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

2024-10-10

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通用7篇)

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 篇1

戊型肝炎(hepatitis E, HE)是临床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中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与其他病毒性肝炎相比,病死率较高。我国是HE的高发地区,HE占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的3.4%~26.3%,平均为9.7%[1]。近年来,HE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为探讨老年人HE的临床特征,本文对59例老年H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住院的老年HE患者(年龄≥60岁)共59例,男40例,女19例,年龄60~89岁,平均(68.5±7.3)岁。同期收治住院的非老年HE患者(年龄<60岁)共137例,随机抽取其中46例作为对照,男28例,女18例,年龄20~59岁,平均(47.2±8.6)岁。所有病例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老年HE患者(老年组)和46例非老年HE患者(非老年组)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重叠感染、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合并症、并发症和转归等,比较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之间的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点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住院的HE患者共196例,其中老年HE患者59例,占30.1%。59例老年HE为全年散发病例,其中1~4月份病例数较多,共27例(45.8%);发病前2~9周有明确进食海鲜史或经常外出就餐史者19例(32.2%)。

2.2 重叠感染

老年组重叠感染11例(18.6%),其中重叠慢性乙型肝炎9例,重叠慢性丙型肝炎2例;非老年组重叠感染8例(17.4%),其中重叠甲型肝炎1例,重叠慢性乙型肝炎7例。重叠感染率在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2.3 临床分型

老年组急性黄疸型肝炎43例(72.9%),急性无黄疸型肝炎6例(10.2%),重型肝炎10例(16.9%);非老年组急性黄疸型肝炎35例(76.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0例(21.7%),重型肝炎1例(2.2%)。老年组重型肝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

2.4 临床表现

2组患者均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疼痛、黄疸、皮肤瘙痒、粪色变浅、肝肿大、脾肿大、肝区压痛等症状和体征,以乏力、食欲减退、黄疸最为常见。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发热症状少见(P<0.05),而黄疸、皮肤瘙痒、粪色变浅多见(P<0.05或P<0.01)。见表1。

注:与非老年组比较,*P<0.05,**P<0.01

2.5 实验室检查

老年组白蛋白(ALB)水平明显低于非老年组(P<0.01),总胆红素(TBIL)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注:与非老年组比较,*P<0.05,**P<0.01

2.6 合并症和并发症

老年组有合并症者48例(81.4%),合并症以慢性支气管炎、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胆囊结石多见;有并发症者12例(20.3%),并发症以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胆道感染、肺部感染、自发性腹膜炎多见。非老年组有合并症者18例(39.1%),有并发症者4例(8.7%)。老年组合并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并发症的发生率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2.7 转归

老年组死亡2例(3.4%),均为重型肝炎患者,非老年组无1例死亡。老年组住院时间为(31.2±10.8)d,较非老年组住院时间(21.7±9.1)d明显延长(P<0.01)。

3 讨论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包括污染的水、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常引起HE的暴发流行,也可引起散发[4]。HEV是老年人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可能与HEV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可再次感染有关[5,6]。对662例老年人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研究发现HEV占56.2%[7]。本研究显示老年HE患者占HE患者的30.1%,男性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感染HEV机会多有关[1]。人口老龄化、户外活动增多、生活饮食习惯改变可能是老年人HE发病率增高的原因。

老年HE常重叠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丙型肝炎。本研究中,老年HE患者的重叠感染率为18.6%,略高于赵平等[8]报道的17.32%;重叠感染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可能与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高发有关。有学者通过肝脏病理学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后肝细胞坏死更严重[9]。本研究中,老年组重型肝炎的发生率为16.9%,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对145例老年H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显示重型肝炎的发生率为20%[10]。年龄和重叠感染是HE重型化的危险因素[11],国外研究还表明HEV基因型和慢性肝病、肝硬化也是HE重型化的危险因素[12,13,14,15]。

老年HE以急性黄疸型肝炎为主,发热较少见,而乏力、食欲减退明显,肝内淤胆发生率较高,常因中、重度黄疸,皮肤瘙痒,粪色变浅易被误诊为梗阻性黄疸而延误治疗。这可能与老年人肝细胞胆红素代谢功能低下、胆汁排泄功能异常有关。对部分HE患者进行肝活检发现,HE肝组织的病理学特点有别于其他病毒性肝炎,其主要改变是门脉区炎症、Kupffer细胞增生、细胞气球样变和形成双核、胞质和毛细胆管胆汁淤积[16]。

老年HE患者肝功能损害重,恢复慢,住院时间长,可能与老年人肝脏代偿能力差,肝细胞发生炎症时坏死的程度较大而再生、修复的速度较慢有关[17]。老年人肝脏质量减轻、血流量减少,肝细胞数量减少、再生能力下降导致肝脏的合成和分解代谢、免疫、解毒功能降低[18],因此老年重型HE患者易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导致部分老年患者预后凶险。另外,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各脏器功能下降,对各种治疗反应较差,易发生不良反应,可进一步加重病情。本研究中,老年HE的病死率为3.4%。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老年HE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治疗,防治并发症,以期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感染科2005年10月~2008年12月共收治老年戊肝肝内淤胆患者105例,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起病,有不同程度的乏力、黄疸及皮肤瘙痒,血清总胆红素 (TBIL) 、直接胆红素 (DBIL) 升高,而且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比值大于0.6,碱性磷酸酶 (ALP) 、谷氨酰转肽酶 (GGT) 、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血清抗HEV-IgM阳性,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及诊断标准[2],并经影像学检查排除梗阻黄疸及药物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中,采用思美泰治疗52例 (对照组) ,男38例,女14例;年龄60~72岁,平均 (65.00±5.03) 岁;采用思美泰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53例 (治疗组) ,男36例,女17例;年龄60~71岁,平均 (65.00±4.74)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思美泰(腺苷蛋氨酸,美国雅培制药公司产品)1 000 mg加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同时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针(浙江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有限公司产品)4 000 U, 1次/d,共28 d;对照组单用思美泰1 00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共28 d。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前及治疗28 d时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变化等情况。

1.3 疗效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血清总胆红素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减轻,血清总胆红素下降50%以上。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或加重,血清总胆红素下降不到50%或反而上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两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33, P<0.01),见表1。

2.2 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

治疗组在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 (TBA) 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也均明显下降(P<0.05),见表2。

3 讨论

老年人戊肝发病率较其他年龄段低,但黄疸发病率较高,持续时间长,肝内胆汗淤积较为常见。肝内胆汁淤积可能是由于肝浆膜流动性改变和内源性胆汁代谢紊乱所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时,内源性疏水性胆汁酸,包括鹅去氧胆酸、去氧胆酸和石胆酸在肝细胞及胆酸池中潴留,以致损伤肝细胞和小胆管上皮细胞[3]。腺苷蛋氨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的生理活性分子,它作为甲基供体(转甲基作用)和生理性巯基化合物(如半胱氨酸、牛磺酸、谷胱甘肽和辅酶A等)的前体(转巯基作用)参与了体内各种重要的生化反应。在肝内,腺苷蛋氨酸可以通过促进腺苷蛋氨酸-依赖性质膜磷脂的合成(降低胆固醇磷脂的比例)调节细胞膜的流动性,而且还能克服转巯基反应障碍,促进内源性解毒过程中巯基的合成。因此,补充腺苷蛋氨酸可以克服腺苷蛋氨酸合成酶活性降低所致的代谢障碍,防止胆汁淤积的发生[4,5]。淤胆型肝炎患者普遍存在肝脏微循环障碍,Kiiber等[6]研究发现,各种肝病患者血清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含量增高,其中淤胆型肝炎最为显著。PAF含量增高后不仅会激活血小板,增加血栓素A2生成,形成微血栓,造成微循环障碍,而且还会活化多形核细胞,使之聚集,并促进其与肝窦内皮细胞的黏附而损害内皮细胞。此时可采用低分子肝素钠针进行对症治疗。本组资料表明,思美泰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可以明显改善患者TBIL、γ-GT、ALP、TBA水平,而且较单用思美泰效果更为明显;本文中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皮肤出血点、瘀斑、鼻衄等不良反应,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与治疗前比较,*P<0.05

参考文献

[1]刘克洲.陈智.人类病毒性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49-857.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杂志, 2000, 8 (6) :324-329.

[3]裘志平.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07, 9 (3) :395-397.

[4]Villa JG, Almar MM, Colladl PS, et al.Impairment of bile secretion induced by exhaustive In the rat Protexyive effects of S-adenosyl-L-methionine[J].Sports Medicine, 1994, 14 (3) :179-184.

[5]Ferzza M, Terpin M.The use of S-adenosyl-L-methionine in thetreatment of cholestatic is-orders A metaanalysis Ir clinical trials[J].Drug Invest, 1992, 4 (2) :101-108.

猪和鸡戊型肝炎病毒基因重组分析 篇3

1 材料和方法

1.1 基因的收集及比对分析

搜索Gen Bank中收录的s HEV和a HEV全基因组序列,采用MEGA5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序列对齐并删除空位,之后对序列进行同源性检测,删除同源性达100%的相同序列,只保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序列(包括61条s HEV全基因组序列,11条a HEV全基因组序列)参与后续分析。

1.2 重组分析

重组事件的分析主要应用RDP 4.24软件和Sim Plot 3.5.1软件完成。首先应用RDP 4.24软件中的RDP、Max Chi、GENECONV、Boot Scan、Chimaera、Si Scan 6个模块对序列进行分析,判断出可能出现重组现象的毒株,之后进一步对上述可能出现重组的毒株进行大小亲本分析和置信度分析,初步确定重组毒株。对上述初步确定序列的断裂点位置以及重组出现的可能性做进一步分析,得到每个模块对重组现象评价的P值。最后利用Sim Plot 3.5.1软件对重组序列、母序列和1条外群序列(AM943647.2)进行相似性和Boot Scan分析,进一步验证重组现象的真实性。

2 结果

2.1 基因比对分析结果

在Gen Bank中共收集a HEV全基因组序列11条,s HEV全基因组序列84条,剔除其中同源性100%的基因序列,将剩余的72条序列(即a HEV11条,s HEV 61条)绘制进化树,见279页彩图1。

2.2 基因重组分析结果

将11条a HEV全基因组序列以及61条s HEV全基因组序列采用MEGA5软件的Clustal W程序进行比对分析,比对后序列用RDP4.24软件中重组检测程序RDP、GENECONV、Boot Scan、Max Chi、Chimaera、Si Scan进行检测。

a HEV全基因组序列公布时间较晚且序列数目较少,基因间同源性较高,并未检测出重组现象。检测到存在重组的s HEV子序列包括DQ450072、NC023425、AB091394、JQ013791、D11092、FJ906895、EU676172、JQ655736、AB301710、AB291963、GU206559。其中NC023425、EU676172、JQ655736以及GU206559亲本不详,AB091394、JQ013791、FJ906895、AB301710及AB291963大小亲本明确,但经软件检测后重组现象的置信度不高。将上述重组现象中大小亲本不明确以及大小亲本明确但置信度不高的序列剔除不予分析,同时剔除研究人员已发现的重组序列D11092[3],选定DQ450072序列,经过6个高置信度的重组检测方法判断出2个潜在的重组现象,见表1。

2.3 Sim Plot分析和Boot Scan分析结果

为进一步验证DQ450072序列重组现象的真实性,以检测到的重组序列为子序列、两条大小亲本(JF915746.1、GU188851.1)以及一个外群序列(AM943647.2)4条序列利用Sim Plot 3.5.1软件进行Sim Plot分析和Boot Scan分析,结果见280页彩图2。在Sim Plot分析和Boot Scan分析都发现了明确的重组信号,Sim Plot 3.5.1软件分析的重组现象基本和RDP 4.24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2.4 进化树拓扑结构分析结果

将重组区间片段进行ML进化树和全序列ML进化树对比,会发现两种进化树的拓扑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重组检测结果的真实性,结果见280页彩图3、彩图4。

由280页彩图3和彩图4可以看出,两段重组片段的拓扑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进一步验证了重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 讨论

HEV是引起急性肝炎流行的重要病原之一,发病地区主要在亚热带和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国家[4]。HEV有动物储存宿主,这点不同于甲、乙、丙和丁型肝炎病毒。有研究表明,人HEV与猪HEV可以发生交叉感染[5]。a HEV是2001年由美国学者从患肝脾肿大综合征(hepatitis-splenomegaly,HS)或大肝大脾病(Big liver and spleen disease,BLS)的鸡群分离出的一种新型病毒[6],目前关于a HEV是否与人HEV、s HEV发生交叉感染尚无确切的结论。有资料报道,a HEV ORF2蛋白与人HEV和s HEV ORF2蛋白存在共同的抗原表位[7]。但梁久红等[8]研究结果表明,a HEV与s HEV ORF2编码蛋白抗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人HEV抗原来检测广东、广西等不同地区鸡血清抗HEV抗体得到阳性率很低的结果。上述结果提示a HEV与人HEV、s HEV无血清学相关性,人们据此推测a HEV可能构成了HEV另一个血清型。这使a HEV是否作为人兽共患病的问题更加扑朔迷离。目前,关于HEV重组分析的报道较少,基因重组在逆转录病毒中发生相对较频繁,近年来关于正链RNA病毒重组的报道较多[9]。基因重组的理论基础是同一个宿主必须同时感染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毒株,病毒在复制的过程中,转录酶从一个毒株模板跳跃至另一个毒株模板,从而导致基因重组;通过重组和突变,促进形成新的变种,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宿主基因型的改变[10]。a HEV和s HEV均为正链RNA病毒,重组是正链RNA病毒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基因重组会引发病毒的进化[11]。本研究旨在从生物信息学角度对s HEV和a HEV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共有72条HEV全基因序列参与重组分析,包括11条a HEV和61条s HEV。经分析可知,目前公布的a HEV全基因组序列的毒株之间以及a HEV和s HEV之间未检测到重组现象发生。在收集的61条s HEV之间共检测出11个重组信号,包含4个亲本不详、5个置信度不高以及1个已经被证实的重组事件。与邵忠军等[11]的分析结果不同,本研究中发生重组子序列DQ450072为Ⅲ型HEV,母序列GU188851、JF915746均为Ⅳ型,这可能是由于HEVⅢ、Ⅳ基因型为人畜共患基因型、变异性较大的原因[12]。上述分析结果将为阐明a HEV和s HEV的致病相关性提供参考。

有研究表明,诺沃克病毒(一种可以引起急性腹泻的正链RNA病毒)衣壳蛋白内的重组已经被报道[13,14]。病毒衣壳蛋白的基因重组可能对病毒毒力的强弱有重要影响,新的重组病毒可能具备逃避免疫反应,并避免其本身被消灭的能力。本研究发现的重组事件2发生在戊型肝炎病毒的衣壳蛋白内,这种重组的突变可能会产生一种蛋白质,进而提高病毒的效价以及病毒在体内的适应能力。因此,HEV重组分析将为病毒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注:粉色标记序列为a HEV序列(AY043166、NC023425、AY535004、EF206691、AM943647、KC454286、JN597006、KF51179、JN997392、AM943646、GU954430);蓝色标记序列为参与重组事件分析的s HEV序列(GU188851、JF915746、DQ450072、AB091394)。

注:图2A中竖线区域是Boot Scan检测到的重组区域;图2B中竖线区域是RDP4.24检测到的断裂点,竖线是重组断点。

注:红色为重组事件子序列,绿色、蓝色为母序列。

猪戊型肝炎研究进展 篇4

戊型肝炎病毒是1982年发现的一种新型肝炎病毒[1], 当时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1989年正式命名为Hepatitis E virus (HEV) 。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 能够感染人、猪、野猪、鸡、鸟、鼠、猫等多种动物, 表明人畜是该病毒的共同宿主。美国学者在1997年发现了第一株猪戊型肝炎病毒[2], 发现其与人的戊型肝炎病毒有很高同源性, 并可感染黑猩猩和恒河猴, 并首次证实了该病毒存在种间传播方式[3]。之后一些发达国家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继有猪戊型肝炎感染的相关报道, 但主要爆发和流行于发展中国家, 散发病例呈世界性分布, 对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1 流行情况

世界上第一次戊型肝炎的暴发应该在1955年印度的德里地区, 是由于自来水源污染引起, 共29万人感染[4]。从此, 戊型肝炎的暴发时有发生。1957年前苏联吉尔吉斯, 约10 000人感染;1978~1982年, 印度喀什米尔52 000人感染;1991年印度米尔共52 000人感染;1991年印度坎普尔约有79 000人发病等[3]。我国新疆南部地区在1986~1988年发生戊型肝炎大流行, 导致119 280人发病, 707人死亡。我国卫生部门公布2005~2009年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表明, 近5年来戊型肝炎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感染中所占比例有稳步上升趋势, 到2009年3月底戊型肝炎占病毒性肝炎的25%, 而相应的甲型肝炎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 这是一个新的流行的特点。调查发现, 20岁以上的人群易感, 20岁以下感染率很低, 有报告表明只有1%左右[5], 男性的感染率和发病率高于女性。患戊型肝炎的成年人死亡率达0.5%~3%, 孕妇高达15%~20%[6]。且与猪接触的职业人群血清抗戊型肝炎病毒抗体高于非职业人群。

猪戊型肝炎病毒在世界各地猪群中均有存在, 我国猪的HEV感染率较高, 葛胜祥等[7]检测我国不同地区的8 626头商品猪, 抗体阳性的7 191只, 总阳性率达83.4%。不同地区阳性率有所不同, 阳性率最高的地区为内蒙古 (100%) 和重庆 (99%) ;华东地区高达88.7%, 其中上海为85.4%;华中地区阳性率较低 (77.2%) ;其中湖北68%和湖南73.3%。Li等[8]对北京的猪HEV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猪HEV感染率很高, 北京郊区猪HEV的平均感染率为47.5%~100%。

2 病原特征

戊型肝炎病毒 (HEV) 是一种无囊膜的病毒, 为球形颗粒。直径为27~34 nm, 表面呈尖刺和锯刺状, 呈现两种不同形态, 即一种内部致密, 为完整的病毒颗粒, 另一种内部含电荷透亮区, 为不含完整基因的病毒颗粒。HEV不稳定, 对高盐、氯化铯、氯仿敏感, 对高热敏感, 猪肉制品油煎5 min或煮沸5 min都可以完全杀灭。目前随着HEV不断被分离、克隆和鉴定, 经核苷酸同源性、氨基酸同源性的大小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将HEV分为8个基因型。对不同基因型研究后发现:不同基因型之间基因的同源性差异较大, 来自同一地区的分离株核苷酸序列相对保守;同一地区可以存在2种及2种以上的基因型;同一基因型可以在不同地域分布;而且不同基因型的毒株在氨基酸水平上相对保守, 从而表明HEV只存在一个血清型。其中基因I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 曾被认为只在人群中流行, 但在2006年有研究报道在柬埔寨的猪粪中检测到基因I型HEV的RNA[9], 但其确切情况还需进一步证实。基因III型和基因IV被认为是人畜共患病病原。基因IV型在1993年首先在我国人群中被发现, 而且是我国猪场中存在的主要基因型, 从我国甘肃、北京、辽宁、广州、厦门等地都曾分离到。基因III型于2006年首先在上海地区猪场中被检测到[10], 基因序列分析显示上海存在的III型HEV与流行于美国的US1和US2等毒株的遗传关系最近, 表明我国III型HEV可能是随进口从美国或欧洲发达国家引入。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存在I、III、IV三个基因型的HEV。

不同HEV基因型具有相似的结构, 基因组长约7.5kb, 含有3个互相重叠的ORF, 分别为ORF1、ORF2、ORF3。ORF1和ORF2是HEV两个重要的读码框, 占全基因的95%以上。ORF1长约5kb主要编码与病毒复制有关的非结构蛋白[11], 核苷酸序列变化最大, 其高变区的长度在不同HEV病毒株中有所不同。ORF2是主要的结构基因编码区, 长约2kb, 其核苷酸序列最保守, 其中与ORF3重叠的部分是ORF2中最保守的部分, 但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变异最大, 可能是由于此区的核苷酸折叠形成较强的RNA次级结构, 从而抑制了核苷酸序列的变异。不同基因型和亚型HEV的ORF2编码的蛋白上存在多种类型抗原表位, 这些表位与天然HEV颗粒上的抗原表位具有相同的免疫学特征。ORF2表达的蛋白因其具有良好的抗原性是目前公认的最有应用前景的亚单位候选疫苗, 有许多ORF2基因或其片段在不同细胞中成功的进行了表达, 且其表达产物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ORF3编码磷酸化蛋白, 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清楚其主要功能。但一些学者认为ORF3与戊肝病毒基因型有密切关系。目前的研究表明, 在HEV ORF1上有12个抗原表位 (尤其在RNA聚合酶区域) , ORF2蛋白上有6个抗原表位, ORF3蛋白上有3个抗原表位, 这些为免疫和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 人HEV与猪HEV的关系

猪HEV与人HEV相似, 都包括5', 3'非结构区及三个ORF。种系进化分析表明, 猪HEV与人HEV同源性很高, 而且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同源性, 美国分离到的猪HEV与2株美国人HEV高度同源, 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分别有92%~93%、99%~100%的同源性。Hsieh等[12]基于台湾猪HEV研究发现, 其与台湾人HEV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3%。研究证明我国猪与人源HEV的同源性很高, 达到89%~100%, 且都为基因4型[13]。有报道称2007年从猪分离的基因4型HEV的ORF2片段基因序列与日本人源的HE-JK4株同源性达90%;与一个中国基因4型的分离株的同源性为88.7。表明对基因4型HEV来说, 人猪之间以日本人源的HE-JK4株同源性最大, 达90%;与一个中国基因4型的分离株 (CCC220) 的同源性略低, 为88.7%[14]。以上事实说明对基因4型来说, 人猪之间已没有大的差异, 而且地域差异较小。基因3型在我国尚未发现人感染, 可能与现阶段分析的样品不够多, 调查范围还不够大有关。

4 诊断与防控

4.1 免疫学诊断

猪自身感染HEV无明显的肝炎临床症状, 对猪HEV感染的诊断要通过实验室手段来检验。而且猪HEV和人的HEV在遗传学上没有太大差异, 因此用于人HEV的诊断方法也适用于猪HEV的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该方法是目前用于检测血清HEV抗体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检测的血清抗体主要是Ig G、Ig M和Ig A。其中以间接ELISA用途最广。Ig G抗体的检测比较常用, Ig M抗体的检测可以区分是新近感染还是既往感染复发。Chau等于1993年首次提出用ELISA检测Ig A抗体, 作者认为这种方法可作为Ig M诊断的确诊手段。常用的用于检测HEV的抗原主要是ORF2的表达抗原, ORF3的表达抗原及同时含有ORF2和ORF3编码的重组表达抗原。此外应用联合单克

电话/0431-86814700/86814288/86814188 E-mail:jlxmsy@163.com

隆抗体建立的间接ELISA也可用于HEV血清抗原的检测[15]。这种检测抗原的ELISA方法可检测HEV的衣壳蛋白, 而且实验表明, 在HE发展期检测抗原的效果要优于检测抗体。

4.2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RT-PCR检测HEV病毒的RNA, 由两步或三步组成。该方法存在着易被污染, 不能确定病毒量和费时的缺点。目前快速且敏感性高的实时定量RT-PCR可以应用于临床病样的HEV-RNA的检测[16]。在人类患急性HE的血清和粪样及家猪病料和其他动物病料, 如野猪、猴、鸡的病料都可以用RT-PCR检测HEV-RNA, 同样也可以检测被HEV污染的水源。HEV RNA在感染后6~40 d均可检测到, 并且出现的时间要早于ALT水平的升高及抗体的出现[17]。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检测出HEV的感染, 而且可以对HEV RNA进行基因的分型, 有利于流行病学的追踪、分布研究, 是今后发展HEV检测的重要方向。

4.3 猪HEV的防控

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 篇5

天山马鹿是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山脉的一个鹿品种, 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天山马鹿是否也是HEV的易感宿主, 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研究通过对新疆地区集约化养殖和散养的天山马鹿进行HE血清学检测, 以调查当地天山马鹿HEV的感染状况, 旨在了解天山马鹿在当地HE传播中的作用。

1 材料

血清样本分别采自新疆3个集约化养殖鹿场和1个散养鹿群, 共410份, 采集样品全部有年龄记录, 血清样品于-20℃条件下冷冻保存, 备用。

2 方法

2.1 检测方式

试验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检测血清抗HEV Ig G抗体。试剂盒 (编号为HEV-0296) , 购自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2.2 结果判定

在BIO-Te K酶标仪上读取OD450值, 临界值=阴性对照孔OD均值NC+0.12。样品OD450值≥临界值, 为HEV抗体阳性;样品OD450值<临界值, 为HEV抗体阴性。

2.3 数据的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比较不同来源鹿场血清和不同年龄段血清HEV Ig G抗体阳性率差异。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鹿场HEV抗体检测结果

ELISA结果表明, 试验共检测鹿血清410份, 其中133份为阳性, 阳性率达32.4%。χ2检验结果表明, 不同鹿群之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极显著 (P<0.01) , 其中集约化养殖鹿场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散养鹿群, 见表1。

3.2 不同年龄鹿HEV抗体检测结果

χ2检验结果表明, 各年龄段鹿抗体阳性率差异极显著 (P<0.01) , 其中2~4岁鹿的抗体阳性率高达43.8%, 明显高于2岁以下的鹿抗体阳性率 (9.3%) , 见表2。

4 讨论

HE作为一种新型的人畜共患病, 其易感动物一直是流行病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目前已在多种动物体内检测到HEV抗体, 并且已经在部分动物体内检测到病毒RNA[14,15,16,17,18,19,20,21,22,23]。S.Tei等[1]在鹿肉和食用生鹿肉的患者体内检测到高度相似的HEV RNA, 表明鹿可以作为HEV的易感动物。新疆是我国人源HE的高发地区, 曾经有大规模流行的历史。目前, 已有关于当地多种动物感染HEV的报道[10,11,12], 天山马鹿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当地养殖已久, 为了解当地天山马鹿HEV的感染状况, 研究分别选择集约化养殖和散养两种饲养方式的鹿群进行血清采集, 并对鹿血清进行HEV Ig G检测, 结果表明, 抗体阳性率高达32.4%。由于目前尚没有有效的动物HE疫苗获准上市, 因此在马鹿体内检测到HEV抗体应该是自然感染的结果。虽然研究检测结果不能确定HEV在不同饲养方式鹿群中的传播途径, 但集约化养殖鹿群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散养鹿群的抗体阳性率,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地马鹿饲养方式与HE在鹿群中流行的态势。在不同年龄鹿群对HEV的易感性方面, 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 鹿的年龄与HEV Ig G阳性率明显相关, 2~4岁马鹿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2岁以下马鹿的抗体阳性率和4岁以上马鹿的抗体阳性率。原因是马鹿感染HEV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4岁以上马鹿的抗体阳性率小于2~4岁马鹿的抗体阳性率是因为当抗体滴度达到峰值时, 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抗体滴度逐渐降低。

天山马鹿所产鹿茸、鹿胎、鹿血、鹿筋、鹿角胶等十几种产品都是高级补品, 因此HEV在鹿群中的感染情况涉及公共卫生问题。在尚不明确HE在鹿群中传播机制的情况下, 应当加强对鹿群的饲养管理、引种检疫和防止外源性污染等, 以阻断HEV在鹿群中的传播。研究表明:新疆天山马鹿存在HEV感染, 并具有相对较高的抗体阳性率;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人畜共患病, 还需要进一步分离、鉴定其病原的基因型, 以确定其在当地动物HE流行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为了解新疆天山马鹿戊型肝炎病毒 (HEV) 的感染情况, 试验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对新疆地区3个集约化鹿场和1个散养鹿场的410份马鹿血清进行抗戊型肝炎病毒Ig G抗体检测, 比较不同鹿群及不同年龄段马鹿HE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所检测的血清总的抗体阳性率为32.4% (133/410) , 4个鹿群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32.5% (65/200) 、46.0% (46/100) 、21.0% (20/95) 、13.3% (2/15) , 且差异极显著 (P<0.01) ;3个年龄段鹿群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9.3% (7/75) 、43.8% (92/210) 、27.2% (34/125) , 且差异极显著 (P<0.01) 。说明新疆天山马鹿存在HEV的自然感染。

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 篇6

戊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的RNA病毒, 全基因组长约7.5 kb, 包括3个开放阅读框 (ORF) , 其中ORF1长约5 kb, 主要编码与病毒RNA复制有关的结构蛋白;ORF2长约2 kb, 编码产物主要构成病毒的衣壳蛋白;ORF3是一个小的开放阅读框, 基因片段长仅有369 bp, 其3′末端与ORF2有328 bp重叠, 与ORF1 5′末端有1 bp的重叠。长期以来, 对戊型肝炎病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ORF1和ORF2及编码蛋白的功能上, 其中ORF2的几个抗原决定簇已经被确定, 并且在多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进行表达。但最近的研究表明, ORF3的编码蛋白 (pORF3) 至少含有4个线性的抗原表位[1], 其在细胞的信号转导、病毒颗粒的装配与释放及机体的免疫抑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pORF3的结构

pORF3大小约为13.5 ku, 通过32P和35S跟踪标记及免疫印迹试验发现, pORF3 是一个经Ser修饰过的磷蛋白, 缺失突变和定向位点突变证实Ser80为其磷酸化位点, 位于相对保守的aa 78~83序列内, 其中含有多种蛋白的识别序列, 目前是唯一明确的pORF3的磷酸化位点[2]。在pORF3的N末端有2个高度疏水的区域, 分别位于aa 16~32和aa 37~62 位,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发现pORF3可以形成二聚体, Korkaya H等推测该二聚体的形成可能与N端的疏水区有关, 但后续的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表明该二聚体位于pORF3的C末端 (aa 81~123) , 此区域包含1个较短的疏水区 (aa 84~95) 和2个富含Pro的区域 (aa 75~86, aa 104~113) 。pORF3通过自连形成二聚体或低聚体, 可能对自身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2 pORF3与细胞的信号转导

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 级联在哺乳动物中有3种类型的信号转导途径。其中, 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ERK) 与之构成的信号转导途径活化蛋白激酶和调节蛋白激酶, 主要负责介导并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而且还能调控细胞的凋亡。pORF3经宿主表达之后, 广泛分布于细胞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Korkaya H等发现磷酸化的pORF3可以与活化蛋白激酶和调节蛋白激酶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上的通路蛋白结合, 其中包括蛋白激酶Src、Hck、Fyn等, 从而参与细胞有丝分裂和细胞存活信号的转导。研究pORF3在细胞信号转导方面作用的另一个线索是脯氨酸区域的发现, Tyagi S等通过对pORF3的研究发现在pORF3的aa 75~86位和aa 104~113位, 存在2个多脯氨酸区域, 其中之一可以与SH3结构域结合, 该结构域作为Src、Hck、Fyn等蛋白激酶的共有部分, 是活化细胞表面与各种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之间连接的桥梁。由于pORF3是SH3的配体, 因此推测pORF3也可能在信号转导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3 pORF3与免疫抑制

Tyagi S等最近的研究表明, N端缺失的人ɑ1m微球蛋白/bikunin前提蛋白 (AMBP) 可以与pORF3发生特异性结合, 通过对完整的AMBP研究发现该前提蛋白可以加工成2个成熟的不相关蛋白ɑ1m和bikunin。ɑ1m主要位于肝脏和肾脏当中, 加工后的ɑ1m从肝细胞中释放出来, 抑制由抗原诱导引起的外周淋巴细胞的增殖, 中性粒细胞的迁移及由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引起的粒细胞的趋化等。当pORF3存在时能够促进ɑ1m蛋白从肝细胞中输出, 加强ɑ1m蛋白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进而有利于戊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中的存活。bikunin是一种Ser蛋白酶抑制剂, 从肝细胞中分泌出来之后稳定地存在于血液、尿液和其他组织当中, 能够阻碍肿瘤细胞的扩散, 抑制胰腺炎和关节炎。最近的研究表明, bikunin是与pORF3强烈作用的配体[3], 与pORF3的作用区域位于pORF3的C端 (aa 83~123) , 而不在磷酸化的位点, 但是该区域与pORF3的二聚体形成位点 (aa 81~123) 和pORF3与SH3的结合位点 (aa 77~113) 有重叠, pORF3与bikunin的结合抑制了bikunin对肿瘤细胞扩散的阻碍作用。

4 pORF3与戊型肝炎病毒颗粒的释放

研究表明,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之后先表达pORF3, 然后pORF3可以进一步激活MAPK和ERK的通路, 从而使得宿主细胞始终处于增殖、分化的状态, 而在病毒感染的后期才产生pORF2。Tyagi S等通过酵母双杂交及免疫荧光定位技术发现pORF3可以与非糖基化的pORF2结合, 进一步研究表明其结合位点在pORF3的aa 57~81位, 并且pORF3 Ser80的磷酸化和pORF2的非糖基化均对两者的结合有影响。Panteva M等[4]研究发现, pORF3与非糖基化的pORF2结合可以加速宿主细胞的死亡和成熟的戊型肝炎病毒颗粒的释放。

由此可见, 戊型肝炎作为一种新型的人畜共患病, 国内外对其研究尚不深入, 尽管在其疫苗研制当中取得了阶段性进展[5], 但对戊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机理知之甚少, 通过对pORF3功能的深入研究, 希望能为戊型肝炎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和抗戊型肝炎病毒疫苗的合理设计开辟新的途径。

摘要: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经肠道传播的人兽共患疾病, 文章就戊型肝炎病毒开放阅读框ORF3编码蛋白在细胞信号转导、病毒颗粒的释放及机体免疫抑制方面的功能研究进行了综述, 旨在为深入研究戊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机理及抗戊型肝炎病毒疫苗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戊型肝炎,ORF3蛋白,信号转导,免疫抑制

参考文献

[1]张红梅, 戴星, 孟继鸿, 等.戊型肝炎病毒第4基因型中国株ORF2编码蛋白的抗原表位分析[J].遗传, 2007, 29 (5) :637-642.

[2]TYAGI S, JAMEEL S, LAL S K.Self-association and mapping of the interaction domain of hepatitis E virus ORF3protein[J].J Vir-ol, 2001, 75 (5) :2493-2498.

[3]TYAGI S, SURJITM, LAL S K.The41-amino-acid C-terminal region of the hepatitis E virus ORF3protein interacts with bikunin, a kunitz-type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J].J Virol, 2005, 79 (18) :12081-12087.

[4]PANTEVA M, KORKAYA H, JAMEEL S.Hepatitis viruses and the MAPK path-way:is this a survival strategy[J].Virus Research, 2003, 92 (2) :131-140.

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06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174例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47例, 女27例, 年龄17~84岁, 平均年龄 (47.2±14.8) 岁。纳入标准: (1) 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谷草转氨酶 (AST) 、ALT短期内升高正常上限2.5倍以上; (2) 病原学检测阳性; (3) 临床资料完整; (4) 未合并免疫性疾病; (5) 非哺乳期、妊娠期。按照是否合并HBV感染分为合并组35例和对照组139例。

1.2 方法

调取患者病历, 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整体情况

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型:急性黄疸型152例, 急性非黄疸型17例, 急性重症肝炎1例, 亚急性肿胀肝炎3例, 慢性重症肝炎1例。合并症:自身免疫性肝病1例, 酒精性脂肪肝15例, 脂肪肝4例。并发症:腹腔积液14例, 肝性脑病1例。以纳差30例、乏力119例、尿黄114例、恶心呕吐91例为主要症状表现。

2.2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

对照组平均年龄 (53.3±14.2) 岁, 男129例, 急性黄疸型120例;合并组平均年龄 (46.5±11.5) 岁, 男21例, 急性黄疸型12例。两组患者年龄、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

对照组:PT (12.8±0.32) s, PTA (88.4±11.5) %, AST (332±169) U/L, ALT (758±254) U/L, ALP (154±44) U/L, GGT (178±80) U/L, TP (64.2±7.4) g/L, ALB (34.1±6.3) g/L, GLB (28.9±6.5) g/L, DNA (3.53±1.55) ×104copy/ml, AFP (8.88±1.93) μg/ml。合并组:PT (13.9±0.36) s、PTA (72.3±11.6) %, AST (169±93) U/L, ALT (158±89) U/L, ALP (133±32) U/L, GGT (104±49) U/L, TP (61.3±7.5) g/L, ALB (30.13±6.4) g/L, GLB (30.1±7.0) g/L, DNA (5.14±1.83) ×104copy/ml, AFP (57.41±11.69) μg/ml。两组患者PT、PTA、ALT、GGT、TP、ALB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对照组肝衰竭8例, 死亡0例。合并组肝衰竭8例, 死亡2例。对照组肝衰竭率低于合并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我国是戊型肝炎高发国家, 虽无集中爆发, 但散发病数居高不下, 2010年统计在案戊型肝炎发病数23682例, 其中死亡24例, 发病例、死亡例呈逐渐上升趋势[2]。戊型肝炎多见于中年人, 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发病与原发肝病有关, 酒精肝、脂肪肝等肝病均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同时老年患者发病率居高不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不同年龄段戊型肝炎临床表现存在较大差异, 老年人以肝功能退行性表现为病理基础, 合并戊型肝炎感染, 以瘀胆为主要病理表现, 易被误诊为梗阻性黄疸, 而年轻人以肝病为主要影响因素, 发病时部分病情危重[3]。本次研究中性非黄疸型17例、急性重症肝炎1例、亚急性肿胀肝炎4例、慢性重症肝炎1例, 仅2例非黄疸型戊型肝炎为老年人, 提示中年人病理分型更复杂。

对比单纯戊型肝炎、合并HBV感染者, 结果显示年龄、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型、PT、PTA、ALT、GGT、TP、ALB水平、肝衰竭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合并乙肝可致不同病理表现, 合并与年龄有关, 合并症年龄相对更轻, 可能与中年人合并原发肝病比重更高有关。中年人对自身健康意识缺乏足够的重视, 饮酒过量者比重相对较高, 肝负荷大, 加之接触人群复杂、工作压力大、饮食无规律者众多, 合并有潜在的肝病风险较高, 一旦爆发, 病情多较凶险[3]。

HBV感染是否会对HEV感染产生影响尚不明确定论, 但考虑并非所有HEV均有明显临床表现, 漏诊率相对较高, 合并有HBV可能加重症状表现, 促患者就医。研究显示合并组PTA低于对照组, PT高于对照组, 提示合并感染者肝负荷更重, 具体作用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考虑到HEV感染发生率远低于HBV, 在HBV感染中筛查HEV应成为公共卫生工作重点。

综上所述, 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合并HBV感染率较高, 合并者急症重症比重较高, 肝功能严重受损, 预后相对较差, 应注意鉴别老年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

参考文献

[1]马俊亮, 刘巧英.散发性戊型肝炎143例临床分析.中国厂矿医学, 2009, 22 (5) :549-551.

[2]李芳, 占国清, 郭鹏, 等.老年性散发性戊型肝炎临床特点分析.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4, 33 (3) :258-259.

上一篇:超低损光纤下一篇:物流基础教材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