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实验室检查

2024-06-19

病毒性肝炎实验室检查(共12篇)

病毒性肝炎实验室检查 篇1

病毒性肝炎检查

1.肝功能检测

(1)血清酶学检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细胞中的浓度比血清高104倍,只要有1%肝细胞坏死可使血清浓度升高1倍,急性肝炎阳性率达80%~100%.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心肌中浓度最高,故在判定对肝功能的影响时,首先应排除心脏疾病的影响。AST 80%在肝细胞线粒体内,一般情况下,肝损伤以ALT升高为主,若血清AST明显增高,常表示肝细胞严重坏死。线粒体中AST释放入血,血清转氨酶增高的程度大致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平行,但重症肝炎时,可出现胆红素不断增高,而转氨酶反而下降,即胆酶分离,提示肝细胞坏死严重。

(2)血清蛋白检测 临床上常把血清蛋白作为肝脏蛋白代谢的生化指标,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常有血清白蛋白下降,球蛋白水平升高,且以γ-球蛋白升高为主。

(3)血清胆红素检测 肝脏在胆红素代谢中有摄取转运,结合排泄的功能,肝功损伤致胆红素水平升高,除淤胆型肝炎外,胆红素水平与肝损伤严重程度成正比。

(4)凝血酶原时间(PT)能敏感反应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情况,肝病时PT长短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2.肝炎病毒标志检测

(1)甲型肝炎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AVIgM阳性可确诊为HAV近期感染,抗-HAV-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型肝炎 ①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示HBV目前处于感染阶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示已产生对HBV的免疫力。慢性HBs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②HBeAg与抗-HBe:HBeAg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强的指标,被检血清从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③HBcAg与抗-HBc:HBcAg阳性提示存在完整的HBV颗粒直接反应,HBV活跃复制由于检测方法复杂临床少用。抗-HBc为HBV感染的标志,抗-HBc IgM阳性提示处于感染早期,体内有病毒复制。在慢性轻度乙型肝炎和HBsAg携带者中HBsAg、HBeAg和抗-HBc三项均阳性具有高度传染性指标难以阴转。

分子生物学标记:用分子杂交或PCR法检测,血清中HBV DNA阳性,直接反应HBV活跃复制具有传染性。

(3)丙型肝炎 由于血中抗原量太少无法测出,故只能检测抗体抗-HCV为HCV感染标记,不是保护性抗体。用套式反转录PCR法检测,血清HCV-RNA阳性示病毒活跃复制具有传染性。

(4)丁型肝炎 HDV为缺陷病毒,依赖HBsAg才能复制,可表现为HDV-HBV同时感染,HDAg仅在血中出现数天,随之出现IgM型抗-HD、慢性HDV感染抗-HD IgG持续升高,自血清中检出HDV-RNA则是更直接、更特异的诊断方法。

(5)戊型肝炎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检出抗-HEVIgM抗体,恢复期血清中IgG抗体滴度很低,抗-HEV IgG在血清中持续时间短于1年,故抗-HEV IgM、抗-HEV IgG均可作为HEV近期感染指标。

(6)庚型肝炎 RT-PCR技术可检测HGV RNA,是HGV早期诊断和监测病毒血症的有效方法,抗-HGV的IgM和IgG抗体目前尚未成熟,存在检出率低且与RT-PCR结果不相符等特点。

3.肝穿活组织检查

是诊断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指标,亦是诊断早期肝硬化的确切证据,但因为系创伤性检查尚不能普及亦不作为首选。

4.超声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超声检查应用非常广泛,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指标,已明确并可帮助肝硬化与肝癌及黄疸的鉴别。CT检查亦对上述诊断有重要价值。

病毒性肝炎实验室检查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1年3月-2013年3月的1 998例需输血患者中, 男性1 048例, 女性950例, 年龄最小7岁, 最大74岁, 平均44.5岁。

1.2 方法

1.2.1 样本抽取方法

采用一次性真空管对每位患者采集静脉血样品4m L, 所有样品采集时间均为病人晨起空腹时。然后分离血液血清并及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庚型肝炎病毒的抗体检测。

1.2.2 试剂与检测方法

乙型肝炎五项、抗HCV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抗-HGV试剂由北京金豪公司提供。检测方法为酶标法, 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方法进行操作。

1.2.3 质量控制

选用卫生部临检中心提供的质控品, 保证质控品及试剂盒等均在有效期限内使用。阳性标本均须重复2次试验。

1.3 判定标准

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对HBs Ag、抗-HCV、抗-HCV等结果进行判定:S/CO<1即为阴性, S/CO>1即为阳性, S/CO在1附近时须复查。

2 结果

2.1 肝炎病毒检测结果

经检测发现, 血液样本中有483例阳性标本, 占患者总数的24.17%, 即输血前患者的总的肝炎病毒感染率为24.17%, 其中330例标本HBs Ag显阳性, 乙型肝炎感染率为15.52%;130例标本抗-HCV阳性, HCV感染率为5.51%;63例抗HGV阳性, 占3.15%。同时存在乙型合并丙型肝炎20例, 合并感染率约为1.00%。

3 讨论

对输血者做好输血前的临床检测十分重要。此次检测结果显示, 1 998例患者输血前的血液样本中有483例阳性标本, 占患者总数的24.17%, 即输血前患者的总的肝炎病毒感染率为24.17%, 其中330例标本HBs Ag显阳性, 乙型肝炎感染率为15.52%;130例标本抗-HCV阳性, HCV感染率为5.51%;63例抗HGV阳性, 占3.15%。同时存在乙型合并丙型肝炎20例, 合并感染率约为1.00%。这就进一步说明, 部分患者在输血前已经存在不同类型的病毒感染, 这就一方面使医院和患者本人对输血前病人的传染病情况有了明确的了解, 一定程度上帮助病人及时发现了疾病, 另一方面也为输血后医疗事故鉴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有利于保护双方自身利益, 避免不必要医疗纠纷的发生。另外, 输血前进行患者肝炎病毒检测与卫生检查对其他住院患者及医护人员也具有重要意义。对输血患者进行肝炎病毒检测后, 医务人员就会对结果阳性患者格外注意, 在对其进行接触和操作过程中会格外小心, 对其使用过的医疗器械机一次性用品等也会小心放置和处理、增加器械消毒灭菌力度, 加强卫生检查, 以避免将肝炎病毒传播给其他病人或医务人员。

关键词:输血,肝炎病毒检测,卫生检查

参考文献

[1]史春林.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进行肝炎病毒检测的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09 (34) :156-157.

[2]申春喜.238例手术患者输血前传染性免疫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淮海医药, 2010, 28 (6) :552-553.

病毒性肝炎实验室检查 篇3

我是一名慢性肝炎患者,最近,时常感到乏力,食欲也较以前下降了。几天前,我去医院检查,医生让我查肝功及二对半的同时,还让我查乙肝病毒DNA。请问:什么是乙肝病毒DNA?查乙肝病毒DNA有何临床意义?

沈阳 王晶

王晶读者:

乙肝病毒DNA是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它是乙肝病毒复制的重要指标。检查乙肝病毒DNA对指导乙肝病人的用药和正确估计患者的预后效果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乙肝病毒DNA是决定乙肝病人是否需要用药治疗的重要指标。当乙肝病人的乙肝病毒DNA为阳性时,表明乙肝病毒在病人体内复制活跃,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当乙肝病人的乙肝病毒DNA为阴性时,表明乙肝病毒在病人体内的复制不明显,则不需要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2.通过检查乙肝病毒DNA,可准确地判断病人由“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时的病情变化情况。当乙肝病人由“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时,如果乙肝病毒DNA为阴性,则说明患者的病情在好转。如果乙肝病毒DNA为阳性,则说明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患者的病情有加重的可能。建议病人定期复查肝功及B超。

3.通过检查乙肝病毒DNA,可正确评价乙肝病人的预后效果。乙肝病毒DNA为阴性的乙肝病人,预后较好;乙肝病毒DNA为阳性的乙肝病人,预后较差。

4.通过检查乙肝病毒DNA,可判断乙肝病人传染性的大小。乙肝病毒DNA为阴性的乙肝病人,传染性较小;乙肝病毒DNA为阳性的乙肝病人,传染性较大。

教你读懂HPV病毒检查报告单 篇4

2014-03-10 检验世界网

三八妇女节期间,很多单位都将组织女同志体检作为员工福利。面对长长的检查报告单,很多人都表示看不懂。尤其是妇科检查中最常见的HPV检查,项目众多,让人眼花缭乱。笔者采访了江苏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委和江苏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委、江苏省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吴强教授。

HPV是什么病毒

HPV病毒即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属于乳多空病毒科的乳头瘤空泡病毒A属,是球形DNA病毒,能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该病毒只侵犯人类,对其它动物无致病性,经正规系统治疗后,该病毒会被人体清除。HPV的持续感染往往与寻常疣、生殖器疣(尖锐湿疣)、宫颈癌、肛门癌等相关。

随着宫颈癌发病率的提高,人乳头瘤病毒(HPV病毒)感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宫颈癌常规筛查手段之一,HPV病毒检查倍受推崇。

与其他肿瘤不同,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的恶性肿瘤,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主要危险因素。早在1976年,德国学者豪森Zur Hausen就发现了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病毒)感染与宫颈癌之间的相关性,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95%以上的宫颈癌伴有高危型HPV感染。这也是群众对HPV感染高度敏感的原因。

并非感染了HPV病毒一定会得宫颈癌

是否感染了HPV病毒就意味着一定会得宫颈癌呢?吴强教授提示,宫颈癌的发生确实与HPV病毒感染有关,HPV有130多个亚型,大多数不会引起人类疾病。其中16型、18型、35型和53型等类型属高危型病毒,会导致宫颈癌前病变,若不及时干预,会进展成宫颈癌,16型和18型两种病毒造成了大约70%的宫颈癌病例。

还有一类是低危型HPV病毒,它们不会引起宫颈癌,但会引起人体良性肿瘤或疣,HPV 6和11是最常见的低危型HPV,90%的生殖道尖锐湿疣与之相关。所以查出HPV感染,无需过于恐慌,要根据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情况,进一步检查。

很多途径可能感染HPV病毒

很多人认为,HPV感染都是由于不洁性生活史造成的,其实不然。不洁性史是感染HPV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HPV不仅可以通过密切接触、母婴传播直接传播,也可以通过间接接触(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衣物、生活用品、用具等)途径传播。有些人在外住宿了几天,回家后发现HPV感染,如消毒不严格的公共浴巾、浴盆、浴缸,抽水马桶等,在入厕、沐浴时会不经意地接触到带病毒者残留在物品上的分泌物,就有可能感染上HPV。

大多数的HPV病毒感染是可逆的

HPV病毒感染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吴强教授表示,其实大多数感染会在一定时间后自然消退,并不引起宫颈细胞的改变和致病。如果仅是一过性的HPV病毒感染,以后检查都是阴性,则不必太多关注。

若高危型HPV感染,医生通常会做妇科体检及宫颈TCT检查,若宫颈TCT检查也发现异常,则要尽快进行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如仅有高危型HPV感染、TCT检查无异常,宫颈和附件检查也没有发现异常,应在3-6月后再次复查HPV病毒是否持续异常;即便是持续异常,如果能在早期就及时进行治疗,也可以避免宫颈癌的发生。

而低危型HPV病毒感染,则要注意皮肤和粘膜的变化,如体检发现生殖器或肛周等潮湿部位出现丘疹,乳头状,菜花状或鸡冠状肉质赘生物,则要到相关医院接受性病正规治疗。

哪些是宫颈癌的早期信号

除HPV病毒感染外,宫颈癌有些早期的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宫颈癌患者大约70%~80%有阴道出血的现象,吴强教授说,临床上接诊的很多病人出现接触性出血而不注意,直到出血不止,有位病人就诊时发现肿瘤已达6厘米,并且发生了多处转移,无法进行手术,所以出现接触性出血如同房后出血、妇科检查后出血要及时检查。

实验室安全检查总结 篇5

总 结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要把实验教学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来看待。为了确保实验室及其药品的安全,我校于今日对各实验室进行了安全检查,现具体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专业教师配备齐全,实验室有专人专管,且实验室及保管室各项配备刚完善三至四年,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各方面努力做好实验室及保管室的相应工作。

1、以防护为主,确保实验教学安全

确保实验室安全是为了育人,育人必须安全。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

2、搞好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的不仅是要营造一个洁净、整齐、具有科学实验氛围的文明、安全的实验教学环境,以激励学生探索进取,获取知识,而且还要各种安全规章制度上墙,根据市教体局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要求自己和学生。每学期新学期开学都会带领学生学习实验室的各种规章制度,我必须明白实验员的职责,学生也必须明白在实验室里的各种安全要求。除此之外要保持实验室及保管室环境的整洁,实验室内要坚持经常打扫,天天保洁,做到室内经常保持洁净。

3、着眼于实验室的全面管理,强调管理、使用、安全一起抓。我要求自己深入到仪器设备存放、使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善始善终管好用好,结合安全重点全面管理。总之,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工作目标及行动规范,认真管好用好仪器设备。教学仪器无论在存放或使用过程中,都要十分重视安全防护工作,确保受教育者人身和国家财产安全。

4、保管室按照药品存放制度,合理、规范、分类存放药品,并通风。妥善处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料。在实验教学及仪器药品保管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有害气体,实验室(仪器室、准备室)建立良好的通风排气装置,及时把有害气体排出室外。实验中产生的废液,不随地泼洒。

5、每周五下午放学后,我都要关锁好实验室的门窗,进行防盗处理,每天每节课我都要给学生开保管室的门拿书、取实验用品,而后及时关门,防止化学药品外流,引起对学生的危害。

6、实验室水、电到桌,学生进入实验室特别强调用电安全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老师严格管理用电制度。

7、防火安全也同样重要,实验室里有沙袋、灭火器等防火安全设备,课堂内外防止火灾的发生。

二、检查情况

1、重点检查安全隐患问题:电路、危险品、房屋漏雨等;经过对实验室、仪器室的检查,电路、开关、插座均安全性能良好,无漏电现象;房屋均无漏雨现象;危险品专橱存放,实行专人专锁管理,且帐物相符。

2、防盗问题:检查门、窗有无损坏。经检查,门窗及防盗网均良好,无破损现象。

3、防火问题:消防灭火器材是否齐备。由于条件所限,实验室消防器材主要是沙袋、灭火器,准备齐全,陈列有序,能够处理突发火灾。

4、为了更好的做好实验室,确保化学实验室能安全的度过,我特意对实验室的化学药品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对存在危险性的药品进行了过数和封存。

5、实验室面积较小,后门不能正常打开。

三、下一步工作的措施:

1、加强常规安全管理:防电、防火、防湿防潮、防盗。

2、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学习和执行。

3、严格遵守实验室实验员职责管理制度,认真管理与安全使用各种仪器。

4、经常清洁与保养保管室仪器,延长其使用寿命,及时防范化学药品带来的危险性因素。

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简报 篇6

为进一步加强化生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排除安全隐患,保障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师生人身安全。6月20日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对全院实验室进行了安全检查。

重点对各实验室的卫生、门窗、水电情况以及仪器使用与管理、药品试剂存放、废弃物处置情况等进行检查。

检查发现,各实验室干净整洁,布局合理,规章制度上墙,安全责任到人,可以确保实验室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但部分实验室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实验室办公室将下达整改通知,并要求实验室负责人及相关老师限期逐一对照、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整改,以保障实验室教学和科研工作安全、稳定运行。

病毒性肝炎实验室检查 篇7

1 HBV感染的免疫学检测

1.1 HBV表面抗原 (HBsAg) 和HBV表面抗体 (HBsAb)

HBsAg是病毒外膜的最主要组成蛋白, 一直是HBV感染最主要的血清学检测指标。HBsAg阳性通常意味着HBV现症感染的存在, 如持续阳性时间>6个月, 则提示进展为慢性HBV感染。血清HBsAg检测历经反向血凝试验 (RPHA) 、酶免疫法 (EIA) 、放射免疫法 (RIA) 、荧光酶免疫法 (FEIA) 、化学发光法 (CLIA) 等方法。目前国内HBsAg检测方法主要采用ELISA法和化学发光法, 大部分属于定性或半定量检测, 定性结果表示为“阴性”或“阳性”, 半定量结果以信号/临界值 (signal/cut-off, S/CO) 或临界指数 (cut-off index, COI) 等形式表示。当前国产HBsAg ELISA试剂分析灵敏度在0.2~0.5U/ml左右, 而国外主流ELISA或化学发光试剂的分析灵敏度一般可达0.05~0.1U/ml[3]。提高试剂的灵敏度对于乙型肝炎防治至关重要。我国乙型肝炎感染者多, 其中存在一定比例的低浓度的感染者和感染早期的带毒者[2]。如因试剂敏感度不足而导致这部分HBV感染者漏诊, 则可能造成HBV通过手术、输血等途径传播的严重后果。除灵敏度外, 检测的广谱性也是衡量HBsAg试剂性能的重要指标[4]。依据HBsAg的免疫反应性的不同, HBV共分为ayw1、ayw2、zyw3、ayw4、ayr、adw2、adw4q-、adrq+、adwq-等9种不同的血清型。位于HBsAg第2、3跨膜区亲水区的“a”表位是各血清型病毒所共有的免疫优势表位。由于不同血清型“a”表位氨基酸组成有差异, 导致同一试剂对不同血清型病毒的检测能力存在一定差异[5]。此外, HBV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核苷酸药物等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免疫压力加快了HBsAg变异株, 尤其是“a”表位突变株的出现。研究证实, G145R、K141E、T131I、D144A、C124Y、C138Y[6,7,8]等“a”表位突变可能造成当前HBsAg试剂检测能力的下降, 感染这类变异株的乙型肝炎患者/病毒携带者如血液中HBsAg含量较低则易发生漏诊, 从而对临床诊断和血液筛查带来威胁[9]。为了提高HBsAg试剂的灵敏度和检测广谱性, 全球主要诊断试剂公司均开发采用更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 (如化学发光法、电化学发光法、免疫信号放大技术等) , 并基于多表位单抗联合运用发展新型HBsAg诊断试剂[4]。HBsAg定量检测及其意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和临床医生的关注。近年来多个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临床试验报道了抗病毒治疗后HBsAg转阴的情况, 在出现HBsAg血清学表明HBV在体内维持较低的复制和转录水平。因此达到HBsAg血清学转换是获得良好预后的理想治疗终点。除血清学转换外, 对于HBsAg定量检测在抗病毒治疗中的意义很早就有研究报道, HBsAg滴度与血清病毒载量呈正相关。研究者认为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通过对HBsAg滴度的定量检测可以间接反映肝细胞内cccDNA水平[10]。HBsAb是HBV感染自然恢复期或疫苗接种后所产生的保护性抗体。HBV感染自然恢复早期, HBsAg浓度逐渐降低, HBsAb滴度逐渐提高, 可能出现抗原抗体同时存在的现象, 尤其在使用较高灵敏度试剂检测时, 对这种少见的血清学模式常需要随访确证。如患者在过一段时间后逐渐转化为HBsAg阴性/抗-HBs阳性, 则患者可能出于恢复期, 如抗原抗体长期同时存在, 则可能为不同病毒或变异型病毒的再感染, 需要进行HBV-DNA检测结合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确认[11]。

1.2 HBVe抗原 (HBeAg) 和HBVe抗体 (HBeAb)

HBeAg是血清分泌性蛋白, 在急性感染期, 可于接触病毒后的6~12周检出, 阳性则提示患者肝脏中病毒复制活跃并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急性HBV感染中HBeAg可在HBsAg消失之前消失, 若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常意味着病程的慢性化。目前多采用ELISA法、MEIA和化学发光法等定性分析HBeAg, 或者以信号/临界值比 (S/CO) 的形式半定量分析HBeAg, 实质都是定性试验[11]。血清HBeAg是临床指导抗病毒治疗以及观察疗效的常用指标, 需要检测系统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出现了定量检测HBeAg的试剂, 如罗氏公司Elecsys HBeAg和雅培公司AxSYM HBe 2.0等, 根据HBeAg S/CO或COI值在一定范围内与HBeAg含量呈线性相关的原理, 以德国Paul-Ehrlich研究所提供的HBeAg参考物质制定标准曲线, 可实现HBeAg定量检测, 结果以PEI U/ml (Paul-Ehrlich Unit/ml) 表示。近年已有研究报道, 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是预示抗病毒疗效的潜在有效指标, 如果在抗病毒治疗中定量监测HBsAg和HBeAg水平的变化, 就有可能间接观察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和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状况[12]。 HBeAb的产生通常意味着低病毒血症及病情好转。HBeAb检测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技术:中和抑制法和竞争抑制法。进口试剂多采用中和抑制法, 中和抑制法试剂包括捕获抗体HBeAb、酶标HBeAb及重组e抗原 (rHBeAg) , 若标本中不含HBeAb, 则上述3种试剂会形成夹心从而给出阳性读值;若标本中存在HBeAb, 则可中和rHBeAg的反应性, 从而给出阴性读值。为了保证检测的灵敏度, 用于中和rHBeAg含量通常较低。国产试剂多采用竞争抑制法, 即直接包被rHBeAg, 是酶标HBeAb与标本中HBeAb竞争性结合包被的rHBeAg。

1.3 HBV核心抗原 (HBcAg) 及HBV核心抗体 (HBcAb)

由于血清中的HBcAg包裹在Dane颗粒内部, 需要裂解释放, 而释放后的HBcAg又极易被血清中的抗-HBc所中和形成免疫复合物, 因此一般不对HBcAg进行常规检测, 也未见商品化试剂面市[11]。Susuki[13]等认为血清HBcAg浓度与肝内的HBV状态, 与检测cccDNA及血清HBV DNA有相似作用。HBcAb分为IgM型和IgG型, HBV急性感染早期主要产生HBcAb IgM, 高滴度的HBcAb IgM可作为HBV急性感染指标, 常与HBsAg并存。“抗-HBc单独阳性” (特指HBsAg、HBsAb、HBsAg、HBeAb均阴性而HBcAb阳性) 还可作为隐匿性HBV感染的粗略筛选指标[14]。HBcAb 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 常与HBsAb、HBeAb并存。长期以来, HBcAb的检测主要基于竞争抑制法, 灵敏度偏低, 特异性较差, 缺乏标准化, 不同厂家试剂间的符合率不尽如人意, 尤其在临界值附近结果。2007年Deng等[15]报道了一种基于双抗原夹心法的HBcAb ELISA 试剂, 在保证高特异性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1.4 前S1抗原

HBV编码病毒膜蛋白S基因区又分为S区、前S1区、前S2区三种成分, 分别编码S蛋白、前S1蛋白、前S2蛋白。它们的阳性率、滴度与HBsAg、HBeAg、HBV-DNA及DNA聚合酶有关。以往研究认为HBeAg阳性, HBV-DNA阳性是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 但后来发现部分抗-HBe阳转的患者HBV-DNA为阳性, 仍存在病毒的复制。多项研究发现前S1抗原与HBV-DNA的检测率高度相关,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病毒复制指标。有研究证实HBeAg无论抗病毒治疗阴转或自然阴转, 仍有部分患者存在病毒的复制, 这些患者发生肝炎慢性纤维化的比例较大, 很难自发缓解, 难以确定停药时机, 治疗后复发率高, 治疗时应答持续时间短。如何认识这些HBeAg阴性的患者有无病毒的复制, 前S抗原作为一种新的血清学指标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前S1抗原还在急性乙肝的早期诊断, 干扰素治疗疗效判断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 HBV感染的核酸检测

2.1 HBV-DNA检测

HBV-DNA检测对临床诊治和血液安全筛查等有重要意义。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发展起来的HBV-DNA定量检测是目前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许多研究发现, 在治疗24周时进行HBV-DNA定量检测能够预测核苷 (酸) 类似物的抗病毒效果及耐药发生率[16], 并且据此提出了治疗路线图 (roadmap) 的概念。HBV-DNA检测定量检测以拷贝/ml表示, 但不同试剂公司的定量检测试剂虽然都以拷贝/ml表示, 实际的病毒含量并不一致, 有些实际还以病毒当量或基因当量来表示病毒载量。为了达到统一, 便于不同实验室和检测试剂获得结果的可比性, 或不同方案之间可比, WHO建立了统一的标准品, 并用IU/ml (国内文献用U/ml) 表示HBV-DNA的含量。Keeffe等将24周抗病毒治疗的HBV-DNA分为<60、60~2 000、>2 000U/ml 3个水平段, 分别代表早期疗效预测的完全应答、部分应答和不应答。作为疗效监测指标, 要求HBV-DNA 测定有很高的稳定性和灵敏度。目前一流HBV-DNA定量检测试剂的定量范围在 (1×10~1×109) U/ml之间。美国FDA要求用于血液筛查德核酸检测试剂须对50拷贝/ml (约10U/ml) 含量的标本检出率大于95%。

2.2 HBV基因型的检测

依据全基因组异质性>8%的标准, 目前全球流行的HBV共分为A~H8个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HBV感染, 在抗原表达水平、核酸复制水平、干扰素应答水平和疾病预后上存在显著不同。就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A、B、C、D 4种基因型来说, 基因型B和C的HBsAg表达水平和病毒复制能力高于基因型A和D;而基因型A和B的患者对干扰素治疗的应答优于基因型C和D, 其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的风险也小于基因型C和D。

综上所述, HBV感染标志物的检测是慢性乙型肝炎诊断和治疗监测的基本标志, 定量和标准化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特别是HBV-DNA的检测在临床治疗检测的多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相信, 实验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提高, 会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

酒精性肝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篇8

血液学检查

酒精性肝病患者在嗜酒期间可出现各种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包括靶形细胞、巨红细胞、刺状细胞和口形细胞,而且平均细胞容积(MCV)往往增加,在停止饮酒一周以后逐渐恢复正常;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可能由于酒精对红细胞的破坏及对骨髓的直接毒性作用造成的;如重症酒精性肝炎合并感染,白细胞可升高;如果发展到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系均可减少。

血生化学检查

肝生化试验

肝脏生化试验俗称肝功能试验,可以判断有无肝脏损害、评估肝病严重程度、追踪肝病进展以及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临床检验指标。但影响肝功能试验结果的因素较多,分析结果时要注意,临床医师应全面采集患者的相关临床信息,不能仅凭一次检测结果或单一指标就作出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或急于进一步作各种检查。

1 血清转氨酶 血清转氨酶主要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也称谷草转氨酶(AST)。ALT广泛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多,其次为心肌、脑和肾组织。组织中ALT位于细胞质,其肝内浓度是血清中浓度的3 000倍,血清半衰期为(47±10)h,在肝细胞损伤、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即使无肝坏死,细胞内转氨酶也可由于这种浓度差而渗漏入血。由于整个肝脏内转氨酶活性比循环内总活性高104倍,只要有1%的肝细胞坏死,便可使血中酶活性增高1倍,因此,血清转氨酶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AST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为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或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其中线粒体型AST活性占肝脏AST总活性的80%左右。正常成人血清AST/ALT比值约为0.8,慢性酒精性肝病者AST活性升高以线粒体型为主,血清中比值升高,AST/ALT往往>2以上。在病毒性肝炎或其他严重肝病者(如肝硬化),若肝细胞损伤加重和(或)累及线粒体,则AST/ALT值也可明显升高。

在酒精性肝病时,乙醛使酶的活性辅助因子B6下降,5’-磷酸吡哆醛的缺乏使肝组织内ALT的活性受到抑制,一般只是轻度至中度升高。在轻症酒精性肝病和酒精性脂肪肝时,ALT、AST可不升高或轻微异常,一般不超过正常值上限(ULN)的2倍。在酒精性肝炎时,肝细胞大量坏死,可表现为严重的肝功能异常,除了表现为血清ALT、AST轻中度升高外,还伴有其他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正常情况下,血清ALT和AST的浓度低于30~40 U/L。在不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般按照国际惯例将ALT 的ULN定为男性40 U/L、女性35 U/L;“转氨酶升高”的含义是高于送检实验室推荐的ULN水平,酒精性肝病患者一般不超过正常高限的10倍。要注意的是转氨酶水平高低与肝损害的严重程度通常并不完全一致,应当结合其他生物化学指标、病原学指标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分析。禁酒后血清ALT和AST明显下降,4周内可基本降至2倍ULN以下。

2 γ-谷氨酰转肽酶(GGT) 分布在多种组织包括肾、胰、肝、脾、心、脑及生精管等多种组织的细胞膜上。血清GGT升高主要见于肝、胆、胰疾病。酒精性肝损伤时血清GGT增高。GGT是一种膜结合酶,其功能与细胞摄取氨基酸有关,在胆管上皮细胞内活性很高,因酒精损伤使肝细胞微粒体GGT酶释出,而致血清中此酶含量增高。GGT酶诊断酒精性损伤的敏感性甚高,但GGT增高的特异性不高,任何原因所致肝炎的血清GGT都升高,故对确定是否为酒精损伤需要鉴别。慢性酒精中毒者69%阳性,其增高程度较AST显著,禁酒后此酶水平可明显下降,但恢复较慢。GGT的水平可以随大面积肝损伤而波动,低水平的GGT(<100 U/L)或者总胆红素/GGT>1,已作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年病死率的预测因子。

3 血浆蛋白 血浆蛋白总量减少和白球蛋白比例倒置是最常见于重症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的生化异常,部分患者血浆蛋白电泳示α1、α2、β球蛋白增加。脂肪肝恢复后,血浆蛋白异常较其他指标恢复得要晚,经3~6个月之后才恢复正常。

4 血清胆红素及胆汁酸 胆红素(Bil)代谢功能的常规检测主要包括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又称结合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IBil,又称非结合胆红素)。其中,血清IBil水平的增高源于生成过多、摄取或结合过程障碍;而DBil水平增高则可能由于分泌减少或逆行渗漏所致。肝细胞生成Bil的限速步骤是DBil分泌入毛细胆管,因而肝细胞功能严重低下会导致以DBil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

由于肝脏清除Bil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储备,故TBil不是评价肝功能异常的敏感指标。但肝细胞功能严重低下会导致以DBil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血清Bil水平进行性升高提示病情加重或预后不良。酒精性肝炎患者,血清Bil浓度超过5×ULN是预后不良的表现。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Bil常较高,且呈进行性升高,每天上升≥1×ULN,达到或超过10×ULN;也可出现Bil升高与ALT和AST降低的所谓“胆酶分离”现象。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是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的时间,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常用的筛选试验,可反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PT检查结果以秒(s)表示,通常将PT超过正常对照4 s作为截断值,用于评价急慢性肝损害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根据血清Bil、Alb和PT等制定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可正确判断慢性肝病的预后,并有助于手术风险的估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表示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力大概是正常的百分之几,也是PT测定的实验室报告方式之一。这种检测计算方法简便易懂,目前作为我国肝功能衰竭判断指标之一。

PT延长并非肝病特异性表现,尚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纤溶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服用抗凝药和异常抗凝血物质。胆汁淤积性肝病的PT延长可能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如果皮下注射10 mg维生素K,在24 h内PT纠正或至少改善30%,意味着肝脏合成功能完好。注射维生素K不能纠正的PT明显延长,是判定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常用指标。

Maddrey判别函数有较高价值,其计算公式为:4.6×[PT(s)测得值-正常对照值(s)]+TBil(mg/dl),如≥32代表肝损害严重,提示预后不良。

血脂和尿酸

一般轻度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脂水平变化不大,但大多数中度和重度患者可见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多数患者的血尿酸升高,与进食较多富含嘌呤的食物有关,如啤酒、肉食及豆制品等,部分患者可伴有痛风。

血清铁蛋白浓度及转铁蛋白

酒精性肝病患者铁代谢异常,血清铁及铁蛋白浓度升高,多数学者认为血清缺糖转铁蛋白(CDT)升高对酒精性肝病是较好的诊断指标,特异性可达90%以上,敏感性75%左右。其机理仍不清楚,推测可能与乙醛造成微小管蛋白重新合成障碍,使微小管产生减少,导致高尔基体内糖蛋白的糖化和分泌障碍等有关。

铜以及铜蓝蛋白

有学者发现,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铜以及铜蓝蛋白的活性明显降低,提示患者铜代谢异常, 而铜蓝蛋白具有氧化酶活性,有抗氧化剂作用,是脂质自身氧化的强抑制剂, 也参与血清氧化物阴离子基团的清除, 因此铜蓝蛋白活性的降低使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促进了酒精性脂肪肝的发展。

虽然常规的血液学和生化检查往往是非特异性的,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但有时可提示酒精性肝病。长期使用酒精的血清标志物中,美国指南推荐:(1)GGT可为诊断酒精滥用以及饮酒问题提供独立的信息,然而,低灵敏度和特异性限制了GGT诊断酒精滥用的有效性;(2)平均红细胞体积(MCV),酗酒者可出现巨红细胞症,但其敏感性低,结合GGT可能会提高诊断酒精滥用的敏感性;(3)糖缺失转铁蛋白,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其试验特性也受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以及其他慢性肝病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酒精性肝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1)MCV升高(2)转氨酶ALT和AST升高,尤其以AST升高为主,常常AST/ ALT>2;(3)GGT升高明显;(4)血清转铁蛋白异常升高及铜和铜蓝蛋白的活性明显降低;(5)低白蛋白、低PT及高胆红素提示肝功能损害较重,判别函数是临床非常有用的指标。

物理实验室安全隐患检查报告 篇9

实验室的安全非常重要,有时可能会发生爆炸、灼伤、触电等事故,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障在校师生的安全,为此,对我校物理实验室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隐患排查。

首先介绍一下我校物理实验室的基本情况。物理实验室位于我校教学楼C区二楼,分为三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有三间,包括实验室、准备间和仪器室,仪器室中分别摆放光学、热学、声学以及力学和电磁学方面的仪器。

以下是物理实验室安全隐患检查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理基础实验中安全隐患最多的是用电问题。我校物理实验室三间的结构都相同,学生实验用的电源固定在桌面上,电源线用PVC管包裹,装修时将线埋于地下,无法看出是否老化需要更换等问题,还有待专业电工进行进一步检测。至于实验室中的其他配备,比如配电箱、插座、开关、灯、风扇及输电线路,从2010年使用至今,可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有待检测。因此,在实验中我们应该着重学生的安全用电问题,正确进行实验操作,例如;不用潮湿的手触摸电线开关,实验时先连接电路再接通电源,结束时要先断开电源再拆开电路,其他的电学实验也应按照教师讲解的正确步骤操作,尽可能的避免用电安全问题。至于辐射、射线等安全隐患问题,由于高中物理实验做的是基础实验,基本不存在这类伤害。

二、防火方面存在的的问题。灭火器设在楼道中,实验室中没有配备,由于在实验中可能存在操作错误,线路短接或是线路老化导致触电着火等突发状况,应立即切断电源,情况危急时要及时求救或先用灭火器灭火,尽可能的减少伤害。

三、用水方面的问题。物理实验室只在准备间装了一个水槽,物理实验中也基本不需要用水,因此,在打扫时注意保持地面干燥,以避免学生做实验时滑倒摔伤。

以上是我校物理实验室在检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由于条件有限,有些问题可能还无法查出。

检查人:物理学科组

大学实验室安全检查暂行规定 篇10

第一条 为加强我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及时发现和排除实验室安全隐患,根据《扬州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扬大设备〔2014〕2号)和《扬州大学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扬大设备〔2015〕5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各学院、相关单位(以下简称“单位”)是本单位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以下简称“设备处”)负责指导、督查、协调有关单位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校校区范围内开展教学、科研的实验、实训场所,包括各实验中心(室)、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

第四条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本单位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体系,明确本单位所属实验室的安全工作责任人,并将责任人和有效应急联系电话等信息统一制牌、张贴于实验室(各房间)门上,以便学校督查和应急联络。

第五条 各单位应建立安全检查工作的长效机制,明确检查人员、检查方法和检查要求,认真落实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具体要求为:

(一)日查:由实验室责任人对所属实验室(实验用房)每日检查一次,主要对水、电、气、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特种设备、病原微生物、精密仪器、实验废弃物、门窗等方面进行安全检查,属于公共实验室的安全日查工作由各单位指定人员负责。

(二)月查:在实验室安全日查的基础上,由各单位安排相关负责人对相关实验室(实验用房)每月检查一次,主要对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特种设备、病原微生物、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实验废弃物等方面进行安全检查。

(三)季查:在实验室安全月查的基础上,由单位组织对本单位所有实验室每季度检查一次,重点加强对安全教育与培训、责任制度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及实验操作规程遵守情况、安全隐患有效整的情况、实验室废弃物处置等方面进行安全检查。

(四)配合上级部门和学校另行安排的检查,假期中安全检查参照上述要求进行。

(五)所有安全检查情况均需如实记录(见附件

1、附件2),记录需自行留档以便随时备查。

第六条 设备处会同其他职能部门定期与不定期组织检查或抽查,具体工作为:

(一)每年安排四次定期抽查(即分别在五

一、国庆、暑假和寒假前夕进行)。

(二)落实上级部门另行要求的安全抽查。

(三)不定期对存有安全隐患的相关单位进行检查或抽查。

(四)如实记录检查或抽查结果,记录需留档备案。

第七条 各单位对自查或学校抽查出的安全责任、安全隐患及安全事故应认真处置和落实。具体要求为:

(一)对查出的安全责任应及时纠正责任人的行为。

(二)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应及时有效整改;对因条件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一时不能整改到位的安全隐患,要落实临时性防范措施,确保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条件具备时应及时整改到位。

(三)对安全隐患可以整改但久拖不决的,相关单位除责成当事人限期整改落实外,并将具体情况书面报告设备处。

(四)对已经发生安全事故的,相关单位应及时报告保卫处、设备处及其他部门,并做好事故的处置工作。

(五)对查出的安全责任、安全隐患或安全事故,各单位应通过通报或下达整改通知书等方式,及时反馈给各相关责任人。

(五)所有安全隐患具体整改措施、安全事故处置情况均需如实记录,记录需自行留档以便随时备查。

第八条 对于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的单位或个人,学校将按《扬州大学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视情况对相关责任人、责任单位进行责任追究。构成犯罪的,将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条 本规定由设备处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1.扬州大学实验室安全日查登记本

2.扬州大学实验室月查、季查记录本

3.扬州大学实验室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

扬州大学

病毒性肝炎实验室检查 篇11

【关键词】丙型肝炎抗体;临界值

目前全世界约2亿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其中我国约有4000万肝炎(丙肝)是输血后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1 ]。常用ELISA 检查HCV抗体(抗HCV )。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质量控制血清均由省临床检验中心提供。

1.2采用上海科华ELASA法丙型肝炎抗体检测试剂盒,操作安全按说明书要求执行,用洗板机洗板。

2 数据统计

用PT(能力比对检验)记分。 结果见下表。

3 讨论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筛查丙型肝炎抗体(抗HCV ),国产试剂由于阴阳性样品的吸光度值之差较小,易将临界值附近的样品误判为假阳性或假阴性。在无偿献血者(低流行率)中,抗HCV假阳性率高达35%,吸光度(A)值与临界值之比(S/CO) 在0.5~1.0之间的高值阴性样品应注意假阴性问题[2-3]。

临界值(COV)是用来判断测定阴阳性结果的界限值,当样品吸光度(A)值≥COV为阳性,A值

抗 HCV检验更应该进行规范,建立标准操作规程。抗HCV ELISA筛查试验,要确定合适的COV计算方法和符合实验室实际的 S/CO(如 KH 的 COV 为0.115,S/CO为9.8),对 HCV 抗体弱阳性的样品做 RIBA补充实验,补充实施确认阳性的,实验室通知临床医生抗 HCV阳性,同时推荐再做实时荧光定量PCR( FQ- PCR),以区分有无活动性。S/CO比值=COI,即为临界值指数( cut off index,COI)。其值可用手工计算,亦可由酶标仪设定自动判定功能完成自动计算。用CO I报告,使不同试剂盒之间具有可比性;COI的大小有利于临床结果的判本检测COI值在0.5~1.5之间临界范围的,其结果在阴性与阳性之间徘徊。筛查实验 S/CO比值的应用能增加确证实验的价值,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建议以COI报告结果。并充分利用筛查试验的S/CO比值,使结果的解释更加丰富科学合理,提高检验结果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石爽,庄辉.重视丙型肝炎的筛查.肝脏,2007,12(5):333- 335.[2]谷金莲, 祁自柏, 王尊文等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试剂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6):580-583.

[3]邢文革, 郑怀兑 必须提高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可信度.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3): 170- 171.

病毒性肝炎实验室检查 篇12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阳性

近年来, 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逐年增高, 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据报道, 每年死于肝炎相关疾病的患者高达30万人, 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 Ag) 携带者数目庞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 约占人口的10%~20%[1,2]。作为乙型肝炎高流行区国家, 了解准备结婚及再婚的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对于及时建立有效防护措施, 阻断HBV母婴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市结婚登记的健康人群的婚前健康体检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接受婚前检查的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 年龄要求在22~33岁, 健康人群为调查对象, 共检测2036对, 共4072人。

1.2 试剂:

乙型肝炎五项标志诊断试剂由广州健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肝功能 (ALT) 诊断试剂由上海蓝怡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采用间接反向血凝法 (RPHA) 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 Ag) , 以稀释度大于1∶16表示结果为阳性, 若结果为阳性则进一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 同时采用紫外-乳酸脱氢法检测肝功能情况, 若ALT>40 U/L则表示肝功能异常。所有指标检测均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

2 结果

2.1 HBs Ag阳性率和ALT异常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4072人, 检测出HBs Ag阳性者161例, 阳性率为3.95%。其中, 男性135例, 女性26例, 男性HBs Ag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 性别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χ2=35.127, P<0.01) 。检出肝功能异常者15例, 检出率为0.37%。其中, 男性11例, 女性4例, 同样男性肝功能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 性别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χ2=12.619, P<0.01) 。2.2 HBV血清学标志检出情况:161例HBs Ag阳性的婚检人群给予进一步HBV五项标志检测。其中, 大三阳 (即:HBs Ag、HBe Ag、抗HBc均为阳性者) 共43例, 占26.7%;小三阳 (即:HBs Ag、抗HBe、抗HBc均为阳性者) 共72例, 占44.7%;检出HBSAg、抗-HBc为阳性者共18例, 占11.2%, 检出单纯HBs Ag阳性者28例, 占17.4%。上述几项检测中男性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女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各年HBs Ag检出情况:

自2010年1月开始至2013年1月止, 3年中各年检出率分别为2.87%、3.86%、4.73%, 呈逐年上升趋势, 各年检出率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9.298, P<0.01) 。

3 讨论

本次调查婚检人群共检测2036对, 共4072人, 其中, 检出HBV感染率和肝功能ALT升高率分别为3.95%和0.37%, 且男性各项指标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 (P<0.01) 。上述结果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国内平均感染水平和农村健康人群感染率。这可能本次调查人群大多数来自于城市, 年龄分布在22~33岁, 且大部分为为独生子女, 曾接受过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有关。另外, 男性各项指标阳性率均高于女性, 可能与男性生活习惯如经常饮酒、吸烟、应酬社交活动较多等导致的感染机会增多有关。

我国作为乙型肝炎高发国家, 乙型肝炎发病率高居世界之首。据报道, 每年约有1.2亿HBV携带者, 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3,4]。本研究结果显示, 自2010年1月开始至2013年1月止, 3年中各年检出率分别为2.87%、3.86%、4.73%, 呈逐年上升趋势 (χ2=59.298, P<0.01) 。说明乙型肝炎病毒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应对乙型肝炎予以高度重视。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 161例HBs Ag阳性的婚检人群, 大三阳、小三阳检出率高于其他情况, 比例分别为26.7%和44.7%。且男性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女性 (P<0.05) 。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习惯及应酬社交活动频繁导致的接触感染机会增多密切相关。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阳性, 若肝功能正常, 无其他临床不适症状外, 均可认定为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对于结婚的人群, 无论检出夫妻任何一方存在异常而对方需要采取预防措施的对象, 婚检医师在确认结果无误后均应及时进行电话通知, 对其进行科学、规范、及时的医学指导及婚育指导。可建议家属注射乙型肝炎疫苗进行全程免疫以防止病毒在家庭中的传播。若为已孕妇女检出两对半异常, 应建议男方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并需告知女方在28周开始根据怀孕具体情况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治疗, 直至分娩, 并注意每月复查肝功能情况。对其所生新生儿也应在出生后24 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2~4周后可给予全程疫苗的注射, 并及时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虽然经被动免疫, 新生预防保护率可达89.2%[5,6,7], 但仍应注意告知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备孕妈妈, 在怀孕前应及时复查肝功能和病毒复制情况, 若病毒复制较为活跃, 则传染性较强, 宫内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应暂缓怀孕。听取专科医师建议后, 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 待病情好转后再考虑怀孕。所以要认真听取专科医师的建议, 决定是否怀孕。同时,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应注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以免对无免疫力者构成威胁。

参考文献

[1]李云霞, 何旺杰, 赵丽敏, 等.洛阳市不同县区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差异原因探讨[J].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2, 19 (5) :198-201.

[2]肖朋, 王勋, 陈大方, 等.奥运前后朝阳区乙肝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 2012 (z2) :67-69.

[3]莫平华, 宋灿磊.金山区2005~2010年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动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8) :4848-4849.

[4]钟剑明, 林怿昊, 司徒潮满, 等.深圳市福田区1989至2009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医学, 2012, 40 (3) :281-285.

[5]黄冠, 桂希恩, 黎逢良, 等.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及其预防效果的调查[J].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34 (2) :249-252.

[6]钟凤娣.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12, 24 (2) :69-71.

上一篇:课程辅导下一篇:小学语文翻转课堂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