, 产蛋率直线下降, 7d内由正常的84.6%下降到12.8%, 而且产畸形蛋, 病鸡最后头、颈、腿抽搐而死。
3 病理变化
挑取濒死鸡16只进行剖检, 均表现肝脏肿大, 呈暗红色, 质脆呈软泥状、脾脏肿大、小肠肿胀臌气, 且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 肠黏膜上有粉红粘液。肝脏表面或心包膜上有纤维样伪膜, 卵泡变性, 局部或整个卵泡呈褐色或黑褐色, 多数卵泡破裂, 腹腔内充满卵黄液。其它脏器无明显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
4 实验室检查
4.1 涂片、镜检
无菌取病 (死) 鸡肝、脾组织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见到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4.2细菌分离培养无菌采集病鸡的肝、脾组织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上, 经37℃、24h培养后长出半透明的砖红色菌落, 挑取菌落涂片染色后镜检, 可见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
4.3 生化试验
取分离菌进行生化试验, 结果该分离菌能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 产酸产气;不产生硫化氢, 不分解尿素, 甲基红试验阳性, VP试验阴性。
4.4 药敏试验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 , 测得该菌
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篇2
【关键词】黄疸;肝炎;病毒性
【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16-01
1临床资料
252例患者,均系我院2002~2007年住院病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58岁,平均37.2岁。男性144例女性108例。入院时病程均在发病1周以内。
2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0年月上海第6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标准。
3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二组,其中治疗组124例,甲型肝炎89例,乙型肝炎35例;对照组128例,甲型肝炎92例,乙型肝炎36例。二组均采用卧床休息.口服肝泰乐.肌注维丙胺等综合治疗措施。治疗组加用清热利湿汤药。处方为:茵陈30g,栀子15g,大黄6g,板蓝根30g,枳壳15g,丹皮10g,银花30g甘草6g。水煎2次,每日1剂,分两次服。小儿依年龄和体重酌减。
4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均以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和谷丙转胺酶恢复正常时间作为主要观察指标。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治疗组分别为:5天38例,10天79例,15天5例,15天以上2例;对照组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5天8例,10天44例,15天36例,15天40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转氨酶恢复正常时间,治疗组分别为20天6例,30天106例,40天以上2例;对照组分别为:20天4例,30天38例,40天41例。两组你叫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
除上述两项指标外,临床症状的改善及消失,尤其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腻.腹胀.暖气等的缓解时间,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一般提早1~2周。
5讨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类型,临床上以甲型肝炎居多,本文资料与此相符。人体感染肝炎病毒后,临床表现除身黄.目黄.小便黄主症外,兼见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腹胀.暖气.大便溏泻,多有肝大及肝区疼痛,实验室检查主要以肝功能异常.血清胆红素升高为主,病原学检查阳性。中医认为此症为感受湿热毒浊之邪,阻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湿热交蒸,肝失疏泄,胆液受阻,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病。急性黄疸型肝炎多属“阳黄”。根据湿热互结这一病机,拟定清热利湿为大法,治疗本证。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茵陈.栀子.大黄均有利胆护肝之效;板蓝根.丹皮.金银花清热凉血解毒,枳壳行气导滞,甘草具解毒之功。从临床观察说明,该方有明显的利胆退黄.改善肝功能及显著的改善消化道症状,且能缩短住院治疗时间,最少10天,最多30天,平均15天。
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1年8月-2014年4月收治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78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
纳入标准:78例患者均符合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临床诊断标准[1]。
排除标准:药物性、自身免疫性、酒精性、代谢等因素所致肝炎, 合并心、脑、肺、肾、内分泌、血液、代谢及胃肠道严重原发病者,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酗酒者或药物滥用史者, 不能合作者。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2]。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对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 其中包括干扰素、保肝以及抗病毒治疗, 并且饮食要以清淡为主, 适当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 对能量不足的患者静脉滴注葡萄糖, 适当卧床休息。 (2) 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采取中医辨证治疗。以茵陈蒿汤加减, 药味及基础剂量为茵陈30 g, 生栀子15 g, 大黄8 g, 黄柏15 g, 车前子10 g, 茯苓15 g, 滑石30 g, 生甘草10 g。食少纳呆、大便溏稀的患者加以白术以及薏苡仁;肝郁气滞的患者加入延胡索以及郁金;恶性呕吐的患者加入姜半夏以及竹茹;发热和寒热的患者加入黄芩;每天1剂, 采取沸水煎服, 每天早上和晚上分别服用1次。另外, 对患者采取针刺疗法, 其主要穴位包括阳陵泉、足三里以及三阴交。对发热的患者加入外关穴以及曲池穴;肋痛的患者加入期门穴以及支沟穴;恶心、呕吐的患者加入内关穴以及内庭穴。穴位表面皮肤常规消毒以后, 采取提插捻转的手法, 留针30 min, 每天针刺1~2次, 4周1个疗程, 一共3个疗程。
临床观察指标: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前后的总胆红素以及谷丙转氨酶给予详细记录, 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给予详细记录, 并对比分析。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其相关症状完全消失, 肝脾大小正常, 肝功能恢复正常, 肝脏区域没有明显疼痛; (2) 有效:其相关症状有一定改善, 肝脏功能有明显改善; (3) 无效:其相关症状没有任何变化, 肝脏功能没有改善。
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一般情况:所有患者均为急性发病, 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以及体征, 血清总胆红素17.1~171μmol/L, 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 肝功能检测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男25例, 女14例。年龄12~53岁, 平均 (36.8±7.2) 岁;对照组男27例, 女12例。年龄16~56岁, 平均 (38.9±8.1) 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体重等相关临床症状差异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5) , 能够给予对比。病原学方面, 观察组甲型肝炎3例, 乙型肝炎31例, 戊型肝炎4例, 甲、乙型感染重叠感染1例, 对照组甲型肝炎5例, 乙型肝炎30例, 戊型肝炎4例, 两组间病原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之间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治疗前后两组之间总胆红素以及谷丙转氨酶水平情况对比:临床治疗之前,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胆红素以及谷丙转氨酶指标水平差异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5) ;临床治疗以后观察组的总胆红素以及谷丙转氨酶水平要比对照组低 (P<0.05) , 见表2。
讨论
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常见疾病。从肝细胞性黄疸形成机理来看, 肝实质损害越加严重, 间接胆红素滞留越多, 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循环越多, 临床表现黄疸越深。所以, 通常来说黄疸越深, 病情越重。例如, 重型肝炎的血清胆红素大部分在10 mg以上, 并预后与血清胆红素定量有关。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在中医辨证理论当中属于“阳黄”范畴, 其发病机制属于瘟疫时邪、饮食不洁、脾失健运以及疏泄失常, 长期湿热熏蒸, 患者面部发黄。在临床当中对其采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 这个药物可以使黄疸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使转氨酶明显降低, 使机体抵抗能力明显提高, 使肝细胞坏死以及肿胀明显减轻, 使肝脏微循环得到明显改善, 进而对肝细胞再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3]。针灸治疗可以充分扩张血管以及肝胆管, 使微循环得到明显改善, 进而使免疫功能以及神经功能明显提高。中医辨证选取穴位的原则为选取肝、胆、脾、胃经, 采取足三里、行间以及阳陵泉为治疗这种疾病的主要穴位。阳陵泉是人体胆经的合穴, 针刺可以起到利清肝胆的作用。针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 具有健脾助运的作用。根据相关报道表明[4], 针刺疗法可以使患者相关症状明显改善, 并且可以使患者黄疸指数明显下降, 因此, 可以表明以上穴位具有利胆退黄之功效。
注:和对照组对比, *P<0.05。
注:和对照组对比, *P<0.05。
总之, 对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采取中医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进而使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 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春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40例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 2011, 41 (3) :70-71.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S].2003.
[3]宓余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及舌脉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J].天津中医药, 2011, 24 (1) :19-21.
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篇4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41岁,因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皮肤黄染1天就诊。查体:体温36℃,血压100/80mmHg,神志清晰,语言流利,全身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上腹部剑突下压痛阳性,肝于右肋下约4cm可触及,质韧,触痛阳性,门诊彩超检查:肝肿大。肝功检查:ALT 1040U/L,GGT 55U/L,血清胆红质514.0ummol/L。故以急性黃疸型肝炎收入院,入院当晚出现一过性发热(T38.4℃)。入院第2天该患者出现精神萎靡不振,腹胀呕吐明显加重,不能进食,黄疸较前加深,尿色深黄,量少,血压80/60mmHg,时有谵妄现象。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1.9×109,中性粒细胞:0.964,血小板:69×109/L,尿素氮:9.81mmol/L;凝血常规:PT25.7S,APTT88.6S;尿常规:PRO:3+;潜血:3+,疑有重肝倾向,但不排除出血热。入院第3天转上级医院查出血热抗体阳性,肝炎抗体系列均阴性。排除急性黄疸性肝炎,确诊肾综合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重叠,重型。按出血热治疗29天,痊愈出院。
例2:患者,女,20岁,因发热伴频繁恶心,呕吐2天而入院治疗。发热体温最高达39℃。血压110/70mmHg,急性痛苦病容,精神萎靡不振,全身皮肤轻度黄染,无出血点及蜘蛛痣,辅助检查:肝功ALT 9312U/L,GGT 78U/L,血清总胆红质69.7ummol/L。全血常规WBC 3.1×109,RBC 5.39×1012,血小板133×1012;离子K4.55mmol/L,Na129.8mmol/L,Cl93.6mmol/L,BUN10.59mmol/L,CO2CP19.0mmol/L。初步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给予降酶,保肝,支持,对症治疗。住院第2天症状减轻,仍有频繁呕吐。体温36℃,血压110/70mmhg。全身皮肤可见大片瘀斑。复查肝功能:ALT5890U/L,GGT42U/L,血清总胆红素141.8ummol/L,直接胆红素96.3mmol/L,离子BUN19.39mmol/L,凝血常规;PT39.5S,APTT44.3S。按重症肝炎治疗,病情加重,住院第3天患者频繁恶心呕吐。并出现烦躁不安,谵妄,24小时尿量约500ml,肾功能衰竭。故转上级医院。最后确诊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5天死亡。
2 讨 论
2.1 病因及临床表现。
2.1.1 肾综合征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出血热病毒为汗坦病毒属HV,进入人体后随血流到达全身,病毒首先与血小板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表达的受体β3整合素相结合,然后进入细胞内以及骨髓、肝、脾、肺、肾、及淋巴结等组织,进一步增殖后再释放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由于病毒感染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细胞变性,坏死,凋亡,及器官功能衰竭。故肾综合征出血热可引起多器官衰竭。
2.2.2 临床上其典型病程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有面红、颈红、胸红三红及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等典型症状。这些典型症状使医生很容易确诊。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以出现越期现象,而重型患者则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少尿期互相重叠。半数以上患者伴有转氨酶升高,出现黄疸,很容易误诊为肝炎。可以做出血热抗体检测以鉴别。
2.2 预后。本病预后与病型轻重,治疗迟早及措施是否正确有关。近年来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的改进,对肾合征出血热的综合认识以及疫苗的注射,病死率已由10%降为3~5%。
2.3 误诊原因分析。
2.3.1 出血热病毒属泛嗜病毒,对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及肝、肾、肾上腺、脑、胸腺、淋巴结、胃肠、胰腺等脏器组织物均有损害。
2.3.2 临床上病毒以侵犯肾脏为主,但当某一器官首先受损,则首先表现出临床症状。比如汗坦病毒侵入肝脏后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反应,病毒抗原激活体内的免疫反应,通过免疫清除作用而使受感染的肝细胞坏死。由于肝脏的毛细血管受损导致肝细胞缺氧引起中心性炎症出血和坏死,受损的肝细胞膜通透性增高,肝细胞水肿变性,出现颗粒变,气球变,脂肪性变等病理改变,因此出现ALT升高,黄疸。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在临床工作中,对发热体温39~40℃伴有蛋白尿,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青壮年患者应高度警惕出血热。
2.3.3 多数患者发热同时出现胃肠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痛剧烈者腹部有压痛和反跳痛而被误诊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出血热基本病变是小血管,由于小血管病变和血浆外渗使外周组织水肿和出血,肠系膜毛细血管及肠腔内血管的上述改变是引起腹痛的主要原因。
2.3.4 由于出血热病人的主要病变是由出血热病毒所致肾损害,特别是肾小管损害,炎症因子的参与,所以该病一定有发热期和多尿期的出现,只是出现早晚的问题,也是鉴别诊断的要点之一。此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及肾功能损害,应及时查出血热抗体,以免误诊。
参考文献
1彭文伟.流行性出血热.传染病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茵陈对黄疸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0年6月~2010年9月门诊及住院的有明显黄疸型肝炎临床症状体征(巩膜及皮肤黄染、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等),肝脏彩超示肝脏实质弥漫性受损,血胆红素在65.4-83.5umol/L之间(正常值3.4~17.1umol/L重氮法),血转氨酶(ALT)在300-500u/L之间(正常值在0~40u/L连续检测法),的临床诊断、符合入组65名病例,按住院顺序随机分组,治疗组33例,其中男性17名,女性16名,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32岁,均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例,对照组3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19~46岁,平均年龄30岁,均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1.2 方法
对照组32例患者使用传统有明确疗效的门冬氨酸钾镁、甘草酸二铵等退黄降酶等保肝治疗;治疗组33例则在其基础上加用茵陈煎剂(取干燥茵陈12g加温水约1000ml,用文火煎煮得300ml药液,过滤后内服100ml/次,3次/日,14天后,观察对比两组肝脏彩超影像学改变、总胆红素(Tbil)和转氨酶(AlT)等化验指标的恢复情况,以肝脏彩超及化验指标全部恢复正常为准。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采用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变化
经过治疗后,动态观察化验指标总胆红素变化,治疗组在治疗14天后总红素指标全部恢复正常81.8%,而对照组仅恢复62.5%,可见治疗组在总红素恢复上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986,P=0.033
2.2 治疗后转氨酶(ALT)的变化
治疗组在治疗14天后已恢复84.8%,而对照组在治疗14天后,ALT恢复65.6%,可见在ALT恢复上,治疗组高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532,P=0.042
2.3 治疗后肝脏影像学(肝脏彩超)的变化
经过治疗14天后,动态观察肝脏彩超的变化,治疗组肝脏彩超全部恢复正常81.8%,而对照组彩照完全恢复仅59.4%,可见治疗组在肝脏影像学恢复上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5.265,P=0.028
3 讨论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既有记载“湿热相交,民病疸”。西方国家也在很早以前就认识了黄疸[1]。目前研究发现黄疸型肝炎多见于急性甲肝、急性乙肝与急性戊肝。肝是胆红素代谢的主要器官,肝细胞黄疸时,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故一般我们应用胆红素水平测定来反映肝脏的代谢功能及肝细胞性黄疸的深度及有无。肝损害时,肝细胞破坏或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的血清转氨酶可大量释放入血,临床上常用血清ALT和AST活性是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2]。肝炎时大量自由基产生,使脂质、糖类、蛋白质等大分子发生氧化反应。我国有丰富的中药宝藏,传统中药和民间草药中有许多“清热解毒”等物能降酶退黄、缓解炎症,是控制肝炎的有效药物[3]。茵陈蒿汤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①黄酮类:如茵陈黄酮,异茵陈黄酮,栀子素等。②有机酸:如茵陈香豆素A、B,脱氧茵陈香豆素等。③蒽醌类:如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等。④萜苞类:如去羟栀子苷,栀子苷等。⑤鞣质类:如儿茶素葡萄糖苷等。其主要药理作用为促进胆红素代谢、抗肝损伤、抑[4]制肝细胞凋亡等[5]。国内外亦有类似报道[5,6]。另有报道茵陈有促进肝纤维化消退的作用。由此可见茵陈作为一种传统的草本药物,其全面的抗氧化、促进黄疸消退和转氨酶恢复的保肝作用在试验中得到证实,为其已为人知的药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权启镇.新肝脏病学[M].第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5
[2]巫协宁.临床肝胆系病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41
[3]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M].第3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4
[4]季字彬.中药复方化学与药理[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70
[5] Huang WD,Zhang J,Moore DD.A traditional herbalmedicine enhances bilirubin clearance by activating thenuelear receptor CARJ Clin Inves,2004;113(1):137-143
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 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隔离治疗, 保证充分的休息与营养支持,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药治疗, 每日一次静脉注射250ml浓度为10%加入了150ml甘草酸二胺和20ml的门冬氨酸钾美的葡萄糖注射液, 辅助肝安片等进行辅助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中医分期辨证治疗,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辨证为肝胆湿热证, 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为主, 采用加味茵陈蒿汤治疗, 方剂为:茵陈30g, 虎杖20g, 丹参、车前子、板蓝根、郁金、山楂及白术各15g, 黄岑、栀子、柴胡、枳壳各12g, 青皮8g, 大黄及甘草各6g, 用药治疗5d后再次进行中医辨证, 辨证结果和先前诊断结果相同, 对基础方进行相应调整, 方剂治疗1w后再次进行中医辨证, 诊断为湿邪困脾证, 调整方剂为温中健脾法治疗, 茵陈、鸡血藤各20g、茯苓、白术及法半夏各15g, 苍术12g, 藿香、桂枝及生姜各10g, 炙甘草与陈皮各8g, 方剂每天1剂, 分早中晚三次煎服, 维持治疗至20d。
1.2.2 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及治疗后5、12、28d进行肝功能总胆红素、谷丙氨酸转移酶及谷草氨酸转移酶等指标的检查。
1.2.3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肝脾基本恢复正常, 肝区无明显疼痛;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肝脾有明显回缩, 肝功能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有所加重。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资料采用t检验, 临床疗效和其他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愈率的比较
经过药物治疗20d后, 观察组患者治愈29例, 缓解1例, 治愈率为96.7%, 对照组患者治愈28例, 缓解2例, 痊愈率为93.3%,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后积分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详见表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的比较, 详见表2。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 组内肝功能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改善程度较高, 但组间比较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中医辨证: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属于黄疸的阳黄范畴,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根据辨证分型对患者进行对应治疗, 前期应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加减基础方, 后期辨证为湿邪困脾证, 调整方剂健脾燥湿, 维持治疗20d后, 中医分期辨证治疗的观察组与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明显更低, 肝功能改善程度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丁有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32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12) :169.
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接收并治疗的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选取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性患者51例, 女性患者33例, 年龄16~64岁, 平均年龄 (39.2±4.3) 岁, 84例患者中, 有41例为甲型肝炎, 26例为戊型肝炎, 9例为甲型、戊型混合感染, 8例为重叠感染, 患者均出现乏力、纳差等症状。所有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及肝功能检查后确诊。随机将8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2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类型及其他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护肝退黄综合治疗, 使用药物包括门冬氨酸钾镁、维生素类及能量合剂, 5周为1个疗程, 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 剂量为20~50 m L/次, 根据患者情况酌情加减, 与5%葡萄糖混合静滴, 1次/d。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住院时间进行记录, 并观察两组患治疗效果及肝功能恢复情况。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经治疗后患者不良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实验室检查及肝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有效:患者不良症状明显改善, 体征明显恢复, 病原体部分清楚;无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无改变, 甚至出现加重情况。
1.5 统计方法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t检验, 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显效16例, 有效23例, 总有效率为92.86%, 对照组显效11例, 有效20例, 总有效率为73.81%,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经治疗, 观察组患者ALT、AST、TBLL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肝功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观察组共出现2例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4.76%, 经对症治疗后恢复, 对照组共出现6例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14.29%, 主要为轻微水肿及过敏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病症之一, 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 具有较高发病率.临床研究显示[3], 黄疸型肝炎的病理特点主要是由于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充血、肿胀、坏死, 从而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障碍, 胆汁淤积, 胆栓形成;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肝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肝微循环障碍, 加剧肝细胞的损伤、坏死, 造成黄疸进行性加临床治疗缺乏特效疗法, 病情反复发作可发展为肝纤维化和 (或) 肝硬化,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中, 对于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通常采用护肝退黄综合治疗方法, 但相关资料显示, 常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 且对于肝功能调节作用不明显, 复方甘草酸苷以甘草中的活性物质甘草酸 (甘草甜素) 为主要成分, 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和保护肝细胞膜等作用, 文献报道还具有诱导产生干扰素的作用[4]。美能可通过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 阻断花生四烯酸在起始阶段的代谢水平, 使得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性介质的产生受到抑制, 从而起到抑制肝脏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膜、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减轻肝脏的损害、提高肝细胞对化学损害的抵抗力、促进胆红素代谢等作用[5]。相关研究表明, 已知的甘草酸有2个差向异构体, 即A-甘草酸和B-甘草酸, B-甘草酸对补体经典途径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而对旁路途径无抑制作用, 故复方甘草酸苷可选择性抑制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 从而直接发挥抗炎作用[6]。该研究中,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7.65%, 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ALT、AST、TBLL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肝功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同相关文献报道一致[7]。综上所述, 在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过程中, 采用异甘草酸镁辅助治疗, 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肝功能, 促进患者恢复, 可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冯建德.苦参碱联合异异甘草酸镁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28) :191.
[2]顾生旺, 刘欢, 蒋兆荣, 等.大剂量异异甘草酸镁联合熊去氧胆酸、泼尼松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1例[J].肝脏, 2014 (2) :165-166.
[3]孙经利, 张龙跃.异异甘草酸镁治疗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10) :388.
[4]曾珺, 郑丹, 王萍, 等.利巴韦林治疗急性戊型肝炎临床观察[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3, 25 (2) :110-112.
[5]陈曙红, 邵剑锋, 何灿明, 等.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49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10) :1686-1687.
[6]赵宇.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 (附46例报告) [J].临床医学, 2011, 31 (6) :50-51.
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取的70例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分别35例。观察组中有男患者19例, 女患者16例, 患者年龄在36~66岁, 平均年龄为 (45.8±1.9) 岁, 其中有14例为急性甲型肝炎, 11例为急性乙型肝炎, 其余10例为急性戊型肝炎。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13例, 患者年龄在35~70岁, 平均年龄为 (47.9±2.7) 岁, 其中12例为急性甲型肝炎, 12例为急性乙型肝炎, 11例为急性戊型肝炎。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情无统计学差异, 有可比性 (P>0.05) 。
临床表现:根据2000年修订的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 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表现为纳差、乏力、腹胀以及皮肤巩膜黄染。
1.2 方法:两组患者在治疗基础上均服用维生素、能量合剂以及相关的营养药物, 出现感染的患者可服用二代头孢。
对照组:门冬氨酸钾镁 (国药准字H31022534, 生产厂家: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注射液10~ 20 m L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 L中缓慢滴注, 每日1次。3周为1个疗程。 观察组:100 mg甲强龙 (H20040014, 生产厂家:Pfizer (辉瑞公司) 静滴, 每天静滴1次, 1周后改为40 mg每次, 每天1次, 3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复常:患者治疗3周后, 临床症状均小时表明患者恢复正常。有效:患者ALT、TBIL水平下降了治疗前50%, 即为有效;无效:患者症状无好转且ALT、TBIL水平下降低于治疗前50%[3]。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复常人数为28例, 复常率为80%, 有效人数6例, 有效率为17.1%, 无效1例, 无效率为2.9%。对照组复常人数为22例, 复常率为62.9%, 有效人数9例, 有效率为25.7%, 无效人数4例, 无效率为11.4%%。 两组对比效果显著,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 <0.05) 。
2.2 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平均总胆红素水平为 (65.7±49.8) μmol/L, 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为 (51.0±70.6) U/L, 观察组患者平均总胆红素水平为 (89.8±66.4) μmol/L, 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为 (137.2±69.5) U/L,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2.3 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1例恶心, 2例患者失眠。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失眠, 无恶心症状患者, 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 。
3 结论
甲强龙属于糖皮质激素药物, 有较强的抗炎和免疫作用, 该药物通过扩散透过细胞膜同特殊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核, 同DNA结合, 然后转译成酶蛋白发挥功效, 进而达到保护患者肝防止肝细胞坏死的作用[4]。门冬氨酸钾镁是门冬氨酸钾盐和镁盐的混合物, 为电解质补充剂, 可作为钾、镁离子进入细胞的载体, 使钾离子重返细胞内, 促进细胞除极化和细胞代谢, 维持其正常功能[5]。两种药物在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中, 甲强龙效果更为显著, 这是因为甲强龙含有的抗炎成分能够针对肝炎疾病病理进行治疗, 不过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门冬氨酸钾镁差。
本次研究通过两组药物对比发现, 甲强龙治疗后患者复常率高于对照组, 且患者总胆红素及丙氨酸转氨酶水品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虽然甲强龙易使患者出现恶心、失眠不良反应吗, 但总体而言其效果优于对照组。
总之, 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能有效降低患者胆红素及丙氨酸转氨酶水平, 提高患者复常率,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收取70例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 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症状复常率, 以及治疗3周患者总胆红素及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复常人数为28例, 复常率为80%。对照组复常人数为22例, 复常率为62.9%。两组对比效果显著,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平均总胆红素水平为 (65.7±49.8) μmol/L, 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为 (51.0±70.6) U/L, 观察组患者平均总胆红素水平为 (89.8±66.4) μmol/L, 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为 (137.2±69.5) U/L,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1例恶心, 2例患者失眠。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失眠, 无恶心症状患者, 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能有效降低患者胆红素及丙氨酸转氨酶水平, 提高患者复常率,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甲基强的松龙,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锋文.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黄疸型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 2011, 17 (5) :625-628.
[2]赵宇.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 (附46例报告) [J].临床医学, 2011, 31 (6) :50-51.
[3]张红旭, 王斌.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23) :52-53.
[4]夏卫红.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黄疸型肝炎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8) :14-16.
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篇9
关键词:茵陈蒿汤,急性黄疸型肝炎,甘利欣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较为常见的急性传染性肝脏疾病, 多发生于夏末秋初或冬末春初等季节交替时期, 具有患病率高、流行广的特点, 主要由病毒所导致, 急性病毒性肝炎容易引起黄疸, 且多为甲型及乙型肝炎, 因为这两种类型肝炎病毒具有较高的嗜肝性[1,2]。该病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食欲消退、容易疲劳等, 且肝区肿大[3,4]。临床上对该病并没有疗效确切的药物, 西医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因此笔者使用茵陈蒿汤对部分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 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4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均符合急性黄疸型肝炎诊断标准, 血清胆红素>0.8 mg/dl, 均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容易疲乏等症状, 肝区肿痛, 可出现压痛以及叩击痛, 巩膜及皮肤出现黄染, 可伴有轻度的脾肿大, 中医辨证均为热重于湿、湿热蕴结型;排除机体营养极度不良患者, 心脑肾等其他主要器官及系统伴发严重疾病或功能障碍患者等, 以及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7例。观察组男38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 (36.82±8.92) 岁。对照组男36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 (37.14±9.15)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已充分的了解实验内容,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参与本次实验, 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观察组使用茵陈蒿汤进行治疗, 组方:茵陈、丹参、板蓝根、栀子、大黄、黄柏、黄芩等, 每日水煎400 ml取汁, 分为早晚两次服用;对照组口服甘利欣胶囊, 100 mg/次, 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服用药物14 d为一疗程, 服药两个疗程后对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在用药期间如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 立刻中止实验, 并予以相应的处理, 对疗程超过1/2患者可计入临床疗效统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以及肝功能检测结果 (包括AST、ALT、TBIL)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显效,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或基本消失, 各项临床指征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且在3个月内无复发;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或有所缓解、减轻, 肝功能指标有明显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后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5]。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肝功能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和表2。
例 (%)
U/L
3 讨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以病毒性肝炎继发引起肝损伤为主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疾病,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肝细胞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摄取、排泄胆红素能力下降, 而导致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 进而出现急性黄疸[6]。临床上主要体现为十分容易疲劳、食欲快速减退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 肝区肿大压痛、叩击痛, 且可伴随脾肿大, 病程发展较快, 对患者肝脏损伤较大。目前西医临床上尚无标准治疗方式与疗效确切药物, 多使用维生素C大剂量静脉给药, 以及维生素K、B族等机体必须维生素族物质, 同时补充所需的能量与营养, 以促进肝脏代谢功能, 加强向体外排泄毒素, 形成治疗效果, 但这种治疗受患者本身体质所影响而并不稳定, 因此西医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并不理想[7]。
在祖国医学理论中, 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由于脾胃失常而导致湿阻中焦、肝胆疏泄受阻, 胆汁不能循其正常通道运行而渗入血液, 进而影响肌肤、眼睛或进入膀胱, 其临床体现则成为黄疸。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尿黄、纳呆、腹胀而厌食油腻, 脉弦滑且有力, 苔黄厚且腻而多, 临床治疗以祛湿清热、解毒退黄为主[8]。
茵陈蒿汤是中医中较为经典的治疗黄疸方剂, 其治疗效果较为明确且肯定, 主要成分为茵陈、黄芩、丹参、栀子、泽泻、大黄、黄柏、郁金、虎杖、赤芍、白花蛇舌草、赤芍等[9], 可根据患者病证进行适当加减应用, 其中栀子能够对肝细胞的炎症性病变进行抑制、促进肝内的微循环建立以及肝细胞修复, 具有利胆退黄功效;郁金则可以促进胆固醇溶解, 收缩胆囊并增加胆汁的分泌, 同样可以达到利胆退黄功效;丹参则可以促进微循环, 增强肝脏内的血流量, 使门脉压力得到缓冲, 活血祛瘀, 同时对受损组织进行修复以促进其再生[10];大黄则具有将肠胃郁热荡涤导泻, 从大便泻出的作用, 使体内积聚的胆红素得以加快排除。该方剂水煎后能够促使胆酸与胆红素加强分泌、排泄[11], 保护肝脏功能, 且使红细胞聚集降低而缓解肝脏的微循环状态, 扩张并疏通胆管, 帮助受损的肝细胞尽快修复;同时对血中胆红素分泌的抑制可以保护肝胆功能, 亦包括活血化瘀、提高免疫能力、抗炎利胆等多方面综合能力[12]。
【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推荐阅读:
重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08-12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11-09
黄疸性肝炎10-13
重度黄疸性肝炎05-24
急性黄疸性肝炎09-04
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06-01
戊型肝炎病毒10-05
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10-10
皱缩型病毒病10-25
新型肠道病毒71型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