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腹泻病

2024-05-24

病毒性腹泻病(共12篇)

病毒性腹泻病 篇1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又名黏膜病病毒) 引起的, 以患牛出现腹泻, 口腔、鼻腔黏膜发炎、糜烂、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简称牛病毒性腹泻或牛黏膜病。

1 病原及流行病学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病原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 该病毒为单股RNA病毒, 呈球形, 有囊膜, 直径50~80 nm, 其对高温较为敏感, 56℃条件下可很快被灭活, 但在低温条件下病毒较稳定, 其在-70℃条件下可冻干保存多年, 普通消毒药物可很快将其杀死。该病毒可在胎牛的肾、睾丸、肺等牛源性细胞及猪肾细胞上生长, 胎牛睾丸细胞和肾细胞最易被感染。

该病毒与猪瘟病毒为同属病毒, 这两种病毒含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 因而二者在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中有交叉反应。用该病毒接种猪后, 猪能对低毒力猪瘟病毒产生免疫力, 但不能抵抗强毒株的攻击。

家养和野生的反刍兽及猪是本病的自然宿主, 自然发病病例见于黄牛、水牛、牦牛等, 绵羊、山羊也可发生临床感染, 其在感染后可产生抗体。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各年龄的牛都易感, 以6~18月龄的牛易感性较高。患病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病毒通过病畜的排泄物向外散播。本病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引起感染, 易感动物多因食入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吸入带毒的飞沫而被感染, 病毒可通过胎盘引起垂直感染, 带病公牛通过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方式感染母牛。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以秋末冬初发病较多。

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7~14 d,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病例发病突然, 体温40~42℃, 高热稽留, 精神沉郁, 食欲废绝, 眼角有多量分泌物, 鼻腔、口腔黏膜发炎、糜烂、坏死, 流涎, 严重腹泻, 粪便恶臭, 粪中常带有黏液或血液, 部分病牛发生蹄叶炎, 其趾间皮肤溃烂, 皮肤与蹄壳结合部分离, 跛行。

慢性病例体温略升高, 鼻腔、齿龈、上颚、舌体发生卡他性炎症、糜烂, 部分病例出现腹泻症状, 病牛被毛粗乱, 消瘦, 贫血。

3 病例

某养牛场牛只出现高烧、流涎、腹泻等发病症状, 应用柴胡、阿莫西林等治疗未见好转。经临床观察, 初步诊断本例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该群发病牛从外地引进, 其发病时间约为10 d, 至就诊时已死亡1头。

3.1 临床症状

患牛体温39.5~42℃, 高热稽留, 精神沉郁, 食欲废绝, 眼角有多量分泌物, 鼻腔、口腔黏膜发炎、糜烂、坏死, 流涎, 严重腹泻, 粪便恶臭, 并带有黏液或血液, 病情严重的排含血凝块的索状物。

部分病牛发生蹄叶炎, 其趾间皮肤溃烂, 皮肤与蹄壳结合部出现分离。

3.2 病理变化

病死牛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明显, 齿龈、舌面、上颚黏膜坏死、糜烂, 瘤胃黏膜出血、糜烂,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小肠黏膜出血、坏死、脱落, 肠壁变薄。

3.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诊断本例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3.4 防治

无害化处理病死牛, 挖一深约4 m的坑, 坑底及坑壁撒一层生石灰, 将病死牛投入坑内后, 再在尸体上撒上生石灰, 然后按照盖一层土撒一层石灰的操作顺序将尸体完全掩埋。

全场消毒, 将圈舍内、外环境清扫干净之后, 用10%聚维酮碘, 按1∶100稀释后全场喷雾。

全群投药, 采用中药对本病进行防治, 治则为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方用白头翁散加减:白头翁60 g、黄连30 g、黄柏30 g、秦皮60 g、黄芩40 g、银花60 g、连翘30g、地榆60g、侧柏叶60g。

4 小结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临床较多见, 故应引起重视。

养牛场要加强对该病的预防, 消毒工作要全面、彻底。在平时的饲养管理过程中, 要注意做好牛的保健, 尤其要注意维生素的供给, 以抵御该病侵袭。

对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 采用中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腹泻严重的病牛要适当补液, 以防发生脱水和酸中毒。

病毒性腹泻病 篇2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勿食生、冷的食物,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尤其要做到饭前便后洗净手;外出旅游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安全。

2、餐具、炊具用前消毒餐具(菜板,刀叉,榨汁机,各种容器等)用后晾干,用前清洗、消毒。

3、讲究食物放置冰箱内放置的食物要更换一个干净的容器放置。必须煮沸后食用。

4、保持空气新鲜切莫因为天气转冷,怕受凉而紧闭门窗,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流通,能够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5、不要滥用抗生素多数秋季腹泻病例都是病毒引起的,细菌感染的比率较低。对于病毒性感染目前无特效药物,在治疗时以对症处理为主,通常病程比较短,可以自愈。但剧烈而持久的腹泻,将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此时,可在病因治疗的同时,适当给予止泻药。

6、不接触腹泻病人不去病人集中的医务场所,少去公共场所,减少接触腹泻患者的机会。

7、应注意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有助于预防肠道传染病。

8、注意保暖,应根据天气变化来增减衣服。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对轮状病毒感染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使用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该疫苗口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对A群轮状病毒的免疫力,可用于预防A群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

宝贝的餐具、炊具在使用前,一定要注意消毒;奶瓶、奶嘴、汤勺、过滤纱布或漏网、榨汁机等食具,每次使用前后建议用开水洗烫、煮沸、晾干;冰箱内放置的食物必须加热后食用;在常温下放置的剩奶不能超过4个小时。

全面预防诺瓦克病毒性腹泻 篇3

什么是诺瓦克病毒性腹泻

诺瓦克病毒性腹泻(又称为诺如病毒性腹泻)是由诺瓦克病毒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属法定报告的感染性腹泻。

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小时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病人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头痛、发热、寒颤和肌肉痛也是常见症状,严重者出现脱水症状。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或支持疗法。脱水是腹泻致死的主要死因,故对严重病例,尤其是幼儿及体弱者应及时输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或口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

诺瓦克病毒的传播方式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方式,也可以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由于病人的呕吐物和粪便可形成气溶胶,与病人接触可传染。

隐性感染者及健康携带者均可为传染源,病人的呕吐物和粪便在自然界中污染水或间接污染食品,很容易造成暴发。

具体防护一二三

1.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注意自身保护:高度警惕身边的病人、接触者。

隔离: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分别隔离治疗。

消毒: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物品、饮用水、厕所等进行随时消毒,当染菌者送隔离病房或治愈后进行终末消毒。

3.流行期措施:

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处理垃圾和人畜粪便。

做好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消毒。

加强食品卫生法的执法力度,做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加强肠道门诊工作,做好疑似症状病人筛检,对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做好传染病报告,病人及时隔离治疗等工作。

加强饮食卫生,禁食生、半生食物。加强个人卫生,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待肥皂泡持续10秒后冲洗干净。

诺瓦克病毒性腹泻流行史

诺瓦克病毒性腹泻流行地区极为广泛,20世纪70、80年代世界上发生的非细菌性腹泻暴发中19%~42%系诺瓦克病毒所致。在美国流行更加严重,1976~1981年美国成人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暴发流行中有42%是由诺瓦克病毒引起的,1996年1月~1997年6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的90起非细菌性胃肠炎暴发中,96%是诺瓦克病毒引发。荷兰、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得到类似结果。1995 年我国报道第1例诺瓦克病毒感染起,陆续对山西、北京、安徽、福州、武汉、广州等地区诺瓦克病毒感染暴发进行调查,结果证明诺瓦克病毒感染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

诺瓦克病毒感染全年均有流行,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主要分布在学校、家庭、医院、军队、幼儿园、旅游区等,多在集体机构以暴发形式出现,1996~2000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报348起暴发,136起发生在饭店,101起在疗养院或医院,42起在学校和托幼机构,69起在度假场所和游船上。

发现疑似病毒性胃肠炎

疫情怎么办

1.疑似暴发疫情的判定标准:以村、居委会、学校、托儿所、养老院或其他集体为单位,一周内出现20例及以上病毒性胃肠炎临床诊断病例。

冬季猪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治 篇4

1 流行特点

1.1 混合流行

大、中、小猪均可发生, 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其原发病都是由猪轮状病毒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混合感染引起的, 单一的很少见。

1.2 气候突变时易发

规模化养猪场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发病时间为当年12月至次年的3~4月间。尤其是春节前后, 气温骤升骤降时最易发生。病猪呈水样性腹泻, 颜色草绿色、恶臭, 随后诱发全群腹泻。

1.3 发病快, 病程短

一个独立的成年猪舍从发病开始到结束, 病程为7d左右;乳猪病程较长危害大, 发病后处理不当, 死亡率可达100%。在发病规律上, 常常是大猪舍首发, 很快波及相邻猪舍并引起全场或某一地区相继发病。

2 症状及病变

2.1 轮状病毒

潜伏期1~2d。病猪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 腹泻, 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 呈水样或糊状。新生猪腹泻严重, 死亡率较高, 可达100%;1~4周龄猪发病率高, 持续1~3d, 死亡率低, 约7%~15%;断乳仔猪死亡率很少超过50%;成年猪感染一般不呈现症状。剖检病变局限于胃肠道。胃内充满内容物, 外观呈特征性地弛缓;小肠壁变薄、半透明。

2.2 流行性腹泻

类似于胃肠炎, 但较缓和。病猪表现呕吐、腹泻与脱水。腹泻开始时排黄色粘稠便, 以后变成水样便, 呕吐, 腹泻的同时伴有精神沉郁, 厌食, 消瘦及衰竭。年龄越小, 症状越重, 1周以内哺乳仔猪常于腹泻后2~4d内死亡, 死亡率为50%。断奶猪、育肥猪症状轻, 腹泻, 食欲不振, 精神沉郁, 持续4~7d后, 逐渐恢复正常。剖检变化表现为尸体消瘦、皮肤暗灰色。皮下干燥, 脂肪蜂窝组织表现不佳。肠管膨胀扩张, 充满黄色液体, 肠壁变薄, 肠系膜充血, 肠系膜淋巴结肿胀。2.3传染性胃肠炎发病最急, 一般猪场1~3d发遍。仔猪突然发生呕吐, 接着排水样黄绿色粪便, 混有白色未消化的凝乳块及气泡。病猪体温短期升高, 极度口渴, 迅速脱水, 很快消瘦, 常在发病后2~7d内死亡。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较高, 随着日龄增加, 死亡率下降。架子猪、肥猪和成年猪发病率高, 突然发生水样腹泻, 粪便呈灰色或灰褐色, 发生1至数日的减食, 个别出现呕吐。有的母猪可出现泌乳减少或停止, 一般经3~7d恢复。剖检可见病猪尸体消瘦, 脱水明显。胃内充满凝乳块, 胃底黏膜轻度充血和出血。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和气泡, 小肠壁变薄, 弹性降低, 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血管扩张, 淋巴结肿胀。肾常有浑浊肿胀和脂肪变性, 并含有白色尿酸盐类。

3 治疗

3.1 保守疗法

即抗菌消炎, 强心补液。对大群猪可用口服补液盐自由饮水, 并加入预防剂量的抗生素。不能饮水的病仔猪, 应静脉注射或腹腔内注射5%~10%葡萄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 以防酸中毒和脱水。限制饲喂, 以减少胃肠功能负担, 加快恢复。饲料中可加入少量涩肠收敛剂如腐植酸钠等。

3.2 康复猪血疗法

选择典型发病、康复后13~18d而无其他继发病的猪, 无菌操作采取抗凝血, 供治疗或预防用。治疗剂量为:哺乳仔猪皮下注射3~5ml/头, 后备母猪20ml/头, 哺乳母猪30ml/头。

3.3 注射鸡新城疫I系苗

方法是:用圆环金刚对新城疫I系苗作50倍稀释, 小猪3~5ml, 中猪5~10ml, 大猪10~15ml, 作交巢穴或肌肉注射。

3.3 中药治疗肉桂10g、板蓝根10g、槐花12g、大青叶

10g、赤石脂15g、莨菪子5g粉碎并混匀。1剂/d, 小猪酌减, 连服3d, 效果显著。

4 预防措施

4.1 免疫接种

该病多发生于当年12月至次年3~4月, 所以可在入冬前接种疫苗加以预防。目前常用的疫苗多为“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和“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三联灭活苗”。疫苗在进入机体一段时间之后才能产生免疫力, 因此, 接种疫苗的时间应尽量提前至每年的11月中旬。对未曾接种且已发病的哺乳仔猪, 紧急接种可挽救部分仔猪免于死亡。

4.2 坚持自繁自养

冬季特别要注意提高饲料中能量饲料的供应, 选用添加优质油脂的饲料。注意保温, 保持地面干燥, 加强光照。提高猪只的抵抗力。

4.3 坚持清洁卫生和消毒

病毒性腹泻病 篇5

冬春季是猪病毒性腹泻疫病多发、高发季节,主要临床特征为腹泻、呕吐、脱水,10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高,不同阶段猪群发病程度不一。

一、流行特点

传播方式:主要传染源为病猪,经消化道传播;发病的母猪也可能通过母乳将病毒传播给小猪。

发生日龄: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病,10日龄内的仔猪最易发,死亡率高,而种猪群、成年猪的影响不大。

季节性:每年冬春季节,潮湿多雨季节均属于高发期(11月至次年4月)。

二、临床症状

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发病较急,潜伏期较短,发病后,数日内可蔓延至全群;种猪群或成年猪只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及时控制继发感染和补液,很快得到康复;仔猪可表现为突然发病,初期呕吐,继而发生频繁的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白色、灰绿色,喷射状,可持续5—7天,若补液、防继发感染不及时,多以死亡而告终。轮状病毒发病较缓,只侵害仔猪,发病率可能较高而死亡率较低,一般无呕吐现象,腹泻也不如前二者剧烈。

三、病理变化

仔猪肠壁菲薄透明,内容物水样并含有气泡,空肠驰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外观及切面多汁。

四、诊断要点

本病临床上的特征性病变为,腹泻呈水样、喷射状、有呕吐现象,使用各种抗生素无效。猪群传播迅速,大小猪均可感染。剖检仔猪肠壁菲薄,内容物水样并含有气泡,空肠驰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确诊需借助实验室检测。

五、综合防控措施

(一)预防综合防控措施

1、消毒灭源:强化猪场门口的人员和物品的消毒工作,做好入场物品的熏蒸、紫外消毒;强化车辆消毒工作;

2、免疫接种:目前有三种疫苗,即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苗、猪传

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病二联苗和猪流行性腹泻疫苗,临床使用证明三种疫苗的免疫可有效预防该类疫病的发生。各养殖场(户)需做好后备猪、成年种猪的免疫工作,对于发病严重的养猪场(户),肉猪也应进行疫苗免疫预防,为防免疫空档,最好由专人负责免疫,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免疫程序:9月份生产、后备猪各接种一次;10月至次年4月的怀孕母猪产前45天接种一次,隔15天再加强免疫一次;8月至次年4月的仔猪断奶后一周内接种一次,三周后再加强一次。

3、温湿度控制:一是做好猪舍防寒保温工作,在强降温来临前添加抗应激药,准备好保温设施,满足不同猪群对温度的要求。二是规范温湿度计的使用,确保舍内湿度控制在55-75%,利用喂料或中午温度高时,适当开窗,排除舍内污浊的空气,降低舍内湿度。充分利用生石灰降低地面湿度,使用干粉消毒剂,减少空气湿度。

(二)发病后综合防控措施

1、及时送检:发现疑似症状,立即上报,并尽快采集粪样,送实验室确诊。

2、切断传播途径:发病猪舍人员相对隔离;病猪粪便用生石灰铺洒消毒,拌匀5分钟后铲走;每周2-3次带猪消毒,舍内过道、门口、舍外交叉路口用生石灰铺洒。

3、治疗措施

(1)注射抗生素:注射新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防止继发感染。(2)进行补液:严重脱水的患猪,需静脉滴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5%碳酸氢钠和维生素C,防止酸中毒。

(3)返饲:取500g新鲜水样粪便,加水30公斤,搅拌后用纱布过滤。然后加入160万单位青霉素6瓶、100万单位链霉素4瓶搅匀,室温静置1小时,待喂料时用喷枪喷在饲料上,500ml/头。1次制作的量可返饲约30-40头猪。返饲后用新霉素或庆大霉素(1000ppm)饮水保健两天,防止继发。

(4)限制喂料:对发病母猪、育肥猪实施限制饲喂。(5)做好防寒保温措施。

(6)基本康复后,用微生态制剂饮水或拌料5天,调理胃肠道。

浅谈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 篇6

【关键词】猪;病毒性腹泻;诊断;防治

猪的腹泻病一直困扰着养猪业,特别是病毒性腹泻危害最为严重。该病主要引起仔猪死亡、育肥猪掉膘,从而使饲料报酬降低,人工费用和药费开支增加等。在现如今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猪的腹泻病已经严重危害到养猪业的发展,应引起兽医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1 主要病原及流行特点

在养猪生产中,猪病毒性腹泻病是常见的一类疾病,临床上常难以鉴别。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猪流行性腹泻 (PED)、猪轮状病毒 (PV) 是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同时其他病毒如肠病毒感染、猪腺病毒感染、星状病毒、杯状病毒、诺瓦克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也可以引起猪只的腹泻。由此可见,猪病毒性腹泻病因十分复杂,危害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本病每年各季均可流行,目前,夏季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在上半年的工作中笔者发现在豫北地区,该类病的发病率达7.47%~12.35%,以30日龄内的猪只最为常见。

2 常见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特点

2.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科的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的特点,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只均可感染发病,两周龄内仔猪主要以呕吐、 水样腹泻和死亡率高为特征,而1月龄或成年猪只几乎没有死亡,但是生长缓慢,饲料报酬较低。

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8~18h,长者为2~3d或更长。严重腹泻的仔猪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气味腥臭。被感染泌乳母猪只主要临床症状是厌食、呕吐、腹泻,哺乳母猪发病导致无乳,造成仔猪死亡率上升。但是,偶尔也有母猪症状较轻或没有症状。

病变的主要部位在胃和小肠。仔猪胃内容物主要有凝乳块,胃底黏膜有出血点、出血斑。小肠黏膜出血,伴有黏膜脱落现象,肠壁变薄,腔体鼓胀,内有酸臭味气体,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

2.2 猪流行性腹泻病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科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的高度死亡为特征。粪便是主要的污染源,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发病率可达100%。

哺乳仔猪发病症状是呕吐、水样腹泻、脱水、食欲大减、精神沉郁、消瘦,严重者甚至死亡。病变部位主要在小肠,表现为小肠充血、肠壁变薄,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由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腹泻的发生由相同的冠状病毒引起,两者在病毒抗原形态、临床症状、流行病学方面极其相似,唯有利用免疫学和血清学来鉴别诊断。

2.3 猪轮状病毒腹泻病

猪轮状病毒腹泻病是由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猪只的急性肠道疾病,该病主要发生在2周龄内哺乳期的仔猪,有时也有育肥猪只发病。病猪开始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呕吐,继而出现下痢,粪色黄白或黑色的水样或糊状腹泻,较腥臭,持续3~7d后出现脱水。病变主要在胃部,内部充满凝乳块,小肠广泛充血,出血,肠壁变薄,肠壁黏膜易脱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3 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免疫预防接种

(1)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苗,母猪产前6周和产前2周各接种1次,每次1ml,仔猪出生后通过哺乳获得母源抗体;初生仔猪口服接种0.5ml,1月龄仔猪接种1ml,2月龄猪只接种2ml,均有较好的疗效。

(2)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用于预防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用于妊娠母猪的接种,也可免疫不同年龄的猪只以获得更好的免疫力。

(3)猪轮状病毒弱毒疫苗的免疫,可在母猪产前15d和产后7d进行两次免疫,使其仔猪出生后通过哺乳获得母源抗体。

3.2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一要保持猪舍及用具清洁卫生,经常消毒,殺灭蚊蝇,通风换气,建立舒适良好群居环境;二要注意仔猪营养,把好仔猪初乳关,保证母猪饲料全价,增强母猪和仔猪抵抗力;三要在仔猪饲料中投放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让仔猪自行采食,提供清洁饮水及易消化饲料,使仔猪保持良好健康状态;四要实行自繁自养,以免引入病原;五要严格防疫程序,贯彻执行预防为主方针;六要隔离和消毒,发生疫病时应立即将病猪隔离治疗,并及时消毒和清理猪舍粪便等污染物,严格控制用具、车辆,对疫区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

3.3 药物治疗

猪的病毒性腹泻无特效疗法,因此,该病的治疗要做到以下两点:

(1)对症治疗。其关键措施是防止脱水,保证病猪能喝到口服补液盐水(配方:葡萄糖 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水1000ml)。同时,为防止继发感染,应用恩诺沙星注射液,按猪体重每千克用药0.1ml (含恩诺沙星25ml),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d。或者用α-干扰素每天注射1次,连用3d。

(2)提高猪抗病能力。应补充多种维生素,提高饲料营养以增强猪体自身抗病力。

4 讨论

(1)猪的腹泻病是一个症候群。引起腹泻的原因极其复杂,营养性因素、细菌性因素、病毒性因素和寄生虫因素等都能引起猪腹泻,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管理人员要求勤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猪的传染性腹泻病近几年呈上升趋势,流行规律也在发生变化,以前冬春季节多发,而现在夏季流行的情况逐渐增多,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猪病毒性腹泻病的诊防体会 篇7

猪病毒性腹泻病是养猪生产中常见的一类疾病, 目前我国流行的病毒性腹泻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 (TGE) 、猪流行性腹泻 (PED) 、猪轮状病毒 (PV) , 同时其他病毒如肠病毒感染、猪腺病毒感染、星状病毒、杯状病毒、诺瓦克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也可以引起猪只的腹泻。据调查, 德宏州各县市常见的有猪传染性胃肠、猪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病, 该类病的发病率达11.37~15.63%。调查中还发现一般在30日龄内的猪主要发生轮状病毒病, 而30日龄以后的猪主要发生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病等。

2 常见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特点

2.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由冠状病科的冠状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发病急, 传播快, 几天内可蔓延到全群, 各种年龄的猪只都可以感染, 以引起7~10日龄仔猪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 (通常100%) 为特征, 而同龄较大或成年猪只虽然几乎没有死亡, 但是生长缓慢, 饲料报酬较低, 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8~18h, 长者为2~3d或更长。

严重腹泻的仔猪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气味腥臭。发病时间和死亡率与猪年龄呈反向关系。不足11日龄仔猪出现临床症状后2~7d死亡。2~3周龄以上仔猪一般可以存活, 但在一段时间内体质虚弱, 也可能形成僵猪。

肥猪、母猪和公猪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样, 普遍为厌食, 个别呕吐, 严重腹泻的猪排粪呈喷射状, 泌乳母猪发病严重, 体温升高、厌食、呕吐、腹泻, 泌乳停止, 这也是造成仔猪高死亡率的另一因素。

2.2 猪流行性腹泻病

由冠状病毒科的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的高度死亡为特征。流行主要发生在冬季或春季。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 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 母猪发病率为15~90%。

2.3 猪轮状病毒腹泻病

该病由轮状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多种幼龄动物的急性肠道疾病。该病主要发生在哺乳期的仔猪。病猪开始出现厌食, 精神迟钝, 继而出现下痢, 粪色暗黑或黄白色, 较腥臭, 持续2~4d, 个别猪出现呕吐。病猪消瘦、脱水, 若无继发感染, 死亡率不超过10%。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充满凝块和乳汁, 大小肠粘膜呈条状或弥漫性充血, 肠壁粘膜易脱落, 肠壁变薄。

3 猪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

诊断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目的是区分致病因素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及其他致病因子引起表现腹泻症状的疾病, 如等胞球虫病、饲料等引起的腹泻, 以便于有效地综合治疗。通常准确判断是什么病原体引起的发病, 应由相应的化验室来完成。但由于广大基层兽医人员没有化验室检验条件, 而且病畜也无法等到化验结果出来才去治疗。这里我们根据多年的实践介绍一种简易判断细菌性与病毒病性的方法, 即可根据发病猪粪便液的pH值作出初步判断, 一般病猪排泄的腹泻液的pH值呈碱性的多为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 而腹泻液的pH呈酸性的多为病毒引起的发病。

4 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4.1 免疫预防接种

仔猪发生病毒性腹泻症时, 大多数发病日龄小, 发病急, 病死率高, 因此, 发病后治疗往往来不及。将疫苗给母猪预防注射, 仔猪可以通过吸吮母乳获得抗体, 以保护仔猪不发病。它无疑是有效的预防仔猪腹泻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1) 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的免疫, 可用于妊娠20~30d母猪后海穴接种。

(2) 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用于预防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用于妊娠母猪的接种, 使其所产仔猪获得被动免疫;也可用于主动免疫不同年龄的猪只, 用于主动免疫时接种21日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为6个月。仔猪被动免疫的免疫期为哺乳期至断乳后7日内。

(3) 猪轮状病毒弱毒的免疫, 可在母猪产前15d和产后7d进行两次免疫。

4.2 药物治疗

(1) 提高猪抗病能力。病毒性腹泻均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但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和脱水造成衰竭, 可能进行一些对症疗法。如给发病猪注射5%碳酸氢钠及葡萄糖生理盐水以解除酸中毒和脱水。应用肠道抗菌药如氟哌酸、新诺明、庆大霉素等预防继发感染也有一定作用。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 也有一定的效果。采取对症疗法, 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防止继发感染。

(2) 对症治疗, 用猪用干扰素每天注射一次, 连用3d。每头猪不论大小注射2ml。同时用恩诺沙星注射液, 防止继发感染。按猪体重每千克用药0.1ml (含恩诺沙星25ml) , 肌肉注射, 每日2次, 连用3d。

5 体会

(1) 腹泻只是一个征候群, 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病。引起腹泻的原因极其复杂, 营养性因素、细菌性因素、病毒性因素和寄生虫因素等都能引起猪腹泻。对腹泻的具体情况一定要具体分析。

(2) 近几年, 传染性腹泻病的流行呈上升趋势, 流行规律也有了很大变化, 以前冬春季节多发, 而近几年也有在夏季流行的情况出现,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牛病毒性腹泻病的研究进展 篇8

1 病原学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代表之一。病毒粒子呈圆形,外有囊膜,直径50~80 nm,核衣壳为非螺旋的20面体对称结构,直径约27~29 nm。在蔗糖中的浮密度为1.13~1.14 g/cm3。病毒基因组为单链正股RNA,长约12.5 kb。该病毒对氯仿、乙醚、胰酶敏感;不耐酸、对碱具有较强的耐受性。毒力测定TCID50为10–4.5,在36~37℃条件下灭活较慢,对56℃30 min较敏感,56℃70 min完全灭活。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常用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但5-碘脱氧尿核苷(5,-IUDR)不能抑制病毒的增殖。真空冻干病毒在60℃~70℃下可保存多年。根据其在细胞培养中的表现将分离的病毒分为两种生物型:致细胞病变型BVDV(CP型BVDV)和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NCP型BVDV)。赵月兰等[5]用理化学及生物学方法对BVDV河北分离毒株HB的特性进行检测,并与BVDV准毒株Oregon C24V株进行比较,分析了其理化性及生物学特性,发现该病毒对鸡、兔、猪和绵羊的红细胞均无血凝性;病毒纯化后经SDS-PAGE电泳可出现5条主要结构蛋白。

2 流行病学

本病在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呈地方性流行。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都有易感性,8~24月龄最常见。3~18个月龄犊牛易感性较强并出现临床症状,其他年龄的奶牛常表现为隐性感染。6月龄以下的牛由于有母源抗体的保护,极少患BDV。多数牛感染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呈隐性经过,潜伏期5~7 d,感染后4~15 d可能排出病毒,第2~4周血清转为阳性。

病牛和带毒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牛的排泄物、分泌物和血液等在污染饲料、饮水和外界环境经牛群采食、饮用或吸入带毒物质后而感染发病。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呼吸道感染。J.R.Lang-Ree等在直肠检查时发现该病毒也可通过母牛子宫胎盘垂直感染。由于BVDV与同属内的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和绵羊边界病毒(Border disease virus,BDV)存在抗原相关性,血清学上存在交叉反应,而且能够突破宿主特异性发生交叉感染,研究者常用人工感染绵羊的方法研究该病毒。

3 发病机理和病理学

3.1 发病机理

BVDV入侵牛的上呼吸道和消化道后,在鼻、鼻窦、口、咽、喉、皱胃和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复制和聚集,进入血液,而后经淋巴管进入淋巴组织,引起病毒血症,并导致病牛的免疫力下降,造成免疫抑制,从而大大增强了其他病原体如冠状病毒、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的致病性。BVDV通过胎盘垂直感染,故持续性感染可造成母畜流产、死胎和畸胎等。新生犊牛也是BVDV的主要宿主。

3.2 病理学

牛病毒性腹泻病以血容量减少和血凝时间缩短为重要特点[6]。其病变特征为腹泻,高热,厌食,消瘦,白细胞数减少,消化道黏膜发生急、慢性炎症,胃黏膜糜烂、溃疡,淋巴组织损伤。田晶华,王新华等[7]将BVDV感染绵羊,并对动物模型病理学进行了研究。实验组的主要病变见于消化系统,整个消化道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充血、出血、糜烂、溃疡,胃、肠尤为严重。任曙光等对死亡的奶牛进行剖检发现,鼻腔内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气管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肺出血、水肿,切面有干酪样物。

4 临床症状

BVDV潜伏期为7~14 d,多呈隐性感染。临床上根据感染病毒的生物型以及感染的方式,可以将其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继发感染型和持续感染型。

急性型多由同源BVDV重复感染引起,常见于幼龄牛和青年牛。该型的发病率高但致死率低。急性感染后,临床症状一般较温和。常出现双相热。精神沉郁,喜卧,食欲先减退后废绝,反刍停止,大量流涎,流泪,鼻镜干燥,呼吸急促,呼气恶臭,泌乳性能降低。发病2~3 d后,鼻分泌物由浆液性分泌物转为粘液性、脓性分泌物,鼻孔流黄色粘液。唇、舌、齿龈、硬腭和口腔粘膜上发生糜烂和溃疡。随后出现剧烈腹泻并伴有明显的腹痛症状,排泄物初为水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粘液和血,且带血量逐渐增多。急性感染的病牛常在7 d后出现死亡,且年龄越小死亡越快。

亚急性型:在一个畜群里有1~2头动物被感染并死亡,几周内不会再出现进一步感染。

慢性型多由异源BVDV重复感染引起。该型的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体温升高达41~42℃,并持续4~7d。临床症状表现被毛粗刚、逆立,无光泽,角膜混浊,鼻镜糜烂,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耐过急性的病牛呈现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粪便恶臭,混有蛋清样白色黏液和血液,甚至排出绳索状的纤维蛋白性管状物。李有智,姜福兰等[8]在分析许多案例时还发现幼牛发病后期,出现皮肤干燥,毛根部有大量皮屑,可能是由于长期腹泻后脱水引起的并发症。妊娠母牛流产,或产出有先天性缺陷的犊牛。有的病牛蹄冠发炎,蹄壳变长而弯曲,趾间皮肤糜烂、坏死,跛行。

继发感染型是指由于BVDV引起急性感染后宿主的免疫抑制,造成其他病原体如冠状病毒、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的继发感染。该型往往导致重症疾病,死亡率较高。

持续感染型通常被认为是NCP型BVDV株发生基因插入或突变而产生的变异株感染引起的,多预后不良,并成为同群牛和胎儿的传染源,造成母畜流产、死胎和畸胎。若妊娠牛在50~l50 d内感染BVDV,胎儿免疫系统还未建立出生后即成BVDV持续感染牛(PI牛)。王连江等人在总结BVD的危害时详细阐述了持续感染的发病情况[9]。

5 实验室诊断

5.1 病原学诊断

可采集病患牛的鼻分泌物、粪样、血样或流产的胎儿进行病毒分离,接种犊牛睾丸细胞或牛肾继代细胞,盲传几代后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对病原进行分离鉴定。赵月兰等[10]采集了河北省某规模化奶牛场牛腹泻粪样,并将处理好的病料接种MDBK细胞,盲传9代后得到了不产生细胞病变的病毒。

5.2 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检测对持续感染型的牛意义不大,但发病后出现血清转化,或最近发生流行后许多牛的抗体滴度高于5l2,则血清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帮助。病毒分离阳性,同时中和抗体滴度低或没有抗体,表明该牛发生急性感染或持续性感染[11]。

由于许多持续性感染动物处于免疫耐受状态,虽然体内不产生抗体,却可终生带毒、排毒,而且BVDV与CSFV、BDV之间有广泛的血清学交叉反应,故琼脂扩散试验准确性不高,但操作简便、快速、经济适用,可以作为生产实践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手段之一[12]。此外,还可用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等方法进行诊断。

5.3 免疫学诊断

ELISA是检测器官或组织培养物中的BVDV或监测牛群BVDV抗体水平及潜伏感染情况的一种良好技术。该法诊断本病可将BVDV与猪瘟病毒区分开,是检测猪群感染的最佳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13]。Saliki J H等[14]用夹心ELISA方法对血清样品中病毒分离阳性的和病毒分离阴性的样品分别进行了检测,结果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Katz J A等[15]用竞争性阻断ELISA和NT两种方法对147份胎牛血清样品进行了试验,结果使用未稀释胎牛血清和稀释的犊牛抗BVDV抗血清得到的结果符合率很高,且不需要高纯度抗原。黄雁等[16]用猪瘟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卡和BVDV抗体ELISA试剂盒分别对免疫和非免疫场乳牛血清进行了BVDV抗体检测,两法检测结果亦相近。

5.4 分子生物学诊断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目前分子生物学手段已经被应用于实验室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朱沙等[17]设计合成了两套引物,建立了反转录套式PCR,可检测出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机体中BVDV,并可与猪瘟病毒和羊边界病毒进行区分。杨桂梅,高洪等[18]设计合成了两对能分别扩增水泡性口炎病毒VSV(202 bp)和BVDV(341 bp)基因片段的引物,并对PCR扩增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二重RT-PCR方法,可同时检测VSV与BVDV病毒核酸。国外陆续有BVDV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的报道[19]。用PCR方法诊断和检测BVDV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等优点。但由于基因扩增所需的仪器和试剂价格昂贵,引物合成比较困难,还不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

5.5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恶性卡他热、口蹄疫、蓝舌病、传染性鼻气管炎等加以鉴别[20]。

6 治疗

6.1 对症治疗

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应用收敛止泻强心补液可缩短恢复期,减少损失[21]。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减少条件性细菌感染(如肺炎),减少继发感染引起的死亡。输液以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纠正酸中毒;对于发热、腹泻牛应避免应激;对有饮食欲的牛可用适当剂量的阿司匹林解热;必要时输血。急性感染牛禁用皮质类固醇。

6.2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的方法在临床上很少见。下面的配方可作为参考。成年牛:乌梅20 g、诃子肉25 g、黄连30 g、黄芩30 g、郁金30 g、干柿饼2个、甘草25 g、神曲35 g、焦山楂35 g、猪苓30 g、泽泻30 g,水煎取汁,加红糖100 g,灌服幼畜:姜黄10 g、诃子肉10 g、乌梅3个,干柿饼1个、黄连10 g、甘草10 g,捻成细末,用水冲调,加鸡蛋清2个,灌服。

7 预防

加强兽医防疫措施,尤其要严格执行口岸检疫工作,严防引进病牛;掌握牛场本病的流行情况,如发现少数血清抗体阳性牛,应立即屠宰淘汰,防止扩大疫情,以消除传染源;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措施,必要时慎重考虑接种本病弱毒疫苗。妊娠母牛在临分娩前,要饲喂全价饲料;犊牛出生后,除供应充足的初乳外,同时投服或注射抗生素类药物。目前已有多种弱毒苗和灭活苗,但是由于RNA病毒的变异率和多样性产生很快,使用疫苗得不到完全保护,不能杜绝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发生。减毒活疫苗存在引起宿主免疫抑制的危险[22]。国外主要采取疫苗接种和淘汰持续感染牛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BVDV全长的感染性克隆早已构建成功,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进行了E2亚单位疫苗的研究:Bruschke等[23]构建了多价的E2亚单位疫苗,针对4种抗原性不同的毒株,属于Ⅰa、Ⅰb和基因Ⅱ型,该疫苗对同源毒株能提供部分保护。BVDV E2DNA疫苗也是近年来BVDV免疫研究的热点。Kweo等[24]将BVDV E2基因克隆到TK基因上,重组病毒免疫牛后,产生的中和抗体能显著减弱临床症状的发生。Nobiron等[25]进行了E2 DNA疫苗和使用IL22、GM2CSF作为佐剂的E2 DNA疫苗免疫效力的研究,结果所有免疫后的牛都产生了较强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其中使用细胞因子作为佐剂能加强免疫反应。

8 展望

综上所述,人们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学、临床诊断等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外对BVDV的检测技术、新型疫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建立了多种方法成功地检测BVDV的抗原、抗体和核酸,值得我们借鉴。随着国内学者对BVDV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原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相信我们能够建立起更加快速、有效的监测体系,为有效的防控该病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呈多种临床症状的疾病,给世界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BVD的病原学、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猪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与防治体会 篇9

1 发病特点

1.1 发病快, 感染率和死亡率高

从养殖户发现猪只拉稀开始, 5~7天即可波及全群, 大小猪均有发生, 且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7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可致全窝死亡。

1.2 混合感染多见

临床上单一病原发病少见, 往往为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中的2种或3种混合感染, 且病程长者还可与其他细菌或病毒混合感染。

1.3 季节性强, 有诱因

病毒性腹泻主要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 其发病多出现于温度变化较大、换料、断奶等应激之后。

1.4 症状典型

病毒性腹泻主要表现为呕吐和水样腹泻, 粪便发黄、灰或发黑, 往往因为机体脱水导致死亡。

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本病各种年龄阶段的猪只均可发生, 对较小日龄的猪只危害尤为严重, 7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可致全窝死亡。哺乳仔猪一旦发病主要表现为呕吐, 拉黄色、绿色水样稀便, 粪便恶臭, 内含未消化的凝乳块, 机体严重脱水。日龄较大猪只或成年猪症状较轻, 如无继发感染多为一过性, 一般为水样腹泻, 个别有呕吐, 食欲下降或废绝;哺乳母猪泌乳减少甚至无乳等;但怀孕母猪例外, 尤其妊娠中后期, 由于怀孕母猪本身生产负担过重, 加之发病后腹泻导致腹压增大, 可造成流产, 严重者生产中亦有死亡现象发生。耐过猪往往生长缓慢, 甚至成为僵猪。剖检病变主要集中在胃肠道, 可见胃内充满凝乳块, 肠壁菲薄, 呈半透明状, 内容物稀薄, 呈灰黄色或灰褐色, 小肠粘膜充血、出血, 肠粘膜脱落等。

3 鉴别诊断

3.1 饲养管理因素导致的腹泻鉴别

生产中突然更换饲料或使用霉变饲料、新玉米等也会引起腹泻, 但其腹泻发生时间相隔较短, 往往体重大的猪发病更严重。更换掉霉变饲料或玉米后, 腹泻随即停止。病毒性腹泻往往先在个别圈舍出现, 然后再蔓延至全群, 时间一般在7天以上。

3.2 与猪瘟引起的腹泻鉴别

猪瘟为腹泻与便秘交替, 同时体温升高, 部分猪体表出现紫色斑块, 剖检可见全身性的变化。病毒性腹泻无便秘现象, 如无继发或混合感染没有体温升高和体表变化, 剖检病变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

3.3 与伪狂犬引起的腹泻鉴别

虽然伪狂犬感染后也会出现呕吐、腹泻, 但仔猪有神经症状, 且母猪出现流产、木乃伊、死胎等。而病毒性腹泻即无神经症状, 母猪也很少出现流产。

3.4 与黄白痢鉴别

黄白痢无季节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主要发生于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 排粥样或糊状粪便, 粪便黄色或灰白色有恶臭, 粪便中或有气泡, 仔猪畏寒, 抗生素治疗有效。病毒性腹泻大小猪都可发生, 且有较强的季节性, 为水样稀便, 抗生素治疗无效。

4 防治措施

4.1 免疫接种

病毒性腹泻发病对小猪危害最为严重, 其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为了保护仔猪, 临床上主要采取对母猪进行免疫, 通过母乳使仔猪获得母原抗体。养殖场可在流行季节前20~30天对全群免疫接种, 一般灭活苗在接种后14天, 弱毒苗在接种后7天即可产生抗体。目前市场上有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腹泻二联苗、猪传染性胃肠炎与轮状病毒二联苗和三联灭活疫苗等。怀孕母猪在产前3~4周进行免疫, 仔猪在8~10日龄免疫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苗, 20~22日龄注射流行性腹泻灭活苗。在实际应用中, 猪场需结合本场实际及疫苗特点, 有计划地选择并进行免疫接种。

4.2 发病后处理措施

4.2.1 隔离病猪, 加强消毒

对呕吐物和排泄物先用戊二醛类等进行喷洒, 然后再冲洗, 被污染的用具也需消毒。

4.2.2 补液、排毒

发生病毒性腹泻后, 对发病猪只停料或减料, 饲喂饲料要易消化, 在饮水中大剂量添加复合氨基酸, 黄芩、板蓝根、大青叶类中草药和口服补液盐, 防止仔猪脱水, 同时排出体内毒素。腹泻症状减轻后, 逐渐给料, 切忌多喂。

4.2.3 防止继发感染

病毒性腹泻病 篇10

随着基因工程等技术的发展,新型核酸疫苗的研发也更加理性和成熟,使得疫苗的研制扩展到更广的技术领域。新型牛病毒性腹泻 - 黏膜病( bovine viral diarrhea - Mucosal disease,BVD - MD) 疫苗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如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等,从而能有效、安全地预防BVD - MD。

1DNA疫苗的应用研究

1.1DNA疫苗的研究

DNA疫苗( nucleic acid vaccine ) 又称基因疫苗 ( gene vaccine) ,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研制成的,自1990年J. A. Wolff等人研制出DNA疫苗以来,已取得巨大发展,被称为第三代疫苗。DNA疫苗由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基因( 外源基因) 和真核表达载体质粒两部分组成。外源基因通常选择该病原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或者是单个基因, 或者是具有保护功能的一组基因,同时也可以是另一种病原的保护性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在结构上需要具有一整套的启动转录元件,使它能够对所插入的外源抗原基因片段进行有效转录。真核表达质粒必须有一个表达质粒的框架结构,并能在大肠杆菌中自主复制,便于在原核系统中大量制备; 还要有一个相应的抗性基因,便于构建重组质粒时进行筛选; 要有可以插入外源基因的多克隆位点; 最关键的是真核启动子结构,多采用病毒启动子,如巨细胞病毒( CMV) 、 猴空泡病毒40 ( SV40) 、呼吸道合胞体病毒( RSV) 等,其中CMV的转录活性最高。D. C. Tang等人比较了CMV和RSV等不同启动子在诱导基因表达方面的情况,结果发现,CMV启动子效果最好。也有报道表明,RSV启动子亦有较好的表达。

DNA疫苗可应用于病毒、细菌、或是寄生虫病、 或是其他临床病如癌症,或是基因治疗的后遗症。目前,有4种DNA疫苗被批准应用于动物[3],其中包括两种传染性疾病疫苗,即2005年由美国农业部批准上市的艾奥瓦州一家动物保健公司研制的马的西尼罗病毒DNA疫苗及2005年在加拿大批准用于鲑鱼的瑞士制药公司研制的鲑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的DNA疫苗。此外,各种DNA疫苗的研制正处于炽热状态,用于病毒性疾病预防、防治非病毒性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寄生虫感染预防等。关于DNA疫苗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2DNA疫苗的优缺点

1. 2. 1DNA疫苗的优点DNA疫苗比传统疫苗及蛋白疫苗在灵活性、快速研制、成本及可诱导细胞免疫方面具有优势。在构建方面,DNA可以快速分离及克隆,易于改造或插入质粒序列; DNA疫苗具有多功能性,可以同时将几种病原体的具有免疫原性的基因克隆至同一载体从而制成多价疫苗,易于和佐剂组合; 在生产方面,价格低廉,可重复大规模生产; 表达的蛋白空间折叠正确,可正确表达抗原决定簇,与先天抗原一致可自然诱导免疫反应,同时激发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在运输方面,其稳定性较高,不需要冷链运输; 在安全方面,不像弱毒疫苗有毒力返强的危险。故可以称之为理想疫苗。

1. 2. 2 DNA疫苗的缺点在动物模型上,疫苗的安全性评价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主要包括局部反应原性反应、全身毒性反应及组织病理学方面。DNA疫苗最先考虑的安全问题是部分或全部质粒DNA序列可通过插入突变而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的危险,这样就可能会抑制肿瘤抑制基因的活性或是激活原癌基因或引起染色体不稳定,出现断裂和重排的危险。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还没有试验数据证实这种危险性, 从而表明质粒整合到基因组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计,并且低于哺乳动物基因组自发突变率[4]。其他安全问题还包括DNA疫苗可刺激产生抗DNA抗体,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报道称,DNA疫苗虽可以刺激抗DNA抗体的产生,但并没有增加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严重性,也没有诱发健康动物的自身免疫[5]。但S. E. Parker等人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小鼠或兔子重复注射DNA疫苗后所产生的病理变化。虽然DNA疫苗也有一些安全性问题,但是由于它的新颖性,以及多项临床试验结果验证了DNA疫苗的安全性,故DNA疫苗是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2制备BVDDNA疫苗的抗原基因

2.1BVDV的病原学特点

BVDV是黄病毒科( Flaviviridae) 瘟病毒属( Pestivirus) 的代表种,根据基因序列及抗原性分析发现,该病毒与猪瘟病毒( CSFV) 、羊边界病毒( BDV) 及一种可能的长 颈鹿源的 瘟病毒有 很高的同 源性[6]。 BVDV仅有一个血清学,在分类上与CSFV和BDV为同一属,有较高的同源性,因此呈现出抗原的多样性[7]。故根据致细胞病变效应可将BVDV分为两种生物型: 致细胞病理变化型( cytopathogenic,CP) ,如NY - 1株、SD - 1株; 非致细胞病理变化型( noncytopathogenic,NCP) ,如Singer株、Osloss株等[8]。这两种生物型并不能表示毒力的强弱,仅是以细胞是否产生病变为分类依据。由于BVDV基因组5'非翻译区 ( 5'untranslated region,5'UTR) 高度保守,故根据其可将BVDV分为BVDV - 1和BVDV - 2 2种基因型,两者间抗原性及遗传性上存在极大差异。根据BVDV基因组的某一片段,又可将这2个基因型分为各基因亚型。

2.2BVDV的基因组结构

BVDV粒子仅含一个单股正链RNA,其中CP基因组大小 约为12. 5 kb,NCP基因组大 小约为12. 3 kb。基因组由5' UTR、一个大的开放性阅读框 ( Open reading frame,ORF) 和3'非编码区( 3' - noncoding region,3' NCR ) 构成。 BVDV的5' UTR由380 ~ 385个核苷酸组成,5' UTR无甲基化的“帽子” 结构,有核糖体结合位点( IRES) ,这可指导ORF编码的多聚蛋白的合成。由于5'UTR有相当保守且稳定的茎 - 环二级结构,虽然有6个AUG但均不能启动翻译,故无蛋白表达产物。研究者常根据5' UTR的序列设计合成引物用于对BVDV的分型。BVDV的3'端非翻译区( 3'UTR) 由223 ~ 230个核苷酸组成,3'末端缺乏( 多聚腺苷酸) Poly( A) 结构,3'UTR内有富含AT的大小为60 bp的序列,在BVDV的一些毒株( 如Osloss、SD - 1株) 中有一个8核苷酸重复序列( TGTATATA) ,而Oregon C24V及890毒株中则没有该序列,目前这些重复序列的功能和作用机理还未明确,但可以肯定它们的出现或缺失对病毒的感染力有一定影响[9]。

BVDV的ORF编码一个由3 98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大小约为449 ku的前体多聚蛋白。进一步由病毒和细胞肽酶加工至少生成11种成熟的蛋白质, 其中p14、gp48、gp25、gp53是病毒的结构蛋白,其余的为非结构蛋白。

2.3BVDV的编码蛋白

2. 3. 1核衣壳蛋白C核衣壳蛋白C又称p14,位于ORF中505 ~ 810位核苷酸,有85个氨基酸,分子质量约为14. 0 ku,为非糖基化蛋白。与病毒基因组RNA构成病毒的核心,是BVDV的核衣壳组成成分[10]。S. M. Elahi等[11]构建了表达C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用其免疫小鼠后,结果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BVDV - 1及BVDV - 2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这说明C蛋白具有免疫原性。

2. 3. 2囊膜蛋白gp48囊膜蛋白gp48又称E0或Erns,是一糖基化蛋白,是ORF中811 ~ 1 491位核苷酸编码的一个有22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该蛋白含有9个糖基化位点,高度糖基化,去糖基化分子质量约为25. 7 ku,该蛋白缺乏锚定肽,且无疏水序列, 可以与E1或E2形成异二聚体或同聚体形式存在, 或是经细胞信号肽酶切割分泌到细胞外。经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E0保守性很高,且其上有中和表位, 产生的中和抗体具有中和BVDV和丙型肝炎病毒 ( HCV) 的能力。故可用其研究基因工程疫苗,也可作为基因工程诊断抗原。

2. 3. 3囊膜蛋白gp25囊膜蛋白gp25又称E1,是ORF中1 492 ~ 2 076位核苷酸编码的一个有19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去糖基化分子质量约为20. 0 ku, 该蛋白含有2个疏水区和3个糖基化位点,通过疏水区将蛋白锚定在病毒囊膜内,是推定的锚定肽,目前在病毒免疫血清中还未发现抗E1的抗体,故这种糖蛋白不能诱导免疫反应。有研究称,E1可能在病毒装配、成熟过程中协助E0的定位。

2. 3. 4囊膜蛋白gp53囊膜蛋白gp53又称E2,是ORF中2 077 ~ 3 198位核苷酸编码的一个有374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E2多以同源二聚体、或与E1形成异源二聚体形式存在。E2 C端有一个疏水的膜锚定区,用于锚定在囊膜上。E2是决定免疫原性的主要基因,且参与病毒的中和,其N端伸出BVDV囊膜表面,有2个高可变结构域,是病毒引起免疫应答的重要的抗原决定簇,是疫苗研制的首选蛋白,因此该蛋白一直是国外学者研究瘟病毒的重点。E2基因保守性较低,可产生较高概率的变异,中和抗体逃逸率为1 × 10-2.47[12],这种特性使BVDV对环境的适应力增强,同时也造成了免疫失败和持续性感染。E2包含膜内定位信号,促使其在内质网保留; E2还是细胞受体的配位基,使病毒更容易结合和进入细胞; 此外, E2蛋白是反刍动物瘟病毒细胞培养向性的决定因素[13]。

3BVDVDNA疫苗的研究现状

由于DNA疫苗是不仅可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而且还可诱导产生强烈而持久的细胞免疫,还可避免向外界排毒,其安全性及高效性是传统疫苗及亚单位疫苗所达不到的,故BVDV DNA疫苗是目前BVDV疫苗的研 究热点。 S. Harpin等人用表 达BVDV E2基因的重组质粒接种小鼠,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且可持续6个月。I. Nobiron等[14]构建了表达E2包膜蛋白的质粒,并分别构建了表达白细胞介素 - 2( IL - 2) 、粒细胞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 CSF) 的质粒来共同免疫牛,结果15头试验牛中有13头检测到中和抗体,且攻毒后有一半以上的牛有保护力。S. Harpin等[15]将构建的DNA疫苗以两种形式免疫牛,即裸体的DNA疫苗 ( N DNA) 和脂质体包裹的疫苗( L - DNA) ,结果表明: 两者都可产生中和抗体; N - DNA对牛只具有可变化的保护水平,而L - DNA没表现出保护力; N - DNA组有较高的细胞增殖,而L - DNA组则较弱。这说明DNA疫苗对BVD的防治有巨大的潜力。

4展望

由于我国对BVD - MD的危害性缺乏足够重视, 在其防治方面几乎空白,有必要加强对BVD - MD防治技术的研究,以达到对本病的有效防治。DNA疫苗是一种新型疫苗,由于其具有制备简单、可以表达多个抗原基因、能诱导全面免疫应答、免疫效力持久、 安全性高等优点而得到广泛重视。伴随BVDV DNA疫苗研究的深入,DNA疫苗作为一种针对BVD - MD潜在的疫苗,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牛,呈世界性分布,由于持续性感染及母牛的繁殖障碍,给世界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防控该病最有效的方法是疫苗接种,由于传统疫苗存在不足之处,对预防该病仍存在较大难度。为了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新型核酸疫苗受到人们的青睐。

别把腹泻不当病 篇11

夏天最常见的身体状况就是拉肚子,上到老爸老妈下到宝宝都可能成为腹泻重灾区,不当心可不行。

宝宝夏季腹泻重灾区

天气太热了,夏洁懒得做菜,就到超市买了几样凉拌菜和主食。可是霏霏吃什么呢?想了想,夏洁给霏霏煮了碗馄饨。看着爸爸妈妈在吃五颜六色的小菜,她也忍不住伸出勺子自己蛊了点吃,“嗯,好吃”,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了一顿清清凉凉的晚餐。谁知道,睡觉前霏霏就开始拉肚子,等不及到卫生间,就“哗啦”开了,这一夜霏霏就没怎么睡觉,过一两个小时就得跑一趟卫生间,夏洁赶紧带着霏霏挂急诊。霏霏患了感染性腹泻。

专家解析:夏季腹泻感染多

细菌感染是导致孩子腹泻的主要原因。我国夏季引起腹泻的细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等。

宝宝便便告诉你

★大肠杆菌感染:宝宝感染产毒素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表现为水样便/蛋花汤样便,大便中粪质较少,以水为主,外观似蛋花汤。

★其他细菌感染:痢疾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等侵袭性细菌引起的腹泻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大便中含有黏液,脓或血。

宝宝腹泻的三级警备:

一级:对于轻度腹泻的孩子,大便次数每天少于10次、便便中不含黏液、脓、血,也没有发热,呕吐和脱水的症状就不必急于去医院,可以在家里治疗护理。

二级:如果宝宝症状更加严重,腹泻次数进一步增加,出现发热、大便中出现脓、血或出现了口谒,烦躁,尿少色深、眼窝轻度下陷、皮肤干燥等,爸爸妈妈可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同时要采用各种方法纠正脱水。

三级:如果宝宝有极度口渴、眼窝明显凹陷,迷迷糊糊、手脚冰凉,小便几乎没有了,说明宝宝已经是重度脱水,必须分秒必争地将宝宝送到医院。

宝宝腹泻巧护理

★补充液体:爸爸妈妈应当鼓励孩子尽量多喝米汤加盐或口服补液盐以免发生脱水。米汤加盐比白开水更适合腹泻孩子的需要,妈妈可以每天为宝宝熬一些米汤,但要注意在里面加入适量的盐,一般500毫升的米汤,加入半啤酒瓶盖那么多的盐就可以了。因为宝宝腹泻除了补充水分之外,还需要补充盐分。还可以买药店出售的口服补盐液来给宝宝补充盐分。但这种口服液盐分含量较高,还应再兑入一些水。一般轻中度的宝宝不需要采用输液的办法补充水分,只有重度脱水的孩子才需要输液

★正常饮食:不要因为宝宝腹泻就什么也不敢给他吃,腹泻的孩子不必禁食,原来吃什,现在还给宝宝吃什么,吃自己习惯吃的食物可以帮助宝宝补充疾病消耗的营养和能量。

★注意观察病情:大多数轻度腹泻的孩子,经过1~2天的治疗和护理,腹泻次数会逐渐减少,很快就能恢复健康。

成年人别把腹泻不当病

米娜最近很顿,前几天和朋友去吃麻辣火锅,回象后特别口渴,想起冰箱里还有冰镇的西瓜,就拿出了吃了一大块。但是很倒霉的,到晚上就开始拉肚子,吃点黄连索好像管点用,又好像没用。但是从郡之后,只要一吃西瓜就拉肚子,这让她好发愁。

专家解析:消化不良也腹泻

这是典型的消化不良型腹泻,因为吃了油腻而刺激性比较大的麻辣火锅,之后又吃了冰凉的西瓜,过分刺激到肠胃,所以发生腹泻。而腹泻之后肠胃虚弱,再吃寒性食物就会发生腹泻,而且,西瓜所含糖分较高,人在吃西瓜时,肠胃会吸收较高的糖量,但这些人对糖的吸收功能较差,尤其是过量食用西瓜后,细胞中的水分会被糖吸收且排出体外,也会引发腹泻。夏季成年人常见的腹泻原因还包括细菌或者病毒感染以及受凉等。

症状大不同:

★细菌性痢疾:大便呈脓血样,有肛门坠胀,太便想拉又拉不出的感觉,同时还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

★病毒性腹泻:大便较为稀薄,有时是水样大便。

★受冷腹泻:有脐周疼痛,肠鸣,排出稀水样黄便。多数腹泻几次后自己就能好,但也有多到十来次的。

★消化不良腹泻:大便溏薄,有酸臭味,同时还伴有恶心、暖气、腹胀、排臭屁等症状。

成人腹泻的二缴警备:

一级轻度腹泻或者反复水样便并有恶臭,呈黄色或者白色,胃肠胀气等症状,没有剧烈的疼痛,可在家休息,饮食调理就可以。

二级:反复水样便并伴有咳嗽,脸色潮红,或者连续腹泻超过48小时仍不好转,应去医院就诊,服用相应的止泻药物。

级腹泻伴有发烧,腹部疼痛或者便血等症状,应立即去医院急诊。

成人腹泻巧护理:

★辨症用药:腹泻首先要辨明原因。要及时化验大便,细菌性腹泻特别是出现脓血便的细菌性腹泻,要及时用抗生素治疗。如果腹泻的同时还有痉挛性腹痛,不可随意使用解痉剂或抑制肠蠕动的药,以免导致大量毒素和细菌滞留在肠道而加重中毒症状。病毒性腹泻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病毒的药物。不能乱用抗生素,抗生素不会杀病毒。

腹泻用药治疗的同时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喝点淡盐水或者服用口服补液盐。如果是因为受凉引起的腹泻,要注意腹部保暖,不可贪凉,吃冰箱中的水果要有节制,取出来不要立即吃。消化不良性的腹泻应服用一些含有消化酶的制剂。这种腹泻并非肠道细菌感染所致,如果服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还会破坏原来肠道菌群的平衡,甚至可能继发真菌性肠炎、伪膜性肠炎等。如患者有慢性胰腺炎、胆囊炎病史,应考虑是否脂肪性腹泻,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饮食调理:对于轻度或者重度急性腹泻患者,在最初的一两天内。都应该少食多餐,应该多吃一些清淡、富有营养,容易消化的食物,特病情好转后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红枣、淮山药,粟子、薏米、扁豆,糯米,莲子肉有健脾厚肠止泻的作用,可以适当多吃。饮食宜选易消化,少渣滓的,如鸡蛋面糊、豆浆,豆腐脑等,并忌生冷食物。

吃苹果,腹泻时吃点苹果泥可以增强胃肠功能,增加肠内的有益细菌,抑制引起腹泻的有害病菌繁殖,改善腹泻症状。

★注意忌口:腹泻患者不要吃生大蒜,大蒜性寒,会加重腹泻不要吃奶制品,腹泻时吃奶制品会使病情加重,因为在腹泻时肠道内乳糖酶流失,无法分解奶制品中的乳糖。

延伸阅读:防腹泻自助按摩术

★找到肚脐两边2寸的天枢穴,外膝盖下四指,胫骨外一横指处的足三里穴,用力揉按,每穴3分钟

★用手掌根从腹部外围下方开始,按逆时针方向缓慢推揉至右下腹,约3~5分钟,再在肚脐周固,脐下按摩3~5分钟,直到产生热感为止,每天坚持数次。

病毒性腹泻病 篇12

1 发病日龄

仔猪病毒性腹泻病主要以刚出生3~8 d内的仔猪发病为主, 个别养猪场也有出生15 d左右的仔猪发病。

2 临床症状

主要以腹泻为主, 水泻, 颜色黄绿色或灰绿色, 有恶臭。仔猪腹泻后迅速消瘦, 一般在6~48 h内死亡, 病死率达90%以上。母猪一般无明显症状, 个别有拉软便。15日龄以上的仔猪拉稀较少, 即使发病也容易治愈。

3 免疫影响

以未免疫猪传染性胃肠炎或流行性腹泻二联苗的猪场发病较为严重。部分猪场已经免疫了猪传染性胃肠炎或流行性腹泻二联苗的也依然会发病, 但症状相对较轻, 发病率、死亡率相对较低。

4 防治方案

4.1 加强管理

4.1.1 加强产房保温:

不仅仔猪保温箱的温度要保持在30~33℃, 而且产房的温度也要提高到20℃以上。最好能采用高位保温产床, 即在产床的仔猪保温箱底部安装60 cm×50 cm的电热板作为哺乳仔猪的睡床, 以保持仔猪保温箱内温度。

4.1.2 保持猪场干燥:

规模化猪场的产房多为高床饲养, 在地面、走廊铺撒生石灰, 禁止用水冲洗猪栏。仔猪拉稀的地面用浸有消毒水的拖把及时拖干净。

4.2 科学治疗

一般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差。可使用抗病毒类, 如干扰素 (可以用新城疫1系强毒苗代替) 、转移因子肌肉注射发病猪只, 但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猪舍中有1头仔猪发病, 则就要全窝仔猪同时治疗, 饮水或灌服口服补液盐溶液, 严重的发病仔猪还可采取腹腔肌注补液, 防止脱水酸中毒。每头仔猪灌服蒙脱石粉2 g (或矽碳银) , 2次/d, 可有效吸附肠道毒素, 防治胃肠黏膜的脱落。

口服补液盐溶液的配制方法:氯化钠3.5 g、氯化钾1.5 g、碳酸氢钠2.5 g、葡萄糖20 g、温开水1 000 m L, 待融解后加温至40℃左右, 让仔猪自由饮用或灌服。

4.3 预防新法

收集急性感染仔猪的小肠, 放在组织粉碎机 (或家用式榨汁机) 内制成匀浆, 冰冻保存备用。每20头母猪饲喂1头仔猪的肠道组织, 肠道组织匀浆溶于2.5 L水中;每头母猪125 m L (约半茶杯) 混入饲料中。至少在分娩前3周投喂母猪。也可将急性感染仔猪的小肠, 放在组织粉碎机 (或家用式榨汁机) 内制成匀浆, 再用8~10倍生理盐水稀释, 4层纱布过滤, 加甲醛灭活, 经过安全试验后;注射母猪, 先普免 (4 m L/头) , 产前3周加强免疫 (4 m L/头) 。经多数猪场推广应用, 使用该种方法预防仔猪病毒性腹泻病, 疗效明显。

摘要:仔猪病毒性腹泻病是近年来流行较为严峻的生猪疫病, 该病发病传染快、死亡率高、治愈率低, 已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介绍了作者通过多年来对该病的探索与研究, 提出的一套预防和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案和实用技术, 以对同行提供参考。

上一篇:作文教学中的评改策略下一篇:改革旧模式